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得开

2024-06-24

放得开(共5篇)

放得开 篇1

我认为, 课堂教学既“放得开”, 又“收得拢”, 营造“探索”、“发现”的课堂教学氛围, 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至关重要。

教师要有“放得开、收得拢”的观念

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冲击很大, 但仍然还是有很多教师对学生“不放心”, 依旧恪守“满堂灌”的传统教法, 认为这样上课“才放心”。如此不放心恰恰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放得开”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即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的待遇;可以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可以质问、怀疑、批判教师及不公平评价或待遇。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场所, 教师应该理解学生正因有学生的困惑出错, 才会有教育的敏感与智慧, 才能在矛盾中促进独特个性的形成, 鼓励学生自觉磨练自己, 拓展自己, 进而才能“收得拢”。

教师要有“放得开、收得拢”的素质

要做到“放得开、收得拢”, 教师还必须加强学习, 掌握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学生心理学常识, 加强个人修养, 增强教师个人人格魅力。教师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 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课堂信息的重组者。在不断的捕捉、判断、信息重组中, 激发学生的智慧, 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教师要及时的排除和处理, 以保证课堂的正确方向。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 及时修正、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 使教学活动成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

“放得开、收得拢”的基础是搞好课堂预设

要想做到“放得开、收得拢”, 第一要务还是做好课堂的预设, 也就是说要精心备课, 教是为学服务的, 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课堂预设, 想学生所想, 备学生所想, 从而使课堂预设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 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 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其次, 拓宽知识面, 丰富背景知识;再次, 要研究儿童的心理学。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激发、引领和提升学生思维的基础。要强调教材的基础地位和主导地位, 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 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 真正弄懂教材的本意, 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教师要有备而来, 顺势而导, 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课堂预设越充分, 学生思维效果就越好。

“放得开、收得拢”的关键是创设自主的氛围和空间

有效的课堂, 是活而有序的。教师要有让学生思维的意识, 要深入思考课堂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 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 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和形式。课堂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 人的思维是千变万化的, 这就意味着上课不是机械地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课堂上, 教师不要把心思放在教材上, 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 要根据情况随时对计划作出灵活的调整和变更。

“放得开、收得拢”的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其目的在于, 激发和促进教师的教学智慧, 保护学生探索兴趣, 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现有效的教与学。

摘要:新课改的理念告诉我们, 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情况, 更要关注他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这一切的。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素质

放得开 篇2

生命是在什么状态下成长呢?生命是在快乐、舒展的状态下成长。人人都想快乐、都想找到陈明歌里的“快乐老家”,可总是怎么走都走不到。

其实最复杂的问题往往要把它最简单化,我把它概括成一句话:“开”心是福,“关”心是魔。

为什么“开”心是福?想开了。人想开的时候,心灵之门是敞开的,什么都看清了,就不怕了。

人的恐惧都来自看不清,想开了,恐惧没有了,心情就好了,一好百好,人逢喜事精神爽。在想开的时候,人的目光是盯着光明的地方,生命处于一种开放状态,旺盛状态。

为什么“关”心是魔?想不开了。心灵之门关闭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觉得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黑暗。心灵之门一关,一切都看不清了。因为看不清而充满了一种警备、焦虑的心理,心情当然不好。

曾经看过一个小哲理故事,说的是:一个老太婆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家是给人洗衣服的,二女儿家是卖伞的。每到下雨天,老太婆就为大女儿犯愁,怕没有办法晒干衣服,不能挣钱;而到了晴天,又为二女儿难过,怕卖不出伞去,不能糊口。所以老太婆日复一日的沉浸在痛苦担忧中。后来让一个老和尚知道了,他去对老太婆说:老人家,恭喜你呀!你看,晴天你大女儿家发财,下雨天你二女儿家发财,你老真是福气啊!老太婆一听,豁然开朗。从此老太婆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过活得非常幸福。

看,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完全是两种结局,两种心境。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那个以前的老太婆。所以当你遇到困难与挫折甚至严重打击的时候,不要钻牛角尖,不妨换个角度思考,自己当一回老和尚,劝解自己,也许生活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了。

有个朋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的企业家,事业很成功,对家里毫不顾念。

几乎得到了一切的企业家所得到的仍然不满意,觉得上天应该给自己更多。

有一天,经妻子一再恳求,他带着妻子和儿子到野外去兜风。谁知中途车子出了意外,跷在悬崖上千钧一发。

面临生命危机,全家人前所未有的团结,用尽所有的智慧,终于脱险了。

脱险后的企业家好像脱胎换骨了一般,他觉得一切都满足了。对爱人、对孩子、对所有人都充满了爱心,每一天都过得很开心。

也正所谓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听了这个故事,仔细体味,这个“福”字其实是经过大难的人自己给自己的,他对人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大难之后,想开了,人的生命状态从一种狭隘的、关闭的状态转化为一种开放的旺盛的状态。

想得开,人生便会充满阳光。

郭子龙,我不太放得开 篇3

采访地点:798艺术区At Coffee

与郭子龙的采访约在了“2012青年艺术100”北京站落幕的第二天,他曾想过把采访调到闭幕当晚的闭幕趴上,因为那晚有许多青年艺术家会到场,或许会对我们的采访有帮助,但是有些人会唱啊、跳啊、疯啊,他的理智告诉自己这样不太好。这样一个小小的思想斗争便体现了郭子龙对“夜生活”的态度,不过他也觉得自己这样似乎是有点放不开。“其实夜生活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解读,所有人晚上的时间都应该叫夜生活,一个工人回到家,洗个澡,陪老婆孩子看个电视,这也叫夜生活,我觉得也挺惬意的,看你怎么选择。”

在晚上,朋友聚会也是常有的事,但是郭子龙基本上不去,“我只去过一次三里屯的酒吧,特别不喜欢那种氛围,首先酒太贵,我本身不爱喝酒,酒精过敏,我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喝你的酒;再一个也有我放不开的层面,中国的酒吧文化和国外的可能不同,在国外就是找一酒吧吃个饭,聊个天,放松放松,但是在国内,好像去酒吧的人都挺另类的,纹身的、抽烟的、喝酒的,男的都那种感觉,搂搂抱抱、约个时间送你回家,都是这一套,特别无聊、空虚”。在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学的他,只能在课余时间创作,有时候为了生存,为了支持自己的创作,郭子龙还要接一些活儿。“我还有好多草稿没有完成,一上课又没时间做了,一年下来,没几件作品,很快就老了,不再前卫,不再先锋了,也没人愿意包装你了”。

郭子龙的生活状态一直处于非常紧的状态,他不给自己放松机会,这也许和他近期的状态有关,他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我已经35了,我必须利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也许能出来,也许不能,但是我要加倍的努力才有可能提高出来的概率。年輕人二十几岁,有精力、有活力、但是没经验,有时候可能也没有钱;五六十岁,有经验、有阅历,很多事情都看透了,但是没有热情了,也确实不够先锋了,你已经接受不了新生事物了。所以我现在年龄的时间段应该是人生中最好的一段时间。”

郭子龙说不希望被生活搞得太过麻木,所以全天候的处于准备创作的状态,“有的艺术家说他白天干不了活,我觉得那是托词,那要看你是否有足够的热情,作为艺术家你就要全身心的投入,生活完全浸泡在创作之中,只要醒着都应该是创作状态。”

在采访中,郭子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生很短暂要让作品替自己活着。他基本上不熬夜,除非做作品做兴奋了,停不下来,即便如此也不会超过晚上一两点;抑或接了活,需要赶工。郭子龙曾经接过一个大厦的项目,商场白天要营业,他只能在晚上工作,白天又要上课,连续10天只能在中午的时间稍微休息一会,那段时间整个人都快要不行了。

放得开 篇4

一、教师如何“放得开”

所谓“放得开”就是放手, 要对学生充满信心,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探究, 在讨论探究中获取知识的真谛。我认为要做到“放得开”,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由教学的主讲人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有信心, 要敢于放手,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知识, 在探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简而言之, 教师是编剧, 学生是演员, 只有让这些“演员”勇敢地走上前台表演, 这能做到真正的“放”。

2.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既然要讨论, 那么如何讨论?如何围绕材料去分析?如何围绕讨论题去讨论?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 让他们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和讨论的方法。如张先生是市财政局的一名工作人员, 每天的工作都很忙, 下面是他一天的记录。早晨, 他先到银行, 从工资账户中取出存款利息为孩子购买了几本课外辅导书。到单位后, 他联系了两家比较大的公司, 同他们签订了两份大的采购协议。下班前, 他接到通知, 到财务室领取了500元奖金。下班后, 他和几个客户一起去吃饭, 客户为了感谢他, 私下里给了他2000元的“回扣”。晚上, 在回家的路上, 他捡到了一只走失的名种小狗, 就把它抱回家给孩子玩。临睡前, 他打开单位的笔记本电脑, 完成了本季度的工作报告。

(1) 在这一天张先生接触的财务中, 哪些属于合法财产?哪些不是?为什么?

(2) 他对自己的这些合法财产都行使了哪些权利?

在这个材料分析题中, 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遇到材料分析题, 先要看问题, 然后根据问题再判断是否需要看材料, 如果问得很直接, 那就直接回答, 不用看材料, 这样就节省了看材料的时间;而如果需要看材料, 那就要带着问题去分析材料, 考虑答题思路, 然后归纳答案。这样, 学生在讨论时就有章可循、有题可抓、有话可说了。

3.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要善于诱导并及时进行评价和点拨。学生在讨论时, 以小组为单位或以同桌为单位, 这时候他可能会表达自己的看法。然而, 到了发言时, 有的学生胆子比较小, 不善于大声表达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生怕说错了也不举手, 还有的不知道该怎么说。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就要善于观察, 哪些学生需要鼓励, 哪些学生需要诱导, 哪些学生需要点拨。然后在学生发言时认真倾听, 适时进行评价和表扬,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一来, 慢慢地学生就敢于发言也善于发言了。

4.教师要具有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当课堂进行讨论时, 由于很多不确定因素, 在讨论时随时都可能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比如, 有的学生可能提出一些我们预料之外的问题, 有的学生在讨论时发生了激烈争论, 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古怪的问题。当这些突发事件发生时, 教师就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 随机应变, 抓住教育契机, 机智地解决这些突发事件, 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

二、教师要“收得住”

1.教师要认真备好课, 精心设计好讨论题, 并思考这些讨论题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是否可以通过这些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这些材料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问题的难度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从而灵活地驾驭课堂。

2.要想收到讨论的效果, 就要做到科学分组。一个讨论小组, 能不能认真地围绕讨论题进行讨论, 关键在于小组中是否有好的带头人和好的管理者。教师在分组时, 应在班主任的帮助下, 进行科学分组, 尽量使每个组做到好、中、差科学搭配, 同时要选一个负责任的小组长, 在进行讨论时, 小组长要负责本小组的讨论。此外, 如果时间允许, 教师还可以适当进行小组评比, 如果没有时间, 教师也要对表现好的小组及时进行表扬。只有这样, 才能弘扬班级的正气, 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课堂的讨论中。

3.教师要科学设计课堂的各个环节和时间分配, 要灵活地掌握讨论的时间, 该“放”的时候“放”, 该“收”的时候“收”, 保证讨论环节的圆满完成。

三、结论

要想保证课堂讨论环节的顺利进行, 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 并精心备好课, 认真选择讨论题, 科学设置教学各环节, 把握好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只有这样, 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 做到“收”“放”自如, 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摘要: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人翁作用, 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一切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转, 教师在教学中只起主导作用。而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自主去学习, 就离不开课堂讨论。这主要是因为只有通过讨论, 才能使学生明辨是非, 揭示内涵, 掌握真理。那么, 如何充分发挥讨论环节的重要作用呢?我认为关键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科学管理, 即既要“放得开”, 又要“收得住”。

科学课教学的放得开和收得拢 篇5

执教前,我多次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除了精心准备了开头和结尾外,其他的过程什么都没有设计,只抱定一个宗旨——“跟着学生走”,跟着学生的步伐研究产生声音强弱、高低的原因,努力做到“导而勿牵,放而不散”。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品味一堂好的科学课,就像研读一篇优美的散文一样,表面上看“乱糟糟”,细细体会却是“乱中有序”“乱中有物”,如同散文一般“形散而神不散”。我希望自己每一堂科学课都上出散文的精髓,用一位教育专家的话就是:“放得开,收得拢!”

一、“放得开”即重在强调课程的开放性

第一,教师思想要“放得开”。教师应摒弃自己是课堂主宰的想法,让自己真正融入学生的课堂中,“与学生打成一片”,把自身也看成学习者,树立教学活动“双主体、双主导”的观念,在勤于思考的同时更多地让触动自己的想法落实到行动中,多一点“做”、少一点“怕”,解放自己,解放课堂,解放科学教学。

我们要降低自己的心理高度,尝试用“一米一”的视角来看待学生,不要一味地要求学生“跟我走吧”,而需努力尝试“静静地陪着学生走”,走到学生的行为中去,这样才有可能走到学生的心里去。

如教学《不同的声音》时,我就一心一意“跟着学生走”,在开始找声音的不同之处后,涉及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学生讲到哪个不同点,就研究它产生的原因,如果都有发现,就双管齐下,同时研究。让学生自己当课堂的引导者,当知识的建构者;同时,让自己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去,变为一个“谦逊”的学习者、一个教学的旁观者,当然旁观并不等于“不管”,恰恰相反,旁观是为了更好地去“管”,为了“管”得更好。事实证明,效果不错。

第二,选择课程内容要“放得开”。教师不能固守学科本位主义,不能死教教科书,要博采众长、有意识地选择教学内容,特别是科学学科,更加需要与数学、艺术、信息等学科广泛联系,开发学生需要、喜欢、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像《不同的声音》这堂科学课,我选择在音乐教室里和同学们共同展开研究,因为当与音乐联系起来时,学生更容易掌握“音调”和“音量”这两个概念。

第三,学生手脚要“放得开”。说心里话,上课时不怕学生天马行空、乱说一气,不怕学生实验仪器颠三倒四乱操作,就怕学生学习过程中墨守成规、手脚放不开,不愿说、不肯“动”,当然出现这样的现象也存在教师引导不善的因素。新课程大力提倡学生解放思想,解放手脚,学自己想学的,说自己想说的,做自己想做的,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现在,我们不怕学生不会想,就怕作为教师的自己想不到。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总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可以是学生身边的材料,可以是学生特意带的材料、可以是老师准备的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为每个学生设计课程,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往往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四,教学的场所、时空要“放得开”。新课程提出“生活即课堂”的理念,课堂要融入生活,教室不该是课堂教学的唯一场所,校园、社区以及其他教师原来从来不涉足的专用教室都可能成为我们教学的场所,我们因为需要而选择最佳。桂树结果了,我们在校园花坛中,观察比较各种果实;声音有强弱、高低的变化,我们在音乐教室的各种乐器上开展探究活动……

现今,提倡终生学习,专业发展,为此,我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该以上课铃声作为起点,亦不应该以下课铃声作为终点,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或小组学习的需要延长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单元学习、阶段性学习或长期学习。这学习的场所可以是家里,学习的时间可以是课后,只要学生需要,只要学生愿意。

简言之,“放得开”需要教师、学生都放开固有的思想束缚,转变各自的行为方式,实现言行的解放,采用轻松的教、学方法实现各自的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丰满自己、丰满对方。

二、“收得拢”意在强调教师的指导性。

新课程是一张网,教师是一个撒网人,学生好比网中之鱼。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撒网,不收网,任网中的鱼儿自生自灭,渔人收网是必要的,而教师的指导亦是必须的。学生的行为能力、自控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他们只有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开展有效的学习。

教师有效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有助于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发展。但引导不是牵着鼻子走,开放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把握好尺度。

三、结语

“放得开,收得拢”让教师、学生找准各自在新课程中的位置,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机,让科学教学的“散文化”道路走得更加坚实。相信“收放自如”间新课程的参天大树更能根深叶茂。

上一篇:辩证法思维下一篇:软硬件协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