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手击球技术论文

2024-07-02

正手击球技术论文(共10篇)

正手击球技术论文 篇1

摘要:该文对网球正手击球技术动作中的重要环节和易犯的错误动作进行了分析,正手击球技术动作的重要环节是:盯球、控制击球时拍面角度、侧身引拍和挥拍轨迹。常见的易犯错误主要是:没有根据来球高度调整击球时重心高度、引拍时,转体不充分、击球点不固定和引拍幅度不当。并提出错误动作的纠正方法和正手底线击球时的注意事项。网球爱好者若能把握网球正手底线击球技术的重要环节和及时纠正错误的技术动作,均有利于网球运动爱好者快速掌握网球正手技术。

关键词:网球,正手底线击球技术,快速掌握,网球基本技术动作

随着网球运动的普及和流行,越来越多的运动爱好者加入到了网球运动的队伍之中。而网球运动对身体的运动能力要求较高,是一项较难学习的运动。很多运动爱好者就是因为网球太难玩而放弃了对这项运动的学习。这也是网球较难推广的原因之一。初学者首先学习的网球基本技术就是正手底线击球技术。如果初学者能够首先学习和掌握正手技术动作的重要环节,以及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将有利于正手技术的快速提高,从而能够在网球运动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1 正手击球技术动作的重要环节

1.1 盯球

任何的球类运动都需要盯球,网球运动尤其如此,而且在所有网球技术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盯球,正手技术也不例外。由于网球场地宽阔,且球速快,需要选手快速做出反应,所以盯球在网球运动中显得特别重要。对于正手击球技术而言,击球方向的调整、移动至最佳击球位置、最佳击球点的把握和精准的击球都建立在盯球的基础之上。有意识的盯球可以提高预判能力,这样就可以最早发现来球路线、飞行轨迹、旋转和力度、以及最终的落点。有了这些信息就能让我们尽快移动到最佳击球位置,确定最佳击球点,为正手击球做好充分准备。有意识的盯球还可以提高训练和比赛时的专注度,能使内心处于相对平和冷静的状态,有利于消除紧张情绪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因此,在进行正手击球练习时,每一次击球都应集中精力去盯球。提高盯球能力的几个简单方法:(1)网前相互抛球练习:两人分别站在球网的两侧,每人手持一球。要求同时向对方抛球,并准确接到对方的抛球,之后逐渐加快抛球节奏。此方法主要练习手眼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2)盯快速球练习:一方在底线进行发球练习,盯球练习者站在另一边底线努力用眼睛记录对方发球的轨迹。(3)抛球击球练习:一方抛球,另一方在对方发出“打”的信号后,迅速扔球以击中对方的抛球。

1 . 2 控制击球时拍面的角度

击球瞬间拍面的角度直接影响了球的飞行高度,如果击球时拍面上仰,打出的球就会又高又软,稍微加力就会出界;如果击球时拍面向下倾斜,就很容易造成击球下网或者击球很浅。因此,要打出飞行轨迹平稳的回球,首先应做到在击球瞬间控制拍面角度接近垂直地面。在击球瞬间保证球拍与地面垂直,可以更多的将球拍的向前的能量转移传递给球,球获得更多的水平向前的能量就可以飞行的更远,也就能打出更深的击球。上旋球同样要求在击球瞬间保持拍面垂直,与平击球的区别只是要求在球和球拍碰撞球拍产生最大形变的瞬间迅速向上提拉球拍。也就是说打上旋球时,应将球完全“吃”住再提拉球拍,这样的回球又深又转,会造成对手接球困难,被迫回出软球。

1.3 侧身引拍

无论是开放式还是关闭式击球,若想要完全发挥自身的力量,首先就应保持在击球前充分的侧身,使髋部能够有效的将下肢产生的力量传递到上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体协调链的作用。其次,侧身时应保持身体放松,尤其是持拍手,这是因为放松肌肉可提高挥拍速度。

1.4 挥拍轨迹

网球正手击球时,挥拍到触球阶段的球拍运动轨迹类似于秋千的运动轨迹,即球拍先向前下运动到低于球所在高度的位置后再向前上运动。所以可以将这种挥拍方式称之为“秋千式”挥拍。通过录像发现世界优秀选手引拍时会将球拍引至肩部高度,明显高于击球点,球拍下降产生的动能可以为向前挥拍提供初速度。球拍的下降易于控制,使手臂放松,有利于向前挥拍时获得最高的加速度。向前上挥拍不仅可以向球提供更多的向前能量,还可以自然的顺势向球提供向上的摩擦力,使击球产生上旋,能保证击球的稳定性。

2 常见易犯的错误及纠正方法

2 . 1 没有根据来球的高度调整身体重心高度

纠正方法:进行高低球练习,找同伴在原地喂球,喂球高度有低球(高度在膝盖处),普通球(高度在腰部)。刚开始以慢节奏进行低球、高球循环练习,在能保证重心随球高度变化而变化后,应加快喂球节奏。练习一段时间后,随机喂高低球,加强动作的熟练程度。最后,在对面场地喂高低球,模拟正常的击球环境,加强在正常环境下调整重心高度的能力。

2 . 2 引拍时转体不充分

纠正方法:在进行无球练习时着重体会转体引拍动作,保证转体角度在90°左右,球拍转180°,上体正对右方,拍柄正对球网。隔网练习时,强迫自己在球过网之前就进行引拍,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充分的转体。反复进行侧身定位球训练和隔网训练,强化侧身击球的意 识。

2.3 击球点不固定

纠正方法:确立正确的、固定的击球点,首先要保证击球点在身体前方,然后要做到击球时持拍手臂与上体有一定夹角。初学者的击球点的高度尽量固定在腰部高度,通过迅速判断来球的高度,并快速调整到最佳击球位置。若来球过高,应迅速后退,待球落到固定击球点时击球。若来球过低,应迅速上前,降低重心,同样在腰部高度击球。大多数初学者都存在击球过晚问题,把握准确的击球时机可采用口令练习法。如:在球落地时口令为“1”,在要击球时口令为“2”,刚开始以慢节奏进行隔网练习,每一次击球都要喊出口令“1”“2”,以提高对击球时机的把握能力和击球的节奏感,逐步加快喂球节奏,加强在不同击球节奏的情况下对击球时机的掌控能力。

2.4 引拍幅度不当

合适的引拍角度应能使拍柄与球网垂直。纠正方法:做到适当的引拍幅度可以运用挡板来纠正动作,挥拍练习时,以合适挥拍幅度时拍头到身体的距离在身后放置挡板,要求每次引拍必须触到挡板以及触到挡板后立即进行挥拍击球动作。这样既可以改正引拍幅度过小,也可以改正引拍幅度过大。进行定位球练习时同伴可以站在练习者身后,当练习者到达合适引拍幅度时,同伴立即用手或者其他物品接触球拍以提醒练习者不能在引拍了。这样也可以纠正引拍幅度过大的问题。

3 正手击球的注意事项

3 . 1 击球时要降低重心高度

网球运动以双脚开立,双膝与腰部微屈来改变重心高度。双脚开立可以有效增 大支撑面,支撑面越大,身体的平衡稳定 性就越好。另外双脚开立可以增大支撑腿与地面的角度,有利于腿脚的蹬伸,从而加速身体的转动。比如在开放式站位击球转体时,腿脚的积极蹬伸可以更快的完成上半身的转体动作。双膝与腰部微屈可以明显降低重心高度,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身体越具有抵抗来球的能力。

3.2 眼睛时刻盯球

很多初学者在击球前盯球,但在击球瞬间却没有盯球,导致不能准确的用球拍的甜区击球,结果就是打出的球不是失误就是质量低。眼睛时刻盯球有利于及时判断球的路线,有充足时间进行移动,选择最好的击球位置。在即将击球时,眼睛盯球能够锁定击球点,能更为准确的用球拍的甜区击球。

3 . 3 后摆引拍既充分又放松

持拍手的后摆程度应是能保证持拍手放松的最大程度,这是因为肌肉预先稍许拉长或拉至到最大限度时,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都不大,只有肌肉处于适宜(感到便于用力时)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时才能产生最大的力量。在保证持拍手臂放松的情况下,后摆程度越大,可以延长手臂摆动加速的时间,可以提高挥拍的速度,使球拍拥有更大的动能。

3 . 4 重视非持拍手的作用

在转体的过程中非持拍手应协助持拍手进行引拍,非持拍手位于球拍重心部位,这比起握在球拍末端的持拍手来说有了非持拍手的帮助,使控制球拍更省力更快速。非持拍手的协助引拍不仅可以加速引拍过 程,而且可以减轻 持拍手负担,使持拍手更加放松,为下一步击球更好储存力量。非持拍手在协助持拍手引拍后会前摆至身体前胸部高度,持拍手后摆,双臂形成对称,有利于身体的平衡与稳定。挥拍击球时非持拍手的后摆可以增强击球的鞭打动作的效果,非持拍手的主动后摆可有效的带动身体的转动,加快身体的旋转,可迅速提高持拍手的摆动速度,从而增强击球动作的鞭打效果。

3 . 5 学会小碎步调整击球位置

面对回球,首先判断球的落点,迅速移动至击球位置,此后双脚不能站立不动,应继续用小碎步微调击球位置,这样就可以使击球点更加准确。

3 . 6 充分发挥人体协调链的作用

人体协调链是指:通过协调各部位力量使下肢蹬地产生的力量能有效的传递到上肢,它能使人体产生最大爆发力,能增强控球能力。训练中发现,力量不足的球员在充分利用人体协调链的作用后可以打出力量十足的击球。而有些看起来很强壮的球员单单依靠胳膊击出的球虽然也有力量,但稳定性极差。因此充分发挥人体协调链对提高击球力量和控球都很有帮助。

正手击球技术论文 篇2

力量链的完整结构是:脚蹬地——扣膝——转髋——转腰——转肩——顶肘——甩腕——挥拍——击球。在这个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动作是有先后顺序的,同时又是紧密连贯的,既不可以出现顺序的颠倒,也不可以出现动作的断裂。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从脚蹬地到转肩为一个阶段,此阶段是角动量传递和放大的过程,转肩是能量转化的关键,它将前面产生的角动量转化成线动量,并向手臂传递。从转肩到挥拍是线动量进行传递和放大的过程,它将线动量放大并传递至球拍,并释放到球上。

角动量的产生是由各部位的肌肉收缩和舒张产生的,其传递则是由各部位的旋转和制动合作完成的。以右手挥拍为例,膝关节在扣膝动作完成以后需要突然停住,使得膝关节朝向地面,髋关节旋转时左髋关节应该突然急停制动,所以髋关节并不是一直旋转,腰部的旋转与制动与髋关节动作相同。肩关节的旋转与腰髋的旋转稍微不同,转肩时还有异侧手臂的问题。当肩关节向前旋转时,如果左肩关节突然制动,根据能量守恒定律,那么右臂会加速向前甩出去(当旋转的陀螺一侧碰到障碍物时,会突然沿切线方向呈直线跑出去,道理与此相同),所以左肩关节并非一直向后转动。左臂在前期的转体引拍时会跟随球拍稍稍向右后移动,当右臂向前挥拍时左臂屈肘至左肩的前面,左臂与右臂的相对运动可以提高右臂的挥拍速度,并带动身体前冲产生一定的冲量,从而可以提高挥拍力量。

侧面更能看出左肩的突然制动

左肩有个瞬间制动

肩关节的旋转与制动将身体产生的角动量转化成线动量并传递至右臂,使得右肘关节前顶,当肘关节来到右肩前面时,突然制动将能量沿前臂传递至手腕,手腕挥至右肩前方时,也突然制动将能量传递至球拍(此为鞭打动作),这一过程中右肩和手臂的放松是将能量传递至球拍的关键,只有肌肉放松右臂才能成为真正的链条,才能做出完整的鞭打。

另外,身体各环节的动作以转体在前,挥臂在后,最后行动的是球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超越器械。超越器械的目的是将身体产生的所有能量都集中在网球拍上在最后的一瞬间释放出来。

所以整个正手击球挥拍的完整结构是(右手为例):右脚蹬地,身体重心前移,然后扣膝,转髋并制动,转腰并制动,转肩并制动,左臂屈肘至左肩前的同时右臂顶肘后制动,甩腕后制动,最后球拍击球。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诊断正手击球技术时,必须要考虑的是:

第一,正手击球挥拍的发力顺序是否是沿着“蹬地-扣膝-转髋-转腰-转肩-顶肘-甩腕-挥拍”的先后顺序连贯完成的。

第二,转髋转腰转肩的过程中是否有急停制动,急停制动是保证能量自下向上传递的关键,转髋转腰转肩的幅度过早或过大都不利于力量的传递。

第三、肌肉是否放松,肌肉放松是右臂鞭打动作的关键,肌肉僵硬时右臂呈棍状,是无法将身体的力量完全传递至球拍的。

第四,挥拍过程中眼睛是否盯球,眼睛盯球可以保证头的稳定性,使身体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有利于力量的传递。

第五,整个过程是否一直保持屈膝前倾状态,屈膝前倾可以保证重心较低,有利于身体的平衡与稳定。

音速炸弹——莎娃的正手击球 篇3

莎娃的眼神除了可以迷倒男人,还可以将球牢牢盯住。作为击球的重要环节之一,莎娃目光紧盯来球的能力是众多专家所推崇的。她的左肩已经对准了来球方向,双手都在身体的右侧,这样可以借助更多身体转体,以此获得更加强大的旋转力。此时莎娃的右脚向前蹬,做好了迎前击球的准备。一地的身体姿势开始收紧前压,重心也开始下降,握拍手向身后引拍。这意味着莎娃已经完全判断准了来球的方向,随时准备回击。此时莎娃的重心虽然在右腿上,但左脚已经蹬起开始发力,这也是让身体前压的动力。

莎娃的引拍动作非常大,她的球拍远高于自己的腰部,并且拍头冲上,整个球拍与自己的手臂几乎成直角。这样的引拍可以获得更快的挥拍速度。注意莎娃的左手,她的左手摆在身体前方,和右手的后摆形成一个相对的平衡。

左脚往球场里大跨了一步,这是莎娃击球前的标志性动作。此时拍子开始下压,逐渐下降到腰部高度,这是击球的最佳位置。该球拍已经低于其腰部,身体前倾。她的左手引导身体彻底打开,腿和臀部开始迎向来球。

此时莎娃的拍柄已经正对来球方向,击球准备动作已经完成,左手已经往身体左边打开,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转体力量。从图1-图5,莎娃的头颈部基本没有明显变化,在击球过程中,头颈部稳定也是保持身体平衡的关键。

这是一张教科书般的正手击球照片,身体半蹲,在身体腰部位置击球,击球点在身体右前上方约1米左右,球正好接触球拍的甜区。从图片也可以看出,球拍与球网基本平行。莎娃的身体也已经基本正对球网,视线从前方转移到了击球点。一切关键因素都体现在了这张照片上,不过这张片子也可以看出莎娃的这次击球并不是十分有力。这个判断可以在图7中得到结论。

莎娃的这个回球一定是一个正手的直线,而且力气并不是很大。首先莎娃的肘部在击完球后更偏于侧面而非正面。这表明她是用正手轻轻击球,甚至可以想象到球与拍子充分接触并在拍子上摩擦了很长时间。其次,她的右手在击完球后并没有明显的前送,而是立即在身体前方收拍。她的身体姿势也表明,她的重心有点靠后,甚至有种坐在右腿上的感觉。也许对方的这个回球落地后有个突然的向前,而没有高高弹起。

网球运动中如何提高正手击球技术 篇4

过去的10年,网球正手技术完全改变了。由于不断进步的球拍和球制造技术,比传统的球拍重量更轻、更硬,让运动者可以拥有击球时更多的力量和控制的进步。这使我们和我们的竞争对手或被迫采取的一项新举措正手技术。今天的网球选手很少使用传统的正手,但大多数的业余和专业运动员,运用现代正手的上旋球。正手击球的改进,影响着当今网坛。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关于网球正手击球技术及练习方法。

1. 1握拍

通常东方式握拍用来学习正手。它很灵活,让球手能够轻易击出上旋球或更有威力的平击球或穿越球。它能很快速的换到其他握拍方式。东方式,是上网型选手的明智选择。从东方式握拍顺时针转动(左手握拍逆时针转动)你的手,直到食指根放在下一条斜边上,这时的握拍就是半西方式握拍。这种握拍方式在强力底线型职业选手中盛行,而很多职业教练也会鼓励他们的学生使用这种握拍方式。

1 . 2击球的准备过程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身体放松,眼睛平视,双膝微曲,重心在两个前脚掌上,脚后跟稍稍抬起,肩部放松,两肘自然下垂,轻触腰两侧,保持拍头位置高于手腕。

1 . 3后摆引球

当球飞过来时,要先做出判断,转动双脚,后摆引球,向左肩转髋带动右手向左后方摆动,左脚向左转90度与底线平行,同时右脚向左前方上步,左肩对着球网,手腕绷紧、后伸,双肩夹紧,右手拇指靠近左腿的上部。后摆时肘关节自然弯曲,下垂,重心移向后方的脚上。

1 . 4动作速度

在正手击球过程中,来球的方向与挥拍击球的方向是相反的,两者做相向运动,如果等来球飞至击球点时才开始挥拍击球,实际击球点会落后于最佳击球点的后方,造成距离太近,发球力度不够,因此要要提前于挥拍击球,把握最佳击球时机。另外,移动速度是能否快速移动到有利击球位置的关键,在切削下旋球和提拉上旋球时,挥拍的速度要更快。

1 . 5整个动作的时间

一个完整的击球动作包括预判来球,移动,挥拍击球,击球后的回动。初次接触网球者往往会挥拍动作不连贯,对来球判断不准。这个环节可以使初学者先练习用手抓来球的方法提高判断能力,再模拟移动挥拍练习,值得强调的是一定要边移动边引拍。

2正手击球的准确性

2 . 1击球位置的合理性

选择正确的击球位置对于每一个击球动作都很关键。事实上,正手击球技术动作都是相对固定的,如何来保持这个相对固定的击球动作,击球的取位则是关键所在。击上旋球最理想的击球点是在身体侧前方相当于腰部高或略低于腰部的位置上,此时重心已移至前脚,身体也应该已转向出球方向,在此位置和状态下击中球,人体的姿势比较舒展、视野非常开扩,最关键的还是加力过程在此正好达到了巅峰。

2 . 2准确的击球时机

要提高击球的爆发力,应力争在挥柏的最佳击球时间——网球拍瞬时速度最快的时间使拍撞击来球。瞬时道度也叫即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达里的时刻指的是球拍与球撞击的这一瞬间。此时击球爆发力最大,若将这个力用在撞击或度燎球上,可以提高击球质量,加快珠速或增强旋转。

2 . 3准确的击球点

击球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包括拍和球的接触点距地面的高度;第二包括接触点距身体的前后距离;第三包括距身体的左右距离。对击球点选择得是否合适,将决定着击球质量的好坏,它将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击球的力量、速度、弧线、落点,最终将导致影响运动员击球的命中率,造成失分,直至失败。因此选择合适的击球点至关重大。选择合适的击球点应做到如下两点∶第一判断要准,第二步法移动要到位(步法要快)。只要做到了这两点才能保证调整在最合适的位置,击球点才有保障。

3提高正手击球的稳定性

3 . 1手腕的用力

在训练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下列情况,当球拍触球时,球拍来回晃动,使来球落地或回球下网。原因主要是手腕用力不当,过度紧张,不但会影响击球效果,还会造成腕关节受损伤。在打球过程中手腕都应该以放松的,只在击球的瞬间是紧张、用力的。

3 . 2侧身迎接来球

准备击球姿势,一般两脚并排站立,侧对来球。另外,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的站立姿势击球。但在准备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最佳的方式还是两脚并徘站立,侧身依靠前后脚的重心移动迎击来球,即用身体的力量打球。要做到侧身迎球,应该及时正确的判断来球的位置,迅速移动,提前引拍。移动的最后一步要踏实后脚,向来球方向迈出前脚。

3 . 3正确的随挥动作

正确的随挥对正手的力量和控制也有重大影响。很多教练强调要把后脚留在身后,以提高控制,但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击球的力量,因为后脚形成了阻尼。也有一些教练刻意要求学员后脚画弧线跟上,造成学员身体不稳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由于重心落于非持拍侧,持拍侧的脚随惯性自然运动。

3 . 4要善于利用左手

在正手击球中,为了判断来球的位置、保持身体的平衡。左手要随着侧身转体而指向前面的来球。东方式击球的基本条件是保持身体平衡,肩膀水平。很多人易犯错的地方有:后倾身体,打完球回来,左肩和右肩前高后低,经常把球打飞等等,因为他们没有采取他的左手后果的优势来调整平衡身体的,因此它是难以发挥稳定的正手击球。

3 . 5选择一个固定的击球点, 尽可能保证每一次击球都在这个点上

任何事情都有真两面性,东方式击球的击球点范围比较广,这很有利于初学者,初学者可以打到球,较好地培养击球的感觉,较快地提高墓本技术。但是,对于有了一定基础和水平的球员,如不注意选择一个固定的击球点,虽然稍前或稍后的球也能打过去,但回球的效果和质量肯定不会很高。特别在有压力的关键时刻,就容易发挥失常,无法打出稳定的正手球。

4对改进正手击球的建议

4. 1握拍

如果您目前使用的是大陆或东方式握拍,还有在处理高球问题方面有困难的话,我建议向半西方式握拍慢慢调整方向,这样握球会更加容易,会有更多的击球力量。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的水泥硬地球场上逐步发现起来的一种握拍方法,叫西方式握拍法。在这种握拍方法中,无论正手击球还是反手击球,都是用网球拍的同一个面,在软式网球中多采用这种握法,在打反弹球时,采用西方式握拍法,正手能打出强有力的上旋球,反手多数用来打斜球。西方式握拍法特别适合打跳球和齐腰高球。西方式正手握拍法:拍面与地面平行,手掌根贴在拍柄右下斜面,用手从拍上面抓住拍柄,拇指亚在拍柄上部小平面,食指下关节握住拍柄的右下斜面,拇指和食指都不前伸。

4 . 2准备动作

随着握拍方法逐渐朝西方式的方法发展后,预备动作姿势也应该进一步改善,要朝着一个更加完善、更加开放的方向前进。当准备挥拍击球时,我们必须扭转上半身,对于在前面的肩膀,身体扭转,拉长了运动员的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形成了一种蓄势待发的局面,使击球时具备很大的力量。

4 . 3击球中动作

正手击球时,要更多的利用双膝蹬地时产生的爆发力,同时利用球拍头部的加速能力。

采用西方式的握拍法,为了将球挥的得更远、让球的速度更快,球拍击球点应落在肩部与腰部之间。击球前,让你的膝盖处于正确的状态,当挥动球拍给其头部加速时,只有动作正确,才能预期的击球效果。

4 . 4击球结束动作

击球后,传统的动作中,球拍将沿着球方向再运动一段距离,球拍头部指向网中上部的方向。建议不要操作完成后强加给后续动作,或拍头对准了目标。手臂都要放松,使整个跟进顺势流畅。

5结语

正手击球技术论文 篇5

前国家队教练

中国网球协会教练委员会委员

北京新悦海体育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本期学员:王语慧

王越教练的女儿,8岁,球龄2年。

完善你的正手技术

一个击球过程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划分方式,这回我们将击球过程分成以下五个主要部分来进行学习:

1判断来球(包括分腿垫步,转体,第一步启动)

2向来球方向移动(注意身体重心的平衡)

3蓄势(包括球拍的准备,转肩,屈膝)

4击球(包括蹬转,协调链,握拍,后挥,站位,击球点,不同的击球模式)

5回位(包括随挥)

问题1:拉拍过大,容易导致击球点过后。

问题2:无法判断来球点,击球点和身体的位置关系不对,导致击球时身体无法保持平衡。得出结论:后挥出现明显问题导致击球点过后,后挥过大的原因是总想用手发力。 (有的学员就会问: “你不是说后挥是个人风格吗?”。当后挥在一个范围内时,不管直拉拍还是弧形拉拍都是个人风格,但当超过一定范围直接影响到击球效果时就转变成了基本要素。)

针对训练

“你被捕了”

用辅助器械进行纠正,由于小孩子总是希望利用手臂去发力击球,所以常常会拉拍过大。利用“手铐”将手腕捆住,帮助其改善击球时的动作,达到帮助其身体向回转动,和限制拉拍过大的目的。

抛接球练习

球员双手紧贴腰部两侧,教练扔出球后快速移动,在手不离开腰部的情况下接住球。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球员和球保持良好的距离。这个练习对提高球员判断来球落点的能力很有帮助。

双手掷足球

双手掷球后,重心落在左脚,练习用腿部的蹬转发力。这个练习能够纠正发力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拉拍过大或击球点过后的问题,发力的时候要注意腿部蹬地,而且身体要保持好平衡。

8岁的王语慧在掷球练习中。做出了与德尔·波特罗非常相似的蹬转发力动作。

布置课后作业:对着镜子挥拍,重点注意教练指出的“拉拍过大”问题。

TIPS

8岁左右的学员在训练时需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8岁左右的孩子基本都处在从启蒙阶段向基础教学阶段过渡的年龄,因此应该在加强基础运动技能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各项技能的基础训练。

运动员的基础运动能力,如跑、跳、投和眼手配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是运动员最终能成为一名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成为一名优秀网球运动员的基础。而少年时期正需要发展一些关键的身体素质,比如说,这段时间是培养协调能力和速度素质的黄金时期。

作为一名网球选手,最基本的素质是协调能力。协调能力发展的最佳敏感期是在4-13岁之间。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击球技术只是网球运动重要技能的一个方面。在训练中通过其它一些体育运动(如足球、篮球、体操等)配合专项协调能力练习,比起单纯的网球训练来说能更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协调能力。

附网球运动中各项关键素质发展的最佳敏感期(需要注意包含两个数字的,比如11/13。第一个数字适用于女子,第二个数字适用于男子):

最适合提高的技术 最适合的年龄结构

协调能力4-11/13岁

网球技术6-12/13岁

柔韧性4-12岁

反应速度、频率速度8-14/15岁

爆发力、力量13-14岁以后

有氧耐力、无氧耐力13-14岁以后

本期教练:杨超

前国家青少年队教练

ITF高级教练,ITF初级教练员导师北京新悦海体育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培训总监

本期学员:周海洋

球龄6年,以自学为主,进步较快,但技战术上出现了瓶颈。

希望继续提高。

技术分析

观察了球员的一组多球练习之后,教练指出了周海洋的主要问题:第一,拉拍节奏慢,导致击球点晚,身体后倒;第二,没有充分拉拍,击球时身体没有充分转动,身体重心未前移,导致击球无力。周海洋击球时身体后仰,落地时不是右脚向前迈步,而是左脚向后退,这是错误的。

得出结论:击球点过后和击球点离身体太远导致了周海洋的重心无法前移,击球无力,击球后重心后倒。

针对训练

Step1击球点确认

首先教练确认学员的握拍是半西方式。半西方式握拍的合适击球位置:击球时拍面应与地面垂直,在身体前方,击球点在腰部到肩部之间的高度上。

step2加快拉拍节奏

击球点晚其中一个原因是学员在球落地时的球拍和身体的位置出现问题,即没有充分拉拍。教练向上手抛球让学员练习拉拍节奏,注意来球落地时应该已经完成拉拍。另外要注意腿部的弯曲、身体的位置状态以及与球的空间关系。

Step3寻找击球点

教练抛球让学员进行两种击球练习:没有拉拍,仅用球拍轻轻触球;有小幅度的拉拍,然后触球。这种练习可以让学员在基本不受到拉拍影响的情况下,寻找准确的击球点。

step4改进击球点

教练从身后抛球,让学员体会击球点靠前的感觉。

Step5渐退练习

正手击球技术论文 篇6

从生物力学角度看影响正手击球技术动作效果的因素很多,但抓住其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就显得更有实际意义。

1 正手击球动作的基本特点

人体协调链是指“体节的作用就像由一个环或身体的一部分产生的力量转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条系统”(格罗佩尔,1984)。正手击球形式 (如正手平击、正手上旋、正手下旋等) [1]但其特点则大同小异,都是根据人体协调链来充分利用自身髋关节、躯干的转动为基础,击球时按肩、肘、腕等关节的顺序完成击球动作。

正手击球可不受身体妨碍,发挥全身之力,打出定乾坤的重板,同时它能适应不同的来球,故其威胁力大大超过其他形式的击球。但正手击球以发力凶猛为主,球速快著称,为底线击球的首选技术。因此,对运动员的步伐和协调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正手击球的效果,应注意全身整体的协调配合,严格按照肌肉发力顺序来完成击球动作(表1)。

在肢体运动中,肩、肘、腕三关节不宜过度紧张,避免肌肉的松弛现象出现。当球拍接近球的一瞬间集转髋、扭腰、送肩、甩腕之力于拍头快捷有力地把球击出。

2 参与工作的肌群特点

网球运动中的正手击球动作是全身性的运动,从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角度上讲,正手击球涉及到人体上肢、躯干和下肢等关节的运动及肌肉的工作。下面以运动员最基本的右手击球技术动作为例,按动作的先后顺序,对参与正手击球动作关节的运动及肌肉工作的特点进行分析。

2.1 参与下肢蹬伸的肌群及特点

做正手击球动作时,人体右腿髋关节在蹬伸的同时伴随着内旋动作。参与工作的肌群见表2。

2.2 参与躯干转动的肌群及特点

在做右手击球动作时,人体躯干向左转动,左侧腹内斜肌击和右侧腹外斜肌在下固定时做向心工作[2]。

2.3 参与上肢摆动的肌群及特点

正手击球时,上肢带的肩胛骨做前伸运动,主要是由前锯肌和胸小肌在近固定时做向心工作完成的;其它参与工作的肌群见表3。

而腕关节周围的肌肉在击球瞬间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使全身的力量更好地传递到球拍上。

3 击球动作的力学分析

3.1 击球动作的运动学分析

在完成击球动作的过程中,挥拍肢体绕关节的摆动效果,一般可用摆动的幅度和速度来评价。

3.1.1 挥拍肢体摆动的幅度

肢体摆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摆动效果的好坏。如摆动幅度过大,造成的主要影响有:(1)使得躯干相对垂直轴的逆时针转击动幅度加大,同时使挥拍肢体相对肩关节垂直轴的转动幅度也加大,从而不利于连续击球。(2)由于整个挥拍幅度加大,容易暴露意图。(3)还原速度减慢,自我防守能力下降,给对方进攻机会。如果幅度太小,使得参与工作的肌群未能达到最佳发力状态,其摆动的速度和力度不够,同样也收不到好效果。这就表明,挥拍肢体动作幅度的大小与最终的打击效果是直接相关的。

从人体肢体运动链的运动规律并结合正手击球动作的结构可知,正确的摆动幅度应以组成肢体运动链各环节自身的运动特点而定。在整个击球过程中,根据动作的结构特点可分两个动作阶段。第一为后摆引拍阶段;第二为挥拍击球阶段。在动作的第一阶段,右上肢实际上完成一个复合运动。即上肢在完成后伸约60°动作的同时伴随外展(35°-40°)动作。在此阶段,前臂由上臂后伸而完成自然跟随动作,肘关节角度约为120°。在动作的第二阶段,在右脚蹬地、转膝、转髋、转腰的基础上,上臂在胸大肌、胸小肌等肌肉的工作下完成摆动挥拍动作。而前臂是在上臂摆动的带动下加上屈肘肌群主动收缩完成的,其摆动幅度在60°左右[3]。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环节的摆动幅度数是相对躯干而言,如果加上躯干、下肢等环节的运动,其摆动幅度数必然相应增加。

3.1.2 挥拍肢体摆动的速度

肢体摆动的速度实际上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人体运动中相对不同的参考系其运动的结果是不同的。如在完成摆动动作中躯干转动必然带动上肢转动,在此前提下,上肢本身还要主动摆动。因此就涉及到静坐标系与动作标系的问题。把球拍视为研究对象,那么肢体摆动中球拍相对静坐标系的速度为绝对速度。球拍相对动态中的躯干的速度为相对速度。而躯干相对静坐标系的速度为牵连速度。所以球拍速度实际上为上肢摆动速度与躯干转动速度的矢量之和。因此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主动加强大关节(如髋关节、膝关节)的作用,使身体从静态变为动态,在下肢用力的基础上紧接着躯干部位的肌肉积极参加工作,加快身体的运动速度,然后在上肢肌肉的配合下完成动作,才能提高挥拍动作的绝对速度从而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3.2 正手击球动作的动力学分析

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与正手击球动作相关的因素,主要是击球过程中球拍对球的冲量、肢体的瞬时动量。

3.2.1 正手击球时的击球冲量

对球的打击冲量是评价击球效果的重要参量,击球时增加对球的打击冲量是运动员追求的主要目的。从冲量自身的定议来看,它与打击的力量和此力作用的时间长短有关,打击力量与打击时间之积越大,则打击冲量越大。那么,为什么击球冲量越大击球效果越好呢?由动量定理可知,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即Ft=mv2-(-mv1)=mv2+mv1为来球的速度,v2为回球的速度,m为球的质量,因为来球的动量在击球前瞬间为一定值(而实际上来球的动量在击球前由对手决定),则有Ft-mv1=mv①[3]。所以由①式可知冲量越大,回球的速度就越大,击球的效果就越好。那么如何提高球拍对球的冲量呢?我们必须引入肢体转动过程中的瞬时动量,虽然肢体的摆动属于曲线运动,但研究其瞬间的特性用线量来予以解释仍然是有实际意义的。

3.2.2 肢体摆动时的瞬时动量

众所周知作为击球用的球拍是上肢的延伸,因此可看做是上肢的一部分,同时位于上肢的最远端。通过力学中对动量的定义可知,动量是描述运动体冲量大小、运动强弱的物理量。其数学表达式为K=MV单从数学表达式可知,影响肢体运动中某瞬时的动量只与其质量的大小和速度的快慢有关。[3]但从宏观角度讨论人体的运动,无论是整体还是肢体环节,其运动量的质量均可视为恒量。因此真正影响肢体摆动某瞬间的动量因素只有速度这一因子。然而这一因子正是我们所讲的绝对速度。正是因为肢体摆动速度是肢体动量的决定性因素,假设肢体的动量全部转化为击球的冲量,由动量定理可Mv=Ft②可知肢体(或球拍)的速度越大,击球时对球的冲量越大[3]。虽然在实际上肢体的动量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对球的冲量,但我们易知:肢体摆动速度越大,击球的瞬间动量从肢体(或球拍)向球传递的效果越好,则球获得的冲量越大。又因为动量是矢量,因此肢体在摆动时不仅要注意其摆速也要注意其摆动方向。攻球时即便肢体的动量很大,但肢体运动的路线与方向如把握不当,击球效果仍然欠佳。这是由于动量分解后,真正起有效作用的只是一部分有效的分量。同时,从①式我们还可以看出,要增大击球冲量不仅要增大击球力量,还要增大击球时间。在充分发挥肌肉力量的同时,正是增大肢体的摆速实现了增大击球的时间。因为球从接触球拍到离开球拍的过程,对于球是一个先减速后加速的过程。肢体的摆速越大,球从减速到加速然后到超过肢体的摆动速度到与球脱离所需的时间越长,从而达到了增大肢体末端的球拍对球的冲量的目的。为了提高肢体的摆动速度,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加强上、下肢和腰部等全身各有关部位肌肉的力量训练,其中特别是专项速度力量的训练。同时在挥拍过程中,全身各有关部位的肌肉用力和运动方向要协调一致,并尽可能地主动参与运动,以适合加速度较大。提高击球速度和力量。

3.3 正手击球动作的转动力学分析

3.3.1 正手击球时摆动肢体的转动惯量

由转动惯量定义可知,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有:第一,与转动体的质量大小有关;第二,与转动体的质量分布有关;第三,与转动体所绕的转轴有关[3]。根据正手攻球动作的特点,分析摆动肢体的转动效果就不难得出其基本规律。摆动肢体在启动时为了减轻参与工作肌群的负荷,必然要求肢体保持正确的动作姿势,即整个持拍摆动肢体的伸展度应适当。如过分伸展必会造成摆动肢体相对肩关节(垂直轴)的转动惯量增大,这样必然影响肢体摆动的初速度。而正确的摆动是,在蹬腿、转膝、转髋、转腰的基础上以肩关节的转动为先导,上臂带动前臂。在摆动的启动阶段肢体不应过分伸展,肘关节角度保持在120°左右为宜。随着肢体摆动的速度加快,肘关节角度逐渐减小到60°左右,并主要以肘关节角大小的改变来调整上肢相对肩关节轴的转动半径,以达到改变摆动肢体相对肩关节轴的转动惯量,最终获得较好的击球效果。

3.3.2 挥拍肢体的转动惯量与摆动速度的关系

物体的转动惯量(I)与转动的速度(w)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如一转动物体的质量和形状不变时,就可用动量矩定理:∑M·t=Iw2-Iw1来描述。当物体的质量不变但形状变化时,则用动量矩定理∑M·t=I2w2-I1w1来揭示其内在的联系。[3]根据挥拍肢体摆动中的特点显然满足后者,即肢体摆动所受到的冲量矩等于肢体摆动时动量矩的变化量。这就是说挥拍肢体转动效果的好坏与所受到的肌力矩作用时所产生的冲量矩有关。当冲量矩为一恒量时,挥拍肢体的转动惯量与摆动速度则成反比。在完成攻球动作的过程中,肌肉收缩的速度并非恒定,因此,肌力矩显然为一变量,施给挥拍肢体的冲量矩当然为一变量。但这并不影响讨论挥拍肢体摆动的某一瞬间的特征。当挥拍肢体在摆动的某一时刻,必然对应一定的动作状态,此时,挥拍肢体相对肩关节具有一定的转动惯量和转动速度,即具有一定的动量矩。如经过△t时间,要使挥拍肢体的摆动速度提高,一般有两个途径:第一,进一步加强肌肉收缩的强度以此来增大冲量矩;第二,适当减小肢体的转动半径以减小转动惯量。以能量经济学和生物体运动的内在规律来评价都应采取后者。这一观点与本文在论挥拍肢体摆动幅度中所提到的看法是完全吻合的。

3.3.3 挥拍肢体的转动惯量与摆动加速度的关系

在挥拍肢体摆动的瞬间,其转动惯量(I)与角速度(β)的关系是符合转动定律的,即∑M=Iβ。要增大挥拍肢体在△t时间的摆动加速度最理想的途径就是适当减小挥拍肢体相对肩关节的转动惯量。[3]因此肢体摆动过程中肩关节、肘关节所对应的夹角是很关键的。如夹角过大,就增大了肢体的转动惯量,对于提高肢体的速度、加速度不利;如果角度过小,又不利于肌肉收缩,同样收不到理想的动作效果。因此强调肌肉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并非口号,必须从技术动作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入手,抓住本质,进行严格科学的训练才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4 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正手攻球击球效果的因素众多,涉及面较广。但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对其分析可知,挥拍肢体的摆动速度,挥拍肢体的摆动幅度,肌肉对骨杠杆的动力矩,挥拍肢体相对肩关节轴的转动惯量,以及人体整体的协调配合等方面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在训练中抓住这些关键环节,结合运动员的特点加以指导,必将获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摘要: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网球正手击球的动作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通过对正手击球动作的上肢引拍、躯干转动、下肢蹬伸肌群工作特点的分析,认为网球正手击球效果与动作速度、动作方向、动作时间、动作幅度有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网球,正手击球,生物力学,评价

参考文献

[1]编写组.网球运动教程(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编写组.人体解剖学(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正手击球技术论文 篇7

1. 网球拍科技发展史

网球运动的起源及演变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网球孕育在法国, 诞生在英国, 开始普及和形成高潮在美国, 现盛行全世界。在12—13世纪, 法国的传教士常常在教堂的回廊里, 用手掌击打一种类似小球的物体, 以此来调剂刻板的教堂生活。15世纪, 这种游戏由用手掌击球改为用拍板打球, 并很快出现了一种用羊皮制作拍面的椭圆形球拍。随着网球运动的发展, 在器材和场地设置等方面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网球大约经历的500年的历史, 其中大约450年停留在木拍时代。但是最近的50年, 则由木拍转向金属拍, 而后转向碳纤维合金、碳镍合金等高科技球拍。

网球拍由笨头笨脑的木质拍, 发展到制作精细的圆头拍。而且在重量, 材料, 质量, 形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球拍的认识经历了从木质球拍——铝合金——碳纤维——玻璃纤维——高级航天航空材料的过程。可以预测随着材料科学、物理科学的进展, 网球运动中球拍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被世人所重视, 如HEAD公司发明的球拍“压垫”、“镏金”技术, PRINCE公司基于力学、工程学和空气动力学的原理研制的03系列网球拍, 以及“水滴形”、“方头形”网球拍的发明与应用等等。所有这些科技的目的是差不多的:增大甜点, 加固拍身, 提高稳定性和舒适性, 并能减少运动伤害。

2. 网球发球技术的发展历程

观察在众多比赛录像中不难看出, 较传统观念的是“抛球预判落点”和“挥拍预判落点”。好的发球动作应是抛球手臂和持拍手臂同时向上, 即做“齐上, 齐下”的动作。在过去的几年里, 多数顶尖球员有过一种趋势, 即采用界于东方式正手和大陆式握拍之间的握拍法, 因为这种握拍法似乎能产生更大的爆发力, 也便于控制球的旋转。

网球大约经历的500年的历史, 其中大约450年停留在木拍时代。但是最近的50年, 则由木拍转向金属拍, 而后转向碳纤维合金、碳镍合金等高科技球拍。随着加长球拍的出现, 运动员发球的威胁增加了, 发出ACE球的比以前也增多了, 下表是著名发球运动员菲利普希 (Mark Philippoussis) 的发球实验结果:

在当今网坛的男女运动员, 在比赛中发球的抛球和挥拍动作都更加具有隐蔽性。这样的抛球及动作更好的为运动员的战术服务, 便于发球运动员组织进攻。发球前全身放松动作自然在转动肩的同时做鞭打动作;在最高点打球没有道理, 如果手臂完全伸直打球, 这样手臂、手腕将失去弹性, 难以发力。所以, 击球时肘关节应微屈, 身体前倾, 在最适合自己的击球点击球。在世界优秀运动员的照片中, 前臂都有明显的“内旋”动作, 有利于增加球速。

随着科技的发展, 科技在网球拍上的应用越来越深入。网球已朝着力量化、速度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网球发球技术肯定向着更快更准的方向发展, 发球动作也将以简练实用为主, 去掉不影响发力而无用的动作, 更加有利于瞬间爆发力的发挥, 发球也会成为网球运动员的最犀利武器之一。

3. 网球正手击球技术的发展历程

传统的封闭式正手站位姿势, 前面的脚和后面的脚基本上是十字交叉的相对位置, 在身体向后转动时, 是肩部朝向来球方向。传统正手球的动作, 运动员双膝在击球的时候一直是弯曲的。用这种击球动作, 球拍的理想击球位置是在腰部上下这一范围内。击球后, 击球动作继续保持封闭状态, 双膝弯向地面的方向。传统的击球动作在将球击出以后, 球拍会顺着击球方向运动一段距离, 球拍的头部一般指球拍的上部。

杰克克瑞默用的是木制球拍, 那时候任何人在打球之前都要学会驾驭球拍, 掌握平衡和协调恰到好处地感觉极小的甜点, 同时, 木拍子没有弹力, 球只有靠身体产生力量, 它必须有极佳的技巧, 那时侯的大陆式正手握拍法能让他们充分的利用手腕的灵活性而获得比赛胜利。70年代的康纳斯用得是钢质球拍, 这就需要打出更加稳定的击球。而采用东方式正手握拍法击出球的球稳定性较高, 力量可大可小, 严禁使用手腕, 提倡用自然的身体力量击球, 也让当时的优秀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成绩。接着是铝、碳素、含硼材料, 现在是钛, 随着材料的革新, 制拍技术和设计的提高, 球拍拥有了越来越大的拍面和甜点, 这一切就导致稳定是不可能去主宰胜利的, 西方式正手握拍法更加的稳定且具有攻击性。

4. 结束语

网球球拍科技的发展给网球发球及正手击球技术带来了飞跃的发展, 网球已朝着力量化、速度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网球发球技术肯定向着更快更准的方向发展, 发球动作也将以简练实用为主。网球正手击球动作将比以前有更多的变化。未来网球发展肯定是科技主导技术的发展, 科技促进网球发球和正手击球技术的发展, 网球技术也将反过来为科技在网球中的应用作出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易景茜:网球大力正手击球技术[J], 南京体育学报, 2004, (3)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3]蒋中伟:关于提高平击发球成功率的研究[J], 体育科学, 2002, (4)

[4]赵振平:跟高手学发球[J]:网球天地, 2002, (8)

[5]赵振平:顶尖球员发球揭秘[J], 网球天地, 2002, (9)

简述现代网球正手击球的击球节奏 篇8

1、弧形引拍有着巨大的优势及其合理性

弧形(半圆形)向后引拍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非常自然地节奏,其一从球拍离开非击球手开始到击球结束,从来没有停止过运动;其二当手臂和球拍在身后下降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形成类似自由落体的状态,可以帮助击球结构快速进入击球过程(职业选手的击球轻松自如的原因之一);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运动的物体总是尽量保持运动状态而静止的物体总是保持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当你引拍过早时,球拍就不得不停下来等待来球。这意味着:当你向前击球时,你就不得不克服牛顿第一定律使球拍再次运动起来,在职业选手的击球中,他们从开始向后引拍直到击球结束,球拍从来没有停止过;

弧形(半圆形)向后引拍可以让我们非常容易调节击球高度,当来球飞向你时,它的弹跳高度可能比你预测的要高一些或低一些,这时,弧形(半圆形)引拍动作可以让你很容易的调节击球高度,因为你可以调节球拍在身后下降的多一点或少一点,如果你采用直线引拍,那么就很难应付弹跳高度不同的来球。

2、弧形引拍过程中要缓慢、流畅

业余选手向后引拍的最大误区之一就是总是试图尽快的向后引拍,往往还没有进行转体,就已经开始向后引拍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破坏了钟摆弧形引拍的节奏,无法再身后建立击球结构,从而破坏了整个正手击球的节奏。整个引拍动作应该是稍微缓慢的、流畅的,而不是快速的、仓促的。当你开始向后引拍时,整个动作就不能有丝毫的停顿(可以慢,但不能停)我们可以认为引拍的开始实际上就是击球的开始,如果你能很好的理解这一点,那么你就可以很好的建立起引拍的节奏。当你向后打开肘部,向后向上进行弧形引拍时,非持拍手要始终横在体前,这样有利于始终保持着身体的扭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向前击球的动作是由身体的打开首先发动的。

3、击球时阶梯式正手击球

阶梯式的击球轨迹来自于身体的转动和击球结构的推动和抬起作用,保持拍子和手腕相对靠后,这样身体的转动动量(角动量)就可以完整的传递给来球,从而可以击出职业选手的重球,相反的,使用小臂曲动击球或手腕甩动击球等通过击球点时,身体的转动所产生的能量最小化,无法击出高质量的正手;我们不仅喜欢看职业选手的击球动作,还非常喜欢听他们击球时清脆的声音,这种清脆的声音就是由阶梯式击球造成的,业余选手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在击球点上很快的让球拍绕过身体,无法使球拍在球的后方长时间的停留,这样就不能使身体的重量和手臂的杠杆作用发挥最大的能量,不会产生干净的击球,也就无法产生那美妙的清脆声音;阶梯式击球轨迹说明球拍和手臂对来球进行了最大的杠杆作用:推动作用给了来球向前的速度,抬起作用给了来球极大的上旋,向上的力量越大,同时保持受力方向的一致球的旋转就会越强;想要击出阶梯式的轨迹,你的手腕就必须保持相对靠后,靠后的手腕可以是身体重量和手臂的杠杆作用一起通过击球点,产生最大的能量。

4、结束语

手臂和球拍在身后首先形成了双弯曲击球结构,同时拍柄指向来球或网柱,转动身体拉动球拍并将来球推动并抬起通过击球点的过程中,整个击球节奏一直保持的十分稳定,简洁、流畅、控制性强。现代正手的力量来源于躯干的转动,稳定的击球结构以及对来球的抬起和推动作用共同构成的击球节奏,在现代正手击球过程中,球拍只是作为身体和来球的一个连接体,是整个击球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转动的躯干带动手臂的击球结构,进而带动球拍以由内向外的轨迹击向来球,而不是将球拍作为一个独立体单独挥向来球,球拍是击球结构的最后一个部分,也是最后击到来球的部分,整个过程必须以拍柄作为引导击向来球,在手臂的击球结构转向来球时,同时伴随着抬起的动作,把两者并称为转/抬动作。转/抬动作可以使你的手掌,整个手臂以及身体位于击球点的后方,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接球节奏。

摘要:良好的击球节奏是现代网球正手击球最重要的基础之一。项尖职业选手的击球看起来都非常轻松自如同时又充满力量,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击球节奏。那么,职业选手是如何建立良好的击球结构呢?通过对这些顶尖选手击球动作的研究,我认为良好的击球节奏很大程度上存在于向后引拍和阶梯式正手击球中。

关键词:现代网球,正手击球,击球节奏

参考文献

[1]网球技术精解全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网球正手挥拍击球的力量来源 篇9

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在网球单打中世界排名第一的其中5位男女网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见表1)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查阅了大量关于本文研究对象的研究论文、报道、著作。查阅了关于正手击球的各类学术论文20余篇。关于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的论文10余篇。

2.2 录像分析法

分析了Andre Agassi、Pete·Sampras、Roger·Federer等的比赛及训练录像。

3 结果与分析

3.1 挥拍击球的界定

挥拍击球是指从球拍后摆至零水平速度状态到球拍前挥至碰到球的瞬间这一过程的身体技术。值得一提的是球拍后摆至水平速度为零时,球拍并不是完全静止的,其在非水平面上依然有速度。

3.2 正手挥拍击球技术的分解

挥拍动作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下肢的动作、躯干的动作、上肢的动作。下肢的动作主要有持拍手侧的脚蹬地和伸膝。脚蹬地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改变身体的初始静止状态。伸膝利用股前肌群的大力收缩使反作用力增大,并使向上的力量传递至右侧的髋关节;躯干的动作主要有转髋、转腰和转肩。躯干动作是力量的来源和传递的中枢,由于躯干部位的肌肉都是大肌肉群,能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肌肉力量,并将增强后的力量向上传递至持拍的手臂。手臂的动作主要有非持拍臂的辅助和持拍臂的前挥。各部分肢体的作用。(如图1)

但是,三个环节从下向上是依次连贯完成。中间各环节既不可以有断节,也不能有同时的动作,这些情况的出现势必会造成挥拍击球力量的下降,见图2(陶志翔,2007年)。

3.3 正手击球的能量来源

正手挥拍击球的能量来源主要有三个过程。线动量的产生、线动量转化成角动量、角动量转化成线动量。三个过程自前向后依次完成,在传递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能量的增大过程。

3.3.1 线动量的产生

线动量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腿部肌肉(腓肠肌与股前肌群)的大力收缩使踝关节与膝关节伸直,在肌肉走向的方向产生动量,摆脱腿部的静止状态,并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使动量沿着持拍手侧的腿向上传递;同时线动量的产生使得身体重心前移,直接产生向前挥拍的冲量。因而在挥拍前,保持膝关节的弯曲状态是产生线动量的前提。

3.3.2 线动量转化成角动量

如果把线动量直接转化成向前挥拍的能量,其产生的挥拍力量是比较微弱的,因而线动量必须放大、增强并传递至持拍手臂,这就需要传递和增强的中枢。线动量产生的目的之一在于使右侧髋关节摆脱静止状态,制造髋关节的水平转动产生角动量。髋关节借助腿部传来的能量,利用髋部的肌肉使能量放大,向上传递至腰部,再借助腰腹肌产生的能量,再次放大,传递至肩部,然后借助肩部肌肉的力量再次放大,此时腿部产生的线动量,逐级向上传递、增强、放大,达到角动量的最大值。

3.3.3 角动量转化成线动量

角动量的形成只是在水平面上产生身体的转动。而球则是在某一个方向上向前飞行,因而角动量必须转化成向某一方向上的线动量,并在这一方向上集中释放出来。这就需要将角动量再次转化成球飞行方向的线动量。肩关节的转动带动持拍手臂向前挥出,转动到一定角度时(大约与地线齐平时)突然制动,使持拍手臂如同在转动的身体上沿切线向前飞出的物体。当肩关节的转动达到一定速度时,肩关节、肘关节、手腕需要依次急停制动,这样更能使角动量转化成球拍向前的线动量,从而提高向前挥拍的速度。

3.4 提高挥拍击球力量的方法

3.4.1 提高肌肉的绝对力量及速度力量

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是摆脱身体静止状态,是身体直线运动或转动的主要力量来源,因而提高某些肌肉的绝对力量是可以提高挥拍速度的,这些肌肉主要集中在腿部、髋部、腰部、肩部。因而提高这些部位肌肉的长度和宽度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持拍手臂的肌肉只是能量释放的载体,手臂越是不加力、越放松,对能量的释放越有利,因而手臂肌肉产生力量的主要作用仅仅是握住球拍不让球拍飞离身体而已。速度力量是肌肉在快速收缩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肌肉力量,也即爆发力。根据Ft=m V可知,当肌肉收缩的时间变短时,所呈现出来的力量越大。所以速度力量好的选手,球拍给球的击打力越大。

3.4.2 保持身体各部位的协同用力,利用整个身体打球

网球是一个全身运动,需要全身各部位的协同配合方能达到最佳的击球效果。首先是头部,头部的稳定是身体保持平衡的前提,身体的平衡则是全身肌肉协同用力的基础。其次是持拍手异侧肢体(持拍手异侧手臂和腿)的协同配合,持拍手异侧肢体在协助转体,帮助身体重心前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是躯干的协同配合,挥拍时躯干前倾前压是球员利用身体打球的保障。

3.4.3 充分利用急停制动提高力量的传递效率

为了保证能量的顺利向肢端末梢的传递,各身体环节在完成能量的放大以后应急速制动。对于腿部的制动,就像在地面摆动的绳子一样,对于躯干的制动,应该像转动的陀螺突然碰到阻碍物一样,对于持拍手臂的制动,则应该像甩鞭子一样。所以自下至上的制动应该是:蹬地伸踝→脚制动→伸膝→膝制动→顶髋→髋制动→转腰→腰制动→转肩→肩制动→挥大臂→肘关节制动→挥小臂→手腕制动,这样身体产生的能力就传递至球拍上,手腕的制动使拍柄得以制动,拍头将获得最佳的动量。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线动量转化成角动量,然后再转化成线动量的过程。那就是球拍的转动,手腕的制动使得球拍以拍柄为圆心,以球拍长度为半径进行转动,并在转动的过程中碰到球,再使角动量传递到球上,转化成球向前的线动量。

3.4.4 利用肌肉的牵张反射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这种现象称为牵张反射。牵张反射在人们的很多动作中会不自觉的运用,比如我们在起跳时,会不自觉的先向下蹲一下然后迅速跳起。这就是利用肌肉的牵张反射作用。在网球运动中,牵张反射是提高肌肉快速收缩的重要方法。比如挥拍击球时持拍手同侧的脚要蹬地,在蹬地之前该侧膝关节需要有个突然弯曲的动作。比如转髋、转腰、转肩时需要自下向上依次转动,使得腰部肌肉、胸部肌肉、肩部肌肉依次预先得到拉伸,从而提高各个肌肉群的爆发收缩。再比如挥臂击球时,球拍需要稍滞后于身体,使得持拍手臂需要收缩的肱二头肌预先拉伸。这些均是利用肌肉的牵张反射作用。

3.4.5 保证挥拍击球动作的连贯性

这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动作自身的连贯性,蹬地、伸踝、伸膝、转髋、转腰、转肩、挥臂各动作要逐次按顺序完成,一气呵成,不能断开。这是保证能量高效率地向上传递至球拍的重要因素,也是充分发挥肌肉收缩发力的前提。二是正手击球各环节的连贯性。转体引拍、挥拍击球、随挥要一气呵成,不能脱节。挥拍击球技术是不能独立完成的。转体引拍可以增加球拍做功的距离,为挥拍击球储存必要的弹性势能。随挥则保证了挥拍技术的充分性、完整性,增加了挥拍时球拍给球的作用时间。

3.4.6 找准挥拍击球的时机

找准击球的时机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找准击球的时间点,对方回击过来的球在空中的飞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方击到球到球落地前、球落地后至反弹到最高点、从最高点下落至地面。当球弹到最高点开始下落,此时球已经到强弩之末,它对球拍的撞击力度较小,球拍对他的反作用力较小,此时击球是不利于提高挥拍击球的力量的。因而在球落地前或者落地后弹至最高点之前击球时最佳的选择。二是找准击球的空间点。也就是击球时球的空间位置,是指球离击球者的左右距离,前后距离以及与地面的距离。(见图3)

击球点过高或过低,太靠前或太靠后,距离身体过远或过近,都是不适合挥拍击球的发力的。由于每个人的形体形态都各不相同,所以其击球空间点都是不同的。在网球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最佳击球空间点是非常重要的。

4 结语

挥拍击球技术是一个全身性技术,需要全身各肌肉、各部位的协同配合,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挥拍击球是一个线动量转化成角动量,角动量经过增强、放大、传递,然后转化成线动量的能量转化过程。保持肌肉用力的顺序性,以及肢体的依次制动是提高挥拍击球力量的重要因素。

后摆引拍、挥拍击球、随挥等环节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中间的任何脱节都会影响到挥拍击球的力量发挥。

参考文献

[1]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4):111.

[2]李艳霞,袁娟.网球运动中如何提高正手击球的速度力量[J].内江科技,2009(12):130.

[3]李小春,李炜,王鹏.棒球挥击机制与运动员挥击技术的提高[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90-91.

[4]彭永基.网球正手击球的生物力学分析[M].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181-184.

[5]阎帅威,洪磊,李涛.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研究[M].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2):37-39.

正手击球技术论文 篇10

1 正手击球打出制胜球的关键动作因素分析

1.1 站位

传统正手击球和现代正手击球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别,最主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击球时的站位。传统正手击球时,两脚连线与球网垂直,形成所谓的“封闭式”站位;而现代正手击球通常是两脚的连线与球网平行,形成所谓的“开放式”站位;半开放式站位则是介于开放式与关闭式之间的一种站位方式。

“开放式”站位只可往侧方斜挎一步,所用的时间要短一些,对于一些球速较快的对手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站位。而采用“封闭式”站位,正手击球容易阻止整个髋部转动,存在着导致髋部和背部受伤的危险,同时这种正手击球方式很难向前移动重心,对正手大力击球及击球后迅速移动存在一定限制。

1.2 击球点

当身体不同部分靠近击球点时,这些部分的线性速度就会增加,拍头速度的增加主要是于这些部分线性速度增加的缘故。能够正确把握击球点,可以打出力量、速度相对稳定的正手球,还有可能来控制对手。击球点一定要确定在自己身体的前方,具体的位置,根据自己平时的练习中确实适合自己的位置,保持动作的协调性与连贯性。

1.3 身体的转动

当在击球时,身体要充分扭转,是肩部最好对着网球场中线部位,根据自己具体情况来确定适合自己的击球点、击球方位,动作一定要连贯流畅。力量的传递是由脚的蹬地传到腿部有腿部再传到胯部再传到上肢。力量的传递再加上身体自然的转动,使球成鞭打的状态,使球速更快更有力量。让对手来不及反应,来制胜对手。

1.4 步伐的移动

在网球运动中,有人曾这样说过“网球不是用手打,而是再用脚打”。在实践研究当中,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只有脚步到位了,才能很好地发力。当对方来球时开始分腿垫步,去找合适的击球点与击球站位,将控制好球的方向打出制胜球。

1.5 击球拍面角度的控制

击球拍面角度的控制直接影响球的旋转和轨迹,改变拍面可以打出平击球和旋转球。旋转球又分为上旋球、下旋球、侧旋球。这些旋转在发球技术中也会应用的到,因此,打好正手对其他动作技术的学习也会有一定的帮助的。正手上旋球是从下往上挥拍的一个动作,像“雨刷式”。雨刷式随挥可以使击球杠杆所形成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作用于来球且通过击球。使球与拍面有个足够的摩擦力,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球会更加旋转。下旋球需要使球拍向后倾斜,打开拍面,由后上方向前下方击打球的后下部,球由前上方向后下方旋转。在现代网球运动员中,应用最多的就是上旋。

2 正手击球制胜球的稳定性因素

在比赛场上,球的稳定性也是极其重要的。击球稳定性是指运动员能自主的支配、控制球和多拍相持能力。统计显示,在每球得分制的网球比赛规则下,输掉比赛大都是因为技术不稳定主动失误送分造成,因此,网球正手稳定性直接决定了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球的稳定鉴于在熟练的动作技术的前提之下的,平时可以打多球、对墙练习来提高自己处理每一个来球的稳定性。

3 正手击球节奏控制因素

正手击球能打出制胜球其有自己的击球节奏,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优秀的运动员,在比赛中,不是仅仅只靠速度与力量来赢得比赛的,他们在比赛和训练中都有自己独自的击球节奏。击球节奏在比赛中可以使运动员更好地控制球,减少不必要的失误。网球运动的节奏一般可以分为整体与局部节奏。整体节奏一般指分与分之间、局与局之间、盘与盘之间等的宏观节奏变化;局部节奏一般指每一分球之内每次击球的微观节奏变化。整体节奏变化是战略表现,是比赛取胜的潜在因素;局部节奏变化是战术应用,是比赛得分的直接手段。

每种球类对抗性运动,都存在着节奏。这节奏不是本身就有的。在平时的训练与比赛中日积月累出来的。像羽毛球也有击球节奏,别人给你一个快攻或扣球等等,自己的意识里要知道每种球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反击回去,以取胜为主要目的。同样在网球正手击球中也是同样的道理。节奏的控制和基本动作技术的掌握与应用程度也有着直接关系,对于优秀的运动员来说,好的击球节奏可以控制对手,自己占上风抑制对手,并利用此机会制胜对手,赢取比赛。还有的是可以更好的防守,每一局每一场都有自己的打法,比赛节奏控制好了,在别人要进攻的时候可以采取有效的防守措施。

4 正手击球打出制胜球的心理因素

在每一场比赛中,不管是大型比赛还是小的比赛,只要是竞争性的比赛都存在着一些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无论是什么项目都会存在,只是不同项目对心理因素要求高低略有不同。像射击就需要超高的心理素质,其会占90%还要多。在网球比赛中,也需要心理因素只是没有射击的要求比例高些。有时候在网球中,心理因素也会起到决定性因素。像运动员,在上一局因发球出现两个双误,如果心理素质较好的运动员会很快地调整好在打下一局的时候就会表现得很积极,而心态不好的运动员,会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找不到可以进攻对手的机会,将会变得很被动。良好的心态,对于运动员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必要条件之一。

5 结论与建议

正手击球是网球训练与比赛中采用的主要进攻得分手段。可以打出制胜球的因素有动作技术要素、击球的稳定性和运动员的心理因素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到正手击球的质量。如果动作技术不扎实打出来的球会极其不稳定,击球点的不到位就有可能下网或者将球打飞。还有就是心理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有时候会有人认为一半技术一半心态这针对于大部分运动员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与比赛中,培养运动员各个方面的能力,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下都可以沉着冷静的去面对,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

明确自己的训练目标,不断提高自己正手击球个方面的意识。有效地改善自己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

正手击球的节奏控制,可以平时打点或者打多球练习。这样对技术的提高还是相对于较有效的训练方法。在平时训练时,教练员就要不断训练运动员的心理因素,把每一次比赛都当作是在比赛,用同样的心态、同样的状态去面对。教练员严格要求运动员,并不断观察运动员的心理变化与动作技术或者战术的变化,好的不断鼓励不好的尽快改进措施或者训练方法。在平时训练中一直严格要求运动员,这样到大型比赛时运动员也不会因紧张而给比赛带来不必要的失误。对基本动作、技战术的掌握都会有好的效果。不断地创新,更新自己的技战术,打出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正手击球。以取胜对手。

参考文献

[1]马腾雲.对沈阳市少年网球选手正手击球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科技[J].科技创新导报,2012(16):246-247.

[2]苏士强.网球正手技术解析及其应用[J].泰山学院学报,2012(6):125-128.

[3]王勇.浅析网球正手击球技术的限制性因素[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2):65-66.

[4]马荣超.高校网球教学中提高零基础学生正手击球稳定性方法的探析[J].学校体育,2014,4(25):44-45.

上一篇:功名富贵下一篇:水工建筑设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