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露头角

2024-09-21

崭露头角(通用11篇)

崭露头角 篇1

2010年彩电产业再次升级, 随着3D电影的热映, 商家纷纷推出3D电视, 3D电视一下子成了行业内的香饽饽。3D电视将打破传统终端显示方式, 造就了消费者在升级家电产品时, 开始将视线锁定在3D电视上。

1 3D电视技术原理

3D电视不同于现在市场上主流的平板电视以及CRT老式电视, 其主要是运用了3种3D技术实现立体画面欣赏, 将来更可以将应用延伸到图片娱乐、动画制作和游戏开发等方方面面, 涵盖电视、播放机、笔记本、数码相机、游戏机等诸多硬件, 提供最大的用户体验和价值。

(1) 快门式3D技术是根据人眼对影像频率的刷新时间来实现的, 通过提高画面的快速刷新率, 交替左眼和右眼看到的图象以至于大脑将两幅图像融合成一体来实现, 从而产生了单幅图像的3D深度感。快门式3D技术的实现需要一副主动式LCD快门眼镜。

(2) 偏光式3D技术属于被动式3D技术, 其辅助设备方面的成本较低, 目前3D电影院、3D液晶电视等大多采用的是偏光式3D技术, 但对输出设备的要求较高。应用于电视行业的偏光式3D技术需要电视画面具有240Hz或者480Hz以上的刷新率。

(3) 裸眼式3D技术可分为光屏障式、柱状透镜技术和指向光源3种。3D液晶电视是通过在液晶面板上加上特殊的精密柱面透镜屏, 将经过编码处理的3D视频影像独立送入人的左右眼, 从而令用户无需借助立体眼镜即可体验立体感觉。

现阶段国内在售的11款3D电视均为眼镜式3D显示技术, 都必须借助于立体眼镜来观看, 还没有达到裸眼式的3D立体显示效果。

2 3D电视对比分析

2.1 3D电视性能优劣

(1) 3D电视性能优点:立体真实感强, 视觉冲击震撼;高亮度, 高对比度, 高清晰画面, 无残影, 自然逼真;可兼容播放二维/三维内容, 画面自由转换。

(2) 3D电视性能缺点: (1) 易致眼疲劳。在观看立体影像时, 由于眼睛会迅速地来回移动, 因而容易造成眼睛疲劳。 (2) 引发疾病。长期收看3D电视还会产生运动障碍、意识方面的一些后遗症, 还有身体平衡性下降、头痛和乏力等身体不适症状。 (3) 3D片源少。3D片源现在主要依靠蓝光光碟和网络下载, 但网络片源有限, 而且3D影片文件一般较大, 下载相当麻烦, 所以3D片源依然十分稀少。 (4) 选择余地小。到目前为止能够提供3D电视现货的只有索尼、三星等少数几个厂家, 加上即将上市的松下等离子3D电视, 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还是非常小, 而且型号不全问题十分明显。

2.2 3D电视与LED液晶电视的比较

3D电视现处于发展初期, 在国内销售的品牌和产品并不多, 但可以通过与现今热卖的LED液晶电视在功能、尺寸和价格3个方面的比较来进一步了解3D电视。

(1) 功能方面。LED液晶电视具有轻薄、高画质、节能、环保等特点并且具有高端且丰富的功能, 大多数LED产品都具有网络功能以及数字一体机等功能。3D液晶电视功能则是基于LED液晶电视的功能上加以完善并具有独特的3D显示效果, 所以3D电视不仅具有先进的LED液晶电视功能, 完善的产品性能, 还具有可优化的3D显示技术。

(2) 尺寸方面。LED液晶电视尺寸是从19寸到72寸, 共有16个尺寸可供消费者选择, 但3D电视尺寸只是从40寸到72寸7个尺寸, 可以看出3D电视现在在尺寸方面还欠缺多元化发展。

(3) 价格方面。LED液晶电视随着产品技术逐步成熟, 有效降低产出成本, 使其价格处于稳步下滑态势。3D电视因现属发展初期, 其价格相对LED液晶电视而言并不存在优势。从同尺寸来看, 以55寸产品为例, LED液晶电视2010年1~5月平均价格为17576元, 而55寸3D电视平均价格为24987元。同尺寸3D电视的价格明显高于LED液晶电视价格。

3 购买3D电视需谨慎

接触过3D电视的用户, 能发现3D电视的确能带来视觉上更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给人以逼真的画面效果, 但3D电视可待突破的地方还很多, 还要等待相关标准的出台。3D电视想要成为消费者今后购买的主选产品, 还需要在健康和安全、尺寸的拓展以及价格等方面进一步优化。3D电视的高能耗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台耗电量惊人的3D电视不适应现在提倡的节能环保要求, 降低能耗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以上问题未得到解决的时候, 消费者仍抱观望的态度, 大多数用户希望能在3D大环境更成熟、有更多内容可选择以后才购买。■

崭露头角 篇2

【解释】: 崭:突出;露:显露。头上的角已明显地突出来了。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

【出处】: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焉。”

【近义词】: 牛刀小试、初试锋芒、显露头角

【反义词】: 不露圭角、默默无闻

【灯谜】: 山雨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初显才华

崭露头角的造句:

1. 据我观察,大部分人都是在别人荒废的时间里崭露头角的。

2. 第一次青年创作会议,初次崭露头角和大有希望的人不下数百。

3. 据我观察,大部分人都是在别人荒废的时间里崭露头角的。君子志于择天下。

4. 在这次游泳比赛中,不少少年选手崭露头角,获得了好成绩。

5. 他,几年前的无名小卒,如今已在体坛崭露头角了。

6. 一次崭露头角,以后这些破事就都是偶的了。

7. 当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圈子里努力和崭露头角的时候,我总是兜圈子兜的很迷茫。

8. 她十九岁正式加入香港代表队,一九九零年在北京亚运崭露头角,夺得一面银牌。

9. 此外,尽管中国银行保险在崭露头角之初,不乏借力于银行较保险营销员更好的信用和品牌这一因素,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误导等不诚信行为。

10. 这里有非常多的杰出艺人所以你必须非常非常努力才能崭露头角。

11. 卡洛琳昨天穿著她的舞会礼服真是崭露头角。

12. 他还只是个新手,我没想到他那麽快就崭露头角。

13. 有时候商标权人经过艰苦努力才使商标崭露头角,但却因为注册商标缺乏先天显著性,就被他人以存在冲突或者缺乏显著性为由申请撤销,使这种努力付诸东流。

14. 他曾在西班牙军队里崭露头角,并且很富有。

主权财富基金崭露头角 篇3

主权财富基金作为建立在巨额外汇储备上的“第三股力量”, 正在全球各个领域崭露头角。

亚洲金融危机过后,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纷纷放缓了投资步伐。而此时新加坡、科威特和韩国等现金流充足的海湾石油国家和亚洲国家的政府投资机构向花旗、美林提供了高达210亿美元的资金。

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SWF)中所谓的主权财富,与私人财富相对应,是指一国政府通过特定税收与预算分配、可再生自然资源收入和国际收支盈余等方式积累形成的、由政府控制与支配的、通常以外币形式持有的公共财富。

近年来由于原油价格持续走高,SWF所持资产市值已超过3万亿美元,并且预计2015年这个数字将会增至12万亿至15万亿美元。而美国所有上市的国家投资公司和货币中心银行(指全球化经营的大型银行,如花旗、美国银行等)的市值是1.4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现在的SWF不仅能买下美国上市的所有国家投资公司和大型银行,并且还能有1.6万亿美元的剩余。根据美国主权财富基金研究所(Sovereign Wealth Fund Institute)2009年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局旗下的华安投资有限公司管理的资产约为3471亿美元,规模全球排名第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也以1900亿美元排名第八(见表1)。

SWF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SWF是一个资金池。大部分SWF都来自于自然资源出口的外汇收入,如原油、天然气、矿产等。而新加坡和中国的资金主要由财政盈余和外汇储备构成。科威特、挪威、沙特阿拉伯、俄国和阿曼等国都将商品税收作为SWF的来源。创建初期SWF作为一种稳定基金来平滑商品依赖型经济在繁荣和萧条的波动期,各国在基金筹集、投资战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政府可以动用资金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对于将商品税收用于稳定基金,法律在价格结构和政府税收等方面有严格要求。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2年,物价较低的价格结构,以及近年来走高的原油和金属矿产价格,SWF经历了一个急速扩张期。

第二,SWF由政府或者与政府相关的类似于独立央行的一个实体部门掌管,但是各国政府与SWF间的确切关系则不尽相同。政府通常将SWF置于政治干涉的范围之外,但是又不能太过独立以至于丧失对这样一个强大个体的控制。各国都不会将SWF完全纳入政府机关如财政部的范畴,但同时也不会遗漏对其的监管。当局通常会指定一些要职,如总经理、董事会成员或审计部,但同时也会在一些私营部门,聘请一些外部人员管理经营。例如,有些国家聘用著名的会计师、基金经理等来确保专业性和独立性。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国家将SWF私有化,即使有许多SWF都拥有上市子公司,如淡马锡。

第三,SWF对高回报的追求。SWF投资于资本是为了获得高于无风险利率的回报,而不是购买一篮子货币或无风险资产如政府债券。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和SWF的潜在成本。若持有的外汇储备中外币贬值或者政府债券收益降低,都将不足以弥补资本的机会成本,即造成储备的亏损。例如在2008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8万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为美元。受到当时次贷危机影响美元大幅贬值,中国外储一个月蒸发约300亿美元。因此,为了弥补这些亏损,SWF通常要追求一个更高的收益率。

为了规避经济繁荣和萧条的交替循环带来的波动,阻挡外汇的进一步流入,平滑长期的消费和投资,并且提高储备货币的回报率,SWF应运而生。创建之初,许多人认为坐拥数万亿资产的SWF的活跃必定给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甚至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可是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

(1)SWF对本国投资的偏好。从图1中可以看出,全球几大主要主权财富基金在其持有的资产中,明显地偏重于国内和区域性的直接投资。这说明各国SWF在投资于全球资本市场时侧重于对本国经济的提升。例如新加坡的SWF(见表2),主要投资于新加坡市场或者区域性的亚洲市场,而视欧洲和美国为分散风险的一种选择。新加坡SWF所持有的65%的上市股权都是新加坡国内的企业。淡马锡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联合持有的区域内(18%)和区域外(17%)的股份比重相当。新加坡SWF持有的区域外股票总值约为220亿美元。据估计,科威特SWF的资金池与新加坡规模相当,并且两者在国际上的投资份额也相近。此外,他们都是理性投资者,承担着所有市场参与者都能接受的一般市场风险。

(2)SWF对低风险和高流动性资产的投资。一些评论家指出,SWF若将资产过分集中于高收益的股票,须承担股价下跌的风险,这也违背了SWF缓冲经济波动的初衷。为了缓解这种不必要的风险,SWF应该保守为主,主要投资于低风险和高流动性的资产。在资本市场上则通常是大盘股(large cap)或蓝筹股(图2)。

从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和GIC所持有的上市股份来看,这两家一直以来表现良好的SWF对全球股本的投资显得较为保守。在GIC所持有的近200家权益证券中,前25家市值最大的公司在组合中份额接近84.56%。同时在国际上,GIC和淡马锡主要投资于英国石油公司(BP)、巴克莱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力拓集团、台积电等世界500强企业。可见,新加坡的SWF表现出对大型公司和低风险资产组合的强烈偏好。

挪威央行,同时也是政府养老基金的管理者,其SWF持有的股票数最多、地域性最广,也表现出同样的走势。截至2008年4月,它所持有的4800个股票中,前1200家市值最大的公司占组合份额高达91.43%。挪威央行主要持有的股票有:美国的埃克森美孚、通用、微软;英国石油公司、汇丰控股和沃达丰电信;欧洲的雀巢、诺基亚;亚洲的中国移动、丰田汽车和三菱商事等。这1200家公司的平均市值高达300亿美元。而其他持有证券组合的SWF,如阿联酋和科威特,也经常持有与其他SWF相同的公司股份,这也表示他们有类似的风险偏好。

一般看来,资产组合通常能反映交易活跃市场的收益并且不需承担过多的风险。基于对市场上最大几个SWF所持股票的分析,他们所持证券的风险并不高于一般的股市参与者。

资产组合中持有的不仅仅是股票。如上文所提,因为SWF创立之初就有既定目标,即在一个区域内进行低风险的投资。从美国财政部、国际金融统计等数据来看,可以估计出新加坡和挪威SWF中的债券持有量(见表3)。

从债券在其资产组合中占了较大比重可以看出SWF对低风险债券的偏好。比如,在挪威SWF中,对债券的投资比重接近55%。根据统计,2001年挪威SWF总资产的59%投资在债券上,而到2005年这个比重下降到54%。此外,同时期工业国债券在所有债券中占比也从98.85%降至96.86%,地区性的债券投资却从57.88%上升到66.11%。再者,挪威SWF的资产与其外债投资保持近乎一致的增长。2001年挪威的SWF在挪威的整个外债中占比65.85%,而到2005年仅下降了0.01%保持在65.84%。

据统计,在如今规模总计超过3万亿美元的SWF中,有1200-1500亿美元投向了私募股权投资,约为私募行业中所有可用资本的10%。尤其是近年来,各国的SWF纷纷涉足私募股权领域。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于私募股权的历史悠久,如创立于1960年的科威特投资局运用石油收入进行股权投资,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成立于1974年,拥有的投资组合价值高达1000亿美元,1981年成立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拥有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的海外股票、债券和房地产。

而主权财富基金之所以引起各国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投资公司在筹备期对美国黑石集团的一笔投资。黑石集团是当时美国也是全球最大的PE机构,掌管的股权基金高达800多亿美元,在全球投资的企业超过110家。而中国投资公司的管理资金规模高达2000亿美元。2007年6月23日,黑石集团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主板。而在黑石集团上市前的5月份,仍然处于筹备中的中国投资公司斥资30亿美元,购入黑石集团大约10%的股份。这是中国SWF的第一笔投资,也是其与最大PE的合作,自此投资开始,主权财富基金受到了更多关注。

在众多主权财富基金中,淡马锡的运作较为成功。其成功的经验可概括为:政府资金委托私人管理,像私营企业一样运作,将政府看成唯一LP,切断政府相关部门与私营公司的联系,完善投资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等。并且,从淡马锡自身的发展来看,增加对PE的投资可以看作是直接控股上市公司的有益补充。

据了解,淡马锡此前就不断通过私人资本运营基金间接投资中国企业,如淡马锡曾先后投资了CITIC Capital China Partners(中信资本)和Hope Fund(厚朴基金)等新设立的私人资本运营基金,并且在淡马锡的帮助下,这些基金的市场表现都得到了强烈反响。如今年5月12日淡马锡控股的厚朴基金接手美国银行135.09亿股中国建设银行H股股份,总价高达73亿美元,成为香港开埠以来规模最大的股票配售交易。

在过去的一年里,像大多数投资者一样,SWF也遭遇到全球经济下滑的冲击,纵然遭受到了损失,但SWF的资金池依然庞大,32200亿美元的规模仍比2008年的30500亿美元有所增长。更重要的是,大约有一半的SWF投资于私募领域,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个比重保持稳定。越来越多资金的流入必然加大对PE的影响。可是我们同时也发现,相较于早期为平缓经济波动而做出的一些被动投资,SWF正在不断加强对PE的主动投资。

视觉革命崭露头角 篇4

尽管数字显示设备已经远远超越了前几代的产品,但是,在经过数年的发展后也遇到了技术的瓶颈。目前的主流产品基本在技术以及视觉体验上停滞不前,难以让人满意。但是就在近几年,一些国外公司相继在激光显示产品上取得突破。三洋、索尼都推出了激光投影机、激光电影院等产品,而美国不少厂商也在不同领域开发出了以激光为显示技术的产品。无论在哪一方面,这些采用激光显示技术的产品都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高达90%的色域覆盖率,更是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完美的色彩还原。不夸张地说,激光显示技术将是下一代显示器使用的主流技术。那么,激光显示技术到底有哪些优势?

优势明显大

激光显示产品真的就能在视觉上吸引我们吗?相信这是很多人的疑问。目前LCD显示技术已经成为主流,但LCD显示器、电视的缺点也越来越突出,比如LCD坏点,虽然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但在一些严峻苛刻的场合下,还是会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色彩空间不足一直是LCD不得不面对的痛楚。同时,大尺寸LCD的灯管长时间使用,温度会有很大的提高,使得屏幕的坏点增加。而从制造成本上来说,LCD上游开始就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比如玻璃面板,制造的显示器面积越大,消耗的材料就越多,何况还要专门的面板生产线来制造,整体投资如果没有海量的销售作为支撑的话,那么,整个产业都会垮掉。而激光显示技术却正好可以解决LCD所面对的问题。

在颜色表现上,激光显示技术以红、绿、蓝三基色激光作为显示光源,与原有的阴极射线管、液晶和等离子体等显示技术相比,在显示系统工艺构成上取得了光源升级换代的重大发明,在色度学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比如,激光投影机是采用红、绿、蓝三基色激光作为光源,由于激光的光谱带宽特别窄,所以能发出特别纯正的红、绿、蓝三基色光,这样就能表现自然界中90%以上的人眼可识别色彩。所以说,激光显示技术能给我们还原出一个五彩斑斓的真实世界。

激光光源使用寿命长,可长达10年之久,相当于传统光源寿命的12倍。这是因为激光器产生的光为单波长可见光,电光转化效率与传统的显示光源相比有极大提高,避免了传统大功率光源放热过高的缺点。另一方面,激光电视主要以激光器为主,经过光信号的处理,通过光转换,最终形成图像。这样的过程基本上可以去掉传统的相关部件,省去了一些光学器件之后,能够节省40%的成本。

另外,激光显示作为新一代的显示技术具有卓越的低能耗特点。以1 000万台平板电视每天工作4小时计算,年耗电共计29亿度,如果这些家庭采用更节能的激光电视,每年将节电20亿度,接近几个大型火力发电厂年发电量的总和,相当于每年减少173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非常符合“节能减排”的国策。另外,激光光源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对环境有威胁的重金属材料,属环境友好型光源。

原理很简单

上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尝试将激光技术运用于显示光源的研究,但由于受当时激光器发展水平的限制,研究项目进展缓慢。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固态激光器关键材料的研制成功,大大推动了激光显示技术研究,使得激光显示技术研究获得历史性突破。激光全色显示是利用激光束来改变诸如液晶等材料的光学参数(折射率或透过率),再用另外的光源把这种因光学参数变化而构成的影像投射到屏幕上,从而实现图像显示。它与传统电视的主要区别是显示部分。传统电视是靠电子束扫描轰击三基色(红、绿、蓝)荧光粉形成图像,而激光电视是通过调制三基色(红、绿、蓝)激光束强度,经扫描投影(正投式或背投式)形成图像。前者是电子束扫描,荧光粉发光;后者是激光束扫描,激光本身发光。另一个区别是所用的三基色不同。传统电视是红、绿、蓝三种荧光粉,激光电视则是红、绿、蓝三种波长的激光,它们的色度点不同,形成的色域不同,色彩的饱和度也不一样。激光显示系统主要由三基色激光光源、光学引擎和屏幕三部分组成。光学引擎则主要由红、绿、蓝三色光阀、合束棱镜、投影镜头和驱动光阀组成。光阀驱动使光阀上分别生成红、绿、蓝三色对应的小画面,然后分别引入三色激光照明投影到屏幕上,即产生全色显示图像。

激光显示技术路线从图像生成方式上又分为扫描式和投影式。扫描式激光显示技术又分单像素扫描方式和GLV(栅状光阀的英文缩写)扫描方式。在单像素扫描方式上,图像的颜色及亮度通过三路光强调制器,按接收的视频图像信号强弱进行调制,行扫描转镜和场扫描振镜要与视频信号中的行、场同步信号同步,在高分辨率下存在一个缺点:分辨率越高,转镜转速就越快,会带来机械磨损、动平衡、精确同步、光强调制、空气洁净度等诸多问题。再者,调制频率达几十兆赫兹乃至几百兆赫兹的空间光强调制器也很难做到。这样,光束扫描和光强调制就成为“点扫描式”激光显示的两大技术瓶颈。在产品层面上,由于其技术难度大,导致成本高、可靠性差、难于批量生产,因此目前的发展偏向于GLV扫描方式。所谓GLV技术,主要是以微机电原理为基础,靠着光线反射来决定影像的显现与否。GLV的光线反射元件是由一条条带状的反射面所组成,依据基板上提供的电压,进行极小幅度的上下移动,决定光线的反射与偏折,再加上其反射装置的超高切换速度,达成影像的再生。这一技术的显著特点是图像质量可跟原图像质量相媲美,批量制造的合格率较高。由于使用激光器件作为光源,所以克服了传统灯源使用寿命短的缺点,亮度也更高。

投影式激光成像系统的工作过程:红、绿、蓝三色激光束经“变倾角两维扫描器”扫描,形成红、绿、蓝三个扫描面光源,分别投射到各自对应的面阵空间光调制器上,空间光调制器在视频信号的控制下,对通过它的单色光进行调制,形成红、绿、蓝三幅单色图像,再经合成棱镜合成,形成彩色视频图像并由投影镜头投射到屏幕上,实现激光彩色视频显示。由于激光束的光斑有一定大小,它可同时覆盖几十或几百个像素,因此,该扫描器的转速可以大大降低。与单像素扫描相比,其转速由原来的几万转/分降到几千转/分,使高速转镜面对的技术瓶颈得以克服,制作变得容易,成本大幅度下降。在激光束对空间光调制器进行扫描时,寻址控制电路对像素进行选通,光阀透光量则由红、绿、蓝三路灰度信号进行同步控制,进而获得红、绿、蓝三幅单色图像,再经光学系统合成,投射到屏幕上,实现激光彩色视频显示。

普及需等待

在国外,韩、日、美等国企业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去开发激光显示技术,意欲争夺下一代显示器件的国际市场,比如像索尼、三菱、三星、日立、东芝就在进行相关的研究。索尼在2005年的时候,推出了超大屏幕激光电影:早在2006年,三菱就推出了激光电视样机:索尼2007年推出了55英寸激光电视样机。美国的激光显示研究公司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荐其激光显示器样品。在英国、德国都有一批企业在研究激光显示和激光电视。

我国对激光显示技术的关注也早已开始。上世纪80年代末,激光全色显示技术就已进入我国“863计划”。通过“国家863“等科学计划的周密部署,已经建立了从核心光学材料与器件、半导体与全固态激光器到整机集成的完整技术链,并在2003年推出了原理样机,2005年推出了60/80/140英寸激光电视样机,为我国自主发展下一代显示技术奠定了技术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漆线雕收藏崭露头角 篇5

2009年底,“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在福州坊七巷举办,蔡氏漆线雕作为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的代表之一亮相本次展览。漆线雕完整地保留闽南民间艺术特色,它所表现的五彩杂陈、金银交错的典型美凸显中华民族特色。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厦门漆线雕技艺早已赫然在列。

漆线雕在闽南地区流传了数百年,其表现力丰富,工艺甚为精湛,曾被作为国宾礼品馈赠给多位外国元首。许多喜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名士、藏家也将漆线雕视为收藏的上等佳品。细心的人可能还有印象,在“小巨人”姚明婚礼庆典上,中国篮协赠送的神秘礼物便是一尊用纯金镂刻、瓶身呈通体红色的《九龙呈瑞》漆线雕。

近年,漆线雕开始在收藏市场上绽放锋芒,并频频刷新价格成交纪录,尤其是在台湾、东南亚地区。在三坊上巷的展览现场,本刊记者就漆线雕收藏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在场的工艺师龙辉。

精细至极的漆线艺术

同许多收藏品一样,漆线雕藏品价值与其工艺息息相关。关于漆线雕的工艺,工艺师龙辉首先从漆线雕的制作方法谈起:“传统的漆线雕制作严格的说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即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对手工作品的创作设计而言,雕塑是首要的。但就漆线雕线雕艺术的特殊美感而言,漆线装饰的技艺才是关键,因而这道工序成了它的工艺名称,逐渐成了它的产品名。”

漆线雕是受宋元时期的线雕工芝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等工艺的启发而产生的。宋元时期就有用堆漆和沥粉雕的手法来装饰神像。至明代,还有少量应用堆漆的表现手法,明代早期,使用精细的漆线做装饰还不多见。直到明中晚期,漆线雕工艺逐渐形成,并得到较大的发展。这一阶段的漆线雕主要还是以平面局部造型为主。

由明末至清初,漆线雕的工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制作基本形成规模,并广泛应用于神像衣饰中。漆线雕在原来平面局部造型的基础上扩展为全身的装饰,并采用漆线及堆漆并用的手法,从而达到浅浮雕的效果。

清中期,漆线雕艺术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其表现手法进一步拓宽,工艺几近登峰造极,技法更为纯熟,粗细线条的运用也更加灵活,并开始采用漆线堆叠的立体手法;加之贴金、配彩,使之达到镂金错彩,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

追溯了漆线雕的历史演变后,龙辉一边演示一边向记者介绍了具体的制作步骤:“首先,要用陈年的砖粉、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经过反复舂打成像面团一样柔软,又有富有韧性的泥团,俗称漆线土。再由手工搓成线(可以随意搓粗、搓细,可以搓到比头发还细)称为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圆雕上用漆线盘、结、绕、堆等方式塑造浮凸的图形。漆线雕的材料大多数是就地取材配制的,每道工序用料都不一样,而且制作原材料的过程相当繁复。”

把握四个特征收藏

漆线雕的漆线工艺关注线本身的审美特质,使线的形态丰富而多变,在创作中随心所欲而达到线的审美的极高境界,体现了中国工艺美术在线条美表现上的进化。龙辉认为:漆线精细之处毫厘必现,所有细节都非常严谨,虽是线条的盘结,却以浮雕形式展现。因而,收藏漆线雕作品应当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漆线雕的第一个特征是线条的艺术表现。这一点它脱胎于沥粉工艺,但在本质上超越之。沥粉是挤压出的线条,浑圆浮突,但缺乏弹性,表现力差。漆线就不同了,它的线条弹性和韧性都很好,随意粗细,随心盘结,具有线条本身的艺术表现力,不只是图案的附庸,而这一点,作为中国艺术的意义是重大的。在中国书画当中,线是独立的生命体,它体现了艺术作品的内在美,滚线雕艺术庶几近之。

漆线雕的第二个特征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理念——错彩镂金、雕绘满眼。在现代漆线雕的作品中,仍然表现出一些远古流传民间艺雕的信息:青铜器中的金银错工艺、楚汉的漆器与丝绸纹样、唐代金器的华丽纹饰、北宋缂丝和定窑瓷器的丰富图案等等。漆线雕所显示出的热闹活泼、五彩杂陈、金银交镨的美,是最典型的中国美。

再次,漆线雕所汇集的传统图案非常丰富,已经自成一个大系统。“虽然对此的研究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纵观现代其他工艺门类,的确少有能与之比肩的。漆线雕吸收了各个门类艺术的图案,从北方到南方甚至西域南洋的图案兼容并包,并且都改造为自身适合的形式,这一点很突出。毕竟,漆线雕是以图案美为艺术基础的。”

移动通信大会中日韩三国崭露头角 篇6

中兴、华为、宏达电等中国企业, 三星、LG、SK电讯等韩国企业, NTT DOCOMO等日本企业都成为会议的亮点。大会上的主要展品也是东亚企业生产的Android智能手机。这些产品突出强调了硬件性能, 显示出东亚企业独具优势的制造业特点。

在巴塞罗那MWC现场, 东亚企业完全占领了大型展馆——第8馆。在相当于足球场大小的大型展馆南面一角, 三星电子设立了历届最大规模的展位, 面积达571平方米。此处原来是诺基亚的展位, 价格最高。三星电子的对面是面积为357平方米的LG电子的展位, 旁边是SK电讯的展位。在韩国3家企业展位旁分别是日本最大的通信企业NTT DOCOMO、日本芯片制造商NEC、中国通信企业中兴和华为等的展位。

西班牙最大的通信企业Telefonica也在第8馆内, 但展现自身通信技术的电视和智能手机等硬件产品, 大部分都是三星电子的产品。SK电讯表示:“据说, 在安排展位时会将期间对活动的贡献度等考虑在内, 但结果还是地位高的企业占据了好的展位。”

崭露头角 篇7

随着对油菜机械开沟直播技术的普遍认可, 新干县农民种植油菜都开始使用机械开沟直播。该县6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看准时机, 积极投入冬种油菜机械开沟。目前已组织1 0 0台油菜开沟机, 全部以良好的技术状态, “忙碌”在田野上进行作业。

据统计, 2008年新干县油菜种植面积达20万亩, 油菜机械开沟直播面积12.5万亩。全县6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油菜机械开沟直播面积达0.4 3 5万亩, 是全县机械开沟直播面积3.5%。虽然新干欣荣、城上龙兴、七琴建新、新干青铜、神政桥金农、桃溪为农这6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其他地区大型农机合作社相比, 只能算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但纵向看, 合作社发展时间短、速度快, 展现强劲势头。

新干县农机局近年来大力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截至2008年11月底, 全县共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6家, 入社农民达144人, 出资总额429万元。6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 农机专业合作社业务范围已覆盖了机耕、机械育秧、机械灌溉、植保、收获等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及油菜机械开沟和运输作业等。合作社的发展将整合全县的农机资源, 拉长农机作业链条, 实现农田作业服务的大协作大联合, 使广大农户得到更及时更优惠的农机服务, 促进农业整体发展。

崭露头角 篇8

据悉, 之所以推出360N4S骁龙版, 是因为消费者对高通芯片手机提出需求。从配置看, 360N4S骁龙版售价仅1299元, 比同样使用该芯片的多款同类产品价格低很多。其出现对千元机市场的冲击不言而喻, 有望再次引领千元机行业标准。

作为新晋品牌, 360今年举办多场发布会, 并在渠道、品牌等方面不断积累, 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在本次发布会上, 360手机总裁祝芳浩透露, 截至9月30日, 360N系列手机销量突破200万部, 成为2016年最叫座产品系列之一。

而眼下一年一度的“双11”即将到来, 360手机本月连续发布两款新品, 为“双11”蓄力, 整体销量有望再创新高。

在渠道方面, 360手机与京东战略合作已取得实质性成果, 渠道建设的重要性由此凸显。京东3C事业部总裁胡胜利表示, 360手机是京东2016年度最具成长力品牌, N系列是最畅销的手机产品系列之一。有着“青年新旗舰”之称的360手机N4、“畅快用两天”的360手机N4S、新晋爆款机型360N4A都获得了相当不错的销售成绩, 另外内置独立安全芯片的政商手机360Q5系列一度获得高达98%消费者好评率, 也证明了360手机的优秀产品力。

崭露头角 篇9

中国目前陆地干线网主要以普通G.652.D光纤为主,而上世纪90年代铺设的光缆已经达到预期20~25年的使用寿命,今后几年将逐步出现对干线网络进行升级换代的要求。

因此,如何为长距离陆地干线光缆选择合适的光纤,对于网络运营商和光通信厂商而言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G.654.E建议指标

为了获得最佳的系统性能,如果将超低衰减和大有效面积的特性融合到一根光纤中,这种光纤可谓是下一代通信网络中堪称完美的光纤。目前业界热议的G.654.E光纤兼具超低衰减和大有效面积特性,成为下一代通信网络的重要选择。

表1展示了目前正在讨论中的G.6 5 4.E光纤指标和长飞超低衰减大有效面积光纤的性能指标范围,可见长飞公司的超低衰减大有效面积光纤(远贝超强)能够满足甚至优于现有最严格的G.6 5 4.E标准建议。

光纤设计、制造思路

在光纤制造工艺上,与传统的掺氟外包层结构的超低衰减大有效面积光纤相比,长飞采用纯二氧化硅(Si O2)作为光纤的外包层,由于减少了氟掺杂材料的使用量,无论从材料制备成本、制备技术难度以及环保等角度,超低衰减大有效面积光纤产品在成本上更具有竞争力。光纤折射率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光纤性能需要不断提升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角度,更低的衰减可以减少中继站的数量并降低长距离通信网络的维护成本,因此不断地降低光纤衰减系数是光纤研发的长期目标。对于光纤研发和制造企业而言,如果可以在理论上对衰减组成的各个部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就可以找到降低衰减的最优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指导光纤厂商的工作方向。

●光纤衰减

表2展示了超低衰减大有效面积光纤和标准G.652.D光纤在1550nm处各损耗贡献因素的具体对比数值。

●熔接性能

选择超低衰减大有效面积光纤作为下一代长距离通信用光纤,光纤的熔接性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参数。G.654光纤的熔接可以分为两方面:第一是G.654光纤的自熔损耗;第二是其与现网中大量使用的G.652.D光纤互熔时的损耗。

影响熔接损耗的因素有很多,但模场直径失配是最关键的因素。有效面积为110μm2的超低衰减大有效面积光纤和标准G.652光纤的典型熔接损耗值,明显低于有效面积为130μm2的大有效面积光纤同标准G.652光纤的典型熔接损耗值,如图2所示。一般认为,光纤接头热熔损耗必须≤0.08d B,而有效面积为130μm2的光纤同标准G.652熔接时,熔接损耗明显>0.08d B,这也是长飞选择110μm2作为下一代通信光纤最优有效面积的主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在现网部署中需要对光纤进行熔接的情况有2种:第一种是光缆与光缆之间的熔接,这部分主要是同种光纤的互熔,不可能出现较大的模场直径失配;第二种是光缆与各种有源和无源设备之间的连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把设备跳线换为G.654光纤跳线的方法,避免模场直径失配,所有在实际部署中G.654光纤同G.652光纤的熔接接头数量非常少,不会影响整体链路衰减。

长飞测试并比较了有效面积为110μm2的超低衰减大有效面积光纤自熔接损耗和标准G.652.D光纤的自熔损耗。G.652和G.654光纤自熔接损耗对比中,G.652典型值0.035d B,G.654典型值为0.15d B,如图3所示。

相对于传统的G.652单模光纤,由于有效面积相对较大可以减少模场直径失配的影响,有效面积为110μm2的超低衰减光纤的自熔接损耗低于标准G.652.D光纤,典型值在0.015d B左右。考虑到长距离通信网络中的大部分熔接为同一种光纤的自熔接,因此使用超低衰减大有效面积光纤作为下一代通信光纤可以显著地减小因熔接损耗造成链路损耗增加。

小结

崭露头角 篇10

从债市来看,交易所债券市场国债指数、企债指数均出现上涨。上证国债指数收于140.72点,涨幅为0.46%。上证企债收于169.50点,涨幅为0.55%。中证转债指数本期上涨明显,涨幅为1.94%。可交易的26只可转债19涨7跌,工行转债、平安转债和川投转债涨幅居前,分别为4.10%、3.87%和3.78%,东华转债、华天转债和同仁转债则跌幅较深,本期下跌6.05%、4.79%和2.75%。

场内基金

重点关注老封基和杠杆板块。

老封基:基金裕隆折价高

随着基金景宏到期转型,老封基现阶段仅存16只,其中基金汉盛、基金安顺和基金兴和处于停牌状态。考虑投资的可操作性,在统计时将上述3只基金剔除。剔除后市场中可供选择的传统封闭式基金仅有13只。

本期老封基受基础市场影响净值有所下跌,平均跌幅为0.11%。本轮下跌中由于二级市场交易的投资者受市场情绪影响较大表现更为悲观,因此二级市场价格表现较差,平均跌幅为3.04%。经过本期调整,整体折价水平回升至11.76%。

考虑到市场因素以及现阶段隐含收益率水平,基金裕隆值得关注,该基金于2014年6月14日到期,现阶段折价水平为7.70%,隐含收益率较高,具有一定投资价值。

杠杆板块:关注A类份额

本期市场分化明显,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中小板市场表现不一。主板市场受“沪港通”等利好消息影响,走出了一波蓝筹反弹行情;创业板由于整体估值水平过高有回调压力,在IPO重启预期刺激下,本期出现了较大幅度调整;中小板市场本期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受创业板拖累整体出现较大跌幅,但随着一季报业绩披露,整体表现好于预期,板块又出现一定反弹。

受此影响,纳入统计的49只权益分级基金杠杆份额虽然整体上涨,平均涨跌幅为1.94%,但内部业绩涨跌互现分化明显,房地产B表现最好,本期净值涨幅为16.62%,创业板B表现最差,本期净值跌幅为13.69%。

经过本轮调整,部分分级基金接近下折阈值,而一旦触发阈值,A类份额、B类份额以及母基金份额将发生折算,三类份额净值回归一元,由此致使A类份额和B类份额的折溢价水平归零。由于现阶段通常A类份额处于折价而B类份额处于溢价,折价率归0必然使得A类份额投资者盈利而B类投资者亏损。

场外基金

受股市风格转换影响,指数基金和QDII基金的表现较为突出。

股票基金:整体排名垫底

平均净值增长率继续收负:-2.14%,有20.7%的该类基金本期收益为正。博时主题行业股票以6.16%的收益率拔得头筹,鹏华价值优势股票和泰达宏利逆向股票分别以5.13%和4.92%的收益率紧随其后。

博时主题行业股票的长期业绩位列同类前30%之列,其股票仓位居中,为86%,重点配置银行、保险、电力煤气等本周表现较好的绩优股。鹏华价值优势股票2013年年底时点的股票仓位较高,为93%,本期由于重点配置机械设备、建筑等价值类个股,且前五大重仓股有3只实现了正收益。泰达宏利逆向股票2013年年底时点的股票仓位也是93%,本期表现突出,因为重点配置机械设备、农林牧渔、医药生物等行业绩优股。

保本基金:收益持续为正

平均净值增长率为0.41%,仅有4只该类型基金本期收益为负。收益位于前3名的基金分别是:诺安汇鑫保本混合、国联安保本混合和华安保本混合,其收益率分别为1.87%、1.31%和1.20%。诺安汇鑫保本混合的各期可比业绩位列同类基金前5名,其债券仓位较高,为83%,重点配置企业中期票据和可转债,股票方面配置石化、电子等行业。国联安保本混合成立刚满1年,各期可比业绩大多位居同类基金前十名,其2013年年底时点的债券仓位为84%,重仓公司债和企业短期融资券,股票方面重仓电子和机械设备行业绩优股。华安保本混合成立不到1年,其债券仓位居中,为78%,重仓金融债和短期融资券,股票方面配置建筑行业。

混合基金:业绩中规中矩

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84%,有24.2%的该类基金收益为正。华泰柏瑞积极成长混合以5.27%的收益获得头名,华商领先企业混合和信达澳银精华配置混合分别以4.42%和4.03%的收益紧随其后。

华泰柏瑞积极成长混合的2013年年底时点的股票仓位较高,为82%,股票方面重仓房地产、机械设备、石化等行业,债券方面重仓金融债和短期融资券。华商领先企业混合的各期可比业绩多位列同类基金前10%之列,其股票仓位很高,为93%,重点配置了电子、化工、综合等行业。信达澳银精华配置混合的股票仓位为87%,股票方面重配置机械设备、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债券方面配置可转债和国债。

指数基金:整体扭转乾坤

平均净值增长率为2.15%,有82.3%的该类基金本期的净值增长率为正。华安中证细分地产ETF以8.43%的净值增长率获得指基涨幅冠军,华夏上证金融地产ETF和国泰上证180金融ETF紧随其后,净值增长率为7.76%和7.59%。排名前十的基金中,ETF类基金有8只,ETF类基金相比普通指数类基金,具有显著的领先优势和良好的跟踪效果。前十名基金中有3只金融地产ETF,2只基金跟踪金融指数,2只基金跟踪地产指数,与基础行情具有一致性。

QDII基金:小幅增长

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38%,有68.3%的该类基金获得正收益。本期全球各国的股市都相对平稳,美国的各项经济数据大多好于预期,市场表现较好。华宝兴业标普石油天然气上游股票以11.64%的收益率获得QDII基金收益冠军,易方达恒生中国企业ETF则紧随其后,净值涨幅8.35%,诺安油气能源股票名列第三,净值增长8.18%。

货币基金:收益率企稳

平均净值增长率为0.3791%。排名前三位的是中加货币A、安信现金管理货币A和嘉实活期宝,本期的净值增长率分别是0.4828%、0.4824%和0.4810%。

嘉实活期宝上期排名第一,本期仍处于三甲。今年以来收益率更达到1.7643%,排名第二,业绩持续优秀,值得关注。基金成立于2013年12月18日,是嘉实基金公司发行的第四只货币基金,通过直销渠道销售,采用到点成立方式,该基金成立之后开通了即时付业务,即支持官网直销“T+0”赎回,投资者可以在每个自然日提出即时赎回申请,单日累计申请即时付金额的上限为25万元。该基金在2014年年初与百度合作,推出了百度百发利滚利版,通过限制申购额度来维持收益的稳定,目前7日年化收益率仍维持在6%以上。

债券基金:反弹力持续 转债债基波动加剧

本期债市继续回暖,受此影响,超过9成的债券基金收益为正,但整体涨幅不大。纯债基金、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A类份额的平均净值增长率分别为0.8099%,0.9080%和0.7845%。股票市场本期出现下跌,带动二级债基整体业绩略逊于纯债基金和一级债基。一级债基目前不能参与打新,其风险收益特征逐渐向纯债基金靠拢。

崭露头角 篇11

一、账簿理论的演进 (1)

意大利会计主导了15世纪和16世纪的会计领域, 但之后失去了领导地位, 在18世纪其地位更是急剧下降。尽管几位意大利学者Anastasio (1803) , Bornaccini Scandellari (1803) 和Bornaccini (1818) 在19世纪早期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却仍然挽回不了这种局面。最初“侵入”意大利会计领域的学者是法国人Edmond Degrange Sr (1795, 1801) 。Degrange简化了18世纪异常复杂的会计体系, 将会计账户的数量减少至五个 (现金、货物、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利润和损失, 后又增加了第六个账户, 杂项) 。他独特的贡献是发明了所谓的“美式簿记系统”, 采用一览表的形式将日记账与分类账综合到一个单独的表中。

18世纪Edward (Thomas) Jones[1767-1833]的著作《琼斯的英国式簿记》 (Jones 1796/1816) , 试图将单式簿记和复式簿记结合起来 (后来他出版了《簿记科学》 (1832) ) 。该系统由三栏式流水账、分类账、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账目图表和日记账构成。根据Chatfield (1996) 所述, 该系统未显示当前采购和销售的余额, 因此需要另外计算收益。此外, Jones还被视为复式记账重要的批评者。为满足19世纪的需求, 他在后期的著作中使用了表格账簿及一些适合卢卡·帕乔利 (Luca Pacioli) 会计体系的工具。

在19世纪涌现了很多账簿理论 (theories of accounts) 。这些账簿理论旨在探索记账的基本规律, 试图解开“神秘”的复式记账。这些理论大多已经采用推理和解释的方式进行阐述, 但仍属于“账簿”理论而非现代意义上的“会计理论”。这些理论可以归纳为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解释一个账户”。“账户”仅仅是一种假想, 还是它代表着一个人或人以外的重要东西。第二个问题是“哪些类别的账户应作为基础账户?”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 这些账簿理论可以归为以下类别:

(一) 账系学说

要正确理解“记账科学”需要多少种账户?学者们陆续提出———账系理论 (one-series theories) (认为所有账户基本是一样的) 、两账系理论 (two-series theories) (例如, 宣称资产账户和权益账户存在基本区别 (basic difference) ) 以及多账系理论 (multi-series theories) (比如在资产或权益账户基础上对账户再进行细分) 。

其中对二到四账系理论做出最大贡献的是意大利学者Giuseppe Cerboni、Giovanni Rossi和Fabio Besta。Giuseppe Cerboni[1827-1917]在其关于逻辑记录 (logismografi) 的书中 (Cerboni (1873, 1877, 1878, 1886-94) ) 不仅试图找到一种“合理”的复式记账方法, 而且尝试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政府系统 (此前复式记账主要在私人企业使用) 。他的体系包括两个总账, 一个记录业主, 另一个记录代理人和顾客。这个系统尝试在日常基础上而不仅仅在年末, 揭示一个实体的财富结构。他还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表格 (giornale logismografico) , 为分类账中的二级及多级明细账的创建打下了基础。Giovanni Rossi[1845-1921]倾向于从法律与数学层面对簿记 (原理和技术) 进行诠释。受Gneist (1882) 的启示, Rossi开发出一种相当复杂的会计棋盘理论 (今天被称为“矩阵理论”) 。Rossi (1889:64) 甚至建议将会计矩阵转化为机械计算矩阵。不过这一设想太过超前, 渐被遗忘。Fabio Besta[1845-1922]的四卷著作 (Besta1891-1916) 对新趋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Besta的目标是将这些经济控制和管理控制应用于各类企业, 包括公众企业。Schneider (2001) 高度评价了Besta的贡献, 他认为:Besta依据Ricardo的价值理论采用了重置价值 (replacement values) , 关注不动产和租赁物的现值 (Ertragswert) 计算, 是首次将会计与经济理论联系起来的学者之一。

(二) 拟人化账户和物化账户

对于把账簿看作人还是物, 账簿理论陆续出现了拟人化 (personalistic) 账户和物化 (materialistic) 账户两种理论。拟人化账户理论将每一个账户都看作一个人, 账户的增减变化, 可以看作是这个人的收入和付出。而物化账户理论则放弃了采用具体的人来识别非人格账户的构想。“拟人化账户”的杰出代表人物和作品有:意大利的D'Anastasio (1803) 、Cerboni和Rossi, 法国的Degrange Sr (1795, 1801) 和Quiney (1817, 1839) ;瑞士政府会计师Hügli (1887, 1900) 等等。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物化账户理论变得更有说服力。被Melis (1950:745) 称为“意大利现代会计之父”的Francesco Villa, 甚至提出了混合账户理论 (Villa1840-41) 。

(三) 业主 (权益) 理论和实体理论

根据企业与股东是否被看作同一主体, 账簿理论先后出现了业主 (权益) 理论 (proprietary theories) 和实体理论 (entity theories) 两种观点。业主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强调资本账户和资本保全, 后来认为资产负债表应占更多的主导地位。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与其所有者是一个完整且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 该理论的焦点从仅仅关注交易及其交换价值转移到为所有者盈利。实体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将企业 (如公司) 与其所有者从概念和法律上区分开来, 并明确区分二者的资金和年度收益。资产有时被看作是未来的费用, 如此所有者要求权和债权人要求权的区别可能就不太明显, 因为两者都被看作实体。该理论的另一特点是将债务利息作为一种收入分配。

业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意大利的Besta (1891-1916) ;英国的James W.Fulton (1800) 和Cronhelm (1818) ;奥地利的Hautschl (1840) 和Kurzbauer (1850) ;德国研究通货膨胀会计的Augspurg (1852-55) 和调查会计发展的L觟w (1860) ;美国的Thomas Jones (1841) , 以及Sprague和Hatfield (1909) 等。在瑞士, Hügli (1887, 1900) 详细阐述了早期德国作家的作品, 并通过代数方程式论证了会计平衡, 成为业主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瑞士学者Johann F.Sch觟r[1846-1924]使用数学符号分析问题的方式非常接近业主理论, 他还开创了会计伦理学及企业经济伦理学。

经Littleton[1886-1974] (1933) 证实, 实体理论在19世纪中叶以前就出现了, 但是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经过Nicklisch[1876-1946] (1903, 1912) 和其他学者的宣传才得到普遍认可。相较“业主理论”, 实体理论更好地满足了现代企业 (众多的股东、有限责任、利益的可移植性, 更重要的是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的需要。但是业主理论与实体理论之间的争议一直持续到20世纪, 直至20世纪后半叶, 实体理论才完全取代业主理论。

(四) 其他会计理论

19世纪还出现了其他会计理论。例如, 价值循环理论 (value cycle theory) , 强调通过不同账户反映企业里持续的价值转换。K覿fer (1966:12-18) 列出了其代表人物, 包括Léon Gomberg[1866-1936] (瑞士籍的俄罗斯学者) 及其主要作品 (Gomberg 1897, 1908, 1912) , Harry C.Bentley (1911) , RenéDelaporte (1926) 和Wilhelm Rieger[1878-1971] (1928) 。Veit Simon[1856-1914]是这一阶段非常关键的先驱性人物, 他写了第一部有关有限公司的系统条约 (见Simon 1899) 。

20世纪初, 瑞士学者Sganzini (1908) 提出了所谓的“现实账簿理论”, 并开发出完整的动态会计。Schmalenbach、Walb和Rieger全面细化了Sganzini的想法, 并阐述了他们的不同看法。司法会计理论 (juridical Bilanztheorien) 在发展初期, 认为收入确认是会计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目的, 并与静态会计理论 (static Bilanztheorien) 并存;静态会计理论 (2) 特别关注资产和所有权评估, 并将其作为会计的中心目的。相反, 后来的动态会计理论再次强调利润表和收入确认。

整个19世纪都充满了富有激情而又祥和有序的学术研究与争论, 有的甚至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些争论催生了很多出版物, 极大促进了这个学科的发展。尽管也有美国学者研究账簿理论, 但是欧洲大陆仍是账簿理论研究及其争议的主战场。到20世纪, 从法国、德国到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和俄罗斯, 各种账户图表和会计科目表成了讨论的热点。英国开创了审计与注册会计职业。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

19世纪的成本会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在上半叶法国学者提出了很多原创性的想法, 对成本会计发展作出了突出性贡献, 而到了下半叶, 由于德、英、美等国的铁路和工厂的扩张促使成本会计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德国、英国和美国。

(一) 19世纪上半叶成本会计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成本会计领域, 法语区域首先提到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Battaille (1804) , Delorme (1808) , Isler (1809) , 尤其是Payen (1817) 。Payen使用了订单成本法和分步成本法、转移定价, 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产品成本 (尽管没有识别出特定的分配基础) , 并将复式记账原理引入成本会计。de Cazaux (1824、1825) 不仅以确定“真实”利润为目标, 而且分析了利润的来源, 构建出“空闲时间”概念, 并将利润区分为正常经营利润和持有收益。其次提到的法语专家及作品有Feigneaux (1827) 、Godard (1827) 。Godard (1827) 不仅研究了工业企业成本流的路径, 而且分析了平均成本、递延成本和机会成本, 也涉及到原材料核算、间接提到“在产品”, 并确定了已售商品成本。Jeannin (1829) 使用了“在产品”和“完工产品”账户。F.N.Simon (1832) 认为应该将诸如租金、管理者薪酬和税金分配到间接费用。最后, 其他属于“法国成本会计黄金时代”的作者还有:Ouvrat (1835) , Coffy (1832) , Queulin (1840) 及其永续盘存制, Deplanque (1842) 和Willame (1842) 。此外, Jacques Savary在其有关法国1673年《商事王令》 (Ordonnance de Commerce) 的著名评论 (1675) 中就引入了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但直到1806年, 德国学者Leuchs (1806) 才开始使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Leuchs (1806) 还将取得成本划分为销售相关成本和独立 (或固定) 成本。

在英国, 领先企业摸索着进行成本核算, 并常常能使其正常运转。James Fulton (1800) 和Cronhelm (1818) 开创了成本会计。Cronhelm (1818) 还用代数方法解释了复式记账, 探讨了永续盘存制, 并阐述了确定已销产品成本核算的系统。后来, 爱尔兰人Dionysius Lardner[1793-1859] (1850) 更清晰系统地阐述了成本产出变动, 并给出了周密的成本分配方案。在英格兰, 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有关成本会计的原创想法。其一来自数学家Charles Babbage[1792-1871], 在其著作《机械和制造经济》 (On the Economy of Machinery and Manufactures) (1827) 中, 提出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概念。其二来自1836年对物价变化进行指数化测量的想法。这一时期其他作品还有:美国的W.Jackson (1801) 与Gerisher (1817) , Bennet (1820) , Thomas Jones (1841) , 和John Fleming (1854) 。瑞典的Synnerberg (1813) 和Pholmann (1838) , 西班牙的Brost (1825) 和Christantes Y Canedo (1838) ;波兰的Barciński (1833) 。不过Forrester (1998) 证实, 依据文献的创新程度来看, 这些作品的重要性都没有超过法国学者的贡献。

(二) 19世纪下半叶成本会计的发展

到了19世纪下半叶, 特别是80年代—90年代, 由于德国、英国和美国的铁路和工厂的扩张、其他行业的巨额投资以及折旧、成本分配、价格确定和预算等问题的出现, 促使成本和制造会计迅速发展起来。

成本会计在德国的发展。Seicht (1970) 参照德国铁路的律例指出, 1873年12月3日, 德国商业法最高法院 (Reichsoberhandelsgericht) 的判决, 认可了未来导向的资产负债表, 同时促进了资本的理论估价 (capital-theoretic valuation) 。Von Wilmowski (1895) 也很关注折旧问题, 并于1896年在其关于普鲁士所得税法的评论中预期了动态会计的重要方面。接着Schmalenbach通过一系列文章Schmalenbach (1899, 1908-09, 1911-12) 发展了其成本—产出可变性理论和其他基本思想, 最终形成了其备受争议的“动态会计” (Schmalenbach 1919) , 及后来颇具影响力的会计科目表 (Kontenrahmen) 。Schmalenbach的成本和定价理论区分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并且为了确定有竞争力的价格只将可变成本分配进产品成本。相反, 德国工程师, 特别是A.Messerschmitt, 主张在劳动力成本基础上分配大多数成本项目。而德国学者Ballewski (1877) 认为成本在不同的产出水平上有不同的习性, 并描述了一个综合性的价格决定系统;Tolkmitt (1894) 分析了成本核算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Lilienthal (1907) 分析了成本会计的不同方面。

物价变动会计开始受到重视。Chatfield (1996) 指出:1850年以后, 美国铁路公司投机活动开始由最初的夸大利润向低估利润转变。至1880年, 英国审计师已经执行将过时或损坏的货物成本减计至“成本或市价”较低者的标准程序。美国战后通货紧缩期间, 铁路公司与州际商务委员会 (the 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 之间出现的有关“价格设定” (rate setting) 的争论引发了历史成本与重置成本之间的辩论。最后, 最高法院在1898年支持铁路公司以“财产的公允价值” (a fair value of the property) 为基础估价。这些例子表明物价变动会计问题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而德国学者Augspurg (1852-55, 1873) 早在19世纪50—70年代就研究了购买力下降的问题。

标准成本成绩斐然。美国军官Henry Metcalfe[1847-1927]写了首批《现代成本会计》 (1885) 书籍, 要求通过工作单和劳动卡来恰当分配成本, 介绍了订单成本核算系统 (job-order costing system) , 并将成本会计和财务会计联系起来。Arnold (1899) 和Diemer (1900) 进一步扩展了Metcalfe的工作。美国著名工程师Frederick W.Taylor[1856-1915], 引入了系统工作标准设定, 并开展了时间研究, 从而开创了标准成本之路。之后, G.P.Norton[1858-1939] (1889) , 开发了分步成本计算系统, 促进了转移定价和单独的利润中心的发展。美国伯明翰大学教授Lawrence R.Dicksee[1864-1932] (1911) 完善了利润中心。英国学者A.Hamilton Church[1866-1936] (1901-02) , 建立起标准成本理念, 发展了诸如“生产中心”和“闲置生产能力”等设想, 使人们注意到“正常成本”与“异常成本”的差异以及“科学机器工时率”。J.Lee Nicholson[1863-1924] (1909) 在机器工时基础上强调“成本中心”和“测量单个部门的利益”。Whitmore (1908) 主张应将闲置生产能力成本归集到一个单独的账户 (以备注销) 。美国效率工程师Harrington Emerson (1908-09) , 写了有关标准成本的经典之作。Garry (1903) 探讨了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Sir John Mann[1863-1955] (1891, 1904) 支持将营业间接成本分解成销售费用和制造费用, 并进一步提议按照机器工时率进行成本分配。

工程师会计团队Garcke and Fells于1887年出版了著名的有关工厂会计 (Factory Accounts) 的书籍。这部著作不仅贯穿了企业内部的成本流, 而且将成本会计和复式财务会计结合起来。它还指出分配间接费用是没有意义的, 并提出了“边际成本”这一开拓性成果。英国著名经济学家Alfred Marshall[1842-1924] (1890) 不仅区分了“主要成本”和“辅助成本”, 而且区分了短期过程和长期过程成本。E.J.Smith (1899) 在英国开创了统一的成本会计。

法语地区, Guilbault (1865) 明确提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重要区别。Eugene Leautey[1845-?]和Adolphe Guilbault[1819-96] (1889-1895) 用数学和科学原理来阐述会计。Hernández Esteve (1996:548) 认为:Reymondin (1909) 及其会计参考书目和Monginot (1854) , Mézière (1862) 以及Courcelles-Seneuil (1867, 1870) 等其他法国作家对西班牙会计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19世纪会计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发展

(一) 政府会计和预算初现端倪

政府会计方面, 维也纳教授Josef Schrott (1871, 1882) , 开创了意大利逻辑记录 (logismography) 概念的研究, 并探讨了传统的政府会计 (包括财政分配和预算标准与实际结果并行的实践) 与企业复式记账体系的关系 (Schrott, 1852) 。德语区域, von Sonnenfels[1733-1817] (1804) 研究了政府会计;Rau (1822) 探讨了财政主义。

预算方面, 英国的Bastable[1855-1945] (1892) 提出了零基预算 (ZBB) (即使用一个新的预算基础, 避免旧偏见) 的初始理念, 并且其思想和实践在1902-1917年间得到了发展。美国工程师H.M.Lane (1897) 撰写了有关预算的文章。Hess 1903年的著名文章中已经出现了弹性预算的萌芽, 其内容包括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比较的的图形处理。Sterling H.Bunnell (1911) 提出了固定预算。此外, Solomons (1968) 指出Sir John Mann在1904年就知道“盈亏平衡图” (break-even-charts) 。但Ferrara (1996) 认为Hess[1864-1922] (1903) 是“最早涉及盈亏平衡图的作品”。

(二) 会计教育硕果累累

在会计教育方面, 很多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德国和奥地利地区:Fredersdorff (1802) 已经划分了金融会计和工厂会计;von Puteani[1782-1847] (1818) 的会计基础、Maisner (1828) 的初学者入门。法国教授Malot (1841) 写了一本具有很高教育价值的会计教科书。意大利学者自Francesco Villa[1801-84]及其巨著 (magnum opus) (Villa 1840-41) 开始, 重点研究了账簿理论及其相关教育, 恢复了一些他们在会计研究领域的地位。他们放弃原先普遍采用死记记账规则的学习方式, 转而采用一种逻辑清晰的代数方法来解释记账规则, 由此“日记账”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分类账和资产负债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美国教育家Silas S.Packard[1826-98], 是第一个将科学和哲学方法结合起来促进美国会计发展的学者。银行家Ezra Sprague[1842-1912]出版了关于投资和会计哲学问题的书籍, 与Charles W.Haskins[1852-1903]一起促进了美国大学的会计教育改革, 并且成为美国会计行业发展的先锋。与此同时, 美国学者George Soulé[1834-1926], 研究了会计的科学和哲学基础、审计和商业教育。美国伯明翰大学教授Lawrence R.Dicksee[1864-1932]以批评折旧程序不足而闻名。他还出版了畅销的审计书 (Dicksee1892, 1905) , 并成为美国Robert H.Montgomery[1872-1953]审计教科书的样板。

(三) 其他国家的会计发展

19世纪其他国家会计发展方面也涌现出了很多代表人物和作品:西班牙会计理论发展的代表人物有Castano Dieguez (1863) 、Salvador y Aznar (1846) 、López Toral (1878) 和Oliver Casta?er (1885) 等。葡萄牙会计理论发展的代表人物有Magel觔hes Peixoto (1910) 和Ricardo de Sá (1912) 。荷兰的两位作者, Kreukniet (1896) 和Heykoop (1897) 以研究一般会计和商业知识而闻名。与此同时, 在日本, 学者Alexander Shand[1844-1930] (1873) 、Yukichi Fukuzawa[1834或1835-1901] (1873) 、Naotaro Shimono[1865或1866-1939] (1895) 将复式簿记学引入日本。在中国, 根据郭道扬教授 (1996) 所述, 蔡锡勇在1905年就第一次出版了西式风格的复式入门书籍。除了Léon Gomberg[1866-1936]早期著作外, 很多俄罗斯学者在19世纪很出名并对20世纪的会计文献做出了贡献。F.Ezersky强调存货永续盘存系统。S.Ivanov关注主要成本“基本生产成本”。I.Valitsky依据流动与非流动进行分类, 设计了国家和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E.Feldhausen引入了标准成本。L.Gomberg创造了具有原创性的理论“生态经济学” (economology) , 并把会计理论纳入了这个系统。

四、启示与思考

19世纪关于账簿理论的探讨精彩纷呈, 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簿记学原理的认识更为全面和透彻, 账系学说讨论的是应该有多少基本账户才能解释簿记科学, 拟人账户和物化账户探讨了账户代表的是人还是物。业主理论和实体理论的争论焦点是企业和所有者是否为同一主体, 业主理论的出现将簿记理论研究的焦点从仅仅关注交易及其交换价值转移到为所有者盈利, 这对20世纪的会计理论来说, 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而实体理论的出现则为公司制企业的壮大和发展铺平了道路。静态会计理论和动态会计理论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确认资产和收入, 以及报表的构成项目等问题, 其中研究静态会计理论的学者已经注意到破产清算和持续经营两种状态下的资产确定的不同, 而动态会计理论则注重资本的价值运动与资本在企业内外部循环的问题, 把对业主权益的维护与保障放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这些争论大大拓展了会计的内涵和外延。

此外,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还出现了会计“一般化” (generalizing) 的趋势, 会计不仅仅被应用于企业和政府, 而且其“控制”职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T觟ndury[1883-1937] (1933) 认为:一般化会计观点的新奇之处不在于要求企业及其分支机构都要记账, 而是会计及其系统分析的概念会随着会计在企业里职能的变化而变化。Léon Gomberg是较早系统阐述一般化会计观点的学者之一。一般化的趋势推动了会计服从企业经济学中更广泛的规律, 也促进了会计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

从地域上看, 19世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会计研究各有其特点。意大利有关簿记学的书籍很多都具有很高的学术原创性, 并有较强的系统性。而在成本会计领域, 法国学者做出了突出贡献。法国学者在19世纪上半叶及之前就提出了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订单成本法和分步成本法、转移定价, 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产品成本, 复式记账与成本会计的结合、空闲时间、区分正常经营利润和持有收益、平均成本、递延成本和机会成本, 原材料核算、在产品及其账户、完工产品账户、已售商品成本的确定等概念和设想。这些具有原创性的设想比其他国家的相关研究至少早了半个世纪。不过由于这些想法过于超前, 而未受到当时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重视。但是他们的想法为后面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向。英美两国的学者对标准成本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标准成本和预算的发展, 凸显出会计的管理职能的重要性。标准成本和预算的发展促进了管理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也拓宽了会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德国则在法律制度的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这一时期成本会计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联系的非常紧密, 很多问题的缘起都来自实践中面临的困难。不过这一时期的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局限性, 如未能明确区分资本和收入、资本支出和收益支出、混淆了折旧和资产会计等。

在实践方面, 随着铁路公司等大型企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展开成本控制方面的探索, 成为会计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另外, 1890年之后, 随着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新的商业立法及更高层次的商业教育的需求剧增。由此, 许多国家不得不修改原有的商业和工业法律, 并且被迫建立新的法律。在19世纪90年代, 出现了具有大学地位的商业学院, 后来大多转型为成熟的大学。商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也极大推动了会计研究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 19世纪建立了20世纪会计研究的主要方向: (1) 账簿理论, 特别是“会计理论”; (2) 会计和管理中的伦理问题; (3) 一般会计报表的会计估价和表述; (4) 通货膨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5) 折旧和其他分配问题; (6) 成本计算、定价和效率任务; (7) 审计、标准设置和税务问题。

(2) 静态会计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期的欧洲大陆, 它是随着拟人账户理论退出历史舞台而应运而生的一种簿记理论。其基本特点是以资产负债表 (静态报表) 为中心来建立会计方程式, 进而以代数的正负法则确定借贷平衡关系。

参考文献

[1]许家林:《西方会计理论演进:基本阶段与主要成果》, 《会计之友》2009年第1期。

[2]郭道扬:《会计史研究:历史·现时·未来 (第三卷)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3]许家林:《会计理论发展通论 (上) 》,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题》,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5]郭道杨:《郭道扬文集》,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6]李维清:《会计的历史演进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崭露头角】推荐阅读:

沙头角中学06-29

上一篇:压力故障论文下一篇:物流强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