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孔增氧

2024-07-23

微孔增氧(精选8篇)

微孔增氧 篇1

溶解氧是养殖鱼、虾、蟹等水生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溶解氧的多少影响着养殖水生动物种类的生存、生长和产量。采用有效的增氧措施, 是提高池塘养殖单位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1 池塘微孔增氧的概念

池塘微孔增氧技术就是池塘管道微孔增氧技术, 也称纳米管增氧, 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一项水产养殖新技术, 是国家重点推荐的一项新型渔业高效增氧技术, 有利于推进生态、健康、优质、安全养殖。

微孔管增氧装置是利用三叶罗茨鼓风机通过微孔管将新鲜空气从水深1.5~2m的池塘底部均匀地在整个微孔管上以微气泡形式溢出, 微气泡与水充分接触产生气液交换, 氧气溶入水中, 能大幅度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 达到高效增氧目的, 提高产量的目的, 现已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上。

据有关研究资料, 鱼类在溶氧3mg/m L时的饵料系数, 要比4mg/m L时增大一倍, 生长在溶氧7mg/m L中的鱼生长速度比生长在溶氧4mg/m L中的鱼快20%~30%, 而饵料系数低30%~50%。当水中溶氧量达到4.5mg/m L以上时, 鱼的食欲增强极为明显;达到5mg/m L以上时, 饵料系数达到最低值。因此可以这样说, 池塘中溶氧的状况是影响河蟹摄食量及饲料食入后消化吸收率, 以及生长速度、饵料系数高低的重要因素。所以, 增氧显得尤为重要, 使用增氧机可以有效补充水塘中的溶解氧。一般用水车式增氧机的池塘, 上层水体很少缺氧, 但却难以提供池底充足氧气, 所以缺氧都是在池塘底部。池塘微孔增氧技术正是利用了池塘底部铺设的管道, 把含氧空气直接输到池塘底部, 从池底往上向水体散气补充氧气, 使底部水体一样保持高的溶解氧, 防止底层缺氧引起的水体亚缺氧, 同时它也会造成水流的旋转和上下对流, 将底部有害气体带出水面, 加快对池底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氧化, 抑制低部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改善了池塘的水质条件, 减少了病害的发生。在主机相同功率的情况下, 微孔增氧机的增氧能力是叶轮式增氧机的3倍, 为当前主要推广的增氧设施。

2 池塘微孔增氧的类型及设备

2.1 点状增氧系统

又称短条式增氧系统, 就象气泡石一样进行工作, 在增氧时呈点状分布, 具有用微孔管少, 成本低, 安装方便的优点。它的主要结构是由三部分组成, 就是主管—支管—微孔曝气管。支管长度一般在50m以内, 在支管道上每隔2~3m有固定的接头连接微孔曝气管, 而微管也是较短的, 一般在15~50cm。

2.2 条形增氧系统

就是在增氧时呈长条形分布, 比点状增氧效率更高一点, 当然成本也要高一点, 需要的微管也多一点, 曝气管总长度在60m左右, 管间距10m左右, 每根微管约30~50cm, 同时微孔曝气管距池底10~15cm, 不能紧贴着底泥, 每亩配备鼓风机功率0.1kw。

2.3 盘形增氧系统

这是目前使用效率最高的一种微孔增氧系统, 也是制作最复杂的系统, 在增氧时, 氧气呈盘子状释放, 具有立体增氧的效果。使用时用4~6mm直径钢筋弯成盘框, 曝气管固定在盘框上, 盘框总长度15~20m, 每亩装3~4只曝气盘, 盘框需固定在池底, 离池底10~15cm。每亩配备鼓风机功率0.1~0.15kw。

无论是哪种微管增氧系统, 它们都需要主机, 是为池塘的氧气提供来源的, 因此需要选择好。一般选择罗茨鼓风机, 因为它具有寿命长、送风压力高、送风稳定性和运行可靠性强的特点, 功率大小依水面面积而定, 15~20亩 (2~3个塘) 可选3kw一台, 30~40亩 (5~6个塘) 可选5.5kw一台。总供气管架设在池塘中间上部, 高于池水最高水位10~15㎝, 并贯穿整个池塘, 呈南北向。总管后面一般接上支管, 然后再接微管。

3 微孔增氧的合理配置

在池塘中利用微孔增氧技术养殖河蟹时, 微孔系统的配置是有讲究的, 根据相关专家计算, 1 . 5 m以上深的每亩精养塘约需40~70m长的微孔管 (内外直径10和14mm) 。在水体溶氧低于4mg/m L时, 开机曝气2个小时能提高到5mg/m L以上。

对于微管的管径也有一定的要求, 如水深1.5~3m之间的露天养殖水体, 用外直径14mm、内直径10mm的微孔管, 每根管长度不超过50m;工厂化养殖水体, 水深3~4m的, 用外直径14~14.5mm, 内直径10mm微孔管, 管长不超过50m;水深1.5m以下的大水面, 用外直径17mm, 内直径12mm的微孔管, 管长不超过60m。

4 微管的布设技巧

利用微孔增氧技术, 强调的是微管的作用, 因此微管的布设也是很有讲究的, 这里以一家养殖河蟹的池塘为例来说明微管的布设技巧。这口池塘水深正常蓄水在1m, 要求微管布在离池底10cm处, 也可以说要布设在水平线下90cm处, 这样我们可用两根长1.2m以上的竹杆, 把微孔管分别固定在竹杆的由下向上的30cm处, 而后再向上在90cm处打一个记号, 再后两人各抓一根竹杆, 各向池塘两边把微孔管拉紧后将竹杆插入塘底, 直至打记号处到水平为止。在布设管道时, 一定要将微管底部固定好, 不能出现管子脱离固定桩, 浮在水面的情况发生, 这样就会大大降低了使用效率。要注意的是充气管在池塘中安装高度尽可能保持一致, 底部有沟的池塘, 滩面和沟的管道铺设宜分路安装, 并有阀门单独控制。如果塘底深浅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则以浅的一边为准布管。

在微管设置时要注意不要和水草紧紧地靠在一起, 最好是距离水草10cm左右, 以免过大的气流将水草根部冲起, 从而对水草的成活率造成影响。

5 安装成本

微孔管道增氧系统的安装成本, 大概可分为四个档次, 各养殖户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养殖面积来合理选择安装档次。一是用全新的罗茨鼓风机与纳米管搭配, 安装成本1300~1500元/亩;二是用旧罗茨鼓风机与纳米管 (包括塑料管) 搭配, 安装成本800~1000元/亩;三是用旧罗茨鼓风机与饮用水级PVC搭配, 安装成本500~600元/亩;四是旧罗茨鼓风机与电工用PVC管搭配, 安装成本300~500元/亩。

6 使用方法

在河蟹池塘里布设微管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水体的溶氧, 因此增氧系统的使用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 我们是根据水体溶氧变化的规律, 确定开机增氧的时间和时段。4-5月, 在阴雨天半夜开机增氧;6-10月的高温季节每天开启时间应保持在6h左右, 每天下午16:00时开始开机2~3h, 日出前后开机2~3h, 连续阴雨或低压天气, 可视情况适当延长增氧时间, 可在夜间21:00~22:00时开机, 持续到第2天中午;养殖后期, 勤开机, 促进河蟹的生长。

另外在晴天中午开1~2h, 搅动水体, 增加低层溶氧, 防止有害物质的积累;在使用杀虫消毒药或生物制剂后开机, 使药液充分混和于养殖水体中, 而且不会因用药引起缺氧现象;在投喂饲料的2h内停止开机, 保证河蟹吃食正常。

7加强管理

在使用微孔增氧养殖河蟹时, 单单有增氧效果还是不能将河蟹养大的, 还需要种植水草、投喂饲料、科学逃逸、控制水质和预防疾病等管理措施, 因此在配合使用微管增氧时, 这时管理工作一定要加强到位,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的管理措施同池塘养殖河蟹是一样的, 请读者朋友参阅前文。

8微孔增氧养殖实际效果

采用微孔增氧技术养殖河蟹, 池塘水质稳定, 减小了河蟹的应激反应, 河蟹的规格大而整齐、病害少、品质好、增重显著, 在养殖过程中很少生病。

微孔增氧 篇2

吉林省每年鱼类在冰下越冬时间长达150 d左右,鱼类越冬期间由于水质、密度等因素的影响,缺氧现象时有发生,加之部分养殖户增氧手段和措施不够科学合理,每年因越冬导致鱼类死亡的状况经常出现。为探索北方地区越冬池塘冰下增氧技术,从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吉林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吉林市昌邑区金龙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了越冬池塘冰下应用微孔增氧技术试验,取得了良好的越冬效果。试验池塘3口,总面积3.14hm2(1.47 hm2、0.87 hm2、0.8 hm2),越冬品种为鲤、鲫、草及鲢鳙等,规格既有100~300 g/尾当年秋片鱼苗,也有850~1 600 g/尾的鲤成鱼,放养密度控制在12 000~15 000 kg/hm2,越冬期间定期开展溶解氧、氨氮及亚硝酸盐的监测,当水体溶解氧低于4 mg/L时,开启微孔增氧设备,溶解氧达到8 mg/L以上时关闭增氧设备,经过145 d的越冬,4月中旬出塘过秤,3面池塘的鱼类平均越冬成活率92%,其中0.8 hm2的池塘鲤鱼苗种越冬成活率达到95%,试验池塘越冬鱼类的体质、色泽及活跃度明显高于其他没有安装微孔增氧设备的池塘,过去鱼类越冬后经常出现的竖鳞病、水霉病明显降低,达到了试验设计效果,总结技术和管理要点如下。

1选择效率高、参数好的微孔增氧主机

微孔增氧主机一般选用罗茨鼓风机,按功率分为1.5 kW、2.2 kW、3.0 kW、5.5 kW、7.5 kW等型号,本次试验选用了一台7.5 kW的罗茨鼓风机组,空气流量3 m。/h,曝气压力0.25 MPa,理论上可以在1.5~2.0 m水深条件下,配备直径1 cm的微孔增氧管3 500 m,可以为3.3 hm2左右的池塘增氧。

2选择高强度的输气主管线和分管线

本次试验的主输气管线采用材质为PPR的冷水管,内直径为50 mm(1.5寸),质量应符合GB/T 18742.2的规定。北方地区不易采用PVC材质的管材,强度低、易老化,尤其在越冬期低温条件下极易损坏。本试验的分管线采用氧气胶管,管孔内径为1 cm,质量标准符合GB/T 2550规定,耐压强度达到工作压力大于2.5 MPa,爆破压力大于6 MPa,由于增氧分管线在零下20℃以下的低温环境下工作,而且管线要经过冰层,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耐低温和弹性。

3选择微孔增氧盘增氧方式

本次试验采用了微孔增氧盘而没有采用微孔增氧管平行铺设的方式,主要考虑增氧盘操作简单,安装和回收及维修相对方便,尤其在拉网时要把增氧盘收回到池塘边暂放的要求,每hm2池塘设置60个增氧盘,每个增氧盘上的增氧管长度为8 m,增氧管的两个管头利用铜质三通与分管线相连,并用锁扣扣紧,防止通气增压时脱落。

4设置止回(水)阀实现单向通气

止回(水)阀是输水压力管线中常用的部件,主要作用是保持单项供水防止水倒流。利用止回(水)阀这一特性,把止回(水)阀设置在冰下增氧盘与主管道之间的分管线上,安装时一定按照供气方向正确安装,保证供气时开启,停机时关闭,防止池水沿分管线倒流至冰层而被冻堵。

5科学应用与管护

定期开启微孔增氧设备,越冬期间由于增氧盘放置在池塘底层,容易附着藻类和其他有机质,影响增氧管出气增氧,因此每隔3~5 d开机10~20 min,去除附着在增氧管线上的杂质,有利于后期增氧。

开机增氧时在池塘的两端和中间冰面上打开3~4个出气孔,使增氧的气泡从出气孔溢出,防止气泡冻结成乌冰,影响透光率。开机增氧会导致增氧盘上方的冰层变薄,人员或动物在池塘上行走时一定避开增氧盘上方,防止落人池塘。

蟹种微孔管道增氧培育技术 篇3

1 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不宜过大, 一般为3×667 m2~5×667 m2, 常年水位1.2~1.5 m。水质优良、无污染, 透明度在30 cm以上。

塘口四周可用钙塑板、玻璃、铝箔、塑料薄膜等材料设立防逃设施, 高出地面30 cm以上。进出水口设置20目筛绢, 防止敌害生物侵入和幼蟹逃逸。

2 放养前准备

2.1 清塘消毒

冬季进行, 首先抽干池水, 清除过多淤泥 (留淤5~10 cm) , 冻晒一个月, 随后注水10 cm, 使用生石灰150~200 kg/667 m2, 化水全池泼浇, 杀灭有害生物和病原。

2.2 种植水草

在池中种植水花生, 使种植面积约占水面的60%左右。在未放置水花生的区域内栽种伊乐藻。通过移种水花生和栽种伊乐藻, 既为幼苗提供了蜕壳隐蔽场所, 防止和减少同类互相残杀, 又可吸收水中肥份, 使池水保持清新。同时又为幼蟹提供丰富的植物性饵料, 并通过水草的遮挡, 在7—8月份降低池水水温, 促进幼蟹正常发育生长, 减少幼蟹性腺早熟的几率。

2.3 微孔管道增氧设备配套标准与安装

由鼓风机、总供气管、增氧充气管三部分组成。鼓风机功率每667 m2配套0.20~0.23 k W (一般选用罗茨鼓风机) , 总供气管道采用直径为75 mm的镀锌管, 支供气管为直径12 mm的微孔橡胶管。安装方法为:总供气管架设在池塘中间上部, 高于池水最高水位20~30 cm, 并贯穿整个池塘。实际情况看, 在总供气管上支管道最佳距离间隔为5~7 m, 水平铺设一条微孔管, 一般气孔以0.6 mm大小为宜, 微孔管一端接在总供气管上, 另一端延伸到离池埂1 m远处, 并用竹桩将微孔管固定在高于池底15~20 cm处, 呈水平状分布。每667 m2安装成本在700元左右。

2.4 水质培育

在蟹苗下塘前一星期, 池塘注水30 cm左右, 加施有机肥料肥水, 施猪牛粪250~300 kg/667 m2, 或者放苗前2~3 d, 用无机肥料肥水, 碳酸氢铵30~50 kg/667 m2和尿素3~5 kg/667 m2, 培养浮游生物作为活饵料。

3 蟹苗放养

3.1 蟹苗选择

选择优质的长江水系天然蟹苗或人工蟹苗, 人工繁育的蟹苗淡化时间必须达到5 d。规格16万~18万只/kg, 黄褐色、有光泽, 常温下观察游泳能力强、无病害, 用手抓一把甩干水能迅速散开。

3.2 蟹苗放养

5月中下旬, 水温不低于18℃即可放苗, 放养密度为1.0~1.5 kg/667 m2。先将蟹苗箱放置池埂上, 淋洒池塘水, 5 min后, 将苗箱放入池塘内着水1~2 s后提上, 待3~5 min后, 再放入塘内着水3~5 s提出, 再等5 min后, 将苗箱放入塘内倾斜箱口, 让苗慢慢地自动散开游走。

4 饵料投喂

投饵既要加强营养, 促进生长, 又要防止性早熟, 这是蟹种培育的关键所在。在饲养前期, 水温适宜, 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用粗蛋白高的配合饲料。在饲养中期, 正值高温季节, 需以植物性饵料 (南瓜、小麦等) 为主, 颗粒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也相对下降。9月以后, 水温下降, 则可同动物性饵料与植物性饵料并重, 视当时的河蟹生长规格或强化或保持原有的质量水平。

从大眼幼体到Ⅰ期仔蟹以塘内培养的生物饵料为主, 辅以鸡蛋糕、鱼糜浆、豆浆等饲料。Ⅱ期仔蟹以后, 可投喂蟹种专用料, 投喂次数每天2次, 上午投喂量占30%, 下午占70%, 并应根据摄食情况及天气变化及时调整投饲量。当水温下降至15℃以下后, 投饲量逐步减少。

5 日常管理

5.1 水质调控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 水位不断加高, 高温季节水位控制在1.2~1.5 m。定期施用光合细菌、EM原露等生态制剂调控水质。保持水质清新, 适时换水, 同时注意不能大幅度换水。

5.2 适时增氧

由于池塘生物载重量较大, 应及时开启微孔管道增氧。闷热天气傍晚开机至第二天8:00, 正常天气半夜开机至翌日7:00, 连续阴雨天气全天开机, 以保证池水溶氧充足。

6 病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定期用生石灰等消毒药物泼洒, 消毒杀菌, 改善水质。发病时外用与内服相结合。不投喂变质饲料, 加强投喂, 增强河蟹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及时清除和驱赶池塘内的蛇、老鼠、鸟类、蛙类及蛙卵等敌害。

7 蟹种捕捞

微孔增氧应用对河蟹生长的影响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池塘的选择与准备

大规格蟹种培育试验选择基地内的10#、11#共2个池塘,面积均为5×667 m2,水深1.5 m,坡比为1∶2。商品蟹生态养殖试验选择24#、25#池塘,面积分别为60×667 m2, 50×667 m2。池塘四周沿池边1m多处挖有8 m宽的“回形”环沟,坡比1∶2.5,环沟水深1.5 m,滩面水深0.7 m。所有池塘四周设有防逃网,高度0.8 m,上口缝有30 cm宽度的钙塑板,水源均为周口河河水。蟹种培育池塘5月6日,用含量32%的漂白粉15 kg/667 m2进行彻底清塘(水深0.3 m),消灭池塘中敌害和病原体。商品蟹养殖池塘3月8日,环沟(水深0.3 m)用含量32%的漂白粉15 kg/667 m2进行彻底清塘。

1.2 微孔增氧的安装

微孔增氧设施由气泵、电动机、主管、支管和曝气盘组成。大规格蟹种培育11#池安装1.5 kW罗茨鼓风机一台,安装曝气盘30个,平均每667 m2配套功率0.3 kW,配套曝气盘5个;商品蟹生态养殖25#池塘安装配套5.5 k W、3 kW罗茨鼓风机各一台,安装曝气盘200个,平均每667 m2配套功率为0.17kW、配套曝气盘4个。10#、24#池塘为对照组,不使用微孔增氧。安装方法:气泵设置在池塘边,主管道设置在池塘两侧池边,并埋入土下15 cm,以防塑料管道老化。主管道采用内径为5.5 cm、壁厚0.5 cm硬质塑料管,支气管为橡胶管,内径为1.2 cm,在总管向着水面的一侧每隔8 m连接一根支气管,支气管一端接主管道,另一端接曝气盘,曝气盘用砖块固定高于池底20 cm。

1.3 种苗放养

蟹种培育池于2011年5月19日放养射阳县生产的大眼幼体蟹苗,平均放养数量1.3 kg/667m2, 6月15日搭配放养白鲢(800尾/kg)夏花鱼种3kg/667 m2。商品蟹生态养殖池于2011年3月18日放养蟹种700只/667 m2(规格80~120只/kg), 放养的蟹种皆为本地生产,4月5日搭配放养白鲢鱼种10尾/667 m2(规格6尾/kg), 花鲢鱼种15尾/667 m2(规格10尾/kg), 4月5日搭配放养银鲫鱼种5 kg/667 m2(规格20尾/kg), 5月12日搭配放养鳜鱼苗15尾/667 m2,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表2。

1.4 饲养管理

投饲上,采取“中间青、两头精”饲养方式,养殖前后期以投放精饲料(颗粒饲料和杂鱼)为主,中期以投放粗饲料(颗粒饲料和植物性饲料)为主,同时结合季节、天气、水质和河蟹摄食情况酌情投喂。水草管理上,适时适量追肥,加强高温季节水草管理,始终保持水草不长出水面和不超过70%的草覆盖率。在水质调控上,适时适量换水,定期交替使用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菌等),降解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实现水质的“清、活、爽”。病害防治上,在河蟹第1、2次蜕壳前用60%的硫酸锌杀灭纤毛虫,隔天再用二溴海因消毒杀菌,中后期用生物消毒剂消毒,并定期泼洒生石灰。

1.5 试验方案的设计

2011年5月20日试验开始,9月20日结束,时间120 d。10#、24#为对照塘,不使用微孔增氧,11#、25#试验塘分别安装曝气盘30个和200个曝气盘。微孔增氧的使用遵循“三开两不开”原则,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1.6 微孔增氧的使用

遵循“三开两不开”原则。“三开”一是晴天的中午开机2 h,促进池水的上下对流,消除池底“氧债”。二是在雷阵雨来临前后开机,增加雨水和池水的对流,避免水温差产生河蟹应激反应。梅雨季节、阴雨天的半夜到第二天清晨开机,6—9月蟹池水质肥、天气闷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较高更要多开机,增加池塘溶解氧,促进残饵粪便的分解,降低有害物质浓度,弥补水草根部氧气的不足。三是发现个别河蟹上草时要立即开机,实现快速增氧。“二不开”一是河蟹蜕壳时不开机,以防蜕壳蟹受惊吓。二是晴天的上下午不开机。具体开机时间应根据养殖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决定。

2 结果

大规格蟹种培育池塘起捕情况见表3,商品蟹生态养殖起捕情况表4。

3 小结

蟹池微孔管道增氧技术应用 篇5

1 微孔增氧技术应用概况

建立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95×667 m2,实现667 m2产河蟹100 kg(平均规格150 g/只)、青虾25kg,辐射带动1 150×667 m2,实现667 m2产河蟹80kg(平均规格125 g/只)、青虾20 kg。

2 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08年,通过对基地塘口进行高标准改造、设置微孔管道增氧设施、投放优质种苗、科学投喂与管理等措施,实现示范区667 m2产河蟹100 kg、平均规格150 g/只、青虾25 kg,分别比2007年增长3.2%、4.6%、14.5%,辐射区实现667 m2产河蟹80kg,平均规格125 g/只、青虾20 kg,分别比2007年增长2%、3%、8%。示范区和辐射区商品蟹均符合无公害产品标准。

2008年3-10月份,对示范区水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测,测得氨氮浓度0.3~0.5 mg/L、磷浓度为0.12~0.25 mg/L、pH值7.5~8.5,其余各项指标均符合无公害养殖水体标准。

3 微孔管道增氧技术

3.1 高标准池塘改造

针对示范区现有蟹池面积较大,局部水位较深,池塘中大部分面积水位浅,水体容量小、淤泥深,坡比小、池埂不宽的现状。我们利用池塘工程学原理,采取“加固池埂、清除淤泥、修整池底和坡边”的措施,对示范区大塘95×667 m2进行“大改小”池塘改造,共完成池塘清整土方1.1×104 m2,使改造后池塘面积平均为9.5×667 m2,淤泥厚度平均低于15cm,有效灌溉深度达1.2 m,坡比为1︰2.5,埂面宽为1 m,达到池塘整齐连片,水电和养殖设施齐全的标准。

3.2 微孔管道增氧设施标准化设置

借鉴外地成功做法,结合生产实际,每667 m2实行微孔管道增氧设施功率为0.18~0.2 kW,微孔管道每667 m2长为45~48 m,总供气管道采用硬质塑料管直径为60 mm,支供气管为微孔橡胶管直径为12 mm。安装方法为:总供气管架设在池塘中间上部,高于池水最高水位10~15 cm,并贯穿整个池塘,呈南北向。在总供气管两侧间隔8 m,水平铺设一条微孔管,微孔管一端接在总供气管上,另一端延伸到离池埂1 m处,并用木桩将微孔管固定在高于池底10~15 cm处,呈水平状分布,以微孔支管为中线设置5~6 m水草带,水草带间距为3 m。

3.3 微孔管增氧节水节能

定期对蟹池溶氧、pH值、水温进行检测,发现高温季节微孔管增氧设施每天开启时间应保持在6h,晴好天气下,应从2:00至次日日出,阴雨天可视情况适当延长增氧时间。3-5月水深应控制在0.5~0.6 m, 6-8月逐步提高到0.8~1.2 m, 9-11月水深维持在1 m左右。养殖期间每7~10 d注水1次,每次10~20 cm。2008年应用该技术,示范区比2007年节电300 kW·h,节水60 t。在实现节水节能的同时,确保了河蟹长期处在一个适宜、安全的水体环境。

4 对比试验情况

微孔管道增氧与常规增氧对比试验:2008年8月,我们选择了示范区1号塘和相邻配备叶轮式增氧机的河蟹池塘进行增氧效果比较。当中午开机2h后即14:00溶氧测定,结果表明,水面下100 cm处,微孔增氧塘溶氧为8.2 mg/L,叶轮式增氧机池塘溶氧为5.0 mg/L,溶氧量增加了56%。同时对水温进行了测定,由于氧化作用,微孔管表面、表层下50~100 cm处平均水温下降2℃。试验表明微孔管道增氧优于传统增氧,微孔增氧能够有效促进蟹池表层和中下层水体交换,降低高温季节池塘水温,改善养殖池塘的生态条件。

微孔管道增氧对河蟹池塘水草生物量的影响:在养殖过程中发现应用微孔增氧设施蟹池水草生长情况普遍较好。因此,2008年5月25日,选择了示范区1号、2号、3号塘作为试验点,根据距离远近选择采样点,通过比较各采样点的水草生物量大小,分析微孔增氧对水草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各采样点随着与微孔管支管距离的增加,水草生物量也相应有所减小,说明微孔管增氧与水草生长有直接关系。微孔管增氧设施提供足量的溶解氧直接参与有机质的氧化分解,加快了悬浮物的沉淀,提高了水体的透明度,促进了水草的生长,维护了池塘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不同养殖模式养殖效果的比较:2008年选择了1号、2号、3号塘,按照667 m2分别放1 000只、900只、800只的长江系蟹种(平均规格均为125只/kg)密度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667 m2放900只池塘养殖效益高于667 m2放1 000只、800只的池塘。667 m2放长江系蟹种(规格为125只/kg)配套微孔增氧设施采取种草投螺营造环境,施用微生物制剂和增氧调节水质和底质,优质饵料投喂,生态防病等措施强化管理,产河蟹100 kg/667 m2左右,规格为150 g/只,667 m2效益4 000元以上的蟹池微孔管增氧技术模式,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生产上适用性。

5 河蟹生态高效养殖配套措施

围绕“提高河蟹品质,增加养殖产量、效益”这一目标,集成转化吸收传统的河蟹养殖技术,在种苗投放、环境营造及生态防病等环节进行了技术优化和改进。

5.1 种苗投放

坚持大规格、稀密度、适时放养的投放原则,每667 m2控制在900只,平均规格为125只/kg,在2月底前放养结束,同时在1-2月份每667 m2套放10~12 kg左右的虾种,提高蟹池综合产出效益。

5.2 环境营造

根据河蟹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学特性,人工模拟自然生态条件,以种植伊乐藻为主,搭配水花生、苦草等,栽植复合型水草,投放500~600 kg/667 m2的活体螺蛳,并保持高温季节水草覆盖面达50%左右。在高温季节水草生长旺盛时期,要适时刈割清除,这样不但解决了水草在水面腐烂,而且促进了其株茎快速分蘖。新生的水草茎叶脆嫩,河蟹喜食,从而有效提高了水草的利用率。

5.3 生态防病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生态调节与科学用药相结合,积极采取清塘消毒,种植水草,选择优质苗种,科学投喂和调节水质等技术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一是注重微生态制剂的应用,采用“上下结合”的方法,每10~15 d用EM菌、硝化细菌等全池泼洒改善水质,同时用生物底质改良剂改良池塘底质。二是注重池塘增氧,在水草过密的地方要适时刈割,保证微孔管支管处管道相通,以提高溶氧和增氧效果,提高河蟹活力,增强抗病力。

6 效益分析

6.1 经济效益

95×667 m2蟹池共产河蟹9 552 kg,平均规格为150 g/只,青虾2 376 kg,实现产值935 246元,获毛利436 476元。与传统养殖相比增产河蟹3 200 kg,青虾1 300 kg,新增产值186 800万元,新增毛利134 800元。

6.2 社会效益

新建立示范区,其强大的辐射功能促进了周边养殖户的养殖设施和技术的全面提高,维护了恒济镇河蟹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加快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3 生态效益

微孔增氧 篇6

橡塑集成微孔管道应尽量保持同一水平面, 以利于各增氧点的有气供给, 如确实无法做到, 考虑蟹池深浅不一, 增氧机可适当提高功率, 达到3.5 kW以上。

微孔增氧机安装结束后, 应经常开机使用, 以防止微孔堵塞。每年冬季捕捞结束后, 应及时清洗。

管道微孔增氧机负荷面积大, 是叶轮式增氧机的2~4倍, 用电相对较少, 养殖户应多开机, 避免闲置。

管道增氧机使用时发出的噪音比较大, 出气管发热烫手, 说明管道上微孔数量不够, 应增加管道长度, 增加曝气总量。

微孔增氧设备的几种安装模式 篇7

底部微孔增氧设备是这两年才逐步推广的新型池塘增氧技术, 该设备对提高水的溶氧量、改善水质、实现生态养殖具有较好的作用。其安装模式有很多种, 现选取3种较为典型的安装模式进行简单介绍。

1 标准塘口条式微孔增氧设备的安装模式

这种塘口在一些水产养殖业较为发达、水产品较为丰富的地区较为常见。塘口形状以正方形或长方形为主, 塘口底部也较为平坦, 条式微孔增氧设备的安装较为便利, 其安装模式见图1。

条式微孔增氧设备在安装前, 池塘内的水深最好不要超过在0.6 m (干塘也可以) 。如图1所示, 从风机两端延伸出两段直径为32 mm的PVC管, 在两端PVC管的尽头分别连接直径为20 mm的管道, 目的是为了增加整个输气总管道末梢的压力, 保证输气的均匀一致, 在输气总管上均匀分布的透明管将气泵中吹出的空气输送到池塘底部的微孔管内, 微孔管两段用堵头堵死。之所以将软管接在微孔管的中段, 是为了使微孔管的出气达到均匀一致的效果。在安装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保证微孔管整体平整, 且进气端略低于尾端, 这样有利于微孔管曝气均匀一致。条式微孔增氧设备的优点在于整个塘口微孔管出气均匀一致, 使得水体中含氧量较为均匀, 但安装时要求在鱼塘底部打木桩或在微孔管上绑砖头, 对安装工人的技术和塘口底部的平整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也增加了一定的成本。

由于虾蟹类水产品主要的生活区域在水塘的两侧, 所以在养殖这类水产品时, 相对而言水塘两侧的增氧量要大于水塘中间的增氧量。把微孔管布置在水塘四周, 既可以节省微孔管的用料, 节约成本, 又可以减少安装时间, 提高养殖效率, 其安装模式见图2。这种“四周式”布置方案对虾蟹类这种喜好在水塘岸边活动的水产品更加合适, 但在使用一段时间后, 养殖户发现池塘四个角的增氧量不足, 后来厂家对这种安装模式进行了改进, 得到了养殖户的认可, 改进后的安装模式见图3。虽然这种安装模式增氧均匀, 效果好, 但是也带来一定的麻烦, 例如布置在池塘底部的木桩和连接主管和微孔管的软管对水产品 (特别是虾类) 的捕捞和喂食带来一定的麻烦;同时, 在池塘干塘后, 微孔管不易拆卸和维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厂家又设计了新的安装模式 (见图4、图5) :

图4和图5分别展示的是适合于青虾和螃蟹的增氧条布置简图。在设备安装前, 先将微孔管绑在一根长约2 m的钢筋上, 用软管连接后直接放入水中, 这样安装效率高, 且在喂食和捕捞的时候可以将放入水中的微孔管直接从水中捞出, 不会影响相应作业。

在使用微孔曝气增氧设备养鱼时, 由于鱼塘水较深, 养殖密度大, 所以应选配功率较大的气泵, 且一定要结合叶轮式增氧机进行使用。微孔增氧设备将水体底部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带出水面, 结合叶轮式增氧机使用, 一方面, 可将有害物质带出水面, 加速它的挥发;另一方面, 可通过水体上下对流, 让池塘里的溶氧更加充分。在安装时, 用通气总管将鱼塘围住, 并使用增氧盘增氧, 在拉网捕鱼时更加方便。

2 非标准塘口盘式微孔增氧设备的安装模式

有些塘口由于是天然水域或使用年代较长, 有可能出现塘口形状不规则、塘底淤泥较深且不平整或者池塘内的水较深不易于条式微孔增氧设备安装的现象, 这时可以采用盘式微孔增氧设备的安装模式 (见图6) 。

图6中的微孔增氧盘指的是直径为1.3 m的大盘。盘式微孔增氧设备较条式微孔增氧设备在安装时省时、省工、省料, 且对于池塘底部的平整度要求不高。在对水产品捕捞或喂食时可以将微孔增氧盘从水中捞起, 放置在岸边, 便于捕捞和对微孔管的维修和保养。盘式微孔增氧设备主气管的安装与条式微孔增养设备一样, 靠近风机的一端要粗些, 远离风机的一端要细些, 可以看出, 这种安装模式虽然方便简单, 但是这种增氧模式以点带面, 水体内溶氧没有安装条式微孔增氧设备的均匀。

3 四周环沟中间为滩面的微孔增氧设备的安装模式

在南京的高淳县以及淮安的盱眙县等地区, 有这样一种塘口, 其四周为环沟 (环沟的宽度大约1 m, 深度大约1.2 m) , 中间为滩面的塘口, 这种塘口主要养殖螃蟹。有些养殖户要求用盘式微孔增氧设备, 但原先的增氧盘为1.3 m大盘, 无法放入环沟中, 为此, 厂家专门研制了直径为0.3 m的小盘, 以满足这部分养殖户的需求。其安装模式见图7。

河蟹养殖池应用微孔管道增氧试验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池塘概况

试验选择2口池塘, 其中1号塘面积4 466.67 m2, 2号塘面积2 866.67 m2。2口塘均水源充足, 水质良好, 周围无工业、农业废水污染, 池塘进排水系统完善, 池水保持在1.5m左右, 坡度比在1.0∶2.5左右, pH值为7.0~8.5。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 即微孔管道增氧池塘 (1号塘) ;无增氧设备池塘作对照 (2号塘) 。

1.3 试验实施

1.3.1 设备标准与安装。

1号塘选用扬州特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GPE15X10-ZZ微孔管道, 分为主机、主管道、充气管, 公司技术人员负责到塘口安装。安装总成本4 200元, 使用时间为3年, 平均成本9 450元/hm2。

1.3.2 池塘清整与消毒。

分别对2口池埂、池坡进行修整。同时建好防逃设施, 采用塑料薄膜围栏, 将塑料薄膜底端埋入土里, 薄膜高出地面60 cm, 每隔一定距离用竹竿等硬物支撑固定, 四周呈圆弧状。同时整个养殖过程, 进排水口用60目以上尼龙绢网袋过滤, 防止野杂鱼、鱼卵进入池塘中以及套养青虾外逃。养殖池塘均进行彻底清塘消毒, 在投放苗种前15 d, 池塘用生石灰1 125~2 250 kg/hm2, 溶化后全池泼洒, 并随即均匀翻耙底泥, 以杀死细菌、寄生虫、敌害等。1.3.3天然饵料培育与投放。消毒结束后施有机肥3 000kg/hm2或用尿素150 kg/hm2、复合肥75 kg/hm2作基肥, 洒入池底后再注入新水30 cm, 培育肥水和天然适口饵料。清明前后投放螺蛳3 000~4 500 kg/hm2, 作为天然活性基础饵料, 既可改善水质, 又可净化底质。1号塘在7月中旬移植活螺蛳750~1 500 kg/hm2。

1.3.4 水草投放与管理。

2口塘均以种植伊乐藻为主, 并适量搭配苦草、轮叶黑藻, 使全池水草覆盖率达50%。栽插方法:将草每20~30支为1束截断成15~20 cm的段栽插, 行间距5 cm×4 cm。前期尽量控制水位, 抑制伊乐藻快速生长, 5月1号塘出现伊乐藻生长过旺, 采取刈割措施割去伊乐藻上部20~30 cm, 以促进伊乐藻新的根系、茎叶生长。

1.3.5 种苗放养。

1号塘共投放规格为120~160只/kg的蟹种7 370只, 平均放养蟹种1.65万只/hm2;另放规格1 500~2 000尾/kg的青虾33.5 kg, 平均投放量为75 kg/hm2, 20尾/kg的鲢鱼1 005尾/hm2, 22尾/kg的鳙鱼1 800尾/hm2。河蟹放养时间为3月20日, 青虾下塘时间为2月20日, 鲢鳙鱼下塘时间为3月30日。2号塘共投放规格120~160只/kg的蟹种2 795只, 平均放养9 750只/hm2, 放养规格1 500~2 000尾/kg的青虾12.9 kg, 平均投放45 kg/hm2, 20尾/kg的鲢鱼645尾/hm2、22尾/kg的鳙鱼1 200尾/hm2。河蟹放养时间为3月23日, 青虾下塘时间为2月20日, 鲢鳙鱼下塘时间为3月30日。

1.3.6 饲料投喂。

1号塘选择本土华亿牌河蟹配合饲料, 前期选择蟹苗配合饲料, 粗蛋白含量≥36%, 中期粗蛋白含量30%~33%, 后期粗蛋白含量33%~35%;同时, 投喂小杂鱼、玉米、小麦等。在塘边设食台, 便于河蟹钳食及检查和消除残饵, 每次投喂掌握在1 h内采食完。2号塘同样选择本土华亿牌河蟹配合饲料, 在养殖中期日常适当投喂玉米、小麦、南瓜、小杂鱼等。每天投喂2~3次, 上午为总投喂量的1/3, 下午为2/3。投喂定时、定点、定量、定质。

1.3.7 水质调控。

1号塘由于放养密度较大, 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 确保河蟹、青虾、鱼类正常生长。因此, 从6月起每10~15 d, 施EM菌15 L/hm2, 吸收氨、氮, 维持藻相平衡, 促进物质良性转化, 增强蟹体免疫力。同时以进水为主, 尽量减少换水频率, 4月前水位控制在55~65 cm, 以提高池水温度, 5—6月保持70~80 cm。2号塘每15 d左右换水1次, 高温季节一般1周换水1次[1,2], 每次换水量不超过池水1/3。并根据蟹虾蜕壳情况泼洒1次生石灰225kg/hm2;从5月下旬开始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具体为5月15日、6月16日、7月9日、8月25日、9月5日5次分别用生物制剂11.25 kg/hm2调节水质。为保证使用效果, 在生石灰等药物使用7~10 d以后再施用。

1.3.8 日常管理。

一是微孔管道增氧。1号塘在4—5月阴雨天半夜开机, 6—10月每天傍晚开机至翌日日出后结束, 若遇连续阴雨天和闷热天气增加开机时间, 以保证池水溶氧充足[3,4]。二是巡塘观察。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塘, 主要是观察水质变化、摄食情况、病害发生等。同时做好养殖生产记录, 以便于总结和指导[5]。三是病害防治。1号塘6—8月每15 d施用1次水质调节剂和底质改良剂等生物制剂, 每月用中草药或复合维生素投喂1次药饵。2号塘5—8月使用微生物制剂调水防病, 每隔15~20 d交替使用硫酸锌、二氧化氯、二溴海因等预防疾病, 并与生石灰调水质相互错开时间。

1.3.9 捕捞安排。

河蟹于10—11月起捕;青虾中春虾于5—6月上市, 秋虾于12月至翌年1月上市;鲢鳙鱼一般于12月至翌年1月干塘起捕上市。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由表1可知, 2口池塘均于同时间干塘, 1号塘总产量为1 222.75 kg, 其中河蟹产量为837.5 kg;折合平均产量为2 751.19 kg/hm2, 折合河蟹产量为1 884.38 kg/hm2。2号塘总产量为542.00 kg, 其中河蟹产量为374.00 kg;折合平均产量为1 876.15 kg/hm2, 折合河蟹产量为1 294.62 kg/hm2。

2.2 效益分析

由表2可知, 1号塘总产值5.96万元, 总利润3.15万元, 折合平均产值13.41万元/hm2, 折合平均利润7.09万元/hm2。2号塘总产值2.47万元, 总利润1.35万元, 折合平均产值8.55万元/hm2, 折合平均利润4.67万元/hm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微孔管道增氧有效促进蟹池表层和中下层水体交换, 对蟹池底层增氧效果明显, 可增大池塘养殖密度, 明显提高产量。1号微孔管道增氧塘中, 水草生长速度明显高于2号对比塘, 说明微孔管增氧设施与水草生长有直接的关系。应用微孔管增氧设备, 河蟹规格平均160 g/只左右, 价格明显高于对比塘平均135 g/只, 同时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降低用药成本, 提高养殖品种的成活率及生长速度, 取得了良好养殖经济效益[6]。但设备嘈声比较大, 为保证投喂效果, 在投饵后2 h内应避免开设备。

参考文献

[1]贾宗雁.蟹池种植伊乐藻养蟹效益高[J].科学养鱼, 2010 (10) :22.

[2]韩永良.蟹塘水循环调控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 2010 (14) :39.

[3]张刚, 刘林.底层微孔曝气增氧在河蟹养殖中的应用[J].水产养殖, 2010 (3) :7.

[4]肖光明, 江为民, 蔡建军, 等.白泥湖网围轮牧式河蟹养殖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4) :302.

[5]徐启达.池塘河蟹生态养殖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9 (10) :22.

【微孔增氧】推荐阅读:

微孔发泡05-13

微孔滤膜07-10

上一篇:社会办医疗机构论文下一篇:高职英语听说课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