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赏心亭》阅读答案

2024-05-22

《登赏心亭》阅读答案(精选11篇)

《登赏心亭》阅读答案 篇1

[南宋]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②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③泪已流。

[注释]

①赏心亭:在金陵水西门城楼上。

②瓜步:瓜步山,在南京的六合。

③迁都:南宋主战派一贯主张迁都建康(南京),便于随时出师收复汴京。

【题目】

请结合诗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运用对比,前文因希望而“兴”,后文因失望而“忧”,表现出诗人奏请迁都而不得的悲凉(炽热的.爱国之情)。或者:借景抒情,五六两句运用景物描写,写诗人登赏心亭所见,渲染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伤感。(表现手法1分,具体分析2分,意思相近即可)

《登赏心亭》阅读答案 篇2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辛弃疾壮年时期,当时的辛弃疾不过三十岁上下。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辛弃疾暮年。三十上下的青壮年和白发苍苍的老人,心境自然不同,所以表现在作品中,两首词中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写作手法的不尽相同

众所周知,用典是辛弃疾词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典的地步。在用典这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上,两首词是一致的。

但是,用典之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还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却没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阙描绘了一幅壮阔辽远的登高所望之景。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大江远流,水天天际。上阙前几句为我们描绘了辽远秀丽的大好河山,但并非纯客观之景,而是注入了作者的深挚之情,整个画面变成带着忧愁色彩的主观之景。

可是,后期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登临之作,却无一句关于北固亭或亭前风景的描绘,而是句句用典。为什么?难道是这里的风光不美吗?作者为什么不描绘一二呢?我们是不是可以猜测一下。此时的作者已经66岁,华发残年,而收复的事情依然无望。人生几何,所剩无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失地还能否收复?所以,纵然眼前美景无限,可是作者却无赏景的心情。

二、思想情感的不尽相同

当然,贯穿辛弃疾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这一点在两首词中是相同的。

但是南归之初,辛弃疾的作品以乡思和收复为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以乡思为主。当然,在辛弃疾这里,回到家乡和国土收复是合二为一的。只有收复失地,才能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

辛弃疾从北方回归南宋,南方的一切都他都不熟悉;南归初期,他没有自己的固定住所;“归正人”的身份,宋廷不一定完全把自己视为自家人的忧虑:种种原因,使他更加思念家乡。这种乡国之思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有集中体现。他把自己比作“江南游子”,那种如风中柳絮、雨中浮萍的无根无家之感萦绕于心。西沉的夕阳,孤雁的哀鸣,更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而“无人会”的“登临意”,除了收复之意外,也更包含了浓重的家国之思。

30多岁的时候,辛弃疾南归已经有七八年,失地虽然没有收复,但自己正当壮年,血气方刚,来日方长。所以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作者虽有“无人会”的恢复之痛,但是在这首词中还看不到作者那种痛入骨髓的失望愤懑。

而30后年,到了写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1205年,辛弃疾已经66岁。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被革职到宁宗嘉泰三年(1203)夏被启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其间除了短暂的两年任职外,辛弃疾在上饶带湖和瓢泉闲居了整整二十年。此时,英雄已老;当然,壮心犹存。66岁,已是人生的风烛残年,英雄壮心犹在,怎奈精力体力不在;虽然是又被启用,但谁知这次又有多久。所以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我们看到了英雄暮年的沉重叹息:英年不再的无奈、不被重用的忧愤、生灵涂炭的痛楚、收复渺茫的忧伤……是那么沉重,那么深入骨髓的痛楚!

词的上阙,作者面对无限江山,回忆曾在这里建功立业的孙权和刘裕。“千古江山”,起句那么伟岸:对英雄的仰慕溢于言表,壮志豪情慨然满胸。但,“英雄无觅”笔锋一转,调子马上低了:英雄本人无处寻觅,英雄业绩已风吹雨去。一个“总”字,更让人心头郁闷。而刘裕的故居,作者却特意把它安排在了一个“斜阳草树”背景之下。如血残阳之下,寻常巷陌之中,想到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怎能不让人心生悲凉?下阙运用的廉颇的典故,更是英雄暮年之悲:廉颇尚有人问,而自己呢?宁宗嘉泰三年(1203),宰相韩侂胄当权筹措北伐,辛弃疾虽然被启用,但他的建言建策并未被采纳。第二年正月,宁宗召对,辛弃疾提出了“金国必乱必亡,愿付之元老大臣,务为仓促可以应付之计”这一既积极又慎重的北伐方略。可是,急于求成以巩固自己地位的韩侂胄根本听不进这些意见。“凭谁问”既是词人爱国情思无人理解的郁闷心情的渲泄,更是他在年老力衰的无奈的呼喊!

三、风格的不尽相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兼具清疏刚健和深婉细约之美。所写景象阔大,见出词人胸襟的阔大,自是颇具清疏刚健之力。英雄失志的愤激和无人理解的孤独,落日断鸿情境中江南游子的形象,让人愈感哀婉。“休说”句,酣畅淋漓,清疏刚健,而“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又透露出其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惋惜。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风格则沉郁顿挫,悲壮苍凉。孙权和刘裕“气吞万里如虎”的功业自是伟大辉煌,但是英雄的“无觅”“斜阳草树”自然又让人心生悲凉。“可堪回首”的“烽火揚州路”,“凭谁问”的“尚能饭否”,更是让人无奈悲凉。

综上所述,两首词虽然同为辛弃疾的壮词,但是作者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心境不同,反映在作品中自然也不同。比较比较,让我们更能对辛弃疾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对这两首诗也有了更全面透彻的理解把握。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篇3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强人所难

B.湖中人鸟声俱绝 // 绝巘多生怪柏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是金陵人 //是非曲直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小题3】本文作者的“痴”表现他在“ , ”的情况下,在“ ”时分,划一条小船,“ ”去看雪。(用原文句子或词语回答)(4分)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及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做铺垫。

B.本文是一篇游记,叙事是行文线索,“到亭上”“ 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与《江雪》一诗“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表达的情怀是一致的。

D.作者通过追忆一次在西湖诚舟看雪的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念和感伤的情怀。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小题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更定 独往湖心亭(每句1分)

初中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篇4

2.(1) 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

(2)(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4.D 解析:“正面描写”错,应是侧面描写。

5.D 解析:A项第一个“更”是“还”的意思,第二个“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B项第一个“白”是“白色的”的意思,第二个“白”是“酒杯”的意思。C项第一个“余”是“我”的意思,第二个“余”是“多余的”的意思。D项两个“焉”都是“哪里”的意思。

6.(1)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2)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7.奇景 雅趣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反思 篇5

但就是这样一篇佳作,学生学起来感觉很困难。因为学生无法理解词中运用的典故,学生普遍反映读不懂此词。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也很无奈,学生读不懂,就无法完成鉴赏,强行让学生进行鉴赏的话,学生也会不知所云,课堂教学势必会进入困境。我思前想后,决定用串讲的方式,一句句地引导。

这是我努力用最有限的资源最古朴的方法进行有效诗词教学的一次尝试。我校是农村薄弱校,条件落后,学生基础不扎实。所以针对这样的实情我进行了如上教学设计。平心而论,这节课有一些令我满意的地方。以“英雄泪”作为本课教学的支点和切入点,达到了省时有效;以诵读贯串整个教学过程,把握了诗词教学的关键;以“情”字渗透整堂课,较好地把握了词人形象、挖掘了词人丰富情感、明确了抒情方法、感知了辛词词风;通过为辛弃疾画像等措施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能力;通过赏读环节的处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对课文难点的解决,以学生体验参悟为主。

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词中所选择的竟象,理解这些意象的意义,作者选择这些意象的目的是什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接着,引导学生理解上片中作者运用的几个动词,看、拍、会、登,让学生明白,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再者,根据下片中的典故,进一步让学生找出作者写了哪些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他写这些历史人物的用意是什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篇6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 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

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部分 课前预习学案

积累・整合

1.赏析诗词的方法

① 朗诵吟咏,感知词味 ② 鉴赏意象,体会情感 ③ 抓关键句,品析语言

2.宋词流派

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4.诗词主要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虚实相生: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等等。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后为杜甫点化;②引用神话故事,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③运用历史故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 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著有《稼轩长短句》。

(2)背景介绍:《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6. 熟读成诵

第二部分 课内探究学案

感受・鉴赏

一、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恨,达相思之苦,大都“爱上层楼”。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为快,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诗词名句。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篇登高临远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诵读:

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

第二遍,听录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第三遍,抽学生读,指导诵读技巧。

2、结合注释梳理全词,理解词作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3、大家分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①词的上片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②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③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引导归纳总结。

三、深层赏析:

请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写一段品味赏析文字。100字左右。

四、当堂检测

高考链接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浙江卷)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登赏心亭》阅读答案 篇7

⑵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⑶遥岑(cén):远山。

⑷玉簪(zān)螺髻(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⑸断鸿:失群的孤雁。

⑹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⑺鲈鱼堪脍三句: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也有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季鹰:张翰,字季鹰。

⑻求田问舍三句: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后说:“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⑼流年:流逝的时光。

⑽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⑾树犹如此:出自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又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以“树”代“木”,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⑿倩(qìng):请托。

⒀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 篇8

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渭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儿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9.上文的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____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

A.第①段写长途跋涉用笔精简,而作者渴望一览泰山之情却蕴含其中。

B.作者选择与古人不一样的登山路线,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天门。

C.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仪一句,就写出了登山途中的艰险。

D.作者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顶晚景图。

参考答案:

9.清 姚鼐(2分)

10.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3分)

《登赏心亭》阅读答案 篇9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译文

我来凭吊古人的陈迹,登上高楼,却落得愁闷无穷。当年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今在何处?满目所见只是千古兴亡的遗踪。夕阳斜照着迷茫的柳树,水边觅食的鸟儿急促地飞回窝中,风儿吹拂着高树,掠过荒凉的丘垄。一只孤独的船儿在秦淮河中匆匆西去,不知何人把激越的寒笛吹弄。

回想当年那功业显赫的谢安,晚年被迫在东山闲居,也被悲哀的筝声引起伤恸。建功扬名的希望都寄托在儿辈身上,漫长的白日只有消磨在棋局中。表明心迹的.宝镜已难于寻觅,岁月又将无情地逝去,谁能安慰我的情怀共饮酒一盅?早晨以来江上便狂风怒号,高浪似要翻倒房屋,真令人忧悚。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双调一百字,前后阕各四仄韵。

赏心亭:位于建康下水门之上,下临秦淮河,是当时的游览名胜,辛弃疾特爱登此亭眺望。史留守致道:史正志,字致道,扬州人,高宗时进士,除枢密院编修。宋孝宗乾道三年至六年(1167—1170)知建康府,兼建康行宫留守、沿江水军制置使。留守,即行宫留守,宋室南渡初,高宗一度驻跸建康,故称建康为行宫。

吊古:凭吊古迹。

危楼:高楼,此代指赏心亭。

斛:度量容器,古人以十斗为一斛。

虎踞龙蟠:形容建康城地势之险要,气势之峥嵘。

兴亡:指六朝兴亡古迹。偏重于“亡”。

陇:田埂,此泛指田野。乔木:高大的树木。

片帆:孤舟。

喷霜竹:谓吹笛。喷,吹奏。霜竹,秋天之竹,借以指笛。

安石:谢安,字安石,东晋著名政治家。风流:指谢安丰采照人,英才盖世。

东山岁晚:谓谢安晚年。

泪落哀筝曲:晋孝武帝末年,谢安位高遭忌。

“儿辈”二句:言谢安将建功立业的机会都交付给儿辈,自己惟以下棋度日。

宝镜难寻:喻知我者难觅。

碧云将暮:言天色将晚,喻岁月消逝,人生易老。

杯中绿:杯中酒。

波浪翻屋:形容水势汹涌浩大。

赏析

登览怀古之作,往往以历史的变迁寄寓对国事的感慨,借古讽今,以雄深跌宕为胜。对于知己的唱和之作,往往是心语的倾诉,以诚挚深切为高。要将这两种意思打和成一片,就需要糅合两种不同的美学风格,兼有雄深与温婉。这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妙境,而本词显然达到了这一境界。此词分以下几个方面下笔:建康的地理形势、眼前的败落景象,并用东晋名相谢安的遭遇自喻,表达词人缺乏知音同志之士的苦闷,最后用长江风浪险恶,暗指南宋的危局。

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抒发内心感情基调。然后再围绕主题,一层一曲地舒展开来。“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是说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闲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极多。“闲愁”,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其实是作者关心国事但身不在要位始终不能伸抗金之志的深深忧愁。

四、五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把“吊古伤今”落到实处。“虎踞龙蟠何处是”?问话中透出今不比昔的悲凉。据《金陵图经》记载:“石头城在健康府上元县西五里。诸葛亮谓吴大帝曰:‘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正因为如此,健康曾经成为六朝的国都。但在辛弃疾看来,此时却徒留空名,和一片败亡的气息。这里暗中,谴责南宋朝廷不利用健康的有利地形抗击金兵、收复中原饱含感情的问答异常生动地勾画出词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气愤填膺的形象。“兴亡满目”,“兴亡”是偏义词,侧重于“亡”字。

“柳外斜阳”五句,是健康眼前的景象,把“兴亡满目”落到实处,渲染一种国势渐衰悲凉凄楚的气氛:夕阳斜照在迷茫的柳树上;在水边觅食的鸟儿,急促地飞回窝巢;垅上的乔木,被狂风吹打,飘落下片片黄叶;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漂泊在秦淮河中,匆匆地向西边驶;不知何人,吹奏起悲凉的笛声。映入词入眼帘怎能不勾起作者忧国的感叹。同时词人独选此景,也正是意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构思而言,上片三个层次,采用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的笔法,衔接极为严密。而各个层次,又都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和强化主题。

上片十句侧重于吊古伤今。下片十句则侧重于表现词人志不得神、无法实现抗金国收河山壮志的愁苦,及其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下片亦分三个层次,前五句为一个层次,是曲笔。次三句为一个层次,是直抒胸臆。最后两句为一个层次,是比喻。各层次的笔法虽不相同,但能相辅相成,浑然符契。

“却忆安石风流”五句,用谢安(安石)受谗被疏和淝水之战等典故。前三句写谢安早年寓居会稽,与王羲之等知名文人,“渔弋山水”、“言咏属文”,风流倜傥逍遥洒脱。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本也可隐居安逸但忧国之心使其尽小国事,以至“泪落哀筝曲”。晋孝武帝司马曜执政,谢安出任宰相,后来受谗被疏远。

“泪落哀筝曲”,是写谢安被疏远后,孝武帝有次设宴款待大将桓伊,谢安在座。桓伊擅长弹筝,谢安为孝武帝弹一曲《怨诗》,借以表白谢安对皇帝的忠心,和忠而见疑的委屈,声节慷慨,谢安深受感动,泪下沾襟。孝武帝亦颇有愧色。词人在此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曲折隐晦地表达未见重用志不得伸的情怀。“儿辈”两句,写谢安出任宰相未被疏前,派弟弟谢石和侄儿谢玄领兵八万,在淝水大败前秦苻坚九十万大军的事。当捷报传到健康,谢安正在和别人下棋。谢安了无喜色,仍下棋如故。别人问谢安战况时,谢安才漫不经心的答道:“小儿辈遂已破贼。”这段历史,本来说明谢安主持国事,沉着与矜持。可是,辛弃疾改变了它的原意,把词意变成:建立功名的事,让给小儿辈干吧,我只须整天下棋消磨岁月!不难看出,这里包含着词人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愁苦,同时也给予议和派以极大的讽刺。

辛弃疾为词气魄不亚于东坡,但这里却屡用喻指,语含讥讽,可见长期的压抑使之极度愤懑,而面对现实除了无奈更别无他法。

“宝镜”三句,笔锋又双从历史转到现实,词人用寻觅不到“宝镜”、夜幕降临、无人劝酒,暗喻壮志忠心不为人知、知音难觅的苦闷。“宝镜”,唐李濬《松窗杂录》载秦淮河有渔人网得宝镜,能照见五脏六腑,渔人大惊,失手宝镜落水,后遂不能再得。这里借用此典,意在说明自己的报国忠心保国之才无人鉴察。刘熙载说:“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俚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姿是何敻异!”(《艺概·词曲概》)的确,“宝镜”三句,感情基调虽然悲愤沉郁,但词句却含蓄蕴藉,优美动人。

最后两句,境界幽远,寓意颇深。它写词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风怒号,便预感到风势将会愈来愈大,可能明朝长江卷起的巨浪,会把岸上的房屋推翻。这两句不仅写出江上波涛的险恶,也暗示对时局险恶的忧虑。

“吊古”之作,大都抒发感慨或鸣不平。辛弃疾写得尤其成功,感人至深。《宋史》本传称其“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即说明辛词此类作品的豪放风格。

创作背景

登夏州城楼的阅读答案 篇10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②。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注】①罗隐: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才华出众,然历十余年不第。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唐代属边塞要地。②晋英雄:五胡乱华,大夏建国于夏州后,晋朝与之战于夏州,边塞战士死伤极多。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诗人在猎猎旗风中登上夏州城楼,有感于 屡试不第而凭栏远眺,心中一片怅然。“寒”字和“独”字渲染了边关苍凉寒冷的气氛,凸显诗人孤独寂寞之感。

B.颔联由“唐土地”联想到“魏晋魂”,指出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晋朝与大夏国的战斗,以此表达对大唐万里山河的赞美及对英雄为国奋战沙场的称颂。

C.颈联由追怀英雄而自悲自叹,往事不堪回首,连战马的嘶鸣也不忍听,只能将一腔心事托付塞外的鸿雁,诗句沉郁有味,有无穷牢愁见于言外。

D.尾联诗人渴望脱去儒生冠服,执戟上战场,表达了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的壮志和决心,一反之前的沉郁,充满了壮怀,慷慨激昂。

2.这首诗第二句中“怅”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D(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5分。B项,“以此表达对大唐万里山河的赞美及对英雄为国奋战沙场的`称颂”理解不妥,注释(2)中有“五胡乱华”“边塞战士死伤极多”,此联主要是借古伤今,隐含对唐王朝衰败的指责和讥讽,沉郁的感情与上下联相吻合;D项“情感一反之前的沉郁,充满了壮怀,慷慨激昂”理解错误,尾联虽有投笔从戎之意,但不是抒其壮志,而是发其余悲,虽棱棱有骨,却不免衰飒,表达的是屡试不第、怀才不遇的愤懑无奈,终是晚唐风调。)

登岳阳楼记阅读答案 篇11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4.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

”,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5.赏析颔联。

答:

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答:

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答:

9.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

10.你还知道哪些写洞庭湖的名句?试写出连续的.两句。

答:

【参考答案】

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C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6、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7、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9、个人经历: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国家命运:战争未平、国家多难,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10.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上一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高二优秀作文500字下一篇:对多媒体教学与思想政治课整合的几点思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