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矿体

2024-09-01

1号矿体(精选6篇)

1号矿体 篇1

0 引言

甘肃金川超大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是我国第一大镍矿床, 也是我国镍、铜、及铂族元素 (PGE) 最主要的生产基地。最近勘探数据表明金川矿床的镍金属资源总量达到558万吨, 其平均品位为1.06%, Cu资源含量达到354万吨, 其平均品位为0.75%。金川超基性岩体全长约6.5km, 宽20~500余米, 最大倾斜延深超过1100m, 岩体被一系列NEE向压扭性断层 (F8、F16-1、F23) 分割成4段, 由西至东依次为Ⅲ号、Ⅰ号、Ⅱ号和Ⅳ号四个岩体, 其中最大的两个矿体1号、2号矿体赋存于II号岩体, 而第三大矿体24号矿体主要赋存于I号岩体 ( 甘肃第六地质大队, 1984;汤中立和李文渊 , 1995) 。最新的岩相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矿区断裂构造研究表明金川岩体形成时是以F16-1断层为界两个独立的岩体, 分别为西岩体 ( 包括III号和I号岩体 ) 和东岩体 ( 包括II号和IV号岩体 ) , 表明金川矿床形成于复杂的岩浆通道系统 (Songetal., 2012;Chenetal., 2013) 。本文通过对金川矿床最大的1号矿体的西端和东端典型样品的PGE、Cu、Ni和S等元素研究, 结合前人已发表数据, 细致分析矿体从西到东的亲铜元素地球化学空间变化规律, 并根据模拟计算结果探讨硫化物熔离和分离结晶程度, 进一步金川矿床阐明岩浆通道系统成矿特征。

1 地质背景概况

金川含矿超镁铁质岩体位于华北地台阿拉善地块西南边缘龙首山隆起带, 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北地台西南缘, 南临祁连秦岭古生代造山带。岩体呈似岩墙状不整合侵入于元古宙龙首山群的白家嘴子组混合岩、片麻岩和大理岩中, 岩体长约6500m, 宽20 ~ 527m, 延深大于1000m, 两端被第四系覆盖, 地表出露面积1.34km2。岩体总体走向NW50°, 倾向SW, 倾角50~80°。岩体空间被一系列NE向断层分割成四个小岩体, 由西至东依次为III、I、II、IV岩体。金川岩体主要岩相为二辉橄榄岩, 其次为含二辉橄榄岩、斜长二辉橄榄岩、橄榄辉石岩和纯橄岩, 各岩相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 甘肃第六地质队 , 1984) 。

2 金川 1 号矿体的矿床地质

1号矿体主 要分布在I-6行至II-28行间的岩 体深部, 全长1600m, 最大平均厚度为98m, 其中富矿长1300m, 厚69m, 矿体呈“似层状”产出。矿体产状与岩体下部产状一致, 倾向南西, 倾角25~75°, 矿体上尖灭端倾角较缓, 其他部分均在60~75°, 东部较西部缓。矿体在12~16行最厚, 两端变薄, 矿体由东向西侧伏, 沿倾斜膨胀, 大部分处于矿体中上部 (1100m标高 ) , 向上、向下逐渐变薄。1号矿体主要由浸染状矿石和海绵陨铁状矿石两种矿石类型组成, 以海绵陨铁状矿石为主。浸染状矿石中S含量为0.5%~5%, 海绵陨铁状矿石中S含量为5%~15%。各种矿石中以橄榄石堆晶为特征, 硫化物为胶结物, 橄榄石等透明矿物发生蚀变。矿石的金属硫化物主要为镍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等。

3 采样与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采自II-9、II-22、II-26行1078m采矿中段的穿脉巷道, 共计11件样品, 其中, 8件样品采自1号矿体西端II-9勘探线, 11件样品采自1号矿体东端II-22、II-26勘探线。样品的Cu、Ni、S含量分析委托澳实 ( 广州 ) 分析检测有限公司完成。PGE的分析在中科院地化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采用了火试金 -Te共沉淀法进行PGE预富集, 等离子电感耦合质谱仪测试, 具体分析过程见Qi等 (2004) 和漆亮等 (2006) 。此外, Songetal. (2009) 的II号岩体14行ZK83钻孔样品数据一起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讨论。

4 数据分析结果

全岩的Ni、Cu、PGE及S含量如表1所示, 100% 硫化物过程详见Barnes (2005) 公式。

分析结果表明体西端 (II-9勘探线) 全岩的Ni、Cu、PGE及S含量总体高于矿体中部 (II-14勘探线 ) 和东端 (II-22、II-26勘探线 ) 。例如:9行海绵铁 状矿石的Ni=1.7~2.7%, Cu=2.1~4.7%, ∑PGE=971~3480×10-9, 14行海绵铁 状矿石的Ni=1.0~2.5%, Cu=0.2~2.5%, ∑PGE=240~1018×10-9, 22行海绵陨铁状矿石的Ni=1.3~1.5%, Cu=0.6~0.9%, PGE=162~248×10-9。换算成100%硫化物后, 不同部位的Ni100 (下标100表示100% 硫化物中的含量, 下同) 、Cu100含量变化较小, 但PGE100含量自西端 (II-9勘探线 ) 到中部 (II-14勘探线 ) 再到西端 (II-22、II-26勘探线 ) 逐渐降低, 如II-9勘探线的海绵陨铁状矿石含有:7.2 ~ 10.4%Ni100, 9.4 ~ 12.2%Cu100 ( 除一个样品达20.2%外 ) , 3800 ~ 15400×10-9∑PGE100, II-14勘探线的海绵陨铁状矿石含有:6.1 ~ 12.9%Ni100, 1.0 ~ 10.9%Cu100, 1150 ~ 4200×10-9∑PGE100, II-22勘探线海绵陨铁的状矿石含有:8.2 ~ 8.7%Ni100, 4.1 ~ 5.1%Cu100, 890 ~ 1160×10-9∑PGE100。此外, 与矿体中部及东端相比, 西端的海绵陨铁状矿石具有低的Ni/Cu比值 (0.36 ~ 0.90) 和高的Pd/Ru比值 (39 ~ 737) 。

全岩Ni、Cu、PGE与S呈现出不同程度正相关, 说明以上元素主要赋存在硫化物中, 但在海绵陨铁状矿石中, 铂族元素 (PGE) 与S表现较为离散, 这可能是受硫化物相分离结晶影响 (Songetal., 2009) 。在100% 硫化物的PGE二元相关图中, Ir100和Ru100表现出较好的正相关, Ru100与Pd100表现出弱的负相关, 而Ni100与Pd100相关性不明显。

5 讨论

矿体不同部位的亲铜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暗示硫化物熔离及分离结晶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指示硫化物熔离的强度“R因子”可根据CampbellandNaldreet (1979) 提出以下公式计算得到:Yi=Xi0*Di* (R+1) / (R+Di) (1) , 式中Yi和Xi0分别表示元素i在硫化物熔体和硅酸盐熔浆中的含量;Di代表元素i在硫化物熔浆 / 硅酸盐熔浆中的分配系数, R代表硅酸盐熔浆 / 硫化物熔体的比值。模拟结果如图1所示。模拟计算表明形成矿体西端、中部及东端的浸染状矿石的硫化物熔离时R值分别介于300 ~ 1000、200 ~ 1000及100 ~ 200之间。不同R的值是导致矿体不同部位浸染状矿石的亲铜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的主要控制因素, 这也表明硫化物熔离成矿作用处于开放的岩浆通道系统内。

此外, 不同部位部分海绵陨铁状矿石的Pd/Ru和Ni/Cu比值变化较大, 这可能与硫化物分离结晶作用密切相关, 因为Pd、Cu在硫化物熔体发生单硫化物固溶体 (MSS) 分离结晶时是不相容元素, 而Ru、Ni是相容元素。因此, 这些元素的比值会随MSS分离结晶而发生改变。这可以利用瑞利分馏公式来定量模拟:Ci=Ci0*Di*F (D-1) (2) , 式中Ci和Ci0元素i在MSS和硫化物熔体中的含量, Di代表元素i在MSS体及硫化物熔体中的分配系数, F代表硫化物发生MSS分离程度。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西端海绵陨铁状矿石是硫化物熔体经历了35 ~ 70% 分离结晶后的MSS冷却固结而成, 与富铜矿石的分离结晶程度 (60 ~ 80%) 相当 ( 江金进 , 2014) , 而中部和东端的MSS分离结晶程度分别为20 ~ 35% 和0 ~ 20%。矿体不同部位海绵陨铁状矿石的亲铜元素比值差异主要受MSS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约束。

6 结论

(1) 1号矿体硫化物的亲铜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受硫化物熔离时R值的变化以及MSS分离结晶的程度的约束。

(2) 硫化物熔离中R值的变化指示了硫化物熔体可能与不同次补充的岩浆发生了反应, 表明金川矿床形成于岩浆通道系统内, 含矿岩体是岩浆通道的组成部分。

摘要:金川矿床为二次熔离-贯入而成, 岩浆通道成矿已成共识。作者利用R值和单硫化物固溶体结晶方程模拟1号矿体铂族元素的空间变化, 指出西端、中部、东端R值 (1001000) 和分离结晶作用 (070﹪) 存在差异, 西端R值和分离结晶程度介于300600和3570﹪, 中部R值和分离结晶程度介于2001000和2035﹪, 东端R值和分离结晶程度介于100300和020﹪。1号矿体中部较高的R值暗示矿体中部可能与岩浆通道有关。

关键词:金川,硫化物熔离,铂族元素,岩浆通道

参考文献

[1]Chen L-M, Song X-Y, Keays, R.R., et al.2013.Segregation and fractionation of magmatic Ni-Cu-PGE sulfides in the western Jinchuan intrusion, northwestern China:Insights from platinum group element geochemistry.Economic Geology, 108:1793-1811.

[2]甘肃省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队.白家咀子硫化铜镍矿床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4.

[3]江金进.金川西岩体铜镍成矿的铂族及半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及深边部找矿方向探讨[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14.

[4]Song X-Y, Keays, R.R, Zhou M-F, et al.2009.Siderophile and chalcophile elemental constrains on the origin of the Jinchuan Ni-Cu- (PGE) sulfide deposit, NW China.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72:404-424.

[5]汤中立, 李文渊.金川铜镍硫化物 (含铂) 矿床成矿模式及地质对比[Z].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5.

1号矿体 篇2

最近在帖子中看到,有同学因为面试时被问到新旧会计准则有何变化而被难倒,被面试官内心鄙视这个中级职称是如何考出来的。我看了很感概,替这位同学不平也替其惋惜。惋惜他平时没有太用心去学习新政策的变化。但面试官不能因为那位同学没有回答出来,就全盘否定他的所有业务能力更怀疑别人证书的真实性,这就有些过了。

由于新会计准则是从201月1日实施,在此之前考试的教材沿用的仍然是原先的会计准则。虽然会计人员有后续教育。记得上海2007年和的后续教育,主要讲解的就是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内外资所得税合并后的新政策内容。不过估计上课的同学前学后忘。虽然在实际操作中会引用新的政策和准则,但要他系统的回答别人,估计很多数人会卡住。毕竟,很多人只是在工作中有意识的用到某些知识点,并没有想过要去系统的整理出一套思路来,然后还得系统得回答别人,更何况38项具体准则涵盖了多少行业,平时大家又实际用得到多少呢?。

1号矿体 篇3

1 矿区地质特证

矿区位于大庄—中胡背斜北翼, 西起赵家岭, 东至伊河边。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 呈单斜产出, 向北西缓倾, 不同方向的断裂较发育, 近东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显示金的富集, 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其南部百米处即为合峪花岗岩体, 岩浆岩条件充分。

1.1 地层及岩性特征

首先,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长城系熊耳群火山岩, 根据喷发的韵律, 接触关系及岩性组合特征, 结合区域地层对比, 相当于熊耳群焦园组;其次, 分布有少量新生界第四系现代河床冲 (淤) 积物及沟谷中的残坡积物。

1) 熊耳群焦园组中段 (chj2) :在泥石沟矿区广泛出露, 主要分布在矿区东部, 其岩性特征主要为灰、青灰色黄绿色安山岩, 杏仁状安山岩;

2) 熊耳群焦园组上段 (chj3) :主要分布在矿区北部, 其岩性特征为青灰、灰紫、紫红色流纹岩;

3) 第四第 (Q) :主要分布在低缓山坡及沟谷, 伊河河床及阶地上。山坡及沟谷中主要为残坡积的黄土砾石, 伊河河床及阶地上为现代河床冲积的亚砂土、吵砾石, 及含砾黄土。

1.2 构造特征

本区褶皱不发育, 仅表现为单斜形迹;断裂构造较发育, 主要有近东西断裂、北东向断裂及南北向断裂等。

1) 近东西向断裂。该断裂为区内主要控矿断裂之一, 该断裂总体走向85º~95º, 西端向北扭转, 与北东向桥头断裂交切, 断面倾向北或北东, 倾角一般65º~75º左右, 破碎带宽5~20m, 构造岩类较复杂, 主要为碎裂岩、角砾岩、糜棱岩等。各种与金有关的蚀变集中分布于断裂带的顶底板部位。蚀变主要表现为硅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黄铁矿化等, 该断裂所控矿带具有走向上断续分布, 垂向上矿化减弱的特点。

2) 北东向断裂。区内北东向断裂也较发育, Ⅱ号矿体即赋存于其中的两条断裂中, 该组断裂走向北东40º左右, 断面倾向北西, 倾角26º左右, 沿走向呈舒缓波状。该组破碎带主要由构造碎裂岩组成, 宽几十厘米到2m, 蚀变较强, 主要表现为黄铁绢英岩化、硅化、钾化、方铅矿化、莹石化及碳酸盐化。

3) 近南北向断裂。该组断裂也较发育, 区内发现有数条, 其走向10º左右, 倾向东, 断面倾角50º左右, 破碎带宽2~3m, 构造岩主要由硅化条带和糜棱岩组成。这组断裂主要为破矿构造, 区内含矿断裂皆被其错断。

2 矿体地质特征

1) Ⅱ号矿体特征

Ⅱ号矿体为平行的2条矿体, 走向北东40º, 倾向北西, 倾角26º。目前, 控制矿体长度200m, 深度75m, 最低见矿标高350m, 矿体平均厚度1.5m, 矿石平均品位3.5g/t, 最高单样品位20.87 g/t, 初步获得保有矿石储量约3.7万t, 金属量130kg, Ⅱ号矿沿走向基本稳定分布, 其中被数条南北向构造轻徽错断, 平面上呈右行排列特征。Ⅱ号矿体地表出露长度200余m, 平均厚度0.8m, 深部见矿 (350m标高) 不好。在300m中段基本未见到Ⅱ号体, 2条矿体与围岩界限清楚, 且围岩无强度较大的蚀变现象。

2) 矿石特征

按自然类型可定性为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

3)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碎裂结构。

矿石构造:浸染状构造、梳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晶簇状构造、细脉—细网脉状构造。

3 矿床成因探讨

区域各类矿床点都具有较明显的分布特点, 它们均围绕燕山期合峪花岗岩体呈半环状分布, 中心部位出现钨、钼、锡各类异常, 依次向外出现金银及铅、锌、铜异常和矿点, 低温元素矿点和异常仅零星分布, 它们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岩浆热液元素成矿系列分带, 反映出燕山期侵入体有较明显的热液活动和成矿作用。

熊耳期和燕山期岩浆岩与金的成矿关系密切, 有资料表明, 熊耳期火山岩中金元素含量普遍较高, 均高于拉克值 (4.3×10-P) 同时合峪花岗岩体的Au丰度值也较高。燕山期岩浆提供强大热液激活熊耳期火山岩金的同时, 也提供了较高的金元素。

Ⅱ号矿体产出似层状, 且与围岩地层基本一致, 围岩几乎没有蚀变, 界限清楚, 再加上一系列的组构特征, 可以说明容矿空间为层间破碎带 (或是滑脱带) , 后经热液充填而成。结合成矿作用和成矿物质来源的分析认为:在熊耳群强烈的火山活动过程中, 金及多金属成矿元素已在火山机构及附近得到初步富集, 后由于燕山期合峪花岗岩体的侵入, 带来新的成矿物质, 与此同时该岩体还不断驱使金的丰度值较高的熊耳群的成矿元素活化转移, 在岩体外围的层间破碎带有利部位富集成矿, 矿床应属熔岩热液型的热液充填矿床。

摘要:本文阐述了前河金矿床Ⅱ号矿体的地质特征, 探讨了矿床成因, 对进一步的找矿工作具有指示意义。

1号机组检修总结 篇4

工作总结

一、概述:

1号机组C级检修工作于2015年03月07日开始,于2015年03月10日结束,共历时4天。计划完成标准项目20项,实际完成项目20项。材料预算金额为22283.5元,实际完成 14949.83 元。

2号机组C级检修工作于2015年02月27日开始,于2015年03月02日结束,共历时4天。计划完成标准项目19项,实际完成项目19项。材料预算金额为1763.03元,实际完成 11131.13元

二、修前设备概况: 1、2号机组上次检修是在2014年3月,修后连续运行至今,未发生由于电气原因引起的非停。

三、本次检修主要工作及发现处理问题:

1、发电机系统:

1.1对1、2发电机上导油盆拆开后检查发现,上导轴瓦间隙在正常范围内。铂电阻大部分未能达到合格,经过更换后测试数据均符合规程要求。冷却器轻微堵塞捅洗后水量达到要求。

1.2对2台组空冷器进行捅洗,捅洗后水压试验发现有轻微堵塞现象,通过逐根检漏、管内壁清洁,无杂物,无腐蚀,再次水压试验合格。

1.3对1、2号机组刷架进行清扫、引线进行包扎,对1、2号集电环与碳刷长期接触存在凹槽,通过车床加工处理后表明光滑无痕迹。

1.4 对下导轴瓦间隙进行检查测量发现1、2号机组均略有偏大,经过调整后在范围内,见检修文件包。

2、二次端子排清理级螺钉加固

2.1对机组保护装置进行二次回路进行了清扫、检查、紧固,未发异常。

2.2 对1、2号机组测温屏温度巡检仪进行了更换显示正常,2号机组准步表进行更换正常,对2号机组励磁屏时间继电器进行更换正常。2.3 对端子排清扫及螺钉加固未发现异常。

3、水轮机部分

3.1 拆开主轴密封后发现1号机组密封有损坏现象,已更换。3.2 1、2号机组均有部分螺丝锈蚀已进行了更换 3.3 1、2号机组水导油盆进水、杂质较多,已清理干净 3.4 对1、2号机组冷却水总阀进行更换无漏水现象。

四、安全方面:

本次C修虽然工期紧,工作量较大,但通过职工的共同努力,安全情况良好,无事故、无障碍、异常及设备和人身上的不安全现象发生,本次小修共开出工作票6张,工作票合格率100%。

五、经验教训及不足之处

为了保证检修质量与进度,对于重点项目提前制定好了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并明确了组织机构,明确了各级人员在安全管理和施工管理中的责任,在检修中全面贯彻执行。

由于本次检修未能全面严格按照安健环管理体系的要求开展各项检修任务,在设备拆开后未能及时进行定置标识及存放。

1号矿体 篇5

会泽铅锌矿区位于近南北向小江断裂与曲靖-昭通隐伏断裂带之间, 金牛厂-矿山厂冲断褶皱构造带的NE端;分布于会泽县东北部的龙王庙-车家坪-牛栏江一带, 北起龙王庙, 南至车家坪一线, 西起麒麟厂逆断层, 东至牛栏江、银厂坡逆断层一线, 面积约10 平方千米。目前, 已发现矿山厂、麒麟厂两个大型铅锌矿床、银厂坡中型银铅锌矿床和龙头山、小黑箐、滥银厂等铅锌矿点及马脖子、长箐、双石头等铅锌矿化点。

矿区地层以前震旦系为变质基底, 震旦系、古生界为沉积盖层。 下石炭统摆佐组 ( C1b) 在矿区广泛出露, 走向NE、倾向SE, 是矿区最主要的赋矿地层, 与下伏地层大塘组 ( C1d) 和上覆地层威宁组 ( C2w) 呈整合接触。

矿区构造以发育北东-南西向褶皱与断层组成破背斜为特征。北东—南西向的压扭性逆断层是矿床重要的控矿构造, 其中矿山厂、麒麟厂、银厂坡断层组成三重叠瓦状构造, 为矿区的主干断层, 三条断裂之间由近南北向的东头逆断层连通。断层具多期活动之特点, 与成矿关系密切。分别控制矿山厂、麒麟厂、银厂坡三个矿床 ( 图1) 。 另外, 这三条断裂与他们之间派生的北东-南西向背斜构造 ( 矿山厂背斜、麒麟厂背斜、澜银厂背斜等) 以及他们北西向的羽状横断层组成了该矿区的逆冲推覆构造 ( 韩润生等, 2006) 。

图1 中:1-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2-二叠系地层:包括栖霞-茅口组 ( P1q+m) 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白云岩, 梁山组 ( P1l) 炭质页岩和石英砂岩;3-石炭系地层: 包括马平组 ( C3m) 角砾状灰岩, 威宁组 ( C2w) 鲕状灰岩, 摆佐组 ( C1b) 粗晶白云岩夹灰岩及白云质灰岩, 大塘组 ( C1d) 隐晶灰岩及鲕状灰岩;4-泥盆系地层:包括宰格组 ( D3zg) 灰岩、硅质白云岩和白云岩, 海口组 ( D2h) 粉砂岩和泥质页岩;5-寒武系地层:包括筇竹寺组 ( ∈1q) 泥质页岩夹砂质泥岩;6-震旦系地层:包括灯影组 ( Z2dn) 硅质白云岩;7-断裂;8-地层界线; 9-铅锌矿床。

会泽铅锌矿床是滇东北铅锌成矿体中一个超大型的典型矿床, 开采历史较为悠久,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 铅锌资源储量慢慢减少, 严重制约了矿山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寻找接替的隐伏矿床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就应该要了解深部矿体的基本特征, 为隐伏矿预测提供地质依据。 而前人对会泽铅锌矿床矿山厂矿区的研究都接近于地表, 深部研究比较缺乏。

因此为了研究会泽铅锌矿床深部矿体特征及坑道地质特征, 本次论文主要对矿山厂1752 中段出矿道进行了观察、描述及一壁的编录, 以06# ( 图2) 、13# ( 图3) 出矿道特征为依据, 讨论了6 号矿体的主要特征及1752中段的地质特征。 由图可以看出: (1) 13#出矿道可以见到三个矿体; (2) 断裂控制了蚀变体 ( 米黄色粗晶白云岩、灰白色针孔状白云岩等) 和矿体的产出; (3) 矿体的产状与断裂产状近于平行, 其与地层产状呈小角度斜交关系, 因此, 矿体呈脉状、似层状分布特征; (4) 断裂带控制矿体的同时, 其断裂带上下盘岩性存在明显差异, 下盘主要为灰-灰黑色碎裂块状细晶灰岩, 上盘主要为白-米黄色块状粗晶白云岩;综上所述, 矿体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 为构造热液成矿作用特征, 其热液活动以矿体产出蚀变体为明显特征。

1 构造特征

该中段三条出矿道的构造以北东向断裂为主要构造, 也见北东向节理构成的破碎带。

其中13#出矿道中共见NE向构造四条。 包括C1d与C1b的界线、层间滑动面以及矿体的上下界面。 见囊状、透镜体状深色矿体。

6#出矿道中见到两条NE向构造。 其中第二条层间断裂, 裂面舒缓波状, 带宽约5-12cm, 带内为紫红色泥质, 夹黄褐色铅锌矿透镜体、褐铁矿化白云质碎裂、碎粉岩, 具有宽缓陡窄的性质, 故为左行压扭性。 上下盘均为肉红色针孔状粗晶白云岩, 近裂面夹囊状灰白色中-细晶白云质灰岩。 下盘25m处夹2m宽第一层矿体, 透镜体状、囊状, 矿石矿物为黄铁矿和方铅矿, 脉石矿物为方解石。 上盘30m处夹第二层矿体, 同样宽约为2m, 矿体上盘为灰白色粗晶白云岩。

2蚀变特征

该中段6号矿体铅锌矿均赋存于摆佐组 (C1b) 层位中, 岩性为细晶-中粗晶白云岩。由矿集中心向两侧发生了各种不同蚀变, 主要为白云石化、方解石化和黄铁矿化。矿体附近的断裂构造岩中常见细脉状细粒黄铁矿化, 近下裂面的岩石可见褪色现象, 在硫化矿体上下盘及端部围岩中, 白云质灰岩或灰岩, 由矿体向外, 由白色、灰白色纯净的岩石逐渐变为灰色、灰黑色, 即是在铅锌矿化热液作用下的褪色作用。粘土化、绿泥石化在裂隙中较为常见。

针孔状中-粗晶白云岩, 针孔状构造发育, 孔隙直径约0.5mm, 局部大于1mm;局部呈脉状裂隙, 脉状裂隙内充填硅化和自形-半自形中晶白云石。白云石为半自形-它形, 局部为自形白云石。白云石为中-粗晶, 且孔隙旁边的白云石结晶较为粗大, 结晶程度好, 局部为自形粗晶 ( 图4) 。白云石具鞍状构造, 为热液蚀变白云石。

3 矿体特征

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摆佐组 ( C1b) 中上部, 岩性为白色-米黄色块状粗晶白云岩中, 赋矿地层厚度一般在65m-75m之间。 矿体主要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及NW向张性兼扭性断裂控制, 走向长一般60m-228m, 平均164m, 厚度0.6m-40.5m, 平均18.03m。 矿体走向NE12°-NE25°, 倾角54°-65°, 倾向SE。

1752 中段6#、13#出矿道揭露了6 号矿体, 主要特征如下: (1) 构造控矿特征:矿体与围岩界线多为NE向断裂接触。 1752 中段13#出矿道内第一层矿体厚度约为6m。13#出矿道第二层矿体厚度约为3m。 6#出矿道内第一层脉状矿体, 厚度约为1m; 第二层厚层状状矿体, 厚度约为3m。 (2) 构造控岩特征:压扭性断裂 ( 带) 控制了C1b中的蚀变岩, 由矿体至两侧岩性呈现白-灰白色针孔状黄铁矿化-方解石化-白云石化白云岩→灰白色方解石化-白云石化糖粒状白云岩→灰-灰白色方解石化粗晶白云岩→灰色中晶白云岩, 显示了构造热液在空间上作用强度的变化特点; (3) 构造-矿体-蚀变体的特征:构造决定了成矿热液的运移及赋存空间, 成矿热液与围岩的组分反应决定了蚀变与矿体的空间联系, 由这两个出矿道的矿体特征, 可以看出该矿体严格受构造热液及蚀变体空间所限定。 (4) 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不规则脉状特征, 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约有15°小角度斜交, 仅与层间压扭性断裂近于平行。

4 结论

综上所述, 1752 中段6 号矿体的主要特征为: (1) 该中段两条出矿道的构造以北东向断裂为主要构造, 也见北东向节理构成的破碎带。 (2) 6 号矿体均赋存于摆佐组 ( C1b) 层位中, 岩性为中粗晶白云岩。 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为最主要的矿石矿物。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黄铁矿。 (3) 蚀变主要为白云石化、方解石化和黄铁矿化。矿体附近的断裂构造岩中常见细脉状细粒黄铁矿化, 近下裂面的岩石可见褪色现象, 在硫化矿体上下盘及端部围岩中, 白云质灰岩或灰岩, 由矿体向外, 由白色、灰白色纯净的岩石逐渐变为灰色、灰黑色, 即是在铅锌矿化热液作用下的褪色作用。粘土化、绿泥石化在裂隙中较为常见。 (4) 矿体主要走向为NW-SE, 自13#-6#出矿道为145°方向, 矿体呈现水平方向逐渐尖灭的特点, 矿体整体受构造控制明显。

为深部隐伏矿预测提供了依据:矿体主要赋存于C1b中, 岩性主要为白色、黄白色中-粗晶白云岩, 因此铅锌成矿受地层和岩性的控制;矿床严格受构造控制, 矿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基本为NE向压扭性的层间断裂, 且明显受NE向断裂控制, 因此NE向压扭性层间断裂是找矿的一个重要标志;该矿床的围岩蚀变主要为中、低温热液成矿特点的白云石化、方解石化和黄铁矿化。 白云石化及黄铁矿化较为普遍, 且距离矿体越近围岩蚀变越强。

6 号矿体 ( Zn +Pb) 金属量大, 品位高, ( Zn +Pb) 品位25%-45%, 稀有伴生元素丰富, Ag、Ge、Cd、Ga、As等组分均可综合利用。 因此具有开采价值, 并对深部的找矿具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波.滇东北地区会泽-松梁铅锌矿床流体地球化学与构造地球化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10, 6.

[2]刘峰, 云南会泽大型铅锌矿床成矿机制及锗的赋存状态[D].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5, 6.

[3]陈进.麒麟厂铅锌硫化物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探讨[J].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 1003 (2) :85-90.

[4]陈士杰.黔西滇东北铅锌矿成因探讨[J].贵州地质, 1986, 8 (3) :211-222.

[5]韩润生, 陈进, 李元, 等.云南会泽特富铅锌矿床找矿研究现状及其新进展[J].地学前缘, 2001, 8 (4) .

1号矿体 篇6

中条山篦子沟铜矿床中的2号矿体是胡篦型矿床中规模最大、矿化最强的矿体,矿体赋存在特定的地层中,并严格受地层的控制。本文通过对2号矿体底部基性侵入岩的研究,发现2号矿体不仅具备胡篦型矿床沉积变质的特征,而且还具有热液矿床的特征。两种地质作用的叠加,使2号矿体在胡篦型矿床中成为矿化最强的矿体。现就其地质特征和成因作一简述。

1区域地质特征

中条山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铜矿集中区,也是主要铜矿生产基地之一。铜矿床主要赋存在前寒武系不同地层构造单元之内,矿床类型多样,矿点甚多。已知特大型铜矿床1处,中~大型铜矿床5处,小型铜矿床10余处,矿点及矿化点达数十处。主要类型有铜矿峪型、胡篦型、横岭关型和落家河型四种。胡篦型矿床包括篦子沟、桐木沟、南河沟和老宝滩等矿区(见表1)。

胡篦型矿床主要分布在古陆边缘裂谷坳陷带,早远古宙中条群正常沉积变质建造之内,集中出露在中条山地区中段胡家峪—上玉坡短轴背斜区。铜矿床产在背斜东南翼中条群篦子沟组黑色片岩建造之内,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见图1)。中条群之下为晚太古宙变超钾质火山岩系,构成短轴背斜核部。

1.1 地层

区域内出现的地层主要是前寒武系的中条群和绛县群。中条群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泥质岩及碳酸盐岩等正常沉积建造,并遭受了低~中级变质作用和改造,形成绿片岩相变质岩。含矿岩系包括中条群的余元下组和篦子沟组(见图2)。

余元下组包括钙质云母片岩、黑云石英白云石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篦子沟组包括黑云石英白云石大理岩和黑色片岩。黑云石英白云石大理岩呈褐色、灰褐色,厚层状或条带状构造,花岗变晶结构,为2号矿体主要含矿岩石。

1.2 构造

1.2.1 断层

1)大汉沟断层:

走向近于SN,倾向东,倾角40°左右。为平移正断层,断层破碎带厚约20 m。

2)层间断层:

走向近于SN,倾向东,倾角30°~50°,对矿体有一定的破坏性,属压扭性断裂。

3)走向50°~230°的横断层:

倾向130°~320°,倾角70°左右,属张性断裂,对矿体破坏较大。

4)走向EW向的断层:

倾向北,倾角65°~70°,不甚发育。该组断层有的被辉绿岩充填,水平错距15 m左右,属逆断层。

1.2.2 褶皱

整个矿床赋存在胡家峪—上玉坡短轴背斜的东南翼(见图1),即中条群的余元下组和篦子沟组。余元下组的黑云石英白云石大理岩和篦子沟组的黑色片岩在矿区内重复出现,柔性小褶皱在篦子沟组十分发育。

1.3 岩浆岩

矿区内的岩浆岩主要有两期:一期是前震旦纪的基性火山侵入岩,以岩床状侵入在余元下组的底部。该岩体经区域变质为方柱石黑云母片岩,呈灰黑色,片理发育,以黑云母、方柱石为主,一般含微量黄铜矿或黄铁矿。二期是中条后期西阳河期的辉绿岩,以岩墙状切穿余元下组和篦子沟组各地层。呈灰色,中粒块状,矿物成分以斜长石为主,占50%,次为角闪石,占30%,不含铜矿化。

2矿体地质特征

2.1 矿体形态

2号矿体为细脉浸染型似层状,走向近于SN,倾向80°~140°,倾角25°~50°。矿体主要赋存在余元下组地层中,含矿岩石为黑云石英白云石大理岩和黑色片岩。矿体上盘围岩为篦子沟组的黑色片岩,下盘围岩则比较复杂,主要有黑色片岩、钙质云母片岩和方柱石黑云母片岩(见图3)。

2号矿体规模较大,其走向延长1 250 m~1 300 m,倾向延伸900 m~1 000 m,平均厚度约30 m。矿体形态比较规则,为似层状缓倾斜。

2.2 矿物成分及构造

矿石中硫化矿物以黄铜矿为主,黄铁矿和磁黄铁矿次之,斑铜矿、辉铜矿、闪锌矿含量稀少。氧化矿物有孔雀石、褐铁矿和蓝铜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白云石、方解石、黑云母等。

矿石的主要构造类型有4种:

1)散点浸染状构造:金属硫化矿物呈细粒散漫分布在岩石中。

2)条带状构造:金属硫化矿物沿岩石的层理断续分布。

3)细脉浸染状构造:金属硫化物细脉沿岩石的片理和微裂隙分布,呈不均匀浸染状分布于岩石中。这是矿体最主要的矿石构造。

4)团块状构造:金属硫化物呈团块状分布在岩石中,形成富矿脉。

2.3 矿化特征

2号矿体矿化较强,含铜平均品位达1.66%,但矿化不均匀,品位变化系数较大,属于不规则变化。

从平面上看,矿体上盘矿化较弱,下盘矿化较强。从统计矿区579中段的64条采场数据可以看出,下盘品位明显高于上盘品位(见表2)。单项工程也是如此,如612分段的112电耙道杆,平均品位2.724%,其中上盘品位2.097%,下盘品位3.55%。

从剖面上看,在500 m~600 m标高之间,矿体厚度较大,矿化强,品位高。在600 m以上和500 m以下矿化减弱,厚度减小,品位降低,形成一个中间高,两端低的似透镜体(见表3)。

3篦子沟矿床的成矿机理

3.1 早期原始沉矿阶段

在早元古代古陆边缘的滨海环境中,沉积了富含铜质的陆源碎屑。同时由于海底火山活动频繁,产生大量的火山物质,形成了陆源和火山碎屑的混合沉积,使矿物质得到初步富集。

3.2 基性岩浆岩侵入

在余家山大理岩沉积之后,担山石石英岩沉积之前,钾质基性火山岩以岩床形式侵入到余元下组底部。由于余元下组大理岩岩性活泼,性质坚脆,容易产生裂隙,且其晶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于是岩浆热液所携带的铜质就大部分迁移到大理岩中,造成了以脉状矿化为主的热液矿化,使原始矿胚规模变大,品位变富。

3.3 区域变形变质期的改造成矿阶段

在中条群沉积之后,裂谷封闭,随后的褶皱造山(中条运动)变形变质作用及同造山花岗岩的侵位造成的温度场、应变场、静应力场和构造不连续空间为分散的存矿质的再度活化和迁移聚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已存矿胚和矿源层得到改造、矿化。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使岩石的矿物成分重新组合,铜质进一步迁移、富集,在有利地段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矿体。

4矿床成因分析

以前的观点认为方柱石黑云母片岩与胡篦型矿床没有成因上的联系,因为该岩石在矿区地表出露面积小,并且本身又不含矿,与矿体空间关系也不如铜矿峪型和横岭关型那样紧密,故研究较少。但2号矿体却与方柱石黑云母片岩关系密切。方柱石黑云母片岩与矿体相接触的部位,矿体厚度极剧膨大,矿化强烈富集,出现特高品位和富矿脉,说明该岩与矿体形成有内在联系。

4.1 方柱石黑云母片岩的分布及特征

方柱石黑云母片岩呈岩床状侵入在余元下组的底部,与余元下组岩层呈整合侵入接触关系。经岩矿分析,该岩的原岩为变超钾质基性火山岩。根据孙海田的研究,变超钾质基性火山岩位于变超钾质酸性火山岩层之上,原岩变质后,在铜矿峪矿区主要由绿泥片岩和黑云片岩组成,在胡篦型铜矿区内主要为方柱石黑云母片岩和黑云角闪岩。

方柱石黑云母片岩在矿区地表出露很少,但在地表以下规模较大,从700 m标高以下的坑道揭露中均能见到(见图3)。其走向近于SN,倾向50°~90°,厚度约200 m,随倾向向下延伸。

4.2 方柱石黑云母片岩与矿体的关系

1)中条山铜矿与钾质基性火山岩有血缘关系。铜矿峪细脉浸染型斑岩铜矿产于变质花岗闪长岩中,横岭关浸染型铜矿赋存在角闪片麻岩体上下盘围岩中,胡篦型似层状铜矿的主要矿体下盘或附近常有方柱石黑云母片岩、角闪片麻岩。显然,在这些基性岩体内,或岩体附近都可能形成铜矿床。

2)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来看,中条山地区矿区外围同类基性岩中,铜的平均含量在144×10-6~234×10-6之间,高出普通基性岩中铜的平均含量100×10-6的0.5倍~1倍,为形成胡篦型矿床奠定了物质基础。各矿区靠近矿体部分的基性岩中铜的含量明显偏低,如篦子沟矿的方柱石黑云母片岩的铜含量降为86.35×10-6,桐木沟近矿的方柱石黑云母片岩铜含量降为50×10-6。另据山西地科所冀树楷的研究指出,矿区近矿的变基性岩中铜的丰度仅为基性岩中铜平均丰度的15%,这说明近矿的基性岩中铜具有明显的亏损现象,而亏损的铜是在热液活动中被萃取和带出,迁移到附近有利的地层中,富集成矿。

3)从生产勘探的结果来看,在篦子沟铜矿624 m中段,方柱石黑云母片岩侵入在余元下组地层的底部,片理发育,岩体内方解石脉和石英脉发育,含微量黄铜矿或黄铁矿,局部见有黄铜矿、黄铁矿化,呈团块状、细脉状产于其中。说明方柱石黑云母片岩里携带着矿物质。

4)方柱石黑云母片岩与矿体的依存关系。方柱石黑云母片岩侵入在余元下组的底部,它与矿体有着非常紧密的空间关系。在500 m~600 m标高,它与主要含矿岩石直接接触或距离很近,它所携带的铜质矿液能够直接或比较顺利地进入到黑云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使原先沉积的矿体进一步矿化,厚度增大,形态趋于复杂。而在其他部位,由于钙质云母片岩、黑色片岩的阻碍,方柱石黑云母片岩与主要含矿岩石距离增大,它对矿体的影响减小,矿体的形态和矿化比较规则。

5结语

篦子沟矿床叠加了沉积和火山岩浆热液两种成矿作用,又经历区域变质作用,因此篦子沟矿床应为远火山沉积—热液—变质矿床。

参考文献

[1]孙海田,葛朝华.中条山式热液喷气成因铜矿床[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中条山铜矿》编写组.中条山铜矿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78.

【1号矿体】推荐阅读:

深部隐伏矿体07-07

上一篇:工程签证索赔下一篇:高职课程教学市场营销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