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卡梅隆

2024-06-01

詹姆斯·卡梅隆(精选5篇)

詹姆斯·卡梅隆 篇1

摘要:詹姆斯·卡梅隆是一个能把自己梦想实现成为电影作品的导演, 他在电影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表现了对完美目标的偏执性地追求, 无论是从机械设备的研究还是拍摄艺术方面钻研都表现了他对梦想的追求从没有停止过, 业界称他是烧钱的机器, 他的作品几乎都超出了预算;追求科技创新, 追求完美, 都是他在创作过程中表现来了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就詹姆斯·卡梅隆的创作风格特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詹姆斯·卡梅隆,创作,风格,特点

每一个导演都有他自己的风格特点, 这些风格特点与其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价值观念甚至是社会体制有关。导演的风格无不与他们所处的不同社会历时期有着重大的关系, 并从他们的作品特色中体现出来。本文从詹姆斯·卡梅隆生平以及作品来分析这位导演的创作风格, 分析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世界著名导演的独特品质。

詹姆斯·卡梅隆的父亲是电气工程师, 母亲是一个艺术家。受母亲的影响有过一段长时间的绘画学习经历, 并在家乡还举行过画展。绘画学习拓展了他的想象空间, 在想象力的引导下, 他12岁写下的科幻小说成了后来他的科幻电影《深渊》的原型, 在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的影响下, 年仅14岁的詹姆斯·卡梅隆对科幻电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并立志进行电影创作, 这种思想成了他电影事业的推进动力, 为他的创作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他在以电影生涯中不断地用这种力量去创造举世瞩目的奇迹。进入大学后, 因为兴趣点没有在学校的课程上, 所以他很快开始他的“江湖生涯”。罗杰·卡曼在拍摄《星空大战》的时候, 詹姆斯·卡梅隆在工作室中做特技模型的制作。第二年他就成为卡曼工作室另一部影片《恐怖星系》的第二小组导演和电影制作设计师, 这个平台让他有了更多的创造空间, 有了更多的创新思维可在实现, 这为他后来电影制作人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他的创造风格的延续创造了条件, 成就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导演大师。

詹姆斯·卡梅隆的辉煌来自他曾经两度创造电影投资的最高纪录《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影片, 这两部影片都创造了当时的票房之最, 后者估计票房收入达到27亿美元, 超过《泰坦尼克号》18亿多美元的票房纪录;《泰坦尼克号》还是奥斯卡获奖数目最多的影片, 奥斯卡提名奖有14项, 《泰坦尼克号》就获得了11个, 让詹姆斯·卡梅隆成为全球导演中最闪亮的新秀, 他的每一部影片都为以后的电影树立了技术的标杆。2012年4月的《泰坦尼克号3D》影片, 经过詹姆斯·卡梅隆带领300多个计算机工程师们通过3D技术的处理实现了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的再现, 通过精准动作体现, 细腻的人物形象及场景再现了经典的爱情故事, 在时隔14年之久又创造了奇迹, 技术狂人詹姆斯·卡梅隆用他那种完美主义手段给电影转制3D树立了一个标杆, 为全球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本或者说是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詹姆斯·卡梅隆能在技术上得以突破的重要原因在于他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有一种完美的理想主义实现, 所以他会用尽一切可能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去实现自己的设想。他创造风格中最为突出的是特技设计为亮点, 通过惊人的技巧手段让影片表现出超常的视听感染力。他的影视制作技术转折在他的《深渊》制作后, 这部电影的成功成就了他影视制作中的特效风格, 同时这部电影也为电影特技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影片中首次使用了前所未有的水下特技效果, 让影片充满了奇特的视觉效果,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引发了《猎杀红色十月》、《红潮风暴》、《猎杀U-571》的模仿。后来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中运用了在《深渊》中实践过的很多特技手段, 产生了震撼的视听效果。

作品《终结者2:3D版越空之战》新技术的应用, 让卡梅隆有了新的想法, 他认定只有三维立体的画面才能达到他想要呈现的《阿凡达》世界的效果。他改进一种新型的、轻便的3D立体摄像系统, 尝试将用于非常有考验性的水下摄影, 拍摄了两部3D的深海纪录片《深渊幽灵》和《深海异形》。《阿凡达》就是在这种创造力成熟的条件下出现的, 影片利用3D技术让我们在《阿凡达》中我们看到了逼真的飞流瀑布、漂浮云中的山峦、似含羞草的粉红植物、旋转飞行的蜥蜴、夜间发光的森林、似水母般在空气中游动的树种……《阿凡达》给3D技术带来历史性的突破, 我们看到的三维技术捕捉虚拟合成图像技术在这里被詹姆斯·卡梅隆加以提升, 《阿凡达》开创了新一代的特效。卡梅隆对于动画的导入, 逐渐向你展示一个神奇的、立体的、完全想象出来的外星世界。詹姆斯·卡梅隆的这个技术在2012年上映的《泰坦尼克号3D》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挥, 让14年之久的影片通过3D技术再次发出耀眼的光芒。

詹姆斯·卡梅隆追求完美是他创造影片的一贯风格。为了让《阿凡达》里凭空想象出的世界真实可信, 詹姆斯·卡梅隆请各个领域的专家来帮助他丰富和完善各种细节。为了《阿凡达》世界的创造, 他请南加州大学教授保罗.R.弗洛莫为剧本里的潘多拉星居民“纳美人”创造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 语言代表了一个民族或种族, 就这样, 詹姆斯·卡梅隆利用通过语言实现了一个星球生物的创造。他请了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植物学系主任朱迪.霍尔为他创造的植物描绘出以科学为依据的细节;还聘请了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一位音乐教授和一名考古学家来设计潘多拉星的大气密度和一种三声阶的异族音乐。这些撰成了一本厚达350页的“潘多拉百科全书”, 详细记载了一套完整的生态和文化, 他凭空创造了另一个星球。这个追求完美主义的导演耗时整整4年和世界最顶尖的CG工作者们努力把这个世界打造成足以乱真的3D立体幻境, 詹姆斯·卡梅隆成功了, 并且超越了自己的1997《泰坦尼克号》所带来的一切。

《阿凡达》的画面美感对于受众的冲击可以说整个电影自始至终都没有停止过。导演通过剧中的男主人公带领着所有游客, 一步一步地观赏一个世外桃源般美丽的潘多拉星球, 悬在天空中的湛蓝“月亮”, 脚踏过便会发光的地面, 像水母一样飘浮在空中的圣树种子, 轻轻一触就会消失的植物。那里的山山水水、飞禽走兽、芸芸众生;含羞草一般的美丽鲜花, 类似超级犀牛的食草动物, 凶悍嗜血的陆地兽王, 狼群一般的凶残而灵巧的食肉动物……这是詹姆斯·卡梅隆通过特效手段来完成的一个全新的世界, 很干净的世界, 一切都让人感觉那么纯净, 美丽的画面让观众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阿凡达》让卡梅隆梦想成真, 他这种执著的追求, 最终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 科幻的世界给了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个有偏执狂倾向的导演。潘多拉星球上的一草一木都由卡梅隆亲自设计, 有些源于他对海洋的迷恋, 有些源于他阅读科幻小说的灵感。这部电影真正让观众酣畅淋漓的, 在于它让梦境可信、可见、可触。也正是他的这种执著, 让《阿凡达》画面逼真和无与伦比。

我们从《阿凡达》、《泰坦尼克号》等都可以看到另一个线索就是感情线。在《阿凡达》中纳美族看起来似乎不像真人, 但确实让观众感到他们是活着的生物, 有血有肉, 有爱有恨。特别是他们的眼部动作, 令人印象深刻。《阿凡达》中的男主角在一番历险之后, 男主人公邂逅了女主角, 这时影片呈现出了完美的浪漫夜景, 具有灵性的青苔山路会随着你的脚步而点亮前方的道路, 漫天飘落的、类似蒲公英的神花暗示女主角的爱情与宿命, 泪珠将落未落……卡梅隆在向世人展示他的想象力与浪漫。

詹姆斯·卡梅隆对于艺术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 对于艺术来讲是, 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或者说是符合他的创造风格特点的投资, 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出手。在制作过程中, 他总是不顾忌成本的限制, 但却有能力让回报翻了又翻, 而这又有相当大的风险存在。当年20世纪福克斯为《泰坦尼克号》豪投一亿多美元首周只拿到不到三千万票房时, 高层决策人员差点去自杀。1997年的卡梅隆到达了个人事业与声望的顶峰, 但却根本没有公司敢雇他拍片。詹姆斯·卡梅隆的另一个创造风格就是周期长, 《阿凡达》是他花费14年时间审慎构思, 投注2个多亿美元, 以亲自研发的3D虚拟影像撷取摄影科技, 耗时4年的时间拍摄《阿凡达》, 算上追加的制作投资、全球电影宣传投入等, 总成本逼近5亿而拍制的科幻巨献。卡梅隆拍片之所以会有动人心魄的美感和结合剧情的动力, 正是因为脱胎于真实, 而对真实和细节的极致表现, 正是卡梅隆创作的精髓。

詹姆斯·卡梅隆是一个富有传奇的导演, 他的导演风格在不断地前行中不断地沉淀着, 得到同行的认可, 得到观众的认同。詹姆斯·卡梅隆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制作技术, 追求完美电影风格, 在他看来, 没有什么不能实现的。他所拍的电影几乎个个都是代表作品, 每部电影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每一部电影都能体现出他们创造风格, 并且每一部电影几乎都超出了预算。詹姆斯·卡梅隆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与追求让他在创作上表现相当的霸气, 不同意见自然在他的世界更没有办法生存, 所以在他的创作风格里还有一种偏执的思想体现出来, 甚至表现出一种臣服一切的霸气出来。但是, 无论怎么去评论詹姆斯·卡梅隆, 我们都必须欣赏他这种创作风格带给人们的视觉盛宴, 带给影视制作行业的创新空间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卡梅隆《阿凡达》《真实的诺言》《泰坦尼克号》等作品;

[2]、 (美) 路易斯.贾内梯《电影摄影创作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

[3]、郑国恩《影视摄影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9年

[4]、张会军《影像造型的视觉构成》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5]、张会军《银幕创造:与中国电影摄影师的对话》中国电影出版2000年

[6]、朱玛《世界著名导演的镜头语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7]、王鸿海《银幕造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

[8]、李培林《摄影造型与创作:瞬间思维》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The Who 詹姆斯·卡梅隆 篇2

梁振英

3月25日,梁振英以689张有效票的选举结果,当选为新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由于在选委会和社会上所得支持度都较低,市民对他的行事作风也有一定疑虑,与前任特首董建华和现任特首曾荫权比较,梁振英的处境最不利。梁振英根必须马上开始,以具体行动争取更多支持。

刘路

3月20日,22岁的中南大学学生刘路被中南大学聘请为正教授级研究员,成为目前中国最年轻的教授。2010年,正读大三的刘路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震惊国际数学逻辑界。刘路同时将获得100万元的奖励,其中50万元用于改善科研条件,50万元用于改善生活条件。

吉姆·斯金纳

詹姆斯·卡梅隆 篇3

关键词:镜头语言,蒙太奇,性格特点

影片中伴随着《我心依旧》主题曲, 舒缓而又优美的旋律, 还有那温情的歌词, 伴随着每个经典镜头以及女主人公脸上挂着的些许怀念, 使得主题曲为影片增添了不少魅力, 激发了观众的观看欲。同时在技术运作上, 导演组为了还原历史, 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花了大量心血。从电影的细节来看, 更是与观众达成一致的默契点。影片中镜头的拍摄技巧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

一、出色的拍摄技巧

(一) 众所周知, 镜头是电影艺术的重要构成语言, 而蒙太奇手法的剪辑与各拍摄方式的相辅相成, 恰恰构成了该影片的经典镜头。

整部影片是一个大的倒叙, 采用蒙太奇的手法经由如今已白发苍苍的露丝回忆, 把在船上发生的一切穿插在一起。对于这部影片不得不提的是男女主人公两人面朝大海而站的那个镜头。让我们先将思想随着镜头先定格在这个画面上, 两人在这一刻是忘却了所有烦恼的开心。接着, 镜头以游轮为焦点拉远, 随着游轮底部航行时溅射的海水。镜头又慢慢的由远及近, 杰克从后面抱着露丝, 露丝脸部侧依在杰克脸下, 加之整个海上的光感又是那么的柔美, 这一刻基本不需言语表达, 音乐响起, 情在动, 爱在流露……这样的视觉情感化, 无任何杂质。如果把“泰坦尼克号”比作自由之岛, 而两位主人公则是这座岛的自由之神, 是真爱的代言。

(二) 移动镜头的拍摄也为影片也增添了很多看点。

例如:当泰坦尼克撞到冰山上海水涌进船上时, 导演通过移动拍摄的手法为我们表现了那种气势汹涌的感觉, 犹如一只猛兽受伤后的嘶吼。再比如说, 当轮船沉入海底的那个镜头导演用了下拉、下推等拍摄方式, 使观众们真实地感到那种紧张的气氛, 紧紧的抓住了观众们的心理。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手法, 导演也正是运用了这些运动的拍摄方式才使这部影片显得格外真实, 扣人心弦。

二、细节的刻画

(一) 遇难时人们的性格特点的描写

泰坦尼克号撞到的是冰山, 反映的却是人的本性。出事那刻, 船上各式各样的人群的真善美, 恶与丑的本性逐渐现形。在生死面前, 有的人把生还的机会尽可能的留给妇女儿童这些弱势群体, 让她们尽早被送入救生艇中;就连那些平时贪财的船警们在这种情形下, 也毅然决然的拒绝了金钱的诱惑, 回到了本性的源头——真善美。而有些人反之, 比如露丝的未婚夫, 第一反应就是拿钱去收买船警获得逃生的机会。不管眼前有多少妇女小孩, 首先想到的是自己, 而不是说把机会留给那些更需要的。人性的真善美就这样被扼杀了, 展现的却是恶与丑前面的一面镜子。

(二) 人们面对灾难的态度

在灾难面前, 大家为了逃生发出的各种呼喊声、尖叫声、枪声也掩盖不了音乐师们在甲板上演奏的《Nearer My God to Thee》这首曲子, 音乐师们不惧恐慌, 在灾难面前尤为淡定的完成最后一曲。诸如类似的细节, 片中还有几处。印象蛮深的一段:大家都忙于奔跑逃生, 底舱却有这样一个老妇还躺在床上, 不过有些不安, 而丈夫却是一脸的平静, 从后面轻轻地抱住她, 让她安然入睡;年轻的妈妈安慰着快睡着的孩子, 让他在睡前少些烦躁与不安。这些场景中一切仿佛一瞬间静止了, 静到我们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让我们在致敬的同时感受到那份对死亡的坦然。这些都能显示出人性美好的一面。

(三) 杰克和露丝本性面前爱的体现

影片中, 最后一块木头悲剧性的成为了露丝与杰克真爱的考验。木头就漂浮在他们面前, 谁上, 不用考虑不用犹豫, 杰克选择了牺牲自己, 硬是把露丝放上了那块在平时看来微不足道的木头。木头虽轻, 但杰克却是重于泰山的。在那样安静寒冷的海面上, 杰克是最不应该被世界抛弃的。最后两人之间虽没有一些华丽的语言进行对话,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 甚至发出的声音是颤抖的, 也抵抗不了观众对他们高贵的真爱诠释。本能与人性的光辉, 这也是他们身上的主旋律。

三、总结

总之, 《泰坦尼克号》是一部享誉世界的伟大巨作, 杰克和露丝生死绝恋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 导演运用优美的镜头语言, 且在细节的处理上也非常细致, 有力地展现了男女主人公的悲惨境遇。

中国人偏爱美好的结局, 那么观众就会假想为什么不能是大点的木头抑或是两块木头呢?应当让他们在冲破世俗等现实阻拦后, 回到一个幸福美满好的结局。对于影片的结局, 相信更多的人是带着叹息与遗憾走出电影院的。看完《泰坦尼克号》心情是沉重的……然而另一方面, 笔者又认为这是一种遗憾美。假如当时杰克和露丝都得救最后也都在一起了, 那么经过生活的熏陶以后, 他们对于爱的理解还会这样吗?他们的爱情还会让人感动吗?《泰坦尼克号》还会成为真爱的代言吗?那么还是把遗憾化为最美而结局, 最美的东西往往是有遗憾的。

参考文献

[1]郑亚玲.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

詹姆斯·卡梅隆 篇4

卡神原本是个物理系肄业的卡车司机,但他认为电影才是最爱,他对待科学的态度更超出了职业要求。你不一定知道,卡神还是“国家地理”的驻会探险家,2012年3月,他乘坐“深海挑战者”下潜至10000米深度的马里亚纳海沟,成为世界上第三位成功挑战垂直极限的人。这就是卡神得名的原因,—位能够潜入深海的探险家—定是个好导演!

如果是你,想挑战卡神吗?

编辑,黄玲

鲨鱼有些可爱,比方说鲨鱼前仆后继的1万颗牙齿:鲨鱼有些可口,比方说口感很像粉丝的鱼翅。但是。即使再可爱或者可口,鲨鱼也不属于人类,在鄙视吃鱼翅这种行为的同时我想说:蓝色海洋才是鳖鱼真正的归宿,餐桌真不适台鲨鱼。

编辑,猫哥

估计是我的想象力不够,皮鞋变食用明胶已经飞出我的想象力空间之时,有人在国家知识产权专利的网络界面,搜索发现皮革变食用明胶竟然在1991年被授予专利。猫哥只想说,有些昧着良心的食品企业,千的已经不是反常识的事情,而是反人类。

编辑,毛颖

认识了薛定谔以后,必然同情黑盒子里那只不知死活的猫。看明白了中微子振荡,量子力学的一角已被你成功地掀了起来。至于那只不知死活的猫,或许你在多年以后可以给出—个解答。

詹姆斯·卡梅隆 篇5

将来会有更多如3D电视机之类的设备进入我们的生活,对3D节目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尤其体育、剧集和娱乐节目等。卡梅隆指出,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应该提高制作原生3D节目的经费,因为从长远来看,直接拍摄3D内容所花的钱比将2D转换成3D要少。不过这并不代表卡梅隆就直接否定了2D转3D这个技术,因为他的老片子《泰坦尼克号》将会采用2D转3D的方式,在2012年重新归来。

克里斯托弗·诺兰:“拍3D电影通常都用磁带摄像机,而我更喜欢用胶片拍摄”

缔造了史上第三票房成绩的《黑暗骑士》的导演诺兰对于3D的态度有点犹豫不定,他比较关心3D电影在拍摄方面的限制,但他同时也对2D转3D的技术非常感兴趣。“我认为3D对于电影来说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发展,人们在50年后重新讨论3D本身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但拍摄3D电影通常都需要将电影保存在磁带上或硬盘上,而我更喜欢用胶片拍电影。现在跟3D有关的后期制作技术也在向前发展,而且这些技术颇让人兴奋。”

迈克尔·贝:“到目前为,所有的3D效果看起拉都很假,毫无真实感可言。”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在多数大牌导演都支持3D技术的情况下,《变形金刚》系列导演迈克尔·贝却站在了3D技术的对立面上。他认为现在的3D电影看起来很假,很多画面并没有凸显出不同的层次,以至于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并没有感受到真正的立体效果,更别提被真实的3D立体效果所震撼。到目前为止,迈克尔·贝执导的《变形金刚》系列还没有出过任何3D版本。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我讨厌看3D电影时,必须戴上那副3D眼镜!”

科波拉对3D眼镜深恶痛绝,他认为只有不戴眼镜也能看到3D效果,那才是真实的东西。他个人很讨厌戴着眼镜看电影。“我宁可用传统的2D模式拍一部电影,遇到大场景则用大尺寸画面来表现,就像阿贝尔·冈斯拍《拿破仑光荣史》那种气势磅礴的场景一样。”

罗杰·伊伯特:“现在的3D简直就是一个荒谬的体验,看3D久了会头晕眼花。”

在罗杰·伊伯特看来,3D只是那些硬件设备生产厂商为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而鼓吹起来的新热点,对电影体验来说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花了比原来更多的钱买票入场,却得不到相应的体验提升就罢了,反而还让人极其难受,甚至头晕头疼。花钱受罪,这简直就是荒谬的!

莱德利·斯科特:“3D没什么大不了的,无论什么拍摄方式,都只是将画面填满屏幕而已。”

上一篇:行政管理:要求下一篇:稠油降粘开采方法研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