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教学计划(精选12篇)
钱塘湖春行教学计划 篇1
《钱塘湖春行》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品读诗歌音律之美,品析诗歌的语言之美,品味诗歌的情感之美,并能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之美,品析诗歌的情感之美
一、导入课文
师: 大家一定很好奇今天老师会带给大家一段怎样的语文之旅呢?那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插上想像的翅膀随着老师的声音一起开始我们的这短短四十五分钟的旅程吧!
教师朗读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师: 请问同学们能猜得出这是写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景物吗?
生:西湖的春季
师:中国历史上,在杭州当刺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宋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西湖美景的诗文。所以又有人称他们为“风流太守”。其中苏东坡写过的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名诗,大家小学时学过的,能回忆一下吗?
生:《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那白居易笔下的西湖究竟是浓妆还是淡抹的呢?现在请大家拿出笔来,再跟着老师的声音,把我们听到的文字投影在纸上。老师读一句你写一句。你认为这个字怎么写就怎么写。提个小小的要求大家千万不要翻书。
(学生随时老师的朗读开始默写活动)
师:现在请大家迅速把书本打开到68页,看看自己写的完全和原诗吻合吗?请问全对的同学举个手。那么接下来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一下,为你什么你会将此字写成彼字呢?当时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白居易不用你想的这个字呢?读完之后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
二、作者简介
师:那我现在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师:请问你了解白居易吗?在哪得知的?
生: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是唐代大诗人,代表作有《白氏长庆集》。
师:那请问你是从哪了解到这些信息的呢?
生:语文书68页下文注解1那里有介绍。
师:说得很好,老师还告诉大家对一个作家的了解我们往往可以从以下五个字入手:名、时、地、作、评。现在请看屏幕我们一起将白居易的相关简介一起朗读一下。
(学生齐读)
三、重点品析语言
师:那请一位同学说说刚才的默写你写错了字吗?是哪个?为什么?
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类似刚才那位同学的误会?
(师下堂巡视,关注学生易错字。)
师:我刚才看了一下,大家主要错了这几个字上,“脚”、“渐”、“没”、“浅”字。我们有同学把“脚”,写成了“角”,为什么呢?
生:是因为它不理解“云脚”的含义。下文注解有说到“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师:是的,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的雨丝的下部叫“雨”
师:那还有“渐”字有同学把它写成了“溅”。你们能分析下为什么不能用“溅”字来替换?
生:因为“溅”往往是用来描述水花的,而这里说的是乱花。所以不能用。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准确。我们看到“乱花”这个词,眼前会浮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我们又想到了之前学过的一篇文章中的哪段文字呢?
生(齐背):朱自清的《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师:那大家再想想看诗人游西湖是用什么方式呢?步行、乘船、还是……?
生:是骑马,因为后面说的“没马蹄”。
师:你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点了。我们可以想像诗人在西湖边上信马由缰,眼前的乱花景象让诗人渐渐地眼花缭乱了。所以这个“渐”字无法用别的词语取代。
师:那还有同学把“浅草”的“浅”字写错的,大家说“浅草”一词
又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同样之前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又有相关的描写,是哪一段呀?
生(齐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师:除了这一段之外,老师还给大家补充一首诗,那是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师范读全诗)。请大家说说哪句话是写出了浅草的特点的?
生:草色遥看近却无
师:还有刚才老师发现有同学把“绿杨”的“杨”写成了“阳”,那为什么诗人要写成这个“杨”呢?
生:因为这里写的是绿绿的杨柳。
师:我们来看看这一句里的“绿”和“白”字的妙处。白居易是一个把弄色彩的高手,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擅长混搭。其实我们小学时就学过他的一首诗,在里面他大胆的运用表现色彩的词去描摹了一幅春色图。同学们还记得吗?
引导学生背诵《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四、品读出作品的情感美
师:诗歌之美按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叫做“戴着镣铐跳舞”。因为中国的诗歌讲究平仄,讲格律,而正因为这样诗吟诵之时才会有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音律美。那怎样才能读出那种音律美呢?老师教大家在读格律诗中的七言诗句的一个小技巧。首先七言诗句的节拍通常是“二二二一”或是“二二一二”。我们要根据诗意加以判断。其次在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就会有抑扬顿挫的美感了。
师:那下面咱们同学能不能试着用老师教的方法大声地自由朗读呢。
师:请个同学给我们示范一下吧。
共请了三位同学
师:大家评价一下他们读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我觉得还可以。主要是没有读出情感。
师:那你觉得应该读出了什么情感呢?
生:是对春天的赞美和喜悦之情。
师:为什么你们会认为应该是喜悦之情呢?你是从诗句中的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
生:“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最爱”
师:确实一个“最”字看得出白居易对春天到来的喜悦。那这首诗能不能做这样的处理呢?(教师读)“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生:摇头说“不好”
师:那大家说不好,我认为挺好的呀,简洁明了。也交待了行踪。不是也点出了“最爱”了吗?那你们说说为什么不好?
生:那这样就缺少了对春天美景的具体描绘了。
师:对!那请大家说说哪些词体现出了春天的美,而又写出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生:早莺、新燕、争、啄
师:如果我是诗人我会这样写的:处处早莺争暖树,家家新燕吸春泥。同学们觉得是老师的好还是白居易写的好呢?
生齐声:白居易
师:那为什么呢?
下面的学生陷入了沉思中
师:正因为是“几处”而不是“处处”,是“谁家”而不是“家家”我们才能感受到初春到来时诗人那种欣喜之情。也正因为是“几处”所以才会在乍暖还寒时争着攀上暖树。而燕子是春天的信使,一个“啄”字则将燕子辛勤忙碌的兴奋之情生动的再现了。想想看动物都在早春到来之际这么快乐,更何况是诗人呢?再试问问我们大家如果在早春时间来到西湖,只看到的只是“几处早莺”、“谁家新燕”会有欣喜之情吗?所以“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五、小结
今天我们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的语文之旅就此告一段落了。请问大家能把这首诗给背诵下来了吗?
学生点头,齐声背诵全诗。
六、置作业
师:最后,老师给大家布置以下两个作业。请看大屏幕。
1、背诵默写《钱塘湖春行》
2、学习本诗景物描写的写法,将《钱塘湖春行》改写成一篇字数不少于200字的小散文。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篇2
采用以诗学诗之法,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界,加强积累,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体会作者抓景物特征描写的妙处,深化学生对诗歌所抒发的情感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①体会本诗所描写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征,感受西湖的美。②学会寻找重点字词,分析重点字词,理解诗歌的内容。③能背诵全诗。
2过程和方法:①用先独立思考,后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②利用诗歌引发学生的联想,使他们能联想到与之有关联的其他诗歌,加强诗歌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西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
2对比法:在正比和反比之中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体会如何抓事物特征描写之法。
3分散拓展法:在教学中,抓住文本,适时延伸,把视觉触角伸向诗外,加强课内外联系和诗歌积累。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小学里我们曾学过一首诗《草》,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知道作者是谁?谁来说说白居易?指名回答,教师补充。关于白居易的名字有个有趣的典故。师讲:白居易应举,初到京城,以诗拜谒顾况,顾况视其姓名说,长安米贵,居之不易;等他看完上面这首诗,随即改口说,米价虽贵,居之易矣。白居易诗歌的成就很大,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著名的诗歌《钱塘湖春行》。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利用典故,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高昂的情绪和好奇的心理开始下面的“西湖之旅”]
二、读诗
1齐读全诗。解决字词读音:啄zhuó没mó白沙堤dī
2指名读全诗。
三、解题
1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西湖又名西子湖。为什么又叫西子湖呢?其名出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在不断地吟唱着具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西湖。苏轼这首诗里的“西子”就是古代美女西施,在苏轼的眼里西湖就像一位绝代佳人,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总是那样的楚楚动人。
2学生观赏西湖秀丽风光。
[设计意图:利用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西湖诱人的美:并进行第一次分散拓展,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出示西湖秀丽风光组图,加深学生对西湖的直观感受,并为下文学习作好铺垫。]
四、析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白居易笔下的西湖。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学习。
1 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班级交流讨论。
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分析诗歌,分散朗读每一句诗。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①“初平”湖水同沙堤平,即春水初涨,“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②“几处”“谁家”突出了数量的少,“早莺”“新燕”之“早”“新”说明时令的早。有人提议把这句改为“处处黄莺争暖衬,家家飞燕啄春泥”,你们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③“浅草”“才能”说明小草还很小。引导学生回想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你认为下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与本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抓住时令特征“早”字深入分析,并形成板书:
[设计意图:根据自主、合作、探究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流程随着学生的思维变化而变化,并突出重点,利用正面对比和反面对比的方法,领悟、探究作者用词之妙。]
五、悟情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
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的依恋,对杭州的热爱,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从“最爱”、“不足’可以体会到。
(2)白居易对西湖、对杭州的感情是深厚的,我们可以从他的另一首诗中得到印证。
[设计意图:为了防止情感教育的空洞化,采用以字词悟情的方法,并引用作者自己的诗来说明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
六、背诵
(1)如此美丽的西湖,把它装进我们的心中吧!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西湖初春之景。
读第一遍,脑中出现景物之轮廓。
读第二遍,在脑中给景物着色。
读第三遍,使景物动起来,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背诵全诗。
七、作业:(选做其一)
1收集你喜欢的描写春之景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2收集你喜欢的描写西湖之景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思。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走在前列
1.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白居易生平及文学成就,搜集整理关于西湖的诗词名句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2016年9月6日G20峰会“西湖映象”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出示描写西湖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雨后》苏轼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齐读提问:从这两首诗中,你觉得西湖美在什么地方?在白居易笔下,西湖又是一幅怎样的美景?今天,让我们追随白居易的足迹,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
三、展示目标,明确方向
四、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1、简介作者:首先让来认识一下带领着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白居易。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呢?(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补充)
(幻灯片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2.写作背景: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3.律诗体裁:复习提问
五、初读,领略诗韵
1.学习诗词歌赋,离不开诵读这一把金钥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词,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并试着读出感情。(幻灯片 :书声琅琅 情思悠悠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提醒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做好点评准备。生评,师评,生再读、再评,必要时老师范读,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关注全体学生。
3、听录音或视频示范朗读,注意划分节奏。——同位间讨论展示划分的情况,教师引导点拨——课件出示划分成果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节奏,体会情感。
2.齐读诗歌,力求读出节奏韵味,读出情感。
六、译读,通晓诗意
1.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2.同位合作,讲译诗句。3.指名学生展示。
4.译读的基础上,再次齐读全诗。
七、品读,体会诗情
1、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诗歌描绘的是早春景色,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呢?说说你的理解。
给学生充分时间讨论交流发言,教师随机点拨引导。比如,当学生赏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初平”“低”,想像春水上涨、堤岸与水面刚刚齐平、云脚低沉的西湖早春特点,体会意境。
当学生诵读“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时,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赏析。比如“几处”.“谁家”,改“处处”、“家家”好不好?为什么?文章写的是初春 “几处”和“谁家” 突出了初春事物都还很稀少,与“早莺”“新燕”照应。如果换成了 “处处”和“家家”,那就不是描绘的早春之景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早莺新燕争暖树啄春泥的情景:早莺叽叽喳喳、争先恐后飞往向阳的树木,新燕出双入对、忙着衔取春泥建筑新巢。“争”字写出早莺快乐兴奋的情态,“啄”字写出新燕的忙碌勤奋,展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兴奋欢快。
③学生赏读“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时,引导学生抓住乱花浅草体会:纷繁的花朵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遮住马蹄。可以想像诗人与游客游览西湖胜景时的热闹情景。
① 教师补充作者任杭州刺史期间的政绩……
2、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的早春之景。那么诗中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啊?
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从尾联可以看出。
3、再读诗歌,要求读出喜爱和赞美之情
六、描写,感受诗美(8分钟)
师: 通过同学们刚才对诗歌的理解品读,我们感觉到: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那早春的西湖。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根据老师的提示,把自己从诗中所欣赏到的西湖美景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出来。(幻灯片
首联: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骑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的西边。雨后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同水面连成一片。颔联:……
颈联:……
尾联:西湖的美景令人陶醉。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的景色。这里绿柳成荫,白沙堤静静地躺在湖边,那么安闲,那么自在,真让我流连忘返啊。)
例子: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湖岸边,不知是谁家新来的小燕子,呢呢喃喃地忙着衔泥筑巢。放眼望去,五彩缤纷的花儿渐渐的开了,一丛丛,一簇簇,摇曳在春风中,尽情地吐露芬芳,快要让人眼花缭乱;绿茸茸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刚能遮住马蹄。
七、速背,积累经典 根据屏幕速背全诗
《野望》《黄鹤楼》
这个个单元的古代诗文,都是歌咏祖国山水的优美篇章。因此,教学本课,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诗中意境,沉浸于其景其情,发挥想象联想,感受山川风物的灵秀,体会作者寄予的情怀。基于此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幻灯片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知识,学会划分律诗的节奏,能说明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思,学习表达妙处(4)背诵默写诗歌。教学时间
共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野望》《黄鹤楼》,第二课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第三课学习《钱塘湖春行》,总结归纳,迁移学习其他唐诗。
学习:《野望》 《黄鹤楼》
(1)课前预习
A.查找资料,熟悉有关唐诗的常识,了解王绩、崔颢的生平及主要文学成就。
B.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C.领略两首的不同风格。
(2)情境导入
观看节目《经典永流传》中的唐诗演唱,创设唐诗情境。(3)检查预习,落实基础(提问学生)A关于唐诗的知识
B关于王绩崔颢的生平思想及主要文学成就。C野望、黄鹤楼的写作背景(4)初读,领略诗韵
第一,教师引导诵读:①视频示范朗读②教师示范氵③学生自由度④个别展示⑤齐读 要求:听示范朗读时,划分节奏,标出重读字。自由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 第二,划分诗歌节奏
① ② ③ 同位间交流标注、划分的情况 个别展示,讨论,教师点拨引导 课件展示正确划分结果(5)译读,理解内容(6)赏读,体会情感
问题一:《野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划出表明意象的字词,体会画面特点:树树,山山,落晖,秋意浓烈
划出表明人物活动的词,体会画面特点:驱犊返,带禽归,相顾,无相识,歌采薇,山村农家景象:自由快乐,安闲自得
② 引导学生归纳画面内容:山村秋色图,山村农家生活景色,树树秋色,落晖染山,牧人驱犊,猎人带禽,下山返家
③ 合作探究: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流露出孤独郁闷的心情,抒发惆怅孤寂的情怀。……
问题二:《黄鹤楼》一诗怎样将神话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 ② 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划出有关神话传说的字词并理解所表达情感:…… 引导诵读文章,标出眼前景物意象的字词,理解景物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突出昔盛今衰、岁月沧桑之感,为结尾写自己思念故乡,内心孤独埋下伏笔
引导诵读,标出表明作者情感的字词,并体会作者情感:已、空余、空、何处、愁 合作探究:全诗抒发诗人什么情感?
引导学生明确:岁月不再,光阴荏苒、人世沧桑,思念故乡孤寂落寞(7)品读,体会语言
①品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表达妙处 ②品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诗中的表达妙处。(8)速背,积累经典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篇4
1.了解本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词句。
3.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西湖风景和赞西湖的诗词,配乐《西湖春》,导入新课。
二、初读全诗:
请学生朗读本文。生读生点评。注意朗读节奏的划分。七言诗的节奏可以采用四、三节拍,也可采用二、二、三节拍。本首诗可采用二、二、三节拍。请学生读诗。找出诗中的韵脚,在读诗一遍。集体朗读。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xī)水面/初平/云脚低。
(dī)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n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t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三、研读全歌:
1.读诗题,说说诗题告诉我们什么?它可能会表达什么感情?
2.出示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1)首联中哪些地方紧扣了“诗题”?
明确:水面“初平”,河水才刚刚涨满,“平”写出了江浙一带的地貌特征,如果是山区就没有这样的特点,、“云脚低”看出了视野开阔,无高山阻隔。
(2)如果我们这首四联八句诗压缩为首尾两联四句好不好?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明确:没有描写的景色。
(3)作者颔联、颈联为写景的佳句,具有画面感。请同学们读一遍,边读边展开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色。大家从诗句里读出什么景象?
(4)如果将这七言四句诗换成五言诗大家是怎么换的?如果将这八句中的词语调换顺序你会怎么调换?出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分析比较: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处处早莺争暖树,家家新燕啄春泥。
分析比较: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深草已能没马蹄,红花渐欲迷人眼。
(5)这几句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人什么感受?
板书: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马蹄。作者抓住春天的独特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6)我们再看这样一些诗句,从春天的景物中看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相同的景物却可以表达人的不同情感。中国古典诗歌大多以抒情为主,但是,情是难于直接描写的。于是诗人便通过景来表现情,把难以直接描写的情融于视觉的景中,二者交相融合、渗透,构成、“情景交融”的画面。这种用来寄托人的情感的客观景物就是意象,这种情感与景象结合画面就是意境。它是人的情感和景物瞬间结合的产物。诗以意境为上,王国维曾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
3.出示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作者情感的流露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最爱”。“行”字扣题,而且诗人放弃马步行,更能看出诗人对美好景物的观赏,但是最美的地方在哪里呢?还在那个“绿杨覆盖的白沙堤”,具体没有再去描写这里的景色,但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之美,这也是文学作品中的留白艺术。
四、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景: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马蹄
情:意外的惊喜
钱塘湖春行教学计划 篇5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 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 的情景。
答案:
1、初、早、新、渐、浅
2、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3、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提示:一要点出特点,二要写出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并作适当分析。
(自制: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钱塘江潮神种种 篇6
杭州伍公庙在吴山之上,建于中唐之前,可见自春秋以来的潮文化已经深深影响到钱塘江沿岸地区的百姓文化生活。
钱塘江沿线最大的海潮潮神庙是海宁盐官海神庙,清雍正八年(1730)三月浙江总督李卫奉敕建造,正殿祀主神五代吴越国武肃王钱镠、春秋吴国英卫公伍子胥。五代时,吴越王钱镠扩建杭州城,因为潮水冲击无法奠基,他命强弓手射潮头,于是有了“钱王射潮”的传说故事。钱镠用竹笼盛巨石筑塘,杭州城从此有了发展的基础。自然,筑捍海塘的钱镠也成为百姓膜拜的英雄,亦被称潮神。
钱江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充满美感。然而对于生活在钱塘江边的百姓来说,他们关于这条江的记忆,很多是和钱江潮带来的灾难有关。钱塘江自杭州以下,流入平地,北为杭嘉湖平原,南为宁绍平原。钱塘江江水游荡,杭州湾大潮汹涌。据史料记载,从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到1949年的1300余年间,发生潮灾的有183年。钱塘江河口两岸的发展史,也是两岸人民与潮灾斗争的历史。钱塘江海塘的修建,是生活在钱塘江两岸的人民战胜自然的英雄壮举。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尊重和纪念。
在钱塘江南岸,有一位“张老相公”十分有名,他就是宋景祐年间首创用条石建海塘的两浙路转运使张夏。当时杭州一带海塘,多为易腐的柴塘,张夏组织了捍江兵五指挥,专门采石修塘,并创筑直立式石塘十二里,成为钱塘江修建重力式石塘的开端。有了牢固的海塘,就有了安宁的家园。历朝念其修堤功绩,多次追封,民众更是将其尊为潮神。纪念他的相公庙遍及整个绍兴府,其中斗门镇三江(所城)村的最为有名,据说作法事就要一天一夜,各种民俗活动相应异常热闹,可惜其地已归属开发区,以后当只留下文化遗存。萧山有“沿江十八庙,庙庙供张公”之说,甚至还有以此命名的村庄坎山镇张神殿村。直到当今,每年三月初六“张老相公”生日以及八月十八大潮日,钱塘江南岸的百姓仍然汇集到各处的张神庙祭祀祈福,可谓盛事,像衙前镇新林周村就比较集中。
纪念浙海潮神是祈福禳灾活动,带有朴素的民间信仰、实用的民间祭祀的成分,属于地方民俗文化范畴,有一定的思想、社会及艺术的意义。
在萧山闻堰镇黄山村,有一处黄山西南殿,奉祀纪念的是黄山和西南两位修过海塘的治水英雄。这里地处钱塘江南岸、浦阳江右岸。村里的老人说,以前每当海塘出险,村中头人立即发动村民救灾,大开黄山西南殿门,抬出大小如真人一般的宁邦保庆王和保国资化威胜王二王木雕像,拿着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奔向江塘险情地段,百姓无不自带工具,紧随前往抢险。每年农历二月初七到初九,这里都要举行庙会,进行祭祀活动,民间称“祝福”。祝福习俗为钱塘江南岸所独有,绍兴一带尤为隆重。由纪念两位治水英雄的奉祀仪式演变成的年节祈福仪式“西兴祝福”,更是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延续至今。
钱塘江沿岸还有其他各路潮神、潮王庙,奉祀如杭州转塘修建者、唐代石瑰,萧山临浦麻溪坝修建者、明代戴琥,绍兴三江闸修建者、明代汤绍恩……凡是为人民免受潮患而作出过贡献的,人民都没有忘记。
钱塘湖春行教学计划 篇7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 :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
声 形
潮来前平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11观潮 潮来时 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 水涨船高
钱塘湖春行改写 篇8
一、导入。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就随着诗人白居易一起去游览钱塘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感受春天的生意盎然。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三、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四、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五、赏析诗歌的方法
1、朗读诗歌
2、弄懂诗意
3、品味语言
4、想象感悟
六、初读熟悉全诗:
1、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基调)
2、小组分读,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好?
3、生齐读;
4、听录音朗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六、读读讲讲问问。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路线游览钱塘湖的?
2.诗中选取了哪几种景物来表现初春的钱塘湖美景?
3.诗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小结: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七、精读寻觅春踪:
师: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八、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九、悟读景中情语:
师: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生:“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十、总结全诗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春天真的来了,太阳暖暖地照在我身上,我伸了伸懒腰,该出去活动活动了。
外面的雾笼罩着大地,笼罩着房屋,也笼罩着来西湖边晨练的人们。登上孤山,阵阵凉风习习吹过,掠去冬天的疲倦,带来春天的朝气。树木相互掩映。“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放眼望而却步去,西湖是那么辽阔、空蒙。水波荡漾,如海市蜃楼,明来可见,时隐时现。坐在孤山寺中休息,喝上一口上好和龙井茶,顿觉清神倍加。
不久太阳用那一缕缕如丝般的光轻轻地撩开了雾气,雾仿佛舍不得离开西湖似的,缠缠绵绵,袅袅娜娜地轻轻飘散开来。远处几只早莺叽叽喳喳地飞来飞去,停在树上,又飞了起来,好象在争夺地盘,争到好地盘的鸟儿停在树上高兴地唱起了歌,歌声婉转悠扬洒满了山谷、湖畔。燕子也从更南的南方飞来了,嘴里叼着泥巴,在屋檐下搭着自己的房子。
我轻轻地漫步在湖畔,怕惊动了岸边刚刚睡醒的小虫儿。草儿破土而出,花儿竞相绽放。蜜蜂忙着采蜜传粉,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留下忙碌的身影。一旁的蝴蝶却显得轻松自在,成双成对地翩翩起舞,在花丛中嬉戏,玩起了捉迷藏,累了就靠在花瓣上休息,然后,又扑扇着翅膀,钻进另一朵花中。花儿鲜艳得迷醉了我的眼睛,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百花的芬芳怡人、沁人心脾。近处草色初露,令我想起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
最让我喜爱的是湖东那在绿杨翠柳掩映中的白堤。白堤上那一排排碧绿的垂柳在微风中舒展着枝叶,飘动的柳条;那块块绿地中的青青嫩草也静静地躺着。好一派优雅、静谧的景致。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就像这首诗描写的,西湖似诗、似画、似歌。哦,西湖,你就那首令我陶醉的诗,你就是那幅令我迷恋的画,你就是那支令我难忘的歌。
钱塘湖春行(改写)
来了,来了,终于来了。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终于迈着轻盈地脚步再次来到人间。看那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侧,春意盎然,无处不在。湖水骤涨,似乎与湖岸相平,好象一不小心就会蔓延开来。此刻,假如你抬头仰望,入画的一幕会出现在你眼前:天好蓝,云好白,光好灿,昔日那遥远的天空此刻显得好低好沉,好像要紧贴湖面,而我则在不觉中,融入其中。
不知从哪儿传来清脆的叫声,早春的黄莺已到来。都争着飞向那向阳的树枝,也不知谁家的春燕已热闹忙碌开了:啄春泥、衔绿枝,已筑起了自己的家园。散乱的花遍布田园。但仍焕发着迷人的光彩,逼人的眼。
夏衍:钱塘之子,革命文人 篇9
1900年,革命艺术家夏衍在这里出生。1920年,他从这里走出去,投入到左翼文坛,抗战时期高擎文艺救亡的火炬。夏衍为我国艺术事业奉献终身。1995年,遵其遗愿骨灰撒入钱塘江,魂归故里。
今年,是夏衍逝世二十周年。如今,在杭州市和江干区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夏衍旧居得到恢复扩建,夏衍研究会得以成立,占地4.29万平方米的夏衍文化街区最近正式进入规划批复阶段。
钱塘之子:留学东瀛时期的探索,开启了他的艺术人生
十月初,秋阳桂香,笔者走进夏衍旧居,恍若走进他的自传体小说《懒寻旧梦录》里的八咏堂、蚕房、卧室。夏衍正是在这里写下这部长篇回忆录小说。旧居负责人关佳晶告诉我,旧居正是按照这部小说进行复原的。
如今,这里多了一个展厅,中央竖立着夏衍半身塑像,厅内展示着夏衍一生为我国文艺事业作出的成绩和贡献。陈列柜中,放着他的剧本、生前衣物、纪念徽章等旧物。
旧时严家弄,原离城三里。本是沈家祖上下乡祭祖时的临时公馆“八咏堂”,到了夏衍祖父这一代,因家道中落,才由城内举家迁此居住。1993年,经夏衍首肯,旧居开始复建。
然而看似体面的“沈家”,在夏衍的青少年记忆里,却一直为贫穷所困扰。三岁时,父亲中风去世,母亲夜以继日揽活贴补家用。在回忆录里,他写道,“穷还是紧紧地缠着我,杭州多雨水,特别是黄梅天,可是直到二十岁毕业,我始终买不起一双‘钉鞋’……直到老年,每逢伤风感冒,或者别的毛病发高烧的时候,我总是反复地做同一个梦,就是穿着湿透了的鞋子在泥泞里走路。”
1915年春,他的人生开始出现转折:他被保送到浙江甲种工业学校读书。这期间,他遇到了终生难忘的“最好的老师谢遒绩”,以及随后的“五四运动”,他的爱国思想和组织才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1920年9月,学校决定派他去日本留学,培养他为“工业人才”。
得益于在“甲工”打下的基础,他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外语,英语、德语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他对世界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痴迷于易卜生、契诃夫的剧本;大胆将自己翻译的《戏曲论》寄给从未谋面的田汉,请其代为介绍出版。他沉浸在世界文学名著的世界里,欢呼“我爱歌德,我爱华兹华斯,我更爱斯蒂文生”。
在人的一生中,青春岁月是一个诗的时代。1922年,身在樱花之国的夏衍写下《残樱》一诗,“一片片的残樱/蝶儿般地向春泥去/被时光逼走的么/还是伊自己不愿长存/我问。”
“明治岁月”与世界文艺的邂逅,开启了夏衍的艺术人生。
左联运动:他是左联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为抗战民族统一战线鼓与呼
1927年,夏衍回国。很快,他加入共产党,搞工运,跑纱厂。两年后,地下党组织让他较多地进入文化教育界展开活动,筹备“左联”。
1930年3月2日下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正式召开。那天夏衍穿着西装,经代表们举手表决,鲁迅、夏衍和钱杏邨三人组成主席团,在随后的“左联”常委选举中,夏衍再次当选,且得票最多。对于这一年上海的三月,夏衍这样描述,“三月来了!充满了欢喜和希望,我们拥到街头去吧……她,已经冲破了长时间重压着的灰色的地壳,已经接触着料峭的春风。”
1935年到1937年夏衍全身心地投入左联运动,特别是左联电影工作。这段时间他在创作上也取得丰硕成果两个独幕剧,一个历史剧《秋瑾》和著名报告文学《包身工》。
时间来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烽火四起,37岁的夏衍高擎文艺救亡的火炬东奔西走。
那一年,在上海石库门一幢房子二楼,夏衍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周恩来第一句话就说:“还是叫你沈端先同志吧。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周恩来亲切地询问了夏衍各方面的情况,很自然地对夏衍提出:“抗日战争是不可能很快结束的,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你要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工作,做宣传工作、统战工作。”
这是夏衍艺术生涯中一次非常重要的会面。也正是在这一年,夏衍写出自己的第一部话剧代表作《上海屋檐下》。此剧1980年在上海被改编成电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中国现代戏剧经典。
1942年,重庆的话剧活动异常繁荣。在重庆北碚区一间倚山临江的小屋,一个多月后,《法西斯细菌》就诞生在这里。从1936年底的“西安事变”与《上海屋檐下》、“七七事变”与《保卫卢沟桥》、“提高抗战必胜信心、抨击悲观主义”与《一年间》、“反对投降倾向”与《心防》、“跳出个人小圈子”与《愁城记》以及反法西斯战争与《法西斯细菌》,一直到1945年抗战接近尾声与《芳草天涯》,这些作品与这场战争,不仅是紧密联系,而且是同步进行着,为中国的救亡事业争取更多民心与力量。
办报生涯:为办一张有特色的抗战报纸《救亡日报》而辗转奔走
在淞沪抗战的炮火中,1937年8月24日,由国共两党联办的《救亡日报》在上海正式创刊。郭沫若任社长,国共双方各派一名总编辑,共产党方面派的总编辑便是夏衍。这个日子,记载着夏衍开始新闻工作的新起点。
三个月后,夏衍写出《上海失去了太阳的都市》,这是抗战新闻史上的一篇名作,虽是严谨写实的新闻报道,但视点的捕捉、叙述节奏的把握将“上海沦陷了,但是人心不死,人们将在铁与火与血中不屈抗战”的激情斗志完美地表达出来。夏衍的《始信人间有铁军》《悲剧中的悲剧》等力作发表后传播甚广。
田汉曾这样评价夏衍,“在上海《救亡日报》时代,他已经表现非常卓越的记者才能。他对于处理事务是那样的精神勇敢,对于观察事务是那样的敏锐深刻,善能把握要点。”
1937年11月21日,上海沦陷。《救亡日报》当日宣布暂时撤离上海,编辑部迁至广州。1938年1月1日,《救亡日报》在广州复刊。夏衍仍担任总编。10月1日,广州沦陷。当天凌晨6点,《救亡日报》主要办报人员在夏衍的率领下徒步离开广州。次年元月,《救亡日报》在桂林复刊。此时的夏衍,掌握了新闻工作的“十八般武艺”,连排字和拼版都学会了。
nlc202309011109
对于一份报纸来说,言论能直接表明报纸倾向,引导公众舆论。从1938年9月起,夏衍每天写一篇评论,每篇千字左右,直至报纸停刊,共计写了450余万字。他后来回忆道,“那时真是苦极了。每天深夜还得赶社论……真没有一时一刻好好地休息。但也感谢这样使我更能和这伟大的时代同呼吸,对于国际国内每一事变能比较敏锐地看到它的症结和动向,而不致十分错误。”
除了撰写评论,夏衍还尽可能挤出时间到战地采访。1938年除夕,他来到粤北重镇韶关,感受前线将士的士气。采访归来,写出《粤北的春天》这篇有名的通讯。
从一份面向知识分子的报纸,到连普通市民都能接受的新闻读物,到1939年底,《救亡日报》的发行量已增至六千份,成为在粤、桂以至南洋一带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这很大程度上在于夏衍对版面不断加以革新,努力适应更多阶层读者的口味,“救亡木刻”、“青年政治”、“舞台画”、“十字街”等新栏目层出不穷。
夏衍在回忆《救亡日报》的文章中说,“从这时开始,我才觉得新闻记者的笔,是最有效为人民服务的武器。”
电影事业:他与电影人一起,
探索中国电影之路
多年来,中国电影界从业者对夏衍尊称为“夏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不仅因为他是中国进步电影事业的先驱者、开拓者和领导者,更因为他始终和电影人在一起,寻求和探索中国电影之路。
1932年,是中国电影大转变、大革新的一年。电影当时在中国已成为一门崭新的艺术。彼时,夏衍已动手翻译普多夫金的《导演论》,在上海《晨报》“每日电影”副刊连载,署名“黄子布”。
他注意学习电影的艺术特点和拍摄技巧,努力掌握电影特殊的艺术规律。他撰写的第一个电影剧本《狂流》,揭开了左翼电影的帷幕。1933年3月,《狂流》首映轰动了整个中国电影界,舆论界认为该片是“中国电影界有史以来的最光明的开展”。左翼进步电影的局面很快打开了。
1933年春,《狂流》激起的余波尚未散去,夏衍已把全部精力投向《春蚕》的改编。这部电影的拍摄是中国电影与“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第一次结缘。茅盾回忆说,“记得夏衍还陪我去明星影片公司摄影场参观了影片的拍摄。此后,夏衍就成了我家的常客。”这部电影开始了两人数十年的友谊,并为日后《林家铺子》的摄制伏下了契机。
1958年,夏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主管艺术和电影两个部门,工作繁忙。这个时期,他一直在考虑的是如何在新中国的电影中,把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个主题鲜明地表现出来。其时,他问北影厂厂长汪洋,“茅盾的《林家铺子》你们敢拍吗?给我一个月的假,我交给你们一个剧本。”后来,他真的准时将剧本交给了汪洋。
影片《林家铺子》的问世,标志着夏衍的电影改编艺术发展到了更高的境界。夏衍告诉饰演林老板的演员谢添说:“对于林老板这个人物,既不能演成十足的正派,也不能演成十足的反派。他的反派的性格、狡猾性,以及损人利己的行为,并不是外露在表面上的。表面看来他很客气,做人很巴结,对于老婆孩子,他还是很好的,但一有机会欺骗别人,他的手段也还是毒辣的。”在当时能够自如把握这种复杂性格的,大约只有夏衍这样既有高度政治洞察力又谙熟文艺特质的艺术家了。
上世纪50年代末,夏衍先后将鲁迅小说《祝福》、茅盾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改编成电影剧本。后来,主管电影工作的夏衍,虽然已身居高位,仍经常亲手为他人修改剧本。邓小平曾赞他为“电影医生”。电影《早春二月》,经夏衍精心批改的镜头达到143个,而这部电影的分镜头总共才474个,他差不多改了三分之一;剧本《十二朵金花》报到文化部后,夏衍看了剧本听了汇报后,改成《五朵金花》,电影《五朵金花》创下了当时中国电影在国外发行的最高纪录。
1994年10月30日,夏衍的九五华诞。这一天,夏衍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并号召年轻一代学习夏衍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这是继钱学森之后,国家将第二顶“国家有杰出贡献的”桂冠授予一位文化名人。直到2015年,“国家有杰出贡献的”专家仍然只有这两位。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都是浙江杭州人。
《钱塘湖春行》教案 篇10
颔联:……
颈联:……
尾联:西湖的美景令人陶醉。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的景色。这里绿柳成荫,白沙堤静静地躺在湖边,那么安闲,那么自在,真让我流连忘返啊。
生: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湖岸边,不知是谁家新来的小燕子,呢呢喃喃地忙着衔泥筑巢。
放眼望去,五彩缤纷的花儿渐渐的开了,一丛丛,一簇簇,摇曳在春风中,尽情地吐露芬芳,快要让人眼花缭乱;绿茸茸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刚能遮住马蹄。
师:哦,同学们描绘的春景太美妙了,让我们再次陶醉其中了。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呢!
八、背一背 积累经典诗作(3分钟)
1、师:同学们,积累古诗词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底蕴,让我们再来积累一首! (出示投影) 请自由朗诵诗歌,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感情地背诵。
2、学生自背
3、检查背诵。
4、学生齐背。
九、比一比 体会诗之异同(5分钟)
师:春天是美丽的,古往今来,多少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太多绘春赞春的美文佳
作。下面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一起大声读一遍!
阅读韩愈的《早春》,试从所描绘的景物及所抒发的情感方面比较异同。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师:除此之外,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春的古诗词佳句。
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2、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唐)杜牧
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唐)孟浩然
4、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唐·贺知章
十、结束新课(1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的“钱塘湖春行”就要结束了,请不要忘记风光秀丽的西湖;
钱塘湖春行翻译 篇11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诗 意
行走在西湖边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
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
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相关内容
艺术特点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创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
参考资料:
1、龚克昌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52
2、马茂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07-908
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初春作者游行的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春水初涨,远望与岸齐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钱塘江架起道道彩虹 篇12
公元前210年秋,秦始皇南巡到杭州。据司马迁《史记》载:“至钱塘,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经考证,秦始皇渡江处是现今富阳市金桥乡秦桥村附近。此后,2000多年过去了,由于江潮澎湃,江底有流沙,一直未能在钱塘江上架桥。至1937年,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建成了第一座钱江大桥,改写了钱江不能架桥的历史。这座钱江大桥是我国桥梁史上首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跨江大桥,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重视。大桥宏伟壮丽,雄姿勃发,与古老的六和塔相互掩映,成为杭州乃至中国的一大胜景。
半个世纪过去了,复建的钱江大桥已“超龄服役”。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铁路、公路运输量成倍增加。1989年测算,桥上通过机动车日平均达9464车次,自行车4969车次,大桥已不堪负荷。在钱塘江上再架新桥,势在必行。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钱江二桥被列入“七五”期间铁路建设“中取华东”的重点工程之一。
二桥横空出世
1987年秋天,“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生前最后一次登上亲自设计的钱江大桥。他此次杭州之行,唯一可以告慰大桥的是:“你不会长年孤独了,现在新的大桥又要造了。有了老二,我感到非常高兴……”
是的,茅以升初来时,钱塘江天堑茫茫;如今,他要走的时候,江上却要关梁再渡。
钱江二桥是“中取华东”建设战役的咽喉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最大的交通工程。这项耗资近3亿元的全国重点工程,究竟是怎样跃出蓝图而雄踞江上的呢?
1986年10日,万里副总理亲赴杭州,在西子宾馆主持召开国务院华东铁路建设会议,其首要议程就是要确定钱江二桥的桥位。万里副总理说:“桥位的选定,要考虑下一代,考虑到下一个世纪,考虑几亿人都富起来了以后,首先他们要到北京看看,第二要到‘天堂’看看。假如每年有万分之一的人来看西湖,杭州怎么办?”
终于,众望所归的理想桥位选定了在老桥的下游12千米处。这为杭州铁路枢纽东移拓宽了希望的天地。
关梁再渡,彩虹双悬。这一片热土托起了钱江二桥“天然”的非建筑形态的桥墩。这桥墩,由岸畔人民的热忱心愿筑成,凝结了多少代人“在水一方”的期待和渴望。建设者克服了在强潮怒涛中造桥的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如期完全任务。历史在这里交叠,延续了茅以升建造钱江大桥的历史。
这就是钱江二桥。它是世界强涌潮河段的第一大桥,是当今世界上钢筋混凝土连续长度最长的“公铁大桥”。它的铁路引桥采用单点顶推法,顶推重量和距离均为全国第一;全桥采用了大批量国产大吨位群锚锚具,在全国当属首次。可以肯定地说,钱江二桥已经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桥梁史上树起了光彩夺目的丰碑。
三桥四桥彩虹双悬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当关梁再渡的喜悦尚未消失的时候,钱江三桥的蓝图已经绘就,无须多少时日,在老桥与二桥之间的江面上,将出现一座浑似偌大人字特征框架的斜拉桥。
放眼钱塘江南北,国家级的杭州及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揭开了宏大的建设序幕,定址萧山的杭州国际机场筹建紧锣密鼓。原为杭州过境公路的二桥改为沪杭甬高速公路专用桥后,相当一部分车辆须绕道杭州市区经钱塘江大桥和轮渡过江。市区交通“肿胀”不堪。据测算,当时两岸车流量正以每年24.8%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杭州国际航空港的客流量已达800万人次。
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并确定了“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能用”的三桥建设指导思想。总投资逾6亿元的钱江三桥在30个桥型方案中选定等跨双塔单索面斜拉式。这一国内外首创的桥型借鉴吸收了当今国际斜拉桥设计的精华,两座高80米的索塔采用挺拔耸立的独柱结构,竖琴式布置的斜拉索由15对高强度钢丝束组成。高耸的主桥跨与连续梁平型桥形成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整体布局,充满了现代气息。这不禁使人想起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桥,无论是繁复华丽,还是简朴古拙,往往能以其独特的主体造型美,和水体及周围景观组成和谐之美,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斜拉桥优美典雅,桥体洁净,桥面高隆,轻盈飞动,耐人寻味。
钱江四桥结构巧妙,错落有致,是采用具有民族特色拱桥结构的成功范例。有人说它“城市个性”飞扬,因为它是大小拱结合的钢管混凝土系杆拱长大拱桥,与历代人们赞美的赵州桥可以媲美。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拱肩加拱的“敞肩拱”桥型,一个大拱,状若长弓,桥面与水面却基本平行。大拱的两肩上,又各驮着小拱,拱上加拱,不仅减少水流的阻力,减轻桥重,而且使桥身多变,不呆板,显得美观。尤其在江面,这种构筑亲切自然,相处得体,置身桥上使人感到清流似可一掬,沧浪似可濯足,堪称水与桥的杰作。钱江四桥多跨连拱,双层路面,其中2座为190米跨径的主拱,9座为85米跨径的小拱,目前在国内独一无二。
钱江四桥吸收了民族拱桥结构特色,被国际桥梁学会副主席项海帆院士赞赏,说它在世界桥梁史上具有创新意义。而大桥两端辅以供游人乘坐的垂直升降梯,为杭州实施“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创造了必要条件,还为人们提供了观赏天下无双的钱塘江大桥和城市景观的环境。由于桥的美,引起了游人的遐想,产生一种意境美。登此桥,诗的氛围和桥的景物水乳交融,产生一种深蕴淡出的情致,其意境浑然天成,妙不可言。
迈向钱塘江时代
随着浙江省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杭州城市发展也由西湖时代迈向钱江时代。
继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汇合处的钱江五桥建成后,钱江六桥成为跨江发展战略中的浓墨重彩的一笔。钱江六桥系拱形桥,高达40米,主桥为3孔,主跨跨径达232米,为国内同类型桥梁中最大的跨径。主墩基桩深达115米,创下国内桥梁建设之最。主墩采用6000吨抗震盆式橡胶支座,这样大吨位的橡胶支座,在国内尚属少数。它的钢构连续梁组合体系,在全国排名第一,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这是一座屹立于钱江涌潮正面的特大型现代化桥梁,与钱江大桥设计理念迥然不同的是,它具有宏大的气势与鲜明的公路桥审美特征,在设计、用材和外形等方面,都堪称杭州城市东部一座新的标志性建筑。沿着江边大道驱车远望,六桥在晨雾中隐现硕长的身躯,令人感觉到刚与柔的结合,稳定与轻巧的交融。方案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是古典美学与力学原理在现代化条件下的复兴与创新,它使人感到中国桥梁艺术的特色与桥梁文化史的悠久。设计大桥的史方华高工说:大桥是直线与波浪形的结合,给人一种静中带动的审美情趣,诗意地说,是平静的水面泛起了涟漪。
江东大桥一桥多型,设计新颖,其中三跨空间缆自锚式悬索桥为世界领先、国内唯一。桥梁结构为自锚式悬索桥和预应力砼连续梁组合体系,主桥为两座悬索桥和一座钢构桥。3年拼搏,大桥于2008年12月26日胜利建成通车。建成后的大桥桥型优美,犹如“钱江帆影”,它成了钱塘江上又一道亮丽的景观,也是建设杭州这座品质生活之城的标志性工程。之所以有“钱江帆影”的称谓,还与南宋诗人陆游有关。陆游在观潮送友人江上所作的诗中,有“江平无风面如镜,日午楼船帆影正”的佳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钱塘江江潮来临之前恬静的氛围。江东大桥在桥梁景观的设计中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优雅境界。江东大桥的桥型组合与钱江环境和谐一致,主桥的桥型结构为三跨空间缆索自锚式悬索桥。这是一种古老的桥型,具有传统悬索桥的主要审美特征,桥型独特,富于张力的曲线主缆十分雄伟。
【钱塘湖春行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钱塘湖春行》的 课堂教学实录07-03
钱塘湖春行教案10-20
钱塘湖春行翻译06-11
《钱塘湖春行》改写10-17
钱塘湖春行中考阅读08-23
《钱塘湖春行》读后有感11-03
《钱塘湖春行》古诗文赏析08-20
《钱塘湖春行》课堂实录及阅读测试06-10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练习题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