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俱全

2024-10-15

五味俱全(精选12篇)

五味俱全 篇1

人们给教师这个职业赋予了很多形象的比喻, 例如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执教多年, 我更喜欢把教师比作厨师, 每天都为学生准备五味俱全、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的厨师。作为一名教师, 又是一位语文教师, 我相对更感性一些, 对教学中酸甜苦辣的体味也更为敏感。语文这门课程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价值, 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识字、阅读, 还是传承文化、沟通交流的必备工具, 但就像一顿丰富的盛宴, 在色香味俱全的背后, 是必须经过厨师的精心烹饪才能完成的, 厨师将各种原料组织、加工过后才做成一道道美味的佳肴,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如厨师烹饪的过程。将语文教学中的各个板块、元素合理地组织、加工成适学生喜爱的精神大餐是我一直追求的境界, 下面我就语文教学“厨艺”体悟和大家分享几点。

一、融入“人文味”, 让语文教学有血有肉

语文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文价值的学科, 语文是一个交流工具, 也是一个载体, 它将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 在传播中进行熏陶, 让人们将这种属于某个国家或民族特有的人文吸收为个人的气质、修养, 最终成为一种优秀的内在品质。所以, 语文教学中首先要体现的就是人文, 只有将人文作为语文的灵魂, 作为教学的主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会有方向, 有主导。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语文的人文价值至关重要, 只有充分体现出语文的人文价值, 语文教学才是有血有肉有内容的。人文价值就像语文的灵魂, 指导着语文教学的方向。

二、注入“人情味”, 让语文教学情深义重

教学即教与学两个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语文的教学内容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感情,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感情的抒发, 每一篇文章都在表达一种丰富的思想感情, 所以在学习充满人情味的文章时,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情味”也不得不重视起来。这种人情味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抓住每篇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从朱自清细腻的描写中感受到那种父子情深和另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不仅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作者对语言文字的拿捏、运用, 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学生通过学习文章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 学生只有达到“感同身受”的时候才会真正对课文有所理解。教师先要深刻理解文章的人情味, 然后将这种感情渲染到学生、带给学生。人情味的课堂另一方面就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课上课下的互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感受, 不能一味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不顾学生的反应, 填鸭式教学反而会适得其反。多一些“人情味”, 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看课堂, 那么打造出来的课堂必然会充满“人情味”, 受到学生的喜爱。

三、植入“文学味”, 让语文教学韵味十足

语文的“文学味”体现在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词、每一个字里行间。语文的这种文学味使语文更加有韵味, 很多千古名句都可以细细咀嚼, 回味无穷, 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下, 语文的这种“文学味”几乎被各种知识点、考点、重点所淹没, 那些优美的意境, 或凄美, 或温婉, 或明媚的词句都被分割, 变成一道道模式化的题目, 失去了美丽的光泽, 学生根本无暇去体会“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那种壮阔的意境和心境, 只有背不完的重点, 模式化的现代翻译, 使原本美好的语文变得枯燥无味, 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语文的“文学味”, 保持并发扬这种味道而不是压制和丢失。建立一个有文学味的课堂, 这样才会使语文生动起来, 美丽起来, 净化学生的心灵,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阅读习惯等, 可谓益处良多。

四、引入“生活味”, 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

语文不仅仅是在课堂中的, 教师要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让语文融入生活, 让生活融入语文,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学以致用, 才能学到知识, 才能喜欢上语文。我们的经验都是源于生活的, 语文也不例外, 那些伟大思想、优美的文章, 皆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只有热爱生活才有那些闪耀的诗句、肺腑的篇章, 把语文引入生活, 打破以往学生将课堂和生活脱节的印象, 只有学生明白了生活才是真正的课堂, 才能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 也能主动去发现生活的美, 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自主学习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 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导入“新闻味”, 让语文教学与时俱进

世界是变化的, 课堂也应该与时俱进, 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抓住时代的脉搏, 体现时代特征, 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课堂效率。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 还要关注时事, 关注当前社会热点、最近发生的新闻, 并搜集具有代表性的新闻资讯传达给学生,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民生, 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 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 让课堂这一小天地, 成为学生人生的导航标。例如, 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 大量搜集新闻信息, 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 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 避免学生成为“书呆子”, 理论结合实际, 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着重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点。

上述只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我觉得语文课堂有必要进行一场改革, 教师要学会“添油加醋”, 而不是墨守成规, 我们要让语文鲜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 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 让学生享受到丰盛无比的语文精神大餐。这样, 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 充满生命活力。

五味俱全 篇2

转眼间我步入大庆一中的校园已有一个多学期了,繁星一样多的精彩剪影如同一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有的像柠檬一样酸,有的像蜂蜜一样甜,有的.像黄连一样苦,有的像朝天椒一样辣……

先说酸。本人身为组长按理应声名显赫,威风凛凛,和酸味无干系。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向正直、公平的我竟然备受争议,时运不济时还常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有一次我数学计算竟然错了三道,我从来都没错过这么多。然而我手下的“喽”们却叽叽喳喳起来了,那神情,那姿态,好像还要放一万响的鞭炮庆祝似的。但我也只能逆来顺受,视他们嘲笑声为空气。唉,忍着吧,真是叫人头疼。

再说甜。虽说遇见酸时有些令人头疼,但还有甜啊!上学期期末小组评比时,我们组获得了第一名,不仅总分第一,学习、纪律、卫生也都名列“先进小组”之中,当闪光灯“咔嚓”,“咔嚓”疯狂拍摄时,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因为那是我们一学期共同拼搏奋斗的结果。话又说回来,既然小组评了先进,那组内成员奖励当然不会少,组长就更别说啦,嘿嘿!

然后说苦。“欲甜先苦”的道理当然众所周知。我们也吃了不少的苦。在此我就不多说了,总而言之,正是因为这些苦,使我们九组变成了屹立在二班之上的“钢铁精英组”。

紧接着苦的就是辣了。虽然我们组是全班领先小组,但也有些调皮捣蛋鬼会犯错误,当被石老师劈头盖脸一顿骂时,脸就像灸烤过一般,火辣辣的,人也顿时“矮了半截”。

最后说咸。人总要付出汗水,要想获得回报必先付出努力。就拿我给组员讲数学题的例子来说吧。我们组有一个“较真狂”,在此我就不点名了,平时总爱钻牛角尖。除非石老师亲自出马,否则一定跟你“硬碰硬”到底。就一个十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就能问出花样来。比如:“我就这么前进,不行么?”(你没看题啊,当然不行!)、“组长~(色咪咪的看着,距离!)这样列方程对不对啊?”――“这有区别么?移完项不就一样了么?”啥问题都要找本人问一通。太死脑细胞啊!

这便是我五味俱全、丰富多彩的初中生活。酸甜苦辣咸谱写了我紧张而不失活跃,激烈而不乏兴趣的生活乐章。

打造“五味俱全”的语文课堂 篇3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这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習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导入“新闻味”,让语文教学“导航”

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

语文即生活。在新课改要求下,打造“五味俱全”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

让语文课堂“五味俱全” 篇4

一、增添兴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课堂生命的所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 从而收到实效。因而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贯穿于教学始终, 不断激发、巩固和升华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学习说明文时, 由于课文知识性强, 因此不仅学生, 就连教师也感到枯燥无味, 而这时, 如果增添些趣味, 学生的学习激情就会高涨。如在教《死海不死》时, 如果纯粹地分析内容, 讲解原因, 学生会兴趣索然。我改变了以往的方法, 上课时先让学生做一个实验, 即拿一个鸡蛋分别放入清水和浓盐水中, 然后观察现象, 并要求学生探讨不同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 学生个个争先恐后, 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文阐述的道理不讲也明白了。原本单调、沉闷、平淡、抽象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具体、形象,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 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 创设情境, 开展各类活动, 引入现代教学手段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我们多方面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就会使课堂充满趣味, 洋溢着生机和灵气。

二、饱含真情味

在教学中, 一些优秀教师饱含情味的讲课, 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应积极营造一种以情夺心、为之一惊的教学氛围, 从而激励学生“我要学”的学习情趣。在讲课过程中, 教师应动情、引情, 学生入情、抒情, 师生共同围绕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 充分发挥情感的信号功能、调节功能和强化功能, 对重点问题突出讲, 对难点问题剥开议, 对疑点问题展开争, 对焦点问题及时评, 对一般问题精要析, 并且适时引入优美的诗歌、抒情的歌曲、情趣横生的故事、富有哲理的谚语等, 努力创造一种情意盎然、欢快愉悦的教学情境。

我们的课堂教学, 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语、情意盎然的教学过程, 而且要有情味袅袅、如咀青果的“收尾”, 课结束, 但情犹存。例如, 在讲授《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课时, 在师生共同列举了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后, 课将结束, 我趁势转入抒情, 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这节课, 我通过精心设计了独具情意的终课之曲, 以情语摄魂, 让学生执卷留恋, 使这节课锦上添花。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是一杯水, 而融进了情味后, 奔流的则是鲜红的血液, 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融入生活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等观点。确实,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增加课堂的生活味。

1. 教学内容的生活味

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的教学, 往往会使学生觉得学习过程是机械死板的, 鲜活的内容被教条化, 课堂也就变得乏味无力了。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运用到教学中的话, 则可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既掌握知识, 又增加学习的兴趣。

例如, 在讲到“广告多棱镜”这一内容时, 我通过让学生把平时所看到的广告语引入到课堂, 使学生明白广告语的特点和要求。这样, 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学生感到书本的理论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而是实实在在的知识, 学习热情自然高涨了。

2. 教学情境的生活味

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活学生思维, 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设计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 把生活化的情境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我在上《秃鹰之死》一课时, 在学习相关内容后, 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的镇中河河水污浊, 并有很多死鱼死虾, 如果你是一名小记者, 想就该问题去采访环保部门领导, 你会如何提问?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同学评议谈看法。这样, 把生活中的情境在课上展示出来, 既使学生从中明白了造成污染的原因, 以及该如何去保护环境的道理, 又活跃了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当然, 不同的课堂应灵活机动, 但只要我们能从生活出发, 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 走近课本, 走进教学的内容, 从而取得师生双赢。

四、点缀艺术味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感情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 美使知觉更加敏锐, 唤醒创造性的思维。”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应是享受, 是欢愉, 是精神的升华。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点缀一点艺术味, 把诗词、音乐、绘画、课本剧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 使学生一边学习知识, 一边欣赏美、感悟美, 从而享受愉悦的审美体验。

五、渗透出韵味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 作诗只能说到七分, 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自己去补充, 从而品味创作之乐, 品尝到诗的真味。课堂教学也不例外, 教师讲课时应多留几分给学生自己去补充、创造。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观念, 课堂教学不应讲通讲透, 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留足学生思考的余地, 让学生自奋其力, 自得其果, 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如我在上《桃花源记》时, 让学生自主解决字词的意思, 真正不会的则通过小组讨论, 质疑解决。在讨论文章的思想内容时, 我设置了以下两个问题:桃源中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假如桃源中人知道了当今社会的情况, 他们会不会出来?这两个问题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维和创造的空间, 学生个个畅所欲言。虽然教师不需要讲多少话, 但是问题却有效地解决了, 而且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教师能根据新课标要求灵活改变, 把趣味、情味、生活味、艺术味相融合, 课堂就会更富有韵味, 而学生学起来也就更有滋有味。

参考文献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

[2]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3]万永如.浅谈如何创设探究式学习的问题情境.课程与教学.

[4]孙金霞.提问评议不容忽视.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五味俱全 篇5

我原来有很好的工作,虽然绝算不上富裕,但一年有近十万稳定的收入,有优越的社会地位,促使我在三十五岁辞职去做律师唯一的信念,是我对这个行业的憧憬和对实现社会公正的信念,于是我提前一年辞去了副处级的职务专门复习,在渡过了艰苦卓绝的一年后,我终于通过了首届司法考试,我至今仍记得拿到分数时喜极而泣的情景,因为我以为,我从此将开始新的生活,我将在一个更为崇高也更富挑战性的领域大展宏图,尽管我的一些朋友同事乃至家人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不解,但我自己始终认为,这是我一个绝对正确的选择(至今我也这样认为)。

拿到分数后我先后给十来家律师事务所或打了电话,或投寄了简历,因为我不是学法律的,而且司法考试的分数也不太高,再就是可能和年龄有点关系吧,受到了一些冷淡,但还是有两家事务所表示了积极的态度,我很快选择了其中一家。其实我当时对事务所的好坏根本没有概念,之前我甚至不认识任何一个律师,仅有的对这个行业的认识来自书本和网络加上一些自己的理解,我选择这家事务所唯一的理由是这个所比另一个的态度更热情一些,而且我凭直觉认为这个所的规模要更大也更规范一些,后来我知道这个所在我们这个城市上一年度律师事务所的收入排名上列第九,算个中等偏上的规模了。

事务所地点比较好,在市中心一个商业大厦的八楼,面积近一百五十平方,装修还算可以,所里有律师近五十人——这是名册上的,实际上,来上班的不到十五人,经常来上班的不到十人,每天都来的只有五六个人:一个会计,一个出纳(都是律师兼任,在所里领工资,偶尔也办案,他们负责收钱,每天必须来),主任和另一个合伙人,主任聘请的一个律师助理,加上我和另外三个实习律师,每天上班的不过七八人,有的律师根本不来上班,有的律师连在所里呆了三五年的人都没见过,有的律师甚至连主任都说不清楚是怎么挂上这个所的——于是我知道了第一件事情,律师可以在一个所工作好几年而从不露面。

我听到不少实习律师说他们工资太少了,只有五六百,好象少得不得了,我很惊讶,我不是惊讶他们拿的少,我是惊讶——他们竟然还有工资!我们所的实习律师,根本没有工资,全部尽义务,不要说没有工资,就是你办了事也没有补贴,纯粹的尽义务,所里的态度很明确,你是来学习的,我让你实习就是恩惠,想拿钱就走人,我从侧面打听了一下,很多所都这样,没有工资。不过也有例外,这是我后面要说的了。我对此倒无所谓,不要说一年,我是有思想准备几年都没有收入的,毕竟我工作了十多年,对很多事情我还是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不会天真到以为哪个行当里遍地是黄金。再一个,我有些积蓄,妻子的工作也不差,家庭条件比较好,我也不计较拿不拿这点实习工资。另外三个实习律师有一个情况和我差不多,另两个年轻的就惨了,其中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家在农村,也没有工作经历,住的是一个月一百五十元钱的贫民房,连自行车都没有,每天走近一个小时的路来上班,真让人难以想象他竟然是一个律师,虽然只是一个实习律师。我对有没有工资无所谓,但我不明白的是,我们算不算劳动者?需不需要签定劳动合同?有没有权利按最低生活标准拿工资?我更不明白的是,我们实习的地方是律师事务所不是包工头的工地,本来应当是最规范最讲法的地方,但劳动法还有很多相关的法律在这里消失了,不见了,被遗忘了,只有当事人来咨询的时候,我在一旁听见主任振振有词地说:不管你签不签劳动协议,劳动关系是确定的,你

有权利······呵呵,也许我缺的不是权利,而是把权利提出来的勇气,或者说,提出这个权利的代价太大了,不值得一提。

我在所里的工作很杂,打扫卫生、接听电话、复印材料、书写法律文书、跑法院检察院、跑司法部门律师协会等等等等。因为所也不太大,事情本来不多,我们四个实习的,都抢着做,无偿提供的劳动力,反而以此为荣,来一个当事人会有几个人跳起来倒茶,电话一响几双手都伸过去,因为没有分配具体的工作,每个律师都可以指使我们。说心里话,我对此是心甘情愿的,全部的原因只有一个,我是来学习的。有时候没事干就闲坐一天,有时候忙起来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但大部分时候都在做一些很机械的没有丝毫智力因素也没有任何专业色彩的事情。大部分律师对我们比较冷淡,当然也不会专门和你过不去,表面上的礼貌是能保持的,有的律师还是比较愿意指点你,特别一些年纪较大的老律师。过上一段时间,大约三四个月吧,各人的长处或短处多少都会显露出来,渐渐地,有的律师会来和你交往,和你讨论案情,偶尔还会来咨询你一些不太重要的法律问题,当然,性格上有缺点的或能力不太强的,可能日子会难一点。

我来实习几个月后,基本上能和律师们打成一片,一来我性格比较随和,不太计较一些得失利益,有事情进退把握得比较到位,二来有些相关的工作经验能为别的律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来经过交谈了解,知道我以前做过公务员,而且有一定的级别,有的律师希望我能给他们介绍一些案源,于是多少把我的地位提高了一些。后来主任知道了(呵呵,其实我的经历我在来的第一天填一大堆表格的时候都写明了,结果还是靠我的嘴讲出来),就来找我,让我给介绍案源,给我提成。之后主任又找我几次,都是谈这个问题,后来见我没动静,就有点不高兴,以为我不愿意,嫌提成少,就说我要嫌少可以商量——我对此比较反感,因为我第一次已经说了,我有案子会介绍来的,但主任的一再提醒我认为是对我不信任,不信任的原因是我嫌钱少,确实有律师把案子拿到别的所去做。事实上,我确实努力过,也希望能为所里带来一些案件,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多官司要打,主任好象觉得我应该认识所有要打官司的人一样。

我实习的第一个问题是实习律师证,因为等法律职业资格证太慢,司法局规定可以凭考试分数办实习证提前开始实习。我很早就把资料交到了司法厅,但整整四个月都没办下来,而我们所里四个实习的,有一个才半个月就拿到了,还有一个过了二十来天也拿到了,剩下我和另一个,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主任说要我们去找熟人,主要是司法局或是司法厅的熟人,只要有熟人就可以办下来,没熟人只好等,而先办下来的两个人都是找了熟人的。我没找熟人,而是去司法厅去问,让我万分惊讶的是,律管处负责办证的人竟然也让我找熟人!说你找了熟人能快点,不然只好等。我简直出离愤怒,因为这个该死的实习证实际上只要半个小时甚至十分钟就能办下来,我不明白为什么办这个东西要找熟人,这又不是什么分房子涨工资,这只是一个律师的实习证,一个根本不值钱也不代表任何权力的东西。简直不可理喻,为什么在司法部门会如此公然的以熟人为办事的入口。我后来才知道,有的人根本不用实习就能拿到执业证,有的人根本没有通过司法考试就能拿到实习证,有的人实习只是象征性的,我们一起实习的就有三个月拿到执业证的。同样,有的人实习了三年也拿不到证——虽然这是极端的例子。其实这些事情对我这样经历的人本来应该想象得到,但我还是没想到,因为我想法律部门对程序上的事情(其实也就是表面的事情)至少应当起表率作用吧?我不知道一个连办实习证都要找熟人的人是否能当好律师?我认为不能。后来我坚持不找熟人,尽管司法厅的一个副厅长是我父亲大学的同学,但我没有开这个口,直到拿到资格证我才办好了实习证,而这时和我一起实习的已经有人成为律师了。

实习上一段时间,大约半年左右吧,我渐渐地能独立地处理一些事情了,比如会见当事人,接待一下来咨询的人,参与一些比如调解之类的事情,听庭审听多了,后来也有机会独立去参与案件的具体审理,当然只限于一些简单的民事案件,也不能以律师的身份。学习这些其实不难,很多程序上的事情多跑跑也就弄明白了。我们所的律师除了主任和合伙人外,大都收入一般,不少律师还没我以前拿的多,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案源,这对律师来说,是致命的。如何寻找案源,这几乎是律师永恒的话题。以前的律师有的靠法院介绍,现在有的法官依然会介绍案子给律师,只是不那么普遍了,我想这种现象以后会进一步减少直到消失。靠律师的能力来拓展案源,我想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事情。我见得最多的,是靠关系,靠同学的关系,朋友的关系,父母的关系。这其中最重要的,我认为是父母的关系,或者叫家庭的关系,因为只有家庭成员才会实心实意地帮助你,同学和朋友会帮你,但只会消极的帮助,只会在机会凑巧的时候顺便帮你,而家庭成员是最真心诚意地盼望你好的,因此会不惜一切地替你拓展业务。说到这里我冒昧地下一个断言,几乎所有成功的律师,在背后都有两种影子:家族力量和工作背景。这一点不太有律师勇于否认。我这一年接触的律师,大约分为两个年龄段,四十五岁以上的律师,在干律师前几乎都有在司法系统工作教学的经历,比较多的是法院的,检察院的,政法大学的,司法局的。四十五岁以下的,很多都有家族力量的支撑(我不说全部只说很多,因为社会毕竟进步了)。而再年轻一些的,三十五以下的,才出现背景比较干净的律师群,但这一个群体的律师,还没到他们的黄金时代,所以目前来说,律师行业并不纯洁,很多成功的律师现在可以站出来说自己如何如何,但他们是有原罪的,他们的发家史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因为他们有原罪,所以他们现在也无法干净地执业。仅仅实习这一年,我见了太多的律师和法官的暧昧关系,律师和法官之间太复杂了:同学,同学的同学,朋友,朋友的朋友,师生,同事,战友,恋人,情人,盘根错节,不一而足。回避制度形同虚设,大家心里明白嘴上不说。我认识一个法官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律师懂什么?只会吃喝嫖赌。我也见到了律师间的恶性竞争,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案子,一个当事人为了一部车子(尼桑,价值二十万左右)和人打官司,第一次来我们所谈的代理费是六千,后来他跑了几家事务所,又来谈,几次下来,我们降到了两千,他说第二天来交钱,但一星期后,他打电话给我,说另一家律师事务所一分钱不收他的,全风险代理,事成后按照百分之二提成。

恶性竞争只是一个方面,更让我吃惊的,是律师的水平。一年来我接触了不少律师,旁听了几十次庭审,律师的整体素质之差实在出乎我的意料。有的律师连合同的成立和生效都分不清,有的律师不知道什么叫票据的无因性,有的律师不知道什么叫表见代理。我亲眼见到的一个律师竟然说著作权在作者五十岁后就不保护了(千真万确,而且是在法庭辩论中,我当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最可笑的是,有一位律师二审为被告辩护时居然不知道一审被判的是什么刑罚,这些事情说起来真是匪夷所思,但又确确实实地发生在你眼前,而这样的律师,也不愁没有案源,天知道他们是怎么去胜诉的。有一天和一位法官吃饭,喝了几杯酒,法官鄙夷地说:有的律师连当事人的水平都比不过。

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五味俱全” 篇6

一、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教育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而是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陈情表》中感受祖孙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绽放出美丽的光彩。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能力。

笔者就经常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在语文课堂上,在学生的评语上,解答学生的人生困惑,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有效地融入了学校生活要素,形成语文学习与班级建设的和谐发展。

四、导入“新闻味”,让语文教学“导航”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例如,笔者在教学余秋雨的《都江堰》时,就导入了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3月全国“两会”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的话:“我應该像一个战士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天,做到忧国不谋身,恪尽职守。”由此来激励学生将来像温总理那样做一个为民造福、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味俱全”的语文课 篇7

关键词:人文味,人情味,文学味,生活味,新闻味

1. 人文味

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 让学生学会同情、怜悯, 懂得感激和报答, 知道尊重和崇敬, 这是做人的教育, 也是语文教学本身应有的内涵。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艺术即情感”。在教学中, 我经常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 让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感悟、得到启迪。

比如, 在教《藏羚羊的跪拜》这一节课之前, 教师可向学生布置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名言、诗歌、歌曲等作业, 以激起学生对母爱的无限崇敬之情, 为学习课文定下了情感基调。在课堂刚开始, 伴着舒缓的钢琴曲, 教师可向学生们深情讲述《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 当藏羚羊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给老猎人下跪时, 学生们的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他们懂得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 学生们很快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通过满是激情的朗诵这篇课文, 使得整个课堂活了起来。

通过有“人文味”的语文课堂, 学生们能够习得“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高度乐观;通过有“人文味”的语文课堂, 学生们能够习得“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万丈豪情;通过有“人文味”的语文课堂, 学生们能够习得“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的深层含义。言而总之, 语文课堂融入“人文味”, 最终受益是可爱的学生们。

2. 人情味

语文教学中注入“人情味”, 实则是德育教育的外延和补充, 实现这一艺术, 语文便具有了特殊功能和属性,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 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全面落实和真正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其中课堂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真情能够有效促进知识的外在行为转化, 入情入境, 才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情、知情明理, 进而实现内化。

比如, 同一教案, 若是不同的教师使用, 那么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同一个教师, 两节相同内容的课, 有可能因为某些因素导致情绪变化, 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这些恰好证明了感情对教学具有很大影响。反之,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将无法称之为艺术, 语文德育也将变得苍白无力。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是情感的调控者, 移情感悟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作为情感活动的主体, 他们的移情感悟则体现为对教师和美好未来的移情感悟。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过程中, 教师情感充沛的畅谈、绘声绘色的讲解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 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佳境, 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移情感悟, 不留痕迹地感染学生,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3. 文学味

过去, 对语文教学, 我们过于强调以本为本, 不能丝毫脱离教材、教学参考书, 过于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 忽视文学性。这就束缚了语文教师的手脚, 使得他们在教学中循规蹈矩, 照本宣科, 不敢越雷池一步, 将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可想而知, 如此缺乏创造性、缺乏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教学, 只能造成文学性、生动性的“缺席”, 难以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也产生不了好的教学效果。现在, 国家教育部对语文教学大纲作了调整, 强调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中学生能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学语文教师松了绑, 使之在教学中发挥独创性、突出文学性变成了可能。如何强化教学中的创造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4. 生活味

正所谓:“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 应该去亲自尝一尝。”这句话同样适应于对语文课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朗读、感悟文章语言, 让学生们学会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 在社会人生的大书中, 释放情感, 构建真善美的精神世界。要细心观察日常生活, 仔细品味文中生活。有些课文的描写都是日常最常见的生活片段, 但有时学生对此熟视无睹或所知甚少。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 借此来扩大视野, 深入理解课文, 提高观察力和理解力。比如, 在进行《春》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师, 到大自然中亲自观察万物, 领略春之魅力, 充分体验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无限喜悦。学生结合文章区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进而再现文章中的生活、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学习作者认识和表现生活的方法。

此外, 要学会再现生活, 加深对文章体悟。部分课文内容相对脱离了日常生活, 给学生的阅读和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在进行这类课文讲解时,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再现文中所描绘画面。比如, 教师可以讲课文内容改编为小短剧, 让学生进行演练, 将语言文字转化为画面, 呈现于学生眼前, 以此加深对文章的体悟。在表演时, 学生同时扮演着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 由此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而且提高了表达能力, 对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后, 对课文理解也随之加深了。

5. 新闻味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 体现时代特征, 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 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 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 陶冶他们的情操, 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关心民生, 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 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 让课堂这一小天地, 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例如, 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 大量搜集新闻信息, 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 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 这些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 无疑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 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

参考文献

[1]杨道麟.《语文教师必须探讨语文教育真善美》[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02) .

[2]耿红卫.《20世纪前期我国语文教学内容的发展特点》[J].教学与管理, 2012 (33) .

[3]邢秀凤.《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堂对话策略及实施》[J].教育研究, 2013 (03) .

五味俱全 篇8

阅, 就是让学生根据所发下去的导学案, 去阅读教材, 自己从教材上获取知识, 解决学案上的问题。这就要求导学案上的问题老师欲先设计好, 紧扣教材, 突出并解决教材的重难点, 可以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导不案是最关键的教学准备。以下是选修三中“3.3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胚胎移植”的导学案:

1、胚胎移植的概念。

(1) 其中胚胎来源有几个?

(2) 什么是供体和受体, 它们的职能是什么?受体的性别有什么要求?作为受体应具备什么要求?

(3) 胚胎移植成功的两个先决条件是什么?

(4) 胚胎移植的实质是什么?

2、胚胎移植的意义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

(1) 准备移植的小牛胚胎, 移植到任何一头母牛的子宫内都能发育吗?

(2) 为什么能收集胚胎?

(3) 供体与受体之间进行胚胎移植会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4) 受体会影响移植的胚胎的遗传特性吗?

4、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是怎样的?结合操作程序思考下列问题:

(1) 该过程两次使用促性腺激素目的是什么?

(2) 胚胎移植操作方法

(3) 该过程中的两次检查都检查什么?冲卵的含义是从子宫中冲出胚胎还是冲出卵子?

(4) 在胚胎移植前有时需对囊胚等进行性别鉴定, 为什么?如何进行?

(5) 产下的犊牛性状决于谁?

(6) 该过程中的两次检查都检查什么?

“阅”这个工作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 允许学生讨论, 也可以向老师询问。学案的问题要明示学生上课时由他们去回答, 去展示。同时“阅”还包括对课外资料的阅读, 学生可以查相关的资料来解决学案上的问题。读课外资料还可以把握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前沿科学, 了解与之相关的高端科学的发展情况, 甚至与医学、人类健康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去阅读, 挖掘学生思维潜力, 积发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埋下伏笔。这些也符合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这样使学生们自己去先品知识的青涩的味。

思, 即是学生在阅读时对学案问题的思考。有问题则疑, 疑则思。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疑的看法是, “学贵知疑, 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 不疑则不进。”有了疑难, 就是成功的一半, 有了它, 教师勿庸频挥教鞭, 学生仍自进不息。设疑辩难是通向创造的第一步阶梯, 是创造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学案中设疑, 学们就会思考, 也许他们思考了也不能解决一些问题, 但先有疑问才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点, 也只有学生先有疑问, 才能有目的地去询问或查相关的资料, 即使这样也没把问题解决掉, 等老师点拨时他们会惑然开朗, 把知识彻头彻尾地掌握住了。这个思也包括由教材引发的课本以外的思考, 可能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 这就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思”, 使学生尝到了耐人寻而意味深远的味。

议, 即是学生对学案问题的探讨。在学习过程中的讨论有以下几点作用:1.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2.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3.有助于教学相长, 师生互动;4.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探索兴趣。许多思考和交流, 答案不一定是非常准确的, 有很多的答案具有多元性。这样就加强了知识的延伸性, 应用性。既提高了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又扩大了学生的科学视野。一人的力量小, 但集体的力量是大的, 学案上的问题集思广益, 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也会联想到课本之外的知识, 对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样学生品到了知识的百味。

说, 就是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展示自己通过阅、思、议得到的问题答案。这是五味中最关键的一味。学生给学生讲课, 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更有共同语言, 学生容易懂。在课堂教学当中, 我们让学生讲, 让学生说, 我们目的不是让学生代替老师上课, 而是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 每个小组出一个代表来展示这个小组的结果。学生可以像老师一样去黑板前画图分析讲解, 老师在必要时可以点拨, 给予肯定或否定, 老师也可对学生发出疑问。这样就可以使知识在全班内达成共识。这一环节使学生尝到了成功之味。

比, 即是对小组的成绩进行量化打分。量化的内容, 有小组展示情况, 也有小组成员在生活和纪律方面的情况。小组的成绩可以使小组成员更有积极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进行组内互教。其实我们让学生讲是落实小组教学的检查环节, 所以这个讲是展示、是检验、是督查、是竞赛、是评价, (当然还有更多的方法, 不只是讲一种) 是落实学习任务的落实情况。通过学生的讲, 通过学生的展示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 不断强化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 不断强化学生学习的团队意识, 从而让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每一节课, 每一个学习环节, 都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而且尽量提高本组成绩。这让学生尝到了胜利之味。

这五味教学的主要教育观念是;1、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以学生的主体为主, 谋求教学做合一;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以培养能力为主, 突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3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以课堂教学为主;4、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 以过程管理为主。5、在学生观上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观、各有个性的学生观和处在发展中的学生观。

五味教学着重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理解生物科学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开展探究性教学, 通过增设课堂内外实验及科技小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强调精心设计学案及严谨的教学实施程序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通过五味教学, 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开展高效课堂。

五味俱全 篇9

1 材料

SFT - 2000 型超临界萃取设备: 美国SFT; UV - 1800 紫外分光光度计: 日本岛津; BSA124S电子天平: 北京赛多利斯。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甲标准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五味子药材: 取自本院中药库, 经鉴定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ehisandraehinensis ( Turez. ) Baill. 的干燥成熟果实。甲醇为色谱纯; 水为重蒸馏水。

2 实验方法

2. 1 正交方案设计固定CO2流量为15L·h- 1, 分离压力为7MPa, 分离温度为60℃, 以萃取物总量和木脂素总量为指标, 采取L9 ( 34) 正交设计试验方案, 考察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3 个因素的影响权重。因素和水平见表1。

2. 2 木脂素含量测定

2. 2. 1 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称取五味子乙素标准品0.96mg, 用甲醇溶解定容于25 mL容量瓶中, 制成浓度为0.0384 mg·mL- 1标准品溶液。分别精密量取上述溶液0、0.3、0. 5、1. 0、2. 0、2. 5 、3. 0mL置于10 mL具塞磨口试管中, 水浴挥干溶剂后, 分别加入10%变色酸溶液0.5 mL、浓硫酸3.5 mL, 加塞, 摇匀后于沸水浴中加热30 分钟后马上取出, 冷却后分别加入2. 0 mL蒸馏水稀释, 摇匀, 以0 号试管为对照, 用UV -9100 紫外分光光度仪在575 nm处测定吸收度。以五味子乙素含量 ( x) 为横坐标, 吸光度 ( y) 为纵坐标, 进行线性回归, 回归方程为y =1. 4191x -0. 0477 ( r =0. 9999〕, 含量在11.52 ~114 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 2. 2木脂素含量测定精确称取0. 1g萃取物, 置50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 溶解混匀; 吸取0.1mL, 用甲醇再稀释定容于25mL容量瓶; 吸取0. 5mL定容液, 水浴加热挥干溶剂后, 按照“2.2.1”方法操作测定计算。

2. 3 实验方法与结果分别称取干燥至恒重的五味子粉末100g ( 3 ~ 4 号筛) 9 份, 精密称重后装入提取罐中, 分别按正交试验设计的9 组方案进行提取实验。收集萃取物, 测定总木脂素含量。按投料量、萃取物总量、萃取物称取量及稀释倍数、萃取物稀释液吸取量及回归方程分别计算萃取率 ( %) 和木脂素提取率 ( %) , 并以萃取率和木脂素提取率各占50%权重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见表2, 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F0.05 (2, 2) =19.00, F0.01 (2, 2) =99.00

3试验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在选定因素水平范围内, 以萃取物和总木脂素为优化实验判定指标, A和B对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 C对实验结果无显著影响。综合考虑, 确定A2B2C1优化工艺方案, 即提取温度50℃, 提取压力20MPa, 提取时间90分钟。

4 优化方案验证

4. 1 最佳工艺按最佳工艺条件, 重复3 次试验, 萃取物得率分别为11. 4428%、11. 6845%、11. 5612%, 平均11.5628% ; 总木脂素提取率分别为7. 6410% 、7. 6388% 、7.6376% , 平均7. 6391% 。均高于或接近实验设计方案, 表明实验所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是可行的。

4. 2 五味子醇甲提取率测定按照药典五味子项下含量测定方法[2], 测定同一批五味子药材中五味子醇甲含量为13.874 mg·g- 1 ( n =3) , 同样方法测定优化工艺方案萃取物中五味子醇甲含量并折算成药材含量为12. 7086 mg·g- 1 ( n= 3) , 萃取率达到91. 60% 。

4. 3挥发油提取率[5]按照药典方法测定同一批五味子药材中挥发油含量为2.8764mL·100g- 1 ( n =3) , 优化工艺方案萃取物中挥发油含量并折算成药材含量为2. 6963 mL·100g- 1 ( n =3) , 萃取率达到93.74. %。

5讨论

现代研究表明, 五味子中的木脂素成分具有促进损伤肝细胞的修复、降低肝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等作用, 是保肝、降酶、抗病毒、抗癌的主要药效成分[3]。因此实验选择萃取物和总木脂素为超临界提取优化试验判定指标。从实验数据来看, 萃取物得率与总木脂素的萃取率呈一致性。为简化计算, 各取50%作为综合权重进行计算, 可以分析判断方案优劣。

五味子挥发油对肝细胞色素P -450 具有明显诱导作用, 五味子醇甲是五味子木脂素的主要成分之一, 也是药典规定的药材质量控制指标, 以此两种成分提取率加强验证超临界提取效果, 能进一步判定优化工艺方案。

以萃取物总量和木脂素总量为指标, 五味子超临界提取优化工艺为提取温度50℃, 提取压力20MPa, 提取时间90 分钟, 在此工艺条件下五味子醇甲萃取率达到91. 60%, 挥发油萃取率达到93.74%。

五味保肝丸原为全粉末水丸, 本实验通过优化方中主药五味子超临界提取工艺, 进行浓缩丸的剂型改革研究, 既提高药材生物利用率, 同时降低服药量。

参考文献

[1]王兰青, 王琳, 丁广智.五味保肝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1, 18 (11) 78.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附录63.

五味俱全 篇10

1 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Jasco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Jasco 公司生产;AB104型电子天平,瑞士生产;恒温水浴锅,河北黄骅生产;HIQ sil C18色谱柱(4.6mm×25cm,5μm),KYA TECH Corporation。

1.2 实验试剂与材料

1.2.1 实验试剂

甲醇(色谱纯)山东禹王实业有限公司,禹城化工厂生产;四氢呋喃(色谱纯),天津市科密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甲醇(分析纯),沈阳市东兴试剂厂生产;超纯水,自制。

1.2.2 实验材料

五味子甲素标准品,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五味子分别购于张广才岭苇河林业局、小兴安岭桃山林业局、大兴安岭呼玛林业局、长白山新宾林业局。

2 实验部分[6,7,8,9,10]

2.1 标准曲线

2.1.1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五味子甲素标准品11.3mg, 甲醇溶解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摇匀,使之成为浓度为0.113mg/mL的五味子甲素标准品溶液,备用。

精密吸取五味子甲素标准溶液1.0mL,2.0mL,3.0mL,4.0mL,5.0mL,6.0mL,7.0mL,8.0mL,9.0mL分别置于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定容。

2.1.2 检测条件[11,12,13,14,15,16]

在检测波长为254nm,流动相为甲醇-四氢呋喃-水(70:4:26),进样量10μL,流速1mL/min条件下,进行检测,结果见表1。

以五味子甲素浓度(μg /mL)为横坐标X,峰面积值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得五味子甲素浓度-峰面积线性回归方程:Y=17977X+39813,相关系数:R2=0.9992 。在该条件下五味子甲素的线性范围为11.3~113μg /mL。

2.2 重现性试验

在以上HPLC条件下,进样分析五味子甲素标准品溶液,重复分析5次,相对标准偏差为0.59%。相对标准偏差小、实验结果重复性较好,表明用HPLC方法分析五味子甲素的定量分析方法准确可靠。

2.3 样品含量测定

2.3.1 样品的制备

五味子干燥、粉碎(40~60目),精密称取1g左右,用甲醇以液固比1:15的比例,超声波提取30min,提取3次,过滤,合并滤液,定容于50mL容量瓶中。

2.3.2 样品的测定

在检测波长为254nm,流动相为甲醇-四氢呋喃-水(70:4:26),进样量10μL,流速1mL/min条件下,进行检测,测得五味子甲素峰面积值,由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的含量。

张广才岭苇河林业局产的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含量为1.309mg/g、小兴安岭桃山林业局产的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的含量为1.182mg/g、大兴安岭呼玛林业局产的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的含量为1.256mg/g、长白山新宾林业局产的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的含量为1.137mg/g。

2.4 加样回收率试验

分别精密量取已知五味子甲素浓度的1.0mL提取液5份,分别加入一定量的五味子甲素标准品,按样品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进行计算五味子甲素含量,根据回收率公式计算出加样回收率。

回收率=-×100%

以五味子甲素标准品为对照品,五味子甲素加样回收率为99.16%,相对标准偏差为4.12%,回收率较高,偏差较小,所以本方法准确度较高。

3 结 语

五味俱全 篇11

关键词:人文精神 “文学味” “生活味” “新闻味”;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會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导入“新闻味”,让语文教学“导航”:

“五味”课堂 篇12

1.课堂有学生的味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参与人和受益者。课堂教学活动要服从于、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2.课堂有学科的味道。学科要根据需要设置学习内容,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质和独特的育人价值。课堂教学要适应学科的培养目标,遵循学科的内在规律,体现学科的自身特点,实现学科的教育意义。同时,还要适度关注学科教育的整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课堂有文化的味道。文化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量要素,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着“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要充分挖掘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成效的文化内涵,赋予其独特的育人功能,陶冶师生的积极情感,实现师生的精神成长。

4.课堂有生活的味道。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课堂教学活动要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体悟生活与知识的密切关联,将生活素材开发成有效的学习资源,注重积累生活中的知识经验,并将之迁移到新知识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实现“生活知识化、知识生活化”。

【五味俱全】推荐阅读:

上一篇:老师式的学生下一篇:ANP模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