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殿》(精选9篇)
《圣殿》 篇1
许多中学生怕写作文, 上了中学, 还是小学的那些童年趣事, 还是小学的400字。特别是男生更怕作文, 要写也是写吃饭睡觉写作业的事或打球打架的事。当了二十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师, 怕的也是改作文, 因为很多作文让我无法动笔改动。不是它写得好, 而是不值得改。
长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 作文方法, 引领中学生走进作文的圣殿有了一点自己的看法。这过程有些长, 可效果较好。具体来说, 就是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方面:
一、句子写通顺
首先把句子写通顺。乍一听, 这没什么新鲜的, 这不是老生常谈吗?大家可别小看了这点, 因为句子是组成文章的最基本的单位。句子都写不顺, 又如何能集句成文, 即使七拼八凑了几百上千字, 那也是一盘散沙, 一堆砖砾。刚进初中的学生, 作文病句较多, 所以要先学会改病句。所谓病句, 就是有毛病的句子。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 前者叫语法错误, 后者叫逻辑错误。常见的病句现象有:成分残缺, 成分赘余,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重复啰嗦, 重复累赘, 句式杂糅, 前后矛盾, 否定不当。
针对不同的病句, 要采用不同的修改方法, 我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总结为以下几点: (1) 了解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 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2) 修改病句时, 必须保留句子原意, 不可改走样了; (3) 从语法角度入手, 抓住句子主干, 有利于保留原意; (4) 从词法角度入手, 看看句子的修饰语同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 句子的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否恰当; (5) 从逻辑事理入手; (6)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教师在改作文时, 注意收集学生的病句, 在评讲作文时仔细评说, 让学生心服口服。评讲时, 能幽他一默最好, 这样学生就记得牢。例如: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水果:梨呀、苹果、柿子……评说:这人说话多“小心”啊, 漫山遍野遍布了角角落落, 还要补说“到处”, 可他没想到“到处”也是包括了角角落落, 这真是多余的词了。
二、写好一段话
段是组成文章的大块组织。中学生的文章结构并不复杂, 往往只需要几段文字就可以了, 当然这几段文字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 它们集结在一起编织成文章, 表达作者的一定思想, 情感。由此可见, 写好一段话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在作文中, 要写好一段话, 关键的一点就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写。有的人往往在段落的第一句就把这一段的中心写出来, 这就是中心句, 后面的句子则围绕其中心句来写。如:小桃树的身后有两棵小杨树, 它们在这个春天尽情地舒展它们的枝条。那些长的, 短的枝条或向天空或向四周有着凤尾竹似的弧线。杨树上细细的叶子新绿新绿的, 与身前的桃花映衬着, 让我们的桃花娇羞娇羞的。另外, 中心句也常见在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一棵披着嫩绿叶子的石榴树, 刚开着花。含苞的居多, 那花苞紧抿着嘴, 嘴型如甜瓜的瓜底, 弧线美妙, 红橙橙的, 让人想上前咬上一口。有几朵刚开放的, 五瓣花萼终于咧开了嘴, 吐出了薄薄的如红丝绸的花瓣。有些笑得灿烂的, 露出了密密的着生在花萼上的雄蕊, 红丝黄花药的。这株石榴也是无主的, 它的花掩映在疏密有致的绿叶中, 含蓄得很。不像学校东边院墙外的一家人的石榴树, 花儿在春天就开了, 它的花开在高高的枝头上, 是那么的炫耀, 那么的张扬!中心句偶尔也会在句中, 在段落中, 前面几句后面几句话都是围绕句中的某一句话写的, 这种情况偶尔也会出现。当然, 有的中心句是不明示的, 需要自己去概括。
三、用心观察生活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 他必须站在自然中, 站在人群中去呼吸, 去感受, 去思维。正因为如此, 我们要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一切, 不仅如此, 我们还要练习用恰当的文字去描摹它, 如画家用彩绘去描摹一切, 而我们却是用文字去描摹一切。
在我校种着许多香樟, 一年四季常绿, 可又有几个人去用心观察它的叶子在春天新陈代谢的过程?例如, 我的教案习作中写道:这几天, 校园里几棵营养足的樟树冠上开满了绿色的小花, 一朵一朵地疏密有致地开着。有的鹅黄, 有的嫩绿, 很想伸手摘一朵, 但摘不到。绿色小花的下面往往有几片嫣红的叶子, 真是红叶衬绿花了, 分外夺目。树冠上还有一些黄绿的, 黄黄的, 橙黄的叶子, 春风一吹, 黄的, 红的叶子如彩蝶飞舞, 竟让人有点莫名的惆怅了。仰头, 看见绿的花笑傲枝头, 新生的力量又让人联想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必然。
我们不仅要观察生活, 更重要的是要拔动自己的心弦去体会周围的一切。那些不能说人类语言的植物, 动物自有它们的语言, 情感, 只是我们对它们不了解, 且漠视它们罢了。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不能走进它们的内心世界, 也就不能与它们的心脉一起跳动了。如:咕咕———————咕———这带着说不出的一股愁怅敲打着我的思绪:不对呀, 它在寻找它的同伴吧!它也不想想:在现代文明不断侵占鸟儿们的今天, 你这只眷念城市生活的鹧鸪要在这城乡结合地找到同类该有多难?咕咕———————咕———又一远山的鹧鸪低声应和了。咕咕———————咕———这只鹧鸪叫得更起劲了, 它们一高一低地应和着, 我为这只孤单的鹧鸪终于找到它的同类而高兴了。
四、给文章安上灵魂
语文老师在给学生讲作文的时候强调写文章要有主旨, 但我认为这词语太硬, 太带有命令性, 我不喜欢, 我喜欢说:写文章时要给它安上灵魂。文章是人写出来的, 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 人写文章是有话要说, 有感情要诉, 写作的人一定要把握好这份情。在用文字把它说出来的时候, 一定要用恰当的词语把这思想把这份情感恰当的说出来。文字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 可我们人把一个个文字按一定的语法规则安放在一起, 然后把一句句串联起来组成文章, 它就有了我们人的感情了, 有了我们人的灵魂了。如此说来, 文章是和我们人很亲近, 很亲切的, 是我们思想的诉说, 情感的流泻。这样一来, 学生对写文章就少了一份怯意, 多了一份亲切;少了一份凑份儿, 多了一份真实;少了一份厌恶, 多了一份欢喜。
当然, 人的情感是随着年龄, 环境, 境遇的变化而变化的。或许你昨天悲秋, 而今天你就爱秋了;或许你昨天觉得学习是一件很重的事, 而今天你就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了。对于这种情感的变化, 你想要在瞬间抓住它, 你就在瞬间把它写出来, 不必害怕你在两天的时间内就写出了相矛盾的东。因为这只是你的心路历程, 只是你情感的流露, 没有任何人会因为这一点来指责你。
如果你写的文章是你感情的流泻, 思想火花的绽放, 那么就一定会有哪一点让有幸读到它的人获得同感, 并引起共鸣。或许你写的文章会有这点那点的毛病, 但由于它有了灵魂, 就值得让人一读, 其他的地方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修改就行, 不然, 就没有了修改的价值。
《圣殿》 篇2
我们在做训练时,有一个很好的就是建立一个内心圣殿,即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以便我们随时都可以进入其中。这圣殿是我们放松,宁静,安逸的场所,因此我们完全能够按照自己希望的那样去创造它。
现在让我们闭上双眼,在舒适的位置中放松。想象自己置身于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地点任意,只要对我们有吸引力就行了。在草坪上,在山顶上,在森林中,在大海边,甚至在海底,或是另一个星球上,不管在何处,都必须使自己感到舒适,愉快,安宁。巡视这一环境,注意一切视觉可及的细节及声音,气味等等我们所体验到的一切与环境。
然后按我们所的那样把这地方安排得成为旬家一样的舒适环境,我们也许愿意想象建造起附某种房屋或栖身之所。或是仅仅用充满保护和安全的金色的光辉把整个地方围绕起来。
从此以后,这一地方便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圣殿,任何时候,只要闭上眼睛,想到那里去,就可以欣然面去。我们将永远会从那里得到放松与宁静,这个地方还将是永远对我们充满力量的.地方,每当我们进行放松的时候,就会希望到那里去。
失落的圣殿 篇3
事实上,圣塞西莉亚球馆最初只是萨姆·华盛顿执教的一所教会学校的主场,但在1967年著名的底特律骚乱中,这里变成了一个避难所,而骚乱过后,圣塞西莉亚成了街区的重要一景。于是,老华盛顿想出一个主意,他觉得应该利用这个地方举办一个夏季篮球锦标赛之类的东西,实际运作就跟AUU(美国业余体育联盟)差不多,而且那个年代AUU还没什么规模。”
那个时候的夏季篮球赛其本都在室外进行,所以这在圣塞西莉亚球馆内举行的篮球比赛就吸引了很多人。到了1974年的夏天,圣塞西莉亚名声大噪,这还得归功于经常光顾的底特律传奇戴夫·宾。当时,宾由于合同纠纷不得不被禁止使用一切与球队相关的训练设施,而老华盛顿恰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萨姆当时算得上是底特律篮球界的泰斗,他直接问我要不要到圣塞西莉亚球馆练球。”宾回忆说,老华盛顿甚至打算邀请他参加在这里举行的篮球锦标赛。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传至所有街头巷尾。后来,老华盛顿又把他的几个好哥们吉米·沃克(贾伦·罗斯的父亲)、拉尔夫·桑普森以及乔治·格文拉入其中。从那以后,圣塞西莉亚声名鹊起,成为中西部地区不可或缺的篮球圣殿。
一成不变的是,老华盛顿总会坐在球馆的入口处以便收取一些微不足道的入场费,基本上一到两美元就行,这些钱日后都被老华盛顿用在购买队服或者运作球馆的花销上。“在圣塞西莉亚也几乎没有偷盗或是斗殴。”在老者罗伯特·希姆斯的眼里,那就足够了。这位退休的内科医师曾跟老华盛顿一起在西区高中以及东密歇根大学的篮坛翻云覆雨。而他正是乔治·格文曾经的导师,也是他的孜孜不倦打动了“冰人”,使得后者进入了他的母校效力。在希姆斯看来,“每个人都对萨姆所做的一切钦佩不已。”
不久,所有底特律周边天赋异禀的年轻球员纷纷汇聚此地。“魔术师”约翰逊从密歇根首府兰辛市跑到底特律,而以赛亚·托马斯,这位印第安那大学的天才后卫也会不时前来。密歇根出品的斯科特·斯基尔斯更是近水楼台,他甚至将圣塞亚莉亚球馆作为自己篮球朝圣旅途中的重要一站。每一个在这里留存回忆的家伙在忆起挥汗如雨的青春时都仿佛梦回昨日。
作为叱咤联盟23个赛季的NBA球星,凯文·威利斯还记得自己在圣塞西莉亚砍下26分的一场比赛。“比赛一结束,萨姆就走过来对我说我几乎所有得分都是扣进去的,太过瘾了。”对于丘尔顿,他还记得自己和“魔术师”约翰逊打的一场比赛。“那次的情形虽有些奇怪,但就那样发生了。我们队里几乎都是大个子,而‘魔术师’他们那组大多是后卫,他们满场飞奔,我们就算撒开了跑也追不上他们。还有一次我把自己在76人队的队友达瑞尔·道金斯带到球馆,萨姆看了他一眼之后对我说,‘厄尔,我没法让他上场,要知道我们只有一块篮板。’老爷子说得对,道金斯可是著名的篮板粉碎机。”
在圣塞西莉亚,可没有洛克公园那种徒有其表毫无对抗的花哨比赛,你的对手会极尽一切手段对付你,他会压迫你,制造陷阱,形成区域防守以及不断的犯规。就如同你在麦迪逊广场花园现场一般,只不过没有空调罢了。而且在这里无所谓你来自哪里,就算你是来自上密歇根半岛的公子哥,只要你能砍下40分,大家就会说“那个白人小子是谁?”然后一年之后你就会看到那小子在一些主流大学的篮坛继续呼风唤雨。
所有在圣塞西莉亚感受到篮球魅力的年轻人都应该感谢球馆的管理人老华盛顿,他被大家亲切地冠以“教父”的称号,而且他在底特律的影响力远远不止于圣塞西莉亚。老华盛顿猝死于1988年,享年54岁。现在正是由他的儿子小华盛顿在运转着这座老去的球馆。如今,球馆的地板上依然印着鲜明的“圣殿”大字,贾伦·罗斯捐献的记分牌也还在使用,在墙上则悬挂着一幅老华盛顿的肖像,以此作为对这位创始人的纪念。另外,还有一张巨大的展示板,上面的人物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篮球明星,比如戴夫·德布斯切尔、鲍勃·兰尼尔、鲁迪·汤姆贾诺维奇、B.J.阿姆斯特朗、史蒂夫·史密斯、德里克·科尔曼、罗伯特·特雷勒、乔丹·克劳福德、特雷·伯克等等。随便从曾经到访过这座球馆的人里挑选出12名球员,你会发现能搭配出很多套看上去不赖的阵容,甚至能凑出一支梦之队来。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榜单上现役球员并不多。华盛顿的猝然离去算是一个拐点。往后,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这里,一些负面的东西也随之传出,比如高赔率的赌球行为以及贩毒。“的确,圣塞西莉亚经历过一段黑暗的低潮期。”安德森·亨特对此倒是直言不讳,“那时候大家各种大规模的赌球,往里头砸了不老少钱,以至于后来枪击事件频发不断。”
1989年8月5日,一件突发的恶性事件使得形势越发不可收拾。两所大学的球队在圣塞西莉亚大打出手,场面一度失控,甚至惊动了媒体。根据《体育画报》事后的报道称,其中一队的主教练史蒂文·戴尔·古德温曾是一名前诈骗犯,他因为一场不靠谱的价值37000美元的赌局,在停车场和另外一个参与此事的家伙发生了争吵。而那个人的身份至今依然难以确定,他抑制不住怒火抽出了自己的配枪,朝古德温连开两枪,好在没有命中要害位置,古德温就此逃过一劫。“这个地方以及这个联赛已经为数不胜数人提供了帮助,”芬尼根牧师事后这样向美联社保证,“这里的秩序已经存在了20多年,像这样的事故还是头一回发生。”
小华盛顿说起那起事故,仍然无法抑制住惊恐的情绪。他说,父亲的离世使得球馆丢掉了它的灵魂和守护者。尽管圣塞西莉亚球馆还是保持自己的格调,但外面的世界却已骤然大变。
底特律的困兽之斗已经成为历史的注脚,而使得底特律篮球走向衰退的一个很大因素便是有天赋的当地年轻人越来越少,这点也导致圣塞西莉亚球馆里的星光越发黯淡。随着整座城市的萧条和陷落,西南高中的关闭只能看作是社会规律使然。与此同时,那些由天主教会承办的高校也是遍体鳞伤。随着城市和教区的衰败,“圣殿”也不得不被荒烟蔓草所禁闭。他们如同两条平行的轨迹一般,然而牧师西奥多·帕克仍心存一丝希望,他在几年前从布鲁克林来到底特律,之后担任了圣查尔斯·勒瓦哥教区的主教,“圣塞西莉亚篮球史的荣耀之光已成过去。”他用了这样的陈词来总结晚景凄凉的密歇根篮球“圣殿”。
现任底特律市长的戴夫·宾说导致底特律篮球逐渐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几个冠以底特律之名的球队实际都远离市区。球迷们除了自驾之外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地铁巴士都不往那条线路走。“你必须有辆车,还得开上45分钟才能到那儿,当然前提是你能掏得起票钱。”
现在的联盟仅剩下三名来自底特律的球员,他们分别是威利·格林、克里斯·道格拉斯·罗伯茨以及乔丹·克劳福德。“每当提起这个事情我会觉得特别伤感,想想这座城市曾经无比强大。我从高中毕业时应该是1975年,仅我们那届就至少有6个球员进入到了NBA。”说到这儿,丘尔顿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我当时在高中场均超过20分,之后又在NBA打了十多年球,然而荒唐的是,高中时期我这种水准在全市只能排到第三阵容,你能想像吗?你根本不了解当年的底特律篮球有多么强大。”
在很多底特律出品的球员看来,底特律篮球的中心并不在奥本山宫殿,而是在西底特律的一间小小的教会球馆中。小华盛顿说:“确实有一阵子我们就像这座城市一样陷入了瓶颈期,但好消息是那座曾经的‘圣殿’正在一天天复兴。”
《圣殿》 篇4
一、“宫氏动画”的角色性格特点
在宫崎骏先生导演的动画角色中,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定是“善良”,其次就是“勇敢”。除此之外,还不难发现在主人翁身上时常体现的“美好”、“单纯”、“坚强”等性格品质。
在我们熟悉的动画电影《风之谷》中,著名女主角——娜乌西卡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影片一开始,娜乌西卡对不小心踩到的虫子说“对不起”,她的“善良”就深深的打动着我们。在片子的高潮时,娜乌西卡勇敢的用血肉之躯迎上了失去理智的培吉特人的枪口,并在知道会被河水腐蚀的情况下,也依然义无反顾的拦在王虫的前面,以及她奋不顾身的挡在疯狂的王虫大军的时,无不充分体现出娜乌西卡的“勇敢”与“坚强”的美好品质。这也正是宫崎骏影片中常常出现的一句台词:“爱的力量”的充分体现——真正的“勇敢”是以“爱”为原动力的。虽然,娜乌西卡也曾因父亲被杀而心中充满仇恨,曾因内心的害怕和懊悔而脆弱的失声哭泣。而这正是宫崎骏这位一代大师的过人之处,他没有满足于单调的一味强调主角完美的光辉形象,而是让人物“人性化”,有着丰富的感情和完善的人格,而不是简单的,设计出来的为了拯救世界而生的,没有感情的机器和超人。这也正是我们国产动画片所缺少的。
此外,如《千与千寻》的千寻和小白龙,为了心中所爱,坚强勇敢的与恶势力作斗争,哪怕自己很渺小,很卑微。
还有,在我们喜爱的唯美的动画影片中,《哈尔的移动城堡》的哈尔和苏菲,无不有善良、勇敢的性格,为了自己心中所爱,牺牲了自己的美貌,青春,不停地战斗,让观众们感受到了爱的伟大力量。
二、反面角色的人物塑造
在宫崎骏的电影中,除了这些让人喜不胜收的主角之外,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所谓反面角色也都不同于我们的一贯对反派的理解与记忆。在宫崎骏的作品中,我们并没有发现并严格意义上的十恶不赦的反面角色,恰恰相反,有些“反面角色”甚至是值得我们去理解和尊敬的。
例如,《千与千寻》里的汤婆婆和无脸人,《哈尔的移动城堡》里的荒野女巫等,均不能简单的从表面上判断其好坏。例如,“无脸人”,在汤池里面他阴险暴虐,十恶不赦,生吞活人,在认为被千寻伤害之后歇斯底里的报复。而在被千寻带离了那个充满欲望与诱惑的汤池之后却变得老实,可爱,憨态可掬。无脸人——没有面目,没有声音,亦没有形体,他象征着空虚与寂寞,本无所谓好坏。他只是渴望求证自我的存在价值,渴望着被爱与被关怀的可怜人,最终在千寻的帮助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归宿。他是宫崎骏先生投入了很多关照与思考的角色,其中也蕴含了许多他对社会的思考。
三、宫崎骏的人文主义关怀
有意思的是,在宫氏动画中,不管《千与千寻》中的汤婆婆,《幽灵公主》中的黑帽子大人,还是《风之谷》中的库夏娜等,掌权者一律都是女性角色,这被认为是其“女权主义”思想的体现,也是宫崎骏对日本社会中重男轻女现象的反抗。在日本,这个重男轻女的地方,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更有意思的是,在年龄层次方面,宫氏动画中的主角往往是青少年儿童。为什么“龙猫”只有小月和小梅才可以看见?因为她们有着孩子纯真的眼睛,有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热爱,不像那些成人,被世俗蒙蔽了眼睛。
再如,《千与千寻》中的糊涂父母在被千寻从鬼门关拉回来之后却浑然不知,这是不是宫崎骏先生对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家长们的一点小小的讽刺与提醒呢?
同时,不难在宫崎骏作品里发现,他认为日本的教育体制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大人们总是把一切赌注和压力都压在孩子们的身上,而无视孩子们的天性,过早的将他们带入成人的世界,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需要什么,我们却没有真正关注过。
四、辩证的学习“宫氏动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宫崎骏塑造的人物性格具有“善良”,“勇敢”,“富有人性”等特点。而这些经典动画角色的的成功设计是基于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和个人责任感与使命感所致。推动我国动画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充分研究和挖掘宫崎骏作品中的动画角色性格的创作历程。
音乐圣殿之都六年级作文 篇5
音乐的步伐总是让人觉得神出鬼没,难以说清。音乐的“圣殿”存在在世界每个存在音乐的角落里,音乐的节奏总是让人难懂,在“音乐圣殿之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音乐天才——莫扎特,贝多芬,李云迪……这些音乐家创造了许多千古不朽的巨作,写下了许多惊人的伟大作品,这些点点滴滴在几千年的变化中形成了聚集艺术的“音乐圣殿之都”,形成了人类心中不可忘怀的艺术价值……——题记
当我们聚集在一起上音乐课,我们会因为音乐的渲染使我们倍感轻松;在生活中,听一首优雅的歌曲,或许也能让你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功归于音乐,音乐是我们心中的“情感之神”,音乐是情感的“统治者”!“音乐圣殿之都”——这个辉煌的“都市”,把人类对音乐的所有的情感都推向了高潮!每一曲音乐中的定律,音乐中的每一个音符,都代表着作者的内心世界,好比写文章般,充满了情趣。以前,有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肖邦……等许许多多的著名音乐家,他们写下了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曲子,给世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现在,有李云迪,理查德·克莱德曼,吴祖强……等许许多多的作曲家,音乐家,他们以自己独特的风格打破了沉睡几千年的古典风格,为现代歌的发展做了举足轻重的贡献!这些点点滴滴现在都已形成了现代人喜欢的对象。
音乐是一门难学的科目,必须要是音乐情感高超的人才能写得出高超的音乐篇章。因为它的节奏深入,让人难懂,所以要用心去体验音乐中的酸甜苦辣,你才会学好音乐。因为音乐源于每位创作人的内心情感——所以,这其中的每一个高低起伏的音调都代表着这位创造人内心的点点滴滴!所以,若不细细品味这其中的情感,你肯定不能体会这音乐中的多多少少!因为音乐的深入,所以,爱音乐的.人必须要十分认真地,入情入境地学音乐,才能像伟人一样走向“音乐圣殿之都”的道路!这是一件多不简单的事啊!
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贝多芬的《月光曲》……以及世界上其他的许多乐曲,都是音乐家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含辛茹苦地创作了出来的,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不可略视的“宝藏”!同时又给人类世界披上了一件美丽的衣裳,更为人类世界渲染上了独一无二的色彩!这种“色彩”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才能让音乐一代一代地兴起!
消失的圣殿 篇6
对于球队来说,搬进新球场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儿,这表明俱乐部运作成功,财政状况良好;对于球迷来说,眼看着自己心爱的球队作别自己心中奉为“圣殿”的球场,必定会有许多不舍,但留下的美好记忆是永恒的。
与欧洲其他足球强国不同,英格兰的球场都属于俱乐部,所以俱乐部有权将其出售或改做他用。进入21世纪后,房地产业成为了最大的投机场所,在商业化无孔不入的英格兰足坛,被俱乐部弃用的球场自然是吸引房地产商的香馍馍。
“球场安家”不是梦
如果你深爱着一支球队,也许就会有这样的梦想:早上醒来,睁开眼睛就能透过窗子看到球队主场的草皮。阿森纳球迷是幸运的,因为这个美梦已经成为了现实,但前提是,个人银行存款至少要达到2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85万元)。在英格兰,能实现这一梦想的不止“枪手”球迷,曼城、米德尔斯堡、德比和南安普敦等球队的拥趸都有机会“在球场安家”。
2006年5月,有着93年历史的海布里球场完成了它的使命,从此成为了世界球迷记忆里永恒的经典。从1903年至2006年,海布里陪伴阿森纳走过了近一个世纪。温格说:“我感觉这个球场有一颗特殊的心灵,你在其他地方都没有这种感觉,所以我把我心灵的一部分留在了这里。”
一代代球员曾在海布里纵横驰骋,一代代球迷曾在海布里呐喊欢呼……现在,这里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影子,而是变成了海布里广场,拔地而起的是一座共有725套住房的高档公寓楼。虽然海布里的昔日巨星博格坎普、亨利、皮雷以及如今酋长球场的天骄法布雷加斯,都想入住这栋在北伦敦与众不同的公寓楼,但气势恢弘的海布里广场还是让曾经的朝圣者们非常沮丧:“那片受人爱戴的场地如今早已商店林立,毫无昔日风采了。”
曾经陪伴曼城俱乐部走过整整80年的缅因路球场于2004年被拆毁,而这早已被纳入了曼彻斯特的城市规划。“开发商获得了一大笔钱,”英国知名财经记者尼尔·塔格写道,“由于它已经被闲置了好几年,曼彻斯特的居民房屋管理机构打算拨出专门的款项在这里兴建政府性住房。”缅因路的命运将和海布里一样,这很可能会成为英国足球商业开发的一种新模式。待到缅因路高档公寓开始发售,作为曼城死忠的前绿洲乐队成员一定会订购一套,因为他们正是从缅因路走向英国乃至世界乐坛的。
曾作为米德尔斯堡队主场的阿雷桑公园球场,就坐落在米堡现在的河畔球场附近。昔日的中心草坪如今成为了私家豪宅的后花园,不过花园中央竖起了一座铜质的足球装饰物。这块场地被载入史册是因为它见证了一次传奇——1966年世界杯,朝鲜队的朴斗益就是在这里打进了对意大利队的制胜球,但如今他留下的痕迹也只剩一座铜靴雕塑了,人们甚至没有记住他的名字。
棒球场在1890年启用时被作为德比棒球俱乐部的比赛场地,德比足球俱乐部在成立初期,也将这里作为主场。在使用了近一个世纪后,德比俱乐部于1997年迁入新球场普莱德公园,棒球场被用作预备队的比赛场地,直到2003年才被拆除用作商业开发,改建为住宅,这项工程预计将在今年完工。
上世纪50年代,南安普敦的戴尔球场是英格兰第一个引进夜间照明设备的球场。现在,在保留旧场地的同时,这里还建起了一大批公寓楼,其中有很多小户型住房,每栋楼都以南安普敦队的传奇人物命名,除了勒蒂塞尔(传奇前锋和点球手)楼、钱农(南安普敦进球纪录保持者)楼和斯托克斯(1976年足总杯决赛为南安普敦打进制胜球)楼,最引人瞩目的要数克罗斯利楼,这是以诺丁汉森林队传奇门将、唯一扑出过马修·勒蒂塞尔点球的马克·克罗斯利的名字命名的。
桑德兰俱乐部成立初期,使用过三个不同的球场作为主场。1886年,他们迁移到了罗克公园球场,此后“黑猫”成绩稳步上升,并且在顶级联赛中征战了68年之久。曾经见证过桑德兰队辉煌的罗克公园球场现在归英国最著名的房地产商Taylor Wimpey集团所有,这里也将被开发为高档住宅区。
“球场购物”成现实
将球场改造成公寓楼是一种奢侈而有情调的做法,但从实用角度来看,球场变身大型卖场似乎更加符合情理,也更具商业价值。
利兹路球场是利兹联队的主场吗?乍一看,你可能真的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仔细想想,见证了“青年近卫军”本世纪初辉煌朝代的那座球场名叫埃兰路。利兹路球场其实曾经是现英冠球队哈德斯菲尔德的主场,如今这里变成了一个B&Q(英国建材连锁超市百安居)的大卖场,昔日的球场中圈所在处,现在是停车场内的一个泊车位。有意思的是,将车停在此处的司机需要加收额外费用,因为他享受到了当主裁判的待遇。不过,这个由球场改建的卖场也成了一个是非之地,因为它曾经太有名了,所以总是招来有非分之想的“第三只手”。
《圣殿》 篇7
首先, 是因为我们博物馆自身先天不足的问题。众所周知, 博物馆是一个集收藏、研究、展览文物的地方, 而文物 (宝贝) ,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 好像可望而不可及。现在我们普通的博物馆, 又囿于种种原因, 不但没有缩小这种割裂, 反而使这种距离越来越大。一是安全因素。博物馆是珍藏珍贵文物的地方, 因为安全原因, 我们很多精美绝伦的文物, 不是优美的站在展柜里供游客观赏, 而是寂寞的躺在文物库房里任凭灰尘落满全身;二是硬件设施原因。大部分博物馆仅仅只有一个展厅, 简陋的房屋、老旧的展柜、千篇一律的摆设、没有绚烂多彩的灯光照出奇珍的神秘光彩、没有生动活泼的讲出异宝后面动人的故事, 没有声、光、电的衬托, 都使得一件件文物仅仅只是一个冷冰冰文物而已, 毫无生气和吸引力, 吸引不了更多的游客参观学习;三是资金原因。大部分博物馆属于财政拨款, 自身又缺乏造血功能, 上级拨款也仅仅能维持正常运转。一部分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后, 还有相当部分博物馆未实行免费开放, 高昂门票原因又使一部分游客的脚步停在博物馆门外。
再者, 是普通民众对博物馆的认识不足的客观因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揭示了人的需求首先是满足生理需求, 然后才是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在现代社会, 很多人刚好解决了温饱问题, 正在向小康迈进, 进博物馆享受高雅艺术的熏陶, 也只能稍微靠后了。同时,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是潜移默化的,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人们的消费、学习、娱乐也实行快餐化。很少有游客抽出大部分时间来游览, 更别说细心的倾听了。因此, 民众对博物馆的认识也需要一个提升的阶段。
综上种种因素, 没有普通民众和博物馆的良性交流和互相认识, 博物馆被认为是一个神秘、高雅、只可远看, 不可近观的身外之物。
欣喜的是, 这种历史状况正在慢慢改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我们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当物质需要满足后, 精神文化需求随之而来, 现阶段, 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作为文化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 在解决这个矛盾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我们所要做的, 就是慢慢消除这种距离感、差距感、神秘感, 尽量提供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文化产品。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是我们共同的需要。
一、由文化圣殿走向民众乐园是党和国家的期望和要求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把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做为我们今后一项既定国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 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也给我们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 不仅仅是书本上的, 也不是围在高墙大院内的, 更不是锁在深宫密柜中的。
二、由文化圣殿走向民众乐园是博物馆自身建设的主观需要
在过去几十年时间内, 博物馆发展比较缓慢, 进入新时期以来, 博物馆建设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 面临诸多困难。因此, 加快发展, 改变观念, 提高展览质量和数量, 提供高质量的娱乐、学习、教育产品, 也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当务之急。坚决杜绝群众眼中的老学究、老古董形象, 大胆走出去, 深入基层, 与人们群众打成一片, 已经是我们很多人的共识。如果继续因循守旧, 不肯融入社会, 将会遭到淘汰和边缘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 免费开放已成为大趋势, 解决了经费的后顾之忧后, 我们更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而不仅仅满足于独居一偶, 孤芳自赏。
三、由文化圣殿走向民众乐园是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客观需要
在我国由解决温饱问题向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中, 人民群众解决温饱问题后, 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我们发展的巨大动力。把高深、高雅的文物知识通俗化、易懂化, 是我们主要的工作。能让每一位参观的游客都能接受我们的文化, 接受我们的教育, 是我们每一位文物工作最大欣慰。
大部分遗址性博物馆的特色:地处农村, 交通不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发掘过后, 曾经的喧嚣辉煌渐渐平息, 只留下了一座孤独的博物馆静静地坐落在村庄一角。曾几何时, 附近村庄的大人小孩, 都用充满好奇和些许不屑的眼光看着我们。紧闭的大门、偶尔响起的凌厉报警声、行色匆匆的专家学者, 无一不让附近的群众生出隔阂感。我们成为被大众有意无意忽略、遗忘的角落。
博物馆, 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地, 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 用自己独特的魅力体现了“既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在博物馆这个艺术的浓缩地, 我们更要加强艺术和生活的完美结合, 使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摘要:博物馆——一个对民众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词。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 用自己独特的魅力体现了“既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的这一特色, 也体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代, 更体现了由冷艳高贵到平易近人的转变。
《圣殿》 篇8
首先, 是因为我们博物馆自身先天不足的问题。众所周知, 博物馆是一个集收藏、研究、展览文物的地方, 而文物 (宝贝) ,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 好像可望而不可及。现在我们普通的博物馆, 又囿于种种原因, 不但没有缩小这种割裂, 反而使这种距离越来越大。一是安全因素。博物馆是珍藏珍贵文物的地方, 因为安全原因, 我们很多精美绝伦的文物, 不是优美的站在展柜里供游客观赏, 而是寂寞的躺在文物库房里任凭灰尘落满全身;二是硬件设施原因。大部分博物馆仅仅只有一个展厅, 简陋的房屋、老旧的展柜、千篇一律的摆设、没有绚烂多彩的灯光照出奇珍的神秘光彩、没有生动活泼的讲出异宝后面动人的故事, 没有声、光、电的衬托, 都使得一件件文物仅仅只是一个冷冰冰文物而已, 毫无生气和吸引力, 吸引不了更多的游客参观学习;三是资金原因。大部分博物馆属于财政拨款, 自身又缺乏造血功能, 上级拨款也仅仅能维持正常运转。一部分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后, 还有相当部分博物馆未实行免费开放, 高昂门票原因又使一部分游客的脚步停在博物馆门外。
再者, 是普通民众对博物馆的认识不足的客观因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揭示了人的需求首先是满足生理需求, 然后才是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在现代社会, 很多人刚好解决了温饱问题, 正在向小康迈进, 进博物馆享受高雅艺术的熏陶, 也只能稍微靠后了。同时,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是潜移默化的,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人们的消费、学习、娱乐也实行快餐化。很少有游客抽出大部分时间来游览, 更别说细心的倾听了。因此, 民众对博物馆的认识也需要一个提升的阶段。
综上种种因素, 没有普通民众和博物馆的良性交流和互相认识, 博物馆被认为是一个神秘、高雅、只可远看, 不可近观的身外之物。
欣喜的是, 这种历史状况正在慢慢改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我们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当物质需要满足后, 精神文化需求随之而来, 现阶段, 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作为文化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 在解决这个矛盾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我们所要做的, 就是慢慢消除这种距离感、差距感、神秘感, 尽量提供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文化产品。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是我们共同的需要。
一、由文化圣殿走向民众乐园是党和国家的期望和要求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把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做为我们今后一项既定国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 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也给我们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 不仅仅是书本上的, 也不是围在高墙大院内的, 更不是锁在深宫密柜中的。
二、由文化圣殿走向民众乐园是博物馆自身建设的主观需要
在过去几十年时间内, 博物馆发展比较缓慢, 进入新时期以来, 博物馆建设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 面临诸多困难。因此, 加快发展, 改变观念, 提高展览质量和数量, 提供高质量的娱乐、学习、教育产品, 也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当务之急。坚决杜绝群众眼中的老学究、老古董形象, 大胆走出去, 深入基层, 与人们群众打成一片, 已经是我们很多人的共识。如果继续因循守旧, 不肯融入社会, 将会遭到淘汰和边缘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 免费开放已成为大趋势, 解决了经费的后顾之忧后, 我们更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而不仅仅满足于独居一偶, 孤芳自赏。
三、由文化圣殿走向民众乐园是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客观需要
在我国由解决温饱问题向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中, 人民群众解决温饱问题后, 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我们发展的巨大动力。把高深、高雅的文物知识通俗化、易懂化, 是我们主要的工作。能让每一位参观的游客都能接受我们的文化, 接受我们的教育, 是我们每一位文物工作最大欣慰。
大部分遗址性博物馆的特色:地处农村, 交通不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发掘过后, 曾经的喧嚣辉煌渐渐平息, 只留下了一座孤独的博物馆静静地坐落在村庄一角。曾几何时, 附近村庄的大人小孩, 都用充满好奇和些许不屑的眼光看着我们。紧闭的大门、偶尔响起的凌厉报警声、行色匆匆的专家学者, 无一不让附近的群众生出隔阂感。我们成为被大众有意无意忽略、遗忘的角落。
博物馆, 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地, 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 用自己独特的魅力体现了“既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在博物馆这个艺术的浓缩地, 我们更要加强艺术和生活的完美结合, 使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摘要:博物馆——一个对民众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词。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 用自己独特的魅力体现了“既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的这一特色, 也体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代, 更体现了由冷艳高贵到平易近人的转变。
西北野雪圣殿 篇9
我们各种如饥似渴,或一字排开或穿梭山间,道外野雪、雪场周边的野山好一顿撒欢之后,大家意犹未尽地转向了山形极其优美的将军山后山。一番勘测研究之后,最终还是达成逐雪行共识—深入大东沟腹地。
大东沟是将军山群山中海拔最高的山,落差达1500米,坡度适中,山形富于变化,除了大量可见的宽阔野雪山面,还有不计其数的林间野雪线路。
一行人在阿勒泰旅游局的协助下,驱车从小东沟景区进入,沿途的风景俨然童话世界,两旁的山形白雪覆盖之下宛如中国水墨画。我们一行人抵达时已是初春,恰逢一波升温天气,大东沟部分雪质已见稀疏,于是标记留待来年。听闻目前已有投资集团介入,开发大东沟滑雪场,很可能引入直升机滑雪,实在为雪友们的幸事。
简单吃过午饭,大家启程奔赴此行另一目的地:白哈巴。白哈巴被称为西北第一村,位于我国最西北角的阿勒泰哈巴县铁热克提乡境内,与哈萨克斯坦接壤。
越野车手蒋秋林大哥非常热情地驱车送我们,但沿途厚达一米的积雪却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从阿勒泰市到白哈巴仅两百多公里的路程,艰难行进了10个小时,沿途经过无数次雪中挖车、推车以及帮沿途路人挖车、推车。抵达白哈巴时已是子夜的繁星满天。
山谷中的白哈巴村在清晨的袅袅炊烟中格外动人。四周环抱的雪山个个都展现迷人的魅力,有非常好的滑行路线,远看好似天然的亚布力滑雪场。由于从白哈巴村出发接近性较差,因而在此次行程中放弃。但它们安静地在天然野雪沟槽以及清晰的雪线与树线的分割中,也成为我们下次行程的目的地计划之一。
离开白哈巴时,听说喀纳斯积雪更厚,加紧装好防滑链后,纷纷在车上补觉,养精蓄锐到此行目的地禾木村好大干一场。
混沌中突然听到一句:“这里都可以滑了!”于是一个激灵,大家准备上板滑公路,考虑到部分路段的坡度问题,在车上装了一根拖拽绳,于是,令大家欣喜若狂的公路之旅开启。从喀纳斯湖观景台到禾木乡一百多公里路,大家不断变化队形拖拽滑行,体验不同角度拖拽、不同路况雪况滑行的奇妙感受。这也是第一次大家边滑行边开玩笑的一路,各种控制、肆意与张扬的一路。
渐行至禾木,随着景色的越来越开阔,也逐步开启了下坡模式。小伙伴们旋即开始四人公路野雪追逐赛。那时候感觉自己不像是一个雪者,而是操起冰刀的短道速滑选手。终点处,没有颁奖仪式,没有排名列位的喜悦,没有对出局者的惋惜,因为,一切都来不及,更辉煌的滑雪殿堂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禾木村位于新疆阿勒泰喀纳斯景区,有“中国第一村”的美称,但于我们而言,这连绵起伏白雪覆顶的群山和有关至今仍延续兽皮板滑行的图佤族人民,更具吸引力。
站在禾木的马盖蒂峰脚下,我们过电般浑身颤抖不能自已。因为,它海拔纵差2000米,横锁天际的身体上罗列着上百条野雪道,树林滑行区,几乎可以秒杀脑海中所有大小野雪区。尽管如此,它也只是禾木周围群山之中微不足道之一,目光所及,到处是可以畅滑的雪山,它们安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去触碰。
在与当地图佤族村民简单沟通之后,我们雇了几辆马爬犁,由马爬犁载着我们和雪板等器材至马盖蒂峰山脚,而后我们再踩登山滑雪板上山。
由于我没有想到如此美妙的山形,没有带登山滑雪板,又实在不舍这无边的雪。想了一个办法:背着滑雪板,踩当地毛皮板上山,而后山顶换板,背毛皮板滑下。方法看似可行,实施起来却很艰难,因为齐腰的雪,不小心就栽进去动不了,更别说换鞋换板了。
眼见队友及图佤族毛皮板滑手玛力琴等人逐渐远去,顺辙印上山休息待定准备换板子滑行时,他们已呼啸而下。大家滑行着、大笑着,畅享滑行带来的愉悦、开阔与自由。结尾如此恢宏,寻到此雪,毋需再寻。
非著名滑雪地:喀纳斯将军山雪场、大东沟、白哈巴禾木乡一线
推荐人:蔡胖胖
推荐类型:雪期超长的隐秘野雪地
推荐理由:
将军山滑雪场目前拥有雪道16条,主雪道高差405米,其中1号、2号雪道获得国际雪联认证,属于西北殿堂级的滑雪场。然而将军山滑雪场所展现给你的远不止这些。站在雪场之巅,我们看到的是四面延绵不断的雪山,高低起伏的山线勾勒出大家对于雪域王国的向往。
从喀纳斯湖观景台到禾木乡走过的一百多里路,我们此生一定再难忘记。这是一条成熟的徒步路线,但让我们难忘的原因却是:我们是穿着雪板滑过来的。站在禾木的马盖蒂峰脚下,我们过电般浑身颤抖不能自已。因为,它海拔纵差2000米,放眼望去,横锁天际的山体上罗列着上百条野雪道,秒杀脑海中所有大小野雪区。尽管如此,它也只是禾木周围群山之中微不足道之一,目之所及,到处是可以畅滑的雪山。
【《圣殿》】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