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

2024-07-10

第三只眼(精选12篇)

第三只眼 篇1

几次困惑,几度迷惘,也许你在教育中思考些什么,也许你在磨练中改变了什么。曾经,先哲的话语如黄钟大吕般警示着你,这个世界太复杂,人的内心太玄妙,所以,我们发动过我们的第六感官、第三只眼,想感知这个复杂心灵世界的每一个细节……

用第三只眼,重审教师自我

“不许讲话,不许讲话,我说过多少遍了,还讲……”这也许是许多老师,包括我在内,经常说的一句话。为什么学生会讲话?为什么你说了那么多遍学生还讲话?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深受启发,进而反思自我:

这能完全怪学生吗?自己讲课的内容吸引学生吗?学生热爱我的学科吗?自己的话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吗?

如何让学生在上课时不讲话,又不至于“无所事事”(无动于衷、态度冷淡),不能光靠教师的威严,得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也就是说,要想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就得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所以,作为老师,面对此种情况,在你深思之后,你一定会觉得惭愧,原来是自己缺乏教育的智慧,不能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不受学生的欢迎。

当我们自己知识渊博,谈吐不凡,学生能不对你充满敬佩之情,能不对知识充满渴望吗?此时,你的课学生还会不停地说话吗?

还是苏老先生教导得好,读书吧,“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所以,亲爱的老师们啊,做个老师不容易,你得经常为自己补充“能量”,换来知识的浇灌,赢得学生的认可。

用第三只眼,善待学生个体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乞丐在地铁出口卖铅笔。这时过来了一位富商,他向乞丐的破瓷碗里投入了几枚硬币便匆匆离去。过了一会儿,商人回来取铅笔,对乞丐说:“对不起,我忘了拿铅笔,我们都是商人。”几年后,这位商人参加一次高级酒会,一位衣冠楚楚的先生向他敬酒致谢并告知说,他就是当初卖铅笔的乞丐。生活的改变,得益于富商的那句话:你我都是商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乞丐也是人,也应受到人的肯定与尊重。同理,教师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妨用第三只眼睛———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去接近他们,倾听他们,进而肯定他们,尊重他们,或许,不久以后你会发现,昔日别人眼中的“乞丐”变成了今日的“富翁”。

日本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校长小林宗作耐心地对待着这个到学校第一天就给他说了四个小时话的小豆豆,在这四小时里,他不但“一次呵欠没打,也没有露出一次不耐烦的样子,而且像小豆豆那样,把身子向前探出来,专注地听着小豆豆的话”。在巴学园学习生活的日子里,小豆豆常听到小林校长对他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到后来则成为一名电视主持人和社会活动家。

赞赏的力量是神奇的,在巴学园里,孩子们得到的是快乐与成功。身体有残疾的高桥后来成了某公司的要员,而每天呆在酒精灯、烧瓶、试管边的阿泰则成了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

还是《像天才一样思考》说得好———“你是一个奇迹,你是独一无二的。”这是该书引用卡萨尔斯在《欢乐与悲伤》中的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本色,他们是具有成就任何事业的能力的,教师得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要求对待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并为之不断增值。

故事让我深思:经常教育孩子要善于倾听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小林校长那样认真、专注地倾听孩子呢?

师爱无言,善待学生,倾听孩子,也是一种爱。

用第三只眼,审视是非成败

在学校教育里,是是非非、成功失败是学生的家常便饭,对此,尤其是对于学生的错误与失败,教师应用第三只眼———辩证的眼光去审视,也许“换个角度会更美”,也许错误与失败正蕴藏着美丽与成功。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六岁了,可是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

禅师说:“你把孩子留在我这边,3个月以后,我一定可以把他训练成真正的男人。不过,这3个月里面,你不可以来看他。”父亲同意了。

3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禅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3个月的训练成果。

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站起来继续迎接挑战,但马上又被打倒,他就又站起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共16次。

禅师问父亲:“你觉得你孩子的表现够不够男子气概?”

父亲说:“我简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来这里受训3个月,看到的结果是他这么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

禅师说:“我很遗憾你只看到表面的胜负。你有没有看到你儿子那种倒下去立刻又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呢?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气概啊!”

确实,我们要改变教育的成败观,不是失败(错误)就是不好,只要站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就是成功。

所以,不要太看重事情的结果,这也许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一旦你注意了教育的过程与方法,最终极可能转向乐观的一面。

相信在教师的引导与教育下,学生的错误与失败会转化为正确与成功。

用第三只眼,重读师道尊严

自古以来,人们阐释师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德高尚是教师受人尊敬的原因,“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然而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我们该用另一种眼光去重新审视这所谓的“师道尊严”了。

你听说过教师舔猪、与猪亲吻的趣事吗?

2003年, 美国剑桥沱滨小学校长唐拉尔德活森和他的410名学生打赌, 如果他们能在一年之内读完2003本书, 他就去舔猪。结果, 活森校长输了, 在全国教育协会组织的“全美读书日”上, 他如约兑现了他的赌注, 而他那几百名学生开心得有如过节一般。

美国堪萨斯州的小学老师盖瑞尔曾许诺, 如果学生们的数学评估测验通过率在80%以上, 他就与猪接吻, 结果,学生们达到了要求, 盖瑞尔老师便信守诺言, 于2006年4月18日这天, 当着学生的面, 和一头猪亲吻, 让学生们在成功的喜悦中着实开心了一回。

由此,我想到了中国教育,想到了师道尊严。

在美国, 教师对哪怕取得一丁点进步的学生, 都会非常慷慨, 甚至带着夸张的口吻说“你真棒”,他们的课堂是开放的,师生是平等的。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教师永远是“高高在上”的,教师简直就是权威。新课程理念打破僵硬的师生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课堂以生机,一改过去沉闷的课堂气氛,给“师道尊严”以全新的解释,现代教育理论赋予师生关系新的内容,那就是平等与和谐。亲爱的老师们,放下你们的“尊严”,放下你们的面子,言传身教,信守承诺,即使在游戏中输给了自己的学生。

《老子》第27章有这么几句话:“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意思是说,善于计算的人是不必用计算的工具来作计算的,善于锁门的人就没有不可开启的关键,善于打结的人就没有任何绳结不能解开。这话用到现代教育理论上来理解,我们认为,教育的关键还是教师,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够用另一种眼光———第三只眼,理智地、辩证地分析教育的主客体,那么这样的老师就是一个“善数”者、“善闭”者、“善结”者,我想,此时,什么样的难题不可解决,什么样的目标不能实现呢?

第三只眼 篇2

鲁迅自己说,如果让我做研究,我可以“说出别人说不出的话来”。

他的眼光特别,他有“第三只眼”,能看到普通的两只眼睛看不到的东西。

鲁迅的文章看了很有一些了,我也以为他最大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的“第三只眼”:

他在毕毕剥剥的鞭炮、飞舞的雪花和“祝福”的典礼中,看到了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所虐杀,看到了人们咀嚼赏鉴别人的痛苦和不幸,看到了人们的自私、残忍、麻木、冷酷,看清了,中国农村社会。

他在写满了“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中,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他在拗开的人血馒头窜出的白气里,在夏四奶奶的哭喊中,看到了革命者的悲哀和绝望,看到了人们的愚昧和无知,看到了革命对于医治病态百姓和病态社会的,无力和无用。

他在寻常的学校运动会中,在松懈的选手和嗤笑的观众中,看到了“不耻最后”精神的缺失,看出了“土崩瓦解”的必然。

他在留传六百多年的《二十四孝图》中,在被奉为圭臬的所谓“孝道”中,在被无数次歌颂甚至模仿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中,看到了封建纲常之虚伪、残忍,看到了数百年来压在儿童甚至成人之灵魂上的枷锁,看到了落后文化于人之危害。

他在圣贤的“非礼勿视”的教诲中,在才子佳人看似美满的结合中,在对于岳飞和关羽、忠臣和烈女的无限颂赞中,看见了文人们紧闭的眼睛,看见了一汪瞒和骗的大泽。

他在怀揣着现银的安心和欢喜中,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和万姓胪欢的太平盛世中,看到了汉族历史的赤裸裸的真面目,“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更替。

是的,鲁迅的第三只眼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他在暗中,看一切暗。他向内窥视自己,也向外嗔视众生;他看偏僻的农村小镇,也看冠冕堂皇的政府;他看当下的人们身上的国民性,也向上追溯历史看中国的劣根性。

但我又不能止于这样一种对于“第三只眼”的认识。还有别的疑问需要解答。

为什么鲁迅看到了?或许因为他曾经被戳痛过,被童年中父亲的控制、被《二十四孝》的阴森荒诞、被故乡里如闰土一样的人、被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播放的画片,戳痛了心,痛得只能睁大眼去看,痛得燃起了胸中的怒火,于是成为了战士。

为什么只有鲁迅看到了?不,一定不只有鲁迅看到了。当时中国再落后,也是不乏所谓“知识分子”的。只是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而许多人有所见、有所感,却又畏缩,陷入了瞒和骗。勇气和品格,决定了知识分子能否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敢看,于是看得更多,于是愈加敏锐。

为什么鲁迅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是第一个把笔当枪的、决心对所见进行反抗的人。有的人也看到了,也正视,也悲哀,却不激愤,因而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姿态和行动。只看是不够的,还要拿起武器。鲁迅有《呐喊》和《彷徨》,有《野草》和《华盖集续编》,有《莽原》有《奔流》有萌芽。只有鲁迅有。

第三只眼的记录 篇3

本次大赛成立了“第三只眼”纪录片小组,由他们跟踪参赛的6支团队,记录48小时旅途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所有欢喜的、激动的、疲惫的、各种值得回忆的瞬间,成为6支极拍团队最好的“外援”。我们邀约到参加此次纪录片小组的摄像师们,通过他们的回顾,让你领略这次大赛背后的故事,体会纪录片摄像师的拍摄心路,分享他们的经验。

美丽中国极拍48小时微电影竞赛

是由中央电视台微电影频道开发的一档微电影极限拍摄活动。极拍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所里,一支或多支特定团队完成制作特定主题和时长影视作品的一种极限拍摄概念,一般以竞赛的方式呈现。央视微电影频道以此为元素,结合我国影视拍摄的特点和城市形象构建传播和民众热切参与影视创作需求设计了这一节目形式。

竞赛规定

此次参赛的6支摄制团队需在48小时时限之内,完成一部时长为5-10分钟的微电影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最终交出一个成片。这极大地挑战了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是对导演的现场调度能力,以及整个团队前后期工作熟练掌握的充分体现。

老师的“第三只眼” 篇4

有一次,老师让大家读课文,老师自己也低头看课文。过了一会儿,老师让同学们停下来,叫一位同学站起来接着读。那位同学慢吞吞地站了起来,但是并没有捧起课本,而是把头埋到了胸前。可能是他刚才在做小动作,没有跟大家一起读,所以根本不知道大家读到哪里了。只听他小声地说:“对不起,老师,我上课不应该做小动作,下次不会这样了。”老师好像早就明了似的说:“知错能改是好学生,上课要认真读课文,不读怎么能够理解呢?”“哇!老师太厉害了,他是怎么看到那个同学没读呢?”我在心里暗暗嘀咕着。

还有一次,老师左手拿着书,右手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突然,他停了下来,问:“陈同学,你怎么了?”听老师这么问,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看向那位同学。陈同学捂着肚子说:“我肚子疼。”老师关心地问:“要喝点热水吗?我去办公室倒。”陈同学说:“不用了,过一会就好了。”我们都被老师这一举动吓了一跳,心想:老师明明背着我们在写字,怎么知道那个同学身体不舒服?难不成老师背后长了眼睛?真是太神奇了!

现在,大家上课都十分认真,生怕自己不小心走神,或是做小动作会被老师的“第三只眼”发现。

司法审判的第三只眼 篇5

陪审员——司法审判的第三只眼

9月1日上午9时,鼎城区法院黄土店法庭受理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如期在长茅岭乡开庭审判。巡回审判,送法下乡是该庭长久以来坚持审判公开,司法为民的一项举措。此次巡回办案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两位人民陪审员的参加。这也是我院积极探索适应农村普法宣传的新途径之一,在送法下乡过程中邀请陪审员参与其中,力求审判取得实体与程序双重公正。有专家学者指出:“陪审员是参加国家司法审判的第三只眼睛”,人民群众更亲切的称呼陪审员是“不穿法袍的法官”。普通民众参与裁判,增加了审判的亲和力,再加上陪审制度所具有的人道价值,使裁判的可接受性大大提高。从实践看,陪审员参加法院的审判活动,对于迅速查明案件事实,及时审结案件起到积极作用,陪审员不仅参与从开庭到判决的全过程,而且对法院审判工作如合议庭是否严格依法办事,实体裁判是否公正,办案程序是否合法,裁判文书是否规范,合议庭成员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等负有直接的监督责任。

司法的公众参与是达成优良司法、进而达成优良社会秩序的必要基础,人民陪审员制度对于体现司法民主、加强审判公开、提高司法审判的公信力、推动司法体制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我们务必长期地、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用好司法审判的第三只眼。

人类是否拥有第三只眼 篇6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的第三只眼位于大脑中心部位,并将其视为宇宙能量进入人体的闸门。直至今日,现代医学对第三只眼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

隐藏的视力

俄罗斯古人类学家亚历山大·别洛夫认为,这一器官的退化痕迹残留在大脑半球下。所谓“退化的眼睛”就是松果体,是脊椎动物和人类拥有的一个不大的非对称器官。老年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该器官对人体机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只眼出现在胚胎发育2个月时,即晶体、感光器和间脑区域的神经细胞形成阶段。奇怪的是,它刚一出现就马上开始退化。被众多学院派学者所接受的著名的海克尔生物基因定律为此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根据这一定律,胚胎在很短的时间内会经历其所属物种的整个进化史,即人类在胚胎时期能够出现我们的先祖所具备的某些形态特征。

人类学家认为,人体的某个器官会发生退化,然后便不复存在。从古代两栖动物的进化中可以发现它同样伴有退化。目前,一些爬行动物还保留了顶骨。新西兰的斑点楔齿蜥已经存在了2亿年,它的颅骨上有很小的眼眶,在一层透明的膜下隐藏着一只真正的眼睛。古生物学家发现,许多已经灭绝的爬行动物头顶都有眼睛,它是这些动物视觉器官的重要补充。现今挖掘出的许多古代爬行动物的化石,其顶部都有眼眶的痕迹。人们认为,头顶视力使得爬行动物可以对其身体进行调整。捕捉到太阳光后,第三只眼睛便将它通过神经系统传输到松果体,再由那里对全天的激素分泌发号施令。

这一器官对光波和磁场都非常敏感。一些科学家认为,第三只眼还能感觉超声波和次声波。正是因为具有这一独特的器官,爬行动物才对类似地震、磁暴和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变非常敏感。除爬行动物外,不少节肢动物也拥有第三只眼。例如鲎,它除了一双眼睛外,头顶还有另外一双,对紫外线非常敏感,同时也造成它对阳光的依赖性。

神奇的眼科学

如果说动物的第三只眼确实能够物尽其用,而且还可以保护自身安全,那么人类要它来做什么呢?

别洛夫认为,先知者眼前出现的画面,正是松果体作用的结果。普通的双眼也对画面的形成起着一定作用。原来,根据俄罗斯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创立的宇宙理论,人体是一个双星系统。大脑将宇宙中的能量汇集起来,而身体与地面振荡保持一致。所以,松果体能够从宇宙中获得超凡的想象力,并将其化为神经冲动,到达丘脑下部。那里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颈神经节交会的地方,神经纤维众多。然后,这些信号随着视神经进入视网膜,视网膜上便出现虚拟的图像,同时图像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继续传人大脑的视觉皮层,产生意识。

未卜先知的画面通常是在闭眼而非睁眼时出现的。有趣的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在19世纪末曾经描述过这一机理。未卜先知的能力应该是在我们的祖先失去了头顶上的眼睛后,作为对这一消失器官的补偿而出现的。这一视觉器官位于头顶,为了更确切地描述其位置,我们不妨去看看婴儿的囟门,那里的颅骨尚未完全闭合,表皮组织相当柔软。

别洛夫认为,祭司充分利用了这一退化器官。为发挥第三只眼的功能,他们将目光转向宝石。他们用钻石做头饰,在宗教仪式时佩戴。或许,宇宙的神秘能量正是通过宝石晶莹剔透的结构,以光束的形式会聚到头顶,从而使电磁波到达松果体并作用于其组织。水晶起的作用与晶体类似,只是它吸收的并非普通光线,而是宇宙能量。在宗教仪式中,祭司正是借助人为的第三只眼,豁然洞悉一切。据传说,印度祭司曾考验过雄心勃勃、企图征服世界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他们让这位统帅做一个感谢众神的祭拜。在特定的日子和时辰,亚历山大将镶嵌着巨大水晶的王冠戴上头顶,并在王位上正襟危坐。阳光透过大厅顶部的缝隙,再经水晶折射,会聚到他的头顶。亚历山大没能在王位上稳坐多长时间,在感到一阵钻心剧痛后,他仓皇地离位了。

在旧石器时代末期,一些宗教学说的信徒通常会被施以脑颅环锯术——他们的头顶会被挖出不同形状的洞。在目前找到的某些人脑化石上,人们发现了椭圆形空洞的痕迹。被施以环锯术的对象都是祭司的候选人,不知道这是不是为了减轻宇宙神秘能量进入松果体的难度。

松果体是否是第三只眼睛,它是否具有特殊功能,目前尚无定论。但有这样一个规律:将一生献给宗教或喜好沉思的人,他们体内会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生物化学变化,即头顶的骨骼会变细。早在19世纪末,俄罗斯著名科学家弗拉基米尔·卡拉瓦耶夫就对这一现象做了详细的研究。他认为,某些思维活动能使人体的整个分子结构发生强烈振荡。别洛夫也相信,未卜先知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钙元素,这是通过颅骨的部分骨头来补充的。能量中枢

俄罗斯圣彼得堡的生物学家对松果体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这种神秘腺体在性成熟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后它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学术界一直认为,它跟阑尾一样毫无用处。但俄罗斯专家发现,它在不同时期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其组成细胞类似视网膜的色素细胞,能够分泌血清素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在夜晚分泌,具有镇静作用;而血清素通常在白天分泌,作用与前者正好相反,能够激发肌体活性。二者的分泌量也是相当恒定的。如果血清素分泌过多,一部分将会自动转化为褪黑激素。人到了另一个时区作息会失调,身体机能会发生暂时紊乱,正是松果体的影响。研究还发现,松果体能够防止衰老,因为它所分泌的褪黑激素能够部分遏制年轻人的性功能,从而平衡中年和青年时期的性生活频率,延长生育期,提高寿命。在有了这些发现后,医学专家对松果体的看法来了个180。的大转弯。

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一次国际老年学大会上,俄罗斯专家介绍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对松果体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他们研制出了一种抗衰老新药,引起了轰动。他们在猴子身上试验了这一药物,几只老母猴服药后,身体发生了神奇的变化,逐渐年轻,其分泌的褪黑激素增加。在连续注射数天后,动物体内其他激素的分泌也都调整过来,自我感觉良好,生命力更为旺盛,身体开始换毛。

松果体所产生的褪黑激素是细胞间物质交换的信号分子。古代曾经有能量中枢之说,该中枢负责人体机能的正常发挥。这一中枢很早就被称为第三只眼,因为它能接收和反映出具体的图像。由此看来,古人的结论不无道理。

电视摄像的“第三只眼” 篇7

1)寻像器以外的环境,人物,事件以及细节;

2)捕捉真实的情感画面;

3)电视摄像的编导以及后期剪辑的意识。

1 寻像器以外的环境,人物,事件以及细节

寻像器是摄像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像是通过寻像器来观察和捕捉新闻事件的。但是往往每一个事件的发展都具有不可预知性。电视摄像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点的时候就会错过身边发生且更具有价值的画面。在这里举一个例子:2007年去医院拍摄一期关于脑瘫儿童的电视片。当脑瘫儿好奇的望向对着自己拍摄的摄像机镜头时,孩子的母亲哭了。但是母亲的哭泣并没有被记录下来。虽然这并不是必需镜头,但片中莫名少了一份人情味,总是让人有些遗憾的。所以,作为一名电视摄像需要具备“第三只眼”,留意摄像机周边的一切变化。在分清主次的前提下,审时度势果断抓住精彩的镜头。

再来说说细节。要养成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要注意把握别人看不到的细微环节。前段时间北京的各大艺术类院校开始招生,全国各地来了很多报名的考生。北京电视台对此类人群做了跟踪报道。镜头前有家境富裕的娇娇小姐,也有从小县城来想要实现梦想的青涩少年。在这里且不对他们抱有明星梦的目的妄下定论。镜头前通过细节展现了每一个前来报考人的喜怒哀乐,辛酸苦辣。日常的起居饮食,有住宾馆吃香喝辣的,也有租住地下室天天以方便面糊口的。当放榜时眉头紧锁寻找自己的名字,因为紧张而来回踱步的特写镜头确实让观众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当然,这里说的细节并不泛指特写镜头,而是能够将人物事件升华的微妙所在。地下室里,到了吃饭的时间。来自县城的考生从破书包里掏出用手帕裹着的钱,买了4元钱一个的煎饼和1元钱一瓶矿泉水,5元钱就是他一餐的伙食标准。镜头的另一边,生活迥异的富家女酒足饭饱后}POS机上VISA金卡的轻轻一划……通过细节让我们了解到了被摄主体们不同的境遇。

2 捕捉真实的情感画面电视摄像不只是单纯的记录,它要表现出被摄主体(人物)的情感变化

这也要用到电视摄像的“第三只眼”。人物摄像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电视摄像,要能够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他“背后的生活”通过镜头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命运。它要求摄像记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于拍摄对象身上所发生的事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要善于抓住细节,善于抓住被拍摄对象的特点,从而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要做到这一点,摄像记者在拍摄人物时应注意,要尽量在被拍摄者自然放松的情况下进行。人只有在最放松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正如一部非常成功的纪录片《幼儿园》。本片中摄像记者就做到了真正的“隐身”。孩子们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表现着自己,有淘气的,有胆小的,有合群的,有喜欢自己玩的。好像谁都没有察觉到摄像机的存在,将自己平时的状态很完整的表现了出来。这也正是本片编导所需要的,而摄像做到了这一点。如果摄像记者做不到真正的“隐身”改用“第三只眼”去观察被摄主体的话,那么画面中应该充斥着矫情与做作,而无法将最真实的情况表现出来。很多成功的纪录片都运用了此类方法。摄像深入被摄人物的生活,在拍摄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扰的被拍摄人,尽量将自己和摄像机做到“隐身”让拍摄对象感觉到自然放松,能够将他最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我们所要的效果。将被拍摄人物最真实的情感展现的淋漓尽致。另一方面摄像记者也要尽可能把情感融入进去,想之所想,真正的做到理解并且关注。通过人物主体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能够迅速抓住人物内心的活动。随人物高兴而一起心中雀跃,随人物悲伤而一起黯然神伤。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摄像记者就不会错失那些自然而真实的镜头。

3 电视摄像的编导以及后期剪辑意识编导意识就是摄像要做到心中有谱

要有成片的概念。这不仅仅是编导的职责更是整个制作团队都需要具备的职责,这里就谈一下电视摄像的编导意识。我发现有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摄像记者在拍摄时处于一种茫然状态。由于不清楚最后成片的类型,风格,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联系。导致其在拍摄时抓不住重点,顾左右而忘其根本。拍摄出来的有效镜头不多,这就是因为缺少了编导意识。当一名电视摄像建立起自己的编导意识后,在拍摄时就不再盲目而是掌握着拍摄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具体的说就是摄像并不是简单的机器操作者,而是应该具有自己的主观性。要学会多思考,多与编导沟通}。能够充分明白编导的意思并使用电视摄像技术予以实现。了解最终成片作品的类型和预期的镜头风格。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编导的文案要求。另外很多摄像只关注自己的专业领域,对于其它领域并不是非常关心。其实电视工作者是一个“杂家”,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如果不注重自己在其它领域的学习的话,在拍摄时就会处于被动地位而完全依赖于编导。从而无法充分的投入到创作当中去,而成为了简单的“摄像机操作者。再来说说电视摄像的后期剪辑意识。一个好的摄像应该做到,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关系,在头脑构建镜头叙述语言。在拍摄的时候就可以大致的剪辑完成。实践证明,“第三只眼”是电视摄像非常重要的一只眼,是一只透过“无形”看“有形”的眼。是拍好电视片的关键之所在。只有具备了这样一只眼,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电视摄像工作者。

摘要:本文从电视摄像的另外一个角度去呈现电视片拍摄的方法。在熟练掌握电视拍摄的技术层面后,深层次的去挖掘拍摄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摄像师投入的情感,以及配合制作团队应掌握的技巧。

关键词:特写镜头,捕捉细节,真实情感的表达,后期及编导意识

参考文献

[1]高波.电视摄像[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傅正义.影视剪辑编辑艺术[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第三只眼 篇8

为了提高消防出警效率, 有效避免消防车在出警过程中出现路线拥堵情况, 南宁市公安消防支队积极向市公安局领导汇报加入公安天网系统。目前, 消防支队已将市公安局7000多个路天网视频资源接入到消防指挥中心, 为消防出警增添了“第三只眼”。

据介绍, “天网监控系统”是利用设置在大街小巷的大量摄像头组成的监控网络, 是城市治安的坚实后盾。市公安消防支队宣传科介绍, 火灾扑救的最佳时间为初起火灾时间, 大约是火灾从发生到发展的15分钟内。通过监控平台, 消防指挥中心可以对城市各街道辖区的主要道路进行实时查看, 可以根据中队的位置和火警的位置来优化出警路线, 避免在出警时遭遇堵车。同时, 也便于对机场等一些重点场所进行监控, 实时掌握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 如果发现火灾隐患可以第一时间出警, 便于指挥中心进行决策部署。

第三只眼 篇9

关键词:高中政治,科代表,高效教学,“第三只眼”

不同的领域对于“第三只眼”的界定不同, 从传说到科学种种说法历来已久。笔者作为一名从事高中政治一线教学十多年的教师, 也在寻找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第三只眼”, 特别是我省2008年开始执行新的高考方案, 高考中政治学科只作能级要求, 再加上高中政治学科本身的特点, 这一切的一切好像把高中政治课推进了一个死胡同:学生学习的热情顿减, 学校课时安排减少。面对现实, 遵循进一步规范办学的要求, 高中政治课堂更应该重视教学的高效性。从参与的主体来看, 起到极其核心作用的就应该是政治科代表, 也就是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第三只眼”。笔者认为, 重视“第三只眼”, 用好“第三只眼”应为上上策。下面就从笔者的实际教学出发, 谈谈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第三只眼”。

一、政治科代表的重要职能

首先, 政治科代表是“小灵通”。在日常教学中, 学生学习的多元化、个性化与教师教学的一元化、共性化之间存在矛盾。那么, 怎样才能有效地化解这一矛盾呢?教师可以通过发挥政治科代表的特殊作用来了解学生的需要。政治科代表及时把学生学习的问题反馈给老师, 以实现教师较有针对性的指导, 并把教师的要求及时传递给学生, 实现学生高效的学习。

例如, 关于作业的布置, 假如不清楚学生每天其他学科的作业量以及学生对本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很容易带来学生对教师的抱怨:“今天作业已经够多的了, 还布置, 又是那么难做。”

而科代表比较清楚学生每天其他学科的作业量以及学生对本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师就可以根据科代表反映的情况, 进行必要的调整, 考虑作业的难易、多少、收发的时间等, 这样布置的作业比较合理, 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

其次, 政治科代表是“全面代表”。一般来说, 科代表主要负责日常作业的收发, 有时候甚至是作业的布置以及一些平常学生作业的督促检查, 这都有利于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课堂的有效延伸。而且高一、高二 (必修班) 每周两课时的政治课教学学时安排, 政治课教师几乎很难完成每次基础知识的识记检查、前一天作业的提醒, 科代表则能很好的做好这些, 他能够在合适的时机作出必要的提醒、安排。除此之外, 有科代表处理特殊情况效果更佳, 如作业不交、忘交、同学做题遇到困难, 等等。

在新课改形势下,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究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这就更需要科代表的精心组织和安排;在研究性学习上, 课题研究前期调研, 课题内容的确定, 课外社团活动的安排, 校本课程的素材等, 科代表都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第三, 政治科代表是学生进步的“领头雁”。科代表接触政治教师的机会较多, 并且教师对他们也关注较多, 无形之中可促使他对政治学科产生较高的兴趣;同时担任科代表的同学, 必然要求学习成绩不能太差, 这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压力。兴趣加上压力, 使得科代表的学科成绩提高很快, 再加上科代表“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责任心, 会给其他同学以无形的影响, 进而会形成较强大的内趋力, 这种力量对形成优秀的班级学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打造优秀的高中政治科代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第三只眼”非常重要, 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着神奇的力量。那么如何打造优秀的政治科代表呢?笔者认为, 作为政治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提升科代表的责任意识。责任心是担任政治科代表的基础。政治科代表只有对同学有高度负责的态度, 才能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 配合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我有一个科代表, 每次都是被动做事, 叫他做什么, 他就做什么, 几乎是机械地去做事, 有困难大都来问我, 结果是任务大多不能很好地完成。原因是他觉得科代表工作并不重要, 而且也简单, 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行了。像这样的科代表主动性不够, 责任心不强, 对教师依赖性强, 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2.树立科代表在学生中的威信。“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教师要对他们有绝对的信任, 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许多教师对科代表的工作不放心, 认为他们年纪小、不成熟, 容易犯错, 会包庇一些他们的好朋友。首先, 教师要允许他们犯错, 永远不让他们犯错, 那他们永远也不会做事;其次, 教师要随时加以教育与引导。

科代表威信的确立, 需要让他们享有一定的处理事务的权利。只要是科代表能做的, 同时不影响教师了解学情的前提下, 许多的工作完全可以让他们去完成。

要不时地表扬和肯定科代表的工作。比如, 每次班级成绩的提高, 都离不开科代表的不懈努力, 所以在班级第一个要表扬的就是科代表;他们的每一次工作的进步, 要真诚地表扬, 要肯定他们的成绩。

三、如何培养科代表的深思

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工作, 要求科代表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反思和总结。总结成功经验, 反思错误做法, 形成成熟的体系, 这有利于提升他的工作水平、工作能力。同样, 试用一段时间后, 如果不能胜任, 就应及时更换;通过一个学期的打造, 即使工作较好、成绩提高的, 也应在下学期进行更换, 更换科代表看似尴尬, 实则是对班级同学负责任的表现。

当然, 关于科代表的培养, 还有许多的内容值得去探索、去思考, 作为教师, 要在平时做个有心人, 不断地去总结和完善。

总之, 请关注我们的科代表, 关注他, 也就是在关注我们的高中政治教学,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 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 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2005.

[2]哈蒙德.教师应该做到的和能够做到的.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3]新课程下转变教师角色:效能保证.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 2008, (8) .

第三只眼 篇10

经常听到英语老师这样说, 既要抓学生背书, 又要督促学生听写, 还要指导学生做值日报告、学会合作, 更要辅导学困生, 等等, 真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还有在实行学生英语学业的过程性评价时, 某些老师一看就头大, 什么都要评价, 这不是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吗? 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 这些工作真的都需要老师亲力亲为吗?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好的班主任在千头万绪的班级管理中, 往往会明确一个观念“学生能做的事老师不要做”, 实现班级的自主化管理, 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体, 班主任只是那个在关键时刻支一招的指导者, 班主任当的很潇洒, 班级的各方面情况都良好。笔者由此得到启发, 其实对于一个学科的学习过程, 也可以实现自主化管理, 让学生来做事, 班主任只起到统筹管理和指导的作用, 实现英语学习过程的自主化管理。对此, 笔者展开实践研究且初步建立一套自主化管理体系, 命名为“11520自主化管理模式”。

二、英语学习过程管理现状调查

笔者对本校初中46名英语教师进行了英语学习过程自主化管理情况的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46份, 回收有效问卷45份。英语学习过程自主化管理情况的调查结果见下表 (问卷调查表见附录一) 。

从调查情况看, 绝大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但是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力量, 且苦于没有一套理想的监管体系, 希望可以从过程管理中解放出来。“11520”自主化管理“11520”指1学科教师 + 1课代表 +5组长 +全体学生 (约20人) 1早读和晚听管理。

三、11520自主化管理模式2背书管理。

1.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3作业上交管理。

(1) 人本主义心理学。管理涉及4小组合作学习管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重要心理学派别, 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和弗罗姆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学习者潜能的发挥、自我实现及个人意义角度思考学习问题。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习过程, 主张学习者积极、自发地学习, 重视需要、动机、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 强调经验、自我概念的重要性。内容5课堂纪律管理。6默写管理。7值日报告安排。8小教室保洁管理。英语教师1选课代表:竞选或者班主任推荐。2指导课代表工作:指导课代表如何选组长、如何

(2) 主体性理论。做积分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 任何方法都是坏的, 如果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任何方法都是好的。”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君子日三省乎己”, 道出了自主化管理思想的真谛, 强调了“己”, 突出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说:“凡为教者必须达到不期教。”以上观点都强调了教育管理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3) 新课程标准。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 都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4) 魏书生的“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魏书生提出的“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的管理思想, 即说明有多少事就有多少人管, 人人参与管理, 人人接受管理。

2.“11520自主化管理”

(1) 基本原则和目标:“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学生是管理的主体, 教师是管理的指导者和最终决策者, 教师在与不在、盯与不盯, 学生都能把本学科该做的事做好, 实现管理的自动化。进行管理的占用大量时间学习过程满意让学生参与的 全体学生参与98% 87% 51% 100% 4%

(2) 管理基本单位:小组。统的管理愿意尝试新体学生有自主管

(3) 小组构成: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个人积分, 小组推进。体系系理能力准理念究教学2% 93% 87% 91% 98%

(4) 机构设置、管理内容及具体分工:

(5) 个人分数统计流程:日记录、周汇总、月公示。

日记录:

负责人:组长指定。

日记录表格:

日记录加减分细则:

1举手发言五次加1分。第摇摇摇周:Wh

2违纪被教师点名一次减1分, 对于讲脏话和对教师不敬的减3到5分。姓名周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第5周……张三

3听写一次性过关 (90分以上为过关) 加2分, 重默过关的加1分, 没过关且不重默的减1分日记录表格第摇摇摇组条

4合作学习, 根据合作情况加1-5分 (教师决定) 。月公示:Who did the best?条举手发言纪律听写及重默合作 卫生

5卫生, 不架椅子或乱丢垃圾减1分。姓名月份9月10月11月12目姓名

周汇总:

负责人:记录员和课代表。张三张三

周汇总表格:

月公示:名周第

负责人:课代表和英语教师。张三

月公示表格:

(6) 奖惩条例。

每周表现优秀的, 发放彩虹卡 (本校的一种表扬卡) ;每月表现优秀的, 为本月的英语学习之星, 上墙公示。每周表现不理想的, 教师提醒组长帮助, 对于每月表现不理想的, 教师与其谈话, 或者请家长与教师共同探讨帮助该生。

四、结语

笔者的实践表明, 刚开学的时候, 教师要分配任务, 讲述评价细则, 工作量较大, 但是, 随着学生越来越有规矩, 教师便越来越轻松。如果从初一带起, 便三年都轻松。让教师在与不在学生身边学生都自觉学好英语, 自主化管理体制就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第三只眼, 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状况。该研究成果可以被广泛运用, 每个英语教师都可以轻松及时地关注学生英语学习的每个环节, 从而达到教师轻松、学生自觉、学习效果佳的结果。针对这一管理模式实施的有效性, 笔者对本班的班主任和学生进行了访谈, 并做了访谈记录 (附录二和三) , 班主任和学生都对此作出了积极的评价。

摘要:作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研究出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寄宿制学校初中小班英语课堂自主化管理模式”, 即“11520自主化管理模式”, 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 基本理念是“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体。以小组为基本载体, 遵循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和个人积分的原则, 实施“日记录, 周汇总, 月公示"的评价体系, 让学生成为英语学习和管理的主体, 从而达到教师负担轻、学生自觉学的良好效果。

人类的第三只眼之谜 篇11

两只眼与三只眼

印度的神话传说中,印度教“三神”中的“破坏神”——湿婆有三只眼,其中两只眼睛与凡人无异,而第三只眼却长在额头中间。湿婆的两只眼睛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第三只眼则代表火。人们害怕这位神的“第三只眼”,认为它会带来不幸和灾难。为此,妇女们均在额头上画上一只眼睛,相信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随着时间的流逝、年代的变迁,“神”的眼睛终于逐渐变成了今天印度妇女额上的一个红圆点,成为她们的一种装饰。

在公元200年时,古希腊的解剖学家盖伦在已经灭绝的古代爬行动物的头盖骨上发现其顶部有一个小洞,对此他百思不得其解。经许多生物学家的研究和推测,一致认为这个小洞是远古时代爬行动物第三只眼的眼眶。

关于动物是如何由三只眼演变成两只眼的问题,生物学家们推测:在远古时代,当这些巨大的动物从水中刚露出水面时,就是用顶上那只眼来观看周围及岸上环境的,也就是说,水生动物是为了适应进化的需要才长出第三只眼的。当这些水生动物逐步进化为陆上爬行动物后,由于“用进废退”的生物进化规律,其第三只眼就逐渐演变为其他器官或者消失。现在还活着的爬行动物喙头蜥,就有极发达的第三只眼。

寻找人类的第三只眼

大家知道,人只有一双眼睛。如果谁多长了一只眼睛,恐怕就要被视为怪物了。然而生物学家们却认为,人类在很早以前,与鱼类、两栖动物、飞禽,以及哺乳动物在生理结构上是一样的,也有第三只眼。只不过这第三只眼不是长在脸上,而是藏在大脑深处,其外形酷似松果,故名“松果体”。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松果体位于丘脑的上后方,且深埋在大脑中,只有0.1克重。由于这第三只眼与正常眼睛不同,并且这只眼的视觉功能根本比不上正常眼睛,所以鲜为人知,更不会称它为“眼睛”了。

松果体的潜在视觉

科学家们非常重视对第三只眼功能的研究。通过对大量动物的考察和实验证明,人类的第三只眼——松果体仍然保留了眼睛的部分功能。

现在,第三只眼的功能和另两只眼睛相比虽然功能迥异,但还是有点“藕断丝连”,松果体对太阳光有极强的敏感性,它通过神经纤维与眼睛相联系。松果体在太阳光十分强烈时受阳光抑制,分泌松果激素较少;反之,碰到阴雨连绵的天气,松果体就会分泌出较多的松果激素。

研究表明:在人出生后的最初7年内,松果体逐步增大,但是到10至14岁以后,松果体内的细胞逐渐减少,结缔组织神经胶质逐渐增多,这个原来名副其实的“眼睛”就变成腺体了。但是,松果体虽然居于脑中,却能感知光明与黑暗。每当光明来到,它这个激素生产工厂便停工休息;每当黑暗降临,它就又开足马力大量生产褪黑素。

松果体不仅能对光产生反应、有调节性腺活动的作用,还能对温度产生感觉,甚至能分辨颜色,具有制约人体生物钟等特殊功能。因此,松果体是人体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时、日、月、年的周期性变化,并通过这些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向人体的首脑机关——中枢神经系统发出时间信息。

此外,人们发现在第三只眼的组织结构中含有钙、镁、磷、铁等晶体颗粒。刚出生的婴儿根本没有这种奇怪的称之为“脑砂”的东西,在15岁以内的孩子中也极为少见,但是在15岁以后,“脑砂”的数量就开始逐年增加。在第三只眼中有那么一小堆沙子,竟丝毫不会影响它本身的功能。

最近,俄罗斯科学家使用现代胚胎学理论成功地发现,人类确实存在第三只眼睛。而这是一切心灵感应和预知能力的重要中心点,拥有这只眼,就意味着拥有一些超自然能力。但这只眼睛已经退化,现在只有少数人拥有这一无形之眼。

未卜先知的特异功能

科学家已发现,爬行动物的第三只眼对光波和磁场都非常敏感,还能感知超声波和次声波。因此,爬行动物对地震和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非常敏感。

那么,“第三只眼”对于人类来说有什么作用呢?佛教寺庙的壁画佛像和雕塑的前额上都有第三只眼。传说认为,这只眼睛具备遥视等超自然能力。很多人,特别是佛教徒,通过日积月累的修炼,也可以获得这种奇异的能力。

据俄罗斯《真理报》报道,俄罗斯的许多知名超感人士都反复做过一个实验,当研究人员将一个装有底片的不透光信封放在其前额,冲洗出来的底片便会出现受试者之前所描述的图像。这说明,某些人可以从前额处获取脑子中产生的图像,这可能就是古老的东方传统中认为的第三只眼。

俄罗斯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认为,人类的大脑将宇宙中的能量汇集起来,松果体能从宇宙获得超凡的想象力,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使之到达丘脑下部。然后,这些信号随着视神经进入视网膜,视网膜上便会出现虚拟的图像,同时,图像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继续传入大脑的视觉皮层,便产生了意识。“先知”眼前出现的画面,正是松果体作用的结果。

人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只眼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福音,特别有可能给盲人带来光明,给生命科学以新的发现!

第三只眼 篇12

第一重境界:“花”只是花。

人自打来到这个世界, 一切都是新鲜的, 鲜花怒放, 清纯美丽。懵懵中, 知道了这是花, 于是对花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看花是花, 很单纯、很真实的。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500字的美文, 篇幅不长, 全文直接描写花的“奇丽”更是惜墨如金。课文第三段仅用了两句话:“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来描写花多、花美。教学中, 可抓住关键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等词语品读、感悟。

第二重境界:“花”不是花。

花喻人, 笑看百花争芬芳;看落花, 心扉不禁伤感而来;花中百味, 借喻了多少人生坎坷事, 包含着多少人生五味情, 诠释了多少坚贞、落寞、凄美、明艳、不折、富贵、淡泊、默默、无奈的无语精华。此时看花, 全然没有了花是花的简洁明了, 全然没有了花是花的单纯天真了, 也隐去了花是花外在的表象。看花看出新境界, 赏花明了真性情, 也许因为物是人非花落去, 也许因为落寞潦倒无奈心, 也许因为人生得意须尽欢, 也许因为繁华落尽伤感意。

德国二战战败后城市满目疮痍, 人们只能用大片的植物来掩盖城市创伤, 也藉此来抚慰心灵的创伤, 于是养花种草就传播开来。这种奇特的现象, 造就了德国无论大小城市都有连片的绿茵草地, 家家都花草繁盛的景象。初来乍到的外国人看后都惊叹并赞赏不已。但老一辈的德国人都知道, 这满目繁盛背后的辛酸与无奈。季羡林笔下虽未对此背景进行介绍, 但教学时可引导孩子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此可谓季老笔下“花”的第二重境界:看花看到的是德国民族一段心酸的历史。

第三重境界:“花”还是花。

看花的第三境界就是看花依然是花。经历了许多事情, 淡泊了许多情怀, 放弃了许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去伪存真了多少自然, 净化了多少儿女情长, 突然茅塞顿开、大彻大悟, 体味了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悠闲自得的真感觉, 明了缘由心生随缘而安、身无挂碍一切随缘的大悟, 于是, 一切复归于真实、自然, 不去造作, 不去修饰, 还自然以真实, 还心境以淡雅, 一种大智的容纳溢满周身, 天地合一, 周贯融通, 九九归一。

细读文本, 不难发现季老笔下的德国民族爱花之情是深入骨髓的, 是真实的、自然的流露。文本多处提及:“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 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天性”、“真切”突出反应了德国人爱花是本性的体现, 是深藏在骨子里的喜爱。“家家户户”在全文反复提及, 一共出现三次, 作者反复强调, 不是一家一户, “每一家都是这样”, 用意何在?这更能说明花在德国民族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这种爱花之情已经融入每一位德国民众的血液。

【第三只眼】推荐阅读:

上一篇:农业机械生产质量管理下一篇:小球藻的培养及研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