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说课稿(共9篇)
《错误》说课稿 篇1
在台湾诗坛有一位颇有影响的诗人,杨牧称他为“中国的中国诗人”,这位诗人就是郑愁予。他骨子里有一种“浪子”情怀,表现在诗歌内容上,他的诗作“无一刻不在关切人类的状况——性灵的,文化的,欢乐以及苦难的”,所以表现乡愁情结的乡愁诗、表现闺怨情结的爱情诗占据了他诗歌创作的大部分。读郑愁予的《错误》,犹如读到了唐宋的婉约词,坠入了一个潮湿的由柔和语词组合并营造起来的诗意空间里。他是用自己全部的血肉、灵魂和生命来写诗。所以在我们进入《错误》之前,请每一个人都试着呼唤出自己心灵中最真挚的部分,哪怕只是片刻,也好让我们能够跟诗人的心贴得更近一些。
首先,我说教材:
我选用的是人教版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错误》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
说教法 学法
那么如何来欣赏一首诗呢?语言是诗的载体。只有通过对语言内涵的把握,对语言中所呈现出的意象的分析,对哪怕是只言片语的透视,才可以从字的缝隙中读出诗的味道来。
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第一注重朗读,课堂上要让学生大胆尝试朗读。读诗与解诗是相辅相成的。第二注重学生个体对于诗的理解,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热情,以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进入与诗对话的意境。第三教师要做好引入诗境、材料补充、把握导向、提高升华的作用。第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创造品诗的氛围。
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所以这一课主要从意象分析入手,和学生一起品鉴意象,充分想象、体验诗情,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读诗、赏诗。
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围绕师生平等对话,燃起学生思考的火焰,注重文学渲染,知识迁移运用的教学方式来设计。
首先让学生听老师吟诵,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
听了老师的吟诵,同学们在诗歌中感受到了什么呢?让同学充分发挥想象回答,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热情,以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进入与诗对话的意境。简短发言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自己感知的最能表现诗歌情感的方式深情吟诵诗歌。
在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将学生的疑问融入教学,引导学生解疑。
古代诗词中描写人面美丽的诗意象,数不胜数,江南繁华遍野,诗人为什么情有独钟莲花这个意象呢?引导学生思考莲花意象的文化内涵。
第一句和第三句告诉我们故事的地点在江南,时间是三月。三月的江南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呢,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帏不揭。春天明明来了,还勃勃生机,为何说“不来”、“不飞”、“不揭”呢?
第二、三、五句用了“如、恰若、是”三个比喻写思妇的心。想一想,这一条“小城的向晚的青石的街道”,是什么样子的?可以具体描绘一下吗?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联想,结合学生的发言,把这些意象进一步分析,构筑出一个如梦如幻的意境。
这是怎样的一位佳人呀,最该是在美丽的江南,她既没有首如飞蓬,也没有指天誓地,她只是默默的躲在镂花的窗棂后面,等待着一个人,这个人也许曾经是耳鬓厮摩的人,也许只是片刻邂逅中心动的人,但这个人绝对是已经融入自己生命和血液的一个人,她的全部动作竟然只有倾听。此刻于清旷宁静之中有马蹄声踏着青石板达达而来,愈行愈近,是那么真切——是他吗?同学们,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入诗的意境,飞进女子的心灵。
说教学效果
所以这一课主要从意象分析入手,和学生一起品鉴意象,充分想象、与诗对话,体验诗情,让学生不知不觉展开思想的碰撞,让学生爱诗学会读诗、赏诗。
《错误》说课稿 篇2
橡皮泥是现代泥塑材料, 可塑性强, 色彩鲜艳, 塑成的作品效果好, 适合小学教学用。本课要求学生以橡泥作材料, 以小刺猬为例, 塑造出可爱的小动物。
《小刺猬》要求学生能抓住刺的剪法, 探讨剪的技巧, 并用此方法, 学做其他小动物。同时注意先整体后局部的制作方法。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塑造各种小动物,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也抒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颗爱心。
从教10年来, 笔者一直在《劳动与技术》这块土地中耕耘, 十分喜欢这门课程, 几年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纵观平日的教学, 学生仍然是“跟我学, 跟我做”, 并没有完全摆脱“你教我学”的学习方式, 与新一轮课改中强调的“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 显然是有差距的。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安排:
1.知识目标:学习剪的技法塑造小刺猬, 并能用此方法做其他动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激发学生对彩泥作品的兴趣。在小组的分工、讨论、评价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环境的创设, 抒发对大自然、对小动物的热爱。
4.本课的重点:通过探究, 学会用剪的技法来塑造小动物。要始终牢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二) 说教法
劳动与技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能力, 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动手创造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可采用“引导发现法、个体探究、全班讨论、实践交流、展示评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欢乐、紧张、和谐的气氛中, 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技术素养的形成, 也从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合作成功的愉悦。
(三) 说学法
新课程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 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 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所以在“小刺猬”这一课中, 可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实践、乐于体验的环境 (小刺猬邀请动物朋友们到大森林里分享丰收的快乐) 。本节课, 学生学习的技术术养是“剪的技巧”, 所以“剪”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 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 (2) 动手尝试的学习方法; (3) 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法和学法, 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 (展示用“剪“的技巧塑造的其他动物) 、橡皮泥、森林的情境。学生动手、动脑, 尝试、探索, 由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 并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美丽与创造的快乐,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 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发散技巧。“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好朋友,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把你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大家。今天这节课, 我们要用橡皮泥来塑造动物, 要让橡皮泥听话, 就得用基本操作方法。大家回忆一下, 我们在接触橡皮泥时用到过哪能些技法?每个同学拿一小团橡皮泥, 耳朵听老师的指令, 完成相应的动作:捏、揉、搓 (听清要求, 搓成一个象老师一样的近似圆稚的形体)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你觉得这个圆稚体有点像什么?预设 (老鼠) :如果请你把他制作成一只老鼠, 尾巴要掉下来怎么办?胡须可用什么代替?) ; (刺猬) , 刺猬身上的刺你想到了哪些表现方法 (剪刀、针、火柴、牙签来表现) 。”讨论得出:为了使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除了用手捏制以外, 可以使用技巧, 巧妙地运用到橡皮泥的制作中, 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本设计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 结合教材特点, 学生直接用手来回忆橡皮泥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通过制作想象,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一些工具与辅助性材料在橡皮泥中造型中的作用。同时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 激起了学生对制作的兴趣与冲动。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具有较大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2.突破难点, 探究技巧。用剪刀剪小刺猬的刺是本堂课的重点。针对这一重点, 做如下设计:
(1) 自学课本内容。学生对刺猬的刺的表现方法有自己的想法, 顺着学生的思路, 让他们自学书上的内容:小刺猬的制作分成几步;课本中小刺猬的刺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2) 师生互动交流。以小刺猬的制作举一反三, 明白橡皮泥造型的方法:先整体后局部。
(3) 自主探究“剪”的技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尝试着在刚才搓好的圆椎体上剪刺。老师巡视, 把较好的作品与存在问题的作品收集起来。
(4) 全班交流、讨论。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半成品, 比一比, 谁的刺剪得更形象?得出剪的技巧 (翘;深度;角度) (要突破难点, 此步骤是关键, 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探究, 表达, 学生暂时表达不清, 别急, 耐心地引导, 不要急于求成, 轻易灌输。)
(5) 再次实践“剪的技巧”。通过交流, 学生对如何剪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趁热打铁, 让学生再次尝试, 用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角度剪刺, 感受刺的效果。 (这一步的实施, 让讨论的结果得到实际意义上的体现。)
(6) 完成作品。小刺猬的其他几个步骤比较简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通过自学完全能够掌握, 所以老师没有一一加以示范, 而是放手让学生实践。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3.发散思维, 紧扣技巧。如何剪刺是难点, 也是本节课学习的一项技术。相信通过难点的突破, 全班同学都能做一只刺猬, 如果到此为止, 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要积极引导他们发散思维, 在动手操作中养成善于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可做如下设计:
(1) 看到刺猬身上的果子, 最先跃入你脑海的是个什么情景? (这是秋天的森林, 树叶已落了, 果子都成熟了, 你们看, 小刺猥正忙着运果子呢。) 这么美的森林, 小刺猬很孤单, 你有什么好办法?
(2) 除了小刺猬的家人外, 森林里还有小刺猬朋友, 他的这些朋友, 同样也用到了剪的技巧?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CAI出示橡皮泥作品 (强调用剪刀“剪”的技巧) 。
(3) 这节课, 我们要用刚刚学的“剪”的技巧来塑造小动物, 然后把他送到这个美丽的森林中。
4.在动手前, 老师应给予提示:
(1) 小组分工合作,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主人,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朋友; (如果塑造小刺猬朋友时, 碰到困难, 大家可以讨论、合作)
(2) 制作时间15分钟, 用上剪的技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为主,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 除了看到老师的组织与相关的引导外, 基本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 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3) 小组内评出最佳小主人和最佳好朋友。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制作小刺猬, 老师提醒他们, 制作的小刺猬能与众不同, 可以在形态上、姿势上进行设计。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尝试制作其他动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 老师边巡视边帮助解决一些问题, 同时牵线搭桥, 让制作同一种动物的同学互相交流。
本设计, 既承上又启下, 在书本制作小刺猬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散与拓展。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 使各类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所收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与其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方法, 既照顾了动手能力差的学生, 又激励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以整体把握班级群体和个体的实际水平, 解决“合格+特长”的问题。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目标, 即“生成性目标。”学生有权利决定自己最想学做的, 并且越来越深入地进行探究。
(四) 创设情境, 欣赏技巧
每一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 评出了最佳小主人与最佳好朋友, 老师从不同角度把作品一一拍摄下来。
1.欣赏最佳作品。
2.学生介绍作品的亮点, 介绍自己的感受。同学互评 (评优点、说建议) 。课堂上不但有学生的自我评价, 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有教师最后的总结评价。互动评价, 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 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 促进学生的发展。
3.每个同学的作品都有亮点,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 小刺猬主人想把可爱的小动物们邀请到美丽的森林中。“同学们, 在送别小动物的时候, 轻轻地送上你真诚的祝福。我想采访几个同学, 你送上了什么祝福?”这节课并不只是单纯地进行劳动技术的学习, 而是把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有机地渗透在劳动实践中。
4.是呀!小刺猬主人和他的朋友在这美丽的森林里快乐地生活着。这都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爱:朋友的爱、大自然的爱, 大家的爱。同学们, 爱动物, 爱自然吧, 在爱的怀抱中, 会更加幸福, 更加快乐!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在实践中运用, 在运用中提高。
《网络搜索》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选自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第三章第三节《网络查询与交流》第三部分,属于信息素养中信息获取范畴的内容。学会运用信息工具网络搜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失的工具,他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常用搜索引擎网址,能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类别,最终找到最贴近的相关信息。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认识所使用的搜索引擎的机制,针对不同的搜索目的,选择不同的搜索策略,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动脑和动手的习惯。
情感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处理信息能力,及对网络技术的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
3.重点难点
重点:①常见的搜索方法。②搜索语法的运用。
难点:搜索策略和搜索语法的灵活运用。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已经对一般的搜索方法有所了解,但却是片面的,但如果让他们去搜索更加复杂和深度的信息,就会变得有些不得法,所以除了需要他们灵活掌握常见搜索方法外,还要学会针对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策略,掌握更有深度的一些技巧和语法规则。
三、说教法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我注重更新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任务驱动法
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有初步了解后,利用事先设计好的由易到难的任务,驱动他们去完成,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新课的内容,解决重点难点。 例如普通网页搜索、图片搜索、区域搜索,然后到语法的应用,层层任务,由浅入深。
2.提问引导法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通过更复杂的问题来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不减。带动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然后我会给他们讲解更深奥的知识,变学生“想学”为“积极地去学”。例如,区域搜索、站内搜索、文件搜索等等。
四、说学法
搜索引擎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技巧也灵活多样,一字之差,结果差之万里,方法决定着成败。而且随着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技巧和方法可谓天天在增加,所以我只能选择最典型、最常用的技巧,层层深入,具体采用如下方法:
1.示范促进法。例如普通的搜索操作,我在简单讲解后会叫那些优秀的学生去示范操作,教师变成学生间的桥梁,并形成全体学生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
2.探究法。随着问题的深入,终究要有老师去讲解。例如我说你们谁能在百度中搜索下河北省发生了的最新新闻。大家感觉不难,但我会进一步提出,那么我们秦皇岛的最新新闻呢?然后向某些学生提问,估计很多人用的方法比较“落后”,只是用简单的网页搜索,而不是地区搜索,经过讲解后,经过学生独立尝试操作,自行分析问题,加深方法的理解,让学生从“陌生”到掌握。
五、说教学程序
1.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开场白:吟诵古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等待其他同学随我一起背完。“你们想知道今天的爆炸性新闻吗?你想知道奥运会金牌一共产生多少块吗?你想找和你同名的人是哪里的吗?你想知道什么,百度全能告诉你。百度,相信大家已经不是很陌生,这节课我们就以百度搜索为例,讲一下本节课的知识——网络搜索。首先给大家讲一下搜索的相关基础知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幽默的开篇,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明确学习任务,并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2.层层深入,任务驱动
①首先讲解概念性的知识。例如什么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常用网址有哪些。(基础知识)
②以百度网站讲解下面的知识。
“你想知道今天的爆炸性新闻吗?我告诉你答案”通过这个环节讲解分类搜索,如新闻、网页、图片、音乐。
为了增加本课的趣味性,我准备增加以下两个有趣的搜索——翻译和算数。
“碰到不认识的单词怎么办?”
“难道百度还有线上英汉互译词典?”众多同学肯定有这样的疑惑。
“没错!”。
通过演示,随便输入一个英语单词,留意一下搜索框上方多出来的词典提示。如,搜索“high”,点击结果页上的“词典”链接,就可以得到高质量的翻译结果。
“百度还会算数,你们信吗?”通过演示一个复杂的算式,例如log((sin(5))^2)-3+pi,结果很容易出来了。我相信通过以上的演示肯定会让所有的学生惊叹不已,继而把所有同学的兴趣调动起来。
③继续不断加深知识难度。问“你们谁能查阅下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河北区域的新闻或者咱们秦皇岛的新闻呢?”学生肯定會用上面的普通方法继续查找。此时我会引出技巧搜索方法——区域搜索。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起到抛砖引玉效果。学生知道了河北的,那么通过启示就会了所有区域的方法。
④学生查到了新闻,那么我可以通过某新闻网站继续提问,以引出后面更加复杂的知识——语法篇。
站内搜索,就是如何在“某一个网站内”查找“某些信息”。
语法规则:site:Urlkeywords
这些地方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而且内容新颖有趣,所以,学生必定感觉很惊奇,所以他们会很投入。然后趁此机会,引出下一个知识点。
⑤文件类型的搜索。
搜索除了网站给我们提供分类外,还可以通过语法进行分类搜索。
例如搜索word文档、ppt文档、pdf文档等等。
老师通过讲解语法和演示,学生通过思考,学会举一反三,达到了学习的真正目的。
语法规则:filetype:doc/ppt/allkeywords(老师讲解)
演示:查找2008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老师演示)
本节课从开始到结束讲解知识虽多,却一直体现着新奇的味道,整节课学生的兴趣一直高涨不减,同时,教师一直掌控着整个课堂的氛围,使整个课程讲解顺畅、自然,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3.归纳总结
这个环节不容忽视,通过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通过回顾,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有个梳理过程,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板书设计
1.常用网络搜索引擎网址
2.区域网址搜索语法规则
3.站内搜索语法规则
4.文件类型的搜索语法规则
七、本课亮点
《错误》说课稿 篇4
稿
初中音乐说课稿:《新疆之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新疆之春》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音乐欣赏曲目,第三课时。初中音乐第七册属于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一般音乐能力,着重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春之声》,则重点是了解、感受新疆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感受春天美好时光。中华民族音乐,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生活气息,是劳动人民的指挥结
晶。学生通过学习,将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艺术,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新疆之春》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曲作者是马耀先、李中汉。乐曲采用维吾尔族音乐素材,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民幸福生活、欢欣鼓舞的生活情绪。乐曲的感情乐观豪爽,乐思奔放流畅,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特点。结构为单三部曲式。
二、说学情:
鉴于上述认识,我认为本课音乐欣赏要降低困难系数,利用学生已有的音乐根据教育学和人类智力发展规律表明:初一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阶段,这一阶段抽象思维能力处于形象思维,而音乐欣赏恰恰就是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聆听音乐,找到切入口,着重让学生感受音乐、体
验音乐,开阔音乐视野,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①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积极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②聆听、感受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并体验小提琴齐奏的艺术特征。③能演唱、背唱《青春舞曲》 ④能创造性地为歌曲、乐曲配伴奏
根据教材编排的目的和教材本身特点以及教学大纲关于初中音乐欣赏课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定为:重点:感受、体验音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难点:为乐曲编配伴奏。①感受新疆民族音乐风格,体验小提琴演奏的艺术特征。
②能用身边乐器(手势、自制乐器)为乐曲配伴奏,积极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
四、说教法:
根据初中音乐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以及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课音乐基础知识,欣赏不必要精讲细唱。只需从整体上把握,培养学生音乐欣赏感知力,开阔音乐视野,训练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鉴于这点认识,本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①愉快教学法;②复习引入教学法;③提问教学法;④试唱教学法;⑤点拨教学法。其中以①愉快教学发法;②复习教学法;③试唱教学法;④点拨教学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进行施教。
说学法:
1、自学法: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懂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本课中,着重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的习惯,达到自觉主动参与音乐欣赏实践活
动。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略)。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大屏幕播放歌曲《青春舞曲》,学生伴随音乐走进教室。优美的音乐,动人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歌舞之乡--新疆[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情境交融,以情诱兴,为学好新课做铺垫]
2、复习导入:列举常见的新疆民族-复习歌曲《青春舞曲》:起伏流畅的旋律,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密集而富有动感的节奏,展现了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特有风采。师生随着乐曲边唱边做运动,自发表演,充分展示自我。
3、整体感知:1)感性欣赏《新疆之春》:让学生看着画面,聆听音乐,感受完整的音乐形象和音乐风格。
[初听乐曲,感受音乐,整体把握乐曲的情绪。整体感受是音乐自身规律的体现,也是艺术熏陶饿一个方面的要求,是真正提高音乐素质的有效途径。符合从整体局部的认识规律。体现了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练习,能够引起音乐教育理念。]
⑵设置疑问:A、乐曲的音乐风格怎么样(音调、节奏)B、乐曲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C、是采用哪种演奏形式? 根据设置的疑问进行讨论,教师整理归纳:这是一首新疆音乐风格的乐曲,演奏乐器是小提琴,伴奏乐器是钢琴。
(3)作品简介:教师简介乐曲有关的背景知识:《新疆之春》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作曲家马耀先、李中汉,采用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素材,1956年创作的一首具有新疆音乐风格的乐曲,乐曲的感情乐观豪爽,曲调优美、流畅、朗
朗上口,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4)视唱练习(音乐主题):引导学生击拍、视唱练习。(要求:旋律顺畅、节奏准确)精讲多练,以唱代讲,以唱入境,以唱悟情,最后熟唱乐曲主题。[通过让学生视唱主题音乐,以唱为主,在唱中感受,在唱中理解,这种注重唱的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突出音乐学科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音乐欣赏的课”以美育人,以情感人”的学习目的]
4、理性欣赏,突出重点:复听音乐,加深对音乐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的理解,达到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引导、启发:展开想象的翅膀,跟着音乐一起飞翔。[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着音乐自由飞翔,构建自己心中美丽的新疆画面。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他们会踊跃说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我认为:这种将音乐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音画展现,画中领悟,有利于学生理解音乐,拓展思维空间。既落实了本课音乐欣赏课的重点,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艺术创作,突破难点: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小乐队,利用身边乐器(身势、唱歌、跳舞)或自制乐器,为乐曲《新疆之春》编配伴奏,教师指导,适时点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将音乐欣赏的感受运用于艺术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再现音乐的能力,达到能力拓展升华学习目的。
6、创作表演:学生分组表演、个人表演,然后进行评比。如:分组练、演、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评选出”优秀乐队”、”最佳表演者”。[音乐艺
术是一门表演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后,就要让他们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 自信心,获取成功的自豪感。这也是知识、技能反馈检测的重要手段。]
7、教师总结:《新疆之春》带领我们领略了天山风光,了解了新疆的民族音乐风格,体验了祖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在《新疆之春》音乐中结束课。]
六、说板书设计:谱例便于教师指导,学生容易掌握并准确熟唱乐曲主题。
七、说教学效果:
小班说课稿 好听的声音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选择: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表现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他们更加喜欢直接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他们学习、活动的特点是只关心活动的过程,不关心活动的结果。小班的教学活动应注意游戏化、情景化。《纲要》中对教材的选择有这样的一段话:教材的内容应源于幼儿现实生活,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而应彩云老师也曾说过:“ 真正的教育是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教育要回归生活。”鉴于以上种种原由及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选择了《好听的声音》这一题材作为本次活动内容。
2、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幼儿快乐情绪的激发、倾听感受、操作体验为主要目的,在活动中渗透多种知识经验与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本次活动目标定为:(1)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2)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3)在为乐曲伴奏中,感受声音的轻响。
重点:探索用各种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
难点: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根据以上三条目标定向作如下活动准备:(1)宝宝生活中声音的PPT。(2)录音带:大鼓和小鼓音乐
(3)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黄豆若干,三瓶软硬不同的糖果,大鼓小鼓各一个(图片)。
二、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以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操作法: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儿根据教师准备的物品进行操作,探索。本次活动在引起兴趣后,采取了操作,让幼儿在动一动,装一装,听一听中获得感知,探索用各种办法让瓶子发出声音。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在品尝游戏的环节中,让幼儿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来猜测软硬糖果分别能发出大鼓还是小鼓的声音。
3、提问法:设计提问,引导幼儿听声音,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把生活中的声音放给幼儿听,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认识,多媒体的运用,引导幼儿去听去猜去模仿,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幼儿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统一。
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情感,在本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方位的参与: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敲敲,打打,拍拍,听听,猜猜等多种方式的参与,对探索用不同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产生兴趣。
2、师幼合作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我采用自编的小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让手中的瓶子发出有节奏的声音。
3、游戏法:让幼儿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在吃吃玩玩中感受到硬糖果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软糖果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采取的以上种种教学方法,极大的体现 “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教学活动,活动步骤为:
激发兴趣——动手探索——听音伴奏——品尝区分——延伸活动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一开始,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声音,让幼儿用耳朵听一听、猜一猜,激发着孩子辨听来自幼儿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2)、动手探索
根据小班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我为幼儿安排了动手探索,提供了塑料小瓶,小盆,黄豆若干供幼儿动手操作。在这个活动环节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自由宽松的活动气氛中,引导幼儿敲敲,打打,拍拍,听听,摇摇,用各种办法让物体发出的不同的声音。(3)、听音伴奏
在自由探索过后,我就采取播放音乐,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用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用瓶子摇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4)、品尝区分
小班幼儿注意时间短,兴趣稳定性差,新异、强烈以及活动的刺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我就请幼儿尝一尝,咬一咬,再次吸引幼儿注意,激发活动的兴趣。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知道装硬糖果的瓶子摇起来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装软糖果的会发出小鼓的声音。(5)、延伸活动
出示装棉花糖的瓶子,提出:棉花糖与软糖发出的声音,谁更像大鼓、谁像小鼓?请幼儿到教室去吃吃看就知道了。
附:
小班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
(一)、生活中的声音
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二)、让小瓶发出声音,为大鼓小鼓伴奏
1、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宝宝来到幼儿园,老师要和宝宝一起玩啦。这里有一个瓶子,你能让它发出声音吗?(幼儿每人取一小瓶子,探索用各种办法让它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这里有许多豆子,小豆和瓶子在一块能发出声音吗?
3、(放录音)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用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4、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用瓶子摇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三)、幼儿通过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知道装硬糖果的瓶子摇起来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装软糖果的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四)、为“大鼓小鼓”唱歌,边摇瓶子配乐曲边唱歌。
五、活动延伸
出示装棉花糖的瓶子,提出:棉花糖与软糖发出的声音,谁更像大鼓、谁像小鼓?请幼儿到教室去吃吃看就知道了。
《错误》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笋娃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它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了笋娃娃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时的情景,热情赞美了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课文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从土里“钻”出来、从草丛中“冒”出来、从石块下“探”出来等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意思。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奇特,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但同时又存在理解能力较弱、注意力持久性差等特点。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三、设定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根据教材,我从三个方面设计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并将其整合起来: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体会感叹号作用的基础上,读出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初步体会感叹号的用法。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勇敢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四、教法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立足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在活动中读,在表演中说,在想象中背等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探究感悟读书的过程。
五、学法指导
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我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动画效果,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对问题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边朗读边表演从而理解从土里“钻”出来,从草丛中“冒“出来,从石块下”探”出来等在特定语境下动词的意思。
六、教学思路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集中,特点鲜明、语言优美的特点,我力避繁琐的分析,从激趣导入,以题质疑——以境促读,境中生情——以读代讲,培养语感——角色表演,内化感悟——课外延伸,拓展升华五个方面引导学生在较大的空间学语文,用语文,达到丰富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1、激趣导入,以题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本课一开始我就呈现课题:笋娃娃。以题质疑:“小朋友,我们见过布娃娃、洋娃娃。可是,你见过笋娃娃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朋友立即叽叽喳喳,提出了许多例如“笋娃娃是谁的娃娃?”“他长什么样?”“他在哪生长?”“笋,我知道,它是一种植物,怎么叫它娃娃呢?”等等充满智慧的问题。我相机播放课件:在绵绵的春雨中,满山的翠竹,白胖胖的笋娃娃钻出来了,活像一个个嫩生生的娃娃。激起学生对笋娃娃的喜爱之情。
2、以境促读,境中生情
“一阵春雨唤醒了春笋,他们是怎么生长出来的?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吧!”我利用动化视频,配以悠扬的音乐和质感的朗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的感性认知。看到小朋友聚精会神的神情,我及时引导学生与教材互动:“小朋友,你们现在就是一个个可爱的笋娃娃,让我们钻出来、冒出来、探出头来吧!”刹时,小朋友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蹲或站,或蹦或跳,我相机笑道:“孩子们,跟我一起来做,好吗?”课堂内,孩子们和我一起兴趣盎然地变成了一个个正从土里钻出来,从草丛中冒出来,从石块下探出来的笋娃娃们。孩子们深切地体验到春天里,春笋们的生机勃勃。
3、以读代讲,培养语感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读出感叹号的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我引导孩子们通过初读——讨论——品读——赛读的方法来理解。孩子们在读清、读通课文后再讨论以下话题:(1)文中具体写出了几个笋娃娃出来的情景?(2)他们是怎样出来的?(3)各自什么心情?通过热烈的讨论,孩子们很快体验到竹子妈妈和出来的笋娃娃们高兴、自豪的心情以及为遇到困难的笋娃娃鼓劲时兴奋、着急的心情。“你们真是太棒了!你们觉得用什么语气读出他们这种心情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试一试,好吗?”我鼓励孩子们大胆体验,然后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有语气、有重音地朗读。“我想你们会比老师读得还好。你觉得自己哪一段读得最好就勇敢地读给大家听,老师的小红花等着你来拿哟!”在我的鼓舞下孩子们信心十足,一个个像小表演家一样尽情地展现自我,课堂内书声朗朗。
4、角色表演,内化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出幼儿园的大门,步入小学的课堂,他们喜欢游戏、活动。因而,在孩子们充分理解了课文后,我问小朋友:“你们现在最想用什么独特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笋娃娃的喜爱?”孩子们有的说想站起来大声朗读课文;有的说想用动作来表现笋娃娃的可爱;有的说想回家在土里种上笋娃娃,每天给他浇水;还有的说要把笋娃娃画下来„„我根据教学实际与孩子们的特长提议他们分工合作表演课本剧。然后请全班小朋友评议:谁表演最大方,最逼真;谁说话的语气最恰当;哪一组合作最默契。通过热烈的评议,孩子们再次体验到钻、冒、探等动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再次感受如何有语气地朗读不同情境的语句,从而突破重难点。同时小朋友通过讨论、表演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口语交际训练。
5、课外延伸,拓展升华
从课内到课外,着力课内,着眼课外,针对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和独特体验,我在课末提出:你们愿意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笋吗,愿意到课外书中阅读有关竹子、竹笋的知识吗?了解了、观察了以后,我们可以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课外,孩子们的收获是丰富的,表现是精彩的。尤其是对绘画感兴趣的孩子交的作品色彩鲜艳,想象丰富:有《顽强的笋娃娃》,《欢笑的笋娃娃》,《春雨中的笋娃娃》等等。《我以顽强的笋娃娃》这幅画为契机笑问:“小朋友,竹妈妈和她的孩子为石块下的笋娃娃加油,你们最想为谁加油?”。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一些孩子不约而同提到要为班上的“小调皮”加油,希望“小调皮”能按时完成作业,希望他不再打别人„„调皮的李辉居然脸都红了。此时,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七、教学体会
1、通过本课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教学内容相融和,栩栩如生的课件画面加以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给学生创设一种全新的教学意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使抽象的语言活生生的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空前高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地培养。
《说“木叶”》说课稿 篇7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二课, 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 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 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 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 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问题, 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 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所以本篇文章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 不但使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 提高文学鉴赏力, 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 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 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 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 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 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 于细微处见精神, 含英咀华, 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 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走进课文)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 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 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走出课文)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 积累古诗词名句;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 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学生学过多篇诗歌, 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 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 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 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 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 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 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本文要用的是归纳法, 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具有暗示性这一特质, 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 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 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 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 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 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 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 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 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 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 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 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语。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 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这个导语意在让学生快速进入诗歌语言的美感情境。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把握全文。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 并加以整理,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初步掌握作者行文思路及文章所论述的中心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本环节设计意在使学生认真阅读文本, 从而把握文章内涵, 认识并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品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带着问题去阅读。另一种是解读课文之后进行自测。这里我设计了一道关于填补“树或木”的一组诗歌。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有利于在45分钟内提高阅读效率。和学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进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处“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句诗写屈原看到秋风中飘零的树叶感伤自己;“后皇嘉树, 橘徕服兮”这个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树, 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 这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格的暗示。这时教师尽量少数或不说, 让学生自己品味出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分析意象, 准确把握意象表达的情意, 这个环节意在通过练习咬文嚼字使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精妙的表达效果,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 通过讨论达到共鸣。
第四个环节是课外拓展。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 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以此类推, 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感情色彩, 这时引入梅和柳两个意象。比如说梅的意象, 让学生说出它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和情绪。并让学生看四首咏梅的诗歌, 对梅的意象进行分析讨论。第二个意象是柳, 三首诗, 每个组任选一首。让学生任选主要考虑学生可能愿意选简单熟悉的那一首诗, 这时鼓励学生知难而上, 也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最后布置作业。在课件中展示松、竹、月“乌 (鸦) ”、“昏鸦”、“寒鸦”、“轻舟”、“孤舟”、“扁舟”等意象, 让学生任选一个意象, 课下搜集几首诗写成一篇小文章, 谈这个意象的艺术特征 (相同或不同) 。这个环节是对本课知识进行强化, 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检验。最后这两个环节是在运用斯金纳的强化规律, 对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强化。
五、选题设计
《黄河颂》说课稿 篇8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韵律自然和谐。这首诗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要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相结合,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深化拓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黄河颂》全篇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句式长度悬殊极大,长短结合,节奏强烈且富于变化。在韵脚上,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总体上,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正如诗人所言:“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因而,该课教学无疑需要特别重视朗读。同时,《黄河颂》从内容和主题上又是反映抗日救亡的,结合单元目标中要求“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一目的,我们需在培养爱国情操方面加以关注。此外,诗歌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且初一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不够强,把握不准诗歌的节奏、语气、重音等。因而,根据上述我们分析的《黄河颂》的特点,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背景介绍、朗诵聆听和自我朗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刻感悟黄河的雄伟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刻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深入理解民族品格。
三、教学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教学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情、课文和教学目标,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文、入情、入境,在师生、生生等多重对话的基础上,体味诗歌情感,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诗歌紧扣黄河雄姿,刻画出了黄河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形象。对于不在黄河边长大的学生来说,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等相关的直观方式来让大家了解黄河的形象。而对领唱部分的朗诵和歌词中黄河乃民族魂、民族神的内涵必须以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为基础。领唱部分可以极快地在学生内心产生震撼,深化对“英雄气魄”的感悟,歌词中的第一段可加强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
2.朗读法
本诗节奏鲜明铿锵,富于音乐美,适合朗读。朗读是深化理解和体味诗歌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来展开教学环节,如:阅读前的名家朗诵聆听,赏析前的配乐自由朗读,赏析中的个读、配乐齐读,赏析后的配乐领读与齐读相结合等。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
3.互文补充法
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黄河的地理位置等,加之又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词,涉及到历史、地理、音乐等相关知识。对于诗中所言“黄河”为“摇篮”、“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的理解需要借助相关历史、地理知识,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和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则又不得不借助背景知识。因而,在教学中,可把写作背景、黄河的地理知识及图片等充分引入教学中。
(二)说学法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讨论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味诗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话说黄河史
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背景。
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多媒体演示战争画面及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行军的画面,利用声音和画面,再加上老师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背景画面】汹涌奔腾的黄河(画面直观、醒目,让学生内心油然升起豪壮之情。)
然后,简单介绍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黄河的历史知识。对此,主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其他表述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他们就曾于黄河流域群居。借此切换到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教师深情讲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古文明的发源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这条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
接着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
(二)吟读黄河颂
此环节重在借助朗读和赏析,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层次,初步感悟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蕴。
首先,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强化第一环节中已唤起和激发的兴趣与情感,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一阵感触的高潮,同时也借此形成教学节奏层面的一个小高潮。听完名家朗诵后,让学生自由言说自己的感受。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关注“啊,朋友”中的“朋友”,“我站在高山之巅”的“巅”,“啊!黄河!你……”中的“你”,但不做具体阐释,只是要求学生在配乐自由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这些词及其效果,和这些词在朗读层面的处理。学生配乐自由读完后,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加以落实,借此关注诗人在人称表达层面的转换及效果,体会歌词中第一部分的视角转换及效果。
再次,引导学生紧扣“啊!黄河!”的三次重复,同时关注课文中的“朗诵词”、“歌词”等字眼,落实课文结构层次的把握。
此环节将学生引入了课文情感的波涛中,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与赞美之情。
(三)探究黄河魂
这一环节重在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情感,体会民族品格。
首先,以一段话“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来过渡。然后屏幕展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请用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
4.引入《长江之歌》,类比体会两个文本情感层面的一致性,以深化理解和升华爱国情感。
(四)咏唱黄河曲
师生齐唱《保卫黄河》,然后教师说结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板书设计
本文为井冈山大学教改课题“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和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策略研究”(编号:JXJG-09-15-24)的阶段性成果。
(刘梅珍 江西吉安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343009)
好习惯说课稿好习惯说课稿 篇9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好习惯伴我成长》。
一、班会背景
我从教将近二十年,担任班主任有的历史,有从一年级带到毕业的,也有中途接别人的班的。在带班过程中发现,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在班级建设中非常重要,学生养成教育抓得好,学生养成的好习惯就多,班级的班风学风就比较好,各方面成绩也都会不错。反过来则不然。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觉得作为班主任带班过程中严抓学生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
二、设计理念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一个人取得的成绩往往取决于性格上的伟大。”而构成性格的,正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好习惯。养成好的习惯,就如同为梦想插上了翅膀,它将为人生的成功打下坚定的基石。可以说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也说过:孩子成功教育应该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良好的习惯是幸福人生的基础。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对个人的终生发展,或是整个国家民族素质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国学者培根就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能让他们终生受益。否则一旦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则很难去改变,就象莎士比亚说的那样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在本次班会设计上,我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思路清晰。活动设计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明白“好习惯,益终生”的道理。
2、形式多样。通过图片欣赏、讲故事、表演、歌谣朗诵等多种形式,配合多媒体运用,激发学生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贴近生活。通过展示学生生活中的各种镜头,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受到教育,指导他们今后的行为。
三、设计目的1、让学生了解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学生行为,找到自己的坏习惯。3、引导学生认识良好的学生行为习惯的表现,树立行动的样板。
4、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告别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在班内掀起养成好习惯的热潮,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四、班会准备
1、教师搜集一些有关好习惯的名言和歌谣。
2、学生收集养成好习惯获得成功的名人故事。
3、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小作文本大小的彩色纸剪成的心型卡片。五:班会过程
我是这样设计的:整个班队会共分七步:一是猜谜引入,明白什么是习惯。二是欣赏生活镜头《课前准备》和《小华的一天》(课件出示),明白习惯有好坏,以及它们的利弊。三是学生反思找出自己的坏习惯并和坏习惯告别。四是讲名人故事,明白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五是小组讨论:我们应养成什么好习惯。六是倡导让好习惯伴我成长。七是集体承诺,写心意卡。
第一步:首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拉开班会序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不是你的影子,但我与你亲密无间。
我不是机器,但我全心全意听命于你。
对成功的人来说,--我是功臣;
对失败的人来说,--我是罪人。
培养我,--我会为你赢得整个人生;
放纵我,--我会毁掉你的终身。
猜猜我到底是谁?(谜底是习惯)
接着让学生谈谈什么是习惯,然后出示一个学习伙伴说的:“习惯”是指长时间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等。(课件出示)
第二步:欣赏生活镜头《课前准备》和《小华的一天》。让学生点评好与坏,并说说理由。通过点评交流让学生明白习惯有好坏之分,并且好习惯有益发展,坏习惯害人害己,真正懂得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第三步:让学生反思自己身上都有些什么坏习惯,写在纸上,并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坏习惯。全班举行告别坏习惯仪式:和坏习惯说拜拜,把它们扔到垃圾桶里。
第四步:告诉学生成功离不开好习惯,好习惯成就成功人生。老师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象这样的`故事还有哪些?让学生也说说课前他们找到的象这样的故事。听完故事请学生谈感受,目的让学生明白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加深“好习惯,益终生”的认识。(备用故事: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在清晨尽早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每天五点半起床,做早操,喝杯牛奶吃块面包,然后就开始工作,当他习惯了六点钟开始工作以后,又努力再提早十五到二十分钟,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他三十几本教育方面的书和三百多篇学术论文都是在早上五点到八点写成的。好习惯成就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②日本有一家食品公司要招聘一位卫生检测员,一位衣冠楚楚、气度不凡的年轻人自信地走进了总经理办公室,他优雅的谈吐,扎实的专业知识赢得了总经理的好感,没想到就在年轻人转身离开的时候,他下意识抠了一下鼻孔,这个不起眼的小动作并没有逃过总经理的眼睛,结果可想而知,一个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的人怎么能够做卫生检测员呢?当然,年轻人到死也不会知道是他“抠鼻孔”的坏习惯毁了他的工作,使到手的饭碗落入了他人之手。③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通过自己毕生的努力对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获得诺贝尔奖。大批记者蜂拥而至,对他进行采访。其中一位记者问他:“请问您今天获得如此高的荣誉是得益于哪所学校所受到的教育?”大家都以为他会说出哪所大学或者研究机构的名字,只见这位科学家沉思了一会,说:“要说让我受益终身的教育是在幼儿园所学习的。”记者席上一片哗然,老科学家接着说:“因为在那里我学会了好玩具要和大家分享,行动要遵守秩序,尊重长辈,爱护幼小。这些微不足道的习惯却让我受益终身呀。”④毛泽东为了培养自己集中精力读书的习惯,特意到人流量最大的菜市口看书;鲁迅先生为了督促自己每天按时到校,就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来要求自己。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走进飞船的时候主动脱下自己的鞋子。加加林的这一举动让主设计师罗廖夫非常感动,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成功是从脱鞋开始的。)
第五步: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养成这些好习惯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比一比哪个组找到的好习惯多。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只要能说出好习惯即可,不一定过高的要求,说的还习惯越多越好,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同时老师可以做一些精当点拨,如:学习习惯(板书)。有:
养成预习习惯。每天晚上,预习第二天上课要学习的内容,找出重点难点,做好记录。使得第二天学得轻松些。
养成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所谓定时,就是对于哪些时间学习哪些内容,已经成为自觉行为,不需要别人提醒。什么时间该写日记了,自己就自觉打开日记本写。所谓定量,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定量的学习任务,不轻易改变。比如记忆英语单词,每天5个,雷打不动,即使走亲戚、会朋友、节假日也从不间断。长此以往就积累了许多生活素材和知识。
养成自己翻查工具书和查阅参考资料的习惯。比如,一遇到生字新词就翻查字词典,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习惯。要看书,先找笔。看书时一边看一边圈点勾画,标号重点难点或精彩之处,或随手批注。自己读过的书,一定要留下痕迹。
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曾有人这样说:“光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要变傻。”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爱因斯坦演算疲劳后,就拿起他的小提琴拉上几曲自己喜欢的曲子,使自己从那些符号中解脱出来。马克思在研究中感到疲劳时,就画一些画来转移大脑的兴奋区域。
养成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的习惯。书中的知识只有为我所用,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兴趣。
养成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对一些优美的文章,经典的文章,最好用大声朗读的方法。每天早读都要坚持,朗读要如入无人之境,排除干扰。读出声可以帮助你体味文章的情感,读出声可以帮助你体味文章的节奏美,诗歌尤其要读出声。读出声,有助于记忆和背诵。记得多就等于为你一生的文学功底、语言功底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它会为你以后一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提供帮助。背书时,不要不理解就背,不要一句一句多次重复地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分层背诵,然后再串起来。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要使自己手中的笔随心所欲,就得天天练笔,练笔最好的方法就是天天记日记。通过写日记,可以使自己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入思考;可以锻炼自己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可以使自己尽情倾诉自己的感情,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开阔心胸,净化心灵。记日记形式不拘,长短不限,可记叙,可描写,可抒情。
养成摘抄和整理知识的习惯。读书时如遇到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议论,优美的抒情,名人名言,凡人妙语,应立即摘抄下来,并注明出处。
养成课堂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有利于自己的进步。
其次就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师板书:生活习惯。
良好生活习惯的内容(课件出示):(1)早睡早起,每天应有10小时的睡眠时间。(2)按时进餐,不偏食,尤其是早餐不能马虎应付。(3)少吃零食,吃零食不卫生。不乱花钱,因为自己还是消费者。(4)讲卫生,爱清洁的习惯。主要有保持口腔清洁、保护牙齿、勤洗头、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有条理放置自己的生活用品等。晚上睡觉前主动刷牙,早上起来前自觉刷牙洗脸。(5)坚持锻炼身体。(6)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认真做眼保健操。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好习惯要养成?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说,比如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对待同学要有礼貌,上下楼靠右走等。有时间的还可以请学生来演一演。
第六步、好习惯很多很多,在此赠送大家英国普德曼的一句名言(课件展示):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倡议学生从今天开始,将“好习惯”的种子种下,用恒心去浇灌它,让好习惯生根发芽,养成一个又一个好习惯,让好习惯伴随我成长!成就我们美好的人生。
第七步、为了培养好习惯,让我们一起来承诺(全班齐诵,课件出示):
我们都是小学生,培养习惯最要紧;
上课应当专心听,积极开动小脑筋;
作业认真仔细做,按时完成交得勤;
有了错误要订正,知识才能学得清;
人生要有好习惯,我们牢牢记心上。
最后请学生把自己要养成的好习惯写在心意卡上,写好后老师粘贴在教室后面的园地里,互相督促,使得班会教育延续课后,直至影响一生。