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与熊瞎子说课稿

2024-09-13

马蜂与熊瞎子说课稿(共10篇)

马蜂与熊瞎子说课稿 篇1

《马蜂与熊瞎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棕熊的特点;

2、自主勾画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体会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感悟作者对棕熊的喜爱,激发学生对动物、对大自然的爱。

教学重点:

自主勾画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体会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动物的动作和神态,通过具体的事例描写来体现动物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

1、听写生字词

劫:它的蜂蛹又大又胖,是熊夏秋两季最爱劫夺的佳品。嚼:它得意地伸出前爪一下就把蜂巢撕开,急不可耐的大嚼起来。刹:当它快要冲到小屋前时,突然刹住了身体。善罢甘休:轻易地了解纠纷,心甘情愿地停止再闹。故技重演:老花招或老手法又重新施展。

(师:注意在写字的时候我们要做到头正、身直、脚平,这样才能把字写好。)

请一生板书;一生评价其书写;一生评价其内容。同桌互改;

2、引入课文

师:从刚刚的听写中,我发现你们都是用心的孩子,谁还能再说一说,上一堂课我们除了学习了生字,还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1:上一堂课,我们还学习了马蜂的特点。(列举马蜂的特点:

一、体大身长毒性大,二、巢房大,三、不酿蜜,专门偷吃其它蜜蜂酿的蜜,还攻击前来抗击的工蜂。)

生2:上一堂课我们还知道了熊瞎子为什么爱撩马蜂。(请生说出熊瞎子爱撩马蜂的原因。)

二、学习课文。

1、过渡 师:看来熊瞎子爱撩蜂并不是真的为了逗马蜂玩,而是为了吃蜂蛹呢!夏秋季节到了,我家的蜂蜜酿成了,因此也招来了很多的马蜂,于是马蜂与家蜂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争,看到地上落了一层层的工蜂,爷爷心疼的不得了,他一边赶马蜂,一边说:“让你猖狂,过不了多久熊瞎子就要来收拾你了!”熊瞎子到底来了吗?

请生读第四段;

追问:这是一个()段,它的作用是()。

2、学习第五段:初步体会熊瞎子的特点。

师: 熊瞎子来了,来的是一只什么样的大棕熊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走进我们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出示:这是一只()的大棕熊,我是从()看出来的。请一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找相关词句。

指名反馈;(请生说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大棕熊,从哪个地方看出来,为什么能从这个地方看出来?读一读自己找到的这句话。)

出示:只见它走到了最高的悬崖边缘,冲下面那块我家屋后的大山崖瞧了又瞧,“扑通”一声,大棕熊从更高的山崖上滚了下来,稳稳地站定在我家屋后山崖的马蜂巢旁。

请生分析这句话抓住了熊瞎子的什么来描写,哪些词语用得好。

出示:只见它走到了最高的悬崖边缘,冲下面那块我家屋后的大山崖看了看,接着,大棕熊便从更高的山崖上滚了下来,正好站在我家屋后山崖的马蜂巢旁。

请生比较这两句话,看看哪句好?好在哪? 请生读这句话;

出示:它得意地伸出前爪,一下就把蜂巢撕开,急不可耐地大嚼起来。请生分析这句话抓住了熊瞎子的什么来描写,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总结这两句话,请生说一说作者的语言好在哪?(1)抓住动作和神态描写;(2)用词恰当准确;

3、学习第六段:再次体会大棕熊的特点,师:熊瞎子不仅来了,而且还顺利地端掉了马蜂窝,猖狂的马蜂们会善罢甘休吗?(不会)对呀,马蜂们哪能善罢甘休?于是一场激烈的战争便开始了,在这场战争中棕熊又是如何表现的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六段,思考:这一段又描写了一只怎样的大棕熊?

生自学第六段; 交流反馈。

聪明贪吃:大棕熊任它们怎么叮就是不理睬„„头伸进蜂斗里大嚼起来。贪吃:它足足吃了一个时辰到太阳快落山了才心满意足地拍拍身子站了起来。

聪明:接着,它故技重演„„我们紧张的要命。

可爱:可奇怪的是,当它快要冲到小屋前时,突然刹住了身体,似乎很礼貌地向我们大吼一声,摇摇摆摆地走了。

4、感悟写作特点

师:多么可爱的大棕熊啊!你觉得这篇课文作者写的好不好? 请一生回答并说明原因。(复述前面总结到的两点)

师:想一想?课文除了抓住了大棕熊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以及用词准确外,还好在哪?(提示:假如没有棕熊撩马蜂的这件事情,你能了解到棕熊的这些特点不能?这是抓住了什么来描写?)

师:看来在描写动物的时候我们除了要抓动作和神态描写以及运用恰当准确的词语外还要抓住典型的事例来进行描写。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学会了怎么来写小动物了吗?

5、小练笔

出示小猫偷吃鱼的图片,请生抓住小猫贪吃的特点写一段话。提示开头:我家的小猫很贪吃,有一次„„

6、小结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就结束了,通过课文我们了解到马蜂是家蜂的克星,熊瞎子是马蜂的克星,除了这些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大棕熊的克星是谁? 师介绍大棕熊的克星。

师结语:同学们,由此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的,每一种动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存法则,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自然的稳定与和谐。希望你们今后都能做有心的孩子,自己去发现大自然中许多奇妙的事情,这一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马蜂与熊瞎子说课稿 篇2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 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基于此, 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 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

1.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 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交往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小组合作互动, 加强课堂交流。

3.开放原则:通过拓展迁移, 拓宽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提供以下学法

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 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探究交流。

3.师生共创, 设立情境。

本课的三维目标可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父爱、母爱的本质, 了解孩子爱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念;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从一些关键句子入手, 把握文章的信息与作者的观点;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 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讨论交流, 联系自身, 感悟生活, 获得爱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理解作者对“爱”的定义, “理性对待爱”的观点阐述;通过本文的学习, 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从而产生共鸣, 受到教育。

可以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配乐诗朗诵导入, 创设情境。

童年时看父亲/父亲是一座山/ 而我是一只林中鸟/鸟永远离不开山的熏陶/

童年时看母亲/母亲是一片蓝色的湖/而我则是一尾鱼/鱼永远离不开湖的怀抱/

山给我坚强的品格/湖给我水的欢笑/山进化我飞翔的羽毛/湖蜕尽我游弋的鳞屑/

成年时再看父亲/父亲变成山中一片林/而我却挺拔成一座山/山永远报答不完林的恩情/

成年时再看母亲/母亲则变成湖中一片水草/而我却坦荡成一片湖/ 水草永远庇护湖的波涛

讲解:我们都得到过父母对我们的爱,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爱的真情来进入一个理性的世界, 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洛姆的一篇随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 研读课文

第一环节:了解爱

1.母爱具有哪些特点?

2.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3.与母爱相比, 父爱具有哪些特点?

过渡语:我们知道, 爱是与生俱来的吗?———不是, 爱是一种能力, 是逐步的成长达到成熟的。俗话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呵护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父母的爱有哪些特点。

解决第一问, 母爱具有哪些特点?

快速阅读课文1-6自然段, 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母爱特点的句子。

生1: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 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 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 母亲就称赞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生2:母亲是我们的故乡, 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博大、无私、包容一切

生3:如果有母爱, 就有祝福;没有母爱, 生活就会变得空虚, 而我却没有 能力去唤 起这种母 爱。———说明了母爱的伟大和重要, 是一种天性, 是任何其他事物都不可能替代的, 可代表一种自然世界。

解决第二问: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生:文章中谈到两种爱 的原则:“我爱, 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 因为我爱人”;“我爱你, 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 因为我爱你”。

前一句, “被人爱”是原因, “爱人”是结果。因为被人爱, 所以我爱人。以自己为中心, 强调先获得再付出, 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

后一句爱人是原因, “被人爱”是结果。因为我爱人所以我被人爱。先付出再获得, 是对爱成熟的理解。

天真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自我中心的;

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 更加复杂, 也更加美好。

解决第三问:与母爱相比, 父爱具有哪些特点?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6-8自然段, 其他同学划出描写父爱特点的语句, 比较父爱和母爱有哪些区别?

第二环节:感悟爱

1.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3.如何正确看待母爱与父爱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生活中的父爱或母爱对你的影响。

这三个问题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

解决第一问: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1:认同, 我的父亲对我的爱就是有条件的, 如果我认真学习, 他就对我特别好, 如果我不认真学习, 他会对我特别凶, 甚至动手打我, 让我感到恐惧。所以, 我觉得我的父爱是有条件的。

生2:我不同意, 因为在以前, 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两个孩子, 而现在时代不同了, 几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不管孩子是否优秀, 父亲仍会去珍爱他此生唯一的宝贝。

生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 父亲表达爱的方式是含蓄的, 严父并不代表不爱你。

教师小结:父爱到底是不是有条件的呢?我跟大家的看法一样, 既有认同, 又有不认同。

举例, 一个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好多天没有回家, 父母亲到处找他, 最后终于在网吧找到了面容消瘦的儿子, 设想一下, 他的父母亲找到儿子时分别会怎样对待他?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父亲和母亲一样深深地爱着我们, 所谓父爱是有条件的, 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我们平常说, 母爱如水, 父爱如山, 这将父爱与母爱的一个最大区别表现了出来, 母爱是温柔的, 而父爱更深沉、更严厉。

解决第二问: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 际来谈。

父爱的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父爱的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 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 可能会失去父爱。

解决第三问:如何正确看待母爱与父爱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生活中的父爱或母爱对你的影响。

生: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 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 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 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从而摆脱对父亲的依赖而自立。

教师小结:“如果要让你的父亲感到荣耀, 那你要继续忠诚于你的学业, 并努力成为一名男子汉。”

———贝多芬

第三环节:升华爱

1.如何才能综合父爱和母爱, 达到一个成熟的健康的爱的灵魂?

2.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 弗洛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 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种爱, 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3.案例分析:晓澜在刚满五个月时, 父母就离婚了, 母亲弃他而走, 父亲长期外出打工, 所以从小由年迈的奶奶带大, 现在晓澜16岁了, 性格孤僻, 倔强, 不爱学习。他时常情绪低落, 想辍学, 很苦恼。思考, 主人公晓澜是怎么了?假如他是你身边的同学或亲戚, 你可以怎么去帮助他?

解决第一个问题:

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 从文中找出答案, 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

生: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 却在内心建立起两个形象, 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 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如果只具有父亲的良知那么这个人会变得严厉而没有人性, 如果只有母亲的良知他就会失去自我的判断力, 我们需要父爱, 也需要母爱, 把二者的积极面消极面进行互补, 那么我们就会获得一种最原始的爱的能力和爱的方向性。

解决第二个问题:

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爱的内涵———爱他人, 爱自己

爱的升华———珍惜情感, 感恩

案例分析:原因, 缺少父母的关爱;没有父亲向他指出通往世界之路, 没有母亲影响他懂得爱别人;从父爱的积极面角度进行分析, 由于缺少父爱, 他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知道如何通过努力去获得, 如果在父爱下成长, 他就会懂得如何通过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父爱, 所以他长大以后自然也不知道如何通过努力去获得想要的东西。

办法:感受爱———学会爱———爱别人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 的学习, 我想我们同学们是应该有所得的。我们要充分的理解我们的父母亲, 要学会正反方向的接受他们的爱, 也要将这种爱适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泪珠与珍珠》说课稿 篇3

《泪珠与珍珠》安排在第三册第三单元,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第三单元则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并由此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环节在高中三个阶段的培养训练中,尤为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 教学理念设计

(1)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将教师职能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2)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散文的人文性特征,让学生通过阅读散文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补充提供较丰富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教学目标的确立

《泪珠与珍珠》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充满深情的怀乡之作。以泪珠为事物线索,讲述自己对人生对亲情的切身感受。文章结尾借说"观音流泪""耶酥滴血",表达了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即随着人生经验的丰富,人的精神境界也会随着提高。这样,泪珠就会变成晶莹剔透的珍珠。文章说到了人情、人性和人道。根据新课标制定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我拟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感情和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2) 能力目标:挖掘文章的哲理内涵,培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通过体味细腻温婉充满韵味的散文语言,培养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合作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认识忧患痛楚能提高人的境界的道理,培养达观淡然的生活态度,以达到关爱众生、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

(1) 体味作者细腻、真率的情感。

(2)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句、名言。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各种泪水中包含的丰富情感,体味作者对忧患与痛苦、亲情与人生的探询和评判。

4 教学方法

(1) 四步教学法。(通过提问--启发--讨论--评价的步骤学习课文。)

(2)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并围绕"泪"设置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挖掘"泪"的内涵,最终把握并深化文章中心。

(3) 鼓励个性,肯定创新。

(4) 朗读方法:跳读法、齐读法、个读法。

5 教学过程

(1) 导入

有人说,会流泪的人,是高尚的人。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借泪咏出他们高尚的人生追求。有杜甫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民之泪,有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苦吟之泪,有韦应物的"一曲高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的送别之泪。当代歌手也曾深情演绎英雄泪、铁窗泪、孤星泪。而台湾女作家琦君独辟蹊径,从纷繁多姿的泪水中领悟了人生要义。

(2) 作者介绍

琦君,女,台湾著名作家,1918年出生在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离开大陆,奔赴台湾,后移居美国新泽西洲,曾任教于台湾中央大学。本文作于1988年,选自《琦君自选集》,略有删节。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一直没能回祖国大陆。琦君的作品兼散文及小说两类,而以散文的成就为大。多次荣获文学大奖,著有《泪珠与珍珠》、《桔子红了》、《琴心》等作品。有人评论其散文不是浓妆艳抹的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妇,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这就道出了琦君温润婉约的写作风格。

分析:通过介绍作者的经历,让学生对琦君的思乡情怀有一个初步认识。

(3) 整体感知、具体研习

① 预习时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泪珠的描写贯穿全文,文章写了哪些泪珠?请学生快速的阅读文章并回答。老师明确。

书中泪、思乡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

分析:这个问题把线索物"泪"作为突破口,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前面的几种泪水较容易,后面较难的语段可让学生朗读体味情感,老师适当点拨。提示:按写作顺序寻找,抓住关键词语。

② 如果说文中有一根红丝线把六种泪珠串起来了。看看课文,是哪一句?哪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呢?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学生集体回答)

这句话串起了六种眼泪,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形散神聚。

分析: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在主旨句的牵引下,体会文章主题。同时也抓住了散文的特点。

③ 第一种泪水中,马区夫人的话,冰心的话,白杜的诗的含义是什么?并找出能体现作者当时情感的句子。

分析:前一问意在理解文中的诗句,并初步接触"泪"的本质。后一问意在引出下文: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后,才能理解泪水的深刻含义。提示:结合上下文,先理解关键性的词语。特别强调,学生易把白居易的诗理解成爱情诗,表达情人不能理解自己的苦闷。老师应作正确引导,理解偏颇的可能拖延时间。

④ 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对泪水有深刻的理解呢?

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分析:这个问题承上启下,引出5-10节作者对人生忧患的体验。

⑤ 学生大声阅读这6节,体会语句中饱含的情感,谈一谈自己对哪种眼泪感受最深或提出不理解的语句。

分析:此问意在通过学生讨论,解决难懂语句,体味人间亲情,并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⑥ 在奋斗泪中,作者通过阿拉伯的故事巧妙地把泪珠与珍珠联系起来,借此问学生:泪珠与珍珠有什么联系?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补充琦君自己的话,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这粒珍珠是随着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更晶莹圆润的。)

分析:这一问意在探询"泪"的生活内涵,体会生活真谛。即蕴涵着人间真、善、美高尚情感的泪珠就是世上最宝贵的珍珠。如果有不同的见解,只要是正面的,都予以肯定。

⑦ 点读最后三节,思考:少年时代的作者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而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忧患之后,对泪水的认识也深刻的多了,作者已从泪水中探询到人间亲情的真谛,也已体悟到人生的境界。文章写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写感恩泪与慈悲泪呢?

分析:这个问题意在说明饱经忧患的作者已拥有一颗温和、宽厚的心,以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世上的一切。这里的泪水并非为一己之流,而是为仁爱而流,为大众而流,为真诚而流。它已远远超过了人间个人亲情,是一种普天之爱,是至高无上的泪水。文章从书中泪、小我的泪写到大我的泪。由小到大,由浅入深。这时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也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文章的主题也随着升华了。

6 总结全文

在文中,作者层层递进为我们昭示着三种境界: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至纯,识尽愁滋味的至真,拥有超越自我慈悲情怀的至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这句话贯穿三个境界。它代表了琦君10年的人生感悟。是的,一个人的泪水代表的不仅仅是委屈,也绝不仅仅是激动,而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象征着个体对忧患意识和苦痛价值的体味,象征着每个人对人生真谛的探询。随着岁月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便懂得: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理解泪水蕴含的深刻含义。所有的人生体验,无论是骨肉分离的泪、怜子之情的泪,还是生命奋斗的艰辛之泪、不为一己悲欢的慈悲与感恩真情的泪,它们都与"痛苦、悲凄"紧密相连,但都包含着人生高尚的情感。这泪珠使我们眼睛更清澈,使我们心灵更明净与温厚。这泪珠,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真、善、美的化身,正像珍珠一样凄厉而华贵!

7 拓展延伸,深化中心

欣赏歌曲《感恩的心》

提问:从中我们体悟到一种怎样的生活哲理,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困难的人生? (心怀感恩的心,生命因此而美丽。)

汽化与液化(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汽化与液化,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六方面的内容进行今天的说课,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方法和教学过程。首先是教材分析

教材在呈现这部分内容时,采用提出生活中的实例的方式直接给出汽化的定义,开门见山,内容上主要是蒸发和沸腾两部分,蒸发包括影响蒸发的条件、蒸发前后的温度变化及蒸发与体温调控的关系,教材设计了酒精蒸发比较前后温度大小的实验来证明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沸腾包括沸腾的条件,沸点及沸点的运用。教材设计了水的沸腾实验来展现沸腾现象,同时让学生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熔化与凝固,之后要学习液化、升华和凝华,六种变化相互联系,形成物质三态变化的三角图,内容上相互联系,体现了教材设计的相关性。同时为学习物质的性质打下基础。其次是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对汽化有一定生活体验与感性认识,但由于没有学习过物质三态变化的理论知识,无法应用汽化知识理性分析与解释生活实例。在心理认知方面,由于抽象思维的欠缺,较难理解汽化这一较为抽象的知识及其应用。初一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对实验的开展已经具备的了基本的条件。

基于教学内容和学习者分析,依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汽化与液化这节课的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安排如下: 教学重点设为:理解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与沸腾,教学难点设为:蒸发和沸腾的特点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科学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学习的要 求,设定以下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通过酒精蒸发实验和水的沸腾实验,观察记录,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知识与技能:掌握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与沸腾,掌握影响蒸发的因素和沸腾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STS: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气化现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了解沸点在我们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如常见的医用酒精等

为了促进上述教学目标的达成,本节课将采用举例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等教学策略,具体表现为以生活中汽化现象的列举、酒精蒸发实验、水的沸腾实验等。

本节课教学过程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导入新课:通过湿布擦过的桌子过一会儿桌面变干、水烧开后继续烧水会减少等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水去了哪里”,从而引出水变成水蒸气,给出概念: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2)学习蒸发:比较冬天和夏天湿布擦过的桌子都会变干,高温和低温条件下酒精都会变成气态的现象,给出定义: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 现象叫做蒸发。请学生思考晒衣服时怎样让衣服干得更快,分析各种方法,总结为加速了水的蒸发速度,从而得出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的越快。然后通过酒精蒸发比较前后温度大小的实验来证明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从周围吸收热量。同时学习蒸发对人体体温调节的作用,(3)学习沸腾:提出水在沸腾条件下的状态变化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实验中讲授点燃和熄灭酒精灯的正确方法,实验观察到水表面蒸发加剧,内部形成大量气泡,水的温度不再升高,得出结论:沸腾是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给出沸点的定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比较不同物质的沸点,讲述沸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4)归纳总结:请同学回答本堂课所学的汽化知识,同时让同学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条件、特点的异同点: 蒸发: 条件: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特点:受液体温度、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气体流速大小影响,液体蒸发时液体温度要降低

沸腾:条件:达到液体的沸点并持续加热

《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在揭示倍数和因数概念时,是让学生根据现实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利用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生运用乘除法知识,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小数、分数、负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本课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数学探索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学生认知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初步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倍数与因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变传统课程实施中过分依靠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本节课的设计,按照这一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首先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导入,然后结合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最后自主探究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伊始,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境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为学生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2.结合运动会上两个班排出的队形图列出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与因数。使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本环节设计小组自学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对倍数与因数的认识。学生通过阅读、质疑、交流,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3.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我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的。我先提出问题:1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14、17、25、77)这一问题的提出,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规律。然后发现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然后我再提出下面两个问题:能不能再找出7的其它倍数呢?用哪种方法找好呢?(体会用乘法比较好,有序思考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找得完吗?(学生操作之后汇报明确一个数的倍数有无穷多个,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设计这样一系列有梯度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去深入思考、猜测、探究,最后发现方法。

4、巩固新知,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位置与方向》说课稿 篇6

元氏县常山路小学 王燕

一、说教材

《位置与方向》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数学常识,实践性、应用性很强,有力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共分为2课时,我今天主要说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主要学例3、例4内容。

二、说学情

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在本单元第一课时已经能够辨别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方向知识还是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具体情景,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基本情况,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会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方向

2、会确定观测点,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重点)

3、利用所学的方向知识,准确流利地描述行走路线,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4、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空间感受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就学过一首方向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现在我请几位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一边背儿歌,一边用手指相对应的方向,其他同学都是小老师,看看他们所指的方向和你想的是否一样。师提示:东面

设计说明:利用学过的知识引入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动手指,加深学生对方向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受能力。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每天早晨,我们的同学都从四面八方来到我们美丽的常山路小学校园里,现在,老师提问,同学们举手:

谁是从东面一中方向来的?生:

谁是从西面华叶新城小区方向来的?生:

谁是从北面水韵佳诚小区方向来的?生:

谁是从南面天山小区方向来的?生:

老师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没有举手,那这部分同学是从哪个方向来的?“四面八方”老师刚才确实只提问到四个方向,那除了这四个方向外,还有哪些方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

设计说明:这部分内容通过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将东南西北和学校四周的小区结合,让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八个方向的认识。

首先来看大屏幕(出示方位示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其中北与南相对,东与西相对。现在,我们又有四个箭头指向不同的方向,哪位同学能够将具体方向移动到相应的位置上。(黑板上提前画出方位示意图,并用纸张打印出八个方向)

东南与西北的对话,东南说:西北,咱俩位置相对,我一抬头就看见你啦。西北说:不光咱俩位置相对,西南和东北的位置也是相对的。

设计说明:通过拟人对话的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相对位置的理解。

师归纳:到此为止,我们认识了八个方向,要注意,找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确定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的前提。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首先,我会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幅图片:学校在中间,其他小动物家在学校各个方向,告诉学生们,我们学校要迎来一群新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分别住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小组讨论,一会儿找同学来展示。

变换观测点,提问全班。(使学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方法归纳:①确定观测点。

②建立方向标。

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强调:以哪个建筑物为观测点,就在那个建筑物那里建立方向标。

设计说明: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迁移运用

先描述一幅场景:

小动物们来我们学校参观游览以后,我们的同学也想去动物园进行一次回访,到了动物园大门口下车后,同学们非常激动,三三两两组合在一起去他们感兴趣的场馆参观,现在来到我们面前的是文文和小平,我们看一下他们都想去哪里?

设计说明:以动物为线索,将探究新知和迁移运用串联到一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大屏幕上给学生展现一幅动物园导游图,出示两个问题:

1、小平在大门口,她想去看熊猫,应该向什么方向走呢?

2、文文现在在长颈鹿馆,她想先去看狮子,再去猴山,应该怎么走呢?

3、同桌互相提出问题,一个同学说出想去的场馆,另外一个同学描述行走路线,并且试着解答。

方法归纳:

如何描述行走路线?

1、确定出发点、目的地,选择合适的路线。

2、每到一个地点就以这个地点为观测点,确定下一个地点所处的方向。

3、用“先向……然后向……最后向……”准确描述出来。

设计说明:把所学的方向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同桌互相提问,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畅所欲言。

(四)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二 第5题

设计说明:这道题既考查学生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又检测学生描述行走路线的能力,比较有代表性。通过巩固练习,可以及时、准确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方向的知识,会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方向;会确定观测点,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利用所学的方向知识准确流利地描述行走路线,解决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用学到的知识武装自己,强大自己,变成一个了不起的方向小勇士。

设计说明:通过课堂小结,点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板书设计是我整个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致力于简明扼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五、说教学反思

《老王》说课稿 篇7

一.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 是课堂教学的起点, 有效阅读的前提。

1.“小”与“大”———本课在单元中的作用和地位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凡人小事”, 写的都是“小”人物、“小”事件。尤其是本文, 让我们看到的是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同情, 弱者对弱者的关怀, 还以一颗知识分子“愧怍”的心呼唤善良人性的回归, 反映的是人间“大”爱。“小”中见“大”, 足见本课在单元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

2.“苦”与“善”———主人公老王的故事与人物形象

主人公老王的“苦”首先表现在“三独”“三破”。三独:独干, 无依无靠, 失群落伍;独眼, 眼拙不清, 身残客少;独居, 荒僻塌败, 孤独栖身。三破:破旧三轮, 维持生计;残破身体, 痛苦生活;破落小屋, 苦度光阴。此外, 老王还时时遭受着精神上的折磨, 因为眼瞎, 有人嘲笑他年轻时不老实, 才害了什么恶病, 进而在心灵上打击他、摧残他。

老王是如此不幸, 却有着一颗金子般善良之心。送冰, 送人, 送香油鸡蛋, 这“三送”折射出老王善良的人性之光。尤其是送香油鸡蛋, 那是老王在生命垂危之际送出的最后礼物, 展现出老王的极端善良。

3.“幸”与“愧”———杨绛的写作缘由与意图

杨绛先生的“幸”是相对于老王来说的, 因为她毕竟有女儿、有丈夫, 还有一个完整的家。她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 在“文革”中倍遭磨难, 在某种程度上比老王还不幸。在困境中, 她也在关心着老王。那她为什么还会“愧怍”呢?作者认为, 她所给予老王的只是同情, 只是似乎用钱可以对等交换的回赠来回报老王。她愧怍于感情付出的不对等, 愧怍于知识分子狭隘的“高贵”, 愧怍于迟到的“懂得”。作者回忆起当年的事情, 不但“愧怍”, 而且写出来让大家看到。这不仅让我们看到杨绛先生人格的高尚, 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病态荒谬社会的反思, 对人性善良的肯定与呼唤。

4.“平”与“奇”———本文的写作技巧与语言特色

杨绛先生是一个平和的人, 文如其人, 《老王》这篇文章语言平淡之中流淌真情、平淡之中处处见精心。文章叙述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件事, 同样写“送”, 语言由略到详, 人物境界由低到高, 作者情感由淡到浓, 这种“渐进反复式”叙事, 既避免了重复累赘, 也使文章层次清晰, 更使语言表达上达到了“温水泡茶”愈来愈浓的效应。

二.学情分析

1.“热”与“冷”

在生活中, 学生热衷于关注有着耀眼光环的明星, 而往往忽视处在社会底层的边缘小人物, 甚至是冷漠, 这一“热”一“冷”, 发人深思。

2.“人”与“我”

现今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往往只知道一味接受“爱”, 而不懂得感恩, 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可通过本课帮助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学会关注弱者、关心他人。

3.“学”与“导”

《老王》这篇文章看起来浅显易懂, 但要真正深入文本, 把握文章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还有些难度。因此, 教师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主题。

三.教学设计

(一) 目标设置———“多”与“精”

本文的文本价值非常丰富, 值得探究的地方很多。湖北省教研室蒋红森先生指出, “文本价值有选择才有效益”。因此本课目标设置要处理好“多”与“精”的关系。

根据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第3点, 确立本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分析老王“苦”与“善”的人物形象, 探究作者的“幸”与“愧”, 学习本文“渐进反复式”叙事方法, 品味“平中见奇”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方法选择与教学流程中渗透。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根据文本和学情分析1、2点, 确立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体会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与关爱, 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关心弱者,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记叙文, 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最佳教学途径。确定教学重点为:分析老王“苦”与“善”的人物形象, 探究作者的“幸”与“愧”, 进而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学生由于接触杨绛的作品较少, 难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难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把理解主旨句中的“愧怍”一词的深刻含义、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 方法选择———“教”与“学”

新课标强调以学定教, 因而学法决定教法。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思维特点组织教学, 才能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学法:读与品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主进入文本, “读”出感受、“品”出真情。

教法:启与析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学《老王》, 必须遵循语文阅读课的最基本的原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 感受人性的光辉。

(三) 过程设计———“畅”与“实”

“一堂好课就是一篇好文章”。本节课我通过设计“主问题”生发“问题串”, 努力实现教学流程的“畅”与教学环节的“实”的完美结合。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用一组图片语导入新课。 (图片配乐导入)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字词:骷髅 () 伛 () 滞笨 () 翳 () 愧怍 () 绷 ()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后, 我进行字词的预习检查, 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3.整体感知———设计“主问题”

从预习中, 你能读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为这位三轮车夫撰文的?

【设计意图】用这样一个问题来切入本课的教学,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作者对老王的感情。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前提下, 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主旨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初步知道“幸运的人”指作者, “不幸的人”指老王。

4.深入探究———生发“问题串”

探究一:老王的“苦”与“善”

问题一、请学生浏览课文, 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 并说说这样概括的理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 一是培养学生提取、概括材料的能力, 二是让学生在概括中明白老王生活在社会底层、挣扎在生死边缘, 却那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杨绛一家, 衬托出老王的可贵。

问题二、杨绛主要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哪几件事?表现了老王的什么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更加深入的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善良和走进作者的心灵。同时, 可以让学生细读中领略“渐进反复式”叙事方法的特点。

问题三、在这些事件中, 作者为什么重点写病中送物?

【设计意图】重点引导学生去研读8—16自然段。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后, 画出文中描写老王的精妙语言, 然后从动作、神态、语言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特点。

探究二:探究杨绛的“善”, 了解杨绛的“苦”

问题一、请学生跳读课文, 找出能体现杨绛“善”的文字。

问题二、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 理解“苦”。 (老师出示杨绛“文革”中受批斗的图片)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里, 善良不只是老王, 还有作者。因此, 解读作者的情感也是对这篇文章主题的探究。学生通过文本研读, 可以感知杨绛一家对老王不仅有物质上的帮助, 还有精神上的安慰。然后, 让学生交流预习时查到的有关作者的情况, 通过出示杨绛“文革”中受批斗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白作者的不幸在某种程度上比老王的不幸更加深重。他们是弱者对弱者的善良, 是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善良。

探究三:杨绛的“幸”与“愧”

问题一、杨绛与老王对比, 她所认为自己的“幸”体现在哪里?

问题二、杨绛为什么会“愧怍”?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 让学生理解杨绛的幸运是相对于老王而言的。通过老师的点拨, 引导学生认识杨绛对待生活的从容、对待苦难的豁达。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愧怍”这个词的含义, 进而理解主题,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5.拓展迁移

老王是一篇文章, 我们学校的校工老徐也是一篇文章。他身体不便, 家庭困难, 长期默默地为我们服务。我们也应该关注他、关爱他。 (老师出示校工老徐的图片。)

下一课时, 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人物描写的技巧和平中见奇的语言, 引导学生在生活关注老徐、关心老徐, 并以“校工老徐”为题写一篇文章。

四.教后反思

1.“得”与“失”

这节课, 我追求简洁高效课堂, 环环相扣, 通过设计“主问题”, 生发“问题串”, 思路如层层剥笋, “牵一发而动全身”, 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足表现在课堂不同环节时间的控制上。

2.“改”与“思”

马蜂与熊瞎子说课稿 篇8

1.教材特点及编写意图

《“问号”之歌》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树立爱学习的信念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旨在让学生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到敢问、乐问、善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会好问、多问,明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今名人从小好学、勤学的故事,搜集相关的格言和谚语。

(2)能力目标:通过视频播放、玩中提问、生活中提问、讲故事和制作书签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好问的良好学习品质和敢于探究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动手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的良好学习品质;明白爱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3.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和勤奋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难点是激发学生从小对学习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法

品德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教育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其认知规律,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探究问题。因此,整堂课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看、想中思考问题,以“一休”贯穿,与“一休”共同学习、共同思考,提出问题,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做、自己想、自己解决,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我以四个活动为主线,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和场所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敢问、乐问、善问的学习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促学生开“问号”之花、结“问号”之果、繁殖“问号”之森林,以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课标提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在情境寻找、体验“问号”是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课前我用小魔术调动学生兴趣,又以在“百宝箱”中、生活中、图片中寻找“问号”,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情境,运用身体多感官寻找“问号”,体验在各种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乐趣,让学生乐学。

四、说教学过程

品德课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为主的课程。我紧扣教学目标,挖掘教材,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家培根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用“火山喷发”的壮观场面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起学生的兴趣,为多问个为什么做好铺垫,让“问号”贯穿课堂。

活动二:在百宝箱中发现问题

新课标指出:应挖掘对学生有意义的题材,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在玩百宝箱的过程中,我用“一休哥”送来百宝箱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手去发现问题的欲望。在箱内装有源于生活的小玩具,让学生在自主选择想玩的玩具,并提出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在玩中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引出“问号”之歌奠定了基础。

活动三: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新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本课以“问号”之歌促发世界中充满了问号,大胆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问号”的足迹,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让学生提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培养学生好问的品质,为寻求解决方法作基石,引出:勤学(板书)。通过思考、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四:巩固升华

我设置了一系列有梯度的活动,从观察对比图片到讲牛顿的故事,得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源于问号。通过收集名人名句、赠送书签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

五、说重点、难点的突破

本课的重点是: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的良好学习品质。在处理重点上我紧扣教学目标,在寻找问题中培养他们敢问、乐问、好问的品质。我大胆的创设百宝箱,引导学生大胆发问,又在生活中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勤学,通过名人故事让学生知道从小好问、勤学的重要性。

本课的难点是:激发学生从小对学习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后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并利用名人名句激发学生爱思考、爱动脑、爱学习的品质。

六、说板书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出示卡通问号,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用简洁的板书突破了勤学好问这一重难点。

板书设计:

“问号”之歌

《垂直与平行》说课稿 篇9

新数学课程标准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垂直与平行”就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它是学生在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正确认识平行、垂直等概念是学生今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知识的基础。同时,它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基于以上理念:在本节课的教法选择上,我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①引导学生采取“观察、想象、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②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活动。

③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动手实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课时的学法指导上,我将让学生在感知想象、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进而使他们在交流中充分体验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深刻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时教学我将分以下五个环节完成。

①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②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③练习巩固,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④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⑤全课小结。

我先来谈谈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我从“掉在地上的两支铅笔会出现哪几种位置关系”入手,不仅向学生解释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掉在地上的两支铅笔还可能是怎样子”的问题,调动起了学生的经验储备,进而让学生初步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另外两支铅笔掉在地上,还可能一支落在桌子上,一支落在地上,这也为学生理解“同一平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环节:探索比较,掌握特征(这是教学的重点,我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第一步:展示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

第二步:自主分类

这一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达分类的共识,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交流、辨析、求证的过程中顺其自然的发现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第二层次: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第一步:揭示平行的概念

第二步:揭示垂直的概念

第三步: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完善概念。

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想象、验证、自学提问的学习过程中,深刻体验平行与垂直的特征,深刻理解了同一平面的含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自学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察。

第三环节:练习巩固,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①判断下面各组直线的位置关系:

②课件出示汉字平行的“平”和垂直的“垂”,通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发现汉字中的互相平行与垂直的现

③找找几何图形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④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现象。

先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的现象,接着教师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现象。如:铁轨、双杠、单杠、门梁、脚手架、围旗旗盘等,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动手摆一摆这样较为开放的习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思考中进一步理解新知,完善知识的建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五环节:全课小结

《体育与健康》说课稿 篇10

一、首先说的是本次课的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侧重点,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来说,更要关注其体育健康知识的获得,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基本技能之外,还要讲明所学内容对发展身体健康的作用,让“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二、教材分析:

本次课的教材是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它不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吸取体育和健康知识,而且还有益于我们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和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健康。

三、学情分析:

初中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体育和健康常识,而随着青春发育期的到来、身心发育的加速,还产生了主动获取体育和健康知识的`内在学习需要,但多数同学的这种学习需要还比较朦胧,获取体育和健康知识的能力也比较有限。

四、教学内容:

主要讲述现代人掌握体育和健康知识的意义和必要性、中学生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并设置了相应的活动问题(把最了解、最喜欢的体育和健康书报杂志、影视节目、体育明星等评选出来),意在引导学生平时重视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学习和懂得怎样获取体育和健康知识。

五、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意义,了解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为什么要掌握体育和健康知识。

难点: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难点: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七、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语言、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创新能力。

2、讲解法;通过精练适度的语言讲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学法:在本课的学法中,让学生采用“听、看、想、练、问、比”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去尝试,互相对比,师生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八、教学过程:

上一篇:教育系统“庸懒散贪”个人自查自纠报告下一篇:感言高唱青春演讲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