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蝶恋花》

2024-07-09

晏几道——《蝶恋花》(精选11篇)

晏几道——《蝶恋花》 篇1

【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蝶恋花》

【内容】: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作者】:

晏几道(约1048-1118)是晏殊的幼子,字叔原。宋代父子能词的不少,但父子俱为大家的却只有大晏和小晏,而小晏尤胜乃父。他身为富贵公子,却一生潦倒,原因就是因为太“痴”了。冯煦曾说过:“淮海(秦观)、小山(晏几道),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晚年家境中落,生活贫困。他的词既继承了花间的精雕细琢、用色浓艳的特点,又接受了南唐白描影响。多写爱情、离别之作,带有感伤情调。著有《小山词》,存词260首。

【注释】:

春梦秋云:白居易诗:“来如克梦不多时,去似秋云无觅处。”

吴山:在杭州西湖南面。

【赏析】:

这首词追亿旧游,感慨人生聚散无常。意境凄清孤寂,用语谈而有味。

晏几道——《蝶恋花》 篇2

一、词外在表现形式

1.词的体制与表现手法。柳永和晏几道两人在词作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各成一体,尤其是在表现歌妓题材上,两人各运用了不同的词体、相似而各具特色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体现出了鲜明的婉约风致。宋初时,词作体式方面仍旧受唐五代时期的影响,以习用小令为主。小令体质较为短小有限,篇幅多则在五六十字以内。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篇幅体制可达百字,扩充了词的容量和表现空间。在两宋词坛上所用八百多个词调中,有百种词调是由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成为创用词调和运用慢词最多的词人,开创了词史的新篇章。在柳永的开拓制新下,慢词逐渐体制完备并大为流行,晏几道则继承了花间词派的传统,将小令艺术继续向前推进,使得小令和慢词各自平分秋色。尽管小令篇幅上不如慢词扩大,但更适宜晏几道瞬间迸发式的情感表达。

在歌妓题材诗歌里,柳永和晏几道都能够运用不同的手法,充分表达自身的情感体验,将多愁善感才子多情和身世怅惋巧妙的融入到歌妓题材中去,在艳婉动人的词曲中唱出心中的哀歌。柳永多写慢词,因而在层层铺叙、渲染以及烘托的手法上更为纯熟,往往能够在描写景物的朦胧柔美时,柔入低回曲折的情感,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例如别离词《采莲令》“: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采莲令》与《雨霖铃》两首词一同堪称别离词双壁。整首词以天月淡云之景起情,道出断肠离难、别时情苦。有情人相顾无言犹胜却千言万语,是道不尽的千愁万恨,述不尽的千回百转。词的最后同样以回首处江树景做结,景中含情余韵无穷。词中意象包含月、云、天、兰舟、烟树等实实在在的意象,在情感的包揉下带有凄迷纤柔之气,使书笔下呈现出了画笔所能描绘出的画面感。在实写中含虚写情景相配,将整个离别之境渲染出了朦胧之美。在描写人物离别场景上,柳永也注重细节的实写,如执手、有泪、急桨凌波去、回首。这些场景中对细节的朴实描写增添了动作情节上的真实感,辅以内心情感上断肠饮恨的怅然流露,自然而然的将气氛推向了难舍难离的情感高潮。只有在真实的朴实无华的情感里,才能与景物的烟渺达到共鸣。

晏几道的词中也通过独特的手法体现出相似的婉约之美。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评晏几道曰:“……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实罕其匹。”[2]再看一首同样是别离词的《清平乐》“: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淖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全词短小简洁而情感充沛,开头即点出留人不住的离别之意,而离愁别恨全在这水路莺啼处,全在杨柳叶枝间,末尾以歌妓的心头怨情做结。词中不乏相关场景的意象,如春水路、莺啼、杨柳等,但多以景写情,用意象的特征白描出离别的忧伤,且为虚写之景,渲染出凄清怅婉的气氛。结尾处并不淡然做结,而是道出歌妓的心理活动,即休寄和无凭,既表现了主人公的无奈决绝,又将情人别恨进一步的推向极致。

2.词的语言风格。除了以慢词开创了一带词风外,柳永的词还达到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普及程度。这与柳永浅近晓畅的词作语言风格分不开,如《采莲令》中的“便恁急浆凌波去”中的“恁”即出自民间口语。尽管李清照曾在《词论》中言及柳永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3],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些俗白的俚语能够准确而亲切的表达出下层社会人民的情感。柳永将民间俚语,市井口语巧妙的进行加工后,形成了生动活泼的特色。甚至模仿歌妓的心理和口吻表述,如“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定风波》)继上阙的寂寞愁苦、百无聊赖之后,整个下阙则将歌妓欲说还嗔的无奈懊恼表现的淋漓尽致,一反沉闷的愁苦,贴近民间生活,增强了趣味性,自然能够吸引市民阶层的审美目光,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更为市井大众所接受并传播。

晏几道的小令以雅为宗,沿袭南唐二主的词路,又受其父影响,使得词风和语言上较柳永的俗白更为含蓄深沉,寄意凄美。晏几道多用淡语,将语言柔化,惆怅中雅致而不泼辣。例如《蝶恋花》下阙“: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同是别后怀人,《蝶恋花》较柳永的《定风波》更为和缓抒情。浮雁沉鱼、断肠、歌别绪,均含蓄的述说着怀人之苦。从载情达意的尺素,到寄语愁心的琴筝,少了几分鲜明个性,而是带有一种千回百转的柔曲,只道己苦,不怨远人。然而在看似平静的埋首相思里,是一直深藏着的汹涌的情感,且几欲“移破秦筝柱”了。晏几道词不仅不如柳永词一般加入市井俚语,还有化典,特别是“巫山神女”的典故多次出现,例如“凭谁问取归云信,今在巫山第几峰”(《鹧鸪天》)。高莹认为,晏几道之所以多次使用这个典故,主要在于晏几道对与歌妓相处时光的回忆和怀念。而梦提供了一个与歌妓友人相会的良好环境,是借以抒怀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多处诸如“夜夜魂消梦峡,年年泪尽啼湘”(《何满子》)的梦境描写。

二、歌妓题材内在情感内容与抒发

1. 相似的生活经历。柳永晏几道两人的歌妓词皆属艳词,吟咏对象都是风尘女子。在对歌妓的情感交流上,柳永和晏几道都以真情真性来与歌妓相交,令歌妓词不流于艳俗而能见雅。北宋前期经济高度繁荣使得市民艺术文化水平大为提高,人们对以词表情的审美接受程度更为广泛,因而很多文人借词来表达男女之间的悲欢离合。除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原因外,柳永晏几道歌妓词作品的出现还与他们相似的人生经历有关。

柳永出身于一个时代奉儒,进士满门的封建家庭。柳永少时喜爱音律,擅于填词,本以为应由科举进入士大夫行列,然而仕途坎坷,几次作词以博功名都没有如愿以偿,更因为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而失去了金榜题名的机会。自此,柳永潇洒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转而流连在市井歌妓中“倚红偎翠”,陶醉于世俗里的纵情享乐,并写下了大量以歌妓为中心的词作,也因此被评以“词语尘下”、“被风月所使”等语。

晏几道则生于富贵世家,其父晏殊,位及宰相。自晏殊去世后,家族境况由盛转衰,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心理上都造成了巨大的落差。黄庭坚曾在《小山词序》里评及晏几道的“四痴”性格,即:“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而终不疑其欺已,此又一痴也。”这些都不难看出晏几道固执孤傲的品性,再加上家庭的没落,晏几道的生活处境自然不复从前的优渥,反而令他在歌妓与官宦之间更加贴近真情真性的前者。

2. 对歌妓的情感态度。由于相似的生活经历和仕途境况,柳永和晏几道都能够从境遇凄苦的歌妓中找到融合之感,因而他们对待歌妓的态度明显有别于那些玩弄、逢场作戏的士大夫。在两人的歌妓词里都不乏对歌妓外貌体态的赞美。柳永多流露出对美颜悦人和才艺高超的由衷欣赏:“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集贤宾》),赞美歌妓面目的艳婉动人。晏殊则多白描,讲歌妓的眉目细细的用语言描绘出来“: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六幺令》)、“远山眉黛娇长,清歌细逐霞裳”(《清平乐》)。两人共同表露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爱慕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面对这些社会地位地下的歌妓,他们还能以真情相待,以深情相报。

然而在刻画歌妓内心世界复杂和痛苦的内容上,柳永与晏几道则稍见不同。柳永词中不仅表现出对她们的同情,且因为柳永自身的坎坷遭遇,常常能深入到歌妓之中去,了解她们的生活遭遇、悲惨命运,自然也更为深切的对歌妓的不幸遭遇和不公待遇知之甚深“: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宵,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柳永《迷仙引》)歌妓社会地位低下,在男权社会是“朝云暮雨”的“烟花伴侣”,是不被平等对待的女性和弱势群体。这些准确道出了歌妓内心深处渴望正常婚恋、被疼爱珍惜的细腻心声,暗含了柳永对歌妓遭遇的同情,表现了他对歌妓追求自由平等的关怀和认同。

相比柳永词中的细腻,晏几道对歌妓的描写和情感流露则显得浅显得多,且更流于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少了一些对歌妓内心深处的了解。在晏几道与友人家的小蘋初初相见时“,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从此往后,小蘋的音容笑貌便不断浮现,“小蘋若解愁春暮,一笑留春春也住”(《木兰花》),然而除此之外却少有对女性心理更进一步的描写。一般认为,晏几道生活环境使得他所接触的歌妓大多是官宦世家的家妓,自然无法像柳永一样深入歌妓内心了解其真实想法,尽管“偶尔免不了对歌妓产生一点理解,但更多的时候是夸耀对方的穿着打扮、美貌柔情,卖弄今夜饮酒狎妓的艳遇”[4]。因而相较于柳永的交心式剖析,晏几道与歌妓之间的情谊更像是只谈风月不问沧桑的男女之情。

柳永与晏几道同是婉约派的重要代表,因为两人拥有共同的歌妓题材因而常常被拿来相比较。柳永以俗为美,尽管有部分露骨的艳曲被世人评之以难登大雅之堂,但从柳永对歌妓群体的描写和刻画来看,十分的真实细腻,是“第一个敢于把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歌妓们真、善、美的心灵写进词中的词人”[5]。正因此,他才堪得“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冯梦龙《喻世名言·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叶嘉莹先生论小山词“颇有一点讬而逃的寄情于诗酒风流的意味”[6]。晏几道受父亲和世家环境的影响,尽管后来家族没落,仍旧不能过多的接触市井生活,因而更多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和塑造歌妓的悲欢。

摘要:柳永和晏几道均有以歌妓为题材的词作,通过两人词作的比较,可以看到共同拥有婉约的整体风格、与歌妓相交真情真性的情谊。同时也有词作体质、语言风格和情感深处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柳永,晏几道,歌妓

参考文献

[1]邵唯一.古代歌妓文学和歌妓人格选择[J].汉中师院学报,1991(3).

[2]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M].中华书局,1998.

[3].陈良运.中国历代词学论著选[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

[4]李秋虹.异曲同构真情世界[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晏几道《思远人》鉴赏 篇3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晏几道《思远人》

此词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硯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晏几道:御街行 篇4

晏几道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

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

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

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

落花犹在,香屏空掩,

人面知何处?

赏析:

晏几道——《临江仙》 篇5

【作者】:晏几道——《临江仙》

【内容】: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频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注释】

春恨:春日离别的情思。却来:又来。

小蘋:是晏几道朋友家歌女的名字。

彩云:这里指小蘋。

【赏析】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伤离恨别之作,最能表现作者流连歌酒,无意仕途的心境及曲折深婉的词风。上片写今日之相思。先写景,后言情,即景抒情;下片补叙初见歌女小蘋时的情景。这首词,通篇用形象抒情,以境界会意,词人怀念歌女小蘋的难言的相思之情,寓于暮春的景物描绘之中,词尽而意未尽,蕴藉含蓄,轻柔自然。感情深挚,优美动人。

谭献《谭评词辨》:“落花”两句,名句千古,不能有二。末二句正以见其柔厚。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小山词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又“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既闲婉,又沉着,当时更无敌手。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前二句追昔抚今,第三句融合言之,旧情未了,又惹新愁。“落花”二句正春色恼人,紫燕犹解“双飞”,而愁人翻成“独立”。论风韵如微风过箫,论词采如红蕖照水。下阕回忆相逢,“两重心字”,欲诉无从,只能借凤尾檀槽,托相思于万一。结句谓彩云一散,谁复相怜,惟明月多情,曾照我相送五铢仙佩,此恨绵绵,只堪独喻耳。

晏几道:虞美人 篇6

晏几道

曲阑干外天如水,

昨夜还曾倚。

初将明月比佳期,

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罗衣着破前香在,

旧意谁教改。

一春离恨懒调弦,

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赏析:

晏几道——《蝶恋花》 篇7

晏几道生卒年份不详, 生平事迹亦难具体可考, 后世涉及他的评论虽然不多, 却也都是赞许有加。然王国维却在《人间词话》将其列于北宋名家之末流, 不能不说是有失公允。《人间词话》自发表后, 影响极大, 甚至被奉为词话史上的顶峰之作, 故其中观点也多为人所接受。后来虽然也有不少指瑕之作, 却极少有人特地撰文来为小山这位“古之伤心人”辩驳, 今特在此补证之。

一.何谓“不隔”之境?

《人间词话》推崇境界, 尤以不隔境界为甚。凡具有此种境界者, 皆被推为上乘之作。因此, 如果小山词中也具有这种境界, 我们就可以判断出王国维对晏几道的评价是否恰当了。

要证明小山词中是否有这种境界, 首先要弄清楚究竟何为“不隔”之境。关于这一点, 王国维在并未明说, 只道一句“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其余则以具体诗句来供人品评。然而通读《人间词话》便可发现, 其间几乎是以一个“真”字一以贯之的。古诗乐府之所以为人所推崇, 也是因为“以其真也。”因此, 叶嘉莹等人将“不隔”释为真切, 亦是十分恰当的。

“真”当为不隔的基础,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仅有真切, 亦只能是浅层次的不隔, 还不能构成一种境界。眼中之景“无矫揉装束之态”, 胸中之情能脱口而出, 是为不隔。但要真做到如此, 却是非大家之力所不能为之的。一般人若照此言来, 必易流于粗鄙。不隔背后并非是没有雕饰, 只是大家凭借其才力将雕饰融入自然, 从而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至此, 才是“不隔”的一半。而要为“不隔”注入灵魂, 就必须要有诗人自身的浓郁情感了。辛弃疾以其苍凉之气, 博众家之长, 尽管用典过多, 亦被王国维誉为“有性情, 有境界。”当是不隔境界的典范。再细读《人间词话》中所列“不隔”之例, 无一不是作家将自己的深沉情感注入其中, 将高度艺术化的手法融入到一颗真诚之心中, 流露出一种清新感人之气, 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身切其情。

总的说来, “不隔”之境要求作家首先要有一颗真诚之心, 即王国维所说的“赤子之心”, 又必有一双清亮之眼与一腔浓郁之情, 然后用一种浑然天成的技法言凡人所能见能感而不能言之情景。进一步说, 其他境界的作品使读者站在作品外部或低于作品的角度, 产生出的一种或优美或壮美之感, 是一种对作者才思的欣赏或崇拜, 却总有一层隔膜在其中;不隔境界的作品则使读者能够从容地进入其中, 产生出一种与作品互相交融及震撼之感, 被作品触发出心中的某种共同感情来, 通俗一点,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共鸣”。

二.小山词中的“不隔”之境

以上我们论述不隔境界的创作标准, 用这种标准来评判诗词, 应当是《人间词话》中虽未明道, 却始终在深层次所体现出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现在, 我们就以这个标准为关照点, 来具体谈一谈晏几道其人及其词作。

(一) .“赤子之心”

王国维明确指出了优秀词人必须要有一种真诚的性灵, 不被尘世沾染, 天真烂漫。这一点上, 他首推李煜。然而仔细分析晏几道的生平, 便可发现, 小山虽然没有李后主那样位及人君而后亡国的极端大起大落的身世, 却也不失为一颗“赤子之心”。

晏几道为太平宰相晏殊幼子, 既有优越的家世, 又受到良好的教育, 虽风流多情却天真烂漫, 始终以真心待人, 未多受尘世世俗风气。晏家固然家道中落, 小山也因此饱尝世间冷暖, 却始终保持着一种纯真自然、孤高狂傲之气。他才气逼人, 却不肯凭此曲意逢迎, 屈于人下。

对官场孤傲如此, 晏几道便将自己的心志完全投入到与朋友的交往以及与歌妓的相互欣赏中。尤其与歌妓间的情谊为甚。与以往的风流才子不同, 小山完全是用自己的一颗真诚之心来与她们交往的。歌妓在当时虽然地位低下, 却往往都是琴棋书画歌舞技艺无所不通的女子, 又少官场中的浮沉虚伪之气, 正合他单纯的性情。然而歌妓毕竟受人所限, 非久居一地之人。小山又是家资荡尽之人, 离别在所难免, 相逢亦是遥遥无期。他将自己全情投入进去, 却不能出来, 因此饱尝相似别恋之苦。这种生活对他来说, 却正成为一种逃避之所, 来逃避尘世中的种种不如意。词人如此, 竟是成了一种痴的境界。毫无疑问, 晏几道其人最不乏的就是一颗“赤子之心”。

(二) .“语语都在目前”

王国维认为小山词最大的弊端在“矜贵有余”, 即词句华严密丽, 后人亦评价其词有“花间”遗风。晏几道自幼生长在富贵之家, 作词选取意象时自然会有贵族气息, 也固然会有一些游戏之作, 然而更多的还是寄寓自身悲苦之情, 写尽伤心人之意的和泪之作。

以《鹧鸪天》为例, 此词上阕语词密丽, 极言当日之盛;下阕则情意自然流转, 用直切的情语道出相思之苦与相逢之喜, 有花间风范而又不失其情真情深, 显然比花间酒筵歌席中的游戏之作要深沉许多。作词如此, 却被批为“矜贵有余”就显得有些不当了。唐圭璋在《评〈人间词话〉》中也明确指出“不隔”不应当仅是赋体白描。因此, 这首词的上阕虽然密丽, 却是用当年欢盛之神韵来为昨日相思与今日相逢作铺垫, 读来亦觉亲切。下阕则写尽了千百年来离人分别中的深沉思念与相逢时的惊喜, 凡种种有此经历却又无法用言语道来之人, 莫不与之相通相惜, 不隔之感尤甚。一首词中同时兼容了花间与古诗的风采而又不显得离间生硬, 反而相得益彰, 熠熠生辉, 就不能不说是一种语境上的开拓之功了。

(三) .仅是“意境异也”

“小山所以愧淮海, 意境异也。”对于同为“古之伤心人也”的晏几道和秦观, 王国维的褒贬之意显而易见。然而小山与淮海毕竟身世性情不同, 语境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就此来判断小山逊于淮海, 似有些仓促不当。

秦观词历来被奉为婉约词的典范, 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深婉自然境界的代表, 王国维对此也是赞赏有加。晏几道则表现出一种贵族公子家道中落后所特有的敏感易伤的气质, 体现在词作中虽然会有题材狭窄的缺陷, 却也是他率真气息的自然流露, 营造出了一种虽然华贵而又真挚动人的“不隔”之境。

比如他的名作《临江仙》, 这是一首典型的怀人之作, “梦后”“酒醒”“去年”“记得”“当时”五词流转, 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时空变换中的怀念之情。其中“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虽一字不差的引自五代翁虹的《春残》诗, 却凭借全篇中回环流转, 委婉动人的出色意境, 尤其是前一句“去年春恨却来时”情调的铺垫, 而被谭献誉为“名句千古, 不能有二。” (《谭评<词辨>》) 其情思细腻, 温柔敦厚, 可见一斑。是何愧于少游之“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莎行》) ?意境不同而已, 非要分出高下优劣来, 便是王国维的不当之处了。

三.王国维贬低晏几道的原因

既然前人对于晏几道大都持赞赏之意, 小山词中也确实体现出了他所推崇的这种不隔的境界, 那么, 为什么王国维会对他作如此低的评价呢?这里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 .封建士大夫的深远思想

士大夫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坛上几乎是占统治地位的。他们以拯救苍生为己任, 却多不得意。然而他们即使遭遇坎坷, 或流落, 或隐逸, 在文学作品中也时时流露出济世之志与壮志难酬之苦, 是一种更为深远的承担人类普遍苦痛之情。《人间词话》虽有许多创新之处, 士大夫这一文化还是继承了下来。他大加赞赏的杜甫、欧阳修、苏轼、秦观、辛弃疾等也莫不有此之意。

至于小山, 前边已经提及过他对官场是极为厌恶的。他并非没有抱负, 只是政见思想与当下环境极为不和, 又秉一腔清高孤傲之气, 不似东坡那样乐观旷达, 竟至沉醉于歌舞酒梦中来聊以自慰, 自然是为王国维所不齿的。而小山词真正表现自己情思的作品, 又多是与歌儿舞女之间的相思别恋之情。这样赋予歌姬感慨身世之作自然无法匹及李后主那种思怀故国、字字血泪之作, 也就自然为王国维所不喜了。

(二) .崇尚自然的传统笔法

中国古代文学自庄子开始, 就奠定了一种崇尚自然, 以自然景物与文人情感相照应的一种创作风格。后世文人在思想上虽然一直以孔孟儒家为主导, 文学创作却大多师法道家, 以自然意象来抒发情怀抱负, 从而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而类似斜阳、芳草、清霜、寒雪, 孤鸿这样的意象也一直占据着词句中的主要位置, 整体上则形成一种空灵飘逸之气。他认可的佳作大都是以自然景物描写的韵味悠长与清新可人著称。

因此, 以室内器物或残酒梦魂为主要意象的小山词为王国维所不喜也就有其一定的原因了。尤其小山词中还大量出现了歌妓的名字和服饰, 由此而体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谊, 虽然构不成“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那样的专一爱情, 却也是一种真情真意的全情付出。因此, 小山大多从人自身的种种意象情感出发, 虽然与王国维所列之自然意境恰恰相反相反, 却也正暗合了“不隔”之境的神韵。

综上所述, 晏几道的词从情出发, 以真为调, 历历在目, 句句入心, 实为不隔境界中的佳作, 非只是“矜贵有余”“愧于淮海”, 更不能将其等同于大历十才子之流。王国维从士大夫角度的身份以及中国传统的审美角度出发, 对它做出的低位评价, 在我们今天看来, 是不大恰当的。如果退出当时的历史环境, 从中国词史发展及人本的审美角度来看, 小山词上乘古诗乐府, 下乘花间词风, 融二者于一体, 开拓了一种属于自身的、独特的意境, 而他在此作中所体现出的浓情厚谊, 更是千古情语中的杰作, 堪当北宋大家之名。

摘要:“不隔”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极为推崇的一种境界, 即诗词中无论景语或情语都蕴含的一种真情真意, 读来亲切感人而又不失之流俗, 从而使读者产生出一种共鸣的效果。晏几道的词作情思婉转, 真切动人, 是“花间”密丽与《古诗十九首》的真挚的完美融合, “不隔”境界中的佳作。因此, 王国维将他视为北宋大家末流的评价是不恰当的。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晏几道,“不隔”之境

参考文献

(1) 姚柯夫《〈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3

(2) 曹钻《“不隔”之说原意究竟何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84年第4期

(3) 高峰、戴月舟《伤心人各有怀抱——晏几道、秦观词风比较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年9月第3期

(4) 覃媛元《晏几道年谱》,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

晏殊和晏几道父子词风的差异 篇8

关键词:晏氏父子 词风 差异

自唐以降,父子同为词人者几希。唯南唐后主李璟、李煜和北宋晏殊、晏几道父子,享誉文坛。尤以晏殊、晏几道父子在词艺上,特别是在小令上造诣颇深。晏殊上承南唐五代词“温香浓艳”的遗风,下开北宋词“温润蕴藉”之先河,晏殊《珠玉词》既没有关乎家国兴亡之重大题材,又没有心系黎民疾苦的深长叹惋。他的词大部分是描写男欢女爱、轻歌曼舞的生活;或写春愁秋恨,离情相思;或感叹人生短暂,时不再来。而晏几道《小山词》的主要内容大都是描写他个人由贵变衰以后的抑郁和失意后的悲哀,对往事的回忆和困顿潦倒的深愁,成为贯穿他词作中的基本旋律。他在抒写个人浓重的哀愁与深沉的感伤之情时,由于是从自己身世的巨变与个人切肤之痛中概括出来的,所以不仅有其深刻内涵,而且还有其独到之处。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就晏殊父子词风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证,以引方家之见。

一.相同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人文教育为晏氏父子的词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素材

晏氏父子生活的时代在北宋的中期和中后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物质丰富,生活多样,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业贸易的日益发展壮大,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士大夫热衷于用诗词表达个人的情感,以及对生活和人生理想、成功失败的感悟,为词的繁荣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等。加之封建统治的相对巩固,为士大夫实现其“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基础。同时,长期奉行于封建社会的儒家传统教育,使得晏氏父子从小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具有良好的封建伦理观念,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今后词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生活态度是造成晏氏父子词风差异的主要原因。下面请允许我从几个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

1.不同的人生阅历。晏殊,因神童举荐,尚未成年就已经跻身朝堂,之后在仕途上稳步升迁,中晚年达到人生的辉煌,晚年虽遭遇挫折,但仍然功成身退。在他官高禄厚之后,喜欢宾客,日以饮酒赋诗为乐。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从容淡雅之笔,写升平富贵之态,写得神清而气远。如《浣溪沙》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其中“无可奈何”一联属对工巧而流利,深挚而又自然地表现作者悼惜春残、感伤年华飞逝的心绪。其子晏几道则没有那么幸运。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子。他生长在富贵殷实的官宦之家,从小恃才傲物。可是好景不长。小晏二十几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从此他遭遇坎坷,不但终生仕宦不得意,而且还受到种种意外的磨难。正由于他亲历了盛衰不同的环境,饱谙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因而多作感伤惆怅之词,以寄托自己的哀愁。他晚年在汴京所作《阮郎归》词即可看为他人生的写意。

2.不同的价值取向。晏殊长期从政,内心深处一直有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故而积极进取,在功成名就之后,有一种适然自得的成就感,追求闲适散淡的生活情调。加之受南唐五代词风的影响,所以词风追求富贵华丽,感情表达含蓄而内敛。如《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而晏几道因家境的败落,仕途的不得志,郁郁寡欢,纵情于声色犬马和山水田园,因而作品多描写男欢女爱、个人的悲欢离合以及享受生活后巨大的落差。内容丰富多彩,感情深挚而哀怨。如其代表作《临江仙》可见一斑:“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3.不同的生活态度。晏殊身居高位,位极人臣,生活上富贵而不淫奢,一切都合乎封建礼法制度,不敢越雷池半步,词风上亦如是,书写人生的欢乐,虽喜用艳词丽句,也不煽情放肆。如“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晏殊的诗句,洗净了荣华富贵的庸俗气息。而晏几道因仕途不畅,家道中落,蔑视礼教,生活上奢靡放荡,纵情于声色犬马,流连于勾栏瓦舍,放歌于山水之间,词风上大开大合,歌吟情爱的不长久、生活的不如意、享乐的稍纵即逝,以及人生失意的深切悲伤和哀愁。如“彩袖殷勤捧玉锺,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等。

总之,形成词风的差异多种多样。由于以上的相同和不同,才使晏氏父子有了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晏殊题材狭小,视野广阔,胸襟旷达,词作多闲情逸致之篇,而晏几道则题材广泛,视野狭窄,感情深沉浓郁,词作多感伤之辞。后世有人认为晏几道在创作上造诣超过晏殊。

御街行晏几道翻译赏析 篇9

原文:

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晏几道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荫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字词解释:

①御街行:词牌名,又名《孤雁儿》。

②饶:充满,多。

③雪:这里以形容白色的柳絮。

④闲:高大的样子。

⑤疏帘:也作“踩帘”,指稀疏的竹织窗帘,张耒《夏日》有“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⑥慵去(yōng qù):懒得离去。

⑦盘马:骑马驰骋盘旋。

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翻译:

街南绿树浓荫,春天多柳絮,柳絮如雪飘满游春的道路。树顶上杂映着艳花交织的娇云,树荫下是居住人家的朱红门户。闲懒地登上北楼,疏散的珠帘向上高卷,一眼看到遮护艳女朱户的城南树。

倚遍栏杆还懒得离去,经过了几度黄昏细雨。记得暮春时她曾骑马徘徊踏过青苔,曾靠在绿荫深处停马驻足。昔日落花今犹在,华美的屏风却空掩,谁知桃花人面在何处?

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7年),晏几道故地重游,见物是人非,惆怅感伤油然顿生。

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赏析:

这是一首单相思的词,唐诗宋词中思春、渴慕、怀人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明写或暗示男女二人曾经心心相映,正处于或者曾经有过一段共处的美好时光,此词却迥然不同,但完全不提两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有意无意地暗示,词中主人公本是单相思,一副少年怀春的徘徊、惆怅之态。词的开篇先写景,并以景物来点明季节性,更以季节性来引出内心情感,絮匕如雪、花艳娇云,这是说的`两种树木,一种为杨柳,一种为春季开花的高大乔木(唯其高大,才能说“杂娇云”),两种树都植于“街南”,从飞絮、开花可知,此为春深之时,暗示此为思春、怀春的季节。写完树木以后,似有意,似无意,加上一句“树底人家朱户”,自己所渴慕之人便在此宅之中,但是并不明写“朱户”即红漆大门,

上阕写春日美景。在古代,原木只有王侯功臣才能受赐门涂红漆,但随着礼法的废弛,普通官宦大户也均可照此办理了。词人爱慕上了这街南树下某大宅中的女子,面对大户人家不敢造次,心情亢奋、激动,而又紧张、忐忑,一片少年心绪不敢明言,只能先说树,再说树下人家,却始终不敢吐露所恋慕的对象究竟是谁。于是他“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闲”字本意为闲暇,指无目的地随意为之,但词人之上北楼,绝对是有明确目的的,是为了能够看到所恋慕女子的身影,但因为紧张和羞涩,所以故作闲暇状,假装是无事登楼,卷起竹帘来随意眺望,所见的,也不过绿树而已。假装登楼望树,其实是想见所恋慕的女子,希望她能够走出朱漆大门,她袅娜的身影可以再次落人自己眼中。可惜等了很久,却始终未能如愿――“阑干倚尽犹慵去”,每一寸栏杆几乎都靠遍了,还是见不到她,对爱的人,想要离去却不甘心。

下阕表达物是人非的怀旧之情和万般感慨。“慵”字本意为懒散,“慵去”就是懒得离开,其用意也和上阕的“闲”字相同,假装只是犯懒而不曾离去,其实是夙愿难偿而根本不忍离去。词人就这么等了一天又一天,从白天等到黄昏,又从春深等到春尽,“黄昏雨”既表时辰,也表季节,所谓“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一转眼夏季即将到来了。始终望不见心爱之人的身影,词人实在是等不下去了,干脆出门上马,在街上游荡,希望能得到“偶遇”的机会。“晚春盘马踏青苔”,“盘”字用得佳妙,表示词人骑着马只是原地转圈,并非真的要出门办事,同时也体现出忐忑、徘徊的惆怅心态,又等了很长时间,仍然未能如愿,他干脆连马都不“盘”了,而改之为“驻”,也即停在原地不动――“曾傍绿阴深驻”。然而他最终如愿了吗?却只见“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去楼空,仿佛唐代崔护之涛:“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也正如崔护此诗前面所写:“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词人与所恋慕的女子,应该也就这般地见过一两面吧,全词中并没有丝毫透露是否更有深交,而完全是单方面的思恋。

个人资料:

晏几道(1038年―11),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相关推荐:

玉楼春晏几道赏析翻译

晏几道——《蝶恋花》 篇10

数书期,寻梦意。弹指一年春事。新怅望,旧悲凉。不堪红日长。

【赏析】

晏几道——《蝶恋花》 篇11

生查子

晏几道

关山梦魂长,塞雁音尘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①简析前两句中的“长”、“少”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②词的下片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①“长”突出了作者远涉关山、思念家中亲人的孤单寂寞之情;“少”用给人传书信的大雁少表达了不见亲人书信的无奈之情。(4分,每点2分)

②词的下片用语平淡自然,用简约的文辞真实而亲切地抒写真情,于平淡中见韵味。表达了作者思归情切,思亲怀远的真挚感情。(3分,语言特点2分,情感1分)

【译文】

遥远的关山让我魂牵梦绕,苦盼亲人音信却总也盼不到。可怜我两鬓乌黑的细发,被苦苦相思熬得银白苍老。

我靠在碧纱窗下入梦,在梦中悄悄对心上人说:别离真是最难最苦,不像团聚相逢美好。

【赏析】

《生查子·关山魂梦长》是北宋词人晏几道的作品。词咏别情、写相思,立意很新。词上阕写飘泊游子对离别的整体感受,丈夫戍边塞外,思妇日思夜想,两鬓渐白。下阕写想象,亲切自然,遐想丈夫归来,相依诉衷肠。全词语句朴直,通俗而不失其雅,结尾处那种纯粹由想象发出的喜悦却令人断肠。

本篇写相思怀远,以淡语道白表现游子在外乡对家人苦苦思念的愁情和渴望回归团聚的痴情。

上片直言游子背井离乡的相思之情。开始两句写词人长途跋涉到关山,感到非常寂寞,对家里的亲人魂牵梦绕,无奈路途太远,想回也回不去。这时,他不禁埋怨关山太长了。词人用关山的长,暗喻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深。紧接着,词人说见不到亲人写来的书信,于是又埋怨那些送信的鸿雁使者太少,没有及时把亲人给他的信捎给他,使他得到些许的安慰。从表面上看起来,他的埋怨未免有些不讲道理,却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因而真切感人。“两鬓”二句描写词人闲来无事时照镜子,看到自己两鬓青丝,认为自己正是风华正茂的.好年纪。像现在这样远离家乡,成天沉浸在思乡之情中未免太浪费时间了,要知道青春一逝就再也无法挽回了,于是不禁连连感叹:难道还要继续过着这样的生活,让自己的满头青丝为相思而变得霜白吗?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词人故意夸张,却达到了意外的艺术效果,既有新意又颇感人。

下片借助梦境,抒发渴望归家的痴情。词人思乡心切,但回到家乡明显是不可能的事。那该怎么排遣这满心的思乡之情呢?恐怕只有在梦中才能和亲人相见了。恍然间,他就进入了梦境,竟然真的从碧纱窗里看见了朝思暮想的爱人。他高兴极了,急忙向爱人倾诉满腔的相思之情。他说:“离别是世间最难最苦的事了,不像相逢团聚那样美好啊。”这是词人的肺腑之言,乃是真情流露,因而尤其令人感动。这里词人没有用大量抒情的语句,而是喃喃低语,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比之大发感慨更为真挚动人。这是本词的一大特色。

上一篇:回归优美诗词下一篇:议论文范文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