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力是成功的保障的事例(共10篇)
毅力是成功的保障的事例 篇1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生下来就口吃。由于口吃,吐字发音不清,虽然有满腹的见解,却表达不出来。为了克服这个生理缺陷,德摩斯梯尼常把石子放在嘴里,跑到海边,面对大海练习讲话,天天如此,居然把口吃矫正了。为了专心练习演说,德摩斯梯尼一边登山,一边吟诗,有时站在镜子前比画着练习手势。为了一心一意练口才,他在家里建了一个地下室,整天在那里练习,一连两三个月不出来。他还狠下心,把自己的头发剃去一半,这样一来,想出去玩的念头就彻底打消了。尽管当众演说遭到过无数次失败,但他从不灰心。经过顽强的努力,德摩斯梯尼终于成为著名的大演说家。天生口吃也能成为著名演说家。由此可见,困难和挫折也怕一个人的坚强毅力。
毅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篇2
毅力能把不可能变为现实,许多人也许并不看好范国梁,但古往今来,像他这样的人凭借毅力走向成功的却大有人在,看市井无赖刘邦是如何开创大汉基业,卖草鞋的刘备如何蜀中称王,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如何建立明朝,街头混混奥巴马如何当选美国首位黑人总统的,他们都凭借这毅力,把这些不可能变成了现实,是毅力使他们在困境中坚强,范国梁的身世跟他们差不多,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毅力能把不可能的变成现实。
毅力能使人克服重重困难,到达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钱伟长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以文科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的。当他得知国家要以科技兴国时,对物理一窍不通的他毅然弃文从理。物理学高深莫测,在当时的中国想要在这方面有所建树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为了国家,虽九死其犹未悔。凭借这股顽强的毅力,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终成为国际物理学泰斗,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毅力使他脱颖而出,从比被人低的起点,奋斗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毅力,是一个国家发展强大的重要保证。新国家成立后,许多地方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列强的限制,我们凭借毅力克服千辛万苦,研制出卫星导弹。凭借毅力,袁隆平不舍昼夜,终日奔波在田间,顶着烈日,研发出了杂交水稻。“天河一号“研制组更是凭借顽强的毅力,开拓进取,数十年的心血终于让他们成功研制出了计算速度世界第一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打破了美国在这方面的垄断地位,中国在各方面取得成就,凭借的就是毅力这种精神。
毅力是成功的保证名言句子 篇3
2 、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3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
4 、涓滴之水终能够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贝多芬
5 、我已经给自己选定了道路,我将坚定不移。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6 、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必须能够到达他所向的目标。——鲁迅
7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8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必须会做出使自我感到吃惊的成绩来。——马克·吐温
9 、就是有九十九个困难,只要有一个坚强的意志就不困难。——杨根思
10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马克·吐温
11 、所有坚韧不拔的发奋迟早会取得报酬的。——安格尔
12 、伟大人物的最明显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期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最后克服障碍,以到达期望的目的。——爱迪生
13 、伟大的人做事决不半途而废。——汉密尔顿
14 、一个人做事,在动手之前,当然要详慎思考;但是计划或方针已定之后,就要认定目标前进,不可再有迟疑不决的态度,这就是坚毅的态度。——邹韬奋
15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
16 、为学犹掘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决心到底,岂得见泉源乎?——张九功
17 、胜利属于最坚忍的人。——拿破仑
18 、人们的毅力是衡量决心的尺度。——穆泰奈比
19 、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必须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20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丘《论语·学而》
21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安格尔
22 、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罗曼·罗兰
23 、惟坚韧者始能遂其志。——富兰克林
24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塞·约翰生
25 、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司汤达
毅力是成功的保证的名人名言 篇4
2 、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3 、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奥维德·古罗马诗人
4 、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杨振宁
5 、忍耐虽然痛苦,果实却最香甜。——萨迪
6 、天才是永恒的耐心。——米开朗琪罗
7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金樱《格言联壁》
8 、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斯大林
9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雨果
10 、毅力是永久的享受。——布莱克
11 、一朝开始便永远能够将事业续继下去的人是幸福的。——赫尔克
12 、我们应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居里夫人
13 、天下无难事,惟坚忍二字,为成功之要诀。——黄兴
14 、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居里夫人
15 、阻碍弱者前进路上的花岗石,会成为强者前进路上的垫脚石。——卡莱尔
16 、谚云:世上无难事,只畏有心人,有心之人,即立志之坚者也,志坚则不畏事之不成。——任弼时
17 、我每看户外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鲁迅
18 、重复是领悟之母。——狄慈根
19 、只有毅力才能使咱们成功。而毅力是来源于毫不动摇,坚决采取为到达成功而需要的手段。——车尔尼雪夫斯基
20 、如果说我有什么贡献的话,那不是我的才能的结果,完全是勤勉的毅力的结果。——道尔顿
21 、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奥维德
22 、有毅力的人,能从磐石里挤出水满。
23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24 、一朝开始便永远能够将事业续继下去的人是愉悦的。——赫尔克
25 、无论什么时候,不管遇到什么状况,我绝不允许自我有一点点灰心丧气。——爱迪生
26 、为学须刚与恒,不刚则隋隳,不恒则退。——冯子咸
《成功靠的是毅力》读后感 篇5
望着飞走的金龟子,小青虫伤心地流下眼泪,心想:“你金龟也不是生下来就这样美丽的,你也脱皮好几次以后,才有现在这样好看的外表。我只要努力,也能做到的。”
于是,下了决心的小青虫,整天伏在叶子上,嘴里吐出一缕缕的柔丝,把自己的身体紧紧裹住,一动也不能动,非常痛苦。不久,它又懊悔起来:哎,真是作茧自缚,何苦呢?从前的我不过丑些罢了,可现在一动都不能动,一切活动都受到了束缚。但又转念一想:没有现在的痛苦,我又怎么能从丑陋变为美丽呢?我一定要坚持住。只有忍受住现在的痛苦,才能换来美好的未来。
经过痛苦蜕变后的小青虫,果然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了,张着两片斑斓的彩翅,自豪地在百花园中翩翩起舞。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事例3个 篇6
一、设置疑点,制造悬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设疑就是教师投放诱饵,吸引学生注意,诱发其求知欲,即“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到保护环境知识时,首先介绍近几年我国北方多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例子,然后向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北方多次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面对这个问题,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这一设疑导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的积极性,也为后继教学埋下了伏笔,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为教学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样的导入既活跃课堂,又留下空白,调动了学生听课的情绪。
二、运用实例,引起共鸣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品课生命力所在,亲身经历过或亲眼目睹的事实学生印象特别深刻,且这些材料自然,可信度高,在情感上容易接受,极富教育意义。在新课导入时运用实例,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实例融入深奥、枯燥的理论中便于突破教材难点,突出重点,既增强了说服力,又极大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例如,在学习“财产留给谁”一框内容时,可引用山东电视台《说事拉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等节目中关于遗产继承纠纷案例,分析讲解遗产继承权等相关问题,这样就会大大增强教学实效性和说服力。
三、时政导入,引起思考
时事政治教学是中学思品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导入部分设置时政热点,既可体现思品课的时效性,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最新进程,又可通过热点问题的剖析,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拓展了思品课的外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例如学习《在集体中成长》内容时,可结合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面前,兵民一家,共克时艰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力量之伟大。授课时添加此类内容,一方面会激发学生更加热爱集体、热爱国家的高尚情操,从中懂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另一方面又很自然的导入新课,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每遇到重大的国内国际事件,都要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如召开新闻发布会,把最新的动态告知学生,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同时也有利于新课导入和课堂教学的组织。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要正确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为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所要学的知识问题再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演绎与归纳,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思维,设法运用多种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比如,音乐欣赏导入:如在学习“同学·朋友”时播放《永远是朋友》或者《友谊地久天长》等歌曲,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引导学生领会歌曲的内容。再比如,录像画面导入:譬如,在学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可先播放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相关录像资料,接着问:“我国面临着这样一种严峻形势?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兴致很高地结合教材分析、思索,很快得出“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结论。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导入,使学生获得更强烈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毅力是成功的保障的事例 篇7
毛泽东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的理论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成功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而在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中,他提出的群众观点、群众方法、群众路线等群众思想既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路线还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之一),也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整个体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以其思想上的原创性、作用上的奠基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生地,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如果我们将毛泽东的群众思想放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视野中,深入思考他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互关系可能会看得更清晰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桥梁。
一、毛泽东的群众思想既渊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思想,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群众观的中国式发展
毛泽东的群众思想渊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阶级斗争观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基本观点,形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科学体认。
毛泽东在反复研读革命导师经典著作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地概括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1]1318。这个概括不仅表明毛泽东科学准确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也表明其群众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存在着确定无疑的理论渊源关系。事实上,毛泽东不仅经常直接引用马恩关于人民群众及其作用的论述,而且他的许多关于群众思想的观点也是对马恩相关论述的化用。例如毛泽东经常讲到一句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2]1031,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始终把千百万真心拥护革命的群众看作是无论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始终把人民的力量看作是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这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的直接化用。他的另外一句名言“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2]790,其中“起码的知识”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起码的知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或常识。
毛泽东用中国人民喜闻乐道的言说方式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群众思想,使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观点不仅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具有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点,而且增添了许多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例如他指出群众是“诸葛亮”、“力量的来源”和“铜墙铁壁”等,“`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等。他用形象的比喻例如“种子”和“土地”、“学生”和“先生”说明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他曾说: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要想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3]324这些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的中国化无疑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毛泽东还非常重视用群众思想来指导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把它转变成为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根本路线,转变成为过去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和今天改革开放年代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传家宝,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把认识世界的精神力量转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例如毛泽东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4]409、“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5]、“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2]809等,对于今天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建设和作风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南和思想指导作用。
二、毛泽东的群众思想既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了谁的问题,又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靠谁的问题
作为一个体系严整的理论或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或问题域,有一系列逻辑自洽与相互关联的理论范畴,有被科学哲学家库恩称之为“范式”的基本概念。而这些问题域的确定、范畴的推演与“范式”的存在都是基于最基本的“总范式”的,或者说它们就是“总范式”的逻辑展开与延伸。当然这里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些类似科学哲学的理论特征,无意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阶级性和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发展性。相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恰恰是因为有了这些实践性、阶级性等的强力支撑才成为一门理论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这一“总范式”,或者说贯穿于其发展始终、体现于理论内容各方面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呢?本文认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基本命题。这一基本命题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一个学科名称。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
这个问题毛泽东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开始了探讨。例如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包括“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4]408,要把“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具体革命行动,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6]707表现出来,“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4]374等。概言之,它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7]这个定义一方面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另一方面也回答了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其发展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样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进行的。例如围绕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的回答,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马克思主义又一重大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然而,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属人的理论,其生成、传播和变化的背后都需要一定人们的推动与参与。因而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马克思主义发生“中国化”这一变化是满足了谁的需要或者说是由谁参与的?又是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实现中国化的?而且,作为结合的对象的“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又是谁的实践、谁的历史和谁的文化?简言之,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离不开对这一问题隐含的“主体是谁”的回答,亦即“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为了谁和依靠谁呢?
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毛泽东的相关论述,笔者认为上面问题中的这个“谁”就是毛泽东经常讲到的“群众”或者“人民群众”(准确地说,是中国人民或中国人民群众),而不是中国共产党或党的最高领袖或者理论家。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在早期的革命活动中也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作用。例如,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的党章要求党的一切运动必须深入到群众里面去,1925年中共中央提出革命的命运取决于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与引导群众,1929年《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指出红军的革命行动“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1945年中共七大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路线和组织路线。而毛泽东更是重视群众的作用与群众运动。例如,他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就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总结农民运动经验,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一切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在抗战时期提出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筑成革命的“铜墙铁壁”,提倡工作“群众化的方式”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等等。
联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历史我们更能清楚地理解这一点。应该说,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还是很早的。1898年,上海广学会出版的由吴贻谷译的英国人可卡普著的《泰西民法志》(即《社会主义史》)可以认为是第一部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该书最早介绍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20世纪初,不少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如梁启超)、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如孙中山、马君武、朱执信)、小资产阶无政府主义者(如刘师培)和海外留学生都向中国人民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这些介绍很快就湮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梁启超等不能说不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与理论家,孙中山等革命先行者在屡屡受挫的情况下也未必就一定排斥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这个时候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开端呢?实事求是地说,这一历史时期既不缺少优秀的革命领袖,也不缺少天才般的理论家。从一定意义上讲,仅仅是当时中国缺少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的群众力量或阶级力量即中国工人阶级及其革命运动形成的历史发展潮流。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马克思之名喧传于全国,上自所谓名士,下至初级学生,殆无不汲汲于马克思学说之喧嚣”。[8]特别是从1919年到1921年,马克思主义与胡适的改良主义,与张东荪、梁启超为代表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和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论战并取得胜利,使许多中国先进分子最终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甚至连戴季陶在内的理论界人士都热衷于参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一股不可遏抑的历史潮流。何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这么急剧的历史变化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候具备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阶级基础——二百多万中国工业无产阶级,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需要和呼唤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激励着人们进行理论创造。极具思想创造力与理论敏感性的毛泽东及时捕捉到这一难以为常人所关注与察觉的变化,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的28年革命斗争中,先后提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革命统一战线、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群众路线等思想观点,逐步形成了独特完整的群众思想,具体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和理论主体的问题。
三、毛泽东的群众思想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经验做法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这些做法的马克思主义式的理论升华
在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看来,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而不是“一次革命”论者想当然认为的社会主义革命。这种性质决定了革命的出路是正确寻找到根本依靠力量,也就是在不同时期提出符合实际的统一战线结成巩固的政治同盟问题。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了“最广大的人民”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的核心概念,并对其作用唯物辩证地加以理解。“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2]808,“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6]674,认为这些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9]139。基于这种认识,毛泽东还独创性地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形成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也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
毛泽东的群众思想既是他终身心系人民的精练概括与理论写照,又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问题的科学回答与实际解决。综观毛泽东的群众观点与群众理论,无论是他对人民群众本身与作用的认识,党群关系与干群关系的认识,还是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贯彻群众路线都离不开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问题的科学回答与实际解决。特别是毛泽东正确地把农民作为中国革命的基本依靠力量,甚至提出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与当时一些党的领导人例如陈独秀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而忽视农民、张国焘只注意工人运动而轻视农民形成鲜明对比。
毛泽东一生都心系群众与依靠群众。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他明确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9]136“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10]因而,他非常重视群众工作与关心群众生活,对群众的关心达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例如他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9]138他提出“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11]可以说,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与论述是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最生动的中国化表达。
建国后,毛泽东仍然在许多场合强调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发展出在和平建设年代如何认识与处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方法和群众观点。例如《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一文指出:“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我们代表了无产阶级,代表了人民群众,打倒了人民的敌人,人民就拥护我们”。[12]581“我们现在不是有许多困难吗?不依靠群众,不发动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克服困难。”[3]293因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用咒骂,也不能用拳头,更不能用刀枪,只能用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一句话,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3]291。“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12]581这些观点今天看来也不过时。
由于毛泽东看到包括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巨大作用,因而他不止一次将党群关系比喻为鱼水关系,用这一比喻说明其对于革命建设事业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13],因而要求每个党员摆正好自己与群众的关系:“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6]522他要求牢固树立人民群众观点的思想,“共产党员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置多数人的情况于不顾,而率领少数先进队伍单独冒进”[12]581,他强调永远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
四、毛泽东的群众思想既是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桥梁,也是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理论桥梁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本质特征是革命性和实践性。但是,马克思主义这种本质特征的实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和劳苦大众相结合这个条件。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是头脑,无产阶级是心脏;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4]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体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客观的条件。而这个客观条件的创造是与毛泽东的群众观点、群众理论和群众路线的科学指引分不开的。
毛泽东历来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让马克思主义走进群众、掌握群众。例如毛泽东通过在全党提倡“为人民服务”、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1096、确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等使马克思主义在感情上走进群众、掌握群众。毛泽东通过开办农民讲习所等形式宣讲马克思主义,通过延安整风运动等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理论武装工作,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使全党乃至全国更加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方向。
因而,毛泽东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和群众化。他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中指出:“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的思想武器。”[15]毛泽东许多著作大量地体现了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形式通俗化地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他用“实事求是”表达唯物主义认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用“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来说明认识的发展过程,用“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来说明坏事和好事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辩证法,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来说明具体情况必须具体分析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思想具有特殊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意蕴与方法论价值,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与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2]899不难理解,由于人民群众的认识在整体上是分散和不系统的,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需要甄别、加工与提炼,因而“从群众中来”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与观点,对来自群众的认识、意见与要求进行科学的抽象,化为总体上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集中的、有系统的、有条理的认识或领导意见。这个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把这种认识或领导意见化为群众的认识并见之于群众的实践,实际上也就是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概而言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概括,是把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提升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在理论上的无缝对接与直接统一,这是毛泽东又一独创性的贡献。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样一种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认识论也是一种实现马克思主义与群众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因而,毛泽东要求共产党员不仅要自觉贯彻两个原则即“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2]1012-1013,而且,还要自觉地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做得好坏的尺度。毛泽东指出:“在一切工作中,命令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它超过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害了急性病”[2]1095;“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我们的工作犯不犯错误,其界限也在这里”[1]1319-1320。这样中国共产党就不会犯命令主义的错误,也不会犯群众尾巴主义的错误,就能真正地使共产党人和人民结合起来,像种子一样在人民群众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当然,毛泽东的群众思想博大精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进程所产生的影响远非本文所述的这些方面,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挥着同样不可小视的作用。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详述。
参考文献:
依靠毅力成功的名言 篇8
2. 没有坚强的毅力,就没有梅花的美丽;没有风吹雨打,就没有果园中沉颠颠的果实;没有起早贪黑的辛勤劳作,就没有四季的丰收。同样,没有现在的努力,就没有以后美好的生活。让我们好好学习,为以后做好铺路石吧……
3. 毅力是覆在电脑前为梦想而努力,毅力是为让世人崇拜而坚持不泄,毅力是一千次失败后第一千零一次尝试。
4. 有毅力的人,能从磐石里挤出水满。
5. 江河有流尽之时,毅力无倒塌之日。
6. 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毅力的弱者的借口。
7. 成功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8. 达到目的有两个途径,即势力与毅力,势力只为少数人所有,但坚忍不拔的毅力却是多数人都有的,它的沉默力量往往可随时达到无可抵抗的地步。
9. 晨跑是一种毅力,晨跑是一种坚持,晨跑是一种生活方式。
毅力是成功的保障的事例 篇9
【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在们来学习《坚强意志是成功的保证》,那么什么是坚强的意志呢?我们首先来通过“举手仪式”的活动来共同体验。多媒体出示游戏规则:全体同学按体操队形站立,每个人的两只手臂伸直向胸前平举,身体不准晃动,坚持10分钟(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时间长短、(从我们体验的结果和活动的可操作性而言,最好规定为5分钟)),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主持人本人最好也参与这个游戏,和学生一起体验,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在活动过程中最好什么也不说,越枯燥越能体现学生的坚强意志,通过活动让学生首先体验到“什么是坚强的意志”,学生对“坚强意志”的感受和认识越深刻,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起点。因此必须做好这一活动】。
【交流对话】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谈谈对“坚强意志”的活动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坚强的意志”就是活动中“不达目的不不罢休”“自己对自己行为的意识的控制”的品质,进而引导其意识到“坚强意志”主要表现为“自制力强和坚定性强”与此同时教师要通过讲解使学生意识到“坚强意志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活动中主要表现为”自制力和坚定性强“,在危机情况下主要表现为独立性和果断性强(济南军区飞行员跳机),【采访提升】教师对获胜者进行采访:“你曾经想过放弃吗,什么时候?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你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生:“我始终想着目标:五分钟”)“通过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形成”坚强意志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坚强意志是坚定人生目标的保证”反之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在目标面前动摇了、在困难面前缺乏坚强的意志而退缩了,正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老人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21天效应】并出示“21天效应”:“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引导学生意识到良好习惯的无非就是重复和检查,而坚持需要坚强的意志。进而形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坚强的意志。正如“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所揭示的那样。请同学从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做起,收获多彩的人生,与此同时可让学生反思自我“你有哪些好的习惯,是怎样形成的?还欠缺哪些习惯?没有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接下来你该怎样做?【通过学生的反思,让其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体会坚强意志对良好习惯的形成的重要性,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都是柏拉图】出示《每天甩手300下》哲理故事引导学生思考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大哲学家,许多人都慕名来跟他学习,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老师,我们怎么才能够像您一样,成为一位大哲学家呢?”有学生问。
苏格拉底笑了笑,说:“其实非常简单,简单得就像是甩胳膊。就是这样,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是不是很容易做?”苏格拉底边说边示范。
“太简单了!”学生们边学着甩胳膊边说。
“可是这跟成为哲学家有什么关系吗?”有人疑惑地问。
苏格拉底又笑了:“当然有关系。从今天起,这么简单的甩胳膊运动,大家每天做300下,能做到吗?”
“能!”学生中响起了响亮的回答。有的人说:“别说300下,就是3000下、30000下都能做到!”
听到这豪言壮语,苏格拉底还是笑了笑,没有作声。
一个月过去了,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90%的同学都骄傲地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微笑地点了点头。
又一个月过去了,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多少同学坚持每天甩手300下?”这回举手的同学只有80%。
一年过去了,苏格拉底又一次问学生们:“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几位同学在坚持做?”
同学们面面相觑,只见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手。
这个学生叫柏拉图,他后来也成为希腊有名的大哲学家。
每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总是微笑着说:“甩手,而且甩得足够久……”
成功需要毅力的优秀作文400字 篇10
古往今来,凡是成就丰功伟绩之人,无一不具有顽强的毅力。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试想一下,一国之君,先是貂裘锦袍、花天酒地,忽然成为阶下囚,独居陋室舔舐苦胆,这一切,没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不能持之以恒的励精图治,就不会有十年后“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观一幕。毅力,是成功的保证。
相反,没有毅力的人终会碌碌无为。我有一位朋友,她兴趣十分广泛,爱好弹琴,画画,跳舞,但是缺乏毅力,无论干什么事也都不能坚持到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头来,只应了“老大徒伤悲”那句话。
身处逆境的人没有惊人的毅力又怎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走向成功的路布满荆棘,坎坷不平。缺乏毅力的人一辈子也无法走到尽头,眺望成功的曙光。只有毅力顽强的人方可到达成功的彼岸。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一生历尽磨难,然而,他始终不曾言败。他凭借顽强的毅力,钢铁般的身躯同资产阶级斗争,同肆虐的病魔抗衡。他以自己不屈服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向困难宣战。他使无数有志青年迸发出积极的力量。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历史的沧桑无法掩盖他的光辉,时间的久远难以抹平他的顽强毅力。他的事迹再次向世人证明了毅力是成功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