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共5篇)
张岱《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1
【案例背景】
从八年级开始,文言文的篇目增加了一倍。但文言文的晦涩难懂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传统的教法已不适应当今社会。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怎样在文言教学中贯彻新课标?让学生不再反感文言文的学习。我尝试以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为载体,通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凌晨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独往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富。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和借助注解 ,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品读文字的精妙和体验作者孤高自洁的情感作为本课的重难点。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从文字中读出言外之意,读出自己对文本对作者的理解。
【案例描述】
:上课了,我按课前的备课进行教学,先用多媒体出示西湖美景图,让学生对西湖有所认识接着介绍了作者张岱,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读了两遍课文之后,让学生自学研讨,把文章里面的疑难字词解决掉,疏通文章大意。本篇文言文浅显易懂通过读大意基本能掌握,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最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本文的白描手法是重点,但还未引导学生体会时,就有一生提出异议了:
生1:老师,文章有一处矛盾了,
师:哪里矛盾了?
生1:文章开头说“余独往湖心亭看雪” ,中间却又说“舟中人两三粒”,结尾还说“舟子喃喃曰”,究竟是几个人去看雪了,作者是不是自相矛盾了?
师::好样的,有眼光,那我们就一起探讨探讨这是怎么回事?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文中啊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生3:老师,我找出来了,这个字是“痴”。
(学生纷纷表示赞成,老师板书“痴”)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呆气了。
(生自由朗读,讨论,纷纷举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
生:还自称是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众笑)
生:还不是一个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
(生动情读,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师生颔首。)
师: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
师:什么声音都没有。
师: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这是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生:听觉。
师:能从其他角度来写吗?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师:想象得还可以。也能用一成语来表达吗?
生:天寒地冻。
师:好。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师: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
生:就是,痴人首先是行为痴。(众笑)
师:妙!(板书:行痴)
生:还有老师,你看张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觉得也挺异的。
师:你有感情地读一遍,说说异在哪儿?
(生读,还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腮说不出来)
师:来,咱们一起读这两句,细细体会一下。
(生读,摇头晃脑的,有些韵味儿)
生:这幅图嘛,反正就是觉得很不一样,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众笑)
师:不着急,我来帮你。老师觉得呀,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师。
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
(师去掉四个“与”,很认真地读了)
生:效果不对了。
师:哪点不对,你得说服我。
(大家仿佛表达不出来一样)
师:那我们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生对比读了一遍)
生:哦,老师,我感觉出来了,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师:好样的,有眼光!来,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生拖长音调读,摇头晃脑,韵味儿十足)
师:还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啊。你说文中那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生:不好,显得好大哟!
师:大有什么不好吗?看得更清楚有什么不好吗?
生:前面的大和后面的小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异”嘛!(众笑)
师:哼,不仅是量词有问题,我还觉得顺序也有问题呢,如果我来写就这样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你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没有了。
师: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进苍茫宇宙的那种味道。
师(惊喜的):漂亮!咱们读读最后一句,把那个“而已”的味道读出来。
(生反复读“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反复指导“而已”的读法)
师:感觉到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吗?
生: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无,“天人合一”了!
(师生惊喜,热烈鼓掌)
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师板书“痴景”)
(点评:一翻虚拟假设性的对话,一步步引导学生品味痴人之“痴景”,读得细腻读得丰满,读出了内涵读出了妙处。)
生:老师,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
师:问得好。说不定这后边还藏着关于“痴人”的秘密呢!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一生起,读得回肠荡气,神态语气俱佳)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此人,知音也!
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众笑)
师: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
生(抱拳):彼此彼此!(众大笑)
生(抱拳鞠躬):幸会幸会!(众笑)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 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众笑)
生:应该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 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师: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
生:他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生: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生鼓掌)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师:哦,同学们一点拨,老师懂了。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
生:不会。
师:为何?
生: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师: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
生:他一言不发,摇着头,脸上有一丝琢磨不透的微笑。
生:他一脸端庄而严肃,眼睛如深潭般深邃。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独立,一言不发。(生鼓掌)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
(生蹙眉思考)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生: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同学们,正如那位同学所说,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朗读中结束全文)
张岱《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篇2
当代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一文中写到:“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一个画轴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本课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把握文意。(重点)
2.反复诵读,赏析西湖雪景,了解白描手法。(重点)
3.感悟作者超凡脱俗、思念故国的情怀。(难点)
学法指导:
宋代朱熹: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教学板块:
【熟读——走进文本】
一、读准字音
1.学生范读(检查预习)
2.强调字音(读准、读对,强调字音和书写)
读音:崇祯 (zhēn) 是日更定 (gēng) 余挐一小舟 (ná) 拥毳衣炉火 (cuì) 雾凇 (sōng)
沆砀 (hàng dàng) 长堤 (dī) 一芥 (jiè) 铺毡 (zhān) 更有此人 (gèng) 余强饮三大白 (qiǎng) 喃喃 (nán)
书写强调:毳、凇
3.全班齐读(读好,初步整体感知)
二、疏通文义
1.自主学习,小组互助,质疑问难(翻译疏通课文,不好解决的小组讨论和拿到课堂上)
2.过关抢答(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翻译的讲解与巩固)
一词多义:
上下一白:全 长堤一痕:一道 更有此人:还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是日更定矣:这 是金陵人:判断动词
重点句翻译: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更,还。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
人呢!”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莫:不要。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3.听读视频,加深对课文文意的整体把握。
概括总结本文大意:独往西湖赏雪景,湖心亭上遇知音。
【精思——赏景悟情】
三、赏析雪景
1.找出文中的写景句并赏析,分析雪景句的特点或感受。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比如,环境的肃杀、空阔;天、云、水三景物连在一起浑然天成;描摹景物的简单、突出特点,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孤独。张岱眼中的雪景不同于一般的雪景,用一个字概括特点可为“奇”。
2.白描写作手法
概念: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举例:写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秋思》)
写人:鲁迅先生写长妈妈睡觉摆成一个“大”字。(《阿长与〈山海经〉》)
作者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西湖奇美的雪景,并展现在我们面前。张岱笔下奇美的雪景如何读出?注意读出宽阔的气势——“与”“一白”重音,读出感慨人生渺小、淡淡的孤独——“而已”拖音。
四、感悟情怀
1.思考探究:写出如此奇景的张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文中一个字概括。
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痴的表现,为何痴?
大雪天独自一人夜赏雪景,异于常人;看到奇美雪景,不禁沉醉其中;遇到金陵知己,强饮三大杯。
体现张岱痴迷山水、超凡脱俗的名士风度。
鲁迅先生曾说,魏晋时政治之诡谲,四海之骚然造成了魏晋多名士。历史上汉末到魏晋,社会混乱而痛苦的历史事实让当时的名士苟全性命于乱世,超凡脱俗不为流俗。如“竹林七贤”的酣饮醉谈,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和梦里那个桃花源。张岱的“痴”确实与他的人生遭遇有很大关系!
知人论世: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碟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官宦之家,清兵南下灭亡明朝,他不仕,入山隐居、著书。课文选自作者晚年作品《陶庵梦忆》,当时明朝已亡。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且有一个细节: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到清朝,他为什么还用明朝年号崇祯来纪年呢?明亡以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避居山中,生活异常清苦,但他发誓不向清廷妥协。
明白了张岱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为什么他眼中的雪景与众不同,为什么流露出痴迷山水、超凡脱俗的名气风度,因为他心中有故国之思。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联系他的人生际遇,他的这篇作品让人体会到隐约蒙着一层淡淡的怀念和伤感。
一首诗总结全文,结束本节课。“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无论我们如何解读张岱和他的作品,或许只有张岱自己能品悟真正的味道吧。带着你对张岱的理解,配乐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拓展练习:
上联:痴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寄痴心
下联:闲人苏轼承天寺赏月抒闲情
课下作业:
课外推荐阅读张岱其他作品《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板书: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熟读 精思
毳、凇 景——奇 人——痴
参考文献:
屈万琼.《湖心亭看雪》案例简析[J].文学教育:上,2013(10).
张岱湖心亭看雪译文 篇3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作者何尝不是想这么说。)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③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①通“拿”,持 ②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③杯
知识扩展:《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名言
1、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
2、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3、草木百余本,错杂莳之,浓淡疏密,俱有情致。春以罂*、虞美人为主,而山兰、素馨、决明佐之。春老,以芍药为主,而西番莲、紫兰佐之。夏以洛阳花、建兰为主,而蜀葵、乌斯菊、望江南、茉莉、珍珠兰佐之。秋以菊为主,而剪秋纱、秋葵、僧鞋菊、万寿芙蓉、秋海棠、雁来红、矮鸡冠佐之。冬以水仙为主,而长春佐之。
4、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5、天下之看灯者,看灯灯外;看烟火者,看烟火烟火外。未有身入灯中、光中、影中、烟中、火中,闪烁变幻,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也。
6、蹴醒骊龙,如寐斯揭;不避逆鳞,扶其鲠噎。潴蓄澄泓,煦湿濡沫。夜静水寒,颔珠如月。风雷逼之,扬鬐鼓鬣。
7、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张岱《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4
全椒县襄河中学
李恒强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拏、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作者复杂而特殊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方法: 赏读法、存疑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任务
1.看图吟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幅图画,这是一幅什么图?(屏显雪景图)能不能用几个词描述一下这幅图?(生回答银装素裹、白雪茫茫„„)这样的一幅图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哪首古诗?(学生齐答《江雪》)我们一同来吟诵这首诗。(屏显《江雪》诗)
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也写了一篇冰清玉洁的雪的文章。现在让我们随着张岱,一起到《湖心亭看雪》!(屏显课题)
2.简介作者,揭示任务(屏显作者概况)。
二、听录音朗读,粗步感知课文内容,进行字词抢答。【投影展示】(师组织学生抢答)
1、我能读得准:
是日更定
(gēng)焉得更有此人(gâng)余强饮三大白
(qiǎng)毳(cuì)衣
崇祯
(chóng)(zhēn)挐一小舟
(ná)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2、我能分辨得清:
第一组:
一小舟
上下一白
第二组: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第三组:
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
第四组:
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我能解释得准:
余挐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焉得
三、感体感知,找准切入点 1.初读课文(一生读),读准字音、节奏。
2.再读课文,都说这篇短文里有一个地方前后矛盾,你能找出来吗? 3.三读课文,请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来评价张岱。
四、分步赏读,领悟情感 1.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①“痴”是什么意思?
②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请用原文回答?
③张岱奇寒雪夜独自去看雪,这样的行为表明他什么性格?(清高孤傲)④解决问题:“独往”与“舟中人两三粒”矛盾与否? 2.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读雪景的句子,希望读出气势和感情。再分读,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①品雪景句1。②品雪景句2。
③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之妙境。张岱在大自然中如此忘情,表明他什么性格?(寄情山水、痴迷自然)3.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①读文。
②讨论问题: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教师提示,学生探究自悟)
五、评点张岱其人
请你根据对张岱的了解,用“好个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来评点张岱。
六、试背全文
七、布置作业
板书:
《湖心亭看雪》
找“痴行清高孤傲,内心孤独
湖心亭看雪说课案例与评析 篇5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粗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畅想,有一点创造,我设计了这堂“活动板块型”课式,意在用多样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3、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天才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自学法。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大意。
2、讨论分析法。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品读法,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先检查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同欣赏西湖名诗句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2、作者简介:
第一板块:朗读释疑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和质疑解惑,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先听配音朗读,然后学生齐读。
2、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3、老师释疑,讲解重点字词及难懂的句子。
第二板块:探究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在这一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四个问题,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这一举动有何意味?
2、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的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4、舟子用“痴”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第三板块:品读活动。
在反复品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通过三个句式说话,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一读,品词语
学生以“我认为词(字)用得好,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二读,品美点
学生以“我认为句美,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三读,品情感
学生以“我从文中处,理解了作者的心情”为话题发言。
第四板块:创新活动
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老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若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上联:赏雪景寄情山水下联:品诗人感悟意境
上联:独驾小舟赏雪景下联:偶逢知己饮亭中
课文小结:
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不在乎;也许就曾把自己关进小屋,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课后反思:
【张岱《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张岱《湖心亭看雪》断句10-06
湖心亭看雪翻译张岱07-04
张岱湖心亭看雪古文赏析11-30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课件11-21
湖心亭看雪课内文段阅读08-13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05-14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实录06-07
《湖心亭看雪》赏析10-12
湖心亭看雪介绍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