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施工重难点(精选8篇)
绿色施工重难点 篇1
安全文明施工及绿色施工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
施工将会影响附近的居民正常生活,因此安全文明施工及绿色施工是工程施工的重难点之一。
应对措施
安全施工
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对所有新进场职工进行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并定期对工人进行工种安全技术教育及测验,总结管理工作经验,每月组织一次安全业务学习,使每个职工熟悉本工种的安全技术规程,掌握本工种操作技能。
进行安全生产活动评比与竞赛。严格执行安全奖罚制度,做到违章必罚、安全有奖,以减少职工违章现象。编制各专项安全施工方案时,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方针、法规、规程制度,做好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工程实施前,对投入本工程的施工设施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未经安全部门验收的设备和设施不准使用,不符合安全规定的地方立即整改完善。
严格执行交接班,坚持工前讲安全、工中检查安全、工后评比安全的“三工制”活动。
加强用电安全管理,照明、高压电力线路架设顺直、标准,保证绝缘良好。各种施工机械和电气设备均设置漏电保护器,确保用电安全。线路架设高度和照明度必须符合标准,严防走行机械损坏电力线路,机毁人伤。
加强安全交底工作,必须逐级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安全交底应全面、具体、有针对性,并履行签字手续。
①开工前,项目安全员将工程概况、施工方法、安全技术措施等情况向责任工长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②施工员对班组进行分项任务的安全生产书面交底,拟定安全技术交底,组织学习安全操作规程,认真做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③班组长在每日上岗前应举行安全例会,实行安全生产口头交底制度。班组长和班组安全员应模范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开展安全日活动,领导本班组安全作业,认真执行安全交底,正确使用“三宝”。建立单位工程安全生产台帐,及时记录工地安全情况。及时制止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遇有险情,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直至暂停施工,并报告项目经理处理。进行工伤事故分析报告,吸取工伤事故的教训,做好防范工作。对发生的事故,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通过调查、分析、处理,改进安全管理办法。
对重视个人自我保护,所有施工人员必须戴安全帽。施工人员,尤其是电工、高空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带好防护用品。
对工程机械和车辆经常检查维修,对驾驶人员经常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交规教育,严禁违章开车,各种车辆严格遵守深圳市交通规则,确保行车安全。
加强防雷电、防火、防洪教育,建立防洪组织,配备消防设施,制定措施和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杜绝雷电、火灾、洪灾事故的发生。工地设置救护室,配备医务人员,落实保健措施,做好防病和饮食卫生工作。夏季施工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落实清凉饮料的供应及施工场地遮阳通风等措施,并对职工进行中暑及中暑急救的教育,防止中暑现象发生。
加强安全用电和机械设备的防雨、防潮、防雷、接地的保护措施,手动电动工具所用电源线必须采用防水绝缘胶皮线或电缆,并加设漏电保护装置。现场供电线路采用三相五线制,配电房及开关箱等要有短路保护装置,有门有锁,电源线严禁挂在钢管架上。夜间施工应有足够的照明灯具,室内及湿作业施工应安装低压行灯照明。交通道口必须安装照明指示灯。配电箱防护如图所示:
施工现场内的一切机电设备用电必须一机一闸,并设专人管理,非机电人员不得擅自动用机械设备,操作者必须持证上岗,严禁串岗、混岗。塔吊及外脚手架均应安装避雷装置。提升设备必须安装限位装置,不得带病作业,违章作业。
施工中对“四口五临边”必须设栏杆或盖板加以防护。施工人员进出口通道的上空应搭设栏杆和水平防护棚。斜道应设置安全栏杆和防滑条。
二、文明施工
1、建全生活区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禁止大声喧哗,尽量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干扰。
2、施工现场四周不乱倒垃圾、余泥、不乱扔废弃物,施工垃圾应当设立垃圾池集中堆放并及时清理。只能在定点吸烟室内吸烟,排水设施畅通,工地无大面积积水;
3、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在炎热干燥的天气时,由专人在现场及现场附近道路上洒水,以保持湿润,防止尘土飞扬;对于现场的容易飞扬的材料如水泥、粉煤灰等,采用适当的覆盖。
4、所在生活污水及施工的污水,经沉淀过滤后再排入市政排水管网,未经沉淀的泥浆、污水不得排入市政政管网。
5、材料堆放整齐,场内无污水,积水,通水口通畅无阻。施工污水、泥浆,要经沉淀后外排,严格按照市建设局下发的关于文明施工的要求,认真做好其它各项工作。
6、施工时不得妨碍周围居民的工作、生活和休息,在夜间施工时需办理好有关手续,并做好周围居民的思想工作尽量不使用超声标准的机械设备施工。
7、工地必须实行围墙封闭施工。围墙高度统一为2m。围墙必须坚固、稳定、整洁、美观、规范成线,沿工地大门的周边设置。
工地设置的“七牌二图”标牌,集中设置在大门旁显要部位,并用不锈材料嵌边装饰。
三、绿色施工
1、节地
根据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如临时加工厂、现场作业棚及材料堆场、办公生活设施等的占地指标。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应优化土地利用,现场临设要根据施工人数和施工场地要求,布置要尽量紧凑。
施工现场的临时设施建设禁止使用粘土砖,现场平面布置紧凑,布置拟建建筑物的四周。
2、节能
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临电线路合理设计、布置,临电设备宜采用自动控制装置。
办公和生活区临时设施选用由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制成的复合保温板墙体和屋面,以及密封保温隔热性能好的门窗,使用轻钢结构骨架,作为施工临时设施多次重复使用。
3、节水
施工现场安装用水量表,控制施工阶段用水,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保持水体循环,设置废水回收设施,对废水进行循环利用。
4、节材
根据采购计划,合理的采购数量,对周转材进行保养维护,延长使用寿命,控制材料的消耗,并且对材料进行回收利用,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5、环境保护措施
1)扬尘控制措施
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降尘措施,如覆盖、洒水等;浇筑混凝土前清理灰尘和垃圾时尽量使用吸尘器,避免使用吹风器等易产生扬尘的设备;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水淋等防护措施;建筑清理垃圾应采用容器吊运。
2)水污染控制措施
现场设置污水回收沉淀池,经沉淀后方可排水污水管网,沉淀池内的沉淀物应及时清理,并妥善处理。沉淀处理后的污水应尽量循环使用。
施工场地平整时应统一规划排水方向,坡度不大于千分之三,现场交通道路和材料堆放场地统一规划排水沟,控制雨水流向,有条件时排入现场设置的储水池,可作为场地洒水降尘使用或排入市政污水管线,严防施工污水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线或流出施工区域污染环境。
3)噪音污染控制
提倡文明施工,加强人为噪声的管理,进行进场培训,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增强全体施工生产人员的安全文明施工自觉意识。
在施工现场设置围墙,实行封闭式管理,避免施工人员对周边的干扰。施工现场的木工棚、钢筋棚等须封闭,加工材料时应轻拿轻放,以有效的降低噪声,并调整噪音比较大的施工工序的作业时间。
使用电锯切割时,应及时在锯片上刷油,且锯片送速不能过快。电锤开洞、凿眼时,应使用合格的电锤,及时在钻头上注油或水,控制扬尘和噪声。
文档内容仅供参考
绿色施工重难点 篇2
绿色发展现在是一个全球性的新概念,是对全球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环境安全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与创新的总目标。绿色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到后工业时代的必然要求,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是文明与进步的重要表现。绿色发展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可以说是今后全球经济在和平环境中发展的主旋律。在我国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任务后,绿色发展也将成为国家政治、科技、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绿色发展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发展的目标。在人类处在游牧时代和农耕时代时,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较差,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就比较强烈,对自然的破坏及向自然的索取就相对较小。。中国是一个长期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国家,在重视“天人合一”方面具有较强的传统意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度统一,达到这一时代的巅峰。
全球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转化为人与机械、装备的关系,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程度降低。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对自然的索取逐渐变成无极限的过渡开发,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受到了严重破坏,在人类社会财富日益增长的同时,大自然的状态发生了重大改变。在工业化生产的社会背景下。各种废弃物、排放物严重污染了环境,加速了自然条件的恶化,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当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人类的智力在微电子技术应用下得到了新的解放,人类开始感觉并认识到物种的消失,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极端气候现象的频繁出现、各种前所未有疾病的出现等,都与人类自身发展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相关。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人类如何共同面对转变生存与发展方式、共同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地球这个共同的家园,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课题,必须团结整个人类的力量,才能够有效地加以解决。
建筑是人类从事的最基本的生产制造活动之一,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建筑工程活动在我国已经具有6千年以上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经验和定式,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就是天人合一、物尽其用、以人为本。中国传统建筑是在农耕时代人类在建筑领域取得的最高成就,其代表作遍布中国各地。京城的四合院、江南的民居小镇、西南的吊脚楼、西北的窑洞等因地制宜的多样建筑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的负担,为人类提供了最舒适的生活条件。
二、问题的形成及原因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走进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看到的都是塔吊和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城市中的历史建筑已经快速的消失。在人们被赶入一幢幢高楼大厦的同时,能源消耗大幅度上升,资源的对外依赖度越来越强,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耗国,这与建筑业及其所在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一)现象的分析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生活方式的转变,进而影响到建筑业的状态及发展。在不断提高各生产要素效率的指导下,新型城市的发展引发了建筑业全过程的深刻变革,彻底打破了农耕文明形成的建筑传统理论与经验。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历程中,建筑业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全过程的深刻变革,改变了建筑业的发展模式,在建设了大量城市既有建筑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问题。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性思考,又过分强调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再加上规划的法律约束力严重不足,形成以城市核心区改造起步,再向周边外溢的城市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结果是在城市核心区建设了大量的高层、超高层住宅后,由于需求的快速增长,高层、超高层建筑再向城市周边扩散,形成了当前的城市面貌。这种模式的最大缺陷就是破坏了城市的原有特征,消除了历史文明遗留下的所有印记,造就了全国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加重了城市污染、交通拥堵,生活舒适度大幅下降。
从建筑规划的角度看。由于缺乏长远的意识,特别是当房地产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后,在巨大的眼前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建筑的容积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了大量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密集区。在缺乏对人类生活舒适度和资源消耗,特别是能源消耗起码考量的基础上,这种建筑规划造成人类生活成本的大幅上升和各种社会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城市发展中确实需要建设一批高层、超高层的建筑用于力公、发展旅游、教育、公共服务等,提高城市的功能水平,但不适用于城市居住住宅的开发建设。
人具有社会性,需要社会交往和交流,要有相应的社交范围。在超高层住宅建筑中,人们被局限在有限的空间内,很难形成邻里间的社会交流。特别是高层、超高层在运营和使用中,由于垂直运输、内部环境营造等能源消耗的增加,能耗要远高于低层建筑,具有先天性的节能缺陷。同时这种超高层住宅楼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要增加大量设施和设备,会大幅度增加生活成本。特别是在火灾、传染病疫情、地震等自然或人为灾害中,超高层的损失和伤亡要远高于其他住宅,决大能成为宜居空间,极为影响生活品质。这种住宅开发建设模式在特大型、国际化大都市中还有开发建设的必要和需求,而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很多小县城,却都在大量建设这种既隔断社会交流、文明传承又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的超高能耗的高层住宅集聚区。
这种住宅开发建筑模式与中央提出的留住绿水青山,留住乡愁的要求是严重背离的,也与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及人文交流要求相差甚远,中央领导同志就不会去这种项目讲行考察。纵观习近平、李克强等同志考察的民居项目,都是具有原生态的味道,保留了建筑的传统风格,体现了文明传承、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和生活习俗,资源、能源消耗水平极低的住宅居民,诠释着什么是美丽中国、宜居住宅的样板。城市开发的模式如何适应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保护生态、留住文化、减少安全隐患、提高生活品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结果,清楚地表明了我国城市发展优劣的轨迹。近10年来,很多大城市周边未开发建设的小城镇,由于经济实力不足而未对原有生态环境进行大规模改造开发,现在成为人们意识中的天堂,成为当地的聚宝盆,吸引了周边大城市人们的目光和向往。清楚地表明了城市过度开发必然带来的自然生态的强大破坏,极大地削弱了人们的幸福感。因此,如何对城市进行适度的开发建设,就成为政府、社会、市场中的一项重要的思想认识统一过程。
从城市居住区规划的角度看,住宅不仅是人们生存繁衍的港湾,更是人类社会交往、凝聚乡情的更重要基础设施,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物质条件和基本社会保障。如何在居民住宅小区建设规划中科学处理好生态、人文、建设之间的关系,建设什么样的民居部落,如何进行居民住宅的开发建设,形成什么样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与之相应的一系列建筑表现,这是城市住宅规划建设的重点,也是与绿色发展直接关联的建筑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决定因素。坚持适度开发,注重人的社会交往需求,节能减排、降低安全风险,这种居民住宅开发建设的理念和模式,应该成为今后在绿色发展中住宅开发建设的基本要求。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由于缺乏规范的制约和建筑设计人员知识、能力的不足,再加上房地产开发商在建筑设计中占有强势的主导地位,建筑能耗在建筑设计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相应的推动能源节约利用措施,造成长期以来我国建筑的建筑物能耗普遍过高。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既有的520亿平方米的城市既有建筑90%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其中住宅能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公共建筑是全球平均水平的5倍左右,与我国的自然资源条件极不相符,是对资源的浪费式消费。
我国主要国土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型、地貌决定了气候条件极为宜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从历史上看建筑能耗极低。造成我国建筑能耗持续升高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城市中超高层、超大体量建筑过多造成的。超高层建筑的运营必然是高能耗,其节能改造比大体量建筑更困难,决不可能成为绿色建筑,这是全世界的共识,也是各国控制建筑能耗的一项重要措施。全球所有经济体都严格控制超高层住宅建筑,而我国却在大量建设,因此与能耗水平差异相对应的是我国大型城市中的超高层建筑数量是美国纽约的4-5倍。
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城市居民区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分析,与我国住宅开发建设模式高度相同的只有新加坡和我国香港。这两个国家与地区都是全球区域面积最小、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与我国国情有着重大的差异。与我国人均国土面积水平相当或低于我国水平的国家,主要是发展2-3层住宅,少量建设5-6层住宅,其节能和居住舒适度水平要远高于我国。因此,我国建筑高能耗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量建设超高层住宅聚集区造成的,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我国建筑节能的路子只能越走越窄。
目前我国房地产正处于供求基本平衡,供略大于求,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需要进行深度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我国房地产市场结构进行深度调整的机遇,加大政府指导和市场导向的双重作用,切实提升人民居住观念的安全性、舒适性、可持续性,转变房地产开发的模式。由于我国房地产开发的惯性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非常艰难,在现有城市发展模式下实现绿色发展,建设微能耗建筑,就是基本的解决方案。
欧洲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节能建筑的研究与实践,在微能耗建筑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我国近10年来,特别是中国政府宣布对环境污染宣战之后,在绿色建筑方面开始了大胆的研究和实践。在自主研发和对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形成比较成熟的技术体系,人类建设微能耗建筑的技术条件已经基本完成。但推广微能耗建筑的社会条件、相应的法规、标准体系保证每个国家不同,推广应用的方式与进度就不同。
(二)形成原因的剖析
人类的建筑活动都是在人类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建筑体现了人们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水平。我国形成巨大的高能耗城市既有建筑,从根源上分析,主要是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冷漠和无知,是一个全系统的思维认识错误的必然结果。具体分析思想上系统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各级政府的角度分析。长期以来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解失误,造成以GDP论英雄成为政府主导经济的主要思想。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主要思想根源,主要在各级政府把GDP总量的增长作为发展的目标、考核与评价的主要依据。单位土地面积上高层、超高层能够产生出更大量的GDP,能够更好地体现经济的增长,所以,城市中大量的高层、超高层建筑物的建设非常迎合政府领导者的需求。
大量的城市既有高层、超高层建筑集超高层住宅楼密集区的使用,仍然能够创造出大量的GDP。在超高层密集区使用过程中通过各类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能够派生出更多的生产、服务体系,从而产生更大量的GDP,这种GDP仍然可以表现为领导者的业绩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能力。这种发展思维,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的传承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没有最基本的思考和措施。在这种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整个社会及建筑业的发展就主要表现在注重总量的增长,忽视质量,特别是节能水平的提高。
从社会方面分析。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社会对建筑具有强烈刚性需求的大背景下,首先要解决的是有房子住、有足够大房子住的问题,实现的是社会的最基本需求。在这种供求关系下,建筑的节能、使用的成本,甚至建筑的质量都处于次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建筑成为社会资本保值、增值的重要渠道和产品之后,建筑业成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超常规发展的行业。全国每年在施工程总量已经由1995年的1亿平方米,发展到2015年的93亿平方米,城市中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达到20多亿平方米,给房地产投机创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生产出大量的空置房、闲置房。
由于在房地产市场需求中,人们对所购买的住宅注重的主要是面积、户型、地段和朝向等外在的品质,主要解决的是现实居住舒适度问题,很少关注水、电等的消耗水平和居住费用的变化。又受我国住宅产权期限较短的制约,往往忽视建筑的内在品质。正是基于这种住宅消费的特点,大量粗制滥造的建筑必然会充斥市场,其节能、环保、安全水平更会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也是高能耗建筑产生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
从我国城市建筑的建设程序上分析。以房地产开发为核心,集建筑、装修装饰、部品生产、构件加工及物流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是我国建筑市场的主体。在现有的城市建设模式中,房地产开发商在取得土地开发权后,在规划和法律的框架内,建设什么样的房子、建多少房子、怎么建房子就成为房地产开发商自己的决策范畴。因此,房地产开发商具有建筑的决定权,在整个产业集群中居于主导地位,是集群内部所有行业的服务对象。房地产商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房地产商在建筑节能中的决定性作用。
做为商人的地产开发商,主要关心的是规划的容积率和投资的回报率,决定了其主要注意力是楼盘销售价格的波动、楼盘的销售数量及速度、资金的回收及运作,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在现有体制下,政府对开发商的控制能力十分薄弱,从开发商自身的角度出,在缺乏政府监管和法规、标准等政策约束下,开发商如果能满足外在品质要求就可成为有良心的好商人,根本不会考虑所开发的住宅建筑的文化传承、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和节能减排。
做为建筑工程的实施主体,勘察、设计、施工、材料供应的企业都是以现行国家规范和房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意愿表达的设计图纸进行工程建设,缺乏对建筑节能的主动性和主导权。在国家建筑节能规范、标准严重缺失;建筑设计对建筑能源消耗没有全寿命周期测算、分析、对比,建筑设计重形式、赶时髦、追奇异的大社会背景下,现有的建筑设计管理机制不能保证当前建筑设计的节能化、微能耗化,也不能防止大量的高能耗建筑设计的工程实施。所以我国高能耗建筑呈现的是不断上升的趋势。
现有的工程资源分配机制也存在问题。在现行的工程招投标制度下,低价中标是普遍现象,工程造价成为评价承建商的主要依据,对技术方案与措施的考评比重很低,就没有相关建筑节能的要求和评价体系。在这种工程资源分配机制下,劣等产品、低端技术极易找到生存空间,对先进技术、优质产品的市场推广形成了极大的市场阻碍,也是大量的节能、环保新产品与新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实施应用的重大阻碍。
三、建筑业绿色发展的难点与重点
建筑业要真正实现绿色发展,特别需要进行一次全社会的思想教育过程,全面提高全社会对绿色发展的认知水平。要特别厘清在绿色发展中政府、市场、企业、投资者等的责任和基本工作内容,明确各方主体在绿色发展中所担任角色的定位。建筑业的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政策改革与生产组织、技术形态再造过程、政府、市场、工程企业、业主及开发商等各自负担着不同的责任,各方都应该认清各自在绿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面提高对全社会及建筑业绿色发展认识的基础上,认清各自的义务。
就建筑业自身分析,建筑业绿色发展的认知重点是建筑市场主体业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材料与部品、构件生产制造企业对绿色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知水平和执行能力。要建立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以更严厉的法规、完整的技术标准、完善的奖惩制度等加大建筑业发展转型的力度。要加大建筑业产业化推进力度,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为基础推动建筑业的绿色发展。这是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社会思想基础和实施的物质保障。
(一)构建支持建筑业绿色发展的社会思想基础
建筑业绿色发展是一项关系到治国理政、社会治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目标确定等一系列宏观发展思路的重要节点。我国现在使用全球50%以上的水泥和钢材用于建筑业,建筑业开复工面积占到全球的50%左右,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也是全球高度关注的领域。建筑业的绿色的发展,是一个包括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的大系统,就建筑业自身的运作与发展分析,其绿色发展的社会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制造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最基本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是人类构成资源与能源消耗的重要领域。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建筑思想理论与实践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人类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建筑形态及发展的不同特点,形成了人类社会对建筑业发展形态的不同认识与判断。人类对生存与发展的认知水平与对建筑业的认知水平高度相关,并形成了固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模式。要在国家层面,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民安全的角度,对建筑业的绿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安排。
对建筑业绿色发展的统筹规划,就要对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进行清理,特别是城市规划住宅开发建设的模式进行从新审视。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我们需要什么建筑,为什么要建设宜居建筑,如何建设安全、节能、舒适、高效的建筑,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设计与贯彻执行的力度,是建筑业发展模式的主要依据。深刻认识建筑业在人类绿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是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社会思想基础。
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能耗占人类总能耗的38%左右,是人类能源消耗最大的领域。建设绿色建筑是人类绿色发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参与和采取切实行动的社会活动。要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在推动全社会树立生态理念,生态道德、环保意识中提高对绿色建筑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水平。要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抵制贪大求洋和“绿色建筑与我无关”、“先建设、再治理”等错误思想,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建筑发展、建筑节能减排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风尚。
要加强对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性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建筑全寿命周期能耗的理念和行为宗旨。建筑物的建设成本,仅占建筑全寿命投资的2%左右,但2%的投资却决定着98%的成本和能耗水平。降低建筑全寿命周期能耗水平,就绝不能压缩建筑的建设投资。要强化建设投资中生态、节能、低碳、绿色、环保等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确保资金、信息、技术的投入,切实提高全社会对节能建筑的认知水平和实施理念,形成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社会基础。
要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提高全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认知水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生态意识、环境理论、建筑思想、建筑布局、构造特点等,都是建筑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基因,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法宝。要在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绿色发展等理念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发展、应用的自信与自觉,形成绿色建筑与绿色发展的社会民间共识,为建筑业的绿色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要以可持续安全观为核心,在加强对全社会建筑业绿色发展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整个产业集群绿色发展的监督与推动。要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中,将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教育纳入整个社会教育体系,让绿色建筑相关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社区、进楼盘,普及绿色建筑知识。要在扩大社会知情权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建设、购买、使用节能建筑.进行适度装修和选用低碳、环保、可循环利用的产品,抵制高能耗建筑、过度装修和铺张浪费。要以扎实的教育,形成建筑业绿色发展的社会最大公约数,形成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社会动力。
要进一步强化大众的绿色发展体验,切实提高民众的环保安全意识和对绿色建筑的认识水平。要逐步缩小我国城市居民住宅建设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强城市、社区的绿色与美化,让城市居民更多地享受到自然、绿色、环保的美好。要更好的保护好生态环境、城市湿地、自然景观等自然遗产,推崇田园式、花园式居住区建设,建立一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项目,从现实建筑的使用中感受到什么是绿色、健康、安全、舒适,从而提高对绿色建筑的认知水平和低碳生活方式的感受水平,使人们在享受绿色发展成果中提高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认知水平。
要在全面提升我国建筑业绿色发展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理清我国建筑业绿色发展的思路,为持久的绿色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各级政府、各种社会团体、各市场主体,如何在落实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中找出各自的工作重点和改革的思路,是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主要思想保障体系。政府要对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艰巨性有充分认识,从指导思想上提升对建筑业绿色发展的难点与重点的准确定位,找准方向,提出正确的政策指向,以引导各市场主体在绿色发展过程中正确的确定工作目标与工作任务。
(二)建立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要求,建立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是建筑业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以国家环境治理整体部署和发展规划要求,在建筑业外部建立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客观环境,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土资源治理、新农村建设等发展战略中创新土地管理制度,简化行政性干预.给市场及百姓更多的权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利用改革形成的市场长效机制,把建筑业绿色发展纳入法制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运行轨道。
要彻底清除以GDP论英雄旧的发展模式影响,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构建诚信一体化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模式,推动城市发展理念的升级,转变国土开发利用模式。要利用我国房地产市场当前结构性调整的有利时机,推动房地产市场管理与开发模式的深度调整与创新升级。要把城市住宅建设的模式调整、土地政策的调整和创新、开发主体多元化创新等作为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制度创新,带动社会治理结构的优化,是推动低,微能耗建筑,实现建筑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制度环境保障。
在建筑业内部,要以建设绿色建筑为目标,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推动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生产加工的革命性变革为方向。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包括政府法规、技术标准.评价体系、运行规则等构成建筑业运行的市场制度,准则体系,以建筑业管理机制的创新提高工程企业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推动建筑业的绿色发展。要在行业优化机构.转型升级中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淘汰落后的过剩产能,给绿色发展以更多的市场空间。
根据源头治理的原则,要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时,要加大对生态的影响程度、资源与能源的消耗水平、污染物的排放等的考评力度,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的能耗水平。建设主管部门要调整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切实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审核力度,在项目立项时就要对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环境污染及项目的运行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严格的方案审核,切实把好第一关口。要特别注重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能耗水平的考评,限制高能耗住宅的开发建设。
建设项目立项时的相关标准、要求,直接决定了建筑业的生产方式和建设的绿色水平,对引领整个建筑业的绿色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要在建筑工程治理模式转变中,创新实行严格的源头管理制度,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建筑工程项目的立项。要创新建筑工程项目的立项管理制度,强化项目环保评估、节能评价,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体系的运行。各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地区的人口数量及密度、土地资源、生活习惯等情况,严格控制高层、超高层住宅的开发建设,限制高能耗建筑工程的立项建设。
要建立起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要创新各类资源,能源的价格形成和各类排放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市场机制推动包括建筑业在内的节能减排。要为推动节能减排建立投融资机制,财政、金融及环保、科技等基金要向节能减排工程、节能减排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推广应用倾斜,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落实的经济制度环境。要积极推动节能减排专业工程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完善市场的技术支撑体系,生成一批建筑节能减排的专业施工企业和市场运行法则,形成推动建筑业节能减排的良好市场生态环境。
要加强对建筑设计的管理。要把生态保护、节能环保做为建筑设计的一项基本原则,建立起对建筑设计管理的一系列制度。要建立并完善建筑设计的节能、环保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建筑设计节能、环保强制性条文的制定和执行。要完善建筑设计程序、强化对设计能耗水平、排污强度的测评程序、方法和管理,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要强化对建筑设计节能、环保水平的考察,完善对建筑设计文件的节能环保的审核审批程序。
要加强对建筑设计师队伍管理的创新。在完善建筑设计节能减排,环保安全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对建筑设计师的节能、环保绿色标准教育,提高其对标准、规范的执行能力。要把建筑设计的节能水平与个人的职业资格和企业的资质挂钩,建立起联动的奖惩机制。要进一步落实建筑设计责任主体终生责任制,把建筑设计节能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并对建筑全寿命周期能耗水平实施问责制度。
要进一步建立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制定顺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量化、纳入对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形成在绿色建筑领域更高的评价标准和考核的长效机制,是提高对绿色建筑认知水平的重要依据。要利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社会及建筑业中树榜样、立标杆,并在工程资源分配中更好地发挥出评价结果的作用,形成推动建筑工程资源配置科学化的有效机制。
要进一步加大对建筑工程实施的执法力度。要继续强化对工程实施中各种材料、部品、部件、构件的监控力度,完善检验、测试、试验制度体系,构建防止环保指标不合格和假、冒、伪、劣产品流入施工现场的防护网。要加大对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力度,建立起完备的施工现场防尘、降噪、减排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体系,以此监督、指导施工企业的工程实施过程;要进一步加大对施工主体资格的审核力度,完善工程资源的配置机制,形成保证工程资源的优化实施的良好机制。
要逐步建立以科技创新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科技进步是建筑业绿色发展的有力保障和推动动力,要充分利用当前全人类倡导绿色发展所形成的重要窗口期,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扶助与推广应用力度,从制度上保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形成与创新、发展,形成以创新驱动产生内在动力,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科技管理新体制、机制。要特别注重以工业化改造传统施工技术、节能减排和环保安全技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网络技术、新能源开发应用技术及推动循环经济实施新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推动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再造。
要逐步建立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奖惩机制。国家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国家对建筑业企业、工程的运作能力评价与判定结果;各种行业组织、投资基金等对建筑业企业及工程项目的参与和支持水平等,都对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要建立并完善分层面的奖惩制度体系,以更强有力的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有效地支持绿色发展进行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与推广实施。以更严厉的制度措施处罚高能耗建筑的建设者和使用者,大幅度提高违法、违纪、违规、超标的成本,切实终止高能耗建筑物的建设。以更优惠的政策支持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与产品、新建筑施工工艺等发展,是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
要加快完善现有高能耗建筑的节能减排改造机制。要加强对我国既有高能耗建筑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寻找出能够切实针对我国建筑特点的节能减排技术途径。要加强对大体量、超高层建筑节能减排改造设备、设施、产品、技术的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力度,为节能改造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加强对既有高能耗建筑改造的监管,更好地利用资源阶梯价格、节能奖励政策等杠杆,建立既有建筑节能减排实施的市场机制,落实各方主体的责任,切实解决好资金来源与工程实施中的具体操作问题。
(三)以提高产业化水平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
建筑业的绿色发展,最终要落实到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再造上,包括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生产力的升级换代。以工业化、标准化、系统化为基本特征的产业化,不仅是建筑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基本途径。要通过产业化进程,调整与改善建筑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各类资源和保护好生态环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设备、人与技术、建筑与自然、建筑与设备,建筑与技术、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一系列关系,使建筑业获得可持续增长的空间发展。
产业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要以工业化的思维,生产方式对建筑业实施工业化改造。要以工业设计标准提高建筑设计的标准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使其成为指导生产加工和安装施工的技术依据。要加强设计的龙头作用,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推动建筑设计模数化、标准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要以周密、规范的技术标准和环境评估,严格控制建筑工程设计的节能减排标准执行,更多地利用自然资源调节建筑内部环境,通过设计师的智慧,以建筑形态变化和工程实施手段的创新实现建筑的绿色设计。
在工业化改造建筑业中,要特别注重增强施工中的机械化、成品化、配套化比重,不断提高建筑业产值中的工业化产值率;加大对工程施工技术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力度,充分利用当前微电子技术及网络技术与建筑业工业化改造的融合提高建筑业行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水平;要把推动产业化进程的科技创新成果制度化、标准化、大众化,促进建筑工程运作模式的升级换代;要以新装备、新工艺推动建筑业生产作业形式的转型升级,提高建筑业科技含量和工程作品精度、质量。
要以“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推动建筑业的产业化进程。要结合住建部《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和《中国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以提高建筑内在质量、节能减排、环保安全等水平为抓手,推动结构施工、设备安装、装修装饰、材料生产等全产业链的技术升级换代。要通过建筑业企业技术装备升级换代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推动建筑业的工业化改造。
对建筑业实施工业化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改变建筑业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现状,向以技术、资金、知识为主要发展动力的行业转化、当前很多业内的大型骨干企业正在进行工业化改造的积极尝试,以图找到改变建筑业生产方式的渠道,是对建筑业工业化改造的新贡献。要坚持集约化、精细化、标准化的工业化发展方向,以新型工业化生产技术设备装备施工企业.以产业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施工作业方式的改革推动建筑业的产业化,以产业化推动企业结构优化和市场法则的再造。
在建筑业生产技术装备方面要加大对建筑构件预制生产设备的研发,提高预制件的加工能力;要形成预制件生产加工,储运、安装的新技术体系;要积极探索智能化装备在建筑业的应用;要加大成品化技术、组装装配技术体系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要加大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与应用等。要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引进、消化、吸收国际上先进的建筑业工业化理念和相关技术,结合我国的工程状态,研发并形成我国新的建筑业工业化技术体系。
要以建筑工程总承包推动建筑业产业化。要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市场为主导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改造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负担最小化、建设品质最优化的目标,促进工程运行主体的发展与模式的创新。要特别强调质量优先,以高品质延长建筑寿命周期,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浪费。要通过扩大和强化建设主体责任,实现设计、施工、部件、预制构件等生产、安装一体化的工程建设总承包,加快建筑业产业化推进主体的生成与发育速度,为产业化提供市场主体的组织保障。
标准化是产业化的重要基础,也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在工业化改造建筑业时不断提高建筑业的标准化水平,以标准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构建新的施工、服务技术体系,是提高建筑业的绿色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提高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完善建筑业的标准化体系,创新标准化的运行机制,加大标准化推广执行力度、更充分地发挥标准化在工业改造建筑业、实现绿色发展中的作用。
要进一步发挥好大型肯干企业在标准化建设中的作用。作为推动产业化的主体,大型肯干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生产作业方式变革与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将先进企业的探索成果标准化、程序化、法制化,是对建筑业进行工业化改造的基本途径,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提质升级的基本途径。要在绿色发展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通过标准化建设,形成行业可持续性发展和大型肯干企业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不断提高的良性互动局面。
在标准化建设中,要特别注重以标准化推动建筑设计的模数化、装配化、工业化;推动建筑构件生产由工厂化加工向工业化生产转化:要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在客户咨询、工程设计、项目运作中提高标准化、程序化水平;要以技术的标准化,推动万元产值工程垃圾的减量和减少施工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推动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应用;提高标准化部品、构件在工程中应用比例;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与控制,以标准化提高行业的工业化生产境界,推动行业的主导施工技术转型升级。
技术的系统化和资源运作的循环化是产业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绿色发展新的重要标志。在资源利用未形成闭环循环时.各产业生产过程产出的产品与废弃物形成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不同的地位。在所有产业的废弃物没有形成资源运行闭环运作时,废弃物都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绿色发展的主要表现就是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即所有资源的利用价值都得以充分的利用,达到物尽其用的目标,使其成为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建筑业作为美丽中国的建筑者,是整个循环经济链条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向前、向后延伸都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经济架构的建立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筑业所有的基础性材料,应该更多的利用冶金、煤电、林工、农业等产业产生的废弃物,形成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筑业所产生的废弃物,也应该进行再利用,使其成为其它产业的生产原材料。要特别注重清洁能源在建筑业生产过程及建筑物使用中的使用,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再生新能源的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这是建筑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建筑业进行工业化改造,提高行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内容。
要实现建筑业在循化经济中的功能,就要加大对新材料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的力度。以其他产业废弃物为基本原材料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是建筑业重要的创新领域,也是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最高的科技创新,其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的作用巨大。我国现用的常规室内墙体材料纸面石膏板,就是煤电企业的生产废弃物。现在正在研发的新型墙体材料.是以电解铝生产的废弃物红泥为主要原材料研制生产的新一代室内墙体材料,不仅隔音效果、执钉能力强,而且易于安装、安全环保,是建立循环经济架构中重要的技术突破。
在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中,永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生产体系中,给建筑业的材料创新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也为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要在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中重点突破在废弃物降解、再利用方面的应用技术,在生产流程、材料配方、性能测试、产品形态等关键技术领域持续创新,形成新的产品、技术体系,达到消纳废弃物、恢复生态、减轻环保负担。保护环境和大幅降低建筑材料成本的目标。
建筑业,特别是处于建筑业末端的装修装饰业,要在循环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生态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就要创新工程的运作机制,加大对工程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力度。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产生的废弃物,80%以上是可以再利用的资源,却被做为垃圾处理与消纳,不仅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也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要在工程运作中建立废弃物分类回收、存储、再利用的机制,大幅度降低建筑及装修装饰业的环境负担,有效地把放错位置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浅谈公路施工技术的重难点 篇3
【关键词】公路;施工;技术;难点
引言
公路施工技术对于公路的建设质量具有重要的显示影响,所以我们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要切实重视起对施工技术的掌控与应用,通过对施工技术的合理采用来为其质量提供应有保障。进而强化公路的建设质量,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公路安全作出应有贡献,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1.公路施工技术的重要价值与影响
虽然经过多年的公路建设实践,我国在公路施工技术上取得了较大进步和发展,公路的施工上也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是限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在公路工程的施工技术上仍然面临一定阻碍。许多公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都会遇到软土路基以及黄土路基等各类问题,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施工技术很有可能出现沉降或不均匀下沉现象,影响到公路的正常使用,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为了尽量影响到公路在建成后的使用效果,就要对公路工程中的施工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做好防护性措施准备,促进我国交通建设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2.公路施工技术的重难点分析
2.1做好公路工程的施工准备工作
为了切实做好公路工程的施工工作,保证公路建设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就应当对公路施工技术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着重分析与探究。首先在进行公路工程的施工前应当根据施工条件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为公路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条件。首先就要做好施工的测量工作,在开始路基施工作业前要与相关的设计部门做好交桩准备工作,在明确控制点的坐标以及高程之后就能够进行测量工作。测量工作上可以借助于全站仪或GPS等相关设备来进行,对控制点予以复核,按照具体施工要求来增设控制点。伴随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技术精准度的要求不断上升,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使相关的测量工作能够适应公路工程的需要,就必须加大对测量设备的投入力度。当前,在公路工程中传统的测量方法受到了较大冲击,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上都不能有效的满足当代公路需要。为此,我们应当用长远的眼光来对待工程测量问题,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的引进各类新型仪器,提升施工测量质量,更好的满足当代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其次,则要做好公路工程的路基填料工作,根据路基的施工要求和规范来对填料进行颗粒分析,并对含水量以及液限指数等相关参数进行实验检测处理,保证填料的质量能够满足公路工程的建设需要。此外,还要做好陡坡和路基清表工作,保证路基的整平压实,提升路基的均匀稳定性。最后,还要做好排水处理工作,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需要来修筑相应的临时排水设施,尽量将水排入到附近的自然水源地中,避免对附近居民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2.2强化施工过程中的现场跟踪检查工作
对于公路工程的建设来说,存在着很多影响质量的问题和因素,为了能够确保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发现,保证公路的建设质量我们就要做好现场的检查工作。为此,相关的质量管理人员应当切实行动起来,做到腿勤、眼勤和手勤。在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就工作的实质内容做好相应记录,以便在工作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上将质量事故扼杀在萌芽中,避免经济上的损失。如果施工技术出现问题的话很有可能造成公路稳定性不足影响到公路的实际使用效果。为此,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努力强化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保证工程建设的应有质量。对于公路工程的建设来说,施工技术不仅仅属于其中的一部分,更对整体的建设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关乎到公路的整体质量和使用效果。所以在公路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强化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严格遵照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开展路基施工作业,通过一系列的强化手段来保证路基施工质量,相关的质量管理人员也要对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督促,使其能够做到规范施工,定期对重点项目进行检查,观察混凝土中的砂石料以及水的称量是否科学合理,钢筋的焊接与绑扎长度是否达到相应规范等等。质量管理人员应当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正确的指示,在出现质量难题的时候,质量管理人员能够同施工人员一起分析和解决。
2.3好路基的处理工作
路基施工是公路施工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路的建设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在公路建设中还应当对路基施工技术予以充分的重视。路基施工技术属于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包含较多程序和步骤,如果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范围内存在不良路基的话,就需要依照路基的形式,综合选择路床换填、路床掺灰以及碎石桩和加筋补强等相关手段来进行路基的处理,保证路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可以满足施工技术的相关要求。通常情况下,路基填筑都会采用分层摊铺以及分层压实等方法来进行施工作业,一般来说路基填土每层填筑厚度应当保持在五到三十厘米之间,在填筑的过程中要在路基上预留百分之三到四的横坡,便于积水能够得到及时的排出。而在路基的碾压过程中也要遵循由边缘至中心的方法进行碾压,在压实遍数和压实度上要严格遵照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进行。针对于路基开挖施工程序来讲,应当尽量使挖掘机、装载机以及推土机之间协同使用,进行挖掘的过程中要根据相关要求预留出一定的宽度,结合以人工修整边坡的方法保证边坡坡度能够满足相关的设计要求。在浅挖方路段,还要将路床范围八十厘米进行翻挖或换填处理。路基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土材料切忌随意丢弃,而要将其运至填方路段,对于废弃挖方来说则要运输到弃土场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堆放。
2.4强化施工安全技术的应用
此外,为了切实保证公路建设的安全性我们还应当强化安全技术的应用,相关的施工班组在施工之前应当做好技术和安全交底工作,对于施工方案进行严格执行,尽量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方案进行更改,在进行每道工序之前都要就材料的质量情况进行检查,对于质量达不到标准的材料要做到杜绝使用,在工序完成之后进行相应的自检工作,并上报请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待合格之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2.5强化对施工技术与资料的管理
作为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技术与资料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但是基建技术档案通常都要经历审查、施工以及竣工等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实践,这使得施工技术与资料管理工作的难度得到一定增加,为此我们应当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强化对资料重要性的宣传工作,提升业内的技术资料管理水平。只有在资料手续等相关材料齐全后,生产部门才能够进行验收手续的办理,进而保证工程技术资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促进行业资料收集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以便在日后产生质量问题时能够做到有据可查,进而推动我国公路建设质量的不断提升与进步,促进我国公路建设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孔海雄.道路施工技术的重难点分析及发展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4:95.
施工重点、难点分析及其应对措施 篇4
施工重点、难点分析及其应对措施
第一节
工程特点
本工程仓库分为仓库1~4,共分两层,全部为立体货架式仓储模式。一层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屋面采用大跨度轻钢结构,集装箱卡车通过引桥直达二层。工程量大、工期紧;建筑总高,仓库区层高为,夹层,办公区共5层,1-4层层高,5层层高。9m高400×700、800×900、600×1500、1400×1700mm大梁大跨度施工;车道箱梁施工;9m高柱子混凝土一次浇注;9m高柱子模板加固;大跨度梁预应力施工;短期完成大面积钢结构屋面吊装和玻璃幕墙;加工车间和材料堆放场地小,水平运输量大;基础施工阶段正好在雨季,雨季影响基础施工;大面积混凝土浇注,板面标高的控制。我们针对这些特点及要求进行逐项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和技术方案,并将其作为施工过程管理的重点。
第二节
施工重难点及应对措施
根据招标图纸和工程特点,我们认为工期紧任务大、施工场地狭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预应力施工、高支模施工等是本工程施工技术的侧重点,针对以上重点,我司拟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序号
重难点
分析
应对措施
工期紧
本工程总建筑面积㎡,工程量庞大,工期要求210天
1、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以关键线路为主线,协调各专业交叉施工;
2、确保各种资源足够和及时就位。
3、本工程四个施工区同时作业,在各区内组织流水施工,部分工序穿插施工。
预应力施工
预应力质量控制
1、具体详见“预应力专项方案”
高大支模施工
9m高400×700、800×900、600×1500、1400×1700mm大梁大跨度施工。9m高柱子混凝土一次浇注;9m高柱子模板加固;柱截面尺寸最大确保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是施工重点。
1、采用满堂式钢管脚手架体系,编制高支模专项方案经有关专家论证审查。
2、具体详见“模板施工方案”。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本工程四个施工区域同时作业,施工区域面积大,二层梁板混凝土浇筑最大量在3000m3以上,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混凝土施工组织与管理、混凝土的防裂控制至关重要。
1、控制各种原材料(如水泥、骨料、掺合料、外加剂等)的质量和对原材料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
2、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使用合适的缓凝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延缓水泥水化放热速率,以减少水化热。
3、选择生产量大质优的商品混凝土生产厂家供应混凝土,保证混凝土的连续供应。
4、现场组织管理上要严谨科学,工艺上采取分区分层浇筑、分层捣实的方法。
5、加强混凝土的测温与养护工作。
现场材料水平转运
加工车间和材料堆放场地小,水平运输量大。
每个施工区域滞留一部分约40m×60m的区域作为材料临时堆放场地,铺设临时道路通往材料堆放区,材料直接运输到位,堆放到使用地点。
施工面积大,交叉作业多
本工程占地面积约75000平方米按,由于工期紧,各专业施工施工交叉作业大,现场安全文明及总包管理难度大。
合理安排施工流程,各专业提前做好进场准备,做好现场交接和成平保护,与各分包签订管理协议,各分包遵守总包现场管理管理,配合总包搞好现场安全文明等工作。
砌筑和装修操作架
本工程层高9m,砌筑和装修操作搭设和装修材料运输是难点。
内外墙砌筑搭设多拍操作架,操作架成阶梯桩,砌体和装修材料分阶段向上人工搬运;顶棚抹灰搭设钢管满堂脚手架;独立柱装修围绕柱四周搭设双排钢管操作架。
测量控制
测量控制基准点的传递;大面积板面标高的控制。
1、办公区设置高空测量转换层,并在各层进行联测,参照相关规定及标准对测量误差精度评定,以保证转换测量精度。
2、利用激光垂准仪投测点位,用全站仪进行投点的闭合测量和数据平差计算确定测量平台上的基准点。
3、测量施工前,计算出每个构件的控制点位的坐标,模拟构件安装及构件控制点位的测量。
4、混凝土浇注前,以方格网形式预埋好短钢筋,在钢筋上打好标高,浇注混凝土前拉线控制板面标高,确保大面积板面混凝土水平。
总承包管理与协调
本工程施工场地狭小,同时分包队伍多,交叉穿插作业多,施工总承包管理是施工重难点。
1、完善总承包管理体系,采用项目管理系统对各个专业分包进行工期、质量、安全的全方位系统管理。
2、现场材料转运区域随施工阶段不同进行调整,施工高峰期需场外设材料转运地产,在总承包管理中严格按照施工部署执行。
绿色施工重难点 篇5
关键词:水利水电;重点难点;施工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涉及许多施工设备、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若施工团队忽视了施工细节,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增加施工难度。因此,建筑工程团队应对施工中遇到的难点进行分析,并合理解决施工难点,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同时,水利水电施工技术人员要注意保证整个工程质量,无论是在大的把握方面还是在小的细节方面都应加强管理和监督,不能一味的注重工程的经济效益和施工进度,要对施工技术的要点进行全面分析。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难点
隧道工程施工的难点技术对策论文 篇6
1隧道工程施工中的难点
1.1铺装层脱落
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铺装层脱落的现象。铺装层脱落一般是由施工裂缝、施工工艺等多方面引起的。在项目施工中,如果铺装层混凝土在抗裂与防渗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也会导致渗水和裂缝现象的产生。在铺装层产生脱落的原因中,混凝土裂缝是比较关键的因素之一,这些裂缝的存在对建筑的稳定性、强度和使用寿命都有较大的影响。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降低防水性能,降低混凝土结构的抗腐蚀性能。同时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存在会极大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在发生震动时由于裂缝的存在,使得混凝土结构的受力不均匀,更一步加剧了裂缝的产生,形成恶性循环。施工裂缝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隧道工程的质量,对工程建筑的稳定性和整体性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1.2防排水不到位
在隧道工程施工时,防排水施工一直是隧道工程中的难点,就目前来说,一般是采用高分子防水材料作为防排水系统中的防水层,并沿隧道壁的横、纵以及环三个方向安装排水管道,然后将隧道中的渗水引流到排水管道中,进而排出到隧道外面。但是在实际施工中,由于施工技术难度比较大,而且对于材料要求比较高,导致施工质量不合格,出现隧道漏水现象,从而影响到隧道工程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防排水施工不达标,还会对后期的施工产生严重的影响,造成安全隐患。
1.3钢筋锈蚀
绿色施工重难点 篇7
关键词:施工,重点,难点,解决措施
1 工程概况
北江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地点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附近。本工程范围为北江大堤芦苞堤段, 共长6750m。是北江大堤的第三段, 紧接大塘堤段, 北起街头墟, 自北而南经潭基村、芦苞墟、芦苞水闸管理所止。芦苞水闸位于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芦苞涌的涌口, 是北江大堤防洪工程的一座大型分洪闸。洪水期, 芦苞水闸为北江承担分洪泄水任务, 设计分洪流量1200m3/s, 以减轻北江大堤及北江下游的防洪压力;平水期, 芦苞水闸向芦苞涌内引水, 为农田灌溉和改善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2 施工重点内容及解决措施
本工程施工重点主要有:工期控制、旧闸拆除、混凝土预制块的制作及外观质量的控制。
2.1 工期控制
堤防施工工期短, 受天气影响大, 并且项目多, 工程量比较大, 按施工工艺要求, 重建芦苞水闸闸室必须按顺序进行施工, 且施工过程须配合其它单位的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因为决定了工程工期按期完成的严峻形势。
解决措施:
2.1.1 科学安排工期和资源:
a.利用项目管理软件进行施工管理, 使工程工期控制更加具有可控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b.将堤身加固分成二期施工, 减少高峰施工强度, 每期施工时均投入充足的机械设备。c.充分准备防洪度汛的措施和物资, 预防、减少反季节降雨和反季节洪水对工程的干扰。
2.1.2 合理进行营造布置, 分区分段平行流水作业
a.施工营地布置区分两处设置, 一处设在刘寨水闸附近, 为1#施工布置区, 一处设在芦苞水闸附近, 为2#施工布置区。b.整个工程施工分Ⅰ、Ⅱ、Ⅲ共3个区进行, Ⅲ区范围为重建芦苞水闸和拆除原水闸;其中Ⅰ区段和Ⅱ区段的混凝土防渗墙在第一个施工期完成、Ⅱ区段在每二个施工期完成, Ⅲ区段在两个施工期进行施工。c.创造多个施工工作面。d.加强同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单位的日常联系。e.汛期根据北江洪水预报, 在汛期洪水规模小、不需要进行基坑充水或洪水退后, 在保证旧闸安全、人员和设备安全的条件下, 安排继续施工。
2.2 旧闸拆除
新建芦苞水闸在现水闸闸址内移重建, 施工中需拆除旧闸, 包括23年闸和85年闸, 总拆除混凝土量为26198m3、砌石量18079m3。由于旧闸拆除期间新闸部分结构已经完成, 部分结构仍在施工, 且拆除现场距民宅较近, 如采用爆破方法进行折除, 易对已施工完成结构造成危害, 也会影响正常的施工进度和附近民宅的安全;因此旧闸拆除不能采用爆破方法。
解决措施
根据现场勘察情况, 对现有水闸结构进行初步分析, 根据拆除西南水闸的经验, 对于旧闸拆除主要采用液压破碎锤及风镐和静态破碎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2.3 混凝土预制块制作
本工程预制混凝土工程量大, 总计为5334m3, 若按常规方法施工, 需制作定型钢模板1691×3套, 预制场占地约需1500m2 (不含堆放场) , 预制人员多, 施工相当紧张。
解决措施:
为解决这个问题, 拟采用机械方法制作, 机械名称为“JQ-2000路缘石、坡面砖液压成型多用机”, 该机配2~4套定型路缘石和护坡六角块钢模板, 预制时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到料斗, 料斗输送带输送至各成型机的储料斗, 混凝土经储料斗直接卸至定型模板内, 由成型机压制成型, 人工拆模后, 将预制块运走, 定型模板清扫后, 又可装入混凝土进行预制块压制。该机生产能力为:路缘石每班可制作700块, 护坡六角块每班可制作2000块。
2.4 外观质量控制
新建芦苞水闸建成后除为北江承担分洪泄水任务以减轻北江大堤及北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平水期, 向芦苞涌内引水, 为农田灌溉和改善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作为北江大堤防洪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 还该是一个景观工程, 因此新建水闸除了内在的质量优良外, 还须重视外观质量, 把新建水闸的外观质量控制作为本工程施工重点。
解决措施:
2.4.1 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控制措施:
a.施工前, 认真做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同时, 做好混凝土的表面色泽。b.针对不同位置选用不同的模板安装, 底板以上结构施工全部采全新钢模, 保证混凝土外表美观。c.从模板安装方法上保证混凝土的外观质量。d.严格检查模板安装质量, 从模板安装保证混凝土外表美观。e.从混凝土浇筑上控制, 保证混凝土外观质量。
2.4.2 浆砌石外观质量的控制措施:
a.浆砌石选料, 外露部位选面大、平整的石块砌筑;b.浆砌石砌筑过程采用靠尺检查外露的平整度;c.浆砌石砂浆勾缝大小统一、线条平顺。
3 施工难点内容及解决措施
本工程的施工难点有:模袋混凝土施工、混凝土超薄防渗墙施工。
3.1 模袋混凝土施工
模袋混凝土施工技术难点主要有:模袋混凝土底部抛石平整度的控制、模袋混凝土饱满度的控制、模袋混凝土接缝质量的控制。
解决措施:
3.1.1 保证模袋混凝土底部抛石面的平整度的措施:
a.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 实行有序的施工, 施工现场统一指挥, 禁止盲目抛投, 每艘抛投船抛投完成后, 及时测量, 掌握抛投情况。b.抛投时, 将抛石坡面降低15cm, 抛到此高程后, 用二片石、4~15cm粒径碎石进行初次整平, 然后由潜水员配合用振动锤改装成的平板振动器进行第一次修坡, 将凸出坡面的大石块振入坡面以下。c.第一次修坡完后, 再抛0.5~4cm粒径碎石进行二次整平, 然后由潜水员配合装有长臂反铲的驳船和长臂上装有1∶2.5坡度的特制平整器, 沿岸进行整平, 确保坡面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
3.1.2 保证模袋混凝土饱满度的措施。
使用滑道法模袋混凝土施工技术, 即在水面上的滑道内先将模袋混凝土按要求施工完成, 再通过调整滑道角度和移动滑道平台, 将模袋混凝土铺到护坡处。
3.1.3 保证模袋混凝土接缝质量的措施。
两块混凝土模袋间由后浇块模袋沿接缝边预留50cm富裕量, 不灌混凝土, 并按3~5m设置一个灌料口, 用滑道法铺设完成后浇块模袋混凝土后, 将预留模袋搭在先浇块模袋混凝土之上;若模袋间接缝偏差不符合要求, 则在预留模袋中充灌高强度砂浆使得接缝紧密, 保证接缝质量。
3.2 混凝土超薄防渗墙施工
本工程混凝土防渗墙工程量大, 总长度为2970m, 施工项目多, 工期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线路长, 沿线地质条件变化大。
解决措施
3.2.1 合理安排施工, 减少施工干扰和后继项目施工。
在汛前尽量延长防渗墙的施工时间, 有防渗墙的堤段的堤身安排在第二个施工期施工, 第一个施工期只安排防渗墙施工, 减少后继项目的施工干扰, 加快施工进度, 确保按计划完成施工任务。
3.2.2 采用“┓┍”形现浇混凝土导墙定位。
针对本工程特点, 导墙采用“┓┍”形现浇混凝土结构, 减小土方开挖量, 一次性浇筑形成, 保证导墙墙壁的垂直度, 从而保证槽孔位置准确及槽壁的平整垂直。
3.2.3 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采用不同的施工工艺。
在正式施工前进行地质复勘, 施工时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采用不同的施工工艺。在砂性地质的位置, 采用射水法进行施工;在有块石地层的位置, 采用抓槽法进行施工, 这样即可保证施工质量, 又可加快施工进度, 缩短施工工期。
3.2.4 采用高质量固壁泥浆和槽段接头方法。
在采用抓槽法施工时, 造孔时采用高质量的膨润土泥浆固壁, 成槽采用“两钻一抓法”施工, 槽段接头采用“接头管法”新工艺施工, 在接头管上抹油、裹膜, 该施工工艺在北江大堤西南水闸成功用过。
4 结论
园林水景施工技术难点探讨 篇8
【关键词】园林水景;饰面工程;特殊水池;施工技术
1.引言
园林工程施工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铺地、小品、水景、植物、山石等,水景工程在园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水景工程施工技术是园林施工的重点。国内外对园林水景施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但主要涉及的是园林普通水池施工、水景植物配置、水系管道施工、水位控制和喷泉、假山施工等技术,对园林水景饰面工程和特殊水池的施工技术研究较少。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水景饰面工程和特殊水池的施工是园林水景施工的关键施工技术之一,需要对其中的施工难点进行探讨和分析。本文首先对水景饰面工程中的水景墙饰面和花池饰面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然后对刚性水池和预制模水池等特殊水池的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饰面工程和特殊水池的施工技术难点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我国水景施工提供参考。
2.饰面工程施工技术
水景飾面工程的欣赏度是人们对水景工程接触的第一感觉,直接决定了水景工程的外观质量。水景墙在较多的园林水景工程中出现,且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水景墙面积较大,所处位置一般较为显眼。花池有消除空旷,阻隔行人、车辆,保持适当观赏距离,疏导路线、导向等作用,在园林工程中运用广泛。花池主饰面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人们对花池施工的认同与否,关系到整体水景的施工效果能否达到预期。而水景墙和花池主饰面因不同的要求有不同规格的留缝施工技术,是饰面工程施工技术的难点。
2.1水景墙饰面施工
水景墙饰面工程中,规格板留缝一般在板和板之间直接留缝较为合理,缝宽一般在5至8mm之间。对规格板三角缝和规格板密缝,板与板之间的密缝实际施工时一般不超过1.5mm,且每块板的四边均留5至8mm的斜边。直边乱形的铺装效果较差,一般较少采用,若必须采用时板单边长要求在100至300mm之间,变数宜控制在5至7条,且6条边的比例应达到70%以上,缝隙控制在5至8mm内。自然边乱形铺装效果较好,对饰面没有特殊要求时可多采用。直边乱形和自然边乱形的转角应按海棠角处理,对接缝应连续。需要指出的是,水景墙饰面的整体效果还与所选材料的规格、颜色等有关,需要对施工材料合理选择。
2.2花池饰面施工
花池饰面规格板密缝的室内装修铺装缝不应超过1mm,园林水景工程中不应超过1.5mm。规格板板材选择时要尽量考虑花池整体性,在控制板材质量和价格的条件下尽可能选择合理长度,特色规格板100mm×100mm可不按此考虑。直边乱形板因铺装效果一般,在花池饰面施工中建议少采用。规格乱形板室内装修铺装缝一般不得超过1mm,园林水景工程中可略微放宽,但一般也应控制在1.5mm内,需要留缝时,留缝宽度应控制在5至8mm范围内。水洗石花池的铺装施工一般需根据设计石米的比例和颜色进行,厚度控制在15至20mm内,水洗石花池施工时石米要压实、铺匀,为保证整体效果应将表面洗刷干净,使线条光滑。花池饰面采用规格板三角缝时应将板与板之间密缝,缝宽宜控制在2mm以内,每块板的四边应留3到5mm的斜边。
3.特殊水池施工技术
水池在园林工程中应用广泛,在道路尽端、亭、廊及广场的中心均可设置。钢筋混凝土水池也称为刚性水池,在池底和池壁均配置了一定数量的钢筋,使用寿命长,防渗性较好,很多园林水池都采用了刚性水池。预制模水池是属于小型成品水池,整体外观效果良好。目前刚性水池和预制模水池的施工是园林水景施工技术的难点。
3.1刚性水池施工
刚性水池的施工包括材料准备、开挖、池底施工、浇筑池壁、抹灰及试水等多个步骤。基础和池底的混凝土宜选用C20,按照水泥:细沙:粒料为1:2:4的比例配料,池壁选用C15混凝土,按照水泥:细沙:粒料为1:2:3的比例配料。混凝土汇总时可选择加气剂、氯化钙促凝剂、缓凝剂等添加剂。池底池壁的粒料直径应小于40mm,吸水率小于1.5%。场地放线时池外应沿各边加宽50cm,每隔5至10m打小木桩。池基开挖采用基底排水,沿池基边挖临时性排水沟,并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集水井。下沉式水池一定要做好池壁保护,挖至设计标高后需整平夯实池壁。池壁的沉泥池需结合池底同时开挖施工。形状比较规则的水池池底在50m以内可不做伸缩缝,形状变化较大时应每隔20m设置伸缩缝,断面狭窄处也应做伸缩缝。池壁为现浇混凝土时池底底板和池壁的连接处必须设置施工缝,且施工缝可设在基础上20cm处。池壁较厚时,用以固定的内外模板可在钢筋绑扎完毕后一次立好。抹灰时应将池壁内壁凿毛、不平处应该铲平,铲平后应用水冲刷。规则水池顶上应用石块、石板、水泥预制板、砖等压顶。试水应在水池全部施工完成后进行,先封闭管道孔,控制每次进水量,从外观整体检查,并做好沉降观测。
3.2预制模水池施工
预制模水池制作材料可选择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玻璃纤维和ABS工程塑料等,深度在40cm左右,跨度一般在0.9到1.8m之间。利用混凝土地基和边沿加固等方法增加预制模模沿的强度,保证水池外观的完整性。预制水池时,为避免外部水流混入造成池水污浊和外溢,预制模边沿应高出地面2.5至5cm。池底和池面需铺设5cm左右厚度的细沙,开挖前应将铺设细沙的高度计入水池实际高度。挖好整体水池后,测量池底和池台的水平高度,在池底和池台铺设5cm左右厚度的细沙,并夯实,再次进行测量,反复进行,直到符合预制模所需高度为止。将预制模平稳的放入清理好的水池,注入4cm左右高度的水,同时慢慢沿池边填入适量细沙,然后加固池边,进行水池施工细部处理。
4.工程实例
某园林水景工程设计中包括了了水景墙和刚性水池。水景墙饰面施工中规格板留缝缝宽为6mm,板与板之间的密缝平均为1.2mm,每块板四边所留斜边平均为8mm。刚性水池施工时混凝土等级基础和池底选用C20、池壁选用C15,混凝土汇总时所选添加剂为缓凝剂,池壁的粒料直径大致在25~35mm内。采用基底排水,每隔30m设置临时集水井,集水达到集水池三分之二左右时采用人工抽水。水池形状为不规则的多边形,每隔20m设置了伸缩缝。水池施工完成后进行了试水试验,试水试验完成1天后进行了第二次全面检查。该工程完工后整体效果良好,观赏性强,质量合格,得到了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张卫东.园林景观水景工程施工技术探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2(12):112.
[2]虞志行.园林水景饰面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与生活,2011(8):143.
[3]邱伟平.园林景观工程水景施工难点与对策[J].现代园艺,2011(9):88—90.
[4]何森,刘宪国,刘晓东.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