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

2024-05-14

BOT(精选12篇)

BOT 篇1

BOT (build—operate—transfer) 即建设—经营—转让, 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 (包括外国企业) 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 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 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 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 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为了解决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的实际困难, 我国引入了BOT特许经营行政合同的投融资建设模式, 对改善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瓶颈”状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BOT项目审计的必要性及重要作用

(一) 开展BOT模式项目审计的必要性

(1) 民营投资主体的弊端显现。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数以千计的资金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 这些企业所拥有的技术领先、经营理念创新、管理团队整齐、资金实力雄厚等优势, 导致了这些企业势必成为我国BOT模式中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然而由民营投资主体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导致了民营BOT项目风险大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营投资主体法人结构不健全、投资者素质参差不齐。二是民营投资主体只看重投资效益、缺乏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三是民营投资主体守法意识不强、不顾合同信用。

(2) “草船借箭”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我国目前对BOT模式项目的监管体制还未完善, 许多参与BOT项目的投资主体利用金融监管漏洞, 以政府基础设施的良好还贷信誉作为基础, 将项目抵押大量融资, 企业只是投入很少量的资金;更有甚者, 有的企业将项目抵押融资来的资金挪作他用, 极大的增加了资金的不安全性。这种“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的现象普遍存在, 对BOT项目造成了债务风险激增, 同时也影响了政府对项目的接收和回购。

(3) 投资效益与决策初衷背离现象时有发生。BOT模式融资的目的是为了引入社会资金来解决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瓶颈”问题, 以达到政府和参与企业双赢的结果。然而在我国现阶段对BOT项目的监管过程中, 由于历史经验不足、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原因, 导致了许多并不具备BOT投资模式优越性的衍生模式的产生, 如BOO、BOOT的广泛采用。这就导致了BOT化解政府融资和建设压力的作用没有体现, 反而造成投资成本增加, 导致投资效益与决策初衷相背离。

(4) 缺乏监管制度, 营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虽然我国运用BOT这种投融资模式已经有了比较长的时间, 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等原因, BOT模式并没有被广泛推广开来, 国家相关部门也未对BOT进行专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造成了目前的法律法规对于BOT模式来说缺陷明显。由于BOT项目的特殊性, 项目建设、监管等方面和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 再加上审计监督等有效的监管机制的不到位, 这就给了贪污腐败分子营私舞弊的空间。

(二) 开展BOT模式项目审计的重要作用

(1) 事前审计, 监督和维护决策前研究论证的准确性、科学性。事前审计, 主要对BOT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审核。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真实和完整, 直接关系到政府投资的效用性。通过事前审计, 可以很好的对BOT项目的风险进行预防, 可以很好的保证BOT项目的经济效用性, 最终形成集准确性、科学性为一体的最佳投资决策方案。

(2) 事中审计, 提高执行中监督建设运营的有效性。事中审计, 是对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的审计。主要是检查施工合同的执行情况, 隐蔽工程跟踪审核, 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评定, 主要材料设备的审核, 工程的进度及执行情况, 财务收支核算情况等。通过事中审计, 促进项目建设的规范性, 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内部控制制度。

(3) 事后审计, 保障投资回购的效益性。事后审计, 主要是保证项目决策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项目运营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项目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通过事后审计, 首先是保证项目结算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为国家核算回购成本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 通过对项目营运情况进行审计, 可以有效的防治项目在运行过程中涉及收费项目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极大的保证政府投资的公益性的实现。最后, BOT项目所形成的资产, 最终都将成为国有资产, 通过后期审计监督, 可以有效防止“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的发生, 可以防止国有资产被破坏和流失, 保障投资的效益性, 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二、BOT项目审计的程序和内容

(一) 前期决策阶段

前期决策阶段, 管理方面的审计主要是审核项目的决策程序、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程序、审批单位资质审查等;技术方面主要审核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的完整性与合理性、设计任务书审查等;经济方面主要进行投资估算及调整审核等。

(二) 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 管理方面的审计主要是审核设计单位及相关人员资质等级、设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管理程序及内部审查等;技术方面主要审核设计依据、设计方案内容、设计图纸、设计质量保证等;经济方面主要进行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审核以及设计成本审核等。

(三) 招投标阶段

招投标阶段, 管理方面的审计主要是进行招标管理 (代理) 机构资质审查、招标管理制度及招标程序审查等;技术方面主要进行项目招标条件、招标文件完整性与合理性、投标人资质、评标委员资质及评标标准、中标人技术标书审查等;经济方面主要进行标底审核、投标保函、中标人商务标书审核等。

(四) 合同签订阶段

合同签订阶段, 管理方面的审计主要是进行合同管理制度、合同谈判程序及合同签订程序审查等;技术方面主要进行合同谈判纪要、合同订立依据、合同条款 (技术条款) 、合同专用条件审核以及合同分包计划审查等;经济方面主要进行中标合同价、价格调整协议、合同条款 (商务条款) 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审核等。

(五) 施工前准备阶段

施工前准备阶段, 管理方面的审计主要是进行项目现场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程序、监理单位的协调管理办法审查等;技术方面主要进行项目所涉及的征地拆迁、场地施工条件、甲供材料的订货情况审查等;经济方面主要进行项目资金支出计划与批复情况审核等。

(六) 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 管理方面的审计主要是进行业主项目经理部内部控制测评、监理合同执行考核、监理人员到岗情况以及现场签证制度审核、施工主合同执行考核、分包合同执行考核、施工单位管理制度审查等;技术方面主要进行隐蔽工程跟踪审核、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评定审核、主要材料设备审核、工程进度计划与执行情况审查、施工单位上报工程量审核、设计变更与现场签证审查等;经济方面主要进行业主现场管理费使用情况考核、工程预付款支付、质量保证金预留情况审查及工程进度款结算审核、材料消耗清查等。

(七) 试生产及运营阶段

试生产及运营阶段, 管理方面的审计主要是进行业主项目经理部内部控制制度终审、各方合同执行情况终审、竣工验收程序审查等;技术方面主要进行参与竣工验收, 对项目进度、质量目标考核终审, 对安全、环保目标考核终审, 生产运营条件审查等;经济方面主要进行工程结算终审与工程决算审计、投资效益分析评价等。

三、BOT项目审计现状

(一) 开展BOT模式项目审计的法律依据不足

BOT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入非政府资本参与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非政府投资主体由于其社会地位的特殊性, 致使政府审计监督存在盲区, 特别是民营BOT项目在建设和营运期间, 无论其建设单位还是建设资金都属于私营性质, 若用政府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监督, 还存在许多操作上的困难。再者, BOT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虽然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等原因, BOT模式并没有被广泛推广开来, 国家相关部门也未对BOT进行专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造成了目前的法律法规对于BOT模式来说缺陷明显。最后, 虽然BOT模式在国外被广泛的采用, 也积累相当丰富的经验, 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的不同, 所以能被直接借用和借鉴的很少。

(二) 审计机关自身资源不足

BOT项目涉及法律、金融、建筑、技术、管理等多种领域, BOT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合同谈判、项目实施、监督管理、资产核算、收益计算与分配、合同纠纷解决等等, 都有一套独特的运行规则和办法, 法律关系复杂、技术多样、信息化程度高、监管难度大的特征较为突出。我国的政府审计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 审计技术和审计队伍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当时相对于单纯和简单的政府审计来说, 非政府投资的BOT项目的审计就显得更加复杂和系统, 更加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就我国目前所拥有的审计技术、手段和队伍, 对非政府投资的BOT项目进行全面和有效的审计监督就显得非常捉襟见肘了。

四、BOT项目审计对策

(一) 落实审计监督制度,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BOT方式能顺利开展和运行需要得到许多方面的配合, 这就需要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能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共同为BOT项目做好服务工作, 共同为BOT项目在我国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保驾护航。因此, 鉴于我国目前对于BOT投融资方式专项立法还不完备的情况下, 必须加紧BOT投融资方式专项立法的步伐, 以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合理的运作方式来规范BOT投融资方式, 为BOT投融资方式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目前我国有关BOT的规章制度都是部门规章, 立法层次较低, 其效力低于法律, 一旦遇上与法律相抵触时, 这些规章可能部分失效, 使用效果不佳, 权威性不够。在内容上又很不完善, 可操作性不强, 远远不足以规范BOT项目。解决的办法是提高现行BOT立法的高层次和高效力, 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一部法律BOT单行法, 重点将BOT投资方式与其他形式投资区分开来, 对现行法律没有规定或规定有冲突的地方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BOT投资项目涉及国家基础设施领域和国家重点建设计划, 加上其自身又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政府对BOT项目的宏观管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必须设立专门的国家主管机关, 负责BOT项目宏观计划和协调管理, 执行BOT项目的审批审查。

(二) 审计目标必须适应BOT项目特征, 维护投资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对BOT项目开展审计, 必须依据BOT项目所具有的建设—经营—转让等三个主要特征来进行, 开展BOT项目审计也应该从审计监督前期费用、建设费用、运营费用等三个方面入手, 根据建设、运营、移交节点的各侧重点, 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这样既可以保证政府投资的公益性, 也可以检验项目的可行性。投资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是建设节点审计监督的重点, 项目运营的效率性和社会性是运营借点审计监督的重点, 而项目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则是移交节点审计监督的重点。

(三) 开展效益审计, 推进BOT融资模式的健康发展

开展对BOT项目的审计监督, 应该以效益审计为本, 围绕风险和效益对BOT项目作出客观公正地分析与评价, 保障基础设施投资公益性的体现, 推进BOT融资模式的健康发展。BOT项目效益审计的核心包括:一是投资的经济性。BOT项目投资成本应小于政府直接融资投资建设的成本;二是投资的效率性。BOT项目的全寿命成本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运营费用率等效率性评价指标应小于政府成立管理机构进行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成本;三是效果性。BOT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的水平应高于政府管理部门自身的水准。

(四)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开展BOT项目审计, 关键还需要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队伍。BOT项目涉及法律、金融、建筑、技术、管理等各种领域,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首先, 必须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专门进行BOT项目审计的复合型人才;其次,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由国家专门设立的BOT管理机关来组织进行专业的、针对性强的业务培训。或者选派审计行业的精英到国外学习, 借鉴别人已有的经验;最后, 采取多渠道的用人机制, 选用对BOT项目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或在BOT项目中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加入审计队伍。

参考文献

[1]屈耀辉:《BOT模式项目公司内部审计模式探索》, 《中国内部审计》2011年第5期。

[2]殷丽丽、周方舒:《BOT模式下的审计选择》, 《财会通讯》 (综合·上) 2010年第6期。

BOT 篇2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网2011-9-16 10:18:08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合同能源管理包括三种形态:

一是节能效益分享型,即由节能公司提供资金和全过程服务,在客户配合下实施节能项目,在合同期间与客户按照约定的比例分享节能收益;合同期满后,项目节能效益和节能项目所有权归客户所有。

二是节能量保证型,即客户分期提供节能项目资金并配合项目实施。EMCO提供全过程服务并在合同中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量,且节能量效益能够弥补所有项目还款额和一切为EMCO提供的检测、检验、运行与维修服务费用。如果项目没有达到承诺的节能量,按照合同约定由EMCO承担相应的责任和经济损失。如果实现的节能量效益超过项目还款额,客户和EMCO可以共享超额收益。三是能源费用托管型,即客户委托EMCO进行能源系统的节能改造和运行管理,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能源托管费用;EMCO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费用(扣除新增的管理费用),并按照合同约定拥有全部或者部分节省的能源费。

目前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仍是主流,节能量保证型项目迅猛增长,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纷纷涌现。而在分布上,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主要分布在建筑领域;节能量保证型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主要出现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医院、宾馆饭店和商业卖场。在时间上,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的分享期限有延长的趋势,平均超过4.5年,最长超过10年;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的托管期普遍较长,平均超过10年,最长为15年。随着国内合同能源管理公司运营管理的不断成熟,目前开始出现节能效益分享型与节能量保证型相结合、节能效益分享型与能源费用托管型相结合以及租赁业务与合同能源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商务模式。

四是比较有争议的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移交”。BOT模式是在政府和EMCO之间达成协议,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特许期限结束时,EMCO按约定将能源系统移交给政府部门,转由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

BOT可有多种“变形”:

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模式,即建设-拥有-运营-移交。这种方式明确了EMCO公司在特许期内既有经营权又有所有权,经过一定期限后,再将该项目移交给政府或公共部门。

BOO(build-own-operate)模式,即建设-拥有-运营。这种方式是EMCO公司按照政府授予的特许权,建设并经营某项基础设施,但所有权归EMCO公司,并不将此基础设施移交给政府或公共部门。

BT(build-transfer)模式,即建设-移交。即由EMCO公司融资、建设,项目建成后立即移交给公共部门,政府按项目的收购价格分期付款,其款项可来自于项目的经营收入。

BTO(build-transfer-operate)模式,即建设-移交-运营。与BT方式不同的是,政府在获得项目所有权后委托EMCO公司运营和管理该项目。

BLT(build-lease-transfer)模式,即建设-租赁-移交。即政府授予特许权权,在项目运营期内,EMCO公司拥有并经营该项目,政府有义务成为项目的租赁人,在租赁期结束后,所有资产再转移给政府公共部门。

IOT(investment-operate-transfer):投资-运营-移交。即由EMCO公司融资并收购现有的能源系统,然后再根据特许权协议运营,最后重新移交给公共部门。

来源:南方财富网

新能源暨风电发展的综合评析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网-2010-12-29 16:39:58 提起“新能源”这个耳熟能详的名词,是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追求目标。人们普遍将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统称为“新能源”。其实,这样的称呼不准确,上述所有能源,我们的老祖先数千年来都在使用。比如:先辈们烧饭取暖用的柴火、木炭等,以及照明用的豆油,就是利用生物质能;农作物和食品的晾晒,是利用太阳能;水车抽水和水磨加工粮食,是利用水能;古代的主要运输工具帆船是利用风能,抽水的风车也是利用风能,将粮食颗粒与碎屑分开还是利用风能;唐代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是利用地热能。可见,“新能源”并不新。现代主要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仅仅是工业革命后,随着蒸气机和内燃机的发明,才逐步得到大规模地普及应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仅仅只有两百多年的时间。当这些矿物质能源的使用,带来了严重地环境污染和气候灾难时,人们才猛然地惊醒,急切地寻找替代能源,反朴归真地重新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反而将老祖先已经使用了数千年的能源,冠上了“新能源”的头衔。

何谓新能源?严格定义应当是:低价可再生清洁能源。“低价”、“可再生”、“清洁”这三要素缺一不可。而现有的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其实都不完全符合上述三要素。虽然水力发电成本相对较低,但存在投资高、建设周期长、对河流局部地质环境影响大,还有溃坝风险等,并未真正达到生态环保和安全可靠的要求。至于太阳能发电,虽然对使用方来说是清洁能源,但对硅晶片生产制造方来说,却存在着严重污染和巨大能耗;实质是污染和能耗地点的转移,综合衡量不能算是清洁能源。只有风力发电,确实称得上是可再生清洁能源,但目前的风力发电还处在投资高、效率低、并网难的困境。根据上述分析,未来的水力发电,只有在改变大规模拦河筑坝的水能利用方式后,才能算是让人满意的新能源。太阳能发电,也只有在找到光电转换效率高、成本造价低、生产过程无污染的新材料后,才能算是具有普及使用价值的清洁实用能源。风力发电,必须在大力降低成本后,才能算是真正合格的新能源。比较之下,只有风力发电前景最光明,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水力发电资源有限,不仅要依赖大江大河,还受地理地质条件限制。太阳能发电受阴云雨雪、季节、黑夜等众多因素制约。只有风力发电,适应范围广、制约因素少、普及较方便,是最具有发展前途的可再生清洁能源。

回顾人类对风能的利用,可以说历史悠久,成效非凡。直到工业革命前的数千年间,风能在人类的水运和航海史上,曾经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风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现代的风力发电,对风能利用的效率却不如古代的帆船;因为古代的帆船不论风大、风小、顺风还是逆风,都能日夜兼程地向前行;而现代的风车,每年大多数时间都是处在无法运转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要从现代风力发电的历史说起,我们知道现代的风力发电靠的是风车,也就是人们常见的三桨水平轴风车。其实,风车的最早用途并不是用来发电,而是用来抽水,不论是古代的中国,还是欧洲的荷兰、丹麦等国家,最先都是将风车用作抽水为主。不过中国古代采用的是垂直轴阻力型的帆式风车,而欧洲国家采用的是水平轴升力型的桨式风车。真是殊途同归,为了同一个抽水目的,有风就抽,无风不抽,风大多抽,风小少抽,让人们悠闲自得、极少烦神地使用了数百年。直到欧洲人率先将风车用于发电时,人们才对风车寄予了更大的厚望。出于加快风车转速,提高发电效率的目的,采取了减少桨叶数量、加大桨叶长度、缩小桨叶面积的办法,竭力降低桨叶的阻力,增大桨叶的尖速比。增速后的风车,果然达到了增加发电量的目的,却付出了降低微风性能和风时利用率的代价。好在北欧国家海洋性气候的风速较大较稳,这样的改进利大于弊。随着风车逐步向大型化和超大型化发展,受桨叶材料的限制,为了既增加桨叶的尖速比和扫风面积,又减轻自身重量,只能把桨叶设计成更细更长的空心结构,最终变成了“一根杆子三根针”的现代式样。现在大量普及的三桨水平轴风车,是西方人应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并参照直升飞机螺旋桨理论设计的。其原理是:依据伯努利方程,在流体流速变化界面两端,流体的总能量守恒。将风车桨叶的扫风界面看作流体流速变化的界面,来进行桨叶设计。这样的理论在应用于小型风车设计时,由于小风车的旋转速度很高,依据该理论还有一些可参照性;但在应用于大型风车设计时,仍然用该理论作为设计依据,就明显不合适了;因为大型风车的旋转速度很低,桨叶的扫风界面,不能再被看作是流体流速变化的界面了。其实,飞机螺旋桨与风车桨叶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飞机螺旋桨是主动高速旋转,而风车桨叶是被动低速旋转,两者根本就是不同的概念,不应该采用相同的设计理念。

至于西方人为什么会得出水平轴风车效率高于垂直轴风车的结论?应该说是有实验依据的,早期的西方人肯定进行过风洞对比试验,而这样的风洞对比试验,很大可能采用的是小型风车。由于小型风车的转速高,水平轴风车桨叶在高转速下,其截风效能不仅不受影响,反而更有利,效率当然高。而小型垂直轴风车,在转速相对较高的情况下,桨叶截风效能随转速的提高而降低,逆风侧的阻力反而加大。况且,早期的小型风机,普遍采用的是共轴直驱式电机,转速高的水平轴风车明显占优势;可想,在这样的早期对比试验中,难免会得出水平轴风车效率高于垂直轴风车的结论。

我们知道:西方人办事很严谨,有时又太刻板,思维常受理论束缚。岂不知:即使早期的理论没错,后来的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风车逐步大型化和超大型化,其旋转速度越来越低,水平轴风车的优点在大型风车上表现弱化,弊端反而强化。而大型垂直轴风车由于转速很低,原有的弊端和不足反而明显弱化。所以,我们不能用西方的风电理论和早期验证结论,盲目否定大型垂直轴风车的应用前景。

受风面积越大,获取风能越多,这是尽人皆知的基本常识。不论是古代的帆船,还是现代的滑翔机,都是靠加大受风面积来获取更多风能。而“一根杆子三根针”的现代风车,却是靠缓慢转动的细长桨叶来获取风能,从直观上看就令人心生疑窦。但为什么这样的基本常识,在现代风车设计理论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是因为人们被权威的空气动力学理论所震慑,盲目相信这样的设计有道理,以为不管这“三根针”有多细,只要桨叶的扫风面积巨大,就会像理论计算的那样高效获得风能。其实,空气动力学理论,是用来对流体中高速运动的物体,进行结构受力分析。早年的西方人之所以按照空气动力学理论进行桨叶设计,就是为了消除空气涡流阻力,从而提高桨叶的旋转速度。这样的设计虽然能够减少桨叶的风能损失,并不能比同等面积的普通桨叶截取更多的风能。当然,用在高速旋转的小型风车上,其扫风界面更接近伯努利方程的条件,有利于风车效率的提高;但是,用在低速旋转的大型风车上,这样精巧设计的效果却是微乎其微。所以,尽管现代风车桨叶的外形设计非常符合空气动力学要求,但用在低风速、慢转动的情况下,还是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事实证明:理论与实际脱节,再权威的理论用错了地方,也不会产生出理想的效果。就像在铁路上行驶的高速动车,其外形有必要按空气动力学结构进行设计;而对于普通列车,进行这样的设计就是画蛇添足、劳而无功。看来,只有那些对西方风电理论执迷不悟的人,才会相信这样自欺欺人的“神话”!

尽管现在三桨水平轴风车得到了普及,技术也相对成熟,但我们不能因为西方人也在使用该风车,就不加分析地认为这就是最佳设计。其实,这种与风向垂直转动的桨叶,仅仅利用了有限的升力,却损失了更大的轴向阻力,不仅桨叶自身受风面积太小,而且升力型桨叶对风向扰动和空气涡流十分敏感,风机之间必须保持足够大的距离,才能避免相互干扰,这就大大降低了风车安装密度和风电场地的利用率,造成了大量风能资源无法利用。并且,这种风车在风大和风小时都不能正常运转,年风时利用率不足25%,每年的大多数时间成为摆设,还得依赖电网三到四倍的电力配套。这种状况,既有风车设计自身的原因,也有我国平均风速较低,达不到西方原设计要求的原因。这样的风电不可能成为电力供应的主要来源,也难以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总之,“一根杆子三根针”式的风车不符合中国国情,其大量普及,是对现有风能资源,特别是优质风能资源的极大损失和浪费!更是风电行业的悲哀!这种盲目跟踪西方风电技术的做法,造成了投资高、效率低、并网难、风能资源浪费大的状况,必须尽快扭转!

在国家大力扶持新能源发展的补贴政策鼓励下,激发了人们对风电的投资热情和冲动。当然,国家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本意没有错,西方国家也对风电实施补贴政策。在国家补贴政策的鼓励下,很多风电企业和地方政府,都是在眼前利益上盲目参与风电竞争,特别是一些大型央企为了争夺火电配额,不惜赔本也要参与风电竞争,跑马圈地和跑马圈海的现象时有发生。可见,补贴政策的实施,虽然促进了风电发展的突飞猛进!却掩盖了后续危机,削弱了风电创新的意愿和动力。按我国目前的风电发展速度,很快就会令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而且,这样的无序竞争,不仅会将优质风能资源迅速消耗殆尽!还可能造成大批风电企业破产倒闭!最后的烂摊子还得政府出面收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不能只看到风电装机总量达到世界第二,更要看到风电投资的实际效益和存在的问题。按照现有风电发展状况,陆上风电投资收回成本至少需要八到十年甚至十多年,海上风电投资收回成本更需要十多年到二十年,这还得靠国家政策的补贴;否则,可能设备报废时也难以收回成本。可是,不管中国人能否收回成本?国外核心技术转让和关键设备销售的利润早就揣上了腰包。许多缺乏自有知识产权的风电制造企业,其实就是在为洋人打工。

目前,很多人知道,这样的局面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要使风电能够持续发展,长远发展,必须要进行重大改革和技术创新!虽然国内的相关风电发明,已经为风电发展点亮了希望的曙光!但多数风电企业仍在迷信西方的成熟技术、难舍投入的巨额资本、看重眼前的既得利益、怕担创新的研发风险等等心态困扰下,求稳不求变,对重大创新发明往往是不屑一顾或疑虑万千。多年的习惯养成了唯有西方的月亮最圆,只要看到西方国家还在使用三桨水平轴风车,就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只希望通过购买技术或自我小改小革,来提高现有风车的效率。

其实,西方的风电技术,是在发展理论和发展方向上存在致命错误!所以,我们不可能通过常规化的改进,就能扭转“一根杆子三根针”风车在原理结构方面的弊端和不足。目前,三桨水平轴风车的潜力已经挖尽,很难再有大的突破!风电发展主要还得靠垂直轴风车的创新,今后谁先涉足谁将先得益!试想:古代的先辈们根本不懂空气动力学理论,却能船行八面风,驾轻就熟地扬帆在江河湖海,其利用风能的效率之高,远远超过现代风车,这难道不让风电专家们汗颜吗?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迷信西方的风电技术,尽管西方的技术是成熟的,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实用的!我们要敢于打破西方的风电“神话”,摒弃现有的风电发展模式,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抢抓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先机”,开创中国式的风电之路!

现代的水平轴风车,是西方人在古典欧式风车基础上的继承和发扬,效果并不理想。那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对东方特色的垂直轴风车继承和创新,没有必要盲目效仿别人的做法。我们不妨避开西方的风电理论,换一个思路来考虑:既然垂直轴阻力型风车具有受风面积大、旋转速度低、微风性能好、受气流扰动影响小的特点,并且这些特点在大型风车上表现更加突出。那么,我们只需让桨叶增加风载智能调节功能,就会获得更高的风时利用率;并可加大风车安装密度,提高风电场地利用率;不仅可以增强风电场的规模效应,也更有利于设备的集中维护管理。

有适合大型风电场使用的最新发明“双侧风能全利用竖直风车”,其面积巨大的阻力型桨叶,有风载自我调节功能,可在微风或大风状态下正常运转,具有较高的风时利用率;该风车不仅几乎消除桨叶的逆风阻力,还能同时利用双侧风能,使效能倍增,让风电成本远远低于火电;如果与工业电解水制氢技术配套,有可能解决风电储能和并网难题;另外,由于该风车是转速很慢的大型阻力型风车,受气流扰动影响较小,可以提高风车安装密度和风电场地的利用率,其总体投资、运行和维护成本,不会高于现有大型风车。这项中国人自有知识产权的发明,有可能让我们摆脱对西方风电技术的依赖,是当前风电发展的一个可选方向。

根据中国国情,任何行业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没有政府的强力介入和推动,必然步履艰难。风电行业也同样如此,风电技术创新的风险大、投资高,单靠企业有相当难度。所以,风电重大发明的研发风险,最好能由政府出面承担。毕竟国家每年对风电的补贴数额巨大,只要拿出很少部分用于新技术的研发创新,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的风电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期,如何尽快突破制约风电发展的瓶颈,实现风能资源高效低成本地开发利用,既是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也是新能源开发中,最有可能迅速取得成效的突破口。只要我们果断抛弃传统的定势思维,大胆创新、科学创新,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一定会走出中国式的风电创新之路!迎来风电行业“柳暗花明又一春”的美好前景。

BOT法律问题浅析 篇3

摘 要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BOT方式的定义和特征,对BOT方式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对BOT方式的运作程序进行了梳理,从历史的角度对BOT这一新兴的投融资方式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笔者接下来提出了BOT方式中出现的争议问题。结合实际分析了问题的来源和造成的影响。笔者重点研究了BOT方式中特许协议的定性问题和在BOT实际操作中各方当事人所面临的潜在的法律风险。最后,笔者对BOT方式的总结性评价以及对其法律上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BOT方式 BOT方式法律关系 BOT特许协议 BOT投资回报率

一、BOT概述

(一)BOT含义

BOT即建设—经营—转让,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简称。BOT方式实质上是一种融资的方式。其具体内涵是指一过政府或其授权的政府部门经法定程序通过特许协议将国家拥有的特定基础设施或工业项目的筹资、投资、建设、营运、管理和使用的垄断权在一定时期内赋予给本国或外国民营企业集团(项目公司),政府保留该项目、该设施最终所有权及相关自然资源永久所有权。在经营期内,项目公司可以自主行使其对该项目,该设施的管理权和经营权。但经营期满以后,项目公司将该项目或该设施无偿转移给政府所有。

由于按照传统,公共资金与私人资本之间往往有着明确的界限,使用方式和目的也大相径庭。与公共资本用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不同,私人资本投资是为了盈利。而在BOT方式中,私人资本参与的是公共事业的建设。尽管私人资本可以通过使用一定年限的特许经营管理权来收回投资进而赢利,但从其实际的效果来看,是达到了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的。因此可以认为BOT是私人资本在政府领域的有限扩张。

BOT方式为国家在涉及到公共利益的重大基础建设中提供了一个新的融资方式。这种最早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土耳其的融资方式由于其达到的资源配置的效果良好,很快在世界各地盛行。英吉利海峡隧道、澳大利亚悉尼港隧道工程、香港东区隧道、马来西亚高速公路、菲律宾的电厂项目等都是世界上比较著名的BOT项目。

(二)BOT法律关系及其特征

1.BOT方式中的法律关系

BOT方式中的当事人包括政府主管部门、项目公司、投资股东(项目主办人或称项目投资人)、项目贷款人(金融机构),建设公司、原料供应公司、设计公司、保险公司、营运商、经营管理公司,以及项目产品或服务的购买人、设施使用人、项目投资回报和贷款偿还的担保人、项目公司的经营管理人等。这些当事人中,最重要的是政府和项目公司。

政府在整个BOT方式中占主导地位。设施建设的决策、总体规划等都由政府根据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依照其发展策略来制定。在发展中国家,政府的主导地位更是鲜明。尤其是在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决定权完全属于政府,因此在BOT方式中,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政府都起决定的作用。

2.法律关系的特征

(1)特许协议主体的双重性

BOT方式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特许协议。特许协议主体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BOT方式的复杂性。正是通过特许协议,政府授权私营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的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等。相对于一般的特许协议,BOT特许协议的主体有以下特别之处:

BOT特许协议的一方是东道国政府,其在特许协议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特许项目的发包方,又是公共权力的执掌者。政府既是协议的当事人,还是管理者。协议的另一方一般仅限于外国人,但对私人资本的国籍一般没有特别的限制。BOT方式的初衷就是为了吸引外资,因此在急需资金的公共项目中,尤其是资金严重缺乏的国家,更是不会对资金的国籍做出限制。

(2)BOT融资方式的特殊性

BOT融资方式与一般的融资方式不同之处在于,融资以后偿还建设资金的来源不同。一般的融资方式是以项目主办人的全部资产作为偿还建设该项目所用资金的来源。而在BOT方式中,由于BOT项目大多是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投资风险是单个私人主体所不能承受的,因此BOT方式中的项目融资就是指利用项目的未来收益作为偿还建设该项目所用的资金。

(3)BOT方式风险特殊性

BOT方式融资,周期长,标的额大。因此风险也比一般的融资方式不仅高出许多,而且面临的风险种类也多。自然因素、政治因素、商业因素都可能是造成融资风险的原因。

二、BOT运用中所遇到的法律问题

(一)BOT特许协议的法律性质

BOT协议的结构是以特许协议为中心,以参股协议、贷款协议、建设工程承包协议、项目经营管理协议、产品和服务购买协议等为重要协议,构成一个伞状协议体系。BOT特许协议在伞状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特许权协议是东道国政府允许民营企业、尤其是外国投资企业享有投资、建设、营运、整个BOT项目的重要法律依据。

但BOT特许协议的法律性质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其基本的争议涉及如下问题:特许协议事民事合同还是行政合同。

1.民事合同

一种观点认为BOT特许权协议事一种民事合同,属于私法契约范畴,主要理由是:特许权协议事政府以民事主体的身份与项目公司签订的,双方之间的关系事平等民事主体的关系;如将特许权协议定性为行政合同,意味着政府不经私人投资方同意,即可依自己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判断来随意修改、飞出特许权协议,会增加私人投资的风险,使外国投资者不愿意投资。

2.行政合同

另一种观点认为特许权协议事一种行政合同,属于公法契约范畴。主要理由是:BOT项目均涉及东道国社会公共利益;特许权协议双方当事人的地位本身不对等;特许权协议兼有国家行政合同的特性;将特许权协议定性为行政合同,赋予政府行政优先权,并没有削弱BOT项目对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

3.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比较

(1)行政合同当事人中必须至少有一方是行政主体。一般情况下在行政合同中,一方是从事行政管理、执行公务的行政主体,另一方是行政管理相对人,且行政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并享有一定的行政特权。在特殊的行政合同中,如区域间行政协助、协作合同、行政管理目标责任制合同等,签约双方都是行政主体,双方相对而言,均不享有行政特权。而民事合同则要求合同双方都是民事主体,或者如果一方本身是行政主体,但是作为民事主体参与权利义务的分配参与到合同中。在BOT特许协议中,关键的问题在于政府到底是作为行政主体还是民事主体作为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来签订合同。而在政府法律地位的争议中,实际上是研究政府在特许权协议中的权利义务规定。可以说,因政府的权利义务来决定他的法律地位。也可以说,因其法律地位来决定其权利义务。

(2)行政合同的内容是为了公共利益而执行公务,具有公益性。行政合同是为履行公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而签订的,如果合同内容只涉及私法上的权利与义务,则应视为民事合同。由于行政合同的公益性决定其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双方都无完全的自由处分权。而民事合同不然,根据新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只要民事合同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规定,就应合法有效。在这一点,两者有较大的区别。BOT合同符合具有公益性这一标准。一个好的BOT合同,不光具有公益性,也同样具有赢利性。BOT合同应该是一个双赢的合同,既具有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特点,又具有满足私人资本实现经济利益的特点。

(3)行政合同以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为前提。行政合同属于双方行政行为,双方的行政行为须以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为前提。当然,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并不等于双方追求的目的相同,行政主体签订行政合同的目的是为了执行公务,行政管理相对方则是为了营利。在BOT合同中,政府和私人资本都是在自愿的情况签订合同。在签订合同之前,双方都有选择签署或拒绝签署的权利,并不存在政府强行签订合同的情况。不过在行政合同中,作为管理者的政府一方在多数情况下也并没有强制行政相对人签署某些行政合同的权力。

(二)BOT投资回报率的限制

1.BOT投资产权的回收

BOT项目中最终移交与合作方式中的移交不同,在两种合作方式下的产权交移方式的比较中,可以深刻理解BOT方式产权投资的回收方式特征。

第一,合作方式中并不强行规定合作期满后的移交。《合作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中外合作者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约定合作期满时合作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归中国合作者所有的,可以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约定外国合作者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的办法。可见,财产是否移交由合作者自行约定。而BOT项目最终移交则是国际惯例,是既定的、必然的结果,具有强制性。

第二,移交的对象不同。合作企业合同中可规定合作期满,合作企业的所有资产无偿移交甲方(合作公司中的中方企业);而BOT合同期满后,所有资产应移交给政府或其指定的事业单位,而不是合作的中方企业。

第三,移交的性质不同。在中外合作企业存续期间,外国投资者对企业资产有完整的所有权,与中方一起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这些财产,合作期满移交的是其对固定资产的所有权;BOT项目承办方是基于特许授权而享有对该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但无权处分该项目资产。即政府保留对BOT项目的处分权,合同期满后政府收回特许而使其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所有权完整回归。

第四,移交的范围不同。BOT项目移交的不限于固定资产,承办方应保证项目移交后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中外合作企业没有如此条件。

2.回报率的保证

国际上BOT方式中,存在三种投资回报模式:

自负盈亏的投资回报模式。即指完全由项目公司自负盈亏,承担经营后果。自负盈亏式的投资回报模式不涉及政府对投资回报率的保证问题,相应地,BOT投资者的风险最大,同时盈利的可能性也最大;

固定比率式投资回报模式。即由项目所在地政府按事先协商确定的投资回报率承担投资回报数额,而不论项目公司的实际经营善。例如,在菲律宾的BOT电厂项目中,政府就保证国家电力公司按高于市场成本电价的15%价格购买项目的全部发电量,从而间接地提供投资回报率。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对投资回报率提供保证。BOT投资者在固定比率模式中风险最小,相应的盈利也比较低;

弹性比率式回报模式。即指政府与项目投资者通过谈判确定一个投资回报率的上下限,经营收入越过回报率上限部分归政府所有,底于回报率下限时由政府补,在投资率上下限之间的经营收入归项目公司所有。此种模式下,政府也会对投资回报率提供保证。

(三)在项目运行中,政府的特权限制

BOT项目中,政府的特权常常是项目不能顺利展开的原因之一。由于政府特权,使得项目公司的利益在某些情况下得不到保证。主要就体现在,风险的承担,政府的担保上。

BOT项目区别于普通私人项目,有较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经济组织与建设方面的设计单位、承包公司、供应商、运营商以及融资方面的各种机构等,此外还包括社区、社会公众项目的最终服务对象和东道国政府。各方本应根据自己在项目中存在的利益的大小,拥有参与项目决策的权利,承担相应的责任。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往往出现包揽一切的倾向。在没有项目所有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产品最终的购买者社会公众充分参与的情况下,政府往往就与投资方达成了项目的优惠政策、产品价格、产品购买方式等影响深远的条款。而这些条款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价格偏高,市场风险不能合理分摊等问题,最终损害了公众和产品购买公司的利益,影响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豁免权是政府享有的特权之一。BOT 投资方式的特点之一,就是政府出面签约,进而做出保证。一旦因东道国原因合同不能履行,或者因东道国政府违约,势必涉及到国家豁免和国家责任等复杂的国际法问题。我国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国家绝对豁免的坚持者,以政府或政府财产来承担民事责任是历来被反对的。于是在我国的法律中处处可见禁止或限制政府及其人员从事经营的规定,以及对政府及其人员进行保证的限制性和禁止性规定。然而,由于 BOT 投资方式的法律关系的特殊性,必然有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为东道国政府。这就使得我国政府和学者在进行 BOT 项目的运作和分析研究时不得不完全或者部分地放弃国家绝对豁免的观念。否则,我国将会把 BOT 项目的投资者“拒之于国门之外”。其实,这种有意识地放弃特定领域内或特定情况下的国家豁免权,并没有否定和侵害国家主权,相反,恰恰是国家主权充分实施的表现。根据国际法原理,国家主权是指国家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这种独立地处理事务,当然包括积极地实施行为,也包括自愿放弃某方面的权利。在采用 BOT 投资方式的情况下,东道国为了获取更为明显的利益,给外国投资者以信心,放弃某些方面的豁免权应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上,采用绝对豁免主义立场的国家近年来已有日渐减少。目前,亚洲以及拉丁美洲等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在采用。

三、对BOT构建完善的一些建议

BOT法律制度构建的完善,首先应从立法上做起。提高BOT制度法律的位阶,是制度形成体系。其次是充实BOT法律的内容,改变当下法律条文空洞、内容过于空泛的现状,将部分内容细化,也使得BOT方式在实际运行中有法可循。

(一)对投资项目的规范

国家应定期公布那些项目适用BOT方式。规定BOT项目的经营期限,根据具体项目性质和特点,要求在合同中明确规定经营期限,一般不超过50年。

(二)对回报率的明确限制

对回报率的幅度和范围做出明确规定,也对回报的方式也做出明确的规定。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兼顾,达到双赢的结果,促进BOT方式的健康发展。

属于项目融资、物料采购、建设、经营、维护方面的风险,由项目公司与有关当事方协商承担;属于国家政策变化等对项目公司所带来的政治风险,由政府部门承担,属不可抗力风险且又不能投保的,由签约双方在特许协议中订明。

(三)对政府特权的限制

规定对政府特权的使用方式,以及对政府特权形式的情况做出严格的限制。只有在危机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根本性政策调整的时候才允许政府使用特权。国家豁免权的行使依然应有严格的使用条件。

(四)征收、国有化的限制

规定对BOT项目的征收、国有化及其补偿问题,为保障外国投资者的盈利信心,BOT立法应承诺在通常情况下不对BOT项目采取征收、国有化等政治措施。在法定的特殊情况下,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可依法律程序对BOT项目实行征收或国有化,并根据法律及具体情形给投资者适当的补偿。

四、结束语

BOT作为一种产生于上个实际八十年代并迅速应用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历史并不长的融资方式,已经实际地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运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是BOT方式的融资方式得到最佳的应用,国内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其做了深入的研究。我在阅读中受到启发,因此也以BOT方式的法律问题研究对BOT方式的构建提出一些见解。希望关于BOT方式的立法尽快完善,以最大的加速度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颖,邓瑞平.国际经济法.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0.

[2]赵学清,邓瑞平.国际经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9.

[3]刘敬东.国际融资租赁交易中的法律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2.

[4]李国安.国际融资担保的创新与借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5]于劲松.国际经济法问题专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4.

[6]史晓丽.国际投资法.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2005.6.

[7]汤树梅.国际投资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

[8]陈坤,孙艳,黄岩.国际投资法.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2.

[9]施政.BOT法律问题研究[DB/OL].苏州大学.中国知网硕士论文.2004.3.1.

[10]涂慧.BOT方式法律问题研究[DB/OL].西北大学.中国知网硕士论文.2005.6.

项目融资——BOT模式 篇4

一、BOT融资方式的涵义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 (建设、经营、转让) 的缩写。从内容上看, BOT是一种适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式。BOT融资方式即政府或有关公共部门作为招标人, 为项目 (主要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的建设和经营提供一种特许权协议作为融资基础, 由项目公司作为投资者和经营者安排融资、承担风险、建设项目, 并在规定时期内经营项目获得合理的利润回报, 最后根据协议将项目所有权无偿地移交给政府或有关公共部门。

二、BOT项目融资的风险分析

由于BOT项目建设的周期较长, 涉及的各种风险因素较多, 因此不确定性很大, 风险分担和风险规避就显得更加重要。按照风险分担和风险管理的原则, 项目融资中的风险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与市场客观环境有关, 超出了项目自身范围的风险, 主要包括:政治风险、金融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可由项目实体自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 主要包括:完工风险、生产风险以及环境风险。

一般来说, BOT项目建设阶段的风险由项目公司承担, 经营阶段的风险须视具体情况而定。政治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一般由政府和保险公司承担。

在项目经营阶段中存在着一个市场风险, 它主要是指来自项目产品的销售和能源及原材料供应两个方面的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原料的供应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 因此项目能否运营成功, 关键就在于产品能否销售出去。这样, 销售就成了BOT项目运作的关键, 产品的销量和售价几乎涵盖了BOT所有的风险因素。

三、BOT的案例分析

(一) 广西来宾电厂。

1995年5月8日, 国家计委批准了第一个BOT试点项目——广西来宾电厂。1996年, 法国电力国际公司与原通用电气阿尔斯通公司组成的EDF联合体在国际招标中一举中标。为实施该项目, EDF联合体成立了广西来宾发电有限公司 (简称法资公司) ——广西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1997年法资公司与广西政府签订了特许权协议。来宾电厂项目总投资6.16亿美元, 投资方在建成电厂并商业运营15年后, 运营期到2014年把电厂移交给广西政府。通过运营维护合同, 广西来宾法资有限公司 (电厂业主) 将电厂的运营和维护工作承包给广西来宾希诺基发电运营维护有限责任公司——一家由法国电力集团、广西电力公司和广西投资集团投资的中法合资企业, 希诺基向法资公司和来宾电厂提供15年的运营和维护服务。合同规定, 广西电网每年至少要从来宾电厂购买35亿度电, 但是实际上可以提供更多的电。一年最大的发电量能达到63亿千瓦。另外, 在来宾电厂的投资设计、融资、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广西政府对该项目提供了大力支持, 要点有: (1) 允许投资者将其从电厂经营中取得的人民币收入, 在扣除费用和缴纳税金以后, 换成外汇汇出境外。 (2) 如果由于政府政策的变化导致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率大幅度变化时, 允许调整电价来解决。汇率的变化幅度在5%以内时, 电价不能调整;超过5%时电价可以调整。 (3) 指定一家燃料公司供应项目公司所需要的燃料, 并与项目公司签订燃料供应协议, 按协议保证供应项目公司所需要的燃料。 (4) 保证每年至少购买35亿千瓦时的上网电量, 并指定由广西供电局与项目公司签订购电合同和调度协议。 (5) 关于通货膨胀问题, 规定由于燃料价格的变化可以调整电价。 (6) 项目公司可以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所规定的税收优惠。 (7) 广西政府免费或以优惠的价格向项目公司提供电厂建设、营运和维护所需要的土地、供水、供电、通讯、道路、铁路等现有设施的使用。 (8) 在项目公司的整个特许权期限内, 所需要的各方面协调和协助, 广西政府都可以给予支持。

(二) 英法海峡隧道工程。

1.项目的达成。

(1) BOT项目发起人 (即项目公司) :欧洲隧道公司。它由英国的海峡隧道工程集团 (一个由英国银行和承包商组成的财团) 和法国的法兰西一曼彻公司 (一个由法国银行和承包商组合的财团) 联合组成。 (2) 特许期:55年。它是目前世界上特许期最长的一个BOT项目。特许权协议是在1987年与英法两国政府签订的。 (3) 承发包方式:固定总价和目标造价合同。欧洲隧道公司承担了海峡隧道的全部建设风险并为造价出超准备了一笔17亿美元的备用贷款。49亿美元的陆上建筑工程的一半按固定价格 (即总价) 承包, 而隧道自身则按目标造价承包, 欧洲隧道公司将把实际费用加固定费支付给承包商。 (4) 计划总投资费用:92亿美元 (在施工过程中已增加到120亿美元) 。 (5) 建设工期:计划1988年开工到1995年竣工。建设工期的风险就在于, 施工工期加长就会使经营期相对缩短, 并且将会直接影响到该项目的收益和债务的偿还。

2.融资情况。

为BOT项目筹款是项目发起人最重要的业务之一。如前所述, 筹资总额达92亿美元, 使该项目成为到目前为止由私营团体筹款的最大的基础建设。在海峡隧道工程投资过程中, 关于融资工作要求欧洲隧道公司坚持政府提出的三个条件:[1]政府对贷款工作担保;[2]该项目将按有限的追偿权, 100%地由私营团体筹资, 交付发起人使用, 债务由完成的项目收益来偿还;[3]该团体必须筹资20%的股票投资, 即17.2亿美元的现金。除此之外, 74亿美元贷款将从209家国际银行 (历史上最大的地区性私营银行联合体) 筹措。筹款之初, 14家初期项目的承包商和银行首先赞助8, 000万美元。同时, 在4个发行地点成功地筹集到大批以英国英镑和法国法郎计算的股票投资。

3.政府担保情况。

与其他的项目BOT发起人相比, 欧洲隧道公司从英法两国政府得到的担保是最小的。这是由于英国政府要求建设、筹款或经营的一切风险均由私营部门承担。除特许期较长外, 政府没有向该公司提供支持贷款、最低经营收入担保、经营现有设施特许权。外汇及利率担保, 仅仅提供了商务自主权、“无二次设施”的担保。

四、结合案例分析影响BOT项目融资的因素

(一) 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

BOT项目多用于开发基础设施, 而传统上的基础设施项目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的, 这样, BOT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政府对项目的支持, 对于财务上不可行的项目, 只有得到了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才有可能成功, 否则项目将无法进行下去。广西来宾电厂正是由于当时中央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项目的实施才得以顺利的成功。

(二) 政府的担保。

BOT项目的债务融资都是无追索权的, 债务资金和股本资金的回收只能靠项目的现金流量, 投资人的风险较常规项目要大得多。为了促成项目, 使投资人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往往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担保。在广西来宾电厂BOT项目中, 广西政府与项目公司特许权协议中, 包括协议正文及购电协议、燃料供应与运输协议、仲裁协议等24个附属协议, 政府除了承担一般意义上的政治风险和法律变更风险外, 政府还承担电力市场需求风险、燃料供应风险、部分汇率风险。

(三) 风险的分担。

由于BOT项目建设的周期较长, 所以涉及的各种风险因素较多, 不确定性也很大, 风险的分担就更加重要。在英法海峡隧道BOT项目中, 银行和承包商的股权投资仅有1/9亿美元, 大部分股本分散在众多的小投资者的身上, 风险得到了分散, 而且承包商还可以通过承建工程获得收益。银行的贷款是有近311家欧洲的银行提供并有铁路联营的担保, 因此虽说项目的风险要大, 政府所给的支持要少, 但是项目发起方和银行的单个机构承担的风险并不大。

五、我国采用BOT项目融资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 加快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

我国政府若把拟建的部分基础设施项目转让给外商设计、筹资、建造和运营, 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直接的财政负担,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不足, 缓解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的矛盾, 而且还可以把原来必须用于该项目的建设资金转用于其他产业的发展, 使政府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有宽绰的回旋余地。

(二) 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

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有外商直接投资和借用国外贷款两种主要方式。BOT投资方式既与这些投资方式相联系, 同时又有其特殊性。因此, 采用BOT方式引进外资, 无疑是突破了利用外资的模式。另外, 多数BOT项目的建设资金全部由外商解决, 政府不需担保, 也无需承诺支付项目借款, 这不仅不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也不会增加外债负担。

(三) 有利于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

由于BOT项目一般都涉及到巨额资金的投入, 并且项目建设的周期较长, 使得项目的建设、经营中潜伏着极大的风险。私营机构为了减少或避免风险, 获得较高的收益, 客观上要求在项目建设前进行科学的论证、合理的设计, 在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加强管理、科学组织, 这对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管理水平的提高无疑将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

(四) 有利于政府对重大项目的宏观管理。

采用BOT投资方式, 项目的整个决策、签约都有政府参与, 都由政府直接负责, 政府对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效益等进行充分论证后才能确定, 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项目建设的盲目性。

六、结语

我国采用BOT方式融资的时间不长, 总结一下国内外BOT项目融资的经验和教训将会使我国在今后采用这种方式开发基础设施时少走弯路, 为我国引进外资和利用内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创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严兵, 阮南.信用风险:BOT项目融资成败的关键——国内外电力行业项目融资案例分析[J].经贸实务, 2003, 1

[2].赵文胜.项目融资的BOT模式[J].露天采矿技术, 2005, 4

[3].胡晓萍, 龚杭.BOT中的“非市场失灵”现象分析[J].金融管理, 2007, 1

[4].朱珊, 程灏.BOT项目组织结构实例分析[J].经济师, 2004, 2

[5].宋志东.BOT融资中的风险分担及合同管理[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

城镇供水与BOT 篇5

摘 要 兴建城镇供水工程,所需大量资金可采用BOT方式解决。BOT方式对政府而言,最大的吸引力就是这种方式不需要政府负责项目的资金计划和准备,引进资金用于项目建设而政府却无债务负担。对于项目的运营公司而言,利用这种投资和融资方式,可以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效益。采用BOT方式有利于发展城镇供水事业。

关键词 城镇供水BOT水资源管理体制

现阶段,我国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供需总量大体平衡、年年有余,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变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为此,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调整的方向之一,就是充分考虑现有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以及今后的发展潜力,选择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基础较好的小城镇予以重点支持,发展小城镇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争取经过5~10年的努力,把一批小城镇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使全国的城镇化水平有显著提高。无疑,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非自来水用户)人均生活用水量为20~30L/d,而城镇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在70L/d以上。同时,要维持一个城镇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至少还需要有与整个城镇家庭生活用水总量相等的市政和商业机构用水量。从农村到小城镇,再从小城镇到作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的较大城镇,这种人口的机械增长、各项基础设施和各种商业网络的快速发展,都将会使现有的供水规模及水源工程无法满足需要。因此,供水设施建设成为小城镇发展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要成为“先导”。

兴建供水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从何而来?按照国务院颁发的《水利产业政策》,供水属于乙类项目,不属于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的项目。靠商业银行贷款,尚需要有一定额度的资本金,而资本金的筹措也并非易事。那么,对地方政府来说,是否可以寻求一种方式,不用筹措资本金,又不向银行贷款来解决供水设施建设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实践证明也是成功的,这就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BOT方式。

一、关于BOT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意指“建设—运营—移交”,是国际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常用的融资方式。它是政府部门通过特许权协议,在规定时间内,将项目授予外商为特许权项目成立的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该项目的计划、设计、投融资和建设,并经所在国政府特许,在一定时期内运营该项目。特许期满,项目公司将特许权项目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部门。

BOT方式对政府而言,最大的吸引力就是这种方式不需要政府负责项目的资金计划和准备,引进资金用于项目建设而政府却无债务负担。对于项目的运营公司而言,通过获得特许经营权,利用投资和融资方式,对项目进行建设和运营管理,可以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效益。

特别要指出的是,采用BOT方式,全部引进外资无需国内任何担保,不存在增加外债的问题;由于商业运作的色彩极为明显,有利于帮助基础设施使用者建立起付费使用的观点,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促进良性循环;有利于建立一种机制,使投资者、使用者和其他有关方面共同承担建设风险,从而提高项目选择决策的科学性,缩短建设工期,提高建设效率。为此,这一融资方式引起了我国各有关部门的极大兴趣,自1995年以来,BOT项目在我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广西来宾电厂B厂、长沙电厂、成都水处理厂等项目先后投入建设,黑龙江省绥棱县城和海林市的BOT供水项目日前已与美国普莱姆国际投资财团签署了项目协议,进展顺利。目前仍有许多项目正在招商运作之中,我国的BOT项目开展方兴未艾。

二、BOT项目实施步骤

一个完整的BOT项目运作过程包括确定项目、选择项目公司、项目建设、运营和移交五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确定项目

1.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出项目设想。

2.聘请咨询机构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3.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完成项目立项审批手续。

第二步,选择项目公司

项目公司的选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协商方式,另一种是招标方式。我国现有BOT项目基本都是采用协商方式,国外应用较多的是招标方式。由于BOT方式需要谈判的条件较多,协商方式成功率较低,即使成功,由于缺乏竞争,项目成本往往较高,但有时速度较快。采用招标方式,步骤如下:

1.委托咨询机构编制招标文件。

2.公开招投标(发表招标公告、进行资格预审、发售招标文件、投标者准备标书、开标与评标)。

3.合同谈判(开标评标后,要对评标结果进行排序,选择2~3家公司进行合同谈判。首先与第一标进行谈判,若成功,则转向下一步,否则,转向第二标进行谈判)。

4.与项目公司签约(内容通常包括特许权期限、项目的技术和经营、材料的供应、税收、出资者的信用程度、政府的支持和项目设施移交的期限、争议的解决方式等)。

第三步,项目建设

1.项目公司(一般是委托一家咨询机构)对项目进行详细设计。

2.融资。

3.项目公司与一个建筑公司签定承包合同,通常是总承包方式的交钥匙合同。

4.建筑公司对项目进行施工并交付项目公司(期间,承包商一般不欢迎政府干涉项目,但项目成本的最终承担者是用户,项目的最终拥有者是政府,为保证项目质量,降低成本,政府对项目进行监督并适当参与项目工作是必要的。深圳沙角B电厂设备招标,由于政府参加了监督,价格降低了5亿港元)。

第四步,运营

项目公司在BOT项目期内,自己来运营,或者通过合同,委托一家独立的专业运营公司来运营。

第五步,移交

当BOT项目期满,政府或其委托机构对项目设备进行检查,以确认是否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若设备有问题,则政府可以要求项目公司作一定的修理或更换工作。然后,项目公司把整套设备移交政府。政府可以自己运营这些设备,也可以选择与该项目公司议定延续特许协议,或者与具有竞争力的公司议定一个新的特许权协议。

三、采用BOT方式发展城镇供水事业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做好项目论证的前期工作

城镇供水项目实施BOT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如对项目进行技术的和经济的详细论证,提出符合立项审批要求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论证要建立在城镇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基础上,而一个城镇的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应包括水资源中长期供求、供水水源、节水、污水资源化和水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规划里要明确城镇供水水资源必须依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先当地水、后过境水”的次序,采取“多库串联,水系联网,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方式,提高城镇供水保证率。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城镇,要严禁新建任何取用地下水的供水设施。

2.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

要想顺利地采用BOT方式积极发展城镇供水业,就必须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新体制——对区域的防洪、除涝、蓄水、供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回用、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和水质,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

3.牢牢抓住BOT项目的核心——特许合同

特许合同是BOT项目的核心,它明确了在特许期内政府和项目公司的权利与义务,反映了双方的风险与回报。合同条款一定要严密,过于简单,一旦出现遗漏问题,往往会由此产生纠纷。因此,政府应该聘请有经验的专业咨询公司作顾问,在项目合同的严密性上狠下功夫。特别强调,在特许期内,项目公司虽拥有特许权项目设施的所有权,以及为特许权项目进行投融资、工程设计、施工建设、设备采购、运营管理和合同收费的权利,并承担对特许项目的设施进行维修养护的义务,但更要明确和细化政府部门具有对特许权项目监督、检查、审计,以及如发现项目公司有不符合特权协议规定的行为,予以纠正并依法处罚的权力。

4.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

中国BOT资本融资方式探析 篇6

在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加快了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及时满足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对BOT资本融资方式还缺少相关的经验,所以在运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障碍,这就要求我国政府能够努力克服障碍,使BOT资本融资方式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关键词】BOT资本融资方式 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

BOT即Build-Operate-Transfer(建造—经营—移交)的英文缩写,是指政府部门通过特许权协议,授权项目发起人/项目公司(主要是私营机构)进行项目(主要是基础设施)的融资、设计、经营和维护,在规定的特许期内向该项目的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回收项目的投资、经营、维护等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特许期满后,项目公司将项目免费移交给政府。其主要特点是:规模较大,资金需求量大;技术要求高;要有盈利能力;利使用期限长。

一、BOT资本融资方式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世界各国的国家经济的发展表明,一国的经济发展都是从发展基础设施开始的,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但与世界水平相比总量仍显不足,结构亟需改善。BOT资本融资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投资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开始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已经被广泛用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去,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扩大利用外资的范围以及加快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八五”计划正式提出了BOT资本融资方式,从而引起了各地对BOT的普遍重视。对于我国来说,采用BOT资本融资方式,对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加快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

通过BOT资本融资方式吸引来源众多的外国资本,投资于我国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解决目前面临的基础设施不足与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采用BOT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利用外资把那些目前经济发展中急需而国家在短时间内拿不出较多资金来投资的项目建设起来,从而加快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

2、有利于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

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是由外商直接投资和借用外国贷款两种方式,BOT资本融资方式与这两种利用外资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利用BOT不仅不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也不会增加外债负担。

3、可以及时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有些地区的基础建设落后,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利用BOT方式,可以使一些本来急需建设而因政府财力不足无法动工的基础设施能够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从而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4、有利于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

由于BOT项目一般都涉及到巨额资金的投入、建设的周期较长而且风险比较大,国外的投资公司如果稍有不慎,则会遭受巨大的损失,于是其在BOT的运作过程中,会对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设计、科学管理,这无疑会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

二、BOT资本融资方式在中国运行中所遇到的障碍

1、来自政府方面的障碍

采用BOT资本融资方式,政府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项目的整个决策、签约都要由政府的参与,都要由政府直接负责。政府对项目的可行性与经济效益要进行充分论证、合理的设计。政府是BOT项目成功与否最关键的角色之一,政府对BOT的态度以及在其实施的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败。总结BOT在中国实行这些年来的经验来看,来自政府方面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缺乏经验。BOT资本融资方式是一个规模大期限长的过程,如果稍有不慎将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我国政府往往是在项目的资料和文件的制定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人员来应对此种时间紧迫的工作任务,而且政府在聘用相应的顾问和专家也没有不能面面俱到,并且由于费用等方面的限制,我国政府在聘用外国专家和顾问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问题。

(2)我国政府现行的管理体制尚不能有效的面对BOT履行职能。我国政府正处于转轨中的管理体制往往不能对BOT融资过程做出迅速的决策和高效率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往往用增加税收、强制性规定从项目的所在地购买原料或在当地出售产品和服务、征收额外的特许权使用费、限制某些产品项目的进出口、征收关税等方式对BOT项目的设计、选址、工程建设、运营及产品的销售进行越权干预。

2、我国BOT融资方式的立法障碍

BOT融资方式是一项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的系统工程,没有相关的政策、法律的正确指导和监督管理是不可能顺利实施的。BOT投资方式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其内容涉及到投资、融资、建设、经营、转让等一系列活动,当事人或参与人包括东道国政府、项目主办人、项目公司、项目贷款人、项目原材料供应商、融资担保人、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公司以及其他可能的参与人。因此BOT投资方式形成了由众多当事人或参与人组成的多样复杂的法律关系。我国对BOT的一些专门性的法律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BOT的实施,但是由于其内容不够完善,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在事实上已经构成了BOT投资方式的障碍。

(1)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政策保证的限制和禁止规定。BOT项目的实施涉及到政府的担保问题,我国全国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担保法第八条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的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除此之外,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法院、财政部、外经贸部都曾明文规定禁止政府对外担保。虽然现在广泛承认BOT项目的政府担保和一般意义上的政府担保有所不同,但是BOT项目的政府担保能否有效的实施以及如何实施现在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条文。

(2)对BOT项目范围的法律限制。BOT投资方式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各国的公路、桥梁、机场、港口、水厂、电厂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我国自从90年代引入BOT资本投资方式以来各地相继推广了一些BOT项目。但是我国外经贸部、经贸委1995年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明确禁止外商投资电网与经营城市供水、煤气、热力管网等建设与经营。以及国家计委等3部委1995年发布的《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也明文规定:对于一些大的项目只能采取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利用外资的方式兴建。显然国家为了保证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采取了禁止限制外资进入的政策。

(3)BOT项目公司在中国境内的筹资自主性受到限制。外商公司多渠道的筹资方式有利于降低BOT项目风险,减少筹资成本。比如,外商除了贷款外,一些BOT项目利用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方式筹资,但是我国法律法规对发行股票和债券均持限制性的态度,如中国《外资企业法》细则第二十条对外国投资方式作了如下限定:外国投资者可以用可自由兑换的外币出资,也可以用机器设备、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作价出资,由审批机关批准,也可以用从中国境内其他外商投资企业获得的人民币利润出资。由此看来,在现行法规下,项目工程在中国境内通过募股、借贷、发信用债等方法筹资几乎无可能。

上述分析只是BOT融资方式在我国面临的诸多立法障碍的一小部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还会遇到其他法律问题均需要国家专门的BOT立法加以协商解决。

三、对我国资本融资方式的几点建议

1、政府要更好的发挥作用

BOT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并且要在BOT融资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BOT基础设施项目需要东道国政府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政府要保证对基础设施的需求,由于BOT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过程,所以项目公司往往会与东道国的某一部门签订一定数量的产品和服务购买协议来确保日后的市场需求。其次,政府要实施好外汇担保,项目公司之所以投资其目的是获得利润,而项目公司的经营收益通常要东道国政府的货币来表示,因此项目公司会要求东道国政府允许其将收入的东道国的货币兑换成能自由汇出境外的货币。再次,政府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是指能够正确地做出项目决策、选择可靠的项目公司,从而保证BOT的综合效益。最后,BOT的顺利实施还有赖于东道国政府完善的风险分担结构。政府承担的是政治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项目公司则承担经济风险,如价格波动、供求变化、市场竞争压力等,这是由BOT项目中风险由最有能力规避的一方来承担的原则来决定的。所以项目公司对东道国法制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的健全和完备状况是很重视的。

2、建立和完善BOT法规

BOT方式的有效运行涉及许多方面,这就需要不同领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的协调与一致。但前文已经述及,我国一些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已经构成了BOT在我国发展的障碍。鉴于上述种种立法障碍,我国应通过充分研究国际金融市场的状况和世界各国开展BOT融资成败的宝贵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完善我国的BOT法规。这无论是对中国政府还是对外国投资者来说都是必需的,只有有了比较完善的BOT法规,外国投资者才能消除种种疑虑,才能确保他们的利益,而且我国政府也可以利用完善的BOT法规对BOT项目进行管理和管制,减少在执行过程中的纠纷。因此,我国亟需制定一部关于BOT投融资方式的专项立法,以规范BOT方式的操作程序和运作方式,实现现行法律体系与BOT方式的衔接,为BOT方式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3、大力培养BOT专才,提高BOT项目的成功率

由于BOT融资方式在我国是一种全新的融资方式,我们必须加强BOT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BOT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组织管理办法在项目建设的决定、公司的谈判、经营管理以及项目纠纷的解决都有一套独特运行规则和办法,都需要专门的人才来实施,而我国还缺少这方面的专门人员,急需加以培训。如果没有一只这样的专业队伍,在BOT项目谈判中就不熟悉BOT方式的基础原则和操作技术,就很难维护我方的利益,从而成功率会大大的降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BOT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在许多方面具有传统投资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因而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广泛采用。其有利于促进东道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并缓解东道国的财政负担资金困难,有利于东道国转移经营项目建设的风险,也有利于提高项目运作效率和质量。此外,它对东道国培养管理人才,发展经济等都有很大益处。BOT资本融资方式在我国已经发挥到了很好地作用,对我国的基础建设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我们应该在实施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分析,针对尚存在的若干缺陷,加快改革和改造步伐,选择正确的对策,以使BOT这一投融资方式真正有效地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方面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安主:国际经济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余劲松:国际投资法[M],法律出版社,1997.

[3]曹建明、陈治东:国际经济法专论[M],法律出版社,1999.

[4]余劲松、吴志攀:国际经济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高校BOT筹资会计核算探讨 篇7

一、高校运用BOT融资的主要形式

据了解, 高等学校一般在建造学生食堂、学生公寓等具有一定盈利能力的资产时采用BO T模式, 尤其是对有稳定收益来源的学生宿舍, 学校方和投资方均有较大的合作意向。根据学校方面对管理风险的判断, 一般采用两种融资形式开展与投资者的合作。第一种是建设——拥有——运营——移交模式, 即BOOT模式 (Build-O wn-O perate-Transfer) , 投资者在一定时期内既拥有经营权又拥有所有权, 在合作期结束后移交给学校方, 但此种模式存在较大的学生管理风险, 对投资方学生管理经验要求较高。另一种为建设——租赁——移交方式, 即BLT模式 (Build-Lease-Transfer) , 在该模式下高校出让项目建设权, 在项目营运期内, 学校有义务成为项目的租赁人, 在租赁期结束后, 所有资产转移给学校方, 这种方式便于学校直接参与学生相关管理, 降低学生管理风险, 同时对减少投资方的经营风险有很大益处。

二、BOT融资核算基础

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 现金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全部记作收入和费用, 而不考虑与现金、收支行为相关联的经济业务实质是否发生。

对于高校的BOT融资事项, 在采用BOOT模式的情况下, 由于项目的所有权、运营权均属于投资方, 学院在其营运期内没有收支业务发生, 故采用何种形式的核算基础对其并无影响;但是在采用BLT模式的情况下, 核算基础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采用收付实现制, 则项目的价值将无法得到有效确认, 因为在任何一年度支付租赁款时, 会计分录为:借记“相关支出科目 (本年度租赁款) ”, 贷记“银行存款 (本年度租赁款) ”;借记“固定资产 (本年度租赁款) ”, 贷记“固定基金 (本年度租赁款) ”。由此造成同一项固定资产价值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并且既非历史成本, 又非重置成本, 亦非可变现净值, 更非公允价值, 造成核算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 应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 毕竟无论是BOOT模式还是BLT模式, 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项目建设模式、是投资模式、也是一种项目融资模式, 对高校而言是一种经营性收支业务。

从高校会计改革来看, 明显存在以权责发生制取代收付实现制的趋势, 以更好地适应高校越来越多的经营性收支的现实。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中, 已提出了“高等学校会计采用修正权责发生制基础”, 而在2011年5月的《征求意见稿》第二稿中, 更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高校BO T融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 不仅符合其经营性业务的本质, 也符合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三、BOT融资初始计量

无论是采用BOOT模式, 还是BLT模式, 学校方实际上并未实质参与项目建设;采用BOOT模式时, 在项目期结束后取得固定资产, 在BLT模式下, 也是学校在投资方建设完成时接手相关资产项目, 故在现行会计制度下无须通过基建账户核算而可以在日常核算时直接予以登记“固定资产”。即使在采用新的高校会计制度后, 因学校方并未参与项目建设, 也无须通过“在建工程”或“基建工程”予以核算, 能够直接增加“固定资产”。现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及《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均表明资产计价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法, 在对BOT融资对象计价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1) 由于在BOOT模式下投资者既拥有经营权又拥有所有权, 在项目结束学校方接收资产时, 鉴于BOOT的运营年限较长, 最初的建筑成本已无实际意义, 同时由于项目并非学校控制、折旧资料也无从谈起 (现行会计制度亦无折旧规定) , 故只能交接时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计价, 即在资产交接时:一是在现行制度下, 参照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方式, 按同类资产的重置完全成本:借记“相关科目 (交接时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 ”, 贷记“其他收入 (交接时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 ”。同时, 借记“固定资产 (交接时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 ”, 贷记“固定基金 (交接时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 ”。二是在采用《征求意见稿》的形式时, 参照接受捐赠、无偿调入固定资产的方式:借记“固定资产 (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相关税费等) ”, 贷记“其他收入 (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 ”、“银行存款 (相关税费等) ”。

(2) 在采用BLT方式融资时, 按照现行资产管理相关规定, 应以竣工结算价格作为入账依据, 但目前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此没有明确的意见, 仅对在性质上有一定相似性的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有简单的规定, 如果参照此项规定, 鉴于BLT项目存续时间 (一般在10年以上) 远长于一般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误差不会太大, 但对于BLT项目而言其资产价值就相差较大。

[例1]某校学生公寓项目采用BLT形式, 竣工结算成本963万元, 其有房间244间, 床位976张 (每间4生) , 生均住宿费1200元/年, 按协议, 由学校收取住宿费后按全部应收宿费的85%支付给投资方, 连续支付14年 (每年100万元) , 共计1400万元。参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 则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为1400万元, 超过竣工结算款437万元, 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显然是不合理的。

在现行会计制度下, 建议将该差额部分作为“经营支出”, 作会计分录 (单位:万元, 下同) :

在实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的情况下, 作会计分录:

四、BOT融资后续计量

在BO O T方式下, 校方接受了资产意味着项目终结, 后续计量应按普通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方法进行。而在BLT方式下, 则涉及到租金支付, 费用 (支出) 的冲销及提前中断协议的问题 (仍沿用例1)

(1) 租金支付与费用冲销

在现行制度下, 租金支付时:

(2) 双方协商中止协议。仍沿用例1, 双方合作两年后, 经协商中止协议, 学校支付850万元收回了资产。

按当前会计制度应作会计处理为:

在采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情况下, 会计处理为:

高校BOT筹资的会计核算是一个高校会计核算的新现象, 现行会计制度及尚未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对此均未作出明确规定。根据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对此应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 采用历史成本计价, 适当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 力求真实全面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财预字[1998]105号) 。[1]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财预字[1998]105号) 。

BOT模式财务评价模型探究 篇8

一、现金流量折现法

在这一方法中,主要包含了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净现值法,另外一个是内含报酬率法。另外不常见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最常见的还是以上的两种方法。这是静态分析法中的一种。但是如果BOT的项目风险投资较大,上述方法就不能顺利的实现评估。净现值法主要探究的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现金流入与流出之间所形成的差额,在不同的时间点内,等额现金所具有的价值是不相同的,并且货币资金自身就具有一定的成本,所以可以进行相应的折现处理,测定出净现值,将净现值与零进行比较,当净现值超过零时,那么就说明项目具有可行性,相反,如果低于零,那么就说明项目不具有可行性。在采用净现值的方法后,主要是从货币的时间价值予以考虑的,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对特定BOT中所含有的内含报酬率加以计算。

另外一种内含报酬率的计算方法主要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入进行计算,使其与现金流出值的折现率达到同等的效果。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需要事先对折现率进行设定,然后将项目的净现值计算出来,同样与零进行比较,如果结果大于零,那么就说明项目中的报酬率要高出折现率,需要进一步对折现率加以测试,相反,如果结果小于零,那么就需要对折现率进行降低处理,以便对内含报酬率予以进一步的计算。在进行逐步测试的过程中,通常会运用插值法进行测试,这样可以对内含报酬率的精准度得到进一步的改善,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可以解决的问题有两点,一点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量,另外一点是加权平均资本的成本问题。

二、对BOT项目中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

由于BOT项目投资耗费巨大,建设期、回收期持续时间较长,财务评价难度较大。现金流量折现法充分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采用预定的折现率对未来不同时点现金流入、流出进行折现,然后在同一时点上对比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计算出净现值,从而判断项目是否可行,进而采用逐步测试法计算出BOT项目内含报酬率。

在BOT项目中(特指某一特定的BOT项目),在该项目中对现金流量的流入以及流出进行管理,其中包含了众多的内容,例如货币资金,或者非货币资源所具有的变现价值等,这些都是以项目公司为角度开展的预测工作。在进行预测的过程中,首先要处理的内容就是将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这时项目财务是否具有可行性并且对其进行评判的重要依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财务可行性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到了其准确性的发展。在具体的现金流量中,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现金流入,另一个方面是现金的流出。在现金流入的管理中,需要对项目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投资进行回收,也就是要将项目使用者需要的资金予以支付。而现金的支出则主要包含了建设投资、项目运行过程中的相关费用支出等,还包括对项目维护的花销等,这些都是BOT项目中现金的具体走向,也是建立财务评价模型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对BOT项目进行财务评价时应注意事项

B0T投资一般是指政府或者政府授权的有关部门在财政资金不足或者不愿意投入资金的情况下,与投资者签订特许权协议,投资者成立具备法人资质的项目公司,项目公司一般以债务性和权益性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建设该项目,项目建成后,在特许期内负责运营,收回投资成本并获取一定利润,特许期满后将项目无偿移交给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有关部门。同时,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有关部门对该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与运营拥有监督权。目前B0T投资与建设模式在国内逐步得到认可并发展起来。在进行财务评价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点加以重视。

第一是要注意其中的风险。因为现金流量折现法之所以能够被应用起来,主要是依靠现金流量本身的余额,还要对运用的时间要有准确的把握和预测,只有这样,才能的充分发挥现金流量折现法的作用。但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这两点是很难达到的,尤其是对于BOT这种投资大且周期长的项目来讲,更是很难精准的预测现金流量的大小和其发生的时间,因此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对于这一点,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就要把现金流量进出的风险提前通过折现率来加以控制,比如若风险大,则在净现值估算时,就按照高折现率进行估算,反之则按照低折现率进行估算,以此来达到规避风险的效果。

第二是要注意财务评估本身是具备一定动态性的,因为市场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就使得未来现金流量也存在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从而使资产成本不断变化。在BOT项目的财务评估中,需要定期重新评价财务指标,利用动态评估来掌握资金情况,调整经营策略,从而实现项目的有效掌握,保证项目可以实现较高的收益。

四、结语

BOT模式投资建设的项目,内容涉及到投资、融资、建设、运营和转让等一系列活动,具有参与方众多,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因此,对财务管理环境要求较高。本文主要介绍了BOT模式下财务评价的模型,对于做好BOT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提高投资项目的运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在当前的财务评价模型研究工作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投资方式,即将建设、经营与转让为一体的财务模式,人们称之为BOT模式。在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建立起相应的项目公司,以弥补在资金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项目公司中的法人主要是投资者,公司的性质则是债务性的。这一模式的投资与建设模式在我国当下的发展过程中还是相当普及的,因此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意义。本文重点对这方面的内容展开了评价性的探究,希望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BOT模式,财务评价,探究

参考文献

[1]李艳茹,卢小广.BOT融资模式在经营性水利项目中的财务评价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4(09).

[2]张玲.柬埔寨BOT投资法律环境研究[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0(03).

BOT项目前期的风险分析 篇9

BOT项目决策和决策分析,是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复杂系统工程,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项目决策和决策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投资决策水平。做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对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1]

目前国内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已设有风险分析专篇,而一般的工业项目的风险分析却重视不够,仅局限于不确定性分析中简单的风险技术分析,甚至只凭借经验和直觉主观臆断,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预测不够,为项目的实施留下隐患,尤其对市场、投资以及经济效益方面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项目的影响程度分析预测不够,导致许多项目实施后实际数据与决策时所做的可行性研究出入很大,甚至完全失实,对大力发展的BOT项目而言更是如此。[2]因此,强化投资风险意识,做好BOT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的风险预测,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是避免决策失误,为建设项目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根本保证。

1 BOT项目前期风险分析的重要性

一个BOT项目是使私营企业资金用于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更好吸引私营企业资金,充分挖掘私营部门在基础设施管理方面和建设方面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公共设施的经营和使用效率,它既是一种融资方式,也是一种复杂的项目管理方式,代表了项目管理模式高度综合一体化和发展趋势。但是在每个BOT项目中,都有若干可能发生的风险,而且BOT项目的风险远远超过一般投资项目的风险。所有在BOT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都应进行判断、分析,否则一旦出现风险就可能导致成本增加。[3]

并且项目成本节省的可能性是随着项目的进展而不断减小的,在项目前期阶段成本节省的可能性最大,而且项目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多在前期出现,所以这一阶段风险的减小和消除往往可大大降低项目总成本,有效地控制工程的进度。当然变化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不确定因素可能的变化范围和结果在前期阶段常常被低估,这就需要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从而能进行较低风险的项目管理。

2 BOT项目前期风险识别

BOT项目的风险识别是整个风险管理系统的基础,它贯穿于项目决策、实施到经营各阶段,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识别过程中应对所有可能的风险事件的来源和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并且对各类风险因素不断根据项目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识别和调整,寻求风险规避或利用的可能性。BOT项目前期的主要风险因素有:[4]

(1)政治风险。

主要是指BOT所在国家(也有参与各方所在国)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引起的风险,是一种完全主观的不确定事件。从宏观政治形式上讲,国际、国内出现全局性恶性事件,对项目参与各方均构成不利影响。政治风险是BOT投资者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在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政治风险会使项目公司遭受重大损失。另外政府的政策、法规的交化,以及从行业全局考虑对工程规范、评估标准的调整等,都会影响项目的评估、决策及计划安排,从而导致项目成本调整、工期拖延。

政治风险的根源包罗万象,依其性质可大致区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称之为外生性政治风险,包括战争、恐怖分子的攻击、罢工、暴动、或政权的转迭等;政治风险中的第二类风险可称为内生性政治风险,包括政策变动的风险及行政体系效率不彰的风险。

(2)业主自身的风险。

主要有业主内部投资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如撤资、决策权变动等,常常会导致项目决策拖延或变更。由于BOT项目往往是多个机构或企业以股东的形式联合组成一个项目公司对工程项目进行建设管理,所以这些股东都是存在各自的利益和目的,他们总是希望自己获利最多,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容易协调,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直到撤资等不利的最后结局。此外还有业主代理人的道德风险、经营风险等。

(3)技术方面的风险。

在BOT投资项目决策分析和评价中,虽然对拟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和可得性进行了必要的论证分析,选定了认为合适的技术。但是,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仍然可能发生预想不到的问题,使投资项目遭受风险损失。投资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阶段应考虑的技术方面的风险因素主要有:对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靠性认识不足,开车后达不到生产能力、质量不过关或消耗指标偏高。对高新技术开发项目,除此之外还必须考察技术的成熟度以及技术的更新程度,因此这类项目面临的技术风险要高于一般项目。对于引进国外二手设备的项目,设备的性能能否如愿是应认真分析的风险因素。有些项目,技术的可得性也可能成为一种风险因素。另外,工艺技术与原料的匹配问题也是应考察的风险因素。

(4)工程地质和环境风险。

特别是对于土建工程而言,由于施工现场地质勘探不准,工程设计、承包合同有可能不得不变更,承包商还有可能提出索赔,致使工程成本加大。这是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潜在的风险。例如,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中,由于地质条件的影响,工程成本是一增再增,目前的工程成本已经达到了一百四十多亿,比原计划的一百二十亿多了整整22亿,增加数量是非常之大,这在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也是很少见的,这对于投资商来说确实是很大的风险。此外,从建设环境来讲,当地的风俗习惯、天气情况也会引起项目决策、设计的变更,从而加大成本。

(5)材料和设备风险。

材料和设备运输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损伤,而且市场价格也在不断变动。加上可能出现的设备功能浪费或材料的节省等,都会造成项目风险。在做投资估算的时候,材料和设备的取价基本上都是根据当地近几年的平均水平来做的,但是由于市场化的发展,市场的价格涨幅比较大,可能往往很大程度上超过了项目决策期的预期值。

(6)市场方面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竞争性项目经常遇到的重要风险,它的损失主要表现在项目产品销路不畅,产品价格低迷等,以至产量和销售收入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同时在很多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存在相应的风险。比如高速公路BOT项目,在前期做决策时,对建成后车流量的预测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这样可以对项目建成后的预期收入作个初步了解,从而得知项目的可行性,但是,对于车流量的预测却不是那么准确的事情,所以也就意味在将来的市场上面临的风险性是比较大的。

(7)承包商的风险。

承包商的经验不足,以及承包队伍资金来源不稳定,都会影响项目的进展,还有承包商的道德风险等,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成功与否,从而形成业主的风险。

(8)通货膨胀和汇率变化。

通货膨胀会使项目名义收益偏离预期收益,导致资金周转和贷款偿付困难,汇率变化可能使业主在两种货币衔接中产生损失,增加成本。

3 BOT项目前期风险分析与评估

风险因素的识别应和风险评估相结合,才能知道风险程度。目前在项目评估中,考虑不确定性风险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在成本评估的最后结果上增加一个百分数,这种作法有许多弊病:首先,这一百分数不一定适合具体项目;其次,可能导致风险的重复考虑,因为有些评估人员习惯于将不确定性考虑在其评估结果中;第三,百分数的增加是一个确定数值,无法调整,并且它只反映了潜在的损失风险,没有反映降低风险、降低成本的可能性;第四,百分数是根据成本来考虑的,常常没有考虑进度、执行情况和质量风险,也不利于激发评估过程中创造性。

考虑到BOT项目的风险因素有些是可以量化的,可以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他们进行估计和分析;同时客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他们有可能给项目带来更大的风险。有必要对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进行定性描述,因此风险评估应采取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对项目面临的风险做出全面的估计。

3.1 专家调查打分法

这种方法简单、易于应用,特别是在项目前期阶段常缺乏具体数据资料之时,利用专家的经验对风险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但此方法主观因素多,易产生主观失误的风险。

3.2 概率分析

概率分析法考虑了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这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是项目评估值存在的区间,关键的环节是确定项目各可能结果的概率。概率分析法的主要内容有:

(1)选定计量项目变数的标度;

(2)确定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3)根据选定的计量标度计算风险事件各种后果的数值大小,另外,还要考虑有那些转化因素可能变潜在威胁为现实损失或损害,及其发生概率,以及潜在威胁变为现实时其后果的严重性;

(4)确定估计数值的变化范围及其限定条件,避免项目有关各方产生误解,以为这些估计数值是准确无误、不会变动的。

(5)最后列出所有风险识别分析得出的主要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及其对进度、成本预算的影响。对于发生概率大、损失大的风险应尽快回避,其他风险也应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控制。

例如,根据大量数据统计得出某项目各内部收益率出现的频率如图1所示。

根据直方图可得出内部收益率的累计频率曲线,即概率曲线,如内部收益率在17%以上的概率为40%。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进度,希望在一规定时间完工,则其概率分析如图2所示。

图2显示了不同时期开工到规定时间能够完工的概率。

通过以上的风险分析,可以确定出风险事件的严重程度,并按风险量大小进行分类,如图3所示。

最后列出所有风险识别分析得出的主要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及其对进度、成本预算的影响。对于发生概率大、损失大的风险应尽快回避,其他风险也应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控制。

不论采用何种方法,若想成功预测项目将来的总成本,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耐用性,关键还是要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所以业主在项目的一开始就应该考虑风险。理想的情况是:项目最开始的成本估算应足够高,以便给出项目成本合理的上界,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不断减小,评估结果的变化范围也随之减小,做到预算不超过估算,决算不超过预算。

4 BOT项目前期风险控制

由于BOT项目有其特殊的作用,在我国目前的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我们也要对其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使得BOT方式在我国得到更大的用处,根据以上的风险分析,对于BOT项目风险的控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 风险回避

通过风险分析与评估,取消风险量很大且没有有效措施降低风险量的事件,以避免风险出现。如放弃一些先进但不成熟、技术难度大、风险高的工艺。

4.2 风险抑制

通过采取措施,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风险减轻的方法不能完全消除风险,会存在残余的风险。对风险量大、风险无法回避和转移的事件,通常采用风险抑制。

4.3 风险自留

自己承担风险造成的全部损失或部分损失。自愿接受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自留风险是最省事的风险规避方法,在许多情况下也最省钱。当采取其他风险规避方法的费用超过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时,可采取自留风险的方法。

4.4 风险转移

通过某种方式,将某些风险的后果连同应对风险的权力和责任转移给他人,自己不再直接面对风险,风险转移的方式包括下面几种:(1)工程保险,将项目可能遇到的某些类型的风险转移,由保险公司承担;(2)工程担保,将项目风险转移给担保公司或银行;(3)合理制定合同条件,可以达到风险转移的目的。

由于不可能消除所有的风险,风险管理实际上是低风险管理,尽可能转移和降低风险,充分利用保险,做到有效地控制风险;对于需要自留的风险,应充分估计成本和时间。

5 结束语

总之,由于BOT项目的特殊性,对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成了决定了BOT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在项目前期阶时就要重视对风险的分析,编制风险清单,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然后再根据不同的阶段和工作内容对风险进行分担,由不同的责任主体管理各自分担的风险,以能保证BOT项目的顺利进行。

摘要: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译意为“建设—经营—移交”,是民间资本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形式,尽管以BOT方式投资于东道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项目参与各方在不同程度上是一项有利可图的商业经营活动,但是在每个BOT项目中,都是有若干可能发生的风险,而且BOT项目的风险远远超过一般投资项目的风险,所以对于每个BOT项目而言,项目前期的风险分析则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BOT项目,风险分析,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刘省平:《BOT项目融资理论与务实》[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2-5。

[2]颜志渊:《我国基础设施BOT项目融资的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财经界(中旬刊)》2008(1):67-68。

[3]陈辉:《我国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10-12。

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分析 篇10

BOT的含义

B O T是“建设—运营—移交”的英文缩写, 即“Build-Operate-Transfer”, 它是由时任土耳其总理的厄扎尔在1984年正式提出来的一种投融资方式。在我国, BOT又被称之为“特许经营权融资”, 意思是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协议, 将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经营权授予投资者, 由投资者在特许经营期内负责项目的建设、运营, 收回投资和获取合理的利润, 在特许经营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无偿移交给政府的一种特殊的项目投融资运作模式。

采用B O T融资的意义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由于长期以来, 我国基础设施的投入基本以政府投资为主, 投资主体单一, 建设资金短缺, 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拓展融资渠道, 筹措大量的资金进行交通、电力、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 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成了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

BOT作为政府与投资者合作建设经营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特殊的投融资方式,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被引进到我国, 1985年9月, 广州利用社会资金集资动工建设的番禺洛溪大桥, 就已初步具备了BOT的雏形, 此后, 全国各地纷纷采用BOT的方式进行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实践证明, 采用BOT方式, 既可以有效的缓解我国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困境, 又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水平, 这对转变我国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方式和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等都具有十分现实的重要意义。

1、通过BOT融资, 可以大规模地吸纳国内外社会资金, 缓解我国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2、采用BOT的融资方式, 有利于降低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成本, 同时将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由一次性投入转变成为分期支付, 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3、基础设施BOT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 调控我国的投资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使投资结构整体趋于合理;

4、采用BOT方式, 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效率, 并为今后政府接管基础设施的管理提供良好的范例;

5、采用BOT方式有利于降低政府财政风险和项目参与者各方的风险, 提高投资效益;

6、采用BOT模式, 可以使因财政原因而搁置的基础设施项目迅速得到建设和运营, 有效地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满足全社会对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的需求。

项目BOT的运作方法

项目BOT融资的运作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即:项目立项——确定项目法人——项目实施。

1、项目立项:BOT项目应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立项审批。通过委托有相关资质的咨询单位, 编制《项目建议书》, 分析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并初步确定项目的建设方案、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等, 上报政府主管部门审批立项, 作为项目下一阶段工作的依据。

2、确定项目法人:确定项目法人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协商方式, 另外一种是招标方式。协商方式具有融资速度快的特点, 但由于BOT特许经营条款中涉及到的内容繁多且敏感, 采用协商方式谈判的成功率较低, 即使谈判成功, 由于缺乏竞争机制, 项目的成本往往也比较高。因此, 确定项目法人更多的是采用招标的方式。采用招标方式的步骤如下:

(1) 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编制招标文件;

(2) 招投标:包括发表招标公告、进行资格预审、发售招标文件、投标者准备标书、开标与评标等环节;

(3) 合同谈判:评标后, 通过对评标结果进行排序, 选择2~3家投标者进行合同谈判。首先与第一标进行谈判, 若成功, 则转向下一步, 否则, 再与下一标进行谈判;

(4) 签订合同:政府主管部门与投资商就双方在谈判过程中达成的项目范围、工作内容、收费形式及价格、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政府担保的内容和优惠的形式、特许经营权的授予、项目设施移交的期限、不可抗力及风险分担、解决争议的办法等内容, 签订特许经营合同, 形成法律性文件。

3、项目实施:包括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和移交等。合同签订后, 由投资商成立项目公司并向政府报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即进入实施阶段, 开始进行工程设计、工程招标和施工建设。工程竣工后开始运营, 在特许期满将工程移交政府或指定机构。在实施期间, 政府与投资商必须确保项目从设计、建设到运营和维护都完全按照合同规定的要求进行。

B O T项目的风险分析及其对策

BOT项目一般投资金额大、运作时间长, 且涉及到经济、法律、政策等多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风险相对较高, 主要风险基本包括公共政策变化、规划调整、经济、不可抗力及建设和技术等方面。

根据BOT模式的运作规则, 项目在建设 (B-build) 、运营 (O-operation) 、移交 (T-transfer) 过程中的风险如下:

1、建设期间 (B-build)

项目建设期间的风险主要包括:处理工艺和技术路线的选择、设备选型和系统优化、施工管理和工程质量控制等方面产生的风险, 这些风险从本质上都是属于技术方面的。同时, 采用BOT方式建设的项目, 其投资额大, 投资商能否保证建设资金按进度及时、足额投入, 也关系到项目能否按计划顺利建成。

2、运营期间 (O-operation)

运营期间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 主要表现为:

(1) 设计规模与实际规模差异所引起的风险。如果实际规模小于项目的设计规模, 必然导致项目无法满负荷运行, 政府将不得不根据特许权协议中最低回报的承诺支付费用, 造成财政不必要的支出, 而投资商虽然得到了最低的回报, 但可能造成投资回收期延长, 无法合理盈利甚至亏损。如果设计规模小于实现规模, 项目将无法满足需求, 实现不了政府预期中的社会效益。

(2) 经营成本与收入价格调整不能发生同步变化所引起的风险。随着物价的变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客观上, 项目的经营成本如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费用、燃料动力费用、水电费用、人员的工资福利费用等将逐年增加, 如项目的收入价格调整无法保证与经营成本同步增加, 也可能导致项目无法合理盈利甚至出现亏损。

(3) 由于项目所采用的技术失误等因素导致项目在运营期间达不到特许经营协议规定的标准, 这对协议双方的影响均是致命的。一方面, 项目无法实现政府的预期目标, 另一方面, 投资者可能受到特许经营协议中规定的惩罚。

(4) 项目在长达20年甚至是30年的运营期中, 可能出现的政策、经济、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重大不利变化, 也将对项目造成风险。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风险可通过风险转移的方式, 通过投保由保险公司来承担。至于政策和经济方面所产生的风险, 虽然项目难以把握, 但根据国家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精神, 国家鼓励社会资金采用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 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这为BOT项目运作直接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由于我国政策稳健且连续性好, 而经济也保持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 项目在这方面所面临的风险不大。

3、移交过程 (T-transfer)

目前, 我国国内还没有BOT项目进入移交阶段的案例, 但项目在前两个阶段所存在的风险, 如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化解, 将日积月累, 最终使项目在移交过程中产生风险。

针对项目BOT运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 应采取下列措施, 以规避或减少项目风险。

1、做好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

项目的前期工作涉及到对项目建设区域的社会、经济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建设用地与建设条件、建设规模、技术方案、工艺流程、设备选型、项目投资、资金筹措方案、经济评价等多个方面的分析、论证或比选, 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失误, 终将影响项目的建设和顺利运营。因此, 在项目的前期工作阶段, 应委托有资质、有实力、有信誉且经验丰富的咨询机构, 对与项目建设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和多方案比选, 确定最优的建设方案, 并按我国的基建程序, 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报政府主管部门立项审批, 为项目的成功建设和顺利运营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2、制订完善的特许经营协议

特许经营协议是BOT项目运作的核心, 它明确规定了在特许经营期内政府与项目公司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生效的《特许经营协议》, 应对特许经营的内容、范围及有效时限, 工程建设, 收费与价格调整, 特许经营期内的运营维护, 资产的管理制度,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监督和管理, 特许权届满项目移交内容、标准和程序, 违约责任、罚责与仲裁等方面的内容制订详细的规则。

特许经营协议合同条款一定要严密、全面并具有可操作性, 否则, 一旦出现遗漏或不具备可操作性, 其结果不是给项目的经济利益带来损失, 就是项目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或者给今后的运营管理和移交带来诸多不便。因此, 应通过聘请有经验的专业咨询公司作顾问, 在项目合同的严密性上狠下功夫, 化解项目可能由此而产生的风险。

3、加强BOT项目的管理与监督

BOT项目在特许经营期内, 项目公司拥有特许权项目设施的所有权, 以及为特许权项目进行投融资、工程设计、施工建设、设备采购、运营管理和按合同收费的权利, 并承担对特许项目的设施进行维修养护的义务。项目公司应在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控制管理, 确保建设质量, 控制经营成本。而政府作为BOT项目的立项决策者和特许经营权的授权者, 负有特许经营权的授予工作和特许经营的具体管理工作, 要注意明确和细化政府各部门对特许经营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审计的责任, 如发现项目公司有不符合特许经营协议规定的行为或其他违法违规的行为, 应及时予以纠正并依法进行处罚。通过加强对BOT项目的监督与管理, 将可能诱发风险的各种因素尽可能扼杀在萌芽状态, 防范与降低项目风险。

4、创造良好的项目运作环境, 降低项目风险

BOT项目的运作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 包括经济、政治和法律环境等。它既涉及到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谈判与合作, 又涉及到许多需要相互之间进行良好协调的关键机构, 如政府部门、项目部门、项目投资者等。既涉及到金融、税收、外汇等经济问题, 又涉及到法律、公众利益、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由于BOT项目涉及到公众利益并且需要以土地、交通、能源、通信、人力资源等为基础进行实施, 因此, BOT项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所在地的政府能否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即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环境是否有利。

政府应努力创造一个宽松、良好、有序的外部环境, 从BOT项目的产业导向、项目开发、立项审批、建设施工、建成管理等方面采取“一条龙”的全过程服务, 积极解决一些职能部门之间协调的问题, 做好BOT项目的延伸、配套等后期工作, 为项目运作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 不断改善服务态度, 提高办事效率, 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结束语

BOT 篇11

[关键词] BOT内涵形态特征探究

一、BOT的内涵

BOT是英文Build Operate Transfer 的缩写,一般中文直译为(特定项目的)建造、经营和移交。

关于BOT的含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少人对BOT内涵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和误区,以至于与BOT 的实践不相符合。下面就BOT的相关观点进行阐述和分析。

1.BOT是一种涉外工程承包方式。这种观点与BOT的现实实践明显不一致。因为BOT项目按照投资者和建设承包者的来源可以分为内资和涉外BOT。比如福建泉州刺桐大桥项目就没有外商参与,所以它是一个典型的内资BOT。

2.BOT是一种典型项目融资方式。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投资者投资于特定项目的意义及其应承担的风险。虽然融资是BOT项目成功实施、建成和营运的必要条件。但BOT项目的成立及后继融资的进行都以投资者提供相应的股本资金和进行多种担保及承担相应的风险为前提的。所以,BOT首先它是一种特定的投资行为。

3.BOT的主体的一方是政府,另一方为私营机构。这种观点比较普遍。从国内外BOT项目的运作实践看,BOT主体的另一方不仅仅是私人机构,还可以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商企业、外国公民和本国公民等,但这些组织和个人参与到BOT项目来,主要是为了获利。所以,BOT主体的另一方应归纳为国内外盈利性的组织与个人。

4.BOT是行政合同还是经济合同。我们认为BOT 属于经济合同。经济合同,是指由经济法调整的、国家在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与相对人经过协商,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其包括三种具体的法律关系,即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及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BOT具有经济合同的一般特征。

5.BOT的客体一般被认为是公共基础设施。实际上BOT的客体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性设施,一是基础性工业项目。

6.BOT是委托管理。BOT实质上就是在政府监控下的独立投、融资和经营行为,不存在委托和被委托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把BOT的内涵总结为:BOT是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与国内外盈利性组织或个人通过特许协议,授权这些组织和个人组建项目公司,在特许期限内进行基础性设施与基础性工业项目的融资、设计、建造、经营与维护,以回收投资、获取收益;在特许期届满后将设施或项目资产(一般无偿)移交给政府。BOT既是一种投、融资方式,又是一种以经济合同为基础的经营行为。

二、BOT的类型

1.按照投资者和建设承包者的来源,分为内资BOT与外资BOT。所谓外资BOT就是指外国企业或个人作为投资者或承包商参与项目的投资和建设;所谓内资BOT是指项目的投资者,以及承包商都是国内的企业和个人。

2.BOT在实践中的变形。根据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定义,具体的BOT投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BOT;二是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意为建设-拥有-经营-转让;三是BOO(build-own-operate),意为建设-拥有-经营。现在通常所说的BOT投资方式是指第一种,它与后两种方式的主要区别是项目公司只拥有基础设施经营权,而无所有权。其中第二种形式规定了特许期限,并在此期限内拥有所有权;第三种形式则没有规定特许期,并一直拥有所有权。有没有所有权对于政府和项目投资者来说还是一定意义的。当项目投资者与项目公司实质是一人而项目公司又拥有项目所有权时,投资者就易将项目资产用来作为非项目事项的抵押或担保,也就容易导致项目资产的流失。

除了上述变形外,BOT还有以下几种主要形态:(1)BT(build-transfer,建造-移交)。(2)BLT(build-Lease-Transfer,建造-租赁-移交)。(3)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移交—经营—移交)。(4)BTO(Build-Transfer-Operate,建造-移交-经营)等形式。

三、BOT的特征

BOT作為一种独特的项目投(融)资和经营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1.主体的特殊性。合同主体的一方是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另一方则是国内外盈利性的组织和个人。政府作为主体,既是一个与投资者地位平等的合作伙伴,又是一个特许权利授予者和具体实施的监督者。

2.投资客体的特定性。BOT投资项目的标的一般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性设施和基础性工业项目。与一般商业经营客体不同,投资者在未获得特许权之前,BOT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权掌握在政府手中。由于投资客体的特殊性,BOT项目涉及国家、公众和投资者等多方的利益。

3.投资额大,利害关系人复杂,期限的长,因而风险比较大。BOT投资额少则几千万美元,多则上百亿美元,投资额一般都比较大。一个BOT项目涉及 的直接利害关系人有当地政府、项目发起人、股东、债权人(贷款人和债券持有者)、设备材料供应商、原料供应商、保险公司、项目产品购买者、项目产品使用者等,利害关系人多而复杂,各方面的协议与合作的要求比较高。BOT项目的特许期一般在15年以上。

4.追索权的特定性。BOT项目融资主要利用项目本身的资产价值和现金流量安排有限追索贷款。也就是说贷款人对项目主办人或第三人的追索权仅限于项目主办人或第三人为项目提供的担保或保证。

5.投资者取得BOT项目多以竞标形式进行,透明度高.程序繁杂。

6.风险分担的形式不同于传统投资方式.其并非合作双方共担经营风险,东道国政府在特许期间内一般不承担经营性风险.项目的绝大部分风险由投资者承担。

参考文献:

[1]张智海:BOT探源及其变体概览[j].中华建设,2006.第4期

[2]张勇庆:有关BOT的几个法律问题[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第23卷第3期

[3]江前良:国际BOT 方式理论与实务[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6

BOT模式下资产账务处理研究 篇12

BOT (Build-Operate-Transfer) 即“建设—经营—转让”, 由于项目公司只是对该BOT资产进行建设、经营和管理, 虽然也给自己带来预期经济利益, 但是BOT项目中的基础设施最终由政府部门收回, 所以它并非属于项目公司所拥有的资产。笔者认为, 在BOT项目资产的会计处理过程中, 将其视作无形资产更能反映BOT项目资产的本质。这是因为:第一, BOT资产能满足无形资产的定义, 即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分解为: (1) 企业能够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拥有或控制该特许经营权并能从该特许经营权中获得经济利益。虽然在特许期满的时候, BOT资产必须毫无保留移交给政府。但是, 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 项目公司能够控制该项目资产并通过该资产获得经济利益, 如路桥收费。 (2) 该特许经营权不具有实物形态。特许权只是一种权利, 它不具有实物形态, 看不见, 摸不着, 所以不具有实物形态。 (3) 该特许经营权具有可辨认性。因为该项目是在政府与BOT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早在合同中对于定价以及后期的收费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所以说具有可辨认性。第二, 符合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 (1) 与该特许经营权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BOT项目的实施主要是为了缓解国家公共财政困难, 提高服务效率, 这类项目的风险承担主体包括投资者、政府、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等, 所以项目风险具有分散性, 也就是说各个主体承担的风险较低。而且在该项目中, 政府不仅作为特许权协议的一方当事人, 同时又扮演着监管者的角色, 给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着坚强的后盾和保障, 此时可以认为经济利益是极有可能流入企业的。 (2) 该特许经营权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从BOT项目的经济内涵来看, 项目公司之所以建造和运营BOT资产, 关键在于它能获得特许权合同期限内可能得到的经济利益, 而实物资产仅仅是合同利益的依托, 它是随着合同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 BOT项目资产的性质取决于特许权合同所约定的权利, 但是特许经营权又是通过BOT资产来体现的。建造BOT资产的成本是可以计量的, 即依据建设过程中实际支付的工程价款来确定, 很明显取得特许经营权的成本也就是实际支付的工程价款。 (3) 特许权期间获取收入的方式与无形资产创造利润的方式类似, 都是具有不确定性。特许经营权期间, 项目公司通过收取适当的使用费用, 回收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回报, 但是这些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特许权的经营收入受政府控制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当政府部门对该项目也就是基础设施给予支持和鼓励时, 特许经营收入会增加, 反之会减少。若市场对该项目看好, 那么特许经营收入也会增加, 反之会减少。所以说它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 此特性与无形资产带给企业利率的方式一致。

二、BOT资产形成、运行及移交的账务处理

(一) BOT项目公司建造、运营及移交的账务处理

在进行BOT资产的账务处理时, 要明确与BOT项目资产有关的特许经营权是作为无形资产来核算的。 (1) 融资阶段。项目在融通资金阶段, 属于项目公司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因为BOT融资的资金构成包括三部分:股本资金、准股本资金和债务资金, 这就决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增加的具体内容。即项目公司的会计处理为:借:银行存款等;贷:实收资本, 短期借款,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等。 (2) 建造阶段。由于项目公司仅仅是项目建造的承建方, BOT项目所建造的基础设施所有权不属于项目公司, 建造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自然不应该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 应该通过“工程施工”科目核算。发生工程建造支出时:借记“工程物资”;贷记“银行存款”。借记“工程施工——合同成本”;贷记“工程物资, 应付工资”等。期末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当期的合同收入、合同费用和合同毛利:借记“主营业务成本”、“工程施工——合同毛利” (注:建造合同收入和成本的确认, 按照“项目成本+合同毛利=合同收入”的等式设定会计分录, 而合同毛利属于工程施工的二级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在确认收入的同时, 确认BOT项目资产, 并将“工程施工”科目余额与“工程结算”科目余额对冲结平:借记“主营业务成本,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注:合同总收入×完工百分比-以前累计已确认的收入=当期应确认的收入;合同预计总成本×完工百分比-以前累计已确认的项目成本=当期应确认的项目成本;当期应确认的收入-当期应确认的项目成本=当期应确认的合同毛利。以上所说的完工百分比均为累计完工百分比。) 借记“工程结算”;贷记“工程施工——合同成本、——合同毛利”。借记“无形资产”, 贷记“工程结算”。 (3) 摊销过程。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规定有较大补充:摊销不会使无形资产原值发生变化, 以“累计摊销”作为“无形资产”的备抵账户, 核算它的摊销数额, 还规定了摊销金额一般计入当期损益, 即管理费用。当然还得考虑无形资产的价值实现方式。如果某项无形资产是专门用于生产某产品或资产, 其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是通过转入所生产的产品或资产中实现的, 则应把摊销金额记入该产品或资产的成本。如, 生产某产品的专利权摊销金额应记入该产品的制造费用。新准则还规定:企业摊销无形资产, 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 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此文中BOT项目资产的经济效用是通过经营管理来实现的, 应在特许权使用期内进行摊销:借记“管理费用”, 贷记“累计摊销”。 (4) 运营阶段。发生劳务成本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收到合同授予方或服务对象支付的款项: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5) 利润分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可供分配的利润减去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等后, 为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 按如下顺序分配:一是应付优先股股利, 是指企业按照利润分配方案分配给优先股股东的现金股利。借记“利润分配——应付优先股股利”;贷记“应付股利——优先股股利, 银行存款”等。二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借记“利润分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贷记“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三是以货币资金支付的普通股股利:借记“利润分配——应付普通股股利”;贷记“应付股利——普通股股利、银行存款”等。企业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 也在本项目核算。四是转作资本 (或股本) 的普通股股利, 是指企业按照利润分配方案以分派股票股利的形式转作的资本 (或股本) 。借记“利润分配——应付普通股股利”;贷记“股本”等。企业以利润转增的资本, 也在本项目核算。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记“实收资本”。 (6) 移交阶段。BOT项目特许经营期满时, 项目公司向合同授予方移交的并不是项目公司的全部资产, 而是BOT项目合同所约定的项目资产, 所以特许经营期结束时, 无形资产已经摊销完毕, 账面净值为零, 即不需做会计分录。如果是属于项目公司的流动资产, 那么就不属于移交的范围, 能与移交设施分离, 且分离后具有价值的资产应通过“在建工程”而不是“工程施工”科目进行核算,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再转入“固定资产”等科目。

(二) 政府部门出包及收到BOT资产的账务处理

在建工程通常有“自营”和“出包”两种方式。自营在建工程指企业自行购买工程用料、自行施工并进行管理的工程;出包在建工程是指企业通过签订合同, 由其它工程队或单位承包建造的工程。且由于BOT资产的最终所有权是政府部门, BOT项目资产的建造过程属于出包的在建工程。 (1) 出包BOT资产。按合同规定向承包企业预付工程款时, 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银行存款”等。将设备交付承包企业进行安装时, 借记“在建工程”, 贷记“工程物资”。与承包企业办理工程价款结算时, 按补付的工程款, 借记“在建工程”, 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 (2) 收到BOT资产。借记“固定资产”, 贷记“在建工程”。

三、BOT项目资产账务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 BOT项目的借款费用

前述建造期间和运营期间的会计分录是BOT项目资产形成的一般账务处理。此时还应考虑BOT项目的借款费用是应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问题。采用无形资产核算的BOT项目资产, 虽然项目公司对资产没有最终拥有权, 但是待BOT项目资产建成后, 项目公司拥有直接收费权, 如路桥收费权。另外, 该项目资产相当于是由项目公司承包建设, 只不过出包商属于政府部门, 所以在项目建设期间的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 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 同时运营期间的借款费用应予以费用化,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 BOT项目运营期间的后续事项

(1) BOT项目资产的后续支出。财政部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将初始支出和后续支出的资本化按照同一原则处理。因此发生的一些后续支出是可以资本化增加无形资产价值的, 就应当给予资本化, 如专利技术的改良研究费用、资产的维护费用和更新改造费用等, 这些都应该追加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中。而一些并不增加无形资产价值的后续支出则给予费用化。 (2) BOT项目期间的增减设备。BOT企业在项目运营期间可能会根据自身情况增减部分设备。主要有两类设备:第一类是属于移交范围的设施, 其增减的主要目的是维修或更新原来的设备, 若所花费的金额较少, 可以直接予以费用化。否则, 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 在剩下的特许权期间内进行分摊。第二类是不属于移交范围的设施, 即不属于BOT项目的设备或者附属设施, 而是在项目运营过程中使用到的设施。此类设施的增加或减少, 应按照各自的资产属性进行核算, 即按“存货”“固定资产”等科目分类核算。

总之, BOT项目的成功是需要多方面的完美配合的。对BOT项目相关资产属性的明确划分也给BOT模式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坚强的后盾。避免了最终可能导致的资产混淆不清, 归属不明确以及利润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BOT】推荐阅读:

上一篇:物理教学中的创新培养下一篇:招标审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