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感染者

2024-10-15

HBV感染者(精选7篇)

HBV感染者 篇1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DNA病毒[1], 人感染HBV后自然史一般可人为地划分为4个期, 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 (非) 复制期和再活动期。免疫耐受期特点是血清HBs Ag和HBe Ag阳性, HBV DNA载量高 (常常>106IU/m L, 相当于107拷贝/m L) , 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水平正常, 肝组织学无明显异常并可维持数年甚至数十年, 或轻度炎症坏死、无或仅有缓慢肝纤维化的进展;免疫清除期表现为血清HBV DNA滴度>2000 IU/m L (相当于104拷贝/m L) , 伴有ALT持续或间歇升高, 肝组织学中度或严重炎症坏死、肝纤维化可快速进展, 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 但并不是所有感染HBV者都经过以上四个期[2]。我们通过对乙肝病毒的含量的检测, 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患者体内的病毒的数量, 可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 检验患者的康复情况。荧光定量PCR是一种新定量的试验技术, 荧光定量PCR的步骤为:先将样品RNA抽提, 然后对RNA进行质量检测, 最后是样品CDNA合成[3]。荧光定量PCR的原理即是在PCR扩增时加入一对引物的同时加入一个附带有特异性的荧光探针, 这种荧光探针随意与DNA的一条单链结合, 这样就可以使荧光检测系统检测到发出来的荧光信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期间在我院感染科住院免疫耐受期乙肝患者210例, 同时选取免疫耐受期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取310例患者的静脉血并分离其血清, 在环境为-20℃的设备中进行保存备检。

1.2 仪器设备和试剂

Hbs Ag定量检测所用的仪器是由美国雅培公司的i2000全自动免疫定量检测仪, HBV DNA检测仪是由美国Perkin Elmer公司提供的E 7000自动荧光PCR机器。FQ2PCR试剂的灵敏度为200 copies/m L。

1.3 方法

将在环境为-20℃的制冷保存的血清取出并对其进行解冻和复原[4]。按乙肝两对半不同模式将这100份分为6组, 将各组的血清用生理盐水分别稀释不同的倍数, 而按照1:500的比例稀释乙肝大三阳组, 按照1:20的浓度稀释乙肝小三阳组, 其中Hbs Ag (+) 和Hbs Ag (+) 组按1:20的比例稀释, 其余的各组以原来的倍数分别检测。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将稀释好的血清标本进行严格的操作, 最后进行Hbs Ag的测定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将检测所得到的各组HBVDNA数值和Hbs Ag含量进行对数的转换, 最后用表格的方法进行对比, 横坐标为HBV DNA的对数值, 纵坐标为Hbs Ag。并以±s表示, 以HBV DNA对数值为横坐标, HBs Ag数值为纵坐标, 求线性回归及相关系数 (r) , 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为计量资料的统计方法。当HBs Ag>300 IU/m L (102.5≈300) , HBV DNA即可出现阳性。反映出HBV感染者免疫清除期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与HBVDNA的定量关系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

2 结果

根据表中数据得出乙肝表面抗原含量与HBV-DNA相关性分析:以HBV-DNA为横坐标, Hbs Ag定量为纵坐标, 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其相关系数 (r) =0.92[5], 当HBs Ag>300 IU/m L (102.5≈300) , HBV-DNA即可出现阳性。HBs Ag定量结果能够较准确地反映HBV在人体内的复制情况。同时, 我们对免疫清除期乙肝患者HBV-DNA与HBs Ag的含量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 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其相关系数为0.93, 表明HBs Ag水平越高, HBV-DNA含量亦越高, 当HBs Ag约>300 IU/m L, HBV-DNA即可出现阳性, 因此, 可将治疗前后的HBs Ag水平变化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之一。

乙肝表面的抗原的含量与HBV DNA有一定的相关性[6], 例如表格中是以HBV DNA为横坐标, Hbs Ag定量为纵坐标, 可以不难发现HBV DNA与Hbs Ag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根据系统的科学的统计计算出两者表现出了一定的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根据计算的统计其相关系数 (r) =0.92, 当出现Hbs Ag>300 U/m L时, HBV DNA所表现出来的数据即可出现阳性。

本研究选取的210例患者中血清的Hbs Ag含量与HBV DNA的检测结果, 并对其结果加以分析和应用统计学的科学方法加以计算, 对其结果分析处理, 反映出HBV感染者免疫清除期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与HBV DNA的定量关系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并呈现正相关性, 而在免疫耐受期组中, 两者并未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3 讨论

荧光定量PCR是一种新定量的试验技术[7], 荧光定量PCR的步骤为:先将样品RNA抽提, 然后对RNA进行质量检测, 最后是样品CDNA合成。荧光定量PCR的原理即是在PCR扩增时加入一对引物的同时加入一个附带有特异性的荧光探针, 这种荧光探针随意的与DNA的一条单链结合, 这样就可使荧光检测系统检测到发出来的荧光信号。具有灵敏度高、安全性高、确定性好等一系列的功能特点, 美国雅培公司的i2000全自动免疫定量检测仪则是一款基于化学微粒子免疫分析的检测技术准确的全自动分析系统, 精确的仪器的使用, 能加大试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根据本研究所列出的表格的数据分析可知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与HBV DN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而在免疫耐受期组中, 两者并未有明显的相关关系[8]。我院将210例患者分为了6组, 其中85例乙肝大三阳组中, 80例HBV DNA呈现出了阳性, 这些数据表明HBV是具有活动性复制功能的病毒, 我们还测得了乙肝大三阳组中DNA的阳性组Hbs Ag的含量为7.2 IU/m L。在本次研究中的乙肝小三阳组65例中, 检验得HBV DNA呈现出阳性的为56例, 这组试验很好的说明了小三阳患者约1/2的患者体内含有HBV DNA, 所以为们的检测出的56例HBV-DNA阳性者Hbs Ag的数值为3.13U/m L左右, 测试所得的数值与DNA阴性者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说明小三阳患者可以根据体内的HBV的活动性的情况和规律来反映出小三阳患者乙肝表面抗体的高低性。

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尿检查或者肝脏生化学检测, 其主要是根据测定血清中的乙肝病毒抗原抗体的标志物和乙肝病毒核酸也就是HBV DNA的含量。因此我们认为免疫清除期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检测结果能够较为精确的安全的高效率的反映出HBV在人体内的复制的情况与过程。同时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的分析与整理, 不难发现Hbs Ag含量与HBV DNA有着明显的相关系, 且根据数据的分析整理出有着正相关性, 其相关系数 (r) 为0.92, 也就是说Hbs Ag所达到的水平越高, HBV DNA的含量也就越高, 当Hbs Ag>300 U/m L时, HBV DNA呈现出的即是阳性。

综上所述, HBV感染者免疫清除期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与HBV DNA的定量关系具有良好的相关系并呈现正相关性, 而在免疫耐受期组中, 两者并未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免疫清除期乙肝患者乙肝表面抗原定量的高低可以较为精确的反映出患者体内HBV复制的情况, 为乙肝患者的康复做了很好的铺垫, 能够有利的辅助治疗乙肝患者, 有助于乙肝患者的观察和治疗, 值得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严根宝, 蒲瑞连, 顾建人, 等.聚合酶链反映直接检测HVBDNA方法改进[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3, 10 (2) :123-127.

[2]陈祥胜, 廖雯君.乙肝Hbs Ag定量检测的临床诊断[D].湖北中医学院院报, 2012, 6 (5) :165-178.

[3]钱宇, 潘钰卿, 高晴, 等.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肝病毒的临床意义[D].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10, 12 (1) :298-329.

[4]陈瑜, 李兰娟.三种自动化免疫分析系统测定HBV血清标志物结果比较[J].国外医学临床生化与检验学分册, 2014, 15 (1) :32-36.

[5]张定风.拉米夫定治疗Hbs Ag阴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1, 9 (2) :49.

[6]蔡卫平, 唐小平, 陈劲峰, 等.慢性乙肝炎抗HVB-DNA定量检测与病原学损害程度的关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 18 (2) :149.

[7]张丽民.化学发光标及发光免疫分析[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9, 15 (4) :201-201.

[8]刘雯.中药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 7 (11) :10-13.

HBV感染者 篇2

关键词:乙型肝炎,核苷 (酸) 类药物,耐药变异

在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 国际防治指南建议使用阆中抗病毒治疗方法, 其中一种是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α-2b或普通干扰素开展治疗;另外一种是应用核苷酸类与核苷类药物开展治疗, 拉米夫定在为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耐药变异, 之后关于病毒基因型与耐药位点的研究越来越多, 并且还有研究调查结果发现没有应用过核苷类药物治疗的HBV感染患者体内存在着一定的耐药位点[1]。本文通过开展相关研究主要是为了对经过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HBV携带者的耐药位点检出情况开展分析, 以便于对检出率与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开展分析, 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5月来本院治疗的已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100例患者 (均口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单药、联合或者序贯治疗1年以上) 和门诊100例HBV携带者 (未展开药物治疗) 。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符合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同时排除其他病因所致肝损害。其中男120例, 女80例, 年龄15~60岁。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使用美国ABI7500荧光定量PCR分析仪, 应用PCR荧光检测法开展HNV-DNA的提取与检测, 检测过程中所应用的试剂由深圳匹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在实际的开展操作的过程中, 应该严格依据说明书上的相关说明开展操作, 应用Hot Start PCR法扩增DNA开展HBV多位点耐药基因检测。

1.3 方法

采用焦磷酸测序法分别对100例经核苷 (酸) 类药物治疗1年以上的乙型肝炎患者和100例未使用过核苷 (酸) 类药物治疗的HBV携带者进行HBV-DNA P基因区9个NAS相关耐药突变位点进行检测, 分析其耐药变异检出率并回顾性分析不同核苷 (酸) 类药物的耐药突变形式, 分析HBV逆转录酶基因变异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00例HBV携带患者中检出5例出现耐药变异, 占5%;10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检出52例耐药变异, 占52%, 检测结果显示乙型肝炎患者的耐药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HBV携带患者 (P<0.05) 。见表1。所检测出的耐药图表位点有rt M250V/L、rt N236T、rt A181V/T、rt M/V207I、rt S202G、rt M204I/V、rt T184A/L、rt L180M。所检出的57例耐药变异当中, 其中有8个位点上的耐药变异检出率各不相同, 重要的原发性耐药位点的rt M204的检出率最高, 高达60%, 剩下位点的检出率分别为rt L180 (23/57) , rt A181 (18/57) , rt N236 (2/57) , rt T184 (1/57) , rt S202 (1/57) , rt M250 (1/57) , rt M/V207 (11/57) 。

注:与HBV携带患者比较, aP<0.05

3 讨论

HBV病毒变异的几率非常高, 即使患者没有开展相应的治疗, 与耐药变异相关的几个突变位点的病毒品种或者是变异病毒都已经存在, 若患者还没有开展核苷类药物的治疗, 在受到核苷治疗患者体内变异病毒的传播之后, 也有可能会出现耐药变异, 在当前已有的文献报道当中, 没有经过核苷酸类及核苷类药物治疗的人群的耐药变异的检出率在3%~27%[2]。

本次研究中, 已经能够确认从未应用核苷酸类及核苷类药物开展治疗的患者也存在HBV变异, 有研究调查项目在为患者开展基线耐药变异检测之后再为患者应用相关治疗方案开展治疗, 发现能够有效提升其临床治疗效果, 并且能够降低其耐药的发生率。已有文献报道V173L、L80V、L180M是对HBV复制具有促进作用的单个突变位点,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应用拉米夫定开展治疗之后所产生的突变形式[3]。没有应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各种耐药位点的检出率为5%, 这与有关文献中所报道的自然发生率一致[4]。

在实际的开展治疗过程中, 导致患者出现耐药性的因素多种多样, 其中比较常见的有:耐药后序贯治疗、长期应用NAs、初始药物选择不当等。因此, 在实际的为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 建议长期应用NAs类药物、更换药物或者是初始治疗的患者, 都应该开展基因耐药检测, 依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用药史, 为其合理选择相应的抗病毒药物。

参考文献

[1]林菲, 姚贝, 胥婕, 等.153例慢性HBV感染者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的耐药变异位点分析.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4, 30 (3) :269-271.

[2]薛彩花, 吴玮, 安俊丽, 等.987例乙型肝炎患者HBV-DNA P区多位点耐药突变分析及临床意义.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 23 (10) :1187-1190.

[3]刘淑荣, 赵文静, 刘薇, 等.313例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及耐药变异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11) :3-4.

HBV感染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间在本院接受婚前医学检查者共1 313人, 其中男654人, 女659人;城镇829人, 农村484人。

1.2 检测方法

应用上海科华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乙型肝炎免疫诊断试剂, 检验医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采用ELISA法对所有婚检对象的血清标本进行乙肝血清标志 ( HBVM, 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 、HBcAb) 检测。

1.3 HBV感染的判定

HBVM中HBsAg、HBeAg、HBeAb、HBcAb4项中指标有1项以上 (包括1项) 指标阳性即判为HBV感染。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输入计算机, 采取SPSS10.0统计软件包, 对有关数据进行χ2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HBV感染情况

1 313名婚检对象中检出HBVM12种模式, HBsAg阳性者共149例, 占11.35%;HBV感染237例, 占18.05%;见表1。

2.2 不同性别婚检对象HBsAg阳性、HBV感染率与HBsAb阳性率比较

HBsAg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 而抗-HBs的阳性率则恬好相反, 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见表2。

2.3 HBV感染率、HBsAg阳性率与HBsAb阳性率的城乡比较

HBsAg阳性率农村高于城市, 而抗-HBs的阳性率则城市高于农村, 存在显著性差异, 见表3。

2.4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HBV感染率、HBsAg阳性率与HBsAb阳性率比较

文化程度越低HBsAg阳性率越高, 而抗-HBs的阳性率则恬好相反, 存在显著性差异, 见表4。

3 讨论

3.1 本资料显示我院婚前医学体检人群检测

HBsAg阳性率为11.35%, 高于全国的9.8%[1]的水平, HBV感染率18.05%。笔者认为这与调查对象所处的特殊年龄段有关:①此年龄段对象多出生于1988年以前, 大部分未接种乙肝疫苗;②该年龄段对象性活跃, 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表1数据可知:该年龄段对象中传染性较强前3种模式合计阳性率为8.53%, 无保护的性接触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3.2 本资料显示:

我区婚育人群HBsAg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 与有关报道相似, 可能与女性对乙肝病毒免疫力高以及男性社会接触机会较多、经常在外就餐等生活习惯有关;HBsAg阳性率农村高于城市, 文化程度越低HBsAg阳性率越高, 而抗-HBs的阳性率则恬好相反, 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农村工作相对辛苦、工作环境差、劳累, 生活环境不固定, 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较城镇低, 对传染性疾病的自我防护意识淡薄以及与农村婚育人群参加健康体检及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机会少等有关。可见, 对农村居民进行乙肝病毒传播的干预尤为迫切。提出如下建议:①大力加强农村乙肝防病知识宣传, 提高人民群众“预防为主”健康新理念, 使人们自觉普遍的接种乙肝疫苗。②继续大力推进乙肝疫苗的接种, 从源头上提高人体抗乙肝病毒的免疫水平, 是遏制乙肝传播的有力措施。③可充分利用城乡青年婚检这一有利时机, 在婚前医学检查中, 凡乙肝三系全阴性者, 一律接种乙肝疫苗;凡一方HBeAg阳性者, 对方HBsAb阴性者应立即给予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 1个月后再接种乙肝疫苗, 并做好跟踪随访工作;④婴幼儿HBV感染主要经母婴垂直传播, 对HBsAg阳性孕妇, 孕末3个月肌注HBIG, 尽力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以达到婚前保健服务的目的和意义。

摘要:目的:为了解丽水市莲都区婚育人群中HBV感染情况, 探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阻断在配偶之间及下一代中的传播。方法:对2008年1-6月所有婚检对象的血清标本进行乙肝血清标志检测, 采用SPSS10.0软件将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 农村高于城市, 文化程度越低HBsAg阳性率越高, 而抗-HBs的阳性率则恬好相反。结论:加强对农村居民进行乙肝病毒传播的干预尤为迫切。

关键词:婚育人群,乙肝病毒,感染

参考文献

[1]李立明, 叶冬青.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481-482.

[2]沈珏.婚前体检中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管理[J].浙江预防医学, 1997, (2) :16.

隐匿性HBV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篇4

1 一般人群

KIM等[2]发现肝功正常、HBV/HCV阴性的人群中HBV DNA阳性率达16%。RAIMONDO等[3]通过研究提出意大利人群中可能有1/6为OBI携带者,且认为抗-HBc阳性人群更易发生OBI。而国内报道的OBI在健康人群中的发生率为5%[4]。上述结论之间虽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地区HBV的流行率、检测方法及样本量等因素有关,但无一例外都证实了一般人群中OBI的存在。

有急性肝炎既往史者,即使完全恢复后血中产生了抗-HBs,肝组织中仍有可能检测到HBV DNA。MINUK等[5]对北美某社区有既往HBV感染的人群进行调查,发现HBV DNA阳性率达18%。目前的研究结果已证实急性肝炎自限后,HBV仍可作为隐匿性感染长期存在,甚至伴有轻微的肝脏炎症坏死,但因报道的多为个案或小样本,发生率仍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2 献血员

HBsAg是检测HBV感染最常用的指标,也是我国用于筛查献血员HBV感染的唯一指标。但即使筛除了HBs Ag阳性血液,输血性肝炎仍有发生,说明乙肝的常规检测方法并不能完全排除献血员已感染了HBV或是处于HBV感染的潜伏期。

在西方发达国家等HBV低流行地区,目前多采用联合HBsAg与抗-HBc或HBV核酸检测来降低输血性肝炎的发生,献血员OBI的发生率很低 (0.1~2.4%) [6]。而在中国等HBV高流行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抗-HBc的高本底阳性率和NAT的高费效比,目前仍采用HBsAg来筛查。欧山海[7]等在闽南地区献血者标本中检出OBI发生率达0.21% (40/19360) ,其中抗-HBc阳性检出率85% (34/40) ,提示该血清学模式或可作为筛查OBI的指标,但该指标阳性预测值较低 (3.42%) ,若通过抗-HBc来筛查,需多报废4.97%的合格血浆 (961/19326) 。另据报道[8],以与血清中HBV DNA含量高度相关的前S1抗原与核心抗原为靶目标,建立联合检测这两种HBV核酸相关抗原 (NRAg) 的双抗体夹心法ELISA试剂,也可用于OBI的筛查。

3 器官移植/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患者

器官移植患者因排斥反应需行免疫抑制治疗,且术后患者自身抵抗力下降,无疑增加了发生获得性和机会性感染以及产生肿瘤的危险,有发生OBI的基础。PAUL等[9]报道了一例HBV DNA及血清学模式均阴性的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7个月发生急性重症乙肝。Ghisetti等[10]采用PCR方法检测14例接受了肝移植患者的肝组织,其中9例 (64%) HBV DNA呈阳性。

4 血透患者

血透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且反复行动静脉穿刺等有创操作,以及输血治疗等原因,是OBI的高危人群。但现有的报道中关于HBs Ag阴性血透患者中OBI的发生率并不高,这可能与样本量及HBV流行率相关。PARASKE等[11]对中部希腊大区346例HBs Ag阴性的血透患者进行检测,血清HBV DNA阳性率仅0.9% (3/346) 。GWAK等[12]对83例长期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进行检测,4例 (4.8%) HBs Ag阳性患者HBV DNA呈阳性,余79例HBs Ag阴性患者HBV DNA均呈阴性,认为血透并不能提高OBI的发生率。早期研究者们发现HCV可抑制HBV复制,并可能导致血清HBs Ag检测不到,因此有学者认为在血透患者中,OBI更常发生在抗-HCV阳性的人群中,但也有学者认为OBI在抗-HCV阳性和阴性血透患者中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国内报道在HBs Ag阴性血透患者中OBI的发生率为7.8% (8/102) ,且与抗-HCV阳性与否并无相关,而与抗-HBc的阳性率显著相关[13]。

5 慢性HCV感染者

HBV与HCV传播途径相同,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慢性HCV感染者是OBI发生率最高的人群。有关HBV、HCV共同感染的研究表明:重叠感染可使HBs Ag的表达推迟、低水平及持续时间缩短,这可能与HCV的核心蛋白对HBV有抑制作用相关。CACCIOLA等[14]报道在丙肝患者中OBI的发生率为33% (66/200) ,其中22例患者 (33%) 肝活检发现不同程度肝硬化,而在134例未检出HBV DNA的患者中仅有26例 (19%) 发现肝硬化,证明OBI可使慢性HCV感染的临床结局恶化,并促进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展。部分学者认为,OBI可能影响HC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但LEVAST等[15]亦采用RT-PCR对140例丙肝患者进行检测,血清HBV DNA阳性率0%,肝组织HBV DNA阳性率4.4%,且发现OBI对HC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无影响——提示目前仍需要大样本、多层面的前瞻性研究来得出结论。

6 慢性HIV感染者

慢性HIV患者发生OBI可视为因细胞免疫缺陷致HBV机会性感染引起。RAI等[16]在58名由性传播致HIV感染的患者血清中检测到7例 (12.2%) OBI,认为HIV感染可提高HBV通过性传播的发生率。SUCUPIRA等[17]对44例HIV感染者进行研究,在12例HBsAg阳性患者中,HBV DNA检出率为67% (8/12) ;而在32例HBsAg阴性患者中,HBV DNA检出率为19% (6/32) 。上述14例HBV DNA阳性患者,9例接受了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有3例在P区检测到了耐药突变,且均为HBsAg阳性者——从而得出HIV感染者中OBI发病率虽较高,但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率却较低的结论。COHEN STUART等[18]在对191例HIV感染者的研究中发现,9例 (4.7%) OBI患者在接受高活性抗逆转录酶病毒治疗后,血清HBV DNA转为阴性,且无肝炎发作表现——证明HIV患者使用高活性抗逆转录酶病毒治疗获得免疫重建后,即使有OBI,亦无临床意义。

7 不明原因的慢性肝病

多数肝功异常的患者,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生化学及免疫学等检测明确病因,但仍有部分患者在临床上被诊断为不明原因肝病。CHEMIN等[19]在50例非甲-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到HBV DNA阳性率为30% (15/50) ,且定量≤104copies/mL,其中8例 (53%) 患者通过肝组织学检查证实有严重的肝纤维化及肝硬化——从而得出低水平HBV复制亦可导致严重肝病的结论。

杨朝国等[20]检测HBsAg阴性的不同人群 (包括健康献血员、健康自然人群及不明原因肝炎、丙肝、肝硬化、肝癌患者) 中OBI的发生率,结果显示感染率最高的人群是不明原因肝炎患者 (达35.62%) ,提示OBI与不明原因肝炎密切相关。这也暗示着在中国等HBV高流行地区,仅通过HBsAg筛查来诊断原因不明肝炎是不够的,应通过核酸扩增技术 (现多采用灵敏度较高的巢式PCR方法) ,甚至结合肝穿活检及免疫组化等检查来协助诊断。

8 肝细胞性肝癌

我国为HBV感染高流行地区,OBI致肝癌的比例较高 (20%-40%) [4,20]。目前研究已证实OBI患者肝脏内即存在轻微炎症坏死,且这种炎症持续存在,如果同时合并其他致肝脏损伤的因素,特别是HCV重叠感染,可能会导致、甚至加快慢性感染发展至肝硬化及肝癌。GIOVANNI等[21]对380例HBsAg阴性的慢性肝炎病人进行肝组织活检,HBV DNA阳性率达35.5% (135/380) ;而对其中134例患者 (含53例HBV DNA阳性者) 进行追踪随访至少50个月,有9例患者发展为肝癌,其中就有8例为HCV合并OBI。

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某些不明原因的肝病患者体内虽存在着OBI,但并不能因此认为OBI即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直接证据。LIAW等[22]对75例HBsAg转阴的慢性乙肝患者进行平均60个月的随访,无1例出现肝硬化或肝癌。在HBV感染低流行地区的部分学者逐渐将病因学研究转移至自身抗体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疾病等方向。

HBV感染者 篇5

HBV大蛋白 (Hepatitis B Virus Large Surface Protein, LHBs) 是HBV包膜蛋白组成成分之一, 由S、PreS2及PreS1基因编码, 在空间上具有两种不同的跨膜构象, 为389或400个氨基酸组成的具有复杂拓扑结构的构象型蛋白。LHBs作为HBV的包膜蛋白, 内侧可以和HBV核壳体膜结合, 外侧可与病毒受体结合, 是HBV颗粒成熟包装的关键[4]。近年来随着对LHBs在乙肝发病机制、感染与复制等方面研究的深入, 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LHBs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意义[5]。

不同状态下HBV感染者血清中病毒颗粒LHBs含量不同, 非复制状态不含病毒DNA的小球形颗粒和管型颗粒中LHBs含量极低, 复制期管病毒DNA的Dane颗粒中LHBs的含量可达20%, 因而提示LHBs水平可能与HBV的载量密切相关。当病毒的优势抗原表位是具有立体空间的构象表位时, 以线性表位制备的单抗对该抗原进行检测存在灵敏度低的缺点。随着对PreS1抗原研究的深入, 发现以PreS1抗原线性表位制备的单抗在检测PreS1抗原时阳性率偏低, 因此PreS1抗原作为衡量HBV复制的指标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而通过以LHBs立体构象表位制备的单抗检测HBV LHBs作为衡量HBV复制的指标是否更为优越呢?我们通过对批量标本PreS1抗原、HBV DNA以及HBV LHBs的比较, 试图阐明HBV LHBs在反映HBV复制中的临床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0例血清标本为2010年7月—2011年6月我院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收集的标本库中标本, 均经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HBV DNA, 所有标本均为HBsAg阳性, HBeAg阴性, -70℃保存, 批量检测。

1.2 检测HBV-DNA 以罗氏公司的LightCycler荧光定量PCR仪定量检测血清标本的HBV DNA, 试剂为深圳匹基公司产品。

1.3 检测PreS1抗原 PreS1抗原试剂盒购于阿尔法公司, 为双抗体夹心ELISA法, 由TECAN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完成。

1.4 检测LHBs LHBs试剂盒由北京热景生物技术公司生产, 为双抗体夹心ELISA法, 由TECAN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完成。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BV-DNA载量与LHBs含量的关系

120例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 随着HBV DNA拷贝数的升高其LHBs的浓度呈上升趋势, 且两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不同HBV-DNA拷贝数组别间LHBs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

2.2 不同HBV DNA载量与LHBs阳性率和PreS1抗原阳性率的关系

HBV-DNA载量≤103copies/ml组, LHBs的阳性率为37.5%, PreS1抗原的阳性率为20.0%;HBV-DNA载量为103~105copies/ml组, LHBs的阳性率为72.5%, PreS1抗原的阳性率为42.5%;HBV-DNA载量≥106copies/ml组, LHBs的阳性率为95.0%, PreS1抗原的阳性率为80.0%。随着HBV DNA拷贝数的增加, LHBs的阳性率均逐步增加, 不同HBV DNA载量组间LHBs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reS1抗原的阳性率也随HBV DNA拷贝数的增加逐步增加, 不同HBV DNA拷贝数组别间PreS1抗原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另外, 同一HBV DNA载量组LHBs和PreS1抗原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LHBs对HBV的感染、复制及其预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PreS1抗原作为HBV复制的指标, 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尤其对传统的HBeAg阴性的患者, 检测PreS1抗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病毒的活动情况, 然而由于目前的PreS1抗原试剂盒采用线性的蛋白表位制备成单抗, 由于线性表位在形成高级结构时, 可被折叠、卷曲而失去暴露表位的机会, 可能导致检测灵敏度下降[6], 因此PreS1抗原作为血清学指标在反映部分处于不同复制状态的HBV感染者中, 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

LHBs的双重拓扑构象不仅是病毒包装的关键, 而且对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具有增强作用, 并可以反式激活细胞内HBV复制和基因表达[7]。采用立体构象表位的蛋白制备成单抗检测血清中LHBs时, 由于考虑了HBV病毒蛋白组分折叠、卷曲的结构, 因此具有更高的亲和力, 检测过程中也呈现更高的灵敏度。我们的结果显示, 所有PreS1抗原阳性的标本无一例外的LHBs都阳性;另外不同HBV DNA载量标本中, LHBs也具有更高阳性率和相关性, 随着HBV DNA拷贝数的升高, LHBs与HBV DNA的阳性符合率越高, 当HBV DNA载量大于106copies/ml时, LHBs的阳性率达到95.0% (38/40) , 而PreS1抗原阳性率仅为80.0%, 提示LHBs可能更能真实地反映了HBV的复制情况。

以往的研究结果大多认为HBeAg阳性是HBV在乙肝病毒感染者体内复制旺盛的一项重要指标, 而HBeAg由阳性转为阴性是部分病毒被清除以及肝病缓解。但实际上并非所有HBeAg阳性转为阴性的的HBV感染者病情都趋于好转。相反, 相当部分重型肝炎的发生与HBeAg阴转存在一定的关系。HBV基因组多个位置的碱基变异均可导致HBeAg阴转。其中较多见的有前C区1862位碱基由G变为T (T1862) 及1896位碱基由T变为A, 均可导致HBeAg阴转。我国慢性HBV感染患者, 尤其是肝硬化患者中HBeAg阴性者高达60%以上[8], 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部分是HBV基因前C区或核心启动子发生变异, 导致HBeAg合成障碍[9], 因此这部分感染者体内病毒活动情况如何已经不能简单地靠HBeAg阴性或阳性来解释。而目前临床上主要利用直接检测HBV DNA来反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体内HBV复制活跃程度。与ELISA检测血清HBV蛋白标志物相比, HBV DNA检测需要有严格的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和昂贵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仪。因此寻找一个可以普及各级医院使用的临床血清学指标显得很重要。研究发现, 在HBV形成包膜的过程中需要大蛋白 (即HBsAg、Pre-S1蛋白和Pre-S2蛋白) 和中蛋白的参与[5], 即大蛋白和中蛋白是HBV复制必备的蛋白组分。本研究结果表明:血清中LHBs含量与HBV DNA载量变化一致, 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尤其在HBeAg阴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LHBs含量与HBV DNA的符合率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与其它病毒蛋白标志物比较, 定量检测LHBs能较好反映患者体内HBV复制程度。

与PreS1抗原比较, LHBS的测定结果与HBV DNA载量呈现良好的相关性, 更能准确地反映HBV感染者体内病毒的复制程度, 因此LHBS定量可能成为判断HBV活动的新的血清学指标。

摘要:目的 通过定量检测HBeAg阴性HBV感染者血清病毒大蛋白 (HBV-LHBS) 和前S1 (PreS1) 抗原, 探讨HBV-LHBS和PreS1在反映HBV复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经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的120份HBeAg阴性HBV病毒感染者血清, 将这些标本按DNA拷贝数分为3组 (≥106copies/ml、103~105copies/ml、≤103copies/ml) , 每组各40例, 以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HBV-LHBS和PreS1抗原。结果 ≥106copies/ml组, LHBS阳性率和定量检测结果分别为95.0%和 (92.12±29.38) ng/ml, 103~105copies/ml组, LHBS阳性率和定量检测结果为72.5%和 (33.26±19.44) ng/ml, ≤103copies/ml组, LHBS阳性率和定量检测结果为37.5%和 (15.02±11.10) ng/ml, 3组标本PreS1抗原阳性率依次为80.0%、42.5%、20.0%;LHBS总阳性率为61.6%, PreS1抗原阳性率为38.1%。结论 与PreS1抗原比较, LHBS的测定结果与HBVDNA载量呈现良好的相关性, 更能准确地反映HBV感染者体内病毒的复制程度, 因此LHBS定量可能成为判断HBV活动的新的血清学指标。

关键词:前S1抗原,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乙肝病毒大蛋白

参考文献

[1]王耀宗.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3, 30 (2) :77-80.

[2]谢红东.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5, 8 (4) :247-249.

[3]刘紫锰.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病毒肝炎[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5, 14 (1) :101-103.

[4]Bruss V, Vieluf K.Functions of the Internal Pre-S Domain of the Large Surface Protein in Hepatitis B Virus Particle Morphogenesis[J].J Vir-ol, 1995, 69 (11) :6652-6657.

[5]Bruss V.Envelopment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 nucleocapsid[J].Virus Res, 2004, 106 (2) :199-209.

[6]王清云, 陈贤华.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2, 27:265.

[7]Bruns M, Miska S, Chassot S, et al.Enhance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by noninfectious subviral particles[J].J Virol, 1998, 72 (2) :1462-1468.

[8]李俊茜, 庄辉, 杜珩, 等.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及丙氨基转移酶水平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3 (7) :491-493.

HBV感染者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度参加预防性体检的公共场所从业人员3 694人, 年龄16~55岁, 男性1 249人, 女性2 445人。

1.2 方法

抽取静脉血2 m L, 分离血清, 采用ELISA法进行HBV标记物的血清学检测, 试剂为沈阳惠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仪器为奥地利博赛2010酶标仪, 博赛洗板机, 按试剂盒中说明书提供方法操作并进行结果判定。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HBsAg检测情况

共检测公共场所从业人员3 694人, HBs Ag阳性的309人, 阳性率为8.36%。男性阳性率为10.65% (133/1 249) , 女性阳性率为7.20% (176/2 445) , 男性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84, P<0.01) 。HBs Ag阳性率以26~30岁年龄组为最高, 36~40岁年龄组为最低, 各年龄组间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7.12, P>0.05) 。 (表1)

2.2 抗-HBs检测情况

共检测公共场所从业人员3 694人, 抗-HBs阳性的1 248人, 阳性率为33.78%。男性阳性率为26.10% (326/1 249) , 女性阳性率为37.70% (922/2 445) , 女性高于男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80, P<0.01) 。年龄分布, 抗-HBs阳性率以26~30岁年龄组为最高, 36~40岁年龄组为最低, 各年龄组间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73, P<0.01) 。 (表2)

2.3 不同行业从业人员HBsAg检测情况

HBs Ag阳性率以洗浴业携带率最高为9.54%, 其次为宾招业为8.61%。各行业间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93, P>0.05) 。 (表3)

2.4 HBsAg阳性者HBeAg检测情况

309人HBs Ag阳性者中, HBe Ag阳性的102人, 阳性率为33.01%。男性阳性率为33.08%, 女性阳性率为32.95%, 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 P>0.05) 。年龄分布, HBe Ag阳性率以31~35岁年龄组为最高, 16~20岁年龄组为最低, 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1, P>0.05) 。 (表4)

2.5 HBV的感染模式

309例HBs Ag阳性者HBV感染模式有7种, 以HBs Ag、抗-HBe、抗-HBc均阳性为主126例, 占40.77%。其中, 男性54例, 占40.60%;女性72例, 占40.91%, 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 P>0.05) 。其次, HBs Ag、HBe Ag、抗-HBc均阳性93例, 占30.10%。其中, 男性41例, 占30.83%;女性52例, 占29.54%, 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59, P>0.05) 。 (表5)

3 讨论

双辽市2009年度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 Ag阳性率为8.36%, 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0.1%) [1], 高于食品从业人员HBs Ag阳性率 (6.55%) [2]。性别分布, 男性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男性在公共场所行业中多从事采购、社交等公关活动, 又兼多数男性有吸烟、饮酒且互相敬烟、敬酒的不良习惯, 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 为乙肝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年龄分布, 31岁以下年龄组HBs Ag阳性率偏高, 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 年龄越小对HBV越易感。 (2) 该年龄组体检人数最多, 是公共场所行业的主力军, 他们与外界接触面广而频繁, 密切接触机会多所致。抗-HBs阳性率为33.78%, 男性低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女性在自然界中阳性率较高, 部分人群可能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者得到了自然免疫。HB-s Ag阳性率在各行业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在公共场所中人群分布没有明显的职业特点。HBe Ag阳性是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重要标记。本次调查从业人员HBe Ag阳性率为33.01%, 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HBV感染仍属于中度流行程度。人群免疫抗体水平仅占33.78%, 缺乏免疫力的人群占66.22%, 从业人员是重点人群, 应加强监护和管理, 抓好防制措施, 推行服务行业中乙肝疫苗接种, 提高人群免疫力, 防止HBV感染和传播, 以保护消费者健康。

摘要:目的为了解双辽市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V感染状况, 为乙肝疾病控制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1~12月对双辽市所辖的公共场所所有从业人员采用ELISA法进行HBV感染状况调查。结果双辽市2009年度公共场所共有从业人员3694人, HBsAg阳性309人, HBsAg阳性率为8.36%;性别分布, 男性高于女性, 其中男性阳性率为10.65% (133/1249) , 女性阳性率为7.20% (176/244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84, P<0.01) 。提示HBV感染仍属于中度流行程度, 缺乏免疫力的人群占66.22%。结论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较高, 应继续加强卫生监督, 普及乙肝防治知识, 抓好防制措施, 推行服务行业中乙肝疫苗接种, 提高人群免疫力, 防止HBV感染和传播, 以保护消费者健康。

关键词:公共场所,HBV感染,HBsAg,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刘崇柏主编.乙型肝炎防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6.

HBV感染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1年3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部收治的19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患者, 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CHB) 组45例, 男40例, 女5例, 年龄19~67岁, 平均 (37.71±13.07) 岁;慢性重型肝炎组 (CLF) 18例, 男17例, 女1例, 年龄21~68岁, 平均 (41.17±12.99) 岁;肝硬化 (LC) 组102例, 男77例, 女25例, 年龄20~80岁, 平均 (50.77±13.41) 岁;原发性肝癌 (HCC) 组25例, 男20例, 女5例, 年龄31~74岁, 平均 (48.72±12.23) 岁。慢性重型肝炎诊断符合2000年9月西安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诊断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诊断按全国统一教材内科学第7版诊断标准。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其中男25例, 女5例, 年龄20~50岁, 平均 (32.82±9.52) 岁。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病毒性肝炎 (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 、自身免疫性疾病、艾滋病, 近3个月未用免疫制剂 (包括干扰素) 。且所有患者入院后第2天空腹抽血查肝功能、自身抗体 (ANA、ENA谱、RF、免疫球蛋白、C3) 、HBV-M、HBVDNA, 血清标本分别送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生化科、免疫实验室、感染科实验室检测。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M) 、HBVDNA的检测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Bs Ag、HBs Ab、HBe Ag、HBe Ab、Hbc Ab, 试剂购自广州达安公司, 全自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仪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 试剂购自深圳匹基公司,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仪测定, 下限值为103拷贝/m L。

1.2.2 血清自身抗体和免疫指标的检测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抗核抗体 (ANA) , 免疫印迹法检测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 (ENA) 谱, 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 (RF) 和Ig G、Ig A、Ig M、C3。试剂购自欧蒙医学诊断试验有限公司。

1.2.3血清肝脏生化指标的检测

采用OLMPUS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 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总胆红素 (TBIL) 、血清白蛋白 (ALB) , 质量控制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负责。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HBV感染者和正常对照组自身抗体的检出率比较

190例慢性HBV感染者中, 61例至少有一项自身抗体阳性, 总检出率达32.1% (61/190) ,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3% (1/30)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0.597, P=0.001) 。其中ANA、ENA、RF检出率分别为23.2% (44/190) 、5.3% (10/190) 、14.7% (28/190) , 见表1。

例 (%)

2.2 慢性HBV感染者各组自身抗体的检出率比较

慢性乙型肝炎 (CHB) 组、慢性重型肝炎 (CLF) 组、乙肝后肝硬化 (LC) 组、原发性肝癌 (HCC) 组自身抗体检出率分别为24.4% (11/45) 、27.8% (5/18) 、33.3% (34/102) 、44.0% (11/25) , 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3% (1/30) ,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字2CHB较=4.501, P=0.034;字2CLF较=4.114, P=0.043;字2LC=10.708, P=0.001;字2HCC=13.221, P=0.000) , 但四组间自身抗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2.3 慢性HBV感染者自身抗体与病毒指标的关系

19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HBV DNA阳性者153例, 占80.5%。HBV DNA阳性组中, 自身抗体的总检出率为34.6% (53/153) , 而HBV DNA阴性组中, 自身体抗的总检出率为21.6% (8/37) , 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2.317, P=0.128) , 见表3。

例 (%)

2.4 慢性HBV感染者自身抗体与临床特点

自身抗体阳性和自身抗体阴性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自身抗体阴性组相比, 阳性组的年龄、ALT、AST、TBIL明显增高, ALB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年龄=2.37, P=0.019;tALT=4.33, P=0.000;tAST=2.60, P=0.01;tTBIL=3.53, P=0.001;tALB=-2.47, P=0.014) , 见表4。

*与自身抗体阴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HBV感染的致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现有大量研究表明HBV感染后的肝组织损伤并非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直接作用的结果, 而是机体一系列免疫反应造成肝细胞的病理性免疫损害。这种乙肝免疫损伤包括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免疫损伤及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免疫损伤。自身免疫是针对自身成分的抗体或细胞性免疫效应的现象, 是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的免疫应答过于亢进的表现[3,4]。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发现慢性HBV感染后存在各种自身免疫现象, 主要表现为血清中检测出各种自身抗体。HBV感染产生自身免疫的可能机制为: (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诱导自身抗原修饰, 从而激发自身免疫; (2)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控制自身免疫的机制紊乱; (3)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与机体自身抗原之间的分子模拟[5]。

慢性HBV感染患者体内自身抗体检出率国内外文献资料报道不一, 多为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 且滴度较低[3,4]。笔者在190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发现自身抗体:ANA、ENA、RF的总检出率为32.1%, 其中ANA检出率达23.2%,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与文献[3-7]报道基本一致。而慢性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肝炎组、乙肝后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自身抗体检出率分别为24.4% (11/45) 、27.8% (5/18) 、33.3% (34/102) 、44.0% (11/25) ,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字2CHB较=4.501, P=0.034;字2CLF较=4.114, P=0.043;字2LC=10.708, P=0.001;字2HCC=13.221, P=0.000;) 。表明慢性HBV感染患者体内存在着自身免疫现象, HBV感染可能引发自身免疫性反应, 导致机体自身免疫紊乱。同时发现抗HBV DNA (+) 组和HBV DNA (-) 组自身抗体检出率未见明显差异 (P=0.128) , HBV DNA阳性常提示患者处于病毒复制活跃期, 这一结果提示HBV复制活跃期和静止期时患者出现自身抗体几率没有显著差异。

本文结果提示不同性别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它们的产生直接与感染HBV相关, 而与男女性别间的免疫差异无关。自身抗体阳性与年龄明显相关, 表明自身抗体的出现不仅与HBV感染有关, 而且与HBV感染病程长短, 病情迁延加重有关。此外, 本研究显示: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ALT、AST、TBIL明显高于自身抗体阴性者, ALB明显低于自身抗体阴性者,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自身抗体阳性者其肝损害较重, 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肝细胞相互作用发生超敏反应损伤肝细胞、释放转氨酶所致[8]。上述结果表明慢性HBV感染者体内出现自身抗体是慢乙肝病变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性表现, 并可能是肝炎病毒造成肝组织损伤的机制之一[9]。HBV可通过多种途径损害免疫系统, 破坏机体的免疫耐受性, 诱发产生自身免疫反应, 从而加重肝损伤, 使病情迁延不愈。总之, 慢性HBV感染患者体内存在着多种自身抗体, 说明自身免疫性反应可能参与慢性HBV感染的发病机制[10,11]。机体的免疫系统根据病毒和细胞相互作用的不同过程与结果导致免疫保护和免疫损伤, 机体将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或超抗原等激活免疫反应, 导致T细胞过度激活或破坏, 产生自身抗体, 其程度可能与感染者病程、肝功能损害有密切关系[12]。提示自身抗体的出现可能是对肝损伤释放自身抗原的应答, 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加剧肝脏的病理损害, 自身免疫在乙型肝炎肝细胞损伤中起一定的作用, 可在保肝、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免疫调节剂治疗。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自身抗体, 不仅对认识疾病有意义, 而且对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摘要:目的:检测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自身抗体,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1年3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部慢性HBV感染患者190例, 其中45例慢性乙型肝炎 (CHB) , 18例慢性重型肝炎 (CLF) , 102例乙肝后肝硬化 (LC) , 25例原发性肝癌 (HCC) , 以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检测血清ANA、ENA谱、RF。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M) ,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 并常规测定ALT、AST、TBIL、ALB。结果:慢性HBV感染者自身抗体的总检出率32.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CHB、CLF、LC、HCC组的自身抗体检出率分别为24.4%、27.8%、33.3%、44.0%,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O.05) , 但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O.05) ;HBV DNA阳性与阴性组自身抗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慢性HBV感染者自身抗体阳性与性别无明显关系, 与年龄、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密切关系 (t年龄=2.37, P=0.019;tALT=4.33, P=0.000;tAST=2.60, P=0.01;tTBIL=3.53, P=0.001;tALB=-2.47, P=0.014) 。结论:慢性HBV感染可诱发自身免疫性反应, 导致多种自身抗体的产生。这种自身免疫性反应与感染者的性别、病毒复制无关, 与年龄、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关。

上一篇:材料化学综述下一篇:可持续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