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议论文:文明的幸福

2024-05-14

优秀议论文:文明的幸福(通用9篇)

优秀议论文:文明的幸福 篇1

在这阳光普照、万物复苏、温柔的春风拂面而过的季节里,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我们的祖国问好。

每一天我都可以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坚强。还记得的汶川大地震,当家园破灭,天地齐哀的危难时刻,我们坚强的祖国您没有被打倒、击垮。而是越发团结,努力。面对巨大灾难,您的伟大与坚强给了灾区人民更好地生活下去的信心。大灾无情,大爱无疆。乐观和坚强感染着每一个中国人,也让世界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您。祖国,不幸中阳光依旧会温暖您。如果悲伤,我们每一人都会拉起手来坚强的挺立,因为我们爱您!

同样20美丽的盛夏,“奥运会”让您成为世界人民瞩目的焦点。祖国您真美呀!是极致,是神韵,更是五千年历史文明尽善尽美的展示,用我这稚嫩的笔又怎能写尽您的博大与美好。

当我们还沉浸在即将迎来上海世博会的无比欣喜之中,玉树又让您、让每一个中国人再次撕开创伤。祖国,让我拥抱您,亲吻您的创伤;祖国,黑暗会过去,太阳每一天都会在东方冉冉升起。让我们同心携手、共同努力一起见证玉树的废墟上重新建起幸福家园,也在中国人的心中建起又一个美丽与希望。

祖国,您好!我还在健康成长,每天都在目睹您的伟大与坚强,让我这幼小脆弱的心灵沐浴在春天阳光般的感动与温馨之中。祖国,您好!请接受一个少先队员的敬礼!

优秀议论文:文明的幸福 篇2

幸福, 是人类的原动力。

向往幸福:从认知幸福的本质入手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的物质与精神各层次需求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感, 是需求满足程度的客观性与感受愉悦层级的主观性的有机统一。

什么是幸福的本质?幸福的本质就是人性需求的满足。

什么是人性的需求?人性的需求就是人的本性决定的物质与精神各个层面的需求。

当代世界级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 (包含爱情、友情、亲情等需求) 、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前两层次是物质需求 (包含衣、食、住、性和健康与环境安全等物质生存条件的需求) ;后三层次是精神需求 (包括情感、尊严、荣誉、事业、成就感等精神享受与拓展的需求) 。

不过本人认为:人性的需求有十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育子需求、社交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尊重需求、公平需求、发展需求 (根据自我才志、特性与资源创造价值、发展自我的需求, 即“自我实现”需求) 、升华需求 (即贡献社会与天人合一需求, 亦即理想需求) 。

人性的需求有层次, 人的幸福也有层次。仅仅满足物质需求的愉悦感, 是低层次的幸福;满足精神需求的愉悦感, 是高层次的幸福。

满足上述各个层次的人性需求, 是最完美的幸福;实现贡献社会、天一合一的精神升华的需求, 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人们会发现, 无论把人性需求分为五个层次还是十个层次, 安全需求都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而生态安全, 是人类和所有生命安全需求的自然基石!

然而, 我们当下所处的生态安全状态怎么样?能满足我们人性需求中的基本要求之一——安全需求吗?

众所周知:当下地球的生态现况, 已经日益危及人类的生存安全!

安全尚无, 何来幸福?

追求幸福, 当从拯救地球入手

有考古学家发现:地球史上已经历过五次大毁灭, 离今天最近的第五次大毁灭是7600万年前的恐龙时代的毁灭。其外部原因是宇宙运行的周期循环出现的一个外星球撞击地球所致。但内部原因是否也与恐龙膨胀的体型、膨胀的群体和膨胀的食欲消费导致生态失衡乃至地球运行轨道偏移有关呢?值得当今人类思考。

有生态学家警醒:如果人类任由狂热消费资源、污染环境、再不复归生态平衡, 地区将面临第六次大毁灭的宿命!

自2008年中国汶川8级大地震以来, 全球每年都要发生震惊世界的生态大灾难, 包括:2009年的海地、智利8级以上大地震;2010年的中国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2011年的日本“3.11”9级大地震、大海啸;2012年的意大利火山爆发、泰国大洪水、北京水漫京城、上海海水倒灌;2013年的中国华东、华中42度以上百年一遇的酷暑以及中国雅安7级地震和伊朗与巴基斯坦交界地区的7.7级大地震等等。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世界各地的官方与民间的科学家、预测家纷纷预测2013年年底以后, 地球还将发生更为可怕的灾难!譬如新华社和央视都曾报道的:

美国科学家研究机构公布研究结果: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火山恐将大爆发, 将造成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毁灭性灾难;

日本科学家公布研究预测结果 (中国预测学家在此之前便已预测相似结果) :日本湔沟和东京湾海底出现大断层, 势将发生9.6级以上的超级大地震和大海啸, 不仅将导致日本沿海大面积沉沦, 而且破坏力将波及中国的大连、江浙等东部沿海地区!日本政府将此预测作为决策依据, 紧急部署了相应防范举措和应对方略。2013年9月5日, 日本还举行了500万—800万人口防范和应对超级大地震的演练……

世界天文学家预测:2035年将有一颗外星球撞击地球。世界各大科技发达国家正在研究如何让地球避免这一恐龙时代的噩梦……

令人欣慰的是, 国际社会日益觉醒, 在联合国主导的全球气候大会上, 世界各国于2010年达成“拯救地球”的“哥本哈根共识”, 2011年达成“现在是拯救地球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南非德班共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各国囿于自身利益结构和体制机制的局限, 迄今尚未能实施全球一体共救地球的可行性方略和实质性举措。

怎么办?地球兴亡, 匹夫有责。先从我做起, 从在坐的和不在坐的每一位需要生命安全、追求人生幸福的地球公民做起, 各尽所能, 优势互补, 低碳生活, 保护环境, 形成合力, 爱护生态, 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同时从民间、从学术界、传媒界发出呼吁:官民互动, 全球联手, 复归生态, 拯救地球!

创造幸福:从共创生态文明新纪元入手

什么是生态?生态不能仅仅顾名思义地理解为“生命的状态”。生态是生命体系及其环境系统运行的状态, 是生命体系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系统运行的综合状态 (内涵) , 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乃至身心生态、心灵生态等等 (外延) 。

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对生命体系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系统的认知、优化、呵护和进化的哲学理念、科学文化、体制机制、行为方式、道德价值体系的总和。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历史纪元, 是以物质文明为主导的时代。物质文明主导了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等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新纪元, 是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新时代。应以生态文明引领、溶渗、升华物质文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健康文明乃至精神文明、心灵文明的一切领域。

这样的人类新纪元, 就是人类生态文明的幸福时代!

内涵与目标共识明确, 危机与挑战迫在眉睫。当下的关键在于怎么办?采用什么方略、对策应对危机?走什么路径达成目标?

拯救地球:从遏制地球危机的成因入手

要探寻拯救地球的关键方策, 首先应研判地球危机的主要病因。本人抛砖引玉, 提出从研析地球危机的人为病因入手, 探寻人类拯救地球的方略。

当然, 从宇宙万事万物都有生灭、成败、循环过程的周期运行规律来看, 地球也是有寿命的, 那是外因。人类不能改变地球万物生灭循环的总体规律, 但人类的主观能动可以加速或延长地球万物生灭循环的过程。正如一个人的生死存亡, 不能因为他在百年前后早晚要归于寂灭, 就不去努力健康成长和发展自我乃至贡献人类与世界、让有限的生命活得更加精彩, 更不能破罐破摔、糟蹋生命甚至加速摧残生命。与此同理, 人类不能因为地球早晚要寿终正寝, 便不去遵循天道规律、呵护地球生态、让地球母亲和她衍生、养育的人类与众生子孙万代运行更和谐、绵延更长久、活得更精彩, 更不能早早便以末日心态, 膨胀末日贪欲, 野蛮掠夺资源, 践踏地球生态, 敲骨吸髓, 杀鸡取卵, 疯狂消耗地球母亲的生命能量, 无耻抢劫子孙后代的生命粮仓, 加速地球母亲和人类自身坠入万劫不复的毁灭黑洞!

纵观中外, 加速并恶化地球生态危机的三大人为病因是:

(一) 物欲膨胀导致了对地球资源的疯狂掠夺

人的物质需求和物欲的适度满足, 是人必需而属于较低层次的幸福来源。

但若人仅仅以物欲的满足为唯一目标或终极目标, 那只是动物的幸福。而若以物质需求为导向, 物欲膨胀引发物质消费的恶性膨胀, 导致对地球资源的疯狂掠夺、对地球生态的野蛮践踏, 那便不是人性的需求的满足, 而是魔性贪欲的张狂;更不是人的幸福所求, 而是魔的罪孽所致!

当今世界, 人的物欲恶性膨胀, 导致地球资源行将枯竭, 地球生态早已失衡, 生态灾变此起彼伏, 但却依然野蛮掠夺资源, 玩命制造工业垃圾, 大肆玷染地球母亲, 疯狂地将地球及其众生加速推向第六次大毁灭的悬崖......

(二) 金钱至上垄断了人们的价值观, 异化了人类的幸福观

金钱, 是物质财富的交换媒介和衡量标尺, 是物欲满足的便利手段和不二捷径。而以物质需求为导向的社会和物欲膨胀为目标的个体, 必然是金钱至上的社会和个体。纵观当今世界, 黑幕交易瓦解着制度规范, 金钱铜臭熏染着人类灵魂, 君不见, 为了超额利润, 原本治病救人的药品也成了贿赂医生、坑害病人的载体;君不见, 为了几个臭钱, 原本三代同堂的祖屋, 竟成了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祸根!似乎金钱至上倒成了东西方共同的“普世价值”, “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东方魔咒, 竟成了人类世界通行的潜规!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正义、诚信与博爱、忠孝与仁义、善良与慈悲、尊严与荣誉等等东西方人类美好的价值观, 似乎要被金钱至上所绑架、所垄断;由人性需求从低到高、从物质需求上升到精神需求的层次性所决定的人类幸福层次从物质幸福上升到精神幸福的幸福观, 几乎要被物欲膨胀决定的金钱至上所异化、所颠倒!

在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幸福观导引下, 人类怎能不竞相掠夺资源——糟蹋生态——换取金钱——满足物欲——扩张消费——膨胀贪欲——再掠夺资源——再糟蹋生态......直至地球油尽灯枯、生态颠覆毁灭、人类陷入万劫不复的黑洞……

(三) 权力垄断强化了人性的贪欲 (包括物欲和权欲)

马克思揭示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笔者认为权力的本性是追求权力最大化、垄断化、无约束化。

孟德斯鸠等先贤早已揭示一个铁律: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腐败, 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中外皆然, 概莫能外, 无数事实早已证明并且还在证明这个铁的规律。

俄罗斯共产党领袖久加诺夫总结苏联崩溃的教训时指出:苏联党和国家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专制垄断:政治上垄断权力, 经济上垄断财富, 文化上垄断真理。

当今中国和类似中国的贪腐 (如某些非洲国家的贪腐) , 主要来源于权力的垄断和不受制约、缺乏制衡、监督乏力的政治体制, 尤其各级一把手的权力没有制约, 监督缺位, 更是腐败的高发点。权力的垄断和缺乏制约, 必然强化和膨胀人性种种贪欲, 包括物欲、权欲和色欲, 反过来, 膨胀了的贪欲又成了掌权者滥用权力、争夺资源、追求财富最大化和权力最大化的内驱动力。

即便某些民主发达国家和类似民主的国家, 也存在着权力垄断, 不过不是政治权力的垄断, 而是个别和少数财团对金融权力的垄断, 以金融权力垄断经济、控制民意、从而操纵政治权力与经济社会运行。这种金融权力的垄断也会强化人性的贪欲, 而且往往直接膨胀人性的物欲及其变种——金钱欲, 强化金钱至上、金融称霸的价值观, 从而诱发资源的掠夺和消费的膨胀乃至生态的摧毁、人类的毁灭……

幸福方略:以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为依归

揭示了地球危机恶化的成因, 自然便可得出拯救地球、遏制地球危机成因的方略:

(一) 遏制物欲膨胀, 共创心灵文明, 从矫正人类幸福观入手

要从每个人做起, 从每个国家做起, 全球联手, 人人担责。从理念上倡导低碳消费, 鄙视奢靡之风;从政策上抑制消费膨胀, 遏制物欲膨胀;从制度上开证高消费税, 奖励低碳节约行为;从文化上升华精神文明, 共创心灵文明。从矫正人类被扭曲了的价值观、颠倒了的幸福观入手, 在满足人的基本的低层次的生理需求、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等物质层面需求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和满足人的社交需求、情感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自尊需求、公平需求、创造需求、发展需求和理想需求、升华需求等精神的、高层次需求, 引导人们从狗苟蝇营的动物式的物质幸福的追求与沉迷中, 走向德、智、美、爱、荣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精神幸福的追求与创造!

当人人都以追求精神幸福为荣、以奢靡挥霍为耻, 地球便有救了。

(二) 改金钱至上为生态至上, 以生态文明主导一切文明

要彻底改变当今世界金钱至上的价值导向、物质主义的政策导向, 确立生态至上的价值观。要走出物质文明为主导的旧时代, 走向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新时代。

可喜的是, 中共十八大率先提出了构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目标, 并明确要求把生态文明贯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 共创生态文明时代。

笔者建议:要创建生态文明新时代, 还须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 生态文明不仅要贯穿、而且还必须主导、引领、升华物质文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健康文明乃至精神文明、心灵文明等一切领域, 凡有违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建设、政治体制、社会风俗、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 都应一票否决、彻底改革和坚决矫正, 凡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项目、体制架构、文明成果和改革建议, 都应优先实施、借鉴和采纳。

果真如此, 生态文明新时代便离我们不远了。

(三) 革除权力垄断, 实现多元共和, 构建幸福中国

从中国角度看, 当务之急的关键是要革除公权力即政治权力的垄断, 把“天下为公”的政治文化理念转化在“权为民所赋”的政治体制, 把”共和国“的国名落实于“共和国”的国体, 借鉴国际有效经验, 结合中国国情, 逐步构建一套天下为公、主权在民、公民为本、宪法至上、权为民赋、利为民谋、全民参与、共同治理、监督独立、分权制衡、以法治国、依宪执政、多元共和的公权体制即政治体制, 真正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民主政治目标) , 真正成为各阶层、各民族、各宗教、各党派、各团体、各社群、各区域多元共和、平等协商、多元共治、和衷共济的“人民共和国”!

唯有如此, 才能从体制、机制上遏制贪欲膨胀、根治贪污腐败;唯有如此, 才能从根本上打破经济垄断、维护公平正义、杜绝盲目决策、呵护环境生态;也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才能构建生态复归、经济小康、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人民康乐、精神高尚、多元共荣的幸福中国!

从全球视野看, 世界各国内部都应打破权力垄断, 实行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多元共和, 以有效遏制贪欲的膨胀、权力的不受制约、发展的不计生态后果与独断专行。

某些政治权力似无垄断但存在金融垄断操纵政治权力与经济发展的国家, 也必须让全民警醒, 通过全民公决与民主立法等有效路径, 遏制金融干政, 打破金融垄断, 摆脱金融操纵, 还全体公民一片纯净的民有、民治、民享、全民共护生态、共享幸福的多元共和的蓝天!

那时, 不仅实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多元共和, 还将构建国与国之间的国际的多元共和, 不仅实现世界各大宗教、各大文化体系的社会大共和, 还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大共和!

(四) 以联合国为主导, 全球生态复归一体化, 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

要把哥本哈根会议达成的“拯救地球”的全球共识, 真正转化为世界各国共担的“拯救地球”的神圣使命, 就必须以联合国为主导, 实行全球生态复归一体化, 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

首先要以联合国名义发动在全世界树立“覆巢之下没有完卵、生态危机没有国界”的生态全球化意识, 普及“地球兴亡, 匹夫有责”的地球村民使命感, 国不分大小强弱, 必须共担节能减排、拯救地球的职责;人不分男女老少, 必须人人履行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的使命。

其次要实施以联合国为主导、世界各国为主体、全球人类共同参与的“拯救地球复归生态全球行动”, 制定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 制定全球统一、人人必须遵守的生态环保国际法, 并严格遵守, 违者必受到法律制裁和经济制裁。

再者要以联合国牵头, 成立“世界灾变预测防治组织”, 把世界各国官方和民间富有天灾预测与防治经验和成果的顶级科学家、预测家和社会活动家凝聚起来, 优势互补, 服务全球;成立“全球生态复归一体化组织”, 在联合国领导和世界各国配合下, 统一制定“全球生态一体化复归路线图”, 统一规划和配置世界各国生态复归的任务、进程和职责, 并调配有效资源开展协作与重点突破, 形成全球生态复归一体化有效机制, 真正构建成人类生命共同体。则可有望以多元共济保多元共生, 以生态复归保地球平安, 以地球和谐保人类幸福!

文明的痛苦与幸福 篇3

在笔者看来,辛亥革命得益于“文明之幸福”处实在不少。如无线电报、火轮船、印刷机、蒸汽机车等技术发明,反清的民族主义如何四处传播,使阅报读刊的少年们心痛、振颤,血枯、泪竭,进而“日事制造利于革命之新闻”,让“清吏震惊,党人气盛”。如无清末的预备立宪、地方自治等政制改革,张謇、汤寿潜、谭延闿等本该是“国之柱石”的人物又怎有能力反戈一击,由“各省响应”之带头大哥再变为“民国元勋”。更不用说创建于新政之中的各省、府、州、县学堂培养出的新军、新学生。正是他们与不少毕业于速成科的留日洋学生直接构成了革命之血肉。难怪胡先回忆说:“辛亥革命之秋,尝见市上有一种极可笑之图画。以张文襄派遣学生出洋为有心颠覆清室张本。”

以上种种恰恰呼应了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一最发人深省之观点:革命如何从以往事物中自动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些“文明之幸福”正是辛亥的肇因,而非辛亥之结果。再看“文明之痛苦”,辛亥革命后,被称为“北洋军阀时期”的那十几年可能至今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仍是个中国近代史上的黑暗时代(尽管近年来人们认识已有所变化)。从国体之争的“共和危机”到边陲思分的民族危机,再到凄苦无告的民生危机,那个时代从某个侧面望去确如鲁迅所言的铁屋,觅不到一扇可以透气的窗。连孙中山都承认:“一般平民心理上,多谓革命党从前说的,革命后人民有多少之幸福,不革命有如何的危险,都是一种骗人的话”。可见经文明之痛苦,未必就有文明之幸福。要继续追问的是这些危机究竟从何而来,与辛亥有怎样的关联?至今仍根深蒂固的解释是:如果辛亥革命不软弱、不妥协、够彻底,似乎就能避免上述危机。这里且不说不彻底的革命是否就比横扫一切,打倒所有的革命更需要诟病,就连看似为定论的“不彻底”亦可重新讨论。

辛亥前十余年实已是一个变得太剧烈的年代。如为士绅产生画上休止符的废科举,不少论者皆以为其影响要比革命还大得多。丁文江在一九一二年给莫理循的信中则感叹:“见到我国的姑娘们用一双天足走在街上,登上有轨电车,坐在餐馆里吃饭,……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深深懂得十年前——仅仅是十年前——那些可怕的清规戒律的人来说,纯属崭新的生活!”而《时报》上广为人引用的“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等一系列“兴灭”现象也能看出清末变革与辛亥革命叠加所造成的从政治、文化乃至民间习俗的巨大变化,不过这些变化同时就是日后危机的根源,如军阀的兴起可上溯至北洋与各地新军;清末从洋务到新政的改革就已少见对“民生”的体恤;满人王朝覆灭,一套依据不同族群来区别治理的边疆控制技术亦随之消亡等等。

当然变化“彻底”的程度随地域和人群的不同而差异甚大,以袁世凯称帝事为例,顾颉刚就注意到当时“一般社会”以袁称帝为“英雄事业”,“太息其垂成而失”。据顾氏分析是因为在这些人脑中“世界进化观念没有一毫一乎的存在”。知识人有如此看法,于是就出现了总拿来作辛亥不彻底例证的阿Q与“柿油党”之类的故事。其实只要把眼光稍扩展至鲁迅亦未见的后续历史,就会发现通常被认为彻底的革命,阿Q们的痕迹也一样不少。如一九四九年六月,底层因抗捐而起的民变中会冒出“打倒蒋介石,活捉毛泽东”这样政治极不正确,却很难归因于“反革命分子”煽惑的口号。即使是真正的煽惑,其运用的资源虽不乏“第三次世界大战将至”等新信息,但亦有相当多的“旧物”。一九五○年美军仁川登陆的消息传开,江苏吴县城根就挖出了当年颇为辛亥推波助澜的烧饼歌诀以证新中国将“亡”。而在土改中对贫雇农最具吸引力的除土地外,还是“宁式床”的诱惑——地主的浮财、底财。可见,革命虽斗转星移,升斗小民仍是基本不太理会何为世界进化,何为真正的革命。对他们来说生活境遇是政治好坏的标准,怪力乱神则深深镶嵌其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对他们的塑造对历次革命的发起者而言成了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

从所谓辛亥革命的软弱、妥协和不彻底中衍生出来的老生常谈问题还有很多,如它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什么性质的革命?有无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等。在这些问题背后隐含的是总要把辛亥作为一种革命殊象来讨论的执著。而这种执著从其形成过程看来自于多方持续不断的努力塑造。从日本鼓吹“东亚之孟禄(Monroe)主义”到新文化运动建构其合法性,从国民党欲勾连民族革命至国民革命的谱系到共产党要证明“救中国”者舍我其谁,上述力量都将作为殊象的辛亥革命固定化并普及化,且也印证了曾如野火般燃烧过清末革命少年之心的社会不断进化、历史总有阶段等观念有多长远的生命力。其实二十世纪中国的三场革命从头至尾相距不过三十八年,唐德刚先生笔下湍急的历史三峡至今还未漂过,又何须亟亟乎将中国革命斩件上桌?“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虽经不起史实的推敲,却提醒我们以不同的历史视野来解读辛亥乃至整个二十世纪中国革命,而这一视野可将其称为现代转型。从此视野看,一九一一、一九二八、一九四九自然都代表着一个政权的终结和一个新政权的开始,随之自然有相当程度的历史断裂,但其延续性却一直是稍被忽视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延续性:

其一是由现代转型之痛苦所带来的延续性。西方现代的兴起从不少方面看真的是一个偶然,但当这个偶然一手借坚船利炮,一手借文明的理由而演变成所谓贫弱之中国必须要遵从的普遍规律,从个人到国家的痛苦也就变幻为真真切切的东西。从太平天国后的自强(洋务)运动始,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孙中山、宋教仁等都曾各自承受着由近代变局所带来的巨痛,无痛苦不会思改革;无痛苦不会思变法;无痛苦不会思革命。正是在这些痛苦中,中国的现代转型启动了、延续着,革命的延续性也正包含其中。但只要攫取这段历史中的几个断片,或许会发现此种延续性的另一面:

一八五○年代末,正踌躇满志,欲灭长毛的胡林翼在长江畔驰马,猛然看见两艘火轮船,逆流而上,飞快游弋,中国船舶难望其项背。胡变色不语,回营途中忽大口呕血,几乎坠马。此后每有人与胡谈洋务,他总摇手闭目,神情黯然,叹称:“此非吾辈所能知也……”

一九一一年十月,辛亥革命起,湖南掘曾文正、左文襄墓;南京拆曾文正祠;上海李文忠铜像,白布缠头与左肩,颈下悬牌,曰“满洲奴隶”。《民立报》某书籍广告称章太炎为“近代民族主义伟人”,孙中山则只是“逸仙先生”。

一九二九年西湖博览会开幕,革命纪念馆展览大量中山遗物,目的是要让观者知道“一部总理革命史,便是全部的中国革命史”。同时他们也会看见章太炎的“落伍者丑史”相伴其旁。

一九五○年,凡“中正路”皆须改名,殃及宋教仁公园。出版物封套上画“黄花岗”即无人购买。

一九五一年,章太炎夫人谓:章氏与高尔基同年去世,而解放前上海即年年有人为高尔基开纪念会,而无人念及太炎者。即太炎门人,亦甚少提起……

如同上述人、事、物的命运一样,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呈现出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复杂面相,不过在这些面相背后,革命领袖试图为万千人造命,带领他们向一个宏伟目标前进的理路却基本无差,其吸引力因上通理想社会之实现,下连安身立命之需要而自不言而喻,尤其是对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意义重大。如一九二六年五月九日,既是民国新定的国耻纪念日,也是革命青年柔石又一个身无分文的日子。他想吃一碗豆浆而不得,只能喝开水充饥,“一时心甚凄楚”,但“旋翻克翁(克鲁泡特金)之近世科学和安那其主义一读”,则“心颇得慰”。

可是这样的理路在具备吸引力的同时,也隐藏着相当的危险,尤其是当“为万千人造命”与中国近代急切、浮躁、激进的时代氛围相结合的那些时刻。辛亥革命就已是“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国民革命则演变成“谁要反对我革命的,谁就是反革命”,再过十几年,曾很革命的国民党也拖上了一个“反动派”的尾巴。在此进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前人所谋的“幸福”非但对后人所谋的“幸福”毫无裨益,反而成了欲除之而后快的“痛苦”,往往当宏伟目标还是海市蜃楼时,已有的努力与建设就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其二是现代幸福之异化带来的延续性。虽然二十世纪中国的不少努力与建设是无用功,但在步履蹒跚中,除了痛苦,她总也享受了些现代转型带来的福祉,不过这些福祉的异化又构成了中国革命的另一种延续性,比如洋务中常言的“长技”、“器物”,现在的“第一生产力”——现代技术。

在晚清士人的想象中西来的铁路、电报之类能使“远者近之,疏者亲之,缩大地数万里,异种人无弗日近日亲,于是墨子兼爱之学乃可以行”。可事实上,现代技术并未使中国或泰西离“日亲”、“兼爱”更接近,反倒与战争、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而自辛亥起,前述种种加上摄影、照明、电影、广播等都成为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以中国之大,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由重磅扩音器宣布共和国成立的声音再如何洪亮,能听见的也不过是广场数万之众。而在此范围之外的人想要迅速周知消息,就必须依靠更多的现代技术方能做到。有人就是在路上买了一份《大公报》,才知道“毛泽东当选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六人:朱德,刘少奇,宋庆龄,张澜,李济深,高岗,其余政务院委员和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都已选定了”。

不过以上例子仅仅说明现代技术对于革命中各类消息且巨、且深、且广的传递效用。其实它们还有更深刻的影响力,因为在革命的激荡年代里人性的恶之面不会少见,其造成的黑暗与血污往往不绝于书,沈从文即说:“(辛亥)革命印象在我记忆中不能忘记的,却只是关于杀戮那几千无辜农民的几幅颜色鲜明的图画。”此外再读一读张勋屠南京后亲历者写的《金陵半月记》、反映“二次革命”乱象的《焦溪焚掠记》和茅盾那几本以国民革命为背景的小说也可略窥一二。虽然恶之面并不专属于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中国历史上从来不少“坑杀”数十万降俘之事,也不少一场战争下来,死亡人数惊人的例子,但能把动荡、离乱、邪恶、黑暗与血污转化为正义与邪恶之争,革命与反革命之战,甚至变为一种奇异的美学却可能是要新技术与革命相结合后方能产生的独特现象。一九一二年,有时人在中央公园看关于辛亥战事的影片就指出其“形容北军过甚”;而到一九四九年革命接近功成时,一苏州市民参加完庆祝苏联十月革命纪念影片展览会后才发现:“往昔吾人身居解放区,如在瓮中,今见照片恍如梦醒。蒋帮战器非不坚锐,何以不堪一击,终如摧枯拉朽,失地折将哉?盖亦有其故也,照过去战役观之,此后全国解放意料中事。”

又比如民众的塑造,这种延续性西方学者已从不同的课题隐约勾勒出几条线索,费约翰(John Fitzgerald)就抓住“Awakening China”这个关节点描述了从清末到国民革命时期各色人等被“唤醒”的进程。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则以“Policing Shanghai”为个案试图展示清末到一九四九年国家控制的延续性;此外,华志健(Jeffery Wassarstrom)关于“五四”的“公共空间剧本”说和裴宜理(Elizabeth Perry)的“中国革命的情感模式”研究也都与此有密切联系。简单来说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进程中,塑造民众一般有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公共空间的政治化,辛亥时各种提灯、追悼、纪念、欢迎会就已占据了街头、会馆、开放私园等城市公共空间。任鸿隽即说当时革命烈士追悼会纷至沓来,几乎成了“长日办丧事”。不过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相比,“长日办丧事”亦是小巫见大巫。一九五一年春,仅北京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大小群众性会议就开了二万九千多次,到会三百三十多万人次。河南临颍一县参加过各种控诉、公审大会的人数等于全县人口的两倍。有些人甚至参加过五次以上的会议!而在抗美援朝的动员中“会”即有报告会、控诉会、片儿会、院会、晚会、联欢会等,宣传更是从书报、电影、戏剧、展览到广播、读报、唱歌、幻灯、橱窗等遍地开花。

第二条路径是除旧布新的运动,像反对迷信,打压私塾,控制宗教等都是从清末开始,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未曾间断的运动。这两条路径对如今为人所乐道的state-building或曰“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而言自然是极大的福音,但对个体的启蒙呢?却又是另一个过程。

传统王朝时代百姓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到了九死一生方会起“顺乎天应乎人”式的革命。辛亥革命之所以与以往改朝换代不同,从表面上看是打落了皇冠,而实质则因为其有“文字收功”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与启蒙曾经并不远。如果不狭隘地把辛亥革命仅仅视为一九一一年几个月内的鼎革事件,清末民初的“塑造共和国民”的进程实在相当程度上带有启蒙的意义。当时的意识形态虽看似是革命压倒了改良,但实际上底色却基本是由梁启超等所浸染。《新民丛报》足可写一部关于“启蒙生意”的阅读消费史,《民报》却可能连材料都付之阙如。而因前述的将辛亥革命殊象化的问题,我们常常低估了其在这一方面的作用。

网络文明 幸福随行 篇4

活动前言:通过“微电影”的准备,以及一系列的拍摄过程,既能使同学们紧跟时代的脚步,又能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倡导网络文明,增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百花齐放,格调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也给同学们提供一个锻炼自己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一、活动主题:

“网络文明,幸福随行”

二、活动时间:

XX年11月15日——XX年6月10日

三、主办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工作部

策划承办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四、活动概述

“网络文明,幸福随行”——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四届文明礼仪节--主题微电影大赛面向全校dv爱好者征集微电影作品,每部作品时长三至五分钟左右,利用新浪微博平台进行作品展示,激发大学生文明礼仪的意识和责任感。同时,组织专家对作品进行评选,选出优秀作品并进行颁奖。

五、活动目的1、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同学自主创造的能力

2、激发大学生文明礼仪的意识和责任感

3、提高同学的想象力,给其发展表现的平台。

4、通过电影形式让大家产生共鸣,更好的宣传文明礼仪、倡导网络文明。

六、活动执行

1、活动启动阶段:

时间:XX年12月

形式:宣传片、新闻、技术培训指导等

内容:宣传此次比赛,激发同学的兴趣、邀请校园微电影拍摄经验比较丰富的校友和专家来校为拍摄做技术指导和专业讲座,为学生拍摄质量较高的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2、征集要求

(1)内容健康向上,紧扣“文明”为主题,以网络文明为出发点。微电影以3-5分钟为佳,必须原创(非原创,抄袭作品一经发现取消评选资格),并附上50-100字的作品简介。

(2)作品内容要求积极健康,扣紧本次活动主题。

(3)参展作品不得涉及色情、暴力、血腥等不健康内容的。

(4)录制参赛作品的设备像素必须是500w以上 可用手机录制 微电影作品格式: wmv/avi/rmvb/mp4(注:非以上格式请自行转换)。

3、作品拍摄与征集

时间:2014年1月-2014年4月

形式:作品拍摄与征集

内容:

作品要求:以“文明礼仪”为主题,时常3到5分钟,内容积极向上,均为原创,可用任何摄影设备创作。(提醒:上交作品时间截止至4月30日,上交地点:艺术系团总支办公室)

4、作品展播阶段

时间:2014年5月

形式:展播阶段

每周四晚在学校师源广场开辟露天展播专栏,对优秀作品进行展播,同时利用艺术系团总支的官方新浪微博平台艺海拾贝栏目进行活动宣传和作品展示。

5、作品评选阶段

时间:2014年5月底

形式:评审会

评选标准:

a.作品需具有创意,内容不空洞,设计个性化

b.演员表演灵活,不死板

c.镜头衔接顺畅不突兀

d.时间长短合理

e.切合主题

6、颁奖仪式

颁奖时间:跟学生文化艺术节同步

颁奖地点:待定

七、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设有一、二、三等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男主角及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创意奖等等。

最佳电影奖:1名„„„„„„„„证书和奖金

最佳导演奖:1名 „„„„„„„证书和奖金

最佳男女主角奖:2名„„„„„„证书和奖金

最佳人气奖:1名„„„„„„„„证书和奖金

最佳创意奖:1名„„„„„„„„证书和奖金

八、经费预算

1、宣传费 1000元

2、奖状 100元

3、奖金 1000元

4、其他费用 300元

5、水 50元

总计:2450元

艺术系团总支

做文明幸福教师作文 篇5

幸福如一杯淡淡的茶,虽然身在其中,但要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甘甜。幸福淡雅如雪,纯洁如云,淡泊如雨,清新如风,温暖如日,幸福如影,如影随形。

——题记

喜欢冰心老人的一句话:“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机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这一径花香烂漫,便是我们洒下的幸福。想起小时候淋雨的情景,和大自然如此接近,烦恼瞬间消失,感觉很幸福;记得儿时母亲的怀抱就是我最美的天堂,躺在母亲的怀里很幸福;长长的路上有亲人、朋友的陪伴、扶持,这很幸福;谁都不会忘记童年的笑容,那样无邪,那样天真和幸福;长大后,成为一名幼儿教师,能每天看到孩子们阳光般的笑容,是如此幸福!

幸福扬帆起航

幼儿教师大抵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我们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这是最美的事业,这是生命中最纯的歌。自踏进北幼起,我便迈入了一个童话般的幸福世界。这里有天真烂漫的孩子,有亦师亦友的老师,有亲切睿智的家长,有唯美梦幻的童话剧。我珍惜和这些美好在一起的每一天,也时常在脑海中浮现最美丽的画面,满载幸福的我扬帆起航。

幸福源头——和天使宝贝在一起

孩子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每当我看到一张张微笑的脸,听到一声声响亮的问候,感受到一个个温暖的拥抱,我的所有烦恼都会消失不见,有的只是心里满满的幸福。晨间,我们围在一起做游戏;午间,我讲着故事带孩子们入睡;傍晚,我牵着孩子们的小手交到爸爸妈妈手里。我总是会和朋友们连说带笑地讲述一长串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她们会托着腮帮子说:“你真幸福。”是啊,因为有我爱着的天使般的孩子叫我:“老师,妈妈,老师妈妈。”我和我的宝贝们彼此关爱,在一起,就是幸福源头所在。

幸福港湾——和可爱老师在一起

北幼的老师大多比较年轻,老师们身上充满着朝气蓬勃,充满着创意无限,充满着热情善良。而经验丰富的教师总是有着无限的教学智慧,无私地指导年轻教师们。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深切感受到了北幼教师的团结与关爱。记得有位老师曾经为我指导发展方向,有位老师曾经为我指点教学技巧,有位老师曾经鼓励我进步很大。两年来,我在北幼找到了良师益友,找到了知己同伴,让我每天在快乐加快乐中行走。我和可爱同事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幸福的港湾里不断成长。

幸福风帆——和魅力家长在一起

记得我第一年带小班,有一个孩子始终不愿融入到集体中。有一天,小女孩的妈妈来找我,她非常担心,她述说了养育这个孩子的不容易,说着说着便落下泪来。我感受到一个母亲的爱和不容易,更感受到作为老师肩负的使命。我们的家长愿意找老师谈心,更愿意促进家园共育。家长们发挥各自所长开展助教活动,为每个新主题提供各种材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良好的互动让我们彼此都感到很温馨。我和我的家长们在一起,主动沟通,彼此眺望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为孩子们的幸福扬起风帆,我们也倍感幸福!

在北幼,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声窝心的问候,一次努力的进步,都让我感到暖暖的幸福。一个能轻易找到幸福的教师,我想,一定是心中充满爱的教师。一个有爱意的教师,幸福一定离她很近,很近。我带着充满爱意的幸福扬帆起航。

幸福继续前行

幸福就在我们身边的点滴中存在,同时,也需要自己去感受去争取去努力。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我有强烈的职业幸福感。我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我热爱我从事的教育事业,更热爱每一天的美好生活。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让幸福继续和蔓延,让我的幸福里程继续前行。

幸福掌舵——享受工作的美妙

对于教师来说,能否感受工作带来的幸福十分重要,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不断的自我价值实现是人不断前进的不竭“内驱力”。教学中带来的新鲜感和职场中不断进步的成就感是带来职业幸福感的催加剂。对我而言,教育就是幸福的享受——教育不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而是一种幸福的事业;教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艺术的创造;教育不是无私的奉献,而是自我的实现!在工作中,我的幸福总是满溢,因为我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时刻,每次快乐的场景都值得让我美美地回忆许久。每一天,我都在享受阳光下这份灿烂事业的美妙!

幸福航行——享受生活的美好

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时候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买一件自己心仪的衣服,看一场期待已久的电影,和家人、朋友的.一个聚会、一次旅行,都能让自己幸福在其中。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是幸福前行的强大力量。生活总是充满美丽的瞬间,只源于你有没有采撷这份美丽的心境。正因为拥有这份心境,每一天,我都在享受彩虹般绚烂美好的生活!

在我心中,我的工作很美妙,我的生活很美好,我带着这份幸福的心境享受着工作与生活。我珍惜这些幸福的美好瞬间,让幸福的感受弥漫心中,无限蔓延。我会更加努力,更会用心感受,我的幸福里程渐行渐美。

幸福抵达彼岸

曾在书上看到过一则故事,愿与君共勉。一个20出头的年轻小伙子急匆匆地走在路上,对路边的景色与过往行人全然不顾。一个人拦住了他,问:“小伙子,你为何行色匆匆啊?”小伙子头也不回,飞快地向前跑着,只泛泛地甩了一句:“别拦我,我在寻求幸福。”转眼过去了,小伙子已变成了中年人,他依然在路上疾驰。又一个人拦住了他:“喂,伙计,你在忙什么呀?”“别拦我,我在寻求幸福。”又是20年过去了,这个中年人已成了一个面色憔悴、老眼昏花的老头,还在路上挣扎着向前挪。一个人拦住他:“老头子,还在寻找你的幸福吗?”“是啊。”当老头回答完别人的问话,猛地惊醒,一行眼泪掉了下来。原来问他问题的那个人,就是幸福之神,他寻找了一辈子,可幸福之神其实就在他旁边。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幸福彼岸,那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彼岸之前是浩瀚无际的大海,我们就似在那汪洋之中驾驭着船只四处漂泊游荡的人,不离不弃地寻找着彼岸。我们时常竭尽全力寻求幸福的方向,我们时常哀叹幸福的遥不可及,我们依然时常抱怨自己的不幸,殊不知幸福早已融进你的生命里。教学的一次进步,同事的一次肯定,那是努力后小有收获的幸福;孩子的一句关怀,毕业后的一张问候卡,那是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朋友的一次聚会,家人的一趟旅行,那是亲朋伴在侧的幸福。幸福需要努力,更需要一颗善于感受幸福的美好心灵,让幸福能随时入住其中。

幸福是心底深处最真切的感受,不是靠上天的赋予,也不是靠别人的给予,是你在努力的同时要记得采撷幸福。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只是一味往前冲便会让感受消失,偶尔停下脚步,环顾四周,你会发现幸福之神一直眷顾着自己。我们也要学会惜福,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努力让幸福蔓延,从工作到生活到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幸福的风帆驶向彼岸。

后记:

幸福观与生态文明 篇6

生态文明建设与国民幸福感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彼此共同进化,协调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是提升国民幸福感的基本要求之一,反过来,国民幸福感的提高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行。

首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是提升国民幸福感的基本要求之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人口众多,又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比如耕地总量和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不断减少、部分重要矿产资源(石油、铁矿石等)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环境隐患增加,环境突发事故增加、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城市水源污染严重、环境噪声扰民等等。以上问题造成粮食价格上涨及以其生产基础的大量物资价格上浮、油价飙升、钢铁行业的不景气、由于乱垦滥伐造成的泥石流、滑坡等人为因素地质灾害、城市因水源供给不足和水源地污染导致大面积停水、城市环境噪声扰民及空气污染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巨大经济损失,从而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危害到了人民身心健康,进而直接降低国民的幸福感。因此,资源环境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等问题直接相关联,建设良好生态文明环境有利于克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有利于在保护自然和生态的基础上为人民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人民群众切实贴身利益,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其次,国民幸福感的提高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实施。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围绕人为主体展开的。人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和最大受益者。国民幸福感的提高,代表着国民的生活水平、精神需要以及社会需求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和满足,有利于激发国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发动更多更广大的队伍参加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队伍中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使得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不丹为例,作为亚洲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其国民无疑是当下最“幸福”的群体。幸福感的提高,使得不丹国民和政府决策者都具备较高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国民自觉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政府制定出一系列有力的可持续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例如限制外国游客数量,禁止私自砍伐树木,禁止出口任何未经加工的矿产品,重视发展有机农业等,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和国民健康,又为国民提供良好生活条件的基础,从而实现人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前发展。

试议教师的幸福四味 篇7

一、苦却幸福

做一名教师是辛苦的,这一点在实习期间就已经有了切身体会。月余的耳濡目染之后,教师的苦了然于心。等到工作之后,这种感悟更加深刻,那是一种身心具备的辛苦。走上工作岗位,与一群不请世事、稚气天真的孩子打交道,一天下来,苦口婆心、充满关爱、严肃关切的话语,不知要说多少。如果说伏案批改至深夜,挑灯备课到天明,不是每个教师都一定会经历的,但是对别人来讲实属不易的笔耕不辍月月年年,对教师而言,却是必须的!做教师,教书与育人要同行,如果你是班主任呢,还要力求学习与活动并举的局面。将这多元并重的工作目标装在心中,付诸于工作行为之中。那种辛苦滋味。不言而喻。

刚参加工作时,由于工作经验的缺乏,学生的学习质量不理想。望着测试卷上那一组组相交的红线,焦急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于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就坚持每天下班后利用业余时间备课。因为经验不足、方法不成熟,所以我必须要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和精力,以不辜负教师的责任。相信,同为教师的人都曾这样辛苦过。

如果问:这背后是什么在支撑教师那辛苦却又义无返顾的付出?“是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是职业的道德与责任!”想到多一句殷切的教导,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多一小时的准备,也许会使更多的孩子学到受用终生的知识再多一点付出,会使“教师”这两个字更加有分量;……于是,那么多的辛苦却也值得,却也幸福。

二、辣亦幸福

辣,是一种热烈的味道。它能唤起一股勇于挑战自我的火红而奔放的激情,更能锤炼出一份敢于承担的勇气与执着。

人生中有数不清的第一次,正是这数不清的第一次引领一个生命、一个人走向自己人生的轨迹。敬爱的老师们,您还记得自己初登讲台后接踵而来的第一次吗?第一次讲课时的生涩尴尬、第一次批评学生时的恼火无奈、第一次家长会时的局促拘谨、第一次集体活动时的忙乱忐忑、第一次……慢慢地,我们迎来了第一次取得集体成绩时的欢愉雀跃、第一次巧妙地突破教学难点时的轻松喜悦、第一次上公开课时的兴奋紧张……

第一次准备公开课的日子,在自己的脑海里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认识,拿到教学内容时只有一个感觉:手足无措。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努力方向。一次次设计,一次次推翻:一次次试讲,一次次失败。面对挑战和机遇。我告诉自己要勇敢地不断建立希望。在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之下,终于一点点地看到进步。正式上课的时候。内心有高兴,因为自己把这次机会当成了一次历练和一种荣誉,更多的则是紧张,担心自己能否将这节课上好。就是在这喜忧参半的心情下,迎接了这次终身难忘的挑战。

是因为我们满怀激情地经历了许多个辛辣到让人寝食难安,甚至流泪的第一次的挑战,用执着的勇气坚持并坚守着,才会有这许多个火红而绚烂的欣喜之果。细细回味,这过往的一切难道不是一种火辣辣的幸福吗?

三、酸也幸福

酸酸的,几乎每位教师在从教道路上都会有过酸酸的体会,是酸酸的经历,酸酸的心情,甚至酸酸的泪水。因为失败,因为失望,也会因为焦急。我们曾为自己生疏的业务表现而心酸过,在心底焦急地问自己:“为什么学生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个教学难点到底怎样突破才会效果良好?这个知识点到底怎样描述才会易懂?这样一件小事,明明加以强调了,怎么学生仍会违反规定?……”用心的付出,回报的却是糟糕。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不外乎都是工作中的一些失败和不如意之处。有时我们最直接的感受是懊恼,是深深的挫败感,是不可抑制地生气。

当我们把心酸的感受说给学生听时。无意中竟瞥到他们无辜却同情的眼神。他们读懂了我们的用心。某一次交谈中,会了解到原来他们懂得我们的辛苦,只是孩童的稚气、调皮在作祟,将教师的美好计划打乱。当所谓的心酸不再孤单,酸涩的汗水、泪水都会散播出幸福的芬芳香气。就是因为过往与未来的心酸体会,我们才更多地拥有了因理解而生的幸福。

四、甜更幸福

甜是味蕾能分辨出的最美妙诱人的味道,也被人类喻为幸福的味道。如果说教师的苦、辣与酸如暴风骤雨。让人印象深刻,那么教师甜蜜的幸福感却似潺潺流水般绵长不息。

说起学生让自己感到甜蜜的事情有很多!一年级的孩子是最天真无邪的,他们会在某一个节日里,自己动手为老师制作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简单的祝福:“老师节日快乐!老师我爱你!”这些祝福里有时还会夹杂着几个用拼音代替的字,有时干脆就写着几个错别字。无论这些祝福怎样简单或是闹出怎样有趣的笑话,这其中都透着孩子们真诚的心,我都会发自内心地微笑着谢谢他们。孩子是最宽容的,他们从不会计较老师对自己发过脾气,或是批评过自己,面对老师,他们总会满怀敬意和热情。

师者风范赢得的尊敬让我们幸福将学问的种子播撤在孩子们的心田,看着它生根发芽,让我们幸福;谆谆教诲实现了明理正直的成长目标,让我们幸福:甚至守望孩子们每一个成长的脚窝,也让我们幸福!绵延的时光,让桃李布满园,让学子遍天下,更让师者甜蜜月月年年,这甜蜜能让幸福的我们更加幸福。

拥抱文明幸福成长参考作文 篇8

然而,在这美好的文明之曲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往往表现在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比如有意扯掉街头公用电话线;折断细小的行道树;砸烂读报栏上的玻璃;击碎路灯;出口成“脏”;随地吐痰等等。对这些行为要有人制止,并给予惩罚。一座城市告别不文明行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一个人,如果真正下定决心,从一点一滴做起,告别不文明行为是不难的。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不说脏话,不攀折花木,不闯红灯,不随意穿越马路,这些要求并不高,每一个市民都能做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做一个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为人民谋幸福 篇9

【关键词】生态文明 城市 幸福感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回顾历史可以看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不论道路如何坎坷、风云如何变幻,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始终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价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根本目标。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落实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

今天,虽然我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必须继续艰苦奋斗,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一个人要幸福,当然需要有一定的收入水平,但幸福感与金钱之间并不完全成正比。研究显示,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不一定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比如,不丹,这个仅有700万人口,年均GDP只有10亿多美元的贫穷小国,国民都乐观开朗,自我感觉很幸福,“不丹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衡量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指标体系GNH,也就是说关于顺利出生,幸福地生活,以及安详的死去。

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必须努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生态环境需求。人类社会的进步与人类得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社会愈进步,人类对生态环境需求的质量要求也愈高。生态环境需求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进步而变化的自然需求,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需求。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革命,其目标是为了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与环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互补、协调发展。很显然,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与人们的快乐幸福的增加,与对生态环境的全面需求不可分离的。

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不断进化的历史,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来看,人类社会经历了“敬畏自然”,“征服自然”,“和谐自然”三个阶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既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自然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原始协调发展的历史,以及人与自然分分合合的矛盾发展关系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关系必须和谐,只有保护自然,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

原始社会主要的生存方式是采集渔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因此,自然决定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农业文明时期,自然的人口增长速度慢,大自然的资源又比较丰富,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整体上比较轻微,人类也就形成了顺应自然的思想。

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有搞,也使人类对自然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自然由“利用”变成了“征服”。自然资源被无节制地大规模地消耗,污染物被大量的排放,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日趋恶化,导致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恶化,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变化和问题,就是环境污染和健康损害,据世界卫生组织初步估计,中国有22%的疾病负担应归咎于环境因素。

如果环境恶化,那么大体上群体意识也在下降,环境恶化的同时,我们保护良好的生活状态是不可能实现的,更不用说幸福指数了。因此,国际社会和各国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技术解决不了日趋复杂而严重的环境问题,按照生态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的要求,控制人口,改变现有生产和技术结构,减少资源消耗,改变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人类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幸福指数。

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召开了一场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的大会,像示人昭示了本次峰会的主题:“低碳减排",从而揭示了低碳时代的辉煌序幕,敲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面临的空前危机的警钟。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要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上一篇:小学作文怎么写下一篇:河北省初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是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