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浜英语

2024-05-31

洋泾浜英语(精选7篇)

洋泾浜英语 篇1

摘要:洋泾浜英语起源于中国近代, 是中国人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变了形的英语。但它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 官方的洋泾浜英语消失, 但随着改革开放, 民间的洋泾浜英语又悄然兴起。

关键词:起源,特点,影响

一、历史起源

洋泾浜——原来是上海的一条河流,位于从前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间。晚清时期,有许多通事、华商、跑街在这一带附近与外商接洽生意、买卖货物。久而久之,它成了十里洋场的代名词。后来,它被填为一条马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时至今日,这条已被填没85年之久的河流还经常被人提起,但其身份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个语言现象——洋泾浜英语,也被称为皮钦语(pidgin).

在大多数人心里,洋泾浜就是土不土、洋不洋的混合物。至于“pidgin”一词的由来,专家们在考察大量资料后一致认为:p i d g i n来自于中国人对英语单词“business”的不标准发音。洋泾浜现象不是中国所特有的,而是出现在世界上许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明初开始,中国实行海禁政策,只允许外国商人在广州开展对华贸易,于是中国首先在广州出现了pidgin(皮钦语)。近代后,上海出现了租界,迅速地从一个普通县城发展成为全国最大地经济中心和贸易港口,西方人将其视为“冒险家的乐园”“东方巴黎”,大量涌入,语言交流的机会骤增。来自广州等通商口岸的通事们把皮钦语带到了上海,但很快被本地化了。皮钦语在上海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跟洋人打交道的每个中国人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由于这些生意、货物买卖大都发生在洋泾浜河流附近,人们开始把这种出现在上海的p i d g i n English称为洋泾浜英语。

二、特点

洋泾浜英语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英语。这种变形首先起因于外来者:他们为了使当地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常常在语言上做出让步——简化自己的语言,加入一些当地语言的成分。于是这种变了形的外语就成为当地人模仿的榜样;另一方面,当地人在掌握这种语言的时候,会受到自己语言中语音、语法规则以及表达习惯的干扰,又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又被外来者所接受。最后,双方好像在语言上达成一致协议,产生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交际工具——洋泾浜英语。Peter在《Pidgin and Creole Linguistics》里说:皮钦语是针对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创造的例子,随着交际要求的进一步强化,它从简单的系统发展成为更复杂的系统。据此定义,没有拿皮钦语作为母语的人。

旧上海好多人会说这种流利的洋泾浜英语。他们多是没有正式读过英文的人,后来又吃的是洋行饭,或者在洋人家里打工,不得不说这样的英语,洋人听懂就行了。如:

佣人接电话时问对方:you is what?(你是什么)

保姆哄孩子时说:Baby no cry, baby cry, 阿妈也cry.(宝宝别哭,宝宝哭了,阿妈也要哭)。

洋泾浜英语是一定社会下的产物,只有口头形式。可以说只用于造句,英语中的数、格、人称、时态、体等变化都消失了(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来)。近人研究,洋泾浜英语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首先,语音经过当地语音音系的适当改造,如shop(商店)、ship(船)、soap(香皂)、sheep(羊)、soup(汤)、sample(一样)一律读做“少破”;语法规则则减少到最低程度或中国化,如“很久没有见到你了”被说成long time no see you;词汇量很小,估计只有700个单词左右,所以指称事物时往往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如胡子被称为grass belong face(脸上的草),双筒三桅汽船three piece bamboo two piece puff-puff, walking--along inside, no can see.(三根竹竿,两根烟筒,走路的家伙——即螺旋桨在里面,看不见)

下面我们系统地说一下洋泾浜英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特点:

2.1语音

音位大大简化。一般洋泾浜英语只有三个元音:[i][a][u],同时辅音系统也大大简化,[s]合并成近似[s]的音,并且喜欢给字母、单词用汉语注音。如:

A灰B弥C西D哩E伊F阿夫G臬H阿池I爱J遮K格L阿耳M阿吾N温O阿P必Q鸠R阿S阿时T低U呦V威W那不留X阿慈Y歪Z直

我们发现大多数字母读音都注得严重走音,所以洋泾浜英语与英语相差甚大。如公班衙是company的译音,鸦片是opium的译音,沙文是servant的译音。

2.2词汇

由于洋泾浜英语词汇有限,一词多用和一音多义现象特别严重。如:belong(属于)这个词在洋泾浜英语中用得很频繁,一个词代替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汉字。如:you belong ploper?(你好吗?)ploper就是proper。How muchee belong?(多少钱?)造成belong一词使用频率高的原因是:在洋泾浜英语中,连系动词to be以及它的各种形式都不存在,一律用belong代替。

2.3语法

洋泾浜英语的语法特征就是几乎没有语法, 即未形成独立的语法体系。它似乎宁可服从汉语表达习惯和词序, 而不肯遵从英语的基本语法。如, 在洋泾浜英语中, “my”就是I、we、mine、ours等人称代词的同义词。因此“我不能”就被说成“my no wants”, “我也吃牛肉”被说成“my eat beef”。

随着上海商业经济的发展,洋泾浜英语的发展相当快,在短时间内风行上海。“来叫克姆 (come) 去叫谷 (go) , 是讲也司 (yes) 勿讲拿 (no) , 雪堂 (sit down) 雪堂请侬坐,翘梯(翘是沪语‘吃’的谐音,梯即英文tea的音读)翘梯吃杯茶”成为沪上流行语。当然,由于洋泾浜英语的语音、语法与英语有误差,有时难免出现笑话。如:

一个男厨子,上工时对女主人说:“Twenty dollars one month, eat you, sleep you.”女主人听了这话,脸都红了。其实,厨子的意思是:月薪20元,吃你的,住你的。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洋泾浜英语是不会造成误解的。如:

外国主人回家,见玻璃碎了,便问仆人缘故。仆人流利地说:“inside(里面)吱吱吱,outside(外面)喵喵喵,glass(玻璃)克朗当。”主人一听就乐了,原来是猫抓老鼠闯的祸。

又如:

主人让司机去买电影票, 结果司机空手而归, 告诉主人:“Man mountain man s e a, t o d a y n o s e e, t o m o r r o w s e e, tomorrow see, same see.”主人也听懂了:人山人海, 今天看不成了, 明天看吧, 明天看, 还是那个电影。

三、影响

洋泾浜英语在中国曾经存在了三个世纪之久,在近代对外贸易、外交和文化接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影响极为深远。它是近代汉语外来词(特别是音译词)产生的源头之一,许多洋泾浜英语已经通过音译的方式留在了汉语中,如上海话“老虎窗”就来自于英文的r o o f window, 意思是开在屋顶上的窗——外国人来华居住,也带来了他们的建筑特色,他们把窗开在屋顶,便于采光,即ro of window。上海话中的“枪势”(运气、机会)是英文单词chance的音读,还有翻新(fashion)、罗宋(Russian)、瘪三(beggar)、水门汀(cement)、拿摩温(Number one)、时髦(smart)、康乐球(corner ball)、开丝米(kashmis)等等。外国人发现上海的妓女卖艺不卖身,于是把他们的表演称作新桑(sing song),直到今天,英文以sing-song-girl特指上海的妓女,就是洋泾浜英语留下的痕迹。

洋泾浜英语是双向的,不仅中国人学,外国人也不得不学,否则就无法沟通。倒霉的外侨若要在中国居住,就必须过“洋泾浜英语关”。为此,他们痛苦不堪,称洋泾浜英语是“kill English”(谋杀英语)。

四、结论

鉴于洋泾浜英语在中国的起起伏伏,我认为有两项措施势在必行:

1. 加强和改进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既要努力增加数量,又要保证质量。

既要精通外语,又要有中文修养;既要学习语言,又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要变学院式的、封闭式的教学为密切联系实际的、开放的教学。

2. 建立对外外文工作的检查、咨询和服务机制。

要延揽国外以外语为母语的专家,包括在国外生长、求学的华裔专家,为他们配备中文水平和文化水平较高的翻译助手作为辅助。要设立专门的服务机构,所有对外外文材料都由这样的机构审阅、修改、润饰,可以收取合理的费用。

通过这样的措施,我们才能防止民间的洋泾浜英语渗入到官方外交中,至于民间的洋泾浜英语,我们只有花大力气普及英语教育,尽可能地减少洋泾浜英语发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普通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季压西, 陈伟民.中国近代的洋泾浜英语[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报.2002.1

[3]蔡昌卓.英语史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洋泾浜英语 篇2

学校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学校工作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学校工作离不开党的领导。本学期, 学校党支部本着传承发展的原则,以“承奉献进取之传统,创和谐务实之作风,扬奋发向上之校风,树规范敬业之师风,立勤奋踏实之学风,办群众满意校之目标”作为党支部的工作抓手。立足于发挥党支部“凝聚人心、提高境界、倡导民主、和谐关系”的功能,继续创建以“关注、关心、关爱”的学校和谐氛围的亮点,扎实推进主题活动,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内涵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坚持“凝聚、服务、发展”党建工作理念。努力实现“三个心”——对教工真心;对工作用心;对个人利益平常心。“三提高”——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高群众对党员的满意度。真正成为“三表率”——师德师风的表率;教育教学的表率;服务教工的表率。

一、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亲情空间,创设和谐校园。

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这是支部工作始终坚持的原则,对学校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党政工形成合力,党支部切实发挥保驾护航作用。

坚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我们立足于德能相济相融,德优业精,全面提升教职工综合素质。去年下半年来,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六个一”系列活动,体现了教育引导,专家指导,形成共识,明确目标,努力提升的过程和要求,在上学期来小结交流评选的基础上,本学期开学初专门召开了表彰会,对评出的29位师德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对新学期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师德师风建设中展现了广大教职工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家校合作,精心育苗的良好风貌。

学校对广大教工高标准高要求的同时,党支部与工会组合,有计划、分层面进行适时家访。本学期支部坚持为教职工服务,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传承老书记的工作作风,积极关心教工的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工活动。有教工文艺联谊会,体育运动会,多项文艺体育单项赛,组织教工休闲旅游,坚持“六必访”制度。继续开展“夏送凉、冬送暖”活动,不仅把温暖送到退休教师家庭,同时把温暖送到在职教师家庭;不仅把温暖送到困难教师家庭、病假教师家庭,同时把温暖也送到骨干教师、支教老师的家庭。党支部还组织学校工会给生日老师发短消息、送贺卡、送鲜花和慰问金。营造亲情氛围,打造暖心工程,学校本学期开设了爱心早餐,为全体教职员工解决后顾之忧。

二、继续深入开展“关注、关心、关爱”的凝聚力工程。

1、关注教学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主渠道,深入研究、主动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在课堂这一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校从制度规划入手,通过建立一整套的“以校本教研促教师队伍的发展”的制度,来保证“扎实推进新课程,聚焦学校内涵发展”取得实效。

学校教学工作以区级课题《小学多元智能教育的研究》为总领,将校原区级课题《塑造教育的研究》进行深化、升华。本学年我们继续在一课三反思的基础上,教研组强化“同伴共生,结伴成长”教研思路,加强案例式分析,参与分享教学诊断,强调合作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投身到新课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阶段性学习努力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在自修自研的基础上对照自我发展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既研究了自己,又分享了别人成长的经验,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行政聚焦课堂,深入课堂,加强有针对性的听课力度,抓住教师的改进症结,记录该教师改进的课堂教学过程,听后评课不再面面俱到,而是针对整改点进行目标诊断反馈,及时督促教师时刻关注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帮助解决问题。

本学期在继续实行原形式电子备课的前提下,备课时力求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努力做到“五个突出”:①突出学习活动的设计;②突出活动的块面结构;③突出学习过程的预设;④突出练习活动的设计;⑤突出教学行为的反思。要求每一门学科均应进行二次备课,教师在书本上将重点、难点、基本思路、习题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注明。学科教研组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抓手,经常性地开展学习有关理论,互相听课、评课,疑难问题探讨等小型多样的活动。初步形成了“办公室内随时研,教研活动重点研”的教研氛围,努力创设一种“同伴共生、结伴成长” 的 教研组形式。提倡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个性化”,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化”,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校园文化氛围。

2、关心教师

学校着力于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基本功比赛。抓名优教师的培养,加强梯队建设,对已取得各项称号的教师要提高层次,确定名单,落实目标责任。结合校本教研做好学校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创造机会给他们压任务,让他们挑担子,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在署、区脱颖而出。学校非常重视青年教师课堂改进情况,借助外脑,对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指导式的诊断。区教发院季丽琴、章健文、黄建军等几位专家专程到我校,指导曹丽、张彩萍、丁炯、钱颍、杨弋、顾羽飞、朱美娥、倪如玉等老师进行课堂教学;针对诊断目标,从课堂实践中发现教师教学的闪光点,提出课堂意见,进行案例收集撰写指导,在专家的辅导下我们教师加速了对自身问题的改进,和谐了课堂教学的过程。

学校不仅让青年教师走出去,与世界同舞;请进来,与名家对话;推出去,在竞争中磨砺;沉下来,在研究中成长。还非常关心其学习、生活和发展的问题,今年又发展了2名新党员,7年来共发展了13名。党支部将针对青年教师多的特点,把握青年教师的成才规律,通过学校后备干部的培养、学科领军人物的打造工程、青年政治成熟的摇篮工程等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提供很好的人文环境,为他们搭建舞台,提供空间,让他们脱颖而出,解决处理好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与待遇留人的关系。

3、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是我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关系学生性格的形成。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鼓励和认可之中,他就会自信和自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对后进生,我们“挖掘闪光点,扶持起步点,抓住反复点,促进飞跃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点滴进步——学会赏识;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交朋友——学会尊重;以宽阔的胸怀对待学生的过失——学会包容。作为教师要多加关爱,使他们能够在这温暖大家族里得到茁壮成长。

我们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特别对过去学习底子薄的孩子,教师更是关心照顾,早来晚走,利用课余时间不计报酬为孩子们辅导。孩子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我们要老师发挥《学生成长手册》的作用,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师及时和家长联系,认真、有特色地撰写好具学生个性的评价手册。本学年一、二年级开展了半日教学开放活动,教师开放的教学设计、精彩的教学过程、幽默的教学语言,赢得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受到家长连连的称赞。学校还组织了一些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形象家长、形象少年、向妈妈问好、学生特长展示、语文周(成语系列)活动、数学周活动、英语周(迎新系列)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让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开展家庭学习辅导,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

在抓党员联系群众长效机制上,学校积极开展了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关爱学困生”党员结对活动。党支部与德育室一起对行为规范较差学生定期进行思想教育。本学期支部根据上级党委的安排,积极开展捐助“红军小学”、云南受灾学校的活动。

三、“敞开渠道,民主参与”温情工程。

校务公开不仅是教师队伍形成合力、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廉政建设的需要,更是管理深化的需要及建设新型校园人际关系的需要。学校党支部在大力推进行风建设的同时,坚持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施“阳光工程”。学校工会加强了对教职工的培训,把握校务公开的原则、重点、程序和方法,增强科学决策的水平。学校的每次重大决策,都在教职工中广泛征求意见,每一项重大举措都由办公会提出,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教代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涉及教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我们都坚持召开教代会,决定后实施,至今已开了三届一次教代会。学校的各项重大决策都由领导班子或校务班子集体议决。我们还努力做好校务公开,涉及重要物资采购,财务收支情况,资金发放都在教工会上通报。住房贴息,评优、干部考核,各种收费都及时进行公示。学校设有校务公开栏,不定期的公布教育收费、招生、学校基建、教职工货币分房审核、暑期旅游费用等情况,增强透明度。

帮助教工要贴心,善于听取教职员工的呼声、建议和要求,“维”到点子上,“护”到关键处,不断完善学校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依法办学。校务公开从实际出发,凡学校重大事件,坚持党员先知,教代会民主参与讨论表决,社区广泛参与的原则,在共同关心、参与、监督中,从机制抓起,注重发挥两个作用:一是强化教职工民主监督意识;二是强化教代会民主管理作用。由于学校坚持透明的学校管理机制,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学校的管理与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把温情注入每个人的心田,从而有力地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了党支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四、积极推进文明建设,形成和谐进取的精神风貌

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把申报创建文明单位作为整改措施之一,我们积极申报,并及时认真地制定了创建计划,一年多来以创建目标抓好各项工作,取得十分可喜成效。在文明单位创建中,我们努力把群体和个体,硬件和软件都作为着眼点,使其融为一体,形成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文明风貌。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开展文明组室创建活动,自申报创建文明单位以来,文明组室创建活动更规范,更深入,更扎实。既抓好经常性检查考核,又组织好交流研讨,还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和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考察。今年五月份进行了学年度交流考核评选,九个组室全部评为文明组室,六月份专题召开了文明组室表彰会,会上进行了交流表彰,对新一轮创建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形象工程建设是我校的一项特色,文明单位的创建使其得到强化。我们提出家校合作育新苗、创建文明展新貌,它成为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载体。形象工程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展现于各项工作和开展的各项活动以及取得的实绩。形象教师、形象家长每二年评选一次,形象少年每年评选一次。至今形象家长评了62位,三级形象少年已达学生总数的75%,今年十月份评选了第三届形象教师有21名,在升旗仪式上进行了表彰。

创建活动促进了学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我们坚持与街道组织的为民服务活动,帮困捐助,每年的一日捐,全校教工、广大党员、团员积极响应,捐款数在各校前列。学校组织迎新义卖,筹集帮困基金,广大师生积极投入,至今共筹集2万多元,已捐助了困难学生30多人,我校与泾东居住区居委在共建活动中,也落实了帮困对象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十分感动。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创建的党员与70岁以上退休教工结对慰问服务作为长效机制。今年暑期为结对人员送清凉,广大党员不怕路远天热,带着礼品前往慰问,大家十分感动。我们还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社会公共管理。

五、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1、比较科学地制定了党支部工作计划,正常的开展了党务工作。配合校长将原转制体制的洋泾实验小学平稳转向公办体制,并制订了学校新三年发展规划。

2、切实组织和加强党员干部、全校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认真组织开展了学校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党员开展“警示教育” 活动、组织党员教师收看《奠基中国》、“十七大”开幕式,并组织讨论,写观后感。组织党员教师学习“十七大”报告,领悟“报告”精神, 塑造教师人格。

3、重视和加强了对工会、共青团工作的领导,组织庆祝第23届教师节活动,组织在职教师秋游活动、迎新娱乐活动、教工运动会,组织退休教师到植物园、上海城市建设去参观。

4、配合校长室精心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一年级向家长教学开放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上海市第五届现场作文竞赛,组织四年级学生参加区学业调研,四年级学生参加上海市写字等级考试,活动效果显著,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5、配合校长室组织召开一至五年级学生家长会。在五年级学生家长会上总结了七年来毕业班取得的成绩,也提出本学期的着力点:努力培养优等生,积极辅导学困生。(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免费为学生辅导)。

6、党支部向全体教师转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向林强、李明素、阿木东•吐鲁甫同志学习的决定〉的通知》,并组织讨论学习。

7、组织党员教师捐款。捐助红军小学共3190元;捐助云南受灾小学共3310元。8、10月份,党支部、校长室接待了云南省通海、呐故、玉溪中心小学26位校长及中层来校听课,组织了九堂课。11月份配合校长室开展了洋泾实验小学与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主题为“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下午开展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题的教学论坛,得到了市教委、教育署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

9、积极热情地接待了来访家长,耐心细致地做好调解工作。

10、配合校长室,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顺利完成了小学高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的评审申报工作。

11、配合校长室,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顺利完成了年终考核、评优以及教师续聘合同的签订。

12、党支部换届改选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预备党员的发展工作也在按计划进行。

本学年,党支部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廉洁自律,取得了点滴成绩。这些都得益于上级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党支部将继续发扬成绩,克服不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六、下学年工作打算

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教职工的理论学习,铸就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开创新时期支部工作的新思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提高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向心力。

2、深入开展“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活化教师角色,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搭建各种平台,加强新教师培训,让广大师生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

4、在认真考察,严格把关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新党员,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壮大党的队伍,增添党的新鲜血液。

5、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加强优秀生的培养和“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

洋泾实验小学党支部

洋泾浜英语 篇3

关键词:回民街英语;社会文化理论;发展路径;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97-03

回民街是中外游客来西安必去的旅游景点之一,伊斯兰文化的结晶大清真寺坐落于这条古巷里。改革开放后,回民街以陕西民间艺术品为另一特色,如皮影、剪纸画、老虎鞋等,每年春节前后及4月至10月为其旅游旺季。本文拟从社会文化理论角度出发,采用观察访谈法及追踪调查法,描述回民街英语的发展路径及本质特征。为了找到答案,本文提出假设:假设一,回民街洋泾浜英语的发展路径为语言及非语言的融合,主要依赖于语言发展,语言发展路径将会经过以下过程:言语→语块→句子;假设二,店主的语言输入不足,加之回民街英语也仅仅满足交易所需,回民街英语属于语言石化现象。

一、解析社会文化理论

理解话语涵义是建立在语言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之上,需结合具体语境,而不是从语言本身出发。社会文化理论来源于巴赫金的对话主义理论,认为对话是任何文本的本质特征[1]。凌建侯则认为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它只能是在交际中获得生命,即获得生活的意义。一切话语的共同属性就在于,它们都是语言在一切领域里言语交际条件下的实现与具体化[2]。

社会派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体现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语言存在于社会交际活动中,与文化混为一体,二者无法分割。其研究方法更侧重于从主位角度描述,收集自然交际语料,阐述二语交际者如何在与别人的交际中成功地表述自己的意思[3]。与此理论相关的研究有秀水街英语。秀水街英语属于社会语言学研究范畴,描写秀水街英语的语言特点、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并得出结论:秀水街英语不会向克里奥尔语发展,也不会发展成为标准英语[4]。

二、研究方法

回民街英语的使用者以中青年为主,本文选取一名女性穆斯林店主作为跟踪调查对象,年龄40岁,无英语学习背景。语料收集过程为8个月,即2011年4月至2011年11月,每隔两周做一次田野调查,借助录音笔(三星YP-VX1)共收集自然语料45条,其中18条为有效自然交际语料。出于道德考虑,笔者与语料提供者达成协议。研究语料均为店主与外国游客的自然交际语言。不同时段的语料通过人工反复听取转换成文本文档。听取录音时,错误发音、发音时长、话语重复、语音语调需做标注。本论文中,标记符号及缩写形式如下。T指代游客;Tn代表不同的游客;S指代店主;V指代录音;Vn指代录音时自然生成的顺序;“^”表明使用计算器;“↘”表示降调;“↗”表示升调;“↘↗”表明降调转变成升调;“↗↘”表明升调转变为降调。

三、个案研究

此章节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从语音、词汇、语法特征来论证引言中所提出的两个假设。

(一)语音

首先,选用汉语中相近语音进行替代。英文语音/?覸/,/au/,/t?蘩/发为汉语相似语音/ /,/ɑu/,/t?揶‘/。比如在外国游客问及漆器时,店主将lacquer['l?覸k?藜]发成['l k?藜];询问外国游客出价时,其则将how[hau]much[m?蘧t?蘩]发成汉语相近音位how[hɑu]much[m?蘧t?揶‘];当其表述游客出价较低时cheaper[t?蘩i:p],其固化语言则为cheaper[t?揶‘i:p].其次,双元音/ei/则由英语中的单元音/e/替代。如店主在描述其物品翡翠(Jade)时,将[d?廾eid]发为[d?廾ed]。

其发音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以包含词汇Lacquer的两段语料为例。

第一段语料V019选自2011年6月17日:

T1: No, its very expensive. This is only wood.

S: Yes, only wood, for this lacquer['l k?藜]么。

第二段语料V030选自2011年7月4日:

T2: Fifteen cents each.

S: Ok, this lacquer ['l k?藜] box. Give you this^, friend. I give you^.

语料中lacquer ['l k?揶?藜]及how [hɑu] much [m t?揶‘]均无明显的语音变化。

因此,其语音特征表现出替代原则(选择相近汉语发音)及简化原则(英语元音之间互换),且发音方式保持不变。

(二)词汇

词汇仅仅满足交易所需,如表述价格的词汇,How much, You, how much?, Each how much?, You say, Friend price;描述物品的词汇, manual, lacquer, wood, jade, Happy the baby, good, best, quality, cheap;招徕游客所用词汇, come in, have a look, wait moment, wait, lose money, no money.其次,其语言中混杂汉语语气词、动词及陕西方言,如“么”“来”“sei皮家家子”。谈及工艺品的价格时,店主则用陕西方言表述情感:

V040(选自2011年7月20日)

S: Souvenir, fifteen.endprint

T4: Fourteen! Ten! I have ten, have twelve!

S: sei皮家家子, Where are you from?

陕西方言中,“sei皮家家子”指代极为吝啬小气之人。此语料中,则表现出店主对游客的出价不满之意。

当招徕游客时,则使用汉语词汇“来”,附之相应的身势语。如以下语料V026(选自2011年4月30日),

S: Come in, 来. (gesture)

T3: Ah, different color.

描述物品,习惯性地添加汉语词汇“么”,用以增强其语气,正如以下语料V010(选自2011年6月17日)所示:

T1: No, its very expensive. This only wood.

S: Yes, only wood, for this lacquer 么。

因此,其词汇显现出有限性(仅满足交易所需)及混合性(英汉词汇混杂)两方面特征,且通过跟踪调查发现并无新词汇融入到其语言中,呈现出一种稳定的交际模式。

(三)语法特征

语法特征可从5个方面来阐述。第一,回民街英语以语块为主要特征,如交际所用话语,How much,You, how much ,Each how much;第二,缺失谓语系动词。当其向游客描述筷子制作工艺时,其使用This wood, Sir,易接受用语为This is made of wood;当其描绘女式包的质量时,使用语言Yeah, this best, good quality,可接受语言为Yeah. This is the best bag. This is of good quality;第三,缺失助动词。达成交易时,其通常问及游客You buy any something?易接受用语为Do you want to buy something else?询问游客所需物品数量,其采用How many you want的表述方式,而How many do you want更为标准;第四,单数第三人称的不规则使用。当其招徕游客时,其使用语言Come in, you sees more,而规范的表述方式为Come in and you will find more bracelets;第五,语言表征方式主要以汉语搭配及汉语句法特征为主。如表达方式Big money, You, you best price, Smaller, smaller one, Give you forty five, Ok, ok, give you, Give you ten, ten.

以上为回民街洋泾浜英语的语法特点,其语法特点是否石化需要通过不同时期的语料得以验证。

V024

S: Have a look.

T2: How↗much↘are they?

S: How↘much↘^.

T2: Im sorry.

S: I get more. Ok↘, I mean.

T2: Sorry.

S: Come in, come in, come in, come in.

S: Come in here, Sir, come in, come in here.

S: This is Chinese long life.

T2: Very nice.

S: How many?

T2: One.

S: How↘much↘ ^ . Okay, very cheap. You, How↘much↘?

T2: Fifty? Forty? Its not good luck.

S: Ok↘, Ok↘, this one^?

T2: Ok, Thank↗you↘!

S: Thank you. You buy something?

T2: No↗↘.

S: Ok↘, Bye bye.

上述语料选自2011年5月15号,为店主正在出售其工艺品(筷子)。语块、单词及不完整的句子构成话语主要成分,缺失系动词,如This wood, Sir,缺失助动词,如You buy something.

在不同时期所收集的语料中,诸如How much,You, you price, You, finish, Jade. Give you ten, ten, Ten, ten, Friend price. No friend^, Same, same么,此类表述方式都是以单词、语块及不完整句子构成。语法特征保持不变,缺失系动词如This for me no money,以汉语语法体系为特点,如This good quality(这个质量好),Give you ten, ten(这个十块钱给你),you, you price(你来出个价)。

因此,我们得出结果,回民街英语的语法特点呈现出固化特征,主要是由单词、语块及不完整的句子构成。

四、穆斯林文化

首先,从服饰剖析穆斯林文化。在回民街,随处可见带着礼帽的男士及戴着盖头的女士,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人民认为这是妇女的羞体。此店主为中年已婚女士,所戴盖头为黑色,以示素雅端正。在回民街,还可见少女戴绿色盖头,以示秀丽清俊;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以示干净持重。回族妇女的传统服饰为大襟衣服,在追踪调查期间,此店主以穿黑色、灰色衣服为主,很少见其穿亮色衣服及短袖衫、短裤、裙子。回民街为回族聚居区,回族女青年平时只戴盖头,穿着随意,以亮色如绿、蓝、红为主;其次,2011年阳历8月1号至8月30为回族斋封期,此店主白天不饮不食,8月31日(即开斋节)店主则暂停营业,庆祝开斋节。斋即为斋戒,回族统称“封斋、闭斋、把斋”,斋戒一月,每日日出前进食,日落后开斋,白天不饮不食,以示专事真主,磨练意志。开斋节日期及其他重要节日按照伊斯兰教历来定;最后,该店主遇到与其有着相同信仰的外国游客,色俩目亦为主要问候方式,店主行色俩目,致“安色俩目阿来库木”(Assalamu Alaikum/求主赐你们平安),穆斯林游客回致“吾阿来库木色俩目”,(Alaykumu alāmun/意为求真主也赐你平安)[5]。以上为穆斯林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

通过对此穆斯林店主的跟踪调查,回民街英语发展的最初路径得以验证,即由词汇→语块→句子。回民街英语自1978年形成,其初始形式仅为单词。随着交易的深入,又发展到以语块为主。完整的句子是其发展的最高形式,预测其很难达到,因为穆斯林店主没有任何英语学习背景,唯一的语言输入即来自外国游客的残缺语言。加之店主满意其语言现状,并无学习标准语言的动机,外国游客了解其语言表述方式,不会影响其生意所需。回民街英语的发展路径融合了语言与非语言的要素,以语言为主导。店主谈论价格主要借助计算器,引导游客,描述身高。回民街英语在语音、词汇及语法规则上均无明显变化,其属于一种语言石化现象,且具有鲜明的穆斯林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Bakhtin, Mikhail.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Four Essays[M]. Austi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

〔2〕凌建侯.巴赫金话语理论中的语言学思想[J].中国俄语教学,2001,20(3):32.

〔3〕文秋芳.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论战[J].中国外语,2008,5(3):16.

〔4〕左雁.“秀水街英语”及其使用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9.

〔5〕Tarif Khalidi. The Qur'an: A new Translation[M]. London: Penguin Classics,2009.

洋泾浜英语 篇4

洋泾浜本是黄浦江一条支流的河名, 位于从前英、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之间的界河, 后来被填成一条马路, 成为今日上海的延安东路。由于外国商人常在附近做生意, 同当地人之间的语言交流非常频繁, 很多没有收到正规英语教育的中国人为外国人打工, 只能用不伦不类的英语与其交流, 这样一来二去, 这种中英混杂的语言, 不讲语法把汉字逐词用英语进行表达的一种混合语就应运而生, 人称“洋泾浜英语”。如, Longtimenosee. (好久不见了。) 。有这样一个洋泾浜英语笑话, 某洋行老板叫司机去大光明电影院去买戏票, 他空手而归, 说:“Manmountainmansea, todaynosee, tomorrowsee, tomorrowsee, samesee.老板字字句句都听懂了。今天的英语学习者听到这些蹩脚的英语会忍俊不禁。常见的洋泾浜英语还有:

wherewhere:哪里, 哪里

peoplemountainandpeoplesea:人山人海

doublehorsedoubletiger:马马虎虎

sevenupeightdown:七上八下

goandsee:走着瞧

goodgoodstudy, daydayup: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nothreenofour:不三不四

网络英语, 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 是从正规英语中派生的, 有将英语词语字母化, 也有利用英语的谐音或转义, 也有对一些单词进行简写, 对规范英语词汇进行再造的一种新型英语。比如常见的网络英语表达有:

AFAIK=asfarasIknow就我所知BF=boyfriend (男朋友)

CUL=Seeyoulater.再会DIY:DoItYourself (自己动手做)

FTF=facetoface面对面

2、形成的原因、特点分析

同样语言,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会因自然、文化环境的不同而造成差异。正因为从十八世纪上半叶起, 上海贸易地位日增, 交流贸易的迫切需要, 才使得英语在中国的使用出现变异, 在中国造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洋泾浜英语。洋泾浜英语的最大特点是简化的语法体系及有限的英语词汇, 因此需要使用迂回或比喻的方法来表达许多精细的语意。像这种拾起仅有的几个英文单词, 胡拼乱凑的语言, 外国人一样能领会, 这也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也具有语言的创造性。而网络英语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英语语言形式, 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化和图片, 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 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常见有以下几种: (1) 使用英语缩写词, 如, WTO (世界贸易组织) GDP (国内生产总值) IAE:In?any?event (无论如何) 它们大多是用首字母或发音相似的字母代替整个单词。 (2) 直接使用英语单词。如, E—mail电子邮件、Windows视窗、Office2000办公软件、TCL王牌、Nike耐克等等。 (3) 大量使用英语音译词和意译词。如, 快餐fastfood、白领whitecollar、蓝领bluecollar。再如fans不叫fans, 叫——粉丝。这种从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 发展神速, 这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 正越来越流行, 越来越多的被广大的网络人群和青少年所接受了, 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大有蔓延的趋势。

3、结束语

洋泾浜英语和网络英语有相似之处, 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起初都是为了方便交流, 用一些简单的单词或字母达到沟通的目的。网络英语起源于洋泾浜英语, 可以说是洋泾浜英语在网络世界里的有一种延伸和变体。但他们又有很多不同之处。洋泾浜英语产生于20世纪初的旧上海, 使用的人群主要是一些没有收到过正规教育的小商贩, 出发点是为了与外国人进行贸易。而网络英语是由于网络的兴起, 青年人在网民中占据绝对优势, 他们崇尚创新与个性, 常会使用一些英文来代替我们熟悉的母语, 不仅出于表达洒脱、活泼、诙谐、幽默的需要, 也是出于表达他们的时髦和前卫, 因此在网络聊天中创造的一种流行的英语语言。虽然网络人群很复杂, 但一般都受过正规的英语教育, 而且网络英语的编写者对语言学的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英语知识或词汇很丰富, 他们往往利用英语的特点和优势将规范词汇进行再造, 更便于网络中的快速交流。这种网络英语迎合了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和年轻人的心理, 迅速在互联网的蔓延开来, 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势。

面对网络英语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泛滥的形势, 肩负“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们也不免忧心忡忡。国内有一些语言专家甚至将网络英语称为21世纪的“洋泾浜”, 他们认为这种“新洋泾浜”的泛滥污染了英语的纯洁性, 影响了英语的健康发展。但是, 也有不同的声音“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 使用网络英语也是个人的自由。”上海复旦大学现代英语研究所所长熊学亮教授告诉记者, 网络英语是从正规英语中派生的, 用于交流, 也便于交流, 是对规范英语词汇进行再造的结果。我相信网络英语对英语的“教”与“学”是有帮助的。对于这种现象, 尽管不同声音, 但作为一种语言形式来说, 就有它存在的理由,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几乎都接受了文化的影响, 英语也不例外。

摘要:英语在中国的使用和发展造就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洋泾浜英语。它是指不讲语法把汉字逐词用英语表达的一种混合语, 而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有出现了一种新的洋泾浜英语——网络英语。本文着重对这两种英语的形成原因特点进行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洋泾浜英语,网络英语,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方梦之主编:《译学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英语在中国文化中再生》光明日报2003年4月15日

[3]《英语知识》2008年第20期

洋泾浜英语 篇5

“洋径滨英语”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相遇时, 两方为了进行交际而特意创造出来的语言变体, 是两种不同的语种的融合与杂交, 可以理解为中英语言的变体。中国的“洋泾浜英语”最早产生于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贸易大环境中, 是外国传教士、商人与中国的小店主与下层苦力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语言。创造并使用这种“洋泾浜英语”的人都是文化程度极低的下层劳动者, 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英语教育, 所以这种他们口中的“洋泾浜英语”与正规的英语相距甚远。虽然“洋泾浜英语”不属于正规的英语, 但它也有丰富的词汇量、稳定的词法与句法, 并在广州、上海等地流传了三百年的时间。

一、清末上海“洋泾浜英语”产生的环境和缘由

19世纪中叶, 以上海为首的五口开埠的现状使得中国的对外商贸中心从广州向南方转移, 上海成了外商眼中的风水宝地, 列强各国纷纷在上海设立领使馆和租界地, 开办商行, 抢先占领了上海的贸易区域。但他们首先面对的就是语言沟通的问题, 英语人士一时找不到真正懂英语的人为其进行语言沟通, 而当时中国知识界人士对洋人抱着轻蔑和仇视的态度, 以学习夷语为耻, 以与洋人沟通为害。因为在当时人的心目中, 与洋人沟通就是“汉奸”, 当时林则徐在《札澳门同知传偷义律准驳条款》明确指出:“乃有一种奸徒, 不由商雇, 私与夷人往未, 勾串营和, 无所不至, 是以内地名曰‘汉奸’。”“汉奸通夷助逆, 最为可恨”。更为严重的是, 清政府把鸦片战争中的失利都归到“汉奸”的身上:“该夷火器而外, 本无所能;一切主谋, 皆汉奸从中布置”。这就从政治上提高了“汉奸”的地位, 因此, 清政府坚持认为“查办夷务, 尤以缉拿汉奸为要”。在这种社会语境之下, 清末社会和民众把会夷语、跟随外国人的中国人指责为“汉奸”。“凡土人晓习夷语, 夷人买卖从中为之说合者……实系汉奸”的思想使上海没有学习英语的风气, 而急需英语口译人员的外商只能借助于下层“通事”“舌人”来完成华洋之间的交流, 而这些文化水准低下的“舌人”使用的是一种Pidgin英语。季羡林在《汉语与外语》中说:“英文称之为Pidgin英语的语言, 是旧日通商口岸使用的语言。出于需要, 非说英语不行, 然而那里的中国人文化程度极低, 没有时间, 也没有能力去认真学习英语, 只好英汉杂烩, 勉强能交流思想而已。”

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就是在这种双方迫切需要交流、中国下层人士对英语的努力模仿和外国人对英语语法语音的宽容与配合之下, 逐渐诞生出的一种虽很不规范, 但又能为双方提供最低级的语言沟通的“混合语言”, 它在语言学中被称为1ingua franca。简单的贸易过程与参观浏览可以在这种“混合语言”中勉强完成, 在这个“混合语言”的使用过程里, 双方都把对语言的交流压缩到最低限度, 1841年9月的《中国丛报》第十卷第九期上有一篇英军写的文章说明了这种“混合语言”的使用情况:“很多印地语和英语的词汇被缩短得这么厉害, 以至于连阿德隆这样的语言学家都会莫名其妙。但是这些词却被使用它们的人们所很好地领悟。”这种混合型英语在国际上有个通用的叫法, 叫做“pidgin”, 在中国译为“别琴英语”, 有着“贸易”“事端”的含义, 中国“别琴英语”的诞生地在广州, 清末的上海, 这种“别琴英语”被称为“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 原为上海县城北面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位于现在的上海延安东路一带, 1849年洋泾浜成为英法租界之间的分界线, “洋泾浜”这个地名才时时出现在清政府官方的文件里。随着上海对外作为通商口岸地位的提高, 西方商人、外交官和传教士都来到上海居住, 这一带成为“西人通商总汇”和真正的“十里洋场”。上海洋泾浜一带有一群被称为“露天通事”的“舌人”, 凭借早年所学得的一点外语和涉外阅历以通译华洋两种语言为业, 成为清末下层社会里特有的“舌人”。他们在洋泾浜两侧的华洋相处的环境里, 与洋人接洽生意, 买卖货物, 以进行语言传译工作为生。随西方人士一起来到上海的还有原来广州的许多露天通事与洋行买办们, 他们将在广州通用的“别琴英语”带到了上海, 并对当时活跃在上海的“露天通事”的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用广州话注音的“混合英语”显然不符合上海人的语言发音习惯, 于是活跃在上海洋泾浜一带的“露天通事”用沪语的发音、附加各种手势动作, 在时间的磨砺和洋人的配合之下, 形成了另一种混合英语。为与广州“混合英语”相区别, 人们称这种诞生于上海“pidgin”英语为“洋泾浜英语”。

语言学家周毅认为:从学术年代上讲, 广东英语和上海“洋泾浜英语”之间的划分年代是19世纪60至70年代。这是以宁波人冯泽夫编著的以宁波话注音的《英语注释》 (1860) 和上海人曹骏编著的以上海话注音的《英字入门》 (1874) 为界限的。在这段时间里, 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在上海对外贸易的大环境里应运而生, 迅速成为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语言工具而渗透到近代上海的各个阶层。同时“洋泾浜英语”开始与广东英语脱轨, 于是清代中西方语言交流中出现了两者“混合英语”并存的状态。由于近代上海在中外贸易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使上海“洋泾浜英语”逐渐走出上海, 成为近代中国一切非正式语言的代名词。正如1903年6月20日, 美国驻华公使萨拉·康格夫人的一封信中所写的那样:“‘洋泾浜英语’是中国的一种外贸语言……中国各省方言不通时, 来自各地的人就用‘洋泾浜英语’交流。”

二、学习“洋泾浜语言”的途径

1. 从习于洋主人。

卫三畏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 是最早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之一, 也是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 是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卫三畏在华40年, 编过报纸 (《中国丛报》) , 当过美国驻华公使代办, 被称为美国“汉学之父”, 其名著《中国总论》是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进行综合研究, 是美国汉学研究的开端和里程碑。卫三畏曾在给自己国的一封信提到:“在外国人家里干活的中国人都想学习英语。”因为掌握了英语, 就可以到更大的洋人商行里去充当买办, 或者直接和洋人做买卖, 因此一些中国人都想通过与英语人士的接触, 尽快地学习英语, 使自己成为一个掌握“夷语”的人才。

2. 在洋人出没的环境里进行实践式学习。

清末的广州和上海, 有一种叫做“咸水妹”的在水上专门接外国客的妓女。薛理勇《上海闲话》有“咸水妹”条, 说广东的蜑户是最早和最多接触外国人的, 而外国人称蜑户之女为“handsome maid”意译为“美人”, 音译则为“咸斯非妹”, 转译之就是“咸水妹”。这正如外国人最初把上海妓女叫做“sing song girl”即“新桑歌”、把妓院叫做“girl house”即“葛二好司”一样。这种“咸水妹”混迹于外国水手出没的港口, 用模仿而来的生硬英语招揽洋人, 也是推动“洋泾浜英语”形成的一种力量。而“咸水妹”就是在华洋混杂的环境里, 逐渐学会了“洋泾浜英语”。如《清稗类钞》有一则“咸水妹”的故事曰:“上海有个女子叫王小娥, 读过一些书, 会说‘洋泾浜英语’。‘洋泾浜英语’者, 不规范之英语也。小娥长成后, 没有嫁人, 反而下海做了娼妓。她本是广东人, 深知做‘咸水妹’可以从洋人那里多赚银钱, 便在鸭绿路做起咸水妹生涯来。”对于想掌握英语的中国人来说, 到外国人经常活动的场所去, 采用耳濡目染的方法去学习英语是一种立竿见影的好办法。因为没有正规的场合可以去学习英语, 而掌握英语后又可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所以一些想学习英语的人便经常来到洋人出没的场合, 利用一切可能学习洋人的片言只语, 并通过肢体语言和刚刚学会的几个单词与洋人交流。于是街上的店铺以及其他外国人经常光顾的地方, 就成了中国人学习、实践英语的地方, 而且这种学习方法非常有效。

3. 借助于工具书学习“洋泾浜英语”。

清末时已有一些语言工作者开始关注“洋泾浜英语”现象, 并抓住这个商机, 编辑出版了一些助人学习“洋泾浜英语”的工具书, 如澳门的《红毛蕃书》、佛山的《红毛买卖通用鬼话》、宁波人冯泽夫编著的以宁波话注音的《英语注释》 (1860) 和上海人曹骏编著的以上海话注音的《英字入门》 (1874) 等, 这些工具书都是以方言注释、用方言的发音给英语注音, 所以对于学习者来说, 使用起来很是方便, 就成了一些急于掌握“洋泾浜英语”的中国人的学习途径。但不论哪种学习方式, 都表现出上海“洋泾浜英语”求快、求简捷的学习特色。为此, 有人将“洋泾浜英语”编成了口诀, 让人尽快地记住英语单词:如“来是康姆去是谷”、“是叫也司勿叫拿”、“靴叫蒲脱鞋叫靴”、“雪堂雪堂请侬坐”等, 就是流行在上海的“洋泾浜英语”歌谣。

摘要:上海“洋泾浜英语”是在中西迫切需要交流、中国下层人士对英语的努力模仿和外国人对英语语法语音的宽容与配合下, 逐渐诞生出的一种虽不规范, 但又能为双方提供最低级语言沟通的“混合语言”。

关键词:清末,上海“洋泾浜英语”,成因

参考文献

[1]季羡林.汉语与外语[M].语文出版社, 2000.

[2]黎难秋.中国口译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2.

[3]颜治强.世界英语概论[M].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洋泾浜英语 篇6

关键词:清朝,洋泾浜英语,影响

历史记载,葡萄牙人不仅是来华的第一批西方人,还是从事殖民活动最早到东方的西方人,所以东方语言接触最早的西方语言就是葡萄牙语。葡萄牙殖民者在将澳门侵占之后,为了生存与生活,就必须要与当地人进行交往,语言也就是交往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因此也就出现了混合语言。其中广东葡语也就是葡萄牙殖民地在澳门地区所使用的语言。

一、洋泾浜英语的发展历史

1.广州葡语与洋泾浜英语的联系。广东葡语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洋泾浜语,16世纪我国澳门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占领,广东葡语或澳门葡语就作为一种贸易语言出现了,同时随着新航线的开通,促进了中西国家之间的频繁接触。葡萄牙人作为最早来中国的欧洲人,葡萄牙语言自然也就最早传入中国,其与粤语混合之后,逐渐形成了中国与葡萄牙人交流的一种新的语言。随后1511年,南洋贸易中心满刺加被葡萄牙殖民者强行攻占,随后又进一步侵犯了中国东南海域,1514年,葡萄牙的商船第一次抵达广东海岸,为侵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1517年,安刺德对四艘葡萄牙商船及四艘马来船进行全面武装,顺利闯入珠江,并开炮示威。之后,葡萄牙人更加放肆,舰船在国内与广州往返频繁,掠夺财产,贩卖禁品,还骚扰我国广东沿海地区,我国军民击败葡萄牙殖民者并将其驱赶出境,但是他们却利用非法手段,以曝晒水渍货物为借口,强占了澳门,之后进入广东浪白澳,以租借借口在澳门建小货栈,霸占了澳门,就此广州葡语拉开序幕。广东葡语有很多名称“,澳门葡语”或“洋泾浜葡语”开始是在澳门使用,作为是澳门中国人与葡萄牙交流的语言,是葡萄牙语、英语、中国粤语、印度语相互结合的一种全新语言。在清朝时期,谢清高和杨炳南著的《海录》一书,广东葡语用书面的形式,以汉字记录了下来,是中葡交流的印记,广东葡语是洋泾浜英语发展的开端,两种语言在词源学方面也有一定的联系[1]252。

2.广州英语与洋泾浜英语的联系。广州英语始于清朝时期,英国殖民者在中国把贸易扩展开来,由印度进入了中国的东南沿岸,1576年,英国探索去东方的更多通路,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成为海上霸主。1684年,清朝政府统一台湾,东南沿海开放海禁,外商可以与广州通商,对外贸易发展起来,当时英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首位。1699年,英国的舰船第二次进入广州,丝织品、茶叶被英国装载,还建立了商馆。1957年,由于英国不法的行为,清政府下令只能在广州收泊。1834年,英国取消了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中国又开放了英国的对外自由贸易。1838年,英国走私鸦片日益猖獗,其将商船和鸦片都集中在澳门,并逼迫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力图占据中国市场。1785年,美国船只首次进入中国,英语演变为广州通用语,广东英语代替了广州葡语,在广州、香港、东南沿海通商口岸迅速流传。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香港就此崛起,五口通商,澳门的地位迅速下降,英国殖民主义者取代葡萄牙殖民者,广东葡语就被广东洋泾浜英语取代,广东洋泾浜英语和广东葡语一样,大量的词汇都来自于葡语,记录也是用书面形式,因此广州英语也就可以说成是洋泾浜英语的母体。

3.上海洋泾浜英语与洋泾浜英语的联系。上海比广州的发展要晚,清朝时期,帝国主义对清政府实施强迫性建议,把上海辟为商埠。中国上海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英国虎视眈眈要让上海成为超越广州的对外贸易活动中心,成为商埠之后,上海开始发展成为大都市,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越来越多的人移居到上海,都想在上海暴发,捞到好处。洋泾浜是旧上海县城北面贯彻东西的一条小河,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洋泾浜成为英法租界的分界线,外国人越来越多到上海发展,当时只要掌握基本的洋泾浜英语就可以在上海生存。上海对外贸易发展中大多数流传的还是来自广东洋泾浜英语。这些语言均对中外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上海洋泾浜英语是上海话与英语结合起来的语言,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地方方言,当中还有一些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等,上海辟为商埠之后,促使了洋泾浜英语的兴盛,洋泾浜英语成为上海地区交流的通用语言[2]293。

二、洋泾浜英语的特征

晚清时期,中国的洋泾浜英语呈放纵式发展,并在发展中逐渐成为自己的独有特征,对以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广东洋泾浜英语和上海洋泾浜英语在早期外来贸易交流语言中,最具有代表性。

1.洋泾浜英语是具有混合性和地方性的一种语言。广州英语有印度语、法语、葡萄牙语、粤语、美国英语、英式英语等等。在鸦片战争爆发后开埠五口通商口岸,英国逐渐占领了我国广东沿海地区,广州英语也就随之迁至华东一带,以上海为中心,成为洋泾浜英语。上海被辟为商埠,大量中国人和外国人涌入上海,还有一大批广东通事来上海谋发展,也就导致广东洋泾浜英语与上海洋泾浜英语混合在一起,洋泾浜英语就变得古里古怪、杂乱无章。其中洋泾浜英语在发音上非常不标准,在近代汉语上根本没有拼写系统,中国人与西方国家的人只能用“假借法”作为辅助交流,英语拼音采用汉字拼读出来,导致了洋泾浜英语发音存在一定的扭曲。洋泾浜英语在用词上与正规的英语用词相比,更是五花八门。另外洋泾浜英语的词汇量也非常有限,记诵和使用都非常简单方便。在语法上洋泾浜英语没有形成独立的语法规则,虽然简单易学,便于进行运用与交流,但也影响了洋泾浜英语的不断扩展与补充。

2.洋泾浜英语具有非规范性和口语性特点。洋泾浜英语是汉语与外国语的一种结合体,更是一种口头语言,语法词汇没有正规规定,书面使用也无法进行准确表达,词典词库里也没有进行系统分析,书籍教材和学习场所更没有对此进行统计,使用者主要是中下层人士和下层, 因此洋泾浜英语不规范也就在所难免。其语音,语法,表达法等方面都不规范,学习洋泾浜英语的方法多用口头授教或者用汉字注音,洋泾浜英语使用与创造比较随意[3]184。

三、洋泾浜英语与清朝时期通事的探讨

1.洋泾浜英语与早期通事。翻译也称通事,也叫翻译官和翻译家。清朝时期,直隶总督刘铭传批评朝廷内仍有迂拘之士,导致了晚清总署大臣中都没有出国经历和对外语不精通,很少人懂外交事务和外语,导致清廷难以对外交事务进行处理,没有信任的通事。清政府的外交翻译,只能让西洋的一些传教士或商人翻译,这样西方人在中外交往中也就有可乘之机,从而导致中国的外交主权受到威胁,以清廷的翻译或外事顾问身份图谋不轨,为西方在华获取利益。16世纪到18世纪,会澳门葡语与台湾荷兰语的通事为早期通事,在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会广州英语的通事为广东通事,在鸦片战争后,在上海洋泾浜一带会上海洋泾浜英语的通事为上海通事。其中把通事当作了一种沟通工具,作为中外交流的通事,是在葡萄牙人来广东澳门一带开始出现,一直到18世纪上半叶。1557年,葡萄牙人在澳门用手段获得居住权,买办、洋商、传教士、通事等聚集澳门,成为他们的主要场所,葡萄牙人需要与当地人交流,努力学习,也记住了做生意的几句话,把自己的语言习惯与学习到的语言拼凑起来,用于沟通之中,于是,中国粤语、马来语、葡萄牙语、英语、印度语等结合的语言一广东葡语也就出现,迅速在澳门、香港和广州进行广泛运用[4]137。

2.洋泾浜英语与广东通事。1637年,英国人第一次来广州,与中国人打交道,广州英语成为了中外贸易通用语言,广东通事在那时很吃香,广东一带的通事被卫三畏称为语言行家,广东通事的社会地位比岭南通事的社会地位高,因为中国开放的程度和英文的地位也都得到了提高。在朝廷看来,通事大多数不是德才兼备,勾结公行的官员和牙商追逐名利,只知洋文,广州公行的通事多为略通外语者,极浓的洋泾浜味。通事们的英语水平差,也不是经过朝廷培训出来,因此不可能受到朝廷的信任,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特别是开放了上海地区,西方人大量涌入上海,广州重要的地位被上海取代。

3.洋径浜英语与上海通事。上海开辟商埠后,外国商人纷纷涌入上海开设洋行,各国政府在上海设立领事馆,闽粤籍通事与买办由于沟通问题,雇用懂洋泾浜英语的中国人作为代理人,在上海海关、邮局、铁路被英国霸占后,中国人开始当翻译。上海洋行大都是广州分设部门,洋行的雇员均是买办,也是在广州洋行的旧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上海洋行的买办和通事都是广东人,中外商贸被广东人控制。洋行对买办选择条件是有商业关系和发展业务的能力并且要绝对忠诚,懂洋泾浜英语是关键。上海民间通事与岭南通事和广东通事一样,社会地位没有根本性的变化[5]87。

鸦片战争爆发后,上海辟为商埠,洋泾浜英语开始兴盛起来,洋泾浜英语是清朝时期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为中国商贸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克.中国外语教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2]李良佑.中国英语教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3]季羡林.外语教育往事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4]李赋宁.英语史[M].商务印书馆,1991.

洋泾浜英语 篇7

一、洋泾浜语当不属于双方中任何一方的第三种语言

作为没有共同语的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时, 在语法和词汇上大幅度简化语言被称为洋泾浜语 (pidgin, 也称皮钦语) 。“洋泾浜”是Pidgin一词的汉语翻译。洋泾浜原是旧上海一条小河的名称, 位置在今天的延安东路。1843年上海开埠后, 洋泾浜成为英、法租界的分界线。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交易往来使用的皮钦语被称为洋泾浜语。由于中国洋泾浜语在上海发展到鼎盛,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时间最长, 所以学术界将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此类混合语统称为洋泾浜语。

对于Pidgin一词的来源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 17世纪英国人发现美洲新大陆时最早与一个位于Orinoco河口的名叫Pidgins的印第安部落打交道, 所以人们把当时出现的简化英语称为Pidgin语;另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 由于商务往来和奴隶贸易, 各种各样的洋泾浜英语出现在中国和非洲, 所以Pidgin一词来源于广东人发business这个词的讹音。[1]中国洋泾浜语的出现与17世纪后资产阶级国家对外贸易触角的不断延伸和殖民主义扩张紧密相连, 这种不成熟的变体语言在近代中西双方对外贸易沟通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二、中国洋泾滨语产生的背景

澳门葡语与明末清初的对外贸易活动航海技术的发展直接导致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有很大的关系。16世纪欧洲新航线开通以后, 西方殖民主义开始向东方延伸。根据历史记载, 葡萄牙人是最早到东方从事殖民和贸易活动的西方人, 也是第一批来华的西方人。葡萄牙殖民者对中国觊觎已久, 从16世纪初期开始就不断侵犯中国东南沿海。明武宗正德六年 (1511) , 葡萄牙殖民者攻占了当时南洋的贸易中心马六甲地区, 而后进犯中国东南沿海, 企图打开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门[2]。1557年, 葡萄牙殖民者用欺骗手段侵占了我国的澳门, 在英美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角之前, 澳门是当时中国最早、最大的中西贸易中心, 16世纪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欧洲商人基本都来自葡萄牙[3]。

中国最早的洋泾浜语, 即澳门葡语就是在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强占澳门之后作为一种贸易语言而产生的, 其适用范围主要限于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门地区, 并于清初广州开关以后至乾隆初年流行与整个广州口岸[4]。澳门葡语是一种由葡萄牙语、英语、印度语、马来语和中国粤语混合组成的一种语言变体, 其主要功能是为了中西双边贸易, 其次是为了传教。从一鳞半爪的历史记录来看, 澳门葡语均用汉字注音, 与真正的葡萄牙语相差极大。美国传教士卫三畏 (S.S.Williams) 根据自己的体验总结到:“尤其在仆人和店主那里讲的这种方言, 是葡语和汉语的大杂烩, 它的用法和发音与真正的葡萄牙语相差太大, 以至于刚从里斯本来的葡萄牙人几乎连一句都听不懂。”[5]。随着英国在中国贸易地位的不断提高, 17世纪末, 英国殖民者取代了葡萄牙殖民者在华的垄断地位, 大约在18世纪中期, 澳门葡语被以英语为主体的广州洋泾浜语所取代。

三、广州洋泾浜语与鸦片战争前的对外贸易

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 , 清政府在统一台湾后就有限制地在东南沿海开放海禁, 允许外商到广州四口等十三行自由通商, 早在那时英国在对华贸易中的地位就已经迅速上升。1715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置商馆, 标志着英国对华贸易迅速超过葡萄牙, 成为在华的主要外国势力。英国在中国的贸易史以及英属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贸易史与广州商馆的历史息息相关。

1757年, 广州成为全国惟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后, 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批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人群。随着英国对华贸易地位的提高, 广州洋泾浜语发轫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广州, 专指中国人与洋人之间用于进行商业交易和往来的独特语言。这种语言脱胎于澳门葡语, 以广州话为基础, 词汇以英语为主, 夹杂着广东话、葡萄牙语、马来语以及印第语。由于早期中英关系主要是贸易关系, 因此广州洋泾浜语主要用于中英贸易。总的说来, 广州洋泾浜语成功地充当了中外通商的贸易语言。实际上, 洋泾浜语正是作为商业“国际用语”而广为人知。广州洋泾浜语主要是一种口头交际语, 带有浓重的粤方言特点, 在语法方面以汉语语法为基础[6]。下面是一段中国店主与外国顾客的一段对话:

中:Chin-chin, how you do, long time my no hab see you.

外:I can secure hab long time, before time my no have come this shop.

中:Hi-ya, so, eh!What thing wantchee?外:Oh, some litty chow-chow thing.You have got some ginger sweetmeat?

中:Just now not got, I think Canton hab got velly few that sutemeet.

向西方读者详细介绍了这种语言的卫三畏 (S.S.Williams) 以近乎谴责的态度说:“由于汉语习惯在其中的存在, 在英美人士的听觉上引起的混乱, 再加上糟糕的发音, 使这种粗俗土语成为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交流工具。”但他不得不承认, 它是当时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共同语言[7]。1828年前后, 随着鸦片生意量的大增, 英国人通过鸦片战争迫使清朝开放包括上海在内的五口通商。19世纪60年代后, 上海成为新的贸易中心, 广州洋泾浜语的地位亦被后来出现的上海洋泾浜语所取代。

四、上海洋泾浜语与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贸易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后, 上海凭借其独特的地理、文化和经济优势, 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很快超过了广州。对外交往的增多使江浙一带急需外语人才, 能讲广州洋泾浜语的广东人成为江浙广为招徕的人才。起初从事翻译活动人多来自广州, 后来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加入进来, 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洋泾浜语。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上海洋泾浜语。如果说广州洋泾浜语源于澳门葡语, 那么上海洋泾浜语则源于广州洋泾浜语[8]。清末时期上海洋泾浜语的繁盛折射出当时上海作为商业大都会, 其对外贸易和中西交往的频繁程度[9]。随着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的结束和英语正规化教育的普及, 上海洋泾浜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殖民地土壤,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上海洋泾浜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五、改革开放后的洋泾浜现象

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结束宣告了洋泾浜语消亡。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不断发展并日益与全球经济接轨。在一些贸易和服务等行业, 一种新的洋泾浜现象悄然出现。这种语言变体的出现与新形势下对外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涉外贸易图景。

这种类似洋泾浜的语言变体是中国从业人员与外国人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 是一种以贸易和服务等为目的的语言变体。以上海原襄阳路服饰礼品市场为例。原上海襄阳路市场是上海地区外国人密度最大的地区, 平均每天接待外国游客超过千人。襄阳路市场上出现的洋泾浜语现象仅限于中国从业人员与外国顾客之间的交流, 其目的也只是为了交易的完成, 而且外国人也不必事先学习这种交流用语。造成这种类似于洋泾浜语的语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从业人员语言水平较低, 句子中语法错误太多。根据朱宁和赵宝国的调查, 襄阳路市场内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他们大都没有经过正规的英语教育, 他们认为自己的外语是在以往英语基础上根据实践经验学来的[10]。需要注意的是, 洋泾浜是殖民主义的产物, 现在出现的语言变体不是洋泾浜语的再现。但现代社会的洋泾浜语现象和历史上的洋泾浜语都具有中国式的语言思维特点, 都是中西贸易交往的产物。

六、总结

从16世纪中叶的澳门葡语到18世纪初的广州洋泾浜语再到19世纪中叶的上海洋泾浜语, 三种洋泾浜语以其独有的文化和语言特征印证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交往的曲折历史。新中国成立后, 以规范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的洋泾浜现象依然以特定的贸易语言等变体形式在于现代社会, 反映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环境下, 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蓬勃发展。

摘要:我国洋泾浜语及洋泾浜现象的出现与变迁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对外贸易发展的曲折历程。从16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者强行占领到鸦片战争后, 澳门葡语、广州洋泾浜语和上海洋泾浜语出现在不同历史阶段, 见证了近代中西不平等的贸易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一种新洋泾浜语现象以特定的贸易用语形式出现在当代社会, 反映出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环境下, 我国对外贸易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澳门葡语,广州洋泾浜语

参考文献

[1]刘文慧.中国历史上的洋泾浜英语[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4) :42-43.

[2]冯克诚, 田晓娜.中国通史全编 (中) [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8:1929.

[3]李映发.澳门春秋[M].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9:164—170.

[4]周毅.洋泾浜英语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历史渊源之探讨[J].中国文化研究, 2005, 春之卷:110-122.

[5]张振江.早期中英接触沟通语言的变迁—从葡萄牙语基础语言到英语基础语言[J].语言研究, 2007, (3) :115-122.

[6] (美) 亨特著, 沈正帮等译校.旧中国杂记[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2:47.

[7]吴义雄.‘广州英语’与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西交往[J].近代史研究, 2001, (3) :186-190.

[8]汪仲贤.上海俗语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2.

[9] (美) 何天爵著, 鞠安方译.真正的中国佬[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

【洋泾浜英语】推荐阅读:

洋泾浜英语的跨文化解读05-27

洋泾浜语06-27

上一篇:负载开关论文下一篇:护理伦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