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

2024-06-01

米开朗基罗(共12篇)

米开朗基罗 篇1

摘要:米开朗基罗·博罗纳罗蒂 (14751564)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雕刻、绘画、建筑方面都有着伟大成就的艺术巨匠, 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和达·芬奇、拉斐尔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三大画家。他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 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关键词:文艺复兴,爱国者,雕刻家

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主要有《大卫》《创世纪》和《摩西》, 分别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 作品表现手法和社会环境及内心要表达的感情都有很大的不同。《大卫》是米开朗基罗以大卫战胜歌利亚为蓝本, 塑造了一个怒目而视, 准备战斗的全裸青年。大卫左手扶着肩上的投石机, 右手下垂握着圆石块, 扭头向左前方搜索敌人, 表现了大卫即将战斗的紧张情绪和坚强意志。雕塑家在人物结构上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艺术夸张处理:把头部的比例加大, 下肢放长, 手和脚的关节都较大, 以加强英雄的形象效果。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它对人体的赞美, 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 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 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

《创世记》是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拜堂大厅天顶的中央部分, 按建筑框边画的连续9 幅宗教题材的壁画。布局的平衡与紧凑, 并且有目的地利用黄金比例增强其作品的美感, 显现了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的惊世能力与才华。全画由“上帝创造世界”“人间的堕落”“不应有的牺牲”三部分组成, 每幅场景都围绕着巨大的、各种形态坐着的裸体青年, 壁画的两侧是生动的女巫、预言者和奴隶。整个画面气势磅礴, 力度非凡。他尽情歌颂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表现着对祖国命运的忧虑, 对人的信心。全画公开让人参观时, 连反对他的人也惊叹不已, 同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第一个发出了赞美的声音。

人物评价: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雕刻、绘画、建筑方面都有着伟大成就的艺术巨匠, 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 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 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米开朗基罗 篇2

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在26岁的时候就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杰作――《大卫》。15,米开朗基罗应教皇朱利奥二世的要求,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绘制穹顶画《创世纪》。他在创作壁画的时候,踩着梯子,仰着头,嘴里还叼着画笔,长时间的工作,使他的精神和身体受到了伤害,但是它依然没有停止创作。连他自己也说:“我不停的工作,直到精疲力尽,没有人能像我这样工作过,我除了没日没夜的工作外,什么也不想了。”看来,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米开朗基罗是个天才的艺术家,可是,他很不注重卫生,他睡觉的时候直接和衣而卧,有一次,他长时间的工作,腿肿了,靴子脱不下来了,他不得不把靴子割开,再脱靴子的时候把腿皮给撕了下来。我认为这是他唯一的一个缺点。

走进米开朗基罗的世界 篇3

这是诗人艾略特1914年发表的《普罗弗洛克情歌》里的诗句,描述当时文艺圈子里的社交场面。为什么是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在他在世的时代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家兼传记作家瓦萨里是米开朗基罗的直接追随者。尽管文艺复兴群星璀璨,而在近代著名文化史家布克哈特眼里,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异数,因为他的作品"包含现代艺术基本性质定义的全部要素"而几乎受到仇视。基于同样的认识却采取不同看法的是稍后的艺术史家沃尔夫林,他在早期著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中认为,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衰弱之后巴洛克艺术的最早开创者,他连接了两个时代,并且以他开创性的作品在两个时代都是无与伦比的大师。也就是说,米开朗基罗的独特性在一开始就被认识到了,且惊人地预示和启发了现代艺术精神。难怪,在这位现代主义诗人笔下,客厅里的女人们谈论的不是同样伟大、如海一样深的达·芬奇,也不是同样伟大、如原野一样开阔的拉斐尔,而是这位如崇山峻岭一样雄伟的米开朗基罗。

"崇高"这一审美标准几乎就是从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里最先得来的。面对着他的伟岸的《大卫》、深沉的《哀悼基督》和磅礴的《最后的审判》等等,我们大概会失语,会惊叹,为什么上天把如此的才华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让他足以傲视群雄,永垂不朽。这似乎是一个不可理解的天才,一个上帝的杰作。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的伟大面前停下了脚步,深入他那深不可测的精神和艺术世界。至今为止,据说,已经出版了大约2500部以这位艺术家为原型的文学作品、专著和论文。这种探究永不会停止。但米开朗基罗留给后人的可供研究的东西除了他的艺术作品之外,文字资料并不多。其中他的诗歌向世人证明了他可以列入文艺复兴的优秀诗人行列,那还有什么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米开朗基罗?

现存大约500封米开朗基罗的书信,由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编辑并撰写相关文字,第一次被翻译成中文。这就是《我,米开朗基罗,雕刻家》一书。如果说,大理石和颜料反映的是艺术层面,诗歌反映的是情感层面,那么书信反映的是生活的层面。

这些书信展示了艺术家广阔的生活,上有与教皇的往来,下有与家人的通信。其中,与家人的通信占了全书大半篇幅,从中可以看出米开朗基罗的家庭观。博纳罗蒂家族是佛罗伦萨一个古老的贵族,但到了米开朗基罗的祖父之时,财产被挥霍殆尽,米开朗基罗不得不从青年时期就承担起这个家。他既是一个在艺术世界肆意驰骋的巨匠,又是一个在家族事务中务实谨慎的持家者。书信中可以看出,米开朗基罗有时候很是斤斤计较于金钱,但他对家庭的不懈付出着实令人感动。在经济上,他一有钱就会想着给父亲置办房产,给兄弟投资商店,充实家庭的经济实力。他经常教导兄弟要努力工作,积累经验。书的后半部分,关于侄儿选择结婚对象问题占去很大篇幅,他大弟的儿子利奥纳尔多是他们兄弟当中唯一的子嗣,他视如己出。他的现实智慧在他侄儿一开始选择对象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他说:"至于你要找位妻子一事,根本不要考虑嫁妆,在这个世界上,财产总比人多。至于美貌,既然你并不是佛罗伦萨最美的男子,你就没必要对此思虑过甚,只要她不是残疾或太令人厌恶即可。"而要"找一位在必要的时候,不羞于洗涤杯盏和做其他家庭杂务的妻子"。然而,即便如此,他与家庭的矛盾还是时有发生,既有因为父亲对他的不信任,也有因为他自己异常艰辛换来的家庭富足却没有得到起码的感激。然而在矛盾过后,他对家人的爱又是浓得化不开。一次,父亲遭遇了诉讼,他安慰父亲说:"好好照顾自己,而不是自我烦恼,让您的财产化为尘埃吧!我更希望您活着,即使您穷困落魄。如果您去世了,我都不知道要这世上的黄金何用。"

除去与家人的通信外,米开朗基罗很多书信涉及到他的艺术工作,主要是他与他的赞助人教皇等的信件,也有少量与朋友交往的信件。围绕着尤利乌斯二世陵墓、美第奇礼拜堂和圣彼得大教堂等的信件,看出米开朗基罗如何在教皇势力与艺术家的自由之间艰难地寻找着平衡,从而了解到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和艺术的一个活生生的个案。

《我,米开朗基罗,雕刻家---一部书信体自传》

[意]米开朗基罗 著 初枢昊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米开朗基罗人体素描造型观念分析 篇4

一、素描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式的思维过程

米开朗基罗把素描当作一种探索式的思维过程,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米氏素描作品大多都是一种手稿的状态呈现出来的, 其实这就是米氏素描的常态面貌, 从这些直接了当的绘制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中能感觉到画家思维活动的轨迹, 很多都是顺意勾画看似半成品的草图却清晰完整地传达出作者的主观意图和所思所想, 这样的画面会不会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一幅画面的完整度是由主观意图是否充分被表现来决定的而非面面俱到的深入刻画.米开朗基罗的大部分素描稿都是为天顶壁画所绘的草图, 这些草图在反复思考体悟人物形象的面部表情、身体动态和整体感对于壁画主题内涵的契合度, 以及画面细节的推敲、构图形式的反复经营, 画面每个内容的构思都是通过素描这一直接而简练的素描过程实现出来的, 使其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作品都严谨而有张力, 这就是为什么米开朗基罗能够创造性地塑造空前绝伦的惊世之作的原因, 其作品历经历史的考验, 其思想和形式穿越时空光耀尘世, 素描过程对于米开朗基罗来说是一种可知可感的构思过程, 例如我们在图一中可以看到他画的壁画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一个扭转的背部女人的动态, 在素描稿中反复的设计经营和体味其内涵, 包括五官的表情, 每个细节的推敲, 解剖结构的精准表达, 素描在这里是酝酿作品的作用, 伴随着思考的过程, 朴素而直接的过程, 至此, 我们能从米开朗基罗的素描方式中得到体会, 养成用素描思考的习惯, 不能为了画素描而画素描。

二、阴阳合一的整体观

米开朗基罗是一生中与石头相伴的一位雕塑大师, 当人们对他的雕塑作品赞不绝口时, 他却说:“其实这些形象本来就存在于这些大理石之中, 我只是把多余的部分去除掉而已。”这句话看似平凡却包含了丰富的哲理, 在米开朗基罗的眼中, 这些石头本来就是有生命的一个整体, 其分为两个部分, 即形象和形象以外多余的东西, 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做雕塑的过程中他变换了关注点, 去除多余的部分, 这多余的部分和作品形象本身一样重要, 好比中国哲学中的一阴一阳谓之道一般, 两部分想成相依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正负形是一个概念, 这样的观念在那个年代是很了不起的, 作为雕塑的空间观念是很全局很整体的, 这个观念同样在米开朗基罗的素描作品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他关注形象主体, 也关注形象以外的画面空间的形状, 这样主体就就越发呈现的整体和浑然一体, 这样的作画观念使得米开朗基罗非常注意人体素描的外轮廓线的形状, 严谨而富于变化, 这个外轮廓是正负形的界限, 避免作画时陷入局部的刻画而丧失了整体性。在中国画的构图经营画面的时候有计白当黑的说法, 就是画的部分和留白的平面空间都是经过考虑的部分, 即虚而为用的观念, 这一点上米开朗基罗和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智慧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

三、线描的方式呈现造型本质

米开朗基罗用线造型是源于他对雕塑造型的高深理解, 他的素描其实是在纸用雕塑的意识画素描, 每一块呈现在外表的骨骼和肌肉的解剖形状按人体生长的规律相互穿插够成一个大的单元体积, 而每一个外显的肌肉都有一个基本的形状, 这每一个形状都是可以用线来表现出来的, 用线的轻重, 浓淡勾勒出个肌肉和骨骼的外轮廓, 用线的以解剖形体为依托, 以线描的形式表现结构的形状, 是米开朗基罗素描的造型理念, 由于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卓越成就, 他对形体的每一个细节都严谨的体现在画面上, 虽然有虚实的节奏的变化, 但绝没有含糊其辞处理, 像上帝造人一样智慧, 对于形体结构的认识考究至极, 本质致至!没有表面的光影, 不追求所谓的效果, 这里并不是说光影不好, 我们过去对光影效果的迷恋致使我忽视了本质形体和结构形状的穿插关系, 浮光掠影误导了我们的认识, 米开朗基罗的人体素描雕塑般的形体状态, 以线造型, 光影为辅, 中国画中的工笔线描辅以淡彩的处理方法, 形体结构谓之骨, 光影以为彩!和米氏的理念相似!因而, 在米开朗基罗的素描人体手稿中看到的更多是形体的本质呈现, 过多的纠缠明暗和质感的表现。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理性和人文的精神。

米开朗基罗的素描既有科学精准的解剖体现, 素描的技术性问题, 又有理想完美的人文理想主义的审美, 我们在他的人体素描的观摩和研习中总是能温故而知新, 感受大师的过人智慧, 总结这些学习的心得和收获, 对于我们认识大师提高对素描基本问题的认识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大卫·罗桑德, 徐彬, 吴林, 王军译.素描精义.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2][法国]罗曼·罗兰, 傅雷译.米开朗琪罗传.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7.

米开朗基罗传读后感 篇5

罗曼。罗兰先生所著的巨人三传之一《米开朗基罗传》,是傅雷先生所译。书中除了传记原文以外,还附有米氏相关作品彩色插图一百五十余幅。读罢此书,心中感慨万千。

在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的生命,一个真实的米开朗琪罗。他平易,但又超凡脱俗。他无以伦比的艺术天赋和创造力全部献给了艺术,他追求艺术真善美之表现力的执着与忠诚更是感人。米开朗琪罗是无愧于那个时代,无愧于巨人的称号的。

米开朗琪罗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那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他是一个精神的贵族。他是个天才。他有一种骇人的生命,猛烈地爆发,使他太弱的肉体与灵魂有所不能承担。

在创造的不断冲动中,他除了夜以继日的工作,除此以外什么都不想。他在继续不断的兴奋中生活。他一生致力于艺术的创造,试图把真善美保存到永恒。

他狂野,他不羁,他高贵。他欣赏自己,赞赏自己,他不答应别人把他当艺术家来看。他认为,天才这个词都不配于他。

他的父亲也劝告他不要劳作过度,但是劝告并不起作用。他从不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合人性些。他只以极少的面包与酒来支持他的生命。

大师留存下来的作品,无论是建筑、雕塑还是绘画,任何一件都已成为不朽,它们与他一样名垂千古。米开朗基罗生于一四七五年三月六日,安息于一五**年二月十八日下午五时。享年90岁。

嬉笑的“米开朗琪罗” 篇6

崔磊,一位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海派玉雕的主力军之一,我尤其喜欢他的平面雕刻技法,有商周青铜器的庄严,又有汉画像石的稚拙,文化感极其厚重。然而却从未注意到他的人物,竟有如此的张力。或许是因为现今市场已不多见其早期作品。而《十八罗汉》正是他早期的倾心之作。

十八罗汉是中国传统题材,崔磊运用立体圆雕的手法,以表现人物的动态为主,然与传统十八罗汉不同的是,他更着重于力量的表现。虽然每一位罗汉都轻披衣衫,但四肢明显的张力很容易让人忽视衣服的存在,竟觉得这是一件件精美的人体雕像。表现人体美是西方传统,崔磊的这种处理手法,既尊重了中国传统的雕琢手法,又表现了罗汉身体的力量,是一种融合雕塑手法的洋为中用的尝试。正是这种尝试,似乎让人看到了米开朗琪罗。

《沉思罗汉》与《先知耶利米》,《举钵罗汉》与《先知以赛亚》,《静坐罗汉》与《力行者》,《葫芦罗汉》与《摩西》……我们看到了米开朗琪罗图式的再现。这些作品全部都在扭动与旋转,然而它们的轮廓总是保持着稳定、单纯和平静。或许这也是米开朗琪罗一样的创作方式:总是试图把他的人物想像为隐藏在他正在雕刻的大理石石块之中。崔磊的作品正是把覆盖着人物形象的玉石去掉,这样,玉石的简单形状总是反映在雕像的轮廓上,而且把轮廓线约束在清楚的设计中,不管人物形象怎样活动。

米开朗基罗 篇7

《大卫》总高度为4.2米, 用整块的大理石雕刻而成。作品反映了少年时古代的犹太王子, 在剽悍的巨人歌利亚人侵略自己国家的时候, 挺身而出, 以英勇无畏的力量打败了入侵者, 拯救了自己的祖国。此时的意大利人民, 也希望出现像大卫一样的民族英雄拯救他们, 拯救家乡。这更是米开朗基罗的愿望, 因此《大卫》饱含着他的爱国情怀。在一块巨大的顽石上激情地雕凿出一个心中理想的英雄形象。作者精确的解刨了大卫强有力的肌肉, 发扬传承了古希腊雕刻表现健美体魄的优良传统风格。这座雕塑博得了佛罗伦萨人民的喜爱, 从此以后, 29岁的米开朗基罗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雕刻大师。另外, 还有《摩西》像, 这件作品也寄托了米开朗基罗希望同样的情感。《摩西》像高2.55米, 是朱理二世陵墓前的一件雕刻。相传摩西受耶和华的指示, 带领被压迫的希伯来人民逃出埃及, 获得自由, 被誉为英雄。米开朗基罗把摩西塑造成了一位体力强壮, 意志坚强, 机警果断的智者形象, 作品给观者第一印象是内心紧张而外表镇定自若, 充满了领袖气质。米开朗基罗也希望佛罗伦萨出现一位这样的名族领袖!

在朱理二世的陵墓中的雕像还有《被束缚的奴隶》《垂死的奴隶》从这两件作品中可以看出米开朗基罗的雕刻技法以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米开朗基罗把这两件作品比作被教皇和西班牙双重压迫下的意大利人民, 极度的痛苦和压抑。

此外米开朗基罗还创作一些历史人物肖像, 《布鲁特斯》雕像就是其中的代表。《布鲁特斯》表现了古罗马第一代执政官高傲的回头, 他那庄严的神情显示出了公证无私和大义凛然的气质。雕像的胸部被处理的粗狂有力, 赋予了其英雄性格。

米开朗基罗的一生是在不断的抗争中度过, 他的艺术生涯, 与创作成就充满了积极向上和战斗精神, 充满了英雄气概。是雕刻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

300年后的欧洲大陆又一位雕刻大师诞生, 他就是奥古斯特·罗丹。罗丹一生是一段充满了激烈的阶级革命斗争的时期。他是一个思想进步, 有着民主自由理想。心系人民, 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大师。他的作品《塌鼻梁的人》《青铜时代》等作品就是大胆探索现实主义的作品

作者通过《青铜时代》这件作品来表现人类从愚昧和沉睡中醒来的主题, 这件作品也是罗丹向当时腐朽落后古板的学院派发出的有力挑战, 他希望雕塑艺术要回到有血有肉的现实主义道路上来。

罗丹艺术生涯最重要的作品莫过于《地狱之门》从1880年开始知道去世, 这件宏伟的作品用时37年之久, 但仍旧没有完成。这件作品安排了很多的单人和群像, 引入但丁诗歌“你们进到这里, 丧失一切的希望”的主题, 加之罗丹自己的思想情感, 表现成了人类受压迫, 受苦难的悲惨世界!

《思想者》是以文豪但丁的形象为基础, 弯身屈膝, 拳头支撑着下颌, 安静地坐在那里, 一副沉思而又痛苦的表情, 300年前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屋顶上画过得《预言者》的形象, 那是一个巨人的悲剧形象。喜剧性的是300年后, 这个形象又罗丹作品《思想者》中体现出, 这是巧合?还是罗丹再向伟大的米开朗基罗致敬。

罗丹的作品《加莱义民》是一件历史性题材的作品, 14世纪, 英国人入侵法国, 加莱城沦陷。英军一定要从加莱城选出六位德高望重的市民亲自带着城门的要是来投降, 并把他们处死。为了避免全城人民的灾难, 以圣彼埃尔为首的六名义士以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慷慨就义。直到罗丹生活的时代, 为了纪念这六位义士, 加莱政府决定在市中心广场建立一座纪念性的雕像。罗丹在处理这座纪念雕像时, 着重于历史的真实性, 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复杂的心理状态。主人公们低着头, 须发很长, 表情严肃可敬, 他们丝毫没有动摇, 从容前进。圣彼埃尔把城门的钥匙交给敌人感到无比耻辱, 但是, 自己为了全城百姓而牺牲又感到无比的光荣。因此他又挺直了身子, 毫不畏惧的向前走去。在他们右边, 一名义士双手紧紧地捧着脑袋, 沉于痛苦之中。还有一个用手遮眼, 好像要驱散一个可怕的恶魔!

罗丹的雕刻充分刻画人物的心理, 如他在1885年创作的《老娼妇》, 是根据十五世纪维龙的诗歌《美丽的欧米哀尔》而创作的, 主人公年轻时美丽动人, 而现在老去, 她对自己今天的丑陋感到羞耻, 正如年轻时对自己的妩媚感到自豪与骄傲是一样的。这件作品充分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罗丹同时还创作了许多人物肖像, 如为现实主义雕刻大师卡尔波的弟子《达鲁》、画家《波维·德·夏凡》以及著名的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和《雨果》的肖像。

罗丹有着高超的雕刻技法, 前卫而丰富的创作思想, 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和300年前雕塑史上丰碑米开朗基罗想抗衡!罗丹雕塑艺术给予欧洲乃至世界雕塑艺术的发展带动了无穷的力量,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雕塑艺术史上又一座丰碑!

在这里我希望通过本文的浅谈, 对想了解两位欧洲雕刻艺术大师的读者有所帮助。希望本文的研究, 能够为传承两位艺术大师们艺术宗旨, 传递社会正能量有所帮助, 尽到我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外国美术简史》 (增订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2.

米开朗基罗 篇8

《启示录》中记载:“11我看见一个白色的大宝座和坐在上面的。天地都从他面前逃去,再也看不见了。12我看到大大小小死了的人都站在宝座前,书卷都展开了。另有一卷书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根据这些书卷上所写的话,按照自己的行为受审判。13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坟墓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们都按照自己的行为个别受审判。14死亡和坟墓都被摔到火湖里去。这个火湖象征第二种死亡。15谁的名字没有记在生命册上,谁就要被摔到火湖里去。”[1]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弗兰德斯人,当时的弗兰德斯画派服务对象主要是宫廷教会,贵族,以巴洛克艺术为主。鲁本斯是17世纪巴洛克绘画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在德国,父亲是一名律师,1600年赴意大利学习,吸收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和提香等人的艺术营养,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1609年被任命为弗兰德斯摄政王阿尔贝特大公的宫廷画家。其涉猎的艺术题材众多,宗教,神话,肖像,风景无所不包,代表作《抢劫吕西普的女儿》,《卸下圣体》,《末日审判》等,此外他还是精通多国语言外交官。

《末日审判》,现存于德国慕尼黑博物馆,创作时间大约在(1614-1620)之间。在鲁本斯描绘中,没有与之前同题材的作品雷同,如罗吉尔·凡·德尔·韦登(Rogier van der Weyden)创作的多联画《末日审判》,明确区分出天上人间地狱三部分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浑然一体的戏剧性场面。形象崇高的“审判官”基督处在画面上方的中轴位置,头顶闪烁金光,身披象征受难的红袍,他举起右手,引导行善者升入天堂,放下左手,将为恶者打入地狱,这里的基督不仅仅是救世者,也是正义的化身,紧紧的吸引住观看者的眼球。朝其上方看去依次是圣灵鸽子和圣父上帝耶和华,和基督共同构成三位一体。头两侧还有象征正义的宝剑和《圣经》中描述的宣判生命册。圣母玛利亚身披象征希望的蓝袍和手拿开启天堂之门金钥匙的圣彼得在其右侧目光向下,似乎是生出了对人类的怜悯之意。位于基督左方的手持诫碑的是先知摩西,仿佛在宣讲《十诫》,身后的门徒俯身略带恐慌的朝人间望去。在基督的左下方,圣米迦勒一身盔甲举着闪电,盾牌前往人间,他通常出现在审判的场景里,称出人类灵魂的重量。这时他旁边的天使也吹响了审判开始的号角,左下方的死人推开棺木复活,等待接受审判。天使选中的正直灵魂正被引导着上天堂,作恶的被拖向地狱扔进火湖。升入天堂的人们交头接耳,不时俯身望向人间,还有等待审判的处在不安之中备受煎熬。

整个画面人物众多,层次分明而有重点,姿态丰富多样,变化而又统一于整体当中,画家营造出了戏剧性的氛围,充满了不可遏制的激情,是鲁本斯转向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作。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1534年在罗马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祭坛后面也描绘过一幅《末日审判》。两幅画相同的题材,相似的作用,二者均汲取过人文主义思想体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向上的力量,及其画家对人体肌肉的强烈喜好,但鲁本斯的《末日审判》与之仅仅相距不到一百年又呈现出了另外一种面貌。

我们可从沃尔夫林为风格列出的五种样式[2]中分析两幅末日审判的差异。

线描与涂绘:从画面来看,米开朗琪罗的《末日审判》中,以线条为观看方式,人物形体场景的边线都被清晰均匀的描绘出来,随便截取一个部分都可独立成形。鲁本斯注意力撤离边缘线,强调块面的组合,并不均等的描绘,而是把所有对象整合在周围环境之中,摆脱了轮廓线的束缚,从而产生一种颤动的视觉体验。

绝对清晰与相对清晰:在米开朗琪罗的画中,人物形体从耶稣到背后的小天使,以及下面山丘河流小船的场景都少有虚化,在蓝色背景的衬托之下更为明晰。鲁本斯的画面强化了光影对形体的表现,在光线亮的地方,如耶稣,玛利亚,圣彼得,及下方几个复活的人体皆清晰可见,耶稣周围的门徒,上方边角的天使都在光线微弱处模糊不清。这种用光来模糊细节的做法产生出了一定的情绪感和运动感。

平面与纵深:在这两幅画中平面的美已经让步于纵深的美,鲁本斯避免使一切东西在一个平面上扩展,运用透视缩减的处理手法,同时又与一种运动的感觉结合起来。

封闭性与开放性:米开朗琪罗所描绘的《末日审判》中,整个构图形成了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统一体,这样使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显得和谐,给人视觉上的平衡和静止感。鲁本斯画面的充满戏剧性特征,加上对画面人物相对清晰的描绘方法,这种开放性的感觉又增强了些。

多样性与统一性:米开朗琪罗强调对形体的描绘,每个部分具有雕像般的立体感,细节上也都有其独立的特征,因而它是“多样性”的。鲁本斯的绘画也强调对形体的描绘,但这些形体大都被整合在一种运动的体系之中,因此具有了一种“统一性”。

在鲁本斯的《末日审判》中,我们看到了与文艺复兴时期许多截然不同的面貌,它不再是庄重,朴素,安静,典雅,取而代之的是运动,扭动,躁动,狂风暴雨般的激情。

参考文献

[1]圣经.启示录20:11-20:15.

开朗与豁达营造美丽人生 篇9

2008年,我先获得上海市“百佳”阳光体育教师的称号,再通过“海选”,进而成为上海市“十佳”阳光体育教师。这是从教这么多年来,在众多的奖状与荣誉称号中最让我开心的褒奖。也许,这个难得的荣誉所包含的快乐、追求、进取、幸福,真切地体现了我的教师职业感受和我的成长之路。

一、追逐阳光,收获职业幸福

教师心中要有阳光。心中有了阳光,才能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才能快乐地面对工作,面对生活,面对一切。这种心态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对教师尤为重要。如果我们心中拥有阳光,我们就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会让自己找到一个快乐的窗口和源泉。只有成为快乐的教师,我们才能把快乐传染给学生,也才能带出快乐的学生。我们是教师,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未谙世事的孩子,而他们所面对的是未来纷繁复杂的竞争社会,对他们而言,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从踏上教师岗位之日起,我就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我们上课是师生,下课是朋友,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就收获了许多他们给我的爱。教师只有心中拥有阳光,才能收获学生的笑脸。

心中有了阳光,才能有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才能避免成为“匠”化的教师。应该说,我早就是一个能够让学生和学校满意的教师,但我并不满足于能够自如地应付本职工作,我努力地求索着,进取着。我知道,体育要教会学生强身健体,还要锤炼学生的坚强人格,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更要在他们心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形成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我在抓好学校体育的常规工作外,还进一步加强本校体育特色课程和校本教材的建设,利用自己的武术特长,运用民族体育的教材和自编的校本教材《剑舞》对学生进行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及爱国主义的教育,在这付出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成长的快乐。

心中有了阳光,才能收获教师职业幸福感,才能真正感受到工作着是美丽的。我以从事教师职业为自豪,我热爱体育教学,喜欢身边的每一位学生,酷暑严寒,风吹雨打,的确十分辛苦,我苦着并快乐着。因为我在课堂上,在带运动队中,在做班主任等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自己的阳光心态和不懈努力,不仅使学生有渊博的学识,而且使他们获得了一颗健康坚毅的心;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让他们学有所得,而且能成为一个阳光、正直、有所作为的人。因此,操场是我施展才华的幸福天地,课堂是我探索创新的幸福乐园,学生是我牵手走向未来的幸福伙伴。

二、建构平台,开拓发展空间

教师的发展需要领导、同伴的关爱,同时也需要自己开拓发展的空间,这个开拓来自于阳光的心态和进取的意识,来自于努力的工作,来自于对教师职业的高度投入,来自于和学校共同发展的艰辛付出,来自于对体育教学的热爱。

对于已经度过适应期走入成熟期的我来说,面临着一个如何尽快再次突破,更上一层楼的问题,也是如何在专业发展道路上进一步开拓自我的问题。因此,我努力投入,执著进取,长期以来积极参与学校和市、区的各种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开各个层面的公开课,坚持课题研究等,努力地进行自我开拓。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有幸拜语文特级教师孙宗良为师,异科导师的带教,开拓了我的学科教研新视野,对体育教学的理念有了更广、更深的理解。

我的努力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各级领导为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在学校,我担任了青年教师研究会的会长,大力组织青年教师学习研究,从整体上提高我校青年教师的思想境界与业务能力。我担任了校刊《复旦》的主编,承担了《复旦》校刊的编辑工作,在校刊的编辑过程中,收获远大于我的付出,它使我对科研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对我以后的课题和撰写论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以编辑校刊为抓手,我们充分利用青年教师们的特长,各显其能,组织外出听课、考察,读书活动,申报课题,积极配合学校各部门协调完成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我的组织协调能力,并利用工作鞭策自己在各方面不断地学习、提升。学校和区里都曾为我指定了带教师傅,在不同的导师身上,我学到了许多。

三、开启智慧,孕育理性光芒

今天的教师必须成为智慧型教师。记得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正说明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一定要不断提升自我,要具有理性的思辨光芒。而这同样需要心中的阳光,需要不竭的进取动力。

在开始工作的十余年中,我勤奋、努力、学习、思考,一路走来似乎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明白,如果在以后的岁月中只是不断地重复自我,那我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教书的“匠”,若要继续提升自我,必须寻找理性的突破。

于是,我紧紧抓住课题研究的契机,通过不断读书与思考来开启自己的教师智慧,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首先,在看书、读报时,我特别关注那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对好的文句做一些笔录,看到好的文章可以把它剪下来做成剪报收藏,并且在有空的时候经常翻出来看看,以使自己经常受到激励和启迪。其次,教学相长,教师必须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努力地“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再次,我赞同许多成功教育者的意见,即认为教育科研能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插上有力的翅膀,因此,我必须走科研自强之路。正是这种信心,推动着我一步一步地在科研这座“高山”上爬着。科研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整理的过程、改变的过程,只有通过深入的教育科研,教育的理性光辉与人文色彩才能得以生动地展现,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源于问题,根于实践,教中研,研中教,以教催生研,以研提升教,努力做到以理论来引领自己的实践,做到在课中发现问题,立刻总结,写出典型案例,以便更好地教学。为了使教学更进一步,我就自编的“剑舞”拓展内容作为课题研究,课题《剑舞——高中女生体育拓展型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获得立项并成为长宁区重点课题。在研究中,我写下了相关系列论文并编写了校本教材《剑舞》。这个课题完成的过程对我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理念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虽然辛苦,但我很快乐。

四、上下求索,实现自我超越

阳光的心态、空间的开拓、理性的光芒,加上领导、导师和同伴的帮助,在这上下求索中,我走到了今天。在教学上,我获得了长宁区首届“长教杯”教学评优活动一等奖、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一等奖、上海市教育教学“岗位能手”等奖项及荣誉;在运动队训练方面,我获得长宁区“阳光少年”一等奖、长宁区校园集体舞一等奖等;在科研上,我在《上海教育》发表了《当好学生作弊的时候》,在《心理科学》发表了《剑舞教学影响高中女生羞怯感的实验研究》等论文。如今我已是一名长宁区优秀学科带头人。

“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我正越来越清晰地明白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如何把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结合起来,带着传统的精髓来实现教育现代化,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学会做人,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这是一条漫长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以不懈的求索来实践这一追求,在体育教育中坚持“技”“知”“特”“养”的综合体育观和体育目标的整体化,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自我。

论基罗加的短篇小说 篇10

作家的生命之书在不断的死亡中翻过:两岁半时, 父亲猎枪走火暴毙;十六岁, 继父自刎而亡;二十岁两个兄弟的相继离去;二十四岁, 手枪走火打死朋友;此后基罗加迎来第一次婚姻, 但婚后不几年, 妻子饮鸩而亡, 两个孩子相继自杀;作家往生之后的第三年, 女儿自杀身亡。文学成为了作家毕其一生来对抗死亡的武器, 基罗加最大的成就是短篇小说, 死亡、人性的弱点和对于艰难时世的关注, 共同构成了基罗加写作的大厦, 书写上尽可能的简洁和画面的呈现感无时不刻地出现在基罗加的小说当中, 他的小说尽管数量不多, 却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短篇小说之王”。

在那个黄金时代, 死亡是作者们共同面对的巨大的话题:世界以超逸的姿态摆脱了数千年以来原始蒙昧的束缚, 狂奔在去往乌托邦的道路之上, 触目可见的巨大财富刺激着每一个渴望变更的主体, 加速了巨大的国家机器的形成并且增强了各种对于新秩序乖张的欲望, 中世纪的现实主义和唯名论的高下之分在此获得了颠覆与重生, 这个时代赋予个体无限的力量去改造世界, 理想之国在人心中绽放。这个时代散发着由内至外自然而成的青春气息。

《启示录》当中, 末日四骑士降临, 迎接他们的是常青藤遮身的少女和头戴花冠的青年, 散发着青春气质的社会拥有了可以想见的危险。群氓和乌合之众丛生, 为着同样的相似的目标做永不停止的自旋运动, 狂热分子们的盛宴亦即开场, 在这里, 无论是生存还是死亡, 在于个体来讲, 意义都渐渐消解, 巴赫金意义上的群体狂欢在此实现, 更多的事务被放置在整体和宏大的视角下运行, 分类法和进步主义盛行, 淘汰他们所认为不合适的内容成为了使命。于是, 杀戮和迫害成为了手段, 假名于理想和现实, 少数族裔、殖民地、女性和贫困阶层沦为受害者, 死亡在此爆发, 作家们敏感地嗅到这般气味。从新革命的源地西欧开始, 到新大陆和旧世界, 再到世界边缘的亚美利加和远东, 正像各自叠现的黄金时代, 死亡的主题也在这个时间谱系中延宕。

《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中统共有二十余篇小说, 作家尝试在其中写出他所感知到的每一种死亡。两位父亲突如其来的离去让作者极其敏感于发生在父子之间的死亡, 在《儿子》当中, 作者写了一个阿根廷北部省份米西奥斯的住户, 父亲和儿子都拥有着巴塔歌利亚高原南缘居民的血型和挑战精神, 父亲在十二三岁时从祖父那里得到了狩猎的技巧和武器, 又在儿子相似年纪时把这个技艺传递给他, “父亲同太阳、濡热和环境的宁静一样, 也向大自然敞开了自己的胸怀”这就像那个明知道有危险还去摆弄枪火的父亲一样, 盈满了印加时代传承下来丰悍的内质, 越是放飞孩子的家长在本质上其实越是护犊, 这位父亲也不例外, “对一位鳏夫来说, 日子过得并不容易, 除了儿子的生命, 他并没有别的信念和希望……让儿子在有限的范围内自由活动, 四岁起就让儿子保护好自己的小手和小脚, 让儿子懂得有些事很危险, 而他自己的力量却很小。”这样的一位父亲或许是作者的一次追问或者是自我审问, 追问的是那个基本上没有存在于他生活之中的亲生父亲, 审问自己对于儿子离去的失职。作者在此型塑了一个他心中理想人格的父亲, 父亲“在这个炎热而又充满生机的夏日感到幸福和安宁的, 而且对未来充满信心”, 他听见不远处传来一响爆炸声, 极富信心地认为“丛林里又少了两只鸭子”, 儿子应该是满载而归。但事与愿违, 父子俩约好的十二点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 还没见小猎人归来, 于是父亲出发去找儿子回家, 半天无所获, “一位可怜的、精神恍惚的父亲, 承受极其不堪忍受的焦虑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这位父亲感到, 他的承受能力在离他远去, 这时他突然看见他的儿子正从旁边的一条林间小道上走出来。”焦急和疲乏挂在了父子的眼角和肩头, 拥在一起, 儿子的出现重新填满了父亲刚刚几乎被抽空的心, 一直到完全感知到儿子的回归才揽住儿子的肩膀身心俱疲地回家去。基罗加最后写:“他只是为幻觉的幸福而微笑……回家的路上其实只是孤独一人, 他没有遇到任何人, 他的手臂架在空气上。因为在他后面, 在一根木桩脚下, 他亲爱的儿子还躺在太阳下, 腿朝上缠在有刺铁丝网上, 上午十点中就死了。”小说在这里结束, 早有预兆的死亡在结束的地点静静的发生。

作家于此对写作定调:死亡是命定的, 每个人都无法回避。活着的人其实质的状态仅仅是未亡, 受死是一门技艺, 同样赴死更是一门技艺, 这是超脱于庸俗的黄金时代之外所必然的常识。

接下来作者就开始让读者进入一次次死亡的历程之中, 那些离去的亲人和朋友们纷至沓来, 《挨宰的鸡》中有一对情浓意深的夫妇, 婚后一年诞下了爱情的结晶, 本来聪明灵巧漂亮喜气的儿子, 在一岁半的时候突然患上怪病, 高烧过后陷入痴呆, 肉体存活于实在的世界, 精神已经游弋开去。这对夫妻把他们的爱情寄望于另一个儿子身上, 但不幸的一岁半又再次来到。接下来是一堆双生子, 夫妻俩几年下来须得盘活四个痴呆儿子, 在临近感情崩溃边缘的时候, 新生的女儿挽救了这段岌岌可危的关系, 女儿漂亮聪明, 并且安全地度过了那个宿命一般的十八个月。谁料这是一段矫枉过正的修补, 夫妇俩开始纵容和溺爱小女儿, 转而对不健全的后裔充满了怨恨, 儿子们成天鼻涕长流的坐在围墙跟前, 完全得不到爱抚。在一个没有任何征兆日子, 儿子们坐在围墙下看着女仆杀鸡, 小妹妹想要探头看看墙外的新鲜, 抢来了哥哥们排坐的板凳, 踮脚张望的时候, 背光的身影让哥哥们想起了临死的鸡, 于是他们拽下妹妹, 掐住脖子, 像拔鸡毛一样拔掉妹妹的卷发, 割开她的喉颈, 正在争吵之后寂静中的夫妇没有听到女儿的呼号, 女儿就像挨宰的鸡一样死去。小说在突然的死亡中结束, 作者对于自己所亲历的死亡作了一次完整的复盘, 死亡从近旁的亲人处发生, 先前一切的不顺和坎坷摆明了这是一段糟糕的人生, 但死亡真正降临的时候却又几无征兆。父母、儿子和女儿就好比一个面对死亡的人的三个位面, 是施与者, 是受死者, 还是死亡之后凭吊的人, 这是一种宿命的烛照, 让我们想起罗马王马可·奥勒留的一段话:“任何人失去的只不过是现在拥有的生活, 拥有的只是会失去的生命, 生命或长或短都是一样的……一切事物都在它自己相同的轨道中运行和重复, 对于观者而言, 看它一百年、两百年或永远, 其实质是一般的。”

如果讲《儿子》当中的父亲视角依旧充满着爱和关怀的的话, 《挨宰的鸡》就更多的是焦躁和死寂一般的冷静了, 死亡在此不尽然是情绪和记忆的割舍, 而更像是一次次炫技般的艺术, 就像作者在集子当中其他篇目所书写的一样。《羽毛枕头》写一对新婚的夫妇, 爱情甜蜜美好, 丈夫却在蜜月之后小半年中失去了妻子, 后来发现, 妻子是在婚后不久一次小恙卧床之后, 被藏在漂亮羽毛枕头里面的奇异生物吸尽了精血。《独粒钻石胸针》中有技艺卓绝的手工艺人, 为人打造了一枚美轮美奂的钻石胸针, 妻子看见胸针很是喜爱, 想要拥有它, 但收入微薄的首饰匠显然无法满足妻子慕美之心, 假意同意了顽固的妻子, 然后在她睡着的时候, 用这枚胸针将她刺死。《有刺铁丝网》中有拼命想要逃脱牧场的公牛, 在闯过铁丝网之后又撞进别的牧场被遣送回来, 再一次逃跑的时候被卡在铁丝网的倒钩刺上, 在北部阿根廷爆裂的日光之下, 失血而亡。《野蜂蜜》中叙事人两个年轻气盛的表弟, 怀揣着对于探险小说的热情离开城市进入山林, 不多时在山中迷路, 最后双双被剧毒的野蜜蜂蜇死, 教父发现了他们的尸体———如果还能被称作尸体的话———仅余下两架白骨和在上面转悠的食肉蚁。

从这些小说当中, 对应上作者自己生活的足迹, 可以看出在作者的世界里, 死亡是一个连缀的序列, 我们只看到一个面, 而其真实的却是我们三维世界中不能直视的四维宝塔, 一个个死亡的技艺是点缀其中的舍利佛珠, 这印证了先贤的话语:“凡有血气的就必一同死亡, 世人必仍归尘土。”

摘要:拉美作家基罗加以短篇小说著称, 其个人经历和写作的内容充满“死亡”主题。本文以《基罗加作品选》为底本, 对作者的死亡际遇、文学主题和文学技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基罗加,短篇小说,死亡主题

参考文献

[1].奥拉西奥.基罗加著, 林光译, 《基罗加作品选》,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惑”然开朗 篇11

我反复地研读教材,愈发觉得教材所选用的例题是真不合适。教材中介绍“化学平衡的建立”这个内容时所举的化学反应是“CO+H2O(g)?CO2+H2”,属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而且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反应时所提供的数据也都具有“每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这样的特殊性,这样的例题很容易让初次接触这个内容的学生产生“化学平衡状态即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的状态”这样的错误观念。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必须换掉教材中的例子,帮学生走出可能的误区。

选定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讲解这个内容时,我的思路慢慢清晰起来。对,要用类比的事例,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比如在切入本课内容时,可选用“生活中的收支平衡”“拔河比赛双方势均力敌时的平衡”“溶解平衡”等事例;在讲解化学平衡的建立时可以换上一个更为普通的反应为例子,将讲解的角度分别设定为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反应速率、某物质的消耗与生成三个方面,使化学平衡的讲解更具普遍性。

我的教学设计就这样变得自然而有条理起来。可是,我的思考还是没有停止。上新课的前一晚,我躺在床上还在琢磨:怎样切入效果会更好呢?有没有更好的招儿呢?真希望上天能赐给我一个更精彩的主意啊。因为一直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慢慢地竟开了窍,我突然想:以往我总是在学生不会做题时才关注到他们的困惑,而到了那时好多错误的观念已经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了,虽说可以补救,但效果差强人意,那么,能不能在进入新课之前就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呢?如果他们的理解有误,我就在上新课时有针对性地给予纠正,这样以“惑”导路、辨证施治不是更好吗?想到这,我的心里顿时豁然开朗了。

第二天的课上,我将之前所有的想法一一付诸实施。开课前,我没有急于讲授新知,也没有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按照课前的设计举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通俗易懂的事例引出了“平衡”的话题,然后便以“你眼中的化学平衡”为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刚开始学生还不太敢发言,怕说错了被人笑话。我于是鼓励道:“这个内容我们还没开始学习,说错了也情有可原,没什么丢脸的!如果你说错了,待会儿老师就专门为你讲解,你可是很‘赚’的哦!”一番动员之后,学生的勇气来了,想法还真不少。

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有些同学的发言是出于自己的思考,有些同学则是受到了同伴观点的启发,但总体来看,他们的思考是越来越深入问题的本质。我一直静静地听着,耐心地记着,心急的学生希望我马上表态,告诉他们哪些对哪些错,我享受着学生这种求知的渴望:胃口吊得这么过瘾,我当然不会那么快就让他们如愿啦。待同学们再没有更新的观点提出来的时候,我开始“收网”了:“欲知孰对孰错,且听下面分解!”

于是,我们进入了例题的讲解——当然,是按照我原来的设想,换掉了教材中我觉得不合适的例题,给出了三个新的例题,设计了三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是什么情形”,第二角度是“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是什么情形”,第三个角度是“某种物质的消耗与生成是什么情形”。结果不出我所料,全体学生都倾情投入地学习。而待我讲解完毕,学生豁然开朗的表情让我坚信:他们对“何为化学平衡状态”至少已参透了大半。当然,也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师生更深入地分析和拓展。但为了降低并分解课程的难度,我把又一个悬念留给了学生,要他们继续“吊着胃口”期待下一节课的到来。

这一次教研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疑问和困惑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难得的课程资源。学生之“惑”,是思考之后迸发的智慧,也是积极进取的求索态度,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充满了迷人的魅力。

(责编 白聪敏)

米开朗基罗 篇12

调查发现, 学生们认为一名优秀老师身上应该具备的最主要特征依次为富有幽默感 (23.52%) , 责任心强、尊重和关爱同学 (23.42%) , 和蔼、开朗 (21.72%) , 专业技能强 (19.02%) , 外表端庄大方 (9.41%) 、严厉 (2.80%) 以及其他 (0.10%) 。

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希望老师最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36.21%) 和思想道德水平 (31.89%) , 其次为学业和身体健康方面, 以及人身安全和其他。

【米开朗基罗】推荐阅读:

上一篇: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下一篇:公司财务战略联盟研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