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章》

2024-06-03

《诗章》(共4篇)

《诗章》 篇1

肖伟昌是一位优秀的党政工团干部, 又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诗人、音乐家、演说家。在演讲育人的共同事业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最近从我们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艺术》主编郭海燕教授处见到了他的新作———《翠绿的群山:肖伟昌诗词欣赏》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书, 拜读之余, 感触颇深。

肖伟昌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而且是一个没有见过父亲的遗腹子, 然而他从小心红志坚, 树立了崇高的理想, 敢于挑战自我, 与命运抗争, 刻苦努力, 艰辛奋斗, 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小学、中学都是班干部, 少先队干部, 且被授予“优秀少先队员”的光荣称号。后来他响应党的号召, 下乡上山,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得到了党的培养, 到县文化局的“农村业余诗歌创作学习班”深造、很快写出了自己诗歌的处女作———新体诗“爆石工”, 并在当地杂志《工农兵文艺》上发表。他捧着读着这本杂志时, 心中充满喜悦和自豪:“我终于学会写诗了!”在那首诗中, 他写道:“爆工开眼笑, /心中涌波涛。/千年苦旱地, /今朝水影喜眉梢———/前似见一片丰收稻。”语音多么精炼!声韵多么和谐!想象力多么丰富!

诗词是文学形式中最高的一种, 它与一般的文学形式, 例如散文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有意义上的深远、含蓄, 而且有声音的铿锵、协调之美。它不只要默念, 而且必须朗读, 吟唱, 所以自古以来, 很多诗人词人也黯通音律, 同时是音乐家。肖伟昌也是如此, 他在学诗词创作的同时, 也学会了音乐、为诗词谱曲。在农村劳动期间, 他又编写了山歌剧《碧流滚滚》, 其中写道:“炊烟屡屡白云间, 碧流滚滚上西山。团结一心战天地, 山山水水换新颜。”不难想象, 这诗谱成的歌曲有多么动听!

肖伟昌并不满足于当时的成就, 他真是个“有心人”, 随时把生活和工作中触动人心的感受提笔写下来, 再经反复斟酌加工, 记录在自己的诗歌草本上, 创作素材不断凝聚, 为他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改革开放的春风, 吹绿了中华大地。肖伟昌的人生和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考进了华南工学院 (今华南理工大学) 马列主义理论师资, 毕业后留校, 做共青团的工作, 先后担任过团委宣传部长、德育教研室副主任等职务。他参加了高等院校教材的拍摄制作, 并以他为主要负责人之一, 编辑出版了《思想品德电视教材汇编》一书。他又在工作中陆续编著出版了若干青年修养、成才的著作, 如《做合格的共青网团员》、《中外名人论人生》、《大学

成才修养学》、《人生学概论》, 等

等。与此同时, 他没有停止自己诗歌创作的脚步, 他又继续写下了很多渗透着深情的诗篇, 其中, 有歌颂“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的《人生的路》, 有缅怀献身边疆科学考察烈士彭加木的《献给您, 科学的拓荒者》, 有歌颂革命老前辈邓力群的《为您献上一曲真诚的歌》。他的诗词创作又到了一个高峰期。

最近几年, 肖伟昌在林业部门工作, 他又创作了林业题材的很多诗词并谱了曲, 成为四方传唱的歌颂, 如《拥抱绿色广东》、《林业职工之歌》、《红树林之歌》、《我们是中国林业人》, 等等。在最后一首中, 他写道:“我们是中国林业人、生态建设当尖兵/装点关山多苍翠/”绿色通道林木青。

肖伟昌作为政工干部, 经常向广大人民群众, 特别是青少年, 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他也把自己纳入全国演讲和铸魂育人的洪流之中。

他于1989年冬在北京出席了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暨中华教育艺术家协会首届学术年会, 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演说家, 教育艺术家们充分地交流。1991年夏, 他当选为该会常务理, 成为这一领域卓越的学术带头人。1995年冬, 他出席在江苏无锡召开的该会第二届年会, 被授予“铸魂金杯奖”。他是本会所办的《教育艺术》杂志的热心读者, 积极的撰稿人2000年10月, 他在本刊发表了《念奴娇·贺李燕杰教授七十寿辰》, 其中写道:“闻道恩师七秩, /遥望飞雁, 情思寄明月。/笑语音音未断, /更有书卷叠叠。/料得来日, 尊前再见, /不应华发。/寸草一片, /难报三春时节。”2003年4月他又写了《贺<教育艺术>杂志创刊发行100期》, 全文为:“神州盛世多奇葩, /教坛绽开学艺花。/一从问世孚众望, /百期书卷明天下。/矢志铸魂明宗旨, /精心编印育新芽。/今朝同贺添壮志, /再展宏图跨骏马。”这些诗凝聚了作者发自心灵深处的炽烈感情。

《翠绿的群山———肖伟昌诗词欣赏》一书中的200多首诗词反映出作者在崇高理想指引下艰苦奋斗、不懈追求, 成就了光辉的业绩, 也为我们大家树立了卓越的楷模, 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诗章》 篇2

玉带河诗章(组诗)

纸上还乡 事实上我不能还原为锅里的一粒盐 我不能把咸分解成流汗或者流泪 这是我的局限。事实上,离家已久 我的思乡竟也变得越发厚颜无耻 在外的孤独注定扮演尴尬的角色 怕他乡遇故知,见一面、少一面 怕一封被寄出又被退回的信函 这种熟悉在经历死亡后尤发明显 二十,仍谈不上少小离家老大回 已习惯了的村头巷尾突然有一天 像初恋那个女孩般,竟会一去不返 很多次,仅剩回忆慢慢消磨时光 爱了一半,到恐惧,一个简单的词 却怕走夜路巧遇鬼神,像是幼时 晨起,提灯笼上学,呼朋唤友 短短的.一段路,直到日上三竿 这辈子将再也不能够沿原路返回 玉带河晚景 天色渐淡,河床在流水里沉睡第一文库网一群鸡鸭带领斜阳走街串巷 这些年,总有一个远方一退再退 突兀,被流水一步步逼上梁山 让所有的痛楚都有着自己的国度 从迁徙者谙熟的羊肠小道逃逸 缺席生或者死,陈旧的场面 足够支撑起黄泥地里的一米江山 以及留守老人荒草深处的孤独 因此,他们在傍晚最容易逼近深秋 遗留下大片大片搁置已久的荒野 风过二度,凉意慢慢爬上眉梢 腰肢的威严日渐有了稗草的模样 洗脚的农夫起身抖了抖尘埃 连同藤蔓间的星星一起关上家门 想来只有稻田宁静如初,守护蛙鸣 把一盏一盏失眠的皓月越埋越深 深秋的玉米地 多少年过去了,你还剩下玉米地 干瘪、苍茫,如同蜕下的牙床般 冷热自知。不再理南来北往的鸿雁 而秋分过后,大地懂得繁衍子嗣 我们从不认为有什么奇迹会发生 当它依旧完美,像产后的母爱 孕育着整座深秋,或者说黄昏里 那缕久经不衰的炊烟、长风时 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绕到午后 坐下来,点一支香烟,点燃空旷 恰似马车叮咚叮咚碾碎的青春 内心已被掏空,疼痛也不再结实 生活为此不会增一分、少一分 我们更像是一颗被虫蛀掉的苹果 舍不得抛弃结痂的甜。就这样 躺在玉米地,借锄头把自己播种陕西省 宁强县 让那些来不及回头的往事溶解 充分占据着深秋虚拟以待的空穴

倾听她们血写的诗章 篇3

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血沃芳草》观后的感想。

一、一个感天动地的革命故事,用历史与现实交替的手法展现,不仅仅是回顾,更重要的是反思

老革命家徐向前曾为西路军战士题词:“西路军牺牲烈士的精神永垂史册”。关于西路军的故事,在我们心中总能涌起一种雄浑悲壮的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西路军远去的烈士们的形象,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究竟还有多深?西路军烈士那追求光明、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当代社会究竟还有没有必要继承和发扬?现代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能不能从当年红军战士身上得到一些参考和启迪?这或许在《血沃芳草》一剧的故事中,能得到形象化的感悟和心灵的洗涤。

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悲壮故事。1936年西北地区,红西路军女子先锋团连长郝秀英,带领战士们英勇奋战,打退了一次又一次蒋马匪帮的围攻,最后怀抱军旗与战友跳下了悬崖,受伤被俘。后又被马匪集体枪杀推入万人坑。九死一生,她又活过来了,爬出万人坑,在草原上被一家藏族母子救起。在草原养好了伤后,她谢绝藏族母子的真情挽留,又毅然继续寻找红军队伍。寻找无果,在草原流浪直到解放。解放后,郝秀英自愿做一名守墓人,甘心寂寞和清贫,为牺牲的红西路军姐妹守护陵园。为了保护烈士陵园,“文革”中将自己投入烈火,誓与陵园同生死。她的一生犹如一棵小草,顽强地为追求光明而生长,到白发苍苍的她,也与陵园的苍松翠柏同辉。

编导在创作这出戏的时候,并不是按时间顺序来向观众讲故事,而是巧妙地将故事分成历史和现实两条线,从开场直到结束两条线互相交织发展,在现实和历史间跳跃进行。全剧一共四幕,每一幕的结构,编导都按照“现实——历史——现实”的叙述方式展开剧情,即先展开现实的情感冲突,然后闪回叙述历史的严酷斗争,最后又回到现实的情感冲突中来,闪回及转换大小21处。这种闪回和转换,是有故事因果关系和情感发展逻辑的闪回,现实和历史之间的故事互相映照,因而加深了主题的阐述,强化了艺术感染力。舞台上每一次历史和现实交替的画卷,就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顾,对红军英勇精神的热情讴歌,又是对现实人们精神面貌、价值取向的严肃观照,以引起现实中人们心灵在震荡中得到新的一轮升华。

比如第一幕,一开场是1954年西宁革命烈士陵园落成典礼现场。现实故事是当年红西路军女子先锋团连指导员华素秋来参加典礼,一直隐居民间的女子先锋团连长郝秀英来到陵园,与老战友华素秋相认,她带来一面千疮百孔、染满红军鲜血的军旗献给陵园,并要求做一名守墓人。看到这里,观众必然会问,这两人是什么身份?什么关系?那是一面什么样的旗?郝秀英为什么要做一名守墓人?这时舞台闪回到了1936年河西走廊那场生死搏斗中,战况急迫之下,指导员华素秋带领大部战士撤退,连长郝秀英带领少数战士阻击敌人。最后弹尽粮绝,被逼到悬崖边,郝秀英怀抱军旗,与姐妹们一同跳下了悬崖。闪回完,现实中的郝秀英向老战友表露心愿:“九死一生言难尽,百转千回找红军。归队无望终身抱恨,流落乡间隐姓埋名。听说是烈士陵园把式竣,我徒步百里来奠英魂。带来血染的军旗相敬赠,还有一件终身夙愿意请组织帮我来完成”,“只要求到这烈士陵园当一名守墓人”,“一辈子跟死去的姐妹们忠魂相伴”。通过这样的现实和历史的转换,两个主要人物的身份、经历、性格,以及她们的崇高品格,就基本形象地立在舞台上了。

在第四幕中,有这样一段戏,也很好地体现了现实与历史转换的艺术感染力。在“文革”中,年仅十七岁的“红卫兵”贾向东带领大家要砸毁烈士陵园,郝秀英坐在烈火中誓与陵园共存亡。贾向东见状想撤,这时郝秀英对她说:“十七岁,花季年华呀!你知道当年我们多少姐妹,也是你们这般年岁,喋血沙场,……听听她们临死前说的什么话!”然后,剧情闪回到当年郝秀英与另一位红军战士幺妹在兰州黄河边被敌人追杀的情景, 幺妹中弹,临死前对郝秀英说:“我生是红军的人,死是红军的鬼……”。这闪回的故事,极大地震撼了贾向东,她为红军女战士誓死追求理想和信念的精神所感动,立即带领大家灭火救出郝秀英。在这里,理想和信念战胜了狂燥和无知,善良和真诚融化了冷酷和麻木,人性在历史和现实的潮涌冲撞之间得到了回归。观众不仅为红军女战士的大义凛然而感动,也为新一代青年的醒悟而欣慰。回顾是必须的,反思更是重要的。在新一代的意识和行为里,理想和信念还是那样纯净吗?为实现理想和信念还是那样执着吗?我们既看到了担忧,也看到了希望。

二、一位不屈不挠地追求自由与解放的红军战士,被以立体雕塑的艺术手法呈现在舞台上,多角度地彰显出其真、善、美的完美形象

郝秀英,这位历尽磨难、九死一生而又无怨无悔、勇往直前的红军女战士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思索。在《血沃芳草》一剧中,郝秀英是作者着力塑造的英勇形象。在全剧历史与现实交替的剧情进行中,郝秀英的人生历程可以归结为不屈不挠追求自由与解放的一生,在一生的追求中,显现出她真、善、美的完美形象,这个形象是多角度的,是立体的,犹如一尊雕像矗立在我们眼前。

导演在导演阐述中指出:演员在塑造这个人物时,不要一味地表现英雄气概,而应着重表现她细腻的思想过程,表现她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以及她丰富的情感世界、痛苦的心路历程,努力将郝秀英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喜有悲的实实在在的真实人,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英雄的符号。

舞台效果表明,郝秀英的形象基本达到了编导的艺术要求,她既英勇战斗,又儿女情长;既顽强坚毅,又战友情深;既刚烈不屈,又聪明机智。

郝秀英首先是一位战士,一位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历尽艰险;在战斗中,奋勇向前。剧中具体表现了她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要指导员带领大队战士撤退,自己领少数战士阻击,最后怀抱军旗义无反顾地跳下悬崖。

战友的情义在她心中无比重。为了让战友和腊妹刚出生的婴儿逃过敌人的追杀,她又一次单独阻击敌人。她对战友说:“……要不惜一切保护孩子,给红军留个种,为革命留条根!”解放后,战友情更浓,她要为死去的战友守墓,一辈子和战友的忠魂相伴。

她热爱生活,也向往美好的爱情。曾经救过她生命、为她在草原流落时遮风挡雨的藏族青年多杰,向她表露心迹时,她也怦然心动,答应与他成亲。但她又十分顽强坚毅,一旦听到有红军的消息,为了更高尚的理想和信念,又毅然继续去寻找部队。

当红卫兵要砸毁烈士陵园时,她不畏缩后退,而是在烈火中表明心志,宁与陵园共存亡。危急之中,还不忘对浑沌不明事理的红卫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红卫兵们幡然醒悟。

特别是多杰在草原上向郝秀英表露爱慕之意的这场戏中,郝秀英的形象十分立体地展现出来。多杰再三求婚,而郝秀英再三欲允又拒,情爱与信仰不能两全,内心的苦痛和煎熬,让她无法忍受。她一再誓言,此生一定要去找红军,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一定會找到!但她又十分感激和留恋多杰一家的情义,与藏族阿妈和藏族大哥难舍难分,戏中与多杰的对唱中,尽情地倾诉了出来:

多 杰(唱)一年前风雪日天寒地冻,

我与你雪野荒郊巧相逢。

郝秀英(唱)鬼门关险些儿把命断送,

亏阿哥将我拽回手不松。

多 杰(唱)谢佛祖让百灵鸟飞进土洞,

苦难中一家如沐春风。

筛满了暖心酒举杯相碰,

永把那天赐的机缘刻在心中。

郝秀英(唱)筛满了二杯酒高高举敬,

谢阿妈与阿哥生死情浓。

多 杰、郝秀英(唱)

捧起了三杯酒胸潮涌动,

感阿妹(感阿哥)

痛饮三杯心热脸红。

郝秀英不只是坚强的红军战士,也是有情有义的柔情女儿。一位本应是在镜前描红,在家前撒娇的红粉女儿,却要将一腔柔情收起,面对凶残敌人,穿越铁血年月,为劳苦大众的解放和新生贡献自己的青春,她走过的路,流过的血,唱过的歌,洒下的情,完美了自己的人生,是真善美的化身。

三、一组美丽善良的英雄女红军战士的群像,是信念和理想的追求者,是现代青年永远的楷模

编剧和导演在创作这出戏时,艺术价值的取向是十分明确的。导演在导演阐述中有非常精辟地诠释:当下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生活的目的,都有各自实现目的的行为手段,京剧《血沃芳草》透射出的人生意蕴,对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对当今流光溢彩的青年一代具有重要的观照意义。当他们面对物欲横流、心浮气躁的世风,与剧中同龄人相比,反观自己的所作所为更能发人深省,从而使该剧具备无可比拟的、深刻的、积极的借鉴意义。是否应该牢记当年红军用年轻的生命和热血谱写的历史?是否应该思考找回某种正在丢失的精神?人应该怎么生活?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因此我觉得我们现在所做的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业,而目前的这个剧本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所以,《血沃芳草》不只是塑造了一个英雄形象,而是进而塑造了一组英雄群像,旨在让现代青年以此为楷模,在和平年代,在锦绣繁花的今天,不要迷失崇高的理想和不懈的斗志。

群像之一的华素秋,是红军女子连的指导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关头,寻找部队未果,带领大家化整为零,保存实力,顽强战斗。

群像之一的春花,为给战友找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群像之一的腊珍,怀了孩子还报名参加西路军,在战斗中生下婴儿,为保护婴儿和战友而拔刀自尽。

群像之一的幺妹,怀抱红军的后代,流落草原,情急之下托孤给土族大妈,继续寻找红军,最后牺牲在寻找部队的途中。

她们对革命的忠诚,对理想的追求,对战友的情义,可谓感天动地。她们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熠熠有光。

编导在塑造红军女战士的集体形象时,并不停留在单纯的战斗厮杀、生离死别中,还细腻地表现了她们天真、纯洁、美丽、善良的本性。如在第二幕中,专门安排了女红军战士齐声高唱“打骑兵歌”的操练舞蹈,她们个个意气风发,飒爽英姿,显示了青春亮丽的一面。又如第一幕,女战士春花用四川民歌深情地一曲《劝郎当红军》歌,婉转动人,情深意浓,很有艺术感染力。包括郝秀英在草原做藏家女时,穿一色美丽的藏族服装,“且当这牧羊女埋名隐姓,一身的藏民打扮一口的乡音。握羊鞭向东方举目山岭,望浮云看落日思念红军。”舞台的美丽草原画面,角色窈窕的藏家女儿装扮,加上演员委婉柔情的表演,青春年华的美好感人心怀。正是这样的美,而又在这样的大恶环境中呐喊、冲杀,更加深了女红军战士的真善美形象在观众心目中的印象,也一定能激发今天观众对自身价值观的反思,促进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的升华。

四、一台编、导、演、美各方通力合作的创作集体,为提高艺术水准,创造精品剧作打好基础

《血沃芳草》一剧初次上演,就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在这部戏的创作、排练、演出等方面的运作上,剧院十分重视,集中各方优势力量,精心创作,精心排练。剧本特邀著名剧作家姜朝皋创作。本剧是在作者深入青海体验生活、收集素材的基础上,根据剧院京剧团现有演员构成情况量身打造的力作。导演是由国家一级演员、并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进修导演专业的杨海东担任。他曾多次参与青海省京剧团创作的具有青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京剧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对表现民族地区题材的京剧剧目表导演有丰富的经验。

音乐设计和作曲之一是二级演奏员李晟,他除了在本团担任演奏工作外,多次担纲为本团新创剧目作曲和音乐设计,对京剧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有机融合有一定经验。在创作本剧音乐中,按照导演要求,适当地运用交响乐手段,用歌剧的音乐思维来布局和表现,突出史诗性的全景式渲染,同时在特定场合强化地域特征,融入了青海地方音乐、藏族音乐、川北小调等音乐元素,在表现时代的激越与苍凉,抒写人物内心情感的复杂和细腻方面,具有独特表现力与感染力。唱腔设计基本遵循传统声腔,但据剧情需要,有独唱、合唱、伴唱、对唱等多种表现形式,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

参与演出的演员大部分是2007年从天津艺术学校毕业的青海班学员,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社会阅历和艺术表演经验尚浅,要完成塑造七十多年前的红军女战士形象的任务,有一定难度。剧院组织大家一起参观红军烈士纪念馆,听老军当年的奋斗故事,结合剧情体会人物的战斗历程和思想情感,老演员也热情地言传身教,使大家的表演有了明显的进步。在舞台上,她们再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忠贞不渝的鲜明性格,表现了战友不抛弃不放弃的患难情感。曹文靖、焦晓霞分别扮演青年郝秀英和中老年郝秀英,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她们没有一味地表现人物的英雄气概,而着重表现人物细腻的思想过程,表现人物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艰难的心路历程,因而呈现在舞台上的郝秀英,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喜有悲的实实在在的真实人,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英雄的符号。

导演和舞美设计在本剧的舞台美术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为配合剧情中不断反复的时空交错要求,舞台装置了六组流动性很强的三棱柱,分别写意地显示出每一场戏的特定环境,如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苍凉空旷的祁连山脉,广袤的草原与雪山。舞台纵深被分为三个区域,景随人变,人景合一,时空流畅交错,醒目地表现出了每段戏的时空特征与戏剧情势。舞台灯光采用大色调,大对比,充满力度。这些都很好地配合了剧情的需要和发展,提高了艺术水准。

关于州级文明村马岔上寨的诗章 篇4

村门联语

跨入咱村祥瑞们,走进幸福新农村。外面世界很精彩,家乡亲情更留人。

山村之变

(一)昔日尘土飞满天,暴雨袭来毁良田。如今生态恢复好,白鹭飞来当乐园。

山村之变

(二)进村环村路无尘,两旁亮了夜明灯。村里有了合作社,靠山致富梦成真。

专业合作社

门前创业梦成真,不做他乡打工人。山美何愁无人看?酒香不怕巷子深!

再致乖乖女

父母寄望“211”,女儿考上“985”。捷报传来获国奖,金凤喜从农门出。

龙马奋蹄

——马岔上寨村重修龙马石像

奋蹄龙马好精神,美丽山村梦成真。村民和乐歌盛世,建设家园报党恩。

【《诗章》】推荐阅读:

池塘与诗章10-22

吉日木吐诗章美文05-10

上一篇:施工图审查机构下一篇:中美动画电影文化差异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