抛球

2024-07-07

抛球(精选4篇)

抛球 篇1

摘要:抛球的演变与中国古代球类游戏的发展密切相关。抛球始于先秦, 发展于魏晋南北朝, 盛行于唐宋时期, 蜕变于元明清时期, 综合考察了古代抛球运动的发展情况, 这将对今天球类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抛球,抛球乐,渊源

抛球是古代球类游戏较为流行的一种形式, 其雏形起源于古代女子抛球择偶的活动, 盛行于唐代, 终结于清代,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备受人们的青睐。

一、婚姻仪式

女子抛球择偶, 可从古文献窥视一二, 如《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是女之求士者, 相投之以木瓜, 示愿以身相许之意, 士亦嘉纳其情, 因报之以琼瑶以定情也”。《诗经·召南·有梅》:“有梅, 其实七兮。求我术士, 迨其吉兮。”“古俗于夏季果熟之时, 会人民于林中, 士女分曹而聚, 女各以果实投其所悦之士, 中焉者或以佩玉相报, 即相约为夫妇焉。”《周礼·地官·媒氏》:“仲春之月, 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 奔者不禁。”可见, 从水果到绣球, 是爱情生活艺术化的过程, 直至演化为后来的抛绣球活动。至今抛绣球习俗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仍然流行, 有两种抛球:一种是婚姻仪式的抛球;一种是年节的抛球游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 被称为洞溪仲家苗族的抛球, 是作为婚姻仪式而举行的。这种仪式, 称为“跳月之会”[1]128。正月, 父母各率子女, 择佳地为跳月之会。父母群处于平原之上, 子左女右分列于平原之下。女的穿着襟、袖、领上以锦边为饰而短不及腰的青布衣, 髻上插着美丽的鸡羽, 并簪以几乎长及一尺的簪子, 络着累累下垂及于两鬓的珠和贝, 腰部围着锦带, 锦带下围着多至二十余幅的褶裙, 两耳贯着约有一寸那么大的耳环, 手里拿着细竹编成的饰以彩绘的球。男的上衣也短不及腰, 腰部围着锦带, 穿着短不及膝的短裤, 挽着椎髻, 缠以苗巾, 手里拿着二尺来长的芦笙。野宴毕, 平原上的父母和平原下的子女一齐合唱。然后父母要求儿子吹奏芦笙, 每一个音作三迭, 曼音缭绕, 异常悦耳。笙往球来, 球往笙来, 边吹边抛, 边抛边吹, 隆重地完成婚姻仪式。这种婚姻仪式的抛球, 不是体育范围内的抛球。

二、抛球游戏

1. 节俗体育中的抛球游戏。

广西省镇安上映山的少数民族, 人们每逢“年节, 老者聚饮, 少者抛球为乐”。每逢年节的抛球, 它的性质是一种体育活动。在四川曾出土一个唐代的抛球陶俑, 连坐垫高4.7厘米。跽跟坐在垫上是宋以前汉族的习惯。陶俑的头部属于一个女孩子形状。她两手捧着一个球, 脸部右侧, 两眼斜看着, 准备把球向右方抛去。这个陶俑, 足以证明唐代少女之间是以抛球为体育活动的。抛球通常情况下在上巳、清明、寒食等节日期间, 女子行动较平时自由, 可以走出深闺, 在春色熙和的园林中玩耍嬉戏。唐代韦应物《寒食》:“清明寒食好, 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 轻球度阁来。”宋代柳永《抛球乐》:“丽质盈盈、巧笑嬉嬉”, “争簇秋千架, 戏彩球罗绶”。元人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记载真腊国 (今柬埔寨) 的时序风俗:“每一月必有一事, 如四月则抛球, 九月则压猎。”可见, 抛球作为节俗游戏流传范围很广, 流传时代也相当久远, 是古代节日生活的重要内容[2]114。

2. 宫中抛球游戏。

在宫中, 抛球不仅是节日期间的娱乐项目, 也是宫女聊以打发冗长光阴的日常游戏。唐李谨言的《水殿抛球曲二》, 词皆清丽, 反映出当时宫廷生活的荒淫和社会的动荡不安, 表示他怎样憎恨那类腐化透顶的帝王。“侍燕黄昏晚未休, 玉阶夜色月如流。朝来自览承恩醉, 笑倩傍人认绣球。”他在曲里描写帝王作长夜之饮时, 宫女们抛球的情境。“堪恨隋家几帝王, 舞裀揉尽绣鸳鸯。如今重到抛球处, 不是金炉旧日香”又透露出作者思想深处的憎恨。“隋家宫殿锁清秋, 曾见婵娟飏绣球。金钥玉箫俱寂寂, 一天明月照高楼。”抛球取乐正是深宫中常见的生活场景之一。从唐代许多诗人的作品里往往可以看到抛球。它不需要多大的场, 在广场里可以抛, 在宫殿里、苑亭里、院落里都可以开展竞赛, 随时进行。其活动时间最宜在灯前月下, 傍花伴杯的美景良辰。后来干脆把它加以提炼、升华和美化, 成为一种优美的舞蹈形式, 搬到歌台舞榭或豪华的绮筵盛会间, 作为一种表演节目, 以为笑乐。参与舞队的多半是女子, 以将彩球抛入“风流眼”多者为赢。“风流眼”类似于篮球运动场上的投篮。

3. 抛球舞。

抛球舞自盛唐传至宋朝, 据《宋史·乐志》载:宋朝宫中节日大宴之际, 教坊舞伎有十队, 其中名为女弟子队者共一百五十三人, 又分队表演十种舞蹈, 第三队即抛球乐队, 表演者“衣四色绣罗, 宽衫, 系银带, 捧绣球”, 表演所用配乐也经宋太宗亲自改编, 由原先的单调定为双调。据《御定词谱》, 这种抛球乐舞队亦流行于高丽, 以《折花令》、《水龙吟令》等乐曲伴奏, 并依曲填词令歌者演唱, 从而形成歌、乐、舞三者合一的表演形式。这种抛球队舞不仅在宫中成为教坊定制, 一些贵族文人的家伎也能表演。苏轼《南乡子·赠田叔通家舞鬟》:“花遍六么球。面旋回风带雪流。春入腰肢金缕细, 轻柔。种柳应须柳柳州。”手捧绣球的舞者急速旋转, 纤细的腰肢如春柳般轻柔, 技艺高超, 身姿曼妙。舞有雅俗之别, 但抛球示爱的特点则是相同的。

4. 竞赛的抛球。

“乾淳起居注”冠南宋孝宗赵在“乾道三年十一月, 与皇太子至毬场看抛”。据《宋史》记载, 孝宗为了抗金, “躬御鞍马, 并命皇太子亦与驰驱, 时召诸将击鞠, 虽风雨亦张油帟, 布沙除地”。乾淳起居注的记载具有史料价值。这一球类运动在南宋时已是发展成为竞赛项目。抛球与骑射二者相结合变为又一种竞赛方式即骑射抛球, 目的在于在较量技艺与军事训练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北宋神宗元丰年间, 多次在宫中举办骑射抛球竞赛活动。“前骑长缨抱绣球, 后骑射中如星流。绣球飞最难射, 十中三四称为优。” (宋代楼钥《题龙眠画骑射抛球戏》) 则是描写骑射抛球的情境。

三、蜕变的抛球

以抛球为酒令的唐宋时代另一种“抛球乐”, 逐渐蜕变为人们娱乐助兴的游戏, 丧失了它的体育作用[3]46。时人在酒席上以抛球作为行酒之令, 并作《抛球乐》诗作为唱词, 配乐而歌, 助兴佐欢。据《唐音癸签》作者胡震亭的《打毬乐》注:打毬乐是“酒宴中抛球为令所唱之词, 禹锡亦有作”。禹锡即是刘禹锡, 他作的《抛毬乐》, 反映出抛球的蜕变情况。原为五言六句, 唐人抛球催酒时所唱, 教坊因以名曲。后用为词牌名。单调三十字者始于刘禹锡, 四十字者始于冯延巳, 四十二字者见《云谣集杂曲子》无名氏词, 皆平韵。至柳永以旧曲名创为新调, 始有双调一百八十七字体, 仄韵。例如刘禹锡《抛毬乐》其一:“五色绣团圆, 登君玳瑁筵。最宜红烛下, 偏称落花前。上客如先起, 应须赠一船。”《抛毬乐》其一:“春早见花枝, 朝朝恨发迟。及看花落后, 却忆未开时。幸有抛球乐, 一杯君莫辞。”唐代的皇甫松, 也作《抛球乐》, 《抛毬乐》其一:“红拨一声飘, 轻毬坠越绡。带翻金孔雀, 香满绣蜂腰。少少抛分数, 花枝正索饶。”这说明抛球运动已发生质变[4]62。金元时期, 抛球舞逐渐从宫廷走向了市井民间, 其内容加入了若干故事情节, 演化为杂剧院本节目之一。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五中记载《抛球乐》, 带有叙事成分, 或故事性的歌舞表演, 或滑稽可笑的动作行为[5]43。清代吴宗爱《元宵》:“佳节金吾全不禁, 鳌山处处斗鲜妍。笙歌地觉春如海, 镫火人忘月在天。醉酒欢声闻比户, 抛毬雅戏乐韶年。归家姊妹余喧笑, 猜谜传来五色笺。”宋代项安世《咏抛毬》:“彩旗丹柱倚春风, 寒日清明罢绣工。千仞骊珠翻锦带, 五纹蛛网丽晴空。百年日月跳丸里, 一掷功名唾手中。漠北将军贪蹋踘, 岂知兵法在吴宫。”通过以上这些《抛球乐》可以大致了解抛球活动举办情况。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国古代球类运动史初考[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59.

[2]周小林, 阿英嘎.古代抛球运动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3) .

[3]张本一.民俗乐舞《抛球乐》及其戏剧化艺术形态[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8 (2) .

[4]李尤白.唐代梨园马球、足球、抛球及拔河等技艺概观[J].运城师专学报, 1988 (1) .

[5]刘想如.民俗乐舞《抛球乐》及在元杂剧中的艺术形态[J].四川戏剧, 2009 (2) .1994.

抛球 篇2

质疑一

原文1中作者认为:将“抛球叫号”游戏的规则进行适当的加工,让教师既参与抛球又负责叫号,并且游戏中采用师生共练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游戏的实效性。在实践中笔者遇到了困惑:让教师抛球,所有学生都等着接球,出现了个别学生直接跑远不去接球的现状。因为我班的学生人数是41人,按照概率来算的话,叫到号的可能只有1/41,因此,使得很多学生不想参与到游戏中来,使游戏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而且在游戏中,学生练习的密度也不够大。另外,根据体育课的评价标准,低密度的教学环节,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直接不予考虑。

修正方法:这一现象可以采用分组游戏的方式来解决。首先由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教师进行分组,每组8-10人,其中组长一名,组长组织和管理游戏,教师担任指导和纠错的工作。这样,适中人数的分组既可以满足每个学生参与到游戏中,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质疑二

原文1中作者认为:在“抛球叫号”游戏开始前,教师引导学生做行进间队列队形的练习,当他们行至适当距离时,教师迅速抛球叫号开始游戏。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学生操练队列队形的情况和游戏衔接点的处理不是很到位,故对部分环节提出质疑:学生参与游戏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要成为“获胜者”。学生做队列队形的练习时,其实他们的心思根本不在此处,乃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们只想能在游戏中证明自己,成为“获胜者”。因此,很多学生都没有认真到位地做好动作,使得抛球前的队列队形练习如同虚设,缺乏实际意义。

修正方法:笔者通过实践对游戏进一步改进后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解决:1.学生做行进间队列队形练习时,对那些动作不到位的学生进行“惩罚”,可以由学生互相监督并记住“违规”的学生,在游戏片段结束后“惩罚”。2.可以把该环节改成“快速跑”起跑课中的多种起跑准备姿势,可以是站着,也可以是蹲着,还可以是跪着……并且要求每个人的姿势都不同(后者更换姿势),这样简单又便于操作。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半径距离6-8米为宜。

质疑三

原文2中作者认为:在游戏“抛球叫号”的拓展例2中,作者将游戏“脱胎换骨”以全然一新的方式进行。

疑问1:抛球者甲队员抛好球后该做什么?该去哪里?文中对抛球甲队员的去向没有交代清楚。

修正方法: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抛球者的积极性,建议抛球者抛球叫号之后,允许其直接跑向终点线,紧接着再跑至起点线,给抛球者带来一点小利益。在抛球队员的人员选择上,教师可以选择平时不太爱动的学生,在小“优势”的吸引下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

疑问2:抛球者向上抛球的角度如何限制?在实践中,发现有学生将球远离起点线侧向抛起,使球落到终点线附近区域,出现乙队叫到号者接球吃亏的现象。

修正方法:笔者认为:针对这一现象,规则中应明确规定:抛球者若出现类似行为应立刻先判给乙队得一分;或者将规则修改为:明确指出抛球者必须向正上方抛出,球必须落在以抛球者为圆心、半径为1米的圆内,否则判给对方得一分,并且交换抛球权。

质疑四

为何两篇原文中都不重视游戏中的“奖惩”制度呢?笔者认为:很多体育游戏都有“胜奖负惩”的奖惩制度。同时,在实施游戏练习时,除了要提高游戏的趣味性,一定还要教育学生遵守游戏的规则,即游戏的奖惩一定要执行好。教育学生要相互监督,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保证学生在心情愉悦之余,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修正方法:奖惩制度在该游戏中的应用有以下几种好的建议:1.在传统游戏中,当接球者用球碰到远离球的队员时,则惩罚该队员;若未碰到,则惩罚接球者。每次游戏结束马上惩罚,可以用俯卧撑、立卧撑、蛙跳等。2.将上述惩罚次数记录,若谁先到三次,惩罚方法为:受罚者背面做出直腿体前屈双手握脚踝姿势,其他队员用双手胸前传球姿势击打受罚者的臀部或腿部,每人一次,完成后由受罚者抛球重新开始游戏。

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体育课堂中游戏环节的设计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要目的,并且内容的设计应该为更好地学习技术动作服务。如:在“惩罚”环节中,投掷课可以设计俯卧撑练习,篮球传接球课可以设计双手胸前传球击打受罚者,蹲踞式跳远课可以设计单脚跳练习等等。另外,游戏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在组织时,应当合理分组,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还要增加练习的密度,使学生参与更多、收获更多、快乐更多!

抛球 篇3

1.教学中产生“抛球”现象的原因

在铅球教学开始时,学生对于铅球的印象一般停留铅球就是将球抛出去这一认识上。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对于铅球的学习的。下面就来分析一下“抛球”现象产生的原因。

1.1 教师没有做好辅助指导工作

在教学进行工作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正确的投掷动作往往会做一些辅助直到工作,或是安排一些辅助练习。但是由于现代教育对体育教育的忽视,很多教师对于辅助工作做得并不到位,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辅助练习指导时,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姿势,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力,使学生在铅球投掷时出现了“抛球”现象。

1.2 学生忽略正确的动作标准

很多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时,往往抱着游戏的态度。因此在学习铅球时,常常认为只要将铅球投掷到远处就可以了,忽视了教师对于铅球动作的正确讲解,导致“抛球”现象的产生。很多学生在投掷铅球时,追求铅球投掷距离,盲目进行投球,不仅没有达到理想的成绩,而且很容易伤害到自身。长此以往,学生对于铅球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下降,丧失铅球学习的热情,影响接下来的学习。

1.3 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达要求

铅球是一项需要全身部位相互配合的运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在铅球投掷过程中,需要学生的肩轴和髋部相互配合,最后通过小臂用力将锁骨处支撑的铅球投掷出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发力顺序错误的情况,先进行小臂的发力,但是小臂的发力又不足以支撑整个铅球投掷的过程,因此在最后部分泄力,造成铅球“抛球”现象。错误的发力顺序不仅使学生的成绩难以达到要求,还容易造成学生小臂肌肉拉伤。此外,学生本身的力量素质也是产生“抛球”现象的重要原因。铅球在投掷过程中需要学生将铅球向前上方用力投出,但是学生的上肢力量一般较弱,在将铅球向上投出时手臂承受过大的负荷,无法协调全身用力,最终导致将铅球甩出,形成“抛球”现象。

2.铅球教学中产生“抛球”现象的影响

“抛球”现象是铅球教学中最容易出现而又最不可忽视的问题。“抛球”现象的出现容易为学生树立一个错误的动作技术概念,影响学生对于铅球正确投掷动作的学习。同时,抛球动作严重影响学生的正确动作环节,影响学生的投掷成绩,严重时还会导致学生身体出现损伤。另外,抛球动作如果没有及时的改正还会影响到学生正确的动力定型,直接影响学生对于铅球投掷动作的学习和掌握,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

3.避免“抛球”现象的一些措施

3.1 建立正确的投掷概念和清晰的动作形象

在铅球投掷教学中,为了避免“抛球”现象的产生,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铅球投掷概念和清晰的动作形象。因此,在进行铅球投掷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投掷动作进行分解后展示给学生,并且可以通过同时展示正确以及错误的投掷方式让学生进行区别,帮助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对错误姿势进行严格区分。

3.2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姿势

在学生进行铅球投掷练习时,教师应该多注意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姿势,防止学生因为自身一点失误造成整个铅球投掷过程失败。另外,教师可以随时记录学生的错误姿势,并在下节课上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指出其中的错误点,力求学生能够牢记动作要求和规范,避免“抛球”现象产生。

3.3 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练习

要避免学生在投掷过程中出现“抛球”现象,除了让学生在理论上了解铅球投掷动作外,还要让学生进行大量实际的训练。让学生在投掷的过程中感受正确的用力顺序,体会正确姿势与投掷距离之间的联系。同时,学生进行大量铅球投掷练习也能够帮助学生牢记正确动作要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结束语

针对教学中产生的“抛球”现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要经常性的鼓励和称赞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需要教师增大学生的练习量,从练习中感受到铅球正确的投掷方法。

摘要:作为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铅球在学校体育教学以及课外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常常会认为铅球运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在没有掌握好正确方法的情况下进行投球掷球活动,不但产生了大量的抛球现象,也对自身安全造成了威胁。本文主要分析了抛球现象产生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抛球》小班教案 篇4

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一块浴巾、一个皮球。

活动过程:

宝宝与妈妈(爸爸)分别拉浴巾的二个角,把皮球扔到拉好的浴巾上,喊1、2、3,一起把球往上抛,当球下落时,又合力用浴巾接住球。

可以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通过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增进彼此感情。

游戏2:放鞭炮玩法:宝宝蹲下,双手抱住双腿,把头低下。妈妈拍手说儿歌,用手抚摸宝宝的头,并做点鞭炮的动作。等妈妈做完动作,宝宝用力向上跳,并发出“嘭”的声音。

附儿歌:

放鞭炮,放鞭炮,嘭嘭一响真热闹。

妈妈赶快点一点,嘭嘭宝宝跳得高。

【抛球】推荐阅读:

上一篇:主要风险下一篇:髓室底穿孔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