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改写作文400字

2024-06-06|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泊船瓜洲改写作文400字(共9篇)

《泊船瓜洲》改写作文 篇1

前几日,我接到命令出差瓜州。家里只有孩儿,妻子和那年迈的母亲。离开时,只是几句吩咐罢了。不知他们生活过得好不好?不知孩子们还是不是那般淘气?他们想我了吗?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子里徘徊着。

皓月当空,我却在此唉声叹气,这引起了一位同伴的好奇。他说:“王大人,这么美的景色,你怎么唉声叹气呢?”

我说:“家人与我分开多时,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怎能不叹气呢?”

他说:“王大人,何不将此化为前进的力量,早日取得成就早日团聚?”

我心中知道这些道理,但心中还是十分怀念亲人。我说:“算了,我们还是喝酒吧。借酒消愁,不醉不归。”

仆人为我们取来酒,我们坐在亭子里。四周十分静寂,悄然无声的,我们举杯畅饮。谈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谈谈一些国家大事······

夜晚就这样过去了。

第二天,我看着河边的杨柳随风飘荡,不禁吟出了一首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将这首诗取名为《泊船瓜州》,并将这首诗读给几个同事听了,大家都说好。

泊船瓜洲古诗改写作文 篇2

王安石看到这一轮明月,不禁想到了自己隔着几座青山的家乡——钟山。王安石想到自己小时与小伙伴们嬉戏的情景。春天,大人们正忙着耕种,他与小伙伴们种下一棵棵小树苗,如今,也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吧。

这时,王安石诗兴大发,作下《泊船瓜洲》这一首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改写作文400字 篇3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又逢月圆,又是中秋。每每这时,我就不禁吟起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当时,王安石在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却接连遭受到大地主,大官僚们的坚决反对与层层阻挠,没过几年就被罢官了。王安石在京城闭居无事,便想回家去看看自己的妻儿。

路上,船儿行驶了一半,便停在桥头不再行进了,王安石走出船仓,看那京口与瓜洲仅仅只有一江之隔,自己家乡钟山也只相隔几座山了!柔和的春风迎面吹来,那一轮明月何时才能照着我返回家乡呢!想到这儿,他便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想想远方的亲人,王安石的这种感受,我们不也经历着吗?中秋之夜,月圆人团圆。沿着回乡的路,踏着那久违的泥土的芬芳,伴着那浓浓的乡情,我们的心里不也是想着要快快赶回家,看望那久久不曾相见的.爷爷、奶奶,陪陪那很久很久没有相聚的叔叔阿姨,和那些可爱的弟弟妹妹们一起在乡间小路上玩耍。那是多么美好啊!

泊船瓜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准“间”、“数”、“重”的读音,理解“又”、“绿”两个字的用法。

2、在了解作者的经历及诗歌大意,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3、以一诗带多诗,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内容。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课前的预习,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读的情况。(1).指名读。

(2).读准字音与节奏。

2、任何一首诗都承载着作者的一份情怀,一段经历,这首诗又向我们展现了哪些内容?又有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在里面呢?要想知道这些我们就要对作者王安石有所了解,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王安石呢?(1).介绍王安石。(2).回顾《元日》

王安石这一生可谓是非常坎坷,作为一名大政治家,哲学家,写作此诗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那时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初期,此时身为宰相的他正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他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很多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后来变法遭到失败,王安石也被废除了宰相,《泊船瓜洲》写于1075年初,当时王安石接到皇帝的命令,第二次要他担任宰相。他便乘船从京口渡江到达瓜洲,此诗抒发了他赴任途中到达瓜洲时的心情。

二、精读品悟 深度探究

1、出示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自学提纲走近这首诗。

(1).运用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的多种方法,理解诗意。(2).对于不懂得地方可以问问身边的同学,如果解决不了提出来和全班同学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理解绿的用法

(2).试着背一背描写江南风光的诗句(3).理清“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之间的关系。

3、探究诗人情感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你是从哪句诗中感受到的?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远。为什么作者只说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作者虽然人在途中,身向远方,然而心系家乡。思乡之情跃然纸上。背一背其他的思乡诗。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在写这首诗时是因为第一次变法失败,宋神宗第二次要他当宰相继续推行变法,他曾经两次请辞都没有成功,可见在“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的重心不在“绿”而是“又”。无情之风尚且知道一年一年“又”回到江南。而作为对家乡情深意浓的诗人,却恰恰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的重登仕途,这里有自责,更有着人生的无奈,还有着对前途的担忧,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又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乡愁的自然流露。

可以说这首诗中融入了诗人太多的情感,思乡、对前途的担忧,作者沉浸在无限的惆怅之中,你能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读一读吗?

(1).指名读诗。

(2)、尝试背诵

4、回顾《梅花》这首诗

诗人的担忧不无道理,宋神宗对变法越来越动摇,王安石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不久王安石再次辞掉宰相一职,重返家乡,这首诗写于他第二次辞官之后,作者借梅花傲霜斗雪的性格表现自己未能忘怀政治,不肯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王安石辞官之后,守旧派掌权,他所实行的新法被一一废除,不久,王安石郁郁而终。

三、课外推荐 续读升华

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诗写得好,词也是一绝,欧阳修曾经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找了一首他的《桂枝香》,希望大家课后仔细的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思乡之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担忧前途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哈拉海镇第二中心小学

刘海深

《泊船瓜洲》说课材料

我讲的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王安石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流露着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实际上是诗人对重返政坛、推行新法的重重担忧与无奈,寓在字里行间。特别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曾经修改了数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了出来,给人以动的感觉,因此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多首古诗,他们大部分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具有一些学习古诗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并掌握了一定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技能。

为此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读准“间”、“数”、“重”的读音,理解“又”、“绿”两个字的用法。

2、在了解作者的经历及诗歌大意,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3、以一诗带多诗,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内容。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这首诗的教学我并没有遵循以前古诗教学的那几步。而是根据这首诗的特殊的历史环境,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基本上是按照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意气风发引出学过的古诗《元日》,第一次变法失败第二次被启用在上任途中写的《泊船瓜洲》,在这首诗中融入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前途的迷茫、惆怅。第二次变法失败后所写的《梅花》来感受诗人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框架,整节课的主体还是对《泊船瓜洲》这首诗的教学,我采取了检查预习、自学诗意、全班汇报交流、感悟情感、尝试背诵、课外推荐阅读等几个环节,以一诗带多诗,达到新旧知识联系,拓宽学生视野的目的。具体的教学过程我不再一一叙述。

课后反思:

《泊船瓜洲》说课材料

哈拉海镇第二中心小学

泊船瓜洲 篇5

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离开那丑恶,腐朽的地方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

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篇6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朝阳街小学 孟晓旭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较长时间的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比如离开过三、五天,或十天八天,甚至更长时间?(众)生:有。

师:什么时候?想家了吗? 生1:去年暑假我去了北戴河的姨妈家住了半个月,刚开始一点不想家,后来特别想家,想爸爸妈妈,姨妈只好把我送了回来。师:想家时是什么滋味?能说说吗?

生:我想家时什么都没心思去做,挺烦的。师:谁再来说说你想家时是什么滋味?

生2:去年我去小五台山参加夏令营,一共去了七天,尤其是后几天,一到晚上,就特想家。当时心里空荡荡的,像丢了魂似的,特难受。

生3:我想家时就默默地掉眼泪。

生4:我想家时,老想着家里的事,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坐立不安“。师:是啊!老师又何尝不是呢?我也有想家的时候。十八年前,老师异地求学。三年之后又来到了千里之遥的宣化参加工作。在异地他乡,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便是我想家的时候,想念家中年迈的双亲,想念房前的菜园,想念屋后的树林„„总之,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心中的牵挂。我也因此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当心中那种想家念家的痛楚无以言表时我就对着窗前的夜空默诵一首我喜欢的短诗《想家的心情》。有兴趣听吗?(众)生:有。

师:下面,老师就为大家朗诵这首诗(课件展示这首诗,教师配乐《春江花月夜》进行朗诵)

想家的心情

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师:其实,思乡、思亲是我们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怀。自古以来,许多作家都写过这样的作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题目)师:请看“泊“字,它有几个音? 生:两个,一个念po,一个念bo 师:本课读什么?怎么讲? 生:本课应读“bo”,停船的意思。师:非常准确,你预习得很充分。师:“瓜洲”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瓜洲是地名,它是长江北岸的一个城市。师:画简图

那么,题目该怎么讲呢?

生:题目的意思是把船停在瓜洲这个地方。师:通过预习,你知道是谁把船停在瓜洲吗? 生:王安石。

师:谁能完整地说出题目的意思呢? 生:王安石把船停在瓜洲。师:非常好。

关于王安石,你们有什么了解呢?

生: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老人,临川人。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后人把王安石、苏轼等推为“唐宋八大家”名垂千古。生:他曾经在朝廷任宰相,而且还实行过变法呢!师:(补充)对,他曾在朝中任宰相,而且是个难得的好官,不墨守成规,不断改革创新,推行新法,却遭到守旧派的反对和迫害,被贬官。后来,皇帝又突下御旨,让他回京复任。这不,王安石接到旨令,赶紧从南京赶到京口,然后乘船北上,这首诗就是他在瓜洲停船时写下的。下面我们打开书,来欣赏一下。

师: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顺每一句诗。(生:大声自由读诗)

师:刚才,我发现同学们读得特别投入,可谓声情并茂。谁来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生1:读诗。

师:你很不简单,本课有4个多音字,你读得都非常准确。(生鼓掌)生2:读诗。

师:也很不错,不但准确、流利,而且也较有感情。师:下面我们听听录音。(播放课件:配乐、配图、朗诵诗文)师:读得好不好?(众)生:好!

师:读诗,不仅要读通读顺,更要读出诗的情感和蕴味,你们想不想读得更好?(生想)那我们首先去了解一下诗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师:„„接下来,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或运用其它方法,研究一下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小组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师:通过讨论、交流,说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三、四句的意思: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呢?

师:你真不简单,轻而易举地学会了两句诗。

谁再来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是这样理解一、二句的: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道水,钟山和瓜洲之间只隔着几座山。(师画简图)

师:其他同学同意这样的理解吗,钟山指哪?他大约在什么位置呢? 生:钟山指南京,也在长江南岸,是王安石的第二个故乡。

(师在刚才的简图上标画南京的位置)师:第二句是说南京和瓜洲之间只隔几座山吗? 生:不是,是说钟山和京口之间隔着几座山。师:非常好!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王安石特别想家,想早日回到家乡。师:真棒,你读懂了作者的心。

那你能试着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生读诗)

师:读得不错,大家也试着读读。

(众生齐读诗)

下面,我们进一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

师:(出示课件――书中插图)我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画。

(手指图中诗人)这就是王安石,此时他站在瓜洲,看到了什么呢?

生:他看到了一道滚滚东流的长江水。

生:看到了与瓜洲隔江相对的京口,还有京口与钟山之间的重重山峦。师:诗句是怎样描写诗人所见的呢?

众生: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指两名学生分别读诗)

师:点评一下,你觉得谁读得好呢? 生:我认为第二位同学读得好。师:你从他的朗读中感觉到什么了?

生:我感觉到瓜洲与家乡的距离好像特别近。师:从哪些词感觉到的呢? 生:(一水、只隔、数重)

师:我们再看图,瓜洲与钟山之间隔着宽宽的长江,还有重重高山,实际上它们之间距离近吗? 生:不近。

师:可作者却感到近在咫尺,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作者特别思念家乡。

师:非常好!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学生纷纷举手,比读,赛读,情感表达较充分)师:我们一齐来,读出两地的近在咫尺,读出作者心中的无比思念(生站起来齐读)

师:再来看图,假如你就是诗人,站在岸边,望着对岸,望着家乡的方向,你会想什么呢? 生1:我会想到自己的亲人。

生2:我想到了和朋友们一起欢聚时快乐的时刻。

生3:我眼前又浮现出了临别时家人为我送别的依依不舍的情景。师:是啊!这一切是多么令人难忘,多么令人留恋啊!

诗人还会想到什么呢?

生:作者还会想到自己的家乡,他多想再我看一眼自己的家乡啊!

师:他的家乡在哪? 生:在南京。

师:是,在江南的南京。现在正值春天,阳光明媚,春风送暖,那么此时家乡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让我们尽情想象一下。(如能引用学过的描写江南的诗句就更好了)生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2:细雨濛濛,小河清清,鱼儿嘻戏,柳杨轻舞。师:多美的景象啊!

生3:春风拂面,碧草如茵,鸟语花香„„ 师:正如诗中所写:千里莺啼 众生:(齐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师:你们与诗人真是心有灵犀啊!诗人也想到了这美好的景象,他是想早日回到家乡啊!所以不禁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生:自由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此时皓月当空,作者眺望家乡,可谓心潮起伏。

师:此刻,家乡绿荫千里鸟语花香的美景不禁浮现眼前,诗人不禁吟诵道:(生吟诵后两句)

师:此时,亲人的声叮咛,句句嘱托又萦绕耳畔,诗人又不禁吟诵道:(生吟诵后两句)

师:此刻,诗人思乡之切,归心似箭,怎能不借月抒怀呢? 生:(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诗中的“绿”字吧。

先说说它是什么意思? 生:吹绿。师:(强调)这里的“绿”不指绿色,而是吹绿的意思。

大家想想,这里的绿字还可以改成什么字呢?为什么? 生1:可改成“到”或“来”。生2:可改成“过”字。生3:可改成“吹”。生4:“绿”还可换成“满”字,因为“满”字能让人感觉到江南到处都是温暖的春风,更能体现春天的生机。

生5:还可用“拂”字。因为“拂”字可以让人感觉到春风轻轻的、柔

柔的,暖暖的,更能体现春天特点。

(学生热情高涨,踊跃发言,掀起了学习的高潮)

师:比较起来,这些字哪一个更好呢?(学生各持己见,看法不一)师:你们的说法各有道理,王安石当年也一一想到了这些字,也曾为此感到迷茫。他煞费苦心,共修改过16次,最终选用了“绿”字,可见作者写作时有一个特别值得学习的特点――善于推敲。我们一定要学习他的“推敲”精神。也正是当年的反复推敲,这两句诗才成了千古佳句,流传至今。师:那么“绿”字到底好在哪呢? 生1:“绿”字写出了家乡的美,一片绿色,生机勃勃。师:好,让我们美美地读,读出作者家乡的美。

(生读,比读,赛读)师:关于“绿”,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恋。师:非常棒!你对绿的的体会更深了一步,让我们深情地读,读出对家乡的爱和思恋,(生比读)

师:还有不同的见解吗?联系一下课前收集的资料,联系当时背景,看看你能不能进一步走进作者的心灵。(学生思考)

师:讲大家已知道,这上一次作者出山,是第几次出任宰相? 生:第二次,师:那作者心情会怎么样? 众生:高兴。

师:对呀!因为他又可以推行新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了,所以这“绿”字中还藏着一丝“春风得意”。

师:好,下面,让我们一起读这一句,读出诗人官复原职的兴奋。(生齐读诗句)

师:好一个“绿”字,多么有有份量啊!可谓传神之笔!

师:我们再来想,作者的革新曾遭到守旧派的层层阻挠,此次出山,他们又怎能善罢甘休,改革的道路自然艰难曲折,诗人的处境 正如诗句所写,“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想到这些,诗人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他还有一份担心和惆怅。

师:对,他还有一份前途未卜的惆怅。可见诗人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下面让我通过读再一次走进作者的内心吧。师:(引读)让我们带着一份对改革成功,衣锦还乡的企盼,读最后一句诗(生读)

师:让我们带着一份改革艰难,前途未卜的惆怅再来读(生读最后一句)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读整首诗。(生读诗)师:(拓展)这节课,我们同王安石一起走进了一个美好的话题――思乡,思亲这是人类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自古以来,许多作家都写过这类作品,你还知道哪些?看看他们都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生1:(背诵)《静夜思》

生2: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3:背诵《夜书所见》 生4:背诵《长相思》 生5:诵读王维的《杂诗》,李觏的《乡思》

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这些诗,这些作品是怎样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呢?想谈哪首就读哪首。生1:《静夜思》是通过写景即写月光下恬淡、安详的美景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师:《乡思》也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是通过写路上眺望家乡所见到的景色来抒发魂牵梦绕,牵肠挂肚的强烈思乡之情。生2:《夜书所见》是通过写夜里作者所见,所想来抒情的。生3:《长相思》是写行军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来抒发思乡之情的。师: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写什么情景? 生:家乡的兄弟们登高的情景。师:这情景作者当时看到吗? 生:没有,是想到的。

师:对,这首诗是通过想象家乡登高情景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的。

师:再看《杂诗》,透过注释,大家看看,诗句说的是诗人惦念家乡的什么? 生:梅花。

师:诗人只惦念家乡的梅花吗?

生:不是,家乡的一草一木,亲朋好友,父母妻儿他都惦念。

师:这首诗正是通过写家乡窗前的寒梅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的,老师也收集了许多这方面的诗,出示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思乡之作还有许许多多,课下大家继续收集,多多诵读品味,不要忘记“腹有诗书气自华”。(下课)

带领学生走进诗的情境

――我教《泊船瓜洲》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书里书外的生命息息相通呢?一句话,那就是入境。教学中,我们要精心地进行情境的创设和“入境”的铺垫、引导及点拔,对学生心灵智慧进行启迪,进而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情感与思维向纵深发展,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那么,我在教《泊船瓜洲》中如何引导学生“入境”,进而体会作者情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呢?

1、渲染气氛 铺垫情感

为了营造一种切合文本的诗意氛围,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我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上课伊始,首先以谈心的方式让学生交流“离家后,想家的滋味”,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较长时间的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比如离开过三、五天,或十天八天,甚至更长时间?”多数同学回答:“有”我又问: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滋味呢? 这一话题,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想家时心里空荡荡的,有的说想家时如同丢了魂似的,特别难受,有的坐立不安,有的默默的掉眼泪,有的„„接下来教师结合自己特殊经历,倾诉了离家十八年后的深切思乡之情------是啊!老师又何

尝不是呢?我也有想家的时候。十八年前,老师异地求学。三年之后又来到了千里之遥的宣化参加工作。在异地他乡,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便是我想家的时候,想念家中年迈的双亲,想念房前的菜园,想念屋后的树林„„总之,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心中的牵挂。我也因此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当心中那种想家念家的痛楚无以言表时我就对着窗前的夜空默诵一首我喜欢的短诗《想家的心情》。有兴趣听吗? 之后又配乐、配画,朗诵了自己想家时经常吟诵的诗歌《想家的心情》,(附诗: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师生的交流,尤其是我发自心底的倾诉,那绘声绘色的朗读,再加上音乐与画面,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渲染出了一种独有的思乡的氛围。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许多学生流下了眼泪,他们的心被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感染了,他们走进了一种思乡的境地。这一环节为下文的学习做了很好铺垫。

2、展开想象,入情入境

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诗歌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引导学生更进一步走进诗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小组学古诗,了解大意,试读自己理解体会之后,我出示课件---书中插图,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后想象:假如自己就是王安石,站在岸边,望着家乡的方向,你会想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会想到自己的亲人。有的说:我想到了和朋友们一起欢聚时快乐的时刻。有的说:我眼前又浮现出了临别时家人为我送别的依依不舍的情景。有的说:我又想到自己的家乡,我多想再看一眼自己的家乡啊!

在谈到家乡时,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作者的家乡在哪?(南京,作者第二故乡)现在正值春天,阳光明媚,春风送暖,此时家乡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并启发学生如果能引用描写江南的诗句来描绘就更好了。学生尽情想象描绘,如生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2:细雨濛濛,小河清清,鱼儿嘻戏,柳杨轻舞。

生3:春风拂面,碧草如茵,鸟语花香„„正如诗中所写------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等。

江南美景尽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在学生语言表述中流淌。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这美好的景象正是“绿”字的展现。从而学生更加理解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景,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留恋,更加体会到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急切。以上的设计,帮助学生走进了诗的意境,很好地理解了王安石的内心情感。而且它还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使学生放飞了想象,发展了思维,发展了语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尊重了学生生命的发展。

3、结合背景,深入体会

作者生活的年代距今比较久远,作者特殊的地位和经历,赋予了他复杂的情感。为了进一步读懂王安石的心,与其进行更深入的心灵对话,我又引导学生联系背景资料加以理解,联系到王安石二次出山,又可以实行变法,报效祖国,使学生体会到了他内心的一丝“春风得意”;联系到守旧派的顽固,势必不会罢休的现实,体会到了他心中前途未卜的惆怅。以及“凌寒独自开”的那种顽强与不屈。到此,学生走进了王安石心灵的深处,深入领会了作者的情感,受到的思想的感染与教育。之后,又设计了“引读”,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对作者的心境的体会得到了升华。孩子们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心灵。

4、多读多诵,升华情感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课堂绝不能少了琅琅书声,尤其是学诗的课堂,更要以读促讲,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本课教学中以读为主线,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层层深入的读。在导入新课,了解作者之后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读顺,然后再指名读诗,教师正音。接下来教师配乐示范朗读,诱发情感,激发学生读好的渴望。自学古诗后,个别读,比赛读,读出各自的理解和体会;引导想象之后又设计了“引读”,个别读,赛读,进一步读出了作者的情感。联系背景理解作者内心世界后,又再次设计引读。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中,学生思维在扩张,认识在深化。每个孩子心中既有画,又有景、又有情。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步步前行,级

级攀登。理解、感悟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孩子们完全进入了诗的境界里。

5、归类对比,拓展延伸。

为了扩充阅读容量,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学习本课时,不是将学生局限在一首诗里,而是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及课前搜集的诗词,《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长相思》《思归》、《乡思》、《思归》、。。并进行了分析..............................对比,看看不同的诗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

师生经过一番研读,学生从王维的《杂诗》中领会到,诗人对故............................乡思念远不止“寒梅着花未”,透过梅花,可以看出诗人对家乡一.............................草一木、亲朋好友、父母妻儿等一切的思念。从表达方式看,《杂.............................诗》是通过叙事表达思乡之情的。...............《静夜思》是通过写景即写月光下恬淡、安详的美景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乡思》也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是通过写路上眺望家乡所见到的景色来抒发魂牵梦绕,牵肠挂肚的强烈思乡之情。《夜书所见》是通过写夜里作者所见,所想来抒情的。

《长相思》是写行军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来抒发思乡之情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着重是通过想象家乡的兄弟们重阳登高的情景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的。

最后欣赏了教师收集的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并布置作业――继续收集同类主题的诗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走进了一个美好的思乡的话题,感受了人类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感受到了同一主题下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就这样,通过一首诗,带动了一组诗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走进了诗歌的境地里,走进了语文学习的更大的情境中。

《泊船瓜洲》说课稿 篇7

1、教材说明:

《泊船瓜洲》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通篇立意含蓄悠远。

2、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多首古诗,他们大部分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具有一些学习古诗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二、设计理念

围绕“读中求解,读中求悟”这一主题,,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对古诗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学生的学情,下面我谈谈本课所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导语创设情境,简笔画图片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感悟、诵读、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必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陶冶情操。所以我着重指导学生读文、能有感情地背诵。

3、想象法:在教师的`启发鼓励,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怀并发表独到的见解,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说学习方法;

1、学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有感情朗读、背诵、讨论交流体会等活动,能够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情商素质修养。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依据“读——理解——感悟—巩固延伸”这样的格局设计了以下四大教学板块: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

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定格古诗教学的情感基调。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zhong;第二步通过指点学生掌握读诗规律,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初步读出古诗的韵味;

(三)第三步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和同位交流自己对句诗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五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三个地名比较模糊,我准备在黑板上展台现长江简图,让学生来看看三个地名,同时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看来,诗人离家近还是远?学生也许有两种答案,即觉得诗人离家很远,或是诗人离家很近,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让学生分别说出近和远的原因,趁机引导学生抓住“一水”、“只隔”来领悟诗人实际离家的距离和他心中离家的距离,初步感悟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古诗的前两行,从而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四)、走进诗境,体悟诗意

这一部分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我准备采用想象、感悟、读诗等手段引领学生感悟古诗韵味及诗人对家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具体操作如下:

1、抓文眼“又”和“绿” 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出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绿”的含义,并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接着突出“又”字蕴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他怎能不想——明月何时照我还。远望着美丽的故乡,遥想着难舍的亲友,诗人怎能不问——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学生通过诵读最后一行诗,对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经过这样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深刻体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2、诵读古诗,升华感情。

在以上分步品读古诗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这不但是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情感的再次回归和升华。

3、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展示有关表达思乡的诗句让学生诵读。

2、思念家乡、亲人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同学们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通过上述四个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感悟、品读的实践点,引领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思念家人、朋友的情感空间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篇8

最近好多教师都在谈论我的这次公开课,当然褒义之词过多,实在是愧不敢当,此课实乃班门弄斧之作,还望各位同事多提宝贵意见。

作为本次大赛的参赛课,因为面对的是一群陌生的学生,所以如何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应当是本课乃至任何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 为此,我为这节课设计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和指导下教案曾经几易其稿,虽然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设计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教案。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激趣导入课文,使学生乐于接受本人、本文,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课程设计的形式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兴趣,但是对个别学生的评价过于简单、粗糙,这是值得我反省、改进的地方。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教师赢得学生,学生赢得主动,师生才能赢得课堂。在此,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竭力去寻找一个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篇9

1、音乐激情:一开课,江老师用音乐《永远的思念啊,故乡》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对《泊船瓜洲》的学习;在引导学生想象画诗人家乡的美景图时,江老师又用舒缓、优美的《故乡的云》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

2、语言激情:江老师的语言抑扬顿挫,富有激情,感染学生进入情境。

3、课件激情:江老师虽然已有50多岁,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却很熟练,课件展示出来的江南优美风景,使学生有亲临江南水乡之感,更能充分感受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景。

江老师执教的《泊船瓜洲》遗憾的是时间安排欠妥,导致学生描画的春景图没有得到回扣,使整堂课缺乏完整性。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技术总监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货物仓储合同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