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高段

2024-06-11

初中高段(通用7篇)

初中高段 篇1

初中段的语文教学,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拓展和深化。由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习方式等诸多因素发生变化, 它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形成了一个大的跨度。据调查, 解决得好, 初中的语文教学就能一帆风顺, 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稳步提高并产生新的飞跃;否则,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减退, 学习质量就会下降, 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 正视脱节现象, 弄清脱节原因, 寻求衔接策略, 是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仅从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学如何更加有效这一角度, 谈谈中小衔接的方略。

目前, 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忽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阅读教学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很多教师把课文内容当做教学的全部, 在内容的理解上兜圈子, 挖来挖去, 拔高了人文价值, 强化了人文意识, 弱化了语文意识, 忽视了语言文字的积累, 忽视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忽视了语言的学习及语感的培养。

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高年段仍然未敦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少学生进了初中仍然缺乏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等着老师去“管”, 等着老师去“灌”, 学习主动性不够。

三是教师没有树立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多年来, 相当一些语文教师认为, 教课文就是教语文, 把语文教学止步于课堂教学, 没有把学习的触角引向课外, 堵死了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小学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基础学科的基础, 承载着为孩子一生奠基的重任。语文教学要遵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课标”告诉我们,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也说:“把语文还给语文”。这既是对当下很多语文课堂只停留在理解课文内容层面现象的忧虑和指正, 也是对过分渲染人文性的语文课堂的拷问和呼吁, 更是对语文课堂非语文、泛语文严重脱离语言本位的警示和呐喊。顾老提醒我们, 语文课堂应回归语文的本真, 关注语文教学的特点, 应该呈现更多的语文元素, 应该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一、注重语言的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

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本色任务。《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语言的积累, 对每个学段都有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对小学生来说, 首先要注重课本中优美字词句段的积累;其次要积累优秀的诗文、成语、寓言故事、谚语、歇后语、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

1. 注重课内积累。

课文中的语言多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智慧结晶, 像沙滩上的贝壳, 又像闪光的钻石, 让课文熠熠生辉, 这样的语言韵味无穷。因此, 要重视课内积累。教学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和鼓励学生把好词佳句画出来, 摘抄在笔记上, 还要指导学生背诵文质兼美的课文、优秀的句段, 积累并内化语言。

2. 注重课外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天地阅览室, 万物皆书卷。”注重课内积累的同时还应重视课外积累。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外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和寓言故事, 摘抄成语、谚语或格言警句, 在黑板上开辟“成语角”, 在教室的墙壁上设“谚语廊”、“格言警句苑”等。

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有赖于大量人类文化精品的积淀。用文化精品来滋养孩子的生命, 是在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储蓄能量。孩子这样成长起来, 才能体验诗意化的生活, 才能厚积薄发, 迸发出澎湃的创造活力。

二、注重语感的培养——胸藏万汇凭吞吐

语感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 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 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 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 多训练语感, 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吕叔湘先生也曾主张:“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足见语感培养的重要性。所以,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1. 让“诵读”成为语感培养的最佳策略。

诵读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语言最直接的方式, 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读活语言——“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如《第一场雪》的教学, 让学生反复诵读, 读出雪花之“大”:鹅毛般;地面颜色变化之“快”:一会就白了;声音之“响”:簌簌;时间之“长”:整整一夜;范围之“广”: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积雪之“厚”:一尺多深。学生通过诵读触发了语感。

2. 让“品读”成为语感培养的研读策略。

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感情的一种独特形式。语文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 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 “字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如《花钟》第一自然段的教

学, 首先呈现课文第一自然段:

鲜花朵朵,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 就会发现一天之内, 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 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 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 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 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 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

在朗读原文语段的基础上, 再读老师修改后的语段:

鲜花朵朵,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 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 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 蔷薇开了;七点, 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 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 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 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了……

通过比较品评, 学生感到原文精彩极了。“姿色、艳丽”等词写出了花的色彩;“绽开笑脸、欣然怒放、舒展、含笑一现”, 写出了花的心情。原文语段写了花各有各的长相, 各有各的姿态, 各有各的性情。这样写, 使学生得知花的开放不止一种, 可以用不同的说法表示同一个意思, 学生在比较品评中领悟了语感。

3. 让“背诵”成为语感培养的长效策略。

学习书面语言的“捷径”, 是直接把前人写好的规范精美的书面语言熟读成诵, 如朱熹所说:“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背诵是培养语感的长效策略。如《花钟》一文的第一段, 指导学生背诵吸纳后, 文中的精妙语言将化作学生自己的语言, 积淀了语感。

4. 让“仿写”成为语感培养的实践策略。

特级教师贾志敏说:“本事是练出来的, 绝非‘讲’出来的。”仿写也可以称之为“依葫芦画瓢”, 即利用课文所提供的原型让学生举一反三加以模仿, 创作出类似的短文。如《广玉兰》第三段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描绘了广玉兰花“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着—凋谢了”的四种不同形态。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感受花开之美的同时, 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模仿这段结构去写其它的花。同学们有了这个“引子”, 就能吸纳课文语言, 加强语感。

三三、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咬定青山不放松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 往单方面讲, 只需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葆有学习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为小学高年段学生顺利进入初中学习提供保驾护航的明灯。

1.预习的习惯。

(1) 读的习惯。要求学生快读、通读、总体浏览课文, 并结合注释、提示、课后练习等, 整体感知课文。

(2) 动笔的习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动笔勾画, 画出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和感到疑惑的地方。

(3) 查工具书的习惯。除了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等多用字典外,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都对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查找工具书的好习惯, “无声的老师”能随时给他们提供帮助。

(4) 提问质疑的习惯。疑, 就是要求在思考揣摩课文有关问题的基础上,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书上做好标记, 以便上课时提出来与同学讨论, 向老师请教, 以求解决、纠正。

2.阅读的习惯。

(1) 摘抄笔记的习惯。“学理如筑塔, 学文如积沙。”摘抄笔记的过程也是沉潜字词、咀嚼涵咏语言、对话文本的过程, 也是学生与作者“情感共鸣”的过程。教学时, 要有意识地指导、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把好词佳句、精彩语段做一些批注记号, 如画线、圈记、加杠等, 并分门别类摘录到读书卡片上, 如按名言名句类、成语类、对话类、动作描写类、写景类、动植物类等分类进行摘录。一旦养成了摘抄笔记的习惯, 学生便有了丰厚的语文积累, 运用时就能信手拈来。

(2) 阅读批注的习惯。阅读批注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词句, 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疑问写下来, 对文本圈、画、点、评、注也是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 做到有感而批、有疑而注、有得而写, 方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写读后感的习惯。如果说摘录是筛选信息, 批注是点评信息, 那么写读后感则是学生以课文信息为圆心, 或纵向寻找与文本信息有着丝丝联系的人、事、物, 或横向将文本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赏读, 用自己的思维舞动思想的双翼, 生发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感叹和议论。写读后感有利于读写结合。

3.良好的书写习惯。

要敦促学生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重视书写的正确、规范和美观, 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教师应耐心指导, 敦促练习。

四、树立树立“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唯有源头活水来

人生有两部大书, 一是有字的纸质的书, 一是无字的社会、自然这部大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课程, 不但应当让学生在课堂里念好语文教材, 更应该把孩子引入社会和自然的大课堂中去阅读、体验无字的大书。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 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 以促进学生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使学生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 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1. 以课文带名著为导向, 引领学生拓展阅读。

教师要以语文教材为中心, 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积极主动地开发阅读空间, 让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 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 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教完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 引领学生去读名著《水浒传》;读《蟋蟀的住宅》, 链接《昆虫记》;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赏析红楼梦;学完了《海伦·凯勒》, 如果不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就不算真正了解海伦;学完了吴伯萧的散文《早》, 再去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相信对鲁迅的了解会更多、更透;学完了《只拣儿童多处行》后, 再读读冰心老人的诗集《繁星》《春水》, 老人“有了爱, 就有了一切”的博爱精神, 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这个例子也只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口。教师要经常带学生去“窗边”看看, 到窗外走走, 滋养心灵, 陶冶情操。

2. 以影视为凭借, 引领学生同步阅读。

动画片《西游记》《小哪吒》, 还有《宝莲灯》《海底总动员》等, 学生都特别喜欢看, 如果学生能与热映中的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 效果会更好。

3. 以节日文化为依托, 开启节日经典诵读。

在古诗文中, 有写春节的《元日》《除夜》《拜年》《春节看花市》等, 写元宵节的《青玉案·元夕》《生查子·元夕》等, 写清明节的《清明》《寒食》《清明夜》等, 写端午节的《端午》《五月五日》、现代诗《吊屈原》、儿歌《粽子甜》等, 写中秋节的《水调歌头》《望月怀远》《静夜思》《春江花月夜》等。这些诗文记录了节日文化, 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 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4. 以生活为源头, 引来语文学习的活水。

作为母语课程, 语文学习天宽地阔, 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学习的资源应该到生活中去寻找。天边流过一丝云, 你觉得这云好, 淡淡的, 轻轻的, 任意东西, 自由自在, 这时你就是在学语文;看新绿的杨柳, 是“碧玉妆成一树高”, 这时你也在学语文。学生感受自然, 与自然共语;品味自然, 让自然生辉。大自然皎洁的皓月、雄伟的山峦、广袤的原野、欢唱的溪流, 会激起他们沉静的思考;斗转星移、雨雪风霜、朝晖夕阳、寒来暑往, 会带给他们无限的遐想。学生在沉思与遐想中成长、收获、积淀。这样的语文是让人兴奋的语文、充满灵气的语文, 是语文教育最美好的境界, 因而也成为学生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 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师如果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 从语言积累、语感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大语文观的树立等方面着手, 做到“润物细无声”, 学生将顺利进入初中语文段学习, 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策略探讨 篇2

一、计划与制度同步, 贯彻与落实同行

开学初, 我便统一要求学生用8K稿纸, 装订成每人一个习作本, 并与学生协商每周两篇独立习作, 在任务目标的指引下, 用习作制度约束同学, 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习作, 从行为上动手习作, 形成了全班习作的浓厚氛围。 坚持每周一节习作课, 习作内容周周有创新, 习作方法次次有新意, 习作质量篇篇有提高。 习作与课堂教学是同步的, 习作和学习生活是紧密相关的, 习作成了孩子们主动的学习习惯。

二、课内读写结合, 积少成多

高年级语文课, 主要进行阅读教学, 而阅读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写作。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语文课堂是主渠道, 也是主战线。 因此, 我特别重视学生在课内的读写结合和习作指导、训练, 从而形成扎实的习作技能。

(一) 以课文为载体的片断写作。 课文是文学的精华。 课文中的许多句式、段式、篇章更是语言的精粹。 在课堂上, 我利用多种形式的阅读, 让学生了解句式, 理解段式, 掌握文章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和各类表达技巧, 继而进行仿写, 从仿到创, 反复实践, 最终获得习作的方法、技巧和灵感。 文学家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 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 ”模仿课文, 是对课文的吸收内化, 也是对语言的积累运用, 更是对思维的梳理拓展。通过仿写、缩写、扩写、续写等让学生获得大量的言语图式和技巧, 学生找到了写作的拐杖和路径, 敢于也乐于积极地进行习作创作。

(二) 以生活为依托的情感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具体明确, 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习作方式写作。 ”生活与习作紧密联系, 我恰当地利用活动, 竞赛, 班级小事, 天气变化, 节日等,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感受, 从而将思维、感受、表达密切结合写习作, 这种习作不仅是学生真切的体验、情感的反映, 而且促进了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 “我手写我心, 我心思我行”, 激发兴趣, 发展个性, 孩子们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稚嫩的情感思维, 也有浓浓的人文关怀。

(三) 以提纲为引导的师生合作。 写什么? 怎样写? 是学生习作的重难点, 大多数头疼习作的同学, 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怎样写? 此时, 老师的习作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这学期, 第一单元《马》的习作要求是:写一写生活中的马或有关马的一件事, 或想象中的马。 虽然习作要求宽泛, 但学生根本把握不住, 不知如何下手, 因为, 学生生活中极少见到马, 更不了解马。 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先让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图片, 了解马的外形、生活习性、历史、有关马的故事等。 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 我和学生一起列出了习作提纲: (1) 马的总体印象; (2) 外形:头、鬓毛、身体、腿、尾巴; (3) 马的作用 (穿插故事) 从古到今; (4) 有关马的成语、传说; (5) 马的精神概括; (6) 抒发个人感受。 以这个提纲为引导, 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习作, 然后师生互相评比, 我的写作行为激励了学生, 学生独特的思维感受也启迪了我, “老马识途”、“茶马古道”等记录历史岁月的词语, 被学生细心感受品味, 激发了探求知识、崇尚文明的欲望。 在习作时, 老师就要先“下水”, 试试水的深浅, 引导学生摸索着走;就要走下来, 和学生一起写, 让写作不再孤独无依;就要蹲下来, 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 用欣赏的眼光向孩子学习, 用激励的眼神伴他们前行。

(四) 以场景为契机的即兴习作。 孩子的眼睛不是照相机, 孩子的脑袋不是复印机, 小学生写不出回忆性的文字, 只有让他们亲自观察感受、当场习作, 才会让他们写出真实有效的习作。 如《一次精彩的××比赛》、《一件难忘的事》等叙事类作文如何写好? 老师需要巧妙地创造契机, 在看似不经意的设计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说、想、悟、写……如:我在六年级上的一节作文课, 我不声不响地拿着一个月饼在教室里走了一圈, 先让学生写你看到的和想到的, 这样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问:“想不想吃? ”

师生一起观察月饼, 学生再动笔写看到的月饼, 期间我指导说明顺序;接着分月饼, 先说如何分, 再请同学实际操作, 其他同学观察他的动作步骤, 把所思所想写下来;然后尝月饼, 慢慢尝, 说感受, 细细嚼, 品味道, 写下来;最后说, 为什么老师让大家吃一个月饼? 在解惑中归纳主题———团圆饼、同学情、中国心……一次次撕纸、跳绳、抢豆子等有趣的游戏活动, 让孩子们在说笑中感悟、在玩耍中写作, 把生活场景移入课堂, 把切身感受化成文字, 习作教学在老师睿智的引导中变得轻松自如。

三、课外欣赏品味, 由表及里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习作似泉水叮咚, 沉静中透着灵气;习作似小溪奔流, 欢快中和着旋律;习作又似波涛汹涌, 凶猛中带着动力。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离不开课文、美文、经典、名著的熏陶, 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拓展。 在习作教学中, 我是这样做的:

(一) 把课外引进课内。 每天课前3分钟的美文欣赏、成语积累、猜谜语、对对联等, 虽用时不多, 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提升了学生的朗读欣赏的水平, 充实了孩子们的课外知识。 利用班会课, 活动课进行背古诗比赛、古诗文诵读, 让学生徜徉在古诗文的河流中精神愉快、情感充沛。 综合实践活动中制作的资料本、资料袋等, 像一条条溪流, 把课外知识系统、有层次地引入课堂, 为课堂注入了活力, 为习作架起了桥梁。

(二) 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有限的课内时间, 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渴望, 我就在课堂上推荐好书, 好电影、资料让学生到课后有目的地去看。 与此同时, 读书笔记也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伙伴, 同学们的阅读从古到今, 从中到外, 厚厚的读书笔记见证了阅读的分分秒秒, 明亮的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书香, 孩子们淳朴的大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三) 从阅读口号到行为。 很多小学生喜欢读书, 但是为了轻松娱乐, 他们把肤浅的口袋漫画、 娱乐搞笑当成了阅读, 没有领悟到语文的文学性和人文性。 为此, 我特意和学生约定周末一起去书店、图书馆, 然后和他们一起找书、看书、买书、讨论感受, 鼓励他们说一说读书的乐趣, 写一写读后感悟, 用自己的阅读行为引导学生, 用细腻地感受敲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用人间朴素、真挚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灵之弦, 把阅读真真切切地落实到了行动上。

(四) 从读者到笔友。 我爱好写作, 喜欢每天用笔在纸上写一段, 然后把笔记本给学生看, 他们是我的最忠实的读者, 或评论、或续写、或感悟, 然后选择喜欢的篇目就帮我敲成电子文档。 文字建构的平台, 是我和孩子们心灵的舞台, 许多孩子触景生情, 感同身受, 也不自觉地拿起了笔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受, 也学会了在自己的生活中用心体会、用情思考、用笔抒情, 我和孩子们成了彼此的读者和笔友。

四、评价与激励结合, 短期与实效互动

习作训练强调学习创新, 一题多练, 注重独立写作, 但更注重兴趣的激发和积极习作态度的培养, 因此评价激励的机制就成了作文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

(一) 书面评语和实物奖励互为补充。 每一次批阅习作本, 我总是以等级分评定, 对优秀习作划出其亮点, 评个A+, 以作文书、学习用具作为奖励;对有进步但还欠佳的习作, 多做修改, 在评语中给出不足, 多加鼓励。 从而形成了优秀者得奖, 后进者明确方向的习作氛围,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 教师精批与学生互改详略有方。 每学期, 我们练写的习作加片段有四十多篇, 老师精心批改的作文只有八九篇, 其余的让学生互批自改, 这样有重点地批改, 一方面节约了时间, 提高了作文修改的效率, 为师生沟通架设了桥梁, 学生在老师精批细改的作文中发现不足, 得到指导和鼓励;另一方面, 学生在自改和互批的过程中, 端正了习作的态度, 获得了经验和方法, 了解了他人的思路和创新手法, 学会了合作和鼓励, 认真写出了自己的习作并反思感受, 积极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为下次习作做好准备。

(三) 讲评鉴赏与反复修改取长补短。 小学生不只在乎老师的等级评定和物质奖励, 更关注同学对自己的赏识与称赞, 在对习作进行批阅修改后, 我已胸有成竹, 选取优秀习作在班上进行讲评习作时, 讲评作文不是念作文, 而是选取其中的亮点片段, 供大家品读学习。 每一次习作讲评, 不仅是优秀作文的展示, 更是大部分同学学习、积累的好机会, 他们带着期盼的眼神, 带着满意的笑容修改、认真誊抄, 渴望下一次讲评的作文是自己的, 写作的激情一次又一次地被激发。

(四) 封面表格与展出发表相得益彰。 开校初, 我让学生在作文本封面画表格, 每次习作批改后, 便认真填写成绩, 定期进行评比奖励。 封面表格中的成绩一目了然, 既能让学生纵向比较, 发现自己的进步, 又为学习园地的“文采飞扬”栏目进行佳作展出提供了依据。 每当有同学的佳作被展出时, 他是多么兴奋、激动。 长期、连续的评比展出, 调动了同学们自觉主动写作的积极性, 他们都爱用纸笔书写心中最美的愿望, 最真的感受, 都期望在文字中写出一个优秀的自我。

五、不足与感想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当我满怀激情地教过后, 再坐下来冷静地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时, 心中不免有些暗自内疚。

(1) 作为语文老师, 我对自己的要求不高, 提高学习的时间太少, 对深厚的文学知识记不牢固, 不深不广。 在一定程度上, 眼高手低,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扩展。

(2) 教学准备有时不充分, 没能多层次、多侧面地为学生提供资料, 训练的内容不够丰富, 方法过于简单, 使用多媒体时, 往往因字小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不太理想。

(3) 大多数时候, 我渴求全班习作的整体效果, 用一个提纲、一个要求框住了学生的思想, 用自己的感受主宰了学生的思维, 整体习作水平有提高, 但缺少个性和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到教学实践中, 并非照猫画虎, 许多专家、学者的理论、经验在给我作指引,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写作是我每一天的功课。 我要全身心地思考———阅读与写作的功用、语文学科的本性、 语文教学的切入点……用丰富的经验敏锐地捕捉孩子们行文习作的困惑, 并给予他们乐于接受的帮助, 让写作成为一段愉快的心灵之旅。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作者努力优化习作教学策略, 让习作融于课堂、融入生活, 让学生自主习作、爱上写作。作者将计划与制度同步, 贯彻与落实同行;在课内读写结合, 积少成多;到课外欣赏品味, 由表及里;把评价与激励结合, 短期与实效互动, 让学生在写作中收获了硕果, 并积累了独特而又实用的习作教学策略, 在实践中收获, 在收获中反思, 把写作作为自己的功课, 陪孩子走一段愉快的心灵之旅。

关键词:小学高段,作文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2015.

小学高段作文指导“七字诀” 篇3

准, 就是审题要准确。教师要首先指导学生从分析作文题目, 分析作文要求着手, 弄清楚作文的体裁, 作文的写作范围、写作重点等。学生作文才不至于出现“走题”、“偏题”现象。

明, 就是中心要明确。中心是一篇作文的灵魂。学生在作文之前, 教师首先要指导他们明确这篇作文究竟要表现什么, 告诉读者什么。要防止学生作文时信手下笔, 不知所云。也要防止学生一篇作文表现几个中心。中心明确是最基本的, 在此基础上, 还要指导学生所表达的中心要有积极意义, 要有时代感, 要有新鲜感, 要有独创性, 言人所不言, 写人所未写。

精, 就是材料要精当。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文章的中心是通过材料来表达的。只有精于选材, 才能有利于表现中心。在指导学生选材时, 可以分三步走。第一, 训练学生有材料可写。这就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上, 注意观察、感悟、收集平时生活中有意义的、令人感动的事。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或随笔的习惯, 要求他们把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在小本子上, 作为平时作文的资料库, 做到作文时有材料可用。第二, 让学生尽量挖掘与表现中心有关的材料, 让学生感到有所言、有所写。第三, 让学生尽量删改材料, 集中精力让他们把那些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写精、写好, 使他们感到所言不能乱, 所写不能滥。当然, 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材料要真实, 最忌凭空编造, 注意材料要新颖, 紧扣时代脉搏。

顺, 就是结构要自然、合理。结构是作文的筋骨, 是作者思路的体现。结构的优劣, 是衡量一篇作文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指导学生练习作文的结构时, 可以结合说话训练进行。首先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贯性、完整性。小学语文单元作文之前, 都有一节口语交际训练内容, 口语交际就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师要认真上好口语交际课, 指导学生能将一件事或一种思想从头到尾说清楚, 说完整。教师在学生说话训练的基础上, 再要求他们能将口说的东西写出来, 经常这样训练, 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当然, 在此基础上, 还要指导学生多研究作文的布局与谋篇之道, 那就是“巧”。“文似看山不喜平”, 平平淡淡不是好文章。当然, 作文还要讲究开头与结尾的技巧, 段与段之音的过度, 前后之间的呼应等等, 这都可以结合语文课中的阅读教学进行训练。

真, 就是情感要真切。作文要以情动人。目前, 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瞎编乱造, 无病呻吟, 矫揉造作, 毫无情感。为了克服这个弊端,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要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说真话, 写真事, 动真情。只有真正打动自己, 才能打动别人。要切实做到这一点, 教师要指导学生平时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 对社会现象作出真实、正确的评判。

清, 就是语句要清楚。作文是直接通过语句来表达的, 因此, 语句是否通顺, 文辞是否精炼, 也直接关系着作文的成败。课内, 指导学生注意对词语的推敲, 对句式的选择, 对修辞的运用, 这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要途径;课外, 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多做读书笔记, 同时引导学生广泛收集群众健康的、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 借他山之石, 攻作文之玉。这样, 学生作文时才能顺手拈来, 得心应手, 也就能克服常见的平铺直叙, 语言淡而无味的毛病。当然, 也要引导学生摒弃堆砌词句、华而不实的文风。需要注意的是, 现在好多学生喜欢使用网络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要从小训练学生使用规范的祖国语言文字, 因为文字是写给别人读的, 要让绝大多数人读懂才行, 切不可赶潮流, 切不可哗众取宠, 过多运用网络语言来充门面。

正, 就是书写要工整, 正确。作文是写给别人看的, 只有书写工整, 字体规范, 才能易于读者阅读。如果说作文质量是内容的话, 那么, 书写则是作文的形式。只有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 才能算是一篇优秀作文。

如何提高小学高段的作文水平 篇4

一、培养写作兴趣

1. 引导创编故事,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一个他能够接受的、有着浓厚兴趣的起点。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学生既是这些故事的观众,也是这些故事的参与者。那么,如何让学生把时光流逝带走的这些故事,沉淀到内心中,反复过滤,然后成为自己生命中难忘的记忆。那就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而讲故事就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重新体验,让学生自己走进故事的流程或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心愿从多角度考虑,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安排故事的结局。

有了故事,有了体验,有了自己对故事的设计,然后就是用文字把这一过程叙述出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有其特点,让其尽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更有利于天性的发展,并且易于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对世界的认识理解,从而构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美丽的童话世界。

2. 丰富学生生活,创设写作情境。

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他们作文的动机,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心灵世界中的生活储备,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观察、潜心思考、用心感悟、倾情体验的好习惯。教师首先要对生活对世界对自然充满了热爱,以这种真挚的爱去带动学生,感染学生,升华、深化他们稚嫩的心灵中自在的善良和真诚、美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围绕某一社会现象进行材料收集,无形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了作文的材料。其次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各类事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或采用“现场表演、即兴作文”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写作材料,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写出的文章才能真实而且充满感情,作文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

二、重视口语交际

语文的含义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口头语言的发展会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同时书面语言的发展又能改进和发展口头语言。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却往往是只重视“文”不重视“语”,只重视“写”不重视“说”。说话和写文章虽然不同,但两者又有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个体的思想、观点或情感的表达,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为了使表达的内容准确、清楚,不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在开始之前都要有一个构思过程——确定表达的中心意思、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考虑叙述的先后顺序等等。所以作文教学一定要体现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过程。当然“说”的训练不能仅仅依靠作文课的教学,整个语文课教学中“说”的训练都应该得到重视。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教材设置了“口语交际”这一教学板块,刚好为我们训练“说”创造了条件。在教学时,教师应以学生为本,立足课堂,联系生活,准确地把握训练目标,创设出富有时代感的语境,让学生爱上口语交际。上好口语交际课也是我们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一大秘诀。

三、注意积累多练笔

班级里不少学生写东西不成问题,就是写出来的作文犹如一杯杯白开水,淡而无味。我就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看到的精彩的词、句、语段、好的开头和结尾都积累在本上。看到选材和立意特别的文章,要随时写下心得体会,写出文章提要。积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时间长了大脑中积累的知识就丰富了。当然,积累再多的知识如果不勤写苦练,那也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因此,学生应该养成天天写日记的好习惯,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过的都记下来。只要学生练的机会多了,脑子里可调遣的东西就多了,写作起来就会产生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

四、提倡仿写

创新固然是值得提倡的一种能力,但是对大多数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要写出有一定思想,构思新颖的文章,还是高不可攀的事;而仿写恰恰是给他们提供了学习名家名篇写法的一座桥梁,使他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手法,去描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写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仿写在实际教学运用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发掘可仿写的内容,短则一句话,几句话,长则一段话,一篇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层次分明的文章或是内容精彩的句段,抑或是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等都是学生仿写的对象。学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后,我让学生模仿“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写写《我们的学校》,这样学生既能锻炼一下所学到的写作手法,又有内容可写。课文是最好的范文,我们要紧紧抓住教材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多锻炼写作。当然,不光是要帮助学生寻找可仿之处,还要对仿得成功、精彩之作及时进行交流、讲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五、作文评价,多肯定少指责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作文能力的提高,同教师准确全面、公正的评语密切相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学生作文有了进步,哪怕是微小的,都应当及时给予赞扬,给予鼓励,要尊重学生作文中体现的创造性劳动,保护他们脆弱的写作自尊心。因为“赞美如阳光”,会使学生得到温暖,增强信心激发兴趣。对于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指出不足时也要用循循善诱的启发式语言,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切不可一棍子打死,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哪怕是一词之优,一句之佳,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在成功的欢乐中充满信心地写好作文。如一位学生写的《老师,我想对你说》中有一句话:“老师,谢谢您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没有写具体的事例,我写评语时,不是只写“内容不具体”,而是这样写:老师怎么关怀你了,你能把具体的事情写出来吗?在下一次的作文本交上来之后,我看到了他的修改。这样的批改,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学会了修改,自然就提高了写作水平。

初中高段 篇5

对于一篇精读课文的第二课时教学, 我们往往会着重从句段入手加以思想情感的探索, 因而在第一课时中, 学生们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读诵, 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等基本知识已有所了解。所以在第二课时开课时, 做简单复习回顾, 是让学生在脑海中迅速重塑起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为本课学习, 了解人物命运做好铺垫。

二、走入名著, 感受形象

1. 品词析句, 情感朗读

一篇文章中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 来自于作者准确、形象的语言; 一篇文章中深邃、隽永的情感来自于作者细腻、深刻的笔触, 名著更是如此。作者高深的文学功底, 敏锐的洞察力, 让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意味悠长, 每一个词都含义含义深刻。因此, 在名著教学的第二课时中, 我们要着重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理解和探究。例如, 我在教学人教版12册《凡卡》一文时, 在品词析句的环节中, 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句入手, 引发学生的自读自悟, 在勾画写批注过程中, 使学生能真正做到有思考、有收获。当学生抓住了人物的动作描写:“老板揪着我的头发, 把我拖到院子里, 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 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 我从尾巴上弄起, 她就捞起那条青鱼, 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之后, 随机引领他们通过想画面、做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加深对几个动词“揪、拖、揍、戳”的理解、体会, 切实感受到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老板老板娘的凶狠、恶毒。同时, 在这一环节, 我还注重了学生的朗读, 围绕着“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连狗都不如”这一句话, 反复朗读, 一咏三叹。切实做到了以读促讲, 读中悟情, 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朗读声中情绪被高度调动, 对凡卡的同情也就油然而生。

2. 领悟表达, 读写结合

名著中, 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格外留意的, 引领学生尝试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 是很好的写做训练, 虽然课上时间有限, 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口述的方法加以练习。例如, 在学习完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之后, 我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透过这几个句子, 你还能见到怎样的凡卡?”孩子们立刻会意, 他们沉默着, 思索着, 然后高高地举起了手“一天, 凡卡干活干得实在太累了, 就坐了一小会, 老板看见了, 揪着他的头发, 把他拖到院子里, 拿皮带狠狠地抽了他一顿。”“一天, 凡卡做楦子没做好, 老板娘随手拿起那个楦子敲他的头, 凡卡顿时鲜血直流。”“吃饭时, 凡卡多喝了两碗水一样的稀饭, 遭到了伙计们的呵斥和责骂。”这些现场形成的句子, 就是学生们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学生在同情凡卡的情感中萌发的。

学习作者的表达, 还要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课前, 学生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作者契诃夫是一位惜字如金的作家, 他曾经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姊妹”这样的写作名言。可是在《凡卡》一文中, 他却反复地重复着凡卡乞求爷爷带他离开城市的话语:“ (1) 亲爱的爷爷, 发发慈悲吧, 带我离开这儿回家, 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 我再也受不住了! (2) 我给您跪下了, 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 要不, 我就要死了! (3) 亲爱的爷爷, 我再也受不住了, 只有死路一条了! (4) 快来吧, 亲爱的爷爷, 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 带我离开这儿。 (5) 亲爱的爷爷, 快来吧!”提问学生: 这会不会很啰嗦? 学生们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马上可以说出, 这样写并不显得啰嗦, 相反会表明作者契诃夫对小凡卡的可怜和同情, 对当时社会的痛恨, 更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

《凡卡》这篇文章还有两处写作特点是在教学目标中有所指示的: 其一, 是写信时对乡下快乐的回忆, 这是一段插叙, 以乡下生活的快乐对比城市学徒生活的悲惨,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 课时有限这一部分就大胆地采取以读代讲, 虽没有细致分析, 但是学生有前文的基础理解起来完全不成问题;其二, 是结尾的暗示作用。结尾以甜蜜的梦结束, 如果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就无法真正理解这梦的真正含义。因此, 必须结合课前预习和老师的资料介绍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用意。

3. 精彩回放, 升华情感

学习名著, 书中的文章只是一小部分, 它虽然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表现作者的写作技巧, 但是毕竟还是片面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注重向学生拓展原著, 回放原著中的精彩镜头,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凡卡》一课中, 有两个环节向学生进行了原著的精彩回放, 一个是在学习凡卡挨打挨饿挨困的环节中加入了原著中凡卡吃不饱饭的情节, 让学生对这一悲惨形象印象更加深刻。另一个是在学习结尾时, 向学生们介绍了凡卡的真正结局———风雪夜里被邮差驾驶的马车撞死, 伴着悲情的朗读, 学生们对凡卡悲惨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有助于课文中心思想的把握。

原著作品在课堂上的引用, 是对课堂的延伸, 是对孩子情感的深化, 因此在名著教学中, 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一点。

三、走进名著, 拓展延伸

课文中安排名著名篇, 要让学生学习、了解名家的写作风格, 更重要的则是要借选段来向学生们推介名著作品, 借选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凡卡》一课的教学中, 除了前文提到的两次引用原著外, 还在课堂的结尾处, 专门安排了一个环节向学生推荐相关作品。一是原著欣赏, 二是契诃夫其他作品欣赏, 如《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三是同时期同命运人物的作品欣赏, 如高尔基的《童年》、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琳娜》。之所以要以三种形式来推荐, 是完全出于尊重学生个性体验而来的, 限制越小, 孩子的选择范围就越大, 体验的范围就越广, 这样才真正能体现出名著教学的意义。

以上是以《凡卡》为例, 简单解析了小学语文名著教学第二课时的“三环三步”教学法。这一教学流程能够有效地指导授课教师抓住名著教学的重点, 突破难点, 真正做到长文短教, 由课内通课外, 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名著教学是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但是一直以来老师们的困惑却很多。因为是经典, 所以老师们总是想下大气力去做、去讲, 可是又苦于篇幅长、课时有限, 所以有时候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苦恼很多。基于此, 我校开展“小学名著第二课时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 并且确立了“三环三步”的模式, 即“走近名著, 再现形象;走入名著, 感受形象;品词析句, 情感朗读;领悟表达, 读写结合;精彩回放, 升华情感;走进名著, 拓展延伸”。

小学高段呼唤交流式课堂评价 篇6

片段一

当教完了hy bike, by bus, by train和on foot后, 余老师问学生:“How do you go to scboo?”“Me!me!”同学都跃跃欲试。余老师请一位学生回答, 他说:“I go to school by bus.”余老师摸了摸他的头, 笑眯眯地说:“Good boy, but you should be careful.”他听后点了点头。“How about you?”她问另一位学生, 该生同答道:“I go to school by bike.”余老师听后马上伸出右手和他边握手边说:“Oh!I go to school by bike too.”这位学生感到受宠若惊, 坐下时一脸灿烂的笑容。余老师把头转向另一边, 发现有一个女同学看上去性格内向不敢举手, 于是她亲切地对她说:“Hello, Wu Qianqian.How do you go to school?”那位女生刚站起来脸就红了, 轻声说:“I go by foot.”在其他同学还没发现错误的时候, 余老师微笑着向她挑了挑眼睛, 她马上意识到了错误并进行了自我纠正, 余老师点了点头, 和蔼地看着她说道:“I think yotr home is near the schoo1.”“Yes.”她的目光中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错误在师生眼神的交流中得到了纠正, 在接下来的课中, 我发现那个女孩也敢于举手了, 虽然还称不上积极, 但她已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新课标指出,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交流式的课堂评价就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虽然在余老师的课堂评价中没有Ok、Super、Great等习惯用语, 但她与学生的真心交流能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 激发起学生内心的学习成就。而成就感是英语学习中宝贵的情感体验, 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交流式的课堂评价方式对学生纠错更是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认识和纠错的过程, 学习语言的过程, 错误更是不可避免。英语中就有这么一句话:“The moremistakes you make, the better student you will be.”就是说, 一个人如果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犯的错误越多, 那么他的学习将会越好。但这话必须建立在有人为他纠错的前提下。纠错是一门艺术, 一不小心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上, 如果老师能给予那些在语音语法等方面出现错误的学生以期待、鼓励的微笑, 便可满足他们“受到尊重”的需要, 进而使学生逐渐自信起来。特别是对那些胆子较小的学生, 他们愿意当旁观者而不愿当表演者, 他们把掌声给了别人却使自己失去了表现自我的机会。老师的一个微笑对他们来说如同一场春雨, 能滋润他们的心田, 让他们的自信之花悄悄开放。

片段二

那是在引出并操练短语by ship时的一幕: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长江三峡的美景图, 学生们不由自主地说:“Wow!How beautiful!”这时教师点击了一下鼠标, 江面上出现了一艘轮船, 教师用问答的形式复习了单词ship, 同时教授短语by ship, 学生们似乎很快就掌握了这个短语, 于是余老师问道:“Do you want to go to Sanxia?”同学们都欢呼起来:“Yes!”余老师紧接着问他们:“How do you go to Sanxia?”这时一个非常活跃的男生坐不住了, 他高举着手, 目不转睛地盯着余老师, 大声喊着:“Miss Yu!Miss Yu!…”余老师不忍心打击他的学习积极性, 就给了他一次回答的机会。他的声音非常响亮:“I go to Sanxia by sheep.”余老师一听, 微微地皱了一下眉, 转而笑着睁大眼睛做了一个很夸张的表情, 说道:“Really?You go to Sanxia by sheep?咩~~ (羊的叫声) 。”学生们听后个个捧腹大笑起来, 那个男生也乐了, 笑着挠了挠头皮, 模仿老师幽了一默:“sorry.I go to Sanxia by ship.呜~~。 (轮船的汽笛声) 。”“哈哈哈哈”课堂上又响起了一阵笑声。在余老师的幽默中学生发现并纠正了错误, 使课堂上笑声不断。同时by ship和by sheep的区别也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记忆中。自那以后, 再没有学生将by ship说成by sheep, 师生的幽默对话也成了这节课的一个经典。

幽默在课堂上好比“催化剂”。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 就是幽默。”是的, 幽默可以使人精神放松, 可以使人心情愉快。教学幽默是教师学识、智慧、灵感和思想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 是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睿智的火花, 是教师品质的一种要素。几乎所有的调查问卷都显示出学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 不喜欢表情冷漠呆板、语言寡淡无味的教师。而适当的幽默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 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欢笑中受到启发, 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增长智慧。幽默在对学生纠错中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当学生出错的时候, 教师的幽默能化解他们的尴尬, 不会使学生出现因害怕出错而不敢举手的现象;教师的幽默还能加深学生对错误的印象, 可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比单纯的跟读说教要有效得多。所以, 教师的教学幽默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

初中高段 篇7

过完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家长要求孩子写写暑假趣事,却引起孩子反感:“我想写暑假的烦恼,你不让我写。我没有趣事可写,你偏要我写。这样,我写不好。”

原来,教师、家长以为的写作的好契机,对学生来说,却是酷刑。

反观我们成人世界,打开微信朋友圈,经常看到朋友们随时随地地刷新,晒旅行的收获、生活的小感悟、恼人的烦心事、美食的经验……只有想不到,没有晒不了。是什么原因,让成人在没有任何人命令的情况下,却自觉自愿地写文发文?是表达与交流的真实需求让他们有感而发,是朋友的点赞让他们心满意足,是朋友的评论让他们充满自信。微信朋友圈,让发帖的成人感受到交流的快乐、交际的便捷。所以,他们的写作,就会无拘无束,积极踊跃。

这样的事例,让我们不得不对当前的作文教学进行一个反思:到底怎样的契机才是写作的好时机?到底怎样的写作,才能使学生心甘情愿、甘之如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对于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朋友圈”正是一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根据微信朋友圈真实、即时、交互、形象的特点,能实现作文教学的平等性、真实性、交互性,有利于学生作文兴趣的提高和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笔者尝试在小学高段,进行“朋友圈”式作文教学研究,即在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中,把学生以朋友圈形式分组,形成“作文朋友圈”,学生分组合作写作,分组交流讲评,分组展示,共同提高,以此提升个人的作文兴趣,获得作文学习上的成就感。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尝试从以下途径有效地展开小学高段“朋友圈”式作文教学的研究:

一、朋友圈创建,激发习作兴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打开儿童创作的源泉,最主要的是激发写作的兴趣,把“要我写”机动灵活地转化为“我要写”。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写作过程必须能够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乐此不疲,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根据“语文学习群体效应”中全员沟通和均等的原则,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在小学高段,笔者由学生自己组合,组成朋友圈。一般每个“朋友圈”4~6人为一组,组成作文合作小组。为了实现写好作文的愿望,笔者引导学生给每个“朋友圈”以作家的名字命名,如:巴金圈、冰心圈、茅盾圈……这些“朋友圈”体现了作文小组对作家的崇敬和对作文的期待。

笔者在教室里的墙壁上划分区域,作为每个朋友圈的“发帖”区。在习作后,每个“朋友圈”的孩子可以随时发帖——贴作文。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个性差异得到了互补,提高了作文兴趣。这种互助合作教学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作文的实效性,引发了作文兴趣,点燃了作文创新的火花。

二、朋友圈作文,提供习作自由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对学生的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然而,儿童的兴趣倾向是一种心理品质。因为个体的实践活动及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件事物和活动都感兴趣。所以,笔者在作文的写作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不要拘泥于命题作文。

1. 朋友交流,题材自由

一个“朋友圈”就是一个小家庭,除了教材上的命题作文,笔者鼓励学生经常交流生活感受、喜怒哀乐,释放心情,并把这些交流的内容写下来。通过自由创作的形式增进组员之间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慢慢意识到写作不仅仅是写,更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手段,促使“朋友圈”成为同学间交往的润滑剂。这种情境下的学生写作便会更加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并且,笔者还引导学生把同伴的生活内容为自己所用,借助别人的生活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2. 分工合作,形式自由

根据“朋友圈”首尾相连,息息相关的特点,引导圈内成员间的分工协作。笔者允许学生分工合作来完成一篇文章,由口头作文开始,每人一句,循环轮流,共同完成。然后慢慢进步到每人一段,完成书面作文。或者是,几人共同商讨,制订出本次写作的提纲,然后你一句,我一句进行口头作文,当这句话得到组员的一致赞同后,再接着写下一句,直至成篇。最后,通过展示区把合作完成的作文贴在“朋友圈”。

三、朋友圈评价,提高习作表达

常规的作文修改大多是在班集体中针对个别同学的作文师生共同评议,这样的修改对其他同学的启发往往不太大,启迪的效果不佳。通过“朋友圈”展示区,引导学生把作文贴在“朋友圈”里,由圈里的同学有针对性地找出作文的优缺点,及时修改,及时表扬,有的放矢。

1. 为“朋友圈”除尘掸灰

“除尘掸灰”环节主要是以检查错别字、字句是否通顺为主。每个“朋友圈”的孩子只要写好作文,就贴在自己的“朋友圈”区域。圈内其他同学随时可以去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直接帮助圈出来进行修改。这一环节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2. 帮“朋友圈”增光添彩

“增光添彩”环节主要是为作文润色、点赞。每个圈内的同学都要在圈内另外同学的作文下面跟帖,即用小纸条写上可以为作文增光的好词好句,或者把同学文章中的优秀之处用各种符号标记点赞。这样,每个学生的作文至少得到三个同学的修饰,对学生的词汇积累加以丰富,对文章的精美程度加以提升。

四、朋友圈展示,树立习作自信

著名的少年作家蒋方舟的母亲在谈到女儿的写作时曾经说:“给孩子的作文指导应该分为两块,一块时间是花在如何教她写作上,另一块就要帮助孩子多投稿,鼓励孩子努力发表文章。因为发表一次,孩子对写作的感受就会全然不同。”借助“朋友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在同伴的相互欣赏与鼓励中共同进步。

1.“朋友圈”作文纸

传统的作文本,便于保存,但是,不便于随时把作文拿出来展示。为了能将优秀作文随时张贴在他们的朋友圈内,及时对优秀作文进行鼓励,让其他学生学习,除了朋友圈内的自由作文,笔者还把平时的命题作文,用文稿纸、活页纸代替作文本。为了便于保存,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讲义夹,把交流过的作文取下来放在讲义夹内保存,并且给讲义夹取各种好听的名字,如“我的大作”“写作记忆”“文字的快乐”等。

2.“朋友圈”作文集(报)

所有学生的作文,无论写得如何,都是成长的纪念,展示过后的作文怎么办?笔者经过收集,把所有展出的作文汇编成作文集,一学期一次,每人一本。看着自己的作文编成集(报)了,学生欣喜若狂,写作自信暴涨。

3.“朋友圈”信息台

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热爱作文,乐于写作,笔者积极帮助学生投稿,并在第一时间把学生在作文方面的好消息敲锣打鼓地公布。哪个“朋友圈”的成员作文发表、获奖,就在“朋友圈”的展示区域里贴一串金黄的稻穗,表示这个朋友圈丰收了,让学生在同学面前得到鼓励。笔者还通过校讯通、班级QQ群、班级微信等信息平台,以“作文喜讯”为主题,发给全班家长,让家长一起为孩子的作文进步欢欣鼓舞。

【初中高段】推荐阅读:

上一篇:操作须知下一篇:认知心理学理论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