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药物治疗

2024-05-25

阿片类药物治疗(精选7篇)

阿片类药物治疗 篇1

疼痛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诸多因素之一, 随着阿片类镇痛药物的应用, 癌痛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由此导致的便秘却给患者带来新的痛苦。笔者应用舒秘胶囊治疗阿片类药物所致的便秘30例, 取得了较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治病例为我院2007-06~2008-06门诊及住院患者共60例, 其中男性31例, 女性29例;年龄34~75岁, 平均53岁。60例中胃癌33例, 结肠癌10例, 肺癌8例, 肝癌6例, 胰腺癌3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 对照组30例, 2组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为服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后出现便秘症状;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便秘相关诊断标准。排除习惯性便秘患者及影像学检查为肠梗阻患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舒秘胶囊 (山西德元堂药业有限公司, 组方:芦荟、硬脂酸镁) 2粒, 睡前口服, 服至排便为止。对照组:大黄苏打片 (上海黄海制药厂) 3粒, 3次/日, 服至排便为止。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2]标准。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两组平均排便时间比较

治疗组平均排便时间为 (32.51±2.31) 小时, 对照组为 (59.76±3.42) 小时,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4 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4 讨论

阿片类药物引起便秘的主要原因是其与肠道阿片受体结合, 使肠蠕动减慢, 延迟了粪便的排泄时间, 结果水和钠通过肠黏膜再吸收, 使粪便变干、变硬, 导致便秘。

临床大部分癌痛患者年事已高, 体质虚弱, 久卧病床, 多有气血两亏或气阴两虚, 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 血虚阴虚则津枯肠燥, 这是癌痛病人自身易致便秘的基础。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以后, 多出现口干、恶心、心烦、大便干结, 脉弦数或弦细数, 舌质红或暗红等症状, 可知阿片类药物具有温热之性, 易耗气伤津, 故多数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所致的便秘以肠燥内热型为主。舒秘胶囊是纯中药制剂, 以单味药芦荟组方, 药专力宏, 直趋病所, 具有清热泻下的良好功效。有针对性的解决了服用阿片类药物所致的大肠燥热津伤, 大便秘结的问题, 因此临床收到总有效率达90%显著疗效。且具有服药简单、起效快速、副作用小的特点, 故可以作为临床使用阿片类药物的辅助用药长期使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1辑) .1993:131.

阿片类药物治疗 篇2

1 中医学对阿片类药物引起便秘的认识

中医认为便秘是由于大肠传导失司, 导致大便秘结, 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 但粪便干结, 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 虽有便意, 但便而不畅的病证[6]。阿片类药物具有酸、涩、苦等特点, 能够从人体肌肉、血脉进入体内, 阻遏或扰乱体内阳气的运行, 尤其是能够引起肠腑气机不畅, 出现气虚气滞、腑气不通, 导致临床常见的由服用阿片类药物引发的便秘。

2 阿片类药物引起便秘的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的机制主要为: (1) 减慢胃蠕动, 使胃排空延迟; (2) 提高小肠及大肠平滑肌张力, 减弱推进性蠕动, 延缓肠内容物通过, 促使水分吸收增加, 并抑制消化腺分泌; (3) 提高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张力, 加之对中枢的抑制作用, 使便意和排便反射减弱。

3 中医外治法

3.1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可疏通经络、调养脏腑、补益气血、纠正失衡, 达到润肠通便作用[7]。有助于解决肿瘤患者排便困难,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独特作用。许钦燕[8]选取中脘、天枢 (双侧) 、气海、上巨虚 (双侧) 等部位电针治疗吗啡所致便秘40例, 1次/d, 1个疗程为6d, 治疗2个疗程, 结果显示采用电针治疗吗啡所致便秘临床效果显著, 总有效率为92.5%。蒋益兰等[9]运用针刺和开塞露各对30例服阿片类镇痛药致便秘的肿瘤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的结果显示, 针刺法不仅能显著改善粪便干燥难解、排便时间过长等症状, 而且治疗功效稳定持久, 不容易反复, 作用优于开塞露。徐海燕等[10]选取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穴施灸, 1次/d, 10次为1个疗程, 结果显示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导致的便秘效果显著, 总有效率为94.4%。杜仪等[11]采用深刺天枢穴对100例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所致便秘的患者进行疗效观察, 结果显示治疗组每周排便>3次的有30例 (占60%) , 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例, 深刺天枢穴治疗阿片类镇痛药物所致便秘的疗效确切且安全方便。

3.2 中药敷脐疗法

神阙穴位于人体中央即脐窝, 其上为阳, 其下为阴, 介于二者之间, 得天独厚, 故可治百病[12,13], 中药熨敷或贴敷此穴在治疗便秘上取得了较好效果。叶富英等[14]运用复方大黄膏敷脐结合手阳明大肠经与支沟穴按摩治疗吗啡致便秘患者50例与单纯每晚口服果片2片治疗50例患者相比, 结果显示采用复方大黄膏敷脐结合按摩治疗便秘效果显著,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吴银华[15]运用行气通便贴对92例口服阿片类致便秘的癌痛患者进行疗效观察, 结果显示观察组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行气通便贴可预防口服阿片类药物所致的便秘。阳国彬等[16]对临床45例阿片类药物相关便秘患者进行中药敷脐疗法, 对另45例患者进行口服麻仁润肠丸治疗, 结果显示中药敷脐治疗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疗效确切 (总有效率为93.3%) 、操作简便, 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伴随症状、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 同时避免了口服给药对胃肠道的影响, 为患者提供了新的给药途经。邓海燕等[17]使用自拟中药通便散敷脐治疗30例口服阿片类止痛药所致便秘的患者, 结果显示中药通便散敷脐可有效治疗阿片类止痛药物所致便秘, 给药途径便捷。

3.3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敷贴疗法是以经络针刺学说为基础形成的, 其安全易施, 避免了中药苦口、针刺疼痛及有创性的缺点, 广泛应用于临床。符爱霞等[18]对40例应用阿片类药物致便秘患者给予肠通贴, 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2.5%, 与口服给药相比, 其具有使用方便、用量少、经济快捷等特点, 同时避免了对胃肠道的影响, 减轻肠道负担, 也减少了患者的“额外”痛苦。赵江花等[19]使用常规护理加四磨汤对63例患者进行中药热敷中枢、神阙、气海、天枢穴, 结果显示四磨汤中药热敷中枢、神阙、气海、天枢穴可预防癌症患者使用药物所致的便秘, 疗效显著, 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改善。李金昌[20]使用中药硬膏穴位贴敷对60例服用阿片类药物所致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疗效观察,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 对照组为66.7%, 两组治疗后便秘情况均有所好转, 且治疗组好转情况优于对照组, 表明中药硬膏穴位贴敷治疗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效果较好。温荣民等[21]使用中药穴位贴敷对60例服用美施康定所致便秘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的结果显示,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美施康定所致便秘总有效率为75.0%, 高于麻仁润肠丸 (总有效率53.3%) , 对服美施康定致便秘患者具有明显的缓泻通便作用, 不良反应轻微, 简便易行。蔡智慧等[22]对两组服用奥施康定的患者均进行预防便秘的饮食指导, 对其中一组采用中药穴位贴敷, 贴敷在神阙、双涌泉穴上, 结果显示中药贴敷穴位可预防奥施康定所导致的便秘。

3.4 耳穴贴压

法国学者Nogier[23]认为, 人体器官发生病变时, 耳郭相应部位的敏感点以倒转胎儿的形象与肢体和器官相对应。Haker[24]发现刺激耳穴可增加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仲远明等[25]亦提出耳穴敏感点以症状发作时最明显, 且与患病脏器同侧的相应耳穴反应尤甚。耳穴按压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外治法之一, 具有平衡阴阳、疏通经络、清热降火、扶正祛邪、通便排石等功效, 可用于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26]。国内对于耳穴干预治疗便秘的疗效持肯定态度。刘银霞等[27]采用杜密克口服同时进行耳穴贴压、腹部按摩等综合干预措施治疗奥施康定所致便秘患者40例, 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达97.5%, 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使用耳穴贴压、腹部按摩疗法可增加胃肠道蠕动, 促进有效排便, 对缓解奥施康定等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疗效较好, 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易于被患者接受。郑美珍[28]将101例服用强阿片类药物致便秘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耳穴贴压组51例、麻仁丸组50例进行疗效观察, 结果显示耳穴贴压对于阿片类药物导致的便秘预防效果显著, 无明显不良反应。同时也有研究认为, 耳穴疗法治疗便秘的效果会随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增强[29], 诸多研究报道的耳穴贴压安全有效[30,31]。

3.5 灌肠法

赵锦艳等[32]对50例服用阿片类药物引起便秘的中重度癌痛患者采用改良增液汤加减灌肠法治疗, 结果显示改良增液汤加减灌肠法治疗阿片类药物引起便秘效果较好, 与传统肥皂水灌肠法相比, 改良后的增液汤加减保留灌肠法, 可以使药物直接到达病灶处, 起到荡涤肠道积滞、改善局部血运、抗炎、抗变态反应等作用[33];同时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 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中被破坏、分解, 也防止肠道内的消化液、消化酶等对药物的破坏作用, 使药物功效得到充分发挥与利用。而传统肥皂水灌肠法直接注入直肠后, 通过对肠道壁产生的化学刺激与压力刺激出现排便反应, 但由于刺激性大, 加上注入量多, 使患者忍受时间受限、排便急[34]。李晨等[35]采用涤肠汤灌肠治疗60例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 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明涤肠汤灌肠和甘油灌肠剂治疗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均有效, 但涤肠汤效果更显著。

3.6 其他疗法

秦孟娴等[36]将100例服用吗啡缓释片所致便秘的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 对照组给予口服果导片等对症处理, 观察组采用穴位注射治疗, 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 表明采取穴位注射能有效治疗吗啡缓释片所致的便秘。赵海燕等[37]对30例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致便秘的癌症患者进行艾灸干预, 并与常规护理30例对照观察, 结果显示艾灸可有效干预芬太尼透皮贴剂所致的便秘。

4 讨论

4.1 阿片类药物的有效成分为羟考酮, 其主要作用部位为中枢神经系统, 其次是平滑肌, 在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中, 便秘的发生率最高[38]。便秘使体内代谢产物久滞于消化道, 不能及时排出, 通过细菌的作用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 患者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烦躁不安、食欲减退等, 还可因便秘时用力排便使腹压明显升高, 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等。

4.2 中医外治是以“非药物治疗”为手段的中医技术。与内治法相同, 两者都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 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中药施于体表皮肤、穴腧、孔窍等部位, 让其发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的功效, 使各脏腑器官重新得到调理和改善, 促使机体功能正常运行,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与内治法不同的是, 中医外治法对于不能服药或不肯服药, 尤其是病重的患者, 更能显示出其治疗方法的独特性, 故有“良丁 (高明的医生) 不废外治”之说。中医外治法传承数载, 历史悠久, 方法多样, 包括针灸疗法、敷贴疗法、耳穴疗法、穴位注射疗法、埋线疗法、物理疗法等百余种方法。其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 同时疗效独特, 安全性好, 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这不仅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治疗费用与医疗资源。

4.3 目前西药治疗便秘容易产生依赖性或耐药性, 手术治疗不易被患者接受, 而且手术治疗的长期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中医外治法是通过温和调理肠胃达到安全治疗的目的, 从根本上治疗了便秘, 避免了使用西药治疗后产生的不良反应。采用针刺疗法、穴位贴敷疗法、中药灌肠疗法等方法为癌症患者解除便秘, 操作方法简便、效果明显、无不良反应、易于被患者接受, 也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伴随症状,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价格低廉, 为患者减轻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在操作过程中加大了护患沟通的环节, 增进了护患之间的信任与理解, 进一步创造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5 小结

阿片类药物治疗 篇3

关键词:老年,癌痛,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患者的病情较复杂, 受痛力较弱, 在进行抗癌治疗时常伴随一系列并发症及严重疼痛, 因此在癌痛的控制及治疗中, 效果甚微。为探讨3类阿片类药物在老年癌痛治疗中的效果, 本文对我院2012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159例中重度老年癌痛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2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159例中重度老年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61~85岁, 平均年龄70.9岁, 男95例, 女64例;其中胃癌22例, 肺癌53例, 肠癌30例, 食道癌21例, 肝癌14例, 胰腺癌7例, 其他癌症1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甲组、乙组、丙组, 每组53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种无明显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入选患者需符合如下条件:年龄大于60岁, VAS评分在4~10分之间, 均经明确诊断, 病理特征明确;患者参与研究前未服用阿片类镇痛药物, 且均受到化疗、放疗的疼痛影响, 有自主意识, 治疗时间大于1个月;排除心、肾等严重功能障碍患者。

1.3 方法

甲组患者给予10mg、30mg剂量的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 乙组患者给予10mg、40mg剂量的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治疗, 丙组患者给予4.2mg、8.4mg剂量的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依据患者的具体疼痛耐受情况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治疗, 采取随访、门诊就诊等方式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记录分析。

1.4 疼痛分级

采用数字分级评估法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分级, 由患者口述完成。疼痛程度分数为0~10分, 无疼痛为0分;患者轻度疼痛, 生活不受困扰为1~3分;中度疼痛, 可以忍受, 但是生活及睡眠受到干扰为4~6分;重度疼痛, 痛感强烈且连续, 严重影响生活及睡眠为7~10分。

1.5 镇痛效果判定

镇痛效果判断标准:NRS减轻的百分数= (治疗前NRS分值-治疗后NRS分值) /治疗前NRS值×100%。疼痛消除:依据诊断标准, 患者无痛感, NRS减轻的百分数为100%;明显缓解:疼痛明显减轻, 患者可以保证正常睡眠, NRS减轻的百分数为50%~99%;有所缓解:痛感有所缓解, 但仍比较强烈, 不能保证正常睡眠, NRS减轻的百分数为25%~49%;无效:患者经治疗后, 疼痛无缓解甚至加重, NRS减轻的百分数在24%以下。总有效率= (疼痛消除数+明显缓解数+有所缓解数) /总例数。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了痛感评分, 三组药物镇痛效果组间比较差异不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n (%) ]

甲组14例出现不良反应, 乙组13例出现不良反应, 丙组5例出现不良反应, 甲组和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而丙组患者与甲组及乙组患者相比, 不良反应率发生率有明显差异, P<0.05, 具体见表2。

(n)

3 讨论

癌痛是癌症中晚期患者常伴随的剧烈病痛, 给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生理与心理影响。目前国内主要的镇痛手段为药物治疗, 如吗啡等阿片类强效镇痛药在临床中广泛使用。老年患者的各项生理机能出现衰退, 痛感较强, 对药物的耐受力也较差, 因此在治疗中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及药物特性进行有效治疗。

本次研究中3类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 镇痛效果均较好, 治疗后组间NR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主要出现的不良反应为排尿困难、便秘、瘙痒、恶心、呕吐及嗜睡。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身体情况分析, 芬太尼透皮贴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硫酸吗啡控释片和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研究表明, 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年龄、性别及有无便秘现象有着密切联系。本次研究显示, 患者的年龄与不良反应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服药后的不良反应也是加重病情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在治疗时要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避免加重病情, 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范丽, 刘士远, 李清楚, 等.肺部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MSCT征象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0, 29 (6) :760-764.

[2]王升平, 李文涛, 彭卫军, 等.胸腔镜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肺内结节性病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44 (5) :518-522.

[3]胡牧, 支修益, 刘宝东, 等.CT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80岁以上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5例安全性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12, 26 (2) :171-172.

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篇4

关键词:阿片类镇痛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阿片类镇痛药物是从罂粟中提取的生物碱, 其可作用于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 是一种特异性受体阻滞剂, 能有效缓解疼痛, 目前主要用于癌症等中重度疼痛患者的治疗[1]。本研究就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女18例, 男20例, 年龄25~78岁, 平均 (49±4) 岁;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芬太尼10例, 哌替啶8例, 盐酸美沙酮6例, 曲马朵6例, 可待因4例, 吗啡2例, 双氢可待因2例。

1.2研究方法统计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类型、不良反应的类型等, 分析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3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分析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以>70 岁患者最常见, 其次为60~70 岁;不良反应发生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不同种类阿片类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阿片类镇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芬太尼10 例 (26.3%) , 其次为哌替啶8 例 (21.0%) , 盐酸美沙酮6 例 (15.8%) , 曲马朵6 例15.8 (%) , 可待因4 例 (10.5%) , 吗啡2 例 (5.3%) , 双氢可待因2 例 (5.3%) 。

2.3 阿片类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类型分析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便秘12 例 (31.5%) , 其次为恶心呕吐8 例 (21.1%) , 皮肤瘙痒6 例 (15.8%) , 嗜睡和过度镇静5 例 (13.2%) , 尿潴留4 例 (10.5%) , 呼吸抑制2 例 (5.3%) , 中枢神经毒性反应1 例 (2.6%) 。

3 讨论

3.1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为便秘、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嗜睡和过度镇静、尿潴留、呼吸抑制、中枢神经毒性反应[2]。在临床应用中, 一旦出现应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不同反应的治疗方式不同。 (1) 便秘:根据患者的便秘程度, 可给予大便软化和溶剂型泻药, 如比沙可啶、乳果糖口服溶液和聚乙烯乙二醇, 也可给予促胃肠动力药物甲氧氯普胺[3]; (2) 恶心呕吐:服用阿片类药物前期, 由于机体的适应性反应易出现恶心、呕吐现象, 一般7 d左右即可自行缓解, 可以适当给予氟哌啶醇和甲氧氯普胺; (3) 皮肤瘙痒:注意皮肤的干爽和清洁, 可以适当给予异丙嗪和苯海拉明进行治疗; (4) 嗜睡和过度镇静:应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 降低其对机体的刺激作用。

3.2阿片类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应用分析长期不合理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可能会导致药物成瘾, 但在临床用药中, 关于应用阿片类药物出现药物成瘾的现象十分稀少, 说明临床应用阿片类镇痛药物的规范性较高。另外, 相关研究显示, 静脉滴注阿片类药物可使患者血药浓度突然增高, 极易导致患者对阿片类药物产生成瘾性[4]。因此, 在临床应用中, 需尽量采用口服方式, 减少静脉滴注, 进而降低药物成瘾的问题。目前, 阿片类镇痛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机制尚不清楚, 需要更深层次的研究, 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以>70 岁患者最常见, 发生率最高的为芬太尼, 主要不良反应为便秘。提示阿片类镇痛药物引起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便秘, 以老年患者多见, 临床应用要充分考虑患者体质和耐受性, 一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提高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冉凤鸣, 臧爱华.重视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J].药品评价, 2012, 9 (3) :42-44.

[2]王润霞.护理干预对阿片类镇痛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女性患者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14) :283-284.

[3]钱裕方.阿片类镇痛药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20) :14-15.

阿片类药物治疗 篇5

阿片类药物在产科麻醉中的应用

阿片类药物在剖宫产中的应用:在产科麻醉中, 主要的麻醉方法为静脉全麻和椎管内麻醉。而椎管内麻醉分为硬膜外腔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腔阻滞这3 种方法。每种方法都存在着优缺点[2]。因静脉全麻药物或者是吸入全麻药物可能会对胎儿或者是新生儿产生呼吸抑制或循环抑制。所以, 椎管内麻醉比全麻更适合应用在剖宫产当中。现将椎管内麻醉方法详述如下:①硬膜外腔阻滞:该方法在剖宫产麻醉当中是常用的麻醉方法, 因为该方法的麻醉效果较好, 并且比较容易控制麻醉平面和血压, 从而对产妇和胎儿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一般在行硬膜外腔阻滞时, 多将一定剂量的芬太尼或者是舒芬太尼添加到局部麻药中, 从而使麻醉效果更加完善。有研究显示, 将0.5%布比卡因加上吗啡100 μg和芬太尼15 mg作为椎管内麻醉的药物配方, 可以使术后镇痛效果获得明显的提高。并且均无明显增加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②蛛网膜下腔阻滞:目前, 临床中多在蛛网膜下腔联合应用吗啡和舒芬太尼, 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关文献显示, 将64 例产妇分成两组, 一组将5 μg舒芬太尼复合150 μg吗啡在蛛网膜下腔进行给予, 另一组将5 μg舒芬太尼复合10 μg吗啡进行皮下注射, 并将高比重的0.5%布比卡因10mg同时给予两组。最后发现在蛛网膜下腔联合应用吗啡和舒芬太尼是有效的, 并且镇痛的时间较长。但是恶心与呕吐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阿片类药物应用在分娩镇痛中:产科中用于分娩镇痛的麻醉方法有很多种, 其中包括将阿片类药物以静脉或肌内注射, 或者以吸入方式给药, 但是镇痛效果不够完善, 并且还有相对的不良反应, 对产妇和胎儿均有影响。所以临床上的首选方法为椎管内阻滞, 该方法的安全性相对较高[3]。临床研究表明, 将阿片类药物加入到局麻药物当中, 不但可以提高镇痛效果, 麻醉时间也变得更长, 还可以将麻药的浓度降低, 使麻醉药物的用量也得到减少, 从而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也相对减少。在以往的分娩镇痛中, 吗啡属于主要镇痛药物, 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但是因为胎儿的呼吸中枢敏感, 吗啡容易对胎儿造成呼吸抑制, 因此, 现在临床中以芬太尼或舒芬太尼等药物取代了吗啡。并且在临床中的相关报告表明, 在分娩镇痛中, 有90%的产妇对哌替啶的首次用药剂量感到满意, 愿意接受这种镇痛方法的产妇有67%, 虽然产妇对哌替啶的镇痛效果感到满意, 但是该药物引起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但是, 硬膜外镇痛对产妇的活动能力无影响, 并且不影响母乳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

产科中常用的阿片类药物:①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舒芬太尼0.5μg/m L配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并采取硬膜外进行给予, 镇痛效果明显, 并且, 舒芬太尼要比芬太尼的效果好。②芬太尼的衍生物:阿芬太尼:它具有起效快的特点, 并且对迷走神经作用较强。多用于分娩镇痛, 该药物静脉给药方式的效果不佳, 并且不良反应较多。所以临床中多从蛛网膜下腔给药;联合硬膜外腔给药。并且镇痛效果良好, 运动阻滞不明显。③瑞芬太尼:在血液中被非特异性酯酶代谢, 该药在血浆中代谢迅速, 半衰期较短 (约1.3 min) , 并且持续使用不会产生蓄积效应。还有, 对产妇的镇痛效果明显, 并且对新生儿的影响相对较小, 但是可能影响产妇的氧饱和度, 还需密切观察。④布托啡诺:该药物是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 该药安全性相对较高, 不影响产程, 对分娩镇痛效果明显, 并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呼吸抑制的发生

呼吸抑制的发生时间和机理:根据相关报告, 椎管内阿片类药物对脑干的呼吸中枢有着直接的影响, 其主要通过硬膜外血管或者是蛛网膜下腔的静脉丛至脑干呼吸中枢, 或者通过蛛网膜渗透直达脑干以及通过脑脊液的传播, 或者通过外周血管通道的扩散, 以上为呼吸抑制的主要机理[4]。

剖宫产麻醉呼吸抑制的发生:相关研究显示, 以蛛网膜下腔为剖宫产麻醉的给药途径, 分别将0.1 mg和0.25 mg的吗啡通过蛛网膜下腔进行注射, 两种剂量的吗啡对患者每分钟通气量或二氧化碳通气量均没有影响, 并未发生呼吸抑制。所以在蛛网膜下腔注射小剂量吗啡能有效提高镇痛效果, 引起呼吸抑制的风险明显降低。还有报告显示, 在剖宫产麻醉当中用20 μg芬太尼并添加布比卡因, 经蛛网膜下腔注射, 它将椎管内神经的阻滞质量进行提高, 但是并未对最大呼气流量和潮气量造成影响。

分娩镇痛呼吸抑制的发生:临床中使用阿片类药物进行分娩镇痛, 可以提高镇痛效果, 但是常伴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症状, 并且有报告:在产后将1 mg吗啡经蛛网膜下腔内注射, 7 h后仍发生呼吸抑制。但是经过多项研究表明, 在蛛网膜下腔注射小剂量的吗啡并不会引起呼吸抑制。临床研究显示, 将10 μg芬太尼或舒芬太尼以及50 mg杜冷丁经过蛛网膜下腔进行注射, 注射后有可能发生呼吸抑制, 但是多在给药后4~20 min发生, 所以, 事先和重复在椎管内给药与呼吸抑制的发生有关。临床研究表明, 阿片类药物有一个镇痛上线, 即便增加剂量也不会提高镇痛效果。

小结

产科的麻醉异常重要, 因为它关系到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危。如今在产科麻醉应用阿片类药物效果明显, 但是, 临床应重视该药物的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和阿片类药物的用药安全, 以及继续研究阿片类药物引起发病机制和抑制延脑呼吸中枢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蔡孟.右美托咪定在围分娩期的应用及相关机制[J].中国急救医学, 2013, 33 (1) :84-86.

[2]李秀梅, 赵清清, 陈纪慧, 等.椎管内神经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现状[J].实用医药杂志, 2012, 29 (1) :83-84.

[3]方玉平.舒芬太尼复合麻醉镇静药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1) :104-105.

阿片类药物治疗 篇6

关键词:阿片类药物,硬膜外腔镇痛,效果观察

本文就646例硬膜外麻醉后期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进行观察, 认为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确切, 在辅用氟派啶的情况下, 不良反应不明显[1,2], 在减轻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方面有着良好作用, 值得推广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646例, 其中男性337例, 女性309例, 年龄最大84岁, 最小12岁, 胸部手术5例, 中上腹手术242例, 下腹部手术373例, 下肢手术26例。吗啡组最大剂量10 mg、最小剂量4 mg。度冷丁组最大剂量100 mg、最小剂量50 mg。罂粟碱组最大剂量60 mg、最小剂量30 mg。度冷丁-罂粟碱组常用量为, 度冷丁50 mg, 罂粟碱30 mg。各组加入氟派定5 mg, 以减少阿片类的胃肠反应。

1.2 方法:

选择硬膜外麻醉的效果确切的手术患者并留置导管, 在关闭腹膜时注入镇痛药, 吗啡-氟派啶组:将吗啡5 mg+NS至25 m L, 首次量10 m L (2 mg) , 以后每12 h注入1 mg (5 m L) 直至注完。度冷丁组:将杜冷丁50 mg+NS至20 m L, 首次注入10 m L (25 mg) , 4~8 h后再注入等量。一般短小手术两次量即可, 如不够可再追加。罂粟碱组和度冷丁-罂粟碱组:以NS稀释后首次量为度冷丁17 mg、罂粟碱10 mg、每6~8 h追加等量。每次注药后需观察患者脉搏, 呼吸5 min, 如无变化方可离开。

2 结果

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见表1。

3 讨论

吗啡和罂粟碱均属阿片类药物 (opioids) , 共同的特点是镇痛作用强大, 具意识清醒, 其他感觉不受影响, 度冷丁系人工合成制剂, 其中枢神经作用与吗啡相似, 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而发挥作用, 优于吗啡的地方是成瘾性小, 呼吸抑制、尿潴留等反应轻微。

有报道认为[3,4], 硬膜外腔注入吗啡-氟派啶合剂 (配方:morphine2~4 mg+Droperadin 2.5 mg+NS至20 m L) 。90%患者术后持续无痛, 大多数人认为可维持 (41±23) h无痛, 给药时机, 术毕前3~5 min, 但给我们观察, 作用最短的8 h。须追加给药 (表1) , 最长可达48 h。度冷丁-氟派啶组、度冷丁-罂粟碱-氟派啶组, 最短仅4 h, 故我们均采用保留硬膜外导管3 d的方法, 分次追加给药, 但留管的最大缺点是有感染之虑, 要求消毒, 粘贴严格的无菌操作。646例无1感染。

分析统计结果, 吗啡-氟派啶组术后镇痛效果稳定, 止痛时间长。用量小且氟派啶可减少吗啡的呕吐不良反应, 但有极少数患者有尿潴留现象, 只宜用于留置尿管患者。为解决这个矛盾, 我们试用了罂粟碱-氟派啶及度冷丁-罂粟碱-氟哌啶组配方 (罂粟碱30 mg+氟派啶5 mg+NS20 m L, 另一组:罂粟碱30 mg+度冷丁50 mg+氟派啶2.5 mg) 观察效果, 均可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适合于无需留置尿管的短小手术, 偶有呕吐, 均无需特殊处理。因给药量少, 均无呼吸抑制发生。

注:吗啡-氟派啶组均在患者留置导尿管条件下给药, 所以尿潴留临床反应不出

综上所述, 硬膜外腔留管的首要问题是预防感染, 在保证无感染的情况下, 对药物的选择可适当放宽, 如罂粟碱-度冷丁配方, 在不逾量的情况下可在较短时间追加给药, 而不失为一种较为满意的手术后止痛用药, 吗啡-氟派啶组术后止痛效果确切。可推广使用, 但适合于留置尿管的患者。

参考文献

[1]彭云水.硬膜外腔注射曲马多用于术后镇痛[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2, 12 (1) :42.

[2]Dhasmana, KM.Anadgesu effect of tramadol in the root.[J].Acta Phamnacol Sin, 1989, 10 (3) :289.

[3]王迪芬.小剂量异丙酚及脏器功能支持用于呼吸骤停脑复苏1例[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2, 12 (6) :370.

阿片类药物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住院或门诊的经病理学确诊及影像学证实的100例癌症患者, 所有病人的疼痛强度 (PI) 为中重度疼痛 (疼痛强度采用0~10数字分级法, 轻度0~3分、中度4~6分、重度7~10分) PI≥4。预计生存时间至少超过2周并在给药前24h均未用过其他镇痛药;所有患者都是在给药前5d未进行化疗和放疗的癌症患者;所观察病例最短用药时间不得少于2周;能依从评价疼痛症状、观察药物反应者;所观察病例均对研究药物无过敏史。其中男性51例, 女性49例, 平均年龄59 (34~82) 岁。乳腺癌21例, 肺癌20例, 大肠癌15例, 胃癌14例, 肝癌13例, 食管癌6例, 鼻咽癌、胰腺癌、骨肉瘤、宫颈癌及卵巢癌各2例,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1例。

1.2 方法

将10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A、B组。已使用过强阿片类镇痛药物的患者, 按美国综合癌症治疗网络疼痛治疗指南中推荐的剂量转换[4]。整片吞服, 不可掰开或嚼碎, 并根据患者疼痛改善情况调整用药至最理想镇痛效果。A组 (耳穴贴压法) 50例, 于服药前1天开始进行耳穴按压治疗, 取神门、胃、贲门、肝、脾、交感、内分泌穴, 用75%酒精消毒耳部皮肤, 王不留行籽贴压穴位, 患者本人或家属为其按摩每日3次, 每次5min, 或病人自觉不适时亦可自行按压穴位, 每次3~5min, 以产生酸麻微痛及热感为宜, 双耳交替进行, 每耳隔日1次, 整个操作持续到连续服药3d后[5]。B组50例于首次服药的同时予甲氧氯普胺10mg, 肌注, 随后予甲氧氯普胺10mg, 肌注, 每12小时1次, 整个操作持续3d。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恶心呕吐症状。根据化疗毒副反应的WHO分级标准将恶心呕吐分为0~Ⅳ度, 0度:无恶心呕吐;Ⅰ度:恶心, 不影响进食;Ⅱ度:影响进食及正常生活, 恶心呕吐>2d;Ⅲ度:不能耐受, 需治疗;Ⅳ度:难控制呕吐。呕吐疗效分级标准为:完全控制, 无呕吐;基本控制, 每天1~2次;中度控制, 每天3~5次;无效, 每天5次以上。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进行资料统计分析, 并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1。

经χ2检验, A组恶心呕吐的总有效率为64%, 与B组的总有效率60% (χ2=0.170, P=0.680>0.05) 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即耳穴贴压法控制强阿片类药物导致的恶心呕吐的有效率与甲氧氯普胺肌肉注射治疗有效率相当。

3 讨论

疼痛定义为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联的感觉和情绪体验[6]。根据WHO的推算, 到2030年, 全球将有1550万新诊断的癌症患者, 约25%新诊断恶性肿瘤的患者33%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以及80%晚期肿瘤患者将会合并程度不同的疼痛。在目前倡导的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概念下必须达到完全镇痛, 减轻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消除疼痛综合征的其他不适症状, 即止痛的同时还必须提高生存质量。晚期恶液质的肿瘤患者已经不能从预防和治愈性治疗手段中获益, 并且伴有许多症状,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癌性疼痛, 这种疼痛很剧烈。让病人无痛是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甚至是病人及家属迫在眉睫的唯一要求。因此, 有效控制癌痛并减轻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肿瘤患者是至关重要的治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行的癌痛3阶梯治疗原则, 强阿片类的止痛药至今仍是止痛治疗的关键[7]。奥施康定作为强阿片类镇痛药的代表是目前临床上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治疗癌痛的药物, 口服奥施康定生物利用率较高, 中重度癌性疼痛缓解率达90%以上[8]。但其作为一种强阿片类镇痛药, 发生便秘、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不可避免。根据研究应用强阿片类镇痛药导致恶心呕吐是由于其作用大脑髓质中的化学感受器的敏感区域所致。目前对强阿片类止痛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常规予甲氧氯普胺、氯丙嗪或氟哌啶醇等止吐药预防, 但该方法存在创伤性、操作性不强、患者及家属不易接受等因素, 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耳穴是人体的内脏器官、四肢躯干的反应点, 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针刺, 可以治疗相关部位的病症[9]。耳穴贴压法是在中医经络学说指导下应用中药作用于腧穴, 在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 发挥了经络腧穴对人体的调节功能。在临床上, 根据耳与经络、脏腑紧密联系运用耳穴诊治疾病, 早在《灵枢·五邪》中就有记载:“邪在肝, 则两胁中痛……取耳中青脉以去其制”。现代医家对此研究也颇多, 如季林香[10]应用耳穴按压法治疗化疗后胃肠道反应, 赵卫梅等[11]耳穴诊断和临床应用在上消化道癌中的研究进展等。《灵枢·口问》:“耳者, 宗脉所聚也”。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 六阳经脉、经别分别入耳中、上耳前至耳上角;六阴经虽不直接入耳, 但都通过经别与阳经结合, 而与耳相联系。这说明耳与经络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厘正按摩要述》将耳廓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 曰“耳珠属肾, 耳轮属脾, 耳上轮属心, 耳皮肉属肺, 耳背玉楼属肝。”说明耳与脏腑在生理功能上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刺激耳穴的治疗, 推动经络气血运行, 调整脏腑功能。癌症属于消耗性疾病, 患者发病后体质虚弱无力, 胃肠蠕动减慢, 排空延迟, 日久致脾胃运化失常, 升降失职, 气机逆乱。中医认为强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加剧了脾胃正气的损耗, 导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则出现恶心、呕吐。此乃脾胃虚弱在先、药毒之邪内伤在后, 导致气机不和的发生。治疗以健脾和胃、理气降逆为则。胃穴在耳轮脚消失处;脾穴在BD线下方, 耳甲腔的后上方。选用脾与胃二穴, 因其互为表里, 合用有健脾和胃、理气降逆之效。肝藏血、主疏泄, 肝穴在耳甲艇的后下部, 有舒肝理气止痛的作用。贲门位于耳轮脚后方1/3处;神门位于三角窝后1/3的上部。其二穴有镇静、止痛止呕的作用, 并可调节胃肠蠕动。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内, 耳甲腔前下部, 具有调节机体内分泌, 镇静安神的作用。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 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对内脏器官有较强的镇痛及调理胃肠气机的作用[4]。合用诸穴并持久连续的刺激, 可有效控制强阿片类药物导致的恶心呕吐不良反应, 与单用甲氧氯普胺对比观察, 疗效相当。

耳穴贴压法治疗强阿片类药物导致的恶心呕吐有效, 操作简单, 无毒副作用, 无创伤性, 成本低廉, 患者及家属易接受,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耳穴贴压法控制强阿片类药物导致的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 A组应用耳穴贴压法治疗, B组应用甲氧氯普胺肌肉注射治疗。结果 A组患者恶心呕吐与B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即耳穴贴压法控制强阿片类药物导致的恶心呕吐的有效率与甲氧氯普胺肌肉注射治疗有效率相当。结论 耳穴贴压法控制强阿片类药物导致的恶心呕吐有效, 同时此方法简单, 无创伤, 可操作性强,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耳穴贴压法,强阿片类药物,恶心呕吐

参考文献

[1]袁彬, 吴敏慧.89例老年癌性疼痛止痛治疗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08, 16 (8) :1407~1408.

[2]张本华, 冯圣平, 李庆水, 等.临床肿瘤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354~355.

[3]何世芬.癌痛患者服用硫酸吗啡缓释片的不良反应分析[J].四川医学, 2007, 28 (1) :91~93.

[4]黄丽春.耳穴诊断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5, 8:136.

[5]孙燕, 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15~18.

[6]Merskey H.The taxonomy of pain[J].Med Clin North Am, 2007, 91 (1) :13~20.

[7]于世英.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仍然是癌痛治疗的关键问题[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6, 3 (1) :25~27.

[8]Madema JW, Kaiko RF, Oshlack B, 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pharmacokinetic model for controlled-release oxycodone[J].Br J Clin Pharmocol, 1996, 42 (6) :747~756.

[9]奚永江.针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78.

[10]季林香.耳穴按压法联合止吐药预防64例乳腺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J].肿瘤学杂志, 2010, 16 (2) :148~149.

【阿片类药物治疗】推荐阅读:

阿片类药物简介06-14

上一篇:校园微信公众平台论文下一篇:城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