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IK(精选7篇)
DC-CIK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DC-CIK细胞疗法不良反应的影响, 以供临床护理工作参考借鉴。方法 将我院62例采用DC-CIK细胞疗法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实验组患者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经过我院预防性的护理干预, 患者的心理状态较好,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且患者不良反应均较为轻微,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DC-CIK细胞疗法治疗期间给予预防性的护理干预, 有助于减少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使患者治疗期间更加安全舒适,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DC-CIK细胞疗法,不良反应,预防性护理,护理
DC-CIK细胞治疗, 是生物治疗中的一种, 是通过这种生物制剂的使用, 有效调节和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 提高其抗癌能力, 进而抑制并杀灭癌细胞的有效治疗方法, 且被认为是能够有助于抑制癌症复发与转移的有效方法[1,2]。DC-CIK细胞治疗在临床应用已经较为广泛, 是指将自体免疫细胞进行回输, 进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以更好地清除异己[3]。为了提高患者对DC-CIK细胞治疗的信心, 减少治疗疗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使患者感到更加安全和舒适, 我院在临床工作中, 尝试使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 为分析其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62例采用DC-CIK细胞疗法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 且预计生存时间为3个月以上, 年龄在18岁以上, 且生活能够自理。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11例, 患者年龄在34~78岁之间, 平均 (60.58±7.57) 岁;疾病类型包括:肺癌7例, 乳腺癌10例, 胃癌6例, 肾癌5例, 肝癌3例。实验组31例, 其中男性21例, 女性10例, 患者年龄在33~79岁之间, 平均 (60.92±7.75) 岁;疾病类型包括:肺癌8例, 乳腺癌9例, 胃癌7例, 肾癌4例, 肝癌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无明显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我院常规的临床护理干预, 其主要包括健康教育, 心理护理和输液前后的护理等。护士根据自身的业务掌握情况, 给予患者护理服务, 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一旦发生给予处理。
实验组患者给予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主要内容如下:
1.2.1 心理护理与认知护理
护士要针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并提供情感支持。耐心主动地与患者沟通和交流, 注意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在语言支持的基础上, 给予肢体语言的交流, 并耐心、爱心地给予安抚。为患者建立其乐观积极的心态, 保持患者能够积极向上地勇敢面对疾病。告知患者不良情绪会影响整个治疗的疗程。
给予健康宣教, 为患者与其家属做好DC-CIK治疗的效果、原理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 使疑惑消除。尤其要为患者介绍好的治疗效果较好的病理,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DC-CIK细胞输注期间的护理
我们在以往护理工作基础上, 主要改革了以下几点内容:首先, 加强护士的无菌操作规程;其次, 加强巡视, 并在巡视期间, 主动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患者家属的感受, 以分享是否有乏力、头晕、胸闷等;第三, 指导患者饮食, 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和易消化的食物, 在进食后漱口, 并保持口腔清洁;最后, 提高护士责任心, 为患者的输液使用一次性输血器, 并注意输液前后给予生理盐水充管, 输注期间将输液瓶轻轻倒转几次, 使细胞能够较为均匀地悬浮在生理盐水内, 并定时轻弹输血器避免细胞堵塞和黏附。
1.2.3 社会支持系统
为患者建立多重社会支持系统, 使其能够接受到来自家庭、医务人员、社会等的精神支持与经济支持。护士注重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 告知家属不要丧失信心, 要更加关心与体贴患者, 在伤心或者谈论经济问题时要避开患者。呼吁全社会关注和爱护癌症患者。护士与医师可定期开展各种讲座, 与患者进行交流。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由患者评价对我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由护士进行统计。严重程度和满意度均采用模糊数字评分法, 满分均为10分。严重程度方面, 10分为非常严重。满意度方面, 10分为非常满意。
1.4 数据处理
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取95%可信区间, 当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严重程度和满意度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各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采用例数 (n) 、百分数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经过我院预防性的护理干预, 患者的心理状态较好,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且患者不良反应均较为轻微,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对我院护理工作更加满意,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实验组患者3例不良反应包括2例发热, 1例心慌;对照组不良反应9例包括, 4例发热, 1例心慌, 1例过敏, 1例血压升高, 1例恶心呕吐及1例胸闷。
3 讨论
DC-CIK细胞的主要优势在于其能够具有高速的增殖效果, 且细胞的活性较强, 能够有效对肿瘤细胞给予识别, 且杀灭肿瘤细胞的范围广, 因此对放化疗无效及多重耐药的癌症患者应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4]。此外, DC-CIK对正常细胞不会发生毒副作用, 且不良反应少, 能够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5]。
我院在临床工作中, 使用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给予多层次、多样化的干预方法, 满足患者的个性需求。其中心理护理与认知干预, 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对此治疗方法的知识需求, 且可以安抚其情绪, 减少患者治疗中的紧张和焦虑状态;DC-CIK细胞输注期间的护理干预, 护士加强了对患者的观察与巡视, 并经常询问患者实际感受, 给予饮食、休息等干预, 以预防不良反应;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 可以加强患者对癌症知识的了解, 使其获得多方面的支持, 提高其治疗的信心。
这种预防性的护理干预, 能够从护士、患者及患者家属三者出发, 护士加强了无菌操作、细节观察及责任感;患者提高了自身知识的了解程度和信心;患者家属能够提高对患者的鼓励与支持, 与护士医师协同给予患者安抚。
从本次实验结果也可看出, 使用预防性护理干预,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 其严重程度较轻, 患者对我院护理工作更加满意, 与对照组比较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在DC-CIK细胞疗法治疗期间给予预防性的护理干预, 有助于减少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使患者治疗期间更加安全舒适,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马艳蕊, 李燕晖, 赵秋珍, 等.护理干预对DC-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21) :300-301.
[2]周永超, 王倩.DC和CIK细胞免疫治疗乳腺癌62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 :453-453.
[3]冯爱萍, 张琳, 陈颖, 等.DC-CIK细胞过继免疫细胞治疗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18) :1658-1659.
[4]蔡秀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联合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25) :3260-3261.
[5]陈颖.DC-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9 (3) :218-219.
DC-CIK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肿瘤患者6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1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61.9岁。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6.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查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肝炎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 HBV-DNA)、血凝常规均无明显异常的情况下,采集外周血,送实验室。将外周血1∶1稀释后,将血加入到淋巴分离液中,2 000 rpm,低速离心20 min,取白膜层,离心2次,2 000 rpm,10 min,计数后接种于培养液中,接种密度为1亿/40 m L,观察培养基变黄时补加等量的培养液,连续补加4~5次,第13 d准备回输。治疗方法:连续输入DC-CIK细胞100 m L,静滴,1次/d,连续1~12 d或100 m L静滴,2次/d,连续1~6 d。
1.3 疗效判定标准
通过患者的睡眠、食欲、体重方面来评价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用睡眠时间增加、食量增加、体重增多评判为改善,睡眠时间、食量、体重无变化为稳定,睡眠时间减少、食量下降、体重下降为恶化[2]。总有效率=[改善/(改善+稳定+恶化)]×0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比较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在睡眠、食欲、体重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肿瘤的发生、发展隐匿,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时候,肿瘤通常已经进入晚期,当前的肿瘤治疗水平,多数恶性肿瘤不能得到根治。传统的肿瘤治疗如手术、化疗、放疗、介入等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治疗愿望,新兴的肿瘤治疗随之而至,包括靶向治疗、激素治疗、特异性抑制剂、肿瘤免疫治疗等[3]。晚期肿瘤患者因为肿瘤的消耗,食欲减退,免疫力低下等原因,给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带来痛苦及极大的心理负担,而DC-DIC能有效的抑制肿瘤增殖、复发及转移,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肿瘤常规治疗的同时,更大地关注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得到提升,特别是保护杀伤性淋巴细胞的功能,将会大大的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促进肿瘤患者康复[4]。
本研究中,所有晚期患者均在最佳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通过输注DC-CIK细胞后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本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小,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但给以对症处理后即能恢复,更容易被病人接受。输入DC-CIK细胞生物免疫治疗是手术、放化疗、介入等传统治疗方法外的又一种有效且更易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重视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输入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 and cytokin induced killer cell,DC-CIK)生物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60例我院收治的晚期肿瘤患者,将使用DC-CIK细胞联合最佳支持治疗的30例晚期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抽取外周血体外培养DC-CIK细胞,30例使用最佳支持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在睡眠、食欲、体重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DC-CIK细胞生物治疗有助于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肿瘤患者除了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外的重要治疗手段。
关键词:晚期肿瘤,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单婵婵,吴昌平,蒋敬庭.抗肿瘤细胞免疫治疗肿瘤患者的疗效评价[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8):1882-1884.
[2]王志华,陆宝石,焦义恒,等.自体CIK细胞治疗中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临床疗效评估[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1):86-89.
[3]程春来.化疗联合DC-CIK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5,30(5):759-761.
DC-CIK 篇3
现今社会, 恶性肿瘤已攀升为人类第一杀手, 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手术、放疗与化疗并称肿瘤治疗的三大常规方法。随着肿瘤免疫学科与生物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 催生出一种全新的肿瘤治疗方法——生物治疗 (Biotherapg) 。1985年美国国家癌症中心就把生物治疗列为肿瘤综合治疗的第四种模式, 作为手术、放疗、化疗三大常规模式的有益补充。自体免疫细胞回输疗法是指向肿瘤患者转输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免疫细胞,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激发机体免疫反应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DC细胞, 又称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 DC) , 是体内摄取、加工、呈送抗原的最重要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 它呈递抗原的能力最强, 是巨噬细胞的10~100倍, 且是唯一可以活化初始T细胞的抗原呈递细胞。CIK细胞, 即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IK) , 是外周淋巴细胞 (PBL) 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组合诱导、激活的对肿瘤细胞具有杀瘤能力的淋巴细胞。自体DC-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是从患者自身的外周血分离出单核细胞, 在体外利用多种细胞因子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一群异质细胞[1], 再将其回输入患者体内。该类细胞具有增值速度快、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毒副作用小等优点, 较之传统方法具有更大的肿瘤细胞杀伤活性[2]。而DC细胞则可进一步加强这一杀伤性。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科自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采用DC与DC-CIK联合治疗32例恶性肿瘤患者, 取得较好疗效, 现将护理干预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恶性肿瘤患者共32例, 其中男性21例, 女性11例;年龄34~76岁, 平均51岁;所有患者均有病理学诊断, 其中肾癌11例, 恶性黑色素瘤5例, 肺癌5例, 直肠癌3例, 肝癌3例, 胆囊癌2例, 食道癌2例, 膀胱癌1例。
1.2 方法
DC-CIK置备:血常规检测合格后采集患者100m L外周血, 分离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 应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患者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 将分离出来的细胞在符合GMP标准的实验室用无菌血清、德路生 (白细胞介素) 等细胞因子的干预下进行培养。置37℃、5%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 每3d观察并换液一次, 定期测定细胞增殖速率, 第14天做细菌、霉菌、支原体等培养, 结果阴性后收集细胞, 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后混悬于100m L生理盐水中输注。
DC (树突状细胞) 置备:采集方法同DC-CIK, 然后进行分离细胞, 放入1640培养基中培养, 3d后换液, 第5天时进行抗原负载与诱导成熟, 第6天时再诱导成熟、多肽负载, 第7天收获DC细胞后进行注射。
1.3 DC-CIK细胞输注方法
新鲜制备立即使用, 采用输血皮条, 先对患者行静脉回输生理盐水, 5~10min后回输DC-CIK。回输过程控制在1h内, 滴速约为30滴/分钟, 回输过程中每隔10min摇匀细胞悬液一次, 确保细胞均匀分布, 避免形成细胞团块。DC-CIK回输完后, 再回输10min生理盐水。
1.4 DC注射
部位:近腹股沟或腋窝淋巴结处, 分两侧行皮内注射, 每侧1m L细胞液;采用18G贝朗浅静脉留置针, 将留置针缓缓插入淋巴结周围皮内, 约3cm后缓慢退出钢制内芯, 留下塑制针头, 将装有DC疫苗的注射器取出, 接留置针;回抽出针头内空气后缓慢推注细胞液, 边注入边将针头缓缓向外退出, 直至将细胞液注完, 缓慢退出留置针, 按压进针部位, 以减少细胞液外漏, 另一侧同法注射。用一次性创口贴保护注射部位。
2 结果
32例患者经DC与DC-CIK细胞治疗后, 病情得到控制, 自觉症状减轻, 食欲增强, 睡眠改善, 精神体力较前好转, 辅助检查提示肿瘤生长受抑制。其中1例出现发热反应, 腋温38.3℃, 经口服消炎痛25mg及饮水后体温恢复正常, 其余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护理干预
3.1 心理护理
患者多为晚期患者, 经历了手术、化疗、放疗, 身心受到很大打击, 对治疗往往失去信心。对新的治疗手段往往存在怀疑及恐惧心理, 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1) 简单介绍这一治疗的操作程序、疗效、风险性、优越性。 (2) 介绍其他经治疗后好转的病例, 必要时请治疗过的患者现身说法以增强其信心。 (3) 告之患者采血针较粗, 与献血时血站的采血针一样, 是可以耐受的。 (4) 采血量为100m L左右, 对人体没有太大影响, 采血后卧床休息30min, 适当补充营养和水分后机体无明显不适感。 (5) 治疗后少数患者可有低热, 但使用退热药及饮水后可完全缓解。 (6) 采血后等待细胞回输期间, 患者往往处于焦急等待中, 他们一方面担心培养的细胞的质量;另一方面担心回输治疗后的疗效, 因此, 护理上特别要加强心理疏导, 嘱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 多休息, 增加营养摄入, 告知患者细胞培养的过程、培养所需时间以及疗效, 增强患者的信心[3]。
3.2 细胞采集前患者准备
采血前1d告知患者清淡饮食, 并更换干净及袖口宽松衬衣, 保证采血部位充分暴露及采血过程中患者更为舒适。
3.3 细胞采集时护理
采血时嘱患者平卧位, 放松, 勿紧张, 告知患者采集过程中如有不适或出现手足及口唇麻木、抽搐及时汇报。本组2例患者在采血时较紧张, 经适当的心理疏导后均能缓解紧张情, 顺利采血。另有2例外周静脉条件差, 请医师股静脉置管后顺利采血。拔针后嘱患者按压穿刺点10min, 血小板低下者延长按压时间, 直至穿刺点无出血。按压结束后, 再次消毒穿刺点, 外贴输液贴, 以防感染。本组32例患者均无出血现象。采血后嘱患者卧床休息30min, 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的头晕等不适, 本组患者均无类似症状出现。采血过程要严格无菌操作。
3.4 回输护理
回输前与中心实验室联系, 确定回输的时间, 通知患者, 然后根据患者的治疗做好合理安排, 保证回输顺利进行。DC及DC-CIK细胞送到病房, 护士应与实验员核对科室、住院号、姓名、床号、细胞数量等。回输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观察有无寒战、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医师, 及时处理。回输后嘱患者卧床休息30min, 如有头晕乏力等症状增加休息时间。回输期间饮食宜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 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规律生活, 避免感冒。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每日2000m L以上。
3.5 不良反应的护理
生物治疗不良反应小, 偶有发热、寒战等变态反应;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全身反应;以及穿刺部位疼痛、皮肤黏膜硬结红肿等局部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是发热反应。本组病例中有1例出现发热反应, 腋温38.3℃, 经口服消炎痛25mg后体温恢复正常, 发热期间嘱患者卧床休息, 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 及时补充体液。另有6例患者主诉头晕, 嘱其卧床休息后缓解。其余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4 讨论
DC、DC-CIK细胞凭借其增殖速度快、杀瘤谱广、杀瘤活性高的优势, 可以在不损伤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并且调节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因而成为肿瘤手术、放疗、化疗的重要辅助治疗方法[4], 由于此方法采用的是患者的自体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和激活后回输体内, 因而治疗手段安全、毒副作用轻, 使得该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很高, 可以应用于绝大部分晚期肿瘤患者, 而且治疗效果满意。因此认为, DC、DC-CIK生物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肿瘤治疗手段。但在DC、DC-CIK生物治疗过程中应加强护理干预,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并加强输注过程的观察与护理,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知度, 从而使患者顺利完成治疗过程, 使更多的患者受益于此治疗方法[5]。
参考文献
[1]Schmidt-Wolf IG, Lefterova P, Mehta BA, et al.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effector cell recognition of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J].Exp Hematol, 1993, 21 (13) :1673-1679.
[2]贾雅丽, 陈颖, 赵光春.DC-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8B) :2119-2110.
[3]吴杏尧, 陈英梅, 伍丽虹, 等.CIK细胞肝动脉回输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4B) :972-973.
[4]Hofman DM, Gtlitz BJ, Bendegnnm A, et al.Adoptive cellulartherapy[J].Semin Oncod, 2000, 27 (2) :221-233.
DC-CIK 篇4
关键词:恶性肿瘤,免疫治疗,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护理
肿瘤的发生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异常, 不能识别和杀灭异常细胞而引起的恶性疾病。树突状细胞 (DC) 是迄今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 能使T淋巴细胞致敏、活化和扩增, 从而发挥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溶解作用[1];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 是一群对肿瘤细胞有杀伤效应的异质细胞[2]。自体树突状细胞调节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DC-CIK) 体外培养回输是通过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功能, 以杀伤肿瘤细胞, 控制病情进展, 延长生存期的一种生物治疗方法。从2009年1月开始我院肿瘤科与上海家宝公司联合对12例恶性肿瘤病人行DC-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 同时加强相应的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恶性肿瘤行DC-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病人12例, 男7例, 女5例;食管癌3例, 肺癌5例, 肝癌2例, 乳腺癌2例;入选标准:①均有明确的病理学诊断;②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达3×109/L;③细胞表面抗原CD4+、CD8+、CD56+阳性率大于20%;④无传染性疾病;⑤放化疗结束后1周;⑥自愿参加研究, 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标本采集及治疗
用含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30 mL, 放入4 ℃冰箱内避光保存, 不能冷冻, 24 h内送达上海家宝公司GMP标准实验室培养, DC-CIK细胞培养时间为10 d~15 d, 培养结束离心机离心除去培养液, 再用生理盐水洗涤细胞3次后混悬于100 mL生理盐水中制成DC-CIK细胞混悬液回输, 每次回输细胞数不少于1.0×109个, 连输3 d, 总计输入细胞数大于3.0×109个。DC-CIK细胞混悬液需新鲜配制, 现配现用。具体操作参照卫生部《人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质控要点》和中国免疫学会制订的《过继性免疫治疗癌症规范》[3]。
1.3 结果
本组12例病人均顺利完成DC-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 其中4例病人出现寒战、发热, 均在38 ℃以下, 嘱病人多饮水和温水擦浴后体温逐渐下降;1例病人输注过程中出现寒战、发热, 给予口服尼美舒利及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后体温逐渐下降;1例病人输注结束后出现皮肤瘙痒、皮疹, 给予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 mg和口服西替利嗪后好转。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DC-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手段, 病人及家属对其缺乏了解, 加之费用高, 容易产生顾虑。因此,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DC-CIK细胞免疫治疗肿瘤的原理及国内外成功的案例是必要的。自编肿瘤免疫治疗宣传手册, 分发给入组病人, 让病人了解DC-CIK细胞治疗肿瘤的机制和优势, 消除病人的顾虑, 向病人家属说明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 使病人及家属能够很好地配合整个治疗过程。
2.2 回输过程中的护理
DC-CIK细胞为血制品, 用输血器输注, 输注前严格核对, 并嘱病人放松心情, 可以听听音乐, 看看报纸, 转移注意力。尽量选择弹性、充盈好的血管输入, 输注前后用250 mL生理盐水冲管。为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输注前静脉注射葡糖糖酸钙10 mL~20 mL, 口服苯海拉明25 mg或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12.5 mg, 并避免和其他药品混合输入。输注开始时宜缓慢, 约每分钟20滴, 20 min后可逐渐增加输注速度, 最大输注速度为每分钟40滴~50滴;输注过程中为防止细胞堵管或黏附管壁, 应每隔15 min轻弹输血管和轻轻摇晃输液袋保持输注通畅;输液结束时, 在瓶内注入30 mL生理盐水后轻轻上下晃动, 使黏附在瓶内的细胞脱落后输入;输注过程中至少1名护士全程陪护, 备好抢救药品, 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寒战、发热、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观察皮肤黏膜有无皮疹、瘙痒;如有不适反应及时通知医生, 急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了解病情变化。
2.3 不良反应的处理
DC-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寒战和发热, 少数病人还可出现胸闷、气喘、心悸、皮疹, 甚至休克等不良反应。寒战、发热的发生可能与DC-CIK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应用多种细胞因子, 培养结束洗涤细胞过程中未能将细胞因子及培养基完全清除, 致使异源成分输入机体引起变态反应。体温升高通常在输注后0.5 h~1.0 h内发生, 体温在38 ℃以下时不需要特殊处理, 嘱病人多饮水和温水擦浴即可, 超过38.5 ℃时给予物理降温或消炎痛栓纳肛, 必要时应用异丙嗪12.5 mg肌内注射。但不可应用地塞米松, 因地塞米松是一种免疫抑制剂, 可能会影响DC-CIK细胞疗效[4]。输注过程中如果出现皮疹、呼吸困难、心悸等情况, 应立即减慢输注速度, 给予吸氧, 遵医嘱应用盐酸异丙嗪等抗组胺药, 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备好抢救药品[5,6]。此外病人如出现胸闷、气促、烦躁不安、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表现时, 应立即中断细胞回输, 给予心电监护, 氧气2 L/min吸入, 肾上腺素静脉注射等紧急抢救措施。
3 小结
DC-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是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 护士在使用前, 首先应进行专业培训, 熟练掌握无菌操作、熟悉治疗方法、给药途径和不良反应等, 及时观察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关的处理措施。其次, 护士应熟悉病人的病情, 了解病人的心理, 善于和病人沟通, 使病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并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能够理解并配合护理和治疗工作, 确保治疗过程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Caparros E, Munoz P, Sierra-Filardi E, et al.DC-sign ligation on dendritic cells results in ERK and PI3K activation and modulates cyto-kine production[J].Blood, 2006, 107 (10) :3950-3958.
[2]唐小龙, 徐萌, 陆大祥, 等.肾癌细胞冻融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瘤苗的活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7, 23 (3) :465-468.
[3]尹富华, 鲍锋, 梁辉, 等.肿瘤的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观察及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8 (6) :157-158.
[4]程霞, 张晓实, 彭瑞清, 等.肿瘤负荷对CIK/IL-2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 2005, 32 (5) :847848.
[5]贾雅丽, 陈颖, 赵光春.DC-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8B) :2119-2120.
DC-CIK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肿瘤病人40例, 男24例, 女16例;年龄67.54±8.86岁;乳腺癌6例, 宫颈癌3例, 肠癌6例, 食管癌8例, 胃癌9例, 肺癌8例;进行常规放化疗后1个月复查, 选择符合并接受DC-CIK细胞免疫治疗者20例作为观察组, 其他未接受DC-CIK细胞治疗的肿瘤病人作为对照组,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疾病状态、初始生活质量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后, 由经过培训的5年工作经历以上的专业护士为病人抽取外周血, 选择粗直血管, 抽取80mL~100mL, 冷藏保存, 由北科生物专门人员将采集好的血安全运送到公司由专业人士进行DC-CIK的体外培养扩增, 细胞体外培养扩增14d后由北科生物专门人员将配置好的回输细胞送至病房, 严格按输注流程及时为病人进行DC-CIK细胞回输, 根据医嘱进行输注前的预处理, 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输注过程中密切观察, 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如此14d进行1次采集及回输, 共6次, 大约3个月。对照组病人未接受任何治疗。
1.2.2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3个月前后生活质量及生活质量各项指标的变化, 从而探讨DC-CIK细胞治疗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生活质量评价量表采用的是我国于1990年参考国外的指标制定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 共12项, 对得分加以比较, 每项以数字1~5表示, 1为严重干扰, 5为无干扰, 满分为60分, 生活质量极差为<20分, 差为21分~30分, 一般为31分~40分, 较好为41分~50分, 良好为51分~60分, 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2]。
2结果
分
分
分
3 讨论
手术、放疗、化疗是肿瘤三大常规治疗, 然而它们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副反应大、有残余的微小病灶引发肿瘤复发转移, 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生物免疫治疗主要适用于化疗、放疗、手术后的病人, 是肿瘤治疗的第4种模式[3], 而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是肿瘤生物免疫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可以有效提高肿瘤的生存率和治愈率, 延缓或减少复发, 清除化疗、放疗、手术之后体内残留的微小转移病灶及肿瘤细胞, 能提高恶性肿瘤病人的自身免疫细胞功能[2], 并且对正常细胞无影响[4], 使病人的全身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提高生活质量。DC疫苗是迄今所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 能使T淋巴细胞致敏、活化和扩增, 从而发挥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溶解作用[5]。CIK是将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得到的一个具有强大抗肿瘤活性的细胞群, 具有增殖速度能力强、杀瘤谱广, 对多重耐药肿瘤细胞较敏感等特点[6], 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限制、对正常骨髓造血影响轻微、副反应小的优点[7.8]。两者的结合能增加杀瘤活性[9], 增强治疗作用, 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表明, 观察组DC-CIK细胞治疗后病人生活质量提高了一个层次, 从一般升为较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陈复兴等[10,11]报道的细胞治疗改善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一致, 尤其对病人的睡眠、降低疲乏感、减轻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心情方面有显著作用,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可能与DC-CIK细胞治疗后免疫细胞增强了自身的免疫力及其在体内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下, 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 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表明, 细胞治疗对肿瘤病人食欲、精神方面未有显著性作用, 与张利伟[2]报道的细胞治疗能提高病人食欲、精神状态不一致, 可能与样本数不足有关, 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表明DC-CIK细胞治疗能明显提高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 而对于疗程与效果程度的相关性未有研究, 这对于肿瘤病人接受DC-CIK细胞治疗的疗程数与达到峰值效果的关系有重要作用, 即以最少的治疗, 最少的花费、达到最高的疗效, 值得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DC-CIK) 治疗对恶性肿瘤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恶性肿瘤病人静脉行DC-CIK细胞治疗, 20例未接受DC-CIK细胞治疗的恶性肿瘤病人作为对照组, 评价恶性肿瘤病人接受DC-CIK细胞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提高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DC-CIK细胞治疗能很好改善恶性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 尤其在改善睡眠、降低疲乏感、减轻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心情方面有显著性作用。
DC-CIK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肝癌患者50例, 其中男36例, 女14例, 年龄均≥20周岁, 预计生存期3个月, 所有患者治疗前1周均未接受过放疗、化疗, 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临床分期Ⅰ期0例, Ⅱ期11例, Ⅲ期20例, Ⅳ19例。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组与联合组各25例, 单纯组在伽玛刀治疗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放疗治疗, 联合组在伽玛刀治疗的同时进行DC-CIK细胞免疫治疗。2组患者性别、年龄、分期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单纯组接受月亮神型体部定向伽玛刀射线系统治疗, 患者平躺进行螺旋CT三维立体定位, 扫描病变组织, 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勾勒靶区明确靶点数, 辐照剂量为350~400 c Gy, 每周治疗5次, 治疗2周, 期间共放疗10次。联合组患者在伽玛刀治疗前1周进行外周抽血50ml, 获得单个核细胞, 进行淋巴细胞分离, 离心后弃上清液, 进行单核细胞培养, 加入500U/ml IFN-γ, 在CO2培养箱中37℃培养24h, 加入100U/ml IL-1、300U/ml IL-2和10ng/ml CD3单克隆抗体, 加入培养液做DC诱导, 诱导1周, DC与CIK按1∶10混合培养, 于1周后回输患者, 回输后休息1周再进行第2次细胞治疗, 共回输5次, 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并进行扩增进行流式细胞分析[3]。
1.3 评价指标
采用GQOLI-74生存质量评分表给予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分, 其内容包括: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等项, 每项分值均为25分, 总分值为100分, 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给予各变量正态性检验与描述性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存质量
联合组治疗后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及躯体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单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物质生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单纯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单纯组治疗1个月后出现食欲下降1例, 精神状态差2例, 睡眠质量下降2例, 全身疲软无力1例, 伴随疼痛5例。联合组治疗1个月后所有患者进食量正常, 精神状态良好, 仅1例睡眠质量较差, 无疲乏感, 2例伴中轻度疼痛。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肝癌属临床常见恶性肿瘤, 其发病机制临床尚未明确, 多数学者认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素等是引发肝癌的主要因素[5]。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 肝癌患者总体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性提高, 但术后复发与合并失代偿性肝硬化等问题仍严重影响着患者预后[6]。
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融立体定向技术和放射外科技术于一体, 是以治疗颅脑疾病为主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设备。它采用伽玛射线几何聚焦方式, 通过精确的立体定向, 将经过规划的一定剂量的伽玛射线集中射于体内的预选靶点, 一次性、致死性地摧毁点内的组织, 以达到外科手术切除或损毁的效果。病灶周围正常组织在焦点以外, 仅受单束伽玛射线照射, 能量很低, 而免于损伤。伽玛刀能够提高肿瘤局部治疗疗效, 但并不能清除所有隐性病灶, 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会给机体带来损伤, 引发并发症, 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放疗也在不同程度上对患者机体免疫系统造成损伤, 降低机体对外界的抵抗力[7]。DC-CIK免疫细胞治疗能够有效杀伤癌细胞, 抑制肿瘤细胞对机体的袭击, 纠正免疫缺陷, 减轻对患者肝肾功能的损伤, 无不良反应, 安全性好, 有研究表明该方法对正常的肝脏细胞损伤度较轻微, 多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耐受性均较好, 有效地延长了患者生存时间与生存质量, 也避免了全身化疗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体现了低毒性、高浓度、可反复操作的优点, 提高了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敏感性[8], 本文研究中联合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 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且患者不良反应少。这与该观点相一致。
综上所述, 伽玛刀和DC-CIK细胞免疫技术联合应用治疗肿瘤生长中有协同作用, 提高了机体免疫力,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伽玛刀联合DC-CIK细胞治疗对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肝癌患者50例, 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组与联合组各25例, 单纯组在伽玛刀治疗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放疗治疗, 联合组在伽玛刀治疗的同时进行DC-CIK细胞免疫治疗。观察2组治疗方法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联合组治疗后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及躯体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单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组物质生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单纯组治疗1个月后出现食欲下降1例, 精神状态差2例, 睡眠质量下降2例, 全身疲软无力1例, 伴随疼痛5例;联合组治疗1个月后所有患者进食量正常, 精神状态良好, 仅1例睡眠质量较差, 无疲乏感, 2例伴中轻度疼痛, 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伽玛刀和DCCIK细胞免疫技术联合应用治疗肿瘤生长中有协同作用, 提高机体免疫力,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伽玛刀,DC-CIK细胞技术,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任本, 尹立杰, 陈翠萍, 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肝癌临床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2, 11 (3) :235-236, 238.
[2] 何志惠, 桑圣刚, 洪涛, 等.DC-CIK细胞治疗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3, 26 (4) :213-215.
[3] Pacelli R, Cella L, Conson M, et al.Fractionated stereotactic radiation therapy for orbital optic nerve sheath meningioma-a single institution experience and a short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Radiat Res, 2011, 52 (1) :82-87.
[4] 张俊萍, 毛光华, 史天良, 等.DC-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1, 18 (4) :424-429.
[5] 郑放超, 张小玉, 冯怀志, 等.体部伽玛刀联合DC-CIK过继免疫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J].肿瘤学杂志, 2012, 8 (11) :815-818.
[6] Abouaf L, Girard N, Lefort T, et al.Standard-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 for optic nerve sheath meningioma:visual outcome is predicted by mean eye dose[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2, 82 (3) :1268-1277.
[7] 庞军, 陈浩涛, 陈燕, 等.体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大肝癌163例疗效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11, 19 (7) :1383-1386.
DC-CIK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计入选对象72 例, 全部为本院接诊的肝癌患者, 入选时间2012 年1 月-2013 年1 月。入选患者均符合肝癌诊断标准, 预计生存期不低于3 个月, 签署知情同意书, 愿意配合本次研究, 有手术禁忌证或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同时排除妊娠期、活动性肝病、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转移性肝癌、占位性病变等患者[7]。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各36 例。对照组男22 例, 女14 例, 年龄41~77 岁, 平均 (52.6±5.4) 岁, AFP (317.42±42.16) μg/L, 肿瘤直径 (4.56±1.82) cm。研究组男23 例, 女13 例, 年龄40~79 岁, 平均 (52.9±5.2) 岁, AFP (317.58±42.96) μg/L, 肿瘤直径 (4.84±1.59) 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放疗治疗, 利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实施全肝移动照射, 放射剂量控制在30~50 Gy, 连续治疗1 周为1 个疗程。
1.2.2 研究组 在放疗基础上加用DC-CIK生物治疗, 放疗与对照组一致, DC-CIK生物治疗方案是首先制备好自体DC-CIK细胞, 然后进行DC细胞与CIK细胞培养[8,9,10]。培养完毕进行DC-CIK细胞回输, 即将血细胞分离培养后第4、9、12、16 天回输CIK, 第8、16 天则皮注DC。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不良反应、生存期以及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 (CD3+、CD4+/CD8+、CD4+CD25+、CD16+CD56+) 与生活质量 (KPS) 变化并比较。
1.4 疗效评价标准 按照RE-CIST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执行, 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 以完全缓解率+ 部分缓解率+ 稳定率评估总有效率[11]。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 便于回顾性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完全缓解5 例, 部分缓解12 例, 稳定10 例, 进展9 例, 总有效率为75.00% (27 例) ;对照组完全缓解0 例, 部分缓解5 例, 稳定12 例, 进展19 例, 总有效率为47.22% (17 例)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生存期平均 (23.85±7.16) 个月, 对照组 (14.56±3.36) 个月, 研究组生存期显著长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研究组1 例恶心呕吐, 1 例乏力, 2 例发热,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2 例乏力, 3 例发热,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8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研究组免疫功能指标与KP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 且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肝癌属于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 国内发病率较高, 而且是肿瘤致死原因第二位。本病起病隐匿, 大部分原发性肝癌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 无法完成手术切除, 而介入栓塞治疗或放射治疗则成为目前主要的手段, 但单纯实施介入或放射治疗, 效果也难以保障[11]。随着研究深入, DC-CIK生物治疗成为肿瘤新型疗法, 而且随着应用增多逐渐成熟起来[12,13]。为了进一步探讨DC-CIK生物治疗辅助治疗肝癌的临床价值, 本院针对接诊的肝癌患者借鉴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75.00%, 对照组则为47.22%;同时,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生存期要明显比对照组更长;尽管两组均有不良反应发生, 但均比较轻微, 且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 研究组治疗后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与KP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 而对照组仅KPS评分有改善, 研究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DC即树突状细胞, 属于体内抗原递呈细胞, 主要位于启动与调控及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利用负载肿瘤抗原的DC细胞作为瘤苗, 可有效打破机体对肿瘤的耐受, 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 从而杀伤与清除肿瘤细胞[14,15,16,17]。CIK即细胞因子活化杀伤细胞, 能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和DC联用可更好地发挥免疫治疗效果,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术后肿瘤复发[18]。此外, 在研究中研究组治疗后显示血液中免疫功能指标CD3+、CD16+CD56+的T淋巴细胞有明显增多, 而且CD4+/CD8+比值也有所升高, 显示免疫功能相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这种情况主要与DC-CIK生物治疗机制相关[19]。因为DC细胞与CIK细胞共同培养后可活化两个细胞群体, 明显增强IL-2 与IFN-γ 表达与分泌;DC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进而促进CIK细胞成熟, 以此获取杀伤活性更强的细胞[20]。
【DC-CIK】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