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黎安二生序阅读答案

2024-05-21

赠黎安二生序阅读答案(精选2篇)

赠黎安二生序阅读答案 篇1

(宋)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予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辱以顾予 顾:探望

B、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称:称呼

C、且重得罪 重:加重

D、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示:给……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予之知生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B、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以其无礼与晋,且贰于楚也

C、既得之于心矣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而其材力之放纵 悚然而听之

18、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黎生在快要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请求作者为他们“解惑于里人”。

B、作者劝告二生不要“合乎世”、“同乎俗”,并希望二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这实际上是在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C、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表达作者对于世人所讥笑的这种“迂阔” 的矢志不渝。

D、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1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谓 予 之 迂 为 善 则 其 患 若 此 谓 为 不 善则 有 以 合 乎 世 必 违 乎 古 有 以 同 乎 俗 必 离 乎道 矣。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3分)

(2) 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4分)

参考答案:

16、B解析:称,称赞。

17、C解析:A前一个“之”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是代词;B前一个“其” 表希望语气副词, 后一个“其”为代词;C两个“于”均为介词,可译为“从”; D前一个“而”表顺承关系连词,后一个“而”为修饰性连词。

18、D解析:作者针对“迂阔”二字发议论,是一唱三叹、抑扬吞吐,比较含蓄委婉,而不是咄咄逼人、一泻无遗。

19、(3分) 谓予 之 迂 为 善/ 则 其 患 若 此/ 谓 为 不 善 /则 有 以 合 乎 世 /必 违 乎 古 /有以同 乎 俗 /必 离 乎 道 矣。

20、⑴(3分)二生确实可以说得上是杰出特异的人才,而苏君也真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⑵(4分)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且不知道的原因啊。

【译文】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不能看到它的尽头。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补授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 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这种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

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后患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经过选择获得正确的东西。于是我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打算拿给苏君看,不晓得苏君认为我的话怎么样呢?

《赠黎安二生序》教学设计 篇2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赠黎安二生序》选自苏教版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意浅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手段,力求在学生走近文言文、激发文言文兴趣方面作出尝试。

【教学目标】

1.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

2.梳理课文,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重点】

在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点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从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或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对本文作出鉴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课前自行搜集资料,课堂交流,教师补充)

1.“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人,其基本的文学主张是什么?

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2.曾巩简介(略)

二、写作背景

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二人一同学习骈文,而骈文正是古文运动所批判的,不免被周围的人讥讽,所以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行前,曾巩应黎生、安生之请,写下这篇赠序。(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三、文句疏通

(一)学生根据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疏通课文。

1.第一段:

①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写信;赠送、赠予)

②辱以顾予(谦词,屈尊;看望、拜访)

③诚闳壮隽伟(的确、实在)

④若不可极者也(穷尽、到尽头)

⑤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的确、确实)

⑥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了解)

2.第二段:

①顷之(不久)

②将行,请予言以为赠(把……作为)

③既得之于心矣(在心里有收获、心得)

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却、竟然)

⑤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认为迂远而不切实际)

⑥盖将解惑于里人(介词,向)

⑦自顾而笑(自念、自视)

3.第三段

①孰有甚于予乎(谁;比……严重、厉害)

②知志乎道(记住、记载)

③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的原因)

④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仅仅;因为)

⑤患为笑于里之人(担心;被……耻笑)

⑥庸讵止于笑乎(岂、难道、怎么)

4.第四段

①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既然这样,那么)

②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还是,表婉商的语气)

③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在这方面)

(二)重点句式及翻译

①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

句式:判断句。

译文:赵郡苏轼,是我的同年朋友。

②孰有甚于予乎?

句式:介宾结构后置。

译文:有谁比我更严重的吗?

③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句式:宾语前置。

译文:这就是我现在还遭受困厄的缘故,而且自己还不知道啊!

④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

句式:判断句。

译文:如今您的不切实际,仅仅是由于文章不接近世俗,是不切合实际中的小事罢了

⑤患为笑于里之人。

句式:被动句。

译文:担忧同乡讥笑。

四、内容理解

(一)简要概括各段的段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1.介绍黎生和安生。

2.叙述黎生临走时请“我”作序之缘由。

3.借赠言表达“迂阔”的人生态度,勉励二生坚定信念。

4.强调“解里人之惑”和“知古”“志道”是两种不可调合的人生态度,劝勉二生立志取舍、追求。

(二)深度鉴赏(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作者重在写黎生和安生,却以苏轼引入,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以苏轼对二生的赞誉,从侧面烘托二生之文才。

2.本文的文眼是哪个词?

明确:“迂阔”,文中指不合世俗之风。

3.文中的“迂”有几种?作者如何看待自己的“迂阔”?

明确:①两种:黎安二生的“小迂”,乃“为文”之迂,是文风取向的问题;作者自己的“大迂”乃“为人”之迂,是“道”的选择问题。②作者认为“迂”是好的,表现决不附庸世俗的心志,表现对“道”的矢志不渝的忠诚及正道直行的可贵精神。

4.作者在表达自己观点态度时,主要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反语(或正话反说),作者极力表现二生之才,是为了证明其不“迂”,既然不“迂”,作者还说他们“迂”,是为了表现世俗的谬误。正话反说,使得文曲意直,显内在锋芒及内心深处愤懑不平之气。

五、作业布置

文章最后一段(自“然则若余之于生”至“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文学主张?这对我们为人有什么启示?请写一段文字予以阐述。

上一篇:维达国际校园招聘笔经下一篇:施氏食狮史绕口令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