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说课稿
王何必曰利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
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论对比的论证方法;
2、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教法设想】
1、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上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教师适时点拨。
2、在自读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练读,在练读的基础上讲读,在讲读的基础上探讨。
3、安排2-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结合课文前的“引入话题”)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我们两眼仅仅盯住财利,而不顾道德、法规、法律,这种做法又是可鄙的。
人类身为百灵之长,就是因为我们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理解、沟通、团结、帮助的。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金钱关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也要明白如何去谋利的问题。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二、背景介绍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同学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三、检查预习(个别回答后齐读)
1、为下列加线词语注音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3、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特殊用法
苟为后义而先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意动用法
4、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先生将何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四、阅读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五、结合注释,分章节串译(订正、补充、明确)
六、作业:
把握课文中下列语句的含义
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3、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4、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附:参考译文
1、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2、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上了他。孟子问:“先生准备到哪里去?”
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准备去见越王,劝说他使他停止交战。如果楚王不听,我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使他停止交战。在两个国王中,我总会劝说通一个。”
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呢?”
宋牼说:“我将告诉他们,交战是很不利的。”
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停止交战。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问、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停止交战。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问,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是没有的。何必要去谈‘利’呢?”
3、盂子说:“鸡叫起身,孜孜行善的人是舜的同类;鸡叫起身,孜孜营利的人是跖的同类。要了解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是利与善的不同。”
第二、三课时
一、复习:朗读全文
二、简析第一则
(一、)分析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明确】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2、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举例论证:不夺不魇
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4、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
(二)、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明确】“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三)、说明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
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犯上
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忠君
(四)、总结: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简析第二则
1、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
2、孟子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提示】从治国安身的角度来分析。
3、探讨:“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的含义
【提示】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
4、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
【提示】不够准确。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追求利,仁义应该放在私利之上,推选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5、探讨本则的论证方法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
A、逐利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
B、行义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称霸天下。
6、总结:行为本身是否合乎仁义,乃是行为主体判定某事当行不当行的唯一根据,至于其结果的利与不利,则不仅不应计较,而且不应考虑,甚至可以说不求。可以说,仁义所在,利亦往,不利亦往,勇往直前,万死不辞。所以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四、简析第三则
1、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2、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扬善——圣贤之君逐利——杀人魔王
五、巩固课文内容
1、小结:
所谓义,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规范。所谓利,范指利益,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可见,义利问题就是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的义利观的真正含义,对于我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我们要认真地去呵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园。
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
2、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主张。
3、布置作业:
1、解决课后习题一、二。
2、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
①叟,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地”)
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表并列,不译)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
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却”)
⑤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表顺接,不译)
⑥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表因果:“因为”)
⑦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表顺接:不译)
⑧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表顺接,不译)
⑨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语气助词,不译)
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表转折:“却”)
附:有关资料补充
1、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次,有两种基本意思:
其一是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作名词或动词。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上》)
其二是道理、正理,作名词。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
3、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4、诸子义利观
(1)、道家倡“无为”、“寡欲”,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2)、商鞅,一反儒家义本利末思想,提出:“利者,义之本也。”
(3)、韩非则强调政治强制与强烈的“计算之心”,完全否定道德规范对利的制约。
5、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孟子的义利观不仅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的积极意义。
【王何必曰利说课稿】推荐阅读:
何必的造句10-07
《错过何必念念不忘》散文12-03
今不努力,明后悔何必?作文05-30
何必苦了自己短篇散文07-13
请放开吧,何必执着作文900字11-23
分手了,何必再要做朋友非主流日记09-06
《掌声》说课稿07-04
春说课稿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