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作品《挪威的森林》精彩片段

2025-03-1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村上春树作品《挪威的森林》精彩片段(共5篇)

村上春树作品《挪威的森林》精彩片段 篇1

《挪威的森林》 精彩片段赏析:

1.即使在经历过十八载沧桑的今天,我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的风景。连日温馨的霏霏轻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片片山坡叠青泻翠,抽穗的芒草在10月金风的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仿佛冻僵似的紧贴着湛蓝的天壁。凝眸远望,直觉双目隐隐作痛。清风拂过草地,微微卷起她满头秀发,旋即向杂木林吹去。树梢上的叶片簌簌低语,狗的吠声由远而近,若有若无,细微得如同从另一世界的入口处传来似的。此外便万籁俱寂了。耳畔不闻任何声响,身边没有任何人擦过。只见两只火团样的小鸟,受惊似的从草木从中蓦然腾起,朝杂木林方向飞去。实际身临其境的时候,几乎未曾意识到那片风景,未曾觉得它有什么撩人情怀之处,更没想到十八年后仍历历在目。那时心里想的,只是我自己,致使我身旁相伴而行的一个漂亮姑娘,只是我与她的关系,而后又转回我自己。在那个年龄,无论目睹什么感受什么还是思考什么,终归像回飞棒一样转回到自己身上。更何况我正怀着恋情,而那恋情又把我带到一处纷纭而微妙的境地,根本不容我有欣赏周围风景的闲情逸致。

2.尽管如此,记忆到底还是一天天模糊起来。在如此追踪记忆的轨迹写这篇东西的时间里,我不时感到惴惴不安。我忘却的东西委实太多了。甚至不由怀疑自己:是不是连最关键的记忆都丧失了。说不定我体内有个叫记忆堆那样的昏暗场所,所有的宝贵记忆统统堆在那里而化为一滩烂泥。但不管怎样,它毕竟是我现在所能掌握的全部。于是我死命抓住这些已经模糊并且仍在时刻模糊下的记忆残片,敲骨吸髓地利用它来继续我这篇东西的创作。为了信守我对直子做出的诺言,舍此别无他路。很久以前,当我还年轻、记忆还清晰的时候,我就几次有过写一下直子的念头,却连一行也未能写成。虽然我明白只要写出第一行,往下就会文思泉涌。但就是死活写不出那第一行。一切都清晰得历历如昨的时候,反而不知从何处着手,就像一张详尽的地图,有时反倒因其过于详尽而不便于使用。但我现在明白了:归根结底,我想,文章这种不完整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并且发觉,关于直子的记忆愈是模糊,我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她。时至今日,我才恍然领悟到直子之所以求我别忘掉她的原因。直子当然知道,知道她在我心目中的记忆迟早要被冲淡。也惟其如此,她才强调说: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曾这样存在过。想到这里,我就悲哀得难以自禁。因为,直子连爱都没爱过我的。

3.依我之见,你大可不必把许多事情想得那么严重,爱上一个人是难得的好事,倘若那爱情是真诚的,谁也不至于被抛入迷宫,要有自信。我的建议非常简单。一.如果你被叫绿子的那个人所强烈吸引,你同她坠入情网便是理所当然的。这或许一帆风顺,也可能一波三折。所谓恋爱本来就是这么回事。一旦坠入情网,一切听之任之或许不失为自然之举。我是这样想的,这也是一种真诚的表现形式。二.至于你是否同绿子发生性关系,这纯属你自身的问题,我不便表态。最好同绿子畅所欲言,以得出可以接受的结论。三.此事请瞒着直子。如果到了非对她挑明不可的地步,届时再由你我两人考虑万全之策。所以你暂时不要透露给那孩子,交给我处理好了。第四,过去你在很大程度上是直子的精神支柱。即使你不再对她怀有作为恋人的感情,你能为直子做的事也应当还有很多。所以,你不必把一切都看得那么严重。我们(这里的我们是对正常人和不正常人统而言之的总称)是生息在不健全世界上的不健全的人。不可能用尺子测量长度或用分度器测量角度而如同银行存款那样毫厘不爽地生活。对吧?

村上春树作品《挪威的森林》精彩片段 篇2

一、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主题解析

村上春树作为日本当代的一位小说奇才, 其创作的《挪威的森林》, 主要是借助于一个少年之眼, 观察了日本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青年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对待现实状况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它揭示了一个自我迷失与自我拯救的青年人故事, 属于一部青春小说或成长小说, 尤其是针对都市年轻人的情感困惑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了解。很多读者对于该部小说的阅读之后, 往往会产生一种故事中的主人公“我”就是自身, 这就说明了村上春树的这部小说就是讲述了普通人的处世问题, 并通过对男女主人公不同结局的处理来给普通人提供一个解决困惑的生活参考建议。同时, 该部小说也揭示了另外一个主题, 即青春的伤逝与成长的痛苦。小说家在小说中不断的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恐惧之情, 故事中的主人公希望时间能够永远的凝固在那里。然而, 现实生活却是相反的, 人们无法逾越自然规律, 青春总要逝去, 每个人都要在生命旅途中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 即使再无奈和不舍, 人们的青春都必然会逐步的消失, 这是每一个人成长成熟的代价。一旦成熟, 就可以获得最终的解脱和生命的延续。此外, 小说中还表达了这么一种主题思想, 即玩世不恭的生与恬然怡静的死。因而, 在这部小说中, 很多年轻的生命并没有充满了生命的奋进和活力, 反而是陷入到一种生命谷底去的绝望和失望中去的状态。小说中充满了很多颓废的描写场景, 也有很多年轻人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愤懑。但是, 他们在抗争的过程中并没有能够取得有效的成功, 他们的抗争仅仅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徒劳无功。还有就是小说中还充斥着死亡的阴影, 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生死无所定数的感觉, 这种死亡以及生活的平庸, 最终让人们萎顿、消沉。

二、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创作特色

村上春树的这部小说主题的表达与展示, 是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来实现的。首先, 村上春树的这部小说中有着清新却浪漫的语言文体。正如作家本人所言, 小说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其语言的运用, 有合适的语言才会有故事的讲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小说创作的最根本环节就是其文体的选择与运用。因此, 有人说村上春树的小说语言是其小说最为吸引人, 让人感到轻松的地方所在。人们在阅读村上春树这部作品的时候, 就像在细细品位一杯淡淡的绿茶而已, 但是, 其清淡之间却又留存给人一种深刻浪漫的记忆。在该部小说中, 村上春树的语言文体功力可见一斑。他匠心独运的使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 并通过这些独特新颖的修辞手法把一些反常规, 且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作家的语言文体选择与使用都是灵活机动的, 看似轻描淡写, 实际上却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过程, 更是对文学艺术创作的生活化过程。此外, 他的语言运用方面也是较为行文流畅, 文采飞扬的, 能够通过形象的语言来感染人, 让读者获得美学感受。除了他的语言文体运用特色以外, 村上春树的这部小说中还具有阳性的线与阴性的线相结合的故事结构。尽管作家本人曾经认为《挪威的森林》是一部“不折不扣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 然而, 他并没有否认该部小说中有着整体不现实的创作特色。村上春树正是沿着两条平行的线并行不悖的向读者叙说着故事, 让人处于一种阳线与阴线或阳面和阴面之间。这种似真似假的创作手法, 让人们可以在一种处于游离状态之下, 深入到人们内心世界中去。说明了现代都市青年人无奈的等待命运的宣判。当然, 村上春树的这部作品中还有一个巨大的魅力所在, 即表达了田园情结与青春之梦, 它就像一股轻柔的威风拨弄着年轻人潜意识里的田园情结与永远做不完的青春之梦, 它让处于喧哗城市生活中的人们获得了心灵的抚慰, 并获得了一种深层次的艺术内涵。

总之, 村上春树创作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属于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其主要阐述了都市中年轻人对于现实生活的困惑与无奈之感, 并使用了恰如其分的语言文体和故事结构, 向读者讲述了人生中各个不同阶段的苦恼, 通过对森林中的现实与梦幻对比, 并虚构了森林中的精灵, 深入到了当代都市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中去了, 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快乐与悲伤, 并没有过多的实质性事件发生, 但是, 却揭示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引发了读者的心灵共鸣, 触发了读者的思绪与感触, 是一部通过敏锐的方法意识, 以精选的独特语言来创作的青春小说, 让人们洞悉了都市生活中的种种游戏规则, 并给人一种心灵的抚慰。

摘要:当代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创作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 是一部具有独特主题的小说之一, 它揭示了现代都市中的青年人内心所具有的失落感和困惑感。那么, 这个独特的主题也是具有一定的创作特色的, 它以并不复杂的小说情节讲述了一个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故事。我们通过对村上春树这部小说的主题及创作特色解析, 可以更好的了解到这样一位旷世奇才作家的文学创作功力与魅力。

关键词: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主题,创作特色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 李少华译.《挪威的森林》[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 (5)

在挪威的森林寻找村上春树 篇3

他的美妙之处也在于其超现实。

他的《挪威的森林》与《麦田里的守望者》平行并进,守护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心灵—

他是村上春树,游走于另类与大众、幻象与现实之间的村上春树。

学习小提示:很难得找到这么棒的原声材料—语音清晰,节奏分明,尤其是旁白和小说选段的抑扬顿挫极富感情,而且背景音乐非常好听。文章本身也写得很有味道,除了适合精听精读,两个小说选段更是优秀的诵读素材哦。另外,本文为典型英式发音,喜欢英音的同学要注意跟读,喜欢美音的同学则可以从中学习两种口音的区别。

I’m on the trail of Haruki Murakami – the 1)illusive

Haruki Murakami. He’s Japan’s most successful novelist. He writes 2)off-beat books, where dream, memory and reality

often 3)swap places with one another. His stories are fueled by his great passion, music, especially jazz, and his fame has spread far beyond Japan. He’s been translated into over 40 different languages. Murakami turned Japanese literature on its head, writing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heavily influenced by western literature that were 4)contemporary, humorous and that often slipped into the 5)surreal.

Something tells me that looking for Murakami isn’t

going to be, well, straightforward. For a start, he doesn’t

do TV or radio. But,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he did agree to meet up with the producer and answer some of our questions off camera, and on condition that his own voice wasn’t heard. We asked him, first, if the inspiration to write came easily.

Murakami: Sometimes it comes and sometimes it stops coming – I don’t know why. But, you know, writing fiction…

writing novels is just like searching for something in the dark places. So you need every help, every help you can get. Sometimes it’s cats, sometimes it’s wells, and in the dark places there are small things waiting to help you.

Book of the Youth, Book for the Youth

Kobe High School, where Murakami spent his

6)adolescence – not the greatest student. He says he passed his time playing Majong, fooling around with girls, skipping class, smoking and reading novels.

Murakami: I’m a kind of rebel. It was the 1960s, the age of the rebel. We felt we were free. We could do anything. Back then I just wanted to find a window that faced the outside world, and it happened to be foreign culture. I was interested in reading books in English, mostly

American literature, so I was addicted to those things. I could escape from Japanese society and its culture, so it was just great.

When Murakami left school, he half-heartedly took exams to study law at university and failed to get a place. After a year of hanging out in the library, he passed the exam to study in Tokyo, in the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t the 7)prestigious Waseda University. Newly arrived in the capital, his parents arranged for him to stay in a private 8)dormitory close to Waseda, Wakei Juku. Little changed since Murakami was there 40 years ago, Wakei features 9)prominently in Murakami’s most popular novel,

Norwegian Wood.

“Once upon a time, many years ago – just 20 years ago in fact – I was living in a dormitory. I was 18 and a first-year student. I was new to Tokyo, and new to living alone. And so my anxious parents found a private dorm for me to live in rather than the kind of single room that most students took. There were two 3-story concrete dorm buildings facing each other. They were large with lots of windows and gave the impression of being either flats that had been 10)converted into jails or jails that had been converted into flats. For my part, I would have preferred to rent a flat and live in comfortable 11)solitude.

But, knowing what my parents had to spend on

12)enrollment fees and 13)tuition, I was in no position to insist. And besides, I didn’t really care where I lived.”

(from Norwegian Wood)

Adolescents, students, young people at transitional moments in their lives are often the central characters in Murakami’s novels. He seems endlessly fascinated with this period of life and with his own memories of being that age. Norwegian Wood is a story about a 19-year-old boy, Toru, and his relationship with two different girls.

“Naoko called me the following Saturday. And that Sunday we had a date. I suppose I could call it a date. I can’t think of a better word for it. As before, we walked the streets. Memory is a funny thing. When I was in the scene, I hardly paid it any attention. I never stopped to think of it as something that would make a lasting impression – certainly never imagined that 18 years later I would recall it in such detail. I was thinking

about myself. I was thinking about the beautiful girl walking next to me. I was thinking about the two of us together and then about myself again. I was at that age, that time of life when every sight, every feeling, every thought came back like a 14)boomerang to me. And worse, I was in love, love with complications.”

(from Norwegian Wood)

Murakami’s ability to 15)authentically 16)evoke the smell of adolescence in this 17)melancholy 18)rites-of-passage love story has led the book to be dubbed “the Japanese Catcher in the Rye.”

More Than Being Japanese

Murakami: What I want to do is write what I want to write. I like to express the things which arise in my mind deeply. People ask me, for example, what does “the cat” mean? I have no answer. I just wanted to write it. I have no reason to write it, but I knew I should [have] written it. So I’m very confident about it, and my readers can feel my confidence.

Interviewer: He’s never really 19)fitted in, has he? I mean, how much is he a…a Japanese writer?

Jay Rubin (Murakami translator): One thing that I don’t

think is central to Murakami is that search for Japanese identity. I don’t think there’s any likelihood that Murakami would have had the worldwide impact he’s had, if all he were doing was 20)preaching to the world or teaching the world about what it…what it means to be Japanese. That…

that’s there, but it…it’s finally…it’s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And that’s why so many different cultures are able to relate to him. I think he manages to do that. He manages to 21)burrow into these things that are so much part of the brain and part of the…the

individual 22)psyche that he doesn’t encounter cultural

resistance. He’s obviously dealing with the things that so many people do feel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n their lives. I think that’s one of the things that[’s] made him so moving to so many different people from so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Murakami: Sometimes, I don’t know what I’m looking

for. But I know something is there, and I want to find out what it is. But I don’t know what it is until

I’ve found it. So that is the reason why I write stories. Stories are a 23)maze, a 24)labyrinth. So, if I can’t find a way through that maze, if I can’t tell stories, then I can’t find anything at all.

I came to Japan, searching for some answers about Haruki Murakami and his books. Turns out, with Murakami, there’s always going to be more questions than answers. But then, as I’ve discovered, so far as he’s concerned, it’s not the answers, it’s the journey, the hunt, the soul-searching for the answers that really matters.

我在追寻村上春树的踪迹—迷离飘忽的村上春树。他是日本最成功的小说家。他的著作不落俗套,幻梦、回忆与现实在其中交织相替。他的故事里充满了巨大的热情,以及音乐尤其是爵士乐的魅力。如今他的名声远播海外,其作品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村上彻底颠覆了日本文学的传统,其小说和短篇故事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极富现代感,文笔幽默,时常落入超现实世界。

我有预感,寻找村上的道路不会那么简单直接。一来,他从不接受电视或电台访问,而这次,他却首度同意与我们的节目监制见面,在镜头外回答我们的问题,前提条件是他本人的声音不能被播出。我们首先问道,写作灵感会否涌泉而至。

村上:灵感时有时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你知道,编故事……写小说就如同在黑暗中寻寻觅觅。所以你需要各种各样的辅助,能想到的都得派上用场。有时是猫,有时是水井;在暗处,总有些小东西等着助你一臂之力。

少年书,书少年

村上在兵库县立神户高等学校度过其少年岁月—他并不是最优秀的学生。他说自己当时在混日子,整天打麻将,泡妞,逃课,抽烟,看小说。

村上:我是个叛逆分子。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反叛旗帜高扬的时代。我们觉得无拘无束,想做什么都可以。那时我只想找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口,外国文化碰巧成了这扇窗口。我喜欢读英文著作,主要是美国文学,于是就迷上那些作品了。我可以由此逃离日本社会和文化,那感觉真是太棒了。

高中毕业后,村上不太认真地报考大学法律专业,结果落榜了。在图书馆晃荡了一年,他最终通过了考试,来到东京,在久负盛名的早稻田大学文学系学习。刚到首都,村上的父母安排他入住早稻田附近的私人宿舍—和敬塾。四十年过去了,这里与他入住时相比也没有什么变化。在他最受欢迎的小说《挪威的森林》里,有不少关于和敬塾的特写。

“从前,许久以前,其实就是二十年前,我曾住在一栋宿舍里。当时我十八岁,才刚上大学而已。爸妈担心我一来在东京人生地不熟,二来又是头一次离家独自生活,于是给我找了个私人宿舍,而不是大部分学生住的那种单间。这儿有两栋三层楼高的水泥建筑,平行并排,有很多窗户,看上去总给人一种像是由公寓改造而成的监狱,或是由监狱改造而成的公寓的感觉。我自己倒宁愿在外面租个房子,一个人舒舒服服地住。不过,一想到我的入学金、学费花了父母不少钱,我也不好意思再说些什么。何况,其实住哪里,我并不在乎。”

(摘自《挪威的森林》)

青少年、学生、面临人生转折点的年轻人,这些常常是村上小说中的中心人物。他似乎总是对这一人生阶段充满向往,沉溺于自己青春年少时那些回忆。《挪威的森林》讲述的是19岁小伙子阿彻和两个女孩子的感情故事。

“接下来的那个周六,直子打电话给我。周日我们约会去了。那可以叫做约会吧,我想不出比这更贴切的词了。像往常一样,我们一起逛街。记忆这玩意儿真是不可思议。当我身历其境时,我根本没多留意周围的风景,不会停下来想到这一切将深深烙印在我心里—也绝不会料到十八年后,我能将那一草一木记得这么清楚。那时,我在想着自己的事情,想着走在身旁的这个漂亮女孩,想到俩人的关系,又回过头来想着自己的事情。不管见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想到什么,结果总会像飞镖一样又联想到自己身上,我当时正处于那个年纪。更糟糕的是,我正在谈恋爱,那是一段困难重重的感情。”

(摘自《挪威的森林》)

在这个讲述人生重要时期的忧伤爱情故事中,村上真实地重现出那份年少青涩的味道,使该书被冠以“日本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之称。

突破“日本”的界限

村上:我想做的就是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我要把心中所想深刻地表达出来。人们问我,譬如,“猫”有什么寓意?我也回答不上来。我只是想这么写,没有什么特别原因,但我就知道应该这么写。所以我写得很有信心,读者也能感受到我的自信。

主持人:他向来不从众,对吧?我的意思是,他在多大程度上……像是个日本作家?

杰伊·鲁宾(村上作品译者):我觉得,探寻日本的文化身份对村上来说并不重要。我想,要是他一味向世界宣讲,教会全世界何谓……何谓日本人,他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全球影响力。何谓日本人……他会有所触及,但是……最终他在探讨的是作为“人”的意义何在,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文化都能对他的作品产生共鸣。我认为他成功了。他能深入触及我们的大脑以及个人心灵的一部分,因此不会遇到任何文化代沟。他探讨的显然是大家都视作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事情。我想那正是他能打动来自这么多不同国家的这么多不同读者的原因之一。

村上:有时,我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些什么。但我知道那些东西确实存在,我要把它找出来,看看到底是什么。而只有真正找到了,我才会知道那是什么。所以这就是我要写小说的原因。一个个故事就是曲径深幽的重重迷宫。所以,如果找不到走出迷宫的正确道路,如果不写小说,我(的人生)就一无所获。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4

看完它,然后坐下来写读后感这种蠢事,而不是别的。

从时间上说我接触到这部小说已算很迟了,但感受却从来都是很个人化的,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

每读一本好书都是一趟美妙的精神之旅。其间包括每一种场境的仿如至身其中,每一段内心独白,精彩对白,怪异情节。虽然可以清楚意识到思想与现实中的距离。但又愿意相信现实也可能如此这般。这就是小说的魅力所在。有一些情节如果非要落于现实也并无不可的,但它最好还是存在于思想上算了。不然正如书中所说:

我们真是至身于这样奇妙的一个星球了。

读这本书所受到的内心触动是有迹可寻的。是精神牵连生理上的一些返应。没有必要让自己误会,我所指的生理返应除了性方面的最主要的还是另外一种。正如书中亦有提到的灵魂深处的隐隐作痛。有好多次,大概不下六次吧。

虽然并非特别强烈却恰到好处地让自己的内心感受到了。这个不是精神的痛,而的的确确是生理上痛,心痛。心被挤压,唤醒般抽痛。很奇妙的一种痛楚,让人有种不忍离开,想一直就这么痛下去。然而它却很短暂。这正是这种奇妙的疼痛的魅力吧。很难得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在现实中更难。

渡边,绿子,直子,玲子,永泽,初美,甚至‘敢死队’。每一个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着吸引人的魅力,也有着反映社会现实的功效。日本当时的社会风气已很让人感到有动荡出有糜烂的一面。对于生活的态度,性的开放多少有着颓废。

这是文明的一个阴暗面。只是通过文字的描述却有着吸引人的地方罢了。似乎所有的虚幻假设都令人向往。也有一些人莫名其妙地死去,木月,直子的姐姐,直子,初美。每一种死亡都给人们悲哀和思考。年轻的生命,年老的生命。想活下去的没有活下去,可以活下去的却选择了死亡。生命本来就是脆弱的.,只要我们一动念头,它就会随风而逝。

自杀是种自私的行为吧,每个生命的离去都会给活着的人带来内心的伤害。有人对死亡感到恐惧,所以他活下去了,

村上春树作品《挪威的森林》精彩片段 篇5

我把所有的雨中狐狸读书的题头全部改成了家常读书,我想这是应该的,也是合适的。

所谓家常读书和朗读有什么区别呢?我想,第一的区别怕就是家常吧。在我少年的记忆中,小姨在我的床头娓娓道来的故事是我终身怀念的情景。那情景的清新和温暖并非是因为了故事而产生的,她说的故事未必字字如书上的真确,缺漏怕是难免的;她的发音怕也未必标准,乡音的遗留也总是会有的。然而这一切在我的记忆中都成为了温暖的一部分,读书,听书并非是为了背书,那些我们所感受的,所学到的大约应该是更加重要的东西。

家常读书带给人的,不仅仅是书,或者书上的字句,带给人还包括那不可割裂的声音。一旦书本被人诵读,那书本别失去了纯粹的说明的意义,而变为了读者和听者之间的互动。倘使正襟危坐的朗诵代表的是对文化和知识的传授的话,家常的读书便更像朋友间的交流和讨论。从这个意义上,我自己也便更加欣赏这家常的读书。因此,我讲自己的读书全部改名作家常读书,为的是我们相互间的讨论和交流。也许你能够在录音中听到人抽烟,也许你能够在录音中听到人抽泣,这些都是因为我们不一本正经地宣讲一本书,而是用心地去体会和讨论一本书。像是在壁炉边围坐的朋友一般。PS :我建立了一个小组,名字是“家常读书”,大家可以去讨论。

2009-05-05------------------------------版本介绍家常读书制作的有声书分为两个版本:

标准版(S版 VS):128K 44.1HZ 立体声;主要用于EMULE下载(VC发布资源均为标准版)

网络版(N版 VN):48K 22.05HZ 单声道;论坛直接下载和录制期间连载(/jcds 豆瓣小组:http:///group/182150/【我们招集家常读书的朗读者;我们期待推荐书目的聆听者;我们盼望爱好书籍的的讨论者;我们欢迎督促提高的批评者……】-------------------书名:挪威的森林 朗读者:雨中狐狸 作者:村上春树 译者:

书名编号:JCDS L01 版本:VX/VN 发行时间:2009 语言:普通话《挪威的森林》大约是村上在中国最知名的作品了吧,也是我自己喜欢的作品,所以很开心能够读毕这本小说,发给大家。以下小说介绍和评介来自维基百科《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村上春树称《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纯粹的爱情小说。挪威的森林不但是小说的书名,小说中亦多次提到的《挪威的森林》是英国披头四乐队的一首歌曲(Norwegian Wood),是渡边常常会听的一首曲子,也是能镇静直子心灵的一首奇特的曲子。《挪威的森林》在日本广受年青人的欢迎,是日本最畅销的小说之一,村上春树因此而更为人知悉。该书封面由村上春树亲手设计,以红绿色为上下册封面主体并加注:“百分之百的爱情小说”。该作品于1988年发行的单行本销量449万,纳入1991年/2004年发行之文库本总销量达786万,为日本近代小说销量排行首位。《挪威的森林》有中、英等很多不同语言的译本,而中译本亦有多个,简体版由林少华翻译;而繁体版曾出现多个,分别为赖明珠译本(台湾)、刘惠祯.黄琪玟译本(台湾)和叶蕙译本(香港)。曾获得金狮奖的导演陈英雄已确定将《挪威的森林》改编脚本并拍摄为电影、目前已在日本展开外景的作业。将于2009年2月开拍、2010年予定上映。富士电视台协助拍摄。2009-04-16书名: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朗读者:泽林+雨中狐狸 作者:村上春树 译者:

书名编号:JCDS L07 版本:VX/VN 发行时间:2009 语言:普通话介绍 %E4%BD%9C%E8%80%85%E5%9B%BE%E7%89%87%E9%93%BE%E6%8E%A5%E5%9C%B0%E5%9D%80 村上春树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听风的歌》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赏,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销四百万册,广泛引起“村上现象”。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基调,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沈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E5%9B%BE%E4%B9%A6%E5%B0%81%E9%9D%A2%E9%93%BE%E6%8E%A5%E5%9C%B0%E5%9D%80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本书是村上春树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与《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合称为村上春树三大杰作。小说共40章,单数20章“冷酷仙境”,双数20 章为“世界尽头”,这种交叉平行地展开故事情节的手法是村上春树小说的特征,而本书是这种特征最典型的体现。“冷酷仙境”写两大黑社会组织在争夺一个老科学家发明的控制人脑的装置,老人躲到了地底。主人公 “我”是老人的实验对象,他受到黑社会的恐吓,在老人的孙女帮助下,经过了惊心动魄的地底之旅,好容易找到老人,却被告知由于老人的计算错误,他24小时后离开人世,转往另一世界即“世界尽头”。“我”回到地面上, 与女友过了最后一夜告别,然后驱车到海边静候死的到来。“世界尽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与世隔绝,居民相安无事,但人们没有心,没有感情,没有目标。“我”一直想逃离这里,但在即将成功时选择了留下,因为“我”发现“世界尽头”其实是“我”自己造出的。本书想象力奇特,艺术水准高超,情节极其荒诞而主题极其严肃,用变形的手法写出人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混乱现状逃避无门的真实心态。朗读者的话从2009年10月11日开始,到2010年3月3日凌晨,一共143天。终于和泽林一起完成了家常读书的第一部合作有声书。,幸福啊,幸福。书名:舞!舞!舞!朗读者:雨中狐狸 作者:村上春树 译者:

书名编号:JCDS L08 版本:VX/VN 发行时间:2009 语言:普通话介绍村上春树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听风的歌》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赏,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销四百万册,广泛引起“村上现象”。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基调,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沈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舞!舞!舞!本书是日本著名作家、《挪威的森林》的作者村上春树的又一部重要长篇小说。其内容与他的另一部小说《寻羊冒险记》相衔接。小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对人的心灵的扭曲以及这种社会下人的精神孤独和生命的脆弱,在手法上现实与虚幻交织,艺术水准高超。本书在读者中影响广泛。

其内容与《寻羊冒险记》相衔接,主人公“我”与《寻羊冒险记》中的主人公是同一个人。小说分两条线索,一条是“我”与老同学、电影明星五反田结识了两名应召女郎,五反田出于心理扭曲杀死了她们,自己也投海自杀。另一条是“我”结识了孤单的女孩“雪”、她的摄影家母亲“ 雨”与“雨”的男友笛克,但善良的笛克却死于车祸。“我”在死亡阴影下过了一段惊魂的日子,最后与一个宾馆女服务员相恋并获得了安全感。小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对人的心灵的扭曲以及这种社会下人的精神孤独和生命的脆弱,在手法上现实与虚幻交织,艺术水准高超。

本书曾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在读者中已有广泛影响。------------------------------版本介绍家常读书制作的有声书分为两个版本:

标准版(S版 VS):128K 44.1HZ 立体声;主要用于EMULE下载(VC发布资源均为标准版)

网络版(N版 VN):48K 22.05HZ 单声道;论坛直接下载和录制期间连载雨中狐狸

QQ: 947354694(雨中狐狸)

email: yuzhonghuli@gmail.com【家常读书论坛】:讨论经典,体悟知识,交流声音

QQ群:【由于加入的朋友较多,请最多选择两个加入】 家常读书交流讨论群一览 哲学区II:3387527;历史区:94354385;文学区II:96799073;朗读区:43784735;诗词区:102384808找意义: 56405296(为盲童读书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点亮黑暗: 17627211(点亮黑暗计划有声杂志编辑部群,希望有美工,音频编辑,文字编辑,软件制作等能力又热心公益的朋友参加。加入时请说明自己的特长。)博客和讨论组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知识点下一篇:园林环卫管理系统

本站热搜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