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替芬片

2024-09-09

酮替芬片(共4篇)

酮替芬片 篇1

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1], 咳嗽是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有时也是唯一的临床表现, 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 但气道反应性升高。本病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 咳嗽一般较剧烈, 典型的特征为夜间咳嗽, 尤其在晚上就寝时或凌晨时明显, 咳嗽频繁、剧烈, 很多患者伴有咽喉发痒症状。当接触冷空气、花粉、灰尘、油烟、某种食物等, 或者感冒、运动时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该疾病早期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应注意与鼻后滴漏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及服用ACEI引起的咳嗽相鉴别[2]。现对我院治疗的82例CVA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复方甲氧那明胶囊联合酮替芬片治疗CVA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11年9月-2013年8月收治CVA患者82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2例, 女23例, 男19例, 年龄14~78岁, 平均40.1岁, 病程1~1.3年;对照组40例, 男20例, 女20例, 年龄14~75岁, 平均39.3岁, 病程1~1.2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患有哮喘、肺结核、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心功能衰竭, 精神意识障碍者均被排除。

诊断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05年制定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草案) 以及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呼吸病学组2009年制定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 (1) 慢性咳嗽常伴有明显夜间刺激性咳嗽; (2) 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最大呼气流量 (PEF) 昼夜变异率>20%; (3) 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4)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82例入选患者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临床标准:所有病例均以慢性持续性干咳为唯一临床症状。咳少许白色黏痰:治疗组16例 (38.1%) , 对照组13例 (32.5%) 。伴胸闷及气短:治疗组10例 (23.8%) , 对照组8例 (20.0%) 。受冷空气及气味等刺激后咳嗽:治疗组31例 (73.8%) , 对照组29例 (72.5%) 。有过敏史:治疗组13例 (31.0%) , 对照组11例 (27.5%) 。合并过敏性鼻炎:治疗组40例 (95.2%) , 对照组37例 (92.5%) 。全部病例均排除鼻后滴漏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服用ACEI引起的咳嗽。

治疗方法: (1) 治疗组给予复方甲氧那明胶囊2粒, 3次/日, 每晚加酮替芬片1mg, 连续4周1疗程。对照组给予特布他林片2.5mg, 3次/日, 连续4周1个疗程。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平喘镇咳化痰治疗药物。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服药4周后, 咳嗽症状完全消失; (2) 有效:服药4周后, 咳嗽症状明显减轻; (3) 无效:服药4周后, 咳嗽症状无减轻或加重。显效+有效=总有效。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 未影响继续治疗, 治疗组出现口干2例 (4.7%) , 嗜睡1例 (2.4%) , 对照组出现头昏2例 (5.0%) , 过度兴奋1例 (2.5%) , 均未经治疗, 自行消失。

讨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 又称为隐匿性哮喘、过敏性哮喘、咳嗽性哮喘。该疾病早期常表现为顽固咳嗽, 可逐渐发展为典型的支气管哮喘, 因此应早期诊断和治疗。CVA的本质与典型哮喘相同, 都是由于变应原或其他诱因导致的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气道高反应性和顽固性咳嗽, 因此该病的治疗原则也与典型哮喘相同, 主要给予平喘治疗。

复方甲氧那明胶囊的主要成分:盐酸甲氧那明12.5mg, 那可丁7mg, 氨茶碱25mg, 马来酸氯苯那明2mg组成。盐酸甲氧那明可抑制支气管痉挛, 缓解哮喘发作;那可丁为外周性止咳药, 有效缓解咳嗽;氨茶碱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能抑制磷酸酯酶, 而使支气管平滑肌细胞内环磷腺苷含量增高, 且具有抑制生物炎性介质合成、释放与免疫调节作用;马来酸氯苯那明具有抗组胺作用。

酮替芬为强效H1受体阻断剂, 能阻滞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及抗组胺作用, 且能抑制磷酸酯酶, 阻断细胞钙内流和介质释放而达到止咳、平喘作用[3]。两药合用, 可较迅速地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抑制迟发哮喘反应, 抑制气道炎性反应, 促进过敏性咳嗽症状消失。而夜间服用酮替芬片, 能避免嗜睡、倦怠等不良反应, 同时能改善患者夜间睡眠质量。

本研究资料显示, 复方甲氧那明胶囊联合酮替芬片治疗CVA, 总有效率92.9%, 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不良反应轻微, 简便易行又经济,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CVA临床表现不典型, 易误诊误治, 所以应提高广大临床医师对CVA的认识。在基层医院, 由于缺乏一些特殊检查手段, 当遇到反复咳嗽时往往采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长期治疗效果不好, 且可导致不良反应, 增加医疗费用。临床应提高对CVA的敏感性, 必要时及早给用支气管解痉剂或皮质类固醇药物进行诊断性治疗, 从而避免长期不必要的临床用药盲目性, 及时改善患者症状。

参考文献

[1] 殷凯生.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J].现代医学, 2005, 33 (2) :71-73.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草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5, 28 (11) :738.

[3] 李卫.酮替芬加特布他林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05, 12 (9) :1241.

酮替芬片 篇2

例1:支气管哮喘:患儿, 男, 6岁, 因“咳嗽、哮喘伴呼吸费力1周”来诊, 无发热3天前在他院治疗无效, 曾反复发作哮喘。查体:体温37.2℃ (肛温) , 脉搏88次/分, 心脏检查阴性, 两肺听诊呼吸音粗伴哮鸣音, 腹部检查阴性。血常规检查:白细胞6.8×109/L, 中性细胞比率33%, 淋巴细胞比率58%, 嗜酸性粒细胞0.62×109/L↑, 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55%↑, CRP 3mg/L;胸片示:两肺未见明显异常。诊断:支气管哮喘。治疗:酮替芬片1mg, 2次/日;布地奈德气雾剂1mg和博利康尼气雾剂5mg混合再加1ml生理盐水雾化吸入, 2次/日;治疗1周咳嗽、哮喘症状明显好转, 无呼吸费力, 两肺听诊无哮鸣音。

例2:毛细支气管炎:患儿, 男, 8个月, 因“咳嗽伴呼吸费力, 发热3天”来诊。查体:体温38.7℃ (肛温) , 脉搏96次/分, 心脏检查阴性, 两肺听诊哮鸣音, 腹部起伏明显。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2×109/L, 中性细胞比率53%, 淋巴细胞比率38%, 嗜酸性粒细胞0.56×109/L↑, 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53%↑, CRP 10mg/L;胸片示:见两肺纹理增粗, 提示“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毛细支气管炎。治疗:头孢类抗生素口服消炎治疗;沐舒坦口服液化痰治疗;酮替芬片0.5mg, 2次/日;布地奈德气雾剂0.5mg和博利康尼气雾剂2.5mg混合再加1ml生理盐水雾化吸入, 2次/日;第3天体温将至正常, 治疗5天患儿咳嗽、呼吸费力明显好转, 两肺听诊无哮鸣音。

例3: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 女, 4岁, 因“咳嗽反复发作1月”经多次治疗无效来诊。咳嗽以夜间及晨起为著, 咳嗽较剧, 咳白痰, 无发热, 无哮喘。查体:体温37.3℃ (肛温) , 脉搏82次/分, 心脏检查阴性, 两肺听诊呼吸音粗, 无哮鸣音和啰音。血常规及胸片检查均正常。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沐舒坦口服液化痰治疗;酮替芬片0.5mg, 2次/日;布地奈德气雾剂0.5mg和博利康尼气雾剂2.5mg混合再加1ml生理盐水雾化吸入, 2次/日;治疗1周咳嗽明显减轻、减少, 患儿能安睡。

讨论

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均为过敏体质患儿接触过敏原后, 由组胺、大量炎性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释放多种递质如白三稀、前列腺素等引起气道黏液水肿, 炎性细胞浸润, 腺体分泌增加, 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 加上管腔内黏液栓阻塞, 导致通气障碍和气道高反应性从而引起哮喘。

酮替芬能抑制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释放组胺和慢反应物质, 对抗组胺、乙酰甲胆碱、激肽、5-HT、血小板活化因子和慢反应物质的致痉作用, 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增强β受体激动剂, 舒张气道的作用, 预防和逆转β受体激动剂的快速耐受性, 对速发性和迟发性哮喘反应均有效。主要不良反应是嗜睡, 倦怠。

博利康尼 (特布他林雾化液) 是一种肾上腺β2受体激动剂, 通过选择性兴奋β2受体扩张支气管。博利康尼可增加由于阻塞性肺病降低的黏液纤毛清洁功能, 从而加速黏液分泌物的清除。

酮替芬片 篇3

关键词:咳嗽变异型哮喘,酮替芬,班布特罗,对照观察

咳嗽变异型哮喘 (cough variant asthma, CVA)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 因体检肺部没有哮鸣音, 临床上以咳嗽为主要症状, 因此往往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支气管炎等而以抗感染治疗为主要措施, 故其治疗效果差。较高的误诊误治率增加患者的痛苦, 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更为严重的是使CVA患者病情迁延而发展为典型型哮喘。因此, 正确认识CVA的病理特点和有效快速控制CVA症状, 对于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具有积极地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选取株洲市二医院门诊病例92例, 均符合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2003年) 》中诊断标准[1], 其中男47例, 女45例, 年龄6~54岁, 平均年龄27.5岁, 病程3个月~12年, 平均3.5年。所有患者均无用药禁忌, 并排除其他系统严重病患者。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治疗方法

所有病历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6例, 使用盐酸班布特罗片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0073) , 每晚睡前口服一次, 每次10mg, 儿童减半用量, 疗程2周;治疗组36例, 用盐酸班布特罗片, 每晚睡前口服一次, 每次10mg, 并联合使用富马酸酮替芬片 (恩施市元昌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32023079) , 每次1mg/片, 2次/d, 儿童减半用量, 疗程2周。

1.3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标准: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2003年) 》[1]临床控制为症状完全缓解, 即使有轻度发作不须用药即可缓解, FEV1 (或PEF) 增加>35%, 或治疗后FEV1 (或PEF) ≥80%预计值, FEF昼夜波动率<20%。显效为症状发作较前明显减轻, FEV1 (或PEF) 增加量范围25%~35%, 或治疗后FEV1 (或PEF) 达到预计值60%~79%, FEV (或PEF) 昼夜波动率>20%。好转:症状减轻FEV1 (或PEF) 增加量l5%~20%。无效为临床症状和FEV1 (或PEF) 测定值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数值均表示为均数±标准差 (±s) , 计量资料均采用SPSS11.0 FOR WINDOWS SNK-q检验多样本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两样本率比较。显著性水平以0.05或0.01为标准, P<0.05时, 表示存在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 P<0.01时, 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治疗组咳嗽消失2 7例, 咳嗽减轻1 5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1.30%;对照组咳嗽消失21例, 咳嗽减轻12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71.73%,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咳嗽缓解例数、咳嗽消失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 临床疗效优于班布特罗的单独使用, 见表1。

治疗前后肺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FVC、FEV1、FEV1/FVC (%) 、PEF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见表2。

注: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比较FEV1、FEV1/FVC (%) 、PEF△P<0.01治疗前后存在较明显差异, FVC▲P<0.05也存在差异性。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FVC、FEV1、FEV1/FVC (%) 、PEF比较☆P<0.01, 说明二者疗效存在较显著差异

3讨论

CVA又名过敏性咳嗽, 为一种潜在隐匿形式哮喘, 可见于不同年龄阶段, 其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 临床体查无明显阳性体征。感染、遗传、环境与理化因素均是其发病的诱因。各种理化因素造成气道黏膜损伤, 使迷走神经纤维暴露, 从而容易导致胆碱能神经纤维致敏, 一旦受刺激则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反射性增强, 引起局部小气管收缩, 刺激传导至神经末梢咳嗽感受器, 引起咳嗽反射。但临床上可没有喘息症状和体征[2], 称为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变异型哮喘, 其症状较哮喘轻。李明华等[3]在《哮喘病学》中报道, 引起慢性咳嗽的单一原因中, 哮喘占24%, 而28%哮喘患者以咳嗽为惟一临床表现。医师对于咳嗽时间长不易用其它疾病解释者应提高警惕。治疗上采用哮喘的类似的治疗原则, 扩张支气管和抗过敏通常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班布特罗在体内转化为特布他林, 特布他林是一种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选择性激动β2受体, 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改善通气功能, 对过敏性哮喘有良好的预防和抑制发作的作用。特布他林能抑制内源性致痉物质的释放及内源性介质引起的支气管黏膜水肿, 降低血清IgE, 抑制变态反应。特布他林还能提高支气管黏膜纤毛廓清能力。

酮替芬是一种新型的抗变态反应药物, 具有很强的组胺H1受体拮抗作用和抑制过敏反应介质释放的作用。其不仅抑制支气管周围黏膜下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慢反应物质, 而且也抑制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和慢反应物质, 产生很强的抗过敏作用[4]。其抗组胺作用较扑尔敏强约10倍, 并且具有长效性[5]。

CVA为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其病理生理都存在着持续非特异性炎性反应与气道高反应性。故其主要治疗措施遵循哮喘治疗原则, 抗过敏药物和支气管扩张剂同时使用疗效较好, 而班布特罗和酮替芬均有很好的扩张支气管和抗过敏的疗效。经过笔者长期临床观察观察酮替芬联合班布特罗治疗CVA疗效显著, 比班布特罗单独使用更有效,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安全方便、顺应性和耐受性好, 患者依从性好, 即使门诊患者亦能很好执行医嘱, 此方法不失为治疗CVA有效的方法, 值得进一步基础实验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同时也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该疗法的有效性和长期疗效, 以期为咳嗽变异型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管理方案) [J].中华结核和和呼吸杂志, 2003, 26 (3) :132.

[2]丁会.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98, 3 (1) :297-298.

[3]李明华, 殷凯生, 朱栓立.哮喘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494.

[4]万瑞香, 隋忠国, 李白普.新编儿科药物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03.

酮替芬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8月门诊诊治的125例感染后咳嗽的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1)年龄2~12岁;(2)病程未超过1个月;(3)发病初期有发热、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自行或外院已行抗感染、止咳、祛痰等治疗,上述症状基本已缓解,但仍留有咳嗽、咽痒、咳痰等症状,甚至逐渐加重;(4)外周血象及CRP正常;(5)肝、肾功能正常;(6)胸片正常;(7)肺炎支原体IgM阴性。排除标准:(1)合并有下气道感染者;(2)有严重器质性病变者;(3)对所用药物成分过敏。剔除标准:符合入选标准,未能按照预定方案服药的患者。入选的病例通过随机化数字表产生分组随机号,分成2组,采用酮替芬、孟鲁司特钠治疗的63例患儿为A组,仅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的62例患儿为B组。A组63例,男30例,女33例,年龄(7.02±2.94)岁,治疗前病程(9.24±1.49)d,咳嗽(8.69±1.33)d;B组62例,男30例,女32例,年龄(7.15±2.50)岁,治疗前病程(9.14±1.33)d,咳嗽(8.60±1.30)d。2组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药物剂量与用法:酮替芬(富马酸酮替芬片,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3660,塑瓶装,60片/瓶):每晚睡前口服1次,<5岁的每次0.5mg,>5岁的每次1mg;孟鲁司特钠每晚睡前口服1次,2~6岁为4mg(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70070,4mg/片,5片/盒),6~12岁为5mg(孟鲁司特钠片,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70058,10mg/片,5片/盒);抗菌药物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按说明书剂量使用。治疗期间2组中痰液较多或咳痰不畅者可按需加用祛痰药。

1.3 监测指标和疗效评估方法

治疗前所有患儿家属均需填写咳嗽症状得分表。嘱患儿家属在治疗期间每日清晨及睡前填写日记卡。日记卡内容包括咳嗽症状得分,每日用药的情况,不良反应。咳嗽症状得分计算方法具体如下:无咳嗽计为0分;间断咳嗽、但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记1分;经常咳嗽并有自觉不适、但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记2分;昼夜咳嗽频繁或剧烈阵咳、影响生活和学习记3分。疗效评估方法如下:显效:治疗5d,咳嗽症状基本消失、生活和学习正常;好转:治疗5d,咳嗽症状减轻、生活和学习基本正常;无效:治疗5d,咳嗽症状无改善、影响生活和学习,甚至咳嗽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的咳嗽症状得分比较(表1)

2.2 2组患儿疗效比较(表2)

2.3 不良反应

2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无差异,可表现有口干、腹痛、头痛、头晕目眩、恶心、嗜睡、食欲下降等,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见表3。

3 讨论

由于感染后咳嗽发生在呼吸道感染症状消失后,感冒后咳嗽与病毒或细菌感染本身无直接关系,因此,抗生素不能改善和治愈感染后的咳嗽症状,且广谱抗菌素长期使用可影响机体免疫功能,造成二重感染,在治疗感染后的咳嗽时,除非有明显的细菌感染证据,否则无使用抗生素指征。国内外学者曾对其进行详细研讨,认为与呼吸道广泛的炎症及上皮细胞的损伤有关,从而致气道存在高反应性,与支气管哮喘发病机理有相似之处[1]。李靖等人通过组胺支气管激发试验发现约有50%的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患者存在气道高反应性[2]。因此,有些学者予以此类病人抗炎、平喘、抗过敏等治疗后可获得很好的疗效。酮替芬具有较强的抗过敏、抗组胺H1受体作用,增强β受体的敏感性及氨茶碱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3]。孟鲁司特钠是一种口服有效的选择性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特异性抑制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4]。本组结果表明,酮替芬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感染后咳嗽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同时笔者也发现酮替芬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感染后咳嗽有效率仍不甚理想,个别病例甚至有加重,说明该治疗方案仍存有缺陷,同时也说明感染后咳嗽的成因较为复杂,难以一概而论,其中原因有待日后进一步探讨。而单用抗生素亦有不少症状明显改善的病例,除疾病自然演变缓解外,感染因素,特别是隐性感染仍需考虑。

参考文献

[1]黄秋芳.小儿感染后咳嗽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J].中国药业,2009,18(15):84~86.

[2]李靖,罗炜,杨灵,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合理用药[J].新医学,2007,38(3):161~163.

[3]陈娜.酮替芬的临床应用[J].河北医学,2009,31(5):580~581.

【酮替芬片】推荐阅读:

上一篇:设置权限下一篇:优质稻保优栽培技术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