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书贼读后感

2024-09-20

偷书贼读后感(精选9篇)

偷书贼读后感 篇1

《偷书贼》读后感

《偷书贼》这本书的背景是法西斯主义泛滥的二战期间纷乱的战争给德国人民带来的不安以及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灭族之难。故事以死神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德国小女孩在二战期间所发生的一切幸与不幸。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本不该有的痛苦,无助的人们总在不断地躲避之中,妄想寻找一片安宁的净土,却总在每一次的流离颠沛中不断地失去身边最亲的人然后又不得不继续向前走,一次又一次地在噩梦的痛苦中不断挣扎。所幸这个世界同时也是那么的美好,让他们能够在如此绝境遇见那么多纯真的人,哪怕只是曾经。莉赛尔在亲眼目睹了弟弟的死亡和被母亲的不得已的抛弃后,遇见了那么憨厚善良的汉斯,嘴毒但心灵却又如此美丽的罗莎,青春年少不懂表达自己却又深深地爱着莉赛尔的疯狂少年鲁迪,更是跨越了民族的界限与犹太人马克斯成为了朋友。但如死神而言,与大多数灾难而言,这个故事有着一个快乐的开头。快乐开头的结束便是灾难的开始。故事的最后是那么的让人痛心,莉赛尔遇到的如此多的幸福在一夜间成为了炮弹下的硝烟,但那份曾有过的记忆却是那么的刻骨铭心,以至于莉赛尔在成为一个老妇人遇到死神后仍清晰地记得那本救了自己一命的《偷书贼》和那本故事里所发生的一切。故事里的情节环环相扣,每一个瞬间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尝,感受那深藏在文字中的每一份感情。

李欣频,偷书贼 篇2

许是在一些程度上,三毛和李欣频都是一样的人。前者说自己得的是“器官蜂巢状空洞症”,饿极便半夜开大灯偷颜如玉;后者则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人,是“空”的,所以可以随时玩“附身”游戏。基于此,这两个“巫婆”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嗜好:偷书。

“实心稻草人”

三毛是不分好坏、不论贵贱,偷到就吃,撑了个昏天黑地,最后只能被医生“开膛破肚”,一度又变成空心稻草人一个。在这一点上,李欣频比三毛“挑食”得多。小时候她妈妈把家里电视搬走强迫李欣频看课本,结果这个死丫头反叛得可以,“只要不是课本的书都想看,当时我看很多书,唯一不看的是历史。因为老师把它教得太教条,我搞不清楚去记那些我根本不了解的年代和人名有什么意思。”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她都在对抗学校和体制,以保全自己狂野的想象力。直到后来李欣频自己做了老师才发现,这个角色能给予的远远超乎她的想象,“可以让一部失速即将撞毁的车转向”——当然,这是题外话。

说回当时,李欣频很苦闷。她在《如何画一张自己的生命蓝图》里写道:“以前的我不是像你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怕人,怕说话,对世界充满敌意,人缘差到不行,我把自己关在深黑的小笼子里很长一段时间。”那时陪伴她最多的,只是书。

其实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从小便流露出一种区别于同辈人的生活模式——思维老到,行为生冷幼稚。对现实世界的恐慌感让他们更乐于躲在书的天地里燃烧自己的小宇宙,以建立强大的内心个体,来抵抗现实中“我”的无法融入感。

李欣频恰是属于这样的人,“我觉得自己跟身边的人是截然不同的,无论是思考方式还是对事情的反应都截然不同。弟弟和爸妈,我找不到任何跟我一样类型的人,我觉得那个时候很孤单,就开始找书,从书里得到了很多依靠。”她说。

“书是生存指南”

小学时她喜欢看天文学的内容,以及跟星际有关的小说,“研究春天的星星跟夏天的星星有什么不同”。初中开始看哲学和一些纯文学性的小说,比如三毛和张爱玲——赫曼·赫塞的《车轮下》对李欣频的影响非常大,“其实赫塞把自己苦闷的部分放在书里当主角,死亡,然后在现实中重生。我就觉得跟自己当时的情形很像,不想念教科书,但又必须要应付考试,人就在书的世界和现实里分裂成两个,靠书里那个我养活现实的这个我。”

因为想在这个现实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之间找一条通路,大学时她开始看心灵学方面的书籍,比方说人为什么要活下来、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阶段她接触到奥修——这就像文学世界里那些最动人的相遇,比如胡安·鲁尔福遇到加西亚·马尔克斯,比如让——保罗·萨特在公园的椅子上读到了卡夫卡——奥修给李欣频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从肉体到心灵到超肉体,奥修饱读东西方诗书,他对老子、庄子的解读,对勇气、恐惧和自由的解读教给我太多。”

就像干燥海绵的空隙因为吸收了水分而变得饱满那样,其内心世界的格局也因为这些智者的点拨而一天天饱满起来。“很长一段时间,书是我非常重要的了解世界的管道。”李欣频说。比如有一段时期台湾自杀的人很多,她就想知道人为什么要自杀,正好看到奥修的书里有个章节提到了这个部分:有人问奥修说他有个朋友想自杀,怎么劝阻?奥修告诉这个人,跟你的朋友约个时间,带他某月某日去死,结果到了那日,这个人的朋友连门都不敢出。例子告诉李欣频一个很好的答案,往往自杀的人并不是真想死,而是要吸引你的注意和关心。

“有人想要变得很有智慧的话,一定要读奥修,其他的书都没有办法满足我的这个部分。面对社会我有很多疑问,我应该怎么去面对这个社会?书是我的指南,我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就去读书。”李欣频说。

“频”书论道

Staffers:你文字里有太多涉及书籍、电影、旅行的内容,不知道这三者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关系?

李欣频:书、电影、旅行三者是平行的一个组合,缺一不可。就像太极的黑白互为阴阳,就像时钟的齿轮互为因果。当然最先选择的是书,因为早先灵魂的不自由,所以书成为我心灵的旅行以及在真正旅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伴侣,然后在求学生涯里是电影带着我旅行。其实三者的关系是:旅行是靠行走来看“一本书”——透过你身体的移动来读懂一个城市;而电影,则是坐在椅子上的旅行。

Staffers:你有没有什么类型的书是会一直寻找来看的,只要发现有相关领域的书作,就马上找来?

李欣频:有啊,解梦的书,所有跟梦有关的书我都想找来看。到目前为止,我看过的与梦有关的书包括《你是做梦大师——孵梦?解梦?活用梦》、《梦境实验室》、《梦境地图》、《梦的工作坊》、《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召唤天使》、《灵魂之旅》、《超凡之梦……激发你的创意与超感知觉》、《印加巫士的智慧洞见》、《圣境新世界》、《找寻奇迹》、《梦的智慧——荣格的世界》、《做梦的艺术》、《赛斯:梦、进化与价值完成》、《赛斯:梦与意识投射》……呵呵,说起来有点多啊,如果你愿意,可以将书里介绍的每一种方法都试试看,整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梦方法论”。我认为梦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它出现的意义,比如我梦到被鳄鱼咬,通过释梦我就发现鳄鱼象征着恐惧,说明我潜意识里对某些事情缺乏安全感。另外,我常常梦到没有刹车的车子在路上狂奔,说明我的生活速度太快了,我就会提醒自己慢下来。

Staffers:最近在看些什么书?书那么多,你怎么选择和安排自己看什么书?

李欣频:最近在看《欲知生命大蜕变》、《失落的致富经典》、《麦田圈的秘密》、《新世纪扬升之光》、《公主向前走》等等,我身边有很多爱书的朋友,每次回台湾都可以拿到一大堆他们推荐的书。

Staffers:你最近读到的一本对你有影响的书是什么?

李欣频:最近在替一本讲亚伯拉罕的书写序,书里提到一个理论:说人其实不要逆流而上,因为你的目的地都不是在逆流的方向,而是在你顺流的方向,我们应该放下浆,顺流而走。这个观点打破了一个长期以来对努力的看法,不是讲以后都不需要努力,而是说人在自然愉悦的情况下把一些事情做出来,事情自然而成会比很努力地去雕琢更精彩。

Staffers:最后,请发挥想象:假设你像鲁宾逊那样失落在一个荒岛上,如果可以选择,你会带什么书?

《偷书贼》读后感 篇3

遍地的白,透露着冷肃的氛围,冻的人的心发寒,一切苍茫的开始,虚无、混沌。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活着。

然而在战争年代里,活着是一件特别奢侈的事情,人命如草菅,一颗颗炸弹落下,希默尔街化为一片废墟,整条街只有主人公莉泽尔幸免于难,她所爱的一切,都如飞而去…

她的养父汉斯。那个银色的眸子的粉刷匠,会弹奏一手好手风琴;是她灰暗人生中的一束光,牵着她走向光明;他有着金子般的心,不以自己是高等种族自居,不歧视当时被是为低等种族的犹太人,“他的嘴角有着夏日香槟的味道,散发着手卷烟的香气,正如他灵魂的馨香。”

她的小伙伴鲁迪。头发像燃烧的柠檬色,他总是永不停息地奔跑着;他很仗义,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中,依然会挺身而出,帮助有残疾的米汤,即使被打的头破血流;即便他不懂为什么莉泽尔要偷书,但在书落入河中时,他会毫不犹豫跳入河中去捞,只为守护莉泽尔珍视的东西。

还有在莉泽尔家地下室藏身的犹太人男孩马克斯。他倔强地活着,哪怕22个月都没能够看一眼外面天空的颜色;他总是顽强的在与死神抗衡,为了活着他历尽千辛,甚至为此丢下家人忍辱偷生,最后却因怕连累了莉泽尔一家选择偷偷离去,最后落入纳粹分子手中。

那位一直骂莉泽尔“蠢猪”的养母罗莎,粗鲁的言语背后是深切的关怀;总是略带忧伤的镇长夫人,其实最是心善;还有那许多的人。例如三十五号邻居家的咖啡香,喜欢听她朗读平服紧张的众人…扯下冰冷的面具,被禁锢的灵魂得以释放,人性的东西静静流淌。

然而这一切都抵挡不了战争的残酷,一颗颗炸弹投下,如收割麦子一下收割着生命。美好在残肢碎沫中支离破碎,明天的期许还未到来,生命便已戛然而止。在那个看不见曙光的.深夜,如同永夜。

希特勒的集权主义,肆意扩张的野心,在这一场战争中依旧没有停下脚步,小人物的悲哀,死亡的哀嚎,如同无声的抗议,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心愿却再也无法实现了。

要是能在阳光下再畅快的踢一次足球该多好,要是能再去迪勒太太那里买个两人份的糖该多好,一切要是能如梦一样,醒来回到最初的地方该多好,寒冷的冬天终会过去,而死亡和阴影,一个走向永恒,另一个或许是一生都走不出来的鬼魅之地。

《偷书贼》读后感作文 篇4

在豆瓣上跟某人“反目”。起因是豆娘,他因为频繁“过敏”被删,就咒骂检查员。我说人家不过是打工的。后来话不投机。

许多人切身体验到的不自在就是“过敏词”,第一恨的就是检查员。检查员这个工种是怎么发明出来的?他是层层授命下来的,是审查制度中最底层的员工。

让我们来看《偷书贼》。某个德国成年公民,男性,长年对纳粹反感,不管谁邀请,都没加入党卫军和纳粹党。但后来他为了保护自己幼年的孩子,准备加入某党,并宣誓。但他的入党申请被驳回。

某军官冷笑对他说:现在太晚了。

他几乎预感到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会在随之而来的风浪中受损害。但他无能为力。他没什么可做的了。即使他这几天都在艰难地诵读那本“党章”。试着表现自己愿意屈服。

有许多刁诡的事。

例如希特勒本身并不具备雅利安民族的典型特征。他要么是混血,要么是犹太人。而在德国军队中混进了不少犹太人。因为他们不想作为犹太人被消灭。不加入德军才是自杀行为。他们冒充了其他“强大民族”混进了德军。德军官其实也知道他们可疑,但是战争全面铺开,战线永远缺人,不用白不用。如果要谴责加入德军的犹太人不义,肯定是迂腐的。设身处地,明明有生路,你会寻死路?那是违反生物本能的。如果一个极权政权感觉自身不安全,就会加强审查制度。而且他们拥有的军队和警察都可以作为暴力机器,仅仅一个网上论坛的检查员,只是牛刀小试。它会有一千种办法束缚你。直到它本身被“汪洋大海”淹没为止。

你认为检查员有自由选择吗?他可以不做,换份工作。但世上饿得要死的穷人多了去,他们会争抢他离开的位置。他们会感激多一个饭碗出来。而你只会不断咒骂他们,却不会反思这一切的源头。

5千年文化,5千年婆媳之争,你骂婆婆,婆婆年轻时也骂自己的婆婆,再追究下去,同一个循环。所以,你骂了有何用?

中小学生电影偷书贼观后感 篇5

Emily Watson给我最深刻印象的电影是《她比烟花寂寞》,天才大提琴家,一个被家人惯坏的女人,当年这样文艺片名伶如今出演一个最初给人粗鄙刻薄的德国妇人的形象,而曾经出演过《国王的演讲》《加勒比海盗》系列的澳大利亚男星Geoffrey Rush毫无压力的出演了女主角的继父,这个敦厚的男人让离开父母的小女孩莉赛尔重新感受到家的温暖并且爱上了读书。

因为有一半德国制造,所以这部电影的视角也是德国人看二战的视角。希特勒当年勒令将“非德意志”的东西而烧成灰烬,这场野蛮的文化浩劫就经历在主人公身边。犹太人马克思和小女孩之间超越友情与亲情的感情也是电影的另一条主线,书籍也是两人之间的桥梁和感情的基础。

对照着战场上万人之间的争夺残杀,莉赛尔藉由阅读与文字所散发的力量,让死神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战场上的灵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奥:为什么人类一面展现残酷的杀戮,一面又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呢?防空洞外盟军的飞机轰炸着他们生活的大地,莉赛尔为大家讲述一个关于黑暗和光明的故事,故事安慰了每颗惶惶不安的心…

多年以后,死神前去迎接莉赛尔的灵魂。死神坐在喧嚣的大马路旁,忍不住感叹道:“人哪!人性萦绕我的心头不去!人性怎能同时间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恶!”也更是体现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历史上的偷书贼 篇6

类似的盗窃事件,在历史上仅是个案,还是源远流长其来有自?它们又对文物保存乃至中华文明造成怎样不可挽回的损失?

【《永乐大典》的遇遭】

事实上,这样的内鬼、内行作案的情形古已有之。比如,一度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即遭此厄。

《永乐大典》系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所编,于永乐二年(1404年)首次成书,初名《文献集成》。书成后,明成祖精益求精,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于是再命太子少傅姚广孝、大学士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等人重修。永乐五年(1407年),新版本定稿进呈,明成祖这次十分满意,并亲自命名为《永乐大典》。一年后,正本全部抄录完成。

此书的遭遇颇为坎坷: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永乐大典》也由南京搬往北京文渊阁。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皇宫失火波及文渊阁,嘉靖帝连下四道急令抢救《永乐大典》,大典得以完璧。经过这次火灾,嘉靖帝考虑一个保存大典的办法,由于刻印的工程和费用巨大,难以实施,嘉靖决定重录一本,以备万一。1562年,集朝廷大儒和各地善书者109人重录大典,用了4年时间,是谓嘉靖钞本,存放在另一个叫“皇史宬”的地方。

事实证明重录是对的,因为后来永乐原本突然全部失佚了——有的说毁于明末战乱,有的说毁于嘉庆年间乾清宫大火,还有人说其实是殉葬在明世宗的陵墓永陵中——众说纷纭,反正到清朝以后,能见到的就只有这个嘉靖钞本了。

康熙年间,在“皇史宬”找到了嘉靖钞本,经清点,已有少量残缺。清初藏在“皇史宬”的副本,到了雍正年间又移至翰林院。张廷玉在所著《澄怀园语》卷三曾提及此事。他说:“此书原贮皇史宬,雍正年间移置翰林院。予掌院时,因得寓目焉。书乃写本,字画端楷,装饰工致,纸墨皆发古香。”当时翰林院诸人肯留意这书的极少,何况是公家之物,卷帙众多,更无人去点查。直到乾隆准备编纂《四库全书》,有人献议从《永乐大典》中辑录遗书,这才认真地派员加以点查,这时才第一次发现存在翰林院的《永乐大典》早已失去两千多册了,也就是说,还剩下九千多册,也不算少。

但很快更大的厄运来了:经过修纂《四库全书》时对于《永乐大典》的一番利用,这书竟渐渐引起当时那些经常使用这套书的文臣的注意,他们很快由内行转为内鬼,开始对这套书上下其手。因为这套《大典》存在翰林院,这些堂堂的翰林院诸公就近水楼台先得月地做起了“雅贼”——专偷《永乐大典》。据清末藏书家、目录学家丁国均在《荷香馆琐言》中记载:“《永乐大典》原本万余册,陆续散出,光绪乙亥(光绪元年)检此书,不及五千。至癸巳(光绪十九年)仅存六百余册。相传翰林入院时,使仆预携衣一包, 出时尽穿其衣,而包书以出,人不觉也。又密迩各国使馆,闻每《大典》一册,外人辄以银十两购之,馆人秘密盗售,不可究诘,致散亡益速。”甚至像文廷式这样的学者词人,也做起了内鬼,居然通过这样的手法偷盗《永乐大典》,且数量多达100多册。光绪元年重修翰林院衙门时,清点《永乐大典》,只剩5000多册。20年后再清点,竟然只存800册——一部大书,几乎被偷光了。

【鲁迅:“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

民国时期,相同的事情又发生了——偷的是清朝的“大内档案”。

所谓“大内档案”,指中国清代紫禁城内内阁大库、方略馆大库、国史馆大库及宫中各处所藏档案的统称,包括明清两朝(主要是清朝)500多年间留下的总量约900多万件的历史档案,内容庞杂,是有关清朝历史的原始资料。民国建立后,这些东西被装为八千麻袋,塞在孔庙之中的敬一亭里。因为是前朝旧物,总让人对其生出无限遐想——比如,其中是否有值钱的宋版书之类,于是各种有资格接近它又比较内行的角色,就开始打它的主意了。

关于此事,鲁迅在发表于1928年1月28日《语丝》周刊第四卷第七期上的《谈谈所谓“大内档案”》,有生动介绍。

这“大内档案”,据深通“国朝”掌故的罗遗老(指罗振玉)说,是他“国朝”时堆在内阁里的乱纸,大家原本主张焚弃,经他力争,这才保留下来的。等到他的“国朝”退位,满满地埋满了大半亭子。既然是公家的东西,就难免被私人偷盗了:先是工友偷,将书籍倒在地上,单拿麻袋去卖钱。接着,专家也出了手——这回是当教育总长的“F先生”(指傅增湘,藏书家。1917年12月至1919年5月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著有《藏园群书题记》等书),一位藏书和“考古”的名人。“F先生”估计是听到了什么谣言,以为麻袋里一定有上好的“海内孤本”,便命令手下(包括鲁迅)去查看麻袋里是否真有如此宝贝。鲁迅他们去查了查,只查出“破烂的半本,或是撕破的几张”的宋版书。于是,以考察欧美教育驰誉的“Y次长(指袁希涛,曾任江苏省教育会会长,1915年到1919年间先后两次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等职)、以“满嘴跑火车”出名的“C参事”(指蒋维乔,1912年至1917年间先后三次任北洋政府教育部参事),倏忽间都变成了考古学家。这三位大人物都“念兹在兹”,于尘埃和破纸中流连忘返。凡有别人捡起放在桌上的,他们嘴上虽说看看,但等到送还时,往往要比原先少一点。

再后来,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的“YT处长”(指彦德,满洲正黄旗人,曾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郎中、京师学务局长)也插手其间,于是,八千麻袋便在午门上被“整理”,结果当然是大家顺手牵羊,毫不客气。最后,为了均摊责任,各部派员会同再行检查:“这宗公事是灵的,不到两星期,各部都派来了,从两个至四个,其中很多的是新从外洋回来的留学生,还穿着崭新的洋服。于是济济跄跄,又在灰土和废纸之间钻来钻去。但是,说也奇怪,好几个崭新的留学生又都忽然变了考古家了,将破烂的纸张,绢片,塞到洋裤袋里——但这是传闻之词,我没有目睹。”

《偷书贼》读书心得 篇7

据我看它的评价所知它可以媲美《解忧杂货店》和《追风筝的人》,用阅读的力量战胜孤独和恐惧,这本书将改变你的人生!这本书讲的是二战期间,九岁的德国姑娘莉泽尔和弟弟被送往寄养家庭。弟弟不幸病死在火车上。在埋葬弟弟的荒原上,莉泽尔捡到了一本对她意义非凡的书《掘墓人手册》。来到慕尼黑贫民区的寄养家庭,莉泽尔夜夜抱着《掘墓人手册》入睡。养父为安慰她,每晚给她朗读手册的内容,还教她阅读。莉泽尔发现书的诱惑比食物更难抗拒,忍不住开始偷书。书里的世界帮助她熬过了现实的苦难,她也开始为藏在地下室的犹太人和在防空洞避难的邻居读书,安慰那一颗颗惶惶不安的心。于此同时纳粹开始对犹大人愈加残酷的压迫,焚烧犹太“有毒”书籍,捣毁每一家犹太店浦,直至将犹太人集体驱赶到集中营。她和养父养母一起,在苦难中掩藏了穷途末路的犹太人马克斯。而当战争降临到她身边后,书将成为她生命中最后也最恒久的希望。战争是残酷的,不管是被侵略国还是侵略国,无数的家庭都被冲击的支离破碎。看到孩子和大人们在空袭中躲藏的惊慌无助的眼神,真是让人心疼。

感谢《偷书贼》,感谢莉泽尔、汉斯、鲁迪、马克斯、罗莎、伊尔莎,感谢你们这么乐观的面对苦难,感谢你们面对残忍这么美丽的生活,感谢你们告诉我文字的力量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你们努力生活,尽管悲伤不断袭来,你们还是努力微笑。

用书中的话来结束吧:

人类的潜能总是让我吃惊,尽管他们脸上热泪滚滚,却依旧能跌跌撞撞的前行,一边咳嗽,一边寻找,直到找到他们寻觅的东西!

《偷书贼》读书笔记1000字 篇8

《偷书贼》描写的是1939年到1943年之间,发生在德国慕尼黑的故事。在这个特殊的时间、地点,德国在纳粹党统治下对内残害犹太人、实行种族压迫,对外挑起战争、杀戮异国人民。在不断激化的各种矛盾中,人类的坚强和脆弱都格外分明。

战争,不管结果是胜利还是失败,对挑起战争国的人民和被迫接受国的人民来说,都是同样的灾难。人类,掀起战争;战争,摧毁人类,导致死亡;人类,结束战争,停止杀戮。人类、战争、死亡,这是一个什么关系?

作者以一个死神的口吻向我们叙述了一个9岁的女孩莉赛尔被寄养后的成长过程。莉赛尔的父亲因为是共产主义者而被纳粹党逮捕,母亲无力抚养莉赛尔和她的弟弟,便决定把姐弟寄养给别人,弟弟却在抵达寄养地之前死在火车上,这成了莉赛尔噩梦的场景。在性情温和的养父和外表凶悍而心地善良的养母关怀下,莉赛尔开始新的生活,结识了邻居男孩鲁迪,认识了后来躲难到家里的马克斯,并通过偷书、读书培养了阅读的能力,成为了一个撷取文字的人。虽然学习的条件极其艰苦,但是她却始终没有放弃。

书中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和特别的故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温暖的梦,鲁迪希望自己成为奥运会夺得四枚金牌的杰文・欧西斯,马克斯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拳手并跟希特勒对阵,莉赛尔则痴迷于阅读,希望能够不断有书可读。尽管纳粹党不断地将德国人民推进战争的黑洞中,年轻的孩子们却心怀着梦想,像从石缝中钻出的萌芽,忍受着缺乏营养、缺乏保护的痛苦去迎接风的刮割、雨的冲刷,他们在困难中相互扶持,相濡以沫,从精神上支撑着彼此,最终迎来了光明。

这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但是我没有哭。不得不说,这些年的各大畅销书每一本都带着真实、感人的光环,从《追风筝的人》到《灿烂千阳》,从《大象的眼泪》到《岛》,借助一种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文化背景,讲述一段“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让人感怀满腹,做深刻思考状,再接着似有所悟,顿觉人生,如大梦初醒,似当头棒喝。

文中作者不断发问,人类的生命,到底有多么脆弱,或者多么坚强?人类的命运又能够多么戏剧化?人类在文学中、或者借助于文学来探索生命的步伐从没有停止过。我们是人类,可是我们并不了解人类。正如作者说:

人类的毅力令我惊讶,即使是他们泪如雨下,他们依然会蹒跚前进,咳嗽着,寻找着,直到找到下一件东西。

我不断地高估人类,也不停地低估他们――我几乎没有对他们有过正确的评价。我想问她,同样的一件事,怎么会如此丑恶又如此美好,有关于此的文字和故事怎么可以这么具有毁灭性,又同时这么熠熠生辉?

文章最后,作者以一个死神的口吻给出对主人公的评价是――人类真让我捉摸不透。

读小说就是听故事,故事好,那么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就值了,如果故事不仅好,还能给人以启迪,那么就赚了。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永远希望自己是赚的,然而,最为客观事实,赚的往往不是消费者。

偷书贼读书笔记500字 篇9

偷书贼读后感1

学校组织读书漂流活动,我有幸借到了《偷书贼》这本书,说实话,当我翻开《偷书贼》的第一页时,这本书并没有深深的吸引我,可是读着读着我便爱不释手了,触摸着这些文字,仿佛被笼罩在一片温暖中。阅读着这些文字,走上了震撼我心灵的旅途。

作者是以死神的名义,来向我们讲述在二战时期发生的事。主人公莉赛尔是一个可怜又可爱的小女孩,她和他的弟弟被他的妈妈送给了莉赛尔的养父养母。可在火车中弟弟死了。她的养父是一个善良的男人。她的养母很喜欢莉赛尔,可是她喜欢谁就会对谁破口大骂,所以莉赛尔常常被她骂为小母猪。她的养父经常教她识字、读书,学会认字进而开始读书的莉赛尔,尽管生活艰苦,吃不饱穿不暖,却发现了一项比食物更让她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用偷来的书继续学习认字。从此莉赛尔进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让她熬过了现实的苦难,也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读书给躲在养父家地下室的犹太人听,在空袭时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邻居朗读故事,安慰了每颗惶惶不安的心,潜移默化改变了原本粗鄙的性情。但有一天,德国纳粹在空中扔炸弹,由于莉赛尔在地下室写作没被炸死,可她的养父母和好友都被炸死了。

在以莉赛尔得到的10本书为章节名的10章里,作者把各种情感倾倒了出来。一个个犹如卡片般的小标题让这本书看上去琐碎不堪,但你只要读了,就停不下来。白色代表寂静和安宁;红色是尖叫和鲜血;银色是永不磨灭的良知;蓝色是纯正直至愚昧;黑色是颠覆的痛苦记忆;灰色是无边的绝望和死亡。它们像一个个玻璃弹珠,在作者的托盘里滚来滚去,相互碰撞,呻吟和挤兑着。在以德国法西斯的残忍来反射出莉赛尔他们的弱小和微不足道。

整本书中,作者使用了非常简单的话语,甚至已到了吝啬的地步。可是这书所展示出那发自人民心底的对生命的追求的能量、为自己的尊严的捍卫,都是无可取代的。本身,这样的心灵也许已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的情意了。如果有一天你会有机会阅读这本令人感动的书,相信你也一定会发现世界的一半是丑陋的,而另一半却一定会是美好光明的。正因为有了丑陋才有了美好,虽然有时站在黑暗当中的人会发觉不了希望的存在。但是就如同对待影子和阳光一样,阳光其实就在你的身后,只要转过身就可以看见。

最后我只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感慨,“他们踩住了我的心,让我哭泣,可他们同时也让我找到了停止哭泣的理由。转过身,我就会找到阳光。”

偷书贼读后感2

《偷书贼》是我看得第一本澳大利亚文学作品,而本书的作者也可以算是我唯一认识的一位澳大利亚作者吧,可是它依旧是我很爱的一部作品,或许这正是属于澳大利亚的魅力。

故事的叙述者,我想是被我们称之为“死神”的生物,这位“死神”偷窥了一名名叫李赛尔的女孩在二战期间的悲惨生活。战争夺走了莉赛尔的亲生父母,弟弟,养父母以及朋友,但是她还是坚强的活了下去,或许在她最苦难的时候是阅读带给了她最后一丝希望。

本书的第一亮点就是以死神的身份叙述了一场战争,它绝对的客观,可同时它也距离死亡最近,它应该也是最了解死亡对于人类的意义的了。而作者一反常态的将情节的高潮在序章中一一隐藏也让人耳目一新。

“信仰,怀疑,失望”这是莉赛尔这个德国女孩在战争中的情感变化。作者通过对这些变化的一系列变化,生动地展现了战争对于人类的伤害。

除了本书作者的文笔,构思以及立意的肯定,本书留给我的一个最大的疑问便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莉赛尔为什么想要偷书?”

犹记得,莉赛尔第一次偷书是在弟弟的葬礼后偷了掘墓人的《掘墓人手册不》,而她的理由只是想看看掘墓人有没有按规定安葬自己的弟弟;而后她又从德军手中偷出了一本犹太人写的书因为她想看看犹太人究竟有什么过错。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对于真理的不断探求她对德军产生了怀疑,因为她在阅读中,找到了真理和智慧。

而最后一幕莉赛尔因在地下室中读书而逃过了空袭,成了唯一的幸存者时,我在想作者是不是想要告诉读者只有真理才能带来解脱呢?

偷书贼读后感3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笼罩在书页上,轻风吹拂着,手中的书却别样沉重——《偷书贼》,书是那个黑暗世界里唯一的一丝光亮。女主角莉赛尔在清冷的丧礼后,意她外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在养父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她因此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文字,由此痴迷上了文字的载体——书。书使莉赛尔能够直面苦难,并超越了苦难。这个死神眼里的“偷书贼”,利用阅读救赎了自己偷书的罪行,并完成了心灵的升华。

如今,我们坐在柔软的椅子上,伸直腿,把书搁在腿上慢慢翻看,耳边还放着舒缓的音乐。与之相比,我们很幸运,也很可怜。莉赛尔的阅读太过沉重,它承载着拯救的任务。那偷来的一本本书,那些或印刷或手写的字,像一颗颗晶莹的星星,闪耀在十三岁女孩的心里,由此开启了一段沉重却充满希望的人生。

在浅阅读流行的今天,我们真的认真读过一本书吗?读书,与我们不是功利的求取谋生的知识,便使用来消磨时光,在读完这个死神讲述的故事之后,我们会不会记起,原来读书是为了铸造一个美好的心灵的?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书架上整齐的摆着从各种书店买来的书。很多都还来不及看,抹上了厚厚的灰。或是随意翻了两下,浅浅的看了后就重新放回了原位,没过多久,又生成了厚厚的灰……每本书都散发着难闻的霉味,无奈,我只得搬出来晒一晒。天气很好,我把书一本本放在阳光底下,手中拿着十分旧的书,拍拍上面的灰尘,随着厚厚的灰一点点被我拭去,阳光下的书面闪闪发光,我呆呆的看着,周围的一切仿佛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久得我都忘了,原来我爱读书……

我第一次接触书是通过倾听,我沉浸在那美好的旋律中。那时,妈妈捧着色彩斑斓的童话故事书,静静的坐在床边,银白的月光轻轻的洒在书本上,妈妈的声音仿佛被施了魔法,在那妙趣横生的故事中,显得格外动听:“今天我们来讲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故事。从前啊,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她不小心掉进了兔子洞,一个美丽的仙境就从这开始了……”月光随着妈妈妈妈的声音拨动着,风儿吹拂着书页,急着想看下面的故事情节。不知不觉,故事就讲完了,我却迟迟不肯睡去,“妈妈,真的有仙境吗?”我傻傻的问。妈妈笑了笑,说:“当然有啦,乖,睡吧。”我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满足的睡了。梦里,我坐在一本巨大的故事书里飞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传说那里就是仙境……

紧紧地捧着手中那本见证我爱上阅读的童话书,感受当时沉浸在书中的美好情感,心也变的宁静了。

记得我我学会认字后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宋词三百首》。我并不是十分理解其中的意思,很多字还要借助查字典来认识,但我并不在意,一遍一遍,慢慢地,大声地朗读着。字字句句都如清水,漂洗着我的心灵。渐渐的,我觉得自己好像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他分享彼此心里的故事。那时,书脚已被翻得起毛打卷,然而我的心却异常平滑,没有坑坑点点。

我一直以为,爱上书是个例外,在不得不之外,然而最终发现,只有我爱上书,没有例外。

暮色已在身边聚拢,我将书一本本收起,摆在桌头,没有机械肃穆的正襟危坐着,只是随意的靠着墙壁,以便随时翻阅,静静的,将生活带给心灵的伤痕,一点点抚平。让我们做个偷书贼,偷出书中的一丝光亮。

偷书贼读后感4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地点,德国在纳粹党统治下对内残害犹太人、实行种族压迫,对外挑起战争、杀戮异国人民。在不断激化的各种矛盾中,人类的坚强和脆弱都格外分明。

战争,不管结果是胜利还是失败,对挑起战争国的人民和被迫接受国的人民来说,都是同样的灾难。人类,掀起战争;战争,摧毁人类,导致死亡;人类,结束战争,停止杀戮。人类、战争、死亡,这是一个什么关系?

作者以一个死神的口吻向我们叙述了一个9岁的女孩莉赛尔被寄养后的成长过程。莉赛尔的父亲因为是共产主义者而被纳粹党逮捕,母亲无力抚养莉赛尔和她的弟弟,便决定把姐弟寄养给别人,弟弟却在抵达寄养地之前死在火车上,这成了莉赛尔噩梦的场景。在性情温和的养父和外表凶悍而心地善良的养母关怀下,莉赛尔开始新的生活,结识了邻居男孩鲁迪,认识了后来躲难到家里的马克斯,并通过偷书、读书培养了阅读的能力,成为了一个撷取文字的人。虽然学习的条件极其艰苦,但是她却始终没有放弃。

书中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和特别的故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温暖的梦,鲁迪希望自己成为奥运会夺得四枚金牌的杰文·欧西斯,马克斯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拳手并跟希特勒对阵,莉赛尔则痴迷于阅读,希望能够不断有书可读。尽管纳粹党不断地将德国人民推进战争的黑洞中,年轻的孩子们却心怀着梦想,像从石缝中钻出的萌芽,忍受着缺乏营养、缺乏保护的痛苦去迎接风的刮割、雨的冲刷,他们在困难中相互扶持,相濡以沫,从精神上支撑着彼此,最终迎来了光明。

这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但是我没有哭。不得不说,这些年的各大畅销书每一本都带着真实、感人的光环,从《追风筝的人》到《灿烂千阳》,从《大象的眼泪》到《岛》,借助一种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文化背景,讲述一段“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让人感怀满腹,做深刻思考状,再接着似有所悟,顿觉人生,如大梦初醒,似当头棒喝。

文中作者不断发问,人类的生命,到底有多么脆弱,或者多么坚强?人类的命运又能够多么戏剧化?人类在文学中、或者借助于文学来探索生命的步伐从没有停止过。我们是人类,可是我们并不了解人类。正如作者说:

人类的毅力令我惊讶,即使是他们泪如雨下,他们依然会蹒跚前进,咳嗽着,寻找着,直到找到下一件东西。

我不断地高估人类,也不停地低估他们——我几乎没有对他们有过正确的评价。我想问她,同样的一件事,怎么会如此丑恶又如此美好,有关于此的文字和故事怎么可以这么具有毁灭性,又同时这么熠熠生辉?

文章最后,作者以一个死神的口吻给出对主人公的评价是——人类真让我捉摸不透。

读小说就是听故事,故事好,那么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就值了,如果故事不仅好,还能给人以启迪,那么就赚了。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永远希望自己是赚的,然而,最为客观事实,赚的往往不是消费者。

偷书贼读后感5

“透露一点真相:人会死。”

《偷书贼》就是以这种冰冷的语气来开头的。这是由一个澳大利亚作家写的有关纳粹德国的小说,是一个关于死神、人性、爱与战争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火纷飞的德国。9岁女孩莉塞尔的父亲被盖世太保划为“共产主义分子”而被捕,不堪生活上和政治上双重重负的生母被迫将她和已经罹患重病的弟弟送往慕尼黑远郊的一个寄养家庭。就在途中,可怜的弟弟被死神带走了,不久生母也失踪了。于是,呼啸的火车、清冷的墓地、母亲哀伤的脸成了小莉塞尔终身挥之不去的梦魇。

跟《悲惨世界》中的珂赛特一样,莉赛尔是个命运多舛的小女孩。当读到这个九岁的小女孩在火车上看着小弟弟死去,看到她和妈妈在凄冷的小站下车,在大雪中静静地将弟弟埋葬,看到那场以寒冬为背景的分离……我的心便有了一种彻骨的寒冷和彻骨的悲伤:人怎么能被命运蹂躏到如此地步呢?

莉赛尔寄养的家庭位于慕尼黑一个名为“天堂”的街区,听上去很美,可实际上是一个凋敝的贫民区。莉赛尔每夜抱着《掘墓人手册》入睡,噩梦连连。养父虽然没有冉阿让那样强健完美,但是也不乏慈爱。为了助小女孩安眠,他每晚给莉赛尔朗诵讲解这本手册,并开始教她识字。夜深人静的时候,父女二人坐在斗室里,养父说,将来我死之后,你要用这本书教授的正确方法把我埋葬。小女孩严肃地点了点头。这些细节让我在寒冷的季节里读到了冉冉升起的人性之光,最悲惨的道具也能给心存温暖的人作扶手。这个世界没有什么能绝望得了不想绝望的人!

莉赛尔没有学会埋藏尸首,但在暴虐的命运面前,她变成了无情世界的掘墓人。尽管生活艰难,缺衣少食,但她找到了比食物更珍贵的东西——文字,并由此痴迷上了文字的载体——书。她开始偷书。文字助莉赛尔超越了苦难,不仅如此,还把慰藉散布开去。她给躲在地下室的犹太人朗读,为躲避空袭的邻居讲故事,让一颗颗惶恐不安的心得到抚慰,让他们粗鄙的性情得以改变。这个走在寒冬里的女孩,不但给自己制造着春天,还给他人、给这个世界制造着春天。

在纳粹德国残忍而荒谬的时代氛围中,能表现出对善的坚持,对忠诚、道义等等所有美好品质的坚持,《偷书贼》让最悲惨的时刻也充溢了脉脉温情,这种无处不在的温情让我热泪盈眶。我不禁想到了另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美丽人生》,那场奇异而温暖的游戏也是那个残酷年代里盛开的最美的花。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中常常会有一句这样的话:微笑地面对惨淡人生。

上一篇:风景园林绿化施工下一篇:石宝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管理员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