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周年校庆贺信

2024-07-30

学院周年校庆贺信(通用15篇)

学院周年校庆贺信 篇1

**建筑科技大学:

值你校隆重举行并校45周年暨办学1盛典之际,谨向你校全体师生员工和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105年沧桑岁月,45年风雨历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专业优势,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和育人环境,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栋梁之材,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祖国的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建筑和土木工程类专业为重点的多科性大学,在土建方面师资力量、科研实力雄厚。多年来,为建设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建筑科技的研究、开发、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还完成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对此,我们向你校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我们相信,在二十一世纪新的征程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定会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为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早日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多科性教学科研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院周年校庆贺信 篇2

2012年,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确定2013年举行建校20周年校庆活动, 确立了“传承、责任、前行”的校庆主题, “热烈、隆重、节俭、创新”的工作方针, 以及“回顾办学历史, 展示办学成就, 总结办学经验, 传承优良校风, 以校庆聚力量, 以校庆促发展, 以校庆树形象, 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示范性高职院校而奋斗”的指导思想, 提出要精简会议活动, 厉行勤俭节约, 创新办校庆。在为20周年校庆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把校庆与职教园区入住仪式结合起来, 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结合起来, 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项目签订结合起来, 举办一系列的学术论坛、学术交流活动, 少花钱, 不铺张, 不浪费, 同样把校庆办得精彩、办出特色。

学术交流建平台

从2013年4月初开始,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就邀请了郑州轻工业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李贵成博士前来作学术交流。李博士以《怎样申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为题, 以自己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切入点,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申报高层次课题的技巧与方法进行了解读, 让广大教师受益匪浅。4月底, 学院又邀请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主任朱吉顶教授来学院作学术报告。朱教授从“国家精品课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建筑装饰设计》申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实践———简谈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有用的意见。

进入5月, 学院又先后邀请了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主席、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李进教授,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教授前来作报告, 开展学术交流。李进教授还结合自身多年丰富的管理高校经验, 引入海内外高校的先进理念, 为学院的建设发展把脉指路, 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借鉴。王继平教授客观地分析了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挑战及需要做出的重大抉择, 针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可以说, 专家的学术意见对学院的教学工作乃至长远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隆重热烈显成效

组建济源职业教育集团是济源职业技术学院20周年校庆的重要内容之一, 旨在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5月22日, 济源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揭牌成立。济源市委书记何雄、市长王宇燕等省市级领导, 学院党委书记普锋、院长赵学通及全体领导班子、全体理事成员、合作企业代表、师生代表等参加了会议。会上, 学院先后与富晋精密工业 (晋城) 有限公司、深圳市尚荣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同举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济源市人民医院、济源市住建局等44个单位签订了校企、校校合作项目。会议议程简洁, 但成效显著, 意义深远。

济源职业教育集团是以政府为主导, 以行业为指导, 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 相关局委、企业参与, 中高职相衔接的平等合作组织。以理事会的形式开展日常工作, 第一届理事会共有理事单位39个, 其中, 政府职能部门5个, 职业院校6家, 行业企业28家。职教集团的主要任务是搭建“六个平台”, 打造“济源职教”品牌。一是搭建中高职院校合作平台, 共享图书、师资、设施等优质资源, 避免重复投入。二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促进产教结合, 服务济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三彰显青年特色的比赛和活动, 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又营造了热烈喜庆的校庆氛围, 同时杜绝了铺张浪费, 充分展示了学院师生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学院承办了济源市第四届职工技术运动会;在全院范围内举办了教师专业技能竞赛, 广泛开展岗位大练兵、技术大竞赛活动, 展现教师的职业技是搭建就业信息平台, 保障企业中初级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四是搭建职教研究平台, 提升教学研究水平。五是搭建技术培训平台, 实现人力资源培训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六是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促进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职教集团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具有济源特色的紧密型职教集团, 引领济源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响“济源职教”品牌, 为区域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培养更多急需人才, 强力服务济源经济社会发展。

济源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和44份校企、校校合作协议的签订, 标志着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校企、校校合作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将助推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提升。

创新节俭拒铺张

为庆祝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成立20周年, 大力弘扬济职精神, 学院创新思路, 组织了一系列反映教师职业素养、能水平,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4月开始, 学院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全院范围内集中开展了食品检验、计算机技术、制图员、英语翻译、酒店服务、会计电算化、电动机控制线路等12项市级比赛项目、23项院级比赛项目以及9项参加济源市第四届职工技术运动会的项目。本次竞赛得到了全体教职工的积极响应, 270余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形成了人人知晓、积极参与的局面。活动采取以赛带练的形式, 是比赛, 也是学习, 更是一种集中的教研教改活动, 教师在展示自我的同时进行互相交流, 提高和加强了专业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 起到了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作用。通过这次活动, 广大教职工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培养和锻炼了师资, 创新了教研活动形式, 推动了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学院举办了“同庆济职华诞, 共建美丽校园”第十二届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 围绕“二十年校庆”和“创新提升年”主题, 举办科技、文化、体育、艺术四大类共11项活动, 吸引了8000余名学生参加, 呈现出活动覆盖面更广、参与人数更多、活动质量更高、系部积极性更强等特点。此外, 学院还举办了“魅力济职, 创意无限”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意比赛, “丹彩墨香, 书绘颂庆”大学生书法、篆刻、美术作品比赛, “我的中国梦”大学生演讲比赛, “舞动青春, 美丽校园”大学生校园舞蹈比赛, “校庆华章, 情系济职”大学生校园征文比赛和“唱响二十年, 声动济职情”大学生校园歌手比赛等, 充分展示了学院学生在科技文化艺术方面的才艺和创意, 激发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热情,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展示了学院学子的良好风采。

深情回眸意未尽

“这里, 曾留下了我们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在我们心中, 早已把济职的烙印深深刻下!不管我们走向何方, 这里总有着深深的眷恋、长长的牵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永远是我们温暖的家!”5月22日, 在世纪广场“传承、责任、前行”第九届大学生文艺晚会现场, 新老校友聚首联谊, 共同庆祝学院建校20周年。从老校友到今天的在校生, 从演职人员到现场观众, 大家尽情地歌唱着过去的辉煌, 放飞同一个梦想, 表达着对学院的真情和赞美。

学院建校以来, 已经为社会培养了3万多名优秀大学毕业生。他们奋战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 海内外勤劳拼搏的华人中也时常闪现着他们的身影。在校庆期间, 广大校友以不同形式, 纷纷来信来电为母校20年华诞庆贺祝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孔春元在给母校的贺信中说:“‘饮其流者怀其源, 学其成时念吾师’。此时此刻, 我与所有的校友一样, 怀着一股感恩之情, 我们深切感谢母校的教育, 也密切关注着母校的建设和发展, 希望能有机会为母校贡献绵薄之力。我因是济职的学子而深感自豪!”

学院周年校庆贺信 篇3

从1928年蔡元培创办国立艺术院,请林风眠执教开始,一群画家在杭州形成了一个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艺术家群落,一大批两岸艺术圈的中坚艺术家以及教育家,都是在这里起步。直到战争的硝烟中止了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杭州艺专,是一段难以复制的传奇。

蔡元培在开学典礼的演说中阐明了办校的宗旨:“大学院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改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藉以真正的完成人们的生活。”

国立艺术院设国画、西画、雕塑和图案4系,标志着我国独立艺术院校的开始。

国立艺专的教学思想在20世纪上半叶不仅最开放,而且最超前;学校学习空气浓厚,艺术思想活跃。学校重视理论课和文化课,重视举办展览,注重图书资料的建设,使它成为中国艺术教育史上贡献最大的学院。在新时期,中国美院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内艺术院校中的当代艺术中心,无疑与历史渊源有关,校长林风眠的艺术主张和教学态度激励并滋长了不循常规的独立内核,它带来了至关重要的艺术自觉和创造动力。1956年“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提出后,潘天寿重新登上课堂,陆俨少,陆维钊、沙孟海,在政治空气日益浓厚的非常时期重新建设了中国画的教育体系。半个世纪以来,这里成长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画新锐。正如陆俨少所说:“杭州的中国画是最传统的,但也是最现代的。”因为积淀最厚,最了解传统,所以才最想也最有可能实现突破。

在中国美术界如今只有中国美术学院可以与中央美术学院平分秋色。在央美全面学习苏联油画技巧的时候,1962年,这里举办了的罗马尼亚博巴油画培训班。博巴用结构和强调结构的线条来表现事物,又用线条特有的“写意”来抒发生命的颜色与激情,这与林风眠先生的本土化的现代精神形成根本的契合。遗憾的是,20世纪纪中国美术史对“博巴油训班”几乎是一种历史性的认知缺失。但是在艺术的个性、文化的独立性,表现手法的多元性,中国美术学院依旧是国内翘楚。

“85新空间”中张培力、耿建翌、黄永砯为中国美院在全世界塑造了一种新的形象。1986年,子承父业的潘公凯第一次针对美术界推扬新潮美术一面倒的倾向提出“中西两大绘画体系互补共存,多项深入”的主张。整个美术界都中庸的倒向新潮的时候,浙江美术学院在态度上做了一次有意义的展示。中国美院已经是国内最有创造力的学校之一,因为美院,杭州的品味都提高了不少。中国美术学院把对自由和独立性的追求,坚持并传承了下去,体现的是整个时代的宽容。

今年的85年校庆展览独特之处,也充分体现在当下中国美院的自由独立和个性化。主题展“八五·85”聚焦的是1985这一年众多人物和事件的历史考古,以1985这个时间切片作为85年历史的载体,将美院85年的历史投射在这个时间切片之上加以展现。85位校友成为承载这一历史的最终个案,其中有林风眠、吴大羽这样的学院开创者们;也有全山石、方增先这样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致力于美术教学的老师们;也有谷文达、吴山专、耿建翌、张培力这样在“85’新潮”中勇创新风的先锋旗手们;更有金一德、洪再新这样孜孜不倦地创作与教学的普通教师们。1985年,每一位艺术家们都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跋涉求索着,都发展出一番动人的风景和故事,向我们展现中国艺术现代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点式迸发。展览并没有什么实物作品,而是以视频短片的形式呈现了学院85年中85位个人的“八五”故事,构成一场贯穿85个年头的影像戏剧,一部投射在1985年的美院春秋、人物列传。这85位不同世代的美院人在1985年的同时现身,构成了中国艺术史与社会史上令人百感交集的一幕。

除了影像层面的追溯,中国美院美术馆的4个楼层分别设置为“论争”、“突围”、“历程”、“新潮”4个片场,呈现1985年美院的集体记忆。“论争”,呈现当年那场闻名全国的毕业答辩;“突围”,凸显1985年前后学院内部的一系列探索与实验:包括中青年创作组、维罗斯科系列讲座、中国画教学座谈会、实验水墨、赵无极绘画讲习班、万曼壁挂运动和编辑部七大版块;“历程”作为整个展览的“思想库”,以黑板报的形式再现了1928年以来“艺术运动史”上的若干个重要节点,并组织艺术界与思想界的学术同仁,在20世纪艺术史与社会史的框架中就艺术革命与革命艺术的辩证关系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并以黑板展示出研讨和论辩的思想踪迹,以作为批判与反思的基础;“新潮”则聚焦于对“85’新潮”的历史呈现,由“85’新空间·池社”、“厦门达达”、“红色幽默”、“最后的画展”等9个部分展开,重新勾画出了当时以浙江美院为策源地辐射全国的“85’新潮”路径图。

100周年校庆贺信 篇4

兰州大学:

值此兰州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谨向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长期以来,兰州大学秉承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扎根西部,艰苦奋斗,形成了光荣的爱国传统和优良的校风学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兰州大学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前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成绩斐然,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国内外有影响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为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阵地。希望兰州大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突出自身特色,提高办学质量,为推动西部大开发、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胡锦涛

八十周年校庆贺信 篇5

值此金秋时节,欣闻中国海洋大学建校八十周年,谨向贵校全体师生和校友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问候!

建校八十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充分发挥优良传统,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已发展成为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色,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成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取得了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华夏英才。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我们相信,贵校定能以校庆促建设,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促进交流,秉承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显著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衷心祝愿贵我两校进一步加强校际交流,团结协作,共同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XXX

母校50周年校庆贺信、贺电集锦 篇6

xx中学98届校友、财政部监督检查局xx贺信:

尊敬的xx中学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壬辰金秋,在全国上下喜迎十八大的日子里,xx中学迎来了建校50周年的光辉时刻,在此谨向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表示真挚而热烈的祝贺!

文峰山下,黑水河畔,几代xx中人秉持“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校训,开拓奋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新的xx镇初中成立后,在年轻务实的新领导班子带领下,xx中先后获得“市级文明单位”、“文明标兵学校”和“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中招成绩更是连续多年名列全县前茅,在xx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值此盛会,xx中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最后,祝愿我敬爱的母校,放眼未来,海纳百川,为故乡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祝愿我亲爱的校友,奋发图强,扎实进取,用自己的人生成就,为母校的历史书写更加光辉灿烂的篇章。

五十年母校,五十年风流!

xx中学98届毕业生

财政部监督检查局 xx

市人民政府督学办公室xx主任贺电:

贺 xx中建校五十年,发展历程不平凡。教学设施大改观,教育质量惹人羡。师生奋发敢为先,素质教育谱新篇。校庆东风促发展,xx中明天更灿烂!

资委办公室xx主任贺电:

xx中学81届校友,xx省国资委办公室xx主任因到北京组织会议不能到会,特地于前天赶回来亲自指导筹备校庆事宜,个人为家乡教育基金捐款一万元并留下贺信:“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此时此刻,我与所有校友一样,怀着感恩之情,感激栽培我们的老师,感激我们的母校。母校几经沧桑,奋发图强,赢得桃李满天下,培养了无数的各类人才。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十足。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使母校的50年华诞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和再创辉煌的新起点。最后祝到会的各位领导、校友、乡贤万事如意,祝母校50年华诞庆祝大会圆满成功。

母校50周年校庆贺信

尊敬的母校各位领导、全体老师:

激荡半世纪,峥嵘五十年。五十年风雨沧桑、源远流长;五十年教书育人、桃李芬芳。在这金秋送爽、风华秋实的十月,我怀着与你们一样激动的心情共庆母校五十周岁华诞,在此谨致以我最衷心、最热烈的问候与祝贺!

岁月如梭,转眼间离校已十余年了。十多年来,每每回想起母校,无不激动万分,感慨万千。饮水思源,感激母校,感激母校给予我文化知识,使我能够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安身立命;感激母校,感激母校教会我做人的道理,让我这一辈子懂得踏踏实实做人;感激母校,感激母校传递我师生、学友温情,使我这辈子永远对母校感念恩情。

知识改变命运,感谢知识!培育之恩永生难忘,感谢母校!

诚如xx老校长所言:昨日我以一中为荣,明日xx以我们所有的学子为荣!作为对母校最好的回报,我将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更加出色的成绩为母校争光!

预祝母校的明天更加光辉灿烂!

此致

敬礼

xx

学院周年校庆贺信 篇7

参加庆典大会的还有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国资委、国家外文局、北京市委宣传部等机关的负责同志,全国20多家中央和地方媒体、网络媒体的负责同志,30多所新闻传播院校的负责人,学校各院系及机关部处的负责人等。来自海内外的新闻学院校友及来宾2000多人相聚人大,欢叙既往,畅谈未来。

学校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首先致辞。他说,新闻学院的最大优势是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人大校训,以改革的勇气和实践的精神在新闻传播学教学科研领域不断探索。他表示,新闻学院在55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与中国人民大学同呼吸,共进退,今后学校将在师资力量和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方面继续给学院以支持。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李伟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表示祝贺和问候。他指出,新闻学院在课堂教学、科研、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走在国内新闻教育前列,学科体系完备,并具有鲜明的特色。从新闻学院走出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理论水平与动手能力并重,赢得了新闻传播业界的赞誉和人民的信任,成为新闻传播事业的中坚。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表示祝贺,她肯定了人大新闻学院在55年的奋斗历程中为国家新闻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她希望学院进一步探索和开拓新闻教育的新思路、新局面,培养能适应多种传播技术手段和环境的复合型、实践型人才。李东东同志还将其母亲、新闻学院1955级校友赵培兰女士珍藏多年的当年就学时的照片与画册作为院庆礼物赠送给新闻学院。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李存厚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成立五十五周年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闻教育机构,几十年来,新闻学院为全国的新闻机构及政府的宣传部门培养了一大批顶尖优秀人才,当今中国新闻界的领军人物大部分都是从新闻学院走出来的。李存厚同志希望新闻学院能进一步加强新闻教育改革,紧跟时代步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葛玮指出,今年教师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了人民大学并重点考察了新闻学院,这是对新闻学院几十年来教学及科研工作的肯定,希望新闻学院能在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时讲话精神的引领下,与时俱进,创造更多的辉煌。

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在致辞中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延展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化,新闻传播事业已经成为关乎社会认同和国际秩序的主导性力量之一。我们不但要培养社会的守望者还要培养世界的观察家,不但要培养传统意义上的报道者而且要培养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对话者。”

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倪宁教授在庆典大会上回顾了新闻学院近年来的发展状况以及院系设置、人才培养的现状,他号召新闻学院的全体师生传承薪火,锐意进取,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铸就新的辉煌。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兼社长尹明华,北京青年报总编辑、新闻学院1978级校友张雅宾,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新闻学院1965级校友徐泓,光明日报新闻报道策划部副主任、中国新闻奖获得者、新闻学院1989级校友余海波,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记者、中国新闻奖获得者、新闻学院1983级校友曲长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前系主任罗列,新闻学院在职教师涂光晋,新闻学院200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周锦宇等也先后作了大会发言。

庆典大会由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高钢教授主持。

大会开始前,全体与会者起立欢迎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及中国新闻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新闻学院老教师入场,并为他们送上鲜花。同时,新闻学院首批2010级武警国防生也身着戎装,在世纪馆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同志特意为新闻学院五十五周年院庆题词:“适应形势,深化改革,科教兴国,培育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上级主管部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各省、市、自治区报社及广播电视台,海内外兄弟院校以及与新闻学院保持良好交流合作的140余家机构向新闻学院发来贺信及贺电,祝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成立五十五周年。

11月6日下午,新闻学院还举办了“融合·创新·发展:新形势下新闻传播教育改革论坛”及“学科创新论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传媒变局”两场分论坛。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新闻出版报、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等诸多重要媒体当天对新闻学院55周年院庆以及学院发展情况作了采访报道,其中6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新闻学院教学科研情况作了重点报道,在11月8日记者节当天北京电视台《天下天天谈》栏目还将播放“桃李芬芳满天下——人大新闻学院建院55周年”特别节目。

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新闻系。1958年,渊源于燕京大学新闻系的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并入人大。1988年,在新闻系的基础上组建了新闻学院。在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兄弟院系携手,致力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成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重镇。

学院周年校庆贺信 篇8

北师大副校长董奇为大会致辞,表达了他和学校领导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的祝福和希望。他与张尧学院士一起为“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揭牌。

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黄荣怀向与会师生和来宾报告了教育技术学院学科发展及学院建设情况,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技术学科取得的飞速发展及老一辈教育技术工作者为本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同行专家代表——北京大学郭文革教授、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资深教授何克抗先生及李幼平院士分别致辞,表达了他们对教育技术学科及学院的深厚感情、真诚的祝福和殷切的希望。

青年教师代表吴娟和学生代表2005级本科生许洋分别上台讲话,代表青年教师和全体学生表达了他们对学院领导、全体教师和曾为教育技术学科和学院建设工作过的老一辈教育技术工作者的感谢和祝福。

校庆贺信贺电 篇9

校庆贺信贺电

尊敬的四中母校各位领导、全体老师:

你们好!值此母校建校四十周年之际,我们怀着与你们同样激动兴奋的心情,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与问候!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已离校十五载。如今,我们都已为人母,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多年来,每每回想起自己的人生

轨迹,母校的学生生活情景就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一股深深的感念之情油然而生。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一切,虽然与自己的勤奋努力分不开,但更离不开母校的辛勤培养:是你们的精心教学给我们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是你们 的谆谆教诲使两个不经时世的少年成长为坚定的少年布尔什维克,并跻身于北大这所全国最高学府,享受到了最好的教育。母校良好的学习气氛使我们养成了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这种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成了我们一生中永远奋进的原动力,丰富多彩的学生工作也锻炼了我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培养了我们认真负责的工作习惯……这些都为我们走向社会,适应工作打下了基础。

衷心地感谢母校!特别感谢在校时期的张仲杰副校长、陈志良主任,认真负责的班主任房国英老师和其他的科任老师,祝他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国家公务员和一名大学教师,我们无以回报母校对我们的精心培养,唯有更加努力地工作,做出更加出色的成绩为母校争光,才是对母校的最大回报。

最后,衷心祝愿母校在未来更加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拥有更强大的师资力量和管理队伍,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为

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此致

敬礼

1987届学生××××××

2003年8月11日

西安工业大学:

值此你校建校50周年之际,谨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

50年来,你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办学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特别是陕西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你们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团结进取,突出特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

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教育部

二00六年五月十五日

----------------

贺电

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欣闻贵院定于2006年5月4日举行隆重的建校50周年庆典仪式,我院谨向贵院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敬意。

贵院历经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秉承“艰苦奋斗、虚心善学、实干创新、勇于攀登”精神,在职业教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收获了累累硕果。相信此次庆典将成为贵院一个新的里程碑,在今后的各项事业中必将取得更快、更大地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祝贵院庆典仪式圆满成功!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2006年4月27日

贺信

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春光明媚,万木复苏。欣闻贵院建校五十周年庆典,我校全体师生谨致以最热烈地祝贺。祝贵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合肥铁路工程学校

2006年4月17日

贺信

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欣悉贵校即将迎来建校五十周年华诞,我们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谨向贵校全体师生表示热烈地祝贺和诚挚地问候!向贵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十年办学的光荣历史,使贵校积淀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实现了学院的跨越与发展,为国家铁路运输事业输送了大批的技术人才。

贵校与我校原同属铁道部管理,在多年的交往中,真挚合作、密切交流,彼此信任、相互支持,形成兄弟般的情

谊。而今都已升格为高职学院,我们相信两校会进一步增进血肉联系,携手并肩,开展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祝两校友谊地久天长!

祝贵校庆典活动圆满成功!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二oo六年四月二十六日

贺电

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百年校庆校友贺信 篇10

尊敬的XX中学全体师生、历届校友:

欣闻母校将于本月XX日举办建校百年庆典活动,我谨向全校师生和历届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XX中学历史悠久,栉风沐雨一百载,弦歌不辍奏华章。长期以来,广大师生大力弘扬“XXXX,XXXX”校训,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各项事业呈现健康快速发展态势。

恩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纯真友谊,XXXX下的成长印记,XXXX前的朗朗书声,让我永远魂萦梦牵。在这里,我学到了知识,开拓了视野,结识了同窗,磨砺了意志。恩师留厚德,学子寄深情。毕业以后,无论身在何处,作为校友,我都时刻满怀对母校的感激,密切关注母校的变化。

古韵新风相辉映,文脉相承育新人。借此百年校庆之际,愿母校薪火相传,再创辉煌,谱写新时代的华章!

校友XXX

学院周年校庆贺信 篇11

今年,中国美术学院迎来了她的85周年校庆。本次校庆主题展以“八五·85”为题,聚焦1985这一年,对这一年美院的众多人物和事件进行历史考古,以1985这个时间切片作为85年历史的载体,将美院85年的历史投射在这个时间切片之上加以展现。美院在校史学术脉络中选择了85位校友作为个案,重访他们的1985,以作品、文献、访谈、短片等多种表现形式,生动地呈现几代人在1985这一时间节点中的历史经验和艺术实践。

“’85新潮美术运动”是当代美术史上无法绕过的话题,其所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代艺术家,以及留下许多如今已经为人所熟知的作品,对于文化思潮的影响更加深远。而当时的浙江美院恰是这场新潮运动的重要策源地。1985年,在艺术史论述中被分配给了新潮美术。在美院人的记忆中,1985年发生了太多影响深远的事件:赵无极绘画讲习班、万曼壁挂运动、“八五新空间”的展览……同样,对美院人来说,那一年也有太多难以忘怀的记忆:毕业展的论争与激辩、中青年创作组的深耕与探索、中国画教学研讨会的系统建构,以及当代水墨画的激进实验。

正如许江所说,历史并未终结。“八五·85”的意义正在于让八五精神,让美院85年持续的精神,重新和不断地活在校园,让美院的历史活化为一个未竞的事业整体,让参加“八五·85”学术活动的青年艺术家们涵融其中,代代传承,梳理振兴,发扬光大。

二、“八五·85”学术文献展

2013年9月6日,“八五·85”学术文献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聚焦1985,对这一年美院的众多人物和事件进行历史考古,以1985这个时间切片作为85年历史的载体,将美院85年的历史投射在这个时间切片之上加以展现。

主办方在85年校史学术脉络中选择了85位校友作为个案,85个发光体名单是:艾青、蔡亮、曹意强、陈海燕、陈振濂、邓白、丁天缺、范景中、方增先、丰江舟、冯远、耿建翌、谷文达、顾生岳、韩黎坤、洪再新、胡振宇、黄发榜、黄永、金冶、金一德、孔仲起、雷圭元、李可染、李秀勤、林风眠、刘大鸿、刘国辉、刘健、刘江、刘开渠、卢辅圣、卢杰、陆俨少、陆抑非、莫朴、潘公凯、庞薰、邱振中、邱志杰、全山石、沙孟海、施岸迪、施慧、司徒立、宋建明、宋永紅、宋忠元、孙保国、万曼、汪建伟、王冬龄、王公懿、王广义、王晋、王劲松、王强、王澍、王心棋、王赞、王卓予、维罗斯科、魏光庆、尉晓榕、吴大羽、吴冠中、吴海燕、吴山明、吴山专、肖峰、徐芒耀、许江、杨劲松、杨奇瑞、曾成钢、张克端、张培力、赵无极、赵延年、赵宗藻、郑胜天、朱关田、朱金楼、祝遂之、卓鹤君。

在这85位个体中,有林风眠、吴大羽这样的学院开创者们;也有全山石、方增先这样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致力于美术教学的老师们;也有谷文达、吴山专、耿建翌、张培力这样的在“85新潮”中勇创新风的先锋旗手们,更有金一德、洪再辛这样孜孜不倦地创作与教学的普通教师们。他们或承接传统、活化转换,或直面当代、挑战实验,或扎根本土、坚守抵抗。1985年,每一位艺术家们都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跋涉求索者,都发展出一番动人的风景和故事,向我们展现中国艺术现代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点式迸发。

中国美术学院百名青年师生作为历史寻访者,进行了历时数月的调研与创作,重访85人的1985,以85部短片、85个展现八十年代的道具箱,生动地呈现出几代人在1985这一时间节点中的历史经验和艺术实践,通过对美院人的集体记忆的挖掘和梳理,向中国美院85年历史中的所有创作者与教育者致敬。

展览中,85个发光体,85个视频,85个展现八十年代的道具箱,将构成一场贯穿85个年头的影像戏剧:“论争”、“突围”、“历程”、“新潮”四个“片场”,呈现1985年美院的集体记忆。第一场是“论争”,重现构建当年的毕业答辩现场。在第二场“突围”则包括中青年创作组、维罗斯科讲座、中国画教学座谈会、实验水墨、赵无极绘画系列讲座、万曼壁挂运动和编辑部七大版块,搭建起美院的地标性事件,唤起1985年美院人的集体记忆。第三场“历程”作为整个展览的思想库,以黑板报的形式呈现了自1928年建校至今都在扭结中的有关艺术革命与革命艺术的事件、潮流和论争,涵括了“艺术运动社”、“新兴木刻运动”、“倪贻德:从创造社到决澜社”与“艾青:革命文艺领袖”、“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历史画”、“浙派人物画”、“人间思想”八个部分。第四场“新潮”,重点聚焦于对“’85新潮”的追忆,由“’85新空间·池社”、“谷文达”、“红色幽默”、“厦门达达”、“北方艺术群体”、“三步画室”、“部落部落”、“最后的画展”、“新学院派”这九个内容的展开,重新勾画出了当时以浙江美术学院为策源地辐射全国的“’85美术新潮”路径图。

三、无墙的学院——中国美院创意文化实践文献展

2013年9月6日,在中国美院南山校区校史馆举办的“无墙的学院——中国美院创意文化实践文献展”开幕,展览包括“最前线”、“美美与共”、“会通履远,重访林风眠之路”三个版块,分别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校史馆1、2、3号展厅展出,集中展示新世纪以来中国美院的一系列重大学术项目与社会服务工程,不仅展现了中国美院在这些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而且彰显了美术学院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

“无墙的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创意文化实践文献展,集合了中国美术学院近十多年来所发起以及参与的重大学术活动和社会项目,并对这些在艺术前沿、文化发展、城市更新等各个方向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梳理。本次展览不仅展现了中国美术学院在这些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历史标杆,更是为了未来学院发展而做出的一次全面总结,激发学院与社会紧密相连、与文化思想切实并进,不断自我更新与发掘,不仅仅反馈于学院教育与发展,更加注重学院强大生命力的蓬勃激发。

1号展厅 “最前线”,主要展现学院近十年来重大艺术与社会思想活动,由“地之缘”、“国际视野”、“本土重建”、“造物之道”、“最前线”为五条线索,涵盖包括2008年广州三年展,2004年、2008年、2012年上海双年展,“西天中土”学术论坛,“地之缘”展览,两届中国画双年展,“最前线”浙江艺术大展,陶艺三年展,2013西岸双年展,2013纤维三年展等。

2号展厅 “美美与共”,呈现的则是围绕学院近十多年来介入社会更新的重大项目。文献分为“世博专题”、“城市更新”、“景观建筑”、“创意园区”、“美美与共”、“千村千生”等六个板块,其中包括:2010年世博会浙江馆、杭州馆、城市生命馆等,杭州中山路改造、厦门鼓浪屿改造、“千村千生”系列活动、杭州地铁一号线公共艺术设计、杭州安缦法云建筑群、杭州西溪湿地建筑群、杭州白马湖创意园、温州楠溪江创意园、澳门城市色彩与规划、拉萨艺文博源规划设计等。

3号展厅“会通履远,重访林风眠之路”是一次向伟人的致敬。2013年适逢我院建校85周年,作为林风眠先生的精神传人,新一代青年艺术家有责任弘扬他的创作使命和变革精神。他们将艺术创作与当地社会生活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深化个人创作,另一方面继承发扬林风眠先生及学院的艺术创作和教学传统,在新时代为地方政府文化建设,为艺术梦、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院周年校庆贺信 篇12

从此次八大美院基础课部教学展示与交流中各位系主任的介绍中可以看出, 目前国内的艺术院校基础部的核心课程仍然是以素描、色彩、和二维与三维空间中的构成训练为主流。

前二者是针对写实艺术为出发点的基础训练, 后者是基于包豪斯体系下的认知与表达训练。前者这种基础训练方式在中国的绝大多数院校的基础美术教育中占绝对优势, 并以中央美院的基础部课程设置为代表, 通过掌握解剖与透视知识并结合大量静物、风景、人体、人物组合的练习, 能完成复杂、大型的场景与人物组合的写实题材甚至具象类的创作。其文脉来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发展起来的、并借由苏联现实主义美术进而得到加强的写实艺术的深厚传统。后者脱胎于现代主义艺术的再现原则, 在色彩与画面结构构成上要求学生有主观表达、再现的能力, 以中国美院和湖北美院的基础部为代表实施地相对成熟。至此, 我们也可以将国内美术院校在这两个方向对美术基础的认知追溯到徐悲鸿和林风眠在上世纪初的不同的理解和选择上。

二、国内美术高校基础课部现有课程体系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原因

而今天, 国内大多数的美术院系在设置基础课程时都不同程度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但这组看似面面俱到的“组合拳”真的能帮助学生在今天面对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当代艺术时, 建构一套有效表达艺术观点的艺术语言和方法论吗?过去甚至到现在仍被很多人习以为常的逻辑是:只要掌握好学院里提供的坚实地素描造型基础, 才有能力在日后将这些准确地造型进行夸张和变形, 转化为主观形体表现;只有掌握了自然色的原理, 才能学会运用主观色。而且, 造型越准确, 变形越容易;自然色原理越谙熟于心, 主观色彩表现的能力越得心应手, 再加上严谨的构图训练, 学生才能在日后的创作中自如地将这些元素串联起来, 组成一幅完整的绘画。而事实上如我们所见, 这种流水线似的培养路径让掌握得好的学生倾向于固步自封——改变的性价比太低, 而且现实中大多数情况是有老师把学生带进传统, 却少有老师教学生突围传统——事实上他们自己也多是这种论调的受害者, 自身已画地为牢;在此近乎严苛的标准下画得“差”的学生自然深受打击甚至放弃绘画。

这种我们熟视的现实与课程设置之初衷的背离何以产生?原因是语境变了。服务于政治宣传的艺术时代已经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样式主流, 在今天, 忠于自我的艺术表达成为这个时代艺术家的普遍认同。这意味着他们所需要的技能基础不再是简单地复制、画准某个形体结构或光色关系。如栗宪庭先生所言:“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永远坚持个人的感觉。对杜尚和博伊斯提过的两个口号笔者深有所感, 一个是生活就是艺术, 一个是人人都是艺术家。它的革命性在于, 是艺术从繁难的技艺、从象牙塔中解放出来。”当语境时过境迁, 又怎么能够企图用过去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呢?因此, 面对今日的艺术语境, 这套“组合拳”便如一个既有的技术参考指南, 学生从中获得的营养无外乎业已存在的一些表达艺术想法的风格和技法, 而美术史的逻辑催生新的风格与技法, 如何能企图通过仅仅让学生一一了解过去的风格和技法就让他们从中“变化”出新的风格和技法呢?更何况历史进入后现代主义语境, 艺术早已不是风格和技术的罗列, 传达观念或成为艺术作品的新的使命。

三、针对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基础教学新尝试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 如何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回应这个问题?事实上, 笔者所在的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基础部近些年来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以其课程设置为例, 大一一年的课程为“造型语言基础之素描”、“造型语言基础之色彩”、“图式语言 (黑白) (色彩) ”、及“中国传统造型”, 在教学理念上已经开始将“素描与色彩分而治之”的概念进行合并, 并以具体的知识点教学为线索。具体来说, 以素描为例, 课程被分为“形”、“体”、“色”、“迹”;以色彩为例, 课程被分为“色”、“调”、“空间”、“迹”。而图示语言则重在用形式构成的元素来表达自我的想法;中国传统造型则开设书法与线描课。教研室只给出大的教学思路, 每个教师有相当的自由来调配整个课程的教学方案与细节安排。

在从教期间, 本人参与了前三门课的教学, 执笔的此刻也正进行着素描教学的实验。下面笔者将具体阐述自己的构想与实践。首先, 本人的思路是回到原点。回到原点意味着重新思考“‘基础’为何”这个问题。如果艺术的目标不再仅仅只是创作大型主题式绘画, 那么其“基础”自然已不限于为创作如重大题材做前期的技术准备——速写为搜集人物动态与场景素材、素描为准备写实造型能力和深化细节刻画、色彩为全幅作品着色。那么本人以为, “基础”还应该包括对学生艺术观的培养, 甚至可以说, 使学生以美术史的大构架为起点, 把艺术视为一门学科, 进行美术理论的相应阅读, 全面地构建起针对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 逐渐形成艺术观并最终从艺术的角度找到对自我与对外界的认知与表达——这也是使每个学生建立起自身对艺术评价标准的过程。而在这种观念下, 任何技法都可以成为表达自我艺术观念的手段。因此手段的获取或应被视为第二阶段的培养目标——而我们所熟悉的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的基础课培养模式多已形成在低年级 (大一或大二阶段) 应培养学生的技法能力, 到高年级进入创作课程的概念。而仅仅拥有技术却未经思维训练的学生在其后的创作课中的创造力很可能乏善可陈。

因此, 本人将教学分为两个部分:理论课与实践课, 并在系部教学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教学实验, 尝试打破所谓“素描”、“色彩”、“图示语言”的分隔, 再将其中的所有知识点按新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组合进行教学。

首先是理论课的讲授。虽然艺术院校中会开设中西美术史的相应课程, 但问题是进度慢, 细节庞杂, 学生难以对美术史大观形成概念。在基础部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下, 本人在六周的素描课中以美术史中每个时期艺术风格的形成的内部逻辑为切入点, 在四周的色彩课中以色彩在美术史中的发展为线索。以两条线索展开讲授美术史从古文明艺术——东、西罗马艺术——文艺复兴以来古典艺术、现代艺术、至后现代艺术的发展, 以快速导入与艺术家个案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清晰自己的思维或者技法处于哪个阶段, 并有助于他们打开眼界和思维, 在前辈艺术家的视点之上进一步进行学习。

其次是实践课的教学。笔者以为, 在视觉艺术的框架内, 其基本功的高下在于能否用画面的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或感受。以素描教学为例, 在当代艺术的背景下, 以苏派素描教学为主流的坚冰已见松动, 不再成为学院教学死死抱住的不变真理渐成为共识。当下应尝试打破单一的标准, 重新定义基础素描教学。李迪在其文《素描思考》中提出:“恢复并扩展对‘素描’一词的理解是很重要的, 否则有点大词小用了”, “素描的好处在于其方便而直觉, 亦能触及心灵, 触及神经。很少雕琢但见真情。看似简单但能深刻。”在教学中, 笔者亦坚持让学生从学会以视觉艺术的方式表达最简单的感受或想法开始。

在课程前期, 在经过美术高考模式化加工的学生思维禁锢的情况下, 先以肌理实验打开他们动手的欲望,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各种未曾发现的效果会促使其想象力与表达欲的复苏。当然, 以学生目前的年龄与见识必然会有其自身的局限, 这也正是伴随每周理论课的必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艺术作品的阅读会促使其艺术观的形成。在经历一本本草图的锻炼之后, 其思维由具象向抽象的转变、表达的艺术性转化的能力都可见提高。

课程后期再将其中有可能性的草图转化为较为成熟的黑白灰为主的作品 (可理解为素描) , 甚至色彩的呈现 (色彩课在此时作为技术准备进行有目的的插入) 。这一过程是自然而然的, 一开始就是以“找自己”为起点的, 所以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寻找的过程。重点是,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自己决定是需要用传统写实的方式去表现, 还是用随意的涂鸦方式来表现, 或者其它更多技术或综合材料的探索。此时, 如果是需要过硬的素描基础, 学生自己会在此过程中反复练习, 直到写实技巧充分成熟。如果一开始作品需要的是其他媒材或手段, 学生也会自动寻找资源解决技术问题。在以表达想法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看到, 只要学生有了感兴趣的方向, 技术不会再是表现手段中的障碍。犹如初为人父母之人常感叹受教于孩子的成长, 学生们被激活的创造力也让笔在课程中获益匪浅。

摘要:2016年的3月18日广州美术学院基础部举行了其成立十周年的教学展及研讨会 (广州美院造型基础部于2004年成立, 到此次活动举办时实际已有12年历史) , 国内八所专业美术学院和广西艺术学院的基础部主要负责人均到会发言, 介绍各所美院的基础教学发展现状 (四川美术学院是目前唯一没有设立基础部的专业美院, 但据此次与会发言的该校版画系系主任李川老师的介绍, 其成立基础部的具体操作事宜亦已提上日程) 。笔者于2013年从四川美术学院硕士毕业并进入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基础部工作至今近三年, 担任了“素描”、“色彩”、“图示语言”等课程的基础教学工作, 结合在日常工作中的所想和此次与会的见闻, 值此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基础部成立十周年之际将思路略作整理、成文, 望抛砖引玉使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的基础教学得到重视与讨论。

校庆贺信 篇1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正值你校并校xx周年之际,谨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热烈的祝贺!

xx年来,你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艰苦创业,勇于开拓,学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特别在土建学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你们在新世纪里,继续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团结进取,努力创新,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校建校周年贺信 篇14

值贵校建校十周年之际,谨向贵校致以热烈的祝贺!

贵校持“创办“百年名校””的信仰,关注不同个性的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北京大学提倡的“兼容并包”之精神相契合。

十年之中,贵校办学业绩突出,并树立了良好的社会信誉。近几年为北京大学输送了多名优秀学子,为中国高校输送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愿贵校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继续发扬“永争第一”的亮剑精神,为祖国培育更多栋梁之才!

祝贵校校庆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XXX

学院周年校庆贺信 篇15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打击乐团 成立于2003年初,创建宗旨是将打击乐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媒介,承袭中西经典,发扬传统,展现创意,演奏曲目包括京剧锣鼓、西安鼓乐、山西鼓乐、四川锣鼓、潮州锣鼓、新疆鼓乐、朝鲜族打击乐、土家族打击乐和西方古典打击乐、非洲打击乐、拉丁打击乐、爵士乐等中外打击乐名曲及中西方作曲家为乐团量身创作的现代作品。李民雄教授曾亲临乐团指导,江民惇、夏飞云、黄白、Marianne Steffe-Wittek(德)、Julia Gaines(美)、Wolfgang Mastnak(奥)、江赐良(马)、Ralph Bateman(英)等多位专家、顾问、作曲家都曾给予乐团大力支持与帮助。

乐团由余丹红担任团长,彭瑜担任艺术指导,成员均由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组成,其表演以活力、清新、热情、互动及乐、舞、歌、剧相结合为特点,将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融入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打击乐演奏之中。乐团自创建以来,参加的国内外音乐节和演出活动主要有“上海之春”、上海国际音乐节、中美学生交流音乐会、马来西亚ISME国际音乐教育会议“SHANGHAI SIX”专场音乐会、美国AOSA奥尔夫音乐教育会议“CHINA STYLE”专场音乐会、纪念贺绿汀诞辰一百周年合唱与打击乐音乐会、音乐教育国际会议打击乐与形体律动音乐会、庆祝上海音乐学院建院八十周年暨音乐教育系建系十周年打击乐专场音乐会、“响宴Ⅰ、Ⅱ——音乐教育系综合音乐会”等。

记者:此次音乐会曲目十分丰富,

我们在现场真切感受到什么叫“眼花缭乱”,观众的反响十分热烈。每首曲目从演奏形式到音乐内容都很不一样,能跟我们谈谈你们是怎样做到与观众良好互动和沟通的吗?

彭瑜:打击乐是最原始也是最现代的音乐,它本身具有节奏感强、震撼力大、直指人心的特点,而且其演奏形式多样,乐种丰富。音乐会的节目设计首先力求从形式和内容上做到变化多样、不雷同,其次我们积极发掘观众的节奏本能和表演天赋,自然地引导他们参与到音乐和表演中来。例如,在极富动感的拉丁乐曲《La Vida Es Un Carnaval》之前,我们以身体节奏、人声(西班牙语)与打击乐相结合、多声部合奏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引领观众跟我们一起演奏,并在全场观众的热情参与和倾情表演中引入乐队的正式演奏,之后又在乐曲的高潮部分再次带领观众参与表演,进行互动。事实证明:观众的反响十分热烈,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歌、舞、乐的结合以及音乐的参与性和合作性,正是现代音乐教育理念与打击乐紧密结合的重要表现。

记者:我注意到整场音乐会有一半曲目是您改编的,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学生的自编曲目,都很精彩,能介绍一下你们的编曲思路吗?

彭瑜:师生自编曲目的表演是我们打击乐团近年来的有益尝试,在积累丰富演出曲目的同时,拓展出更为自由、广阔的演出形态和空间,进一步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学科精神。我们编曲的思路主要在于广泛吸收好的乐种、乐曲和表演形式,充分发挥打击乐的音色、技巧等特点和音教系同学全方位的表演才能,既要学习和尊重传统,又敢于尝试和探索。比如,四物打击乐是朝鲜族的经典打击乐形式,《四物锣鼓乐》这首乐曲是将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朝鲜族传统锣鼓点进行整理、改编、组合而成的;《La Vida Es Un Carnaval》原曲是古巴salsa女王Celia Cruz演唱的歌曲,这次音乐会演奏的是专门为打击乐队与独唱改编的版本,还加入了乐队成员的伴唱、合唱和观众的互动;《彩虹糖的梦》是我们乐团首次尝试音乐剧表演形式,它充分发挥了我们音教系同学能歌善舞、能打能演的特长,这个节目特别受现场小朋友们的欢迎;《Cups、Yamko Rambe Yamko & 匈牙利舞曲新编》挑选自音教系节奏与打击乐课结业考试曲目,由本科二年级的七位同学自己编曲,融电影音乐、印尼民歌、古典音乐和拉丁节奏等多个音乐素材为一体。

记者:您带领同学们在台上的演出十分精彩,看得出他们每个人都很认真、很投入,能跟我们介绍一下您是如何做到跟学生如此融洽交流和合作的吗?

彭瑜:跟同学们磨合是个长期的过程,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你们看到的那样配合默契。我在每一次排练的过程中,都会十分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这个过程有时候会让我很头疼,但是随着每一次排练和演出,打击乐团师生的默契、友情都会更近一步,同学们在演奏技术、舞台表演,特别是在合作意识上都扎扎实实地成长了一大截,大家非但没有因为批评疏远我,反而经常因为从中得到触动和帮助而感谢我。我曾问过他们为什么,他们说:第一,虽然我有时也会发脾气,但我会讲道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前因后果和事情的严重性;第二,他们的不足甚至是纰漏,我总会当面跟他们讲,也会给他们改正的机会;第三,我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及时的帮助和鼓励。

记者:刚开始时,学生有哪些合作上的问题呢?

彭瑜:担任主要声部的学生会无故缺席,等他过两周再来时,我们已经换了同学、经过了数次排练,而他还大言不惭地问:“这个声部不是我打的吗?”压根就想不到要提前请假,因为如果主奏声部不到,整个乐队声音会很不平衡。类似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两件,太自我和缺乏合作意识是一些80、90后学生的通病,参加打击乐团给了他们一个学习与人合作的平台和机会。一个学生在乐团聚餐的时候走到我面前说,感谢老师给他机会,他很庆幸自己参加了这场音乐会。

记者:有没有善于协作的学生?

彭瑜:当然有,能够进打击乐团的都是在全系挑选的优秀学生。例如,有个同学从去年起就开始协助我做打谱工作,她主动承担乐谱夹的购买,前后分三次才把全部谱夹从家里搬到学校;还有几个同学长期担任乐团的通讯、协调和乐务等工作,十分认真负责。我们的每一场音乐会从搬场、乐器定位、舞台设计、服装、道具到节目简介、字幕、主持稿等,都是打击乐团师生自主完成的,大小事务和工作程序非常多,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家密切配合。经过不断的磨合,我想我们的团员学到最宝贵的东西是做人的道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收获了深厚的友情和喜悦。

记者:记得您当时在主持的时候

还介绍了乐团的老团员。

彭瑜:是的,这次音乐会是我们新老团员的一次大聚会。打击乐团很多老团员现在都是各单位的业务骨干,他们当中有很多人都说打击乐团的经历使他们受益匪浅。有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当天参加演出的老团员小号(化名)后来在微信中写道:“彭老师,太感谢您了,音乐会结束后的一周就有两个区的教研员来‘挖’我。”

当然,这些老团员对我个人和我们乐团给予了很大支持和帮助,如这次担任整个音乐会多媒体制作的电视台音乐编辑钥匙(化名)、担任儿童音乐剧前期排练的少年宫艺术指导成成(化名)都给予了我们很大帮助。下半场我自己担任主持的一大目的就是要对这些台前幕后的团员们表示感谢,因为只有我最清楚他们的真诚付出。钥匙后来坚决不收系里给的劳务费,他说他做这一切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对这个团有感情。音乐会当天还有很多即将毕业和正在继续深造的老团员在台前幕后帮忙。

记者:能谈谈您对乐团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和对将来的期望吗?

彭瑜:那天音乐会结束后,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沃尔夫冈·哈特曼教授对我说:“音乐会很精彩,体现了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和精神,我要预订你们演出的DVD。”上海市打击乐协会的陈少伦会长和邹文灏老师跟我说:“音乐会很成功,这个路子是对的,现在中国最需要打击乐师资的培养,全国有相当大的打击乐师资空缺。”

音教系打击乐团过去的教学、排练都是在集体授课的情况下实现的,同学们从对打击乐一无所知到达到今天的演奏、合作水平实属不易。现在,音教系可以招收打击乐专业的学生了,我希望能通过音教特色打击乐学生的培养,让打击乐团的演奏水平更上一层楼,希望通过音教系打击乐团这个平台,培养出更多、更全方位的音乐教育人才。

上一篇:年新员工转正自我鉴定下一篇:幼师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