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浜英语的跨文化解读(通用4篇)
洋泾浜英语的跨文化解读 篇1
洋泾浜英语的跨文化解读
洋泾浜语言是一种混合语言形态,把它作为跨文化传播的特殊形式,可以管窥第三文化雏形的形成过程.第三文化回避了文化普世化和文化多元化这两种极端的.文化发展趋势,而且在承认话语中心的前提下,以语言传播为基础,进行与异体文化的沟通,从而使自身既保持了独特性,又具有了异质性.这些特点,使得它将成为当前跨文化传播的一种发展方向和态势.
作 者:赖小燕 LAI Xiao-yan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刊 名: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7(2)分类号:G04关键词:洋泾浜英语 跨文化 第三文化
洋泾浜英语的跨文化解读 篇2
洋泾浜本是黄浦江一条支流的河名, 位于从前英、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之间的界河, 后来被填成一条马路, 成为今日上海的延安东路。由于外国商人常在附近做生意, 同当地人之间的语言交流非常频繁, 很多没有收到正规英语教育的中国人为外国人打工, 只能用不伦不类的英语与其交流, 这样一来二去, 这种中英混杂的语言, 不讲语法把汉字逐词用英语进行表达的一种混合语就应运而生, 人称“洋泾浜英语”。如, Longtimenosee. (好久不见了。) 。有这样一个洋泾浜英语笑话, 某洋行老板叫司机去大光明电影院去买戏票, 他空手而归, 说:“Manmountainmansea, todaynosee, tomorrowsee, tomorrowsee, samesee.老板字字句句都听懂了。今天的英语学习者听到这些蹩脚的英语会忍俊不禁。常见的洋泾浜英语还有:
wherewhere:哪里, 哪里
peoplemountainandpeoplesea:人山人海
doublehorsedoubletiger:马马虎虎
sevenupeightdown:七上八下
goandsee:走着瞧
goodgoodstudy, daydayup: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nothreenofour:不三不四
网络英语, 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 是从正规英语中派生的, 有将英语词语字母化, 也有利用英语的谐音或转义, 也有对一些单词进行简写, 对规范英语词汇进行再造的一种新型英语。比如常见的网络英语表达有:
AFAIK=asfarasIknow就我所知BF=boyfriend (男朋友)
CUL=Seeyoulater.再会DIY:DoItYourself (自己动手做)
FTF=facetoface面对面
2、形成的原因、特点分析
同样语言,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会因自然、文化环境的不同而造成差异。正因为从十八世纪上半叶起, 上海贸易地位日增, 交流贸易的迫切需要, 才使得英语在中国的使用出现变异, 在中国造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洋泾浜英语。洋泾浜英语的最大特点是简化的语法体系及有限的英语词汇, 因此需要使用迂回或比喻的方法来表达许多精细的语意。像这种拾起仅有的几个英文单词, 胡拼乱凑的语言, 外国人一样能领会, 这也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也具有语言的创造性。而网络英语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英语语言形式, 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化和图片, 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 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常见有以下几种: (1) 使用英语缩写词, 如, WTO (世界贸易组织) GDP (国内生产总值) IAE:In?any?event (无论如何) 它们大多是用首字母或发音相似的字母代替整个单词。 (2) 直接使用英语单词。如, E—mail电子邮件、Windows视窗、Office2000办公软件、TCL王牌、Nike耐克等等。 (3) 大量使用英语音译词和意译词。如, 快餐fastfood、白领whitecollar、蓝领bluecollar。再如fans不叫fans, 叫——粉丝。这种从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 发展神速, 这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 正越来越流行, 越来越多的被广大的网络人群和青少年所接受了, 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大有蔓延的趋势。
3、结束语
洋泾浜英语和网络英语有相似之处, 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起初都是为了方便交流, 用一些简单的单词或字母达到沟通的目的。网络英语起源于洋泾浜英语, 可以说是洋泾浜英语在网络世界里的有一种延伸和变体。但他们又有很多不同之处。洋泾浜英语产生于20世纪初的旧上海, 使用的人群主要是一些没有收到过正规教育的小商贩, 出发点是为了与外国人进行贸易。而网络英语是由于网络的兴起, 青年人在网民中占据绝对优势, 他们崇尚创新与个性, 常会使用一些英文来代替我们熟悉的母语, 不仅出于表达洒脱、活泼、诙谐、幽默的需要, 也是出于表达他们的时髦和前卫, 因此在网络聊天中创造的一种流行的英语语言。虽然网络人群很复杂, 但一般都受过正规的英语教育, 而且网络英语的编写者对语言学的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英语知识或词汇很丰富, 他们往往利用英语的特点和优势将规范词汇进行再造, 更便于网络中的快速交流。这种网络英语迎合了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和年轻人的心理, 迅速在互联网的蔓延开来, 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势。
面对网络英语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泛滥的形势, 肩负“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们也不免忧心忡忡。国内有一些语言专家甚至将网络英语称为21世纪的“洋泾浜”, 他们认为这种“新洋泾浜”的泛滥污染了英语的纯洁性, 影响了英语的健康发展。但是, 也有不同的声音“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 使用网络英语也是个人的自由。”上海复旦大学现代英语研究所所长熊学亮教授告诉记者, 网络英语是从正规英语中派生的, 用于交流, 也便于交流, 是对规范英语词汇进行再造的结果。我相信网络英语对英语的“教”与“学”是有帮助的。对于这种现象, 尽管不同声音, 但作为一种语言形式来说, 就有它存在的理由,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几乎都接受了文化的影响, 英语也不例外。
摘要:英语在中国的使用和发展造就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洋泾浜英语。它是指不讲语法把汉字逐词用英语表达的一种混合语, 而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有出现了一种新的洋泾浜英语——网络英语。本文着重对这两种英语的形成原因特点进行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洋泾浜英语,网络英语,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方梦之主编:《译学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英语在中国文化中再生》光明日报2003年4月15日
[3]《英语知识》2008年第20期
洋泾浜英语的跨文化解读 篇3
关键词:回民街英语;社会文化理论;发展路径;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97-03
回民街是中外游客来西安必去的旅游景点之一,伊斯兰文化的结晶大清真寺坐落于这条古巷里。改革开放后,回民街以陕西民间艺术品为另一特色,如皮影、剪纸画、老虎鞋等,每年春节前后及4月至10月为其旅游旺季。本文拟从社会文化理论角度出发,采用观察访谈法及追踪调查法,描述回民街英语的发展路径及本质特征。为了找到答案,本文提出假设:假设一,回民街洋泾浜英语的发展路径为语言及非语言的融合,主要依赖于语言发展,语言发展路径将会经过以下过程:言语→语块→句子;假设二,店主的语言输入不足,加之回民街英语也仅仅满足交易所需,回民街英语属于语言石化现象。
一、解析社会文化理论
理解话语涵义是建立在语言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之上,需结合具体语境,而不是从语言本身出发。社会文化理论来源于巴赫金的对话主义理论,认为对话是任何文本的本质特征[1]。凌建侯则认为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它只能是在交际中获得生命,即获得生活的意义。一切话语的共同属性就在于,它们都是语言在一切领域里言语交际条件下的实现与具体化[2]。
社会派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体现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语言存在于社会交际活动中,与文化混为一体,二者无法分割。其研究方法更侧重于从主位角度描述,收集自然交际语料,阐述二语交际者如何在与别人的交际中成功地表述自己的意思[3]。与此理论相关的研究有秀水街英语。秀水街英语属于社会语言学研究范畴,描写秀水街英语的语言特点、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并得出结论:秀水街英语不会向克里奥尔语发展,也不会发展成为标准英语[4]。
二、研究方法
回民街英语的使用者以中青年为主,本文选取一名女性穆斯林店主作为跟踪调查对象,年龄40岁,无英语学习背景。语料收集过程为8个月,即2011年4月至2011年11月,每隔两周做一次田野调查,借助录音笔(三星YP-VX1)共收集自然语料45条,其中18条为有效自然交际语料。出于道德考虑,笔者与语料提供者达成协议。研究语料均为店主与外国游客的自然交际语言。不同时段的语料通过人工反复听取转换成文本文档。听取录音时,错误发音、发音时长、话语重复、语音语调需做标注。本论文中,标记符号及缩写形式如下。T指代游客;Tn代表不同的游客;S指代店主;V指代录音;Vn指代录音时自然生成的顺序;“^”表明使用计算器;“↘”表示降调;“↗”表示升调;“↘↗”表明降调转变成升调;“↗↘”表明升调转变为降调。
三、个案研究
此章节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从语音、词汇、语法特征来论证引言中所提出的两个假设。
(一)语音
首先,选用汉语中相近语音进行替代。英文语音/?覸/,/au/,/t?蘩/发为汉语相似语音/ /,/ɑu/,/t?揶‘/。比如在外国游客问及漆器时,店主将lacquer['l?覸k?藜]发成['l k?藜];询问外国游客出价时,其则将how[hau]much[m?蘧t?蘩]发成汉语相近音位how[hɑu]much[m?蘧t?揶‘];当其表述游客出价较低时cheaper[t?蘩i:p],其固化语言则为cheaper[t?揶‘i:p].其次,双元音/ei/则由英语中的单元音/e/替代。如店主在描述其物品翡翠(Jade)时,将[d?廾eid]发为[d?廾ed]。
其发音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以包含词汇Lacquer的两段语料为例。
第一段语料V019选自2011年6月17日:
T1: No, its very expensive. This is only wood.
S: Yes, only wood, for this lacquer['l k?藜]么。
第二段语料V030选自2011年7月4日:
T2: Fifteen cents each.
S: Ok, this lacquer ['l k?藜] box. Give you this^, friend. I give you^.
语料中lacquer ['l k?揶?藜]及how [hɑu] much [m t?揶‘]均无明显的语音变化。
因此,其语音特征表现出替代原则(选择相近汉语发音)及简化原则(英语元音之间互换),且发音方式保持不变。
(二)词汇
词汇仅仅满足交易所需,如表述价格的词汇,How much, You, how much?, Each how much?, You say, Friend price;描述物品的词汇, manual, lacquer, wood, jade, Happy the baby, good, best, quality, cheap;招徕游客所用词汇, come in, have a look, wait moment, wait, lose money, no money.其次,其语言中混杂汉语语气词、动词及陕西方言,如“么”“来”“sei皮家家子”。谈及工艺品的价格时,店主则用陕西方言表述情感:
V040(选自2011年7月20日)
S: Souvenir, fifteen.endprint
T4: Fourteen! Ten! I have ten, have twelve!
S: sei皮家家子, Where are you from?
陕西方言中,“sei皮家家子”指代极为吝啬小气之人。此语料中,则表现出店主对游客的出价不满之意。
当招徕游客时,则使用汉语词汇“来”,附之相应的身势语。如以下语料V026(选自2011年4月30日),
S: Come in, 来. (gesture)
T3: Ah, different color.
描述物品,习惯性地添加汉语词汇“么”,用以增强其语气,正如以下语料V010(选自2011年6月17日)所示:
T1: No, its very expensive. This only wood.
S: Yes, only wood, for this lacquer 么。
因此,其词汇显现出有限性(仅满足交易所需)及混合性(英汉词汇混杂)两方面特征,且通过跟踪调查发现并无新词汇融入到其语言中,呈现出一种稳定的交际模式。
(三)语法特征
语法特征可从5个方面来阐述。第一,回民街英语以语块为主要特征,如交际所用话语,How much,You, how much ,Each how much;第二,缺失谓语系动词。当其向游客描述筷子制作工艺时,其使用This wood, Sir,易接受用语为This is made of wood;当其描绘女式包的质量时,使用语言Yeah, this best, good quality,可接受语言为Yeah. This is the best bag. This is of good quality;第三,缺失助动词。达成交易时,其通常问及游客You buy any something?易接受用语为Do you want to buy something else?询问游客所需物品数量,其采用How many you want的表述方式,而How many do you want更为标准;第四,单数第三人称的不规则使用。当其招徕游客时,其使用语言Come in, you sees more,而规范的表述方式为Come in and you will find more bracelets;第五,语言表征方式主要以汉语搭配及汉语句法特征为主。如表达方式Big money, You, you best price, Smaller, smaller one, Give you forty five, Ok, ok, give you, Give you ten, ten.
以上为回民街洋泾浜英语的语法特点,其语法特点是否石化需要通过不同时期的语料得以验证。
V024
S: Have a look.
T2: How↗much↘are they?
S: How↘much↘^.
T2: Im sorry.
S: I get more. Ok↘, I mean.
T2: Sorry.
S: Come in, come in, come in, come in.
S: Come in here, Sir, come in, come in here.
S: This is Chinese long life.
T2: Very nice.
S: How many?
T2: One.
S: How↘much↘ ^ . Okay, very cheap. You, How↘much↘?
T2: Fifty? Forty? Its not good luck.
S: Ok↘, Ok↘, this one^?
T2: Ok, Thank↗you↘!
S: Thank you. You buy something?
T2: No↗↘.
S: Ok↘, Bye bye.
上述语料选自2011年5月15号,为店主正在出售其工艺品(筷子)。语块、单词及不完整的句子构成话语主要成分,缺失系动词,如This wood, Sir,缺失助动词,如You buy something.
在不同时期所收集的语料中,诸如How much,You, you price, You, finish, Jade. Give you ten, ten, Ten, ten, Friend price. No friend^, Same, same么,此类表述方式都是以单词、语块及不完整句子构成。语法特征保持不变,缺失系动词如This for me no money,以汉语语法体系为特点,如This good quality(这个质量好),Give you ten, ten(这个十块钱给你),you, you price(你来出个价)。
因此,我们得出结果,回民街英语的语法特点呈现出固化特征,主要是由单词、语块及不完整的句子构成。
四、穆斯林文化
首先,从服饰剖析穆斯林文化。在回民街,随处可见带着礼帽的男士及戴着盖头的女士,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人民认为这是妇女的羞体。此店主为中年已婚女士,所戴盖头为黑色,以示素雅端正。在回民街,还可见少女戴绿色盖头,以示秀丽清俊;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以示干净持重。回族妇女的传统服饰为大襟衣服,在追踪调查期间,此店主以穿黑色、灰色衣服为主,很少见其穿亮色衣服及短袖衫、短裤、裙子。回民街为回族聚居区,回族女青年平时只戴盖头,穿着随意,以亮色如绿、蓝、红为主;其次,2011年阳历8月1号至8月30为回族斋封期,此店主白天不饮不食,8月31日(即开斋节)店主则暂停营业,庆祝开斋节。斋即为斋戒,回族统称“封斋、闭斋、把斋”,斋戒一月,每日日出前进食,日落后开斋,白天不饮不食,以示专事真主,磨练意志。开斋节日期及其他重要节日按照伊斯兰教历来定;最后,该店主遇到与其有着相同信仰的外国游客,色俩目亦为主要问候方式,店主行色俩目,致“安色俩目阿来库木”(Assalamu Alaikum/求主赐你们平安),穆斯林游客回致“吾阿来库木色俩目”,(Alaykumu alāmun/意为求真主也赐你平安)[5]。以上为穆斯林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
通过对此穆斯林店主的跟踪调查,回民街英语发展的最初路径得以验证,即由词汇→语块→句子。回民街英语自1978年形成,其初始形式仅为单词。随着交易的深入,又发展到以语块为主。完整的句子是其发展的最高形式,预测其很难达到,因为穆斯林店主没有任何英语学习背景,唯一的语言输入即来自外国游客的残缺语言。加之店主满意其语言现状,并无学习标准语言的动机,外国游客了解其语言表述方式,不会影响其生意所需。回民街英语的发展路径融合了语言与非语言的要素,以语言为主导。店主谈论价格主要借助计算器,引导游客,描述身高。回民街英语在语音、词汇及语法规则上均无明显变化,其属于一种语言石化现象,且具有鲜明的穆斯林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Bakhtin, Mikhail.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Four Essays[M]. Austi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
〔2〕凌建侯.巴赫金话语理论中的语言学思想[J].中国俄语教学,2001,20(3):32.
〔3〕文秋芳.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论战[J].中国外语,2008,5(3):16.
〔4〕左雁.“秀水街英语”及其使用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9.
〔5〕Tarif Khalidi. The Qur'an: A new Translation[M]. London: Penguin Classics,2009.
浅析洋泾浜英语 篇4
关键词:起源,特点,影响
一、历史起源
洋泾浜——原来是上海的一条河流,位于从前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间。晚清时期,有许多通事、华商、跑街在这一带附近与外商接洽生意、买卖货物。久而久之,它成了十里洋场的代名词。后来,它被填为一条马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时至今日,这条已被填没85年之久的河流还经常被人提起,但其身份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个语言现象——洋泾浜英语,也被称为皮钦语(pidgin).
在大多数人心里,洋泾浜就是土不土、洋不洋的混合物。至于“pidgin”一词的由来,专家们在考察大量资料后一致认为:p i d g i n来自于中国人对英语单词“business”的不标准发音。洋泾浜现象不是中国所特有的,而是出现在世界上许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明初开始,中国实行海禁政策,只允许外国商人在广州开展对华贸易,于是中国首先在广州出现了pidgin(皮钦语)。近代后,上海出现了租界,迅速地从一个普通县城发展成为全国最大地经济中心和贸易港口,西方人将其视为“冒险家的乐园”“东方巴黎”,大量涌入,语言交流的机会骤增。来自广州等通商口岸的通事们把皮钦语带到了上海,但很快被本地化了。皮钦语在上海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跟洋人打交道的每个中国人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由于这些生意、货物买卖大都发生在洋泾浜河流附近,人们开始把这种出现在上海的p i d g i n English称为洋泾浜英语。
二、特点
洋泾浜英语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英语。这种变形首先起因于外来者:他们为了使当地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常常在语言上做出让步——简化自己的语言,加入一些当地语言的成分。于是这种变了形的外语就成为当地人模仿的榜样;另一方面,当地人在掌握这种语言的时候,会受到自己语言中语音、语法规则以及表达习惯的干扰,又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又被外来者所接受。最后,双方好像在语言上达成一致协议,产生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交际工具——洋泾浜英语。Peter在《Pidgin and Creole Linguistics》里说:皮钦语是针对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创造的例子,随着交际要求的进一步强化,它从简单的系统发展成为更复杂的系统。据此定义,没有拿皮钦语作为母语的人。
旧上海好多人会说这种流利的洋泾浜英语。他们多是没有正式读过英文的人,后来又吃的是洋行饭,或者在洋人家里打工,不得不说这样的英语,洋人听懂就行了。如:
佣人接电话时问对方:you is what?(你是什么)
保姆哄孩子时说:Baby no cry, baby cry, 阿妈也cry.(宝宝别哭,宝宝哭了,阿妈也要哭)。
洋泾浜英语是一定社会下的产物,只有口头形式。可以说只用于造句,英语中的数、格、人称、时态、体等变化都消失了(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来)。近人研究,洋泾浜英语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首先,语音经过当地语音音系的适当改造,如shop(商店)、ship(船)、soap(香皂)、sheep(羊)、soup(汤)、sample(一样)一律读做“少破”;语法规则则减少到最低程度或中国化,如“很久没有见到你了”被说成long time no see you;词汇量很小,估计只有700个单词左右,所以指称事物时往往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如胡子被称为grass belong face(脸上的草),双筒三桅汽船three piece bamboo two piece puff-puff, walking--along inside, no can see.(三根竹竿,两根烟筒,走路的家伙——即螺旋桨在里面,看不见)
下面我们系统地说一下洋泾浜英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特点:
2.1语音
音位大大简化。一般洋泾浜英语只有三个元音:[i][a][u],同时辅音系统也大大简化,[s]合并成近似[s]的音,并且喜欢给字母、单词用汉语注音。如:
A灰B弥C西D哩E伊F阿夫G臬H阿池I爱J遮K格L阿耳M阿吾N温O阿P必Q鸠R阿S阿时T低U呦V威W那不留X阿慈Y歪Z直
我们发现大多数字母读音都注得严重走音,所以洋泾浜英语与英语相差甚大。如公班衙是company的译音,鸦片是opium的译音,沙文是servant的译音。
2.2词汇
由于洋泾浜英语词汇有限,一词多用和一音多义现象特别严重。如:belong(属于)这个词在洋泾浜英语中用得很频繁,一个词代替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汉字。如:you belong ploper?(你好吗?)ploper就是proper。How muchee belong?(多少钱?)造成belong一词使用频率高的原因是:在洋泾浜英语中,连系动词to be以及它的各种形式都不存在,一律用belong代替。
2.3语法
洋泾浜英语的语法特征就是几乎没有语法, 即未形成独立的语法体系。它似乎宁可服从汉语表达习惯和词序, 而不肯遵从英语的基本语法。如, 在洋泾浜英语中, “my”就是I、we、mine、ours等人称代词的同义词。因此“我不能”就被说成“my no wants”, “我也吃牛肉”被说成“my eat beef”。
随着上海商业经济的发展,洋泾浜英语的发展相当快,在短时间内风行上海。“来叫克姆 (come) 去叫谷 (go) , 是讲也司 (yes) 勿讲拿 (no) , 雪堂 (sit down) 雪堂请侬坐,翘梯(翘是沪语‘吃’的谐音,梯即英文tea的音读)翘梯吃杯茶”成为沪上流行语。当然,由于洋泾浜英语的语音、语法与英语有误差,有时难免出现笑话。如:
一个男厨子,上工时对女主人说:“Twenty dollars one month, eat you, sleep you.”女主人听了这话,脸都红了。其实,厨子的意思是:月薪20元,吃你的,住你的。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洋泾浜英语是不会造成误解的。如:
外国主人回家,见玻璃碎了,便问仆人缘故。仆人流利地说:“inside(里面)吱吱吱,outside(外面)喵喵喵,glass(玻璃)克朗当。”主人一听就乐了,原来是猫抓老鼠闯的祸。
又如:
主人让司机去买电影票, 结果司机空手而归, 告诉主人:“Man mountain man s e a, t o d a y n o s e e, t o m o r r o w s e e, tomorrow see, same see.”主人也听懂了:人山人海, 今天看不成了, 明天看吧, 明天看, 还是那个电影。
三、影响
洋泾浜英语在中国曾经存在了三个世纪之久,在近代对外贸易、外交和文化接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影响极为深远。它是近代汉语外来词(特别是音译词)产生的源头之一,许多洋泾浜英语已经通过音译的方式留在了汉语中,如上海话“老虎窗”就来自于英文的r o o f window, 意思是开在屋顶上的窗——外国人来华居住,也带来了他们的建筑特色,他们把窗开在屋顶,便于采光,即ro of window。上海话中的“枪势”(运气、机会)是英文单词chance的音读,还有翻新(fashion)、罗宋(Russian)、瘪三(beggar)、水门汀(cement)、拿摩温(Number one)、时髦(smart)、康乐球(corner ball)、开丝米(kashmis)等等。外国人发现上海的妓女卖艺不卖身,于是把他们的表演称作新桑(sing song),直到今天,英文以sing-song-girl特指上海的妓女,就是洋泾浜英语留下的痕迹。
洋泾浜英语是双向的,不仅中国人学,外国人也不得不学,否则就无法沟通。倒霉的外侨若要在中国居住,就必须过“洋泾浜英语关”。为此,他们痛苦不堪,称洋泾浜英语是“kill English”(谋杀英语)。
四、结论
鉴于洋泾浜英语在中国的起起伏伏,我认为有两项措施势在必行:
1. 加强和改进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既要努力增加数量,又要保证质量。
既要精通外语,又要有中文修养;既要学习语言,又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要变学院式的、封闭式的教学为密切联系实际的、开放的教学。
2. 建立对外外文工作的检查、咨询和服务机制。
要延揽国外以外语为母语的专家,包括在国外生长、求学的华裔专家,为他们配备中文水平和文化水平较高的翻译助手作为辅助。要设立专门的服务机构,所有对外外文材料都由这样的机构审阅、修改、润饰,可以收取合理的费用。
通过这样的措施,我们才能防止民间的洋泾浜英语渗入到官方外交中,至于民间的洋泾浜英语,我们只有花大力气普及英语教育,尽可能地减少洋泾浜英语发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普通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季压西, 陈伟民.中国近代的洋泾浜英语[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报.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