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羽体会

2024-10-04

刘子羽体会(精选3篇)

刘子羽体会 篇1

观看《焦点访谈》体会 昨天看了中央一台的《焦点访谈》体会颇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发现我做的还远远不够,电视中在汉阳,有这样一位与污泥浊水打交道的疏捞工人——金帮红,他的名字在汉阳131个社区里家喻户晓,35年无怨无悔地躬身苦干,作为汉阳区水务局疏捞班班长,他熟悉汉阳主次干道上那3000多个窨井、城区方圆300多公里地下水道,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掌。金帮红能把一个捞沟的活儿干得风生水起、人见人爱,不单单是因为他干得卖力,还因为他自己爱琢磨、肯动脑,把活干得又好又快。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车管所也是这样一个先进集体。晚上七点正值下班回家的时间,记者来到了一家超市。这家超市是社区交警服务超市,在工作日的晚上七点到九点以及双休日营业,居民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在这里办理补领号牌、驾驶证换证、处理违章、缴纳罚款等,不用再跑车管大厅了。为了方便群众办事,南京市车管所推出了“一窗式”办公的服务,原本需要群众跑几个窗口才能办好的事情,现在在一个窗口就能全部办好。即使遇到一些异地违章的情况,现在也可以在车管所的“一号窗口”办理。

看完节目我深深体到了创先争优是一种激励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建设者们继续奋勇向前的手段和动力,始终保持自身和其成员的先进性是党的伟大事业的基本需求。争先创优和政德教育活动的开展则是满足此基本需求的根本之举。正如我党历史上一次次成功的思想教育、作风整顿一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创先争优为民服务必将使广大党组织更加团结、更加富有战斗力;必将使每个共产党员宗旨观念更加坚强、党性更加纯洁;也必将使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得到洗礼和升华。创先争优,重在创,重在争。创先争优,无疑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共产

党员充分调动和切实发挥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当是对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党性的考验、人性的考问、政德的考量。

曾几何时,在鲜红的党旗下,铮铮誓言犹在耳际,拳拳报党报国之心忠诚依然。而今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党对我们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人民对我们寄予了更高的期盼。

一是做好学习实践的模范。学无止境,热爱学习、努力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应自觉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贯穿于创先争优为民服务全过程,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带头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做到虚心向别的党员同志学习,切实提高自身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力,争做勤学善用、勇于创新的模范。

二是做好敬业奉献的模范。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争创佳绩的最好诠释。我们应时刻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弘扬正气,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在自己的岗位上起到表率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扬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本着对公司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极强烈的责任感尽职尽责,真正做到埋头苦干,无私奉献,贡献青春才智。

刘子羽

2012-5-5

刘子羽体会 篇2

公元前202年, 当刘邦首先入关, 攻克秦朝咸阳、秦二世投降之后, 约法三章, 使百姓在秦世暴政之后能安居乐业, 因此深受咸阳人民爱戴。项羽以勇力著称, 在古代一刀一枪的战争中, 勇力善战, 确能起到一定的决胜作用。项羽在战败了秦国主力后全俘了秦军, 而且还坑杀了秦军20万人。项羽到咸阳与刘邦会师之后, 独断专横, 推翻了刘邦所订的“约法三章”, 并自称为“西楚霸王”, 把刘邦封为汉王, 逼挤至巴蜀。

刘邦不服项羽的独断专横, 不久就发生了楚汉争战。由于项羽勇武有力, 屡败刘邦。汉王刘邦起用韩信为大将, 在垓下 (今安徽归固镇) 布下了十面埋伏, 把项羽的10万人马里外几层地团团紧围在垓下楚营内。项羽突围未成, 楚军死伤过半, 只得逃回垓下营内。

项羽见大势已去, 决定于黎明前冲出重围, 返回江东。项羽的爱妃虞姬自知难于一同突围, 遂自刎而死。京剧中的《霸王别姬》, 就是演唱了这段故事。

项羽别姬后, 跨上乌骓马, 带领800余名骑兵, 一路厮杀, 向南突围。脱围后驰至乌江, 只剩他一人一骑, 自感无脸见江东父老, 遂拔剑自刎而死。

楚霸王自刎乌江, 汉军获得最后的胜利。

以描述此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十面埋伏》是琵琶传统独奏大套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乐曲之一。《十面埋伏》, 又名《淮阴平楚》, 曲谱最早见于1819年的《华秋苹琵琶谱》上卷, 其后又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瀛洲古调》、《养正轩琵琶谱》等十多种, 虽有多种小标题和奏法, 但乐曲表现的内容都大致相同。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历史悠久。唐代, 白居易 (公元772—846) 曾写过一首《琵琶行》, 诗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桨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 四弦一声如裂帛。”可见那时的白居易就曾听到过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在明代王猷定 (公元1598—1662) 《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中, 有关于当时著名琵琶演奏家汤应曾弹奏《楚汉》的生动记载:“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 声动天地, 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 有金声, 鼓声, 剑弩声……至乌江, 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史记·项羽本记》记载:“项王军壁垓下, 兵少食尽,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楚歌, 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上骑’‘乃自刎而死。’”这说明, 《楚汉》所描写的情节内容和音乐形象, 与现在的《十面埋伏》很相似, 而到目前为止, 《楚汉》这首琵琶曲谱还没有发现, 可见, 以描写楚汉在垓下决战为题材的琵琶曲《十面埋伏》, 于明代就已在民间流传了。

自清代以来, 传统大套琵琶曾有浙江、直隶、无锡、浦东、平湖、崇明等流派。同一乐曲, 在乐谱、指法、风格等方面, 各个流派都各有特点。以《十面埋伏》来说, 现在能继承并演奏的, 传统流派只有浦东、平湖、崇明、汪派及刘德海新版五个传派了。

每个版本, 都有着各个流派的风格特点, 都有着各自的独到之处。

我所学习演奏的是刘德海先生的新版《十面埋伏》, 它是在汪派卫仲乐演奏谱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在学习和演奏过程中, 我逐渐体会到它与传统流派浦东、平湖、崇明、汪派四个传派相比, 更能让听众听懂音乐, 普及传统音乐, 不仅较好地保持了汪派武曲铿锵有力、气骨不凡的气质风范, 而且继承了传统艺术的各派之长, 创造性地将原来传统流派所演奏的十几分钟的结构经过浓缩删减, 还运用了新的演奏技法, 使乐曲各段变得简洁精炼, 脉络清晰, 景在意存, 在短短五六分钟内就能使广大听众置身于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刀光剑影、千军万马的古战场面, 使人如临其境, 通俗易懂。全曲共分十一个段落, 分别为:《列营》、《擂鼓》、《号角》、《吹打》、《走队》、《埋伏》、《小战》、《大战》、《箫声》、《呐喊》、《传号收军》, 每个段落我都有深刻的体会。

全曲以《列营》为引子, 其节奏自由, 富于变化, 一开始就抓住了古战争场面的特点, 以模拟鼓声的手法, 在技巧上充分运用了琵琶“拂轮”的爆发力, 在琵琶的高音区向人们展现出了列营的庄严、威武, 展现了汉军强大的阵容和磅礴的气势。速度由慢渐快, 连续不断地拂轮, 一气呵成到高音, 一下把人带到了空旷的原野, 营造出一种大战之前的紧张气氛。曲中到7时突然由强音变弱音的处理, 使人心弦紧绷, 造成一种神秘感。音区由高音区进入中音区, 最后落在低音区, 有着明显的音色对比, 调式调性也在不断变化着, 在演奏慢起渐快时, 增加了一定的紧张度, 在最后16小节中的三连音都用“弹”来处理, 给人简练、紧凑的感觉, 为乐曲带来了推动。

随后, 一声深沉、充满力度的鼓声响起, 鼓声此起彼伏, 滚滚而来, 这是全曲的第二、三小段《擂鼓》和《号角》, 即是传统版本《擂鼓》、《掌号》、《放炮》, 这是一段过渡性的部分, 在音乐上起到一种连接的作用, 也是在古代主帅升帐前不可少的礼仪程序。擂鼓声由慢渐快地自由演奏, 与传统版本不同的处理就是将传统谱中的三次反复、表示的三通鼓, 只做了一次处理, 既简练突出, 又点明主题, 而新版号角的音型节奏和最后一小节的滑音处理既紧凑又形象地表现出了战前冲锋陷阵的口号, 使人听了热血沸腾, 勇往直前。

《吹打》, “吹打”是古代军营举行重大仪式时由吹奏乐与打击乐合奏的音乐, 这种音乐是由吹管乐器演奏旋律, 锣鼓等打击乐器协同组合而成的, 所以叫“吹打”。这段是全曲音乐材料的核心, 是全曲唯一一段节奏稳定、旋律性较强的段落, 它以庄严、雄伟而带有歌唱性的旋律, 向人们展现了主帅升帐时的情景, 以及士兵们有条不紊和斗志昂扬的情绪。在演奏这段时, 传统的版本大都在子弦上用了“长轮”的奏法。浦东派用了“拂划轮”奏法, 平湖派用“轮带拂”奏法, 汪派用“勾轮”, 崇明派则用了“滚”的奏法, 又随曲情, 在“滚”的演奏中加用了“扣”的奏法。而新版中的《吹打》, 刘德海先生集各家所长, 以“扫轮”开始, 自由延伸后, 歌唱性地进行演奏。我在演奏时将本段分为两部分:前4小节为引子部分, 节奏自由、抒情, 音量音色要对比明确, 左手颤音由慢渐快, 换气后从四四拍起的长轮子弦开始, 按音型的流动和强弱变化模仿了吹管乐声, 而挑空中, 空老、空缠弦则模仿打击乐声。在所有挑空缠弦时右手位置偏下, 而挑空老弦时位置则偏上, 这样的处理是为了突出节奏型和模仿打击乐声的变化。第二部分是从43小节的抹轮开始, 从弱起到整体乐句的渐强, 54小节的拂轮演奏时要在情绪上有所变化, 好像是随着主帅检阅一队一队披挂待战的士兵一样, 队形整齐, 步伐矫健。最后的煞音要干净, 这样才能体现出主将升帐, 众兵将肃静排列、待命出发前的气氛。

新版中的《走队》, 即是传统版本里的《点将》、《排阵》。传统版本均用“风点头”指法, 但在具体演奏方法上, 又各有不同。以本段为特点的有两派:一为崇明派, 在本段名称《吹打二》与《吹打三》, 先用“扣弹挑弹挑”, 后用“扣抺弹抺”奏法, 曲调音也另成一式, 与其他几派都有较大不同, 是其特点。二是新版这一段在演奏上采用了“分”、“摭分”、“挑扫”的指法, 这三种指法奏出的音型强弱鲜明, 节奏整齐紧凑, 音调跳跃有弹性。从标题的提示和音乐中就能清楚地表现出古代战争步骤的严谨。这一段我在演奏时分了两个层次:前一部分是74小节前, 曲调慢起渐快, 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和后半部分的“挑扫”贯穿到底, 每一后半拍用“扫”的奏法, 体现了和弦音的力度, 进一步加强和均匀了节奏感, 使乐曲结构有条不紊。而整齐、统一的节奏在情绪上表现出训练有素、步伐矫健的勇士胜利的信心, 也为过渡到乐曲的高潮部分做了充分铺垫。我认为在演奏这段时主要以节奏、力度和速度的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 节奏要稳, 气势要强。

下面进入全曲的第二部分, 这部分主要是描写楚汉两军生死决战的激烈场面。它包括《埋伏》、《小战》、《大战》、《箫声》、《呐喊》五部分。其中《小战》、《大战》、《呐喊》是整个乐曲的主要篇幅、精华部分, 也是全曲的高潮。

《埋伏》一段, 是表现汉军在垓下用一种“十面埋伏”的战术, 把楚军围得水泄不通, 在战前寂静的夜晚, 伏兵重重, 营造出一种神秘、紧张的气氛。“埋伏”以变宫为角, 转入A调。在结构上与前面的《吹打》有相似之处, 各派在开始的每句处大都由慢渐快的速度处理;长音大都用“长轮”奏法, 崇明派则用“滚”法, 有时还在“长滚”的同时, 加用张力音。新版中的处理则很有特色, 在开始的泛音处演奏力度稍弱, 过后一个乐句紧扣一个乐句, 像连环扣一样营造出一种寂静、紧张的气氛, 在描写急趋而走的短节奏后面, 又出现一段长轮, 这形成了鲜明的节奏对比。在演奏这个乐句时脑中应有这样的画面:数十万汉军奔到垓下的敏捷动作, 人们屏住呼吸, 全神贯注地监听着风吹草动。这样的音响效果使人感到战斗前的寂静以及其中所隐含的一种杀机。

《小战》, 旋律的素材也是来自《吹打》段中的短小乐句, 组成音型, 在不断变奏中延伸。这段描写了两军短兵相接的战斗情景。新版中做了节奏的调整, 给人以战中紧张而又不稳定的感觉。这段运用了琵琶特有的沙音的音色, 形象地描绘出了矛盾相碰、刀枪相击的声音。在传统版本演奏中争斗愈来愈激烈时, 有的传派由“弹挑”单音改用“划拂”四条弦;有的传派则用了节奏浓缩的手法;有的传派又分别表演了马战与步战的不同场面。而新版的处理则是在音型模进时速度加快, 力度加强, 把音乐推向了全曲的高潮。

《大战》是全曲主要乐段之一, 用速度极快、音量强大的“扫拂”四条弦指法, 形容楚军被汉军重重包围, 汉军从四面八方铺天盖地地杀来, 汹涌澎湃, 大有气吞山河之势, 场面壮观, 形成了很强的音乐效果。

随后, 在乐曲中的《箫声》虽然一现即逝, 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呜咽的箫声仿佛带着人们走进了一个心理战术的传说:刘邦的谋士张良, 叫会说楚地方言的军兵, 在楚营外用萧吹楚歌, 唱楚地歌曲, 用以动摇楚军军心。深夜寂静, 楚营四面都是楚歌声, 项羽听见以为西楚已失;楚兵楚将们思家厌战, 纷纷逃散。项羽见大势已去, 于黎明带剩余将士重返江都, 爱妃虞姬自知难同突围, 自刎而死 (京剧中的《霸王别姬》, 就是演唱了这段故事。) 。我在这一段的演奏处理上, 重点放在了左手压弦的密度上, 本段演奏为弱板, 和后面的《呐喊》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 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呐喊》是本曲的高潮乐段。运用琵琶推并双弦的特有技法, 左右手协调配合, 力度不断增强, 使乐曲达到高潮, 增添了艺术的感染力。新版本中的三个再现在音色和技法上有明显对比, 而轮指的再现和最后两个上下滑音和煞的特殊处理是冲向高潮的部分, 使我在演奏时完全沉浸在激烈的战争中:厮杀声、马蹄声, 战鼓隆隆, 铁骑驰骋, 呐喊厮杀……惊心动魄, 气势磅礴。

在全曲的尾声部分《传号收军》, 带有喜庆吹打曲牌的性质。新版中特殊的技法和节奏向人们展现了汉军打败楚军后欢呼胜利的情景。此时的琵琶演奏者应演奏出胜利者强大的气势以及将武器高高举起、欢呼胜利的喜悦心情, 结尾像歌颂英雄一样辉煌结束。

每次在演奏完全曲时, 我都深深地陶醉于其间, 使我不由想起众多西方交响曲如贝多芬的《命运》、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加勒比海盗》中的插曲等, 强烈的音乐震撼表现了西方文化的魅力。而琵琶的《十面埋伏》仅用一件乐器就能够演奏出这样大的战争场面和激昂的战斗情绪, 真正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精神和中华民族乐器的魅力。刘德海新版《十面埋伏》, 在保持传统艺术精华的同时, 又不断创新, 将传统乐曲中的魅力再深挖。他的音乐雅俗共赏, 拉近了演奏家和听众之间的距离, 使琵琶演奏在博大精深的艺术之路上, 不断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认为刘海德的新版《十面埋伏》在保持精华的同时, 广纳博采, 兼收并蓄, 深挖了艺术本身所蕴涵的无穷的魅力, 使旧曲新弹, 气势恢弘。刘德海的新版《十面埋伏》与传统流派浦东、平湖、崇明、汪派四个传派相比, 更能让听众听懂音乐, 普及传统音乐, 不仅较好地保持了汪派武曲铿锵有力、气骨不凡的气质风范, 而且继承了传统艺术的各派之长, 创造性地将原来传统流派所演奏的十几分钟的结构经过浓缩删减, 又运用新的演奏技法, 使乐曲各段变得简洁精炼, 脉络清晰, 景在意存, 在短短五、六分钟内就能将广大听众置身于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刀光剑影、千军万马的古战场面, 如临其境。以上仅为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有不当之处, 还望方家赐正。

参考文献

[1]林石城.琵琶名曲选浅说.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3.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11.

[3]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中华书局, 1962.11.

[4]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十面埋伏》汇编.1993.

[5]吴玉霞.中国琵琶名曲指导.南京先恒音像有限公司.

[6]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编.执行主编李光华.琵琶曲谱.

[7]林石城.琵琶名曲选简介.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

[8]朱荇青, 杨少彝传谱.任鸿翔整理.平湖派琵琶曲13首.人民音乐出版社.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体会 篇3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的效果。而“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也必须是以理解为基础的,理解就是必须遵循语境原则。“语境,是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语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语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教师教学用书》)

鲁迅先生悲愤的情感贯穿作品始终,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境入手,去揣摩在特定的语境下词、句、段的表现力和修辞、语法的作用。如在第一部分对“正告”的理解,第一、二部分里“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三次出现,所指对象分别是什么?每个词语都有它的词典义,“正告”的词典义在这里显然是说不通的。学生经过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正告”就是郑重告诉,“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分别是针对刘和珍、魑魅魉魍的世界、忘却的救主,表达对烈士的悼念、对敌人的揭露、对庸人的唤醒。再如文中曾四次写到刘和珍的微笑,每次表述又有所不同,其一意在说明刘和珍是和蔼善良的青年,其二是以刘和珍的善良反衬反动派的凶残虐杀,其三是以一当十,侧面表现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

对语段中的关键词语,采取增减、调换等方法,有利于学生揣摩语意,增强语感。第四部分抒写鲁迅先生听到噩耗时的惊愕。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虚词,如“居然”“但”“竟”“然而”“也”“况且”“更”等。采用删掉虚词和保留虚词的对比朗读后,让学生体会它在情感表现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给文章所带来的一气呵成、回肠荡气的力量美。

靠语法不能解决阅读上的根本问题,但阅读到了一定程度,语法能起锦上添花的作用。如“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相互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是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先让学生找出主干,把“明证”改为“证明”,再找出“证明”的宾语;然后理出这段中三个句子的关系,主要是理清递进、选择等复句关系,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距今已有八十多年,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认知水平,仅凭文章本身去理解作者的感情还是比较困难的。课前,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材料,来渲染教学情境,使课文语境与课堂情境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如在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悲愤的情感之前,不妨用这样的导语:“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让我们打开课文,通过字里行间,用心去感受这血泪凝成的同声一哭。”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敢于直面与正视就是真的猛士,笔者将“必须敢于正视,这样才可以敢想、敢做、敢当”(《论睁了眼看》)这句话用投影打出,学生纷纷回答,分析鞭辟入里:正视是首要条件,真的猛士必须敢于面对黑暗的现实,只有如此,才会激起变革的斗志,才会为改变黑暗的现实而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如果没有面对的勇气,他在敌人屠刀面前,轻则消极遁世,重则变节投降。

作者对请愿态度的理解是教学难点,让学生读《空谈》中有关内容:“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作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失算。”“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这是多么大的损失。”“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鲁迅对请愿不是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催人改进斗争方式,这正是鲁迅的深刻之处,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鲁迅确实是一位导师。

一篇鲁迅的杂文,在语境的训练下,在教师的引领下,唤起了学生的同感,文章被学生解读得几乎淋漓尽致,这是难以想象的。借用鲁迅先生文中的话语“奋然而前行”,语文教学也应当“奋然而前行”。但是语文教学的方向、目标在哪里?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潜心挖掘开辟一个新的世界,一个理想的新世界,其实在作者文本的这片家园,训练语境,咬文嚼字,体悟情感,这最本真自然的方法,应是我们要探究的方向、目标。入乎其内领悟意蕴,出乎其外探求规律,教师和学生都应合理地研读文本,躬耕语境的园地。

上一篇:教育部网站体测数据上报流程下一篇:超实用满月宝宝的护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