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

2024-06-02

STS(共12篇)

STS 篇1

摘要:在阐述STS及STS教育的基础上, 依据科学技术的现代发展, 按照当代家庭教育理论, 深入剖析了STS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展开的依据。STS教育具有当代科学的思维方式, 而家庭教育以人为本、情景体验、强调对话交流为核心的特征, 为STS教育在中高级阶段的延伸提供基础。

关键词:STS,STS教育,家庭教育

STS (科学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针对美国科技教育危机和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迅猛变化及产生的环境、社会问题等负面影响而发起的一种运动, 它是一门旨在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关系的学术研究领域[1]。体现在教育中, 其宗旨是培养具备科学技术素养, 能参与科技决策、全面发展的人。因此, STS教育是STS领域必要且重要的组成部分。

STS教育在我国中学教育界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被引进的, 目前各界对STS以及STS教育等基本概念以及目标尚未达成一致意见[2]。而在中高级的教育中, 国内学者更多的是赞颂STS教育的长处, 探讨应该如何在中高级教育中展开, 提倡应该应用更多的科技教育手段来达到“STS”教育的目的。STS教育的长处不一而足, 在中高级教育中展开也是大势所趋, 而其中尚存在的问题, 诸如中学教育中, 怎样实施展开课程教育才被视为STS教育, 其是否符合STS教育的精神;一些颇具特色的STS教育是否能够顺利与现阶段的中学教育相适应等问题, 在国内所见的文献中很少涉及。因此, 有必要理清STS教育的特点与精神实质。

STS教育是STS理论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实现, 全面、系统地展现STS的本质是其首要任务。目前, 各界对STS的基本概念尚未达成一致意见。随着交叉研究领域的出现, 各种学科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各种不同观点的学者正在达成共识, 都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反过来, 科学技术又影响了它们, 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的互动过程。因此, STS教育既要求保持学科知识结构的严密, 又要加强学科科学与技术、社会关系之间的影响。那么, STS教育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对知识进行探索的;是培养个体科学意识、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的;它在方法上应该以人为本, 强调情境体验, 注重对话交流。

具备以上特征的STS教育在国内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 是无法立刻实现的。

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此案例为笔者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情景。该案例对象为14岁初中二年级女生。

该学校的物理课发放的试卷中有如图1一题。三开关闭合, 两灯泡正常发光, 问断开SA3后EL1的亮度有何变化。

本题的难点在于判断出两只灯泡是并联关系, 应用并联关系各个支路互不影响的特点可以得出结论, 是否断开SA3对EL1都没有影响。而实际情况是, 该女生判断电路类型有困难, 导致结论得出有误。

人们认知的特点是从感性认识经过思维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获得对加深理性认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国内的教育体系中, 学校教育是在学生脱离科学的情形下进行的, 对学生来说, 几乎是毫无意义的[3]。科学技术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同时, 要在今后的社会中生活下去, 需要具备掌握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慎重考虑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素养, 但担当下一世纪重任的学生对科学却较少关心。因此, 现在的科学教育应当研究如何解决现代学生远离科学的问题。课时有限、教学任务重、升学要求带来的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压力等一系列约束条件致使课堂中的教育现状是一名教师面对众多学生力争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考试。引入先进的教育手段固然可以提升教学的有趣程度, 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易于理解知识, 改善单方面的输入式教学。但由于约束条件所限, 单靠这样的手段远远无法实现STS教育开放、互动、以人为本、注重情景和互动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 家庭教育便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还是上述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入一个例子, 如家里的电灯。卧室和客厅分别有一盏吊灯, 关闭卧室的灯对客厅的灯没有影响, 这一点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有所感受, 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 再次回到本题中, 该生立刻领悟了该题的实际应用的意义和体现, 进而辅以具体学科知识的讲解, 对“并联”这一原本在她看来生硬且毫无意义的概念立刻变得鲜活而有意义起来。而这样的感性认识到简单科学知识的培养, 完全可以由家长在生活中完成。

在家庭中实现STS教育就显得更为自然, 实现的成本也更低, 这是由家庭教育的一系列特点决定的。

STS教育反对将科学教学置于学校的平衡态中, 强调科学教育应置于以社会、文化为背景的非平衡态下, 输入有关科学、技术、社会等诸方面的信息流, 通过各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环境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新的理解。开放性也是作为实践层面的STS课程的一大显著特征[4]。家庭教育首先是一个开放化的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 学生身处一个科学技术社会的缩影环境中, 科技知识就在身边, 而必要的引导者也在身边, 环境等条件是具备的, 相比目前教育体系下的学校教育, 无需额外更多的成本, 这是在家庭中引入STS教育理念, 实现STS教育的首要条件。

STS教育作为新兴的科学文化, 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决策的联系, 将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人工建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生态系统中, 试图将科学中的某些特定的观点和概念与这些观念所处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结构联系起来, 试图将科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协调起来[5]。这在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存在实现的根本困难——时间成本、物质成本昂贵。而家庭教育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教育具有渗透性。由于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教育。STS教育认为知识和技能镶嵌于具体的生动情境中, 能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迁移;知识只有在互动和联系中才显示出意义。家庭教育在家庭中进行, 这个环境对施教者和受教者而言是具有很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家长了解学习者的经验背景、在操作实践中经历丰富的家长更容易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特定情景与简单科学知识的联系, 侧面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的重现, 利于学生以某知识为切入点, 结合他们共同参与过的经验将所学知识与经验联系起来, 随着时间的积累, 再将所学知识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 实现了将知识多角度理解, 运用多种情境解释新现象, 最终易于达到实现知识各种表征形式间的相互转化的目的。

STS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教师有意义的指导。在家庭教育中, 施教的家长由于不受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上述种种约束, 因此, 更利于由单纯的信息传播者向咨询者、对话者等角色转变。家庭教育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教育的启蒙性。而以咨询者、对话者身份出现的家庭教育, 从本质上符合STS教育的核心要求。这样的教育方式, 利于学生接受科学, 进而接近科学实质。

最后, 家庭教育具有影响的深刻性。通常, 习惯按其水平来划分, 可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动作性习惯是水平较低的习惯, 如饭前便后要洗手、不随地吐痰, 不乱扔瓜果皮壳等, 它更强调简单的动作, 不需要有太多的智慧成分, 有时甚至可以是机械性的、模式化的。智慧性习惯是更高层次的习惯, 例如, 做事有计划、善于反思、在思考中学习、追求创新、不墨守成规, 与他人合作, 遵守规则等习惯, 都是智慧性习惯。智慧性习惯的形成比动作性习惯更复杂, 更具有综合性, 甚至需要信念、理想做支持[6]。在家庭教育中实现STS教育理念的引入, 可以从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培养树立起科学意识和习惯。

综上所述, 在家庭教育中引入STS教育, 比目前教育体系中的学校教育更易于实现STS教育的实质。

参考文献

[1]Cheek D.W.Thinking Constructively abou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Education.New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2:28-31.

[2]徐超.美国STS的兴起与发展[J].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2 (, 5) .

[3]小川正贤.STS教育概述[J].张明国, 译.远德玉, 校.哈尔滨师专学报, 1996 (, 2) .

[4]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231-239.

[5]鹤冈义彦.关于Scientific Literacy教育学研究录:第2集[G]//筑波大学大学院教育研究科, 1979:159-169.

[6]Wakes L.J Critical theory and curriculum practice in, STS educ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8, 1989:201-207.

STS 篇2

最近一段时间,我利用工作之余,系统的阅读了由华北师范大学郑晓蕙教授主编的《生物课程与教学论》一书,对生物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以及生物教育研究等方面的认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对“STS课程”有了新的认识。

在刚开始接触到“STS课程”时,我还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根据内容我认为这可能是课本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作用不大。后来,我知道了“STS”是科学、技术、社会的意思,但我还是认为“STS课程”可有可无。因此,我有时仅仅要求学生利用两分钟时间看一看,要是课堂时间紧的话,就布置学生课后看看就行了,往往不做进一步的要求。

读了《生物课程与教学论》这本书后,我不仅认识到了“STS课程”的真正含义,而且认识到了“STS课程”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方面的重要意义。

“STS课程”即“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的简称,是指向科学、技术与社会交互作用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认为学生必须将其个人经验与科学、技术、社会彼此之间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适合时代需要的发展。

“STS课程”的教育宗旨是培养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并能参与涉及科学技术决策的公民。“STS课程”强调参与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兼容。

生物学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学已成为21世纪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领头学科,它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应重视STS教育。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实施关于“STS课程”的教学:

一、首先,要求学生认真讨论、阅读书上的“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在苏科版教材的设计上,基本上一个单元一个“STS课程”,以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STS课程”的主要内容为:电子显微镜、人与生物圈计划、食物金字塔、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大棚里的“气肥”、生态型无土栽培等。这些内容是对课本内容必要的补充与延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前沿知识,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行认真的阅读与讨论。

二、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给学生以必要的补充。

动量守恒的STS问题 篇3

例1 气功碎石表演中,质量[m1=200kg]的石板压在演员身上,另一个演员举起质量[m2=5kg]的铁锤,使劲地向石板砸去的瞬间,石板被砸碎了,而演员安然无恙,试通过分析和必要的理论计算来说明其中的奥妙.

解析 设锤砸到石板前的速度为[v0],石板获得的瞬时速度为[v],以锤和石板为研究系统,则[m2v0=m1v(因m2≤m1,]故砸上后认为共同运动时[m2]略去),有[v=m2m1v0],所以石板获得的能量[E石=12m1v2=m2m1?12m2v20],当[m1≥m2]时,石板的动能极小,[E石=140E锤].

点评 本题以气功碎石表演为背景考查动量定恒守律的运用,求解的关键是抽象研究对象模型.

例2 如图1所示,一对杂技演员(都视为质点)乘秋千(秋千绳处于水平位置)从[A]点由静止出发绕O点下摆,当摆到最低点B时,女演员在极短时间内将男演员沿水平方向推出,然后自己刚好能回到高处A. 已知男演员质量[m1]和女演员质量[m2]之比[m1m2=2],秋千的质量不计,秋千的摆长为[R],[C]点比[O]点低[5R]. 求男演员落地点C与O点的水平距离[s].

[图1]

解析 一对杂技演员先做圆周运动再分离,最后一人做平抛运动,一人做圆周运动,设分离前男女演员在秋千最低点[B]的速度为[v0],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m1+m2])[gR=12(m1+m2)v20]

设刚分离时演员速度的大小为[v1],方向与[v0]相同,女演员速度的大小为[v2],方向与[v0]相反,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1+m2)v0=m1v1-m2v2]

分离后,男演员做平抛运动,设男演员从被推出到落在[C]点所需的时间为[t],根据题给条件,由运动学规律,有

[4R=12gt2],[s=v1t]

分离后,根据题给条件,女演员刚好回到[A]点,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m2gR=12m2v22]

已知[m1=2m2],由以上各式可得[s=8R.]

点评 本题是一个多过程的联系实际问题,解答的关键是分清物理过程,再对不同的过程运用物理规律.

[ 联系生产社会实际]

例3 柴油打桩机的重锤由气缸、活塞等若干部[锤][反跳后的

最高位置][锤] [桩] [桩][桩帽][ 泥土] [图2] 件组成,气缸与活塞间有柴油与空气的混合物.在重锤与桩碰撞的过程中,通过压缩使混合物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从而使桩向下运动,锤向上运动.现把柴油打桩机和打桩过程简化如下:柴油打桩机重锤的质量为m,锤在桩帽以上高度为h处(如图2所示)从静止开始沿竖直轨道自由落下,打在质量为[M](包括桩帽)的钢筋混凝土桩子上. 同时,柴油燃烧,产生猛烈推力,锤和桩分离,这一过程的时间极短.随后,桩在泥土中向下移动一距离[l]. 已知锤反跳后到达最高点时,锤与已停下的桩幅之间的距离也为[h]. 已知[m]=1.0×103kg,[M]=2.0×103kg,[h]=2.0m,[l]=0.20m,重力加速度[g]=10m/s2,混合物的质量不计.设桩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泥土对桩的作用力[F]是恒力,求此力的大小.

解析 本题所涉及的物理过程有:自由落体、碰撞、竖直上抛以及桩向下移动,在桩向下移动的过程中由于泥土对桩的作用力[F]是恒力,所以其运动可看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弄清所有的物理过程后,就可根据有关规律进行解题.

锤自由下落,碰桩前速度[v1]向下,有[v1=2gh]

碰后,已知锤上升高度为[(h-l),]故刚碰后向上的速度为

[v2=2g(h-l)]

设碰后桩的速度为[v],方向向下,由动量守恒,有

[mv1=Mv-mv2]

桩下降的过程中,根据功能关系,有

[12Mv2+Mgl=Fl]

由以上各式得

[F=Mg+mgl(mM)2h-l+2h(h-l)]

代入数值,解得[F=2.1×105N].

点评 本题联系生产实际,注重对同学们综合分析能力和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能力的考查. 题目所描述的物理过程都较复杂,因而首先必须明确过程,弄清物理现象发生的条件,并且能用简洁的语言,或用数学公式把物理过程、物理条件表达出来,并将题设条件进行抽象和简化.

[ 联系高科技实际]

例4 在纳米技术中需要移动或修补原子,必须使在不停地做热运动(速率约 [ 图3]为几百米每秒)的原子几乎静止下来且能在一个小的空间区域内停留一段时间,为此发明了“激光致冷”技术. 若把原子和入射光子分别类比为一辆小车和一个小球,则“激光致冷”与下述力学模型很类似:一辆质量为[m]的小车(一侧固定一轻弹簧),以如图3所示速度[v0]水平向右运动,一个动量大小为[p],质量可以忽略的小球水平向左射入小车并压缩弹簧至最短,接着被锁定一段时间[ΔT],再解除锁定后使小球以大小相同的动量[p]水平向右弹出,紧接着不断重复上述过程,最终小车停下来. 设地面和车厢均光滑,除锁定时间[ΔT]外,不计小球在小车上运动和弹簧压缩、伸长时间,求:

(1)小球第一次入射后再弹出时,小车速度大小和这一过程中小车动能的减少量;

(2)从小球第一次入射开始到小车停止运动所经历的时间.

解析 (1)小球射入小车和从小车中弹出的过程中,小球和小车所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v0-p=mv1′, mv1′=mv1+p]

则[v1=v0-2pm]

此过程中小车动能减少量为[ΔEk=12mv02-12mv12]

由以上两式解得[ΔEk=2pv0-2p2m=2p(v0-pm).]

(2)小球第二次入射和弹出的过程,及以后重复进行的过程中,小球和小车所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v1-p=mv2′, mv2′=mv2+p]

则[v2=v1-2pm=v1=v0-2(2pm)]

同理可推得[vn=v0-n(2pm)]

要使小车停下来,即[vn=0],小球重复入射和弹出的次数为[n=mv02p]

故小车从开始运动到停下来所经历时间为

[t=nΔT=mv0ΔT2p.]

点评 本题以高科技“激光致冷”技术不背景,将微观模型用宏观模型来等效,以考查同学们的应变能力.

分析磁场与STS 篇4

地磁场在某处的磁感应强度、磁偏角 (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间的夹角) 、磁倾角 (地磁场方向与地面水平方向间的夹角) 称为“地磁三要素”, 地磁场强度约为5×10-5特斯拉. 地磁场图记录了地球表面各点的基本数据, 船舶和飞机航行时, 用磁罗盘测得的是地磁方位角才能确定地理方位和航行路线. 人们根据地磁场在地面上分布特征寻找矿藏. 信鸽通过地磁场能在遥远的地方飞回而不迷失方向. 从太阳发出的强大的带电粒子流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发生偏转, 地磁场对地球生命来说, 是至关重要的“保护伞”.

考点链接:磁现象、地磁场、磁感应强度.

例1根据安培假设的思想, 认为磁场是由于运动电荷产生的, 这种思想如果对地磁场也适用, 而目前在地球上并没有发现相对地球定向移动的电荷, 那么由此推断, 地球表面 ()

(A) 带负电 (B) 带正电

(C) 不带电 (D) 无法确定

提纯:地球带电转动→产生环形电流→ 产生地磁场

解析:地球由西向东转动, 如果地球表面带电, 则在转动时产生环形电流, 形成地磁场. 若地球表面带负电, 地球由西向东转动, 负电亦由西向东转动, 形成环形电流, 电流方向为由东向西 (如图2所示) . 由安培定则可判定地理南极附近为地磁场的N极, 由此判断地球表面带负电. 答案: (A) .

例2一根电缆埋藏在南北走向的墙内, 把一个小指南针从远处移到墙东侧时, 其指向刚好与原来旋转180°, 由此可以推断, 这根电缆中电流的方向可能是 ()

(A) 向北 (B) 向南

(C) 竖直向下 (D) 竖直向上

提纯:电缆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安培法则→ 电缆电流方向.

解析:如图3所示, 在地球表面, 在地磁场作用下, 小磁针静止时, N极指向北方, 即地磁场 (B地) 方向北方. 小磁针从远处移到墙东侧时, 其指向刚好与原来旋转180°, N极指向南方, 即电缆电流产生的磁场 (B电) 与地磁场 (B地) 的合磁场方向向南, 因此可知, 电缆电流的磁场必须强于地磁场, 且电流磁场方向向南, 根据安培法则, 可以推断, 电缆电流可能是竖直向下. 答案: (C) .

例3在野外考察活动中, 往往会迷失方向, 你有那些方法可以进行辨别方向?

提纯:利用小磁针辨别南北方向;白天利用太阳辨别南北;晩上根据北极星辨别南北;利用树木向阳一侧的枝繁叶茂辨别南北方向.

解析:辨别方向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1) 利用小磁针 (N极指向北方, S极指向南方) 辨别方向; (2) 白天, 利用太阳和手表, 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黄道线以及手表指示的时间辨别方向; (3) 晩上, 根据北极星在地轴的北极上辨别方向; (4) 利用树木向阳一侧的树冠枝繁叶茂, 背阴一侧枝稀叶疏辨别南北方向. 本题需要发散思维, 寻找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点评:磁场与STS综合题往往来源于一些实际问题, 这类试题往往要求分析试题情境, 找出需要解决的物理问题, 建立理想化模型, 通过推理、联想解决问题.

例4为了解决舰载机在航母上较快地起飞问题, 滑跃起飞加电磁弹射是可能采用的技术方案, 电力驱动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 舰载机可在两平行轨道之间自由移动, 并与轨道保持良好接触, 轨道长度L, 电流I从一条轨道流入, 通过导电舰载机后从另一条轨道流回, 轨道电流可形成在舰载机处垂直于轨道面的磁场, 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与I成正比, 有B = k I.已知舰载机质量为m, 宽度为d, 通电的舰载机在轨道上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而高速射出, 则舰载机出射速度为多大?

提纯:安培力做功等于舰载机动能的变化.

解析:已知舰载机质量为m, 宽度为d, 磁感应强度的大小B= k I, 设舰载机出射速度为v, 由动能定理, 安培力做功等于舰载机动能的增加量,

STS研究及其学科范式建构初探 篇5

STS研究及其学科范式建构初探

建构学科范式是当代各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成熟标志.本文对STS学科的发展、范式理论及其学术意义等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就STS学科范式的建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增强问题意识、学科意识,推动STS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作 者:李树财 LI Shu-cai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哲学系,重庆,400044刊 名:内江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EIJIA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2(3)分类号:N03关键词:学科建设 范式理论 STS研究

渗透STS理念 优化化学教学 篇6

关键词:化学;生产;生活;科技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6-002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STS是指科学、技术和社会,它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是相互联系的。在化学课堂中渗透STS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灵活地将社会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引入课堂,将化学知识置于鲜活的大自然和多彩的社会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在化学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又如何将化学知识巧妙地融入生活中去呢?笔者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 介绍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让学生体会到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现今科技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成果捷报频传,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对科技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化学已经发展成为与生命、信息、环保、材料、能源、空间、地球和核学这八大朝阳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中心科学。在课堂教学中介绍科学技术的新动向,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能使同学们意识到即使以后从事其他学科的工作,也必须懂得相关的化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例如在《化学1》学习二氧化硫可以用作漂白纸张时,向同学们介绍无需漂白的纸—石头纸,也叫石料纸。这种纸是用磨成粉末的碳酸钙为主要原料,加上15%的聚乙烯和5%胶合剂做成的。这种纸防水坚固不易燃烧,最重要的是不用砍树造纸,非常环保。石头纸的生产过程不需要用水,也不需要添加强酸、强碱、漂白粉及众多有机氯化物,比传统造纸工艺省去了蒸煮、洗涤、漂白等几个重要的污染环节,从根本上杜绝了传统造纸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石头纸的外观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但写上字泡在水里,十分钟后拿出来,用手抹,字不但不会晕开,把水擦干照样可以写字。石头纸的主要特色是不仅防水、防雾、防油、防虫等,而且耐撕、耐折。石头纸吸墨牢,也可防水,原因是具有纳米级的石粉浆。2010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领到的会议通知、日程表、便签纸都是以碳酸钙为主要原料的低碳“石头纸”。

二、介绍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不与化学有关。从早晨开始,我们使用的牙膏和肥皂,我们穿上由合成纤维制成的衣服,即使是天然纤维,也是用化学方法来处理和染色的。我们使用的化妆品是由化学家制造的,我们出行用到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电动车、汽车都离不开化学工业的产品。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是一门既有实用性又有创造性的学科。例如在《化学1》第三章和第四章元素化合物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知识点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充分联系起来:铝制容器的广泛使用,铝盐的净水作用,抗酸药氢氧化铝,苏打和小苏打作为食用碱在生活中的用途,焰色反应在烟花中的运用,补血剂硫酸亚铁是否变质,三氯化铁溶液刻制印刷电路板的原理,光纤的成分,高纯硅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漂白粉和漂白液的杀菌原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在工业中的应用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了印象,而且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三、介绍化学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实用价值

化学是联系生产实际的一门学科,有着很强的 “应用魅力”。化学工业的发展,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工业原料、巩固国防、改善人民生活都有很大作用,它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中几乎找不到一种能够不依靠化学工业生产而制造出来的。所以,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同学们渗透化学对人类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例如,在学习《化学1》第四章第四节“氨气”部分时,向同学介绍合成氨的发展历史。合成氨解决了地球上因为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问题,是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之一。哈伯和博施由于对合产氨工艺的改进,分别于1918年和193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从合产氨的发展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只有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只有创新才能推动工业的发展,才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合成氨是一个典型的可逆反应,在学习化学平衡时,可以让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讨论工业上合成氨选择的条件。当然理论和实际的工业生产是有差距的,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地考虑问题,从而找到最适宜的条件。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了理论知识对实际工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体会到工业生产的复杂性,体会到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四、 辩证地看待化学对生产生活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同时人们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中。据统计,2008-2012年,环保部共接报突发环境事件568 起,其中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就有287 起,占突发环境事件的51%。大连海岸油污染事故、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癌症村的出现等等。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实敲响了化学品污染防治的警钟。学生将来会走上社会,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教师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就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例如在《化学2》第四章第二节“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的课堂教学之前,我布置同学们以下作业:①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状况,提出对能源发展方向的见解;②通过走访环保部门,了解能源的综合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性,探讨可以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并写一篇小论文;③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有哪些危害?酸雨是如何形成的?以无磷洗涤剂的使用和酸雨的防治方法为例,谈谈化学在三废治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④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绿色化学的含义并体会绿色化学对化学、化工提出的新挑战。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分成小组,小组间相互协作开展上网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学者访谈等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很高,在课堂上各小组进行汇报,大家一起讨论和交流。此外,同学们提出了很多自己平时的做法: 使用布袋、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垃圾分类回收、一水多用、双面使用纸张、不燃放烟花爆竹、参与环保宣传等等。在预习的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查阅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并且制作课件,这锻炼了学生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家的讨论同学们深刻地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环保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它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化学问题和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STS理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促进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叶乾荣.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激发化学学习兴趣[J]. 数理化学习,2010,(11)

趣谈光学中的STS问题 篇7

光学中的STS是很多的, 教学的时候, 恰当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是笔者归纳的一些STS知识, 以期引起同行的共鸣.

一、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STS问题

例1 夏日, 阳光透过树缝, 在地面上形成许多圆形的亮斑, 这些亮斑很亮, 为什么?

解析:这是小孔成像现象, 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典型例子.地上圆形的亮斑是太阳形成的倒立实像.

二、关于光的反射的STS问题

例2 元人《平山堂》有诗云:“廿四桥边廿四风, 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 柳絮飞来片片红”.该诗所包含的物理现象是 ( )

(A) 折射 (B) 反射

(C) 全反射 (D) 衍射

解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好诗, 诗内用的是光的反射现象, 即反射光的颜色由反射面的颜色决定, 桃花花瓣是粉红色的, 故反光也是粉红色的, 加之夕阳也是红色的, 整个一片红色的世界, 柳絮也不例外被“染”成了红色.故选 (B) .

例3 传说在2000多年前, 古希腊受到罗马舰队的入侵, 古希腊最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用镜了击退了罗马的进攻, 保卫了自己的祖国.请问他所用的物理知识是什么?

解析:那天正好万里晴空, 太阳朗照, 他让男女老少都拿来自家的镜子, 组成一个凹面镜, 像今天的太阳灶一般, 凹面镜对光有汇聚作用, 集中的光能照射到帆船上, 点燃了帆船, 敌人以为是违背了天意, 惊慌溃败.

例4 白天, 装在大楼上幕墙玻璃, 外面的人看不见里面的物体, 里面的人却能看见外面的景物, 这是为何?

解析:那是因为在幕墙玻璃的外面涂有一层高反膜, 它是一种反射率远远大于透射率的物质, 所以, 当光照射到幕墙玻璃的外面的时候, 外面的人看不见里面的物体, 里面的人却能看见外面的景物.

三、关于光的干涉的STS问题

例5 一场雨水过后, 马路上呈现七彩, 煞是好看, 这是什么物理现象, 试为解释?

解析:雨水过后, 马路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 在光的照射下, 产生薄膜干涉.由于薄膜的厚度不尽相同, 所以彩条弯弯曲曲煞是好看.

例6 下列现象属于干涉现象的 ( )

(A) 蝉翼翅膀上的彩色

(B) 透过绸布看灯光可看到花纹

(C) 用力压紧玻璃板可看到彩色花纹

(D) 阳光下, 我们看到自己额前的头发是彩色的

解析:蝉翼是透明的, 其前后两个表面的反射光相互叠加, 形成薄膜干涉.透过绸布看到的彩色条纹是光的衍射.用力压紧玻璃板可看到彩色花纹那是玻璃板之间的空气层形成的薄膜干涉.阳光下, 我们看到自己额前的头发是彩色的, 也是衍射的结果.故 (A) 、 (C) 正确.

四、关于光的衍射的STS问题

例7 由于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近年来, 沙尘天气频繁出现.试问在沙尘暴出现的时候, 为什么天空往往呈现红黄之色?

解析:沙尘暴天气, 天空有大量的扬尘颗粒, 太阳光中波长较长的红光和黄光衍射本领很强, 能够穿过厚厚的沙尘, 波长较短的其它色光不能穿过这个屏障, 致使天空呈现红黄之色.

五、关于光的折射的STS问题

例8 南宋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记述:“凡风雨初霁, 或露之未唏, 其余点缀于草木枝叶之末, 日光入之, 无色具足, 闪烁不定, 是乃日之光品著色于水, 而非雨露有所五色也.”此文描述了一种怎样的自然现象.

解析: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它是太阳光照射在空气中的小水滴里, 几经反射和折射形成的.

例9 露珠悬挂在枝头, 透过露珠看到的景物是怎样的?

解析:露珠就是一个不太规则的透镜, 眼睛充当光屏, 那么人所得到的必然是实像, 凡实像皆倒立, 所以在观察者眼中看到的是一个颠倒的世界.

六、关于光的全反射的STS问题

例10 林景熙的《蜃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庚寅季春, 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 家僮走报怪事.日:‘海中忽涌数山, 皆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 会颍川主人走使邀予.既至, 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 矗如奇峰, 联如叠巘, 列如萃岫, 隐见不常.移时, 城郭台榭, 骤变数起, 如众大之区, 数十万家, 鱼鳞相比.中有浮屠老子之宫, 三门嵯峨, 钟鼓楼翼其左右, 檐牙历历, 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 或立如人, 或散如兽, 或列若旌旗之饰, 瓮盎之器, 诡异万千.日近晡, 冉冉漫灭, 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该段文字细致的描绘了作者亲眼目睹的壮丽景象, 请你解释“海市蜃楼”?

解析:古人以为“海市蜃楼”是海中的一种叫做“蜃”怪物吐出的气凝结形成的.这当然是不对的.现在看来, 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形成的.海市蜃楼一般在暮春或者夏季观察, 那时海面和高空空气温度差别巨大, 当对面的景物反射的光线传来的时候, 要在折射率不同的空气层面上发生数次全反射现象, 当到达观察者的眼中的时候, 观察者总是习惯于逆着光线寻找物体, 观察者看到的便是悬在空中的虚像.

七、关于光的多普勒效应的STS问题

例11 星系谱线的“红移”现象充分表明了宇宙中的其它星体都在逐渐远离地球, 宇宙在不断地膨胀中.试解释这一现象.

解析:“红移”就是光的频率向红光方向移动, 光的频率变低的意思.这是光的多普勒效应, 如果其它星球离我们的距离是不变的, 我们接收到的光的频率就是不变的, 和原来的频率相等;事实上, 地面上的科研人员探测得到的从其它星体传来的光, 发现其频率变低了, 这充分表明其它星球都向我们远离.

八、关于光的偏振的STS问题

例12 夜间行车, 对面的强光太刺眼, 司

机不好开车,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 需要安装一个滤光片.这是什么道理?

解析:应用的是光的偏振现象, 偏振片有滤光的作用.

点评:有关光学的STS事例切近生活, 饶有趣味, 以上点滴可见一斑, 所未尽者, 尚有万千, 兹不一一赘述.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三高 (325800)

圆周运动中的STS问题 篇8

一、自行车拐弯的力学原理

自行车是我国城乡人民必备的交通工具, 骑车上街、农民骑车驮货赶集, 都不可能是直线行驶, 必然要经过若干次转弯, 才能到达目的地.

骑自行车转弯是初学骑车者的一个难题, 他们常常因拐弯而摔车倒地, 因为骑车拐弯包含一定的力学难度.拐弯时, 身体要偏离竖直方向 (这是初学者的心理难关) , 而且偏离的角度与行驶的速度有关, 行驶的速度越大, 偏离的角度越大, 反之则越小.骑车拐弯时, 身体不偏离竖直方向行不行?显然是不行的, 无数初学者骑车不敢把身体偏离竖直方向而导致摔跤就是很好的证明.下面我们从力学的角度分析一下摔跤的原因.如图1所示, 人与车组成系统, 共受三个力的作用:重力G、支持力FN、静摩擦力Ff.从图上不难看出, 重力和支持力均通过重心O, 静摩擦力Ff是由于车有离心倾向而形成的指向拐弯内侧圆心处的力, 而车体的惯性表现在重心O上, 且现在的惯性是一种离心倾向, 即向外, 所以骑车人必然要向外翻车倒地, 这就是拐弯时身体不偏离竖直方向导致摔车倒地的力学原理.

因此, 我们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 骑车拐弯时不摔倒必须将身体向内侧倾斜, 那么倾斜多大角度才合适呢?下面给以简要的回答.

设骑车人以速度v拐弯, 拐弯半径为R, 这时, 车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 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知, 当骑车人拐弯而使身体偏离竖直方向时, 从而使静摩擦力Ff与地面支持力FN的合力N通过共同的重心O, 合力N与重力G的合力F是维持自行车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 由图2可知:undefined

由此可知, 拐弯半径一定时, 自行车速度越大, 偏离的角度越大;若自行车速度一定时, 拐弯半径越小, 偏离角度越大.

二、高速公路的曲线超高

通常在水平地面上作圆周运动的汽车, 是靠地面对汽车的摩擦来提供向心力的.但是, 高速公路上的汽车, 速度很大, 在转弯时 (可视为做圆周运动) 不能采取无限增大摩擦力的方式 (如使路面粗糙程度增加等) 提供向心力, 于是人们想到了“力的分解”——利用汽车自身重力的一个分力, 提供一定程度的向心力, 从而使车辆顺利转弯, 且有效地保护着高速路面 (过大的摩擦会缩短路面和汽车轮胎的寿命) .

汽车以一定的速度在曲线上行驶, 必须具有足够的向心力, 向心力的大小与车速v的平方成正比, 与曲线半径成反比, 在工程上计算式为undefined

式中F—向心力;G—汽车重力;v—汽车行驶速度;R—曲线半径;g—重力加速度.向心力F的作用点在汽车重心, 方向指向圆心.

为了使汽车自身重力的一个分力充当一定量的向心力 (一般地说, 并非向心力的全部) , 常把曲线上路面做成外侧高, 内侧低, 呈单向横坡的形式, 这就叫做曲线超高.汽车行驶在具有超高的曲线上, 如图3所示, F表示汽车转弯应当具有的向心力, 该力在横向 (x轴) 和纵向 (y轴) 被分解为Fcosα和Fsinα.汽车重力G的一个分力 (Gsinα) 沿横坡 (x轴) 方向, 充当了一部分向心力的作用;向心力的另外部分, 则仍由路面与轮胎之间的摩擦力提供.

因此, 在x轴方向上, 则有

Fcosα = Gsinα+FT ①

式中, FT为路面对汽车的横向作用力, 这是由路面对轮胎的摩擦力提供的 (在图中未画出) .在y轴方向上, 汽车所受合力为零, 对转弯运动不产生影响.由于路面横坡不大, 即斜面倾角α很小.可近似认为cosα =1, sinα=tanα= i (i叫超高坡度) .

于是有undefined, 得undefined, 令undefined, 则有undefined

μ称为横向力系数, 其意义为单位车重的横向力, μ值越大, 汽车在曲线上行驶的稳定性愈小, 司乘人员感受的舒适性就愈差.

式②表达了横向系数与车速、曲线半径和超高之间的关系, 这个关系对确定曲线半径、超高以及评价汽车行驶在弯道上的安全性、舒适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式①的讨论, 显然得出:当汽车在平坦路面上转弯时, a= 0, 则:F=FT

这表明, 汽车转弯的向心力全部由路面对汽车轮胎的摩擦力提供.

试论STS教育与中学化学教学 篇9

一、强调参与

强调参与是STS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 这与新课标中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一致, 在教学中如能让学生积极参与,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同时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在学习盐类消解这一内容时采用随堂实验的方法, 先让学生动手做几种不同的盐的水解, 得出其碱性不同的结论, 师生共同分析这一结论后, 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盐类水解的定义、原因、实质等, 再让学生们另做几种盐的水解实验, 让学生自己分析、解释并得出结论。这样, 让学生动手实验、参与教学, 学生学得有兴趣, 教师教得轻松。教师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 同时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STS教育认为, 现代化的技术成就本身就是科学的结晶, 不重视技术教育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引起了人们社会观念、价值观念的改变。作为科学教育的受教育者, 学生应当用学到的知识对事物作出解释, 并根据所处的环境对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与明智的选择。基于STS教育的这一观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创设具有探究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通过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勇于创新, 变“学科学”为“做科学”, 也让学生能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在学习醛的性质、皂化反应等内容后, 开设制“哈哈镜”、制肥皂等课外实验, 通过实验巩固所学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当实验成功时, 学生能体验喜悦, 找到“我也能”“我也会”的感觉, 从而增强自信心。

另一方面, 在化学教材中出现与自然社会相关的一些内容, 如环境的污染、有机合成、石化工业等, 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 必须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业生产的发展, 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 必须树立起绿色环保理念, 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少用一次性制品, 不乱扔废旧物品, 节约用水等。总之, 尽自己最大的能力, 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作出贡献。

三、重视素质教育

STS教育倡导青少年积极投入, 以达到使未来公民科学素养提高的目的。

化学教育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 因而在教学中, 我们就应该从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提升的方法, 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着手, 进行教学。基础教育中的化学教育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就必须尽可能引导学生沿科学家形成理论的方法和途径来进行探究式学习, 以此来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如在进行苯环分子结构的教学时, 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再通过练习、实验等方式, 让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同时, 注重教法更新和学法指导, 使学生学会以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去分析解决问题, 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从而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总之, STS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 我们只要把STS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化学教学中, 就能让学生的智能得到开发, 技能得以提高, 参与意识得到增强, 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裴娣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9.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 篇10

一、化学新教材中体现STS思想

为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高考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从重视知识的考核转向重视能力或综合素质的考核,中学化学由单一的理科应试科改为高中必修和选修科,教材的编写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重大调整,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过渡和衔接;减少了记忆性的知识,增加了有助于提高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内容;加强了与STS的联系与应用,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我,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STS对中学化学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影响

近年教育部颁布了《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将过去单一的教学目标改为全面、动态、综合的学习目标。从知识与技能(化学基础知识和重要的实验技能、化学与技术、社会发展相关的知识等),过程与方法(知识的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思维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等,交流和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探究兴趣、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创新精神)三个方面界定了中学化学教学的目标标准。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充分吸收了国际理科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STS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

本次课程改革在内容体系上,与大纲相比,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例如,教材在碳族元素这一节中,介绍了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合作研究的金属掺杂C60超导体等新成果。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家对人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我国科技发展的喜人现状。新课程更注重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渗透,加强了科学史和科学家及其发明的介绍,突出了化学与技术的联系,注重化学知识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切入点紧密联系科学、技术、生产实际,及时拓宽知能视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搞科学调查、科学实验和发明创造。

三、STS对化学教学方法的影响

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组织实施科学教育。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开放性的特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要全面贯彻STS教育思想,必须改革当前程序化讲授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积极推行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是集启发式、问题讨论式、实验探究式等教法于一体;在问题情境下,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打破让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走的传统教学框架,选用教师沿着学生思路引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自觉地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可以结合化学知识与当地实际情况,使STS教学落到实处。例如学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带领学生参观海水淡化工厂,通过介绍以海水为原料,使用不同化学条件获得不同化工原料的方法及相关的工业,让学生在惊叹“不起眼”的海水内蕴藏着如此丰富而宝贵的化工原料的同时,意识到现代生活离不开科学技术。在讲完铝的氧化膜后可带领学生参观镀件厂,让学生亲眼目睹普普通通的铝制品通过化学方法一下子就变成美丽、耐用的“艺术品”的过程,并鼓励学生把随身所带的钥匙扣也“打扮”一新。学完乙醇后,可带领学生参观酒厂,通过介绍学生不仅懂得了从粮食到酒的过程,而且知道了饮用酒与工业酒精的区别及“酒越陈越香”的道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向学生展示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可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STS对教师素质的影响

由于教材毕竟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时间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介绍有关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联系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及生产实际,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STS教育要求教师本身要有很高的素质,教师要逐步实现由专业型向全面型,由单一型向多元型的转化。这需要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经常关注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前沿,广泛学习相关科学知识,不断进行业务进修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成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的一专多能的新型教育专家。

中学化学教学是对现代的青少年(未来社会的劳动者)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化学教育社会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我们深信,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随着全社会对STS教育思想的不断了解,STS教育对中学化学教学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华兰.试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J],西华大学学报,2005:318-3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 篇11

首先,在教材上要融入“STS”的教学元素.要进行素质教育,改变那些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的旧的教学观念,就要先从教材改起.选用的教材要有现代科学所涉及的知识和渗入“STS”的教学元素.而选用的“STS”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社会生活相适应,必须符合物理学科特点,做到学科特点与现代科技相适应,必须注重和知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和教学内容同步.现在我们所用的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由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编写的物理新教材也就充分体现了“STS”教育的应用.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改革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培养学生.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STS”的教学元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利用探究式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时机利用“STS”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动手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并能用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中,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学会方法、回馈社会”的目的.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1. 我国是个土地广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环境、生活习性都不一样,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山区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差异;城市和农村的差异等.而教材中的例子又不能顾及得很全面,所以在不同的地区要根据当地不同的情况,引举一些与学生有关联的、尽量是学生所熟悉的素材融入教学中,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使学生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如在讲压强一节中提到“在雪地行走时,脚容易陷入积雪”,在北方才会下雪啊,在南方地区学生大多没见过雪,难以引起他们的注意,这时教师可补充一些他们熟悉的例子.如:沿海地区学生都到过海边,在沙滩上行走时会留下深深的脚印;在农村地区的学生大多下过田里劳动,插秧时走到稻田上时,脚同样会陷入稻田中.这些例子同样能让学生感受到压力的作用效果,都能很好地理解压强的概念.

2. 注重学科的渗透,科学技术的应用,将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成就融入教学.如太阳能汽车,利用太阳能对环境没有污染;光纤通讯、光纤上网,速度快,容量大等.将与家庭、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应用的例子融入教学,如安全用电的常识、家用电路与家用电器维修和保养问题,还有用浮力来打捞沉船、如何提高燃料的利用率、激光在切割和医疗上的应用,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加以利用.

3.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生活、生产带来很大的帮助,但使用不当会造成不良影响,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我们现在主要用的是石化能源,是利用燃料燃烧时放出的能量,但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害的废气,而且石化能源用完后又不能再生;以汽车代步,效率是高,但也会放出大量的废气和噪声;还有工业废气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新的途径,使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我们不断发展的同时,尽量减少其危害.

4.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科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有每章都安排的小实验.如橡皮筋吉它、小孔成像、水三棱镜、橡皮筋测力计、楼梯电灯开关电路、自制指南针、电磁铁等.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除课本实验外,还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在自行设计、自行制造器材做实验的同时挖掘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潜在的学习动力,培养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如在讲电磁继电器的应用时,除课本中提到的自制电铃、水位自动报警器、温度自动报警器外,我还讲了个例子,有些人家里打了水井,楼顶有水槽,当水槽没水时只要打上开关,抽水机就会自动抽水上去,但经常会忘记关开关,水满出来白白浪费掉,又不知什么时候会没水,该开抽水机.我就问:能不能做一个没水就自动抽水,水满就自动关的装置呢?学生们都很感兴趣,虽然在课堂上暂时没人能解答出来,但第二天就有学生拿着自己画好的电路图来问我,看能不能行得通,这就充分说明了学生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中考化学命题中的STS导向分析 篇12

一、中考化学命题的考查内容不再仅仅着眼于习得的知识与技能, 而且重视习得的知识与技能的进程

新课改以来, 初中化学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探究与体验, 在STS教育的视角看来, 探究与体验过程, 不是单一的知识结果获得的过程, 它是综合的公民“科学素养”养成过程, 内涵丰富, 只能是认知、情感、态度全面提高的过程.各地中考的命题中这类命题的分量, 形式多变, 但宗旨一致, 那就是在中考中注入对知识与技能的进程进行考核的元素, 作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风向标起强有力的引导作用.

(A) 将一些煤油加入量筒, 可减少水中溶解的氧气

(B) 小明须待塑料管口放出连续均匀的气泡, 接着方可收集气体

(C) 在氧化汞分解尚未完全之前, 停止加热, 对实验结果没有任何影响

此题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完整呈现了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研究”的实验情景, 只有在实验室里亲自体验过此实验的各个步骤, 才有可能完整、准确地回答好此题的所有小问.此题与传统的化学试题中的难题不同, 不是侧重于复杂繁琐的化学计算, 也不依赖于过深的数理推理, 而是要求学生平时要积极参与化学学科的探究和体验活动, 并且在活动中获得认知、情感、态度在内的公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象此题这样的评价方式, 不仅是作为一种考试形式, 对于平时积极在教学中践行STS教育理念的考生和初中化学教师而言, 更是一种积极鼓励和良好导向.有利于纠正化学教学中过度依赖于文本教学, 重视文本知识、忽视亲身科学探究、实践和体验, 纯粹应付升学考试的教学行为.

二、中考化学试题中要求考生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的问题渐增, 体现STS教育纠正科学、技术“两张皮”, “科学、技术和社会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立意

近年来, 许多命题人增大了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的问题, 这对促进初中学科教学的思路与做法大有裨益.这些试题的特征往往是切入点低, 但内容宽广, 思路开阔, 要求教师平时踏实地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获得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洪湖污水处理厂创新思路, 发明出一套新的生活和生产污泥处理方法:让3t生活污泥制造1 t“煤”.贯彻清洁生产, 一年节省“清洁费”4千万元, 某两座工厂生产过程的工艺流程如图2.

小注:造纸厂有多道工序, 在加工原料 (如树皮、木材、稻草) 等时都会有残渣废液, 囤积后形成“污泥”, 其中含有:粗纤维, 富钙无机矿物, 各型分子的有机物.

(1) 在光合作用中, X作为常见的无色气体, 以反应物参与反应, A高温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应该是____.

(2) 烟煤燃烧产生二氧化硫, 它可以和A在锅炉内与氧气一起高温反应, 结果生成X气体和硫酸钙固体, 也就能达到二氧化硫减排的效果.该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

(3) 若考虑到生产的资源最大限度有效利用, 上述两企业在生产中应该如何合作?

【STS】推荐阅读:

上一篇:青少年心理下一篇:全站仪免棱镜测量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