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经全文及译文

2024-09-24

反经全文及译文(共7篇)

反经全文及译文 篇1

反经全文及译文

原文

匠成舆者,忧人不贵;作箭者,恐人不伤。彼岂有爱憎哉?实技业驱之然耳。是知当代之士、驰骛之曹,书读纵横,则思诸侯之变;艺长奇正,则念风尘之会。此亦向时之论,必然之理矣。故先师孔子深探其本、忧其末,遂作《春秋》,大乎工道;制《孝经》,美乎德行。防萌杜渐,预有所抑。

斯圣人制作之本意也。

然作法于理,其弊必乱。若至于乱,将焉救之?是以御世理人,罕闻沿袭。三代不同礼,五霸不同法。非其相反,盖以救弊也。是故国容一致,而忠文之道必殊;圣哲同风,而皇王之名或异。岂非随时投教沿乎此,因物成务牵乎彼?沿乎此者,醇薄继于所遭;牵乎彼者,王霸存于所遇。故古之理者,其政有三: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各有所施,不可易也。管子曰:“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智者善谋,不如当时。”邹子曰:“政教文质,所以匡救也。当时则用之,过则舍之。”由此观之,当霸者之朝而行王者之化,则悖矣。当强国之世而行霸者之威,则乖矣。若时逢狙诈,正道陵夷,欲章先王,广陈德化,是犹待越客以拯溺,白大人以救火。善则善矣,岂所谓通于时变欤?

夫霸者,驳道也,盖白黑杂合,不纯用德焉。期于有成,不问所以;论于大体,不守小节。虽称仁引义不及三王,扶颠定倾,其归一揆。恐儒者溺于所闻,不知王霸殊略,故叙以长短术,以经论通变者,并立题目总六十有三篇,合为十卷,名曰《反经》。大旨在乎宁固根蒂,革易时弊,兴亡治乱。

具载诸篇,为沿袭之远图,作经济之至道,非欲矫世夸欲,希声慕名。辄露见闻,逗机来哲。凡厥有位,幸望详焉。

【译文】

制作车子的人,惟恐别人不富贵,没人买他的车;制作弓箭的人,惟恐弓箭不伤人,没人买他的箭。他们这样做,难道是对别人有意心存爱憎吗?

不是的,这是技术、职业促使他们必须这样做的。从这些事例可以知道,当今那些积极进取的人们为什么一读了讲纵横谋略之术的书,就盼着天下大乱;通晓了兵法战略,就希望发生战争。这也是一向就有的说法,人情世故的必然。所以先师孔子一方面深刻探究它的根本,另一方面又担忧它的弊端,于是创作《春秋》以光大王道;著述《孝经》以褒奖美德。防微杜渐,首先要有所防范。这就是圣人创作、著述的根本用意。

但是,制定一种方针、政策运用于治理国家,当这种方针、政策出现弊端时必定会出乱子。如果到出了乱子的时候,那又怎么能救得了呢?因此,统治天下,管理人民,很少听说有因循守旧、食古不化的方法。夏、商、周三代有不同的礼教,春秋五霸有不同的法规。这并不是有意要反其道而行之,而是为了用不同的方针政策来补漏救偏。正因如此,所以国家的风貌虽然一样,但治理的方法却一定不同;圣人、先哲虽然都同样圣明,但一代代帝王的名号却往往有别。这难道不是用时因地确定自己的管理方式。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顺应客观规律,以便成就自己的事业吗?在根据此时此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的时候,社会风气的好坏完全由社会条件决定;在依照以往的经验教训治理国家时,成就王道或成就霸道,也都是由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

所以,古人治国主要有三种方式:王道的统治采用教育的方法;霸道的统治采用威摄的手段;强同的统治采取强迫的办法。之所以要这样,各有各的原因,不能随便更换。春秋时齐国的名相管仲说:“圣人只能顺应时势而不能违背时势。聪明的人虽然善于谋划,但总不如顺应时代高明。”战国时的邹忌说:“一切政治文化都是用来匡正时弊、补救失误的`。如果适合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就运用它,一旦过时了就舍弃它。”据此来看,在应当实行霸道的统治时却推行王道的教化,就会适得其反;应当实行强国的统治时却施行霸道的威摄手段则将谬误百出。如果时逢天下大乱,人心诡诈,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破坏,而要遵从先王的传统,广泛推行伦理道德教育,这就好象是等待越地识水性的人来救落水的人,请求那些尊贵的人来救火一样。好是好,可难道这符合我们所说的“通于时变”吗?

霸道是一种混杂不清的政治,也就是说,是一种黑白夹杂,不单纯用合乎道德教育的政治。这种治国方法只求成就事业,不问为什么成就;只强调总体效果而不顾细微末节的弊病。但是这种政治尽管在仁义道德上不及夏禹、商汤、周文王的德育政治,但在扶危定倾这一点上,二者却是同一的。

我担心一般的儒生被自己的学识局限,不懂得王道和霸道的区别,所以来专门阐述长短术,用以分析通变的道理,确立题目共六十三篇,合在一起为十卷,书名称《反经》。本书的中心思想是讨论如何巩固统治的根基,改革时弊,挽救国家之败局。所叙各篇,都是吸取先前经验教训的深远谋略,是经邦济世的真理。我并不想借此来哗众取宠,博取虚名。把我的见解披露出来,为的是抛砖引玉,以待后世明哲的俊杰继往开来。如果有正在其位的帝王,他能好好读读这本书,那我就深感荣幸了。

论语全文及译文 篇2

论语十则全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解词:耻:以……为羞耻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翻译: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慎子全文及译文 篇3

《慎子·威德》

【原文】

威德天有明。不忧人之暗也。地有财。不忧人之贫也。圣人有德。不忧人之危也。天虽不忧人之暗。辟户牖必取己明焉。则天无事也。地虽不忧人之贫。伐木刈草必取己富焉。则地无事也。圣人虽不忧人之危。百姓准上而比於下。其必取己安焉。则圣人无事也。故圣人处上。能无害人。不能使人无己害也。则百姓除其害矣。圣人之有天下也。受之也。非取之也。百姓之於圣人也。养之也。非使圣人养己也。则圣人无事矣。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倛。则见者皆走。易之以元緆。则行者皆止。由是观之。则元緆色之助也。姣者辞之。则色厌矣。走背跋踚。穷谷野走十里。药也。走背辞药则足废。故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乘也。故贤而屈於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於贤者。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故无名而断者。权重也。弩弱而矰高者。乘於风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於众也。故举重越高者。不慢於药。爱赤子者。不慢於保。绝险历远者。不慢於御。此得助则成。释助则废矣。夫三王五伯之德。参於天地。通於鬼神。周於生物者。其得助博也。古者。工不兼事。士不兼官。工不兼事则事省。事省则易胜。士不兼官则职寡。职寡则易守。故士位可世。工事可常。百工之子。不学而能者。非生巧也。言有常事也。今也国无常道。官无常法。是以国家日缪。教虽成。官不足。官不足则道理匮。道理匮则慕贤智。慕贤智则国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矣。古者。立天子而贵之者。非以利一人也。曰。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通理以为天下也。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长也。法虽不善。犹愈於无法。所以一人心也。夫投钩以分财。投策以分马。非钩策为均也。使得美者。不知所以德。使得恶者。不知所以怨。此所以塞愿望也。故蓍龟。所以立公识也。权衡。所以立公正也。书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审也。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明君动事分功必由慧。定赏分财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礼。故欲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贵不得踰亲。禄不得踰位。士不得兼官。工不得兼事。以能受事。以事受利。若是者。上无羡赏。下无羡财。

【译文】

天有无限的光明,不必担忧人间存在的黑暗;地有无穷的财富,不必担忧人间存在的贫穷;圣人具有美好的德行,不必担忧人间存在的危难。天虽然不担忧人间的黑暗,人们开辟门窗,一定会使自己取得光明,那么天就没有事了。地虽然不担忧人间的贫穷,人们伐木割草,一定会使自己取得财富,那么地就没有事了。圣人虽然不担忧人间的危难,人们都效法于上,亲近于下,就一定能得到社会的安定,那么圣人就没有事了。因此,圣人处在上位,能够做到不损害人,却不能使人们不危害自己,那么百姓就要除掉他们的祸害。圣人能够统治天下,是接受了人民的重托,不是自己私自窃取的。百姓对于圣人,是奉养他,而不是靠圣人来养活自己,那幺圣人就没有事了。

毛嫱、西施,是天下最美丽的女子,要是让她们穿上兽皮和粗麻布衣,那么看见的人都会马上跑开;要是让她们换上漂亮的细麻布衣,那么过路的人都会停下来观看。由此看来,则是好看的细麻布衣资助的结果。美女不穿好看的衣服而穿难看的衣服,就会让人产生嫌恶。背着沉重的东西长途跋涉,走完山谷与原野,跑了十多里路,是因为把东西捆绑在背上的缘故。如果把东西不捆绑好放在背上,就无法走路。所以,腾蛇趁雾游行,飞龙乘云往来,如果云消雾散,腾蛇、飞龙与蚯蚓没有什么两样,这是因为它们失掉了依托的缘故。因此,贤人之所以屈服于不肖者,是因为贤人的权力太轻;而不肖者能服从于贤人,是因为贤人的地位尊贵。唐尧作为普通老百姓,不能指使他的邻家;等到他坐北朝南称王的时候,就能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由此看来,贤德并不能使不肖者服从,而权势地位却能使贤人屈服。

因此,没有名望的人能决断一切,是由于权重的缘故;弓弩不强而矰射得高,是凭借风势的缘故;自身不贤而命令却能得到推行,是借助于众人的力量。所以,托负重物跨越高处的人,一定不会忽视把东西捆绑好;喜爱婴儿的人,一定不会慢待保姆;经过艰难险阻长途跋涉的人,一定不会轻视驾御车马的本领。这是因为得到帮助就会成功,失去帮助就会失败。古代三王、五伯的德行,可与天地相参,可与鬼神相通,可以遍及万物,这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广泛的帮助。

古时候,工匠不兼做其它事情,士人不兼任其他官职。工匠不兼做其它事情,事情就不多,事情不多就容易做好。士人不兼任其他官职,职责就少,职责少就容易胜任。所以士人的职位可以世代相继,工匠的职业可以长期不变。各种工匠的子弟不用学习就能做工,这不是他们生来就心灵手巧,而是说他们能经常看到做工的缘故。现在国家没有长期稳定的政策,官吏没有常久实行的法令,因此国家政治日趋谬误。实行教化虽然很有成效,但各级官吏缺乏且多数不称职;官吏缺乏又不称职,治理国家的方法就匮竭;治理国家的方法匮竭,就会仰慕渴求贤能智慧的人;仰慕渴求贤能智慧的人,那么国家政治的关键就完全操纵在一个人的手中。

古时候,拥立天子而使他尊贵,并不是让天子一个人得到利益。这是说:天下没有一位尊贵的君主,那么国家的法令就行不通,让法令行得通是为了治理好天下。所以拥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好天下,并不是设置天下来为天子一个人服务;拥立国君是为了治理好国家,并不是建立国家来为国君一个人服务;设置官职是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并不是设置官职来为长官个人享乐。国家的法制虽然还不完善,但还是胜过没有法制,法制可以用来统一人心。

用拈阄来分配财物,用抽签来分配马匹,不是说拈阄、抽签是最均平的,而是借用这种公正的方式方法,让那些分得好东西的人不知道对谁感恩戴德,让那些分得坏东西的人不知道对谁抱怨怀恨,这样来堵塞人们的各种欲望。所以用蓍龟占卜吉凶祸福来确立公正的认识,用秤称量物体轻重来确立公正的标准,用文书契约来确立公正的信誉,用度量丈量物体的长短来确立公正的审查准则,用法令制度、礼仪典章来确立公正的道义。凡是确立公正的准则,都是为了摒弃私心。

圣明的君主做事论功,一定要凭借聪明才智;确定奖赏和分配财物,一定要遵循国家制定的统一法规;施行德政要做到恰到好处,一定要符合礼仪规范。所以君主的欲望不能错过时机,爱好不能违犯法制,尊贵贤人不能超过亲族辈分,赏赐俸禄不能超过官职爵位。士人不得兼任其它官职,工匠不得兼做其它事务,根据才能的大小分配合适的工作;根据工作中的贡献赏给相应的报酬。如果能做到这样,君主和官吏就不会滥用赏赐,臣下和百姓就不会贪收财物。

《慎子·因循》

【原文】

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是故先王见不受禄者不臣。禄不厚者。不与入难。人不得其所以自为也。则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谓因。

【译文】

天道因循自然就广大,人为地改变它就缩小。所谓因循,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顺应民情。人们没有不愿尽心尽力为自己做事的,要强求他们改变为自己做事而变成为我做事,那就不可能找到合用的人材。因此,古代帝王对不肯接受俸禄的人,不任用他们做臣子。对于接受俸禄不优厚的人。不要求他们担当艰巨的工作。人们如果不能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情,那么君主就不选拔任用他们。所以,君主要善于利用人们都尽力为自己做事的特点,不要强求他们去做不愿做的事,那么天下就没有不能为我所用的人,这就叫做因循自然,顺应民情。

《慎子·民杂》

【原文】

民杂处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是故不设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大君不择其下。故足。不择其下。则易为下矣。易为下则莫不容。莫不容故多下。多下之谓太上。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巳。故事无不治。治之正道然也。人君自任。而务为善以先下。则是代下负任蒙劳也。臣反逸矣。故曰。君人者。好为善以先下。则下不敢与君争为善以先君矣。皆私其所知以自覆掩。有过。则臣反责君。逆乱之道也。君之智。未必最贤於众也。以未最贤而欲以善尽被下。则不赡矣。若使君之智最贤。以一君而尽赡下则劳。劳则有倦。倦则衰。衰则复反於不赡之道也。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人君苟任臣而勿自躬。则臣皆事事矣。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可不察也。

【译文】

民众混杂居处在一起,各人做各人的事情,每个人的专长各不相同,这是民众的实际情况。人君高高在上,对下面各有专长的人材都能兼容并蓄。虽然民众的专长各不相同,但都能为君主所利用。所以,通达的君主把民众的各种专长作为自己治理国家的资助,尽力包容他们,精心培养他们,对他们不随便加以取舍。因此,君主不在一个方面寻求人材,所以君主的要求没有得不到满足的。君主对臣下不故意挑剔,所以各种人材就充足。君主不挑剔臣下,臣下就比较容易做事。臣下容易做事,国家的各种人材就没有不被包容的。君主能包容各种各样的人材,处在下面的人就自然增多。处在下面的人越多,君主的威望就越高。

君臣之间应该怎样摆正关系呢?臣子要多做实事,君主用不着做实事。君主只要安逸享乐就行,臣子则要不畏劳苦地工作。臣子要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君主不要参与具体事务,只坐享其成就可以了。这样国家政事没有治不好的,治理国家的正确道理就是这样。君主如果什么事情都亲自去做,与臣下争着干实事,这是代替臣下担负责任而蒙受劳苦,臣下反而安逸享乐。所以说,君主要是喜欢抢在臣下之先干实事,臣下就不敢抢在君主之前去做事,结果臣子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隐藏起来。如果一旦有了失误,臣子就会出来责备君主,这是导致臣子背叛君主、国家出现祸乱的根源。

君主的聪明才智,不见得比群臣高明多少,凭君主不怎么高明的才智,要治理好国家,用善来完全覆盖下面就不够了。假使君主的才智是最高明的,仅凭君主一人的力量让群下百姓富足,也是相当劳苦的。劳苦过度就会身体疲倦,身体疲倦就会衰老,身体衰老就无法履行职责,这样就会又回到老百姓得不到富足的老路上。因此,君主如果事事都亲自去做,臣下就会什么都不愿干,这样君主和臣子的地位就容易颠倒,这就叫作倒行逆施。国家出现倒行逆施,社会就会出现混乱。君主如果放手把具体实事都交给臣下去做,而不必自己亲自动手,那么臣下就会尽职尽责,这就理顺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国家得到大治或大乱的分界就在这里,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慎子·知忠》

【原文】

乱世之中。亡国之臣。非独无忠臣也。治国之中。显君之臣。非独能尽忠也。治国之人。忠不偏於其君。乱世之人。道不偏於其臣。然而治乱之世。同世有忠道之人。臣之欲忠者不绝世。而君未得宁其上。无遇比干子胥之忠。而毁瘁主君於闇墨之中。遂染溺灭名而死。由是观之。忠未足以救乱世。而适足以重非。何以识其然也。曰。父有良子而舜放瞽叟。桀有忠臣而过盈天下。然则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过职。而职不得过官。是以过修於身。而下不敢以善骄矜守职之吏。人务其治。而莫敢淫偷其事。官正以敬其业。和顺以事其上。如此。则至治已。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将治乱。在乎贤使任职而不在於忠也。故智盈天下。泽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国。故桀之所以亡。尧不能以为存。然而尧有不胜之善。而桀有运非之名。则得人与失人也。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治乱安危。存亡荣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

【译文】

在社会处在混乱的时代,在国家衰亡时的大臣中,国家并非没有忠臣;在国家得到治理的时候,在君主名声显赫时的大臣中,并非都能尽忠。在国家得到治理的时候,人们尽忠并不偏重于君主;在国家处在混乱的时候,治国之道并不偏重在几个贤臣身上。然而国家得到治理或处在混乱之时却有相同的地方,即世上都有忠于国家的人。臣子想尽忠的,世代不绝,但君主在上位却没有得到安宁,是没有遇到比干、伍子胥这样的忠臣吗?他们忠于国家,却使君主毁败在社会的黑暗之中,最后使夏桀、夫差身败名裂而死。由此看来,臣子尽忠并不能挽救乱世,而恰巧加重了君主的罪过,怎样说明这个道理呢?父亲虽然有个孝顺的好儿子,却有虞舜放逐了父亲瞽叟;夏桀有忠诚的臣子,却使自己的罪过闻名天下。那么,这说明孝子不生在慈父的家庭,忠臣不产生在圣君的下面。

所以,贤明的`君主使用臣子,使臣下尽忠而不越过自己的职权,使臣下尽职而不越过职责范围。君主有了过失自己加以修正,在下面的臣子就不敢骄傲自大。各级官吏都忠于职守,为治理国家尽心竭力,对公务都不敢过于偷懒。各级官吏都能修身敬业,谦和恭顺地事奉君主,如果都能这样,那么国家的治理就达到了最理想的程度。

亡国的君主,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罪过;会治理国家的君主,也不是靠他一个人的力量。要治理**的国家,关键在于任贤使能,而不在于忠臣的多少。因此,有贤能的人都能得到重用,连君主也会得到恩惠;只靠忠臣统治天下,灾难就会危及整个国家。所以,夏桀使国家灭亡的措施,即使让唐尧使用也不能使国家安存。然而,唐尧有非常好的善行,夏桀有运用无才无德之人的罪名,关键在于是得到人材或是失掉人材。所以,修建庞大皇宫所用的木材,决不是一棵树的材料;纯白的狐皮裘衣,决不是一只狐狸皮所能做成的;而国家的治乱安危、存亡荣辱的形成,也决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做到的。

《慎子·德立》

【原文】

立天子者。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者。不使大夫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嬖妾疑焉。立嫡子者。不使庶孽疑焉。疑则动。两则争。杂则相伤。害在有与不在独也。故臣有两位者国必乱。臣两位而国不乱者。君在也。恃君而不乱矣。失君必乱。子有两位者家必乱。子两位而家不乱者。父在也。恃父而不乱矣。失父必乱。臣疑其君。无不危之国。孽疑其宗。无不危之家。

【译文】

确立天子的地位,不能使诸侯产生怀疑;确立诸侯的地位,不能使大夫产生怀疑;确立正妻的地位,不能使嬖妾产生怀疑;确立嫡子的地位,不能使庶子产生怀疑。互相怀疑就不会安宁,有了对立的双方就容易产生争斗,互相争斗的结果就是互相残害,危害就产生在这种双方的争斗中,而不会产生在只有单独的一方。所以,大臣中有两个官位相同的,国家必定发生混乱。两个大臣官位相同而国家却没有发生混乱的,是因为仗着君主还在位的缘故。正因为依赖君主在位才使国家没有出现混乱的局面,如果君主失位,国家就必然出现混乱。家中如果确立两个地位相同的嫡子,家庭就必然出现混乱。如果家中确立了两个地位相同的嫡子而没有出现混乱,是因为仗着父亲还健在的缘故。正因为依赖父亲的健在才使家庭没有发生混乱,如果父亲去世,家庭就必然出现混乱。因此,臣子如果怀疑君主的,国家没有不发生危险的;庶子如果怀疑嫡子的,家庭没有不发生危机的。

《慎子·君人》

【原文】

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则诛赏予夺。从君心出矣。然则受赏者虽当。望多无穷。受罚者虽当。望轻无已。君舍法。而以心裁轻重。则同功殊赏。同罪殊罚矣。怨之所由生也。是以分马者之用策。分田者之用钩。非以钩策为过於人智也。所以去私塞怨也。故曰。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於法矣。法之所加。各以其分。蒙其赏罚而无望於君也。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

【译文】

华佗论全文及译文 篇4

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③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夫以佗之不宜杀,昭昭然不可言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乌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孤于虞翻④何如?”而孔融⑤亦以应泰山杀孝廉自譬。仲谋近霸者,文举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矧⑥他人哉?

【注】

韬晦术全文及译文 篇5

晦以谋成,益见功用,虽匪由正道,却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

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 ,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

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借行之势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

破敌谋、挫敌锋,勇武猛鸷成不如晦之为用。

至若万马奔腾、千军围攻,我围孤城,勇既不敌,力不相俟,惟谋惟晦,可以全功。

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    负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谋晦之道也。

已所不欲,拂逆则伤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则同欲,无逆意之患矣。

人欲不厌,拒之则害生,从之则损己,姑且损己从人,继而尽攘为己有。

居众所必争之地,谋晦以全身,谋晦以建功,此又谋晦之大者也。

【译文】

如果形势发生了突然变化,意外的灾害也突然降临,养晦则在时间上来不及,也难以收到功效,这时就是用谋略促成“晦”这种状态产生的时候了。

“晦”用谋略来促成,更能收到大的功效,虽然有失去正道的嫌疑,在大义上却又不失为正,这是因为心中的 是正直的缘故。谋晦要能忍耐,    能忍住别人所不能忍耐住的,才能成就别人所不能成就的“晦”,然后才能立下别人不能建立的功劳。如果事情不能去做却又不得不去做,便假借做的`名头来说明不可做的道理,这样就达到了做而实际上不做的目的。破坏敌人的阴谋、挫折敌人的锋锐,勇猛的武力、猛烈的阵势有时还不如“晦”的功效大。      如果敌人以千军万马围困我于孤城之中,勇猛比不上敌人,实力又相差悬殊,此时便只能用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并建立功业了。

谋晦最忌讳的是过高的名声,因为美名近于“明”这种状态,名声过高会有无形的威权,而使居于上位者不安 ,这样就有折损颠仆的危险了。

假如已背上正人君子的名声,并且名望很高,偶尔做一件不伤大雅的小人做的事,这也是谋晦的一种手段。自己所不愿意的事,强行反对拒绝会损伤别人的感情,

华严经全文及译文 篇6

华严经全文及译文

尔时,善财童子依弥勒菩萨摩诃萨教,渐次而行,经由一百一十余城已,到普门国苏摩那城,住其门所,思惟文殊师利,随顺观察,周旋求觅,希欲奉觐。

是时,文殊师利遥伸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若离信根,心劣忧悔,功行不具,退失精勤,于一善根心生住著,于少功德便以为足,不能善巧发起行愿,不为善知识之所摄护,不为如来之所忆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门、如是所行、如是境界;若周遍知、若种种知、若尽源底,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说、若分别、若证知、若获得,皆悉不能。”

是时,文殊师利宣说此法,示教利喜,令善财童子成就阿僧祇法门,具足无量大智光明,令得菩萨无边际陀罗尼、无边际愿、无边际三昧、无边际神通、无边际智,令入普贤行道场,及置善财自所住处;文殊师利还摄不现。

于是,善财思惟观察,一心愿见文殊师利,及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诸善知识,悉皆亲近,恭敬承事,受行其教,无有违逆;增长趣求一切智慧,广大悲海,益大慈云,普观众生,生大欢喜,安住菩萨寂静法门;普缘一切广大境界,学一切佛广大功德,入一切佛决定知见,增一切智助道之法,善修一切菩萨深心,知三世佛出兴次第;入一切法海,转一切法錀,生一切世间,入于一切菩萨愿海,住一切劫修菩萨行,照明一切如来境界,长养一切菩萨诸根;获一切智清净光明,普照十方,除诸暗障,智周法界;于一切佛刹、一切诸有,普现其身,靡不周遍;摧一切障,入无碍法,住于法界平等之地;观察普贤解脱境界,即闻普贤菩萨摩诃萨名字、行愿、助道、正道、诸地地、方便地、入地、胜进地、住地、修习地、境界地、威力地,同住渴仰。

欲见普贤菩萨,即于此金刚藏菩提场,毗卢遮那如来师子座前,一切宝莲华藏座上,起等虚空界广大心、舍一切刹离一切著无碍心、普行一切无碍法无碍心、遍入一切十方海无碍心、普入一切智境界清净心、观道场庄严明了心、入一切佛法海广大心、化一切众生界周遍心、净一切国土无量心、住一切劫无尽心、趣如来十力究竟心。

善财童子起如是心时,由自善根力、一切如来所加被力、普贤菩萨同善根力故,见十种瑞相。何等为十?所谓:见一切佛刹清净,一切如来成正等觉;见一切佛刹清净,无诸恶道;见一切佛刹清净,众妙莲华以为严饰;见一切佛刹清净,一切众生身心清净;见一切佛刹清净,种种众宝之所庄严;见一切佛刹清净,一切众生诸相严身;见一切佛刹清净,诸庄严云以覆其上;见一切佛刹清净,一切众生互起慈心,递相利益,不为恼害;见一切佛刹清净,道场庄严;见一切佛刹清净,一切众生心常念佛。是为十。

又见十种光明相。何等为十?所谓:见一切世界所有微尘,一一尘中,出一切世界微尘数佛光明网云,周遍照耀;一一尘中,出一切世界微尘数佛光明轮云,种种色相周遍法界;一一尘中,出一切世界微尘数佛色像宝云,周遍法界;一一尘中,出一切世界微尘数佛光焰轮云,周遍法界;一一尘中,出一切世界微尘数众妙香云,周遍十方,称赞普贤一切行愿大功德海;一一尘中,出一切世界微尘数日月星宿云,皆放普贤菩萨光明,遍照法界;一一尘中,出一切世界微尘数一切众生身色像云,放佛光明,遍照法界;一一尘中,出一切世界微尘数一切佛色像摩尼云,周遍法界;一一尘中,出一切世界微尘数菩萨身色像云,充满法界,令一切众生皆得出离、所愿满足;一一尘中,出一切世界微尘数如来身色像云,说一切佛广大誓愿,周遍法界。是为十。

时,善财童子见此十种光明相已,即作是念:“我今必见普贤菩萨,增益善根,见一切佛;于诸菩萨广大境界,生决定解,得一切智。”

于时,善财普摄诸根,一心求见普贤菩萨,起大精进,心无退转。即以普眼观察十方一切诸佛、诸菩萨众所见境界,皆作得见普贤之想;以智慧眼观普贤道,其心广大犹如虚空,大悲坚固犹如金刚,愿尽未来常得随逐普贤菩萨,念念随顺,修普贤行,成就智慧,入如来境,住普贤地。

时,善财童子即见普贤菩萨,在如来前众会之中,坐宝莲华师子之座,诸菩萨众所共围绕,最为殊特,世无与等;智慧境界无量无边,难测难思,等三世佛,一切菩萨无能观察。见普贤身一一毛孔,出一切世界微尘数光明云,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除灭一切众生苦患,令诸菩萨生大欢喜;见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刹微尘数种种色香焰云,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众会道场,而以普熏;见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刹微尘数杂华云,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众会道场,雨众妙华;见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刹微尘数香树云,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众会道场,雨众妙香;见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刹微尘数妙衣云,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众会道场,雨众妙衣;见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刹微尘数宝树云,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众会道场,雨摩尼宝;见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刹微尘数天身云,充满法界,叹菩提心;见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刹微尘数梵天身云,劝诸如来转妙法錀;见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刹微尘数欲界天主身云,护持一切如来法錀;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刹微尘数三世佛刹云,遍法界、虚空界,为诸众生,无归趣者为作归趣,无覆护者为作覆护,无依止者为作依止;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刹微尘数清净佛刹云,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于中出世,菩萨众会悉皆充满;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刹微尘数净不净佛刹云,遍法界、虚空界,令杂染众生皆得清净;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刹微尘数不净净佛刹云,遍法界、虚空界,令杂染众生皆得清净;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刹微尘数不净佛刹云,遍法界、虚空界,令纯染众生皆得清净;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刹微尘数众生身云,遍法界、虚空界,随其所应,教化众生,皆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刹微尘数菩萨身云,遍法界、虚空界,称扬种种诸佛名号,令诸众生增长善根。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刹微尘数菩萨身云,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佛刹,宣扬一切诸佛菩萨从初发意所生善根;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刹微尘数菩萨身云,遍法界、虚空界,于一切佛刹一一刹中,宣扬一切菩萨愿海及普贤菩萨清净妙行;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普贤菩萨行云,令一切众生心得满足,具足修习一切智道;见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刹微尘数正觉身云,于一切佛刹,现成正觉,令诸菩萨增长大法、成一切智。

尔时,善财童子见普贤菩萨如是自在神通境界,身心遍喜,踊跃无量;重观普贤一一身分、一一毛孔,悉有三千大千世界。风轮、水轮、地轮、火轮,大海、江河及诸宝山、须弥、铁围,村营、城邑、宫殿、园苑,一切地狱、饿鬼、阎罗王界,天龙八部、人与非人,欲界、、无处,日月星宿、风云雷电、昼夜月时及以年劫、诸佛出世、菩萨众会、道场庄严;如是等事,悉皆明见。如见此世界,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如是见;如见现在十方世界,前际、后际一切世界亦如是见,各各差别,不相杂乱。如于此毗卢遮那如来所,示现如是神通之力;于东方莲华德世界贤首佛所,现神通力亦复如是。如贤首佛所;如是东方一切世界。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一切世界诸如来所,现神通力当知悉尔。如十方一切世界;如是十方一切佛刹,一一尘中皆有法界诸佛众会,一一佛所普贤菩萨坐宝莲华师子座上现神通力悉亦如是。彼一一普贤身中,皆现三世一切境界、一切佛刹、一切众生、一切佛出现、一切菩萨众,及闻一切众生言音、一切佛言音、一切如来所转法錀、一切菩萨所成诸行、一切如来游戏神通。

善财童子见普贤菩萨如是无量不可思议大神通力,即得十种智波罗蜜。何等为十?所谓:于念念中,悉能周遍一切佛刹智波罗蜜;于念念中,悉能往诣一切佛所智波罗蜜;于念念中,悉能供养一切如来智波罗蜜;于念念中,普于一切诸如来所闻法受持智波罗蜜;于念念中,思惟一切如来法錀智波罗蜜;于念念中,知一切佛不可思议大神通事智波罗蜜;于念念中,说一句法尽未来际辩才无尽智波罗蜜;于念念中,以深般若观一切法智波罗蜜;于念念中,入一切法界实相海智波罗蜜;于念念中,知一切众生心智波罗蜜;于念念中,普贤慧行皆现在前智波罗蜜。

善财童子既得是已,普贤菩萨即伸右手摩触其顶。既摩顶已,善财即得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各以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而为眷属;一一三昧,悉见昔所未见一切佛刹微尘数佛大海,集一切佛刹微尘数一切智助道具,生一切佛刹微尘数一切智上妙法,发一切佛刹微尘数一切智大誓愿,入一切佛刹微尘数大愿海,住一切佛刹微尘数一切智出要道,修一切佛刹微尘数诸菩萨所修行,起一切佛刹微尘数一切智大精进,得一切佛刹微尘数一切智净光明。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所,普贤菩萨摩善财顶;如是十方所有世界,及彼世界一一尘中一切世界一切佛所,普贤菩萨悉亦如是摩善财顶,所得法门亦皆同等。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善财言:“善男子!汝见我此神通力不?”

“唯然!已见。大圣!此不思议大神通事,唯是如来之所能知。”

普贤告言:

“善男子!我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一一劫中,为欲清净菩提心故,承事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一一劫中,为集一切智福德具故,设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广大施会,一切世间咸使闻知,凡有所求悉令满足;一一劫中,为求一切智法故,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财物布施;一一劫中,为求佛智故,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城邑、聚落、国土、王位、妻子、眷属、眼、耳、鼻、舌、身、肉、手、足乃至身命而为布施;一一劫中,为求一切智首故,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头而为布施;一一劫中,为求一切智故,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如来所,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一切所须悉皆奉施,于其法中出家学道,修行佛法,护持正教。

“善男子!我于尔所劫海中,自忆未曾于一念间不顺佛教,于一念间生瞋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别心、远离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唯住无上不可沮坏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庄严佛土,以大悲心,救护众生,教化成就,供养诸佛,事善知识;为求正法,弘宣护持,一切内外悉皆能舍,乃至身命亦无所吝。一切劫海说其因缘,劫海可尽,此无有尽。

“善男子!我法海中,无有一文,无有一句,非是舍施转轮王位而求得者,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善男子!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一心思惟:‘愿诸众生得闻是法,愿以智光普照世间,愿为开示出世间智,愿令众生悉得安乐,愿普称赞一切诸佛所有功德。’我如是等往昔因缘,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海,说不可尽。

“是故,善男子!我以如是助道法力、诸善根力、大志乐力、修功德力、如实思惟一切法力、智慧眼力、佛威神力、大慈悲力、净神通力、善知识力故,得此究竟三世平等清净法身,复得清净无上色身,超诸世间,随诸众生心之所乐而为现形,入一切刹,遍一切处,于诸世界广现神通,令其见者靡不欣乐。善男子!汝且观我如是色身;我此色身,无边劫海之所成就,无量千亿那由他劫难见难闻。

“善男子!若有众生未种善根,及种少善根声闻、菩萨,犹尚不得闻我名字,况见我身!善男子!若有众生得闻我名,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若见若触,若迎若送,若暂随逐,乃至梦中见闻我者,皆亦如是。或有众生,一日一夜忆念于我即得成熟;或七日七夜、半月一月、半年一年、百年千年、一劫百劫,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忆念于我而成熟者;或一生、或百生,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生,忆念于我而成熟者;或见我放大光明,或见我震动佛刹,或生怖畏,或生欢喜,皆得成熟。善男子!我以如是等佛刹微尘数方便门,令诸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善男子!若有众生见闻于我清净刹者,必得生此清净刹中;若有众生见闻于我清净身者,必得生我清净身中。善男子!汝应观我此清净身。”

尔时,善财童子观普贤菩萨身,相好肢节,一一毛孔中,皆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海;一一刹海,皆有诸佛出兴于世,大菩萨众所共围绕。又复见彼一切刹海,种种建立、种种形状、种种庄严、种种大山周匝围绕,种种色云弥覆虚空,种种佛兴演种种法;如是等事,各各不同。又见普贤于一一世界海中,出一切佛刹微尘数佛化身云,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教化众生,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善财童子又见自身在普贤身内,十方一切诸世界中教化众生。

又,善财童子亲近佛刹微尘数诸善知识所得善根、智慧光明,比见普贤菩萨所得善根,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亿分乃至算数譬喻亦不能及是。善财童子从初发心,乃至得见普贤菩萨,于其中间所入一切诸佛刹海,今于普贤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诸佛刹海,过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倍;如一毛孔,一切毛孔悉亦如是。

善财童子于普贤菩萨毛孔刹中,行一步,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如是而行,尽未来劫,犹不能知一毛孔中刹海次第、刹海藏、刹海差别、刹海普入、刹海成、刹海坏、刹海庄严所有边际;亦不能知佛海次第、佛海藏、佛海差别、佛海普入、佛海生、佛海灭所有边际;亦不能知菩萨众海次第、菩萨众海藏、菩萨众海差别、菩萨众海普入、菩萨众海集、菩萨众海散所有边际;亦不能知入众生界、知众生根、教化调伏诸众生智、菩萨所住甚深自在、菩萨所入诸地诸道,如是等海所有边际。

善财童子于普贤菩萨毛孔刹中,或于一刹经于一劫如是而行,乃至或有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如是而行,亦不于此刹没、于彼刹现,念念周遍无边刹海,教化众生,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是之时,善财童子则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一身充满一切世界,刹等、行等、正觉等、神通等、法錀等、辩才等、言辞等、音声等、力无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即说颂言:

“汝等应除诸惑垢,一心不乱而谛听;我说如来具诸度,一切解脱真实道。

出世调柔胜丈夫,其心清净如虚空,恒放智日大光明,普使群生灭痴暗。

如来难可得见闻,无量亿劫今乃值,如优昙华时一现,是故应听佛功德。

随顺世间诸所作,譬如幻士现众业,但为悦可众生心,未曾分别起想念。”

尔时,诸菩萨闻此说已,一心渴仰,唯愿得闻如来世尊真实功德,咸作是念:“普贤菩萨具修诸行,体性清净,所有言说皆悉不虚,一切如来共所称叹。”作是念已,深生渴仰。

尔时,普贤菩萨功德智慧具足庄严,犹如莲华不著三界一切尘垢,告诸菩萨言:“汝等谛听,我今欲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即说颂言:

佛智广大同虚空,普遍一切众生心,悉了世间诸妄想,不起种种异分别。

一念悉知三世法,亦了一切众生根,譬如善巧大幻师,念念示现无边事。

随众生心种种行,往昔诸业誓愿力,令其所见各不同,而佛本来无动念。

或有处处见佛坐,充满十方诸世界,或有其心不清净,无量劫中不见佛。

或有信解离憍慢,发意即得见如来;或有谄诳不净心,亿劫寻求莫值遇。

或一切处闻佛音,其音美妙令心悦;或有百千万亿劫,心不净故不闻者。

或见清净大菩萨,充满三千大千界,皆已具足普贤行,如来于中俨然坐。

或见此界妙无比,佛无量劫所严净;毗卢遮那最胜尊,于中觉悟成菩提。

或见莲华胜妙刹,贤首如来住在中,无量菩萨众围绕,皆悉勤修普贤行。

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所围绕,悉已住于灌顶地,充满十方诸世界。

或有见此三千界,种种庄严如妙喜,阿閦如来住在中,及如香象诸菩萨。

或见月觉大名称,与金刚幢菩萨等,住如圆镜妙庄严,普遍十方清净刹。

或见日藏世所尊,住善光明清净土,及与灌顶诸菩萨,充遍十方而说法。

或见金刚大焰佛,而与智幢菩萨俱,周行一切广大刹,说法除灭众生翳。

一一毛端不可说,诸佛具相三十二,菩萨眷属共围绕,种种说法度众生。

或有观见一毛孔,具足庄严广大刹,无量如来悉在中,清净佛子皆充满。

或有见一微尘内,具有恒沙佛国土,无量菩萨悉充满,不可说劫修诸行。

或有见一毛端处,无量尘沙诸刹海,种种业起各差别,毗卢遮那转法錀。

或见世界不清净,或见清净宝所成,如来住寿无量时,乃至涅槃诸所现。

普遍十方诸世界,种种示现不思议,随诸众生心智业,靡不化度令清净。

如是无上大导师,充满十方诸国土,示现种种神通力,我说少分汝当听。

或见释迦成佛道,已经不可思议劫;或见今始为菩萨,十方利益诸众生。

或有见此释师子,供养诸佛修行道;或见人中最胜尊,现种种力神通事。

或见布施或持戒,或忍或进或诸禅,般若方便愿力智,随众生心皆示现。

或见究竟波罗蜜,或见安住于诸地,总持三昧神通智,如是悉现无不尽。

或现修行无量劫,住于菩萨堪忍位;或现住于不退地,或现法水灌其顶。

或现梵释护世身,或现刹利婆罗门,种种色相所庄严,犹如幻师现众像。

或现兜率始降神,或见宫中受嫔御,或见弃舍诸荣乐,出家离俗行学道。

或见始生或见灭,或见出家学异行,或见坐于菩提树,降伏魔军成正觉。

或有见佛始涅槃,或见起塔遍世间,或见塔中立佛像,以知时故如是现。

或见如来无量寿,与诸菩萨授尊记,而成无上大导师,次补住于安乐刹。

或见无量亿千劫,作佛事已入涅槃;或见今始成菩提,或见正修诸妙行。

或见如来清净月,在于梵世及魔宫,自在天宫化乐宫,示现种种诸神变。

或见在于兜率宫,无量诸天共围绕,为彼说法令欢喜,悉共发心供养佛。

或见住在夜摩天,忉利护世龙神处,如是一切诸宫殿,莫不于中现其像。

于彼然灯世尊所,散华布发为供养,从是了知深妙法,恒以此道化群生。

或有见佛久涅槃,或见初始成菩提;或见住于无量劫,或见须臾即灭度。

身相光明与寿命,智慧菩提及涅槃,众会所化威仪声,如是一一皆无数。

或现其身极广大,譬如须弥大宝山;或见跏趺不动摇,充满无边诸世界。

或见圆光一寻量,或见千万亿由旬,或见照于无量土,或见充满一切刹。

或见佛寿八十年,或寿百千万亿岁,或住不可思议劫,如是展转倍过此。

佛智通达净无碍,一念普知三世法,皆从心识因缘起,生灭无常无自性。

于一刹中成正觉,一切刹处悉亦成,一切入一一亦尔,随众生心皆示现。

如来住于无上道,成就十力四无畏;具足智慧无所碍,转于十二行法錀。

了知苦集及灭道,分别十二因缘法;法义乐说辞无碍,以是四辩广开演。

诸法无我无有相,业性不起亦无失,一切远离如虚空,佛以方便而分别。

如来如是转法錀,普震十方诸国土,宫殿山河悉摇动,不使众生有惊怖。

如来普演广大音,随其根欲皆令解,悉使发心除惑垢,而佛未始生心念。

或闻施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智,或闻慈悲及喜舍,种种音辞各差别。

或闻四念四正勤,神足根力及觉道,诸念神通止观等,无量方便诸法门。

龙神八部人非人,梵释护世诸天众,佛以一音为说法,随其品类皆令解。

若有贪欲瞋恚痴,忿覆悭嫉及憍谄,八万四千烦恼异,皆令闻说彼治法。

若未具修白净法,令其闻说十戒行;已能布施调伏人,令闻寂灭涅槃音。

若人志劣无慈愍,厌恶生死自求离;令其闻说三脱门,使得出苦涅槃乐。

若有自性少诸欲,厌背三有求寂静;令其闻说诸缘起,依独觉乘而出离。

若有清净广大心,具足施戒诸功德,亲近如来具慈愍,令其闻说大乘音。

或有国土闻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无有量,悉是如来方便力。

涅槃寂静未曾异,智行胜劣有差别;譬如虚空体性一,鸟飞远近各不同。

佛体音声亦如是,普遍一切虚空界,随诸众生心智殊,所闻所见各差别。

佛以过去修诸行,能随所乐演妙音,无心计念此与彼,我为谁说谁不说。

如来面门放大光,具足八万四千数;所说法门亦如是,普照世界除烦恼。

具足清净功德智,而常随顺三世间,譬如虚空无染著,为众生故而出现。

示有生老病死苦,亦示住寿处于世;虽顺世间如是现,体性清净同虚空。

一切国土无有边,众生根欲亦无量;如来智眼皆明见,随所应化示佛道。

究竟虚空十方界,所有人天大众中,随其形相各不同,佛现其身亦如是。

若在沙门大众会,剃除须发服袈裟,执持衣钵护诸根,令其欢喜息烦恼。

若时亲近婆罗门,即为示现羸瘦身,执杖持瓶恒洁净,具足智慧巧谈说。

吐故纳新自充饱,吸风饮露无异食,若坐若立不动摇,现斯苦行摧异道。

或持彼戒为世师,善达医方等诸论,书数天文地众相,及身休咎无不了。

深入诸禅及解脱,三昧神通智慧行,言谈讽咏共嬉戏,方便皆令住佛道。

或现上服以严身,首戴华冠荫高盖,四兵前后共围绕,警众宣威伏小王。

或为听讼断狱官,善解世间诸法务,所有与夺皆明审,令其一切悉欣伏。

或作大臣事弼辅,善用诸王治政法,十方利益皆周遍,一切众生莫了知。

或为粟散诸小王,或作飞行转轮帝,令诸王子采女众,悉皆受化无能测。

或作护世四天王,统领诸龙夜叉等,为其众会而说法,一切皆令大欣庆。

或为忉利大天王,住善法堂欢喜园,首戴华冠说妙法,诸天觐仰莫能测。

或住夜摩兜率天,化乐自在魔王所,居处摩尼宝宫殿,说真实行令调伏。

或至梵天众会中,说四无量诸禅道,普令欢喜便舍去,而莫知其往来相。

或至阿迦尼吒天,为说觉分诸宝华,及余无量圣功德,然后舍去无知者。

如来无碍智所见,其中一切诸众生,悉以无边方便门,种种教化令成就。

譬如幻师善幻术,现作种种诸幻事;佛化众生亦如是,为其示现种种身。

譬如净月在虚空,令世众生见增减,一切河池现影像,所有星宿夺光色。

如来智月出世间,亦以方便示增减,菩萨心水现其影,声闻星宿无光色。

譬如大海宝充满,清净无浊无有量;四洲所有诸众生,一切于中现其像。

佛身功德海亦尔,无垢无浊无边际;乃至法界诸众生,靡不于中现其影。

譬如净日放千光,不动本处照十方;佛日光明亦如是,无去无来除世暗。

譬如龙王降大雨,不从身出及心出,而能沾洽悉周遍,涤除炎热使清凉。

如来法雨亦复然,不从于佛身心出,而能开悟一切众,普使灭除三毒火。

如来清净妙法身,一切三界无伦匹;以出世间言语道,其性非有非无故。

虽无所依无不住,虽无不至而不去;如空中画梦所见,当于佛体如是观。

三界有无一切法,不能与佛为譬喻;譬如山林鸟兽等,无有依空而住者。

大海摩尼无量色,佛身差别亦复然;如来非色非非色,随应而现无所住。

虚空真如及实际,涅槃法性寂灭等;唯有如是真实法,可以显示于如来。

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

将进酒拼音全文及译文 篇7

qiāng jìn jiǔ

将 进 酒

jūn bú jiàn huáng hé zhī shuǐ tiān shàng lái,bēn líu dào haǐ bú fù huí

君 不 见 黄 河 之 水 天 上 来,奔 流 到 海 不 复 回。

jūn bú jiàn gāo táng míng jìng bēi bái fà ,zhāo rú qīng sī mù chéng xuě

君 不 见 高 堂 明 镜 悲 白 发, 朝 如 青 丝 暮 成 雪。

rén shēng dé yì xū jìn huān ,mò shǐ jīn zūn kōng duì yuè

人 生 得 意 须 尽 欢, 莫 使 金 樽 空 对 月。

tiān shēng wǒ cái bì yǒu yòng ,qiān jīn sàn jìn huán fù lái

天 生 我 材 必 有 用, 千 金 散 尽 还 复 来。

pēng yáng zaǐ niú qǐe wéi lè ,huì xū yì yǐn sān bǎi bēi

烹 羊 宰 牛 且 为 乐,会 须 一 饮 三 百 杯。

cén fū zǐ ,dān qīu shēng ,qiāng jìn jǐu ,bēi mò tíng

岑 夫 子,丹 丘 生, 将 进 酒, 杯 莫 停。

yǔ jūn gē yì qǔ ,qǐng jūn wèi wǒ qīng ěr tīng

与 君 歌 一 曲, 请 君 为 我 倾 耳 听。

zhōng gǔ zhuàn yù bù zú guì ,dàn yuàn cháng zuì bù fù xǐng

钟 鼓 馔 玉 不 足 贵, 但 愿 长 醉 不 复 醒。

gǔ lái shèng xián jiē jì mò ,wéi yǒu yǐn zhě liú qí míng

古 来 圣 贤 皆 寂 寞, 惟 有 饮 者 留 其 名。

chén wáng xī shī yàn píng lè ,dǒu jǐu shī qiān zì huān xuè

陈 王 昔 时 宴平乐,斗 酒 十 千 恣 欢 谑。

zhǔ rén hé wèi yán shǎo qián ,jīng xū gū qǔ duì jūn zhuó

主 人 何 为 言 少 钱, 径 须 沽 取 对 君 酌。

wǔ huā mǎ ,qiān jīn qíu

五 花 马, 千 金 裘,

hū ér jiāng chū huàn měi jiǔ ,yǔ ěr tóng xiāo wàn gǔ chóu

呼 儿 将 出 换 美 酒,与 尔 同 销 万 古 愁。

译文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

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

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

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

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别停下杯子。

我为你们高歌一曲,

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

钟鸣馔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

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这两种酒是寂寞的,

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平关你可知道,

斗酒万钱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你只管端出酒来让我喝。

五花千里马,千金狐皮裘,

快叫那侍儿拿去换美酒,

上一篇:妇联相亲会倡议书下一篇:团员团干信息录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