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共5篇)
统计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1
第一章
统计这个概念,其实包括三种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涵义:即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 统计资料:是反映被调查研究的客观事物及其过程的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字资料、图表资料等
统计工作 即统计实践活动,是人们利用各种科学的统计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统计资料工作的总称。
统计学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结论的方法论科学。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1.广义:社会经济、自然领域总体的数量方面
2.狭义: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即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界限。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其根本特征是在质与量的辨证统一中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反映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数量表现,揭示事物的本质、相互联系、变动规律和发展趋势。
统计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大量观察法:对要研究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进行观察的方法。
2、统计分组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和现象的总体特征,将调查得到的大量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志划分为不同性质或类型的组别,使组内的单位具有相对的同质性,组间的单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适用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
3、综合指标法 即用统计指标去概括和分析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
总体的前提条件:总体的同质性。
4统计模型法
5、抽样推断法
6、指数法
7、时间数列分析法
8、相关分析法、图表法
对比分析法
描述统计学 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经过归纳分析而得到的各种有用的统计信息。
内容 :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
目的:描述数据特征、找出数据的基本规律 推断统计学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利用一定的方法根据样本数据去估计或检验总体的数量特征。
内容:抽样推断、假设检验 目的:对总体特征作出推断
总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
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是组成总体的各个个体。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两者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研究目的和总体范围的不同而相互转化。同一个研究对象,在—种情况下为总体,但在另一种情况下又可能变成总体单位。
例如,研究全国各省的人口情况时,全国为总体,各省为总体单位;而当要研究某省各县人口状况时,则该省就变成了总体,各县又成了总体单位
抽取样本时应注意的问题
1、样本的单位必须取自同一总体
2、样本个数的多少和样本所包含的单位数量与抽样方法有关。
3、样本的抽取必须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
4、样本去推断总体的特征总是存在一定的误差。
样本容量:样本所包含的总体单位数 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概念或名称
数量标志: 表明总体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可以用数值来表现
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只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
不变标志: 一个总体中各单位有关标志的具体表现都相同
可变标志:—个标志在总体各单位的具体表现不同
统计指标是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
统计指标六要素:指标名称、指标数值、指标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指标所属的时间和空间(时间限制、空间限制)
统计指标的特点(性质):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指标的分类:按表现形式: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巨额指标
按其说明的总体现象的内容: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按反应现象的时间状况:静态指标、动态指标
按数据取值的依据:客观指标、主管指标
变异:是指标志的不同表现。标志变异可分为属性变异和数量变异。
变量:在统计中,说明现象的某一数量特征的概念被称为变量。包括可变的数量标志和统计指标
变量值是指变量的具体数值表现 按变量值是否连续可分为:
①连续型变量:指其数值连续不断,在相邻的两个值之间可以无穷分割,可以用小数表示,也可以用整数表示。如:工业总产值、身高等。
②离散型变量:可按一定顺序一一列举其数值的变量。变量值只能表现为整数。
如工厂数、工人数等。
按变量值取值是否确定可分为:
①确定性变量:是指变量值的变化受某种或某几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变化是沿着一定的方向呈上升或下降的变动。例,人口的预期寿命。
②随机性变量:是指变量值的变化受某种或某几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变化不是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而是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例零件的尺寸误差。
第二章
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与手段,有计划有组织地从客观实际采集数据的过程。
统计调查的主要是原始资料,同时也包括对次级资料的搜集。
原始资料是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资料;次级资料是指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由个体过渡到总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所研究总体的统计资料。对统计调查的要求
1.准确性—搜集的资料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2.及时性—时效性。及时上报各项统计资料以满足各种需要。
3.完整性—全面性。即在规定时间内对调查资料毫无遗漏地搜集起来。统计计量尺度通常可以分为四类: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1、定类尺度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它是按照客观现象的某
种属性对其进行分类。
2、定序尺度是对客观现象各类之间的等级差或顺序差的一种测度
3、定距尺度是对现象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度。不但可以用数字表示现象各类别的不同和顺序大小的差异,而且可以用确切的数值反映现象之间在量方面的差异。
4、定比尺度是在定距尺度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比较基数.然后将两种相关的数加
以对比而形成的相对数(或平均数)统计调查的各种形式
按调查单位的范围大小分为: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
按调查时间是否连续分为:经常性(连续)调查、不连续调查(一次性调查)按调查的组织方式不同分为:一般调查{定期调查}、专门调查—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统计调查的方法:直接观察法、采访法、报告法、问卷法、遥感技术法、实验法 统计调查方案 用来指导整个调查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统计设计在统计调查阶段的具体化
基本内容: ⒈确定调查目的和任务;
⒉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 ⒊确定调查项目 ;
4.调查表格和问卷设计;5.确定调查时间、调查期限、调查空间、调查方法;
6.调查的组织工作。
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自上而下的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定期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方式。
统计报表的种类
按填报单位:基本报表、综合报表
按调查范围:全面报表、非全面报表
按报送的周期长短: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
按报送方式:电讯报送报表、书面邮寄报表
按内容和实施范围:国家报表、部门报表和地方报表
普查: 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普查应遵循的原则:
1、规定普查的标准时点
2、普查的期限要尽可能缩短
3、普查项目要统一规定
4、选择普查的时期要适当
重点调查
为了解总体基本情况,在调查对象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 进行调查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组织方式
重点单位 通常是指那些标志值总量在全部单位标志总量中占据最大比重的单位。这些单位数目不多,但其标志值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反映总体的基本情况
选择典型单位的注意事项:
1、要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和要求选择不同的典型
2、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特点来选择调查类型
关键:要保证所选的典型单位有充分的代表性
抽样调查
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样本单位进行调查,再用样本资料
推断把握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组织方式
抽样调查特点: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
目的是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根据部分调查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做出估计)
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控制
优点:能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达到全面调查的目的
调查资料的准确性较高、受人为干扰的可能性较小
第三章
统计分组
是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一定的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区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的统计研究方法。统计分组的原则
穷尽原则:就是使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都应有可归,或者说各分组的空间足以容纳总体中所有单位。
互斥原则:就是在特定的分组标志下,总体中的任何一个单位只能归
属于某一组,而不能同时或可能归属于几个组。
统计分组的作用:1·区分事物的类型:类型分组
2·反映总体内部结构:结构分组
3·研究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分析分组 统计分组的种类:
1、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
2、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分组标志的选择:
1、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分组标志
2、根据现象的本质特征选择分组标志
3、根据现象所处的历史条件选择分组标志
次数分布
在统计分组基础上,将总体所有单位按组归并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在各组间的分布,称为次数分布。次数分布也称为次数分布数列。
变量数列的种类:单项式数列 指每个组值只用一个具体的变量值表现的数列
组距式数列 指每个组的变量值用一个区间来表现的变量数列 从表式上看,统计表是由纵横交叉的线条组成的一种表格,表格包括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四个部分。
第四章
总量指标是反映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统计指标,也称为绝对数指标,绝对量指标。
总量指标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现象总体的总量。二是两个总量指标的差。总量指标的种类 一)、按总量指标反映现象总体内容不同分:
单位总量:指总体单位总数。
标志总量:指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总和。
注意:对某一确定的总体而言,单位总量只有唯一的一个,但标志总量可以有多个。
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都是相对的,随着研究的目的而发生变化。
(二)按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总量指标可分为
时期指标: 反映总体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所达到的总量。如:商品销售额、原煤产量…
时点指标:反映总体现象在某一时刻所达到的总量。如年末人口数,商品库
存量…
(三)、按计量单位不同,可分为
实物量指标
采用实物单位计量的绝对数指标 价值量指标
用货币单位计量的的绝对数指标
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计算的比值。也称为相对数。它从数量上反映事物在时间、空间、事物本身内部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程度和对比关系。
相对指标的类型:计划完成相对数、结构相对数、比例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强度相对数、动态相对数
第五章
平均指标反映同质总体内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即反映现象某一数量标志值的集中趋势值,称为平均指标,或均值。平均指标的特点
1.只有同质总体才可计算平均指标。
2.平均指标是质量指标。
3.平均指标是总体一般水平的代表值。平均数的分类
平均数根据其具体的代表意义和计算方式不同,可分为:
1、数值平均数:是以统计数列的所有各项数据来计算的平均数。其特点是统计数列中任何一项数据的变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数值平均数的计算结果
包括: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2、位置平均数:根据标志值某一特点位置来确定的平均数。它不是对统计数列中所有各项数据进行计算所得的结果,而是根据数列中处于特殊位置上的个别单位或部分单位的标志值来确定的。包括:众数、中位数
从按考核内容分: 静态平均数、动态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基本计算公式是:
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指标的区别
1、概念不同。强度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对比而形成相对数指标。算术平均数是反映同质总体单位标志值一般水平的指标。
2、主要作用不同。强度相对数反映两不同总体现象形成的密度、强度、普遍程度。算术平均数反映同一现象在同一总体中的一般水平。
3、计算公式及内容不同。算术平均数分子、分母分别是同一总体的标志总量和总体单位数,分子、分母的元素具有一 一对应的关系,即分母每一个总体单位都在分子可找到与之对应的标志值,反之,分子每一个标志值都可以在分母中找到与之对应的总体单位。而强度相对数是两个总体现象之比,分子分母没有一 一对应关系。
(1)简单算术平均数 适用于未分组资料,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加总得到标志
总量除以总体单位总量而得。
计算公式为:
(2)加权算术平均数
①根据单项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
计算公式
X代表分组变量,f代表每组的次数
应用条件:单项式分组,各组次数不同。
权数 对平均数的大小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平均数总是趋向于出现次数最多的哪个标志值
由比重权数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
应用条件:已知的是比重权数(频率)公式:
众数的含义: 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频率最高的标志值。
用以代表现象的一般水平。
中位数的含义:将总体各单位按其标志值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众数、中位数、和算术平均数和的关系
众数、中位数和算术平均数数量关系的经验公式为:算术平均数和众数的距离约等于算术平均数与中位数距离的三倍:
根据上述关系,可以从已知的两个平均指标推算另一个平均指标。
变异指标是用来反映总体分布的离散程度或变异状况的指标。
变异指标越大,表明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越大。它是反映总体各标志值间差异程度的,且能衡量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
常见的变异指标有:极差、平均差、标准差、方差和变异系数。变异指标的作用
1、用于衡量平均指标的代表性
2、研究总体标志值分布偏离正态的情况。
3、可以反映社会生产和其它经济活动的均衡性和稳定性。
4、标志变异指标是科学地确定必要抽样单位数应考虑的因素。
第六章
时间数列
把反映现象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数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所形成的统计数列,又称时间序列,动态数列。
时间数列法是描绘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过程的特有方法。
构成要素:现象所属的时间
反映现象发展水平的指标数值
时间数列的种类
按数列中所排列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绝对数数列(包括时期数列、时点数
列)、相对数数列、平均数数列
时期数列 由反映一段时期内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总量或总和的绝对数所组成的时间数列。
时点数列
由反映一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所处的水平的绝对数所组成的时间数列
二者的区别:
1、各指标数值是否具有可加性
2、各指标数值大小是否与其时间长短直接相关。
3、各指标的数值的取得方式。是连续登记还是一次性登记。
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
1、各期指标数值所属时间长短要统一
2、各期指标数值的总体范围要统一
3、各期指标数值的计算口径要统一(包括计算方法、计算价格、计量单位)
4、各期指标数值的经济内容要统一平均发展水平又叫序时平均数,是把时间数列中各期指标数值加以平均而求得的平均数
长期趋势指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受某种根本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总的变动趋势。
是由现象内在的根本性的、本质因素决定的,支配着现象沿着一个方向持续上升、下降或在原有水平上起伏波动。
按月(季)平均法
1、根据原时间数列通过简单平均计算季节指数
2、假定时间数列没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和循环波动
3、计算季节指数的步骤
(1)计算若干年同月(或同季)的平均数 (2)计算全部数据的总月(总季)平均数 (3)计算季节指数(S) 月(或季)的指数之和等于1200%(或400%)
第七章
统计指数
统计指数
广义指数:凡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相对数,都可称为指数。狭义指数:指数是表明复杂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不能直接相加的现象)指数的作用
1.综合地反映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
2.分析在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中,各构成因素影响的大小。3.分析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平均数指数是个体指数的平均数,它是先计算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平均而计算的总指数,也称为平均指数。
特点:先对比,后平均。
第八章
抽样推断
抽样调查 是按照随机原则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观察,并依据获得的样本数据对全部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做出具有一定可靠性的估计和判断,以达到对现象总体认识的一种方法。
抽样误差
在抽样调查中,误差是指调查所得结果与总体真实数值之间的差异。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
1、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
2、样本的容量;
3、抽样的方法
4、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抽样平均误差
是所有可能组成的样本的样本指标总体指标的平均离差,即所有样本指标的标准差。
估计量优劣的标准
1、无偏性
是指样本估计量的均值应等于被估计总体参数的真值,2、一致性 也称相合性,是指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大,估计量越来越接近被估计的总体参数
3、有效性
是指作为优良的估计量,除了满足无偏性外,其方差应比较小。
4.充分性
第九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相关关系
指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不严格、不确定的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相关关系的种类:
1.按相关形式划分可以分为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2.按相关程度划分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不相关 3.按相关的方向划分可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4.按相关关系涉及的变量多少划分分为单相关、复相关和偏相关。
相关分析
是用来研究变量之间相关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回归分析
是指对具有相关关系的现象,根据其相关关系的具体形态,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称为回归方程式),用来近似地表达变量间的平均变化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
1.在相关分析中,不必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而在回归分析中,必须事先确定哪个为自变量,哪个为因变量,而且只能从自变量去推测因变量,而不能从因变量去推断自变量。
2.相关分析不能指出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形式;而回归分析能确切的指出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形式,它可根据回归模型从已知量估计和预测未知量。3.相关分析所涉及的变量一般都是随机变量,而回归分析中因变量是随机的,自变量则作为研究时给定的非随机变量。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联系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不仅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而且在具体应用时,常常必须互相补充。相关分析需要依靠回归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相关的具体形式,而回归分析则需要依靠相关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变化的相关程度。只有当变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时,进行回归分析寻求其相关的具体形式才有意义。
总结:
1、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的基础和前提;
2、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深入和继续。
统计重点
名词解释:
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方法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描述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取得反应客观现象的数据,并通过图表形式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显示,进而通过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反应客观现象的规律性的数量特征。推断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去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它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
描述的基础上,对统计总体的未知数量特征作出概率形式的推断。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的目的,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通盘考虑和安排,制定各种设计方案的过程。
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至上而下地逐级定期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报告制度,通常称作统计报表制度。
重点单位: 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按照一个或几个标志把统计总体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总量指标:是反应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和工作总量的一种统计指标,又称为绝对数指标。
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中,运用一定的方法将总体个单位在某一标志下的数量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统计综合指标,称之为统计均值,也成为平均数。
标志变异指标:是反应总体单位指标值分布特征的另一个重要的综合指标,它反映着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即反应分配数列中以平均数为中心各指标值变动范围和离差程度。时间序列:同一空间,不同时间某一现象的统计指标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就形成了时间序列,又称为时间数列或动态数列。
长期趋势:是指客观现象由于受某种基本因素的影响,在一段相当长时间内,持续向上或向下发展的趋势。
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统计调查,计算有关样本指标,并据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方法。
抽样误差:是指由于抽样的随机性而造成的估计值与总体真实值之间的离差。
相关关系:指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着数量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严格确定的,当一种现象的数量发生变化时,另一种现象的数量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数值。区分点:可能会是简答题。
1)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重点)
(1)指标与标志的区别: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指标表现为具体的量,无论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标志中数量指标用数值表示,但品质指标只能用文字来表述。(总体都对应指标,总体单位对应标志)
二者的联系:指标建立在标志的基础之上,是各个总体单位标志表现的加总,没有总体单位的标志表现,也就不可能有总体的指标值。
2)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与联系;时期序列与时点序列的区别与联系(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时一样的)(重点)
时期指标:是反应现象在一段时期内达到的规模或水平的绝对数指标。特点:(1)时期指标的个其实质可以直接相(2)时期指标值的大小与计算期的长短有直接关系(3)时期指标值的取得往往是通过连续登记取得的。
时点指标:是反应总体在某一时点(瞬间)上存在状况的总量指标。特点:(1)时点指标在格时点上的数值一般不能直接相加。(2)时点指标值的大小与计算时刻的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3)时点指标往往是通过一次性登记获得的。3)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选择题)调查时间与调查期限(选择题)
调查单位:构成调查现象的总体单位(实际上就是被调查的某一个单位)填报单位:负责向上级报告调查内容,提交统计资料的单位; 调查时间: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调查期限:进行调查工作的时限;
4)平均指标与强度相对指标的区别平均指标与强度相对指标的区别:平均指标是总体标志值总量与总体单位总量之比,反映的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一般水平,不涉及不同的总体。而强度相对指标则是两个不同总体的指标值对比的结果,作为分子的总量标志,并不随着作为分母的总量标志变动而变动,二者在数量上没有依存关系,更不存在标志总量与单位总量相适应的问题。5)平均数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区别与联系 6)相关关系与回归分析 区别:
1.在相关分析中,不必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而在回归分析中,必须事先确定哪个为自变量,哪个为因变量,而且只能从自变量去推测因变量,而不能从因变量去推断自变量。2.相关分析不能指出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形式;而回归分析能确切的指出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形式,它可根据回归模型从已知量估计和预测未知量。
3.相关分析所涉及的变量一般都是随机变量,而回归分析中因变量是随机的,自变量则作为研究时给定的非随机变量。联系: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不仅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而且在具体应用时,常常必须互相补充。相关分析需要依靠回归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相关的具体形式,而回归分析则需要依靠相关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变化的相关程度。只有当变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时,进行回归分析寻求其相关的具体形式才有意义。要注意的几个原则
1)统计分组的原则P38 穷尽性原则;互斥性原则 2)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P101 时间长短要统一;总体范围要一致;指标的经济内容要统一;各指标值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算单位都应统一。计算题的范围
1)计划完成程度指标(长期指标不考计算题)P60(重点)2)加权算术平均数(P70)、加权调和平均数(75)3)标准差(重点看加权的公式)(P88);标准差系数;(89)(重点)4)长期趋势的测定(最小平方法)P116(重点)5)按季(或月)平均法P122 6)因素分析P145(重点)7)区间估计P185(重点)
8)随机抽样的容量确定P190(重点)9)简单线性回归方程P219(重点)
大题计算就考这么多,我没有提到的都不考。
统计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2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代表字母填写在题干中的括号内;20道题,每题1分,共20分)
1构成总体,必须同时具备()。
A同质性、大量性与差异性
B总体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c社会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D总体性、数量性与同质性
2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
A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B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c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D该工业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3通过调查鞍钢、宝钢等几个大型钢铁企业,拟了解我
国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这种调查方式是()。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4下列资料属于原始记录的是()。
A统计台账
B个人生产记录
c汇总表
D整理表
5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A人口按年龄分组
B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
c职工按工资水平分组
D企业按职工人数规模分组
6某企业从业人员2300人,职工年工资总额为5600万元,产品销售额132560万元,产品库存量为120箱,设备台数为1113台。以上总量指标依次为()。
A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B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c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D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7某企业的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5%,职工工资水平提高2%,则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
A11%
B10%
C7.1%
D7%
8在商品销售额指数体系中,若物价指数上涨,销售额指数持平,则销售量指数()。
A上升
B下降
c持平
D无法判断
9对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调查,按平原、丘陵和山区分组来抽选样本单位,此种抽样方法为()。
A整群随机抽样
B分层随机抽样
c多阶抽样
D系统随机抽样
10一些经常性的说法,如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等,采用的是()。
A对比分析法
B比例分析法
c弹性分析法
D因素分析法
11下列各项调查中,()是我国现行周期性普查制度项目之一。
A基本单位普查
B全国土地清查
c第三产业普查
D农业普查
12按照《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的规定,划分企业规模的对象是()。
A企业集团
B法人企业
c产业活动单位
D基层单位
13下列各项中,()不是产业活动单位必须具备的条件。
A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B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c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
D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14工业总产出一般采用()计算。
A产品法
B工厂法
c成本法
D收入法
15非盈利性服务业单位的总产出是按本期内()计算的。
A全部营业收入
B提供服务的总费用
c全部经营支出
D收入与支出的差额
16下列各项中。应计入能源批发、零售企业,用于经营销售库存的是()。
A寄存在外单位的原油
B代外单位保管的原油
c尚未验收入库的原油
D盘亏的原油
17下列各项中,()属于管理费用。
A运输费
B广告费
c办公费
D利息净支出
18临时职工是指用工期限不足()的在岗职工。
A1年
B6个月
C3个月
D1个月
19下列各项中,不包括在工资总额中的是()。
A病假工资
B实习工资
c节约奖
D稿费
20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为单价在()以上,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的设备和物品。
A2000元
B1000元
C500元
D200元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题干中的括号内,多选、错选、漏选,未选均不得分;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
1进行统计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A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
B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组综合汇总
c编制统计表与分析表
D对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积累
E与上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象本期发展变化情况
2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A劳动生产率
B工业增加值
c设备人均拥有量
D生产税净额
E人均年收入
3下列数列中,属于时期数列的是()()()()()。
A全国四次人口普查数
B某省近5年钢铁产量
c某商场各季末商品库存量
D某商场1990—2007年商品销售额
E某市近5年各年末企业数
4统计指数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A研究现象的长期变动趋势
B对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测定
c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程度
D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
E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5统计分析的特点有()()()()。
A数据性
B完整性
c精确性
D目的性
E时效性
6现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分为()()()()()。
A周期性普查制度
B临时性调查制度
c经常性调查制度
D一次性调查制度
E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7下列行业类别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建筑业
B采矿业
c金融业
D房地产业
E地质勘查业
8下列关于统计单位的表述中,()()()()()是错误或不准确的。
A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之间存在隶属关系
B一个法人单位拥有多个产业活动单位
c从事单一经济活动的法人单位同时也是一个产业活动单位
D从事一种以上经济活动的法人单位要分解成两个以上的产业活动单位
E产业活动单位接受法人单位的管理和控制
9下列各项中。包括在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中的有()()()()()。
A本企业生产的,报告期内检验合格入库的产品
B已销售并办理完手续,但尚未提货的产品
c尚未拨出的带料加工产品
D盘点中的账外产品
E代外单位保管的产品
10下列各项中,属于财务费用的是()()()()()。
A净利息支出
B财产保险费
c教育费附加
D汇兑净损失
E职工工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B
5,B
6,C
7,C 8,B
9,B
10,A
11,D
12,B
15,B
14,B
15,B
16,A
17,C
18,A
19,D
2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CE
3,BD 4,ABCDE5,ADE
6,ACE
7,ODE
8,BOD
9,ACD
统计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3
统计法基础知识(统计法基础知识(2011 年)
试题类型及分数
单项选择: 单项选择:30 个,每个 1 分
多项选择: 多项选择:10 个,每个 2 分
判断题:18 个,每个 1 分,案例分析:4 道大题 16 个小题,每个 2 分,共计 32 分
注明:红字部分为新增内容
第一章 统计法基本问题
一、统计法概述
(一)政府统计与统计法 1.政府统计的概念和特征 政府统计,就是国家机关 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 国家机关 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 活动的总称。
政府统计的特征:(1)政府统计的实施主体 特定 主体是特定 政府机关; 主体 特定的,或者说主要是政府机关(2)政府 政府机关 统计必须严格依法实施(3)政府统计具有强制性(4)政府统计的结果具有社会共享性 依法实施; 强制性; 社会共享性。依法实施 强制性 社会共享性
2.政府统计的功能和任务
功能:我国政府统计已具备了信息、咨询、监督 信息、信息 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
任务:(1)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2)提供统计资料和统 计咨询意见;(3)实行统计监督。
3.依法统计的必要性:首先,政府统计活动有赖于法律的保障;其次,政府统计活动 必须受到法律约束。
(三)统计法的表现形式
1.统计法律
统计法律,即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规范。《统计法》2009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 统计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 年 6 月 27 日再次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九次会议修订,2010 年 1 月 1 日 执行。2.统计行政法规 统计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 国务院制定的有关统计活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统计法实施细则》 有 统计行政法规 国务院制定 《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等。
3.地方性统计法规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 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有地的市和经国 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 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4.统计行政规章 统计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 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 有关统计的规范性文件。分为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
(四)统计法的作用
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2.规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种经济组织以及公民在统计活动中的行为,保障统计 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统计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规范:首先,明确要求统计调查对 统计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规范: 统计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规范 首先,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要依法真实 准确、完整、真实、象(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要依法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如实提供统计资料 不得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统计资料,及时地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保统计资 其次,明确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要依法履行职责,完成统计工作任务,料;其次,明确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要依法履行职责,完成统计工作任务,保证数据 质量;第三,赋予统计人员一定的职权,以保证及时获得真实、完整的统计资料。质量;第三,赋予统计人员一定的职权,以保证及时获得真实、完整的统计资料。统计法的基本原则(注意各项内容)
二、统计法的基本原则(注意各项内容)
(一)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 统计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是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的关键。
(二)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
(三)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
(四)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
(五)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
四、我国统计法制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国最早的统计法律始于周朝 周朝。我国历史上现代意义的统计法律是《中华民国统计法》 周朝 《中华民国统计法》 1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管理
一、统计调查的分类
(一)政府统计调查 政府统计调查,是指由政府统计机构依法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根据《统计法》的规定,政府统计调查包括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三类。特点:按照《统计法》规定,我国所有的政府统计调查都是义务性 义务性的,具有强制性。强制性。义务性 强制性
(二)民间统计调查 民间统计调查是由民间统计机构以自己的名义或者接受委托进行的统计调查。两个特 点:自愿性和营利性 自愿性和营利性。自愿性和营利性
二、统计调查项目
(二)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1.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报国务院备案。其中,重大的国家统计调查项目报国务院审批。
2.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统计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 家统计局备案;统计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3.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分别制定或者共同制 定。其中,由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报国家统计局审 批。
4.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程序 《统计法》 第十三条规定: 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机关应当对调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审查。
(三)编制统计调查项目的原则
1.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必须明确分工,相互衔接。
2.部门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不得与国家统计调查重复、矛盾。3.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综合协调部门需要的统计资料,应当从本级人民政府机构 和有关部门收集。
4.抽样调查、重点调查或者行政记录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制发全面统计调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或者行政记录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制发全面统计调查表。
5.编制新的统计调查方案,必须事先试点或者征求有关地方、部门和基层单位的意见,进行可行性论证,保证切实可行,注重调查效益。
6. 统计调查需要的人员和经费应当有保证。
三、统计调查制度与统计标准
(一)统计调查制度的制定 统计调查制度规定的基本内容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组 织方式、调查表式、统计资料的报送和公布等。《统计法》第十四条规定:统计调查制度一经审批或者备案,即成为统计调查组织实施 的法定依据,非经批准,不得变更。
(二)统计标准的概念及主要内容: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统计 编码
(三)统计标准的分类:国家、部门、其他
四、统计调查方法
统计调查方法,是指统计调查者搜集统计资料的方法。
《统计法》第十六条规定: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应当以周期性普查 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 以周期性普查 经常性 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
(一)普查 人口普查、农业普查每 10 年进行一次,分别在尾数逢 0 和 6 的年份实施。经济普查每 5 年进行一次,分别在尾数逢 3 和 8 的年份实施。
《统计法》第十六条规定:重大国情国力普查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 府组织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
(二)抽样调查
(三)全面调查
(四)重点调查
(五)行政记录:是获取单个统计资料 的重要途径 统计调查证件:
五、统计调查证件:统计调查证、临时统计调查证、工作证、普查员证、普查指导员证
第三章 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
一、统计资料管理和公布概述
统计资料的特点:客观性、合法性、相关性
统计资料管理体制:统一管理、分级负责
二、统计资料的审核和归档
(一)统计资料的审核
统计资料的审核是指对有关统计资料进行审查、核实,并由统计人员、统计负责和统计 机构签字盖章的制度。
《统计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应 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 档等管理制度。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人员应当对其审核、签署的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 性和完整性负责。
(二)统计资料的归档
保管统计资料的范围应当包括政府统计工作中所形成的所有统计资料,具体包括统计台 账、原始统计报表、汇总统计资料以及电子介质的统计资料,以及统计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所 有文件。
三、统计资料的提供和公布
(一)统计资料的提供 目的:为党政机关提供有关统计资料;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之间提供有关统计资料
(二)统计资料的公布 公布统计资料,是指有关部门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手续把统计资料向社会公开化的行 为。
《统计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公布 统计资料。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第二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 国家统计局 府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由本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公布。
1.统计资料的定期公布制度 除了属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需要保密以外,其他的统计资料都应由社会公 众共同享有。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要求应为:首先,发布统计资料的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其次,发 布统计资料的载体应该公开、大众的、官方的、方便查找的。2.公布统计资料的权限(1)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国家统计数据主要包括由普查得到的 统计数据,由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的调查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各省(区、市)和国务院各部 门组织实施的调查数据上报国家统计局汇总后得出的全国统计数据;(2)国务院有关部门统 计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3)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和有关部门公布其统计调查取得的地方统计数据,应当遵守统计法、行政法规、国家有关规 定以及地方法规和本级政府的规定。
3.统计资料公布的程序 4.统计资料公布的方式
四、统计资料的保密
(一)国家秘密统计资料的保密 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 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属于国家秘密的统计资料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二)商业秘密的保密
(三)个人信息的保密
(四)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的保密 《统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身份的 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用于统计以外的目的。
第四章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一、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一)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二)部门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的设置及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有关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统计机构,也可以不设统计机构而在有关机 有关部门 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
二、统计人员
(一)统计人员的概念 是指从事统计活动的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包括各级人民政府综合统计机构、部门统 计机构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以及在不设统计机构的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或 其他组织中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和指定的统计负责人。
(二)统计人员的职权 统计人员的职权,是指统计人员为了完成统计任务而由统计法规定拥有的权力。五项职 权:(1)统计人员具有依照法律独立 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2)统计 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 独立 统计调查 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有权就与统计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人员;(3)统计人员有权要求有关 人员如实提供有关情况、资料;(4)统计人员有权有权要求有关人员改正不真实、不准确的 资料;(5)统计人员有要求学习专业知识的权利。
(三)统计人员的职责 统计人员的职责,是指统计人员在一定的机构担负统计工作,为了完成统计任务而由 《统 计法》规定所应承担的义务。三项职责:(1)、统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 的统计资料,不得有其他违反《统计法》规定的行为;(2)、统计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对其负责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的一 致性负责;(3)、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必须依法出示工作证件。
(四)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要求
统计职业道德是统计工作领域中的道德标准和职业规范要求。统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 内容包括:忠诚统计,乐于奉献(内在要求)实事求是,不出假数(核心内容);实事求是 不出假数(核心内容)实事求是,;依法统 计,严守秘密(基本理念);公正透明,服务社会(客观保证)。
三、统计从业资格
(一)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的实施及其意义
国家统计局 8 号令颁布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于 2005 年 7 月 1 日起在全国开 始实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2007 年 4 月,国家统计局对《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作 出修订,以国家统计局 10 号令予以发布。新修订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于 2007 年 6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
实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促进统计队伍建设。
2、有利于规范对基层统计队伍的管理。
3、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障统 计数据质量。
(二)统计从业资格及其范围 统计从业资格,是行为人从事统计工作的资格证明,也是行为人从事统计工作的前提条 件和最基本的要求。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中。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承担经常性政府统计调查任务的人员 必须取得统计从业资格,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性政府统计调查任务的人员,承担经常性政府统计调查任务的人员,必须取得统计从业资格,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统计专业职务分为高级统计师、统计师、助理统计师、统计员。
(三)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主管机关及其主要职责
1.国家统计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
2.省级 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实施 实施机关。省级 实施 3.县级 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 承办机关。必要时,经省级人民 县级 承办 政府统计机构决定,可以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承办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有关工作。
(四)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程序
根据《行政许可法》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有关规定,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 实施程序主要有申请、受理、审查与决定等。
申请统计从业资格的条件:
1、熟悉统计法律、法规和规章;
2、坚持原则,具备良好 的道德品质;
3、具备从事统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申请统计从业资格,除 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员外,行为人还必须经过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并成绩合格。统计从业资格考 试的科目为: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统计法基础知识。
第五章 统计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一、统计违法行为
(二)统计违法行为的种类 P58
1.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统计资料 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统计资料。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统计资料。基本特点是“与实际情况不一致”
2.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
3.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 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 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 统计检查查询书》
4.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
5.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帐、统计调查表 转移、转移 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帐、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 6.迟报统计资料 7.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帐
8.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
9.自行修改统计资料 自行修改统计资料
10.编造虚假统计数据
11.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12.打击报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
13.对本地方、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严重统计违法行为失察
14.未经批准擅自组织实施统计调查或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统计调查制度内容 未经批准擅自组织实施统计调查或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统计调查制度内容
15.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16.要求统计调查对象或者其他机构、人员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
17.未按照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
18.违法公布统计资料
19.泄露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个人信息或者提供、泄露在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 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
20.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统计资料损毁、灭失
21.泄露国家秘密
22.违反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法规
23.违反《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
24.违反《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
25.违反《统计执法检查规定》
26.违反《国家统计调查证管理办法》
27.违反《涉外调查管理办法》
二、统计法律责任
(一)统计法律责任的概念及特征 统计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对其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惩罚性法律后果。统计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统计法律责任由国家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的国家行政机 关依法追究,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执行。统计法律责任分为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
(二)行政法律责任 1.统计行政处罚
我们统计行政处罚的种类有:a、警告。属申诫罚。指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 a 警告。组织违反行政管理法律规范的行为的谴责和警示,其目的是通过对违法行为人一种精神上的 惩诫,以申明其违法行为,并使其以后不再违法,否则就要受到更严厉的处罚。罚款(b、罚款(属于财产罚的一种)。是指行政机关强迫违法行为人缴纳一定数额的货币,从 而依法损害或者剥夺行为人某些财产权的一种处罚。
2.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
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对国家公务员的行政处分分为六种:警告、记过、记大过、警告、警告 记过、记大过 降级、撤职、开除。降级、撤职、开除。
行政处分的主要特是:(a)、行政处分的适用对象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b)、行政处 分的适用,一般以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为前提。(c)、处分是一种内部具体行政行为。
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是指任免机关或监察机关对实施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关行政 领导或者责任人员给予的行政制裁措施。
《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适用对象和统计法有所不同,具体适用于以下四种对 象:(1)行政机关公务员;(2)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经批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3)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中除工勤 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4)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由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的最终决定机关是违法行为人的任免机关或者是监察机关。
3.通报
4.取消荣誉称号、追缴获得的物质奖励和撤销晋升的职务
5.批评教育
其适用对象是特定的,即在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活动中拒绝、阻碍统计调查,或者提供不 真实或者不完整的普查资料的个人; 其实施机关也是特定的,即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统计机 构。
第六章 统计监督检查与行政争议的解决
一、统计监督检查
(一)统计监督检查的概念及特征 基本特征:1.统计监督检查是由国家依法授权的机关进行的;2.统计监督检查是一种 行政执法活动,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和国家强制性;3.统计监督检查是按照一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进行的。
二、统计违法案件查处程序
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程序,是指统计监督检查机关在查办统计违法案件时所应遵循的基 本步骤和先后次序。根据《统计执法检查规定》的规定,办理统计行政处罚案件的程序为: 立案、调查、处理、结案。
(一)立案
立案查处的统计违法案件,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有明确的行为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2.经初步审查,有违反统计法的行为,情节较重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3.按照职责与分工规定,属于管辖范围内的。
(二)调查
(三)处理 1.告知 2.听证
所谓听证程序,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有关决定之前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质证的程 序。
统计执法检查机关在作出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二万元以上的罚款,对公民二千元以上的 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有关听证程序的具体规定:(1)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
(2)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3)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行
(4)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 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
(5)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两人代理
(6)举行听证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当事人进行 申辩和质证。
(7)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3.处理(1)销案(2)作出处理:a、应给予处分的,提出处分建议,通知有关部门落实;b、应 给予行政处罚的,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通知被处罚单位或人员在指定期限内缴纳罚款;c、一些违法案件需要公开曝光、宣传的,进行通报或公开;d、被处罚单位在接在处罚通知后,如果既不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拒不执行的,由查处机关依法提 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3)追究刑事责任
三、统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一)统计行政复议 1.统计行政复议的概念及特征 统计行政复议是指统计执法机关在行使统计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与管理相对人发生 争议,根据相对人的申请,由该统计执法机关的上级行政机关对引起争议的具体统计行政行 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我国于 1999 年颁布了《行政复议法》,对行政复议行为作出 了法律规范。
统计行政复议的特征:(1)统计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的活动;(2)统计行政复议是上级统 计行政机关对下级统计行政机关进行层级监督的活动;(3)统计行政复议以引起行政争议的 具体统计行政行为为审查对象;(4)统计行政复议由不服具体统计行政行为的利害关系人依 法提出申请而启动;(5)统计行政复议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2.统计行政复议的范围和管辖
统计行政复议的范围:一是行政处罚;二是行政不作为;三是被认为行政侵权、违法要 求履行其他义务的行为。
统计行政复议管辖权确定有以下四种情况:(1)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作出 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统计行政复议的,其复议管辖权的确定由申请人选择。申请人既 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申请复议。(2)对县级以 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以共同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其 复议管辖权属它们的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一般为本级人民政府。(3)对国家统计局派出的 各级调查队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根据《统计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复议管辖权的 确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事人对国家统计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派出的调查机构作出的 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向国家统计局申请行政复议; 另一种情况是当事人对国家统计局派出 的其他调查机构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向国家统计局在该派出机构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派出的调查机构即调查总队申请行政复议。(4)对国家统计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家统计局申请行政复议。如果对国家统计局的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 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
3.统计行政复议的程序:统计行政复议的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和执行。
统计复议决定,是指复议机关经过对统计行政复议案件的审查,根据事实和法律,就被 申请复议的具体统计行政行为的相应决定。主要有:(1)维持决定(2)履行决定(3)撤销、变更和确认违法决定(4)行政复议中的和解、调解调度。
(二)统计行政诉讼
1.统计行政诉讼的概念及特征
统计行政诉讼就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统计行政执法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 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活动。
统计行政诉讼的特征:(1)统计行政诉讼中的双方当事人中,被告 被告只能是行使统计行政 被告 权力,作出引起纠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统计行政执法机关 即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队 统计行政执法机关 统计行政执法机关,和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原告则是认为统计行政执法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 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2)统计行政诉讼所要解决的是统计行政争议(3)统计行政诉讼的起因是相对人对具体统计行政行为不服,持有异议,认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4)统计行政诉讼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进行的。
4.统计行政诉讼的管辖
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经过行政复议后,维持原具体 行政行为仍不服的,由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统计机构所有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统 计行政诉讼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第六条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职权,不受侵犯。
第七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 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制定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文号、有效期限等标志。
第十五条 统计调查表应当标明表号、整理统计资料,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第十六条 搜集、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在调查统计违法行为或者核查统计数据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发出统计检查查询书,向检查对象查询有关事项;
(二)要求检查对象提供有关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会计资料 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
(三)就与检查有关的事项询问有关人员;
(四)进入检查对象的业务场所和统计数据处理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核对; 四 进入检查对象的业务场所和统计数据处理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核对;
(五)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登记保存检查对象的有关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
(六)对与检查事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进行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时,监督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 二 出示执法证件;未出示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检查。
第二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下列行为之 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予以通报;其直接负责 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 予处分:
(一)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的;
(二)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的;
(三)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的;
(四)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的;
(五)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 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的。
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情节严重的,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个体工商户有本条第一款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统计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4
一、考试目的考察统计专业技术人员运用我国现行统计调查设计与管理、统计标准与分类、行业统计、专业统计、住户调查和价格统计知识,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解决统计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基本要求
1.统计调查制度管理与设计
(1)根据我国现有统计调查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分析判断统计调查设计在提高我国统计数据质量中的作用。
(2)根据我国现有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即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分析判断该体系对提高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的作用。
(3)根据我国现有统计调查的主要方法(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以及其他非全面调查),分析判断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判断在统计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范围和作用。
(4)根据我国现有统计标准和分类,分析这些统计标准和分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统计中正确使用。
2.国民经济行业统计
根据国民经济各行业(农业、工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内容、统计范围、调查单位和调查方法,计算主要统计指标,判断统计口径范围,分析和判断它们在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影响和作用。
3.专业统计
根据专业统计(能源统计、财务统计、劳动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人口统计、科技统计、社会统计等)的统计范围、调查单位和调查方法,计算主要统计指标,判断统计口径范围,分析和判断它们在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影响和作用。
4.住户调查与价格统计
统计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5
A.是调查单位的各个标志的名称B.是调查对象的各个指标的名称
C.与调查单位是一致的D.与报告单位是一致的[答案]A
[解析]调查项目是指对调查单位所要调查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调查单位的各个标志的名称。
2.调查标准时间是指()。
A.调查工作进行的时间
B.调查时期现象的起止时间
C.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D.调查方案设计到提交调查报告的时间
[答案]C
[解析]调查标准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如果所要调查的是时期现象,就要明确规定登记从何时起到何时止的资料。如果所调查的是时点现象,就要明确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点。
3.某市工业企业2008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9年1月31日,则调查工作期限为()。
A.一日B.一个月C.一年D.一年零一个月
[答案]B
[解析]调查工作期限是指从调查工作开始到结束的时间;调查标准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题中调查标准时间是一年,调查工作期限是一个月。
4.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指()。
A.处于较好状态的单位
B.单位数较少但就研究的标志值而言却占有总体的绝大比重的单位
C.企业规模较大的单位
D.在国计民生中地位重要的单位
[答案]B
[解析]重点单位是指单位数只是全部单位中的小部分,但调查的标志值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的单位,通过调查这一部分单位的情况,能够大致反映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5.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为7月1日0点,某村在6月27日进行的人口登记数为6080人,如果该村6月30日死亡2人,7月2日出生6人,则人口普查表上该村人口数为()人。
A.6074B.6078C.6084D.6088
[答案]B
[解析]因为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7月1日0点,则凡是在这个时点以前死亡和这个时点以后出生的,都不能计入这次普查的人口数内,所以人口普查表上该村人口数:6080-2=6078(人)。
6.普查中规定标准时点是为了()。
A.保证统一的普查周期B.保证普查在规定时限内完成C.保证普查资料的时效性D.避免调查登记的重复或遗漏
[答案]D
[解析]普查的标准时间是指登记调查单位项目所依据的统一时点,所有调查资料必须都是反映在这一时点上的情况,其目的是避免所登记的资料发生重复或遗漏。
7.统计报表报送周期不同,报表所反映的指标项目有不同的详细程度。一般,周期越短,则报告的指标项目()。
A.越多B.可能多也可能少C.越少D.是固定的[答案]C
[解析]统计报表报送周期长短与指标的简繁直接相关,一般来说,报送周期短的报表,应力求简明;周期长的报表,指标可以多一些;年报可以详尽一些。
8.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A.灵活程度不同B.组织方式不同
C.作用不同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答案]D
[解析]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的根本区别在于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从调查总体中抽出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而典型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出个别或少数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的周密的调查。
9.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质量检查和控制应该采用()。
A.普查的方法B.重点调查的方法
C.典型调查的方法D.抽样调查的方法
[答案]D
[解析]抽样调查是指按照随机原则从调查总体中抽出一部分单位进行的调查,并根据调查取得的样本资料推算总体数值的调查方式,其应用范围:①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②难于进行全面调查而又必须取得全面数值的总体现象;③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的社会现象;④对全面调查资料的质量进行检验。题中属于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
10.某地为推广先进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对效益最好的几个企业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是属于()。
A.重点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普查
[答案]C
[解析]典型调查是指在调查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出个别或少数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的周密的调查研究。题中,有意识的选出效益最好的几个企业进行调查,属于典型调查。
11.直接观察法的最大特点是()。
A.取得资料准确性不高B.人、财、物力花费小
C.不受任何条件限制D.直接取得第一手资料
[答案]D
[解析]直接观察法是指由调查人员到现场对调查对象亲自进行观察和计量以取得资料的一种方法。优点在于能够直接取得第一手资料,数据的准确性较高;缺点是需要较多的人力和时间,并且受一定条件的限制。
12.为了解居民对小区物业服务的意见和看法,管理人员随机抽取了50户居民,上门通过问卷进行调查。这种数据的收集方法称为()。
A.访问法B.报告法C.直接观察法D.实验调查法
[答案]A
【统计学考试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2022年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08-12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总结09-25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题08-30
陕西省2017年初级统计师统计法和统计学基础知识:用图表展示定性数据考试题10-07
四川省2017年上半年初级统计师统计法和统计学基础知识:用图表展示定性数据考试题08-21
统计师考试《初级专业知识》选择题含答案09-04
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10-23
统计学电大考试计算题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