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写

2024-06-19

说和写(通用8篇)

说和写 篇1

作文, 是一种表达和交流, 是一个人理解、概括、分析和表达等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能写出好文章, 是语文学得好的综合体现。而作为语文老师, 指导学生写出好文章, 既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义务。

1 想方设法让学生“说”

1.1 为了“说”, 让学生爱上汉语言

首先, 要求学生多用汉语交流。教师讲课时要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 不要一讲到底。尽可能地做到“阳光照到每个孩子身上”, 尽量保证让每名学生在每天的语文课上都能够有至少一次的发言机会。

其次, 为学生创造交流机会。为了促进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教师要能够多寻找、创造让学生乐意、易于表达的“话题”, 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口语交际。例如:传话、对某个问题谈感想、谈看法、“我说你猜”等。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比赛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如:朗读比赛、背书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等, 总之无论是怎样的设计都得围绕着让学生多说汉语来展开, 长此以往, 学生对于学习汉语的兴趣必然浓厚。

第三, 教师要成为一名语言医生。由于藏语同汉语的语法结构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藏族孩子在用汉语表达时经常出现语序颠倒现象, 如:“你叫一下他”容易说成“他你叫一下”, 诸如此类的句子屡见不鲜。作为语文老师, 切不可将对学生的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课堂、停留在所教的课文、停留在狭小的时间和空间上, 要树立大语文观, 从课堂到课下, 从课内到课外做到时时、事事纠正学生的语病, 要做到明明知道学生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可由于语序或表达不清非让学生说清道明为止, 或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汉语氛围中, 渐渐地也就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汉语。

1.2 为了“说”, 让学生爱上背诵

作家李准曾说过:“如果想写诗, 起码要背1000首, 没有这个训练是不行的。”鲁迅背熟的外国小说约有“百来篇”;茅盾能背整部《红楼梦》。可以说背诵文章对于孩子领悟写作技巧, 积累语言, 提高构思能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百利而无一害。尤其对于藏族孩子, 怎样学好、运用好第二语言, “背诵”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途径。

我对背书的作用及好处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不敢妄谈自己有多深的见解, 但在我所带的2008年毕业生中一个名为仁青松布的孩子, 上一年级时除了“活泼好动”之外并不出众, 我无意中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背书比赛”, 无心插柳柳成荫, 从此这个孩子迷上了背书, 只记得在随后的三年当中, 他没有间断过背书, 或一段, 或一层, 或整篇, 从几十个字的古诗到上千字的《小英雄雨来》, 只要是他感兴趣的文章他都背, 六年级时仁青松布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跃成为班里最出众的孩子。

吸取了上一届的经验, 在之后接的班我竭力鼓励学生背诵文章, 次旦央吉在班上是个很内向的孩子, 但是只要有语文课, 她都会大着胆子来找我背书, 有时背的是学完的课文, 有时背的是还没有讲的课文, 就这样这个孩子上完五年级时, 她语文课本从三年级到五年级的6本书, 全部一篇不落地背完, 包括日积月累中的短文、谚语等等。进入五年级后她更显示出了厚积而薄发的实力, 每一篇课文她都能在我教之前背完, 而且几乎一天一课。她的作文成为了班上最好的, 她写的《美丽的龙王潭公园》还在《拉萨晚报》上发表了, 所写的文章参加小语会举办的作文比赛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梁实秋先生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 老师要我们读古文, 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 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 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 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我想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

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学汉语、用汉语创造条件, 学生必然会渐渐地会汉语, 说汉语了, 但光是会说还是不够的, 教师还要:

2 千方百计让学生“写”

当学生爱说、能说、会说、愿说的时候, 这时已到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将自己所思、所想、所感表达出来的时候了, 作为老师就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去“写”。

2.1 以填空为辅助, 扶着“写”

学生写作文, 许多时候是不知道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所以, 我在教学生时, 对于二年级作文刚起步的学生, 采取的是最笨的方法——填空式作文, 用这样的方式扶着学生去写。例如, 我是这样指导学生写小蝌蚪的:

(开头) 在____的春风里, 在____的阳光下, 一群____。

(样子) 小蝌蚪长得____!____、____, 全身____, 根本看不见____和____, 活像一个____。

(动作) 我发现____贪玩, 成天____, 灵活的____, 它们有时____, 有时____, 有时____。

(想象) 看着, 看着, 觉得____, 长出____, 披上____, 正在农田里____。

通过教师这样多次的扶着写, 学生再遇到写小动物的作文时, 就觉得不难写了, 有话写了。不得不承认, 这个方法确实很“笨”、甚至很有争议, 但它却不失为教会学生迈出写作第一步的一种有效方法。

2.2 以教学为纽带, 形式多样地“写”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因此, 作文教学的设计应该有目的地循序渐进, 使学生写一次有一次的收获, 写一次有一次地提高, 教师应以教学为纽带, 形式多样地进行写作练习, 让学生多写多练。设计要灵活多样:

⑴说了再写。能说方能会写, 对于藏族孩子“会说”尤为重要, 因为这就意味着将自己的母语转化成了第二语言, 我在教学时发现先让学生尽可能地说, 这样往往可以避免“语句不通”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首先应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说作文, 说开头、说结尾, 说过程, 同桌说、小组说、好朋友之间说, 以多种方式练说, 在说的过程当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在说的过程当中校正自己的口语习惯, 在说的过程当中取长补短。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去写就会避免写不出来的现象了。例如,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读读记记”中有这样几个词语:“雷声大作、倾盆大雨、阳光灿烂、随风舞动、芬芳扑鼻、黑白相间”这六个词语都出现在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当中。我在教学时不仅仅停留在简单地“读读记记”层面上, 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

师:同学们, 你们谁能选择其中一个词语说句话?

生1:我家养了一只黑白相间的小花猫。

生2:一阵风吹来, 花丛中的玫瑰花随风舞动, 芬芳扑鼻。

师:你能用上两个词语了, 真了不起。那么, 谁还能用上这六个词语来说一段话呢?

一位叫丹增罗布的学生是这样说的: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们全家到郊外去玩耍。我们坐在草地上聊天, 一阵风吹来, 草地上的野花随风舞动, 芬芳扑鼻。不一会, 天空雷声大作, 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全家赶紧躲到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下, 我抬头一看, 一只黑白相间的蝴蝶也正在树上避雨呢!

师:说得多好啊, 我们赶紧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

⑵做了、玩了再写。“你听了你忘了, 你看了你记住了, 你做了你会了。”让孩子自己做一件手工品体会成功的喜悦, 在“抢凳子”游戏中感受快乐, 在大扫除的过程中品尝劳动的乐趣。在如此种种的情境中, 引导孩子发挥想象, 提炼生活, 将这个过程中的“体会”表达出来就不难了。

⑶观察了再写。在小学阶段有大量的写人、记事的习作, 我们有的老师常常在教学时告诉学生:写人的文章主要通过事情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事的文章只要写清六要素就行了。可恰恰对于孩子们来说要写好这两类文章可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对于藏族孩子来说难度就更大了。所以, 老师一定要教会孩子如何观察人物, 观察生活, 从根源上避免“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

像这样的方法还有很多, 例如:画了再写;演了再写;

赛了再写等等。陶行知曾说“教是为了不教”, 我们老师无论怎样的设计都应本着已发展学生的能力为落脚点, 真正做到以教学为纽带, 培养能力、提高能力。

2.3 紧抓课堂小练笔, “写”出大手笔

课堂练笔即在课堂上写作, 教学中教师如果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燃点, 以模仿为基础, 以写片段为桥梁, 不仅能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 还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以文本为例子, 设计不同的课文小练笔, 小练笔可以有以下几种:

⑴扩写。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在遇到“饱经风霜”一词时曾这样上:

师:学到这儿, 我突然想到, 还有一个词没有讲, 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 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 请用几句话写出来, 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生: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 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 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 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 这张枯瘦的脸, 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的多好呀, “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于老师利用这样的精心设计, 使学生不仅理解了“饱经风霜”一词的意思, 而且进行了一次极好的人物外貌描写练笔。

⑵续写。有的文章结尾给人留有回味和极大的想象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教师在教学这类文章时要充分挖掘文本, 可以进行大胆的续写练习。

⑶改写。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 大多结构严谨, 语句优美。可供学生进行很好的语言训练和仿写之用, 可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改写。如, 学完《桂林山水》后, 可让学生改写成导游词;在学完《葡萄沟》可让学生以第一人称介绍“葡萄沟”。作为老师要做到改写训练要有目的, 要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改写体会到文章的“情境”, 由情而发。

根据文章体裁、题材的不同课堂练笔还可以有仿写、缩写、补写等形式, 无论哪一种的小练笔教师都要力争做到课堂练笔要“出彩”,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发挥文本的作用, 体会其中的“情境”。

2.4 发挥范文作用, 让学生知道如何“写”

我在指导《一件难忘的事》时, 为了避免学生无话可写或主题不深刻等现象, 在指导时首先我为学生提供了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 在学生读通的基础上, 让学生谈谈这篇文章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作者的什么描写写的很好?由于这篇文章的内容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 所以学生谈起来可谓畅所欲言, 接着我将学生总结出的这篇文章的优秀之处一一罗列在黑板上, 这样学生发现要写好写事的文章要写好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此时再让学生去写“一件难忘的事”, 他就会觉得容易了许多。

范文, 可以成为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绝好例子, 但有的教师, 不能很好地发挥范文的作用, 甚至误用范文, 让学生单纯地仿写, 从而导致范文无效。教师在选取范文是一定要想好范文“示范”的是什么?你要通过范文让学生学会的是什么?是语言、文章结构、心理描写还是景物描写?切不可造成东施效颦的现象。

教无定法, 无论哪种方法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但是无论任何方法我们作为老师在作文前、作文中、作文后都要深思熟虑, 切切实实为了学生“能说会写”而殚精竭虑。

摘要:作文, 是一种表达和交流, 是一个人理解、概括、分析和表达等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藏文班的语文老师, 要切实在如何让学生从“会说”到“会写”上下功夫、做文章, 学生也只有会说了, 才能够会写。

关键词:作文,藏族孩子,情境,说和写

说和写 篇2

在她儿子上小学时,她曾答应他在周末时带他去看电影,可谁知,那个周末有一个紧急会议,还有一个紧急文件需要加班处理。她有些沮丧:“这次估计没法陪儿子看电影了,只好下周再去了,唉……”

可她儿子却不知她的苦衷,打电话来哭着喊着要让她陪去看电影,还说她不守信用。

她心中猛地一愣:她想起自己以前教儿子的一句话:“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能撒谎,也不能食言。”怎么自己就违反了呢?她下定决心,即使这样做可能会被批评,她也要带儿子去完成她的诺言。

电影结束后,她儿子笑着对她说:“妈妈,你真守信。”

第二天上班时,她果然遭到了领导的批评,但她想起昨天儿子对她说的话,忽然觉得:为了守信而被批评,这是值得的!

这是她作为母亲的一面,但她还有一面,作为考生的一面。

有一次计算机考试,她需要参加,于是她开始努力复习。她的儿子担心她的`年龄不小,可能会坚持不住,她坚定地说:“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复习,取得一个好成绩!”

她果真这样做了,她没日没夜地做题、操作、背诵,知道的越来越全,信心也越来越足。可是,她在考试前五天生病了,她完全可以放弃一天的复习,在床上舒舒服服地看着电视躺上一天,但她却坚持着,只是喝了一杯药,又埋头苦读……

终于,她在那次比赛的几千个人中得了前五十名。

结果出来后,她高兴地对儿子及丈夫说:“我说到做到,决不会因什么事而改变,这是做人最重要的底线!”

宋太祖的说和不说 篇3

赵匡胤摆了摆手,说:“王著真的喝醉了。后周时期,我和他同朝为官,熟知他的脾性,他本是个城府不深的读书人。再者,为过去的主人掉泪,恰好说明他忠诚坦率,这正是当今我们所需要的品行啊,就不必计较了。”

宰相在上朝时,可以坐着和皇帝说话,本也是后周沿袭下来的礼制。赵匡胤決计予以废除。在一次退朝的时候,太祖单独留下老宰相范质,并递给他一个奏折。范质正准备坐下阅读,却听皇帝让他上前说话,范质起身靠近太祖,却分明感觉到身后的椅子被人搬走,而坐在龙椅上的太祖,好像什么都未曾看到。范质瞬间明白了皇帝的用意,就老老实实站着回话。自此,宰相只能和其他大臣一样站立着上朝。太祖针对此事,没说一句话,就让宰相失去了和皇帝平起平坐的资格。

宋太祖依据具体情况,选择“说”和“不说”,既表达出皇权不可侵犯,又展示其知人善任、宽宏大量的性情,足见智慧。

(编辑/张金余)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说课稿 篇4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 本单元是伟人单元, 人物事迹生动感人, 广为流传。初一学生, 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 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 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课作为本单元第二课, 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精神, 争做优秀人才”, 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学者, 他是“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的;作为革命家, 他是“做了就说”的,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有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 革命斗争也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

结合单元目标, 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闻一多先生。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段的作用。4、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 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2、品味生动形象语言。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闻一多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的精神及作为革命战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 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学习本文的过渡句的用法。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二、说教法

(一) 教学方法:

结合新课标, 我采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等教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二) 教学媒体:

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课件。

(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说学法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 他们表现欲强, 对未知领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本节课前, 他们通过学习《邓稼先》已初步认识到:学习名人应通过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来学习他们的精神。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此资源, 针对他们对闻一多先生还缺乏完整系统的认识, 先通过“走近闻一多”、“理解闻一多”,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四、说教与学活动设计

在整篇课文中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是重点, 我对此是这样突破的:

1、朗读法贯穿全文的教学

朗读, 是一种眼、口、耳、思并用的综合阅读活动, 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句段到篇, 从文字到语音、语义, 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方面感知。

首先我对这节课的朗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定位在: (1) 能体会文章内容 (2) 能品析关键词句的作用 (3) 能读出人物的高尚情操。

具体来说, 我在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阶段设计了听读, 通过听朗读带读, 有助学生在头脑中初步感知文章的结构、主要事件及臧克家对人物的总体评价。在品读阶段, 我又让学生选点精读, 读后评, 评后读, 以读助学。例如读闻一多大骂特务的语句, 让学生进入情景, 模仿闻一多进行一句话的演讲, 就能深刻体会其人格魅力。

2、抓住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我在备课中发现课文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上是: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思想品格上的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一解决, 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这个问题就是从整体的角度连贯全课的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3、由浅入深分析人物形象。

由浅入深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是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关于这一点, 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第一步:从课外了解闻一多。

在导入课文时, 我引用毛泽东在《别了, 司徒雷登》中对闻一多的评价。我有两个目的, 一是先让学生感受到闻一多的高尚品质, 二是也积累了相关资料。

第二步:从整体的角度了解闻一多。

我在整体感知这一块, 先从结构切入分析。这篇课文的思路非常清晰, 前有总说, 中有过渡, 后有总结, 可以说是学习其他类文章的典范。并且这些议论性的语句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人物形象。分析结构可以说一举两得。

紧接着, 我从叙事角度引导分析人物形象。闻一多所写的三本书可以证明他是个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所做的三件事可以证明他是个大无畏的革命烈士。

到此, 人物的大致轮廓学生已了然于心。

第三步, 从文章的词句深入体会人物思想品格。

在品读课文阶段, 我让学生先自主分析词句中包含的相关信息, 这一步, 既锻炼了学生对词句的品味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正是语文课堂的亮点之所在。例如让学生表演闻一多演讲和参加游行示威的活动, 使语文课堂上顿时活起来, 学生的思维火花才能在这种氛围中活跃起来。

自主学习后的合作探究活动, 能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把握其精神内核。这也正是这节课的精髓之所在。

第四步, 从迁移拓展的角度深化理解。

说和写 篇5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我们先来看题目。从题目里面,你能读到反映这篇文章的关键词吗?

生:从标题来看,我认为文章的关键词应该是“说”和“做”。

师:很准确!但是有一个人名不能忽视---------

生齐:闻一多先生!

(屏幕显示闻一多和作者臧克家简介。)

师:上世纪80年代,为纪念他的老师闻一多,臧克家先生创作了这篇文章。在学生的眼中,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一起来学习。

二、读清结构

1.读准四字短语。

师: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在预习时找出四字短语。同学们都找了哪些?

生:我找到的是慷慨淋漓、气冲斗牛、迥乎不同和锲而不舍。

师:找得很准确!

生:诗性不作、炯炯目光、望闻问切、沥尽心血。

生:我找到的四字短语有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群蚁排衙、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

生:我找到的是警报迭起、形势紧张、一反既往、凶多吉少和迥乎不同。

生:我找的有声震天地、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师:这篇文章的四字短语还真不少!同学们找得都很好!老师也对这篇文章的四字短语作了一个梳理,并挑出了一些比较关键的四字短语。

(屏显。)

锲而不舍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群蚁排衙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慷慨淋漓气冲斗牛

声震天地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四字短语。一个词读两遍,开始-

(生齐读,读得大声、整齐、吐字清楚。)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

2.读清课文结构。

师:刚刚大家己经提炼出反映这篇课文的关键词是-

生(齐):“说”和“做”。

师:其实投影出来的这些四字短语,也都分别修饰了“说”和“做”。现在,我们不妨将它们一一归类。

师:“锲而不舍”是修饰-

生(齐)::做的。

师:目不窥园-

生(齐)::做的。

师:足不下楼-

生(齐)::做的。

师:兀兀穷年-

生(齐):做的。

师:沥尽心血-

生(齐)::做的。

师:群蚁排衙-

生(齐):做的。

师:潜心贯注-

生(齐):做的。

师:心会神凝-

生(齐):做的。

师:慷慨淋漓-

生(齐):说的。

师:气冲斗牛-

生(齐)::说的。

师:声震天地-

生(齐):说的。

师:昂首挺胸-

生(齐):做的。

师:长须飘飘-

生(齐):做的。

师:这些词语中,对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修饰还有一些区别,我们来作个梳理。

(分三组归类屏显。)

师:前面6个四字短语是修饰闻一多先生的“说”还是“做”?

生(齐)::做。

师(齐):学者方面。

师:在这方面,没有出现对于“说”的修饰的词。可见,在这方面他注重于“做”。这正好对应课文中哪一句关键句?

生(齐):“做了冉说,做了不说。”

师:这就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特点。按照这样的思路,下面这些短语应该是用来形容闻一多先生哪个方面的“说”和“做”?

生(齐):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师:这样的“说”和“做”有什么特点?课文中也有关键句作了归纳。

生(齐):他“说”了就“做”。

师:好,这些就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主要内容。对这些主要内容的连缀,作者也相当善于运用关键句,诸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你们能找到吗?找找看。

(生自主活动。)

师:都找到了吧?谁来先说?

生:第7--9自然段是过渡段。第7自然段总结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特点: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接着第8和第9自然段,领起引出作为革命家方面的内容。

师:过渡段,承上启卜。说得太好了!找得准还能加以分析!

生:我也找到了一处过渡的句子,首先是第5自然段的第一句“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这一句总结了上文闻一多先生埋头研究的内容。接着是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这一句引出了闻一多先生做“校补”和“古典新义”的这些成绩。

师:这是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这一部分内容中的过渡句。

生:我找到的是总结句,第19和第20自然段。这两段总结了上文,并对闻一多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师:对!这两段就是总结段,你们找对了吗?还有总起段,哪位同学找到了?

生:总起句是第1,2自然段。“人家说了冉做,我是做了冉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卜下面就是围绕这两段展开的。

师:准确!同学们刚刚都找到了文章中的关键句。开头有总起句,总领全文;结尾有总结段,总结全文;中问不乏过渡段,第7--9自然段就是全文的过渡段。而在小部分中,也有衔接上下文内容的过渡句。你们看,前后呼应,中间内容层层衔接,环环相扣,这样的结构就是一种非常严谨的内容结构。这种严谨的行文特点很值得同学们借鉴学习!

三、感悟形象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己经知道课文主要是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叙述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在这一部分中,最细致地描述闻一多先生怎样研究学问的当属第-

生(齐):第3自然段。

师:咱们就来精读第3自然段。我们先齐读这一段。

(生齐读。)

师:这一段的开头有这么一句话:“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从课前预习到刚刚的认真朗读,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是否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同学们就带着屏幕上的问题认真研读第3自然段。先细读,冉把想法写在课文空白的地方。

(屏显。生研读。)

这一段中哪一个词或者哪一个句子让你对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印象?

师:同学们手脑并用细致研读了第3自然段。现在咱们就一起来分享阅读的体验和成果吧!

生:“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闻一多先生对新知的渴望和钻研还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他对自己极其苛刻的要求。

师:渴望新知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你印象深刻。

生:“他从唐诗卜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这一句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一句运用大量的四字短语把闻一多先生从研究态度的认真到生活上的习惯淋漓尽致而又简洁明了地表现了出来。闻一多先生为了研究所付出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和伟大呀!作研究的闻一多先生,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是严谨的、坚持不懈的,也是专心致志的。

师:你是透过这个句子中的词语来感悟的,表达特别清楚流畅!

生:我找的是这一句:“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问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句子中“贪”和“惜”两个词体现出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如饥似渴。从中,我感受到他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拯救国家的决心!我觉得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情

感的人!

师:正是这样的爱国热情,驱使着他积极作研究,努力作研究,争分夺秒作研究!

生:我找的是这一句:“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厂”这里的“想吃尽、消化尽”有点夸张,但是却极其准确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则写出了他高瞻远瞩的爱国情怀!

师:抓住了关键词和修辞手法来感悟形象。

生:“他贪的是精神食粮”这一句让我对闻一多先生留卜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为作研究而如痴如醉的学者形象。

师:这样的学者形象深入你的内心。好,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似乎感觉到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己经依稀在眼前了。卜面,让我们冉通过想象与还原让他的形象鲜活起来。请根据老师出示的情境,合理发挥想象,还原一次闻一多先生作研究时的情景。

(屏显。生自主写作。)

夜,已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

要求:尽量遵从文本,合理想象,并尝试运用文中的四字短语来表达。

师:差不多了吧?来,你写得很好,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夜,己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全神贯注地伏在案桌上,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灯光闪烁着,把闻一多先生高大的身影投射在了墙壁上。汗早己经湿透了他的衣衫,额头上那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不时顺着脸颊滑落卜来,滴在纸上,他也无暇及此。

师:语言优美!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她在文字里,放大了一个细节-

生(齐):汗珠滑落。

师:对,这里她还运用了课文中的一个四字短语-

生(齐):无暇及此。

师:是的,除此之外,她在前面也运用了课文中的四字短语。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师:看来,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看,好的文字的确富有吸引力!

生:夜,己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坐在一把破旧的椅子上,头发凌乱,桌子上堆放着一擦书,手里拿着一支笔,聚精会神地看着,时而用笔在书上写,时而掩卷长叹或拍手叫绝,时而还望向墙壁,凝神静思,就这样,兀兀穷年。

师:同学们注意到她用到的“时而……时而……时而……”这个句式了吧?这是什么句式?

生(齐):排比。

师:对,尝试运用修辞,语言就生动优美了!这里还用到了课文中的四字短语-

生(齐):兀兀穷年。

生:夜,己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坐在书桌前如饥似渴地翻阅着古代典籍,认真地思考着。桌上的红烛发出微弱的光芒,把他伟大的形象映在了墙壁上。

师:你很动情地把你的文字读出来了。同学们觉得他写得好不好?

生(齐):好。

师:但是,好像有一个要求他没有完成。

生:没有用到文中的四字短语。

师:那下面的同学一定要尝试着运用文中的词语来表达。好,接着说。

生:夜,己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头发凌乱地坐在桌前,一手拿着一本唐诗,一手不停地写着什么。他时而埋头沉思,时而低头写字:时而脸放异彩,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抓耳挠腮。闻一多先生目不窥园,足不卜楼,就这样坐

到天边微微泛红才知道自己又过了一宿。

师:通过你的文字,我不仅看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闻一多,而且更感受到了治学中他的喜怒哀乐。好,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两个词来归纳。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学者形象?

生: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废寝忘食的学者形象。

生:我觉得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为研究而沥尽心血的学者形象。

生:我认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一丝不荀的学者形象。

生: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勤奋刻苦的学者形象。

师:还有谁继续补充?

生:我认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心怀国家的学者形象。

师:是呀,他作研究就是为了拯救我们的国家,拯救我们的民族呀!老师也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特点作了一个归纳: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勤奋刻苦的、废寝忘食的、作风低调的、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作研究是为谋救国之路的、有深沉爱国情感的、争分夺秒研究的学者形象。刚刚我们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来感悟形象的?

生(杂):词语、句子、想象……

师:嗯,通过揣摩词句和合理想象的办法来感悟和把握形象。好,下面,就让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来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

形象。一起来继续精读第16-18自然段,说说闻一多是一个怎样的革命家形象。

(生齐读第16--18自然段。)

师:同学们的语感不错,把排比段的气势都读出来了。好,现在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静心细读。

(生自主活动。)

生:我从第16--18自然段中的“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和“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冉跨进大门”以及“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等词句看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        师:大勇的、大无畏的、言行一致的、爱国的闻一多!对待这样的闻一多,你怀有什么情感?

生:敬佩。

师:可是,从你刚刚的话里,我还感受不到这种情感。要不,你带着这种情感,读一卜这三段?

(生朗读,感情平淡。)

师:她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还是比较流畅的。但是,感情好像比较平缓,还是没有把敬佩的情感读出来。我觉得有些字词,特别是第is自然段中的,要读得}hl慨激昂一点!

师:哪些字词?

生:生死关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师:要不你来试读一下?

(生朗读得抑扬顿挫。)

师:这里我们要读出糠慨激昂之感,但是像“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要读出一种大义凛然的味道。

(师范读。“昂首挺胸”重读,“长须飘飘”中“飘飘”延长。)

生:我从第16自然段的“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中读出了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位革命者面对危险时从容不迫、大无畏的形象厂还有,我从第17自然段中“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冉跨进大门”中,读出了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师:这种决心是非常坚定的。你能否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

师:他读得怎样?

(生轻笑不语。)

师:那我们一起试读一遍,把决心的坚定读出来。

(全班朗读,读得坚定有力。)

师:有点味道了!好,对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形象,还有没有不一样的理解?

生:“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我从这个句子里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精神。

师:哦,你也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精神呀?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同学们都深切地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那种大勇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好,下面,老师来作个小结:这是一个有杰出的演说能力的革命家形象;这是一个大勇的、大无畏的、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家形象;这是一个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的革命家形象。综合全文,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对待“说”和“做”是迥乎不同的,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言和行都-

生(齐):一致。

师:言行一致。而且在他的内心自始至终都激荡着一种情感,那就是-

生(齐):爱国情感。

师:澎湃的爱国热情。好,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冉读一遍第16--18自然段。第16自然段要读出气势,第17自然段要读出坚定,第18自然段要读出大无畏、大义凛然。

(生朗读,读得语势铿锵有力。)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己经感受到你们真正读懂了闻一多。我们再找个同学来演读一下好吗?好,班长,你来!

(生演读得铿锵有力。师生鼓掌。)

四、课堂检测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读清了一种严谨的结构;同时,也感悟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闻一多形象。那么,留在同学们脑海中的还有没有一些雅词美句呢?合上书,回忆一下。

生:诗性不作、群蚁排衙、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师:四个,希望你在以后能够把它们用起来。

生: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迥乎不同、}hl慨淋漓、锲而不舍、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师:嗯,你记住了好多个!

生:一反既往、警报迭起。

师:两个词。好,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将从这篇课文中学到的四字短语运用起来,丰富和美化我们的表达。除了词,你还记住了哪个句子?

生:“他,是曰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师:这两句从形式上看是-

生(齐):对称句。

师:从内容上看,它是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评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既要读懂这样的闻一多形象,更要学会感悟形象的方法。这样,我们在读同类的文章时,才能很快地读懂、读好!好,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李春

秘书在人际交往中的说和听 篇6

[关键词]秘书 交际 寒暄 倾听

在人际交往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社交中,交际双方融合还是神离,成功还是不欢而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艺术。由于秘书工作的特殊性,秘书人员往往是组织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从心理学角度而言,第一印象在以后的公务开展中起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秘书人员的说话艺术和倾听艺术的意义重大。同时,作为组织的管理人员之一,秘书人员也在该组织中起表率和影响的作用,体现出组织的文化气象和个人的精神风貌。因此,作为秘书人员一定要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听知能力,让自己成为组织里的优秀人才。

(一)寒暄:帮你打开沟通大门

作为秘书人员,不管是在办公室里碰见同事,还是外出接待客户,两人见面的第一个动作便是寒暄。其实寒暄本身并不正面表达特定的意义,但它在沟通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进入交际大门的通行证。 寒暄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而且可长可短,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同时具有简洁、友好与尊重的特征。

但是,在寒暄中语言要注意分寸,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一句都不说,说到的程度应视对象和交际目标而定,不可以不加思考的说。赞美对方,说他如何才华出众,聪明能干,但万一这些恰恰是他的不足之处,对方的心理如何,便可想而知了。

在交往沟通中使用寒暄语时,我们还要注意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对象。比如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吃饭了没有?”在一般的情况下,这样的寒暄既简单又达到了交流感情的目的,并且谁也不会深究对方究竟吃饭没有。但是,如果将这句话拿到某些特定的环境去说,可能就达不到这一目的了。记得有个相声,说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以“你吃饭了没有”这句话与人问候,甚至与刚从洗手间出来的熟人也是这样,结果引起了别人的反感。虽然这比较极端,但它正说明了寒暄要注意特定的环境。

同时,在寒暄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一些说话时的细节,比如说话要明快,这可以给人做事干练的印象。秘书说话时的声音最好具有自己的个性,注意说话的声音,并且说话时的声音依自己的天赋、个性、场合及所要表达的情感而变化,这样会使人觉得听你说话是一种享受。还有一点,说话的证据要肯定,思路要明确有条理,这样可以给人有主见的感觉。秘书的工作是为领导服务,如能给人以有主见、果决、有条理的印象,可以使人觉得这位领导的秘书很有能力。

(二)倾听:让你走进信赖大门

一个善说者必定具备一定的智慧,但是他们的智慧很大一部分是听来的。一个智者,他必定会认真听取各种议论、意见、建议,从别人的话中,吸取营养,从中受到启发,拓展思路,以丰富自己的说话内容,确定最佳表达方式。这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情况下秘书的主要工作就是上情下达,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行事,所以作为秘书人员一定要主动倾听,很多时候决策规定都是老总已经拍板了才会告诉秘书,直接让秘书去执行的。所以秘书只要听明白老总的话,准确领会他的意图,然后去执行就是了,根本不需要秘书去做任何的决定。由此可见,会听是秘书做好工作的基础。

在实际的工作中,善于倾听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会增进了解,为深入交谈打下基础。要想真正地理解他人,必须做个很有耐心的听者,而且只有充分倾听和了解,才能“善解人意”。因为你的倾听,赢得了他的心,而且也可以为你自己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因为和一般的人比起来,他会更愿意配合你的工作。

说话是双向沟通。在一个交谈过程中,双方都可以说,但是不能同时说,只能一方说一方听。但如果只说不听,不给对方一点空隙说话,会使双方在心理上失去平衡,影响交流,作为秘书人员,我们不仅自己说,还要鼓励对方说,或者是先听对方说,再决定自己如何说,以立于主动地位。

如何聆听别人讲话?我们必须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同时还要辅以其他的行为和态度,不少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人际关系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六点聆听技巧:①注视说话者,保持目光接触,不要东张西望。②单独听对方讲话,身子稍稍前倾。③面部保持自然的微笑,表情随对方谈话内容有相应的变化,恰如其分地频频点头。④不要中途打断对方,让他把话说完。⑤适时而恰当地提出问题,配合对方的语气表述自己的意见。⑥不离开对方所讲的话题,但可通过巧妙的应答,把对方讲话的内容引向所需要的方向和层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篇7

一.开篇视频资讯点评, 美育、语言表达同步提升

在我的课堂上, 开课前五分钟, 一般播放几则近期发生的国际国内资讯, 先让学生点评, 参与其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在开课伊始就让学生迅速融入其中。在开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时, 我先播放一则近期资讯“南京英雄公交司机”, 又结合2009第一场大雪播放视频“优美雪景造型”。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进行讨论。在你来我往的唇枪舌剑中, 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知不觉中已得到了提升。

根据学生点评, 教师进行归纳。公交车司机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职业, 但这位司机却在身体出现不适, 意识即将昏迷的时刻路边停车、打开车门、拉上手刹、打开双闪, 一连串的动作在他以往的工作中不知重复了多少遍, 可今天他的所为却让我们见识到不是平凡生活中无英雄, 而是我们缺少发现。2009年的第一场雪来势凶猛, 大雪封路的清晨学生们记忆深刻, 可视频中展示的雪中即景, 人们堆砌的神态各异的雪人, 却让我们深深感到不是平淡生活中缺少美, 而是我们缺少发现。在教师的归纳中, 学生们得到美育的洗礼。

而后话锋一转:美好的生活就在我们身边, 应该学会珍惜, 因为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来自于多少志士仁人的鞠躬尽瘁、前赴后继, 在这众多的伟人中, 有一个人或许称不上是伟人, 或许他只是历史长河中浪花一朵, 但在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 伴随着一曲深情的《七子之歌》唱响祖国的大江南北, 他再一次名震中华。继而过度到对文中主人公闻一多的介绍, 切入新课。

二.解析课文内容, 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德育教育

1. 介绍主人公闻一多,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担当责任、回报社会的理想信念教育

因课前预习作业中已让学生着手搜集了关于闻一多先生的各方面资料。学生由于手中有搜集的资料, 在让大家介绍闻一多情况时,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通过搜集资料对闻一多的了解或许不完全, 但众人拾柴火焰高。你一言我一语的畅谈, 一个丰满的闻一多就站在我们面前了。

教师及时总结, 抓住细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担当责任、回报社会的理想信念教育。闻一多是我国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他的代表作之一《七子之歌》伴随着1999年澳门回归唱响祖国大江南北, 妇孺皆知。于是, 我紧抓住这个细节, 给学生深入介绍《七子之歌》的写作背景。然后带领学生们吟唱《七子之歌·澳门》, 更强调当时闻一多身在美国, 距离祖国千万里之遥, 他可以“两耳不闻天下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悠哉地做一个清静无为之人。但闻一多先生没有, 一个普通中国人对自己祖国应担当的责任和使命, 促使海外游子奋笔疾书, 写下不朽组诗, 回报国家, 回报社会。继而给学生提出问题:作为当今时代的主人, 我们该怎样去做?引领学生得出答案:从自身做起, 树立远大理想目标, 敢于担当责任, 回报社会。

2. 分析课文内容, 对学生进行“言必信, 行必果”的诚信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书育人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更注重的是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 确立学生们做人行事的准则和原则。在对本课主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进行分析时, 我明确指出不管是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还是成为民主革命战士的闻一多, 他都是一个言行一致、“言必信, 行必果”的人!尤其是在他完成了一个学者向民主革命者的身份转变后, 他不仅仅说了, 发表了慷慨淋漓的《最后一次演讲》, 他也切切实实做了, 他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头, 甚至为了捍卫真理民主, 付出生命的代价。于是, 一个鲜活的问题就放在学生们面前:我们应该怎么“说和做”。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中, 让学生深刻感悟人生哲理, 学到做人的道理, 做一个言行一致、“言必信, 行必果”、堂堂正正的人。

3. 深挖关键环节, 对学生进行“开卷有益”的激发学习积极性教育

中职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 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更何况对语文这门无关今后就业痛痒的公共基础课尤其如此。对此, 教师不能听之任之, 不管不问, 也不能一味说教, 那只能徒劳无益, 甚至会迫使学生走向对立面。因此, 我非常注意在讲课的过程通过挖掘课文内容当中的激励素材, 从另一面引导学生自觉激发学习积极性, 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讲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时, 我就借用了文中对闻一多先生如何做学问的刻画, 铺展开来, 先让学生回答文中如何描写闻一多“研究志趣正浓”。锲而不舍、目不窥园、兀兀穷年、群蚁排衙、漂白了四壁、何妨一下楼, 当学生们列出这一个个对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入木三分进行刻画的词语时, 一副闻一多先生珍惜时间、不懈进取、深夜刻苦攻读的画面跃然眼前。闻一多先生一生笔耕不辍。作为诗人他给我们留下了《红烛》、《七子之歌》;作为学者, 也是硕果累累,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无不是他心血结晶。已然作古的闻一多先生尚且能珍惜时间、不懈进取, 更何况我们今人呢?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面对当今社会如此大的竞争压力, 身在校园的我们应该怎么做?今昔对照, 抚今追昔, 实是让学生感悟:从现在做起, 努力学习, 掌握一技之长, 为今后走向社会, 寻找立足之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4. 领悟文章内涵, 对学生进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处世教育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孔子的老话, 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 从自己的内心出发, 去理解他人, 宽容他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而中职学生由于受生长环境、特定年龄、自身素质所限, 凡事多想自己, 很少顾及他人, 更不用讲“推己及人”了。在讲授本文时, 我没有忽略闻一多先生在从学者向民主战士身份转变时的态度这一环节, 而是通过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介绍深挖闻一多先生此时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昆明“一二·一”惨案之前, 闻一多先生是不赞成西南联大的学生罢课的, 但是他没有将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 而是时刻关注时局进展, 当一幕幕惨剧呈现在他面前, 尤其是民主战士李公仆先生的遇害, 闻一多先生愤怒了、觉醒了, 他也没有强求他人, 而是身先士卒, 率先垂范, 发表了慷慨淋漓的《第一次演讲》, 并行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通过深挖在闻一多先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 并继而引出问题“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违背自己自己主观意愿的事情该怎样对待?”小问题蕴含大道理, 学生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实际上是在挖掘和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儒家思想的精华, 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处世信条, 就在潜移默化中移植于学生们的内心。

三.掩卷小结, 升华本课德育教学主旨

在本文小结时, 更是把爱国主义主题教育通过缅怀闻一多先生进一步放大, 浓浓的爱国主义情绪深深感染着学生们。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永远没有停歇它流传的脚步,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不可谓不慷慨淋漓, 闻一多先生生命的最后定格不可谓不悲壮惨烈。先生虽已离我们远去, 可他对祖国浓烈的挚爱深情已深深融进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血液, 并伴随一代又一代新人的成长而永远弘扬。因为我们同怀赤子之心,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中国啊。全体起立, 朗诵多媒体大屏幕上打出来的河南诗人王怀让的诗作片段《我只有一个中国》作为本课的结束语:

我只有一个中国!中国有十二亿个“我”, 而我只有一个中国!因此, 我的智慧, 无论放到哪里都要为她绽开花朵;因此, 我的勇敢, 无论用到哪里都要为她高奏凯歌;因此, 我活着, 就应该是她的人, 走到天涯, 都要代表她而留下传说;因此, 我死了, 也必须情系山河, 化作泥土, 也要为她而长出大树一棵———我只有, 我只有一个中国啊!

意犹未尽, 一节课结束了。可伴随着声声诵读, 爱国激情在学生们内心久久激荡。

“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 这是中职语文课教学所担负的宗旨和责任。我们应该以中职《语文》课教材为蓝本, 深挖深抠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德育主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只是我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范本。“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红烛精神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良好素材, 更会深深让我铭记于心, 在教学之路上“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摘要:“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 这是中职语文课教学所担负的宗旨和责任。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寓德育教育于教学实践。《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的德育教学设计, 是我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总结, 更是对闻一多先生“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尚人品、爱国主义情操、红烛精神的缅怀。

关键词:闻一多,德育,语文,中职学生,教师

参考文献

[1].闻一多:《闻一多讲国学》,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9年1月第1次印刷.

[2].闻一多:《闻一多诗集/上古版中华名著袖珍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3].闻一多著, 刘殿祥编:《闻一多代表作:红烛》, 华夏出版社, 2008年8月第1次印刷.

说和写 篇8

关键词:佛教,志怪小说,“四大”说,批判继承

佛教在传入中国化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作为反映社会思想的文学作品, 在这一方面又显得尤为明显。很多文学作品都多多少少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志怪小说的发展就明显带有佛教文化的印记, 尤其是对佛教“四大”说的继承。

世界万物由元素构成改的学说, 是印度最古老的哲学思想之一。原始佛教在建立以“四谛”为核心的教义时也融入了这一传统的思想, 并且根据这个起源的学说, 将世界上的构成归结为地、水、风、火所组成的感观和心智的结合, 也就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 由此又推导出人生无常、无我、虚幻不真、一切皆苦的悲观论, 这里的地、水、风、火就被称为“四大”, 这一学说就成为“四大”学说。而这里的“四大”物质就变成了佛教所承认的宇宙万物的基本组成。随着佛教的进一步发展, “四大”学说也得到更深的解释, 物和心的平行关系, 变成了更加肯定心的作用, 而“四大”学说也同样肯定了灵魂的存在, 这样就形成了佛教在东传后, 就日益更加被视为一种神仙学说, “四大”学说也就更加成为其重要的理论支柱, 和东方本身的巫术结合, 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根据“四大”学说更加衍生出轮回主题、人生如梦的观念, 在文学中会合中古志怪的文学风尚, 就很自然地早就了梦幻人生、业报轮回, 生死离魂的故事, 也就是志怪小说。

鲁迅先生曾解释过佛教对这些志怪小说产生的影响:“中国本信巫, 秦汉以来, 神仙之说盛行, 汉末又大畅巫风, 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士, 渐见流传。凡此, 皆张皇鬼神, 称道灵异, 故自晋迄隋, 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很清楚的交代了佛教对中国志怪小说的影响。志怪小说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 而其中受佛教影响很深的一个具体的类型就是它的断体不死的描述。也就是指故事主人公肢体上某些部分断裂后能复接, 或者转变为其他的一种形式, 生命力却并不丧失的志怪描述。比如《幽明录》就有记载晋元帝世“易脚”的描写, 两人脚互换但生命力毫无损伤, 志怪小说代表作品《搜神记》中也有的天竺胡人割舌的描写:“晋永嘉中, 有天竺胡人, 来渡江南。其人有数术:能断舌复续, 吐火。”而这些志怪描写很容易在佛教经典中发现蓝本, 在三国吴支兼翻译的《大明度无极经》卷五谓羼提和为就一麋鹿, 被迦黎国王砍去手、脚、耳、鼻后, 他的弟弟用神力帮他分别续接, 断体便和之前一样, 毫无损伤。在姚秦鸠摩罗翻译的《法华经》卷六中也有一句说到:药王为求无上菩提到, “于大众中立此誓言:’我舍两臂, 自然还复, 由斯菩萨福德智慧淳厚所致”。这样的自我修复断体的情节在佛家经籍中不胜枚举, 比比皆是。

而不光是情节上的相似, 在其他一些主要因素上也可以发现佛教与当时志怪小说的血缘关系, 如作家思想、时代环境, 这样也可以避免在情节相似所可能产生的偶然性。从东晋、刘宋开始, 佛教传入中国约二、三百年的发展历史, 并且逐渐成熟化, 从汉代方术化、魏晋玄学化的困境中走出来, 也渐渐的得到人心, 在社会上和儒家、道家能够三组鼎立。在南北朝时期, 当时的君主没有不信奉佛教的, 他们奉养沙门, 致使读经、拜佛、参禅风靡, 鸠摩罗什、道安、慧远等被奉为一代宗师, 浮屠寺塔如雨后春笋, 林立在长安、洛阳、建业, 凿山造像、设场译经的规模也格外巨大。这些都推动了佛教的发展, 在社会上产生一股尊佛得思潮, 冲击传统文化的同时, 也更加方便天竺佛教的传播, 使得佛教对社会生活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学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 所以, 这也是佛教可以对当时的小说产生巨大影响的时代背景。

许多敏感的文学家受到当时社会风潮的耳濡目染, 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再思想中都带有了佛家特色, 将佛教观念和佛教文学因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作为当时代表性的志怪小说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典型。《幽明录》就涉及了佛教的教义, 那个被丑化了的贾弼之就是佛教和道教争论产生的“畸形儿”, 在表达自己思想的形式上, 这和佛教善于用借物讽刺说理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他的作品, 如《宣验记》甚至就直接张扬佛教感应、轮回等教义。所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及六朝志怪小说时, 认为佛教传入中土导致了许多“释氏辅教之书”的产生。

【说和写】推荐阅读:

上一篇:家庭教育中的数学辅导下一篇:LNG-柴油双燃料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