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子专业(通用11篇)
应用电子专业 篇1
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然而,市场选择的结果是,相当一部分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低,说明毕业生的能力还远远不能达到大部分企业的要求,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不能满足企业对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要求。近年来,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施后的效果还不够理想,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仍然面临一些困难,所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还需要通过相关研究加以解决。
一、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掌握的具有独特的和不易模仿的专业能力,此能力可为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提供主要能量,是学生可持续竞争优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源泉。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电子仪器测量能力、电子产品质量检测及设备维护能力,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应用设计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毕业后职业成长与做好相关专业工作的基础。专业核心能力主要通过专业核心课程来培养, 只有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合适的课程结构和科学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现阶段,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主要问题有:
(1)专业核心课程设计还没有完全体现工作过程完整性、企业产品生产链的完整性以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等问题。
(2)对各门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互通及贯通关注不够,不同课程多个教学项目之间缺少关联性和共同点,容易使高职学生感觉不断接触新事物,不断学习全新知识,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导致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由于现阶段校企深度合作难度较大,致使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的工学结合改革力度有限,课程教学效果欠佳,并最终导致电子企业招不到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高等问题。
二、典型产品贯通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
针对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所存在的问题,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在对区域电子信息产业进行广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并归纳出专业核心能力以及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专业教师通过“访问工程师”、下企业顶岗实践、与企业合作开发课题、到企业现场备课等方法对企业工作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为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准备素材;通过校企紧密合作方式,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校企双方共同确定贯通式教学载体的选取,共同完成教学项目开发、教材编写和立体化资源建设。
1. 校企合作确定8门专业核心课程
依据区域经济的产业特点及其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在行业企业专家参加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工作领域的8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个典型工作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引入地方企业典型电子产品作为载体,设计3~4个综合性学习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即专业核心课程。校企合作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电子产品分析制作与调试、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产品质量管理与检测、电子产品在线维修和上门维修、电子产品销售与客户管理、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制作与调试、设备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对应8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是电子电路调试与应用、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产品检测、电子产品维修、电子产品销售与客户管理、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PLC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
2. 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系统设计
为满足中小型电子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选择中小型企业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以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过程为主线,结合由简单到复杂的人才成长规律,以典型产品开发、生产、销售过程贯通式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每门专业核心课都开发3~4个典型电子产品的实做练习项目,不同课程分担电子产品生产的不同工作阶段,相互合作,最终串接成一个体系。每个典型电子产品都对应一个电子企业的生产链,若干个产品使学生可以在多个企业的生产链上得到练习,练习过程既有纵向的提升也有横向的对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其就业与发展提供保证。
3.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以中小型电子企业典型电子产品为项目载体,以电子产品设计制作、生产管理、检验测试、销售与服务等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采用典型产品贯通教学项目的方式,完成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开发。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项目设计见表1所示。
4. 典型产品贯通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举例
典型产品贯通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就是将某几个典型电子产品作为多门课程的教学载体,对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过程进行贯通式教学,即不同专业课的多个教学载体是相同的,但是教学侧重点和教学目标是培养不同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学生对岗位新奇,易激发学习兴趣,对载体熟悉,工作上手快,容易培养自信;将校外基地各个工作部门的员工要求在核心课程体系的不同实施节点进入教学培养,把合作企业各个部门的岗位要求、设备使用、工作任务等有机地串接起来,融入到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中来。
案例1:金华灵声电子有限公司广播系列产品(50W音频功放、收音机等)作为教学载体,它在电子电路调试与应用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电路原理分析与调试技能的培养,在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PCB板设计与制作技能的培养,在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产品组装生产、工艺设计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电子产品营销与客户管理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产品营销策划能力的培养。
案例2:浙江博尚电子有限公司数字机顶盒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在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机顶盒组装生产、工艺设计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电子产品检测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机顶盒质量与性能检测技能的培养,在电子产品维修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机顶盒的安装调试与故障检修能力的培养,在电子产品营销与客户管理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机顶盒国内外营销能力的培养。
案例3:金华南天计量技术有限公司电子秤仪表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在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电子秤仪表产品PCB板设计与制作技能的培养,在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电子秤仪表产品组装生产、工艺设计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电子产品营销与客户管理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进行行小小批批量量电电子子产产品品营营销销能能力力的的培培养养,,在在智智能能电电子子产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电子秤仪表的产品设计能力的培养。
“典型产品贯通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项目开发是个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过程。可以按照“源于车间,又高于车间”的原则进行贯通式教学项目设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最终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同时还可以根据产业和行业技术发展及时更换更合适的典型电子产品,使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跟随技术发展而变化,跟随市场而变化,最终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5. 专业核心课程配套教材开发及立体资源建设
在贯通式教学项目开发基础上,进行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配套教材的开发,固化教改成果。教材编写时保证每一个教学项目均包括任务分析、方案设计、工作计划制定、制作与测试、使用说明书编写、检查与评估等过程,始终贯彻源于实际而高于实际的原则,将教学内容按照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教学化设计,方便教学实施。同时还进行课程网站建设,每门课程网站上均包含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技能库、视频库、试题库、授课计划、各种工作单等立体资源,还有互动平台,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沟通,符合现代职业教育思想,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教学效果。
三、典型产品贯通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从2007年开始试点探索典型产品贯通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工作,至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和电子电路调试与应用建成国家精品课程,电子产品维修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建成浙江省精品课程,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电子产品检测和PLC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建成校级精品课程,所有精品课程网站全部对外开放,同时配套出版了6部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材,得到了兄弟院校支持与共享。
通过选择若干个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的典型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在应用电子专业的不同核心课程中紧紧围绕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过程进行贯通式教学项目设计,同一载体在不同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教学侧重点和教学目标不同,学生在不同课程中承担企业产品完整工作流程的不同工作阶段,每个工作岗位完成的又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最终经历企业完整的生产链。这样的贯通式教学使学生对企业生产既有全局概念、整体意识,又有分工合作、各负其责的精神,同时还感受多家企业文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贯通式的渐进教学中,学生的职业兴趣被不断激发,有利于培养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公报[EB/OL].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62/135933 91.html
[2]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指导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指导性专业规范 (Ⅰ)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姜衍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新学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 .
[4]王成福, 朱文彬.高职应电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
应用电子专业 篇2
姓 名: YJBYS
年 龄: 23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婚姻状况: 未婚
目前所在: 广州
户口所在: 广州
身 高: 175 cm
体 重: 60 kg
联系电话: XXXXXXXXXXX
◆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电子/电器/半导体/仪器仪表,销售
工作年限: 0
职 称: 无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 工作经历
XXXX电路板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 -11 ~ -01
公司性质: 股份制企业
所属行业: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担任职位: 实习生
工作描述: 根据公司的计划产量和质量要求,在每日的工作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上司制定的生产数量。
离职原因:
XXXX英语培训中心
起止年月: -12 ~ 2011-12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 教育类
担任职位: 兼职
工作描述: 市场推广,在住宅区到处宣传培训中心,在小学学校门口派传单,在小区市场附近举牌和叫口号等。
离职原因:
◆ 教育经历
毕业院校: XX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日期: 2013-06
专 业: 应用电子技术
◆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粤语水平: 精通
国语水平: 精通
◆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2012/1 -- 2012/1: 销售年货 我和朋友合伙在过年前采购和销售年货,使我提高了一定的销售技巧,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1、在大一时,我担任了一年班级的生活委员,与其他班干部组织过班级聚会,监督同学宿舍卫生,检查其他班级宿舍卫生,让大家生活在干净,卫生的环境下。从中,我增强了自己的管理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和耐性。
2、在系学生会担任过自律会的`委员,监督和管理同学的纪律,维持活动的秩序,与其他部门一起筹办系里的各种活动。有效地提高自己沟通能力,自律能力,服从性和组织性。
证书:驾驶执照、电子AutoCAD、电工上岗证、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
◆ 个人自传
1 本人性格开朗,处事冷静,责任感强,有一定的耐心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应变能力。
2 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服务意识、对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适应能力较强、能快速融入到一个新的团队中,团结友爱,愿意从基层做起。
3 本人喜欢销售工作,对关于销售和业务工作非常感兴趣。
应用电子专业 篇3
【关键词】:T-C 人才培养方案、 项目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
【分类号】G642.4
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办学水平,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表明,构建和实施一个科学合理的T—C应用型专业教学体系,对提高专业办学水平,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制定T—C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应用日语人才的根本保障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蓝图。我们将国际先进的CDIO教学理念与IT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结合,构建了TOPCARES-CDIO培养目标体系(简称T—C体系)。
该体系由8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110个三级指标和若干四级指标组成。8个一级指标是:知识——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能力——开放式思维与创新;个人职业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素质——态度与习惯; 责任感;价值观;以及实践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为社会的贡献方面组成了东软专业教育培养八大目标。以八个一级指标为基础又细化了32项二级指标和110项三级指标。
同时,对与日语相关行业、IT行业调研与分析、行业岗位分析、人才培养定位对比分析、课程设置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们以TOPCARES一级、二级、三级能力指标为蓝本,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基点,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指标与TOPCARES-CDIO能力指标对接的一体化设计。
应用日语专业一体化T—C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项目进行了全面设计,确定了实训项目名称、与此对应的相关课程名称、项目等级、实训学时及开设学期等。同时对专业主干课程和与之对应的课程项目(三级项目)进行了设计。
课程设置综合了日语、计算机知识、IT项目管理知识。增强学生在服务外包领域的就业优势和竞争力。
针对理论教学体系中存在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实际问题,我们采取:以应用为目的设置课程,如开设了IT日语、商务日语等课程;以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增设了Office高级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
二、构建实施T—C应用型理论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日语人才的重要举措
构建以应用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的关键是转变知识传授型的传统教育观念,突破了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做法,改为依据学生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设置课程,课程设置也由强调基础性、系统性向强调应用型转变,课程内容由纯理论传授向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在保证上述“三个转变”的基础上,应用日语专业在构建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上,提出了“三条措施”的具体要求,即以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审视现行开设课程的合理性;以应用为目的的设置课程,倡导应用型理论课程;以强化应用的教学内容为重点,强调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以应用型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形成了四条线: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应用技能课程—专业方向、专业技能拓展课程。
围绕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培养,确定专业主干课程。确定了基础日语、综合日语、日语口语、IT日语、商务日语、Office高级应用、IT项目管理、网页设计与制作等10门专业主干课程并对其中3门专业支柱性核心主干课,进行重点建设。
在明确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明确了各门课程培养能力指标,描述课程培养能力指标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项内容的匹配关系。这种从课程培养目标到课程内容的映射是课程大纲设计的核心。
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及要求、实践项目实施计划、知识点与技能点分布及学时分配计划、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评价与考核、课程评价与持续改进等十一项内容。
三、构建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日语人才的有效措施
“以项目为导向组织教学”是注重听说交际能力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的有效措施。
结合“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业务规格的具体要求,设计了TOPCARES-CDIO五级项目。一级项目,是指专业的基石项目和压顶石项目,安排在第一学年和毕业学年;二级项目,是指实践学期进行的专业二级项目;三级项目,是指为某一门课程设计的课程项目;四级项目,是课程的单元组项目;五级项目是指基于1门课程某1个单元能力培养要求而设置的,主要训练单项技能的项目。
在每个实践学期,以二级项目(或一级项目)的实施为载体,体现“重在应用”。每个实践学期的二级项目内容都与前两个理论学期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日语生活会话场景模拟与展示》是第一个实践学期的二级项目。学生通过初次见面交流、商场购物、金融通讯、看病求医、外出旅游等五大场景的日语会话的编写、模拟演练到最后的汇报展示,提高日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强化了项目管理、团队协作与多媒体制作的知识与能力,学生的理论知识通过项目训练转化为实用技能。
《静态日语网站建设项目》是学生在学习网页三剑客、日语翻译技巧、商务日语等课程之后,在第二个实践学期的二级实训项目。学生在了解软件市场需求分析、项目开发,向客户推介产品的整个流程过程中,学习软件开发项目的具体实施和操作,达到对语言技能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安排了基石项目——《专业导引项目》、在高年级安排了《综合实训项目》,在毕业学期安排了压顶石项目——《毕业论文》。這使得学生一入学就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各级项目教学,有所了解,对学业有个清晰的规划。
应用电子专业 篇4
关键词:项目驱动模块课程,实践能力培养,翻转课堂,专业认知度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举世瞩目, 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德国教育学者提出学生职业能力可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 德国的职业教育理念被广泛认可。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是, 能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 熟练地运用专业技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把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改革课程体系, 将专业学科竞赛项目和行业资格证书融入教学内容, 开发一系列“教、学、做”一体项目驱动、反转课堂的课程体系, 全面提高和改善专业建设。通过专业建设分析学生如何提高专业能力。
一、开发“教、学、做”一体的项目驱动模块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结合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 开发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项目导向课程。开发项目课程应基于某个工作过程, 课程内容不是按学科体系逐步讲解, 而是围绕着典型的工作任务展开, 注重学生理论与实际知识相结合。以《电子产品制作工艺模块》模块课程为例, 该课程是“教、学、做”一体项目驱动式课程, 其中包含五个项目:常用电源的设计制作、震动报警器的设计制作、立体声功率放大器的设计制作、贴片收音器的设计制作和LED电子显示屏的设计制作。该课程整合了《电子产品质量管理与工艺》、《smt技术》、《电子线路板设计》三门理论课程, 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如果在课堂讲解这三门课, 学生体会不到课程实际的作用, 只能听教师讲电子产品质量如何测试, 有几种工艺, 没有动手操作, 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使能够在计算机上设计电路板, 也没有真正用在实际电路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采用项目驱动教学, 实训室模拟工厂生产线, 让学生制作真实的电子产品。在制作产品过程中,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研讨、教师指导等方式主动学习理论知识, 自己设计的电路板可以应用在实际的电路上, 学生有成就感,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理论能力。
二、采用“一主线、三递进”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本专业采用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主线, 三层次递进实训课程为主体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采用基础实训课程、专项实训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三层递进式实践教学。基础实训课程有《电工基本技能训练》、《电子基本技能训练》;专项实训课程有FPGA训练、单片机训练和DSP与嵌入式训练;综合实训课程是学生毕业综合实训。
基本实训课程包括仪器仪表使用、元器件的测试和简单的电路制作。本课程通过反复的元器件参数测试和电路制作, 让学生熟练掌握仪表的使用, 焊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基本实训使学生夯实基础, 提高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基本实践专业技能。专项实训课程是支撑电子专业三门核心课设定的实训课程, 实训课程在理论课程讲授完成以后开设, 学生通过软件编程与外部电子电路制作, 加深了对理论课的理解, 使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综合实训课程是为期6周的学生毕业综合设计。每位专任教师指导4-6位学生, 学生可以自己选定项目, 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拟定项目, 独立制作完成。我院电子专业毕业设计要求制作出完整的电子产品, 撰写论文, 制作PPT。制作的电子产品不允许使用套件, 要有一定的创意, 独立完成答辩工作。高职学生毕业综合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制作的电子产品虽然简单, 并且绝大多数同学是借鉴互联网上的电路图制作的, 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学生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例如:很多学生制作接近式温度计, 学生会在网上查阅大量相关资料, 如何编程, 如何选取传感器, 在探索中前进, 在失败中成长。
三、开发微课, 采用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低, 常规的课堂教学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 随着网络的普及, 微课教学逐步成为新的教学手段。微课是指教师录制一段视频, 时间为10分钟左右, 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精彩讲解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到电脑或手机上, 实现了移动学习, 轻轻松松地在玩中学习知识。教师还可以上传FLASH动画、学习资料和行业企业新知识新技术,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学习, 课堂上的时间是由学生之间相互协作, 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
90后学生的个性很强, 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学生被束缚在狭小的教师里, 只听教师讲授, 根本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授课效果不理想。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营造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学习。学生自己调节学习节奏, 重点难点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课件和相关资料, 遇到困惑的问题先做记录, 在课上和同学教师共同探究。这种颠覆性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 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相互促进、共同学习。同时, 在翻转课堂中, 教师的角色有所转变, 由传统的讲授者变为了指导者, 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提升学生对电子专业认知度, 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 提高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是沉淀多年的专业, 要让学生在入学初期就全面了解本专业。首先, 让学生知道电子行业发展和就业情况。学生只有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 才能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 让学生熟悉本专业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有整体的认识, 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3年学习计划。最后, 通过国家、省学科大赛和学院内部竞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近年来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科竞赛有:电子设计竞赛、电子产品设计制作大赛。我院鼓励学生全员参加学科竞赛, 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兴趣, 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能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应用电子专业 篇5
关键词:专业技能 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 创新能力
专业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职业教育是技术技能性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实质为帮助高职学生获得职业应用型技能型职业的能力和资格[1],从功能的角度来看,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其从事所在职业工作所必需的能力,是胜任本职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强调专业的应用性、针对性,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加强职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适应社会对实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由之路。而强化职校学生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则是适应职业教育的根本保证。在我院电子专业培养中,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能为:电子产品PCB版图设计、单片机小系统应用、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设计与管理、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等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常见自动化设备的基本编程、操作及常见故障维修能力,和工艺指导、工艺设计、工艺管理及基本的生产、质量管理能力;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电路图、设计线路板,并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合适微控制芯片,设计一定的应用系统。
如何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培养高职电子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经过电子专业教研室的认真讨论和调研,我们应从构建课程体系、创新专业教学方法、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来提升我院电子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
1.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从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电子专业岗位群中每个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提取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及支撑能力要求的专业知识,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分解,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专业所对应的典型工作过程,使用一定的项目来重构课程,重组课程内容,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式课程体系。实习、实训教学与实际生产相结合,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校的实习教学和企业的生产项目有机结合,与合作企业共同实施“实习与生产”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拓展专业面向,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建设专业资源库、课程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实训及其基地资源库等。
2.结合专业课程特色和教学条件,创新专业教学方法
积极实施项目式、启发式、模拟现场教学,同时充分利用职教新干线网络学习的开放式交流互动平台,开展网络教学的方法,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1) 对应用性的课程以实际产品为项目载体,将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法等。
2)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职教新干线等平台,改革教学方法,实施网络教学。职教新干线是我省教育厅主管、省教科院成所承办的湖南职业教育网站,是以个人空间为基础,基于实名制、开放的网络学习互动交流平台。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和职教新干线,及时上传教学相关资源,实行网上教学。
3.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教师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要培养出创新人才,首先必须努力提高教师素质,通过鼓励教师提高学历、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中进行锻炼,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及时了解专业本专业的新技术的发展等;其次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独立思考问题,为学生创建一个健康和谐、开放、激励上进的育人环境:第三成立电子创新实验室,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强化技能训练,积极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后改革考试方法,将考核的重点转向创新能力,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依据。
为了检验我院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我们一方面积极参加湖南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技能抽查,另一方面为参加湖南省高职组电子信息大类技能竞赛。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电子类专业技能抽查标准题库旨在重点考查学生利用常用仪器仪表和相应的软硬件开发平台按照行业常用的开发流程进行小型电子产品软硬件设计开发,与调试电子产品技术参数的技能[2]。省高职组电子信息大类技能竞赛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电子技术基础知识进行理论设计的能力,实践创新精神、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电子产品制作、调试的技能。
在电子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通过省技能竞赛,发现我院电子专业学生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其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在专业应用方面还有待提高。同时,在平时的专业课程教学和在对学生技能抽查中发现学生电子专业学生对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的知识面掌握不够宽,新器件、新技术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不强。这些都为我们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供了借鉴,我们深信通过一定的教学改革,一定能够提高我院电子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我院的内涵建设,为我院的示范性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志群,王炜波.德国职业教育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62-64.
应用电子专业 篇6
一、高职院校进行专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根据在浙江省属及宁波地区高职院校中对近年来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械设备及自动化、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热门专业的专业建设方案进行调研,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方式, 从专业建设的目标、内容、措施等方面了解对专业文化建设的关注程度, 发现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大多还局限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如艺术教育、社团文化活动、校园场景的创设等, 专业文化特色未充分发掘与展现出来, 另外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理论结构体系也未较完善地建立起来, 高价值、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甚少, 高职专业文化建设的研究地位显得“微不足道”。
因此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在实践层面也较缺失, 缺乏专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 专业教育教学虽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 却未充分重视专业文化的价值导向, 忽视了专业熏陶下的育人价值体现, 表现为高职学生有技能却缺少职业品位, 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最大的困扰不是技能水平和业务知识达不到要求, 而是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岗位素养达不到企业的期望值。这样的教育是无法起到文化传承与创新作用的, 更无法履行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与责任。专业建设战略定位与未来发展亟须专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配合和推动, 高职院校要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竞争力, 实现高水平发展, 就必须重视专业文化的建设。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研究意义
专业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形式, 我国职业教育相关的发展规划纲要中, 已明确提出要“建设有职业教育特点和行业企业特色的专业文化、校园文化”。围绕新时期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创新专业文化的形式和载体, 积极发挥专业文化锻造、引领作用, 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以培养出专业能力素质与专业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这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命题, 具有新的历史意义。
三、专业文化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类别与重要功能, 它具有行为约束与凝聚、价值辐射与传播、目标激励与导向三大功能, 师生对专业教育的思维模式和价值标准的认同直接影响专业理念确立, 因此有必要在了解高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 分析研究影响高校专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明确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正确处理的关系, 探索专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及策略。
(一) 分析研究影响高校专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在目前掌握高职专业文化建设开展情况的基础上, 挖掘影响专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理论及数据分析, 以探讨高职专业文化建设现状为基础, 深入了解高职专业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 正视调查专业文化建设现存问题及影因素, 如专业建设规划和方案中缺乏专业文化因素;考核和评价机制中没有专业文化建设要求;专业负责人对专业文化认识不到位;对专业文化研究的力度不够;各专业之间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资源整合等情况, 在此基础分析及提出对策。
(二) 明确目标, 探索专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及策略
在研究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的基本理念的基础上, 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紧贴新时期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职业岗位特点, 在现有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 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研、进一步与宁波市家电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调研,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确立基于职场的专业文化建设新理念。拓展高职专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从专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人文文化、职业文化等方面构建具有职业特性的专业文化体系。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实践研究:
1.专业理念的提炼与实践。开展社会调研, 着重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 通过企业行业了解产业发展方向、需求岗位、专业人才的规格等, 探索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将行业的标准引入课程, 对应到课程教学内容;然后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根据社会需求, 修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专业发展方向, 使培养的学生受企业欢迎。
2.开发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专业文化课程。利用多种途径与行业企业组织合作开发具有行企特色的课程来实施专业文化教育。通过目前正在着手建设的“专业方向 (企业订单) 课程”群, 引进学习领域课程理念, 开发工作过程课程体系。通过与电子信息产业相关的企业合作, 让企业真正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实施, 企业提出用人需求, 专业提出人才培养目标, 企业与专业共同研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 并在专业教学中充分体现相应的职业规范, 使学生在学校里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和专业岗位管理的理念, 把企业引入到高职教育的过程中, 提前介入高职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以促进职业教育向内涵建设方向发展, 培养企业适用的人才。
3.制定规范有效的组织运行制度。专业文化生存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是专业教学活动, 因此要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组织运行就要依靠规范高效的制度。编写体现专业文化的思想与理念的专业规章制度、专业管理条例以及专业工作守则, 促进专业文化在本专业师生中的认同。
4.创建与利用职业情境, 构建相通共融的专业文化环境。研究引进优秀企业文化来提升高职专业文化建设水准。如在建立模拟的职业情境下, 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场所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布置, 将生产岗位课程进入SMT自动生产线、仓库、产品开发中心、创新训练室等现代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实训基地实施, 校企双方对现代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实训基地建设进行规划, 学校提供教学生产实训场所和所需要的生产设施, 通过与企业合作, 把学生当作准员工, 引入企业的市场、产品和管理, 达到既降低实训基地实训教学的成本, 又有效地通过实训对学生进行各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引入企业使实训基地具备了实际产品生产的功能, 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现场环境, 专业应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通过模拟职场情境, 增加工作现场气氛, 有效运用学生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机会, 利用企业的真实情境, 让专业师生在职业情境中感受企业文化, 促进专业文化建设。
5.加强优秀专业团队的建设。完善的专业带头人制度, 通过明确专业带头人的条件、职责和考核、选拔程序, 建立科学的专业带头人、选拔和引进办法, 使他们能够挑起专业文化建设大梁的重任。同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专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建设一支年龄比例适当、学历职称互补的优秀专业师资梯队, 这对于专业文化建设将起到极其重大的作用。
6.研究通过借助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加强高职专业文化建设。如通过举办专业知识讲座, 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情况, 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规划;或举办校园技能节, 组织专业职业技能竞赛, 通过动手比武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还可通过精心打造专业橱窗文化、走廊文化及建立专业文化网站等方式, 宣传专业理念, 弘扬专业精神, 增进专业文化传播, 让专业文化建设真正落于实处。
专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开放的、整体的系统工程, 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专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专业文化与行业文化的对接, 着重专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应本着创新专业文化的形式及载体, 积极发挥出专业文化引领作用, 以培养出专业能力素质与专业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命题。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进行专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明确专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对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的主要建设内容进行研究, 提出可实施途径和方法策略。
关键词:专业文化建设,研究途径,策略
参考文献
[1]林丽萍.专业文化: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纬度[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04) .
[2]史峰.论职业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J].宿州学院学报, 2010, (07) .
[3]林润惠, 周红莉, 谭辉平, 朱雪梅.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 , 2012, (2) .
[4]张玲.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2) .
应用电子专业 篇7
一、“抓基础”的必要性
作为西部地区的新建本科师范院校, 我们的生源大多是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英语底子差, 几乎在初高中阶段未真正开口说过英语。另外, 这些学生比起城市长大的学生, 学英语说英语时会有羞怯感, 有时候不敢大胆地参与到课堂上。因此, 在低年级阶段, 第一步最应该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 通过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 增强他们的兴趣与自信, 有了兴趣和自信, 才能为今后的专业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二、“抓基础”的措施
所谓抓基础, 即是对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强调。抓基础首先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我们开设有英语视听, 英语口语, 商务英语精读, 商务英语写作等理论课程, 还有就是加强对应课程的校内外实训环境的构建, 特别是口语课程的校内外实训。
1. 实施语音导师制。
英语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虽说四项技能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但笔者认为“说”是英语专业学生首先必须攻克的难题。就本校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存在的“哑巴英语”, 以及发音存在缺陷等问题, 除了开设语音课外, 还给学生配备了语音导师。一个语音导师分别辅导8至10名学生, 从最基础的音标发音, 英语句子的语音语调, 连读, 重读弱读等逐一进行落实辅导。语音导师每周辅导学生一次, 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操练的提示, 并在下次辅导时及时检查效果。英语的发音及语音语调是最基础的知识, 掌握好这一知识才能为口语的提高奠定基础。
2. 重视口语实训环境的营造。
在攻克发音难关之后, 就要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 解决“哑巴英语”的问题。口语能力的培养方案包括设置口语课程和重视口语实训。在口语课程的授课中, 授课老师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堂活动, 采用对话互动式教学、任务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合理知识输入的同时, 在课堂上就能和自己的搭档进行口语操练, 使每一堂课都能学有所获, 不断增强说的自信。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英语角、英语咖啡屋的开设, 给学生提供了相对理想的校内口语实训环境。另外, 口语大赛、外文歌曲演唱比赛、外文电影配音大赛、英语戏剧比赛等赛事的举办, 也很好地营造了学习口语的氛围。
3. 课堂引导, 提高学生课外自学的要求。
听与说关系最为密切, 当学生掌握了说的最基本知识时, 学生应该通过听去接触英语本族语发言者的声音, 通过听, 然后模仿, 不断地改进和校正及巩固之前已经学过的语音及语调或是朗读节奏等知识, 不断改进个人的发音。听的技能的提高要下苦工夫, 泛听精听相结合, 而且要高强度地听。除了听力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进行的听的操练外, 老师还要求学生每周上交一篇听力原文的默写稿, 另外, 要求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心每周的学习时间不少于6个小时, 并将此记入平时成绩考核。外语学习中心是我校学生进行外语视、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语言学习与训练的专门场所。中心的自主学习室为学习者自主学习外语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学习空间和良好的虚拟语言环境。学生可自主选择课件、网络学习系统及各种媒体材料 (外语听力材料、外语视频学习材料、外语电影等) 进行自学。
4. 举行外文读书读报比赛。
读与写的关系相当密切, 有输入, 输出才能成为可能。在低年级, 每周6个课时的精读课程及2个课时泛读课程的结合, 似乎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有效知识的输入量及阅读能力的锻炼。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在低年级的每个学期都举行一次读书读报比赛, 以竞赛的形式给学生施加学习的压力及提供读书的动力。读书读报的比赛形式多样, 可以采用笔试也可以采用口试的形式,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外文小说或是外文报纸杂文等的阅读, 然后归纳中心或是回答问题。每次比赛结束, 都会评出奖项,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读书读报的热情和乐趣, 是课堂阅读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三、“促专业”的意义
面临着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的挑战, 作为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 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娴熟的专业实务操作技能才是其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资本。在低年级打好语言功底的基础上, 大三、大四的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的重点任务应该是针对其未来就业会面临的实务操作进行系统的学习, 演练与实训, 提高实践能力, 以期达到毕业就能就业、就业就能上手的高度。
四、“促专业”的措施
“促专业”即指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 促进学生对所学商务英语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使其具备在对外商务活动中进行公共接待、贸易洽谈、产品介绍等的能力, 以及基本掌握国际贸易理论、进出口事务、国际商法等与涉外工作相关的商务知识, 从而具备从事商贸业务和商务翻译的基本素质。为保证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有效的措施是必要的, 措施主要有三点:
1. 设置合理的课程安排。
在高年级阶段, 我们设有商务英语精读Ⅱ、商务英语泛读Ⅱ、商务英语写作Ⅱ、商务英语口译Ⅱ、翻译理论与实践Ⅱ等理论课程, 以及商务情景模拟实训、进出口业务单证操作实训、国际贸易模拟实训等实训课程。
2. 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在高年级的教学中, 教师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设置。把灌输性的填鸭式教学转变成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 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或是项目的课堂活动。教师的角色是设置任务或是项目, 然后布置任务, 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最后评价任务完成效果。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教师应适时检查并给予必要的解说和指导。在学生展示项目完成的过程中, 给予中肯的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例如以商务情境中的重要情境———商务谈判为项目设置任务, 给学生特定的商务谈判对象, 要求学生完成商务谈判的背景调查及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 商务谈判的策略制定到商务谈判的具体实施等环节进行操练。布置任务后,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 最后进行项目完成情况的成果展示。成果展示的评价主要分为项目组自评、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三个部分。项目组自评主要评价小组内的分工协作, 完成任务过程的努力程度, 任务完成效果等的评价, 这部分占25%的比重。教师评价包括评价学生背景调查报告的完成质量、谈判策略制定的有效性, 以及学生最终在成果展示中的表现 (包括语音语调、熟练程度、仪容仪表体态等方面) , 该部分占50%的比重。最后是小组间互评, 小组互评主要针对成果展示部分进行评价, 该部分占25%的比重。除了在商务情境中进行项目教学法, 其他的几个课程的实训项目同样有效地运用了这一教学方法, 大大激发了学生认真参与的热情, 同时让学生学会了工作中要团队协作以及如何真正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3. 构建理想的校内校外实训环境。
在电脑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电脑科技的进步给实训教学带来了便利和可行性。结合任务型和项目教学, 学校给商务英语专业专门购买了商务英语系列实训课程的仿真实训系统, 这既是对商务理论知识讲授的绝佳补充和延伸, 同时能及时反馈教学的效果。这套实训系统括3D仿真商务英语综合实训系统, 3D仿真商务英语函电实训系统, 3D仿真商务英语单证实训系统, 3D仿真商务英语报关实训系统, 3D仿真商务英语报检系统。目前, 这些实训系统投入使用已近一年时间, 老师在接受了严格的培训后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如何更好地使用仿真模拟系统布置任务, 检查任务完成情况。课后, 学生也可以到外语活动中心利用这些系统来复习或是操作老师刚刚讲授完的商务情境具体知识。
结合校内实训, 校方还努与跟本地及珠三角地区的一些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合作单位关系, 让学生在校内仿真实训的基础上, 真正地投入到各项现代商务活动中, 运用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反思自己的表现, 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下不断历练自己, 让自己成长。
五、结语
教育部的高校转型改革工作给刚刚升为本科院校不久的西部师范院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培养人才的目标与方向需要重新标示。师范院校内的应用英语专业, 是一个专业性、实用性强的专业, 做好该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对成功迎接高校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过去一年的教学探索中, 抓基础的阶段成果已经显现, 学生的语音语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学生学习英语、说英语的自信大大增强了。在进行专门商务英语课程的学习中, 通过问卷调查, 发现接受过“抓基础”训练的年级, 学生觉得在修商务英语课程时比较轻松。因此, 我们得出结论:低年级“抓基础”, 高年级“促专业”, 二者相互作用, 相辅相成, 是培养优秀商务英语人才的有效尝试。
摘要:在教育部提出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 师范院校内的应用英语专业如何能更好地适应转型的要求, 实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的培养目标。本文提出应用英语专业“抓基础, 促专业”的教学模式, 以期在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 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应用英语,抓基础,促专业,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曹晓玲.学商合一的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
[2]刘燕.商务英语实训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VOL27 (1) .
应用电子专业 篇8
关键词:微课,专业教学,电子技术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为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 职业教育改革正不断得到推进, 其与“互联网+”正逐步影响着我们对人才培养的方法与手段。随着“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相关教学方法与手段层出不穷“, 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形式, 这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我们在专业课堂中的教学。
作为微电子与电气自动化等方面的基础学科———电子技术, 是一门原理比较抽象、涉及内容较多、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要想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学习内容, 对部分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近几年我们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 已经形成常规的方法, 有案例教学法、任务单教学法、理实一体化与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 这也的确改变了专业课堂传统教学模式, 且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对专业课学习特别是实验与实训内容较多而实训工位又较少的情况下仍然有它的局限性, 而从学习借鉴他人的微课教学, 到自己制作微课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检验, 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实践教学, 再结合我们之前的教与学的方法, 教学效果有了大幅提高。微课虽微, 其作用一点不微。但要充分利用好微课的优势进行教学, 这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现就微课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引入微课的方法与意义
1.课前引入微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以讲解“三极管放大状态”这一节为例。这一节是放大电路的基础, 学生要想掌握好这一节的内容, 理论学习与动手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实习实训场所的仪器与设备的情况, 将这一节学习内容进行分解, 以多个微课的形式出现:如放大电路结构分析形成一个微课、工作原理与波形分析形成一个微课、元器件的介绍与焊接电路形成一个微课、仪器测量与数据采集形成一个微课, 每一个微课给出了讲解过程并附上一定的练习, 发布到网络平台上, 每个视频时间十分钟以内, 事先以短信的形式告知学生,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因为电子技术理论是比较抽象的, 凡是有实训要求的, 我事先都制作了有一定的操作步骤与讲解的微课, 学生在观看微课时不进实验室, 通过微视频学习就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程度的理性认知。微课短小精悍, 学生在学习时有选择性, 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阅读有兴趣, 还能将自己不清楚的内容在自己的小组内交流探讨。以前老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要到学生中去了解或对学生的导学案进行批改。而采用了微课之后, 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就可知道每位学生观看微课的次数, 在线时间以及答题的情况, 能及时了解到每一位学生学习与掌握的情况, 对于学生而言, 学习不但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 而且还可以对重要的不易掌握的内容重复学习, 学习效果比传统的课前预习要好得多。
2.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便于翻转课堂。还是以“三极管放大状态”这一节课的内容为例。在讲授新课时, 通过网络平台将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地反映到大屏幕上, 对每个小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这可以起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督促的作用。根据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将重点难点内容, 让学生结合微课在组内承担不同的角色, 共同参与, 共同讨论, 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对难度较大的内容如“放大电路的反相与放大”采取集中讲解的方法。每一个微课就是一位老师, 能解决老师点评不到位的地方。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加了放大电路分析的全部过程, 学生既了解学习内容的总体概貌, 又清楚了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 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 缘于对微视频的学习, 从而翻转课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采用微课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一个微课的制作者与咨询者, 从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者中淡出, 这不但不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契合了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当然, 这就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课后复习引入微课便于巩固提高。课后教师利用微课的短、精、易控制、传播速度快等方面的特点, 对学生反映的掌握不好的内容如“实验操作与波形分析”等方面问题有针对性地再制作微课, 在课堂上没吃透的问题, 让学生在课外利用微课进行反复地观摩, 通过微课完成相关知识的再学习, 达到巩固提高目的。翻看微视频自学, 问题网上提交, 作业网上提交, 在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中, 教师授课的“微视频”成了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一方面解决了因课堂上时间不够、兼顾不了所有学生、致使部分学生难以掌握知识的难题, 另一方面给我们教师与学生留下更多探究学习的空间。
二、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微课制作应注意的几方面
1.微课制作的误区。在刚刚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时, 我和大多数刚刚开始学习制作微课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教师一样, 往往把微课设计成为了小课件, 没有掌握微课的制作要领, 没有研究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微课, 还是以长期以来就形成的以讲授为主的“信息化辅助教学”的思维定式来设计微课, 走了一段弯路,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经验不足在制作微课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如相关软件的应用、录屏技术的掌握以及网络平台的运用与学生网络终端的操作等, 这对个人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个让学生欢喜的微课, 绝不是随便的对原先的课件拿来说个十分钟就行的, 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了解, 再利用一定的工具软件与制作方面的技巧, 才会形成一个好的微课。
2.微课制作应做到以下几点。微课时间短, 不允许在导入环节花费过多时间, 但不管采用那种方法导入, 都要与学习内容紧密关联, 并力求做到新颖独到、引人注目。要注重各个板块的安排密度和深度, 要有一定的衔接和过渡。要区别微课与说课的关系以及范围。要做到课前的学情分析。要有必要的展示痕迹, 不能让学生感觉是走马观花 (比如:讲解展示, 实验操作等) 。要有准确的语言且简明的表述。要做好及时的评价与反馈。具体环节: (1) 选择主题; (2) 确定知识点; (3) 微教学设计、微练习设计、微课件制作; (4) 微教学活动实施、微视频拍摄; (5) 微教学反思; (6) 形成微学习资源包并上传到微课程平台; (7) 审核后在线发布; (8) 微课程教学应用; (9) 微学习、微点评、微反馈、微教研; (10) 微课程资源动态优化完美。
三、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引入微课的作用
1.微小精练直观展示成为可能。微课的出现, 改变了电子技术教学模式, 正因为其“微”, 所以可以灵活地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也正因为其“精”, 所以才能用最短时间将知识点讲透彻;正因为其“直观”, 所以可以把每个环节进行分解讲析, 直观地给学生演示。如我在做“三极管放大状态”时的微课, 由于本节内容涉及到电路结构、电路的工作原理、元器件介绍、装配与调试方法等内容, 知识点多而且较抽象, 利用微课制作我可以将放大电路制作的步骤放到网络平台上, 将测量方法与数据分析做成一个微课, 学生通过微课就能掌握放大电路的制作与测量方法, 每一个微课给出了讲解过程并附上一定的练习, 这样不仅可以辅助课堂教学, 把课堂内容微细化、精深化, 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与动手实践操作的理论依据。
2.微课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可能。现在的中职生人人拥有移动网络终端已不是问题, 通过评价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通过网络, 充分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自我评价。我们把电子技术教学中的每一个项目制作成多个微课、课件、练习, 共享到这一网络平台中, 让课堂成为讨论、交流互动的平台, 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增强课堂效率。学生可以进入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预习与复习情况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可实时掌握, 学生的课外时间也充分运用起来了。学生也可根据个人情况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 也可通过网络进行师生、生生交流, 也可针对某一问题反复的学习。
3.微课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可能。因为微课视频不但可重复、暂停播放, 而且还将知识点分精、分细来展示,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灵活安排学生进行微课学习, 也可按照学生学习兴趣与爱好、不同层次学习能力进行分组, 并采取一些必要的评价与激励措施, 让每个小组在竞争中完成学习任务。我在讲解三极管放大状态时, 涉及到有电源电路、三极管放大电路、电路制作与调试等知识点时, 如不将其细分, 则可能会使学生知难而退。根据本项目的重难点, 我制作了多个微课, 将涉及到的学习内容进行分层讲解, 上传到网络平台, 作为他们学习的资料, 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反馈情况分析问题、点拨思路。通过分层学习相关知识和任务, 最终达到共同完成任务的目的。所以, 好的微课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调合作能力。
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篇9
1 电子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 虽然我国的应用电子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电子产业规模很大, 经济效益不错, 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了新的特点, 但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产业优势不明显
在电子行业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不难看出应用电子技术的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差异, 产业就像阶梯一样的特点。但是在我国, 电子行业却还是不够专业化, 没有特色, 都是贴别人的标签。在这种消极的情况下,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越来越不受重视, 没有量化的生产导致生产要素和人力成本不断提高, 根本无法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状态, 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不断降低, 只能以求薄利多销, 却还是日渐减少获取盈利。另外, 基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原材料供应和生产商也让我国的电子行业收到了极大的冲击, 约束了我国电子产业的发展。
1.2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在我国电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过于依赖政府, 政府对科研的投入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 经费投入的不足, 电子产业不像别的行业容易有赞助商, 大部分的资金还是依赖政府支持, 可是政府拨出的经费并不足以维持应用电子技术的不断研究, 核心技术相对缺失, 所以容易止步不前, 在这种状态下,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二是, 在科研人员方面, 虽然在电子产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 但科研人员却有所减少, 中国的高学历科研人员稀缺, 有一些专业的还会选择出国, 导致中国在应用电子技术高科技技术研究开发区域还不完善。
1.3 改造升级力量不够
电子行业属于高、新、尖技术的行业, 虽然在世界的电子产业中, 中国生产规模名列前茅, 但是由于并没有去深入的研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缺少创新的意识, 想通过快节奏获取成效, 直接套用别人的模型, 又因应用电子技术关键元器件发展相对落后, 我国几乎不能创新出可以与世界顶尖设计相媲美的产品。加之电子产业的主流技术不断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给中国的科研人员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不可否定, 要去加快研究的进程, 加快升级我国的电子信息行业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1.4 自主创新能力较差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水平跟不上, 自主创新意识不够, 严重影响电子产业的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以前大不相同, 生产日趋规模化, 产品日渐具有个性化。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拥有自身的技术和过硬的品牌。但就目前看来, 我国在电子产业的科技成果和新产品开发上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 企业普遍引进国外的技术, 换个方式就推出市场, 换汤不换药, 根本没有自己的创新成果, 导致国人越来越对自己的产品失望。中国电子产业应当意识到这个问题, 要去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并自主创新。
2 创新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应用的策略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创新是电子产业发展的动力, 为了克服我国电子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的困难, 推动我国电子产业发展和不断提高, 针对上述的问题, 我们制定了相应的策略:
2.1 提高领导的重视
为了促进我国电子产业的发展和完善, 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努力。在努力创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过程中, 领导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只有领导重视了这个问题, 某些方案和决策才可以更快速的实施。所以, 领导自己也要具有创新意识, 深入其中, 鼓励和支持创新。一般这类领导, 指的是教育类和政府类的领导, 领导支持了, 所开展的研究项目和实施项目才会得到重视。领导除了在思想上支持外, 行动上也应该支持。如果领导能够多投入一些科研基金, 研究工作就会得到更好地进行。
2.2 推动人才队伍的能力培养
众所周知,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俗话说:无米难为炊, 光有理论不能让从业人员全面发展, 应当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一些创新的课程, 使从业人员掌握更多的能力, 积累自己的知识。在真正从事这个行业时, 便会得心应手, 更容易掌握其中的要领。天才始于勤奋, 努力才会有回报。
3 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项目各阶段的应用
创新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时所运用的具体方法和实施技巧, 谋划电子产业项目来源于市场需求, 实现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创新。
3.1 项目起步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打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掌握了应用电子技术常用的专业知识并熟练的运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为项目做出专业的方案, 才能做出专业的项目设计。
3.2 项目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是进行系统的强化工作。用实际的方法展现专业的创新知识。通过这阶段的工作, 对专业的固有思维会改变, 实现项目的成果可以使用创新的方法, 学会处理突发状况, 综合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3.3 项目完成阶段
这是项目的最后评价阶段, 创新不可或缺。创新的在专业知识上突破, 汲取他人意见, 取其精华, 提高项目成果的市场需求、时效性和规模经济效益。
4 结语
总之, 应用电子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有些问题存在, 可这正是我们需要去努力的时候, 不要害怕挑战, 要积极的面对, 找出市场获利的关键。只有不断调查市场, 把握关键, 才能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是推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进步, 是电子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张顺.浅谈机械电子行业的科技创新[J].技术与市场, 2011 (8) .
[2]胡树华, 汤俊.中部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6 (4) .
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创新;电子产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应用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不断突显,电子信息产业的渗透性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正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对现代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显著,对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信息经济时代,电子信息产业包括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通讯、网络等众多行业,在全球经济活动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创新技术带动产业升级成为振兴电子行业的重要举措。研究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应用,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升,新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呈现新的特点,电子行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产业优势仍不明显
在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电子信息产业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趋势,产业阶梯型转移发展的态势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化、特色化的优势仍不明显。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生产要素和人力成本不断提高,以低成本实现快速扩张的发展模式受到冲击,产品价格下降导致产业赢利空间日益缩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低成本优势正逐步弱化。另外,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紧张也制约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2.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在电子产业发展中,科研投入不足,政府依赖性较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费投入方面,电子信息产业研发经费对政府的依赖过强,电子信息核心技术相对缺失,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二是科技人员方面,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科技活动人员的人数逐年不断增加,而对科员人员的投入反而有所减少,高端技术的专家以及复合型人才非常欠缺,使得中国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领域还存有很大空白。
3.改造升级力量不够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行业,虽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规模上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中国电子信息企业没有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得电子信息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力,国内关键元器件发展相对滞后,几乎没有生产出能与世界上顶级电子信息产品相提并论的产品。加之信息产业的主流技术日趋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加剧了电子信息产业产业升级的进程,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已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4.自主创新能力较差
技术水平偏低、自主创新能力差,也严重制约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日趋规模化,产品日趋个性化。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的科技成果和新产品开发上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企业普遍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创新服务体系发展滞后,自主研发核心技术转化成产业竞争力的机制有待完善。
二、创新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应用的策略
创新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在国民经济中的具有重要地位。为了克服当前产业面临的困难,促进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针对上述电子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在电子信息产业进行创新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领导重视是创新电子产业的前提
科技创新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引起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才能统筹规划,建立特定的组织进行布局调整、协调规划。完善企业主体、政府扶持两种创新体系,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管理调控的主导作用,应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认定目录和标准,建立国家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配套保障协调机制。政府引导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要落实优惠条件,降低商检和物流费用,鼓励金融机构对电子信息企业重组给予支持,支持国外企业稳定在我国的生产规模,扩大投资。同时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提高中国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与制造能力,建设产学研合作型技术创新体系。只有不断促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带动电子信息产品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2.加大投入是创新电子产业的基础
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科研投入和资本运作,不断加大资金、人才要素的投入,以解决研发的资金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对信息产业科研资金的投入,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使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在加强对信息产业资金投入方面,加大对本土企业研发的支持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政府要加大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政府对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支持,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深化体制改革,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在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方面,改革研究开发体制和用人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吸纳和培养各类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切实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能力。
3.产业融合是创新电子产业的方向
科技创新更多的发生于交叉学科和科技集成,电子信息产业的科技创新也体现在产业间的融合。从电子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融合是创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市场为中心,以应用带发展,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国内资源,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电子信息行业科技创新更应加强本行业与其它行业的融合,培养电子信息行业的交叉和科技集成能力,使电子信息技术由信息载体发展为业务的集成平台,着重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强化信息技术各领域的运用,有利于拓宽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4.自主创新是创新电子产业的动力
自主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对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而言,自主创新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提供巨大的动力支持。只有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系统应用为牵引,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要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还要鼓励在电子信息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以新的应用推动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着力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提高国内研发水平。同时,还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国际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我国转移,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
三、结语
总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面对电子信息产业出现的问题,要敢于迎接电子信息产业带来的挑战,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才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努力把握住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不断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积极主动地进行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电子信息行业的转型,促进电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张顺.浅谈机械电子行业的科技创新[J].技术与市场,2011(08).
[2]胡树华,汤俊.中部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04).
[3]单祥茹.新技术成电子行业发展主要推动力-第76届电子展回顾[J].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2011(01).
[4]郑英隆.技术创新:化危机与产业升级的动力源泉——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9年年会暨“产业转型与产业发展”研讨会综述[J].产经评论,2010(01).
[5]朱娅琼.电子信息:推动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专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高技术业务部副主任徐红[J].中国投资,2010(02).
[6]万江心.创新中国电子,奉献信息未来-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熊群力[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09(08).
作者简介:张超(1982—),男,河北秦皇岛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光电技术与通信。
应用电子专业 篇11
1 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确立明确的目标对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先导和引导作用, 对于专业院校来说, 要将专业的设置与产业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新的教育环境下, 要按照“夯实基础, 拓展专业面”为目标, 将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与学生的综合发展结合起来, 融会贯通, 将基础性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将课堂内外连威一体。在新时期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包括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人文素质等方面。在人才培养中还需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掘学生的思维。综合来说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首先要培养具有专业的电子技术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学生, 其次要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再次是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 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2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 确立课程指导思想
在进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整合以及优化课程方面, 首先要在思想上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生的个人素质予以充分的重视,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的教学安排要在基于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 充分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需要, 考虑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需求, 并且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发展需求, 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 在巩固基础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个人能力。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要明确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2.2 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应用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首先就需要增强对学科的认识, 妥善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实验环节的教学安排, 根据培养目标, 优化课程体系, 让学生有限的时间得到最大化的应用, 注重专业方向模块以及选修课程的贯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编排上应该主要围绕三大核心内容展开, 分别是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巧以及能力拓展性知识。在课程体系的编排上要明白课程体系设置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播和讲解, 还应该要明白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是与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密切相关的。因此课程内容不应该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还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明确学生的发展目标, 开展学科基础课程以及综合性课程,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突出新时期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3 突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应用性的关键, 通过实践教学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爱好和兴趣, 并且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实践中学生也更能去发现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将这些问题反馈给教师, 形成知识的两性循环, 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是需要有思维、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现代化人才, 因此在专业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 将实践教学真正作为学科发展的重点, 改变传统教学中以理论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还是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的,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 信息技术不仅需要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 更加需要有专业的、出色的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在现代化的发展中, 我们更加需要突出强调的是学生的应用能力, 不能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是失败的, 是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的, 因此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要突出实践教学, 培养具有自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2.4 搭建校外实践平台
校外实践平台的搭建是在校外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 也是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重要途径。长期生活与校园中的学生, 他们的思想观念仍然主要集中在课本和教科书上,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大多数是从书本上得来, 而自己真正参与的机会很少。校外实践平台的搭建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真实的“实验基地”, 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个人的专业技能。电子信息技术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 因此学校通过与企业建立科研关系或是业务关系, 对于为企业输入人才, 和推动在校生就业以及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外交流平台的搭建不仅有利于专业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学校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学校社会化的发展, 是与新时期的教学改革方式相适应的。
2.5 鼓励学生科技创新
电子技术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 要培养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应用性人才, 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科研的鼓励, 让学生主动参与, 并且实践, 在科研中培养创新思维, 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形成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 一方面有利于鼓励教师科研, 推动学科发展, 提升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 另一方面还有利于鼓励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 在学术科研活动中建立团队合作关系,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 结语
总的来说,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多层次的教学培养计划更能够适应人才发展的需要。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发展来看, 需要明确专业发展的目标, 通过完善学科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 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学习环境, 从而推动专业人才的培养, 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 搭建校外实习平台,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检验真知, 在实际应用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结合实践的创新教学模式更加适应新时期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发展需求, 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符合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周运金;张桂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年26期
[2]徐国旺;闫旭东;谭保华;童亚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08期
[3]吴伶锡;詹杰;周仁龙;;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1期
【应用电子专业】推荐阅读:
高职应用电子专业06-05
电子应用专业求职信08-09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个人简历08-10
电子/电脑应用维护类专业-求职简历09-23
应用电子专业学生入党的自我评价06-17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自我鉴定12-28
a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05-24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提纲12-21
信息化教学在中职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