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心

2024-07-05

赏心(精选8篇)

赏心 篇1

悦目赏心益智导行

《新课程研究》之“华”, 在于精美而高雅的装帧和图文并茂的页面, 让人眼睛一亮。《新课程研究》之“实” , 在于有眼界, 有内涵, 有重量。有眼界就是始终瞄准教育之前沿, 把脉课改之方向 ;有内涵就是所发作品文质兼美, 思想深刻, 或叙, 或论, 均体现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担当 ;有重量就是每期刊物都有名师专家撰文压轴, 刊物品位因此而提升。

《新课程研究》之“点”, 在于把握教育热点、难点、焦点。每期的专题策划, 借以集思广益, 荟萃思想精髓, 凝聚智慧光华, 探索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新课程研究》之“面”, 涵盖了教育教学的不同领域, 涉及到探索指向的不同层面, 照顾了热爱研究的不同群体, 理论与实践在这里相融, 名人与大众在这里互动, 真正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

赏心悦目 请勿打扰 篇2

It’s easy to forget they’re there—until the cleaning crew knocks on the hotel door while you’re recovering from 1)jet lag. But have you ever noticed the variety in “Do Not Disturb”signs? Each one tells a story about the hotel, and the country that it’s in.

Edoardo Flores has collected nearly 9,000 Do Not Disturb signs from 190 countries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If you take a look at Flores’ collection, the Most Adorable Award should go to the Do Not Disturb sign from Stockholm, Sweden.

You know you wouldn’t want to mess with the guy on the Do Not Disturb sign from Istanbul, Turkey. When you see the sign from Copenhagen, Demark, you know you are in the Kingdom of Fairy Tales. Flores’ favorite signs come from Asia, where there is more attention to 2)craftsmanship. This Do Not Disturb sign from Hoi An, Vietnam, serves as a perfect example.

A sign is not just a sign after all.

你很容易就会忘记它的存在——直到你想多睡一会儿把时差倒过来,而打扫卫生的酒店服务员来敲门的时候。不过,你是否注意过多姿多彩的“请勿打扰”标志牌呢?每个小牌子都在讲述一个关于酒店及其所在国的故事。

在过去的20年里,埃多尔多·弗洛雷斯从190个国家收集了将近九千个“请勿打扰”标志牌。如果你看过弗洛雷斯的收藏,便会觉得“请勿打扰”标志牌的“最可爱大奖”应该颁给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小牌子。

你很明白,你不会想招惹那个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请勿打扰”牌子上的家伙。而当你看到来自丹麦哥本哈根的小牌子,你就知道自己已身处童话王国了。弗洛雷斯最喜爱的标志牌来自亚洲,因为那里的人们更看重标志牌上的精工细作。这个来自越南会安的“请勿打扰”牌子正是完美的范例。

让阅读新闻成为赏心的乐事儿 篇3

标题精美动人。新闻标题是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在一篇或一组新闻本文之外, 用以概括或评价新闻内容, 有别于正文字体或字号的简要文字。关于标题的作用, 早在1919年, 徐宝璜就在其所著的《新闻学》中有所说明。徐宝璜认为冠题目于新闻之前有两个作用:“其一, 是便利阅读;其二, 是引人注意。”俗话说得好, “看书看皮, 看报看题”。一条好的标题不仅能告诉读者新闻事实,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还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扩大稿件的宣传效果, 给人提供艺术美的享受。如系列报道《春风吹得万木葱》、《四分鼓帆千船竞》、《分合互补百事通》、《动力凝聚十方情》、《引领未来一路行》, 标题中巧妙地穿插数字万、千、百、十、一, 使报道更有连续性。又如第二十六届河南新闻奖获奖作品《保罗国际又现“天价头”》、《陇海大院32年书写人间大爱》、《危中有机就业“寒冬”孕“春天”》等, 标题都很生动,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令读者印象深刻。

形式不拘一格。读者阅读新闻, 不喜欢结构呆板与陈旧, 求变求新是人们的共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的写作结构上要有所突破, 要敢于打破死板陈旧的写作模式, 运用多元思维和立体思维, 运用多种多样的结构手法, 变化多端, 灵活善变, 不断地推陈出新, 不断地创新新闻结构方式, 使稿件形式新颖、生动、活泼。例如有人说要改革党报可读性不强的问题, 必须减少各级机关的工作、会议及领导人活动报道。这种观点未免有失偏颇。党报的某些报道之所以不太受人们欢迎, 关键是我们的报道习惯于“穿旧鞋、走老路”, 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新、不活、不实, 内容空洞、缺乏信息量。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创新报道内容, 改进报道形式, 而不能简单地靠压缩或减少相关报道来实现。

文字精练优美。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读者对新闻的选择出现了“挑着看、跳着看”的阅读心理。想要被读者挑中, 作者除了要抓住最新鲜的报道内容外, 还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学功底, 让文字精练优美。文字是新闻事实呈现给读者的载体, 是表现新闻思想的外壳, 所以直接关系到读者接受新闻的质量。文字的可读性表现在精练、生动和形象方面。好的文字表达能把新闻事实的本质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读者, 把新闻事实的正义之气变成读者的正义之气, 把新闻事实的悲喜变成读者的悲喜, 让读者见了不想放手, 看了就想一口气读完。

运用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 就是把遇到的事物反过来想想, 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问题, 从而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新鲜事物或别人不曾用过的表达形式。在采写新闻报道中, 作者的理想就是“扫除一切窠臼, 向别人搜寻不到之处另辟新境”, 写出“新、奇”的脍炙人口的新闻。做到这一点, 单凭常规的思维方法是难以办到的, 而逆向思维, 倒不失为一招。例如, 在采访荣获“全国好矿嫂”的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九里山矿职工齐桂素时, 按照一般常规的写法, 会从齐桂素如何能干入手。而作者逆向思维, 从她的受之有愧写起。写齐桂素在工作中的好强, 同时又刻画出她对丈夫的愧疚和对孩子的愧疚等心理。稿件《好矿嫂的惭愧》见报后, 许多读者均称该文章写出了新意, 有看头。

运用细节描写。在新闻作品中, 细节不仅能刻画新闻人物的个性特征, 还能具体生动地反映新闻事件的特征, 增强新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一篇新闻, 如果只有事实而没有细节, 就好似一幅画只有远景而没有中景和近景, 让人有雾中看花和远处观山的感觉, 总觉得不痛快、不够过瘾。从人类接受信息的规律来看, 人们总是相信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细节好似把读者带入新闻现场, 好似把新闻事实当时的场面、情景、人物乃至人物的面貌、行动、语言、性格等历历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使读者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睹其情, 从而大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深化报道内容。读者阅读一条新闻, 不仅想了解新闻事实的发生, 还想了解新闻事实的背景。新闻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 是一种双向交流, 在这种交流中, 读者的接受条件首要的就是得益。许多人读报已不仅是为了学习, 不仅是为了消遣, 而是要找到与他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与信息。因此在写作中, 作者应该进一步深化主题, 揭示新闻本质, 要着力去写生活深层次的内容, 从而扩大新闻的信息量, 让读者感到读新闻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让读者阅读新闻后觉得解渴、有用。

新闻要具故事化。读者有着天生的故事情结, 从读者的需求角度上讲, 故事化新闻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故事化新闻与非故事化新闻的区别就在于, 故事化新闻里有故事, 这种故事一方面真实, 另一方面读起来又像文学作品那样吸引人。因此采用故事化的方式写新闻, 在新闻中讲故事, 使故事与新闻融为一体, 就能吸引读者。人都是有感情的, 新闻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沟通, 首先是情感的沟通。“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因此故事化新闻往往能打动读者, 感染读者, 把读者的感情激发出来, 使读者读文而生情, 从而在思想和心灵上产生共鸣, 引起阅读的兴趣和愿望。

漫步书海赏心“阅”目 篇4

-------高学段阅读活动汇报会

“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阮葵生在《茶馀客话》中这样写到。小教阶段的读书是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主,如果一个孩子爱上读书,一辈子都在读书,那是他的福气,也是民族的福气。

本着这样的想法,我着手开展阅读活动。这项活动是从前年2011年9月接手四

(一)班开始的。当时开学没几天,我对班里学生进行了一次基本情况调查。这张表格的内容格式是我自己设计,其中一项就是“你读过多少名著或作品”。全班44名孩子,交上来30份,这一项显示大多数孩子读书很少或空白,只有3个孩子读书较多,他们是程泽远、马伊凡、李伊卓。通过对班里的摸底调查,年级情况窥豹一斑。面对现状,我和同年级贾老师、刘老师商量,开展两项工作:(1)在班里营造一种读书氛围。(2)向孩子们推荐书籍,扩大孩子们的阅读量。

当时,学校领导重视阅读工作,给每班配发10本书,我们又动员学生捐书,在班级成立图书角。学生自由阅读,我们几位老师也在班里多次讲解读书的重要性,给孩子讲故事,带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和积极性。我们还向孩子们推荐书籍,如《地球的故事》、《爱的教育》等,扩大学生的阅读知识和体验。

那一学年,区教育局倡导“特色作业”,我们几位老师商量以此为契机,开展以阅读为主的寒暑假特色作业,主题是“我读书我快乐”,让孩子们制作阅读文件夹,使阅读活动更规范,更显性。

那年,我还有幸去太原学习,学习回来后曾做过一次汇报,主题就是“推广阅读,深化思考”,从我个人的认识上来说更加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这样坚持了一年,孩子们的读书情况怎么样?去年2012年秋季开学,我在全年级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一共设计6个话题,学生笔答。我根据调查的情况写了一份调查分析报告。调查结果显示:(1)学生累计阅读量15—40本居多,50—100很少,全年级阅读超过100本,只有1个,就是程泽远。(2)阅读类型最多的是童话,有十几个孩子喜欢文史类,只有一个孩子喜欢医学类。(3)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喜欢读书,孩子们也对读书感兴趣,说明环境氛围的影响比较大。

调查还显示,通过一年的阅读,学生逐渐习惯和喜欢读书,见识开阔,思想活泼,文笔也好多了。

去年秋季,片区领导指出语文阅读工作的重要性,开展开放式阅读活动,并为学生印发《悦读》这本书和阅读记录卡。我们年级积极跟进形势,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几项活动:(1)使用阅读记录

卡。(2)办读书手抄报。(3)优秀作品在班级传阅张贴。此外,还指定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城南旧事》,并做读书笔记。

去年,我还做了一次公开课《开放式阅读》,这次讲课是我为阅读教学工作做的一次大胆尝试,讲课内容主要是介绍阅读内容的范畴和阅读的思路方法。虽然那次不算成功,但我从经历中反思到的可能比成功来得更多更深刻。

今年开学伊始,学校领导强调工作重点之一是阅读,以学段为单位开展。虽然时间短,假期多,事情多,但是阅读活动在持续进行。我们五六年级几位老师商量,指定阅读书籍是《好兵帅克奇遇记》、《苦儿流浪记》、《绿野仙踪》、《八十天环游世界》。原来的阅读活动,一般情况下,孩子们做一些文字资料类活动。我们几位老师商量,考虑到孩子们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思维能力也有所发展,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些语言表达类活动,诸如讲故事、情景舞台剧、经典诵读、经验交流会等。这些活动每个班都在开展,时间安排灵活,形式内容丰富,今天由于时间场地关系,各年级各班派出代表做一个示范性演出。

通过这两三年的努力,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接触并喜欢上了阅读,在教室,在阅览室,在操场,在草坪,都能看到孩子们读书的身影。孩子们漫步书海,赏心“阅”目。孩子们的知识面扩大,视野开阔,言谈举止也比较活泼自信,这些都是读书赋予他们的气质。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渐渐会思考,有见

解,能诉求,敢表达,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我们老师感到很欣慰。

这几年,我的语文教学工作重点放在了阅读活动上,我自己有两点很真切的收获,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点:一个人想做一件事,离不开组织,离不开集体,离不开大家。我很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很荣幸成为组长,各位老师也很支持我,使得我在阅读上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得以在年级展开,从而实现我的阅读梦。学校领导、片区领导、区教委非常重视阅读工作,政策上不断倾斜。这个学期以来,阅读的条件更好,学校购进大量优质的儿童文学作品,开放3个阅览室,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多更好的阅读资源。想做一件事情,大环境,软气候,天时地利人和是很重要的,我何其有幸,赶上了好时机。

第二点:阅读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短期也看不出明显效果,需要长期坚持。我们的阅读活动还在继续,今天的活动只是阶段性总结。今后,还需要我们老师思路灵活,方法得当,有耐心有恒心,滋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意识,为语文教学工作贡献我们的才智和心力。

赏心乐事谁家院 篇5

杨安的四合院很好地诠释了这首诗,端坐正房,阳光从红花梨木窗格点点滴滴透进来,听风吹槐树、鸟啼昏晓,看春花秋月、夏云冬雪,四季变幻、晨昏景异尽收眼底。

身处闹市,车马不喧。西耳房看书,东耳房入眠,品茗、闻香、煮茶……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便在这个小院。

枕一室雅韵入梦来

一进院门,古老的影壁便映入眼帘,雕花精致却不失庄重。右侧的门房改成了洗衣房和厨房,与东厢房的饭堂相连通。

向左跨过月亮门,就来到了前院。三间倒座房用做客房,招待远道而来的宾客。连接前院和内宅的垂花门稳重雅致,门两侧楹联上的“总集福荫,备至嘉祥”出自杨安之笔,柔和有力。刚过垂花门,潺潺水声先入耳来,原来两侧的抄手游廊旁,还各有一个小水池,假山不高亦嶙峋,水池不大亦有趣,木廊爬满藤萝,阳光穿过层层绿叶射入池中,隐隐可见几条锦鲤在荷叶间嬉戏。这里借鉴江南园林亭台水榭,给忽略水景的京城四合院带来更多灵动。

走进内宅,发现精心装饰下的两进式四合院,保留了大门楼、影壁、月亮门、倒座房、垂花门、正房、耳房、厢房和抄手游廊,假山临水,鱼潜于中,草木都是旧岁月的模样,高高的门槛内,还挂着红彤彤的宫灯。不过,现代的生活设施并不缺,锅炉房、洗衣房、洗手间……一个都不少,甚至做了一个车库。

“住在四合院不是为了做古人,而是追求更为舒适的生活。”环顾整座内院,精致典雅,大有秦汉古韵,大大的遮阳伞下,是一个现代茶座,与四周景致并无冲突,正要饮茶,忽然跑过来一只憨憨的松狮,转了一圈,又躺在檐下。紫藤后,精雕细琢的木窗隔断世外尘嚣,一支毛笔几张宣纸一段小曲儿,悠悠然就是一个下午。

借一方古韵自然色

原本这里是清朝施姓中堂家的宅院,历史变迁,几经风霜,早已成为千疮百孔的大杂院。买下后,杨安不敢大意,邀来古建筑专家,又请了一支专业古建筑队,亲手画了一本厚厚的设计图,旨在照原样恢复。一番土木改造后,庭院恢复了往日的显贵尊荣,6.8米净高在京城四合院中首屈一指。

修旧如旧是文物,有自己的想法才是家。除了引入水电管道等现代设施,在四合院的改动中,杨安最用心的是色彩的改动。“我非常不喜欢传统的红柱绿窗,大红大绿太喧腾。”查阅历史资料,得知清朝王府花园的柱子曾用过黑色,而黑色又是汉朝最尊贵的颜色,大气典雅,他便决定将柱子漆成黑色。

最开始使用亮色漆,刷上去后,木头表面不平整的缺点全部暴露无遗,然后改用亚光漆,效果立刻出来。看似简单的柱子,注重完美的杨安却整整5个月都睡不好觉,“不知道漆出来会怎么样,很担心失败。”亚光黑柱配上中国宫廷彩绘,显得沉稳雍容,自此,他才算安心。

“这次翻修最大的突破在门窗上。”四合院门窗的木料,是从旧家具上拆下来的红花梨,他放弃了传统的红绿相间的混油工艺,采用本色,连漆都不用上,只保留了打蜡这一道工序,凸显自然本色。这样一来,使得整个院子少了几分俗气,多了几分文气。

如此一来,似乎偏离了北京四合院的模样。“四合院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杨安说,“只是看多了红柱绿窗,会以为四合院都应该那个样子。”

如今,偶逢节日,四合院会唱起堂会,《霸王别姬》、《苏三起解》是保留曲目,京剧院的名家名角悉数登场,社会名流或受邀或慕名前来。“旧年间王府大院唱的堂会,现在我这里也能听到咯。”恍惚间,又穿越了时光,看见虞姬、苏三……

湖南长大的杨安还炒得一手好菜,每每高朋满座,他便挽起袖子亲自下厨。“他一手夹烟、一手掌勺的样子最可爱。”家人如此说道。

伴百年树读万年书

庭院内,两棵上百年的槐树默守岁月的变迁,春夏为小院撑起两片大大的绿荫,与新栽的樱桃、石榴、海棠、古藤共度好时光。“每当海棠花开,我才知道什么是繁花似锦,四年前移栽的古藤去年第一次开紫花,第一次了然什么是花团锦簇……”今春,杨安又种下一棵古紫薇,如今已然新枝丛生。

“没养‘彼特’(松狮狗)之前,那些喜鹊啊、麻雀啊,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鸟每天都会飞来,在院子里蹦跳溜达,很奇怪北京二环还会有它们的身影。”

尽管兼任集团董事局主席,若无要事,他一般不插手。每日晚睡晚起,读书画画写作会友。“人生最快活的事莫过于读书。”一天中,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书房,读书写作时间长达10个小时。春秋夏三季,也时常坐在院子里,一边读书一边听水声,“古人的院子里只有一堆石头的假山,没有水。不过那时候没有电,不可能做循环水,现在既然有条件,就想坐在院子里观鱼听水声。”顿了顿,他笑,“修水池也是想养鱼,金鱼养在池子才有意思。”每年春天,他都会买一批鱼儿放入水池,到天冷时,送到北海放生。兴致一来,也会买几只小鸭子,让他们在睡莲中游来游去,追鱼赶水。

住在四合院,最大的感受就是回归。“都市中人,只是感受今天的天气和有限的时辰,住在四合院感触就不同,一年四季有季节变化,一天中有光影变化,可以从容细致观察,经历黄昏黎明。”

在西厢房外,挂了一副楹联:“明月满尊开上阁,古香半榻捡藏书”,这是清代颜书第一人钱沣的手泽,也是他多年来的生活写照。

赏心 篇6

《驯悍记》在莎士比亚喜剧世界中,是一个上演难度颇大的喜剧。它属于莎翁的早期喜剧,不像中期喜剧(又称成熟喜剧)《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那么家喻户晓,而且在学术界还存在颇多争议。西方不少论者对此剧颇为反感,认为它“根本不是关于情感的戏”,是一出“货真价实内容粗野的闹剧”,有的认为它宣扬的是大男子主义。肖伯纳甚至说:这出戏“对于现代人的感情来说简直叫人恶心。”

汉剧《驯悍记》最大的一个成功,是编演者深刻地理解了莎士比亚原作的核心内涵,透过主人公“驯悍”故事的表层,歌颂了青年男女真挚的爱情,全剧涌动着青春的活力,洋溢着文艺复兴时期年青一代男欢女爱、追求友谊、向往美好婚姻的人文主义精神,奏响了一曲爱和美的赞歌。

从古到今,以“悍妇”为题材的作品,很容易流于闹剧。从表面上看,莎剧《驯悍记》也确有一些比较浓厚的闹剧色彩,如使用打人、戏人等折磨人皮肉的手段,然而改编者更看到莎剧《驯悍记》已不同于传统的“悍妇”题材,剧中的凯瑟丽娜不是已婚者,而是一位令人同情并别具优点的少女,她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明显的机智。她的求婚者彼得鲁乔也是爱她的,他通过别具一格的驯悍方式帮助她克服身上的缺点,最终获得了爱情和美满和谐的生活。

改编者在正确解读莎翁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强化了鲁乔(即原作中的彼得鲁乔)和巴丽雅(即原作中的凯瑟丽娜)的爱情。两位主角,一位是骄横傲慢、目中无人的娇美女子,一位是豪放幽默、智慧过人的富家子弟。莎翁原作描写两人初次见面时,彼得鲁乔就以小名称呼凯瑟琳娜,“凯瑟”长、“凯瑟”短的,赞扬她如何“美丽”、“可爱”、“温柔”,这一连串久违的动听字眼让凯瑟听了大觉意外,误解为自己又在受人愚弄,于是出于本能,动手打了彼得鲁乔。彼得用比她还泼的办法从反面给她照镜子,让她意识到凶悍所带来的后果,从而学会忍耐。

汉剧改编本根据莎翁原作的精神,强化了两人感情相投的因素。第一场《议婚》,鲁乔听完媒婆赛珍珠对巴丽雅的介绍后,顿感“性情相投”,“俺天生刚强好似生铁打,她烈火焰焰好似钢溅花。重锤巧把钢件打,只为组合成一家”。他找巴丽雅主要是为了“寻一个知心人共同来执家”。当他和巴丽雅“交涉”一番之后,更感“意气相投”,一个是“爱上她有缘无故亟不可待”,一个是“看中他异想天开说不明白”。因而,鲁乔对巴丽雅的“改造”,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赏其美制其悍还需巧思费工夫”。鲁乔对巴丽雅的“驯服”,既是精心设计的游戏,更是充满真情的感化。正是这份真情,引发了巴丽雅的自省和自责:“难得他爱我驯我不点破,难得他忽冷忽热忽恶作。今日里他陪我又累又困半饥半饿,坐卧不宁情不自禁泪如梭……”这就使巴丽雅的“被驯服”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汉剧《驯悍记》编演遇到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将汉剧(戏曲)风格与莎剧特色相结合。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戏曲味”如何同“莎味”结合。所谓“莎味”主要就是指莎剧浓郁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深刻的现实主义描绘和浪漫主义激情的浑然融合,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丰富复杂的性格,优美精炼、灵活有力的语言。汉剧是京剧的母体之一,是一种载歌载舞、说表兼重的戏剧艺术形式,唱做念打全面运用,具有程式化、节奏感强、虚拟化等等的特点。将“莎味”同“汉味”如何水乳交融地揉合在一起,这是一项艰苦的创作任务,正如杰出戏剧家曹禺先生所指出的“把莎士比亚艺术的种子,遍植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就是要靠中国的戏剧作者们创造性的劳动。”

莎剧的戏曲改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改编方法,一种是“剪刀+浆糊”式的改编。这类改编,改编者没有或较少有自己的人生体验,它只是将原作用戏曲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类改编,我们在舞台上见过不少,他们往往是短命的,演过一阵之后,便永远从舞台上消逝了,是一种“过眼烟云方式”的改编。另一种改编则是“创造性的改编”。这种改编,融入了改编者丰富的人生经验和艺术实践经验,是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改编。

汉剧《驯悍记》便是这样的一种改编。编演者根据汉剧艺术的特点,在艺术形式上对莎剧原作的结构作了彻底的改造。莎剧尤其是莎剧喜剧通常都有两个以上的故事线索平行、交错发展,互相衬托补充,最后融合在一起。戏的容量大,一般都比较长,舞台演出需要三四个小时左右。就是用话剧形式来演,根据今天观众的欣赏的时间要求,也必须进行删削。而汉剧,由于主要通过唱腔塑造人物,容量有限,改编莎剧必须进行更大幅度的删改,在情节线、人物设置上进行变动。汉剧《驯悍记》就将原作六幕14场,改成《议婚》、《自媒》、《拜堂》、《驯悍》、《回门》五场,而将原作的戏中戏开场,改为序场《迎宾》,使全剧一气呵成,线索清晰、情节流畅,十分符合中国戏曲观众的审美习惯。序场《迎宾》,媒婆赛观音、鲁小二及轿夫若干,化戏装,着戏服,恭立于轿前,热情大方地以中国传统礼仪,拱手迎宾,一下子将欢快、热闹的气氛营造出来,为整个剧情的展开作了有力的烘托。

本剧改编者方月仿不仅是汉剧著名剧作家,而且是汉剧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对汉剧艺术特色“烂熟于心”。在人物设置上不仅将原作20多人压缩为7人,而且特地增加“媒婆”赛观音这一极具汉剧特色的人物。这一人物性格泼辣、风风火火,爱开玩笑,不仅在全剧情节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串连作用,而且大大增强了全剧的喜剧色彩和本土特色。

《驯悍记》编演者不仅深知我国戏曲观众“要故事、要穿插、要紧张场面”的审美特征,注意全剧故事发展的生动性,而且将这种生动性同莎翁原作注意人物内心的刻画巧妙地结合起来。

写戏写人、写人写心。莎士比亚喜剧的一个重要特色,或者说他超过同时代人作品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没有将剧中主人公凯瑟丽娜给脸谱化,没有单纯地表现她如何凶悍,他十分注重细腻地揭示她之所以凶悍的真正原因,描绘她的真情实感和心理变化的发展层次。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同以往喜剧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莎士比亚写出了人物的内心生活。他对女主人公处境的同情常常不由自主地在情节发展中自然流露了出来。

汉剧《驯悍记》尤其值得人们称道的是,它将莎翁原作中许多通过语言交代的内容,演绎成有声有色的戏剧场面。例如第四场《驯悍记》后半段,编演者将巴丽雅在洞房之夜的思想转变过程,通过大段唱腔予以揭示:“夫君他似睡非睡独自坐,不由我思前想后费思索。巴丽雅自幼谁敢来管我,无母爱难解人间真情多。爹娇惯妹顺从性情烈似火,忒任性忒蛮横不点火也着!谁不愿嫁好丈夫,就怕婚后受奚落……”这一场面完全是改编者通过创造性的想象构思出来的,它既是女主人公内心生活合情合理而又淋漓尽致的抒发,又是通过优美的唱腔一句一句地洒向每一位观众的心田,它既是人物内心的深入解剖,又是赋予观众的美的享受。

难怪著名莎家专家、国际莎士比亚学会主席吉尔·莱文森女士在汉剧《驯悍记》座谈会上赞叹“这个戏演得真美!”惊喜地向主创人员请教:“这个莎剧的故事,我一直在想,你们是怎么改编得这么成功的?”美哉,汉剧《驯悍记》!

摘要:2013年11月由武汉汉剧院改编并上演的《驯悍记》是我国第一台汉剧莎剧,也是该喜剧第一次登上中国戏曲舞台。改编者采用“中国化”的手法,在压缩原著情节与人物的同时,剔除了其中的闹剧成分,增添了媒婆的角色,很好地将“莎味”与“汉味”融合,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赏心 篇7

这些“小稿”、“短稿”, 所以读起来有滋有味, 有声有色, 最重要的是, 作者具有采写这类东西的强烈愿望和追求。据我所知, 老方在这方面是肯动脑筋、肯下功夫的。细读这些短通讯, 可看出有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是短小精粹, 言简意赅。一篇篇, 千而八百字, 开门见山, 读起来, 嘎巴流脆。文虽短, 但不枯燥。1982秋末, 林口县召开三级干部大会, 会上有个“重头戏”是, 听取一个公社领导是如何闯“红灯”、偷偷地在“地下”搞“大包干”的经验。那时人们对“大包干”神秘的很, 听这样的报告, 会场的气氛可想而知。但在老方的通讯《探求的脚步》中, “偷偷的”借用了日本鬼子偷袭高家庒的一句话:“悄悄地进村, 打枪的不要”和“不到火候不揭锅”。至于会场的气氛则只用四句话作了有趣地概括:听报告的人“没有一个溜号的, 没有一个睡觉的, 没有一个不笑的, 没有一个撒尿的”。为了反映社员群众视觉中的“大包干”, 他只身去往这个公社的一些生产队, 召开了好几个座谈会, 终于从一位生产队长口里获得精辟的概叙:“我当生产队长20年, 其实就干三件事:出工敲钟、地里监工、老秋看青。三件事都是看管群众的。现在你猜怎么样?大忙时, 人们背着孩子, 领着狗, 全家一块往地里走, 门上挂着铁锁头。我这队长还去管谁?”。一则“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需花很多笔墨才可说清的哲理, 被这几句大实话诠释得明明白白。

“一位叫吕婷婷的返城女知青, 因为就业难, 便自谋职业, 组织几位同伴利用大厂边角废料, 办了个小小的铁木加工社, 既为国家分担了困难, 又使大家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这是件多么好的事情!但当时一些人对“个体”二字, 听起来刺耳, 看起来不顺眼。于是他们被怀疑、刁难的事儿接连发生。这件事儿在老方的笔下如此写道:有人胡乱揣测:吕婷婷年轻漂亮, 能办成这样件事, 没有‘鬼’才怪呢!有关部门的人找上门来, 把他们的账本搬出来, 从头到尾翻了几个来回, 也未查出个‘豆’来, 可临走时还是撂下一句话:‘小鸡不撒尿, 准是有个道儿’接下来, 停水断电的事发生了, 直逼得小铁木社关门黄摊, 青年们不得不回家重新待业。” (《婷婷把南味引进冰城》) 。简练的几句描叙, 把“左”倾思潮的危害暴露得淋漓尽致。

二是语言精辟, 声动交融。在方兄的通讯中, 使用的语言, 不仅有滋有味, 还比较紧凑精练。《“装卸司机”杨勇》这篇通讯, 只有760字。顾名思义, 主题该是“装卸”。但通篇看不到装卸的场面, 而是巧妙地采用了主人公在不同场合的几句对话加以烘托。如:“在青年点时, 杨勇有位好朋友, 返城后当上个修理工。有个星期天他来会杨勇, 只见他正和力工们一起, 又装又卸, 忙得満头大汗, 连个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便对他说‘你这人真糊涂, 惯出个病来, 谁都会来指使你。司机嘛, 车轱辘不转, 就在舵楼里呆着, 装卸的事, 管它呢!’杨勇咧咀一笑:‘咱年轻轻的, 有劲不使, 留着干啥’”。简单的对话, 把两种不同的劳动态度, 和杨勇具有的主人翁形象, 完美地表现了出来。还有, 一次杨勇到二轻仓库拉钢材, 厂里派去三个人跟车装卸, 杨勇照样不闲着。好几米长的三角铁, 一扛就是好几根。老保管瞅着杨勇连连点头:“这小伙子, 真不大离儿, 谁说开车的都是大爷!”杨勇告诉老保管:“俺们厂, 芝麻粒大, 养不起大爷, 也没人去装大爷”。“这话不知怎么传到他媳妇刘金芝的耳朵里。有一天, 金芝一边洗衣裳, 一边拿话敲打他:‘怪不得, 早晨才换的衣服, 一天就脏成这个样子。在外边不装大爷, 可回到家里……’杨勇一听, 急了:‘金芝、金芝, 快别说了, 我来!’说着, 把两只大手伸进洗衣盆里, 边洗边对金芝说:‘咱是党员, 总得象个党员的样子, 我们厂子小、活儿杂, 忙得一人顶俩人用, 我怎么能在舵楼猫着?’金芝细品着爱人的话味, 不禁抿咀笑。她对身边的孩子说:‘咱上哪去找雷锋, 爸爸不就是!’”。人情味十足。让人领悟到, 杨勇不仅憨厚可敬, 他还有个通情达理、比翼向上的妻子和团结和睦的小家庭。

类似声动交融的人物对话, 在老方的通讯里随处可见。《风雪女儿》这篇短通讯, 写的是塔河林业局沿江林场要派女青年于淑梅去贮木场管理木材的事。文中写道:“一些女同志听说小于要被派往大山里, 担心地前来劝阻。说:‘那是得罪人的差事, 那么多男人都不敢干, 偏派咱去, 干不干, 得好好考虑考虑!’于淑梅大辮子一甩:‘考虑什么?干!不信男人不敢干, 女人就不能干!’”。深刻地反映了于淑梅的刚强性格和敢于挑重担的勇气。末尾写道:“贮木场是一些职工家属去林场探亲的必经之路, 于淑梅常常变成‘接待员’。特别是大冬天, 遇有带小孩的妇女, 她便将热乎乎的被窝让给他们, 自已披上老羊皮, 坐在木墩子上打盹, 直到大天亮。”一件声动交融的小事, 又感动人, 又反映了于淑梅姑娘温情的一靣儿。

还有一篇短通讯《镜泊湖畔芍药花》, 写的是一对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傅素珍是镜泊湖老水运工的女儿。人好, 长得俊俏, 又有文化, 在当地是有名的。其对象董书仁应征入伍时, 她特地从湖畔玄武岩上采来一束白芍药花赠送他, 表示自己的纯心和刚毅之情。可正当他们约订的婚期即将到来之际, 不幸的事件发生了。一天, 董书仁开着拖拉机运石料时, 制动失灵, 后面的拖车将机车顶翻。车上的五个战友安全无恙, 董书仁却躺在车底下, 造成高位截瘫, 大小便失禁, 生活不能自理……

此事传到镜泊湖畔, 那些铁咀媒婆一个接一个闯进傅家, 劝小傅‘改换门庭另嫁于人’, 其中不乏家中有钱、或当官的。傅素珍对她们说:‘你们就死了这份心吧。小董是为保护战友负的伤, 部队医院正在救治, 就是治不好, 真瘫巴了, 我也不会离开他!’为了摆脱这些人的纠缠, 她背着铺盖卷去往小北沟董书仁的家, 见了婆婆、叫声‘妈’, 就这么‘生米做成熟饭’, 成了董家未过门的儿媳妇。这件事, 如此感动人。难怪, 在部队、在镜泊湖畔均传为佳话。”

就是反映领导人的活动, 老方仍不落俗套地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

1987年8日29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田纪云, 同时来到大兴安火灾区, 看望灾民、视察灾后恢复建设。老方借用副总理一句话“他们高兴, 我们也就放心了”为题, 具体细腻地介绍了两位副总理的活动情况。“……他们走进刚搬进新居的营林处职工孙敏家里, 看到新铺的地板, 新安的‘洋井’, 很惊奇, 万里伸手压了几下, 清清的井水哗哗冒出来。田纪云问孙敏:‘这些东西每家都有吗?’孙敏说:‘都有。还给挖了菜窖子、安上土暖气, 局里给各家做了饭桌、菜板、小板凳, 还有一对木箱子。’万里同志对身边的局领导说:‘这件事想的周到, 办得好!’孙敏说:‘大火过后我家连个铁钉都未漏下, 全烧化了, 可是有党和政府的关心, 转眼间住止了新房, 吃的穿的都不愁了, 说什么话也感谢不过来呀!’万里说:‘这话说的对!我们的党, 我们的政府, 是替老百姓办事的, 烧光了还可以再发展’……。两位副总理来到张桂琴家。他们进屋以后, 量量墙壁有多厚, 摸摸土暖气热不热, 关关窗户看严不严实。田纪云问张桂琴:‘起火前你家都有什么东西?’张桂琴说:‘什么都有。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收音机, 一样不缺, 全叫大火烧光了。’田副总理又问:‘那时想没想到能住上新房?’张桂琴说:‘没有。那时总想:林子烧了, 工人们没事干了, 人被解雇了, 我这个保育员还给谁去看孩子?这日子还咋过!’, 万里接着问:‘想没想到恢复的这么快?’张桂琴:‘也没有。作梦也未想到。就像出趟远门, 回来一看, 有新家了……。”领导与群众零距离, 思想情感融为一体, 多么生动感人!

省长邵奇惠刚上任时, 和记者一起进行了七天“薇服私访”。事后, 老方以《采访日记》的形式, 连续在省报发表一组八篇短通讯, 以朴实、细腻的笔触, 描述了新任省长在没有跟任何部门打招呼, 没有仼何当地干部陪同的情况下, 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的动人情节。新华社主办的《中国记者》为此发表评论, 题目是《〈采访日记〉是一组好文章》, 指出“记者在写法上另辟蹊径。把省长每天的活动、所见所闻、接触的人和事, 细腻地辅陈开来, 脉络清楚, 娓娓动听, 很符合读者口味, 给人一种新鲜感。这对记者怎样反映领导人的活动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是故事性强, 有个性, 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老方对于通讯中的生活故事和生动情节, 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他说:我们读报也好, 看部影视剧也好, 深受感动和永志不忘的, 总是那一出出动人的故事和事物发展中的生动情节。也许正是这种感悟使然, 他在采访中总是不遗余力地去挖掘故事情节, 写作中力求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请看《“山保管”刘兆芬》, “……拉沙子的汽车又开来了, 车上还有不少人。可没等进山就被截住了。刘兆芬向他们宣传县政府关于保护沙石资源的有关规定, 让他们到大队交费、办手续, 否则不准进山。车上的人见她是个女的, 根本没放在眼里。哈哈大笑奚落了一阵, 一拍车棚, 强行进了山。沙子装满了车, 但没走多远, 嘎的一声停住了, 但见刘兆芬双手叉腰立在路中。有人问:‘你是什么人?’‘我是这里的主人!’一位领头的人鄙视地哼了一声, 喊道:‘不管她什么人, 开车!’车喇叭按得哇哇响, 刘兆芬站在车前一动不动。就这样, 车上的人无计可施, 只得乖乖地跟她到大队, 办完手续方才放行”。还有, 有位领导干部随车来到凉水泉村, 找到刘兆芬。想以领导者的身份拉关系、占便宜。他对刘兆芬说:我是县里管粮食的, 我们部门跟你们生产队是关系单位, 关系单位嘛……”机智的小刘明白了他下面要说的话, 便抢着说:“这位大哥说的对, 关系单位就要互相支持, 遵守对方的规定, 你说对不?”。这位领导一时语塞、, 无话以对。只得不情愿地表示:“对对对, 是是是”。从这段故事中, 读者可以看出, 刘兆芬不仅大公无私, 而且智勇双全, 汽车上那么多人都不在她话下, 还把个想占便宜的领导干部斗得“落花流水”。

另有一篇不到800字的短通讯《乐在弧光闪烁中》, 写的是一位叫陆雪凤的女电焊工爱岗敬业的事迹。但老方把她劳动的场面一笔带过, 只说:“她斜卧在冰凉的管道上, 焊枪点点, 火花四射, 防护面罩后面, 闪动着美丽的大眼睛。管道在她手下不断延伸, 她的苦与乐, 就在这弧光闪烁中”;至于她的出身背景也只交待了三两句:“陆雪凤是上海到吉林延边挿队的知识青年, 1971年大批知青返城, 她倒真象一只雪凤, 迷恋着绵绵长白山, 这年她考工进了吉林‘一化建’, 当上电焊工”。往下精心描叙的倒是她生活中的一段动人的故事。“陆雪凤当上电焊工以后, 跟随大队人马走南奔北, 在工地上度过6年恋爱生活, 29岁才结婚, 孩子快四岁了, 才在吉林市环境不错的地方分到一处住房, 虽然面积不大, 但她跟爱人王耀琪高兴的不得了。王耀琪兴奋地对雪凤说:‘咱熬了这多年, 总算有个家了!’雪凤说:‘咱们搞建筑的, 流动性大, 有了家, 还得随时作‘出家’的准备”。果不其然, 正当他们按照她上海人喜欢的格调对室内进行精心设计和装修时, 公司接到去大庆执行乙烯工程的任务。王耀琪瞅着正在兴头上的雪凤和不満四岁的孩子, 心中敲起“拨浪鼓”。他对雪凤说:“我是全能电焊工, 工地上不能没有我。至于你, 脚伤还未好利索, 孩子又小, 打个报告请示一下, 兴许会得到照顾”。陆雪凤说:“我不老不少, 为什么让人照顾!那是全国重点工程, 工地上不能没有你, 也不能缺少我!”。就这样, 他们在新房只住了三天, 便挂上‘铁将军’, 委托邻居看管起来。然后, 一家三口随大队人马来到大庆乙烯工地, 住进由几个木箱子对成床铺的工棚里, 又开始了建筑人的生活。”多么生动感人!

2010年6月25日是《黑龙江日报》创刊65周年。此间, 老方有篇“忆文”, 题目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物》。其中谈到:在位时, 他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基层、在群众中。亲身体验到:“生活中的一些生动的故事和闪光的动人情节, 只有深入群众, 才能真正获得。有时还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是的, 他曾在“挑灯夜战”的劳动现场采访, 和群众一起, 枕着镐头把睡在泥土地上;在贫苦农民家中采访, 曾睡在那没有炕蓆的土炕上, 头下枕着两块大砖头;还曾装扮成“受审者”, 进入“号间”, 了解“失足”者的背景和生活状况;也曾因在报道中说真话, 讲实情, 被扣上“右倾”帽子, 撅腚哈腰挨过批斗……

老方也谈到, 在他的通讯作品中, 也有连他自己都不満意的, 主要是有的稿件缺乏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而勉强见报, 显得平淡无味。就是在他特别注重写“短”的方面, 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他表示, 在这方面应当象洗衣服一样, 把污秽、水分洗净、甩干, 让人穿着舒适, 看起来顺眼。

难怪, 在他给我的那沓子短通讯中, 有个总题目, 叫做《沙里淘金》。

(作者系《黑龙江日报》高级记者)

附:方培恩先生的两篇作品, 以便更好的理解他的写作风格。

沙里淘金 (2013.7.20.)

近来, 新闻界正在开展“走转改”活动, 即走到实践者中间, 转变工作作风, 改进文风。目的是把我们的新闻报道写实、写短、写活。其实, 早在60年代初, 有些新闻单位就有过类似规定和要求。1965年, 《中国青年报》开辟个专栏:叫“三百六十行红旗榜”, 作为记者施展才华的园地。要求发表在这个专栏中的人物通讯, 不得超过1500字。作为该报记者, 对于这个规定, 我是非常拥护并积极践行的。但不久, 这个栏目和报纸一起, 被“文革”冲垮。到黑龙江日报工作以后, 我还是坚持这样做。值得庆幸的是, 我的这个“积极性”, 正符合了该报总编辑的要求。因此, 至离休止, 大约发表了近百篇这类人物通讯, 仅在《黑龙江日报》发表的就有70多篇。闲来无事, 录若干篇, 供同行们评判。

“装卸司机”杨勇 (黑龙江日报 (1983.12.23) )

他是个汽车司机, 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赢得厂内外一片赞扬声。

杨勇听人议论他, 光是咧咀笑。

铁路材料厂, 是杨勇所在单位牡丹江皮件厂的老顾主。他隔不上几天就得送次货。人们光见他又装又卸, 没注意到他还会开车。老保管心细:“小伙子, 我来问你:你到底是开车的, 还是干装卸的?”

“都干。”杨勇咧嘴一笑, 踏下油门, 开车走了。

在青年点的时候, 杨勇有位好朋友, 返城后当个修理工。有个星期天他来会杨勇, 只见他正和力工们一起, 又装又卸, 忙得满头大汗, 连说活的机会都没有。便对他说:“你这人真糊涂, 惯出个病来, 什么活儿都会派给你。司机嘛, 车轱辘不转, 就在舵楼里呆着。装卸的事儿, 管它呢!”杨勇咧嘴一笑:“派啥, 咱年轻轻的, 有劲不使, 留着干啥!”

这天杨勇到二轻仓库拉钢材, 厂里安排3个人跟车装卸, 小杨照样不闲着。三角铁两米多长, 他一扛就是好几根。保管员老赵瞅着他连连点头:“这小伙子, 真不大离儿, 谁说开车的都是大爷!”

杨勇咧嘴一笑, 对赵师傅:“俺们厂, 芝麻粒大, 养不起大爷, 也没有人去装大爷”。这话不知怎么传到他媳妇刘金芝的耳朵里。这是拉秋菜的时候, 小杨连着几天忙呼在菜地里, 衣服变成“刮达泥”。这天, 金芝一边洗衣服, 一边拿话敲打他:“怪不得, 早晨才换的衣裳, 一天的工夫就弄成这个样子。在外边不装大爷, 可回到家里就……”杨勇一听, 急了:“金芝、金芝, 可别这么说, 我来!”说着, 把两只大手伸到洗衣盆里, 边洗边说:“听我说, 金芝, 咱是党员, 得象个党员的样子。厂里人手少, 活儿杂, 忙的一人顶俩人用, 你说咱能在舵楼里猫着?”小刘是共青团员, 也有一股子上进心。她品着爱人的话味, 对身边的孩子说:“咱上哪儿去找雷锋, 爸爸不就是!”说着从小杨手里夺过衣裳, 一边搓揉, 一边深情地笑。顿时, 小家庭里暖烘烘的, 连小鸡都快乐地搧动起翅膀。

“山保管”刘兆芬 (黑龙江日报 (1982.2.7) )

满载沙子的汽车、拖拉机飞土扬尘, 从凉水泉村边掠过。这声音惊动了住在路边的社员刘兆芬。她爬上村后不远的大沙包一看, 心里好难受:“虎林这地方, 很难寻觅到点沙石, 他们这样乱采乱挖破坏资源, 国家不受损失吗!”

不久, 虎林县政府把这些大沙包的管理权委托给凉水泉大队, 刘兆芬便自告奋勇地要求当了这“山保管”。

有人得知, 哈哈大笑。说什么“这是种得罪人的差事, 别说是女人, 就是派个男子汉去管, 派谁, 也得好好掂量掂量。”

刘兆芬今年27岁, 身边还有个不大的孩子。于是, 有些女社员来劝刘兆芬:“男人都不敢管的事, 叫咱去管, 行吗?”刘兆芬点点头:“行。男人不敢, 咱敢!”就这样, 她戴上了“红袖标”。

拉沙子的汽车又开来了, 车上坐了不少人。可没等他们进山就被截住了。刘兆芬向他们宣传资源管理的有关规定, 让他们到大队交费、办手续, 否则不准进山。

车上的人见她是个女的, 根本未放在眼里。哈哈大笑奚落一阵, 一拍车棚, 强行进了山。沙子装满了车, 可开出没多远, 嘎地一声停住了。只见刘兆芬双手叉腰, 立在路当中。她警告说:“你们搞建设, 用沙子, 我们不但不反对, 还要支持, 给你们创造方便。但一定得按政府规定办, 手续不办, 是拉不走的!”

车上有个领头的, 他蔑视地哼了一声, 问:

“你是什么人?”

“我是这里的主人!”

“不管她是什么人, 开车!”汽车启动了, 车喇叭哇哇响, 刘兆芬立在车前, 一动不动。

长长的车队无计可施, 不得不乖乖地跟着她到大队部办完手续, 才被放行。

刘兆芬管理着两个大沙包, 俩沙包相距2里多地。于是有人钻空子, 即两个沙包一齐装, 企图趁刘兆芬往来巡视的间隙把沙子拉走。然而, 小刘也有应对的办法:先量车体, 后进山。

有位领导干部随车来到凉水泉, 进了刘兆芬家门儿。他对小刘说:“我是粮食部门的, 跟你们生产队是关系单位, 关系单位嘛……”刘兆芬猜出他下面要说的话, 便抢着说:“这位大哥说的对, 关系单位就得互相支持, 遵守对方的规定, 你说是不?”这位领导顿时语塞, 无话以对。只好不情愿地点头“对对对, 是是是”。

刘兆芬经心管理着国家资源, 也千方百计为用沙单位提供方便。当她得知这个“关系单位”要建场院, 需要很多沙子时。便建议队里出动推土机, 将黄灿灿的优质沙子推到便于装车的地方, 受到这个单位热情赞扬。

赏心悦目橄榄油 篇8

·增进消化系统功能:橄榄油中含有比任何植物油都要高的油酸及适当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富含维生素A、D、E、F、K和胡萝卜素等脂溶性维生素及抗氧化物等多种成分,并不含胆固醇,因而人体消化吸收率极高,并有减少胃酸、阻止发生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减少胆囊炎和胆结石等病发生的功能。

·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与食用过多的动物脂肪(富含饱和脂肪酸)引起的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有关,而橄榄油不仅不含胆固醇,其中的油酸还能维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平衡浓度,以保证体内对胆固醇的需求量。

·促进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橄榄油中的天然抗氧化剂和ω-3脂肪酸有助于人体对矿物质(如钙、磷、锌等)的吸收,是补充人体尤其是婴儿大脑发育的重要营养成分。

除以上作用外,橄榄油还可用于烧伤烫伤的创面保护,也可作为减肥和皮肤美容的保健品等,总之它是好处多多。

如何选一瓶好油?

好的橄榄油全部为进口产品,各大商场、超市均有橄榄油专柜,网上商城的食品频道也大多有售。

看产地

由于对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的特殊要求,橄榄树只在少数国家和地区生长。世界上橄榄油产量最大的是西班牙,第二是意大利,第三是希腊,但是希腊的橄榄油品质最好。原产自希腊克里特岛的橄榄油是希腊橄榄油中的极品,只要带有“PDO”(Protected Designation of Origin,欧盟原产地保护认证)标示的就可以放心购买。

看等级

按照新国标GB23347-2009,可食用橄榄油根据其质量和感官指标可分为以下几类:

特级初榨橄榄油(Extra Virgin Olive Oil),品质最好的橄榄油,可以生吃;

中级初榨橄榄油(Medium-grade Olive Oil),质量稍次的橄榄果压榨出的橄榄油为中级初榨橄榄油,不能生吃,只能烹饪用;

精炼橄榄油(Refined Olive-Pomace Oil或Refined Olive Oil),用油脂精炼方法处理不能直接消费的初榨橄榄油得到的油品,只能烹饪用;

混合橄榄油(Olive Oil或Pure Olive Oil),可直接消费的初榨橄榄油与精炼橄榄油的混合油,只能烹饪用。

注意!橄榄果渣油(Olive-Pomace Oil),不能作为家用食用油,也不能被称为橄榄油,仅限于美容或特定行业使用。

看加工工艺

如果是特级初榨橄榄油,通常是冷榨,冷榨法也就是将油橄榄果通过物理机械直接压榨出油,和一些家庭使用果汁压榨器榨果汁的原理一样。通过这种方法提取的橄榄油,天然纯正,营养没有受到任何破坏。还有一种方法是精炼法,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化学浸出法,跟我们吃的普通大豆油、调和油等的加工方法是一样的。至于该选哪种,不用多说了吧?

看指标

橄榄油有两项重要的指标,酸度和反式脂肪酸,当然这个是肉眼看不到的,要从质检报告或包装标示上才能看到。

酸度:酸度是衡量橄榄油品质的重要数据之一,酸度过高容易氧化,从而导致油脂酸败,不可食用。按国家标准特级初榨橄榄油的酸度值≤0.8%;如果酸度值≤0.4%,说明该油品质特优。

反式脂肪酸:是辨别特级初榨橄榄油真假的重要指标。根据国家标准,特级初榨橄榄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0.05%,说明没有添加精炼橄榄油或其他油脂,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品。

两大误区!

橄榄油能代替其他食用油?

尽管橄榄油有很多保健功效,但和其他食用油一样,每百克含99.9克脂肪和899千卡热量,因此,吃多了也对健康不利,同样会造成肥胖等问题。并且各种植物油各有特点,成分不同,作用也有所区别,合理的使用对身体的健康都有益,而不能简单就说谁好和谁坏。《Geek》建议大家交替使用各种食用油。

橄榄油只能做凉菜?

上一篇:电气控制教学下一篇:信息管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