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之道

2024-10-15

可持续发展之道(通用12篇)

可持续发展之道 篇1

城市在历史中成长, 历史在建筑中沉淀。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 已经很难去证实城市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了。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它随着人类的发展而进步。建筑作为城市的主要构成部分, 不仅承载着城市的特色和文化, 而且还隐含着城市的人文风貌。21世纪最活跃的话题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待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基于建筑的发展。特别我国超大型城市, 必须将城市从传统高消耗型的发展模式向现代高效绿色型的发展模式过渡。绿色建筑是当今建筑设计的潮流, 是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通道。因此,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 如何从环境、生态的角度出发, 创建绿色建筑, 追寻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是我们应讨论的重大课题。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资源最大优置化的模式下创造出适合人类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建筑物。它涉及了能源、美学、科技、环境等相关领域, 以低负荷方式为人类创造出安全、舒适、健康、高效的空间结构。绿色建筑的本质是在其本

形象的真实性止于事物的表层, 而是以体现事物更深层的本质性特征为目

陈幼坚是大家熟悉的华人设计师, 他的这个茶屋的标志也是华人设计界堪称经典的作品。 (图2) 以佛手为图形的设计, 本身就带人进入一种禅的意境, 佛拈着一片叶, 是茶叶也许是菩提, 拈花微笑的佛的智慧就藏在这手指拈动的瞬间。这是一个关于

茶的标志, 而品茶, 本身就是禅宗在东方人日常生活中的显现。该标志表达品茗时的闲情逸趣, 并显露出浓浓的东方文化情怀。

2. 离形得似

“离形得似”是中国艺术形神论的另一方面。主张由内而外, 以神为本, 真实的表现主体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 因而其艺术形象的构成方式是“以神写形”, 允许为了更好地传神对事物进行改造, 追求以“不似似之”的变形效果。现代设计同样追求对客体精神本质的把握, 通过抽象等表现手法达到抓住对象神韵的目的, 现代标志设计对传统符号的继承绝不是停留在传统符号可视的物化形态上, 而是深入传统符号的内在生命力量, 可谓“得意而忘形”。

作为中国举办的大型国际赛事——2004中国网球公开赛, 在大会的会徽 (图3) 设计时选择

了中国式的表达方法——书法艺术。该标志用水墨的笔法表现了网球的特点, 可谓是独具匠心, 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抽象的、现代的面孔一下子跃然纸上。可以看出, 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标志设计之中, 必身的生命周期里实现对各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而且对环境、资源等因素产生最小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是双重性、双环保的建筑物, 它不仅包括建筑的自然物质化和可持续化两属性, 而且包括对室内环境保护和室外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田淑芬女士把绿色建筑归结为具备“4R”的建筑1:即“Reduce”, 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 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 利用回收材料、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 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绿色建筑是人类与自然、社会关系的体现, 是人、物、环境相互统一发展的新建筑模式, 是提升城市的品位、文化和风貌, 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二、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最早被认为是绿色建筑的是在坦桑尼亚奥尔杜威大峡谷的防风墙, 它是就地取材, 并能够改善室内的温度条件, 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1962年蕾切尔·卡森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 卡森从关注杀虫剂延伸到昆虫、鸟类、鱼类、植物类和人类本身等整个的生物链及赖以生存的土地, 提出了一些不可预见的危害, 从而萌动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引发了绿色环保的话题。20世纪60年代, 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建筑学与生态学合并并提出了“Arology”即“生态建筑”的理念。20世纪70年代, 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 让人们懂得为经济而牺牲健康所付出的代价, 环保意识需加强, 须资源节约, 从而节能建筑成为绿色建筑的先导, 至20世纪80年代, 节能建筑的体系逐渐完善, 并在许多发达国家推广。由于建筑密封性的提高, 导致室内环境的定会使标志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同, 同时也更富有生命力。

3. 形神一体

“形神兼备”不同于以形为本的“以形写神”, 也不同于以神为本的“离形得似”, 而是这两种艺术形神论的重新综合, 是一种理性的提升。“形神兼备”的“形”是一种经过精心选择的, 能够融形于神的形似。艺术形象通过客体的精神契合与沟通而获得深刻的意蕴内涵, 这种意蕴又依着准确、凝练的外形呈现出来, 从而展现出一种形神相融相合的独特而生动的魅力。

如果说“形”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借鉴, “意”是对于传统造型的发展和升华。那么“神”高于“形”的描写和“意”的延用, 强调主观意识对于客观物体的感受, 注重审美的内心体验和感悟。“神”不靠“形”的再现去征服读者, 而是通过“以形传神”的方式, 使“神”超越“意”像在心灵中升华。由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

比如兴业银行的标志为了避免与大多数银行标志的雷同效果, 从企业自身特点出发, 以“流通”的概念为设计的基础, 创作出了流动性的钱币形态, 由此“活钱”的含义被凸现出来, 其动态的钱币形象也与目前银行业静态的钱币造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标识外观上也打破传统了钱币圆形的构图, 塑造出个性化的视觉感受。虽然运用了传统的图形但是经过了较大的变形处理, 同时又传达出了其内在的含义, 可谓是形神一体的手法运用的典范。

参考文献:

[1]蓝江平.汪东梅.从标志设计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相结合

[2]靳埭强.中国平面设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3]陈振旺.传统符号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D].无锡:江南大学

质量急剧下降, 出现了建筑物疾病综合症 (SBS) 和建筑物相关疾病 (BRI) , 所以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话题成为各个国家研究的重点。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高峰会议” (Earth Summit) , 达成“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共识, 促使绿色建筑体系进一步发展, 提出具体的政策和计划, 并在各国进行实践推广。近十几年来, 国际间的合作更加密切化, 全球的建筑圈也积极相应, 如国际绿建筑会议 (GB2000) 、健康建筑会议 (HB2003) 等。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 从消极的“保护”“节能”, 变为积极的“绿色”“持续”, 绿色建筑已成当今建筑的发展趋势。

三、绿色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随着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 平均每年大约有1600万农民进入城市, 城市的人口耗能较农村人口耗能的3~4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的耗能正在迅速扩大, 特别是城市中的建筑耗能和交通耗能更加明显。对于发达国家, 起步较早, 1996年欧盟就开始实施“能效标识”, 从而加强了对建筑的控制和管理。绿色建筑大大地降低能源的消耗, 甚至可以利用一切可再生能源, 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跃进, 绿色建筑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再只是“平面”的关系, 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

第一, 从发展进程来看, 绿色建筑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等。首先, 兴建绿色建筑会促进城市的资金和资源流动, 带动城市的经济进步;其次, 兴建绿色建筑从环保和节能的角度出发, 追求最大的资源利用率和最低的负荷影响, 对城市环境起到较大的保护作用;再次, 兴建绿色建筑, 会缓解城市人口的居住压力, 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 为城市社会的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最后, 兴建绿色建筑, 会使城市文化和地域的特色得以展现, 提高城市的社会地位和竞争力。

第二, 从因果关系来看,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是人类的居住场所和活动中心, 是人类主观地利用自然环境营造的生存环境, 所以人们在追求经济的同时, 需加强对环境质量的评估、减少城市的废弃物和污水加剧的现象、开创清洁生产和生态消费, 从而减少对日后发展的负面影响。优秀的绿色建筑能够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市民精神、完善社会体制和改善城市风貌。绿色建筑, 在科技的指引下, 正确地处理建筑室内外环境, 提供健康安全的活动空间。将发展绿色建筑推广, 形成绿色健康发展的区域化, 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形成。例如在我国上海市, 为了解决城市的能源供给紧缺、资源保障问题、生态环境和旧房改造压力的瓶颈现象, 创建了上海绿色建筑办公示范楼, 其特点有:其综合耗能为普通建筑耗能的1/4;能源再生利用率为建筑耗能的20%;资源利用率达到60%;室内达到健康、安全的标准2。这就是充分体现了绿色建筑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总的来说, 绿色建筑的发展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各城市的人文历史、地域特色等作为理念牵引, 并按照相关规范建造适合的建筑。城市可持续发展从大的方面, 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行调控, 为绿色建筑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广阔的背景, 两者是相互依存统一的。所以我们应该以绿色建筑的发展为基点, 以“室内环境+建筑环境+区域环境”的模式来牵头, 共同打造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型生态系统。

四、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

如今, 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人类面对未知灾难最为理智的战略,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最为有效的手段。绿色建筑警醒着人们, 维护自然, 就是造就自己。如此才能延续人类文明, 共建美好家园。例如悉尼北部海滩郊区的可持续建筑、上海世博会主题馆的设计等, 就已给绿色建筑的兴建做出了表率。

首先, 要重视整体设计, 即在遵循整体及环境的优化的原则下, 将建筑不再单纯的看作是单一的元素, 而是看作开放的系统, 注重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气候、文化、经济等因素的结合, 从而做到综合设计、整体规划。其一, 城市的规划要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引进绿色建筑的理念。一方面将不合理的布局、空间、规划进行调整和更改, 另一方面将合理的设施进一步拓展, 突出特色, 融入自然。其二, 要合理有效的利用多种物质资源。如建筑当地的水系、绿化、土地及气候等, 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循环系统。通过建筑周围的微气候和水体的控制, 来调节建筑内部的湿度、温度和通风。要重视建筑周围的绿化, 使得建筑外部环境和建筑本身, 具有“立体”的效果, 形成多维的视觉空间。其三, 要合理的控制建筑外部的隐形资源。如飞禽类的叫声、水声、风声、自然光影等,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却能营造非同凡响的氛围。其四、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有选择的运用到建筑外部环境中。如园中的漏景、隔景、借景、分景等处理手法, 会有效地提升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质量, 从而加深建筑的美学理念和时代精神。

其次, 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 要重视建筑自身的设计特点, 要符合其节能高效原则和健康安全原则。建筑自身必须要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要建造符合社会发展的空间结构, 在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的要求下最大化的避免环境污染。其一, 要做到建筑的节能设计, 本身的材料要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尽可能的减少材料的运输, 降低建筑材料的污染。其二, 对于建筑本身的造型要合理化调控, 达到建筑长宽高的比例协调, 降低外面表面积的影响, 以最小的表面积来容纳最大的空间, 比如每层的层高和开窗的大小控制, 提高室内的阳光照射度和照明度等, 会对建筑的耗能和散热及室内空气的流动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三, 注重建筑外墙的材料运用, 可以很好地达到建筑的热工性, 起到适合的保温作用, 并且建筑外墙要尽可能与绿色植物结合, 开发建筑的生态功能, 如屋顶花园和攀墙植物的应用, 不仅合理调节室内的环境, 而且提升了建筑的艺术性。其四、对建筑要进行弹性设计, 提高建筑内部空间的可变性、适用性、时代性, 做到内部设施的灵活性, 随着时间的变化, 而能合理的更改和配置, 始终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并且合理地利用吸热玻璃、夹层变玻璃等技术, 依据空气夹层热阻较小的原理, 来满足使用者的调节需求。其五、最大化的利用基地的资源, 做到建筑的智能设计。一方面要能够利用现代的电子和自动化等科学技术, 实现绿色建筑的物质智能化;另一方面要利用周围的环境因素, 达到能源在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 实现绿色建筑的资源智能化。

五、结语

随着人们对“人——建筑——环境”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究, 越来越认识到兴建绿色建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深刻体会到资源的有限和环境的恶化。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大力倡导兴建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 使得绿色建筑渗透到城市的各个方面, 以兴建绿色建筑带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并利用机遇, 深刻思考, 用实际行动来促进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使人、建筑、城市、自然融为一体, 打造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型生态系统, 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以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淑芬.绿色建筑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J].建筑经济, 2005.12

[2]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April 1991) “Indoor Air Facts No4 (revised) :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 ”http://www.epsa.gov./iaq/pubs/sbs.html.

[3]孟庆林等.泛亚热带地区可持续建筑设计与技术:华南及香港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4]徐强、陈汉云、刘少瑜.沪港绿色建筑研究与设计案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5]吴伟.城市特色研究与城市风貌规划: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城市特色学术委员会2007年会论文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10.

可持续发展之道 篇2

人要生存,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有能适的这一个能力,你就能生存于这个世界。

对于世界现代化趋势的发展,人必须要有一技之长,这是人生存的关键因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一旦人有了生存条件,他必须要寻求发展之路。何为发展之路?再者说,每个人要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理想,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理想是我们发展中的精神动力。同时也需要有一份蓝图,去规划人生的每一步。

我们都有自己的路去走,有的路,需要有脚去走,有的路需要有心去走,每一条归路,总会有不同的结局。生命有所同,有所不同。正因为有所不同,每个人才有不一样的.道路。角色有所同,有所不同。也正因为有所不同,每个人才有不一样的足迹。对于有的人来说,人生就像一场赌博,有时甚至与生死做赌博。

要我说,每个人就是一个表演者,成功的表演者,在于不断进取,对于失败,他能坦然接受,不为失败找任何理由,对于成功,他能面不改色,不为成功而高视自己。相反,失败的表演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对于失败,他畏畏缩缩,在经历失败后一振不撅,悲观前行。

人千辛万苦地来到这世界上,本不该成为别人的累赘。人不该沉浸在别人给予你的评价而活着,却忘了自己本有自己的路要走。人不应该活在别人的身影中,否则,你就永远无法感受到阳光照射下来的温度,我们把它称为“光明”。所以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在心中的蓝图中,应该把它视为我们一生的使命,直至生命沉落泥土的那一刻,我们能未曾为之而后悔过。人活着,就应该记住,纵使理想很大,如同夸父逐日,我们都应该有这个信心去实现。

一个的人的力量很小,容易随波逐流,习惯跟着别人的脚步走。这对于一个发展者来说,是一大挑战。近来怕说当下事啊,就中国式过马路而谈吧,到外面去看下,国人闯红灯过马路这一现象,简直可以说是顺眼拈来,看到外国人闯红灯,他说是入乡随俗,真是让人有点哭笑不得呀,由这可以看出,现在的人们大多都有这么一种从众心理。看着别人开服装厂,我们就开服装厂,看着别人拍穿越剧,我们就拍穿越剧,难道我们真的没有创造力么。

其实,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潜能。那么,人应该是尽量去发掘自己的潜能呢,还是继续伤仲永的结局呢?

可持续发展教育:优质教育之道 篇3

本届专家会议以 “可持续发展教育:优质教育之道” 为主题, 通过大会主题报告与代表国别报告,重温了2005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国际实施计划》(以下简称《十年计划》 )、2009年报告《审查可持续教育的背景和结构》和2012年报告《塑造明天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过程和学习》(以下简称《塑造明天的教育》)等重要文件,回顾了各国为落实这些文件精神而采取的行动及取得的经验。与此同时,还考察了北京市石景山区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实验区。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十年计划》发布以来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成果,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14年大会文件内容提出建议。

与会代表高度评价联合国发布的三个文件对各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指导作用,特别强调了2012年发布的第二个报告《塑造明天的教育》的重大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这一报告收集了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35个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案例与相关研究成果,展示了国际社会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开展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创新的新鲜经验。参会专家认为,该报告明确指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正在引导世界教育改革与创新潮流的新趋势,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继续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支持下,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教育联盟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共同协商,联合发起建立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 其主要任务是联合亚太和其他地区国家共同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培训与经验交流,为各国在今后5~10年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出政策与实践建议。与会代表认为,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为密切各国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并表示将积极发挥每个人的专业优势,动员每个人的社会资源,为该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参会代表普遍认为:

?誗近40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推出和传播过一系列新教育理念,如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全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发表过《学会做人》《学习:内在的财富》等著作,对当代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与相关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对各国教育改革与创新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本世纪初开始,《十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挥“思想的实验室”和“标准的制定者”作用的又一个成功范例。各国实施《十年计划》取得的良好实践效果证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体现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思想,是衡量优质教育的重要标准。

?誗面对频繁出现的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不可持续发展问题,面对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呼唤,进一步大面积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全体参会人员向联合国及各国政府再次发出呼吁:在《十年计划》完成后,十分需要继续制定与实施第二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文件,并在全球掀起一个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的新高潮。

参会代表重点讨论可持续发展教育和优质教育的关系,并形成以下共识。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功能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优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会代表在讨论中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涵义应当包括培养青少年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新型公民,并且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参会代表以各国与地区的成功案例证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利于克服传统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知识本位、教师本位等与社会实际相脱离的弊端,对提高地区与学校教育质量具有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各国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

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

在《十年规划》发布之后,由于各国政府发挥了动员组织作用,促使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各国得以广泛开展,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制定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规划、编写可持续发展教育1~5年计划、组织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培训、支持开发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与教材、开展经验交流活动。今后,各国政府要继续发挥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一责任人的作用。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

促进了地区教育改革与创新

以加拿大曼尼伦巴省和中国北京市经验为例,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产生了促进地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地区教育树立为当地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功能,促进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等内容进入地方课程,帮助地方学校校长、教师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专题培训,提高他们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提升当地优质教育水平,促进当地利益相关方之间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合作。

四、可持续发展教育

丰富了各级各类教育内容

与会代表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将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知识融入课程内容,丰富了各类各级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内容,应该成为青少年和全体公民接受优质教育和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够教会我们的孩子准备好如何面对今天和不远的将来的挑战,教给他们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都能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来生活,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教给孩子如何享受高品质生活的教育。

五、可持续发展教育

有效地推动了学习方式创新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积极推进,许多国家学校的教学方法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创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大量出现,诸如发现式学习、参与/合作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跨学科学习、基于批判思维的学习、 基于系统思考的学习、多方利益攸关方学习等。在不少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中,以教师为中心且强调单一知识传授的教学正在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价值观为导向的参与式学习。为实现可持续未来而创新教学与学习方式,正在成为一股教育创新潮流。

六、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利于引导

人们关注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

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够帮助未来公民对参与解决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能力准备。经验证明,许多国家在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中,开展人类可持续发展领域多方面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诸如气候变化教育、灾害风险教育、清洁能源教育、可持续消费教育、生物多样性教育、世界遗产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除了基础教育外,在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企业教育中都需要编写专门教材、开设专题讲座,对广大青少年与全体公民进行可持续发展通识教育。

七、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够促进

青少年与全体公民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

为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必然要求受教育者不但接受可持续发展新知识、新理念,而且希望他们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相一致。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效果良好的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与成年公民养成了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可持续生活方式,受到了社会各界与媒体的好评。

八、以质量监测和评价

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水平

思辨与实证是洞察教育教学底蕴的两个窗口。只有引入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质量水平。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中国、英国、加拿大、德国、韩国等国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方面所做的探索,建议更多国家根据《十年计划》等文件的相关要求,制定国家、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标准,采取科学方式实施质量监测和评价工作,以质量监测与评价为抓手促进地区、学校与教师自我诊断、自我评析、自我反思与自我修正,逐步构建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区域、学校育人模式,高效率推进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

九、建立与完善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

教师培训网络

有计划地、系统地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经验培训,对于提升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认识水平和掌握可持续教学模式,具有基础性、长远性意义。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各地办事处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资源的整合力度,形成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网络;有条件的高校、教育科研院所和培训机构要承担起面向本地区、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责任。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中国每两年举办一次国家讲习班和国际论坛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形式,认为这类培训对提高参会校长、教师等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十、研究与编制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的优质教育与优质学习质量标准

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促进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并且进而成为衡量优质教育质量的新标准。近些年来, 国际社会已在普遍采用PISA标准, 重在测查各国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 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从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效果出发,有必要从知识、能力、价值观、生活方式四个方面制定标准及测查内容,以更全面地导引世界优质教育与优质学习的方向。鉴于此, 为了向各参与国与地区提供符合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的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必要组织专家开展相关研究,制定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高度的优质教育与优质学习的评价标准。

与会代表认为,2014年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将总结《十年计划》的实施情况,宣传各国各地区十年可持续发展教育所取得的成就。这次会议将全面总结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并且制定与颁发未来十年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球行动计划, 确定未来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并作出部署。这次大会将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中的一座里程碑,对推动世界教育改革与创新进程产生历史性影响。

参会各国近十年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经验充分表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产物,是适应人类新的生存与发展时代需要的创新性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面对未来全球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新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要在未来5~10年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行动计划,各国教育工作者十分有必要进一步行动起来,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与实践提高到更高的质量水平,以利于培养一批又一批善于为了可持续未来而学习的新型公民。

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坚持不懈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实践进程,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真理性思想,逐步创造日臻完善的优质教育育人模式和理论体系,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从较为边缘地位大步进入各国与世界教育的核心地位,成为各国与世界教育的主流,成为优质教育与优质学习的质量标准。

这是一个令人鼓舞又值得为之努力的目标,让我们携手共同奋斗!

探析电子支付发展之道 篇4

一、商务交易现状

(一)网络购物

截至2011年6月底,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73亿,使用率提升至35.6%,半年用户增长7.6%,用户增长的势头有所减缓,如图1所示。

(二)团购

2011年上半年,中国团购用户数从2010年底的1 875万增长至2011年中的4 220万,使用率从4.1%提升到8.7%,半年增长率达到125.0%。团购这种模式迎合了网民对服务性商品的需求,填补了市场空白。可以预见,网上团购将成为网民的生活常态,如图2所示。

(三)网上支付

2011年上半年,中国网上支付用户数从去年年底的1.37亿增至2011年中的1.53亿,半年增加1 607万,用户增长11.7%。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作为电子商务重要支撑的网上支付服务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各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网上支付相关监管体系的完善将促进网上支付应用在网民中进一步普及,如图3所示。

二、网络消费安全环境

商务应用的迅速发展滋生了网上交易中诈骗、犯罪等问题。安全的网络消费环境不仅是提高现有用户使用频率、吸引新用户的重要因素,也是行业良性发展和企业有序经营的重要保障。

2011年上半年,有8%的网民在网上遇到过消费欺诈,该群体规模达到3 880万人,如图4所示。网上消费欺诈造成了用户对互联网商务类应用的担忧、抵制和排斥情绪,影响了商务类应用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推动网民商务类应用的深化,管理部门需要尽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通过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用户多方参与,共同维护绿色、健康的网络消费环境。

三、电子支付发展之道

(一)支付安全

1. 密码保护问题

在现有常用的支付模式下, 不管是用银行卡还是用第三方支付都离不开客户的私钥。离开了客户的密码保护,所有的支付都是不安全的,因此确保客户的密码安全问题摆在了网络支付的首要位置。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中, 客户进行支付的关键一步就是客户在自己的客户端输入自己的银行卡密码或者第三方的支付密码。客户的密码在公共的因特网上进行传输是最危险的行为, 然而要实现电子商务的资金流环节就不得不这样冒险。

那么如何保证客户的密码在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间的安全传递呢?目前最好的办法是采用数字签名方法, 把传统签名意义的形式引入网络支付。数字签名又如何实现呢?目前我国银行普遍采用著名的RSA算法来实现。首先客户向银行提出申请,然后银行对客户提供一个包含有客户信息的数字证书, 其次客户在电子商务支付时用该数字证书向银行发送一个签名。这个签名是经过银行服务器认证的采用了RSA算法来进行处理的一个摘要, 这个摘要的过程就是数字签名。当银行收到这个由客户发送过来的摘要时,与发放数字证书时候的摘要进行比对, 如果比对的结果一致则认可是客户的签名。那么客户的这次行为确认是由客户做出的, 银行就可以对客户的这次电子商务网络支付进行安全支付了。第三方支付平台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不同的是客户先把支付款项事先支付到第三方的支付账号上去,由第三方进行代为保管。当客户认可卖方的产品时再向第三方发出支付指令,由第三方支付给卖方。所以采用数字签名的形式可以解决目前常用支付模式的密码保护问题。

2. 安全认证体系问题

目前我国的认证体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 也就是说没有专门的权威机构去管理客户的数字证书和密码问题。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由各商业用户主体去管理的模式, 各大商业银行成了主要的发行者和管理者。这种谁受益谁管理的模式对客户的使用非常不方便,对管理也不利。因此,形成权威机构专门部门责任机制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专家指出,权威的第三方可信网站认证的实施将进一步肃清钓鱼网站,对保障正规中小电子商务企业的权益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将更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将可通过更加简便的方式了解电子商务网站的真实性、合法性,在线交易环境将得到有效改善。

(二)支付创新

随着银行卡的不断深化,近年来我国的银行卡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支付创新是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动力。随着银行卡业务的不断拓展,银行卡的普及应用开始突破POS受理和银行ATM柜员机的传统领域。手机支付、互联网支付、电话支付等一系列新型支付手段应运而生,并引领一场又一场新的支付革新。为了满足群众对多元化的支付需要,中国银联积极联合各家商业银行、专业机构等银行卡产业相关各方,不断地推动各类银行卡的创新支付业务,为广大的持卡人提供更多的支付便利,促进了银行卡应用领域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如今,广大的持卡人不仅可以在ATM机上自动取款,在POS机刷卡终端进行消费,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固定电话、自助终端、数字电视机顶盒等新型渠道,实现公共事业的缴费、机票酒店的预定、信用卡的还款、自助转账等多项活动。

(三)产业发展

探寻中小企业的发展之道 篇5

首先,要生存下来

对于参与市场竞争整体实力还稍显稚嫩的中小企业来讲,其切入市场的最初因素是为了进入市场牟取一杯羹。可是,当企业的创业者倾其所有完成了竞争市场的准备工作,并正式进入市场之后,激烈的竞争程度远远超过其所想象的程度。这个时候,有些有想法的老板会认真思考自己的处境,重新定位发展;而大部分的老板则病急乱投医,无论是否适合自己的,就拿来用,结果在繁荣了与其自身相关的广告、包装、租赁、人力资源等相关资源后,从这块市场消失了。

俗话说的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句经常被我们说而意义很深远的至理明言!中小企业应对市场竞争风险的能力不一而定,其最终的方向都是希望可以发展壮大,

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竞争和不利情况比较正常,毕竟市场从来都是只相信眼泪。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企业来积极应对,不一定短期内就取得突破性发展,这样的企业和机会很少。在有效的适应期可以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可以生存下来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生存下来了,经历了市场真实的考验,就会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不可多得的一线操作经验,成功的几率自然会大很多!

其次,准确定位寻求发展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小富即安”的思想始终存在。毕竟个人企业主自建企业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而并是每个人都会规划自己5年、内做成集团公司,年销售额几十亿这样的宏伟蓝图。面对国内医药行业占到将近2/3的中小型医药企业,扬子江、九州通、扬森这样的企业毕竟高不可攀,于是缺少了未雨绸缪的战略规划,企业早晚是会被吃掉的。

文化产业发展之道 篇6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却远远不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的现代 强国。任何产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能拔苗助长“乱弹琴”,亦不能避重就轻“跑弯路”。为了廓清文化创意产业的现象与本质、问题与规律、创新与市场,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教授。

警惕产业乱象

《新经济导刊》:您在微博上说:“文化产业的乱象已经显现,一些企业到处移动,吃优惠政策,吃完一地往另一地……”请您具体说明一下?

陈少峰: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许多企业打着文化产业的旗号却不做文化产业的事情,有些文化产业园区干脆变成了房地产项目;二是政府把文化产业当成一个大口袋,什么都往里装,盲目的做法比较多。做文化产业应该以企业为中心,可持续地发展。

现在全国各地到处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企业和政府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企业做园区是为了尽快变现,而政府希望发展文化产业。当政府把园区交给企业的时候,根本就管不住,企业把园区做成什么的都有。很多企业通过在园区的进出,吃优惠政策,吃完一地又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此外,园区之间还存在恶性竞争。最后就怕文化产业没做起来,给企业提供了“钻空子”吃政策的漏洞。

我建议,政府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应该有目标的考核,给企业优惠的时候,要提出相应的考核目标;二是要加强监督;三是把税收减免、补贴等优惠政策改为奖励,企业做好了才给奖励,而不是什么都没做,就提供优惠。有的艺术家村,房租减免,艺术家住进去私下交易,不交税收,文化产业也没发展起来。

如何奖励呢?要有目标考核,例如衡量一个企业的纳税额、科技创新等,做得越多,奖励越多,相当于一个奖励基金。

《新经济导刊》: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很混乱,有叫文化产业,有叫文化创意产业,有叫创意产业,有叫文化与创意产业,有叫版权产业,有叫娱乐产业。这些有区别吗?

陈少峰:概念上很难统一,因为统计的口径不一样。政府的层面叫文化产业,北京叫文化创意产业,上海叫创意产业,各自的范围都有差别。即使名称相同,各地统计的口径也不一样。日本叫内容产业,也叫文化产业,但日本对文化产业的定义范围比较宽,把电子、通讯、计算机等产品都算进去了。

《新经济导刊》: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瓶颈是什么?

陈少峰:最大的瓶颈是人才,缺乏懂文化产业的高端人才。以前是做文化事业,国有文化传媒都是事业单位,很多并没有达到真正市场化的要求。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做大做强也缺乏人才。学校也没有培养高端人才的学科建制、机制和资源投入。

做法不对也是一个瓶颈,不管是管理文化产业的,还是从事文化产业的,对文化产业的认识都远远不够,比较片面。

此外,版权问题对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也构成了冲击。侵权、盗版横行主要是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执法机构打击力度不够,行业协会也还没有发挥出保护知识产权的应有的作用;收费并不代表保护知识产权,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点。而仅仅靠企业维权是不行的,企业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办法进行维权,而且打完官司后,执行也是个问题。

融资不是问题

《新经济导刊》: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产业不尽相同,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少峰:文化创意产品跟一般的物质产品有比较大的区别,它是一种精神产品,与文化艺术有关的产品,除了经济效益,还要有社会效益。

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律表现在,产业链很长,一本小说或一个剧本,可以做成图书、电影、游戏、动漫等,开发延伸出一系列产品,资源的使用偏向于产业链,这是其他产业所没有的。此外,与工业园也不一样,文化产业主要靠人力资源,靠创意。管理的方式也不一样,主要管理艺术家、创意人才,难度也会增加。品牌和轻资产占很大比重,以轻资产为主导。

《新经济导刊》:您在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研究方面很有建树,请介绍一下国内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现状。

陈少峰:商业模式针对于不同的行业和企业,一个行业有好的商业模式,也有不好的商业模式。比如音乐剧,可能就不容易形成商业模式,而通俗的演唱会就相对容易一点。对一个企业,商业模式也有好坏和做得是否到位的问题。商业模式要符合产业环境,做得好的文化企业的商业模式肯定符合国情和自身特点。

索尼采取的是一种互补性商业模式,游戏机卖得便宜甚至亏本,但游戏软件卖得昂贵。商业模式好不好取决于运作,能否复制,有没有成长性,有好多要素需要考虑。苹果的商业模式是把高端的硬件、平台、内容和创意融合在一起,其实这种商业模式,别人也想过,但就是做不出来或做得不到位。

《新经济导刊》:中小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面临哪些挑战?政府如何支持中小文化企业?

陈少峰:中小文化企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不知道怎么做更好;二是不太会经营企业。现在都说中小企业融资难,其实不是融资的问题,因为你做得不好,所以融资就困难了,如果做得好,融资就不是问题了。这涉及到一个人才的问题,缺乏经营文化企业的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匮乏。许多中小文化企业每天跟着项目跑,追求短期效益,没有任何积累,甚至公司的品牌都没有留下来。

各级政府今后可以拿出一部分钱来持续地培养人才,比如,对区域文化企业经营人才的培训,连续办培训班。另外要加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多培养像MBA工商管理硕士这样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本科和专科的学生;没有培养高端人才的平台就难以促进产业发展。

企业家的缺失

《新经济导刊》:十七届六中全会、“十二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这个目标几年能实现?哪个细分领域发展最快?

nlc202309031318

陈少峰:实际上,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在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等大多是私下交易,有人估算了一下,现在约有1.7万亿元的增加值没有算进去,如果算进去,文化产业增加值早就达到5%了。即使不算这个艺术品投资交易,“十二五”末也能达到GDP的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需要注意的是,达到GDP的5%,不代表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就一定提高了。我国的文化产业还面临许多问题,小而散、数量多、内容质量不高、缺乏创新。版权贸易总经营额度的逆差也比较大,至于什么时候能扭转这种逆差局面,现在还看不见。因为大的文化国有企业主要做传媒和平台,中小文化企业主要做内容,大企业做内容的较少,没人愿意做,也没有大制作。

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最好的莫过于允许文化企业上市。中央的政策主要侧重于宏观方面,具体扶持政策主要是由各地政府来落实,各地政府的差别很大,支持力度不一而足。

在未来五到十年,我认为数字文化产业增长最快,最有前景。例如腾讯,50%的收入靠游戏,广告及增值服务占30%以上,还有新浪、搜狐、百度等都做得不错。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在进军文化产业,业务涉及宽带服务、内容下载,它们都成为媒体公司了。

《新经济导刊》: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非常重视,资本市场也很热,您对文化产业发展有哪些建议?

陈少峰:发展文化产业要以企业和企业家为核心。企业家要对文化有兴趣和追求,愿意在文化创意行业做下去,要具备综合素质,确确实实在做文化产业。

真正的企业家有三个特点:事业放在第一位,金钱放在第二位;重视实业;重视创新。企业家应该做企业,而不是做项目。现在好多企业都是在做项目,而不是做企业整体。做企业的目标是让企业的整体价值得到最大化,做项目是让利润得到最大化。现在我们缺乏一批有追求、有抱负的文化企业家,缺乏有竞争力的企业。即使上市的多数文化企业,竞争力也不强,缺乏有效的商业手段和能力,应该涌现出更多像腾讯这样有实力的文化传媒企业。总体上讲,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

国有的文化企业,许多原来是经营媒体的,由于具有媒体资源,有些做得还可以。演艺企业没有太大的竞争力。从长远发展来看,市场化的竞争还是以民营企业为主,国有文化企业习惯以资源来经营,在市场竞争中不善于创新。

《新经济导刊》:美国、日本、韩国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都很发达,有什么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陈少峰:最大的经验就是要全面推进和完善市场化进程,国家要多一些引导少一些限制。现在都担心放开以后,舆论控制权会丢失,其实不会的。互联网放开了,也没有丢失舆论控制权。国外放开以后的情况是这样的,在鼓励自由平等竞争的同时,也有一定限制,那就是反垄断,如果竞争领域存在垄断,那就要限制。另外,全面市场化不意味着完全敞开国门,让国外资本随意出入和控制我国的文化产业,国家需要在某些领域通过政策法规限制国外资本的参与、投资渠道以及控股比例。

中国与国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相比,不仅是体制机制的问题,而且各个行业都缺少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商人太多,急功近利的人太多。我认为,即使在现在的体制下,如果有真正的文化企业家,文化产业也是可以做强做大的。

商业公益的可持续之道 篇7

2015 年8 月12 日, 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8 月15 日, 通用电气捐赠的价值300 万元的医疗设备昨日已在发往天津的途中, 设备将统一送往相关应急救助的医院和机构, 为保障救援医院医疗设备正常运行, GE医疗工程师将协助医院安装设备, 并随时待命, 守护在生命前线, 以实际行动解燃眉之急。

其实, 通用公司在每次捐赠医疗设备之时, 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弄清楚这些设备由那些单位来使用, 甚至连维修单位也打听的清清楚楚, 之所以这么做, 就是想要这些用来活命的设备真的做到救死扶伤。

这就是国外成熟企业的公益做派, 时间第一, 效率第一, 物有所用。

相比于捐款, 这种公益行为显得恰如其分, 不仅发挥了企业特长, 而且还解决了受捐助者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通过公益活动, 大众不仅看到了一个优秀企业对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态度, 还再一次领略了通用公司产品性能的强大, 无形之中提高通用的品牌美誉度, 公司的运营价值再一次良好地展示了世人面前。

面对灾难, 面对社会责任, 很多时候传统的人力、财物几乎无法表达企业的心意, 受国情制约, 捐赠的财物又无法及时到达受众手里, 公益事业因而低效无用, 违背了公益的初衷。新的公益方式应该与现实联系更加紧密、大众化参与程度高, 且不成为企业负担, 能解受众燃眉之急, 通过良性互动实现商业运营、社会责任与慈善、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变小众为大众, 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

打破传统公益事业模式需要完美创意, 这种创意公益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而且成绩不俗。

模式一:在免费大米网站上可以学习单词, 复习英语测试题, 每答对一道就向全球的饥荒民众捐赠了10 粒大米。实际大米由大型公司如联合宝洁等支出, 有联合国相关机构负责分发。这种模式不仅让公益事业实至名归, 而且还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最重要的是最大限度促进受众参与, 积跬步至千里。

模式二:参加中国民间公益组织多背一公斤活动, 大众可以在领略美景的同时为交通不便的山区小学生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所谓多背一公斤, 是指游客们在去山区旅游的同时为孩子们多带一公斤的学习用具, 纸笔文具, 教辅资料等不一而足。这种举手之劳大部分人都不会拒绝, 由此带来的群体效应远远超过了公益活动发起人的预期, 仅一年时间, 爱心捐赠的物品就为孩子们新建了300 家校舍。大众并非无爱心, 只是很多事情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式。这种模式以个人兴趣带动公益活动, 也是公益事业常态化的突破口之一。

找到最佳方式, 企业也好, 个人也罢, 谁都不会拒绝公益, 不仅符合公益精神的初衷, 也是可持续公益事业的起点。

捐助与执行并举

201 年4 月23 日是四川绵阳三台县新生镇德光办事处赶场的日子, 而前来的村民意外在办事处院内闻到莫名的恶臭, 工作人员打开散发恶臭的房间后, 发现里面堆放了大量食品、衣物, 甚至还包括“5·12”地震时分发的部分救灾物资都已霉烂。后经调查组调查确认, 网帖中反映的“方便面、面包、矿泉水等少量过期食品及破烂衣物”, 确实有一部分属于“5·12”地震救灾物资, 其中包括过期方便面2 件、过期面包2 件、有沉淀物的过期矿泉水6 件, 以及10 余件衣物, 此外, 变质物资中还有霉烂大米12 袋, 虽然霉烂的大米并不属于地震救灾物资, 却是2009 年三台县配发到乡镇的元旦、春节的慰问品。

无独有偶, 吉利汽车的创始人李书福曾投入5000万资助1000 名寒门士子上大学,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 很多不在捐助条件之内的人也获得了赞助, 甚至有人毕业了还拿着本应该给再读学生的资助金挥霍。为了终结乱象, 李书福个人再次出资建立专业机构, 设法寻找那些的确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业界所谓的李书福难题。

原本值得称赞的公益项目, 施者做的无比艰难, 甚至还要负担额外成本;捐助物资没有及时到需要的人群手里, 被莫名消耗, 甚至浪费。

因此, 公益事业不仅需要参与, 还需要完善执行过程。免费大米网站之所以如此火爆, 就是因为捐助的大米是由公信力极高的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进行分发。如果不能解决公益事业中的执行错位和迟滞问题, 爱人会被滥用, 不法之人会发不义之财, 更会令捐赠者齿冷, 民间组织壹基金和苗红根正的中国红十字也因此被重新定位。

如果说公益事业如同高楼大厦, 那么执行机制就是这栋高楼的基石, 基石不稳, 看似华丽的大楼就会有随时倒塌的危险。这也正是当代公益事业发展的第一个方向, 捐助与执行并举。

执行机制到位以后, 大众对公益的误读自然会消失。平凡如你我捐赠的一支笔一个作业本会顺利到达山区的贫困小学生手里, 因为物尽其用, 所以捐赠者的价值已然实现, 这时, 公益事业不再是有钱人的事, 而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如此, 扶困济危的公益事业才能实至名归。

变独乐为众乐

2012 年6 月的一天, 一位西安的公交司机捡到了一位女士的提包, 与失主联系后等待本人来取, 然而这一等就是6 个小时。事毕后他向失主索要十元钱买早餐, 谁知失主不仅不给, 还恶语相加。

诚然, 从法律意义上失主没有义务给司机钱, 同时助人为乐也是一种美德, 助人为乐之“乐”就是帮助别人的最好回报。然而, 司机为了等待失主的六个小时却也耽误了工作, 耽误工作难道不应该得到补偿吗?

春秋时期的鲁国, 国君曾颁布法令, 如果看到自己国家的人沦为奴隶, 就花钱赎回来, 之后国家会把钱给补上, 还会给与奖励。孔子的学生里有一位非常有钱的商人叫子贡, 他在别国遇到了鲁国的努力全部花钱赎回来, 并且没有像鲁君禀报, 回去就跟孔子说他这样做是不是大功. 这时他的孔子教育了他, 说他这样做不利于良性循环, 如果他带头赎了自己国家的人回来, 并且向王要了奖赏, 别的商人一定会效仿。但是他没有向君王索取奖励, 别的商人在赎买后肯定也不会好意思向王索要, 因为他们觉得那样自己的道德与修养会比人家低, 这时候他们在看到奴隶的时候可能就要犹豫了, 我到底应不应该赎买呢, 一次两次可能, 但是多了呢?他们就会视而不见.....

这个故事就是对投身公益事业能否得到奖励的最好回答。毕竟不能要求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都如同圣人一般无欲无求, 止于至善。平凡是大众的基本特点, 有欲有求才显得真实, 而且, 所谓行善的终极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得到关爱, 只有让有欲有求的大众充分参与进来才是大善, 才能公益事业延续下去, 因此, 好人好事应该得到奖励。

义和利其实不是对立的两方, 有机统一后的义和利就可以变独乐为众乐, 这也正是当代公益事业的第二个发展方向。行善被奖励就能充分调动大多数人的参与兴趣, 公益慈善也不再只是口号而能化为真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双项受益, 何乐而不为?

事实证明, 相比于仅从道德层面要求人行善和由奖励而行善的效应截然不同, 后者如同核裂变一样, 带动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大众开始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说到底, 谁也不能否认资本的力量, 资本为善, 力量就会延伸、放大。

治标治本兼顾

贫富差距现象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成为人力发展史无法回避的一个难题。各地区、各时代的贫困现象不尽相同, 但透过种种表面现象去深入观察, 贫困的根源其实有迹可循。

所谓性格即命运, 讲的就是一个人的想法、观念、态度往往决定了这个人发展道路。少年项羽和刘邦看见始皇气派之时都发出了可取而代之的呼声, 因此二人是秦末历史的主角。积极的思想、乐观的精神总给给人生带来别样的精彩。与之相对的, 消极的思想、悲观的精神注定一生平凡, 甚至贫困。对于消极的人来说, 先进的管理方法、科学技术、人生心得形同陌路;同时, 消极的人面对困难只会退缩和逃避。由消极带来的种种负面行为使这些人们在贫困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此外, 知识匮乏也是造成贫困的又一根源。所谓知识, 是一个复合型概念, 包括技能、思想、视野、行事风格等多方面因素。《血色浪漫》中的憨娃世代贫困, 以放羊为生, 当被人问及为什么放羊时。他的回答是攒钱娶媳妇儿生娃, 生娃干什么?放羊……自己及后代的人生就在放羊- 生娃中无止境的轮回下去。在如憨娃一样的贫困人的眼里, 世界只有放羊所及的几个山头这么大, 人活着目的就是为了生孩子, 人生的终极技能只有放羊一项。

面对这样的贫困群体, 以捐助为主的公益事业显得力不从心。给钱也好, 捐物也罢, 只能解一时之需, 治标而不治本。想要真的消除贫困, 就需要从贫困的根源着手。改变贫困群体的思想观念, 使之拥有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努力传播知识技能, 开阔贫困群体的思维视界, 使其明白贫困的命运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改变的。这就是当代公益事业发展的第三个方向, 治标与治本兼顾。

在标本兼治的公益模式要求下, 单一的救助模式逐渐改变为救助+ 发展模式。譬如宝洁公司希望工程事业中, 宝洁公司不仅为贫困地区的小学生提供助学金, 建设校舍, 购买教材, 还通过设立小学生奖学金, 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们可以自由支配使用, 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动力。另外, 与传统希望工程不同的是, 宝洁公司还建立了图书室、电脑教学室、体育室、快乐园地等基础设施。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课堂获得科学文化知识, 还能在课下培养自己的兴趣, 丰满人生阅历, 这种立体式的培养对于塑造贫困山区孩子们的独立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公益事业想要解决贫困问题, 不仅要做到“授之以渔而非鱼”, 有时也要做到“授之以欲”。

一个宁静的夜晚, 一位叫亨利的法国青年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 岁生日, 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 身材矮小, 长相也不漂亮, 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 所以一直自卑, 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 没有工作也没有家。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 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 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特征, 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 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 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 他顿感自己矮小的凶狠才同样充满力量, 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分高贵和威严。就这样, 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 凭着他要成为拿破仑的强烈欲望, 30 年后, 他竟然成了一家大公司的总裁。后来, 他请人查证后发现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 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公益事业的目的在于尽最大的力量, 在最合适的时机, 救助最多的人, 要实现这个目的, 就必须打破传统公益观念的束缚, 让社会大众都参与进来, 使做好事的人获得回报, 讲究标本兼治, 让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获得不竭动力。

自主反思:专业成长与发展之道 篇8

群策群力:在集体教研中反思

备课组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师团队, 组内教师通常都从事相同的教育教学工作, 面临共同的课题, 在教育教学中可能会遇见相同或相似的问题, 因此就可以针对同一问题展开沟通和交流, 进行深度研讨, 充分展露思维的差异性, 不断进行团体思想的柔性碰撞, 不断增进集体思维的敏感度, 使团体成员相互分享同伴的智慧, 从而取得个人独自学习所无法达到的认识上的收获。因此, 学校既要定期组织备课组成员开展教学研讨, 做到课前集体备课, 课后集体反思得失;也要定期进行对课堂教学重点、难点和困惑的反思活动。组内每位教师都要提出本学期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 在备课组内进行研究和探讨。组内成员可以采用集体研讨的形式确定研究的主题和框架, 首先由备课组组长和骨干教师实践展示, 其他成员集体听课和评课, 执教者结合集体评议适时进行自我反思, 在此基础之上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重构。惟其如此, 一堂有效的“实践———研讨———重构———再实践———再研讨———再重构”的实践反思课才能成功进行。最后, 每位教师各自选定某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研究, 从而使教师都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同伴互助:在诊断和解决问题中反思

反思的开端是对课堂教学问题的捕捉, 是课堂教学中低效能现象的诊断和施治。课堂教学反思的具体过程:首先, 从课堂教学问题自我诊断出发, 发动全校教师自查教学问题, 并用文本记录下思考的过程, 其间不仅要写出“课堂低效能教学实例”, 还要尝试运用认知理论进行归因分析, 并思考和研究解决对策。然后, 以问题研讨会的形式, 将课堂问题的自我诊断发展为同伴互助合作的共同会诊, 同伴共同反思、辨析和讨论, 各种经验、理念不断交流和碰撞, 从而查明问题的症结所在。反思和讨论的同时, 筛选出具有普遍性的教学低效问题, 然后由部分教师设计教学方案, 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并展示新课。最后, 由研讨会上的合作者们共同评点、反思和提炼。于是, 这种“问题反思———自我诊断———同伴会诊———实践检验———反思提炼”的反思模式, 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同课异构”:在循环教学中反思

“同课异构”是指在备课组内所有教师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互动研讨, 在动态过程中进行集体诊断和反思, 进而达到因势利导、长善救失、改善和提高教学效能的教研活动。听课时, 教师要及时观察和悉心捕捉课堂教学事件, 运用录像手段记录教学细节;评课时, 教师要抓住细节展开讨论, 针对问题和改进对策进行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剖析和反思。对在集体反思中所达成的共识, 其他教师在执教时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征进行重新改进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以此完成一个反思改进的具体过程。

在这种链式教研的过程中, 教师共同为解决课堂问题贡献智慧, 每一名教师都能够分享组内成员反思改进的成果。因此, 经过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再实践”, 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实践研究, 并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同时也能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创新——柒牌品牌持续成长之道 篇9

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所做的新的组合”。

——熊﹒比特

闽南“金三角”, 南曲, 海上之城……

鼓浪屿, “鹭岛”, 中山路、思明路霓虹灯一条街……

国际性海港风景城市厦门, 自宋代行政建市至今, 已成为我国东南海岸线上温婉多情、玲珑秀丽的旅游城市, 且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最早的四大经济开发区之一。这片土地, 不仅孕育了诸多的文人墨客、才子佳人, 更造就了闻名遐迩的服装业商业娇子。柒牌——便是众多知名品牌中的翘楚。

近5年来, 柒牌的品牌价值从103亿增长到388亿, 排名从138上升到79。相比同行的价值增长缓慢、排名不升反降的现实, 究其壮大的根本原因在于——柒牌始终坚持走品牌化道路、不断推进品牌创新。

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深入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 服装企业利润下滑、库存高企、关店潮涌, 服装业成为现今中国最难做的行业之一。而要不被这衰退大潮击溃出局, 客观上要求服装业必须满足人们对服装隐秘、多样化的需求, 激荡人们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创造时尚, 真正为顾客创造价值, 才是服装企业持久生存之道。

洞悉人性——缔造西装民族品牌

1996年, 柒牌创始人洪肇设干了一件特别冒险的事。这一年, 他把进入服装行业以来的所有积蓄约700万美元全部投入再生产。在占地数十亩的柒牌工业园里, 他决定要成套引进意大利西装生产线, 做中国民族品牌的时尚西装。当时, 一条进口西服的生产线的价格是夹克等其它服装生产线的3倍, 需要500万美元。

那时, 国内的服装企业刚刚从满足温饱到小有积蓄, 都在拼命赚钱, 还没有一家服装企业敢于成套引进西服生产线。一下子拿出这么一大笔钱来引进国外设备, 西服卖不出去怎么办?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成本?万一搞砸了, 辛苦了这么多年不是白干了?洪肇设周围一片质疑和反对之声……

但是, 质疑没有扰乱他的清醒。洪肇设有着设计师的缜密和敏感、企业家的胸怀和眼界对人性更有着深层次的洞悉。他认为, 经历了多少年的积弱积贫, 人们对致富、成功的渴求, 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定会在改革大潮中喷涌而出, 人们的生活方式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场景会变得更多样, 对服装的需求会与以往有质的不同——服装将不仅满足于功能性, 更是身份、品位, 甚至文化的体现。尤其是男性, 在政务、商务等正式场合出现的频率会越来越多, 精品西服一定会成为时尚。由此, 他预感到中国服装业的发展趋势:未来的中国服装行业, 一定是品牌的竞争。没有自主品牌, 满足于贴牌加工或低端产品生产, 将走不长远。要做服装业, 就要打造中国自己的时尚服装品牌。

“那会儿, 我走路都发飘, 两腿发软啊, 毕竟全部的家当都押在这上面了, 而未来究竟会怎么样并不清楚”。洪肇设如是说。

顶着巨大压力, 洪肇设坚持引进意大利成套西服生产线, 并通过设备进口商的引介, 聘请皮尔·卡丹的五位高级技术人员, 开始了柒牌的民族服装品牌“时尚”探索和柒牌的品牌塑造之路。

1998年, 柒牌正式向市场推出男士修身西服, 其版型考究、做工精细, 丝毫不亚于一些国际大品牌, 而且价格要比他们便宜很多。更为吸睛的是, 柒牌的产品广告:“女人对男人的要求, 就是男人对西服的要求。柒牌西服, 让女人心动的男人。”——极具人性化的诉求, 把刚刚脱贫致富的中国消费者内心对品质生活的渴望骤然间唤醒:这才是我要的西服!

人们突然发现, 其实生活并不止于日常的琐碎, “洋气”——高贵的生活也不是遥不可及, 一套衣服就可以带给人愉悦向上的体验。“穿上柒牌西服, 追求更美好的生活”。那时, 国内几家西装品牌还刚刚进行生产线建设, 而柒牌西服独领一时风骚, 率先将“男士时尚”概念植入国人心中。

对于意气风发的职场男士来说, 一身笔挺的西服能展示出男人的沉着与稳重, 要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 笔直的西裤裤线非常关键。2004年, 柒牌率先从英国引进西裤定型技术——犀牛褶, 这一技术极大满足了消费者对服装品质越来越高的需求。除了防皱免烫, 柒牌犀牛褶男裤还首次引进了德国防滑腰里, 充分体现了站在顾客角度思考、充满人性化的设计思想。

一系列创新获得了市场认可。2007年, 柒牌西服产销138万件套, 高出同行多倍。

中华立领——传统与时尚的驭变

2000年,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大潮席卷而来。紧跟着, 国际品牌与其如影随形的文化观念也随之而来。渐渐地, 消费者对服饰有了更加个性化的向往和追求。

世界越是敞开, 文化越是多元, 冲击越是强烈, 人们内心就越需要安全感。董事长洪肇设敏锐地嗅到时代变化中人性需求的隐秘变化。他决定, 柒牌要回归到民族核心价值上来, 推出民族时尚。

2003年, 在柒牌秋冬设计意念手稿中, 一件男装设计图稿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其风格独具的立领剪裁, 让刚健有为、儒雅坚毅的民族气息呼之欲出, 赋予了男装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这正是洪肇设想要的感觉。开创中国服装时尚新时代的“中华立领”由此诞生!

“生活就像一场战斗, 谁都可能暂时失去勇气, 要改变世界, 先改变自己, 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同年7月, 国际巨星李连杰出任柒牌品牌形象大使。李连杰配上民族特色鲜明的“柒牌”中华立领, 向世界传递了“龙的传人”的精气神儿。中华立领刷新了人们对于男装的认识:男装原来可以这么时尚, 这么有文化内涵!

中华立领一经推出, 就受到消费者的高度认同和接纳, 仅1年时间便创造了3亿元辉煌业绩。随后几年, 柒牌将中华立领演绎为黑标商务时尚、金标与灰标的中华时尚、紫标的都市时尚和Seven Modern年轻时尚等几个类别。广告词也从“男人要对自己狠一点儿”改为“重要时刻, 我只穿中华立领”。

2014年, 习近平主席和国家领导人出访荷兰, 首次穿着立领服饰亮相, 进一步把“中华立领”推向了世界, 随后“中华立领”便频频亮相国家外交的重要场合。

中华立领沿袭了中山装的端庄、适合东方人身形的特点, 减少了中山装浓厚的政治意味, 同时又突出了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 体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价值主张。

“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中华立领是柒牌对“创享中华时尚”的诠释和演绎。

绿色创新——时尚可以更短、更爽、更酷

如何能创造性地为顾客提供真正需要的、喜欢的服装?只有时尚。

2012年, 顺应国家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倡导, 以及人们对绿色安全、健康生活的追求, 柒牌推出了绿色时尚品牌。借鉴女士缩版, 适当展露小腿、手臂展现个人美感, 倡导更短, 更爽, 更酷;面料上精挑进口皮马棉、竹纤维、天蚕丝等高档、环保、天然面料;款式上推出“五七九分上下衣”, 就是上衣的五分、七分、九分袖, 和五分、七分、九分裤。把男士服装从炎炎夏日燥热、冗赘的传统长衣、长裤中解放出来, 既摆脱了长裤、长袖的呆板, 又超越了短裤、短袖的活跃, 既凉快又舒服、时尚, 还间接地为环保出力了——节省了布料, 让夏季男装也充分显示了极其强大的时尚张力和绿色环保特征。

柒牌颇具创新理念的“绿色时尚”, 更加满足了年轻人个性化的着装需求, 为顾客提供了超越期望的高品质产品, 同时也引领着环保潮流和生活方式。

智能创新——时尚可以多功能、多智能、多科技

2013年以来, 互联网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物联网让智能化的生活场景不再是科幻, 而是真实地来到人们面前。把创新作为企业文化价值主张的柒牌对此同样敏感。

2015年, 柒牌通过“众筹”方式在京东网上征求顾客对于智能化服装的意见。收集到万余条建议, 最后采纳了近百条, 并于2016年推出了新的时尚品牌——智能夹克。2016年7月, 在“你定未来——柒牌首款智能时尚夹克发布会”上, 柒牌展示了这款集功能与时尚于一体的男士夹克:

它可以“一衣三穿”, 满足不同的场景和季节变化:

它可以适应全天候气候:如果你11月初从黑龙江出发, 先去北京再到厦门。出发时, 这件夹克可以是一件厚厚的羽绒服, 经得住东北此时零下十几度的考验。来到北京, 气温在六七度左右, 它又可变成一件轻薄型羽绒服。从北京一下飞到夏天般的厦门, 这件衣服又可以是一件防晒外套……

它可以代替一只皮箱:这件衣服上有17个隐形口袋, 还可以调整为一个背包, 携带方便……

它可以自带手环:衣服自带的智能手环, 可以记录生活轨迹、健康饮食, 还可以听音乐、遥控拍照、信息提醒……等等, 它不仅可以戴在手上, 还也可以和衣袖完美贴合, 成为衣袖上的时尚标记……

“智能科技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大潮, 柒牌智能服装的推出不仅拓宽了服装的功能, 也让智能产品有了更好的承载空间。”柒牌董事长洪肇设这样说。柒牌的智能服装坚持5个标准:好看、好穿、好功能、好智能、好科技。服装和信息技术的结合还有待探索, 但智能夹克却能满足现代人生活场景转换频率增多、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对于“更轻、更便捷、更智能”的需求。

或许, 柒牌由此开启服装智能化的着装新潮!

品牌创新——柒牌的成长与挑战

“我们的市场发展靠什么?靠创新、靠改革。……不能像以前一样因循守旧, 墨守成规。时代在变, 世界在变, 我们必须要树立创新的意识, 打造创新的思想体系,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创新, 是发展的核心动力。”

——柒牌董事长洪肇设

在竞争白热化的服装领域, 前有国际大牌优势, 中有同等企业拼杀, 后有跟随者奋起直追, 形势真的是瞬息万变。要想真正贴近顾客、抓住顾客的心, 只有不断创新, 超越自我。这是唯一出路。

柒牌的座右铭是“顾客需要的、顾客没有的、顾客喜欢的”。柒牌通过建立研发与市场结合机制, 推进研发人员与市场人员共同创新, 促进品牌创新去发现和引领客户真实的需求, 使推出的新品牌能直击需求痛点、真正打动客户。柒牌强化产品品质, 打造以消费需求为核心, 以商品企划和价值创新为着力点的产品研发创新模式, 通过在上海、广州和厦门等前沿城市组建专业研发团队、积极引进服装设计、辅料开发、图案设计等专业人才, 不断提升公司整体研发力和创新力。

自主品牌创新投入大、时间长、见效慢, 在“买手” (即抄版手) 充斥的服装行业, 如何保证自主研发的成果不被“摘桃”?这一直是柒牌品牌创新面临的最大挑战。通过申请专利,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方面, 但只是亡羊补牢式的被动应对手段, 完全不足以保护自身权益。ZARA即使每年支付数千万欧元的侵权费也坚持“抄版”, 足以证明知识产权对自主创新权益的保护作用有限。2016年6月初, 柒牌多功能智能夹克正式上线京东众筹之前, 就提交了相关的智能服装专利申请。7月, 智能夹克产品发布。9月初, 淘宝搜索发现一款多功能智能茄克与柒牌智能夹克几乎一样。而此时, 智能服装的专利还在审查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通过专利进行维权就异常被动。内部组织建设、流程优化、生产组织方式……诸多方面, 柒牌急需不断变革, 调整订货方式, 极大缩短产品上市时间。ZARA能在发现新款5天后生产出同样的产品并推向市场, 柒牌的标杆就应该是5天, 甚至更短时间, 即从创意定型到终端店见到产品应该在5天之内!这是柒牌保护自主创新成果的最好方式。同时, 这也意味着柒牌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环保、生态、智能、数字化将是服装未来发展的主题, 智能服装将是竞争的焦点之一。柒牌在智能服装领域已快人一步, 继续发挥优势、持续创新, 不断满足和引领顾客需求, 将是柒牌未来着力塑造的核心竞争力。

职业发展之道:连点成线 篇10

简单总结来看, 以上问题可以归结为职业能力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知识方面, 小迪的专业知识不如自己那些硕博士毕业的同事, 这其实就是知识方面还不够的问题;二是技能方面的问题, 上面的问题反映了他沟通能力、抗压能力还不能适应工作和环境要求;三是品质方面的问题, 小迪的独立品质欠佳。

其实每个人初入职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适应, 有的人如遇地震, 觉得在职场难以自拔怀念校园, 有的人如遇雷阵雨, 总让人不自在。很少人会如沐春风。这些不适应很多都在于个人的期待和现实存在差距所造成的。我们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 那就是:职业幸福=能力-期待。看到这个公式, 大家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如果你的能力极强, 同时期待也不大, 那么你的职业幸福就会很足。刚毕业的年轻人期待很多比较正常, 毕竟期待是动力是方向, 但如何提高能力就是关键。

大多数毕业生都会在想着自己如何在短期内适应职场和工作, 如何迅速获得期望并快速成长。这也是小迪的期待, 但很多人却很少想过大学甚至大学以前的经历和历练才有可能使这些期待更快变成现实。如果小迪在大学里甚至在高中就能一直住宿, 能自己独自去外面旅游, 能去三下乡, 我想他的独立能力一定比现在要强, 甚至还觉得在上海还太近了。如果小迪在大学里多参加社团活动, 多参与人际交往, 甚至多一些人际沟通的问题出现, 那么他现在应该不会像现在这样职场沟通没有把握。如果小迪平时能多搞些科技创新项目, 能参加一些挑战杯的比赛, 那么他也不会太因为自己的学历而显得在专业知识方面没有自信。这就是大学里没有埋好的伏笔点, 最后自然就难以连成职业线。

说到这, 我想起了一个自己学生的大学经历和就业。如下:

——食品科学专业工学硕士 (对应能力:专业知识、系统科研思维)

——食品中低温加工实验室科研助手 (对应能力:创新能力、文献检索和综述、实验技能)

——食品学院研究生会科技部副部长 (对应能力:策划、执行、沟通)

——食品学院研究生会主席 (对应能力:领导力、组织协调、沟通、应变、抗压)

——广东省科普信息中心《食品安全与科学储藏》挂图策划 (对应能力:策划、语言组织、专业知识)

——广州日报走进社区暨“关注食品药品安全, 共享健康快乐人生”食品药品安全社区宣系列活动负责人 (对应能力:专业知识、组织、宣传、沟通)

我列了他的一部分经历, 其它略之。你会觉得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做什么呢?有人肯定会说, 既然读了硕士, 一定会做专业技术的。的确他第一份工作去了一家私企做技术开发。两年后, 他考上了佛山的质监局做行政。而后转战广州专门做食品技术和法规标准, 算是半管理半技术类工作。他的职业转变之路简而言之就是:技术→管理→技术+管理。其实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每一步都会和过去的经历有关联, 这就是关联到之前的“点”。做技术涉及到他的经历点有:硕士毕业、实验室科研助手、科技部副部长等。做管理涉及到他的经历点有:研究生会主席、科技部副部长等。做管理和技术涉及到的经历点有:科普活动策划和组织、研究生会主席、科技部副部长、企业经历等。在整个过程中, 重要的两个主线就是:管理能力+技术能力。

如果小迪看到上面不知道能不能明白些什么?其实现在不适应都是当年的不经意的缺失造成的, 希望小迪能明白。如果以前没做足, 那么现在开始训练也不迟。要么直接转换到自己能适应的职业领域, 也就是能用到大部分自己之前的经历点。

前面提到了职业幸福=能力-期待, 的确, 大学生应该要把职场想得更加艰苦和悲情一些, 否则过多的好的期待只能带来打击和痛苦。同时我们可以更好掌控的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就是埋好能力点, 最后形成职业提升线。做好能力点的埋伏可以从知识、技能和才干开始。

知识是我们知道和理解的东西, 一般通过学习就可以了。所以有的学理工的学生可以通过大学的辅修、双学位学习管理、经济和法律的知识, 最后可以顺利获得更心仪的管理工作。技能一般都是通过后天的训练完成的, 越熟练技能越高超。因此, 有的学生大学里的社团经历会让他们的沟通技能比较娴熟, 职场中沟通交流对他们来说基本问题不大。才干是一个人的品质和特质, 比如说有的人天生好奇心强, 这样的人可能更加适合求变和创意的工作。一个职业, 或者说一个职业方向, 需要很多很多的能力点, 甚至有些是你认为没有直接作用的点。我当年参加98年抗洪, 没想到这后来成为我具备能坚持、吃苦、韧性的能力品质;我2000年参加广州市的绿地调查, 没想到这后来强化了我良好沟通和交往的技能;我坚持写作, 从一篇篇2000字的小文章开始, 没想到写作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参加过学校的精神文明督导队的社团工作, 没想到这成就了自己良好的自控和自律的才干品质……这一切都是当年觉得不太有用, 只是经历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 当年很多的事情都给今天埋下了伏笔。现在的职业规划大多强调先树立一个目标, 谈后为这个目标针对性的努力。但我想说, 规划本身没错, 但过于功利性的规划就会让自己失去很多未来的可能性。所以好的规划, 并非是完美主义, 而是做现实主义的完美主义者, 也就是:搞好当下, 掌控变化。

乔布斯曾说过, 你不能预先把点点滴滴串在一起的, 唯有在未来回顾时, 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要相信, 你现在所体会的东西, 将来多少会连接在一块。你得信任这个东西, 直觉也好, 命运也好, 生命也好, 或者业力。这种做法从来没有让我失望, 也让我的人生整个不同起来。回过头去, 才能连点成线。

我想说, 其实人的生涯发展是一个逐渐打开然后又逐渐合拢的过程, 这个打开的过程就恰好在35岁前, 而大学阶段就在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要专注提升自己的同时, 不断地尝试和历练, 就是要坚信现在的努力就是未来的伏笔——无论未来怎样, 都应该做好当下该做的事情。要相信, 人生中的很多小事都有可能就是未来的伏笔。很多小事被串联时, 你就会发现自己无意地做了件大事。

好的职业规划就是“连点成线”, 埋好能力点, 然后再设计好连线。

企业发展之道在做强 篇11

从贵刊的设计装帧,翻看封面文章“强大企业之道”,使我这个从事企业经营者有如许的启迪:其一,发展企业是做大还是做强?若是做强,根本途径在哪里?经过十多年发展,现在市场环境越来越规范,企业经营也越来越成熟,但也要看到,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企业利润呈下降趋势。就我个人体验,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它能给企业带来发展的机遇和丰厚的回报,但倘若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企业资源的分散,把握不住市场机遇,稍有不慎,便会让企业陷入泥坑中。读了贵刊的封面文章,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企业家,他们的各种说法给我一定的启示, 我觉得是很好的参考,扩大了我的视野,使我的思维增添了一个层面。

对企业的发展之道,让我来发表意见的话,我觉得首先要努力做强,然后是谨慎做大。所谓强,是强管理,具有软实力,按老话说,就是“苦练内功”。从当前形势看,由于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不少行业的低迷,将对优势企业低成本扩张带来益处,可以预见,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是大有机会可得。

高校传媒发展困境及解决之道 篇12

一、高校传媒的发展历程

传媒的形态构成了传媒行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框架, 传统媒体形式有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话、广告。传统媒体的发展时间较长, 所以报纸、刊物、广播在高校的普及程度较高, 相应的配套设施也较完善。新的传媒形式有网站、博客、微客、微博、微信、有信、网游、无线互联网等。通常情况下, 导致传媒形态变化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技术革命, 另一个就是政策。随着技术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3G网络普及) , 移动传媒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将呈现出爆炸式发展态势。

然而, 新兴传媒方式并没有很好地应用到高校传媒中。北京大学在1989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校园电视台。但由于电视台创办及经营需要巨大的经费支持, 因此在高校中所占比例较小[1]。1991年国内出现了第一个网络论坛 (BBS) , 北京大学等高校在1994年率先建立了校园新闻网[2], 随后新闻网在各大高校得到了普及。2009年7月, 武汉大学团委、学生会推出了全国首例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的校园彩信手机报《珞珈校园手机报》, 吸引了人们的注意[3]。

二、高校媒体发展困境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 尤其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 高校媒体无论是从内容、形式, 还是传播途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真可谓形式多样、繁荣昌盛。但与此同时, 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高效媒体机构设置不合理, 管理体制落后。

从学校层面说, 高效媒体应由学校宣传部统一部署管理。但由于高校本身机构设置的因素 (学校下有院、系, 同时有其他行政及辅助部门等, 这些部门又分别设有宣传机构, 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宣传工作) , 导致高效媒体在具体实施上不能形成统一的部署战略, 形成各自为政、自成一体, 甚至机构冗余的严峻格局。同时各宣传机构之间的信息还有可能出现交叉现象, 媒介之间互相冲击, 造成人力、资金和资源的浪费[4]。

(二)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量剧增, 舆论导向难以把握。

在新媒体环境下, 校园传媒业衍生出许多新的传媒方式, 如网络新闻、微博、微信、有信、校园手机报、网络论坛等。这些新的传媒方式大多需要网络平台的支持。网络是一个公开的平台, 类似于电子商务里的C2C模式, 即所有人都可以是发言人, 所有人都可以是受众。正是由于网络的这一特性, 其在高校中迅速蔓延开来, 并在高校舆论这一块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同时这也导致信息量剧增、舆论导向难以把握的尴尬局面。

(三) 传媒人员素养亟待提高。

如今, 高校传媒的主要执行人是在校大学生。但在校大学生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 存在刚培养出合格的新闻人又要换新人的局面;且大学校园专业多样化, 导致做校园传媒的人员有不同的专业背景, 新闻素养各不相同。所以新闻人的整体素养急需提高。针对这种形式, 可以在选拨新一届高校传媒人之后, 为他们集中进行一系列培训后, 并进行考核选拔出更优秀和提升速度最快的人员, 快速提高新一代校园新闻人的成长速度。

(四) 高校传媒影响力度小, 辐射面小。

高校传媒的受众稳定, 在校师生、校友以及想就读该校的学生, 后两者所占的比例较小。这是多年来高校媒体拥有的独特优势。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就说明高校传媒的受众单一, 影响力度小, 辐射面小。从高校媒体的长远发展看, 这些都成为不可忽视的短板。

三、高校传媒发展策略

国际传媒发展趋势对高校传媒的重要启示是, 高校传媒要生存和发展, 最佳途径在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 运用资本运营等手段进行资本积累, 实现加速扩张。传媒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垄断、高利润与激烈竞争并存的特殊行业。针对高校传媒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充分发展传媒在高校中的教育功能。

(一) 充分整合新兴传媒与传统传媒, 发挥各自优势。

新兴媒体是随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不宜过于压制而要结合传统传媒方式, 并根据不同传媒方式的特点将其合理地运用。学报、校刊、校报周期长, 主要用来发掘近期学校和社会新闻的深度, 提升新闻内涵和价值;校园广播和手机新闻周期短, 适合发布实时新闻, 让新闻受众第一时间获得消息;官方微博时效性好, 分享率高, 亦可随时更新, 适合分享身边大小事件及学校临时通知, 同时也是学生向学校反映情况的窗口;新闻网则作为上述三种传媒方式的补充, 弥补宣传漏洞;网络论坛信息量巨大, 是大家互相交流的平台, 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整理有效信息, 并以适当方式编入校园官方传媒。

(二) 协调校园传媒人力资源, 引导校园舆论导向。

校园宣传的总方针定期由宣传部统一规划指定, 由各部门下的机构执行, 分工合作, 避免出现信息重复、资源浪费的现象;适当精简部分冗余机构, 将宣传工作的权利向上提一级, 下一级部门的宣传工作交由上一级部门接管;部门精简之后将宣传部门的职能规范化, 同时提高宣传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三) 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美国著名媒介素养教育专家James Potter认为, 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察方法, 即当我们置身于媒介中时, 为了解读我们遇到的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我们通过知识结构构建我们的方法。而要构建知识结构则需要工具和原始资料, 工具是我们的技巧, 原始资料则来自于媒介和现实世界的信息。主动采用指不但要知晓信息, 而且要不断与信息互动交流。

从主观来说, 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不够。表现为大学生在网络上获得信息时不能很好地辨识信息质量及内容。面对网络上存在的大量纷繁庞杂的信息, 大学生成为信息的奴隶, 疏忽对信息的思辨和梳理能力, 并且长期形成麻木盲从的心态, 因此常常有一种被信息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客观方面, 一些传递信息的单位传递的信息中可能包含过多色情、暴力等负面消极的东西, 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浏览这些信息, 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创造机会让大学生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 可以组织其参观媒体的工作现场, 甚至亲自参与一些媒体节目的制作过程, 从而增加对媒介的了解。教育大学生应具有社会公民意识, 能够正确处理运用信息。高校应定期开展教师网络媒介素养培训, 普及网络基础知识, 使教师成为计算机、网络的熟练用户, 为教师提供在线学习的机会, 使教师获得网络学习的体验, 掌握网络学习技能和策略。在校园网中设置一些权威性学术站点, 提供国内外优秀的专业网站、名校名师教学信息的链接、优秀的教学课件、视频、常用学习软件等, 鼓励学校教师建设自己的在线学习课程, 引导学生掌握在线学习方法、策略, 特别是学会如何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践;在硬件资源建设方面,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上网学习的条件, 为大学生创建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四) 适当融合社会资源, 弥补高校传媒孤岛缺陷。

社会广告资源是校园媒体实现其文化价值的重要渠道, 也是校园媒体从根本上解决经费不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5]。高校是一个微型社会, 是社会的大熔炉, 也是学子们迈向社会前一个重要的贮备阶段。既然最终目的是和社会接轨, 就迫使高校从各个方面向社会大众靠近, 高校传媒是高校与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更需要起好带头作用。

在宣传校园相关舆论时, 注重将校园舆论和社会舆论相结合, 将主题和立意升华两个层次, 其一是培养在校学生树立对学校的正确认识;其二是让学生的信息不与社会脱节, 避免“一心只读圣贤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情况出现。将各式各样的社会赛事或活动引入学校宣传, 并尽量以学校的名义与主办方取得联系, 一是方便学生了解社会动态, 发掘自身爱好和潜力;二是为在校学子争取锻炼和拓宽眼界的机会。“校友”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 也是学校教育的牌面, 需要着重宣传, 并积极与校友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保护机制;动员校友为在校学子谋福利, 加深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透过校友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大型学生活动可让常与学校合作的社会企业参与进来, 形成良好的学校与企业互动的循环机制。通过这四种渠道, 建立学校与社会信息的交流渠道, 扩大高效媒体的影响。

摘要:高校媒体受众单一, 相对大众传媒来说信息量少、渠道少, 传统传媒方式覆盖面小。所以在网络和多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下, 高效媒体还未形成协调统一的格局。高校舆论主要由校园媒体引导, 迫使高校传媒在新媒体环境下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让传统校园传媒和新兴传媒各司其职, 构建新传媒和谐校园, 实现高校新传媒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高校传媒,媒体资源,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可持续发展之道】推荐阅读:

上一篇:HBV感染者下一篇:备用电源快切装置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