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一节课

2024-10-04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一节课(共10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一节课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看注释,品味"绿"等关键词,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3,体会作者是如何借助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绿"……等词语,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教学过程:

一、读题释意

师:思念家乡是古今中外是人共同的话题,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宋代大诗人(出示王安石画像,)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在宋朝曾经做过宰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这首诗写于他第二次赴任途中途经瓜洲写的一首诗,(板书课题)生:读题释义

二、读诗解意

师:请同学自己来读这首诗,读之前老师有个小提示(出示提示)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要特别注意多音字。

2、联系上下文或者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不懂的还可以向你身边的人请教,读懂了就告诉向你请教的人。生:自由读文。师:板书全诗。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正音"间"的读法,按平仄读一声,按意思读四声,在这里我们读一声。(师同时板画)

师:多请几位同学来读,读通读顺,读中同学间互相评价。师:请同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说诗意互相交流,师板画相机引导。

三、品读悟情

师:诗意我们现在大致已经明白了,你们看图,诗人的家乡到底在哪里呢? 生:猜测并讲清理由。

师:那么,诗人在哪里停留又想到哪里去呢? 生:再次讨论。

师:诗人的家乡在钟山,想上京城开封去赴任,夜晚停泊在瓜洲,站在长江北岸,回头看江南发出感慨

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这个〃绿〃字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它还有个小故事哪,(出示绿字的小资料)师:你们能想象王安石家乡钟山会有怎样的美景吗? 生:描绘美景,教师适时点拨。师:出示配乐引导词。

四、回读默写

师:谁来替王安石抒发情怀?(配乐朗读背诵)

师:你再来把这首诗写出来吧,写之前指导"隔"的写法。写后在黑板上展示评价。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篇2

看完这短短二十分钟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书画合一的板书,字个个端庄;画笔笔传情,简直就是一幅名家的杰作,让我崇拜不已。

《泊船瓜洲》一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而教师的板画恰恰表达了这个主题:京口、瓜洲一水相隔,岸上,诗人独自一人向着家乡的方向远眺,虽然家乡离此地相距深远,但诗人看来,只是翻过几座山就到了,很近很近,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学生通过看课件,已能有所体会这种思乡之情,再加上老师当场作画,思乡美景图生动的展现在眼前,学生的情绪被更好的调动起来,通过朗读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我想,这里板画的作用一定很大。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篇3

1、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古诗朗读。读的形式多样,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体现了读书的层次性。同时,精心处理好朗读的层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 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引导学生想象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3、紧扣诗眼,感悟诗情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篇4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启发想象,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动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充分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诗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

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作如下尝试:

首先让学生回顾描写春天的诗句。这样,复习了旧知,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有感情的背诵把学生引入到了学诗的情境当中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是第一次学古诗。因此,学习课文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回顾学古诗的方法。然后,进行归纳,给出方法。这样设计实际是给出了学生的学路。同时,也渗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学统一起来。通过学法的运用,促进小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在理解诗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办法。先扶学前两句,“读诗句----解字词-----串讲诗意----体会两句话的作用”。为配合诗意的理解。教师板书,目的是在学法上“教”学生,使其掌握方法为其智力经验的形成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学三、四句,并以汇报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板书)

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为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我放在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上。

这一过程,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

第一种方法: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第二种方法: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无层次的串讲串问,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教学的第三个步骤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最后,让学生动笔,完成以下的巩固练习。避免在古诗教学中,只动口不动手的现象,通过练习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接收信息反馈。

总体上讲,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1、挖掘诗句的内涵,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2、积极创设情境,进行学法指导。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5

(3)小艇行动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点拨:这句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小艇的灵活。

师:你们发现作者是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小艇的样子的?

生:(比喻)

师:请问,“仿佛”是什么意思?(好像)

师:既然“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咱们把这句话改一下,改成“„„行动轻快灵活,好像田沟里的水蛇。”来和原文对比品味一下,(让学生对比读并讨论)。

师:可以对换吗?(可以)

出示课件:

⑴、„„有点像„„像„..好像 ⑵、„„有点像„„像„..仿佛

师:我们把它们各放到句子中去读,想一想哪句读起来感觉更好些呢? 师:为什么?

师:(如果都用“像”,这样感觉就死板了,用“仿佛”读起来有变化,味道更好)

师小结:对,说明作者词汇很丰富。中国的汉字词汇是非常丰富的,咱们写文章,有时候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时候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而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味道。

师:来!咱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体会这不一样的味道。

指导读第三节:游客坐在小艇里观赏周围的景色,多惬意。书上哪个词语写出了作者那休闲自得愉快的情致?我们也一齐把那份悠闲自得的情致读出来。

师:美丽的威尼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小艇没有人可不行,没有驾驶小艇的人,没有威尼斯的船夫,再美的小艇,再奇特的小艇,它也发挥不了任何作用。所以咱们更需要了解的应该是人,驾驶小艇的人。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一读描写船夫的文字。谁知道作者在描写小艇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

老师:以后你写作文时候怎么做呢?

2、交流二:作者如何精彩地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

同学们已经领略到威尼斯小艇的独特,灵活,轻快,怪不得同学说,我真想去坐一坐威尼斯的小艇,看一看,玩一玩,但是小艇是物,没有了船夫,就没有它的特色,所以,咱们去威尼斯特别不能忘的是——船夫。

(1)谁能概括地说说船夫的驾驶技术,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船夫的高超技术?

(2)威尼斯船夫的驾驶技术真是精湛,我们来欣赏。(观看录像)

(3)语言训练:此时此刻你就在威尼斯,你在小艇旁边,你就面对船夫,你想对他怎么说?船夫最想说什么?

(4)演一演:推荐三个人做船夫,其他同学当游客。注意,船夫要吆喝,招揽你的生意,最好能请到顾客上你的船,千方百计吆喝好。能不能用课文的词语把游客请到船上;游客是来自己各国,你听了吆喝后有什么问题要问?

(5)交流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威尼斯的船夫真是厉害,有精湛的技术,又有经商头脑,对威尼斯的风景点非常熟悉,那么威尼斯到底有什么样的美丽风景呢?[交流网上看到的资料]

师生对读第四节。

3、交流三: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作用大

威尼斯的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们离不开小艇。谁来说说小艇与人们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

(1)想想青年妇女乘小艇干什么去?

(2)除了书上这些人用小艇做事外,再想想,还有哪些人用小艇做什么事?(医生、学生、邮差、病人、教师等)

(3)小结: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小艇。这是威尼斯的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独特的风情。使这个古老的城市变得更加迷人,更加美丽。

板书:白天

喧闹

充满活力

(动态)

师:夜晚的威尼斯是静寂的,当坐着威尼斯的小艇,拉开窗帘,你们看到了怎样的风景?

板书:夜晚

静寂

美丽

(静态)

出示课件: 生(朗读)水面上渐渐沉寂,只看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师:欣赏着这样的风景,你们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很静很静的感觉,仿佛小艇使威尼斯入睡了,在美妙的梦乡中。)师:威尼斯睡了,我们读时声调应该是怎样的?(小声,恬静)

生:(小声齐读)水面上渐渐沉寂,只看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师:小艇不动了,静寂笼罩着威尼斯。晚风从椴树顶上轻轻吹过,把片片花瓣洒落到水面上,天竺葵和三叶草淡淡的芳香一阵阵向你袭来。四周一片蔚蓝,宁静,水天一色。我们看到──生:(齐读)水面上渐渐沉寂,只看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师:陶醉了,是吗?你舍得离开这宁静的威尼斯吗?

师生共同(朗读):水面上渐渐沉寂,只看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小结:(动态、静态)描写

(三)总结全文:这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课文从“我”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待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具,接着详细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说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用到习作上去。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呢?

(四)作业拓展阅读

人们习惯把我国的苏州称作东方的威尼斯,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苏州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比较一下苏州和威尼斯的相同之处

板书设计:

小艇(独特)

长、窄、深、翘

轻快灵活 威尼斯的小艇

船夫(技术好)

操纵自如

白天

喧闹

充满活力(动态)

作用(大)

夜晚

静寂

美丽

(静态

弯;拥挤的时候——能够挤进挤出;极险极窄的地方——能够穿过去。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4、教师引读:

师: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他操纵自如──

生: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毫不手忙脚乱。

师:他动作灵活──

生: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还能做急转弯。

师:他速度极快──

生: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

5、师描述:小艇时而快时而慢,快时犹如一支轻灵的燕子掠着水面,飞速向前;慢时则悠然的荡漾在碧波上,让我们尽情欣赏着异国的风光。

出图片介绍威尼斯:叹息桥、里亚托桥、圣马可广场、圣马可教堂

6、语言训练:此时此刻你就在威尼斯,你在小艇旁边,你就面对船夫,你想对他怎么说?船夫最想说什么?

三、如诗如画的夜晚

这样漂亮的小艇,技术这么娴熟的船夫,那么在威尼斯旅游肯定是一种享受,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享受威尼斯的夜晚。学生轻声读第六自然段。

夜晚的威尼斯有什么特点?

白天的威尼斯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威尼斯的白天和夜晚大相径庭呢?

因为小艇,白天小挺多,所以喧闹,晚上小艇停靠在岸边,不活动了,所以安静。

到了这时,人歇了,船停了,城市进入了梦乡。可当第二天曙光初露的时候,人行了,船动了,城市又开始活跃了。多么奇特的异国风光,通过写威尼斯夜的静,反衬出了小艇与城的关系密切,更说明了小艇的作用大。那么小艇到底和威尼斯的人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着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

如果你就是威尼斯人,你要坐小艇干什么去呢?

学生自由回答。

人们的生活寸步也离不开小艇,这就是给威尼斯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小艇,难怪作者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学生和教师一起读):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四、课后小练笔

学完了这些课文,你想说些什么话来夸夸威尼斯的风景,赞美威尼斯?把你对威尼斯的真实感受、感觉、想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二、细品课文(2、3)自然段,体会小艇的特点(8分钟)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横线划出直接描写小艇特点的词语。

2、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说小艇特点。请你把这段话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小艇这一种景物的特点的?(板书:景物)

3、读后指名答(课件出示)这里分别把小艇比作了—独木舟、新月、水蛇

4、师课件出示两段话比较读,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一段写得好,为什么?

(第一段话中用上比喻,比作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比作水蛇,写出小艇轻快灵活的特点。你能用手比划比划水蛇是怎么游动的)

师:原来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写具体,如果能用上生动形象的比喻,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我们以后在写作时也能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5、(小艇的样子是这样奇特,如果你的朗读能让人觉得小艇的奇特,那么你也是奇特的。)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学生闭眼想象小艇的样子)

6、小艇的样子有没有装进你的脑袋?我们一起来画画小艇。(请一位同学上板画)

7、小艇的样子真的很奇特,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边读边想像小艇的样子,让小艇装进我们的心里。

过渡:威尼斯的小艇有很多很多,曾经有人这样说过,要是来到威尼斯没有乘坐小艇,就等于没有来到威尼斯,那我们也来现场模拟一下,体验乘坐小艇的乐趣哦!

(二)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配乐)

(1)老师当你们的导游,课桌就是小艇,走廊就是河道,注意听导游的介绍,要认真听,注意看,否则你会跟不上的。坐好了,开始出发了。(师读:“我们坐在船舱里,……打招呼”,一二小组的小艇过来了,赶快打招呼哦!三四小组的同学过来了,赶快打招呼,那些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老师来啦,赶紧问好呀!坐在小艇里,真是有说不完的情趣。)(招呼两声)

(2)谁来说说乘坐小艇的感觉怎样?

过渡:我们坐在小艇里有这样舒适的感觉,离不开船夫的驾驶技术,那么船夫的驾驶技术到底如何呢?请看第4自然段。

三、品读第4自然段,感受船夫的高超技术(6分钟)

1、生默读,思考: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横线划出。后课件出示指名答。

2、指名读,其他思考:围绕这一句话主要从哪些方面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

3、指名答,(课件出示理解)(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船夫的这种驾驶技术,你会用哪个词?)(板书:操纵自如)

4、说说“操纵自如”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船夫都能驾驶好自己的小艇,让小艇不受阻碍地前行。)用“操纵自如”说句话。

5、船夫的驾驶技术为什么这么好?(板书:活动)

6、指导读(采用引读的方法),师读船夫遇到的情况,学生读船夫的动作。

(嗯,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7、小结过渡:这段就围绕这个中心话从三方面把船夫的驾驶技术写具体的,让我们也来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请大家看练笔要求。

四、迁移练笔(20分钟。练笔和点评各10分钟)

1、出示练笔要求:(二选一)

(1)围绕“ 的骑车技术特别好。”这一中心句写一段话。

(2)围绕“ 特别好”这一中心句写段话。

2、学生动笔,教师巡视。

3、展示习作,全班评议。

(1)(刚才老师看了同学写的练笔,有的写妈妈的厨艺特别、有的写妈妈织毛衣的技术特别好、有的写表哥骑自行车技术特别好、有的写爸爸骑摩托车的技术特别好、有的写詹彦的学习特别好……老师选了两篇让大家一起来欣赏)

(2)认真听注意看,围绕中心话从哪些方面把内容写具体的。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6

石远美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歌大意,并能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2、体会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整体把握。

(1)由《故乡的云》导入,家乡,在游子的心理,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让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它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从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首有关于思乡的新诗——《泊船瓜洲》,通过预习大家都知道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北宋诗人王安石)(2)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却又受到阻挠被罢免,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奉命出任宰相,途中坐的船停靠在瓜洲时写的。(3)释题。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诗题的意思。(停船在瓜洲)

2、初读古诗,把握主旨。

(1)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写下了怎样一首诗呢?读三遍,注意读音。(2)指名读书,互相正音。

注意诗中几个多音字:泊、间、只、数、重、还。

(3)正音后,齐读全诗,思考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二次赴任却又对家乡依恋的复杂心情。(“还”,就是回家的意思。)

3、小组学习,扣住“还”字,披文入情,理解诗意。教师相继指点:

(1)学生交流一、二句。

①找出地名,(出示:京口、瓜洲、钟山)搞清三者位置。

②重点理解:“间”和“数”。

京口和瓜洲一个在长江的南岸,一个在长江的北岸,一江之间,所以这儿读一声。

③“钟山只隔数重山。”

数:几。

只,说明离诗人的住处钟山很近。

把“数重山”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人对钟山依恋之情。

④指名朗读。(2)交流三、四句。

①提示“绿”字的解释。(吹绿、染绿)

②教师:从第三句你能知道什么,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本句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的情思。)

在第4句的解释时,引导学生尝试加上语气词“啊”,把作者对钟山依恋愈益加深之情表达出来。

(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呢?)

③指名朗读。

4、创设情境,想象诗的意境。

教师:你觉得诗人吟这首诗,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一个春天的夜晚,诗人站在船头或岸上向南眺望。。。)

教师启发学生:在这月明之夜,诗人站在船头眺望着家乡的方向,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我们闭上眼睛边听音乐,边想一想,当一回诗人体会一下。(音乐《春江花月夜》)

教师引学生入境:月明之夜,晚风徐徐,诗人走出船舱站在岸上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回望钟山老家仍是这么的近,现在又是春天了,诗人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来:家乡的青山„„绿水„„田野„„江岸„„诗人望着圆圆的明月,眺望着家乡的方向,不禁想„„

①如果你是诗人,你在想些什么?

②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5、品味“绿”字,咬文嚼字。(1)介绍王安石炼字的故事。

(2)学生说一说,王安石为什么最后用了这个“绿”字。

(老师适当点拨学生体会“绿”字的妙处:①春风给江南带来了绿色;②“绿”字给人以鲜明的 色彩感和生机感;③“绿”字和“还”字还有内在的联系,明媚的春色更引发了诗人想回家的念头。)

6、指导吟诵,教师小结。

教师: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也要注意遣词用句。

7、指导背诵。

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二、抓住诗眼悟诗情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7

《泊船瓜洲》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通篇立意含蓄悠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学过不少的古诗,这些古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谁能背一首思乡诗。注意要到有感情,读出古诗的韵味。

(《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回乡偶书》)

师: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1)师:对于王安石你有哪些了解?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领导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守旧派的反对。1074年,王安石无奈辞去宰相职务,任江宁知府。1075年2月,宋神宗再次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官场的复杂,前途的迷茫,使王安石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宋神宗都不批准。这年春天,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2)齐读题目,纠正“泊”字的读音。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三、抓字眼,明诗意

(一)、下面让我们走进王安石的诗作,走近王安石。

(1)小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字音读得很准,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语速要稍慢)

(二)理解诗意。

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回想一下平时在理解古诗时采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

师:同学们,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但更重要的还要展开想象。

(1)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可用笔在书上作批注

(2)与同桌交流一下对诗句理解。

四、体验情感

一、品词析句。

1、师板书诗的前两句。读一读,你知道这两句在写什么?

2、指名说。师板画。

师:同学们,京口是现在的江苏镇江,位置在长江以南,和题目中的瓜洲正好隔江相对,而与京口只隔几座山的地方是南京的紫金山,也叫钟山。

同学们南京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他出生在江西,是在南京长大的,因为他爸爸在南京作过地方官。

3、师:孩子们,你们看诗人站在瓜洲的渡口,极目远眺,由隔江相对的京口想到离他不远的家乡――钟山。那么你认为此时诗人离家乡是远还是近呢?

预设:A.“一水间”,说明相隔很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路虽远,由于作者思念家乡,心已离家乡很近;很想回家乡;)

师:同学们的两种看法都有道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条长江,几座大山真可谓山高水长,路途遥远。这么远的路可在作者眼里却是那么近。板书:离家近

4、师:用一个词形容作者很想回家乡的急切心情。(迫不及待,思乡心切)

像一个离弦的箭:归心似箭。

5、同学们作者人在途中,但是却心系家乡,我们从两句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如能读出来就更好了。

指名读3人(师:一个小诗人出现了,感情很强烈,语速再慢点就更好了。)

二、理解后两句

1、同学们看似写景实则抒情的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意思。

2、你从哪个字或词中感受到作者思乡的心情?

(“又”是什么意思?“绿”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何时”也看出诗人急切地希望回到故乡的心情。)板书:离家久――思乡之切

3、体会用词的巧妙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用过很多字,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你觉得用哪个字最好?为什么/

预设: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4、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板书:思念家乡之情

五、入诗境,悟诗情。

1、指名读后两句。

2、按诗的节奏读。请同学们融入诗人的感情一边读一边想像,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六、归纳学法

《泊船瓜洲》《秋思》教学设计 篇8

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1页。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师:在《走遍天下书为侣》这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思乡的诗句吗?

预设: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对家乡又有怎么样的情感呢?

二、初读古诗。

师:先来看第一首诗《泊船瓜洲》,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三遍,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师:读得正确流离。你能说一说为什么“间”是第四声? 预设:“间”是一水间隔的意思。

师:解释得很好。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作者途经瓜洲,看到了离瓜洲只有一江之隔的京口,有想到了离京口只隔了几座山的钟山。看到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不禁想着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师:说的太棒了,我们给他掌声表扬一下。师:同学们一起来看这三个地方在地图上的位置。作者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预设: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师:是啊,作者这一去,再回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这中情境下怎能不思念家乡呢?

师:再来看下面两句,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你认为是哪个字?说说你的理由。预设:“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师:改成“入”、“到”、“过”好不好呢?读一读看。

预设:不好,改了之后就感觉诗句很平淡,读不出春意盎然的感觉。

师:诗人王安石因为变法触动权贵利益被贬职,现在老都老了,却要离开家乡去从政,你能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吗?

预设:有点高兴,又有点无奈。高兴是因为自己能一展宏图,无奈是因为思念家乡。

师:好,我们一起有感情的再把这首诗读一遍。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一起来看第二首诗《秋思》。师:请同学们自学这首诗,然后说说这首诗的大致内容。

预设: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师:从哪些词中看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人的牵挂? 预设:“欲作”,“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

师: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很平淡,就像生活一样平淡,却包含着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把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9

学习目标:

??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 “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评:依据新课程标准,突出语文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准备上课。回忆已学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

??2.认识课题。

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大家首先一起来研究一下“泊”字。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ó)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师:谁能根据课前的资料搜集说说“瓜洲”在什么地方?

??生:“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师:“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说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课前你们搜集了哪些关于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

生: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生:……

??3.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了,你打算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

??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

??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方法学习。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方法,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二、读诗

??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请自由轻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试读)

??2.正音。讨论并读准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  jiàn),

钟山只隔数(shù  shǔ)重(zhòng  chóng)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  huán)

?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评:没有理解字词句,就让学生读行吗?行!因为古诗虽然比现代文难理解,但由于篇幅短,又琅琅上口。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读准、读通。正音是关键。余下的在读中自悟,稍作点拨,理解内容就容易多了】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行吗?

??生:(齐声)好!

??师:(配音范读)老师读得好吗?

??生: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再读一遍!(再读,学生有激情地高声朗读)

??【评: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征求意见,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课堂充满了亲和力】

??三、背诵

??1.试背。

??师:都会背读了,现在你们想干什么?

??生:(大部分)背书!

??师:背书就背书。自己试试怎样背得快。

(学生纷纷高声背诵,课堂书声朗朗)

??【评:教师根据课堂进度,顺应学生心理,灵活地变动顺序,让学生马上背诵。弹性的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落实】

??2.汇报背诵结果。

??师:谁愿意背诵?

??(三位同学同时站起来背诵)

??师:还有谁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学站起来集体背诵)

??师:(看到还有几位同学没背)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大胆地站起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背。

(余下的几位同学与老师一道背诵:《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评:班级学生人数多,课堂个体背诵涉及面又小,面向全体不好操作。以上这个片断值得借鉴】

????四、议议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

??师:通过诵读,你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四人一组交流,再结合你手边的`资料讨论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呢?还有哪些词句读不懂吗?在学习片上写下你的收获和疑惑。时间10分钟。

(10分钟后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师: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老师,我知道了“间”,在这里读作jiàn ,是“间隔”的意思。

生:老师,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京口” 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的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学生上黑板试画图)

◎   钟山

△△△△

◎  京口

~~~~~~~~~~~~~~~~

~~~~~~~~~~~~~~~~

◎  瓜洲

师: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

生:请问老师,“还”是什么意思?

师:老师提供资料让你们自己选择判断。

(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屏幕展示以下内容。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说课 篇10

本人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学,所以对小学高年级教材比较熟悉。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也教过了不少,但是以前的教学目标设计比较简单,大概就是读熟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至于教学效果,只要学生能背诵默写古诗,能解释诗句意思,回答诗句中心思想就ok了,所以这次试以新课程三维目标来设计三维目标。作为一次尝试而已。

2、采用的教学设计模式。

这节课我采用“学教并重”的模式进行教学组织,1、教师激情导入,剖析课题,与学生一起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读、说、背、做、写”的学习方法。2、学生查找资料(学生能找到资料的途径可能有限,不可能有多大效果),通过读诗,小组讨论,发言交流,跟老师一起归纳总结等系统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3、选定的教学对象的特征分析。

我班学生认知起点比较低,优等生并不多,所以学习目标还是主要考虑大部分学生,这是起码的教学公平。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习惯以“听”的方式进行,这是从一年级开始以来逐年形成的方式,为了改革这种传统方式,所以这节课要注意抓好小组的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在小组内发表意见,相信坚持小组合作学习,会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以往被动接收式转变为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来。

上一篇: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剧本下一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湘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