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成功的事例(精选14篇)
父母教育成功的事例 篇1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谈的是同一件事:小时侯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犯人这样写到:妈妈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弟弟抢先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那位著名人士这样写到:我和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说:“我把门前的饿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父母教育成功的事例 篇2
关键词:幼儿性格,养成习惯,父母教育,影响
一、案例描述
一天游戏课时, 小朋友张敏与我班几个平时较调皮的幼儿分到了一组, 可是任凭老师怎么鼓励她, 要求她, 她就是坐着一动不动, 说急了, 她就发起脾气来, 将凳子一扔。我只好由她去了, 心想这小朋友也太任性了, 等活动完了, 我再慢慢想办法吧。
二、案例分析
(一) 问题的发现
张敏小朋友平常性格内向, 总是默默地参加活动, 可这一次为什么突然发这么大的脾气呢?
(二) 问题的症结
1.目的。我做这个研究, 是为了找到张敏突然发脾气的原因, 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2.计划。我决定进行家访, 了解张敏父母对这件事的看法, 以及他们平常的家庭教育。
3.实施。首先, 我找张敏的爸爸谈。我问:“张敏在家里听话吗?”答:“听话。”我又问:“张敏在家里经常发脾气吗?”答:“不是。”
通过了解张敏的爸爸, 我没有找到原因, 我只知道这也是一个“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的家庭, 也许, 是他们太娇惯孩子了, 在家里宠着她, 护着她。
其次, 我找张敏的母亲了解情况我问:“张敏在家爱玩吗?”“不爱。”“为什么?”“她身体差, 一玩衣服打湿了要生病。“张敏在家会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吗?”“什么也不干, 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我接着问:“张敏周末要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吗?”“不, 因为我怕她被别人欺负, 她胆子小。”“你知道张敏在幼儿园的情况吗?”“知道, 我叫她不要和别人玩, 人家惹了她, 就叫她打人家, 打不过就咬。”与张敏妈妈交谈, 我知道张敏为什么不愿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原因了。原来她父母的指导思想就是用“躲”的方法来避开对她的伤害。
4.结论。张敏性格内向, 是因为她在幼儿园时与小朋友发生过纠纷, 而父母又叫她不准与小朋友一起玩, 是父母的过分保护造就她的躲避行为。
三、问题的解决
(一) 目的
改造张敏的性格, 促进她身心和谐发展。
(二) 计划
经过与同年级组 (幼儿园大班) 老师的讨论, 交换意见, 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换座位。让张敏挨着一个性格活泼开朗、乐于助人的小女孩坐, 并有意识让这个小女孩帮助她。
2.为张敏召开一个“团结友爱”的主题班会。我让过去“欺负”过张敏的几个调皮小朋友向她道歉, 并说说以后将怎样做, 并号召全班小朋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3.给张敏父母做思想工作, 让他们放手。
4.活动中主动与张敏交谈、玩耍。
(三) 实施
1.换座位。才开始, 张敏仍不理挨着她坐的小女孩, 一天两天过去了, 她对这个小女孩报以微笑了, 并略略交谈几句。
2.召开主题班会。会后, 全班小朋友开始邀请她做游戏, 有好玩的好吃的都给她, 慢慢地, 张敏愿意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了。
3.给张敏父母讲清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及交往的能力的重要性, 让他们知道不能包办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针对他们的担优, “孩子身体差, 怕受人欺负”, 我与他们一起制订了一些锻炼计划, 从少到多逐渐增加活动量, 并督促他们实施。张敏有了一点进步, 我马上给予鼓励, 并且向他们解释。集体生活中, 磕磕绊绊是避免不了的, 应该让孩子自己对待与处理, 让孩子多动手动脑。
4.在教学活动中, 我有意了解张敏的想法, 开始她总是不说出来, 我便亲她一下, 摸摸她的头, 也不强迫她说出来。后来, 一次游戏时, 我戴上兔妈妈的头饰, 亲切地问她:“小兔子, 你愿意和妈妈去拔萝卜吗?”她高兴地点了点头, 愉快地参加了游戏。
四、反思与讨论
这件事大致过去两个月后, 我们年级组老师经过讲座, 一致认为以后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家园联系, 幼儿教育不应是单独存在的, 它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父母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言行, 乃至性格的形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 是幼儿教育成败的主要责任人, 他们的言行稍微发生偏差, 就可能对孩子的一生带来负面影响。今天的社会, 竞争日趋激烈, 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 是不可能立足于社会的。而健全的人格来自幼时正确的培养及引导, 试想, 一个不愿也不能与同伴和谐相处的人, 他们能融人社会吗?
眼下, 独生子女教育成为社会问题, 养尊处优的他们动手能力差, 父母处处满足他们、保护他们, 但父母能庇护他们一生吗?对于那些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让他们尝试一下“挫折教育”呢?让他们之间吵闹一下, 发生一点纠纷, 从中知道什么行为对, 什么行为不对, 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孩子是一张张洁白的纸, 父母的教育态度将决定其如何在上面加以描绘, 是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呢?还是让他们“闭门造车”, 成为一个孤芳自赏的人?
校本研修的成功事例 篇3
亮点中筛选
一堂课,就像在讲一个故事,让人回到了儿时;就像一首诗,动人的意境,让人有种想唱和的冲动;就像一股涓涓细流,直入人心。
在政治组校本研修活动会上,一位名师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让大家同回忆、共感受,唤起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真实而自豪的情感,给我们带来强烈震撼。
我校政治教研组每周二召开一次主题式校本研修活动。活动中,每位教师提供一个自己上一周所听、所见、所阅和所思的最有价值的教学亮点,在教研组中进行研讨。研讨采用“微推荐—民主选—精评判”的顺序进行。在活动中,每名教师都积极展示自己发现的教学亮点,也都认真地进行推选,并坚持科学地实施评价,确保每一次校本教研活动都能有最大的收获。
新教师张淼在一篇反思中写道:“虽然大学学到一些理论,实习时也学到一些实战技巧,但与校本研修活动中的教学亮点相比,实在相差太远。浓缩就是精华——校本研修大大加快了我专业成长的步伐。”
试点中实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家一致认可的教学亮点到底在我们的手上有没有实效,教师会急不可待地在自己的“试验田”里进入实战。
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画面,除夕夜,一群小孩正放着鞭炮,画面上有一句话“一个人的成长,首先是从……”不用老师提问,大家立马回到了童年,在记忆里搜索着儿时的一个个情景,立马课堂就鲜活起来了,满满的都是生活,是大家共同的回忆。教师顺势打出了“1.传统文化,就是我小时候住过的那幢老房子,现在还能闻得到木头上那些雕花的温暖气息;2.传统文化,就是祖母第一次带我去庙堂里拜佛,此刻还能感受到的佛像的庄严和神秘;3.传统文化,就是记忆中爷爷讲的故事,那故事里有妖魔鬼怪,还有天兵天将,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4.……”
一切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真诚,相信课堂里的每一位都有了自己的体味和理解,教师感受到了校本研修的幸福。
疑点中完善
第一次对话“你现在幸福吗”,直接触及学生的心灵:我现在的状态究竟是怎样的?学习给予我快乐和幸福吗?读书有用吗?那就是姜教授这次谈话堪称坚持“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这个原则的典范。因为,这话里充满着对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期待和“唤醒”,从学生积极的回答和认真的态度,表明这句话的震撼力。但名师提出第二个问题:“欣赏完《幸福在哪里》,为什么幸福不在绿荫下、不在温室里,而在辛勤的工作中、在辛苦的劳动里?”我觉得第二次对话值得打磨。
教学下一步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白:幸福来源于劳动。我们何不设计一个更有趣味性的话题:“对于一个穷人来说,他渴望的幸福是什么?”学生肯定回答“拥有财富”,老师追问“他们怎样才能得到财富”,学生肯定回答“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这就巧妙地阐释了劳动让人幸福的道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幸福观。
关于感恩父母的经典故事事例 篇4
听妈妈说我小时候体弱多病,每天让她操心费力,有一次妈妈终于累倒了,她在床上躺着,茶饭不思,痛的苦不堪言。祸不单行,我也发烧了,也不知妈妈哪来的力气,骑着车子像离弦的箭一样,把我送到了医院,打吊水我也没有退烧,把退烧药输进了我的血液,我还是没有退烧,妈妈都吓哭了。没有办法只好转到了邳州市医院,住了好几天医院,妈妈始终陪护在我的身边,我想吃什么,妈妈就给我买什么,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的烧退了,妈妈却一连瘦了好几斤。
妈妈为我付出了不只是这些,有一次我不小心把衣服划破了,妈妈看了以后,就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儿?当她得知是我不小心弄得,她也就没有说什么。晚上睡觉时,我被一种很大的声音惊醒,睁眼一看妈,妈正在灯光下缝着我那件划破的衣服,我心头一震,两行泪水就流到了我的面颊,我不禁想起两句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妈妈不仅为我付出,还教育我,教我做人的道理。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小伙伴打哭了,妈妈知道了说:“你要给他道歉。”我不同意,妈妈就说犯了错误,要敢于承认,要敢作敢当,能屈能伸,这样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第二天我就勇敢地向那位同学道了歉。
有时候妈妈的好意,我不理解,现在想想,那是多么的不应该呀,我真是后悔不已,以后我要理解父母,孝敬长辈,长大为国家添砖加瓦。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再次在我的耳边回荡,而此时的我,只想大声的唱出:“世上只有儿子好,有儿子的妈妈真是好……”
成龙成功的事例 篇5
成龙坦言,自己拍了47年的电影,从当年给李小龙跑龙套的小角色,再到如今享誉全球的功夫巨星,走了一条不寻常的成功之路。成龙说,李小龙的功夫一招一式都很规矩,“我不能一直做李小龙的影子,我要跟小龙反过来。李小龙做大人物,我就做小人物。于是我电影里的动作,别人打过来会痛,会搞笑。走不同的路,很难走,但是成功了,那就成了你的Style。”从18岁做武术指导,成龙说:“同样的东西,我也会做不一样的表现,永远不重复自己。”提及当年成名后的心态,成龙说自己骄傲过,说“拍完《蛇形刁手》,片酬从3000元涨到480万,《醉拳》后骄傲起来。我去半岛酒店跟邵逸夫谈,直接就穿了一条短裤进去,后面跟着10多人的成家班。但是酒店不让穿短裤,给了我一条长裤,我直接套上就大摇大摆坐下,连拉链都没拉上。”与林凤娇的婚姻雪藏多年,成龙很理解刘德华,“刘德华也是普通人,他结婚我们早知道。”经过岁月的磨砺,当年的浪子早已回头,这才造就了现在的成龙。现在的成龙成了华人的代言人,他只能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了做戒烟大使,我把烟都戒了。”自称“已拍不动功夫片”的成龙,现在正寻求另外的戏路,“动作功夫明星的生命力没那么久,我也想尝试更多角色,在《大兵小将》后,我还会拍一部叫《功夫梦》的电影,做一个老头子。我希望大家说我是演员而不是功夫明星。”
当成龙拉着何炅用手去摸自己头上一块凹下去的伤时,何炅泪流满面,台下的观众也一个个用手试去眼角的泪,多不容易呀!做为的一名巨星,他完全可以不拍,完全可以找替身,可是成龙的却不,他的成功完全是靠身上的遍体鳞伤,个人的坚持不懈,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造就的。他唱的那句“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就是他的真实写照吗?
成功的人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做别不敢做的事,做别人做不到的事。要成功就要做好准备为成功吃很多苦的准备吧。成功者热爱痛苦,把吃苦当作吃补。
成龙经典语录
我是一个中国人,永远也不会忘本,在好莱坞打拼如何也不妨碍我国内发展,我们中国人不像有些国家,因为一部电影在好莱坞略有影响就改了美国籍。
我不希望别人提起成龙时只知道他是动作英雄,我想要当真正的演员,只有演员的生涯才能长长久久。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行走江湖,最忌心浮气躁,沉住气,保持两秒距离,瞻前顾后,礼让最紧要。使出真功夫,方为大师傅。
千万不要学人家,不要认为你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会接受你,而是你跟这个世界不一样,世界才会接受你!不一定非要有过人之处,但一定要有特点!
名人成功的事例 篇6
1、的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对梦想从不放下。他以前想考重点小学,但却失败了;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但他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透过自已的努力,最终成功了。他说:梦想,要脚踏实地,和眼泪是息息相关的。
2、诸葛亮喂鸡: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向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明白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3、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最终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4、西汉司马迁少年时就涉猎群书,立志继承父业。正当他撰写的《史记》进展顺利的时候,“李陵事件”的牵联,使他遭受宫刑。应对这奇耻大辱,他不是叹息沉沦,而是锐意进取,“幽而发愤”,他含冤蒙垢数十年,最终写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流芳后世。
5、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的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极致。她完全能够放下她的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能够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像一个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教师的帮忙下学习盲语,触摸着事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梦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6、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仅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最终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之后,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7、30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创造自我的前途。他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老族长写了3个字:不要怕。然后抬起头来,望着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仅有6个字,这天先告诉你3个,供你半生受用。’”30年后,这个从前的年轻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悲哀事。归程漫漫,到了家乡,他又去拜访那位族长。他到了族长家里,才明白老人家几年前已经去世,家人取出一个密封的信封对他说:“这是老先生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再来。”还乡的游子这才想起来,30年前他在那里听到人生的一半秘密,拆开信封,里面赫然又是3个大字:不要悔。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这是经验的提炼,智慧的浓缩。
8、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最终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9、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10、车胤囊萤照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十分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样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搞笑的故事,你务必会明白。
11、有一次上课时,苏格拉底布置了一道作业,让他的弟子们做一件事,每一天把手甩一百下,过一个星期后,他问有多少人此刻还坚持做了的,百份之九十的人都坚持做了。一个月后,他又问了,此刻仅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后,他再问了,此刻仅有一个人坚持下来了,那个人就是柏拉图。
12、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家境贫寒,没有文凭没有导师,地处穷乡僻壤,但他却成功了。他靠的是什么正是锲而不舍这一精神!他卧床三月翻书不止就能够作证。
13、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断遭受失败的他一向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最终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被人们授与“发明大王”的美称。
14、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最终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15、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管刮风下雨,每一天都坚持到街头去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零言碎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资料。这样,他才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写下精彩的人物对话描述,在《双城记》中留下逼真的社会背景描述,从而成为英国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学事业上的巨大成功。
16、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波斯之前,将他所有的财产分给了臣下。其中一个叫皮尔底加斯的大臣十分惊奇。问道:“陛下,那你带什么起程呢”“期望,我只带这一种财宝。”亚历山大回答说。听到这个回答,皮尔底加斯说:“那么请让我们也来分享它吧。”于是,他谢绝了分配给他的财产。期望是创造人生的路标,在任何时候都别放下它。
17、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应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最终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18、松下刚刚陷入事业的困境,这天他无助地走在路上。一对姐弟的谈话,引起了他的注意。姐姐正在烫衣服,弟弟想读书,却无法开灯,因为那时插头仅有一个。“你能不能快一点开灯,让我怎样看书呀”“好了,好了,就快了。”“老是说好了,都过了30分钟了。”松下突然想:仅有一根电线,的确太不方便了,何不想个能够两用的插头呢他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不久,就想出了两用插头的构造。试用品问世后,很快就卖光了,订货的人越来越多,简直供不应求,松下的事业也从此走上轨道,利润大增。遭遇任何问题,都是激发创意的好机会。
19、中国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为了周的嘱托搞棉花试验,他“吃也想棉花,睡也想棉花”,浩劫人家不让他搞试验他就在自我家里偷偷搞。最终,培育出棉花新品种,为祖国的农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20、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马克思为著《资本论》化了40多年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翻阅了超多的资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层水泥。透过他不懈的努力,马克思最终著成了全世界无产者所需的《资本论》。
2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教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教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明白,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一样了,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最终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22、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我手下的窗户竟是教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十分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23、梵高的执着的绘画梦想,虽然很遗憾在他生前,他的作品没有受到是人的欣赏,但在那种世人漠视穷困潦倒的环境下,仍坚持着自我的梦想,画自我想画的画,这也着实十分人所能的。
24、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样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先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25、华佗拜师学艺: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十分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26、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最终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提高世界礼貌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27、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那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先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所以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28、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趁教师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样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李白听后,想到自我,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愤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并被称为“诗仙”。
29、张三丰创太极: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当时以前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们大家都明白太极拳吧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你明白张三丰到底怎样创造的太极拳吗本片要说的,正是这个故事。
家庭教育从父母教育开始 篇7
上个世纪末, 西方社会学家在探讨单亲家庭对青少年成长影响时, 曾指出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在推崇“专业化”、相信任何一行都需要执业证书的当代, 人类最重要的专业和职业——为人父母——却没有也不需要任何职业资格。结婚需要登记, 办理得到结婚证, 但生育以及随之而来的抚养和教育孩子, 却不需要任何培训、注册和考试, 如此一来, 被视为“重要一课”的家庭教育除了自生自灭、野蛮生长之外, 还会有什么更合乎理想的状态?
作为人生第一个教师, 父母能告诫孩子什么, 首先取决于他们本身相信什么。今日许多年轻父母生活在高度紧张的社会竞争之中, 从小时候考试竞争, 到就业时岗位竞争, 再到从业后事务竞争, 生活教会他们的是与学龄阶段听到、读到的完全不同的内容, 原来相信的却有许多已被生活澄清或者扭曲了。面对孩子, 他们说什么不仅取决于既往教育的内化, 更来自于当下亲历的体验。在这里仅仅向初为父母者指出, 教孩子什么才是合适的、正确的, 是完全不够的, 他们的经验比任何道理更有说服力。环境教育项目评估中毫无例外地发现, 孩子们在环保意识方面答题的正确率总比成人高, 因为孩子只知道标准答案, 而成人会根据身边不那么正确但天天发生的事情作出判断。
即使为父母者有定力, 在遭遇人生艰难时, 能够坚持内心的良知, 给孩子以正确的“言教”, 但也无法完全避免自身行为走样而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中国历来推崇“外圆内方”, 心中良知需要坚持, 但同人相处不能“过于迂腐”,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此人格分裂在初为父母者那里或许并无困难, 但在孩子眼中至少是“言行不一”, 不仅到底学“外圆”还是学“内方”, 会让孩子纠结, 更超出他们理解能力的是为人处事为什么必须表里不一。
所以, 知道现如今家庭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固然重要, 因为我们可以据此进行探索, 加以改变和改善, 但知道初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上面临的内在困惑, 甚至自己人生尚难把握的尴尬, 应该更加重要, 因为我们可以据此开展针对父母的家庭教育项目, 这类项目的目标不是着眼在技术层面上告诉初为父母者应该做什么, 而是旨在帮助他们破解人生中导致人格分裂的种种两难:比如, 既能得到大家认可, 又不用送礼的办法到底在哪里?
在当下中国, 无论家庭还是学校, 最需要受教育的是教育者, 父母和教师。但对这些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者来说, “社教重于说教”才是更深刻的道理。在孩子人格成长的过程中,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重要的, 但如果仅仅追求表面化或碎片化的教育效果, 最后无非增加了孩子“踏上社会”之后遭遇“现实休克”的机会。如此显然不是我们强调和推进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本意。生活永远是最后的也是最强有力的教育者, 改变生活才能改变教育和教育的结果。
明星转业成功的事例 篇8
是“中华健康快车”慈善基金会理事与大使,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的白内障患者恢复视力;
亲自参与“护鲨行动”,号召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
创立了“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会”,致力于运动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及建设中国运动员希望小学;
创立“广西李宁基金会”及“振梅基金会”,致力于广西地区的教育、体育、救灾等公益事业;
电商融资成功的事例 篇9
目前阿里金融已经搭建了分别面向于阿里巴巴B2B平台小微企业的阿里贷款业务群体,和面向于淘宝、天猫、聚划算等平台上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的淘宝贷款业务群体,并推出淘宝信用贷款、天猫信用贷款、聚划算保证金贷款、淘宝订单贷款、天猫订单贷款、面向中国站的阿里信用贷款和面向国际站的网商贷等多种融资产品。至底,阿里金融已实现单日利息收入100万元,并且在全部都是信用贷款的情况下,不良贷款率仅为0.9%。至20年中,至少为25万家企业提供了信贷服务,单季度完成贷款笔数超过110万笔。
父母教育成功的事例 篇10
(一) 分析的背景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30多年来, 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经历了婴儿、幼儿、小学生、中学生等不同成长阶段, 许多已经成人、就业、成婚和为人父母。伴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 教育界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独生子女不仅是主要的教育对象, 而且正在成为教师队伍和家长队伍的重要群体。[1]80后独生父母已经开始在幼儿父母群体中占据重要地位, 并还将影响小学生父母群体的结构, 他们将对我国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无论是对80后父母还是对独生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负面报道都很多, 它们已经影响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者的家长观, 并进而影响着指导服务工作者对待他们的指导态度、指导方法和指导效果。80后独生父母在家庭亲子教育中真的一无是处吗?情况已经引起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领域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兴趣, 而且已有研究获得了独生父母并非样样不如非独生父母的结果。[2,3]从不同专业角度, 采用各种研究方法, 组织多种职业背景的人员进行协同研究和分析, 有利于对80后独生父母的认识趋于全面和策略得以改善。
(二) 分析的数据
中国儿童中心受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委托, 2012年9-10月在山东省、山西省、河南省、江苏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重庆市等六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所辖51个县级行政区, 组织对14000多名3~18岁未成年人的家长进行过问卷调查。这次调查的内容除了家长的基本情况和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情况外, 还包括家庭教育的情况。研究者对全部调查数据登录后进行了校验和整理。本研究选用了其中8085名3~12岁幼儿和小学生父母的调查数据, 根据预定目标进行了分析。
(三) 分析前的准备
1.提炼父母亲子教育的类别。具体过程为:在对12906名3~18岁儿童父母的20项亲子教育变量前后进行四次主成份分析的基础上, 提炼出由15个变量构成的“人性化与持续性”、“环境创设与时机榜样”和“方法直接与效果实在”三个因素, 每个因素各包含4~6个变量。三个因素的含义是: (1) “人性化与持续性”, 指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体现人性化和持续性发展的程度; (2) “环境创设与时机榜样”, 指家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家庭内的环境氛围和活动机会的创设和利用水平; (3) “方法直接与效果实在”, 指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简单直接、讲究实效的程度。
2.计算父母亲子教育及各类别的发展水平。具体过程为: (1) 通过信度和区分度分析, 确定父母亲子教育及其三个类别的构成; (2) 通过四则运算和标准分计算, 在对类别变量进行合并后计算每位父母各类别亲子教育和亲子教育总体的发展分。父母亲子教育的各类别和总体发展分以标准分的形式表示;各类别发展分的数值在-1到+1之间;发展分数值愈大表示发展水平愈高, 发展分数值愈小表示发展水平愈低。
二、分析的结果
(一) 幼儿与小学生父母“是否独生子女”与“是否80后”对“家庭教育”存在交互影响, 具体表现为:80前出生的父母中, 独生父母的家庭亲子教育总体水平不如非独生父母, 但在80后出生的父母中独生父母与非独生父母之间的这种差别已经缩小;而对家庭教育的“环境创设与时机榜样”而言, 80后独生父母已经超越80后非独生父母。
分析的具体过程是:以“是否80后父母”和“是否独生父母”为自变量, 分别以“人性化与持续化”、“环境创设与时机榜样”、“方法直接与效果实在”和“亲子教育总体”为因变量, 进行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4]经双因素方差分析发现: (1) 在“人性化与持续性”上, 独生父母不如非独生父母, 具显著性意义;80后父母优于80前父母, 具显著性意义;但未发现交互作用有显著性意义。 (2) 在“环境创设与时机榜样”上, 独生父母优于非独生父母, 具显著性意义;80后父母虽不如80前父母, 但并不具显著性意义;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且具显著性意义, 这种交互作用表现为80前独生父母不如80前非独生父母, 但80后独生父母超过了非独生父母。 (3) 在“方法直接与效果实在”上, 独生父母不如非独生父母, 具显著性意义;80前父母虽优于80后父母, 但不具显著性意义;未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具显著性意义的交互作用。 (4) 从家庭亲子教育的总体上看, 独生父母不如非独生父母, 80前父母不如80后父母, 而且都具有显著性意义;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且具显著性意义, 这种交互作用表现为80前独生父母发展水平的Z分数小于80前非独生父母.2835, 80后独生父母的Z分数比80前独生父母大.2005, 80后独生父母落后80后非独生父母的差距缩短为.1279。
不同年代出生的幼儿小学生的独生父母和幼儿小学生的非独生父母, 亲子教育的总体平均水平和“环境创设与时机榜样”平均水平的发展变化可见下图。
(二) 80 后独生父母“环境创设与时机榜样”优势具体表现为:“80 后独生父母”在“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提供安静、舒适的家庭环境”和“提供交往、运动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三个项目上优于其他父母。
分析的具体过程为: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 计算“环境创设与时机把握”指导性5个变量与“80后独生父母”的相关系数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并将统计结果编制成表1。
表1数据表明:“环境与时机”涉及的5个变量与“80后独生父母”之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不大, 但其中“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提供安静、舒适的家庭环境”和“提供交往、运动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与“80后独生父母”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 而且都具有显著性。
(三) 80后独生父母具有的自身特点:家庭结构类型以主干家庭为多而核心家庭少, 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父母的学历层次和职业层次较高, 外出务工的少;孩子与父母同住少而与祖辈同住多, 受祖辈影响大的多;父母业余忙于进修事业或亲子游戏的多, 而忙于家务或辅导孩子功课的少。
80后独生父母在家庭亲子教育的发展态势中, 处于有利地位。这种优势的形成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揭示80后独生父母的自身特点, 有利于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独生父母家庭亲子教育的真实状况。独生父母本身也是有不同类别的, 不同类别独生父母在家庭亲子教育中还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揭示独生父母的自身特点, 还有利于对不同类别的独生父母进行分类指导。
分析的具体过程: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 计算反映幼儿特点、父母特点和家庭特点的基本情况 (所谓“前置变量”) 与“80后独生父母”的相关系数, 并进行显著性检验;将统计分析结果编制成表2。
表2数据表明:
(1) 与“80后独生父母”之间呈现出具显著性意义的正相关的前置变量有:“孩子是独生子女”、“平时跟祖辈同住”、“不是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对象学历层次”、“业余忙于事业进修”、“业余忙于亲子游戏”、“主干家庭”、“家庭收支状况”、“家人中祖辈影响最大”、“教师”和“医务人员”;
(2) 与“80后独生父母”之间呈现出具显著性意义的负相关的前置变量有:“平时跟父母同住”、“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业余忙于家务”、“业余忙于辅导孩子功课”、“核心家庭”、“家人中父亲影响最大”、“职业为农民”和“无业人员”。
由此可见, 80后独生父母自身的特点是: (1) 孩子是独生子女的比较多; (2) 孩子与父母同住少, 而与祖辈同住多; (3) 自己不外出务工的多而外出务工的少; (4) 父母的学历层次较高; (5) 父母的职业层次较高, 其中农民和无业人员少, 教师和医务人员较多; (6) 父母业余忙于进修事业或亲子游戏的多, 而忙于家务或辅导孩子功课的少; (7) 家庭结构类型为主干家庭的多, 而核心家庭少; (8) 家庭收支状况较好; (9) 家人中父亲影响大的少, 而祖辈影响大的多。
三、我们的认识
(一) 独生父母能够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无论是在人类纵向发展的历史或是遍布各国的人口结构中, 独生子女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80后第一代独生子女的产生并没有体现人们的生育意愿, 而是一种非自然的过程。经过数千年磨合而形成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成长环境, 更适合于作为主流人群的非独生子女, 而不是独生子女。在这种现实的、并不完全适合的成长环境中, 要让80后第一代独生子女也能得到同样良好的发展, 我们的做法必定是:一方面, 对独生子女提出需要更加努力才能达到实现愿望目的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 改造我们子女成长的教育环境, 使其适应独生子女的成长。
上世纪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之交的那几年, 对我们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1979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成功举行, 随之, 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时期;1979年, 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第一批610万孩子领取了独生子女证;1981年上半年, 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母范学堂”在北京诞生, 从此揭开了我国对数以亿计的未成年人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序幕。应该看到, “80后独生子女”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在他们身上印刻着改革开放留下的深刻烙印;是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国策后的第一代独生子女, 他们的成长牵动着亿万家长、教师和其他儿童工作者的心;他们的成长过程, 始终处于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广大工作者的视野之内。
出生于80后的独生子女经过三十年的成长而为人父母后, 能否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任, 是检验三十年来独生子女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 事关人们对“改革开放”、“独生子女政策”、“教育改革”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评价。我们从自己的研究得出的基本看法是:一、父母家庭教育素质的发展具有时代性, 一代更比一代强;二、独生父母家庭教育的发展潜力大于非独生父母, 事实证实了多年来独生子女教育的有效性。但我们同时认为, 要取得最终的结论, 还需要接受更多研究的检验。
(二) 需要对独生子女教育五要素组成的因果链进行全面研究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 独生子女研究可以分为“独生子女的产生因素”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影响”两个研究领域。1在“独生子女的产生因素”研究中, 以家长出生年代、学历、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家庭因素”为自变量, 以“独生子女家庭”为因变量, 研究是哪些家庭因素导致这个家庭成为独生子女家庭的。
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影响”的研究中, 以“独生子女家庭”为自变量, 以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和儿童发展因素为因变量, 研究“独生子女的产生”会对哪些因素发生影响。“独生子女家庭的影响”的研究又可以根据因变量的性质分为三种不同的研究:第一种是“独生子女的产生”对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方式等家庭因素的影响;第二种是“独生子女的产生”对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养态度、教育能力和教育行为等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第三种是“独生子女的产生”对家庭教育的结果, 包括儿童的行为习惯、认知能力、情绪情感和社会性等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研究领域, 过去对第三种, 即独生子女家庭子女的身心发展问题研究最多;对第二种, 即独生子女家庭家长的家庭教育特点的研究也有不少;而对第一种, 即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因素的研究并不多。其中, 揭示独生子女对家庭因素的影响是其中的关键, 但对家庭教育研究者来说是一个难点, 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支持。
本人认为, 我们可以将上述两类研究涉及的家庭特点、独生子女、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因素与儿童发展因素共五个要素组成一个因果链:家庭特点影响独生子女的产生, 独生子女产生后会影响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会影响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会影响儿童身心和发展。对这一因果链涉及的五个要素进行全面的研究, 揭示每一个因素在这一因果链中的作用, 是全面认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摘要:研究在对8085名幼儿和小学生父母“是否独生子女”与“家庭亲子教育水平”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后发现, 80前出生的幼儿父母中, 独生父母的家庭亲子教育总体水平不如非独生父母, 但在80后出生的父母中独生父母与非独生父母之间的这种差别已经缩小;而对家庭教育的“环境创设与时机榜样”而言, 80后独生父母已经超越80后非独生父母。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研究涉及的家庭特点、独生子女、家庭因素、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共五个要素, 组成一个因果链, 对此进行全面的研究, 揭示每一个因素在这一因果链中的作用, 是全面认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80后,独生子女,独生父母,家庭教育,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郝克明, 汪明.独生子女群体与教育改革——我国独生子女状况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 2009, (2) .
[2]李洪曾.80后非独生父母家庭教育令人担忧——出生年代与独生状况对非独生父母家庭教育影响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 2012, (4) .
[3]李洪曾, 杨智钧.“80后独生父母”在亲子教育行为上占据优势——出生年代与独生状况对亲子教育影响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 2012, (11) .
克服困难成功的事例 篇11
有一个女青年,以优秀的成绩从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会游泳、骑马、滑雪、下棋,喜欢欣赏戏剧演出,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她经常巡回演讲,又成了一名演讲家。
这两个人,一个的生命中只有悲惨和黑暗,另一个的生命中充满了阳光,她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简直有云泥之隔。有人也许会发出感叹:上帝太不公平了!可是,当我告诉你,这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你的感觉会是怎样呢?不可能,令人震惊,开玩笑,打死我也不会相信,诸如此类吧。
不错,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聋哑盲的小女海,一位杰出的作家、教育家和演讲家。(中学课文有她的《再塑生命》)
请闭上眼睛,堵住耳朵,封闭嘴巴,设身处地地来感受一下海伦。凯勒的处境吧,你只能用手指触摸有限的物件,用鼻子闻就近的气味。你甚至不如摸象的瞎子,他们还有两只灵敏的耳朵,听声音,能说话,他们可以把大象理解成一把扇子或一根绳子,你也许把世界想象成了一块黑炭。海伦·凯勒该如何感受这个世界呢?
很明显,海伦·凯勒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出千万倍的努力,才能不至于沦为一个废物,她面对的生存现实是何等严峻!她是在火炉中烘烤的种子,是刚出壳便跌进大海汹涌波涛中的雏鸟,谁能挽救她?上帝吗?上帝也不行。
西谚云:“上帝只救自救之人。”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贝多芬说,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海伦·凯勒不但握住了自己命运的咽喉,而且令人难以置信地成为了第一流的人物!美国著名作家海尔博士说:“19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是吉卜林的《吉姆》和海伦·凯勒的《我生活的故事》。”就其文学成就来说,和卢梭的《忏悔录》相比也毫不逊色。难怪马克·吐温说:“十九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作为一个正常人,只要具有坚韧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获得成功就不是奢望。可是这一些对海伦·凯勒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每当我读起《我生命的故事》时,我的心灵就会感到震撼。的确,海伦·凯勒的自然生命是残缺不全的,而她的精神生命却又是如此庞壮。面对她昆仑般的生命和精神,我竟感动得潸然泪下。哦,人是脆弱的!但人又可以如此伟大!如果多几个海伦·凯勒的话,我们的世界该是多么惊心动魄呀!
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我曾为这一句话而倾倒,萨特以魔鬼般的奇思妙想,以高度的睿智捕捉到了普通人性粗糙、阴冷的一面,他敏锐地透过社会表层现象把现代人的痛苦、绝望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悲剧程度。
生活也常常是这样,一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往往无视阳光雨露鸟语花香,终日慨叹世态炎凉生不逢时,他们是在太阳里找黑子。如果自己放弃进取的话,太光明就如太黑暗一样,天才也会一事无成。我无意否定萨特的观点,但是,假如海伦·凯勒的心中哪怕存留一丝颓废情绪,那么,希望,它有时比火星还容易熄灭,对于一个自然生命支离破碎的人,一念之间,整个精神世界就会彻底绝望。
海伦·凯勒是唯一以“他人就是天堂”来对待生命的人。她用“忘我就是快乐”来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她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她以爱人来爱己,以人乐为己乐,这一境界更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上,这是一种大爱,虽古代圣人也达不到如此高度。读海伦·凯勒,读《我生活的故事》,我明白了什么才是伟大。
合作而成功的事例 篇12
“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 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艾思奇。
受世人瞩目的神舟六号,、是伟大的。他们替中国,替全人类完成了 一个无与伦比的使命。可是,费俊龙能独自登上太空,安全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吗?聂海胜呢?不,没有合作,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飞船的构造需要设计师的合作,零件的加工需要工人的合作,太空上的工作需要领导的合作,船舱里的生活需要他们俩的合作…… 难道作为学生的我们,还没有从他们身上学到点什么吗?
父母教育成功的事例 篇13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生心理,家长责任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 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的同时, 家庭教育也不容忽视。教育孩子需要多个环节共同努力, 除了学校和社会教育外,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是未来, 是希望。作为父母, 从孩子呱呱坠地, 就憧憬自己的孩子能有所作为、出人头地, 似乎给一个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期望都寄托他们的分数上, 而对他们的做人的道理却更加忽视。作为家长除了要追逐分数的同时, 应更要注重对其心智的培养与教育。二者不能失衡, 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在教育中必须从德, 绝不能舍本逐末。
面对现在的一些孩子身上嚣张跋扈、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经不起挫折等诸多问题, 作为家长我们应培养孩子哪些良好品德呢?
一、关爱他人
时代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的观念的转变。很多孩子习惯于索取, 相当一部分孩子不知道付出。在家以己为中心, 只要孩子需要, 父母总会千方百计满足其需求。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视为一种习惯。如今的“啃老族”让很多的父母百般无奈。长期以来, 他们很少为父母着想, 更不愿意为别人付出。在游乐场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一幕: 几个孩子为争一个玩具而引发家长间的争吵。其实, 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事情发生时, 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恰当时机。抓住这个时机让孩子学会分享、学会谦让。相信以后孩子会再遇到这种状况时, 他们一定会看一下家长的脸色行事。这种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需要家长的监督与标榜,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心智健康的成长。教育的启蒙阶段, 家长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敢于担当
如今在各种溺爱的呵护下, 很多孩子在成长中心理发生了扭曲。如重庆的“摔童”事件, 当事情发生后大家都会关心被摔孩子会怎样, 谴责摔人的女孩品德有问题。却很少会有人沉下心来去探讨一下女孩为什么会这样, 导致她的这种行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有人分析她的心理有疾病。与其这样说, 倒不如说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作为监护人的父母当事情发生后除了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 关键时刻为孩子做出表率外。是不是还要第一时间去教育孩子? 让孩子在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同时, 还要知道要为错误的行为付出代价。
爱因斯坦说: “一个人在成长道路上, 走过弯路, 犯过错误, 并不是坏事, 更不是什么耻辱, 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这样, 才能逐渐完善自我。里根的父亲在儿子成长中对他的教育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去学习。有一天8岁的里根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 邻居索赔12. 50美元。闯了祸的他向父亲认错后, 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 “我没钱赔给人家。”父亲说: “我先借给你, 一年后还我。”从此, 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 经过半年的努力, 他终于挣足了12. 50美元还给了父亲。当这个男孩成为美国总统后回忆这件事时说: “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 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一件普通的小事却成就了一个伟人高尚的人格。
这种敢于承担责任的教育恰恰是我们的教育中忽略的一个方面。没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就没有这种处事的态度。久而久之, 孩子就缺乏了一种责任心和爱心。当他们长大后就会变得逃避责任, 对他人及社会冷漠。
三、勇于受挫
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会让孩子学会坚强。这种能力并非天生具有, 这需要适时让孩子受到一定的挫折, 在挫折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成长中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来说, 这时他们最需要家长、老师的帮助。这种情况下, 我们应鼓励孩子积极的面对问题, 不能逃避, 更不能气馁。挫折就像生活中的绊脚石, 想法把它搬开, 前面就是平坦大道。一高中女生因被怀疑她在服装店偷窃, 店主将监控视频截图发至微博求人肉搜索。很快, 她的个人隐私信息曝光后因承受不了别人对其指指点点从桥上跃下身亡。这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日本人提倡“吃苦教育”不正如此吗? 让孩子们冬天穿短裤行走, 这就是一种锻炼的方式。所以, 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识的给孩子一点挫折, 让他们吃点苦头, 让其受到锻炼会使他们受益终身。
经历苦难成功的事例 篇14
11岁的姐姐当起这个家
何玲出生在重庆万州恒合土家族乡一个农村家庭,父母只生了何玲姐妹俩。父母将两个孩子交给奶奶照看后,前往浙江打工挣钱。何玲姐妹俩在奶奶的疼爱下,倒也生活得无忧无虑。
然而,就在何玲8岁那年,一场天降横祸瞬间将这个家庭击得支离破碎。
的夏天,在浙江打工的父亲划船去接下班的母亲,结果在途中被一艘大货船撞翻,不幸罹难。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顿时陷入了无比的悲痛之中。母亲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老家后,每天茶不思饭不想,终日以泪洗面,这让小小年纪的何玲看在眼里,非常难过。
为了让两个女儿的生活无后顾之忧,母亲后来改嫁邻村的一个村民。重组家庭之后,何玲又渐渐看到了妈妈的笑脸。可是新的家庭没有维持多久,又一场灭顶之灾降临在这个脆弱的家庭和年幼的何玲两姐妹身上。
就在何玲刚过完10岁生日,母亲被一场莫名的疾病击倒在床。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母亲发病三天后,便匆匆离开了人世。残酷的现实让已经懂事的何玲只觉得天旋地转,幼小的世界里一片漆黑。何玲和妹妹辗转又回到了奶奶的身边,祖孙三人相依为命。可是厄运并没有离她们远去,奶奶的身体每况愈下。
这年暑假,何玲见奶奶经常胃痛难忍,主动帮奶奶下地干活。她对奶奶说:“奶奶,你在家好好休息吧,地里的活我也能干!”尽管如此,老人的病痛反应越来越强烈,很快发展到无法下咽食物的地步。最后经过医生检查,奶奶被诊断为胃癌晚期。
这年8月,奶奶被疾病夺走了生命。
奶奶去世后,这个历经苦难的家里只剩下一间破旧的土砖房。眼看还未懂事的妹妹很快忘记了悲伤,开心地在跟前蹦来蹦去,何玲心如刀割。11岁的小女孩,同伴们都还沉浸在玩乐和向父母撒娇的幸福中,摆在何玲面前的却是撑起一个家的重任。何玲想到先后离开自己的父母和奶奶,一度觉得未来没有一丝色彩,望着这个空荡荡的家,她陷入了无尽的绝望之中。
自己还有机会走进中学校园吗?向往学习的何玲忍不住扪心自问。想亲人的时候,她就坐在村头的池塘边,一个人默默地哭泣,望着深不见底的池水,何玲不止一次想闭上眼睛跳下去,这样就可以一了百了地解脱了。可是每当这时候,她总会想起家中那个5岁的妹妹。妹妹何容年纪那么小,自己解脱了,她的生活该怎么办啊!还要让妹妹再承受一次痛苦吗?何玲犹豫了。
当何玲回到破旧的屋子时,发现妹妹正坐在地上号啕大哭。何玲这才想到,自己和妹妹已经两天没有进食了。看着妹妹可怜的样子,泪眼汪汪的大眼睛,何玲不禁鼻子一酸,一把抱着妹妹安慰道:“别哭了,姐姐马上给你去做饭。”何玲强打起精神,用邻居和亲友送来的大米,为妹妹煮了一锅饭。当她看到妹妹吃着白米饭,就着咸菜,狼吞虎咽的样子,不禁欣慰地笑了。
吃完这顿简单的饭后,妹妹何容抱着碗就要去洗,一边用稚嫩的声音告诉何玲:“姐姐累了,姐姐快去休息。”妹妹突然如此懂事,出乎何玲预料,她顿时觉得自己是姐姐,有照顾妹妹的责任,不能丢下妹妹不管。这时的何玲暗暗在心里发誓,将来无论多苦,也要将妹妹养大成人。
姐妹俩相依为命蹒跚前行
然而,生活对于只有11岁的何玲来说,哪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和简单?亲人去世后,家里除了间破旧不堪的土砖房和几亩田地,没有任何积蓄。好在粮食已经到了收割的季节,在邻居和亲友的帮助下,何玲和妹妹的生活总算有了些保障——收获了1000多公斤稻谷。
9月1日,本是何玲到镇上中学报到的日子,可这个家哪还拿得出钱来供她上学,何况她去了镇上读书,妹妹该怎么办啊?开学前一天晚上,何玲的大叔和二叔专门为她开了个家庭会议,商量对策。可两个家庭都很困难,顶多在生活上帮助何玲两姐妹,要供她们上学却成了奢望。最终,何玲只好放弃了读书的机会。
何玲知道辍学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她从此卖力地下地干活,要为妹妹挣足学费,不让妹妹重复自己的命运。何玲的坚强和懂事让邻村一对夫妇心酸不已,这对夫妇结婚多年没有生育能力,想收养何容,这样也能减轻何玲的负担。然而,何玲当时不知从哪里涌出一股勇气,毅然拒绝了对方的好意,表示想靠自己的努力独自将妹妹带大。
第二年,何玲卖了些粮食,将妹妹送进了幼儿园。何玲哪是一个姐姐啊,而像一个称职的妈妈,每天一大早起来为妹妹做好饭,然后送她上学。当亲眼看到妹妹迈进幼儿园,她才放心地往回赶,家里还有一大堆农活等着她去做。
不久,乡里知道了两姐妹生活困难,决定每年补助姐妹俩300元钱。何玲拿到这笔钱后,对知识的渴望再次被点燃,她见妹妹一天天也长大了,决定重返校园读书。
这年9月,刚收割完稻谷后,何玲便前往恒合民族中学报名读书。学校的领导在了解到她的特殊情况时,也给予了许多照顾。由于中学离家很远,每周只能回家一次,何玲考虑到妹妹还不会做饭,她便提前将一周要吃的咸菜和大米都准备好,然后叮嘱好妹妹如何照顾自己。怕妹妹一个人生活有闪失,何玲又跑到大叔家,请他隔三差五过去帮忙照看。尽管交待好了一切,但何玲还是没有急着赶去学校。
原来,放心不下的何玲虽然告诉妹妹自己去学校了,其实她在大叔家“藏”了整整一周。那些天,她每天一早就起床,然后躲在自家树林里,看妹妹如何生活。每当发现何容生火做饭被烟雾呛得直流泪时,她心如刀绞般难受,但又不能上前去帮忙;有时眼睁睁地看着妹妹吃根本没有煮熟的饭,也不能上前提醒。因为何玲知道,只有这样妹妹才能很快学会独立生活。
一周后,何玲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里。何容见到姐姐那一刻,立马扑到何玲怀里就哭了起来。
“姐姐,你不在时我晚上好害怕,听到窗外的风声,几乎都不敢睡觉。”何玲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尽管白天妹妹都在自己的视线中,哪知还是忽略了漫长的夜晚。接着,何容便在灶台前自告奋勇地做好饭,再准备好咸菜,招待姐姐。何玲吃上一口,发现饭根本没熟。妹妹年纪太小,根本就不会做饭,这让何玲的心又悬了起来。她只得在回校之前,再次仔细的教了一遍妹妹煮饭的步骤。
就这样,何玲正式前往学校上初一了。当她到学校里时,才发现根本无法静心听课,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独自一人在家的妹妹,不知道她是否又在吃没有煮熟的饭,睡觉会不会害怕等。何玲的心里很是牵挂。
暑假,眼看妹妹何容又长大了一岁,该上小学一年级了,何玲却因学费急得愁眉不展。尽管如此,何玲还是每天做饭洗衣百般照顾着这个可爱的妹妹。两姐妹常常边吃着咸菜,边开心地聊天。
一天晚上,妹妹吃完晚饭后突然捂着肚子,痛得在地上直打滚,额头上满是汗珠。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得何玲不知所措。很快她反应过来,背起妹妹就往村上的诊所跑。原来是因为妹妹经常吃半生不熟的饭,患了胃病。看着妹妹躺在诊所的床上打着吊针,一脸虚弱的样子,何玲就揪心般地疼痛。她怪自己因为上学不能照顾妹妹,没能尽好做姐姐的责任和义务。
眼看暑期就要结束了,妹妹即将要上小学,可两姐妹连吃饭都成问题,这两笔学费怎么拿得出来呢!随着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姐妹俩急得抱头痛哭。何玲甚至想干脆自己辍学外出打工,赚钱供妹妹读书和生活。可何玲又担心自己远走他乡后,妹妹要是没人照顾该怎么办?何玲陷入了两难的纠结之中。
何玲找到了自己的班主任老师,吱吱唔唔向老师提出了自己想退学的打算。老师一听,马上打断了她的话:“你成绩那么好,为什么要去打工?你要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啊。”在老师的追问下,何玲只好说出了实情。何玲的悲惨遭遇和对妹妹的爱,深深打动了老师的心,他决定向学校反映情况,免去两姐妹的学费。让何玲不敢相信的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相关领导了解到她们家的困难后,真免去了她和妹妹的学费。就这样,姐妹俩终于得以顺利入学。
何玲在学校里读书异常刻苦,因为她知道自己用来学习的时间并不充裕。一到了周末,何玲不但要帮助妹妹辅导功课,还要带着妹妹种田务农。每当农闲时的周末,姐妹俩也没闲着,而是一起到镇上捡破烂卖,希望能赚取一些生活费。为了节约开销,在镇上读书的何玲每个周末都要来回走四个小时的路,从没舍得坐一次摩的回家。
在苦难面前,姐妹俩相依为命,感情非常好,从来没有吵过架。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何玲却为了5元钱而打了妹妹。
原来,何玲好不容易靠捡破烂存了5元钱,她将钱藏在枕头下,盘算着用这笔钱给妹妹买些生活必需品。但当何玲要用钱时,却发现钱不见了,她到处找遍了也没看到。于是,何玲就问刚放学回家的妹妹,何容爽快地承认是自己拿了钱,因为姐姐一周才回家一次,她便自作主张地先拿来用了。何玲听后十分生气,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却被妹妹一声不吭拿去乱花了。想到这里,何玲火冒三丈,冲上去打了妹妹几下。事后何玲才知道,妹妹拿这5元钱是学校里搞活动,必须要交的钱,而不是乱花掉的。何玲觉得自己太冲动了,得知真相后她十分内疚和后悔,她向妹妹道了歉,妹妹十分体谅姐姐的心情,笑着说没事了。误会消除后,两姐妹感情比以前更好了。
妹妹眼里的姐姐就像是母亲
,何玲顺利考上了重庆工商大学。此时,妹妹何容也开始读初中。大学的学费每年都要好几千,还有生活费,再加上妹妹的学费和生活费,这笔钱对于何玲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根本无力承担。虽然何玲也很清楚,只有顺利读完大学才算是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为了妹妹的前程,何玲决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外出打工赚钱供妹妹继续上学。
“姐,这是你第二次有放弃读书的念头,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放弃多可惜啊!我们还是一起想想办法吧。”何容得知姐姐要出去打工后,极力反对。
“我们不可能同时上学的,就算能勉强维持一两年,到时还是不能拿到大学毕业证,并且还会拖累你的学习。姐已经能在社会上立足,这个家以后就靠你了……”何玲强忍心痛,故作平静地安慰妹妹说。见姐姐心意已决,何容非常生气,随后的几天里,她甚至威胁姐姐,如果姐姐放弃上大学,自己也不读书了。何玲很疼爱妹妹,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妹妹能有个好的未来,但如果妹妹连书也不肯读了,那自己努力打工还有什么意义?在妹妹的“要挟”之下,何玲改变了初衷,决定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凑足读大学的费用。
这个暑假,何玲独自跑到县城里打零工。大多临时工的工资都太低,一个暑假下来所挣的钱对于上大学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后来何玲得知一些施工工地也招零工,而且一天有80元工资,她立即前往工地报名。
工头见眼前这个瘦弱的小女孩居然要来当搬运工时,一口拒绝,让何玲急得哭了起来。当她向工头说明自己打工的原因后,工头破例同意她先在工地上试干几天。8月的重庆,烈日当空,要顶着40度左右的高温在太阳下从事重体力活,何玲很快就吃不消了。但为了和命运作最后一搏,何玲还是咬着牙和工地上其他的男工友们一样,来回做着搬砖、运沙等体力活,任凭汗水浸湿衣襟。后来何容来看姐姐,才知道她在工地上干活,于是也留在了工地上,两姐妹一起搬砖和推车。两个瘦弱的身影就这样混迹在一群男人之中,形成一道另类而凄凉的风景。
暑假结束后,何玲靠打工攒下的钱和一些社会资助,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大学校门。妹妹何容也顺利地开始了初中学习。
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后,何玲感觉身边的一切都很新鲜。何玲的辛苦没有白费,尽管大学里人才济济,她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刚上大一,当同学们还在熟悉学校环境时,她便开始四处寻找兼职,先后在食堂和超市干零工。何玲班上的女孩,经常交流一些穿衣打扮的话题。何玲何尝不爱漂亮,但是她却连一件新衣服也不敢买,而是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寄给妹妹,好让妹妹吃得好一些。
由于重庆主城离万州区较远,来回一次要200多元车费,何玲只得每年过年时才回一次家。春节,这是何玲和妹妹分开半年后过的第一个新年。为了让妹妹体会到家的温暖和幸福,何玲奢侈地从奖学金里拿出一部分钱置办了年货,还为妹妹添置了一件新衣服。大年夜晚上,两人还破例喝了一点酒,何容借着酒劲动情地说:“姐,你真像妈妈,对我这么好。”何玲笑着说:“傻丫头,说傻话呢。”
大一下学期,何玲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拿到奖学金后,何玲又有打算了,决定靠自己兼职打工和奖学金供自己和妹妹读书,争取不申请助学贷款。因此,何玲平时周末的休息时间从来都是在打工中度过,同时兼了多份工作。尽管经常累得腰酸背痛,但只要想到妹妹,回味着妹妹的一封封来信时,她都兴奋不已。当何玲得知妹妹的学习成绩不错时,在鼓励妹妹的同时,也会变着法子给予一些奖励。就这样,苦难中站起的姐妹俩,在学习上从来不认输。
何玲先后获得2次国家励志奖学金共1万元,获得4次一等奖学金、2次二等奖学金。同学们在羡慕她的同时,也鼓励她考研究生。何玲动心了,并把想法告诉了妹妹,何容非常支持姐姐继续深造。
3月,何玲顺利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与此同时,何玲的事迹也在学校里传开,经重庆工商大学3万多名师生集体投票,她被评选为该校感动校园人物。
【父母教育成功的事例】推荐阅读:
改变父母是成功教育的关键11-19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01-19
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11-30
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怎么做11-13
聪明父母的三个教育方法12-05
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教育心得07-23
反思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杂文随笔09-03
父母教育05-17
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反思10-16
教育女孩,父母最易犯的错误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