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诗歌文学常识(共7篇)
小学生诗歌文学常识 篇1
必修三 :外国诗歌文学常识
1、莎士比亚:(1565-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的主要成绩就是戏剧。其主要著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他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2、普希金(1799-1837)杰出的俄罗斯民族诗人,19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富有人民性,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包括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致诗人》等,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和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 奥涅金》。普希金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3、歌德: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作者之一,早期重要作品历史名剧《葛兹 冯 伯利欣根》,诗歌《普罗米修斯》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使他享誉世界。代表作《浮士德》是一部不朽的杰作,被认为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4、惠特曼:19世纪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草叶集》是他的代表作。
5、波德莱尔: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批评家。象征派诗歌先驱,1857年,他发表了深化浪漫主义传统、开启现代主义先河、惊世骇俗的划时代之作《恶之花》。夏尔·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恶之花》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作品有《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美学珍玩》、《可怜的比利时!》等。艾特略称他为“现代所有国家诗人中的楷模”。
6、马拉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散文家。著有《诗与散文》、诗集《徜徉集》等。其中长诗《希罗狄亚德)、《牧神的午后》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7、夏尔:法国诗人,代表作《没有主人的锤子》《求索集》。
8、荷尔德林:德国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作品有诗歌《自由颂歌》、《人类颂歌》、《致德国人》、《为祖国而死》等。
9、里尔克:奥地利诗人。代表作品: 《祈祷书》,《新诗集》,《杜伊诺哀》。
10、阿赫玛托娃:苏联俄罗斯女诗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代表作品: 《黄昏》《念珠》《白色的畜群》《车前草》。
11、叶芝: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主要诗作有《当你老了》、《茵纳斯弗利岛》等。192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2、裴多菲:匈牙利诗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8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主要作品有长诗《农村的大锤》和《勇敢的约翰》等。
13、华兹华斯:是英国“湖畔诗人”的领袖。
小学生诗歌文学常识 篇2
“我的语言能恢复到这种程度, 是跟我以前的诗人身份有关, 也就是说, 我只有语言的炼金术, 才能从失语症中走出” (1) 所谓文学张力就是指“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 当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新的统一体的时候, 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且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映衬, 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 在多重观念影响下产生出的立体感受。”文本一旦进入接受者的视野, 便会成为文本消费者的审美体验中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客体。诗歌的张力度特征在他的作品里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多义性、矛盾性、情感的饱绽性以及弯弓待发的运动感。其中最能变现苗强诗歌张力魅力的是情感的饱绽性和矛盾性。
1 情感的饱绽性, 使诗歌为心灵谱曲, 让文本更具厚度
高占伟在《论毛泽东诗歌的审美张力》中提到:“诗的价值就在于情绪的典型程度, 是否本质的反映了它所赖以产生的世界, 引起读者共鸣” (2) 。苗强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悟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去, 他自己的真实情感充斥其中, 读者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仿佛感受到自己在和坐着在面对面的谈心, 又好像是在聆听作者在倾诉自己的对生命的解读。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距离没有因为文本的缘故而被拉大, 反而是消除了这种审美距离, 读者完全走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用心去感受诗人的感伤和生存状态的迷茫。“一口棺材收殓着我的语言/像秋天美好的收成, 一把就被/死神拿去, 接着沉默的冬天来临”,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 作者将自己的病情和得病之后的心情用一种隐喻的手法描绘出来, 心情就像是冬天一样萧瑟、寒冷, 感受不到生命的活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 读者可以完全领悟到诗人的那种绝望和悲凉。当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对于世界的想法时候, 沉默便成了最忠实的伙伴。在这种沉默中诗人的心灵与读者是相同的, 读者自己的对于生活的那种迷茫, 得以在诗人用沉默的文字虚构的情感世界中相通, 这就是文学消费的共鸣阶段。在这种共鸣之中, 诗人将有限的能指整合在一起, 构筑一个“诗意的栖居”的心灵世界, 在这里, 读者与诗人达到一种零距离, 情感的交融显得自然流畅, 从而使得诗歌的情感魅力彰显无疑。
2 矛盾性, 是诗歌更具张力度, 文学韧性增强
文学张力的另外一大特征就是多种不相包容的元素共处一体, 通过作家运用各种反讽、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它们之间的矛盾性置于同一性之中, 使得它们在两个极性概念之中循环往复, 只有这样的矛盾对立才能产生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使得作品的文学韧性增强, 这样, 读者进行文学接受和消费的过程中才能被作品的这种韧性所打动, 在对作品进行反复咀嚼之后留下的才是诗歌的精髓所在。
“我进入疾病的最底层, 一次次地/把灵魂和肉体截然分开, 像苏格拉底的/死亡练习, 在我的康复期, 灵魂/就是这样脱离肉体, 开始了圣徒般的/生活、疾病把诗人的荆棘冠给了我/我戴在头上, 疼痛使我生出了光环……”在这首诗中, 多种相互矛盾的元素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生活给了你苦难, 不是为了打倒你而是要你像诗人那样用饱满的热情去包容苦难, 只有这样才能够战胜苦难和疼痛, 最终“完成自己的使命”“兴奋地从梦中醒来”。对于苗强诗歌语句的描述, 我们可以用朴素、放松来形容, 然而就是这些朴素的语句其中融汇进了厚重和丰富的东西, 读者苦苦探索的人生答案流露其中, 这就是文学张力矛盾性的魅力所在。
3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诗歌时空感强化, 艺术魅力提升
苗强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还在于他对蒙太奇手法在写作构思中的巧妙运用。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 原本是用于建筑术语中, 意思是装配、构成、组合, 后来被引入电影领域。从蒙太奇广义的含义上说:“它不仅指镜头画面、色彩、声音的剪辑组合, 还可以指电影创作从开始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艺术家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思维方式。” (3)
首先, 蒙太奇手法可以构成叙事, 创造艺术时空。“我和影子武士偷偷站在战场上/破败秋天的战场, 到处是火焰/火从地底下燃烧, 永远不会熄灭/突然, 战场上静下来, 有一个/在火海里奔跑……他甚至没有痛苦/只是一个沉默的骷髅在奔跑/由于这个人, 双方暂时停止了交战/我和影子武士面面相觑, 武士/将要完成他的使命, 一命归西/我躺在病床上, 兴奋地从睡梦中醒来”。在这首诗中, 诗人是描写了自己的一个奇幻的梦, 但是对这个梦的描述却是充满了时空交错感, 不同的奇幻场景不断地交错出现, 但是却显现出一种有序性。诗人用这种变幻的剪裁方式将战场上的场景重新。先是自己和自己的影子孤独的停留在战场之上, 然后是突然出现的一个没有痛苦的骷髅在盲目的奔跑, 直到最后的梦醒来, 这种画面的组合方式创造了一个诗歌独有的艺术时空。
第二, 蒙太奇手法可以创造风格。就像影视作品那样可以通过镜头的剪接组合产生一定的叙事节奏, 进而创造诗歌作品的艺术风格。“不会走路的人, 把目光长久地/停留在空中, 秋日天高云淡/他和那些大片大片的候鸟/成为远亲, 成为地上唯一的远亲/他不是河水, 没有水的光亮/没有像河水在夜晚悄悄地消瘦……由于绝望, 或者是由于对大地的忠诚/他不是天上的星宿, 而是地上的石头/受伤的石头, 像候鸟一样受伤/飞跃医院倾斜的屋顶, 飞跃那些/落叶纷纷的白杨, 不会走路的白杨/那些生长在空中的秋天的树木”在这首诗中,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象, 比如说受伤的候鸟、不会走路的人、受伤的石头、医院等等, 这些意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有缺陷的, 都是受到伤害的不完整的存在, 就像诗人本身一样时刻受到病痛的折磨。诗歌通过这些凄凉的镜头、缓慢的节奏、残缺的意象通过蒙太奇手法营造出一种伤感、悲凉的诗歌风格, 这也是整部诗歌作品的感情基调。生存的空虚感漫布其中。“生存之所以空虚在于……世上没有‘常驻’的东西, 一切都是不停的流转、变化, 第六, 人类的努力经常遭遇障碍, 人生为了克服它, 必须与之战斗, 予以剪除。” (4)
一首好的诗歌, 不能仅仅是好的语句和优美的辞藻的排列组合, 只有诗人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 通过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创造出属于文学作品本身的文学张力,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一种审美阐释, 引导读者走向一种自由的境界, 完成对于文学作品的消费和接受, 是诗歌的审美价值得以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苗强, 韦尔乔.沉重的睡眠[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2, 2.
[2]高占伟.论毛泽东诗歌的审美张力[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 5, 16 (3) .
[3]王杰.美学[M].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
[4]王红军.汪曾祺作品的文学张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3, 24 (3) .
小学生诗歌文学常识 篇3
关键词:诗歌鉴赏;文学素养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它言简意丰,用极为有效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古诗文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能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引导学生感受美的陶冶。
教师要从对下一代负责的高度出发,抓好学生对优秀诗文的背诵积累,不要让学生错过了积累的黄金时段。我们的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朗诵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朗读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朗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要尊重劳动,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那么,课内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呢?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詩歌内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总之,强化学生语文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诗歌鉴赏的教学水平,已经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注意的教学问题,诗歌鉴赏能力能够提高不仅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而且对学生语文人文性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受到教育界足够的关注。
小学生诗歌文学常识 篇4
1.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1954年以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他关于小说创作的核心理论是“冰山理论”。长篇小说有:《太阳照样升起》(1926年)、《永别了,武器》(1929年)、《丧钟为谁而鸣》(1940年),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有《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印第安营地》。
2.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英国散文大家中最后一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代表作品有《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
3.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为剧本37部,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合称“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四大喜剧)。
4.雨果是19世纪法国伟大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代表。《炮兽》节选自浪漫主义长篇《九三年》,长篇小说还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
5.马克西姆·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伟大作家。小说《丹柯》选自他的浪漫主义象征性寓言体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等。列宁称他“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称《母亲》是部“非常及时的书”。
6.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娜塔莎》节选自他的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其他作品有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宁娜》《复活》,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7.泰戈尔是19-20世纪印度伟大诗人,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一人,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和小说《弃绝》《素芭》《戈拉》《沉船》。
8.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暗行夜路》,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到网走去》《在城崎》《和解》《学徒的菩萨》。
9.伯尔是德国小说家,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名作中篇小说《火车正点》(1949)已成为联邦德国“战后文学”(“废墟文学”)的代表作。我们学过他的两篇小说是《流浪人,你若来斯巴„„》、《在桥边》。
10.卡尔维诺是意大利当代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著有现实主义短篇小说《蛛巢小径》,代表作有《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等。
11.斯特林堡是瑞典著名剧作家、作家,被称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有《红房间》等。
12.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美国犹太裔作家,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山羊兹拉特》。
13.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格兰德大妈的葬礼》,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另有《霍乱时期的爱情》《家长的没落》《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等。
14.博尔赫斯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著有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沙之书》。
15.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国籍)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著有荒诞派短篇小说《变形记》等,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等。
16.乔治·赫伯特是英国玄学派诗人、牧师,著有诗集《寺庙》和散文集《寺庙的牧师》,均系宗教作品。
17.蒲宁,俄国作家,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默写填空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古诗文欣赏》p9)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九歌·湘夫人》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九歌·湘夫人》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九歌·湘夫人》
2.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鲍照《拟行路难》(《古诗文欣赏》p12)
3.《蜀相》一诗中,杜甫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的名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古诗文欣赏》p14)
4.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古诗文欣赏》p28)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古诗文欣赏》p33)
6.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古诗文欣赏》p30)
7.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古诗文欣赏》p45)
8.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古诗文欣赏》p47)
9.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古诗文欣赏》p45)
10.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注,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古诗文欣赏》p43)
诗歌常识 篇5
一、诗歌的分类:
1.诗歌按时间来分:(1)古典诗歌;(2)现代诗歌。以1919“五四运动”为界。2.从诗歌的形式为:(1)诗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等,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歌行”“引”“曲”“吟”等。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一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2)词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词有词牌,词牌严格规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3)曲 又称为词余。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散曲包括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套数(又叫套曲,如睢景臣《高祖还乡》)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3.从诗歌的题材分: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3.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4.魏晋时期,文人五言诗开始兴盛。其代表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晋朝的陶渊明。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古诗十九 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5.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李白有“诗仙”美称,其诗清新飘逸。杜甫有“诗圣”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其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其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6.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7.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三、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陆游、岳飞。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 李清照、柳永、姜夔、秦观。
四、风格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需要注意的是,所谓“风格”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同一作家在不同情况下完全可能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如苏轼诗词的典型风格是豪迈,但同时也有清新自然之作;李清照诗词的典型风格是婉约,但也有豪迈风格的作品;陶渊明诗的典型风格是“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平和,但他也有“金刚怒目”式的阳刚大气之作。
古代诗词中常见风格
1、雄浑
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 魄雄伟。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其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2、豪放
其特点: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代表作。“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而唱。
3、沉郁
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4、悲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诗人面对**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
5、俊爽:
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节奏明快,《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轻盈飘拂,《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的秀而不冶,艳而不妖,均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6、冲淡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不过,冲淡不是幻灭、死寂,而是富于生机的,它是诗人把活跃的生命转化为凝固的生命的结果,生命力由流动而转为静谧。
7、旷达
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苏轼有时是尽力摆脱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让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永恒;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相和谐。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泯灭了时空物我的界限。上阕才以不能“乘风归去”为憾,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阕才以“人有悲欢离合”为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与启迪,摆脱了人生苦恼。苏轼有时又极力地充实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从而抵御外界的一切侵扰,达到超脱。有时还以淡泊明志、向往归隐、洁身自好,甚至是痛饮纵欢、谈禅论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对痛苦人生、黑暗现实、龌龊官场的心理超脱。
五.唐诗的发展脉络
1、按时间分类: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1)初唐:从唐朝建立到唐玄宗即位。这是唐诗的准备阶段。在风格、意境、声律等诸多方面为盛唐诗歌高峰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
占统治地位的仍是齐、梁的颓靡遗风。“四杰”和陈子昂出现后,诗风才逐渐改变,他们在继承南朝的艺术技巧方面和建立五、七言律诗的格律和体制上,有着不容埋没的功劳。陈子昂继承汉魏风骨来开辟唐诗的领域,上承阮籍、曹植,下开李白、杜甫。代表诗人:初唐四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2)盛唐: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唐诗达到了巅峰。
盛唐是流派纷呈,风格众多,体裁和形式成熟、完备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的反映,文学史家习惯按题材来划分流派,他们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如果以创作方法来划分这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无疑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李白和杜甫各以自己的诗歌天才、广博而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建立各自的艺术风格,从各方面表现了这个伟大而变动的时代,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向高峰,他们不仅是唐代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中这两个流派的最杰出的代表。代表诗人: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山居秋暝》、《鸟鸣涧》:“人闲桂花落”等。孟浩然:《春晓》。边塞军旅诗人:高适 岑参 王昌龄 王之涣 李颀等。最杰出的代表:李白(浪漫主义)
杜甫(现实主义)。
(3)中唐:安史之乱后,唐由盛而衰,安史之乱以后的现实使诗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清醒的观察和思考,所以唐代中叶的诗歌主流是现实主义,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就是在这种趋势中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流派,尤其白居易创作出一系列的如《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抨击黑暗,同情百姓疾苦,语言通俗流畅的优秀诗篇。此外,李贺在意境和语言上的创新较为突出,柳宗元、刘禹锡也是这一时期有成就的诗人。
(4)晚唐:是杜牧和李商隐活跃的时代。杜牧出于杜甫、韩愈,而在风格上将清新峻拔熔为一炉。李商隐则尤长于七律,在七律这种形式上继杜甫之后,有了可喜的发展。与李商隐齐名的有温庭筠,情思才力,都比不上李,但其轻艳的作风对唐末诗人颇有影响。
2、按内容分类:按照内容的不同,把唐诗分作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和边塞征战诗。
(1)写景抒情诗:包括山水田园诗。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登高》、张继的《枫桥夜泊》、孟浩然的《临洞庭》等。
(2)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所谓“即事”,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不便再细细分类,所以笼而统之称为“即事感怀诗”。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元稹的《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等。(3)咏物言志诗:如:贺知章的《咏柳》、杜甫的《春夜喜雨》等。
(4)怀古咏史诗:如: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石头城》、杜牧的《过华清宫》等。
以诗歌为例谈文学欣赏课的教学 篇6
一、文学欣赏可以从语言入手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语言更具精炼性、含蓄性和跳跃性。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时, 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先接触其语言, 并通过它来把握诗歌的形象, 进而领会诗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1、我们在欣赏诗歌时, 首先要整体阅读, 切不可断句取义。因此, 除了诗歌正文要多加关注外, 题目、作者、注释都要加以注意
诗歌的题目往往有提示中心的作用。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通过题目可以看出内容与怀人有关;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眼可以辨出是送别诗, 由此我们可判断内容应该是表达惜别之情的;《越中览古》这个诗题, 让人一下子就能够断定这是一首怀古诗。
欣赏诗歌平时还要多注意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如李白的浪漫主义, 杜甫的现实主义;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柳永、秦观、李清照的婉约笔调等。特别是一些“眼生”的作者,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分清大致的流派、风格, 从而帮助自己准确地完成欣赏。
此外, 还要注意注释。书上的注释虽短, 却是编者给的信息:有时会介绍背景, 有时是相关诗句等。你就要从中抓住要点, 看出诗歌的思想内容、典故或意境。
因此, 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 学生能抓住题目、作者、注释三点, 对作品就会有基本的整体把握。
2、诗歌正文是主体, 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要能抓住最能表达诗人情思的关键字眼进行鉴赏, 这才是最重要的
鉴赏一首古代诗词, 更应该知道这首诗词画龙点睛的字是什么, 即“诗眼”之所在。例如大家熟悉的杜甫《蜀相》一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大家读诗时关注较多的是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以为这是诗的主旨句。其实“诗眼”所在句是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它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 年年如此, 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 可有谁听呢?上句一个“自”字, 下句一个“空”字就是关键字, 鉴赏时不可轻易放过。庭草年年为谁绿?黄鹂歌喉有谁听?由此自然而然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 才真正理解诗人借此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
3、鉴赏诗歌从语言入手, 除以上内容之外, 还要注意词类活用, 倒词等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里, 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 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从而使画面富有动态美。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风老莺雏, 雨肥梅子, 午阴佳树清园。”在日渐暖和的春风吹拂下, 到了夏天, 莺鸟的幼雏已经长大;由于雨水的滋润, 梅子生长得健壮丰满。这是一幅多么明丽的初夏景色。“老”、“肥”本来都是形容词, 在这里用作动词, 并且是使动用法。词性的转换, 使得眼前静态的景物有了时光的动感。
在一句诗词中, 经常出现几个字词的倒装使用, 这种打破常规词语顺序的倒置用法称之为“倒词”。倒词用法, 能达到加强语势, 协调音节或使句法错综等效果。杜甫《秋兴八首》之八“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的诗句, 更是妙用倒词的典范。正常顺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巧用心思将宾语前置, 从而强调了香稻粒的宝贵, 碧梧枝的优美, 引起了读者美妙的想象, 开拓了诗句深邃的意境, 并使句法新奇, 构思新颖, 整首诗富有情致。
二、鉴赏古典诗词要对传统节日有一定了解
诗歌创作和社会生活也是紧密联系的。其中不少诗歌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如习俗, 传统节日等。了解了这些, 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大有好处。
如了解了重阳节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 才能深刻地理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蜀中九日》也吟唱出相同的感情基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农历九月初九登上望乡台, 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 举杯之际分外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却奈痴情的鸿雁在此时从我的家乡翩翩飞来。该诗抒发了作者佳节思亲的情感。九日登高, 遥望故乡, 愁思倍加, 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 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 你为何还要南来?”全诗感情真挚, 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由此可见, 了解一定的民俗、传统节日知识, 可以使我们更透彻得理解诗歌内容。反过来, 诗中透露出的当时的市井风俗, 也使我们对这些传统节日又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增加了感性认识。
我国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开设文学欣赏课程, 有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一方面能促使学生熟练准确地掌握母语, 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先贤们崇高伟大的思想和道德情操。让理工科大学生在抽象思维中融入形象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理工科高校开设文学欣赏课成为共识, 但理工科专业开设文科选修课程毕竟课时有限。在教学中, 就不能专门讲文学欣赏的系统理论, 而应重点传授文学欣赏的角度和方法, 让学生在掌握文学欣赏从语言入手、要了解民俗、传统节日方法后, 引导学生能够应用到具体作品的分析之中, 真正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关键词:诗歌,欣赏,语言,民俗,节日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关于“吴均体”诗歌及其文学价值 篇7
关键词:吴均体 古诗 新变 文学价值
一
关于诗体的称谓,我们后世有“白体”(白居易之诗)、“柳体”(柳宗元之诗)、“山谷体”(黄庭坚之诗)等称谓,后人奉其诗歌作品为创作的楷模,进行摹习。一方面该诗人作品本身具有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另一方面,该诗人之作品具有可学性、可模仿性,即可操作性。“吴均体”是最早的以作家姓名命名的诗体,它的基本内涵如下。
《梁书·吴均传》:“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至均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相称赏。天监初,柳恽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斅之,谓为‘吴均体”。
首先应当辨明的,是“吴均体”的具体所指。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题辞》引文中子语“吴均、孔硅,古之狂者,其文‘怪以怒”,又自云吴均“文鲜绝奇者,独《饼说》《责璧》二文,颇诡博不经”。由“ 怪以怒”与“诡博不经”即能看出作者的个性,但这类牢骚之文,两汉而至齐梁,并不罕见。其它如《与顾章书》《与宋元思书》一类的山水小品文,许链《六朝文絮》谓其“简淡高素,绝去短灯艰涩之习”,而这类“简淡高素”的山水之文,虽有新的时代特点,但在当时,并非吴均所独有。此由而论,以散文论“吴均体”,是有失妥当的。因此所谓“吴均体”者,应指其诗,而不是指其文。吴均今存五言诗140首,其中乐府古题32首,乐府七言歌行5首,另有四言诗1首,楚歌诗1首,总计有147首。
吴均诗中“清拔有古气”者,多在五言,而尤在五言拟古诗。自西晋以来,傅玄、陆机等摹仿汉乐府,已蔚然成风。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下谓“近吴均辈多拟此等,并自为乐府。”然而拟古乐府诗者,未必尽皆“ 清拔有古气”,观齐梁诸人拟古之作可知吴均所拟,当另有自己的特点。吴均五言拟古诗内容,其中与北方边关之景、游侠之人、征战之事相关者,多达四十余首,几乎占其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这类诗歌描摹景物不外乎龙城片云、胡地早霜,言人物不外乎天子羽书、将军玉门、扬鞭易水等豪情壮志的志士仁人。文人声言报国,只能寄豪言壮语于诗歌。因此,文人足迹虽不涉北地,为文却无不以易水、玉门为背景,以秦汉之事为依托。所以齐梁诗人摹仿汉魏古诗及乐府,不仅在诗体,亦在题材与风格。又因为当时文人于北地风物及边关征战之事,并未亲历亲见,其于为文,就不免苦心孤诣,规摹前人。在此种心态与方法的支配下,摹仿之作与原创之作相比较,虽属形似,却也往往逼真。吴均是否有征战的经历,没有材料可以直接证明吴均曾经亲临战场,但由他的人生经历可知,他是南朝时代唯一有过边塞、战争生活体验的诗人,综合南朝诗歌多描写月露风云,山阁绣户,吴均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边塞诗人。这类诗歌的创作无疑吴均所作最为上乘。如:
《入关》: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是时张博望,夜赴交河城。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
《从军行》:男儿亦可怜,立功在北边。阵头横却月,马腹带连钱。怀戈发陇纸,乘冻至辽边。微诚君不爱,终自直如弦。
以上所举,无论写征战之激烈,北地之苦寒,报国之志气,皆骨力遒劲,与汉魏乐府,颇相类似。本传所谓“ 清拔有古气”,当属此类。
由此见出,“吴均体”的清拔有古气,也是其对汉魏古诗及建安慷慨悲凉诗风的继承。尤其是曹植的《白马篇》所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慷慨激昂的情志也被吴均所继承,建安骨力遒劲“慷慨任气”“磊落使才”的创作风格也为其所吸收。“吴均体”为时人多摹习,不如说是追慕已经逝去的建安风骨。
“吴均体”清拔有古气的另一个特点是感情真挚,俊爽清奇,如:
《答柳恽》:清晨发陇西,日暮飞孤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无论是赠答送别好友,与好友重逢,还是思念友人,都亲切真挚,俊丽清爽,一洗南朝绮艳之诗歌风调,又有古诗的温丽悲远,语朗情深。南朝文学整体上流于绮靡清艳,而吴均的作品中却能流荡着清俊的气息,而不流于柔靡。
吴均在南朝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尤以“吴均体”为时人所争相摹写,为后人所熟知。在此前的江淹同样举足轻重,而“吴均体”之“清拔有古气”之“古气”在江淹的拟古诗作中尤其精彩,例如:
《古离别》: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及其琼树枝。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然后人“好事”者没有争相学习江淹之作《梁书》列传中概述江淹一生追求仕途,“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盖江淹位通人显,尤以赋的成就在其时独树一帜。再者,江淹之拟古多以讽喻时事,劝戒君王之用,没有吴均之独抒己怀,清拔爽朗。
二
由上所述可知吴均体的“清拔有古气”来自于因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而开创的诗歌风格,因感情真挚远绍古诗以及汉魏诗歌的风格而来。然而从纵向的文学史上来看,南朝诗歌普遍强调情性,反对文学作品的伦理化和玄言化,在整个历史潮流中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在“缘情”的文学主张下,文学作品整个呈现出清艳低靡的态势,整个诗歌作品领域缺少宏大的气魄。正如钟嵘在《诗品序》里所描述的:“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于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表达真性情,激烈地感染人心和深刻地震荡人心的作品几乎没有,“吴均”的作品无疑带来一些刚强气魄,被时人尊为“吴均体”,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吴均的诗歌产生在时代的变革之际,近接东晋时期以玄言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已经失去了生命力,远达汉魏时期刚健慷慨的诗歌风貌却因南朝偏安江左,国力衰弱而失去创作出同类风格作品的社会背景。此时,吴均面临的境况和之后中唐时期的诗人作家相同,“吴均体”诗歌注重炼字的经验也为中晚唐诗人所吸收。
《南齐书·文学传论》指出当时文学创作的风气是“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由于南朝人生活和思想的局限,作家们想要有创新,想要一较高低,就只能在形式技巧上下足功夫。一般论述南朝诗歌也多从声律、用事、对偶这些方面的变化着眼,这些虽然很值得研究注意,但更为重要的还有语言和文字的提炼。诗人开始在“练字”上达到新的神韵境界,以炼字琢句为自己诗歌创作中的自觉意识。
吴均创作活跃于当时齐梁“永明体”兴盛的时期,“永明体”注重声律,要求用事自然,音调和谐,语言流畅。吴均的很多诗歌也是“永明体”的典型作品,然而“吴均体”诗却能在讲求声律之风大炽的情况下注重炼字,从另一个方面是诗歌新变和新创的表现。例如:
《杂绝句诗四首之四》:泣听离夕歌,悲衔别时酒。(炼第一字)
《奉使庐陵诗》:风急雁毛断,冰坚马蹄落。(炼第二、五字)
这些炼字大多稳妥生动,形象贴切,虽是很有意识的行为,却不露痕迹,自然传神。
吴均与中唐韩孟诗派的创作心态与创作方法极为相似。继盛唐诗歌高峰之后,韩孟等不甘望其后尘,而力求另开一途,以实现对盛唐诗人的超越。赵翼《瓯北诗话》卷三论韩愈“以文为诗”,原因在“自沈宋创为律诗后,诗格已无不备。至昌黎又斩新开辟,务为前人所未有”,如《南山》《月蚀》等诗,“皆有意出奇,另增一格”。努力超越盛唐诗人的心态,造就了韩孟诗派。但韩孟诗派人物因其身世性格的差异,诗风并不完全相同。吴均与韩孟诗派在文学出新方面虽有共同的心态,诗风更不能一概而论。孟郊、贾岛因其身世际遇并务以苦吟出尖新,从而成就其诗歌风格的奇险瘦硬、苦涩寒峭,与昊均却颇相近似。如孟郊《闺怨》:“妾恨比斑竹,下盘烦怨根。有笋未出土,中已含泪痕。”《古怨》:“拭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借车》:“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贾岛《下第》:“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朝饥》“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燃。”“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客喜》:“开口吐愁声,却还入耳来。”“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与上所引吴均“肠从别处断,貌在泪中消”“梦中难言见,终成泪眼花”“摧折寒山里,遂死无人窥”“薄暮有所思,终持泪煎骨”等诗,实出一辙。从中可看出中唐诗人在创作心态和创作方法上都学习吴均以及具有“怪以怒”特点的的吴均体诗歌。
中唐诗人学习“吴均体”炼字及其开拓新的诗境,盛唐诗人李白则吸取了“吴均体”诗歌中那种傲岸不平和俊爽豪迈的气格,吴均诗歌《行路难》中的“今日翩妍少年子,不知华盛落前去。吐心吐气许他人,今旦回惑生犹豫”,《赠别新林》中的“公卿竟不知,去去归去来”,《别王谦》中的“倘遗故人念,仆在东山东”等诗和李白确有神似之处,命意和用语如出一辙。杜甫评价李白诗歌“俊逸鲍参军”,是指李白之诗得鲍照之“俊”,而李白诗歌中尤其是五言诗体中清朗自然如出水芙蓉般的诗歌也可以看作是得之“吴均体”的“清拔”和爽朗。
综上,“吴均体”诗歌为时人仿效是有其相关的时代和文学诗歌发展本身的因素的,“吴均体”影响后世,泽被后世诗人创作和开辟诗学道路都是值得肯定的,“吴均体”诗歌应该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刘勰著,詹瑛义证.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赵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6]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谢永攀.吴均与“吴均”体文史知识[J].文史知识,2003,(4).
[2]万光治.论“吴均体”[J].文学遗产,2007,(1).
【小学生诗歌文学常识】推荐阅读:
小学生必备文学常识11-19
小学生必备文学常识试题08-29
小学语文之文学常识09-06
小学生卫生常识09-06
小学生体育基本常识09-11
小学文学常识题库及答案07-24
小学应掌握的文学常识11-21
小学语文考试文学常识精编12-08
小学文学读物12-09
小学生评语诗歌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