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子

2024-05-30

应用电子(共12篇)

应用电子 篇1

0前言

在电子政务所日常工作中,机构或个人办理业务时,需要存储大量的纸质文档,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纸质文档势必越来越多,堆积如山。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文档,是解决电子政务业务正常开展的首要问题。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大,对纸质文件的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难以保存、检索困难、难以实现各省市业务单位电子档案信息的共享和分发,长此以往,必然形成信息孤岛,无法实现建立数字化管理的目标,因此建立合理的电子档案系统,实现对电子档案信息的管理和共享,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工作。

1 建设目标

建设档案电子化管理及信息共享与相互快速查询,并通过互联网实现对各相关单位的直接服务。需要遵循:(1)效率和实用性原则;(2)国家相关部门提供统一数据标准规范原则,旨在以简洁方便的操作实现组织机构信息查询过程的网络化、信息化、准确化,进一步提高查询效率。其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纸质档案电子化管理。通过先进的高速文档扫描仪将机构纸质文档转换成电子影像;然后,根据符合档案电子化行业规范的归档机制建立影像索引,形成一个方便可靠而又完整的电子档案库。

(2)电子档案信息的查询利用。在已建立的机构电子档案信息库基础上,为社会查询群体提供档案查询服务。不同查询用户根据一定的查询权限,通过Intranet/Internet并行地对档案进行查询及打印操作,使得电子档案得到合理利用。

(3)查询服务快速响应。利用先进的实时通讯技术,档案服务器能够对远程客户端进行快速响应,系统能及时处理众多用户的连接请求,并能通过INTERNET直接实现对远程客户的请求,异地查询电子档案的响应时间可以控制在一秒钟以内,达到快速响应的目的。

(4)实现在全省或全国范围的各级管理机关内部的数据共享。通过INTERNET实现各个地区的互连互通,可以跨地区跨地域查询,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查询远程档案信息,体现了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具备作为一个面向电子商务时代应用系统所应具备的所有素质。

2 系统框架设计

电子档案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

电子档案及快速查询系统通过业务管理系统信息相互补充和验证,在进行数据的核对和验证的同时,还可以在业务管理系统中根据条件信息获取关于业务的信息,以便进行快速档案文件的定位。

系统不仅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接收其上传的文件,而且还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档案查询的接口,只要拥有合法的用户和足够的权限,便可以进行档案文件的查询。

3 系统功能概述

电子档案系统主要分为档案采集、档案传输、档案存储、档案检索几部分功能。

3.1 电子档案采集及处理

档案文件的扫描采集以TWAIN/ISIS标准接口规范为基础,通过调用Twain/ISIS接口,对扫描仪设备进行驱动,并通过Twain/ISIS接口,获得扫描的档案文件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通过Twain/ISIS接口,屏蔽了各种扫描仪设备之间的型号差异和性能差异,以统一的模式来驱动扫描设备,以使数据扫描采集子系统得到最大化的兼容性。

3.1.1 证件类型识别

证件及其扫描件的样式多样性及扫描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对电子档案文件的OCR识别,另一方面,受国内外OCR识别水平的限制,尤其是对证件扫描件的汉字识别,仍无法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无法正确的判断证件类型及证件内容。系统采用两种方式对证件类型分类:

(1)介入条形码技术,对条形码进行识别,进而更有效、更准确的判定出扫描文件的证件类型,可以快速实现文档的分类归档。

(2)通过人工整理档案,扫描后人工标识证件类型,然后再合并这样虽然实现了傻瓜式扫描,但是后期的工作量也不少。

3.1.2 大比例压缩存储

对档案文件进行压缩,在不丢失必要信息的前提下,使图像尽可能的变小;压缩后的图像,不但可以节省很多磁盘空间,而且还可以有利于档案文件的导入、导出和网络传输,大大的节省了网络带宽资源。

3.2 电子档案文件传输

数据上报是指各终端电子档案图像文件上传到中心。为了保障数据的安全性,所传数据都经过加密,密钥由中心统一管理。上传方案有以下两种。

3.2.1 分散即时上传

档案数据扫描采集系统在完成扫描采集、分类归档后,各终端立即向中心上报数据。

3.2.2 集中批量上传

档案数据扫描采集系统在完成扫描采集、分类归档后,数据存储在各终端本地存储系统中,之后在规定的时段向中心上传更新的数据。

电子档案文件传输子系统主要完成文件的上传和接收,是建立在标准的HTTP1.1协议基础上的C/S模式的应用程序,通过http协议完成文件内容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在中心建立HTTP服务器,进行档案文件的接收;在终端建立HTTP客户端,解析HTTP协议,进行文件的发送处理。

3.3 海量数据存储

大量档案文件的存放结构采取类似于邮件系统中邮件的存放模式,以0-9和A-Z共计36个字母进行分类,每一个类别下仍按这种方式再进行分类,其分类的层次直到满足需要位置。

按照业务需要编制目录路径。

如图2所示,在证件存放的根目录下,分别有0-9和A-Z共计36个目录,每个目录下依次类似,都具有相同的存储方式;给定业务号,验证后,只需对业务号字符串进行拆分,然后生成路径信息,便可以在文件系统中迅速定位到该业务号的目录,其执行效率和速度是非常迅捷的。

目录的层次结构并非特别深,其每个目录下的直接子目录也并非是大量的;在每个业务目录下,存放的是各个业务时间的子目录,表示发生业务的时间,这样某个业务的某个时间的某份档案文件便可以迅速查找和定位。

3.4 电子档案查询

电子档案查询管理采用B/S模式实现,允许互联网用户进行远程查询和管理,主要包含两个功能模块,分别为查询模块和管理模块。

在电子档案查询时,以业务号的查询为主导;在按给定条件查询时,只有得到业务号,才可以对电子档案文件进行迅速定位;根据给定的条件,该子系统可以向业务系统进行查询,在从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获取信息,再获得相应的电子档案文件。

电子档案显示经过加密处理,可以对显示图像增加背景或水印效果,避免了图像非法盗用。

摘要:本文在已建立的机构电子档案信息库基础上,为行政机关内部工作人员和其它查询群体提供档案查询服务,通过Intranet/Internet并行地对档案进行查询及打印操作,使得机构电子档案得到合理利用。

关键词:电子档案,图像处理,海量存储,快速检索

参考文献

[1]叶晗.论转型期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J].档案学通讯.2007.

[2]姚磊.试论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文件中心的结构、原则和角色[J].图书情报知识.2007.

[3]蒋冠,何振.我国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共享[J].档案学通讯.2004.

应用电子 篇2

Name: YJBYSMobile:

E-mail address:

Contact:

Native:

【 education background 】

1. College suzhou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electronic -

2. Self-study exam of suzhou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professional (reading)

The work experience 】

Yokogawa (suzhou) Co., LTD. 2006.02-2009.02 personnel attendance salary and welfare bear

A. Working paper

应用电子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电子类专业 课程设计 教学模式

目前,各大高校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都加大了投入。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计是电子专业课程一个重要的环节,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这不仅仅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对于理论的理解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就目前高校扩招,在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的现状下,本文就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计提出一种普遍模式,且对目前现有的模式进行一个一个改进。对各课程的课程设计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课程设计针对某一门课程,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独立的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计应到达如下几点要求:

1.综合运用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去独立完成一个设计性课题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手册去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4.掌握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5.学会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和总结

6.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过程

(一)选题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具备的能力,紧密结合理论课程,从中选择一些题目予以公布,供学生们选择,题目的难度最好有档次的区分,以便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对于某些动手能力特别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出题,教师把关就可以了。

(二)任务书的下发及开题

课题的任务指标必须能够实现。学生拿到任务书以后,下一步进行开题。开题是一个非常细致的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大量的去翻阅资料,鼓励学生对课题进行前期的调研,收集大量的素材。随后,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及自身的设想,提出完成课题的总体方案和周密的计划。在这个阶段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替代,在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一些教师常会出现给定学生能实现的方案,学生就省掉了去查阅资料和提出方案的阶段,这样的教学效果只能助长一些学生的依赖性。

(三)学生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是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和设备,根据已拟定的方案逐步完成任务,其中包括电路图的设计、元器件的选择、参数的设置、仿真等等。这个过程也是整个课程设计时间周期最长的环节,同时也是学生锻炼独立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阶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进行答疑,当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给学生一个方向,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有些同学自觉性比较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实验室开放的记录及答疑的记录,对学生这个阶段的工作进行监督。

(四)答辩验收阶段

教师可根据题目的难易规定好学生完成课题的时间,周期一般在2周到4周左右比较合适,要充分留给学生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时间。验收学生的作品,不仅仅只是验收作品制作成功与否,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东西,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成绩构成当中,应当考虑到几个方面,作品的完成情况、实验室开放和答疑的情和答辩的情况。

(五)课程设计总结报告的撰写

课程设计总结报告的撰写,是为日后的毕业设计甚至将来学术研究的论文书写打下一个基础,学生的撰写水平是靠平时日积月累的。报告的内容应与自身课题紧密相关,鼓励学生原创,尊重知识产权。查阅文献是工程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参考文献综述应予以体现且应与时俱进。

三、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面对目前高校扩招,学生的能力也是各有差异,对于目前各大高校,特别是三本院校,学生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如果一味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可能对于一些甚至大多数的学生有点难以消化,或者是做完了整个课程设计都不知道是如何完成的,相当于走了一个过场。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为实践环节专门开设一些基础课程,然后由浅及深,例如元器件识别课程、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过程、电子电路调试与抗干扰技术等课程,这些基础课程在专业课开设之前就可以给学生了解了,在学完专业课进入到课程设计阶段就会有个基础做铺垫,学生也会容易接受。

总结

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 篇4

一、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掌握的具有独特的和不易模仿的专业能力,此能力可为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提供主要能量,是学生可持续竞争优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源泉。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电子仪器测量能力、电子产品质量检测及设备维护能力,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应用设计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毕业后职业成长与做好相关专业工作的基础。专业核心能力主要通过专业核心课程来培养, 只有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合适的课程结构和科学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现阶段,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主要问题有:

(1)专业核心课程设计还没有完全体现工作过程完整性、企业产品生产链的完整性以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等问题。

(2)对各门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互通及贯通关注不够,不同课程多个教学项目之间缺少关联性和共同点,容易使高职学生感觉不断接触新事物,不断学习全新知识,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导致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由于现阶段校企深度合作难度较大,致使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的工学结合改革力度有限,课程教学效果欠佳,并最终导致电子企业招不到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高等问题。

二、典型产品贯通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

针对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所存在的问题,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在对区域电子信息产业进行广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并归纳出专业核心能力以及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专业教师通过“访问工程师”、下企业顶岗实践、与企业合作开发课题、到企业现场备课等方法对企业工作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为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准备素材;通过校企紧密合作方式,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校企双方共同确定贯通式教学载体的选取,共同完成教学项目开发、教材编写和立体化资源建设。

1. 校企合作确定8门专业核心课程

依据区域经济的产业特点及其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在行业企业专家参加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工作领域的8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个典型工作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引入地方企业典型电子产品作为载体,设计3~4个综合性学习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即专业核心课程。校企合作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电子产品分析制作与调试、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产品质量管理与检测、电子产品在线维修和上门维修、电子产品销售与客户管理、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制作与调试、设备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对应8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是电子电路调试与应用、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产品检测、电子产品维修、电子产品销售与客户管理、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PLC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

2. 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系统设计

为满足中小型电子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选择中小型企业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以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过程为主线,结合由简单到复杂的人才成长规律,以典型产品开发、生产、销售过程贯通式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每门专业核心课都开发3~4个典型电子产品的实做练习项目,不同课程分担电子产品生产的不同工作阶段,相互合作,最终串接成一个体系。每个典型电子产品都对应一个电子企业的生产链,若干个产品使学生可以在多个企业的生产链上得到练习,练习过程既有纵向的提升也有横向的对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其就业与发展提供保证。

3.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以中小型电子企业典型电子产品为项目载体,以电子产品设计制作、生产管理、检验测试、销售与服务等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采用典型产品贯通教学项目的方式,完成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开发。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项目设计见表1所示。

4. 典型产品贯通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举例

典型产品贯通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就是将某几个典型电子产品作为多门课程的教学载体,对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过程进行贯通式教学,即不同专业课的多个教学载体是相同的,但是教学侧重点和教学目标是培养不同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学生对岗位新奇,易激发学习兴趣,对载体熟悉,工作上手快,容易培养自信;将校外基地各个工作部门的员工要求在核心课程体系的不同实施节点进入教学培养,把合作企业各个部门的岗位要求、设备使用、工作任务等有机地串接起来,融入到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中来。

案例1:金华灵声电子有限公司广播系列产品(50W音频功放、收音机等)作为教学载体,它在电子电路调试与应用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电路原理分析与调试技能的培养,在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PCB板设计与制作技能的培养,在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产品组装生产、工艺设计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电子产品营销与客户管理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产品营销策划能力的培养。

案例2:浙江博尚电子有限公司数字机顶盒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在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机顶盒组装生产、工艺设计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电子产品检测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机顶盒质量与性能检测技能的培养,在电子产品维修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机顶盒的安装调试与故障检修能力的培养,在电子产品营销与客户管理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机顶盒国内外营销能力的培养。

案例3:金华南天计量技术有限公司电子秤仪表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在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电子秤仪表产品PCB板设计与制作技能的培养,在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电子秤仪表产品组装生产、工艺设计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电子产品营销与客户管理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进行行小小批批量量电电子子产产品品营营销销能能力力的的培培养养,,在在智智能能电电子子产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电子秤仪表的产品设计能力的培养。

“典型产品贯通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项目开发是个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过程。可以按照“源于车间,又高于车间”的原则进行贯通式教学项目设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最终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同时还可以根据产业和行业技术发展及时更换更合适的典型电子产品,使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跟随技术发展而变化,跟随市场而变化,最终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5. 专业核心课程配套教材开发及立体资源建设

在贯通式教学项目开发基础上,进行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配套教材的开发,固化教改成果。教材编写时保证每一个教学项目均包括任务分析、方案设计、工作计划制定、制作与测试、使用说明书编写、检查与评估等过程,始终贯彻源于实际而高于实际的原则,将教学内容按照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教学化设计,方便教学实施。同时还进行课程网站建设,每门课程网站上均包含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技能库、视频库、试题库、授课计划、各种工作单等立体资源,还有互动平台,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沟通,符合现代职业教育思想,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教学效果。

三、典型产品贯通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从2007年开始试点探索典型产品贯通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工作,至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和电子电路调试与应用建成国家精品课程,电子产品维修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建成浙江省精品课程,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电子产品检测和PLC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建成校级精品课程,所有精品课程网站全部对外开放,同时配套出版了6部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材,得到了兄弟院校支持与共享。

通过选择若干个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的典型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在应用电子专业的不同核心课程中紧紧围绕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过程进行贯通式教学项目设计,同一载体在不同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教学侧重点和教学目标不同,学生在不同课程中承担企业产品完整工作流程的不同工作阶段,每个工作岗位完成的又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最终经历企业完整的生产链。这样的贯通式教学使学生对企业生产既有全局概念、整体意识,又有分工合作、各负其责的精神,同时还感受多家企业文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贯通式的渐进教学中,学生的职业兴趣被不断激发,有利于培养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公报[EB/OL].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62/135933 91.html

[2]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指导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指导性专业规范 (Ⅰ)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姜衍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新学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 .

怎样学好应用电子专业 篇5

浏览次数:84 发布日期:2010-11-29 9:26:14

电子技术最早是从无线电通信方面的应用发展起来的。后来又用到了无线电广播、雷达、导航、遥测、遥控等方面。因为是利用无线电波的传播信息来达到目的,所以人们又习惯地称它为无线电技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子技术也逐步地发展起来,广泛应用到除上述以外的医疗卫生、商业、文化教育 „„ 各个方面。什么是电子技术呢?简单地说电子技术就是应用电子元器件或电子设备来达到某种特定目的或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的技术。电子技术研究的对象是电子器件和由器件构成的各种基本功能电路,以及由某些基本功能电路所组成的有各种用途的装置或系统。电子技术是本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速、最有成就的一门科学技术。它已经渗透到各种科学技术领域,各种科学技术部门都积极采用电子技术来取得本部门更大的进步与发展。由于电子技术已经深入各部门生产、科研、经济管理等方面,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因此电子技术的发展将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普及、推广应用电子技术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广大读者尤其是初学者都迫切要求学习电子技术。那么从何学起呢?怎样学习呢?这里谈几点意见,供你们参考。学习电子技术在初级阶段的学习方法上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1 .掌握基本的知识:

初学者可以从阅读一些普及书刊开始,粗略地了解一些常用的名词术语和最基本的概念。这种初步“扫盲”是十分必要的,是入门所必需的。例如学习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直流电、交流电等等的概念以及掌握一些基本定律,如欧姆定律等。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在学习时要注意尽量联系实际来学习。例如,学习电压时可以试着利用万用表来测量一下电池的电压。有条件时还可以通过仪器看一看电流或电压的波形是什么样的;听一听电信号转变成声音信号的效果。这些借助于实际的测量和观察,可以使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既便于理解,印象也深刻了。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就为进一步学习电子元件和器件的知识以及电路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认识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和学会看电路图:

初学者可以从认识常用的元、器件开始,如电阻、电容、线圈、二极管、三极管,还有耳机、扬声器等等。要了解它们的名称、字母、符号、构造、外形、规格、计量单位等。进一步还要了解它们的性能,学会怎样鉴别它们的好坏,以及怎样使用的方法。在这些元、器件里,晶体管是电路的核心

也是学习的重点,一定要下功夫把它弄懂。在学习元器件时,可以用简单的仪表进行一些测量,检查一下它们的好坏。

学看电路图时要重视先学习方框图,它就象一篇文章的提纲。依靠方框图的帮助就

比较容易掌握整个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要熟记各种典型电路,为进一步学习电子技术创造条件。

3.由简到繁动手制作:

为了巩固基本概念,加深对元器件的认识和了解电路的作用,应当选择一些简单易做、容易收效的作品进行制作,例如简单的收音机、简单玩具、简易电子门铃、简易测量仪表等。然后进一步试做一些较为复杂的作品,四管机、超外差收音机,或电源装置等。

制作一件作品要经过认识元件、看电路、布线、焊接、安装、调试等过程。初学者要在焊接、调试上下功夫。调试前要基本弄懂电路原理、明确调试的步骤、方法和要求,才能取得较好效果。一件优秀作品往往就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成果。

4.善于总结:

有些初学者不懂电路原理,只会照电路图安装焊接,往往也能制作,但是作品的质量就很难保证,遇到故障也不知怎么办?这样的学习是不牢固的,提高也比较慢。如果通过制作能对电路原理加深理解,并善于总结制作成败的经验,提高就比较快。要学会分析各个电路元件起什么作用,掌握电路的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怎样走,电路的静态电流,电压的关系如何,以及信号波形的变化等等。例如通过调偏流要总结一下偏流调大、调小对电路工作有什么影响,就有助于理解晶体管的放大性能以及工作状态变化等问题。这样对修理和排除故障也就比较容易了。

有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后,就可以进一步系统地学习基础理论了。

如果说学习初级阶段侧重于学习定性的理论知识和最基本的装制技巧,那么进一步学习就要提高要求。在理论上要对基本单元电路有定量的分析,能理解计算公式的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并会灵活运用。要熟悉单元电路的设计方法,能掌握电路的参数、特性的变化。此外,还要进一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学会使用一些常用的电子仪器;学会测量和排除电路故障等。电子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不是用日新月异来衡量,而是每时每刻都在飞速的发展。学习也是无止境的。亲爱的读者,让我们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勤奋地学习电子技术,以丰硕的成果贡献给祖国!

学习电子技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个人认为应该分三步来走:

1.第一步,培养兴趣。受家庭影响,我从小就对电子技术产生了浓厚兴

趣,整天把一些电池、导线、小灯泡连来连去,为搞清楚收音机里为何能发出人说话唱歌的声音,拆坏了家里唯一的半导体,不过父母并没有责骂我,而是鼓励我看看能否想法修复它,使得我对之痴迷不已,逐步走上技术道路。也许有人认为自己岁数较大,对能不能学好电子技术有所顾虑,其实大可不必,古时苏洵七十多岁才开始学诗,不是也成了唐宋八大文学家之一吗?只要有兴趣,学好学不好,不在岁数

大小。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收音机、录音机、电话机、充电器、报警器、音乐门铃、无线遥控以及彩电、VCD、MP3、数码相机等电子电器怀有强烈好奇心,想弄清其工作原理,这就是良好开端,有了良好开端也就成功了一半。

2.第二步,增强自信。产生了兴趣,并不一定就能坚持下去。修理某一电子产品,打开后盖,看到密密麻麻的电阻、电容、晶体管、集成块,会感到无从下手,看看电路图东扯西连如同天书,自然打消了一半积极性,若再不知所措地捣鼓半天,一无所获,甚至造成故障扩大化,或者不幸遭到电击,都会让你的兴趣丧失殆尽,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失去学好电子技术的自信心。这时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急于修理,而是去向行家请教,按人家指点操作,即便不明白其中道理,只要成功了也会兴奋不已。平时更要找一些简易电路比如闪烁发光灯、小功率的音频放大器、声光控制器等,动手焊接制作一番,虽然艰辛繁琐但苦中有乐,尤其是一旦大功告成,既可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又能不断增强自信,坚持不懈地学下去。

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创新;电子产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应用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不断突显,电子信息产业的渗透性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正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对现代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显著,对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信息经济时代,电子信息产业包括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通讯、网络等众多行业,在全球经济活动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创新技术带动产业升级成为振兴电子行业的重要举措。研究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应用,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升,新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呈现新的特点,电子行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产业优势仍不明显

在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电子信息产业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趋势,产业阶梯型转移发展的态势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化、特色化的优势仍不明显。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生产要素和人力成本不断提高,以低成本实现快速扩张的发展模式受到冲击,产品价格下降导致产业赢利空间日益缩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低成本优势正逐步弱化。另外,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紧张也制约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2.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在电子产业发展中,科研投入不足,政府依赖性较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费投入方面,电子信息产业研发经费对政府的依赖过强,电子信息核心技术相对缺失,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二是科技人员方面,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科技活动人员的人数逐年不断增加,而对科员人员的投入反而有所减少,高端技术的专家以及复合型人才非常欠缺,使得中国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领域还存有很大空白。

3.改造升级力量不够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行业,虽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规模上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中国电子信息企业没有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得电子信息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力,国内关键元器件发展相对滞后,几乎没有生产出能与世界上顶级电子信息产品相提并论的产品。加之信息产业的主流技术日趋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加剧了电子信息产业产业升级的进程,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已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4.自主创新能力较差

技术水平偏低、自主创新能力差,也严重制约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日趋规模化,产品日趋个性化。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的科技成果和新产品开发上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企业普遍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创新服务体系发展滞后,自主研发核心技术转化成产业竞争力的机制有待完善。

二、创新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应用的策略

创新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在国民经济中的具有重要地位。为了克服当前产业面临的困难,促进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针对上述电子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在电子信息产业进行创新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领导重视是创新电子产业的前提

科技创新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引起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才能统筹规划,建立特定的组织进行布局调整、协调规划。完善企业主体、政府扶持两种创新体系,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管理调控的主导作用,应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认定目录和标准,建立国家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配套保障协调机制。政府引导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要落实优惠条件,降低商检和物流费用,鼓励金融机构对电子信息企业重组给予支持,支持国外企业稳定在我国的生产规模,扩大投资。同时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提高中国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与制造能力,建设产学研合作型技术创新体系。只有不断促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带动电子信息产品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2.加大投入是创新电子产业的基础

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科研投入和资本运作,不断加大资金、人才要素的投入,以解决研发的资金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对信息产业科研资金的投入,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使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在加强对信息产业资金投入方面,加大对本土企业研发的支持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政府要加大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政府对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支持,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深化体制改革,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在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方面,改革研究开发体制和用人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吸纳和培养各类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切实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能力。

3.产业融合是创新电子产业的方向

科技创新更多的发生于交叉学科和科技集成,电子信息产业的科技创新也体现在产业间的融合。从电子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融合是创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市场为中心,以应用带发展,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国内资源,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电子信息行业科技创新更应加强本行业与其它行业的融合,培养电子信息行业的交叉和科技集成能力,使电子信息技术由信息载体发展为业务的集成平台,着重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强化信息技术各领域的运用,有利于拓宽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4.自主创新是创新电子产业的动力

自主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对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而言,自主创新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提供巨大的动力支持。只有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系统应用为牵引,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要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还要鼓励在电子信息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以新的应用推动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着力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提高国内研发水平。同时,还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国际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我国转移,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

三、结语

总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面对电子信息产业出现的问题,要敢于迎接电子信息产业带来的挑战,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才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努力把握住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不断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积极主动地进行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电子信息行业的转型,促进电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张顺.浅谈机械电子行业的科技创新[J].技术与市场,2011(08).

[2]胡树华,汤俊.中部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04).

[3]单祥茹.新技术成电子行业发展主要推动力-第76届电子展回顾[J].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2011(01).

[4]郑英隆.技术创新:化危机与产业升级的动力源泉——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9年年会暨“产业转型与产业发展”研讨会综述[J].产经评论,2010(01).

[5]朱娅琼.电子信息:推动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专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高技术业务部副主任徐红[J].中国投资,2010(02).

[6]万江心.创新中国电子,奉献信息未来-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熊群力[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09(08).

作者简介:张超(1982—),男,河北秦皇岛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光电技术与通信。

检察机关应用电子证据的若干思考 篇7

关键词:新刑诉法,电子证据,检察技术,电子取证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数字信息化的到来, 日常工作越来越数字化、信息化, 利用软件制作、网络沟通等越来越普遍, 电子文件已经成为传递信息、记录事实的重要载体。面对高速发展的科技, 检察人员如何对电子证据进行有效的收集固定与应用, 以有力地支持在工作中查处的违规问题, 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了检察工作人员面前。修改后新的《刑事诉讼法》已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 修改后的刑诉法对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运用检察技术手段获取证据、突破案件等方面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电子数据作为法定证据之一, 应用越来越广。而在实际运用中, 相关规定制度不够完善, 导致技术人员在运用技术手段进行侦查工作收集电子证据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一、电子证据的概念和特性

所谓“电子证据”, 就是被作为证据研究的、能够证明案件相关事实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是基于电子技术生成的, 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于磁盘等载体的内容可与载体分离, 并可多次复制到其他载体的文件。电子证据的形成必需要借助于电子技术或者电子设备。电子证据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材料或者其派生物。[1]

电子证据和当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具有密切关系, 因而与传统证据相比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电子证据的特性基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 技术性

电子证据的技术性表现在电子证据依赖于一定的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而存在。它是电子技术的产物, 较强的高科技性。不管是电子证据的复制、存储还是读取, 都需要相关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操作技巧。此外, 电子证据的调取与再现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 借助一定的设备、借助于一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实现。

(二) 依赖性

电子证据的依赖性是指电子证据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设备才能产生、存储、复制、转移、读取等等。以Email为例, 如果一封Email包含了与案件有关的信息, 则必须通过电脑上网收取这封Email, 才能通过电脑获知其中包含的信息。如果没有一定的硬件设备, 人们是无法获知其中的内容的, 因此电子证据和传统证据相比, 具有依赖性。

(三) 多样性

电子证据是以声、光、电、磁等形式存在于媒体介质之上的, 它的实体是电磁波和二进位数据编码。其外在表现输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它可以以视频形式、音频形式、视听资料形式、传统纸介文件形式等表现形式, 这都显示了它的外在形式多样性。多媒体技术的出现, 更使电子证据综合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 这种以多媒体形式存在的电子证据几乎涵盖了所有传统证据类型。使得证据外在形式复杂多样。

(四) 脆弱性

对于电子证据来说, 不论是数字形式还是模拟形式, 由于它是保存在可擦写的数据记录介质上, 如磁带、磁盘、可擦写光盘等等, 在其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 极易遭受到外来的破坏, 如监听、窃听、截取、篡改、删除等等, 并很容易因为使用中的误操作而被破坏。比如在播放录音时误按录音键、在查看电子邮件时误按删除键等等。[2]

二、电子证据收集、处理中存在规范问题及原因

新《刑事诉讼法》第48条把原有的七种刑事证据修改为八种, 新增“电子数据”证据种类, 更好的满足执法办案的需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数字信息化的到来, 日常工作越来越数字化、信息化, 利用软件制作、网络沟通等越来越普遍, 电子文件已经成为传递信息、记录事实的重要载体。职务犯罪大多数涉及经济领域, 更容易留下电子信息数据。但在基层检察院电子数据的收集存在较大难度:

(一) 电子证据的收集过程容易不规范, 导致真实性受到质疑

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时, 容易忽视存放在电脑等介质中的, 由于目前多数干警对电子证据概念理解不够, 收集相关证据没有按照规范操作, 使真实性失效。电子证据有技术性、依赖性、多样性和脆弱性等特性, 这便要求相应的侦查取证人员在收集是需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但是由于电子证据的取证规定并无十分统一的规定, 使得合法性、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3]

(二) 电子证据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导致保存难度加大

视频、动画、图像、图形或者文字等可视形式都是电子证据的表现形式, 在特殊情况下, 有时无法采取正常手段获取并固定电子证据, 若提取不及时, 又会造成电子证据的修改、删除。此时, 应使用拍照、录音、录像等传统手段, 及时获取并予以固定证据。[4]

(三) 电子证据原始信息保存容易不到位, 导致证明力被削弱

由于一般案件获取到的电子证据, 相应的办案人员为更快突破案件需要经常研究, 这就会使该电子数据相应属性遭到改变, 所以如何更好的保存原始电子数据显得尤为重要。电子证据的易篡改和易灭失特性明显, 需要做好电子证据的提取、固定记录等文书, 以证明记录电子证据来源和形成时间、地点、方式等使用保管情况。[5]在实际操作中, 相应措施不足, 相关记录不齐全, 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质疑。总而言之, 以上问题主要原因是相应的规范没有出台, 相应的规则没有明确。所以, 建议最高检要及时制定完善的制度和规范的流程, 以规范电子证据的收集、处理、存储及相关使用情况。避免在实践工作中基层院技术人员和侦查人员对电子证据的取证过程无章可循, 取证过程的不规范等突出问题, 影响证据的灭失甚至无效, 使技术人员做了无用功, 办案时间延后, 浪费有限的司法资源。

三、电子证据取证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 相比设备应用、技术使用上, 公安机关比起检察机关更有优势, 检察机关的电子证据工作只是一个起步阶段, 检察机关在电子证据取证方面面临一些问题。

(一) 办案人员对电子证据的认识不足, 取证意识不强, 容易出现数据遗漏

检察机关办理自侦案件, 在搜查证据时一般容易发现嫌疑人的QQ、邮箱等相关信息, 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和侦查人员有很强的取证意识, 以便收集到有效的证据。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会出现技术人员对案件细节了解不清, 侦查人员对电子证据认知力不强, 往往会忽略重要的证据, 导致证据遗漏或破坏。

(二) 现有技术力量薄弱, 取证设备更新速度跟不上电子数据的发展

仅以手机取证设备为例, 目前智能手机市场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等中外品牌产品更新迅速, 其中i OS、Android、WP三大操作系统逐渐走向三足鼎立趋势, 面对高速发展的手机市场, 对手机取证设备要求日益升高, 取证技术的滞后性有所显现。此外, “云存储”、“网盘”等新兴存储方式正在不断替换传统的电脑硬盘、光盘、U盘等存储设备。电子证据的收集与固定, 难度可想认知。

(三) 技术人员专业性得不到保证, 影响电子证据有效的收集

基层院技术人员一般只有1-2个, 往往还身兼多职, 技术工作面临着人员少、事务多的情况。技术人员的专业性便得不到保证, 无法专心研究电子证据, 精通电子证据的专门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四、电子证据工作切入点

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法律监督职能是依法查办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 为更好的查办职务犯罪案件, 检察机关应该尽快解决电子证据面临的问题, 如何更好开展电子证据工作,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加强技术人员与侦查人员的配合, 提高对电子证据的认知能力

首先要加强技术人员相关知识的学习, 技术人员要把提升电子证据工作放在首位, 多专研电子证据的认定、多学习其他地方先进的技术;其次提高侦查人员对电子证据的理解, 对电子证据载体、出现情况的认识;最后就是侦查人员与技术人员要配合得当, 侦查人员提前向技术人员说明基本案情, 抓住侧重点, 及时发现有价值的电子证据, 避免证据遗漏。

(二) 确保先进的取证设备, 保证电子证据能及时有效的收集和固定

一是可以向做的比较好的公安机关取经, 问明哪些设备好用、哪些设备取证价值高、哪些设备公司业务更精;二是需要解决资金问题, 由于基层院资金有限, 不能配上充足的设备, 建议可以根据自己院情况, 将某一种取证设备配齐、配精, 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 还可以向兄弟县院互借互补, 减少投入, 避免造成浪费, 而像电子证据实验室这类的全套取证设备可以市院购置一套, 县院借用;三是可以与优质的取证设备公司商谈研发更适合检察机关办案的设备, 更好跟快的取到有价值的电子证据。

(三) 提高业务培训质量, 保障电子证据人员的技术专门性

基层检察院的技术部门人员少, 工作多而杂, 无法专心专研电子证据工作, 为更好开展电子证据工作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落实。一是院内电脑设备维修等工作可以外包给优质的电脑公司, 技术人员做好管理工作;二是日常的同步录音录像工作选用先进的指挥管理平台, 减少工作量;三是视频会议工作, 可以从办公室选派助手帮忙, 可以有效缓解技术人员不在院内的情况;四是上级院多举办由上至下的技能培训, 由一些具有一定办案经验的技术人员讲解授课以解决技术力量薄弱和技术人员专业性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家弘.电子证据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2]沈木珠.论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J].河北法学, 2002 (2) .

[3]王宇.浅析电子证据及其提取固定[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4 (7) .

[4]皮勇.刑事诉讼中的电子证据规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8-13.

自动化控制下的应用电子 篇8

1.1 软件规划

软件规划是指程序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 即对系统动作和功能的整体把握, 确定好这一切后就可以交由程序开发去实现。在规划阶段, 首先需要根据硬件的实际配线情况, 去规划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程序元件的连接方案。其次, 根据系统动作顺序去对PLC程序进行相应规划。此外, 还需要注意对使用界面进行人性化的设计, 其界面好坏会直接决定实际操作时的效率高低。进行软件规划时, 不要忽略了使用者界面的规划设计。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要兼顾全自动功能和手动功能, 手动功能需要考虑到使用者的具体需求。因此, 以上提到的诸多方面都要纳入规划中, 以操作简单、功能实用为基本原则, 对软件进行人性化方向的开发。

1.2 PLC程序配置

PLC程序进行设计时可以采用Win Pro Ladder阶梯图语言进行程序编写。其程序设计涉及两个部分:a.系统动作顺序;b.系统功能;进行系统开发时, 要兼顾机器的动作顺序和使用者的自定义操作。若用实际情况形容就是, 比如报警器的响应时间, 实验人员如果想将之延长几秒, 需要对时间参数进行设定。相应的阶梯图程序则需要对记忆体位置进行重新配置以存储以上参数, 再通过系统将参数输出到外端的机器上。由此得出结论, 暂存器的配置与编号都需要进行正确的配置, 以便与使用者界面完美配合, 操作时不发生偏差。

1.3 使用者界面 (HMI) 设计

随着智能化触摸屏幕的应用, 使用者界面的操作更加方便可靠。使用者通过对显示屏上的图形进行触碰式操作, 进行程序代码参数的修改和操作。为了方便理解和操作, 使用者的界面以图形的大量使用, 取代了传统的按钮式操作。使用者界面涉及如下三方面的发开:a.系统规划。b.操作界面的布局和设计。c.系统通讯功能。

2 自动控制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具体应用

2.1 化工领域

电子自动控制技术在化工领域的应用体现在与工艺设备的充分结合, 具体可参见应用范围最广的可编程控制系统。化学反应炉的温度控制一直是行业里的一个难题。传统的手工操作难度非常大, 炉温的频繁波动不利于工作人员的实时掌握与及时有效的操作, 恶劣的化学环境也使工作人员的健康无法保证。可编程系统的出现为其打通了一个突破口, 机器本身的特性不像人一样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 精细测量仪器的应用使得炉温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使得整个工艺流程能够正常进行。挤出吹塑成型机与可编程系统的结合是自控技术在化学行业的另一应用。二者的结合使得熔料的化学作业过程加快, 提高了仪器的工作效率。

2.2 电力系统

应用电子 篇9

关键词:应用电子,教学质量,教学改革,途径

一、应用电子教学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应用电子专业的持续开展以及社会对电子技术专业需求的不断扩大, 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但是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这是因为应用电子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是理论学习与实验室实践教学联系特别紧密的学科, 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需求。

1.应用电子教学方法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 我国的很多学校都是采用“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 采用的是“填鸭式”、“灌输式”的单向教育模式。目前, 在应用电子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旧大量存在, 这显然难以满足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要求。例如, 有的教师对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会应用, 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不够系统, 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把握住重点, 缺乏创新等,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 我国的社会经济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状, 所以有些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现代教育技术和实践教学设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这也使得应用电子专业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

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选择的内容不适合本学校的教学要求, 例如职业学校选择大专院校的课程, 专科院校选择本科院校的课程等;其次, 没有认真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 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 而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 大大限制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再次,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没有做好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的有效结合和衔接, 课程的内容也相对陈旧, 这与近年来电子行业的迅速发展和快速更新是不相匹备的。

3.教学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 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主要依靠考试的形式, 而考试的内容无非也主要是以理论知识的考核为主, 是应试教育环境下必然产物。但是应用电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单纯通过考试的形式考核理论知识显然是不合理的, 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知识的掌握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 要想提高应用电子教学的质量, 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进一步完善, 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

二、加强应用电子教学质量的途径分析

1.选择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不应当只是局限在理论知识的考核环节, 更不能单传利用闭卷考试这样传统方式。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所以我们要加强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例如,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 对学生实践及其应用能力的评价等都应当纳入应用电子教学的评价内容, 着重引导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应用电子技术在不断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现代教育的理念也在逐渐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因此, 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以社会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对现有的应用电子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确保课程教学内容在结构上的层次性、科学性。同时, 可以根据职业岗位的选择, 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块, 加强电子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从而使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科学和实用,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3.加强现代教育教学方式的应用

要想有效提高应用电子的教学质量, 必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加强现代教育教学方式的应用, 逐渐抛弃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满堂灌的方式, 本着“必需、够用”原则, 减少理论课的课时数, 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及时融入新知识、新技术, 在课程安排上强化现代电子科学方面的较新技术, 如开设“电子设计自动化 (EDA) ”、“单片机技术应用”等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多样化。由于每个学校的学生的基础都会存在差异, 甚至有偏科的现象, 所以, 基础课的教学要体现层次性;为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专业课采取模块式教学;为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增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鼓励教师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方法。

4.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构建科学合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也是实现应用电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业务培养要求学生要有“一技之长”, 而“一技”仅仅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技能的最基本要求, 是对具体某一个学生而言的。对整个教学体系来说, 则必须立足于不同的专业方向, 实践课程和技能训练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 提高学生选修的范围。同时, 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尤其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 以应用为主线,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是实现技能培养目标的保证, 对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训, 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高自身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自身应用技能的提升。此外,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 它针对的不是一个岗位而是针对一个岗位群, 它要求学生应该具有小型电子产品的制作能力、设计绘图能力、安装调试维修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应用电子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作为教育工作者, 对此必须高度重视。所以, 学校在开展应用电子教学时, 要以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进行合理化的选择,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应用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 不断提高对技术的应用能力, 以更好的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良好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程跃新.浅谈探究式学习在中职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 (决策管理) , 2008, (2) .

[2]刘海燕.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中几点问题的思考和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5) .

[3]刘自华, 汤光华.关于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 .

应用电子 篇10

为了更深入、更及时地反应微电子技术领域的最新动态及科学研究成果, 推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电子技术应用》杂志将从2015年开始开设"微电子技术"栏目, 现特面向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征集相关领域稿件。具体信息及相关要求如下:

(1) 稿件内容:介绍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和最新进展, 包括微电子器件与电路的基础理论、设计技术、制造工艺、测试与组装技术;可靠性技术、集成电路应用技术。

(2) 稿件要求:字数3 000~5 000, 格式包括中英文题名, 作者及署名单位, 中英文摘要、关键词, 文后附参考文献及作者简介。文中图表需清晰, 图表中的英文请译成中文。文章需具有创新性且未在其他期刊公开发表过。具体规范请登录《电子技术应用》网站下载投稿模板。

(3) 投稿方式:请登录电子技术应用网China AET (http://www.chinaaet.com/) , 投稿页面中选择“微电子技术”栏目投稿, 按要求提交。

“设计·应用” 应用教室 篇11

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温馨教室的活动中,学生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可以大有作为。每年这个时候,学校专职的美术教师很忙,忙于完成校园文化,忙于协助教室布置……这学期,我想了个“偷懒”的办法:如何通过这次美化教室的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从而提升我们美术老师的地位和价值,让美化教室为美术教学服务。

一、整体设计

“设计”在古汉语中,最早是“计谋”的意思。“设计”的行为从人类生活

开始就有了。而作为专业术语,“设计”一词来源于法文“dessins”,原是“画”的意思,是工业革命之后才产生的。德国包豪斯把“设计”推到了极致,“设计”成了造型艺术中的专有名词。

设计应该是“形而上”的。有这样一段微博:内衣秀,美;牡丹花,美;内衣绣牡丹,也美;但牡丹花下晒内衣,却是大煞风景的。

这里强调的是美的“和谐统一”,对于教室文化而言,就是整体性。

教室文化首先要有明确主题,渗透环保理念,变废为宝;其次要根据各个年段学生美术素养和每个班学生实际情况及班主任老师素质和特长来确定主材料;最后还要要注重展示效果,将局部统一到整体中来。

二、巧用材料

“美术语言”对“美术”框架统摄下的“设计”具有绝对的“话语权”,美术语言包括造型元素和造型原理。

造型元素有: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

造型原理有: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对比、和谐……

将生活中的某些物质材料如一次性杯、碟片、蛋糕盘、碎布等通过合理想象,镶嵌、拼贴成新的形象,就构成了一幅幅有趣的工艺贴画。用来制作工艺贴画的实物材料,不外乎“点”、“线”、“面”三种存在形式。巧用它们的固有特征来表现相应的物象,手工制作与艺术表现完美结合,赋予普通材料以艺术的生命力。

“点”对表现形象、丰富纹样的作用很大。通过点的质感、大小、疏密、深浅的不同组合,可以获得不同的效果。贵重的“点”,如珍珠,平凡的“点”,如沙子,还有五花八门的植物的种子。规则排列,成线成面,不规则排列,因物象形,随类赋色。

“线”在工艺贴画中运用广泛,凡描绘形象结构、丰富形象层次、分隔形象块面等都可以用线来表现。“线”有粗线、细线、虚线、实线和规则、不规则之分。不同的材料给人以不同的感受,金属丝的刚毅、冷峻,丝织品的柔顺、亲切,植物茎的淳朴、自然……可曲可直,可折可剪,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独具匠心。

“面”的表现范围更为广泛,材料也随处可见。废弃的布头,过时的挂历,秋天的落叶,瓷片、玻璃、易拉罐,乃至造型别致的小石块,各种颜色的蛋壳……既可以以图选材,也可以以材选图,取其形,取其纹,取其色,全在于奇思异想,妙手偶得。

经过学生之手,进行生活中常见的废弃材料进行艺术化的加工,给孩子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和灵感的来源,教教亲自参与其中,一起感受“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培养孩子们的创新和审美能力。

三、有效组织

我选择了1到3年级来规划部署,实施我的“懒人”计划。

101班:卡纸上的青花瓷花瓶。学习花瓶的对称剪法及用蓝色记号笔描绘自己的二方连续、单独纹样、花纹在花瓶上创意性地展现(图1)。

102班:戏剧人生。让学生了解国粹——京剧及京剧脸谱的知识,从中感受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让学生亲身去制作自己的脸谱,用抽象的色彩来表达自己对京剧脸谱的感知(图2)。

103班:碎布拼贴。让学生知道布这种材料的可塑性、可能性,利用布的柔软性和本身材料的纹理、花纹进行创造性的拼贴(图3)。

201班:盘子上的青花瓷纹样。让学生用蓝色记号笔在盘子画二方连续和合适的纹样(图4),展现中国青花瓷的独特魅力,把教室塑造成一个充满文化的氛围。

202班:盘子上跳舞的小红人(图5)。给我们学校剪纸社团一个独特的展示平台,让学生用剪刀在不干胶纸上自由地散步,剪出抽象、意象的人物,体现孩子的艺术童心,用剪纸来表达自己的语言,整个教室有一股浓重的艺术氛围,采用黑、白、红独特的色彩。

203班:一次性纸杯的利用(图6)。

301班:“秋韵”。在大树上展现我校的线描教学特色,每个学生一片树叶,每一片树叶一幅线描作品(图7),打造秋天诗意的班级氛围。

302班:一次性杯子主题创意。采菊东篱下,用杯子来塑造诗人的意境(图8)。

303班:碟片的利用。让学生用废弃的光盘经过艺术性的加工,展现材料本身的美感(图9)。教室实用与学生学习的结合是布置的亮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乐”,学生就会动手,就会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我们做个“旁观者”,让学生自己兴致勃勃“嚼馍”,比“越俎代庖”强上一百倍。

“授人以鱼莫若授之于渔”, 有时“偷懒”更是一种智慧。

多媒体进入应用电子课堂教学刍议 篇12

我校在2008年起正式启动了多媒体进课堂。第一次上课时教室前面有3块投影仪, 3块黑板。学生们四人一组, 两名同学用一台笔记本电脑。由老师在讲台上用电脑播放所需的教学课件, 讲解所学知识, 同时学生们可以在电脑上与老师互动。学生们也可以随时移动分组讨论。

一、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正面效应

1. 学生的书包“减肥了”。

以前学生每天上下学总是背个厚厚的书包, 压着学生的背脊, 学生们每天背着书包会让孩子身体发育不完全, 无形中添加的重量, 容易造成颈椎病。现在科技的发展完全可以减少孩子们的书包中的课本, 让孩子们从根本上减少压力。例如常用电子器件 (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集成运放) 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外特性和主要参数的学习, 我们就是把学生分成几组, 让每组上网收集资料, 制成幻灯片放映模式, 各组加上自己的解说词, 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学得主动, 学得有兴趣。

2. 让课堂丰富起来。

以前的课堂, 老师总是单调地讲着课, 学生们傻瓜式地听着。课堂上老师要不停地调动课堂气氛来让学生提起兴趣, 一堂课下来老师们很费体力。现在的电子课堂上就没有那么乏味, 而且更加形象, 更加立体, 更加生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动画演示与实物演示相结合、现场教学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仿真生产作业与顶岗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教学生产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贯穿教学全过程, 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觉,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电子测量》这门课程时, 书本中的每一种测量仪器, 不可能在实际的实验室中准备齐全, 以供学生使用。这时, 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的手法, 利用电子仿真软件, 带领学生通过相应的软件操作, 在计算机中观察仪器的测量过程。通过仿真测量仪器的显示结果, 分析电路的状态, 得出相应的结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和仿真, 学习知识,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导入新课, 有轻松的、愉快的、神秘的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 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师生的互动提高了。

在教学中, 师生的互动如果仅仅局限在问答中, 很容易让学生们产生无趣感。现在我们可以创建一些与课堂有关的小游戏,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电路的串联与并联”, 我们可以创建一些flash小程序, 让学生们自己连接, 看看哪些灯会亮, 哪些灯不会亮, 而且还会显示一些电流的走向, 可以更加详细地向学生展现所学知识。学生们可以在这些小游戏中记住要点, 在做课堂习题时, 同学们的错误可以立即呈现在电脑上, 让老师立即知晓, 并当场纠正。这样, 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也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4. 减少了一些实验中的麻烦。

教学中需要注意“用实验启发学生,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课堂上总是要做一些实验来启发, 但是做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实验, 不敢做危险的实验, 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课堂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上课时, 我们可以用课件模拟实验, 还可以呈现一些错误操做实验带来的后果。下课后, 学生们有什么不懂可以问老师, 老师不在也可只用搜索引擎, 减少了许多麻烦。放假了, 老师可以在论坛上布置作业, 学生在论坛跟帖作业。

5.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知道“良好的开始, 是成功的一半”。这给教师带来了轻松, 老师上课的效率提高了, 老师可以上更多的内容。

二、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的负面效应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不仅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 而且影响着教育和学习方式。那就是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了福利。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烦恼, 会产生负面效应, 这就是科技带来的双刃剑。

1. 学生们三心二意。

上课时老师难以看到所有学生, 导致一些定力不强的孩子偷偷地玩游戏, 不听课。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很好解决。我们可以在学生们的电脑上上一些限制或是锁之类的。让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只能乖乖地听课。

2. 对学生们身体健康会产生影响。

学生们每天对着电脑, 会使部分学生的眼睛产生近视, 孩子们对着电脑也会产生辐射。我们可以在教室中放点植物吸收辐射, 加强孩子们的体育锻炼, 从根本上强壮学生们的身体, 让学生们有健康的身体去学习。

3. 师生难适应。

其实师生一下子很难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但这只是一个磨合期, 过完这个磨合期就可以了。老师也是要慢慢地适应这个时代, 不能就这样一直呆板地教学下去。学生们会对这种模式产生好奇, 适应永远很快, 大家大可不必太过担心。

上一篇: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下一篇:贡布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