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CW

2024-07-30

STCW(共5篇)

STCW 篇1

西部地区包括了12个省、市、自治区,人口约占全国1/3,是我国贫困人口和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具有丰富的的劳动力资源(拥有14 225.11万农业人口,占全国总量的25.36%)。随着国际航海人才市场的东移和我国船员市场由沿海向内地的西部地区转移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何提高我国西部地区船员素质和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份额依赖于高等航海教育和船员培训的有效支持。在西部地区建设高等航海教育和船员培训基地,通过扩大对西部地区航海类专业的招生比重、提高船员培养质量等关键手段着力培育西部地区航海人才市场可以直接带动西部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促进西部地区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西部内陆地区远离海洋,航海教育起步较晚,与中东部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充分利用西部航海院校的现有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增强西部海员的竞争力,对西部地区航海类人才走向海洋、走向世界至关重要。

1 履约研究的基础分析

对于西部航海教育,由于地域、环境和教育观念等的限制,针对修正案的履约难度将会更大,必须着眼西部地区航海教育的客观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履约研究与实践,确保西部航海教育与全国同步、与国际同步。

目前,我国在大连海事大学国际海事公约研究中心由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组织大连海事大学、集美大学、青岛远洋船员学院、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海事局、上海海事局对修正案翻译审定全面完成。在审定中,译稿专家组完成了《STCW78/10公约》的翻译审定工作,并呈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审定的译稿以1995版STCW公约修正案为基础,并采用了2008版的翻译方法,符合专业性及指导性,含义明确,它已作为《STCW78/10公约》的中文译稿进行权威发布,为我国全面履行STCW公约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来,唯一从事西部航海本科教育与研究的重庆交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已经形成《重庆建设西部现代航海教育高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等十多项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成为西部航海教育最重要的研究基础。

2 西部航海类专业履约研究与实践

在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中,航海类院校只有3所,即重庆交通大学(开设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三个本科专业)、钦州学院(开设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两高职专科专业)。3所院校中,重庆交通大学具备较强的办学积淀,专业设置相对比较齐全,其它两所院校均为从事航海教育时间不长的新型院校。因此,推进航海类专业建设,完善西航海专业体系是满足《STCW78/10公约》履约要求的重中之重。

2.1 增设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完善西部地区航海类专业体系

《STCW78/10公约》新增海船电子员(ETO,也称电子电气员)和电子技工发证的强制性最低要求。这一修订必将对船员教育和培训、船员考试和发证以及船员管理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是国际海事组织(IMO)的A类理事国,也是STCW公约最早的缔约国之一。《STCW78/10公约》于2012年1月1日生效。因此,深入研究《STCW78/10公约》有关电子员的适任标准,增设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以填补电子员和电子技工人才培养的短板,做好履约的准备和前期工作非常有必要。

2.2 航海技术专业履约研究与实践

西部地区3所航海类院校的航海技术专业都是以《STCW78/95公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传统专业。《STCW78/10公约》正式生效实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简称11规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简称12大纲)亦相继颁布实施,形成了指导航海教育的一系列新的文件体系,必须进行认真研究与实践。所以自2011级开始在航海技术专业按照《STCW78/10公约》和我国相应的履约法规与纲要进行教育和培训是必要的。

西部航海院校与中东部地区航海院校航海技术专业课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各自专业的现实基础,取决于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设备条件、师资条件、投资条件、学生的入学水平和基础等各方面因素。教育质量培养水平取决于对培养方案的实施力度。目前我国的航海教育正在高速发展,培养规模不断增长,培养优质的海船船员、打造船员强国也迫切需要西部航海院校不断地进行专业改革、创新和探索。

2.3 轮机工程专业履约研究与实践

随着《STCW78/10公约》的正式实施,航运企业对轮机工程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西部航海类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的硬件和软件上及早做好准备,防止继续扩大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西部航海院校、船员培训机构和海事主管机关应认真学习和领会《STCW78/10公约》的精髓,深入研究分析公约对船员素质提出的各项要求,探讨培养轮机人才的应对措施及教学改革手段,把履约工作和航海教育教学改革融为一体,贯穿于轮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途径、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改革的全过程。

STCW 篇2

评估内容教学方法应试培训马尼拉修正案已于2012年7月起实施,修正案在船员英语适任能力方面,进一步强调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比如关于操作级“保持安全航行值班”适任能力项下增加了“根据船舶报告制的一般原则和VTS程序进行有效报告”的强制性标准;增加了“驾驶台资源管理”适任项下要求海员能进行“有效交流”;并启用了更加简洁有效的SMCP(Standard Marine Communication Phrase,标准海事通信用语)等。这些变化使得航海英语评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优化评估内容

随着修正案的出台,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应当有所变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依据新规则发布的大纲对原有内容进行增减,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备考。以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国海事服务中心组织编审的《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第三版)》和《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二/三副)》两版教材为例,可以看出未来考试变化的部分趋势:增加了新内容:航海日志,演习记录,防海盗与反恐等;听力考试内容虽未有明显变化,但题型有所变化,增加了填空题,对话题只有选项,没有问题,长对话考察形式更为灵活——选择、判断、填表格、回答问题等;听力语速明显加快;口语考试题型更加灵活,由以往注重航海专业知识到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并重,更加贴近船员实际生活与工作,加大了对语言输出能力的要求。

二、改善教学方法

现有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听力部分往往是大量、反复地播放录音的题海战术,训练学生能够弄清题目类型,听懂关键词;会话部分则主要是模拟训练,背答案,语速慢,语调不自然。其实听与说本是一体,人为地将二者割裂,只会阻碍学习效果,新规则强调了语言从知识到工具的转变,强调要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法,将听力与会话交互学习:在朗读部分,可以采用直接法,鼓励学生根据录音,进行模仿;口述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带到相关的模拟器或实验室中进行现场教学;其他题目如涉及日常生活话题,可以采用交际法;网络资源、图书出版物等为视听教学法奠定了基础,比如Videotel等针对海员实际生活与工作环境的视频。

三、掌握评分标准

听力部分,因为是客观题型,评分由计算机系统完成,因而评分标准不在讨论之列,而会话部分,由于主观人为等因素较多,因而要求学生掌握评分的标准就很必要。以问答题评分标准为例:

从上表可以看出,回答问题首先要“内容切题”,这样分数通常在及格线以上。其次,要注重语音、语调,好的发音可以增色不少。再次,答题前要组织好语言,答题过程中切莫出现太多停顿,这样会在流利度方面失分。最后,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听与说是交互的,因为即便你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良好的语音语调,快速的语流,如果听不懂提问,只会答非所问。

四、提高语言素养

语言素养随着新规则对有效沟通能力要求的提升变得越来越重要。语言素养的提高,要求应试者过三关。首先,是语音关。该关要求掌握发音要领的情况下,多听、多模仿、多练习。其次,是语调关。说话与朗读时,声音不是始终保持在一个平面上,声音的高低升降与句子重音的结合,便是英语的语调。要过此关,必须掌握语调的一般规律,实践中更要留心与注意,并模仿、练习真实的语言材料。最后,是语流关。要过此关,要注意语流的发音技巧,包括不完全爆破、连读、同化、句子重音、节奏、语调等。另外,要注意口语的表达速度,要用正常语速,每分钟约130~150个单词。

五、做好應试准备

很多平日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进行评估考试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最后没有通过考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应试培训。

首先,要做好应试心理培训。紧张是听力考试的大忌。适度的紧张可以调动思维加速,但过度的紧张则只会适得其反。在备考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给其信心与鼓励,让他们坚信自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考试只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手段而已。另外,教师还应该考虑到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耐心为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做好各种准备,使学生不因突发状况影响自己的临场发挥。

其次,培训学生掌握应试技巧。恰当的应试技巧会让考生如虎添翼。

最后,进行模拟考试。

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在修正案刚刚实施不久,专家学者对其研究还不够全面的情况下,教师更要认真钻研新规则,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相信经过从业人员以及海事部门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顾玉莲,郭庆永.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下的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航海教育研究,2011,(4).

[2]陈丹涌.对航海英语评估和培训的几点思考.航海教育研究,2003,(4).

STCW 篇3

STCW78/10公约规定的船员最低适任标准明确了国际航运市场对高职航海技术专业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最低要求。以国际国内航运市场为导向的航海高职教育, 应从培养无限航区操作级船员的目标出发, 以500总吨或以上船舶负责航行值班的高级船员的最低适任标准的“计划并引导航行和定位”操作级航行职能为例, 该职能的任务分解过程如下图1 (仅列出涉及《航海学》课程的相关知识) :

2 “11规则”、“12大纲”和“14公告”关于《航海学》教学的具体要求

为严格履行新公约, 我国主管机关组织航海界专家学者新编了“11规则”和“12大纲”, “12大纲”中对船舶驾驶类的理论统考的科目由原来的7门整合成5门, 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上也做了适当的调整。5门统考科目分别为:《船舶结构与货运》、《船舶操纵与避碰》、《船舶管理》、《航海学》、《航海英语》;其中《航海学》 (二/三副) 课程体系包含“航海学”、“航海仪器”、“航海气象与海洋学”3门传统课程和“航线设计”、“电子海图系统”、“雷达操作与应用”、“航海仪器使用”4个适任评估项目。《航海学》 课程教学内容有所增减主要是删除和减少过时的和非实用性的理论知识而突出对实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增加技能适任评估项目。

11规则实施以后, 《航海学》考试的试题量、总分和及格分数均有变化。最新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关于调整海船船员理论考试事项的公告》再次对海船船员联盟理论考试部分科目的考试时长、总分、及格分数线等事项予以调整, 自201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下是最近船员考试规则中涉及《航海学》课程的调整明细表:

3 《航海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

3.1课程学时分配问题

目前航海技术专业以“航海学 (地文) ”、“航海学 (天文) ”、“航海学 (航海仪器) ”、“航海学 (气象) ”4门理论课程和“航线设计”、“雷达操作与应用”、“航海仪器的使用”、“电子海图系统”4门实训课程来完成国家海事局三副考证大纲的教学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体系庞大, 占用学时量非常多, 加之实训课的4周时间是排他性的, 使教学计划很难安排, 学时的付出与能力培养效果不成比。在评估项目上4周的考前集中培训, 让学生只能依靠机械性的短时记忆通过评估, 未能达到对实操项目的技能巩固要求。

3.2教材和教案的编写方面

很多教师在编写自己的教案时, 忽略大纲的重要性, 只看课本内容, 教案成了原教材的缩减版。由于现用教材的更新不是很及时, 与航海实际存在一定的出入, 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现代化的船舶营运已不相适应。

3.3关于航迹推算问题

航迹推算是海上求取船位的基本方法, 但在航海实践中, 航线在海图上被设计好之后。航行中驾驶员将通过各种手段让船舶保持在计划航线上。

3.4关于航海图书资料问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使得航海图书资料的发行方式和改正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数字化的资料也越来越多。而目前教材在这一环节上出现了滞后, 电子航海图书资料的内容只是稍稍一提, 没有及时调整和补充这一新内容和新方式。

3.5关于大洋航线问题

大圆航线、混合航线在从我国到北美的跨洋航行中经常使用, 船长和驾驶员在实践中运用频繁。而教材中一直使用的传统方法计算繁琐、作图精度不高等缺点, 而这种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大圆航线计算深受驾驶员们的欢迎。

3.6教学内容倾向于理论教学

目前大多数航海院校只强调理论知识和考证通过率, 而对于航海人员的实践技能不够重视, 从而导致很多院校培养的航海人才有证书不懂操作, 或者实际操作能力达不到证书的要求。明显发现两个弊端:一是实践教学远远少于理论教学:二是部分章节内容没有有效的增删, 有些内容已经不符合国家海事局的考证要求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来合理分配实践和理论的教学学时比例, 使《航海学》的教学既能满足海事局的考证要求, 又能符合实际岗位工作需要。

4 《航海学》教学改革方案建议

4.1模块式教学, 突出能力培养, 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将“航海学”内容重新组合, 形成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4个功能模块, 将航海学体系中的“航海学 (地文) ”、“航海学 (天文) ”、“航海学 (航海仪器) ” 、“航海学 (气象) ”4门理论课程和“航线设计”、“雷达操作与应用”、 “航海仪器的使用”、“电子海图系统”4门实训课程有效融合, 形成一门完整的“航海学”课程, 而且总学时数也可大大降低, 便于教学计划的安排, 提高了航海学的教学效率。 同时剔除了原来具有排他性的独立4周实训, 打破了学生依靠短时的机械式记忆而通过实训评估, 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2制定“航海学”的新课程标准, 鼓励编写自编教材

课程标准是作为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的总导向, 其重要性不亚于课程本身。原有的课程标准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航海学”教学对航海人员的要求, 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势在必行。新的课程标准应以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主导, 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安全环保意识于一体。

4.3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新理念

各航海院校应紧密联系航运企业, 与航运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 聘请航运企业船长等管理级船员担任兼职教师, 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要改变传统的“航海学”课程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符合国家对职业类院校的科学定位:即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更是彰显高等职业院校特色的重要途径。

摘要: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 (STCW78/10公约) 对驾驶员适任标准进行了修正, 为了履约, 交通运输部出台了11规则, 为此影响了《航海学》课程的教学。文中分析了航海学课程内容变化情况, 根据最新的教学要求, 结合当前《航海学》教学的现状来分析, 提出了《航海学》教学改革方案建议。

关键词:STCW78/10公约,11规则,12大纲,航海学,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STCW 篇4

随着船舶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船舶配员的多国化趋势,航海行为呈现出的新特点与目前航海教育培训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010年6月21日至25日,国际海事组织(IMO)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了《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公约)缔约国外交大会,经过89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0个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代表集体审议,会议通过了STCW公约2010年修正案,也称“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该修正案于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过渡期为5年。

STCW78/10公约根据目前航海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特点,在不降低原有标准和目标的情况下作了若干修正和补充。我国作为缔约国自然会根据公约的新要求,调整修改目前的培训发证办法。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通过和实施对于我国的船员教育、培训、发证和值班都有重大影响,对于我们的轮机英语教学也影响巨大。轮机英语作为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课,在轮机学生专业评估、适任考试、工作面试和职务晋升中作用重要,必然受到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影响。

1 教学改革探索

现行的轮机专业相关英语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大学英语教学缺乏专业渗透,轮机英语听力与会话侧重提高学生听说应试能力,而欠缺提高英语表达能力,轮机英语阅读课程教学过分注重题库,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英语职业运用能力的培养,远远达不到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三管轮的职业要求。为此,我们在轮机英语课程建设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1.1 课程设置更趋合理

传统的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模式以课文讲授为主,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为中心,以通过英语三级考试为目的,与轮机专业要求脱节。近几年,我们逐步尝试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以《新海事英语》取代《大学英语》教材为切入点,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加入专业渗透,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双管齐下,注重能力。

《轮机英语阅读》《轮机英语听力与会话》两门课程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为此,我们改变了以前每名教师只教授一门课的模式,实行教师包班制,一名教师教授一个班的两门英语专业课,这样既有利于加深教师对本班的了解,便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教师整体协调授课进度,便于因时制宜。

1.2 第二课堂有效开展

学习和提高英语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应用性的实践练习。在保证充分上好轮机英语课的同时,我们也对英语第二课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英语角作为每周一次的例行活动,主题明确,内容丰富,贯穿每个学期始终。与此同时,我们还相继开展了专业英语词汇大赛、专业英语朗诵大赛、专业英语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

11122学期的英语第二课堂系列活动,2011级262名同学全部参与,共有76人次分获各类比赛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和优秀主持人奖,每名获奖同学都获得荣誉证书和奖品。通过锻炼,学生自信增强,口语进步,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轮机英语第二课堂是轮机专业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使轮机英语教学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走到校园英语学习的大课堂中去;也可以帮助学习养成自觉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并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之目的。

1.3 教学科研不断探索

在多年轮机英语教学实践基础上,我们总结归纳、提炼升华,于2012年6月着手准备《STCW78/10公约背景下轮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省级教改立项的申报工作,并于2012年11月获得山东省教育厅批准立项。该项目既填补了轮机工程系省级教研课题的空白,也为后续开展科研和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平台,于此同时,我们还相继申请了中国教育研究会的《轮机英语阅读课程项目化课程开发与实践》《提高轮机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两项立项。这些教研工作的开展,得益于我们轮机英语课程改革的实践,也必将回馈英语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水平。

2 结语

通过研究STCW背景下的轮机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符合国际公约要求、满足航运强国建设需求的职业素养高、英语能力强的航海类人才,占领国际海运劳务市场制高点,为实现交通运输部2020年将我国从船员大国建设成船员强国的目标做出贡献。

摘要:分析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轮机英语教学的影响,结合马尼拉修正案的新要求,提出了新形势下轮机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案。

关键词:轮机英语,马尼拉修正案,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文才.STCW78/10修正案对我国航海英语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武汉航海,2010(6):13-16.

[2]张一鸣.STCW公约2010修正案对海事类高职院校的影响[J].航海教育研究,2010(4):10-13.

STCW 篇5

一、与海上货物运输教学相关的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内容

该修正案多方面表现STCW公约在人性化和人文管理的发展进步趋势, 如:降低船员视力原有要求;加强在船舶管理中团队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船员船上休息时间, 强化值班的要求, 制定确保休息时间措施;整体上体现航海新技术日益现代化、科技化的趋势, 同时缩小航海学天文部分内容, 强化电子海图的作用[1]。其中以下几方面内容应引起海上货物运输教学人员的直接重视:

1.第II章船长和甲板部的主要修正内容中新增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方面的知识、理解和熟练要求。

2.第V章特定类型船舶的船员特殊培训要求的修正内容中新增加了5种证书:油轮和化学品船货物操作基础培训证书、油轮货物操作高级培训证书、化学品船货物操作高级培训证书、液化气船货物操作基础培训证书、液化气船货物操作高级培训证书。并新增负有货物装卸、积载、洗舱、过驳或其他与货物有关操作直接责任的人员强制性适任能力的要求。

3.第A-I/14节第3段要求的客滚船舶上的熟悉培训应至少确保船员具备履行其特定职责的能力, 包括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船舶设计和操作局限性;侧孔门的开关、紧闭程序;与客滚船有关的立法、规则和协议;稳性和压力要求与局限性;客滚船上特殊设备的维护程序;装载、货物系固手册和装载计算机的使用;危险货物区域的注意事项;应急程序。

修正案内容对于海洋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同时恰当地指出了当今航海技术现代化和科技化的不足, 为未来5年内世界范围内海员的培训、发证和值班建立了更实效更统一更严格的标准, 也为世界航海技术领域今后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奠定了基础。这就要求新形势下, 航海技术教育要相应的进行修订和完善, 以切实提高海员技术素质为责任, 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作适当的调整, 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方案, 以满足STCW公约修正案和现代航海技术发展的要求。

二、修正案背景下海上货物运输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海上货物运输是承运人将承运的货物利用船舶从装货港口安全、快速、经济、优质地运往目的地的技术, 《海上货物运输》课程作为海员培训主要科目之一用于完成整个货运项目。但是, 目前的《海上货物运输》的教学还停留在从传统的理论教学向新的技术应用性教学的方向上徘徊着前进, 改革的效果不明显。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理论教学过于注重船舶稳性衡准、稳性计算、吃水差的计算和船舶强度等重理论的计算[2], 学生们通常认为这是枯燥生硬的公式, 与实际工作联系不上, 缺乏学习兴趣和信心。而其实这些计算在整个货运过程中只是对于配积载方案进行校核的一些理论基础, 真正需要掌握的是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公式对实船配积载方案进行校核。

2.课程内容上忽略或轻视货物理化性质、货物隔票、隔离、货物相容性以及货物的危害性。教学中这些内容往往是一笔带过, 学生印象不深刻, 真正到实际工作中对于货物的各种性质及相互间的影响却无从下手, 认为似乎是新的知识领域。

3.课程关于实船工作任务模拟得不到位, 在实践过程中过于重视杂货船的配积载练习, 而轻视以杂货船为基础, 对散货船、集装箱船进行配积载训练, 同时在训练中重点主要放在配积载方案上, 对于货物的装载、卸载和货物的运输保管很少做相应的训练。并且, 提供学生模拟实船工作中配积载过程的实船软件更新不够及时。

4.课程的评估项目设置的不够完善, 评估内容重点不突出。虽然原则上是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评估, 但实际上往往未达到评估的预期效果, 整个评估内容以杂货船的人工配积载为主, 大多数学生对实际船舶运输货物过程及配货方案校核还处于生疏的阶段。这种评估方式不利于船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也将很难适应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对航海教育的新要求。

三、针对修正案本课程的改革与建议

将STCW公约修正案内容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该课程的教学必须强调职业能力培养, 也就是海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以解决实际海上货物运输问题的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该课程基于货运工作流程确定课程内容结构, 使得课程结构得以优化。对工作流程进行细化, 部分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从而提升了教学效果。

(一) 课程设计理念

1. 校企对接为基础。

充分考虑国际航运界对船员培训的需求, 课程设计要以《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为依据, 满足用人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 做到课程内容与岗位适任标准相对接。

2. 岗位适任为目标。

在对岗位能力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以船舶航次任务为导向, 达到岗位适任的目标, 以培养国家标准的海员。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为目标、以岗位工作项目和任务为导向的思路设计课程。

3. 工学结合为手段。

充分考虑到到高职生源的现实状况, 全面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实训资源整合, 依照船员职务晋升历程进行教学组织, 达成“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效果。

(二) 课程内容确定

1. 基于货运工作流程, 校企合作, 共同设计教学内容。

本课程参考资深航海专家对课程岗位群所对应的职业能力分析建议, 通过本课程学习与实践, 帮助学生理解船舶、货物、技术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增强学生对保护船舶和货物安全、保护海洋环境、提高货运质量等的责任感,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海员职业素养。同时, 在航运企业参与下, 与海事局航海专家分析研究, 确定基于船舶货运工作流程的教学内容。

针对以上流程图, 确定新的海上货物运输课程内容, 应加大货物装卸与航行期间维护的内容比重, 以往的课程教学更多地注重货物积载方案的校核, 这使得货运课程主要内容过偏并且过于理论化, 缺乏海上货运的应用性和整体性。

2. 优化课程结构。

基于船上工作能力要求确定课程设计, 课程内容得到整体优化, 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课程结构中, 注重项目化教学, 以能力为目标设计各项目的内容, 以工作流程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

四、以集装箱运输为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以整个集装箱船舶运输的过程为主线, 设计具体教学项目, 以学生为主体, 师生共同完成集装箱的运输模拟过程。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正确识别集装箱箱位;对集装箱进行合理配载;具有安全装卸和运输保管集装箱的能力。

能力目标:具有根据国际公约、国内法规和港口规章的要求, 安全操作集装箱船舶, 进行集装箱运输的能力。

素养目标:培养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学习和工作态度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 依据项目分解选取教学内容

(三) 实训、评估、考核

通过配积载实验室实船装配模拟软件的训练, 对货物积载进行模拟, 达到对配载软件的正确操作使用的目的。具体实施时由教师在实验室交代实际典型集装箱船舶工作任务, 讲授4.2整个工作过程中教学内容相关理论及原理, 然后由教师演示软件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接着由学生完成各自配积载方案, 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并且参与理货公司实际集装箱配载工作, 与企业专家兼职教师合作完成集装箱配载工作;到港口实习基地训练船舶甲板之上集装箱的绑扎与系固, 保证集装箱货物的安全装载。

课程项目完成后的总结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在国家海事局对货运项目评估中, 由海事局安排专家对学生的集装箱船舶正确配积载以及绑扎系固方案进行评估, 评估成绩将作为学生期末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做到学生的实际动手训练与理论学习相结合, 并进行有效考核。

五、结束语

结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内容, 通过对本课程内容及以往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提出更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其中项目化教学以具体工作岗位流程为基准, 更易满足行业需求, 同时, 要求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软硬件建设相配套。但项目化教学并不是适用于该课程的任何内容, 应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使用。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海上货物运输时真正“学中做, 做中学”,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进一步满足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更新内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勇.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主要修正内容[J].航海技术, 2011, (4) :70-72.

[2]滕英祥.船舶货运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 (5) :140-141.

[3]沈江, 王建平.提高航海专业货运教学方法的研究[J].航海技术, 2002, (6) :20-21.

[4]沈江, 杨明.关于船舶货运教学的若干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 2003, (2) .

[5]陈亚飞, 汪益兵.项目教学法在“海上货物运输”课程中的应用[J].青岛船员学院学报, 2011, (1) :52-54.

[6]曾煌兴, 周晓宏.项目开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策略及其应用[J].职教论坛, 2005, (18) :55-57.

【STCW】推荐阅读:

上一篇:女工管理下一篇:质量特性数据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