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药物简介

2024-06-14

阿片类药物简介(共5篇)

阿片类药物简介 篇1

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的应用

早在1982年,WHO就将缓解癌痛列为癌症综合治疗的四项重点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三阶梯止痛方案”。癌症三阶梯止痛法是一种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不同而分别使用不同等级止痛药物为治疗原则的止痛方法。作为一种最常用且极为有效的止痛方法,WHO大力推荐,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慢性疼痛。所提出治疗癌痛的三阶梯用药方案是:①第一阶梯:对于初期的轻度癌痛病人,可以使用非阿片类止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盐等),同时根据病情使用或不用辅助类药物;②第二阶梯:对于从轻度疼痛发展到中度疼痛的癌症病人, 药物治疗可以逐渐过渡到弱阿片类止痛药(如氨酚待因、可待因等),同时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同时使用非甾体类药物和辅助类药物;③第三阶梯:对于具有中度到重度疼痛的晚期癌症病人,最后可选用强阿片类止痛药(如吗啡即释片、控释片或芬太尼贴剂等), 同时也要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合并使用非甾体类和辅助类药物。同时还应按照Twycross等提出的“口服给药、按时给药、按三阶梯”原则给药。

1.合理选择药物种类

首选阿片受体激动剂,例如吗啡、芬太尼、羟考酮和美沙酮。吗啡是中度、重度癌症疼痛治疗的代表用药。芬太尼或羟考酮不仅可替代吗啡达到理想镇痛作用,而且还具有活性代谢产物低的优点。阿片类止痛药的有效用量有较大个体差异。由于纯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无剂量封顶效应,因此通过调整滴定剂量达到理想止痛效果。当用一种强阿片类药止痛效果不理想时,可以通过换用另一种强阿片类药物而获得止痛疗效。由于阿片受体激动-拮抗混合剂和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这两类阿片类止痛药具有剂量极限效应,因此镇痛作用有限,并且使用这两类阿片类药物还可能使正在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出现戒断症状或疼痛加重,因此不推荐在治疗癌痛中使用。

2.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安全、无创性给药应是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的首选给药途径。因此口服给药是理想的给药途径。口服给药具有安全、实用、患者易接受等特点,但一些患者可引起恶心、呕吐、胃肠功能紊乱。此外,透皮给药也是一种无创的给药途径,芬太尼具备高效、低分子量、高脂溶性和对皮肤无刺激等优势,使其能透过皮肤发挥作用,因此是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TTS)的首选,芬太尼透皮贴剂作用时间为72小时,并且还具有减少便秘反应的优点。经直肠给药也可用于不能口服用药者, 经直肠吗啡的生物利用率及作用时间与口服吗啡基本相同,因此两种方式的等效剂量也基本相同。对于疼痛剧烈或不能耐受口服给药者,可选择经静脉、皮下、肌肉等有创给药途径。静脉给药可采用间歇性、持续性或患者自控装置(PCA)。

3. 剂量的选择

吗啡的起始用量应根据以前镇痛药的需要量。但口服吗啡的生物利用率在15% ~60%,因此患者的有效治疗量存在很大差异。通常,由第二阶梯进入第三阶梯的患者起始剂量为每四小时肌注5mg~10mg吗啡,年老及肾功损害者减量。若选择口服吗啡,可按口服与肌注的效价比为2∶1~3∶1换算剂量。对于持续性疼痛,多数情况下应日夜给药或在给予有效的较小剂量后再日夜给药。慢性癌痛患者在持续疼痛的同时还可能发生突发性疼痛(又称爆发性疼痛)。突发性疼痛常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和难以预知性。典型的突发性疼痛一般表现为爆发疼痛,持续时间约1小时。对于所有接受阿片类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给予阿片即释剂备用于突发性疼痛,一般原则是在特定期间所给的救援性镇痛剂量的总量应与该期间应用的常规剂量相同。当吗啡是按照4小时的间隔给药时,如遇爆发痛发生, 应给予一次单次足量作为“救援”量。未控制时,则应增加单次投与量30%~50%,例如:每4小时投与5 mg、7.5 mg、10 mg、15 mg、20 mg和30 mg。此外,口服吗啡除了选择即释片外还可以口服吗啡控释片,与即释片的区别就在于药物在体内维持的止痛时间不同,因此服药的间隔时限也不同,但两种剂型的止痛强度和效能无明显差异。由于控(缓)释片可以间隔12小时服药,而且服药后的血药浓度相对保持平衡,无明显的血药峰值和浓度的波动,即减少了服药次数,又维持了较长时间的止痛效果,有利于病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和饮食睡眠,并减少发生吗啡耐药性的机会,所以更符合病人对镇痛的要求。

4.其他阿片类药物

目前对于癌痛的治疗,除了吗啡之外还有很多选择,例如:氢化吗啡酮、羟氢可待酮、美沙酮和丁丙诺啡。对于吗啡不耐受的患者可以选择其它的阿片类药物替代,例如:羟氢可待酮和芬太尼。但即使这种转变,结果也很难预料,一项前瞻性的调查显示,20%的患者需要两次甚至更多的转变才能找到合适的阿片药物。氢化吗啡酮、羟氢可待酮和吗啡一样,也有普通和缓释两种类型。药效和耐药性氢化吗啡酮和吗啡相同。羟氢可待酮是吗啡的一种有效替代药,在副作用和药效上两者相同,但羟氢可待酮有较好生物利用率为60%~90%,高于吗啡。

美沙酮也是一种有效的阿片类止痛药。在药效和副作用方面和吗啡也几乎相同。但由于其复杂的药代动力学在人体有很大差异,而且因其半衰期较长易引起药物蓄积,因此要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使用。

阿片类药物简介 篇2

关键词:阿片类镇痛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阿片类镇痛药物是从罂粟中提取的生物碱, 其可作用于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 是一种特异性受体阻滞剂, 能有效缓解疼痛, 目前主要用于癌症等中重度疼痛患者的治疗[1]。本研究就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女18例, 男20例, 年龄25~78岁, 平均 (49±4) 岁;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芬太尼10例, 哌替啶8例, 盐酸美沙酮6例, 曲马朵6例, 可待因4例, 吗啡2例, 双氢可待因2例。

1.2研究方法统计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类型、不良反应的类型等, 分析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3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分析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以>70 岁患者最常见, 其次为60~70 岁;不良反应发生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不同种类阿片类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阿片类镇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芬太尼10 例 (26.3%) , 其次为哌替啶8 例 (21.0%) , 盐酸美沙酮6 例 (15.8%) , 曲马朵6 例15.8 (%) , 可待因4 例 (10.5%) , 吗啡2 例 (5.3%) , 双氢可待因2 例 (5.3%) 。

2.3 阿片类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类型分析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便秘12 例 (31.5%) , 其次为恶心呕吐8 例 (21.1%) , 皮肤瘙痒6 例 (15.8%) , 嗜睡和过度镇静5 例 (13.2%) , 尿潴留4 例 (10.5%) , 呼吸抑制2 例 (5.3%) , 中枢神经毒性反应1 例 (2.6%) 。

3 讨论

3.1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为便秘、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嗜睡和过度镇静、尿潴留、呼吸抑制、中枢神经毒性反应[2]。在临床应用中, 一旦出现应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不同反应的治疗方式不同。 (1) 便秘:根据患者的便秘程度, 可给予大便软化和溶剂型泻药, 如比沙可啶、乳果糖口服溶液和聚乙烯乙二醇, 也可给予促胃肠动力药物甲氧氯普胺[3]; (2) 恶心呕吐:服用阿片类药物前期, 由于机体的适应性反应易出现恶心、呕吐现象, 一般7 d左右即可自行缓解, 可以适当给予氟哌啶醇和甲氧氯普胺; (3) 皮肤瘙痒:注意皮肤的干爽和清洁, 可以适当给予异丙嗪和苯海拉明进行治疗; (4) 嗜睡和过度镇静:应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 降低其对机体的刺激作用。

3.2阿片类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应用分析长期不合理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可能会导致药物成瘾, 但在临床用药中, 关于应用阿片类药物出现药物成瘾的现象十分稀少, 说明临床应用阿片类镇痛药物的规范性较高。另外, 相关研究显示, 静脉滴注阿片类药物可使患者血药浓度突然增高, 极易导致患者对阿片类药物产生成瘾性[4]。因此, 在临床应用中, 需尽量采用口服方式, 减少静脉滴注, 进而降低药物成瘾的问题。目前, 阿片类镇痛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机制尚不清楚, 需要更深层次的研究, 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以>70 岁患者最常见, 发生率最高的为芬太尼, 主要不良反应为便秘。提示阿片类镇痛药物引起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便秘, 以老年患者多见, 临床应用要充分考虑患者体质和耐受性, 一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提高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冉凤鸣, 臧爱华.重视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J].药品评价, 2012, 9 (3) :42-44.

[2]王润霞.护理干预对阿片类镇痛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女性患者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14) :283-284.

[3]钱裕方.阿片类镇痛药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20) :14-15.

阿片类镇痛药物 篇3

错误认识一:

用阿片类药物会成瘾

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成瘾性的发生率与药物的给药方式有关。静脉注射大量止痛药物,会使血液中药物浓度突然增高,脑内药物浓度也明显增高,超过所需要的止痛药浓度,易成瘾。在慢性疼痛中,采用阿片类药物的控缓释制剂,药物在胃肠道内缓慢释放,使血液中药物浓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恒定,成瘾现象极其罕见。

在临床上常用的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控释片、羟考酮控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盐酸吗啡注射液、盐酸吗啡片等。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以止痛治疗为目的,阿片类药物在常规剂量、规范化使用情况下,疼痛患者出现成瘾的现象极为罕见。国外大型临床实验证实成瘾的患者只占0.029%,也就是说成瘾性发生率不足万分之三。

错误认识二:

用阿片类药物意味着“临终期”将至

目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至少有50%的中、晚期癌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进步,有一部分患者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经过有效的抗肿瘤治疗后,阿片类药物是可以减量甚至停用的。而有些患者认为自己得了癌症,肯定活不成了,“临终期”将至,于是任由疼痛持续存在,坚持不服阿片类药物。久而久之,导致患者生存欲望降低、治疗依从性差、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恶性循环,这样就缩短了生存期。

错误认识三:

疼时再服阿片类药物

部分患者担心服用阿片类药物会成瘾或出现其他身体不适,内心深处抵触服药。每每疼得无法忍受时才临时服药,这样做可能适得其反。因为疼痛持续存在,时间长了,可引起疼痛中枢敏化,导致痛觉超敏,也就是说,需要加大阿片类药物的剂量才能控制疼痛,而服用大剂量的阿片类药物对身体有害。因此,目前国内外专家均建议慢性疼痛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时要按时给药,而不是按需给药。

错误认识四:

杜冷丁镇痛效果好

肌注杜冷丁镇痛法人们比较熟悉,杜冷丁即盐酸哌替啶,是人工合成的阿片类镇痛剂。在使用杜冷丁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止痛作用弱,其强度仅为吗啡的1/10;其次,止痛持续时间短,约2~4小时;第三,其代谢产物易蓄积,且有中枢毒性。此外,杜冷丁肌注给药本身会产生疼痛,长期反复使用会产生神经毒性,患者容易成瘾,因此不宜用于癌症痛等慢性疼痛治疗。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杜冷丁列为癌症疼痛治疗不予推荐使用的药物。

阿片类药物简介 篇4

关键词:阿片类药物,硬膜外腔镇痛,效果观察

本文就646例硬膜外麻醉后期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进行观察, 认为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确切, 在辅用氟派啶的情况下, 不良反应不明显[1,2], 在减轻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方面有着良好作用, 值得推广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646例, 其中男性337例, 女性309例, 年龄最大84岁, 最小12岁, 胸部手术5例, 中上腹手术242例, 下腹部手术373例, 下肢手术26例。吗啡组最大剂量10 mg、最小剂量4 mg。度冷丁组最大剂量100 mg、最小剂量50 mg。罂粟碱组最大剂量60 mg、最小剂量30 mg。度冷丁-罂粟碱组常用量为, 度冷丁50 mg, 罂粟碱30 mg。各组加入氟派定5 mg, 以减少阿片类的胃肠反应。

1.2 方法:

选择硬膜外麻醉的效果确切的手术患者并留置导管, 在关闭腹膜时注入镇痛药, 吗啡-氟派啶组:将吗啡5 mg+NS至25 m L, 首次量10 m L (2 mg) , 以后每12 h注入1 mg (5 m L) 直至注完。度冷丁组:将杜冷丁50 mg+NS至20 m L, 首次注入10 m L (25 mg) , 4~8 h后再注入等量。一般短小手术两次量即可, 如不够可再追加。罂粟碱组和度冷丁-罂粟碱组:以NS稀释后首次量为度冷丁17 mg、罂粟碱10 mg、每6~8 h追加等量。每次注药后需观察患者脉搏, 呼吸5 min, 如无变化方可离开。

2 结果

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见表1。

3 讨论

吗啡和罂粟碱均属阿片类药物 (opioids) , 共同的特点是镇痛作用强大, 具意识清醒, 其他感觉不受影响, 度冷丁系人工合成制剂, 其中枢神经作用与吗啡相似, 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而发挥作用, 优于吗啡的地方是成瘾性小, 呼吸抑制、尿潴留等反应轻微。

有报道认为[3,4], 硬膜外腔注入吗啡-氟派啶合剂 (配方:morphine2~4 mg+Droperadin 2.5 mg+NS至20 m L) 。90%患者术后持续无痛, 大多数人认为可维持 (41±23) h无痛, 给药时机, 术毕前3~5 min, 但给我们观察, 作用最短的8 h。须追加给药 (表1) , 最长可达48 h。度冷丁-氟派啶组、度冷丁-罂粟碱-氟派啶组, 最短仅4 h, 故我们均采用保留硬膜外导管3 d的方法, 分次追加给药, 但留管的最大缺点是有感染之虑, 要求消毒, 粘贴严格的无菌操作。646例无1感染。

分析统计结果, 吗啡-氟派啶组术后镇痛效果稳定, 止痛时间长。用量小且氟派啶可减少吗啡的呕吐不良反应, 但有极少数患者有尿潴留现象, 只宜用于留置尿管患者。为解决这个矛盾, 我们试用了罂粟碱-氟派啶及度冷丁-罂粟碱-氟哌啶组配方 (罂粟碱30 mg+氟派啶5 mg+NS20 m L, 另一组:罂粟碱30 mg+度冷丁50 mg+氟派啶2.5 mg) 观察效果, 均可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适合于无需留置尿管的短小手术, 偶有呕吐, 均无需特殊处理。因给药量少, 均无呼吸抑制发生。

注:吗啡-氟派啶组均在患者留置导尿管条件下给药, 所以尿潴留临床反应不出

综上所述, 硬膜外腔留管的首要问题是预防感染, 在保证无感染的情况下, 对药物的选择可适当放宽, 如罂粟碱-度冷丁配方, 在不逾量的情况下可在较短时间追加给药, 而不失为一种较为满意的手术后止痛用药, 吗啡-氟派啶组术后止痛效果确切。可推广使用, 但适合于留置尿管的患者。

参考文献

[1]彭云水.硬膜外腔注射曲马多用于术后镇痛[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2, 12 (1) :42.

[2]Dhasmana, KM.Anadgesu effect of tramadol in the root.[J].Acta Phamnacol Sin, 1989, 10 (3) :289.

[3]王迪芬.小剂量异丙酚及脏器功能支持用于呼吸骤停脑复苏1例[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2, 12 (6) :370.

阿片类药物简介 篇5

关键词:老年,癌痛,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患者的病情较复杂, 受痛力较弱, 在进行抗癌治疗时常伴随一系列并发症及严重疼痛, 因此在癌痛的控制及治疗中, 效果甚微。为探讨3类阿片类药物在老年癌痛治疗中的效果, 本文对我院2012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159例中重度老年癌痛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2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159例中重度老年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61~85岁, 平均年龄70.9岁, 男95例, 女64例;其中胃癌22例, 肺癌53例, 肠癌30例, 食道癌21例, 肝癌14例, 胰腺癌7例, 其他癌症1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甲组、乙组、丙组, 每组53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种无明显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入选患者需符合如下条件:年龄大于60岁, VAS评分在4~10分之间, 均经明确诊断, 病理特征明确;患者参与研究前未服用阿片类镇痛药物, 且均受到化疗、放疗的疼痛影响, 有自主意识, 治疗时间大于1个月;排除心、肾等严重功能障碍患者。

1.3 方法

甲组患者给予10mg、30mg剂量的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 乙组患者给予10mg、40mg剂量的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治疗, 丙组患者给予4.2mg、8.4mg剂量的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依据患者的具体疼痛耐受情况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治疗, 采取随访、门诊就诊等方式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记录分析。

1.4 疼痛分级

采用数字分级评估法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分级, 由患者口述完成。疼痛程度分数为0~10分, 无疼痛为0分;患者轻度疼痛, 生活不受困扰为1~3分;中度疼痛, 可以忍受, 但是生活及睡眠受到干扰为4~6分;重度疼痛, 痛感强烈且连续, 严重影响生活及睡眠为7~10分。

1.5 镇痛效果判定

镇痛效果判断标准:NRS减轻的百分数= (治疗前NRS分值-治疗后NRS分值) /治疗前NRS值×100%。疼痛消除:依据诊断标准, 患者无痛感, NRS减轻的百分数为100%;明显缓解:疼痛明显减轻, 患者可以保证正常睡眠, NRS减轻的百分数为50%~99%;有所缓解:痛感有所缓解, 但仍比较强烈, 不能保证正常睡眠, NRS减轻的百分数为25%~49%;无效:患者经治疗后, 疼痛无缓解甚至加重, NRS减轻的百分数在24%以下。总有效率= (疼痛消除数+明显缓解数+有所缓解数) /总例数。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了痛感评分, 三组药物镇痛效果组间比较差异不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n (%) ]

甲组14例出现不良反应, 乙组13例出现不良反应, 丙组5例出现不良反应, 甲组和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而丙组患者与甲组及乙组患者相比, 不良反应率发生率有明显差异, P<0.05, 具体见表2。

(n)

3 讨论

癌痛是癌症中晚期患者常伴随的剧烈病痛, 给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生理与心理影响。目前国内主要的镇痛手段为药物治疗, 如吗啡等阿片类强效镇痛药在临床中广泛使用。老年患者的各项生理机能出现衰退, 痛感较强, 对药物的耐受力也较差, 因此在治疗中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及药物特性进行有效治疗。

本次研究中3类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 镇痛效果均较好, 治疗后组间NR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主要出现的不良反应为排尿困难、便秘、瘙痒、恶心、呕吐及嗜睡。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身体情况分析, 芬太尼透皮贴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硫酸吗啡控释片和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研究表明, 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年龄、性别及有无便秘现象有着密切联系。本次研究显示, 患者的年龄与不良反应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服药后的不良反应也是加重病情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在治疗时要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避免加重病情, 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范丽, 刘士远, 李清楚, 等.肺部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MSCT征象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0, 29 (6) :760-764.

[2]王升平, 李文涛, 彭卫军, 等.胸腔镜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肺内结节性病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44 (5) :518-522.

[3]胡牧, 支修益, 刘宝东, 等.CT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80岁以上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5例安全性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12, 26 (2) :171-172.

【阿片类药物简介】推荐阅读:

阿片类药物治疗05-25

上一篇:关于编报2010年度铁路运输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通知下一篇:小学一般将来时练习题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