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布里希

2024-05-30

贡布里希(共11篇)

贡布里希 篇1

今年8月2日晨7时37分,江苏省昆山市一家制造电镀铝合金轮毂的工厂发生剧烈爆炸,68人遇难,187人受伤,事故原因据称系高浓度粉尘遇明火所引发,而这家工厂环境之脏乱差,安全生产意识不强等,也被认为是引发事故的原因。凡事故本来可以避免的却未能避免,在经济学上讲是海因里希法则发生了作用。人们常常忽略这个法则,但它却总是在人们身边游荡,悄悄地行动。

上世纪20年代,美国一家旅行保险公司的工程师赫伯特·W·海因里希在研究了7.5万件产业灾难案例之后,提出了一个1:29:300的规律,人们称之为海因里希法则。该法则是说,如果发生了一次重大的产业灾难,此前必曾发生或存在过29件相同原因的小事故和300个隐患。若将这个法则换算成概率,未形成灾害的事故发生率为90.9%,轻微灾害的发生率为8.8%,大型灾害的发生率为0.3%=1/330。在1931年出版的《产业灾难的预防》一书中,海因里希系统地阐述了这个法则。至于为什么是1:29:300这个比例而不是另外一组数字,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因为它归自然界的某种神秘力量支配,或者只能由斯蒂芬·金那样的惊险小说家来作解释了。

海因里希法则其实很简单,人们即使不知道这个法则,对其中的道理也不会感到陌生,即安全问题要尽早发现,尽早采取防范措施,堵塞漏洞,弥补缺陷,发出警告。那些已经出现的问题或尚处于萌芽、酝酿阶段的问题如果不能被及时发现,得到有效处理,这些问题和暂时还不是问题的问题,就都有可能发展成为真问题、大问题。所以这个法则一般被归纳为两点:第一,大事故或大灾难都是由小问题的点点积累而引发的,所以不能因事故微小而不加以重视;第二,一个或数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故,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一连串的小事故或中事故,而几乎所有的大事故,都发生在这些小事故和中事故之后。

1995年韩国的三丰百货倒塌事件就很能说明问题,这个建筑刚建成就存在很多隐患。灾难发生之前,有人曾多次提请管理者注意墙壁裂缝等问题,还有专家对大楼专门做过诊断,证明危机确实存在,最后连寻常人等就能看出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因为在这段时间里,这座大楼大大小小出过29次事故。但这一切预警信号都没有引起管理方的充分注意,大楼继续被使用,每日人流进进出出熙熙攘攘。这种极不负责的冷漠态度终于在6月29日这天酿成大祸,502人死亡,937人受伤。

前述昆山的爆炸事故,其实也有预兆。据两年前江苏省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该公司因废气、废水处理的多处隐患未及时消除,不符合“三同时”验收的标准,被要求环保整改。遗憾的是,这样的警告未能阻止该厂继续生产,最终酿成大祸。至于其中29、300的概率是不是存在,因信息不透明的原因而无从知晓。而越是遮蔽掩盖,对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防范危机就越不利,类似事故近来增多的趋势便可证明。就在昆山爆炸案前几天的7月28日,南京栖霞区一家液化气厂发生爆炸,7月22日,江苏淮安一家化工厂发生爆炸,7月7日,云南曲靖一家化工厂发生爆炸,昆山爆炸之后的8月18日,深圳一家工厂的喷漆车间发生爆炸,等等,都是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之内发生的重大事故。

在经济决策和企业发展方面,海因里希法则也自有价值。韩国学者金敏周曾说,1997年金融危机是有一系列预警的,当时许多经济学家指出了企业过度贷款、海外金融市场不稳定、负债经营、缺乏美元储备等问题,说明政府已经面临着破产的危险。但官僚们对学者的警告置若罔闻,轻而易举地就否定了300个隐患。结果是,从韩宝钢铁的5兆韩元亏损开始,三美、真露、Newcore等大企业接连破产,而标准普尔公司将韩国的国家信用等级从AA+降为A+(因29次小事故),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韩国就此全面陷入金融危机。

互联网时代,海因里希法则的影响会被放大。据美国学者的研究,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感到满意,他可能会向其他6个人传递这个信息,而如果他对某种商品或服务不满意,他可能会向其他22个人传播他的看法。企业做得好注意的人相对少,做得差却很容易遭到消费者的攻击,这是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时代消费者的特点——对企业任何细小的失误都不愿意放过和容忍。所以,为了自家企业的发展,人们也该认真研究一下这个神乎其神的海因里希法则。

贡布里希 篇2

“海因里希法则”是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分析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提出的法则。海因里希认为,在一件重大灾害的背后,有二十九件“轻度”的灾害,还有三百件有惊无险的体验。

这一法则完全可以用于我们的安全生产上,即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二十九件“轻度”的事故,还有三百件潜在的安全隐患。我们很多人经常做的是对潜在性事故毫无觉察,或是麻木不仁,结果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了解“海因里希法则”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事故成因的分析,让人们少走弯路,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重伤和死亡事故虽有偶然性,但是不安全因素或动作在事故发生之前已暴露过许多次,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抓住时机,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许多重大伤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通过对“海因里希法则”的学习,我得到如下心得体会:

一.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时刻牢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方针。

在日常工作中,有的员工存在着认识上和行动上的误区。有的认为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意外事件,由此产生安全生产“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漠视心理;也有的认为事故是不可避免的,人们不可能控制事故的发生,对安全生产抱着“听天由命”的消极回避态度。

在工作中,我们要时刻警钟长鸣,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守操作规程;严格认真巡检,不放过任何一个小问题、小毛病;把任何一个异常情况都当成一个可能发生事故的隐患来处理,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自觉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努力实现本岗位安全生产零隐患。培养良好的安全习惯是实现安全生产最有力的保障,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做好安全工作的有效手段。实践反复证明,有着良好安全习惯的人,不仅不会发生安全事故,而且还会主动地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而没有形成良好安全习惯的人,则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即使暂时未发生事故,至少在他们身上埋藏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杜绝“三违”。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发现别的员工的不良习惯,也能够及时指出、纠正,防止习惯性违章。努力做到每个员工都能自觉按照日常行为规范、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办事,为安全生产打牢基础,真正做到“我懂安全”、“我要安全”。

三.加强安全生产各项学习,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

海因里希的警示 篇3

来自公安部消防局的统计数据:2008年-2012年这五年间,国内共发生因危险化学品泄漏导致的事故计48000多起,平均一年一万多起。

作为致力于专门为工业领域泄漏事故提供工程救援服务的江达扬升公司,每年处置的工业泄漏事故高达一万多起。

“安全事故的直接祸根就是违章。”胡忆沩教授如是说。

胡忆沩教授,吉林化工学院化学事故抢险救援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吉林省消防专家组成员,国家标准《承压设备带压密封技术规范》、国家行业标准《带压密封技术规范》、国家职业标准《带温带堵漏工》主要制订人之一。自1984年起胡忆沩教授一直工作在工业领域泄漏事故应急抢险堵漏第一线,他针对不同的泄漏事故,设计堵漏方案2000多项,成功安全处置泄漏事故3000多起,曾荣获丙烯槽车特大泄漏事故应急堵漏抢险个人二等功。

根据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多发的情况,胡忆沩教授谈到了上个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安全工程专家海因里希提出的安全法则。

海因里希安全法则示警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Heinrich)在1931年出版的著作《安全事故预防:一个科学的方法》中提出了其著名的“海因里希安全法则”。这个法则的依据是55万件安全事故的数理统计,其中死亡及重伤占1666件,轻伤占48334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因此得出:在一起重大伤害事故的背后,有29起轻伤害事故,在29起轻伤害事故背后,有300起有惊无险的事故隐患及不安全行为存在。人们也称这个法则为“1:29:300法则”。

如果倒过来看,可以理解为:若不对大量事故隐患及不安全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可能形成300起无伤害的虚惊事件,而这300起无伤害虚惊事件的控制失效,则可能出现29起伤害事故,直至最终导致包括死亡在内的重大伤害事故发生。

胡忆沩教授认为,重大安全事故的背后一定是安全意识的缺失,它的表现往往是从习惯性违章开始。在他近30年的工业堵漏抢险救援实践中,这样的例证比比皆是。

1993年,吉林某化工厂对乙苯塔进行停产检修,打开了全部人孔及部分工艺接管,并在塔外部有动火作业需求。按化工行业标准的厂区动火作业安全规程,动火前,该塔必须与其生产系统彻底隔离(加盲板),并进行清洗置换,取样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作业。但该装置生产人员只是对打开的人孔及部分工艺接管采取了塑料薄膜包覆及用石棉进行了堵塞,结果在动火作业时,引起塔内部爆炸,塔内结构全部破坏,生产瘫痪……。事故发生后,该装置的生产人员说:“这次事故太偶然了,以前我们一万次都是这么做的,什么事儿也没有。”显然这是一起典型的习惯性违章作业而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

胡忆沩教授说:“从本质上讲,安全永远是相对的,而事故则是绝对。但事故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它是各种安全隐患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违章不一定出事故,但发生事故一定由于违章。因此,要保证安全就要杜绝违章。”

另外一起事故也深深地烙印在胡忆沩教授的脑海中。1998年,西安某液化气站一个一寸的法兰松动,导致液化气泄漏,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抢险救援装备,救援人员简单化地认为用棉被盖上松动的法兰,再洒上水,冰冻住棉被后就可止漏。结果用去了80条棉被,不但没有达到止漏的目的,原本向上泄漏的液化气改向四周扩散,并没有降低泄漏流量,最后导致爆炸,7名消防战士和5名液化气站工作人员牺牲,伤32人,直接经济损失480万元,社会影响极大。

胡忆沩说,从专业角度处置这样的法兰泄漏事故,用钢带捆绑注胶法,十分钟就能成功处置,而这起事故却因为救援处置的麻痹大意和简单化思想,最终酿成重大伤亡事件,是无知还是大意?

联系近年来发生的几起重大泄漏事故,其结果也印证了海因里希在上个世纪提出的安全法则。

2013年8月31日,上海宝山区翁牌冷藏实业有限公司发生液氨泄漏事故,造成15人死亡,30余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2500多万元。根据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事故调查结论,这起特大泄漏事故的直接原因却是因为单冻机的管帽脱落而导致氨泄漏事故发生,而造成管帽脱落的原因,也是严重违规作业造成。

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触目惊心的惨痛事件一幕接着一幕上映,但反思这些大事件的背后,其原因让人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怒其不争”。海因里希法则向人们再次示警: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青岛输油管线爆炸事故再分析

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虽然已经过去月余,但爆炸事故留给人们的心灵阴影,却不会轻易褪去,社会各界探究真相的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是天灾,还是人祸?人们置疑的声音不时响起。

就这次事故而言,如果单纯从技术层面分析,胡忆沩教授认为,这次泄漏事故的抢险救援作业中,违章痕迹,有迹可寻:抢险维修作业现场的新闻图片显示,在原油泄漏点的救援现场,挖掘机在作业,救援工人则使用手机拍摄照片,现场没有发现消防车,也没利用水源浇灌泄漏点的地面……没有采取防止明火产生的任何措施。

“危险化学品泄漏的救援处置,必须遵循封堵为先的原则。”这成为当前消防工作的一条准则,贯穿于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中。正常合乎规范的处置应当是:当泄漏发生后,应立即启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根据对事故的判断履行必要的上报程序,在上报事故的同时,必须将止漏作为第一要务。

胡教授分析,作为原油输送管道,一般需要加温加压后,才能够满足压力管道输送要求,当管道温度超过50℃时,若发生泄漏事故,则原油蒸发形成的混合油气极易形成燃爆介质,在抢维修或堵漏作业时,必然采取防止明火产生的有效措施,如使用防爆工具和构建消防水幕等有效隔离措施。针对输油管道泄漏的具体情况,使用水源浇灌泄漏点地面,使之干燥的地面灌浆,也能有效地防止明火。在泄漏险情发生后,中石化方面尽管已经关闭了黄岛油库的输油阀门,但原油泄漏不会马上停止,如果这些原油进入到有限空间内,并形成达到爆炸极限下限的混合气体浓度,那么只要有0.05毫焦耳以上的点火能量,就可能迅速引爆。所以,关阀之后也须封堵为先,封堵过程中还必须防止明火。新闻图片中现场挖掘机作业、手机拍照等行为,就是明显的违章作业,极度危险。在混合油气达到一定的浓度之后,就是一颗钉子掉在水泥地面上,就可能引发爆炸,更何况挖掘机作业以及手机拍照行为。

从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的层面上来看,2014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特种设备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检测人员和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从事相关工作。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检测人员和作业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特种设备安全。我们应当从这方面进行更加深刻地反思,强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法规意识和专业抢险能力的提升。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带压开孔封堵和密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王漫江说:“单从输油管道泄漏的情况来看,快速消除泄漏还是有办法的,如果同时采取杜绝明火的消防水幕,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并非不可避免。”同样来自该中心的工学博士姚鹏先生赞同这一说法,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常规输油管道压力不大、温度不高,封堵工程较易实现。唯一担忧的是国内原油粘稠度较高,一般要加温加压输送,如果泄漏发生在有限空间内,挥发的混合油气,主要是烃类物质,必须严密防范明火。如果从应急预案规范流程入手,封堵为先,做好原油泄漏区域的明火防范和群众疏导工作,完全可以将损降到最小。说到底,仍然是安全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不强的结果。

国家应急救援体系

要接纳社会救援力量

近几年来,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是国家重点开展的一项社会性减灾救灾工作。

由于化学事故对社会的极大危害性,而应急救援工作又涉及到众多部门和多种救援队伍的协调配合。

因此,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也就不同于一般事故的处理,已经成为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

但深入分析近一段时期以来重大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暴露出我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地方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在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上的职责不明确,特别是缺乏法律、法规上的明确规定;二是缺少国家层面上的组织协调机构,对造成重大社会危害的化学事故难以实行统一指挥和有效救援;三是应急准备工作,特别是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应急救援装备、物资、专业技术人才等落实不到位等。纵观发达国家的应急救援体系,则显示出比较明显的优势:国家统一的指挥协调机构;拥有精良的应急救援装备;充足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这些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面对当前事故多发的现实状况,胡忆沩教授分析了当前国内应急救援力量的不足状况。他指出,当前我国主要存在三支应急救援“国家队”:一个是消防部队;一个是各地政府的应急抢险救援大队;一个是大型国有化工集团自身的专业抢维修队伍。但是这些队伍都有自身难以弥补的缺陷,比如,消防部队更多注重于公共安全领域的抢险救援,而对于工业泄漏可能缺少专业的装备和技术手段,并且人员流动性大;而地方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同样面临手段传统、装备溃乏的局面;国有大型化工集团自身的应急救援队伍,只对本企业负责,不担负社会抢险救援工作。

基于这种救援力量的现状,胡教授呼吁国家在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方面,应当创造良性工作机制,引入社会专业化的应急救援力量,将一批具有技术积淀,术业有专攻的社会应急抢险团队纳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中来,满足不同条件下的社会救援需要。

京藏高速成功处置芳烃泄漏

12月22日,记者发稿时,京藏高速公路宁夏中宁段一辆载有32吨芳烃的槽罐车发生泄漏,当地消防、安监、环保等部门组成临时指挥中心紧急处置,由于存在爆炸的危险,京藏高路中宁段双向封闭超过9个小时。

该槽罐车泄漏的原因是因为管道上的一个螺母发生滑丝,堵漏没有效果,前后有一吨芳烃泄漏出来。

犬埃里希体病诊断和治疗 篇4

犬埃里希体 (Ehrilichia.canis) 属立克次体科埃里希体属, 呈圆形、椭圆形或杆状, 球状直径0.2~0.5μm, 杆状为0.3~0.5μm×0.3~2.0μm, 革兰氏阴性。病原体以单个或多个形式寄生于单核白细胞内以及嗜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内膜空泡内。该病原体的繁殖分为原体、始体和桑椹状包涵体三个阶段。原体通过吞噬作用进入宿主细胞内, 开始以二分裂法进行繁殖, 形成始体。始体发育成熟为包涵体, 在每个包涵体内含有数量不等的原体光镜下包涵体呈桑椹状结构。当感染细胞破裂时, 成熟的包涵体释放出原体, 即完成了一个繁殖周期。犬埃里希体只能在组织培养的犬单核细胞及6~7日龄鸡胚内生长繁殖。本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 氯霉素、金霉素和四环素等广谱抗生素能抑制其繁殖。

家犬、野犬和啮齿类动物是本病的宿主。多种不同性别、年龄和品种的犬均可感染本病。本病一般夏末秋初发生, 血红扇头蜱是主要传染媒介, 幼蜱和若蜱叮咬健康犬使其获得病原体。

1 病例情况

表1病例均有牛蜱感染, 且均为未吸血的血红扇头蜱;均有高烧或高烧病史, 有治疗史, 输液后可以降温但是第2天体温又会升高;均出现贫血症状, 黏膜苍白, 体力下降, 但是仍然可以进食;病例4出现了四肢无力, 运动障碍。

2 临床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基本可以怀疑患犬为艾利希体病, 同时为了评估患犬的身体状态以及获得更多的病理信息, 进行实验室检查。

2.1 血常规所有病例前肢桡静脉采血, EDTAK2抗凝, 爱德士干式血常规仪检测。

所有病例均出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降低, 病例2和3出现了白细胞降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降低, 病例4和5出现了网织红细胞。

2.2 血生化所有病例前肢桡静脉采血, 肝素抗凝, 爱德士干式生化仪检测。

血生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病例1的淀粉酶有所升高;病例2和3出现血清白蛋白降低;病例5出现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由此可见, 患犬长期处于感染状态下会造成其他系统不同的病变。

2.3 影像学检查

对病例做影像学检查, 可见肝脏、脾脏肿大。其他未见异常。因此, 疾病状态下, 患犬的肝脏和脾脏会出现代偿性的增大和损伤。

2.4 血液涂片检查

取抗凝血做血涂片, 吉姆萨和瑞氏染色液复染, 之后油镜下观察。血涂片中可见大量异形、深染红细胞以及少量有核红细胞;白细胞中可以见到大量分叶核、凋亡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大量血小板凝集。通过观察血涂片可以验证患犬为非再生障碍性贫血。

3 鉴别诊断

要注意与犬布氏杆菌病、霉菌感染、淋巴肉瘤及免疫介导性疾病相区别, 尤其血小板减少症也可出现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 应予鉴别。

4 治疗

海因里希·伯尔从小爱读书的故事 篇5

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在早期作品中,伯尔审视纳粹主义的恐怖统治,看到战争和政治力量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毫无意义的苦难。在后期作品中,他猛烈抨击经济繁荣下的道德沦丧,批评社会和宗教机构的专横和虚伪。1985年逝世。

人物故事

房间里空空的.,一本新书也没有。伯尔才知道是做了一个好梦。他想:总有一天,我会有梦里那么多书的。

上学路上,他又经过那个面包坊。一阵阵的奶油面包香味直扑鼻孔,他使劲地咽着口水。

面包坊的老师看见他走过来,亲切地招呼他:“小伯尔,今天想吃什么面包?我这里有奶油面包、火腿面包,还有新来的葡萄夹心面包。”

小伯尔真想吃一个香喷喷的面包,但他喜爱的新书在向他招手呢。他慌忙撒个谎:“谢谢您,我已经吃过了。”说完,他拔脚跑了起来。他想赶快离开这儿,逃离那阵阵香味带来的巨大诱惑。

老师在讲台上讲着数学题,可小伯尔的肚子在唱“空城计”了。早上没吃面包,现在肚子里空空的。小伯尔在心里说:“肚子,你别叫了,我要买一本新书呢。等我把新书买回来,一定把你喂得饱饱的。”

就这样坚持了三天,他终于存够了买一本新书的钱。他把铁罐里的钱倒出来,仔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足够买一本新书了。”他自言自语道。他把钱又放回铁罐中,抱着小铁罐朝书店走去。

来到书店,他大声地对书店里的店员说:“阿姨,我要买一本新书。”

店员奇怪地看着他,说:“孩子,你有那么多钱吗?”

“我有,阿姨你看。”说着,他把小铁罐高高地举了起来,摇了摇,铁罐里的硬币发出清脆的响声。

“你哪来那么多钱呢?”店员不相信似的问他。

“我省下来的面包钱呢。”

店员叹了口气,说:“可怜的孩子。”说着,她便去书架上拿了小伯尔最喜爱的《格林童话》。

买了新书,小伯尔别提有多高兴了。他把新书紧紧地抱在胸前,生怕它逃走了似的,一路蹦蹦跳跳地回到家。

回到家里,他找了一张牛皮纸,小心地把书的封皮包起来。他把新书放在鼻子底下,久久地闻着书页中散发的油墨芳香。“这本书是我的啦,我有了一本新书了。”他有点不敢相信似地喃喃自语着。晚上他把新书放在枕头底下,美美地睡着了。

洋厂长格里希的故事 篇6

上世纪80年代初,德国专家格里希把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和理念带到中国,给我国国企的管理体制、人们的传统观念及思维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在海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格里希的事迹是我国引智工作的一面旗帜。

無情罢宴

1987年5月,我受中央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派,陪同格里希去海南参观考察,同时照顾他的生活起居。由于他的知名度高,因而受到各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热烈欢迎。某县领导为表示对他的尊敬和爱戴,特举行了丰盛的宴会招待他,宴席中有名贵的海鲜,其中有非常稀少的海蛇,据说对治疗老年风湿病非常有效。但格里希面对热情的主人和丰盛的菜肴,不但不领情,反而非常不高兴,他表情严肃地说:“你们中国还很穷,有些地方吃饱饭的问题尚未解决,你们为什么一次要吃这么多的菜?看到这些我心里在流泪,我吃不下,看着你们吃。”结果他来个罢宴,弄得大家很尴尬。而后他对我讲,每餐他只要一条鱼,两样蔬菜,坚决不吃宴会。以后每到一地我就对接待人员提出他的要求,就再也没有宴会了。

乐于助人

在海南的参观访问过程中,一路上格里希从不闲着,每到一处参观时,他都非常认真地听别人介绍情况,然后很诚恳地提出咨询意见。如在某汽车冲压件厂,出于对中国的友好感情,他坦率地提出建议。格里希根据自己40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空气压缩机、变压器等机器设备应进行合理位置布局,以减少能源损失,提高经济效益;而食堂、托儿所等福利设施,应放在对职工方便的位置等。工厂有关人员对他的建议表示赞同。又如当某咖啡厂提出希望聘请速溶咖啡生产工艺的专家时,他热心地答应回到德国后协助寻找。在一个大理石加工厂,从意大利引进的加工设备,投入使用后不久即发现加工精度降低了,但一直找不到原因。格里希听到后,当即换上工作服,拿上随身携带的手电筒和工具,钻到设备各处去检查,最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设备安装投产后,操作人员长期没有对设备进行定时维护,采取加油润滑降温措施,从而导致设备严重磨损所致。原因找到后,他还向操作人员讲解有关设备的维护保养知识并建议向意大利厂方提出给予维修,厂方对格里希是又感激又佩服。

善意批评

上世纪80年代,格里希就其在我国工作生活期间接触到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提出了善意的、尖锐的批评。

“中国的社会服务只相当于非洲的水平。”格里希说,“两年前我住过北京某宾馆,服务质量比现在强,而现在却是相当的差,服务态度差、管理差。不只是我一个人这么看,不少外国人也有同感,我真不明白,两年来这里的管理者干什么去啦?世界各国的收入很多来自旅游业,中国旅游业正处在上升阶段,很多外国人都想到中国来看看,这样下去,很多外国人就不来了,来了以后也想赶快离开。”

“中国商店的服务态度给我留下了很坏的印象。”格里希说,“在西方商店里售货员都不能坐着,顾客在柜台旁一站,他们就马上过来热情地问:‘先生,我能为您提供什么服务?’可是在中国的商店,售货员冷冰冰的不热情。我在武汉觉得不好,总认为北京是首都,会好一些,但很失望,比武汉好不了多少。售货员坐在一起聊天,你招呼了半天,才慢腾腾走过来,三言两语就把你打发走了。售货员对我们这些外国人还好些,对待中国人就更差劲了。”

“中国银行的服务态度之恶劣,在世界上是少见的。”格里希说,“我今年到上海出差,用马克兑换的人民币外汇券没有用完,回到武汉后到中国银行某分行想把剩余部分兑换回马克,柜台里坐有10多人,而干活的只有五六个人。我当时非常客气,出示了护照和手续,并且用英语说明,想将没有用完的人民币外汇券换回马克。一位女士简单生硬地回答说‘没有’。一会儿,又过来一位男职员还是说‘没有’。我认为自己早已办好了有关兑换的手续,为什么不能兑换呢?我生气了,向他们发脾气,要求行长出来跟我谈。看到我发脾气,10多人都围上来看热闹。最后,行长没露面,他们自己商量了一阵儿也给我兑换了。真奇怪,原来说‘没有’的马克,我一生气就‘有’了。我进过世界各地的银行上千次,从未遇到过像中国银行这样的服务态度。”

“中国民航的服务态度也使人难以忍受。”格里希说,“七月上旬我订了从北京到哈尔滨的机票,临出发前在北京饭店打电话问机场能否于上午十点准时起飞,接电话的人只说了一句‘晚点’,马上就把电话挂上了,不告诉我晚点到什么时候才能起飞。我怕漏乘,只得驱车到机场,到了才知道得晚点到下午五点四十起飞。我只好又返回饭店。150名乘客中有车子的人来回跑,浪费了时间和汽油,无车的人只能在机场等待。晚点起飞在任何国家都可能发生,但不把晚点起飞时间告诉乘客的怪事,在任何国家都极少发生。”

“中国海关对不同的人采取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对外国人优惠,对中国人采取不客气的态度,这种作法是不对的。”格里希说,“在一次旅途中我听一位奥地利纺织机器装配工说,从奥地利运纺织机械机件到中国只需3天,中国用户在国内到处奔波得3个月才能提到货。奇怪的是他亲自到海关提货只两三天就解决了。在你们眼里难道中国人就比外国人低一等吗?任何部门对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应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中国的宴请浪费太大。”格里希说,“德国人吃的饭是按量制作的,有不剩饭菜的习惯。我经常接受中国人的宴请,吃剩的饭菜都倒掉了,这方面的浪费使我们外国人感到吃惊。我们私下议论,认为还是节俭办事好。你们国家如果把宴请倒掉的剩饭菜省下来,一年就可以节约上百万元。我夫人在中国住过几周,曾为中国人在宴请上的浪费几夜睡不着觉,她为宴请上的浪费而痛心。为什么人们在家里教育孩子点滴节约,而对宴请客人那么大方,那么铺张浪费呢!”

时过境迁,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国的服务已经旧貌换新颜,再也不是从前的样子了。

以人为本

格里希作为一厂之长不单对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抓得紧,还会做政治思想工作,他在全厂科室干部会议上大讲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全厂职工按照全会的要求去做,保证生产质量,完成生产计划。

他还很有人情味,关心工人的生活福利。曾亲自出马去找煤气公司经理,为职工解决了做饭用的煤气供应困难的问题。有的职工因工负伤或生病住院,他会带上鲜花去看望慰问。有时还会带上翻译去职工家里拜访,串门聊天,征求意见,或带上糖果去幼儿园看望,孩子们非常高兴地欢迎这位洋爷爷。

贡布里希 篇7

虽然二十多年过去了, 他依然能清晰地回忆得起每当周末回家时, 学校三四十个学生送他的情形:他推着自行车, 学生们跟在后面, 没有多少言语, 每次都要送上很长一段路, 他才骑上自行车, 学生们停在路边望着他顺着公路远去, 当他回头看时, 学生们还在那站着, 直到转过一个小弯……

“每次, 我都非常感动。我好像突然浑身有了力量。”贡布次旦回忆起在卓尼县完冒小学工作经历时说, “那时, 除了学生看得起教师外, 很多人看不起教师。是学生给了我力量。”

那已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事了。

贡布次旦1983年从甘南民族学校毕业后, 分配到了卓尼县比较偏远的完冒乡小学。学校离家骑自行车需要六七个小时。

学校离家远, 所以贡布次旦一月左右回一次家, 顺便从家里带一些干粮和生活用品。“回去时空着背包, 回来时洋芋、馍馍什么的驮了一自行车。”贡布次旦说。

那时候, 学校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没有电, 晚上看书、批改学生作业点的是煤油灯, 而且, 煤油还经常断货。

寂寞, 艰苦, 以及与学生在一起时的快乐, 陪伴着贡布次旦在完冒乡小学一过就是五年。

当时他的学生现在成为同事的齐君扎西说起他上小学的那段时间时, 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 说得滔滔不绝。

他说, 他家离学校有30多里路, 他记得非常清楚, 到秋冬时节, 每天早上学生们到学校的时候, 贡布次旦老师已经把炉子里的火生着了, 一进教室就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

那时学校条件差, 没有钱买煤, 生火用的都是牛粪。所以每天课外活动或劳动课时, 贡布次旦就带着学生上山去拾牛粪。

“虽然条件差, 但很快乐。”齐君扎西说道。

虽然贡布次旦擅长的是藏语文教学, 但那时学校教师紧缺, 好多小学都是“一校一师”, 所以什么课都带, “成了全科教师”。

之后, 贡布次旦被调到卓尼县尼巴学校———依然是一个比较偏远、条件艰苦的学校。在他工作的前十年中, 他是在牧区最基层学校度过的, 马背学校, “一校一师”的学校他都工作过。

“那是我一笔珍贵的财富。”说起在艰苦条件下的那些年月, 贡布次旦这样评价道。

心中有学生才会有动力

贡布次旦喜欢学习, 工作近五年之后的某一天, 他听到了一个消息, 说老师可以通过成人高考上高一级学校。于是他就在课余时间学习, 准备了好长一段时间, 1988年他参加了考试, 工夫不负有心人, 他最终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 学的是藏语文教学专业。毕业后, 他先是在卓尼藏中工作, 之后, 又被调到合作藏中, 从事藏语文教学并兼任教导处副主任职务。新的工作岗位, 工作繁杂, 但他是一个干一行爱一行的人,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 他起早贪黑, 每天在校工作时间超过15个小时。

他不是什么名师, 但给每一届高中毕业的藏族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不是兄长, 却给全校师生留下了兄长般的情谊。

贡布次旦的“严”可以说是出了名的, 在学生的印象中最为深刻的就是一个“严”字, 一位他当时的学生现在也成为他同事的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

他说, 在合作藏中毕业后, 他的同班同学好多人都考入了甘南民校, 有一天下午晚自习, 班里比较乱, 这时, 有人从外面跑进来, 说了一声:“贡老师来了。”这时, 捣乱的几个同学立刻跑到座位上, 装着读书的样子, 教室里立刻安静了下来, 过了半天, 有人才反应过来:“这是民校又不是藏中, 贡老师怎么会来呢?”

贡布次旦说, 他之所以这么严, 是因为他心里装着学生。

他说自参加工作以来, 他经常遇到学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厌学、逃学的现象, 再加上牧民送子女上学积极性不高等情况, 学生经常流失。当他知道后, 他就利用节假日和课外时间, 为学生开小灶进行辅导, 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他还经常苦心劝告牧民把子女送入学校, 在他的劝说下, 很多学生重返校园, 开始学习, 现在已有很多当时在他劝说下回校的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 有的学生现在见到他还深情地说:“没有贡老师您, 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身为甘南人, 贡布次旦深知来自七县一市的农牧民孩子上学的困难, 有些学生家庭困难, 有些是单亲家庭学生, 有些是残疾学生。他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 找基金会, 求助于慈善人士, 为这些孩子争取助学金。近八年来, 在他的发动下和努力之下, 共争取到近50万元的资助款, 让2000多名孩子顺利实现了求学的梦想, 没有让一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半途退学。

然而, 贡布次旦却非常节俭, 比如, 他经常把打印过的纸收集起来, 在背面打印。每年给学生买奖状和奖品时, 他总是跑上几家店铺打问价格, 跟店主三番五次地砍价。店主都说他太“抠门”。但贡布次旦不在乎这些说辞, 他说多砍点价就可以多买一些奖品, 在成人看来那些奖品算不了什么, 但对学生来说, 它的价值就不在于他值多少钱, 而是能给他们学习的信力和力量。

我喜欢给学生上课

现在, 贡布次旦任合作藏中的副校长, 多少年来, 他不管任什么职务, 始终都带课。

他说, 如果不带课, 就会失去了解学生的机会, 就会脱离学生的生活, 无法真正跟学生交流和沟通, 甚至不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 每一届的学生都不一样, 学生在变化, 脱离了教学就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 从这一点上说, 不教学就无法真正搞好管理。“管理与教学是相结合的, 不能分开,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课堂是最能和学生亲近的地方。”

“我喜欢上课。”这是贡布次旦最真实的表达。如果哪一天参加会议或要出差, 他总是想方设法提前把课给学生上了。

2007年, 他所教的藏语文, 班里学生高考均分120分, 及格率100%。2010年, 他所教的高三年级以藏为主藏语文, 高考成绩名列全州同类第一, 及格率100%, 成绩遥遥领先于全州同类学校。

2002年他被甘南州确定为第一批中学骨干教师,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 他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 他还在甘肃省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中作为主讲教师, 培训骨干教师, 他还带领藏语文和藏数学教研组成员翻译藏语文和藏数学资料各三本, 填补了以藏为主类教学资料的不足, 这些资料在甘南州各民族学校受到欢迎, 并一直作为备考的必备资料, 2005年他被甘南州教育局聘为兼职教研员。

给学生一个成才的舞台

合作藏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 除了甘南州七县一市的藏族学生外, 还有其他省份的学生。因此, 搞好学生的课余文化娱乐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现在合作藏中周末文艺晚会就是贡布次旦在担任教导主任时和同事一起发起的。

学校一位老师介绍说, 现在晚会的形式已经非常成熟了, 从以前的全校每周举办一台晚会到每个年级每周举办一台晚会, 再发展到现在每个班级就可以搞一台晚会了, 从策划、舞台设计到节目安排学生一手就可以包办下来, 一台晚会往往持续两三个小时才能结束, 学生的热情很高, 已经成为合作藏中校园文化的一张名片。

到今年, 合作藏中的周末晚会举办了18年, 这在甘南州是首创, 也是持续时间最长、最有效果的校园文化活动, 它对学校文化的丰富和学生才艺的培养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不是“丰富了学校文化, 培养了学生才艺”这样的词汇就可概括的。

克里希那穆提与禅宗思想述略 篇8

关键词:印度,克里希那穆提,灵修,禅宗

“独立意味着是清白的, 未被污染的, 不受任何传统、教条、观念和他人意见等的束缚。”在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中, 外在的一切以二元对立的辩证方式, 以逻辑为基点不断构建一个思想的框架, 知识是科学范畴的产物。思想和知识, 让人们学会以各种形式比较和计算量化, 这产生差异, 在人们内心产生不安全感和缺失感。因为恐惧和孤独, 人们内心渴望安稳和安全的感觉, 而愿望本身加深了恐惧感, 害怕失去财富、害怕失去别人的信任, 害怕让别人失望, 这些东西增长了人们的欲望, 与此同时增加了人们内心的不平衡和不平静。

社会规范赋予人的价值观, 与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 使人们的愿望和希望累加, 由社会、宗教、心理学、哲学等联合形成的自我的罗网, 将self演化成某种形式, ego占据了统治地位。内心的思想会以后各种形式声称, 必须这样做, 必须那样做, 应该做这个, 应该做那个, 这是我的义务, 这是我的责任, 并非出于全然的爱, 并非出于完全的认同与接纳, 以某种形式实现别人已经制定出的价值, 生活方式已经被圈固成某种千古不变的形态, 这种死寂般的木然不动, 会燃烧出绝望和空虚, 一种孤立恐惧。“陷入恐惧的心, 通常是困惑而矛盾的, 因此必定变得凶暴、扭曲而充满攻击性, 但是它又没有勇气挣脱旧有的思维模式, 于是就变得极其虚伪。”人在接受教育以及从出生开始, 就开始接受各种思想和知识, 甚至在我们出生以前就有祖先的记忆遗产在我们的大脑和血脉中, 它们时刻喋喋不休地相互挣扎, 彼此争论不休, 这种分裂与争斗伴随着不安, 正是知识让人的心负累, 正是思想让人不自由。因为比较产生不同, 造成抗拒和分裂, 成为争战的源头。

客观世界所赋予的限制框架, 使人无法自由, 聆听来自自己的声音。人只有不是人, 即非社会性, 才可能超越藩篱达到另一种境界。“没有恩典, 没有外力的救赎。如果有所谓的救赎的话, 那救赎也只有来自自己本身。”各种信条引发人们积极采取措施去逃避, 寻求各种慰藉的途径, 其源头是恐惧不安等, 烦恼来自于冲突、紧张、矛盾等, 这些驱使人们做种种激情与暴烈的偏激行为。因为禅的境界存在于二元对立的逻辑以外, 因而科学、心理学、神学无法用心力去感察内心对世界的爱。“人要在个体生命的有限与宇宙时空的无限的冲突中避免失落的苦痛, 必须找到某种终极的、确定的东西作为依托。”这种来自于过去和未来的重压, 使自我的空间受到挤压。禅学超越生死的, 不求因果, 论平心。强调这个世界与自我的共存性。人们九死一生求富贵, 求荣华, 只因惧怕生死, 这是一种源自时间概念两极的恐惧。“本来寂静, 自性涅槃。何以故?若法无自相, 都无所有, 则无有生。若无有生, 则无有灭。若无生无灭则本来寂静。若本来寂静则自性涅槃。”在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中, 同样体现了禅学中的生死即灭。人因为惧怕时间的考验, 惧怕年老和死亡, 而去追寻世俗赋予的价值, 然而若自己此刻死, 一切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唯有真实感受存在的自我具有现实性, 强调活在现世, 打开自我的感官, 觉察大自然的美妙, 生活的美好, 如花开, 鸟鸣, 水流等等。

参考文献

[1]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史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梁漱溟.印度哲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巫白慧.印度哲学——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解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4

[4]孙周兴译.海德格尔 (德) ,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4

[5]孙芳译.你就是世界Ⅱ (As One Is) , 克里希那穆提 (印) [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8

[6]若水译, 重新认识你自己, 克里希那穆提 (印) [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4

贡布里希 篇9

1982年, 厄德里希在《北美评论》上发表短篇小说《秤》 (该小说后来编入《爱之药》第11章) , 1983年, 《秤》获选年度最佳美国短篇小说。《秤》塑造了一个典范形象, 有力例证了白人世界和印第安人世界之间的不相调和。故事的叙述者是一位无名的年轻女子, 她在一间酒吧遇见盖瑞·纳纳普什 (Nanapush) 和他的妻子多特 (Dot) , 在多特怀孕的最后几个月, 她和多特一起在北达科他州某处一个大型建筑工地的卡车称重站工作, 在多特的孩子 (杰森) 出世后, 她又成为多特的朋友和帮手。那时, 盖瑞已经因越狱再次被捕, 并因被捕过程中杀害了一名联邦特工而遭监禁。

虽然《秤》这个短篇小说的大量篇幅用于描述叙述者和多特这两位女性之间的关系———它从多特最初攻击叙述者 (她实际上是《爱之药》中的艾伯丁, 也是玛丽的外孙女) , 发展到两位女性之间亲密、默契的友谊———但这部短篇小说真正的主题中心是围绕盖瑞展开的, 其姓氏纳纳普什显然是对齐佩瓦魔术师纳纳伯周 (Nanabozho) 的改写。盖瑞身上体现了生活在美国政府统治下的美洲印第安人的困境。盖瑞是一位天生的领袖, 他18岁那年因为“殴打”他人获刑三年, 又因越狱而遭监禁。“殴打”其实是指他和一位牛仔的争吵, 后者责骂齐佩瓦人“也是黑鬼”。盖瑞原本以为这件事 (对他来说是件小事) 会被牛仔“逐渐淡忘”, 但这名牛仔出于对盖瑞踹他睾丸的愤怒, 坚持把事情递交法院。牛仔有一些白人作证, 叙述者说有这些白人为自己作证是件“好事……因为他们有姓名、住址、社保号码和工作电话”;而盖瑞只有印第安人作证, 这些证人在行巫仪式期间都找不到了, 而且他们对“和法官或陪审团打交道不感兴趣”。盖瑞的那些印第安证人和他一样“对美国司法制度缺乏信心。在法庭上他们似乎感到不适, 这更加令法官和陪审团觉得他们难以改造”。盖瑞认为对他的监禁是不公正的, 因此对他来说, 只有在他认为必要的时候逃走才是唯一合理的选择。盖瑞在越狱方面很有天赋, 他“夸口说, 没有什么狗屁钢筋混凝土房子能够困得住一位齐佩瓦人, 尽管他块头很大, 却有着鳗鱼一样的性能”。盖瑞把监狱看作“仇恨工厂”, 在那里, 人们学会成为罪犯。

1984年, 当这篇小说被收入《爱之药》时, 厄德里希对小说略微作了修改, 将盖瑞插曲似的逃亡明确地和齐佩瓦的魔术师, 以及其他美洲原住民的传说联系起来。盖瑞的儿子利普夏 (Lipsha) 作为印第安魔术师力量的拥有者, 是盖瑞真正的继承人。在《爱之药》最后, 盖瑞的返家被利普夏看作从他父亲那儿汲取力量的契机。利普夏在这个传奇中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要, 1993年《爱之药》第2版插入的一些章节为此作了铺垫, 然而小说并未提及利普夏的结局。在厄德里希的另一部作品《宾果宫》结尾的暴雪中, 利普夏和他在帮盖瑞逃往加拿大边境时意外绑架的一名白人小孩一起, 在一场车祸事故中遇难, 但其死亡并未得到证实;在《燃情故事集》中也未提供关于利普夏的结局, 尽管该书意味深长地描述了盖瑞、多特和一场暴雪 (很可能是同一场雪) 。

应该说《秤》这个短篇小说和《爱之药》、《宾果宫》、《燃情故事集》等作品的相关章节之间的略微变化似乎和以下需要有关:在短篇小说中, 作者必须使艾伯丁和多特这两位女性与盖瑞及其儿子杰森发生联系;而在小说中, 盖瑞还有其他几个儿子, 作者必须通过其女儿肖恩的诞生来和这两位女性扯上关系 (当然, 至少到目前为止, 这些男孩女孩所起的作用都不大) 。《秤》这个故事中那位沉重的、不可爱的、粗俗的女人多特就是在《甜菜皇后》欢闹怪诞的结局中成为北达科他州耳戈斯“甜菜皇后”的多特·阿黛尔。像玛丽·拉扎雷 (Lazarre) 一样, 多特是另一位在成长过程中体味过自我不安全感的女性。多特性格中的这种不安全感在《秤》中并没有提到, 正如故事中也没有提及艾伯丁曾经上过护士学校及远离保留地生活数年的经历。这位艾伯丁在《秤》中被描绘得既没有亲属, 也没有过去, 甚至她的名字也被隐去, 而只是作为观察者和叙述者的身份。在短篇小说中, 她和多特 (我们在《甜菜皇后》中了解到, 这个名字是她饱受痛苦的母亲赐予她的昵称, 试图让多特像句号一样神秘、空洞) 纯粹是两位普通的印第安妇女, 妄图在一个只赋予她们不安定的立足点的社会中生存, 共同照顾一个终生穿着她们编织的衣服的婴儿, 这些衣服被她们用织针 (这些织针显然是她们的武器) 编织得那样紧实, 就像锁子甲一样。至于杰森, 他可能会“播下龙的牙齿”, 带领他的人民反抗敌人, 然而, 在艾伯丁看来, 这个名字却“和那年出生的大多数男孩的名字没什么两样”。

《秤 (scale) 》这个故事的标题从字面上来看是指给卡车称重的某种装置, 它代表着欧美对公路建筑业的国家管制, 也给多特、叙述者艾伯丁及其他在那里工作的印第安人提供了某种谋生手段。但这个词也可以用来指涉欧美的司法“天平”, 作为印第安人的盖瑞永远无法从中获得公正的砝码。正如艾伯丁在谈到盖瑞的刑期时所说:“对于初犯, 三年偏重了, 不过对于印第安人来说, 还不算重。”这无疑是对美国司法制度辛辣的嘲讽。当然, 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词和“等级”相联系。随着叙述者开始了解多特, 她和读者对多特的粗俗 (加上她并不妩媚的外表和身材) 所作的设想开始消失, 多特身上浮现出读者从故事开始时就毫不怀疑的忠诚、感情真实这些美德。虽然故事在某种意义上拔高了盖瑞对他妻子的爱及两位女性之间的友谊, 但其潜台词 (由叙述者作为总结告诉读者) 却是:揭露印第安和欧洲两种世界观之间根本对立的不相调和与“无法权衡性”, 以及印第安人在这种制度下不可避免的臣服。这些主题在《爱之药》等作品中虽然也得到了体现, 但后者似乎更加注重对盖瑞性格的描写, 以及对造成这些“不相称”的边缘的制度文化的描述。

参考文献

[1]陈许.解读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小说[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 (6) .

贡布里希 篇10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以“道”为本体论, 以“心斋”“坐忘”等心胸理论为认识论, 从而追求“天地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的审美人格之境。

克里希那穆提 (以下简称为克氏) (1895—1986) , 印度的著名哲学家,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之一。《时代》杂志将克里希那穆提与特丽莎修女并提, 称他为20世纪五大圣人之一。[1]他说:“我只教一件事, 那就是观察你自己, 深入探索你自己, 然后加以超越。你不是去了解克的教诲, 你只是了解自己罢了。”[2]克氏的思想宗旨就是通过对自我的探索, 从而实现自由自觉的审美人格之境。

本文是对庄子与克氏的人格美学思想进行探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庄子和克氏的思想是否具有人格美学的特质。有关庄子思想是否具有人格美学特质?是不容置疑的, 学术界多有论述, 甚至有人认为庄子的美学本身就是人格美学“《庄子》一书的美学意义, 不是以美和艺术作为对象进行理论总结, 而是在谈到其‘道’的问题时, 其对‘道’的体验和境界与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境界不谋而合。由于这种相合, 后世很自然地把这些带有审美色彩的哲学问题移植到对艺术的审美特征的理解中, 从而使庄子的哲学命题获得了新的意义。”“庄子之所以走向体‘道’和得‘道’, 是因为人世间的苦难和纷争, 而‘体道’的境界就是对他们的超越……用之解脱人生的苦闷”[3]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庄子》的主要论述对象是人, 也就是人如何具有美学的超越精神, 人如何具有审美的人格, 在天地中实现“逍遥游”。

克氏的思想是否具有人格美学的特质呢?从克氏的核心思想就可以看出:克氏主张要想改变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 首先要改变自己。只有通过观察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才可以改变自我, 从而体会解脱后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首先克氏的思想强调的是人, 它是以人为核心的;其次, 它强调在“关系”中改变自我;最后, 人的理想状态不是知识意义上的人, 也不是伦理意义上的人, 而是充满慈悲与至乐, 自由自觉的审美意义上的人。

审美意义上的人, 只有在审美关系中才可以建立, 只有在无数次的审美实践后, 才可以逐渐提高人的境界以趋于审美的境界。克氏在他的论述中非常强调审美关系的建立“你知不知道, 即使你望着一棵树说:‘这是橡树’‘那是菩提’, 这些植物学的常识已经夹在你和大树之间, 而限制你真正地看到它。”[4]这是对知识的超越;“昨天傍晚你看到落日的美景——玫瑰红的余晖照射在水面上, ……你看着它, 享受着它, 四处充满着欢愉、美、色彩及深度, 几秒钟之后你突然起了一个念头:‘真是太美了!’于是你把这美景描述给某个人听, 你很想再拥有它, 再拥有其中的美, 享受及喜悦。也许你明天又回到原处, 在同样的时刻同样的地点再一次地欣赏落日, 不过你是带着昨日的记忆在看着它的, 因此眼前崭新的景象已经受到昨日记忆的影响。”[5]这是对欲望功利的超越。由此可见克氏强调的不是知识意义上的关系, 也不是伦理意义上的关系, 而是超知识, 超伦理审美意义上的关系。

克氏一直强调真理是无路可循的, 要摆脱权威、恐惧、经验的束缚, 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这说明了克氏对自由心灵的重视, 因为只有自由的心灵才可以统合“观察者和被观察真”才可以打破二元对立的界限, 这时就能与“爱”相逢。如果我们把自由的心灵看作是“真”的表现状态的话, 那么自由心灵与“爱”的相逢就是“善”的体现, 二者的统一状态便是“美”的体现了。

克氏的思想就是在以人为对象, 在人与自我,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中对自己理想的人格进行塑造, 从而实现自由自觉的审美人格境界。

接下来解决的就是二者的可比性问题。有关可比性黑格尔说的好“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 譬如, 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 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 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 如橡树与槐树, 或寺院与教堂, 而知其相似, 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 是能看出异中之同, 或同中之异”。[6]可比性就是事物间的“异中只同, 或同中之异”。

庄子的人格美学思想与克氏的人格美学思想, 由于时代, 国家, 地理环境等等因素, 二者的相异性是明显的。这样二者的相同通性就成了可比性的基础了。

“据说中国古代有一位艺术家, 他在画一棵树之前, 一定要坐在那棵树前看上好几回、好几个月, 甚至好几年, 不论多久, 总要看到自己变成那棵树为止。……他已经完全变成那棵树, 在这种境界之下, 他才肯提笔作画。”[7]这是克氏在论述观者与被观者不二时提到的一则寓言, 并表示了极大地赞同。

“梓庆削木为鐻, 鐻成, 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 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 何术之有!虽然, 有一焉。臣将为鐻, 未尝敢以耗气也, 必齐以静心。齐三日, 而不敢怀庆赏爵禄;……然后入山林, 观天性;形躯至矣, 然后成见鐻, 然后加手焉, 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 器之所以疑神者, 其由是与!”[8]

从两则寓言的对比来看, 二者有极大的相似性, 虽然由于时空的阻隔, 现在无法考证克氏所说的那位艺术家是否是庄子寓言中的梓庆, 但可以看出二者核心思想的相通性, 即观察者与被观察真, 天人合一的相通性。而这正是二者的可比性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克里希那穆提.关系的真谛:做人、交友、处世[M]劭金荣译.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0.

[2]普普尔·贾亚卡尔.克里希那穆提传[M]胡因梦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7

[3]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1989.

[4]克里希那穆提.认识你自己[M]若水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5]克里希那穆提.世界在你心中[M]胡因梦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7.

[6]黑格尔.《小逻辑》[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7]克里希那穆提.认识你自己[M]若水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0.

2015年柬埔寨贡布省胡椒增产 篇11

贡布白马胡椒协会会长温莱近日表示,2015年贡布省胡椒产量达到80 t,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20%,胡椒种植面积也扩大至184 hm2。他说,贡布胡椒仍然吸引着农业投资者,并且2016年在贡布省和白马省胡椒种植面积将继续扩大。

贡布胡椒有3个种类,分别是黑胡椒、白胡椒和红胡椒。据了解,白胡椒每吨价格为2.8万美元,红胡椒每吨价格为2.5万美元,黑胡椒每吨价格为1.8万美元,这些胡椒出口至欧洲、美国和亚洲等地区。温莱说,贡布胡椒将有60%-70%出口国外,剩下30%-40%供应国内市场。现已有17家公司收购了50 t胡椒,并且有些企业还在考虑增加购入量。

据一位有经验的官员表示,一些商人为牟取利润,将普通胡椒包装成贡布胡椒品牌并投放市场。贡布胡椒协会会长表示,市场假冒贡布胡椒的产品很多,因此担心真品名誉受损。他说,贡布胡椒2007年在商业部注册地理商标,之后,贡布胡椒的价格便快速上涨。这才使国内外农业投资者开始关注贡布胡椒。如果一些胡椒打着贡布胡椒的旗号出口,这对贡布胡椒生产者和投资者来说都是不小的打击。他说,因天气变化的情况,今年胡椒产量可能会有所减少。

据了解,自2013年开始,有一批来自中国山东的投资者来到贡布省考察胡椒种植环境。接着,日本、新加坡、印度和台湾等地的大公司也争相到贡布投资胡椒种植业。现今,贡布胡椒在国际市场中价格高于其它地区的胡椒。

上一篇:应用电子下一篇:农村能人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